语言积累方法谈

2024-05-13

语言积累方法谈(精选12篇)

语言积累方法谈 第1篇

一、读背结合促进积累

语言的积累, 说白了就是你要说的话能脱口而出。汉语词语丰富, 运用灵活, 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断思索, 得心应手, 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 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来也会吟。”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 多背诵些妙词佳句, 精品文章,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更有利于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背诵的指导,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的时间。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 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 能激发声真情实感的语段也要熟读成诵,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

二、内外联合加强积累

1. 课堂教学奠基础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

( 1) 阅读理解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读多了, 读熟了, 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 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 才会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处理好阅读与理解两者的关系, 让阅读、理解“两条腿”走路, 让阅读、理解能力平衡发展, 从而达到有效积累语言的目的。

( 2) 诵读激情促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 并指出,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所以,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

( 3) 背诵记忆促积累

背诵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 促进写作, 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 积累语言, 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兴趣, 都有赖于背诵。

( 4) 复述课文促积累

复述是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听到的、读到的材料表达出来的技能训练。复述旨在训练学生系统连贯地表述的能力。复述时要对材料进行思考、加工, 熟悉其中的词语、句式和章法, 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经过筛选, 抓住重点。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 同时通过内化, 规范了口头语言, 又训练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

2. 课外学习拓渠道

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指导学生读好书, 多读书, 井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 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和心得笔记, 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 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 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 1) 课外阅读促积累

不仅为学生选择好课外读物, 同时也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 促进积累。

( 2) 影视作品促积累

影视作品丰富多彩, 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作品的同时, 也可以应道学生学习语言, 积累语言。

( 3) 社会实践促积累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并积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学会了品味生活, 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 4) 班级活动促积累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应机智、灵活, 有意义地去开拓。可利用晨会、班会和其他班级活动, 让学生去学习、展示、主持、表演, 这是很好的促进语言积累的过程。

三、迁移学习深化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成功片段, 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迁移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在语言接受的初期, 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往往是直觉的, 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 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 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教学时, 只要抓住文中的有关片断作具体分析, 就可以使学生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从中受到启发, 而模仿并迁移运用积累的语言。我引导学生理解下雪时的景象时, 让学生通过“看雪”“听雪”两方面去体会雪的世界, 抓住“纷纷扬扬”一词去想象雪花降落时的纷繁, 抓住“大片大片”一词去想象雪花的大、密、急。然后让学生讨论: 冬天的山村既然是格外寂静, 为什么还用上“簌簌”“咯吱咯吱”两个象声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用何在通过启发自学, 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作用是以声音反衬寂静, 起着鸟鸣山更幽之效果, 绘出了“山村冬夜雪漫天”的美景。在教雪后景色一段时, 我又让学生画出“粉妆玉砌”“簌簌落下”“随风飘扬”“摇晃”等词, 体会雪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样学生更加明白: 作者采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声色相和的写法, 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有感染力。这时, 我及时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感受及学得的动静结合的写法写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 并注意运用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如一位学生下课后写了一段看到的教室的景象: “下课了, 语文教师走出教室。负责擦黑板的同学跑上讲台, 动作麻利地擦着黑板。顿时, 教室里飘浮起白蒙蒙的一片, 纷纷扬扬, 迅速地从黑板撒向讲台, 撒向课桌, 撒向同学们的头上、肩上……”这是帮助学生迁移积累篇章语言。

四、生活锤炼应用积累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 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 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就作文教学而言, 现在的情况是, 一方面学生生活面窄, 造成学生作文内容空洞, 无话可说; 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又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 而是端起架子去编造“生活童话”。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

只有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四角的天空”, 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 走进大自然,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染情、益智、添趣、增才, 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语言积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可说中积累, 读中积累, 学中积累, 课外阅读中积累。总之, 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 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乐于积累, 学会积累。扎实的语文功底才会使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方面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摘要:学习语言, 重在积累。从读背结合促进积累、内外联合加强积累、迁移学习深化积累、生活锤炼应用积累五个方面, 谈了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语言积累方法谈 第2篇

《浅谈语文教学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小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

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小学

杨德芳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情感态度等,无不烙着语言的印迹“言为心声,察其言,观其行,知其人。”小学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

语言的积累不光凭借书本,依靠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取材于生活。

关键词

语言文学

朗读中丰富积累

语言素材

语言是文学用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正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而学好语言绝非一朝一夕、简单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经历,没有千锤百炼的精神,要筑就语文学习的大厦,提高语文素养,就永远只能是海市蜃楼。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基本理念”“总目标”中均有相关描述:“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分段目标中则更是多有具体表述。这些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渐进、历练的过程。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懂得积累语言且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人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些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教师要在教学的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文章的特点,这样学生会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文字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课堂教学中积累

(1)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背诵优美的词、句、段。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结合文本,收集信息。当今是信息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查找资料快捷方便,我们所教的学生不应该四读书,而应学会怎样去读书,获取新知识。在教学中应指导查阅相关资料,便于理解课文,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可以引导通过网络查阅《鸟的天堂》相关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作者的资料,有的同学查到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还有的同学查到了当地的环境资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开辟说话园地,从说话中积累语言

说话是对语言资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资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有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开辟说话园地,开展课前三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不但促使学生阅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已有。

四、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五、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六、课外勤于积累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利用休息日尝试一日家长工作,在节假日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七、灵活运用,内化语言

不论实在课内积累的语言语言,还是课外积累的语言,如果没有运用,没有消化、吸收,完全内化,那么巩固率是很低的,而且还有学多被遗忘。因此,教师不但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如我们常听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一些谚语、歇后语,同学在协作中灵活的运用到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语言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用云积累的语言,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教师在批改文章时应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评价,并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在课外活动中内化语言

在一些辩论会上,教师要对学生表达应允的好词好句予以充分的肯定,并进行鼓励。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成语接龙”“找反义词、近义词”等游戏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战线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运用是理解的前提。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浓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后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参考文献

积累素材 学习语言 习得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习作教学;观察;积累;写法

生活环境能为孩子提供许多素材,特别是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为孩子提供了特有习作素材,然而在孩子的习作中很难看到农村孩子的童言、童真、童趣,看到的只是小大人、流水账等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习作,这样的现象让我反思,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写不出农村的生活?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尝试,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累习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作文也如此。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事物,多积累写作材料,学生写作时才能“物为我用”,有着选择的空间。

(一)生活中积累材料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教会他们从生活中选材立意。如:教学写人的文章,我先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情境,问:你有熟悉的朋友吗?你身边有你尊敬的人吗?这些人有哪些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及其思想品质呢?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分析回忆,脑海中重现了人物的形象。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所选对象,再由学生自由评论,说的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并给予补述。让学生明白原来要写的人就在自己身边,只要平时多点心眼,就会有内容可写。

(二)实践中积累材料

農村小学生从事实践劳动的机会比城里学生多,他们在劳动中有过愉快的、 烦恼的、伤心的、难忘的、受教育等各种体验。由于事情都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印象极为深刻,是写作的最佳材料。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教会他们从中去选择材料。此外,教师也可以有意地安排一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写作材料。如:组织植树、帮果农摘橘子、带领学生挖冬笋等。活动结束后,启发他们把活动过程说清楚,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教师加以评议和补充。这种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无疑也为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增彩。

(三)自然中积累材料

农村山清水秀、小桥流水、古亭石径、田园风光别致,到处都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写景的作文时,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自然的天赐,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自然界中获得最佳的写作材料。二、学习表达语言

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写不具体,除了缺少写作材料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书少,积累的词语、句子较少,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差,有话说不出,事情没有办法表达。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语言,为写作打好基础。

(一)课文中学习

课文中有好多优美的语句值得小学生模仿和借鉴。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经常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好句”这样的练习。教时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领会这些词句描述的对象。鼓励学生尽量把学过的好词、好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迁移运用。对那些能学以致用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更具体,句子也更优美。

(二)课外阅读中学习

[1]阅读是写作的借鉴。课外阅读内容广泛,知识面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读物。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注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从阅读中积累好的词语;积累好的语句;积累名言警句和好的古诗词。要引导他们作好读书笔记,把摘抄的东西进行分类。长期坚持下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写起来作文时就能从自己积累的文库中顺手拈来。

(三)口语交际中学习

现在文本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倾听的能力和善于表达的习惯。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别人是怎样组织语言、怎样把事情说清楚的。自己又是怎么说,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比较和师生评价,一次又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丰富了学生说话的语言,为习作起铺垫的作用。

三、教给习作方法

习作方法是打开习作大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一定习作方法后,才不会觉得难写。

(一)课文中学方法

课文是最好的习作范例。课文中的谋篇布局精致巧妙,表达条理清晰有序,语言形象具体可感,谴词造句准确生动……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生长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让他们在课文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结合单元训练的重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例如:教学小语第九册第6单元关于“感受父母之爱”的三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选取生活中的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主线,从而学习从日常生活中选材立意。

(二)指导中学方法

目前有些教师把作文题目给学生就没事了,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缺少精心的指导。于是学生无从下手,感到作文确实难写,增加了学生作文恐惧心理。我认为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学会选择材料,还要教他们怎样来写。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人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印象最深、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同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写。又如:在指导学生写物时,要启发学生细心观察,抓住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来写。特别是在指导学生怎么才能写具体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采用自问的方式: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样说?怎样做?然后把这些写请楚。总之教师要把方法告诉学生,他们才不会觉得写作是难事。

(三)评价中学方法

学生作文写好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让他们互相评价。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互改作文的活动,让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对同学的作文进行批改。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浓,在阅读别人作品时会主动地去发现别的同学是怎样写的,存在什么问题,其中取得取长补短的作用。

习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只要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丰富文库、学习写法,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农村小学生习作就不成难事。

参考文献

语言积累方法谈 第4篇

一、深入生活, 充分挖掘生活积累

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众所周知, 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其实, 习作语言的积累也来自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世界并不缺乏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习作语言积累中, 我们也可以认为, 习作并不缺少优美语言, 而是缺少发现语言的眼睛。生活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珍奇异事, 尽可入作;大事、小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 皆可入文。在我们的身边, 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发生, 许多新奇有趣的词汇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时髦”词汇的眼睛, 把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收入眼中, 记在心里。有一位学生闲来无事, 用新闻联播的口吻写了一篇探望生病同学的习作。“3月9日上午, 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张华同学家中欢声笑语, 人头攒动。八 (2) 班班长、团支部书记赵倩, 副班长张猛在体育委员李小明, 文娱委员李好的陪同下, 骑着自行车, 不远千米, 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同班同学张华家中, 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陪同赵班长此次访问的还有课间纪律监察委员兼零食专项整治小组副组长钱小豪, 前安全监督组组长陈中等。”虽然是一篇稍嫌恶搞、低俗的文章, 但在字里行间, 我们不难发现它正是利用了新闻报道一些国家领导人深入生活、深入百姓之中的通讯套词而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充满了”新闻联播的气息, 由此可见, 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会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更富有时代性, 这样的文章才有“词必已出, 务去陈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二、来源网络, 构建媒体网络平台

网络热词, 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 流行于网络的通俗易懂的词语。而如果你的文章中缺少一些网络用语的话, 你的文章似乎就“OUT”了,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 可以说网络已走进家家户户,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与网络媒体的接触也日益密切, 我利用课间观察了一下学生的课间生活, 发现他们的交往中网络媒体用语就很频繁。如他们管双方对决叫“PK”, 层层选拔叫“海选”, 将在饭店就餐时倡议人们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叫“光盘行动”, 还有“神马”“浮云”“中国梦”之类。不得不说, 当我们习作中加入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热词后, 整篇文章似乎多了一种新颖, 少了一份古板;多了一种时代气息, 少了一份低趣庸俗。而在使用这些网络热词时, 作为教师, 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个“度”, 把握一个“质”, 何为“度”, 一篇文章适合用多少量的网络热词是为“度”, 这个度要严格掌握好, 这些词一旦用多了就泛滥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地用了许多网络词反而失去了文章的主旨, 偏离了中心思想。何为“质”, 网络热词也有好坏之分, 并不能看到一个就拿来用一下, 我们要教会学生甄别这些网络词, 要选用一些弘扬“正能量”的词, 如“中国梦”等, 摒弃一些低俗恶搞的词如一些脏话等, 同时从甄选出的词中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用上, 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熟读成诵, 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

所谓的好词好句, 大部分应该来自于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的积累, 前面的两点只能起点缀作用, 真正起美化文章作用的还得靠阅读积累,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光指书中拥有丰富的知识蕴藏, 也指从阅读中可以积累很好的词语, 丰富我们的词汇量,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等这些描写花儿开得漂亮的词句, 都得靠平时的阅读积累, 而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积累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 养成摘抄优词美句的习惯

让学生准备一本记事本, 把平时看书阅读的过程中看到的一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持之以恒,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而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自己的摘抄本, 对摘抄的词句进行归类整理, 熟读熟记, 灵活应用, 长年累月下来, 我们坚信学生的文章会更美, 更鲜亮。

(二) 激发积累优词美句的兴趣

当一项工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 能否坚持不懈地完成就成了重中之重, 而培养兴趣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可在平时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成语接龙, 歇后语大赛, 观看一些类似《成语英雄》等综艺类节目, 都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好词佳句的关注, 激发他们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的兴趣, 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 关注阅读时文名著的积累

让学生时刻关注手头的资源, 语文书上的语句都是教育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推敲而成, 学生要善于将之灵活运用。如《孔子游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时常耳濡目染这样的好词好句, 我们的学生何愁词乏呢?

积累写作语言的四种方法 第5篇

1、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就是背诵。”现行苏教版教材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无穷。他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如苏教版第六册《庐山》学完后,可引导学生积累以下好词:千姿百态、瞬息变幻、四蹄生风、云遮雾罩……

2、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

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最近的《雅典奥运会》,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美的词语与句子,让学生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3、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好文章的同时,还应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应当说,阅读是作文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词汇;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多种知识:自然的、社会的`、人生的等;它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切,都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读懂的作品,尤其是名着《西游记》、《水浒传》等,我都大力推荐,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然后再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4、学生交往中积累语言。

学生是社会的人,也时常与他人交往。在交流中及时捕捉他人闪光的语言,先在头脑里暂时记忆,后抽空做好笔录。

浅谈语文的语言积累 第6篇

关键词:语文;积累;运用

语文知识重在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目标。笔者谈谈关于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生活语言的积累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很多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实践出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便是语言文字信息在生活中的积累运用,进而变成了文字再现和文字表象的一种活动。读书就是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经历的与其相类似的生活,或者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别人的生活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作文的来源是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注意多多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且更要指导他们积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生活的积累更为重要,毕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经验并不多,家长的庇护使得他们很大程度上像温室里的小花朵,没经历过风吹日晒的洗礼,除了家庭和学校,他们很难接触一些事物,甚至在家都不会自己动手洗衣、做饭,因此,生活知识对他们来说尤为缺乏。这样的现状让他们对于有丰富内涵的文字材料难以理解,那些经过历史浪花沉淀下来的传统经典让他们难以消化,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心情,淡化了他们积累知识的欲望,减弱了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当然也就大大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

考虑到这些影响语文积累的因素,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呢?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用心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情,观察自己以及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丰富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是很重要的。

二、古典诗文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传授现代信息知识

现在的教学和旧时的私塾大有不同,这个区别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古老的中国曾经一度是诗的国度,如果不学习《诗经》,那么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别人交流。《诗经》是语言的精华,形象地说,也就是不学习语言的精华,不学习优秀的经典,就不能和别人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出口成章、落笔成诗是古时候的人们在无意识中相传下来的,知识分子要交友,要表达感情,要谈论时事政治,都离不开诗,他们或是自己创造或是引用经典,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后,就会作诗吟诗。但是,现在的文化语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和古时候是根本不一样的,现在的大众传媒占据了很大的生活空间,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加任何解释的话,效果肯定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教师要在注重传统古典诗文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传授现代信息的知识,如果能够结合现代的生活,赋予古典诗文一些新的意思,那么,既联系了生活的实际又面向了未来,面向了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传授这些现代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丰富和多彩的现代生活,能够让学生从中感悟阅读的意义,而且也使学生乐于表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知识素材。

三、注重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运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平时积累的时候,提供的内容一定要切合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能够让他们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或者是怦然心动,而且还要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名言和警句,只有学生真正领悟,而且将其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才会把积累的资料变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尽可能地创造语境,让学生自己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运用,才有可能把所积累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且在运用的时候,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吸取他人的语言精华,这样便形成了语言的再积累。比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一些情境,让学生发表看法,讨论一下能够想到哪些名言警句;或者带他们到细雨蒙蒙中,或者是开满烂漫春花的公园中,让他们去讨论一下相关的诗词名句,这样活动的开展,要比单纯地死记硬背要有效许多。

参考文献:

[1]戴鸿志.浅谈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1).

[2]朱惠敏.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浅谈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第7篇

一些语文教师问我, 低年级的语言教学如何进行, 我说, 增删调改比较表如果让我们做语文基本练习, 大概这样的题目是很常见的。但是, 在作业中, 学生几乎没有几个答错, 即使是答错, 老师提出来, 学生纠正了, 作业任务完成。我在想, 我们能不能将这样的练习拿到课堂上来,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做一下“调换练习”?

那么, 低年级, 能不能做增删调改比较表达效果的事情呢?把这几个动词, 跟对象换一下?看看行不行?“雨丝———飘”“旗子———斜”或者“风车———斜”, 放到语言环境中, 学生能够体会出这样换是不行的。“旗子”跟“飘”搭配在一起用“飘”是最合适的, 如果非要将“斜”与旗子搭配, 可以说是风把旗杆吹斜了。进行这样的比较, 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搭配是准确的, 动词是不能随意用的。

低年级也要学习“写”, 感悟写法, 但绝不是告知他们写法, 而是需要在具体语言表达实践中, 去感悟“这样写好一些, 那样写不好一些”, 结合具体的识字、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来感悟体会, 结合具体内容的感悟来体会。

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这样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年级, 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比如, 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改变, 比如。“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 还有许多小园, 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去掉划线部分。可以不?从行文看, 完全可以, 直接读下去, 一点障碍都没有。但是, 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作用是什么?规模啊。三个大圆, 还有许多小圆, 分布在东西南面。有个没写出来的数字———5200亩。这是个啥概念?七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那么大的地方, 得建多少景观啊!所以, 下面第三自然段才能有若干个听起来好像说不完的“有、也有、还有”, 就有了多的意思, 而不仅仅是“圆明园内建筑宏伟, 景观奇特”, 而且“景观数量、式样繁多”, 不是一两处珍贵, 是那样多景观每一处都珍贵!

这就是“有、也有、有, 还有, 不仅有, 还有”这样表达方式在表情达以上的作用, 这样先从关键的字、词去理解课文, 再让学生通过读来训练, 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字、词, 还通过分角色进行读的训练, 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还有,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 能够调动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 激发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怎么处理分歧?还是应该读课文, 认真读这段话, 看看详细写了什么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写的“痛击敌人”。教学用书这样写, 就很有道理了。但是, 我私下认为:这样概括还是不够准确的。他们是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在这里痛击, 才“完成了掩护任务”, 掩护的手段就是使敌人不能去追。所以, 我提出一个“阻击敌人”概念, “阻击”, 阻挡住并痛击, 使得敌人不能住追赶大部队和群众。

实际教学的时候, 学生找出“拖住”“痛击”后, 老师再给出“阻击”, 引导学生讨论, 看看哪个词语能够更好的概括这段的意思, 包括他们做事的意图, 只要学生再读课文, 就能领会到“阻击”相对更准确一些 (这里让学生讨论“阻击”是否合适, 是有用意的, 是为了后面顶峰歼敌、分析为什么当作重点写第二次做个铺垫) 。

此外, 还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把校园文化建设跟孩子语言训练相结合。我们的学校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画像、名言警句, 做得越来越精巧。但是, 这些的内容发挥作用了吗?把它放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过去的日子中, 学校都有一些塑像, 这些塑像的含义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在前些日子到学校的时候, 我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走进一个五年级的教室, 学生正在写作业。我看到班级墙上悬挂着李大钊的名言。我悄悄地问一个后排女生:你知道李大钊是谁吗?或许我问得突兀, 孩子一愣, “不知道。”我又问旁边一个女生。这个女生低声说, 知道。我问, 他是干什么的?女生看看我:“不知道。”我走进了另外一个班级, 班级挂着茅以升的画像。我还是悄悄地问了一个后排学生:“你知道茅以升是干什么的吗?”, 孩子说, 不知道。

我愣了, 为什么都不知道呢?我回忆了一下自己当时当班主任的情形, 竟然回忆不起我是否给学生讲过墙上悬挂的内容。而今想来, 我们悬挂这些画像、名言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督导评估”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 孩子走进学校,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 为孩子的学习服务。

为了加强孩子语文的语言训练, 我们还可以开读书推介会。自参加工作以来, 我很希望学生们能够多读一些好书。但是, 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太少了———那个年代嘛。没办法, 我只好到县图书馆 (还算是条件不错, 再加上图书馆里有学生家长, 他们也开展类似活动) 去办理流动图书箱。我把图书箱拿到班里给学生看的时候, 学生们异常兴奋 (毕竟在那个年代里, 学生家里的藏书也很有限, 家长也都是低收入, 不能从书店买来更多的图书) , 尽情的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图书, 一个月后, 我把图书还给书店, 再借一箱, 坚持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 在一次小学生报组织的作文大赛中, 班里有三名学生获得个人奖励, 奖品是图书, 班级获得了优胜班级, 奖品也是图书。我把这些图书推荐给了学生, 孩子们着实兴奋地读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读书交流中, 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 我们的班主任, 到图书室去呆上一节课, 翻阅一下这些图书, 看看简介都行, 然后, 记下认为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目录, 回到班上, 用上一节课向学生推介一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 或者到图书室去自己借阅, 或者在推荐的书单目录上面打个勾, 老师集体为学生借阅, 是不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呢?一次两次之后, 把学生带到图书阅览室 (如果学校房子小, 没有阅览室, 安排一节课, 给图书室帮个忙, 顺便翻看一下图书简介, 把自己喜欢的挑出来, 然后, 班内开个图书推介会, 是否可以呢。学生感到新鲜了, 就会感兴趣的去读。反复的做这样的事情, 读书活动就开展起来了, 图书也就发挥了作用。

总之, 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 同时, 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 也都有编排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 要尽量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实践。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 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 没有积累, 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 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因此, 小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第8篇

但由于种种原因,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害怕作文, 学生怕写, 教师怕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有一个一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学生作文少词寡言, 语言干巴, 言之无物, “无米下锅”, 写来写去就那些话。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从何着手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把学生领进“行云流水、笔下生花”境地的必经之途。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积累呢?

一、课堂上巧用积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 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 或感受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好内容等及时记录下来。可以是课本中的, 老师的讲解或板书中的, 课堂中的感悟等, 都可以随时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间不是无限,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改变以往唯教材独尊的想法, 把学生当成主体, 为学生而教, 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的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紧密结合, 才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丰富阅读, 扩大语言的积累。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例如, 《槐乡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八月, 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 狗热得吐出舌头, 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 知了’。”学生从文中感受到天气的炎热后, 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这种写作手法来写一写。例如, 天可真冷啊!再如, 街道真热闹。这种现学现用的方法, 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 我们要大胆放手, 构建了“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学习课文———布置课外阅读, 拓展延伸”的教学形式。学生围绕所授的内容, 课前积极自由的寻找积累相关的内容, 包括人物简介, 地理风俗, 甚至是成语小故事等的文字资料, 也包括一些图片资料, 为阅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也同步点燃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 使学生有更广的阅读, 拓展其所学的内容, 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延伸至课外。

二、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资料的整理, 进行语言的积累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 必须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用活动加强与语文资源的联系, 启迪学生认识他们并主动利用他们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具体可以这样做:

1. 评选优秀的读书笔记。

评选优秀读书笔记是促进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两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情况, 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时, 学生互看互评, 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或表扬或批评, 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展览。

2. 建立语言编辑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要求, 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编辑本, 学习做编辑。做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还要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学会制作封面, 设计目录、序言、插图, 使编辑本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知识宝库, 最后要定期进行评比展出, 比比谁编辑得好。大家把平时看到的, 自己认为好的都摘抄在本子上, 并根据文意插上图画, 编辑本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3. 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机会帮助学生。

例如, 晨会、班队会等。尤其是班队会, 教师应设计好活动的目标及过程, 将学习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玩得快乐, 学得舒畅。活动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积累, 再通过班队会进行巩固。这样积累才会变得有实效。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样, 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更能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 语言材料积累多了, 学生写的文章就会语言丰富, 内容充实。

三、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语文课本是小学生规定学习的内容。但它对整个语文知识而言, 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因此依靠课文积累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从课外书中积累。扩大词汇量, 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 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他们边阅读, 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 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 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 选择出一些词汇, 或制成讲义, 或制成小黑板, 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以备课堂上提取。

小学生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仅有课文30篇左右, 平均每周学习课文大约3篇。这样的阅读量对处于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博览群书是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必须增加阅读量,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校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 主要任务是阅读老师推荐或学生自选的课外书籍, 欣赏名篇佳作, 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 积累语言的方法, 边读边做归类摘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 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作为教师, 要指导学生平时要做有心人, 与别人谈话, 收听广播, 收看电视电影时, 注意随时把一些优美的词汇记录下来, 要时常带领学生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如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带领学生外出游玩, 并指导他们及时做好日记。另外, 要鼓励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总而言之,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 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思想, 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摘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积累呢?一、课堂上巧用积累。二、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资料的整理, 进行语言的积累。三、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总而言之,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浅谈中年级学生作文语言的积累 第9篇

关键词:中年级学生,作文写作,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 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言积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和表达, 而作文前应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 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才有可能将作文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明了。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多渠道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的积累, 提高写作水平。

一、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 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只要注意引导, 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阅读积累。小学语文课文, 大多是名作, 语言堪称典范。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我经常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受意境之美。

二、展示积累成果, 激发积累动机

学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肯定他的成绩。当学生有了一些积累后, 就组织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 积累成语后, 就举行成语系列活动, 如成语百词竞赛、成语接龙竞赛、成语造句竞赛;积累诗歌后, 举行赛诗会、诗画展览, 开辟说话园地等。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动机, 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 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 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 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 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 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方法积累

1. 诵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标准》中还按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才能“下笔如有神”。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 运用灵活, 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 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 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诵读法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2. 摘抄积累。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 把读书中发现的优美词句, 学到的新知识, 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 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 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或语句摘记下来, 这是积累语言最有效, 保持时间最长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不同内容的摘记。有的按写人、写活动与场面、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也有的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再创作。

3. 剪贴积累。

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多课外辅导书、还订阅各种报纸等, 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提倡学生把自己需要的, 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然后, 贴到积累本上, 不管怎么贴都可以, 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 这样, 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获取了知识, 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 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录, 从而大大促进学生的积累。

四、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

1. 在作文训练中运用。

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 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师在修改文章时, 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 但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时, 常常出现堆砌词藻的现象, 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 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 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 哪些可保留, 哪些要删除, 哪些应替换, 老师予以悉心指导。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2. 在口语交际中运用。

如今的教材, 都精心安排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这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内展示积累语言的大好舞台。小小辩论会、小记者现场采访、即兴演讲、问路等内容, 都是学生喜欢的语言实践活动, 我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 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有了课内练习做基础, 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面对上述情形自然也能熟练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交际了。

3. 在小组活动中运用。

要定期进行评选、朗读、展示;定期进行手抄报竞赛;黑板报上每期都刊登一些学生摘抄的有价值的内容;同学间定期交换摘记本、剪贴本;时间久了, 学生的语言能力自然就会加强。

浅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几点做法 第10篇

一、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理解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在实践中加强理解, 形成能力。如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词语说话, 可以由简单到复杂, 先说一个句子, 再用同一个词语说几个不同的句子, 然后再用几个词语练习说一段话。这样将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对文中的典范句式、语段, 不仅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指导他们进行仿写。如《匆匆》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以生活中的小事告诉我们时间的匆匆, 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 抓住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人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语言美也感悟到了时光的匆匆, 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体会语言魅力, 激发积累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 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 只要注意引导, 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阅读积累。小学语文课文, 大多是名作, 语言堪称典范。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我经常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受意境之美。如《桂林山水》一文, 我就让学生在感受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运用已有表象想象山的其他形状。学生们兴趣盎然, 有的想象成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 有的想象成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 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 学习思想品质, 感悟事理之美, 体会人物的心境, 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想中感知了美、欣赏了美、领悟了美, 积累的兴趣也大大增加。当然, 这种做法是好, 但也少不了教师的评价方式来给予一定的监督和激励。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 通过教师调查、学生展示、互相打分几个环节来考察每个小组, 每个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这方面的表现, 进而给出奖励及惩罚的措施, 以更好地保证这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长期坚持。

三、展示积累成果, 激发积累动机

学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肯定他的成绩。当学生有了一些积累后, 就组织各种类型的展示活动.积累成语后, 就举行成语系列活动, 如成语百词竞赛、成语接龙竞赛、成语造句竞赛;积累诗歌后, 举行赛诗会、诗画展览, 开辟说话园地等。这样的活动有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有时候以班级为单位, 有时候也以积累兴趣相同的学生组为单位。活动基本上每两周举行一次, 每次展示活动都评选出优胜奖和进步奖。评选出优胜人选后还请他们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因为活动开展频繁, 而且积累内容也不一样, 所以每次展示后总有一些不同的学生获胜。这样的做法好处多多, 一方面通过积累活动的举行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形式, 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知识的浩瀚无边与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结构和内容有了深层的认知, 无形中滋润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与知识境界。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积累成为学生的习惯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学生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眼界, 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 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应该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让学生交换浏览语言积累本, 或者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丽词佳句, 同时评出读书最多, 记得最认真的学生给予奖励, 还可以充分的利用班上的学习园地, 开辟“读书”专栏, 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 以互相交流学习。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10-001

我们应怎样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积累好词好句

课本上每一篇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练习中的成语名言,可运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训练中积累。

1.语言扩展法

即利用一定的句式,让学生以课本的语言材料为依托,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句子变得更易于理解,内涵更为丰富。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练习3》中读读背背的成语和歇后语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成语练习: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秀丽多姿。那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江南,是人间天堂。傍晚,泛舟西湖,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极目远眺,湖光山色,水光接天,真是相得益彰。

歇后语练习:

1.1要发成绩单了,我的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2我对音乐知识可是(擀(gǎn)面杖吹火—— 一窍(qiào)不通)。

1.3他白跑了一趟,什么收获也没有,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通过读一读,填一填,学生领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也为今后写作文奠定了语言基础。

2.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帮助学生准确用词的好方法。《桂花雨》中有这么一句:“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我抓住了“缠”这个词,让学生分析体验。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用“缠”不用“拉”和“追”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缠”包含了“追”“拉”等很多动作,用“缠”更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我对摇桂花的期待之情。

3.填充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可以在阅读中运用填充法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读了《九寨沟》后,为了让学生领悟文中那些恰当、优美的修饰、限制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体态粗壮)的金丝猴 (善于奔跑)的羚羊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行动敏捷)的小熊猫

这个练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不同特点,并学习用准确的词语来说明它们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逆向思维能力,我把左边的词语擦去,再做以下练习,并要求学生不能用书上的词语。

( )的金丝猴 ( )的羚羊

( )的大熊猫 ( )的小熊猫

通过这一练习,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达到了巩固和灵活运用词语的目的。

二、积累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巨大推动力,情感也需要积累。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积累。如教学《泉城》一课,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帮助学生积累情感。

1.抓重点词语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言则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教学《泉城》时我让学生抓住“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引导学生谈阅读感受,从“忽……忽……”和“拎”,感受珍珠泉的神奇。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感受珍珠泉的美,从而进一步领悟作者对泉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2.抓修辞手法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七十二泉形态各异,如银花,如明珠,让人赏心悦目;声响高低不同,声高,气势大;声低,柔和。至此,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怪不得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3.抓感情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滋味,从而读有所值,在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升华认识。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了表达不同情感的方法。

三、积累写作知识

胸藏万汇,积累了一定的好词好句,酝酿了属于自己的真实情感,那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倾吐内心想法。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知识,学着组织材料,学习文章的选材、结构和布局谋篇,把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摘抄

平时,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有选择地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及时把精美词语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记得多了,那些词汇、美言自然刻入脑中,用时便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2.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光抄不记就达不到目的。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因此,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写作典范的语言材料,在学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把这些内容背诵下来,贮存在自己的头脑里,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应用

学习和积累语言,不能是浅尝辄止的,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每次作文,我都大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词语大胆、准确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凡恰当运用了的学生,我就给他在作文本上红笔标示,以示奖励。对于写得特别好的文章,或进步大的作文,我还在全班朗读。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

语言积累方法谈 第12篇

其实, 几乎是所有人, 都忽略了一点——他们还有自傲的性格和极强的自尊。”随后这位考生用电影《梅兰芳》中曾红极一时的当家花旦十三燕与梅兰芳比赛的事例, 讲述了十三燕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依然好好唱完他的最后一场戏的故事, “他描眉画唇, 修长的身形套上戏服, 袅袅婷婷间分明还是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台柱子……一个人在寂寞的角落死去。”文中还写到梵高“最终在痛苦与孤独中死去, 可是他从未放弃过与生命的搏斗。那是他一个人的演出。他坐在台上自导自演, 一笔一笔画出他心目中的世界。”读完此文, 既叹服该生的敏锐和独到, 又感到该生不但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还有点铁成金、化为己用的本事, 尤其是他的语言, 简洁不乏灵动, 颇有才情。

一个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否丰厚是影响其作文立意、题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帮助多大, 尤其是对作文语言有哪些影响, 要积累一些什么样有用的素材, 如何积累并以此来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是本文意欲探究的问题所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素材积累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给语言构成影响:

一、让作文语言变得更具丰富性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也有人说过, 生活的外延有多宽, 语文的外延也有多宽。一个善于写文章的人, 首先是个善于观察生活, 善于体验生活的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剧情, 只有善于发现, 善于感受, 善于积累, 并能将大量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改造, 才能变成丰富而不枯竭的写作题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巧妇若能未雨绸缪, 语言的大餐就能厚积而薄发, 秀色可餐了。

特别是生活化的素材让语言变得更鲜活。时下网络用语、流行语的大量使用, 很快就在学生习作中冒出来并加以改造, 如“元芳, 你怎么看?”改成“班长 (老师等) , 你怎么看?”“给力”“正能量”“压力山大”“赞”“躺着也中枪”, 甚至连一些流行语如“忽悠”“这个可以有”“骑马舞”“高富帅”等频频进入学生习作。因为这些语言有时尚元素, 够流行, 还有些“接地气”, 学生觉得新潮, 爱使用, 只要用得恰当, 是可以肯定和接受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发现, 由于部分学生没能真正领会, 囫囵吞枣、胡搬乱套也闹出些笑话, 或者因缺乏对语词文明度的理解, 使用了格调不高、低俗不雅的词语, 如“屌丝”、“蛋疼”等。这些一旦在习作中出现, 既要肯定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 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规范。

再比如偶用方言俚语,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显得很亲切。闽南有句俚语“一枝草, 一点露”, 意思是:一枝 (棵) 草一点露, 哪怕是最渺小的一棵草, 在夜晚下露水的时候, 也能在草尖沾上一颗露水, 一滴露水, 这棵小草可以生根发芽, 慢慢长大。这句话比喻无论什么人, 哪怕再普通再弱小的, 也可以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总有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这句话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似。把这一句写在作文中, 会显得亲切而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说“吃”, 闽南有这样的方言:“菜虫吃菜, 菜脚死。”“吃人一口, 还人一斗。”“吃饭用碗公, 做事闪西风。”都非常形象生动。

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大相迥异的, 鲁迅的风格是犀利深刻的, 周作人却平和冲淡;孙犁的小说景明、人美、情真、意切, 是“诗中的小说, 小说中的诗”。其语言朴素、清新、柔美, 像蓝天上的明月, 如山涧里的清泉。而钱钟书又让我们领略另一种幽默和睿智。简而言之, 通过对不同作家及其作品的语言进行品味感悟, 逐步熏染出有自己特点的语言风格,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追求。

二、能让语言更雅致

语言的雅致需要靠积淀和浸染, 笔者曾经让学生写过一个半命题作文“在其中”, 全班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写“‘乐’在其中”, 而且不约而同地都写到钓鱼, 题材的雷同使众多习作被淹没, 可是有这样一篇文章, 让人眼前一亮:她的题目是“感悟在其中”, 她先是以最近流行的歌手曲婉婷的“你存在, 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 我的歌声里。”为题记。开篇写道“捧一杯香茗, 掬一泓清泉, 翻开手边虚掩的书卷, 心灵在温热的空气中得以感悟、升华。”“读是感悟。”

她先后读了诸葛亮、李白、易安居士、苏武、谭嗣同、司马迁、三毛等, 她在文中写道“读诸葛亮, 读到的是胸有宏图、志在千里的大气。历史的潮起潮落仿佛就在他羽扇起落之间。然而悟到的却是忠心护主, 一心报国, 兴复汉室, 攘除奸凶的夙愿。有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如今东城移, 回看四季婆裟影;南城空, 俯身三世朦胧梦。”读易安“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忧伤;‘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种惆怅;‘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肠断?”

她还写道“学会感悟, 使我在生命的空隙中静静涂鸦, 使我在忙碌时吟上一句‘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使我偷得浮生半日闲, 欣赏一段‘他年傍得蟾宫客, 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还魂爱情;或如五柳先生‘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如东坡先生‘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很显然, 这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学生, 浓浓的书卷气让文章典雅而有气质, 读之让人不忍释卷。这样洋洋洒洒、笔情四溢的语句, 绝非一日积累之功能够养成的。

在实际教学中, 首先要让文笔优美的学生尝到甜头, 不论作文讲评, 还是考试成绩, 广泛宣传, 最大可能地激发更多的学生去积累、模仿和创新的欲望, 甚至形成一种氛围。其次还要有方法的正确引导和具体的要求, 比如作家风格的归类, 哪些作家及作品适合自己习得, 如何习得更有效果等。

三、让语言更灵动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一个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人, 语言就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或幽默风趣, 或清新自然, 或含蓄典雅, 或简洁明了等等。而从学生习作中读到的, 大多平淡乏味, 要么重复雷同, 带有很浓的学生腔, 这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和积累生活的结果。从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素材也非常丰富, 由于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作家, 不同的写作目的, 不同的思想情趣、知识修养及艺术追求都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古人把文章风格分成含蓄、婉转、直率、自然、平淡、绮丽、雄奇、风趣等“八品”“二十四品”等, 如此众多的阅读素材如能学会咀嚼和推敲, 模仿和创新, 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和灵动起来。

比如品味词语的搭配和句式的结构, 你就能把握作者的运笔之妙, 有人统计过, 一个普通人与一个大作家在使用的词语数量方面相差并不多, 其重要区别就在于怎样把普通词语搭配在一起, 赋予它们新的形象和生命。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 鲁迅的“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也是枣树”, 用词都非常朴素, 但句子的味道却极浓。郭沫若在《白鹭》一文中有一句“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 初读时感觉很有表现力, 但一时说不清它到底好在哪里, 用一点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这短短的12个字, 包含了时间、空间、色彩、运动、对比衬托等描写要素, 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活动着的图画, 自然很有艺术感染力。类似的如王勃《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说语言灵动用到极致的当属台湾作家余光中, 这位学贯中西, 充满诗人才气和对语言高度敏感的作家, 他追求散文的“诗性”, 即多方向自由联想、奇特意象的叠加、电影蒙太奇剪接和快速闪动的节奏等, 比如他写莲花的枯萎, “那天, 苍茫告退、嘉祥滋生, 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他十分重视对句子的经营, “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感的一种新散文”。所谓“弹性”, 是将不同文体的结构方式、句式特点、语气语态融入散文, 以增加散文的变化。所谓“密度”, 是指在相对的篇幅中尽可能营造美的意象, 做到“步步莲花, 字字珠玉”, 有美不胜收之感。所谓“质感”, 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字词应有的质地, 可触摸、新颖独特, 不要平庸无味。其中《听听那冷雨》是他的代表作, 学习和模仿这样的语言高手, 对揣摩语言和拓宽视野均极为有利。

基于以上的认识, 笔者认为, 要想增强初中生作文语言的丰富性、典雅性、灵动性等, 就要教会学生积累哪些有用的素材, 怎么积累, 怎么使用, 怎么去激发学生完成这些细致、繁琐乃至长期的任务。

哪些算有用的素材值得积累, 又如何积累呢?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

生活日新月异, 千变万化, 而书本上的东西犹如淼淼浩瀚, 如何汲取?因此那些适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兴趣点, 又具有时代性鲜活性, 有助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启迪心智的素材可作为首选。在实际教学中, 我通常让学生将生活素材分成家庭、校园、自然、社会四项, 每个学生手头上都要准备好一个专用的生活记录本, 可随时将鲜活有用的素材记录下来。特别是社会类的, 一些重大事件、时事热点、感动触怀的, 要及时、敏锐地捕捉和记录, 根据内容特点或简洁概括, 或细致描绘 (尤其是鲜活独特的生活化语言) , 最好写一段自我感受, 由于社会生活的内容极为广泛和丰富, 日积月累, 素材自然就越来越丰厚。

至于课外阅读的积累, 提倡每日积累“三个一”:一个词语, 要求注明词语的含义, 并用它写一个不少于20字的句子;一个精彩语段, 要求摘录并背诵课外阅读中最感兴趣的一个语段;写一段自我感受, 记录自己的阅读体悟。为了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 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就十分必要。

比如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读文心得”;每周一次在学习园地展出学生优秀读后感, 或推荐优秀博文;每月一次召开“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推荐好书;每学期开展一两次“我推荐的好书”展评活动, 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推荐自己心仪的好书, 然后票选最有兴趣的书。可利用班级QQ等信息平台, 设立“读书群落”, 专人管理, 及时传播文学动态, 交流心得, 提供争鸣观点, 引领主流的阅读兴趣等。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虽以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作为指导和引领者, 要做好监督、点评和监控, 比如对学生阅读的速度、专注度、问题、成效等有一个总体要求, 先让学生通过自我、小组等评价, 教师再给予更明确的指令, 尤其要注意榜样的引领和示范,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积累素材, 提高表达能力的愿望和潜能。

以上是笔者对初中生素材积累对作文语言表达影响的一点粗浅认识, 除了积累素材的作用外, 如何将积累的丰富素材化为己用, 能妙笔生花, 将请教于诸位大方之家。

摘要:一个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否丰厚是影响其作文立意、题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帮助多大, 尤其是对作文语言有哪些影响, 要积累一些什么样有用的素材, 如何积累并以此来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是本文意欲探究的问题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素材积累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给语言构成影响:一是让作文语言变得更具丰富性;二是能让语言更雅致;三是让语言更灵动。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作文语言,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院校基建下一篇:马达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