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2024-07-25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精选12篇)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1篇

一、创新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理念

高校基层共青团主要面向对象是青年大学生, 突出特点是思维活跃、热情向上, 针对这一特点, 团委应不断适应新形势, 转换新思维, 研究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新情况。首先, 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感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共青团应充分认识自身优势, 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坚持正面教育和开展活动相结合,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强化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切实掌握当前学生思想的兴奋点, 探索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尤其要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 牢牢把握引导学生的主动权。

二、共青团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通过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寻找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力求使团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努力探索新时期团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完善学习制度

建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健全理论学习制度的机制。完善基层支部的学习制度, 进一步发挥青年骨干的带头和带动作用。根据团委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实践需要, 集中有效时间和精力认真贯彻领会各种有助于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的文件精神, 进一步解放广大青年的思想、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建设学习论坛, 及时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引导大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团支部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把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运用理论学习指导自身的思想实际。

2、完善教育制度

建立增强共青团员意识、发挥青年先锋模范作用的教育机制。通过基层组织工作制度的制定, 来转化为团员青年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使团员能定期参加团内各项活动, 强化团员的集体意识和能动意识, 及时了解上级最新文件精神和我院团委工作进展, 切实增强广大青年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完善制度的同时, 抓机关青年的业务工作和学生青年的业务学习, 帮助团员青年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3、完善管理制度

团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充实有效的组织活动是搞好团员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进一步完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制度, 健全团的基层机构。加强对于共青团团委及社团的管理, 开展组织高品位的团委活动。在团员管理方面, 加强优秀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工作, 特别是科研、教育、创作青年骨干及在学生青年的培养和发展工作, 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树立典范, 激励先进, 表彰优秀, 使每个团员青年在榜样学习。

4、完善团员实践制度

调动团员青年的参与意识, 培养和树立起团员青年的创新、自觉意识。通过各项主题活动和讲座及青年文体活动的开展, 调动青年的积极性, 促进团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团内民主形式, 使团员的民主参与权利得到充分行使, 实现团员对团内事务的参与、管理和监督。青年志愿服务是拓展团员实践的重要途径, 青年志愿者正在成为当前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主体力量, 正在成为动员青年投身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使广大团员青年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公益意识。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学校共青团工作理念与制度、方法的创新对于新时期开展好学校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思路与方法不断创新才能顺应历史和现实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挑战, 才能对新时期学校共青团工作进行科学的定位, 以发挥团的工作职能, 同时, 更要进一步加强团委干部充分调动各级团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整合社会资源, 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

学生会也是高校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组织要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 积极指导学生会结合国家的形势和本校的实际, 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有计划开展加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活动, 近年来, 学校共青团在探索中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课余和假期为主要领域, 以实践为基本途径, 以思想教育、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

学校共青团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对于新时期开展好学校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思路与方法不断创新才能顺应历史和现实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挑战, 才能对新时期学校共青团工作进行科学的定位, 以发挥团的工作职能, 同时, 更要加强团干部队伍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团务工作者的高涨热情、有效方法和奉献精神无疑是做好共青团工作最直接的因素, 但是, 团干部自身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团干部不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做工作的能手, 更要成为善于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研究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与学生共同研究, 共同探讨。通过培训、讲座、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团干部的自身素质, 以利于共青团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静:《高校共青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1]宋静:《高校共青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共青团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第2篇

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根据共青团视域下扬州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介绍了一种可持续完善的“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以创业为延伸”,第一第二课堂协同配合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创新创业教育 扬州大学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新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国综合实力的保证,而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平台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高校创新创教育改革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1]由此,新时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指明,任务已经明确。

一、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高校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联络优势、宣传优势、实践优势和创新优势。

1.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是“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群众组织,已形成覆盖到学校、学院和班级每一位团员青年的三层网络体系,从校团委、院团委、团总支到团支部每个层面都比较完善、自成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团委、各院系团委和各个班级团支部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这种严密的组织性使得共青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活动中有全面的覆盖性[2]。此外,还有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都在共青团的指导下开展活动,覆盖面广,组织结构严密有序,对于贴近学生、凝聚学生、服务学生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高校共青团依靠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同学自觉参与,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2.联络优势。高校团组织可以发挥共青团各级团组织联系密切的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校内,共青团组织长期与大学生相联系,有较成熟而严密的组织体系,直接领导学生会的共青团组织保证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4]。不仅如此,高校团组织还可以紧密联系校内各级团组织,并联系到校院两级各部门和学院,加强与他们的协同合作。在校外,高校共青团可以加强校地团组织的联系与协作,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校院、校地、校企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宣传优势。高校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思想引领是其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工作模块。高校共青团有很多宣传渠道和平台,可以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和氛围营造,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纸媒、宣传海报、宣传栏等途径,而且可以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优势,用当下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创新创业典型引领等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让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入脑入心。

4.实践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共青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服务的过程中,已经培育形成很多自身优势品牌,打造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例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体系、寒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

5.创新优势。高校共青团凝聚的是先进青年,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动和强大动力的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敢闯敢拼,创新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时代的演进,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变动,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面临很多变化与挑战。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更要发挥创新优势,大胆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模式。

二、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定位

要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首先要界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西方文化中,“创业教育”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有历时性。目前将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共同使用“entrepreneurship”一个词语表述[5]。在我国,创业教育是狭义的创业教育,即围绕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实践活动开展而实施,将“创新”的理念渗入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范畴研究分析,在理论上是成立的[6],其共同目标与追求都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7]。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8]。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高校共青团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更应在服务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渗入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目前,各高校均设有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全校范围内都在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共青团在这项工作深化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如何,尚未明确。由此造成高校共青团对自身的认识不足、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确。面对存在的问题,只有正视,并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文件的精神和指导意见,依照“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三大原则,认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准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找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挥共青团五大优势,完善以思想引领、成长服务、权益维护和组织建设的工作格局,结合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补充,不断拓展实践平台,丰富育人载体,协力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青年、发展青年。

三、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路径

在协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共青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扬州大学逐步形成“以机制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以创业为延伸”,第一第二课堂协同配合“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常态。

1.以建立协同机制为保障,构建系统化的支撑体系。在工作中,该校共青团紧密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协同相关部门积极深化实践育人工作,探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校团委要主动配合,积极聚力,加快构建多方协同机制。通过与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社合处等部门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构建校内协创机制,学校相继出台《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等多个文件,为大学生双创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通过学校主导、学院主动,两个方面通力协作,构建校院双促机制。多年来,在学校层面上,曾多次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座谈会、推进会和表彰会。在学院层面上,多个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生双创工作的领导和推动,充分调动学院师生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社会、市场积极接轨,与企业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共建机制,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资源,同时争取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2.以科创基金项目为抓手,完善系统化的训练平台。该校坚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强调不仅要铸精“塔尖”做亮盆景,更要铸实“塔基”百花齐放。一方面校团委积极配合教务处,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校团委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学术科创基金的申报、立项和管理工作,以此为抓手,在全校营造浓郁的学术科创氛围,这两个项目最终成为“挑战杯”作品产生的基础和摇篮。自2004年起,学校每年划拨25万元设立大学生科创基金,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从2012年起增加至每年50万元,现已突破90万元。同时,各学院也设立学院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科创工作。自2013年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这两类项目同平台申报、同平台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自2004年以来,全校申报校大学生科创基金立项数逐年增加,受益的学生覆盖面越来越广,涵盖所有学科和专业,项目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3.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搭建多类别的竞技舞台。校团委充分发挥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平台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工作优势,坚持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为学生架设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舞台。在校双数年份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单数年份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扎实推进“挑战杯”校赛、省赛、国赛“三级赛事”工作。在对接国家级、省级赛制的同时,结合学校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竞赛机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增设“文学、艺术、体育创作类”和“创新创意设计类”这两大参赛门类,为全校27个学院“全员参与、同台竞技”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团委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协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创新成果展、科创嘉年华、创客精英训练营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活跃关注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多样化的平台。

4.以专业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特色化的成才环境。该校坚持紧紧围绕第一课堂,紧密配合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以学院专业文化节为载体,推动学院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及专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构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育人空间。各学院积极构建寓研于教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融通发展,或依托品牌学生社团和活动,树立全天候、全方位育人理念,从丰富科创工作内容角度切实增强科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广泛融汇社会资源,精心建设科创研究基地,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以“外强专业技能、内化专业素养”为宗旨,坚持打造特色鲜明、全员参与的专业文化活动,均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如中国语言文化节、传媒文化节、珍馐盛旅文化节等,通过打造“一院一品”专业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逐步构建起一个“既有扬大共同特点,又有学院独特烙印”的育人环境。

5.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延伸,拓展多样化的育人空间。创新与创业,既有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的相互包容,在实践过程中两者又是互动发展的。因此,校团委在狠抓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的同时,着力推动构建“多层次、递进式、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和项目孵化体系,推动项目的有效孵化和高质量的成果转化。目前,学校专门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基础》课程,明确两个必修课学分,作为对全校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针对有部分创业意向的学生,在为大家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训练(KAB)、大学生创业专题培训(GYB和SYB)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建设占地2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训;此外,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扬州东关街大学生创业广场等创业实体和基地,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体化的创业实战空间。在此基础上,校团委积极致力于“一团三中心”建设,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心、创业文化交流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的功能布局日益完善。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扬州大学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下一阶段,该校共青团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围绕学校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内外资源、强化多方联动、鼓励师生参与,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督导落实,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新探索。

参考文献: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3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捷发展,以手机、电脑为主要载体,以QQ、飞信、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为传播手段的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新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特质正契合了青年团员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新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符合青年的心理特点,无时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在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

作为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正确研判新媒体对高校团员青年的影响,创新工作思路,搭建工作平台,努力探寻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载体,顺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扎实推进共青团工作开展,方能更有效地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服务其身心成长。

一、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一)新媒体能够满足青年团员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

互联网、3G、移动媒体、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它的传播介质新、方式快、空间广、效率高,信息资源丰富,满足了青年团员的心理成长需要和多元信息选择需求,快捷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虚拟互动空间的构建,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适应了青年人心理上追求新奇的特点,突显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搭建了信息互动和资源分享的平台

新媒体的普及对当代青年团员在思维发展、生活方式、 行为选择、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冲击,利用新媒体团组织可以为开展共青团工作搭建有效的信息桥梁,提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的平台,当前新媒体对于做好青年团员工作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1.新媒体为团员青年搭建了学习互动性、知识共享性的平台。由于现代新媒体中的信息资源可供个人自由支配, 为广大青年团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海量的知识输出选择,搭建了互动学习、知识共享的有效平台,扩展了受教育的机会和领域。在今后共青团工作中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专题性的共青团工作网站,为广大青年团员提供更全面的快捷信息服务。

2.新媒体有利于青年团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新媒体环境下,团员青年更倾向选择手机和网络游戏、视频等娱乐方式打发空闲时间,相比之下传统的共青团活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吸引力。对此,团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共青团交流舆论平台来代替传统的交流沟通方式,以新载体、新方式、新形式来吸引凝聚青年。同时尽可能多的给网络输送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信息产品,避免网络不良思想对团员的腐蚀,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团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3.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创新了宣传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青年团员的信息生活环境,信息获取方式更加新潮和时尚,运用新媒体获取所需的资讯信息也更加便利,运用新媒体信息来引领团员青年思想意义重大。当前共青团组织应当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教育平台作用,不断加载和丰富新媒体中的教育信息资源,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能够促进青年团员身心发展的有益信息快速传递出去,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青年团员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隐密性、虚拟化、信息容量大等特点,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因此,当前共青团组织要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良莠不齐的现状,克服不良信息对团员的负面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年,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激励和教育青年。

(一)信息获取的难以掌控给高校共青团舆论导向工作带来了挑战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和获取都较为自由,发布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大随意性,不易掌控。一些消极反动思想言论、错误虚假、违法违规信息等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随意散播,对青年团员的价值取向可能会产生消极不利影响。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获取的随意性和不易控制,扩展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范畴,使共青团工作舆论导向难度增大并日益复杂,这也要求团干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复杂性的监管和预警工作具有难度

3G时代的到来使青年学生逐渐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受众覆盖面的广泛性使网络监管及预警的难度大大增加。由于缺乏相应完善的监管机制,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又相对弱化,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淡漠,也易引发人际信任危机。

(三)多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给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信息媒体主要运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报刊、 BBS、论坛等载体发布和获取校园信息,共青团组织比较容易做到有效监管,方便及时筛查不良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对于多媒体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生作用的发展趋势,手机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交融,使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方式更加隐蔽, 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与载体必须随之创新,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要运用新媒体不断创新工作载体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传统工作载体遇到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传统工作载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下降,新媒体网络分流了一部分学生,相对于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他们更留恋的是网络上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今后要擅长在新媒体阵地中来开展团组织活动,要把新媒体与传统工作载体进行有效整合创新,使传统的团学工作焕发新的时代生机,吸引学生向团组织靠拢,扩大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团组织的引导下使学生正视网络的利弊,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载体的创新路径

当前新媒体的触角已经渗透到了青年团员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此,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深度调研,摸清青年思想发展脉搏和团员成长信息,构建起青年学习生活的新媒体家园,吸引和凝聚青年人群,在新媒体阵营里打造出一个青年精神沟通与情感交流的家园,拓展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沟通渠道。

1.高校团干部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工作。新媒体虽然对团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及时获取共青团员思想状态的平台。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创新思维,敢于接纳新鲜事物,主动向团员青年学习和靠拢,尽快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使用技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工作载体,建设和完善高校共青团微博、高校共青团手机报等团属新媒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上互动、为青年团员及时释疑解惑等形式,贴近青年,赢取信任,增进沟通交流。

2.深刻认识新媒体,学会运用新媒体推进共青团工作。新媒体在各方面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团员青年,冲击着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高校团干要牢牢把握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认识新媒体对团员青年学习生活的影响,不断推进团属新媒体建设,增强与社会新媒体的合作力度,着力打造出一支懂理论、敢实战、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团干队伍,构建起完善的团属新媒体建设体系,为广大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搭建良好平台。

3.创新工作载体,占领新媒体阵地,做好共青团员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成才工作。目前,广大共青团员常用的获取和传播信息主要途径是通过微信、微博、博客、手机、微信、QQ、飞信等方式。高校团干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互动平台,构建起学校、院系、基层团支部三维一体的团属微博、微信多层次组织机构,建立高校团干与团员青年方便快捷的交流沟通渠道,贴近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和生活,开设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各种特色板块,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运用给团员青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我们共青团工作载体和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共青团干部必须结合新媒体的新特性,借助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促进其理性地应对新媒体。同时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团干驾驭新媒体的本领和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

〔2〕陈菊平.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4篇

一、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现状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为把2000万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在培养青年学生方面已实行了不少优秀做法。例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注重寒暑假的利用, 开展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

然而,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全球化的趋势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 也对高校共青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际操作过程, 共青团组织“团结、教育、服务”青年的职责中, 往往一味注重共青团的教育职能, 而且活动重完成任务, 轻实际收效, 忽视了团组织还有服务青年的职责。调查发现, 七成受访者所在的基层团组织能定期或经常开展团日活动, 然而认为活动内容丰富的受访者中比例不到20%, 数据切实反映了高校共青团活动存在“有量少质”的现状。在受访者对共青团工作如何评价中, 选择“组织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际作用不大”、“组织活动初衷很好, 但实际操作中虎头蛇尾”的多达350余人, 而认为团“能够为团员青年服务, 把团员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只有60人。事实再次证明了高校团组织在服务团员功能上的缺失。因此, 高校团组织如何以团员青年为本, 认真做好服务团员青年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金融危机背景下团组织在团员青年就业、创业的问题中应发挥先锋作用, 这既是共青团组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更是坚持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的具体体现。

截止2010年年底已有9000多万名青年成为共青团大家庭的一员。广大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关系到共青团组织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 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如, 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地位及性质的了解不够, 50%的受访者表示对共青团的地位性质比较模糊或者很模糊;又如, 共青团的先进性的体现不够突出, 500名受访者中只有76人认为在高校中团员青年与群众相比更为优秀;更有不少受访者表示“全民团员, 团员就是普通人”的现象使之丧失了团员意识。当然, 笔者也欣喜的看到, 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信心, 这也充分证明了寻找共青团组织工作新路径的必要性, 增加了团组织为之努力的信心。

二、比较国外青年组织的优秀做法及特征

在发现自身问题的同时, 共青团组织的改革也应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较为成熟和先进的青年组织的发展经验, 作为自身发展的参考之一。国外青年组织在其自身各具特色的基础上, 可总结出许多共性的特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这并不是巧合, 而是各青年组织在自身特点上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 研究国外青年组织的共同特征对高校共青团自身如何与时俱进、成就未来, 进行战略创新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通过凸显服务功能, 带动团结青年

尽管各青年组织背景不同, 但都以凸显服务性作为团结青年的重要手段与方式。由于青年自身的多样化需求, 成熟的青年组织也体现了目标群体的细分化及服务形式的专业化的特点, 进一步加深服务性对于青年的团结作用。

以日本创价学会青年部为例, 其每年在日本各地举办和平文化节活动, 深受青年好评。1994年, 创价学会在日本福冈举办“亚洲青年和平音乐节”, 共有五万人参加, 并邀请亚洲各地青年演员参加演出, 收效良好。

2、通过教育青年, 促进青年的自我发展

青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中坚力量, 成熟的青年组织应以培养青年的健全人格, 提高综合素质, 形成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日本青年团协议会为例 (Japan Seinendan Council/NISSEIKYO) , 日本青年团协议会是日本历史最悠久、会员数最多、基层组织分布面最广的民间青年团体。其纲领就是“修炼身心, 争取做完美的人。”明确体现了在青年成长过程中该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

3、通过打破直线式组织形式, 形成上下互动格局

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 不仅在决策上使青年的声音得到充分的传达, 在组织形式上, 也尽量做到组织本身只起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 组织内由青年自我管理, 活动由青年自行策划组织, 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也大大增强了青年组织本身的朝气与活力。在英国, 青年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广泛征询青年群体的意见, 将青年的建议反映到政策制定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与青年协商已经成为青年工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4、通过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 扩大自身影响

成熟的青年组织并非孤立地发挥其引导作用。而是利用其组织优势, 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 如政府, 企业, 社区等, 借助多方力量扩大自身影响。一方面在组织活动时能够多渠道筹措资金, 管理运营。另一方面, 也为青年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了便利。2005年在北京市青年宫中韩文化青少年中心共同签订了《中韩大学生绿色交流友好合作意向书》, 合作举办中韩青少年共植友谊林与大学生环保及科技交流活动。不仅增强了中韩两国青年的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扩大了组织本身在亚洲各国的影响, 更把中韩两国的青年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堪称一举多得。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战略创新

新的时代必有新的时代精神, 而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了青年前进的方向。高校共青团的改革不仅要尝试各种新型工作方式, 更应从战略角度设计一套契合时代精神, 以青年为本的工作理念, 避免改革的表面化, 形式化。联系高校共青团自身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推行共青团的战略创新。

1、明确自身定位, 打造服务型与学习型共青团组织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 高校共青团原本的自身定位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导致对团员青年的凝聚力降低, 组织能力减弱。重新进行自身定位, 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战略创新的重中之重。将高校共青团打造成为一个服务功能完备的青年组织才是契合时代需要的发展方向。

要把对青年的服务性作为团结青年的根本手段。应当肯定青年种种合理的需求, 同时更要利用这一点团结青年, 通过构建团组织完备的服务性将团与青年变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组织的基础。团组织要构建强大的凝聚力, 首要的一点就是与青年站在同一纬度上思考问题, 即组织与个人建立共同愿景。青年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是自发且持久的, 将团组织的发展建立在青年自身的发展之上, 敏锐捕捉青年需求, 积极发展服务手段, 由此形成的服务功能才能使青年对团形成归属感, 形成共青团的强大凝聚力。

2、树立新形象, 多种手段结合打出高校共青团响亮品牌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宣传工作也要更多融入信息化手段, 比如利用微博、飞信, 社交网站等平台, 将共青团的活动信息、工作理念及时传达给团员青年, 同时成为团员青年表达诉求的第一平台。由此形成的双方互动能更好地推进共青团工作的进展及对自身工作的改进。

在现实活动中, 要强调共青团的引导作用, 加强对团组织的包装, 并在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凸显出共青团的响亮品牌, 使参与其中的团员青年在活动中自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伸展外沿, 联动社会, 争取社会支持与资金配套

如何更合理地配置资源, 达到更高的运行效率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现存的一大问题。首先对于高校共青团建设的资金支持, 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等的官方支持, 二是企业、社区等的社会支持。针对官方支持, 旨在支持高校社团及共青团的学生工作, 而学校除了资金支持以外, 场地设备等硬件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社会支持, 早已成为各高校共青团能力体现的指标之一, 是共青团发展的重要一环。高校共青团的事业发展部门通过与社会、企业、社区的洽谈合作, 对团组织的活动进行资金赞助, 真正做到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团体的双赢共建。

资源是发展一切事业的必要条件和根基, 更是扩大共青团贡献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依靠。建立一个多元, 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 是全面推进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资金利用的最大化更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做到相辅相成, 从共青团自身“内部”出发, 根据“外部”社会的需求进行合理, 灵活的改变。才能做到将变化融入计划, 做到资金利用最大化。

4、组织结构大部制改革, 加快运营效能

随着共青团的发展, 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增加, 部门数量也将不断增多, 部门管理中交叉、重叠、真空领域不断增加, 产生矛盾和问题。于是, 大部门体制应运而生。将共青团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 加大横向覆盖, 纵向到底的范围, 将类似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 还能将原本被闲置的资源在新的体制中运用起来。大部制的出现是一个组织日益强大之后要经过的必由之路, 组织结构大部制减少了多余的辅助人员, 将人力资源配置到一线业务部门。相应的, 大部制改革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坎坷, 比如改革后, 学生团干部的执行力, 学生团干部数量减少等。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是更高效, 更节省资源成本的长远利益, 是高校共青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5、对团员青年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 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首先, 鼓励创业意识和鼓励创业是两个概念, 创业意识指的是, 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是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 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对团员青年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旨在培养团员青年具备一种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由于大学教育的普及, 专业知识技能的细分, 让团员青年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正是这种创业意识, 现在对团组织负责, 与团组织同呼吸共命运, 任何挫折都打磨不了的一份热情才是使团员青年们成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文军.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巍.网络背景下如何提高共青团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05) .

共青团 工作创新 第5篇

——关于在新时期开展县区级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作为党的助手、青年先锋队的共青团,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带领青年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任。各级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县区级共青团组织要努力继承五四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坚持党建带团建,努力把团建纳入党建总体规划,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青年组织方式和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团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新格局,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那么作为县区级共青团组织,如何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呢?现实告诉我们,共青团事业要且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的强盛、党的宏伟目标、青年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勇敢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才能实现共青团工作创新与发展的突破。

一、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需要创新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共青团工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了共青团的组织依托和组织影响。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经济主体的多样化,增加了共青团组织一些新的依托,青年对组织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也增大了。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共青团参与国家政治社会提供了广阔舞台,共青团组织根据党的要求、政府和法律的授权在管理青年事务的各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共青团组织的空间,社会生活的变革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领域和内容。四是对外开放增强了青年工作的开放度和组织适应性。对于县区级共青团组织,由于现代信息传媒的逐步充实,城乡距离的逐步拉近,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可以任意翱翔的自由空间,县区青年接触新事物的视角空前广阔,同样给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也给予了机遇,而把握机遇面对挑战的唯一方法就是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团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在共青团跨世纪新征途中要完成四大光荣任务,每一个任务都可以说是要创新。故此,共青团工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做到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创新了一些团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名牌工程,如果不抓住时代的脉搏,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现存的优势就会变成劣势,共青团工作就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因此,无论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各县区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来看,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创新体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也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二、新时期开展共青团工作需要建立创新体系

建立共青团的创新体系,是指共青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效果等都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并形成一套新的工作体系。

(一)工作思路的创新。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开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且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实证明,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二)工作内容的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因此,共青团工作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在建功立业方面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加以具体化。总之,创新工作内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坚决冲破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思想禁锢,加强青年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青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优秀的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工作手段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方式、载体和形式可以丰富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内容。多年来,各级团组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了欢迎,需要发扬光大。但在社会经济的转轨过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题,不断探索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给国家资源的配置方式、政府职能的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社会的分配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等深刻影响;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提出的现实挑战。还必须对以前的运行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继承其合理的部分,克服其不合理的东西,更必须对这场变革所引发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超前性展望与预测。因此,共青团工作方式通过创新更加开放、灵活、新颖。主要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工作方式,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运用科技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设计团工作的新构架。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

(四)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陈地,壮大工作队伍。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坚持发展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扩大团的社会功能,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加大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的工作分量,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好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如何以创新精神增强县区级共青团工作的活力

(一)加大对团建重大问题的研究

共青团建设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回答。当前县区级共青团工作要努力在创新团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构建以团为核心的多元青年组织体系,贯彻“民主集中制”、扩大团内民主,共青团区域联动、行业牵动的运行机制,改革团的基本组织制度,新时期团员教育、管理方式,“两新”组织团建模式,共青团培养、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兼职团干部培养、管理制度和共青团承担青少年事务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上取得突破。同时要在县区级团务工作者中推动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集中有关领导、专家和广大团干部的智慧,以研讨、课题发布、创新论坛等多种方式催生一大批团建创新的理论成果。

(二)围绕四项中心工作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

一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青年牢固树立发展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让 “十一五”规划深入青年人心,引导各行各业的从业青年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诚实劳动、安全生产,立足岗位、创效节能,支持企业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青年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区域功能新定位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青年参与城市建设,通过“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等活动载体,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切实推动青年参与城市管理,特别是鼓励青年专业人才发挥专长,推进城市信息化和市政管理的现代化。三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青年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三农”问题。广泛宣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的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青年农民中树立新风尚。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突出任务,加强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各类专业协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团组织的建设,强化团组织对农村和农村青年的服务。四是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青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挖掘青年中蕴藏的科技、人力、智力和信息优势,团结凝聚一支强大的青年创新人才大军。重点加强高科技生产领域的青年人才工作,通过职业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和各类创新人才评选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大力宣传青年创新创业的典型,整合资源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团干部培训构建培训体系

县区级共青团要坚决落实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团干部考核,建立规范的各级团干部培训制度。加强各级团校建设,确保专职团干部的轮训和调训,每年举办困难单位团干部的免费培训班。革新团干部培训方式和内容,重点强化团干部业务能力的训练,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加强培训师资建设,整合团内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基层培训网络,增进各级团组织在培训师资和设施上的资源共享。同时,拓展社会渠道,增加团干部丰富知识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大力加强县区级共青团的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环境,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共青团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县区级共青团在建立“共青团网站”的同时,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投入力度。重视信息化培训工作,深化青少年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和网络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团干部信息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把网络建设与组织覆盖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和综合应用信息资源,推进团组织联系青年手段和方式的创新。

(五)加大青年人才培养举荐工作

县区级共青团要推进青年人才资源信息库的三级网络建设,加快各类青年人才资源信息的采集。拓宽青年人才资源信息来源渠道,扩大选人视野,积极挖掘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做好青年人才“网上自荐”工作。拓宽青年人才资源信息的发布渠道,加强青年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做好青年人才资源信息的统计和研究工作,加大共青团在青年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参与和决策导向力度。(宣化区委宣传部 程建国)

共青团中央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筹备和开好团十六大,紧密结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全面深化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开创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发挥生力军作用

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和辅导读物,帮助他们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让党的十七大精神在青年中入脑入心,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上来。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政治建设。引导团员青年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实践,努力在村民自治、社区建设、企事业管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等基层民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帮助团员青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在人大、政协中代表青年的作用,积极反映青年的诉求和愿望。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团员青年,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青年文化行动,着力培育推广青年文化精品,大力培养发现青年文化人才,不断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发展富有时代感、健康向上的时尚文化、创意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围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积极协助政府做好青少年事务,推动制定和完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和政策,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青年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努力把青年社团有效纳入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体系;不断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加强与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关于港澳台工作的要求,积极发挥团组织和青联组织的工作优势,深入实施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计划,不断扩大交流规模,丰富交流载体,完善交流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努力增强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

深入开展青年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党政外交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青年对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世界各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青年组织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关系;不断加强与涉及青年发展事务的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承办全球性和区域性多边青年活动,实施内容务实、影响广泛的青年国际合作项目,推动青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发展。

二、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团、教育青年,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大力推进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以团干部、大学生和各条战线青年骨干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使他们努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广泛开展国情形势教育,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国情形势政策报告会、“祖国发展我成长”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而更加自觉地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主题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服务和参与奥运,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发挥青少年典型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加强团属网站的建设力度,加强网络宣传和网上教育工作,积极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掌握网上青少年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深化青年文明号活动,建设职业文明,弘扬职业道德。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参加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健康成长。

三、针对青少年的具体需求和实际困难,切实提供有效服务

服务青少年学习成才。深化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引导青年多读书、读好书,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青少年读书学习提供实际帮助。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帮助城市青年提高职业能力。加强农村青年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广泛开展少先队员“雏鹰争章”、“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关注和服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好心理咨询服务室、心理热线和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卫生与精神健康知识。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深入实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切实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需求。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重点,以“中央企业牵手高校毕业生”和“百城万企进校园”活动为牵动,加大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深化就业见习计划,开展就业对接、招聘会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大力推进“成功创业计划”,扩大“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实施规模,积极帮扶青年自主创业,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为他们创业搭建项目、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的桥梁。继续举办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帮助青年海外学人回国就业创业。依托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继续定期举办招聘大会。推进“工岗快递”行动,帮助更多的困难青年实现就业。加强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阵地支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争取政府部门对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积极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开展各类短期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建立、完善法律监督员队伍,督促用工单位签订正规劳动用工合同,为他们的就业优化社会环境。

服务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推广活动,组织动员青年专家和科技人员为农村青年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农村青年提供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采取城乡互动、区域合作等形式,加强与社会培训、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培育、支持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村青年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增收。围绕农村扶贫开发,开展捐赠物资、援建项目、吸纳就业、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农村贫困青年脱贫致富。

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基层青年文化,大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文化活动,积极发展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军营文化。实施青少年群众性体育项目,开展青少年科技体育活动。加强对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加大对困难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力度。广泛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深化希望工程及圆梦行动、济困助学、“手拉手”等活动,积极为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积极开展“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活动,帮助农村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群体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

四、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贯彻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真承担好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切实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配套法规。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建立共青团与人大、政协和政府之间的经常沟通机制以及协助支持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抓好青少年法律学校、法制教育示范基地和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

深入推进青少年维权工程。深化未成年人保护行动,针对重点侵权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配合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维权力度。深化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拓展创建领域,提高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扩大维权岗的覆盖范围。深化“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抓好对流浪、闲散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以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和服务,做好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和挽救工作。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青少年工读教育、少年司法、禁毒、预防艾滋病等专项工作。

建好用好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加强服务台的基础性建设,扩大地市一级的覆盖面。加强服务台的内部运行机制、维权联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加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等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台的运行效率。注重通过服务台了解青少年的权益需求和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舆情动态。

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紧紧依靠党组织的领导,积极争取党组织在组织、队伍和资源等方面的带动和支持,学习借鉴党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团的建设紧跟党建工作步伐。努力创新和丰富工作载体,实现基层团建与基层党建在工作层面上的有效衔接,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形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争取强化党建带团建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推优入党”工作,不断提高“推优”数量和质量。

整体推进团的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建基础工程,巩固和发展基层团的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在农村,在继续加强县、乡、村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乡镇团委的作用,依托青年中心、青年经济合作组织等,建立联系、覆盖青年的新型组织纽带,统筹各类资源,探索县域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新路子,促进农村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整体发展。在城市,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建工作的基础上,适应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增强街道团(工)委对辖区内各类团组织的协调能力,切实巩固和发展社区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区域内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整合区域内各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团组织的资源,实现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学校团建工作力度,切实把学校团建放在基础性战略位置上,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分层实施,巩固和完善学校团的组织体系。加强“两新”组织建团,提高建团率,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全团带队工作。

进一步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格局。扩大对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团组织自身的活力。切实加强青联、学联、少先队等组织的建设,拓展工作领域,深化活动内涵,更好地发挥联系广大青少年的作用。充分整合团内、团外各类组织资源,加强对青年社团的引导和管理,高度关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努力把它们纳入团的工作格局。

加强团员队伍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团员的经常性教育,不断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以学校和“两新”组织为重点,切实加强团员发展工作。加强流动团员的服务与管理,强化社区团组织的属地化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团支部。认真落实《2006—2010年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认真筹备和开好团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代表选举、会务筹备等各项准备工作。广泛开展迎接团十六大的主题活动,在团员青年中营造喜迎团十六大的浓厚氛围。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团十六大召开,以扎实的举措贯彻落实好团十六大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青年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部署。

共青团中央2008年工作要点

2008年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筹备和开好团十六大,紧密结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全面深化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开创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发挥生力军作用

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和辅导读物,帮助他们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让党的十七大精神在青年中入脑入心,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上来。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开展青年科技创新行动、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政治建设。引导团员青年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实践,努力在村民自治、社区建设、企事业管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等基层民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帮助团员青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在人大、政协中代表青年的作用,积极反映青年的诉求和愿望。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团员青年,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青年文化行动,着力培育推广青年文化精品,大力培养发现青年文化人才,不断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手段,发展富有时代感、健康向上的时尚文化、创意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围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积极协助政府做好青少年事务,推动制定和完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和政策,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青年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努力把青年社团有效纳入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体系;不断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加强与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关于港澳台工作的要求,积极发挥团组织和青联组织的工作优势,深入实施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计划,不断扩大交流规模,丰富交流载体,完善交流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努力增强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

深入开展青年国际交流与合作。按照党政外交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青年对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世界各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青年组织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关系;不断加强与涉及青年发展事务的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承办全球性和区域性多边青年活动,实施内容务实、影响广泛的青年国际合作项目,推动青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发展。

二、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团、教育青年,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大力推进青年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以团干部、大学生和各条战线青年骨干为重点,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使他们努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广泛开展国情形势教育,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国情形势政策报告会、“祖国发展我成长”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而更加自觉地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志愿中国·人文奥运”主题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服务和参与奥运,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发挥青少年典型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实施青少年网络建设工程,加强团属网站的建设力度,加强网络宣传和网上教育工作,积极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掌握网上青少年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深化青年文明号活动,建设职业文明,弘扬职业道德。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参加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健康成长。

三、针对青少年的具体需求和实际困难,切实提供有效服务

服务青少年学习成才。深化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引导青年多读书、读好书,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青少年读书学习提供实际帮助。扎实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帮助城市青年提高职业能力。加强农村青年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广泛开展少先队员“雏鹰争章”、“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关注和服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好心理咨询服务室、心理热线和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卫生与精神健康知识。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深入实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切实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需求。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重点,以“中央企业牵手高校毕业生”和“百城万企进校园”活动为牵动,加大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深化就业见习计划,开展就业对接、招聘会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服务。大力推进“成功创业计划”,扩大“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实施规模,积极帮扶青年自主创业,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辅导,为他们创业搭建项目、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的桥梁。继续举办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活动,帮助青年海外学人回国就业创业。依托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继续定期举办招聘大会。推进“工岗快递”行动,帮助更多的困难青年实现就业。加强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阵地支持。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争取政府部门对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积极服务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开展各类短期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建立、完善法律监督员队伍,督促用工单位签订正规劳动用工合同,为他们的就业优化社会环境。

服务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科技推广活动,组织动员青年专家和科技人员为农村青年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为农村青年提供金融服务。深化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采取城乡互动、区域合作等形式,加强与社会培训、劳务中介机构的合作,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创业。培育、支持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村青年在产业化经营中实现增收。围绕农村扶贫开发,开展捐赠物资、援建项目、吸纳就业、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农村贫困青年脱贫致富。

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基层青年文化,大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文化活动,积极发展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军营文化。实施青少年群众性体育项目,开展青少年科技体育活动。加强对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

加大对困难青少年群体的帮扶力度。广泛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深化希望工程及圆梦行动、济困助学、“手拉手”等活动,积极为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积极开展“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等活动,帮助农村贫困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群体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

四、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贯彻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真承担好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切实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配套法规。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调,建立共青团与人大、政协和政府之间的经常沟通机制以及协助支持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抓好青少年法律学校、法制教育示范基地和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

深入推进青少年维权工程。深化未成年人保护行动,针对重点侵权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配合开展专项整治,加大维权力度。深化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拓展创建领域,提高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扩大维权岗的覆盖范围。深化“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抓好对流浪、闲散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以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和服务,做好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和挽救工作。推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工作。继续开展青少年工读教育、少年司法、禁毒、预防艾滋病等专项工作。

建好用好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加强服务台的基础性建设,扩大地市一级的覆盖面。加强服务台的内部运行机制、维权联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加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专业人员等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台的运行效率。注重通过服务台了解青少年的权益需求和与青少年权益相关的舆情动态。

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紧紧依靠党组织的领导,积极争取党组织在组织、队伍和资源等方面的带动和支持,学习借鉴党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团的建设紧跟党建工作步伐。努力创新和丰富工作载体,实现基层团建与基层党建在工作层面上的有效衔接,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有形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争取强化党建带团建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推动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推优入党”工作,不断提高“推优”数量和质量。

整体推进团的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建基础工程,巩固和发展基层团的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在农村,在继续加强县、乡、村团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乡镇团委的作用,依托青年中心、青年经济合作组织等,建立联系、覆盖青年的新型组织纽带,统筹各类资源,探索县域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新路子,促进农村共青团建设和工作的整体发展。在城市,在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团建工作的基础上,适应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增强街道团(工)委对辖区内各类团组织的协调能力,切实巩固和发展社区团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区域内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整合区域内各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团组织的资源,实现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学校团建工作力度,切实把学校团建放在基础性战略位置上,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分层实施,巩固和完善学校团的组织体系。加强“两新”组织建团,提高建团率,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全团带队工作。

进一步完善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青年工作格局。扩大对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团组织自身的活力。切实加强青联、学联、少先队等组织的建设,拓展工作领域,深化活动内涵,更好地发挥联系广大青少年的作用。充分整合团内、团外各类组织资源,加强对青年社团的引导和管理,高度关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努力把它们纳入团的工作格局。

加强团员队伍和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团员的经常性教育,不断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以学校和“两新”组织为重点,切实加强团员发展工作。加强流动团员的服务与管理,强化社区团组织的属地化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建立流动团支部。认真落实《2006—2010年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实施团干部“百千万”教育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六、认真筹备和开好团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代表选举、会务筹备等各项准备工作。广泛开展迎接团十六大的主题活动,在团员青年中营造喜迎团十六大的浓厚氛围。动员和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团十六大召开,以扎实的举措贯彻落实好团十六大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青年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部署。

12月28日至29日,共青团霍山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南岳山庄隆重召开。县领导束学龙、陈俊、孙瑞荣、刘胜、汪基正、杨春辉、江晓明,县直工委、县群团代表以及133名团代表参加会议。团市委书记汪冬,各县区共青团县(区)委书记应邀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共青团霍山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共青团霍山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全县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几年来,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高举团旗跟党走,奉献青春促和谐”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霍山青年的一致追求;团组织服务大局能力日益增强,“青春创业显身手,青年文明促进步”已成为广大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落到实处,“维护青少年权益,服务青少年成长”已成为各级团组织的共同认识;团的建设和团的各项工作稳步发展,“坚持党建原则,夯实基层基础”已成为各级团组织的永恒主题。

会议审议了团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报告;选举产生了以黄媛媛同志为书记的共青团霍山县第十三届委员会。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束学龙在会上指出,多年来,全县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大局,发挥优势,创新工作方式,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广大青年成长成才,为加快霍山发展步伐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希望广大青年加强修养,努力成为甘于奉献、品德高尚的时代青年;发奋学习,努力成为视野开阔、本领过硬的时代青年;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智力发展、干事创业的时代青年。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胜在闭幕式上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团组织能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团结带领团员青年投身“三个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推进各级团组织自身建设作为提升全县共青团工作水平的有效保障。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6篇

【关键词】新公共行政学;高校;共青团工作

新公共行政学派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学领域非常著名和活跃的一个学派,研究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对指导当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思想在高校团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委主要内容,作如下思考。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意义

1.新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衰退,尤其是经过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经济陷入“滞胀”,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反对贫困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斗争浪潮高涨。此时,以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和官僚制为论述的,以效率为中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已不适应解决理由的。故以倡导社会公平为中心的新公共行政学应运而生,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也说它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社会革新在公共行政学探讨上的回音。

2.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主张与价值追求

(1)主张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新公共行政学的,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效率、经济目的和管理的协调性或许并错,协调性经常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而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恰恰是公共行政的目的,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的方式为社会高质量的服务,更强调把社会的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新公共行政学的论述基点与传统行政学的最的差别。

(2)主张民主行政,倡导社会性效率。新公共行政学的民主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产生了质疑:“实用的或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试图找出下列两个理由任何理由的答案:①怎样才可的资源更多的或更好的服务(效率)?②怎样才花费更少的资金保持服务(经济)?新公共行政学则增加了这样理由:服务增强了社会公平?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人员是价值中立的,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建立规范价值,提高社会性效率,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3)突破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局限。新公共行政学,传统行政学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观念使得行政学的探讨局限在非常狭窄的领域内,尤其把探讨焦点放在行政机关预算、认识、组织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的理由上,相反却很少与社会、政治密切的政策和政策浅析等理由的探讨,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政治与行政二分论述虚构,而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转中,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之外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行政人员既以事行政执行,也以事政策,“行政管理者是中性的。应责成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社会准则、完成的事情原理。”

二、新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对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启迪

1.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思路

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一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我们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对公平的关注空前的提高。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再次,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实证明,以社会公平观来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2.以开放组织观指导组织创新

主要是团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高校学生“2+1”学习模式多样化和新的教学组合方式,与团组织建制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团组织活动变化相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团的组织设置进行大胆的科学的改革和调整,打破地域界限,探索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新的流动团建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动态开放的组织网络,实现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例如针对我校大三学生统一赴企业进行一年实习,深入开展了实习学生企业团建工作。同时,我们还在寒暑假期间、学生毕业初期等时间节点进行团组织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好的适应了新形势发展变化,真正做到哪里有团员、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打破了传统的建团模式,实现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3.以服务平等性指导内容创新

工作内容和工作主题是共青团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根本。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我们要努力做到在青年思想教育方向上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化以及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特点:在建功立业方面要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任务加以具体化。

4.手段创新

工作手段创新,主要是服务青年的功能与手段要更多的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能力。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给资源的配置方式、政府职能的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社会的分配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等发生的深刻影响;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提出的现实挑战。还必须对以前的运行方式进行冷静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继承其合理的部分,克服其不合理的东西,更必须对这场变革所引发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趋势进行超前性展望与预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方式、载体和形式可以丰富内容,更好地突出工作内容。

5.以社会公平论指导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物质依托、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共青团组织应在坚持发展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完善和扩大团的社会功能,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加大共青团在青少年事务中的工作分量。应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学生工作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7篇

一、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涉及的内容与领域相当广泛, 横向上包括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宣传工作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等等, 纵向上包括了创新创业工作的输入过程、输出过程与输入向输出的中介转化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在构建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体系时首先应当注意评估内容的全面性。

2. 主体多元性原则。

无论什么领域的工作质量评估, 其评估主体发展的趋势都是从传统的单一主体演变为现今的多元主体。在评估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时, 也应当开拓思路, 确立包括共青团组织、企业、学生和媒体等在内的多元评估主体, 调动各个评估主体的积极性, 力争做到评估的客观与准确。

3. 进程持续性原则。

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是长期性、全局性的。因此, 在评估相关工作质量时, 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创新创业工作。评估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次评估, 而应该多次持续地开展评估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关措施积极解决。

二、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简介

笔者基于前期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实地的调研, 提出以下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基于创新创业工作输入、输出以及输入向输出的中介转化过程 (即相关工作机制) 三个维度构建, 并在各维度下分别设置相应的指标 (观测点) 以及等级评定标准。其中, 在等级评定时, 笔者详细设置了A、C两个等级, 介于A、C之间即为等级B, 低于C即为等级D。在“工作机制”维度评估时, 各观测点采用统一的等级评定标准。而对于“输入过程”和“输出过程”两个维度的评估, 各个观测点均有各自的等级评定标准。

1. 创新创业工作输入评估。

物质资源输入。资金。观测点:工作经费金额;风险投资基金。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用于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充足, 能以较高水平覆盖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经费、学生学习实践经费及聘请专业人士指导经费等, 并且成立或者导入相应的风险投资基金;C级——共青团用于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基本充足, 但是经费保障水平较低, 且经费覆盖范围有限, 没有成立或者导入风险投资基金。平台。观测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创业园区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挑战杯”立项数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协同构建数量与质量兼具的科研平台、创业园区和实验实训平台;共青团在“挑战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审议通过的科研创业项目数量较多, 且质量较高 (以获奖情况作为评定标准) ;共青团组织与教务部门协同制定了体系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C级——共青团组织几乎没有参与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工作;共青团通过的“挑战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几乎没有, 也几乎没有获得表彰;共青团几乎没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人力资源输入。教育者。观测点: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数及比例;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及比例;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数及比例;参与教学科研的教师职称结构。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人员人数数量及比例较多;参与人员均接受过相关培训;相关研究工作成果颇丰, 论文专著发表数量与质量兼备;参与教学科研的教师职称结构合理;C级——共青团组织参与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工作人员人数数量及比例较少;参与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几乎没有相关研究成果;教师职称普遍偏低。资源导入者。观测点: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社会兼职情况;工作人员导入资源情况。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拥有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 工作人员导入较多社会资源运用于学校创新创业工作;C级——共青团组织社会关系网较小, 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导入社会资源。权利维护者。观测点: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对于创新创业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熟知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且工作人员积极宣传推广之;C级——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几乎不熟悉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几乎没有相关的宣传工作。质量评估者。观测点: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对于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创新创业工作质量评估方法, 并且善于从评估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C级——共青团组织工作人员几乎不会进行创新创业工作的质量评估。

2. 创新创业工作输出评估。

学校校园文化。观测点:校园创新创业舆论氛围营造;创新创业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相关讲座报告会的举办情况;创新创业典型事例宣传情况。等级标准:A级——学校在共青团组织或者共青团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的创新创业相关工作中, 校园创新创业舆论氛围较浓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相关主题活动较多, 形式与内容多样, 学生参与积极;C级——校园创新创业舆论氛围在共青团相关工作的开展下几乎不浓厚;共青团组织几乎没有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影响力。观测点: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相关工作媒体曝光度;相关工作社会知晓率与美誉度;企业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同行对于共青团组织相关工作的评价。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工作媒体曝光较频繁;社会各界包括同行对于其开展的相关工作知晓度和美誉度都较高;企业对于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素质评价较高;C级——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工作几乎没有媒体曝光度;社会各界几乎不知晓相关工作;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较低。学生显性成果。观测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学生发表著作、译作与稿件等情况;学生申请专利情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级标准:A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著作、译作、稿件数量较多, 质量较高;学生申请专利较多;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且获得奖项;C级——学生几乎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稿件等;学生几乎没有申请专利;学生几乎不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内隐品质。观测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学生参与社团情况;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等级标准:A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尤其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较大范围的学生有社团工作与志愿服务经历;C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性较低;只有较少学生有社团工作与志愿服务经历。参与率。观测点:参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学生人数及比例;参与相关活动的学生年级构成情况。等级标准:A级——参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多, 比例较高;参与活动的学生各个年级段均有, 且共青团组织开展了针对不同年级同学的专项活动;C级——几乎没有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参与学生的年级段分配缺乏均衡性。成果项目创新性。观测点:项目的新颖性。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主导下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很新颖、富有创意;C级——项目成果缺乏创意、部分与已有项目重叠率高。可行性。观测点: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等级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主导下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可行性较高, 具体实施过程较顺畅;C级——项目可行性较低, 具体实施较困难。

3. 创新创业工作相关工作机制评估。

输入机制物质资源机制。观测点:资金平台管理制度;资金平台使用制度;资金平台监督制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与制度。人力资源机制。观测点:相关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人员权利保障制度;人员激励制度。输出机制学校机制。观测点:学校创新创业相关工作宣传推广制度。学生机制。观测点:学生激励制度;学生权利保障制度。项目机制。观测点:项目验收制度。输入到输出中间机制:资源利用机制。观测点:资源利用率考察评估制度。师生投入机制。主要观测点: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分认定制度;学生课堂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评估中统一设定的等级评定标准A级——共青团组织自身建立有完善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同时共青团组织与相关部门机构协同制定了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并且, 制定的工作机制运行畅通, 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C级——共青团组织对于创新创业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不全, 且已有制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阻碍工作的开展。

三、评价标准与评价结论

该评估指标体系, 共设有8个要素, 20个指标, 其中13个重要指标 (粗体字部分) , 7个普通指标。每个评价指标被划分为四个等级, 上文中给出了A、C的标准, 介于A、C中间状况的为B, 达不到C的就为D。评价结论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具体标准如下。优秀:A≥16个, C≤3个, 其中重要指标A≥9个;良好:A+B≥16个, D≤1个, 其中重要指标A+B≥9, 重要指标没有D;合格:D<4个;不合格:除优秀、良好、合格以外的剩余部分。

四、结语

常规常新常提炼, 创新创业功力显。团属阵地细谋划, 有章可依亮点现。

摘要:笔者尝试从评价主要内容、体系主要指标、标准以及结论等几个方面探索农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提升的评估办法。通过8个要素, 20个指标, 其中包括13个重要指标, 7个普通指标, 进行四个等级评价, 试图构建一套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林高校,共青团组织,创新创业,质量评估

参考文献

[1]李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1) .

[2]刘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6 (2) .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8篇

一、新媒体对共青团工作的作用

(一)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实现瞬时的矩阵式的传播, 可以相互转发评论, 传播空间十分的广泛。互联网以零时差、零距离、零空间的特点和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 被广大青年所接受。共青团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快速的找到想要的信息, 可以各种聊天软件, 与同学、朋友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二) 新媒体为推动和谐校园注入新的元素

共青团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 宣扬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 大力宣传现实生活中爱党敬业的先进典型。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可以通过时时紧扣时政热点的方式, 在共建的论坛发起有关时政热点的讨论, 拉动各青团员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重温红色激情、网络红色之旅活动”等新颖的活动, 满足共青团员的个性化的需求, 从而调动共青团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团员真正吸引到校园进程中, 营造和谐的校园数字文化氛围。

(三) 新媒体拓宽共青团员的思想空间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 新媒体传播具有个性化特征和更加便捷的功能, 让传统的教学和传授不再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网络课堂能够使学生在网上听课和学习。

二、新媒体创新高校共青团的新途径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共青团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在指导和教育共青团员的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出拓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

(一) 利用新的网络载体搭建新的网络教育平台, 改善工作方式

共青团以前所依托的传播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刊、杂志等, 但学生不能将听广播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 因此广播不能很好地将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报刊虽然简单明了, 但是缺乏时效性和可获得性。而微博能够随时关注到时事动态、共青团员动态及潮流形势, 有利于发布全面性、时效性强的消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开展一个活动不仅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还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微博活动可以随时发起,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只要轻轻地敲击键盘, 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二) 建立有效的网络群体, 拓展工作者的维度

共青团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载体, 建立以班级、年级和社团为基础的网络群体, 比如建立微信群、QQ群。可以开展与时政热点微话题,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讨论, 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也可以开展红色经典有关的微活动、微视频等创意大赛, 让更多的共青团员参与其中, 拉近团员之间的距离。通过微活动的交流与探讨, 提升他们对党的认识。共青团应该开展轻松活泼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加, 并且学会使用微博语言和网络词汇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使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三) 建立完善的领导体系

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加强对共青团的指导和教育,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机制, 为新网络媒体的运行提供保障。建立领导机制要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不仅要明确新媒体的性质, 还要负责新媒体的运行、监督。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工作体系确保高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共青团所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共青团必须时刻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激发共青团的活力, 加强与团员青年的沟通交流, 拉近团员之间的关系, 增强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全面性, 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贡献。

关键词:共青团,新媒体,高校

参考文献

[1]杨文华.网络文化的意识渗透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1) :81-85.

[2]姚卫浩, 裴亮.“新网络媒体”时代与当代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09) :34-37.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业,创新

面对我国改革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为了建设中国自主发展的自主创新道路, 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这是我国创建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是与青年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团体, 它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 负有引导、团结和服务的功能,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高校共青团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训练, 帮助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开创新局面。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阐述

1.1 是社会主义新型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 国家和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需要高科技水平和能力, 在我国改革的转型关键时期, 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 需要综合素养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 这是与我国社会新型发展相适应的,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 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水平、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要在复杂的国际情势变幻中, 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冷静、理智地进行辨识和分析, 积极应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 开创新型的局面。

1.2 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面对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增多的局面, 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 成为了困扰社会、家庭和高校的难题, 为了根本缓解这一矛盾和冲突, 要积极开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 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整合一切资源,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挖掘潜能, 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变“就业”为“创业”, 使自己从等待就业的就业者变为积极主动创新的“创业者”, 以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自身增值机会。

1.3 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高校的知识教育殿堂中, 不但要接受理论知识教育, 还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这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要体现其素质教育内涵, 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 注重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 充实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为大学生的未来生涯做好准备。

2 高校共青团组织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难题, 为了给大学毕业生更科学的引导,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以团工作为出发点, 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服务的责任, 担当起为大学生服务的重任。 因而,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体现主要表现在:

2.1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高校共青团是群众性组织, 它以其富于朝气的特点而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它在大学生群众中是“自治、自管”的代表性组织, 是大学生的贴心人, 是大学生利益的忠实者和维护者。 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中, 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产生对共青团组织强烈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在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 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激发大学生在共青团组织活动中体现出其价值。

2.2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严密而健全的体系

在高校之中, 共青团组织长期与大学生相联系, 有较为成熟而严密的组织体系, 直接领导学生会的共青团组织保证了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中, 是大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舞台, 这为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 发挥其优势作用, 奠定了基础。

2.3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浓厚的服务特色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开展和大学生实践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它以为大学生服务为前提, 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就业、创业活动, 体现其服务性的宗旨和特点, 在这一宗旨的引导下, 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服务性活动, 如:社会创业计划竞赛、“三支一扶”活动、志愿服务西部规划等。

3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 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3.1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各种西方思潮涌入的情况下, 大学生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 对于纷繁复杂的思想和各种信息难以准确辨析, 产生价值认知、价值取向摇摆不定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大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对于市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 而引发创业失败。 因此,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 分析各种政治思潮来源, 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 将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的价值相统一, 从而在未来的创业生涯中进行思想层面的正确指导, 增强创业成功率。 共青团组织要开展如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3.1.1 举办座谈会和专题讲座活动。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到高校来进行创业报告讲座, 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创业实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同时, 还可以聘请创业教育的专家学者, 从理论的层面和角度,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组织能力、创业实践能力、职场上的交际能力、道德品质、团结协同能力等。

3.1.2 开办各种创业竞赛。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举办各种创业计划竞赛, 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创业计划竞赛中, 模拟创业实际, 进行实践调查, 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创业策划书, 并让评委对于创业策划书的内容进行指正和评析, 让大学生在创业策划的模拟竞赛中, 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在经济知识市场下分析需求变化情况, 用理论知识争取最大的竞争优势, 从而为自己的创业策划提供有利的条件。

3.1.3 发挥共青团的宣传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其特定的宣传阵营, 在其阵营中, 有共青团团刊、团报、宣传板、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传播宣传媒介, 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这些宣传优势, 刊登出最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 分析其成功经验, 并刊登最新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 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过程。 同时, 共青团组织还可以利用其宣传优势,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开创具有特色的网络创业平台, 引入社会招聘信息, 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机会和信息, 并与校外的就业创业网站进行链接, 多渠道地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 帮助大学生捕捉创业商机, 寻找自己的创业之路。

3.2 开展第二课堂, 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高校的理论课程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相应专业的技能。 而第二课堂则以实践训练为主, 注重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 注重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上的实践转化能力, 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第二课堂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践交流的平台, 使大学生在这一平台之上, 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缩短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 为创业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机会。

3.3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与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可以通过组织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 与校外的企业合作, 鼓励大学生在稳定的创业见习基地中锻炼实践能力, 增强创业能力。

4 结束语

在21 世纪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广阔的思路, 并与高校就业指导相结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现实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 提升未来竞争中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明, 高建新, 刘芳丽, 等.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04) .

[2]关晓辉, 吴维仲, 王建元,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04) .

[3]田俊杰.如何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7) .

高校共青团工作探析 第10篇

一、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 发挥团组织的先进性作用

1. 加强专职团干部队伍建设。

专职团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成败, 因此, 要大力加强专职团干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的素质, 定期开展学习活动, 分析认清当前形势, 以确保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积极团结广大团员青年。

2. 加强学生组织建设。

学生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丰富课外生活、营造和谐文明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多采用“一体两翼”的格局, 一体是指团组织, 两翼是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学生团体要重视学生干部队的选拔培训工作, 选拔时要做到“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学生干部的培训要体系化、多样化、常规化, 要努力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3. 加强团组织思想建设。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对共青团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课堂是共青团活动的大舞台,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共青团组织必须转变观念, 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构建面向青年学生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满足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开展特色品牌活动,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团的工作要围绕党和政府对团员青年总的要求开展, 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进行。要求高校团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进行创新, 给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发挥特长的平台, 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1.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团的活动要主题鲜明, 能够

振奋精神, 唤起斗志, 激发热情和参与意识。能把握党所期望, 社会所要求, 广大青年学生所期盼, 体现团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代表广大青年学生的意愿。同时, 团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生动化和民主化。在设计活动形式时, 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做到有的放矢, 设计出的学生活动, 要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和不同品味的学生的要求。通过开展活动巩固团组织的群众基础, 增强高团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引导力。

2. 活动尽量社会化, 科技含量要高。

根据活动主题, 与社会建立联系, 拓宽活动领域, 创新活动形式, 使团员有新奇感, 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与社会的联系, 学生干部和团员可以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为以后走向社会培养实践经验。活动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 提高活动品位, 增加活动内容科技含量。活动使大学生内在潜能得到发挥,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高校团组织要精心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网站, 提供及时更新的校内新闻、课外活动等信息, 尽可能地提供各类免费网络资源,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团组织应该支持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创办转化学生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体系, 使学生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服务于经济, 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运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载体,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素养。

三、结语

高校共青团要不断加强团组织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 组织具有教育意义、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强化资源意识, 培养国际化视野, 大胆借鉴国内外青年工作的先进经验。要重视对现代青年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 注意从现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工作。要重视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 引导青年学生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肖秀珠, 强化青年“三感”增强团组织凝聚力[J].建筑, 2006 (14) .

[2]卢爱华.谈新时期共青团工作[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1) .

[3]徐子勇.强化高校团组织凝聚力之我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5 (06) .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96-01

当前,新的形势对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面临新机遇、新要求、新动力。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研究,找准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定位、运作载体为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提供参考。转变工作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完善长效机制,着力破解重点难点,教育引导高校团员青年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助推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缺乏,持续发展探索不够。高校共青团在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1)参与创新水平和行动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团员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弱;(2)参与人员素质和现实要求有差距,存在参与服务项目与民众的需求不对等;(3)参与创新规模和服务群体的要求有差距,高校共青团把参与建设管理的主要力量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对参与社会项目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仍需加强;(4)社会支持度和参与创新的行动发展要求有差距,资金和投入较少;(5)保障机制和参与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差距,广大高校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管理并没有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而第5项是最难点。

国外高校学生参与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服务活动纳入常态管理,以支持和保护服务人员的工作和权益。如墨西哥政府就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把之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韩国规定其中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社会服务40 h,并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东城的高校共青团创新思路、积极利用优质的高校资源,参与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推进高校共青团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与地方团区委资源整合,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把高校社团、团支部引进社区,共同开展文艺体育、科普兴趣、政策宣讲、志愿公益等活动,形成“五进社区”体系—— “支部进社区、干部进社区、文化进社区、科技进社区、服务进社区”。西安市新城区共青团组织大力实施“新城青年科技培训工程”,以新城区青年联合会为依托,培养青年人才队伍。衡阳市共青团组织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模式,在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外出务工团组织建设以及发挥青企协作用、打造平台建设等方面总结出了新的模式,以提高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主线,着力打造好“三大平台”、办好“三件实事”,围绕“组织显活力”纵深推进,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格局示范片”工作思路,大力推动以衡阳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的全市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1]宁波共青团通过购买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引入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广州市成立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模式。它为青年自组织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让更多的青年自组织入驻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旨在“联系青年、影响青年、带动青年”,是广州共青团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重要举措,是广州共青团介入社会管理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高校团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广大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加强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实践探索,重点是打造共青团组织自身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平台。紧紧抓住区域发展的有利契机,以高校共青团探索共青团员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管理模式为切入点,用项目催生孵化、基地固化吸引、制度培育提升、资金扶持整合一大批高校服务社会的青年组织。通过成立公益基金联谊会、青少年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等青年社会组织。构建“团干+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募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金,扶持初具规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打造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平台,为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2]

对高校和地方基层团组织而言,以“购买服务”形式,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式,打造校地团组织和项目平台,有助于(1)增强高校共青团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2)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的社会合作服务项目的开展,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和项目培养;(3)在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不仅减轻了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压力和服务成本,而地方基层共青团解决地方机关人手不足,人才培训少等问题,通过购买高校服务和政策支持,丰富惠及青少年的公共服务产品。该方式加强和创新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推进机制创新,探索设计更多参与面广、符合青年时代特点的新载体,体现出高校共青团自身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新价值。[3]

在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之间架设起对接平台,实现高校服务项目与地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机衔接。管理模式如下:(1)地方县区团委根据该区的实际需求,作统一部署,向学院团委发布志愿服务队招募信息;(2)学院团委对各社联、各系团委、团学组织发布招募信息、项目信息;(3)学院团委对各社团组建的服务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选,对最终投标成功的服务队进行培训;(4)地方县区团委审核服务组织的组队情况和实施方案;(5)该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活动;(6)学院团委和团区委对活动进行总结评选,并完成活动使用经费的发放。

通过过程控制、绩效评估、服务培训,提升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借助高校资源、实践服务基地等,发挥出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企业的管理对接交流,在“社会协同”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和路径,探索出了高校共青团、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循环服务的有效模式,带领和引导高校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曉刚.新时期市辖区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杨怡然.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2.

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浅析及建议 第12篇

团员、青年的工作是社会导向性的工作, 牵涉面很大, 影响面很广。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 承受很大的社会责任和压力。当前, 高校团组织工作及组织发展有自己的程序, 但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使得高校团组织活力减少, 思路狭窄。高校团组织发展需要共青团工作者们群策群力、开拓创新, 总结经验, 发展多方位思路, 用全心全意的共青团服务理念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一、团组织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 一手抓时代宣传, 一手抓红色引导

中国面临着新时代的召唤, 一方面发展海西, 西部大开发都是时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土地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相当多地方是革命的摇篮, 是红色圣地。我们的共青团工作, 既要适应发展的主旋律, 又要在思想引导上, 红色文化推广上下工夫, 紧紧抓住时代宣传和红色教育, 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二) 树立典型, 加强宣传, 点面结合

层层递进, 通过活动加宣传, 起到本应花费很大成本才能起到的作用, 这是现时期群团组织工作的主要工作方式, 也是一个先进的工作方式, 在无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的情况下, 采用范围推动, 点点开花的形式, 通过宣传手段, 形成一个覆盖面, 从而达到影响一批青年的目的。

(三) 抓住历史事件、依托节日平台, 紧扣重大事件, 开展系列活动

依托历史事件、节假日, 重大事件来开展活动, 而且是系列活动是群团组织工作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了。将这些平台作为开展工作的抓手, 可以让工作更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二、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 主观上

(1) 活动多, 但是文化引导滞后

中国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排头兵, 理应起到先行的作用。很多时候共青团活动很多, 工作很琐碎, 工作量很大, 但是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对青年的引导。我们共青团应该是高举团旗跟党走的, 但是跟党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党的健康发展培养一批足以胜任工作的共青团员。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

(2) 制度不全, 工作形式单一。

共青团工作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工作, 二工作对象的流动性同样很强, 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没有共青团工作制度, 或者制度不落实, 比如一个例会, 一个责任, 只是简简单单的分给你做, 做完了就算了, 没有汇总, 没有总结。事前也没有分工, 一切都是临时安排, 合作不好。在工作上, 共青团工作由于缺少创新的举措, 目前延续着举办活动, 套高帽的流水线作业, 缺乏百花齐放的大局观。

(3) 各种活动割裂, 传承断层

共青团依托节日、事件举行活动时, 很多是突发的, 并没有一个承接的纽带, 每年这个节日举办的活动又不一样, 因此年年一个活动, 活动出现断层, 没有办法传承下去, 因此文化氛围很淡。

(4) 志愿者很多却没有平台, 无法达到公益活动效应

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始终是课余生活的社会实践, 必然受到学生学业的影响, 注定了这样的志愿服务会随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改变, 而并非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这是高校共青团的教育教化功能对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限制[2]活动不经常性和千篇一律使得高校志愿者工作缺乏一个长效化、常态化和模块化的平台。

(二) 客观上

一是党建带团建工作力度不够。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党建带团建”, 是党对共青团工作加强领导的重要方面, 也是做好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关键。目前普遍暴露出的问题是:落实不够, 坚持不够, 没有系统性和持续性, 没有机制约束, 想起就带一下, 忙起来就放下, 有的干脆应付检查, 喊喊口号, 流于形式。[3]二是共青团文化深入不够。共青团是1922年成立的, 在共青团的成长过程中涌现过很多的实例, 出现很多优秀任务, 共青团的问题也有90年了, 但是在平时推动共青团工作时, 很少遇到说推动文化进程的问题, 基本上是为了弘扬一个精神, 纪念一个人物, 宣传一个单位, 记住一段往事。这些支离破碎的活动, 也无法统一在党建带团建的旗帜下, 因此做起来感觉在过家家, 做完就好。

三、调整工作方式创新工作内容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向前发展

(一) 明确社会职能

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 也是社会团体。共青团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三项:一是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有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这是共青团的首要职能。二是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有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的职能。这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能。三是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有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职能。[4]

(二) 加强共青团文化建设

(1) 引导青年提高文化素养,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是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文化活动阵地是开展青年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是发展青年文化事业的必要条件, 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巩固和加强现有阵地的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其在青年文化活动中的骨干作用, 为开展各项青年文化活动奠定基础。[5]二要在宣传工作管理中引入文化宣传的理念。即在做宣传的时候, 不仅仅局限于, 这是我们部门的活动, 或者这只是活动而已, 而应该将文化渗透, 健康理念宣传贯穿其中。比如共青团文化宣传, 健康价值观、世界观宣传等等。三是要在以文化为导向来开展工作。高校团县委应该抓住庞大的青年人群开展以健康文化为导向的活动。我们需要改变以往以活动形式为中心, 再定主题的陋习, 转为以活动正确的价值观为中心来组织活动, 并在活动过程中用各种形式来宣传我们的理念。

(2) 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 开辟志愿服务项目, 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应注重持久性, 避免形式化倾向。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永远不可能脱离青年个体对社会实践的参与。要真正从内心培育高校学生的公民意识, 就要把志愿者行动长久的开展下去, 而不仅仅是一两次喊喊口号、打打标语的运动形式。[6]首先, 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足够重视将一直长期存在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说, 志愿者是共青团组织代表青年服务于大众最直接手段, 必须要高度重视。其次, 高校共青团应该完善志愿者制度, 规范活动形式、内容, 完善活动的时间, 不再使志愿者活动成为临时的, 带有运动性质的活动, 而是要建立志愿者活动平台, 使志愿者活动常态化、正常化。第三, 加强舆论对志愿者行动的跟踪, 打出志愿者品牌, 形成志愿者体系, 最终改变志愿者行动没有规划, 永远充当运动工具的境况。

(3) 架起沟通的桥梁, 用服务品牌意识, 使共青团工作与众不同又卓有成效。

无论身处何地, 无论当前为何时, 共青团工作永远充当中国共产党的先锋, 这是共青团工作的时代特点和历史焦点。苛求完善与消极怠工远远没有达到共青团干部的觉悟程度, 也没有实现自身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为现实工作奋斗的目标。在现有条件下, 我们应该转变作风, 以服务大学生为意识, 以宣传沟通大众为手段, 以做好学校与学生、社会与校园的桥梁为目的, 进一步拓展共青团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么做, 一是要从现实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沟通的作用, 为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二是要有服务的态度。共青团工作繁杂, 接收上级的命令很多, 工作起来难免出现烦躁的情绪, 因此, 更多地想到我们是在代表青年大学生说话, 我们是在完成社会、校园、校园三者沟通的神圣使命, 我们就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 找准工作的诀窍。三是要有共青团工作的历史使命感。这就要求各组织, 各人, 在做工作时, 应该更加热爱我们的工作, 将工作当做事业, 将事业上升到为共产主义培养青年人才的使命上来, 更好地加强引导和教育, 改变工作方式, 开拓工作路子, 实现工作新天地。四是要有创新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 共青团若只执行上级命令, 将使工作支离破碎, 我们应该创新自己的新路子, 发现新内容, 执行新决策, 实现新目标, 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 在社会大潮不会如何变幻的情况下, 抓住主要矛盾, 建立创新思维, 谋求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摘要: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管理着最青年团员的共青团组织, 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和文化优势。正视和面对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提出解决途径对于在当前经济浪潮中保持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朝气、效率和先锋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调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彤.对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山西科技报.2010年7月29日.第A07版.第1页

[2].于雷.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活动途径探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10年12期.第125页

[3].魏微.新时期共青团管理创新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04期.第9页

[4].蔡永华.论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理论.2010年01期.第191页

[5].黄志平.论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第39页

上一篇:体育与宗教的关系下一篇:软件过程改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