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4-06-2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精选12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1篇

2003年, 从“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的教育哲学出发, 我校确立了构建以人文方向课程为主流选题、兼有其他方向课程选题的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坚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探索阶段 (2002.8~2004.8) :2001年6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以理论学习、编制开发指南为基本标志, 学校开始在兄弟学校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2.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阶段 (2004.8~2005.7月) :按照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和学校教育哲学、文化, 以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开发课程纲要与文本为标志, 通过学校管理者→确立学校教育哲学→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进行具体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高中新课程整体框架内开发校本课程, 即选修Ⅱ序列。

3.校本课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阶段 (2005.8—) :在学校管理者推动基础上, 以对课外活动课程化、“周四大讲堂”为基本标志, 通过师生自发进行课外活动实践→课外活动课程化→确定校本课程整体结构等途径, 实现校本课程开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新突破。

二、实施策略

1. 校本课程规划策略

建立组织。成立课程开发委员会, 校长任主任, 下设开发研制部、专家顾问组。成立实施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

现状分析。首先, 对学生需求进行调研。2003—2006年期间, 坚持每年都对学校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其次, 优化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2003—2006年, 通过自查、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 对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目标拟定。从学校“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教育哲学出发,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民主审议, 拟定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方案制定。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总体方案等。

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 保证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 保证相应的课时, 及时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目录和说明。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2. 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校长是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需求评估。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 定期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评估。

教师培训。在课程开发前, 有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课程开发技术培训, 提供业务支持。

课程申报。根据学校要求, 申报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 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 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

民主审议。由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 依据审议原则与标准, 通过课程纲要的审议、答辩、推介等方式, 从校本课程的选题、目标、选材、组织、评价和需求等方面进行论证。

课程立项。经审议通过后, 作为校本课程立项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拟安排开设。

编制文本。是否编制文本、讲义等, 量力而行。部分拟编制文本的校本课程, 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说明》编制开发方案, 正式编制文本。

文本审定。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

3.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公布课程。经立项列入学校《校本课程目录》课程, 向全体学生公布, 提供给学生选用。

学生选课。流程:填写《课目教学申请表》———交教务处———汇总成《课目表 (课程菜单) 》———下发学生选择———教师指导———填写课程《申请表》———上报教务处。

编班排课。教务处编排教学班 (每个教学班不少于30人) 。以教学模块形式, 编制《课程安排表》安排教学, 并公布课程科目、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生名单、地点、时间等。

实施教学。目前, 我校每门校本课程每学期教学时间为36课时, 计2个学分, 每周安排2个课时, 学生走班选课。

跟踪评价。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需求追踪。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

动态调整。根据学生需求变化, 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

4. 校本课程学分管理策略

教育部《方案》规定, 学生毕业的选修学分Ⅱ不低于6学分。

(1) 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一是学生参加校本课程修习的时间, 必须达到规定的90%方为合格;二是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模块修习过程反映;三是修习完的校本课程模块考核成绩, 综合三者给学分。

(2) 校本课程学分的分配:我校规定每个校本课程模块36课时, 2个学分, 每周为2课时。在高中前二年每个学生必须完成3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以获得选修Ⅱ6个基本学分。其中, 高一必须完成1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2个学分;高二必须完成2个校本课程模块修习, 获4个学分。

(3) 学分认定的操作程序:学生提交学分认定申请表———任课教师审核和初步认定学分———学分认定小组复审———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批———公告。

为规范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我校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立项与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班管理办法》等, 实行教学班责任制, “谁上课, 谁负责”。

三、呈现形式

课程以模块、文本或纲要、课堂教学等方式呈现。

四、成果实践效果

2009年, 我校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项目, 被评为“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成果推广项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在课程“超市”中自主“点菜”, 自主选择, 广泛参与, 经历得到丰富, 视野得到开阔, 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选修“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学生深情地说:“教师精辟而富有激情的讲解, 配合精妙的多媒体展示, 使我们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流连不已!”2007届 (6) 班的陈玉妃同学写道:“在选修‘话说海口’的学习中, ……我深深地感觉到, 老街是份值得重新挖掘的宝物, 更是一项值得开发并且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前景的旅游资源。”李佳玲、陈雪宁同学选修“趣味逻辑泛舟”后说:这是一门动脑的学科, 让我们受益匪浅, ……生动、有趣, 发掘了自己的潜能, 激活了我们思维, 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11月, 第三届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心城市协作会在我校举行了高中校本课程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 全国有700多位局长、校长到校观摩校本课程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感慨地说:海口一中校本课程开发“非常严谨、规范、到位”。广东省增城市教育局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称“海口一中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 赢得了代表们的一声声赞誉。海口一中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现在, 参与课程建设的家长已不是少数, 家长说:“一中老师为孩子们开发了这么多校本课程, 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品性, 这对孩子们的自主成长、个性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参与活动。”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2篇

建瓯市第一小学课题组

叶杨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3年建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版画之乡”。作为“中国版画之乡”的建瓯版画,取材于生活,画面真实生动,色彩鲜艳厚重,八十年代曾晋京展出而名扬全国。少儿版画根植于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土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我校开办了少儿版画班,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少儿版画教学已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在我校蓬勃发展。课程资源优势已然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抓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良好历史机遇,根据传统文化的“挑幡”,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弓鱼”,古建筑的“鼓楼”等本土文化资源编写了版画校本教材《走进版画》和《版画天地》,并在教学中逐步的开发与完善。

而当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各国、各地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美术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甚少,因此,此课题的确立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满足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欣赏水平,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此课题的确立,将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价值体现在:

1、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版画校本的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版画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收集和积累所得,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由于教师有效的教学,学生兴趣大增,版画课成了学生一周内最有意义的课,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空。,学生将版画课中学习获得的喜悦带入了其他学科学习中,促进了其它学科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念,让教师知道自己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传递者,而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拓展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初步的掌握了一定的开发技术,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开发版画课程的信心得到树立,价值得到体现。

3、让学校再次充满生机活力。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联系了师生身边的本土文化,通过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合,让师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收集积累本土文化资源,参与版画课程开发研讨,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形成了高尚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吸引力,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拓宽学生学习美术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此,在开发中我校以《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指引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在课标的引领下,根据地方特色,带领学生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并通过开放的课堂,把其融入教学中,进行创作与拓展,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的滋养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树立大美术教育观,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树立大美术教育观,既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让学生在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中真正认识美术课程的社会价值。

2、树立学生发展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开发与制作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建立平等、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调查、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4、树立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淡化学科中心,把版画教学与相关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整合优化,将版画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课程开发的社会化、实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建立一个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基础教育性、素质教育精神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美术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分层目标: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

(2)、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探索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结构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依据家乡、学校的条件、特点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系列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本土文化教学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以学科拓展内容及综合交叉学科内容。其中一部分是对原教材的改编、创编,一部分是本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部分是综合学科教材的编写与组织,各部分相互结合,有“造型·表现”内容、有“欣赏·评述”内容、也有“综合·探究”社会实践内容。并以吹塑版画、纸版画、KD版画、木刻版画等创作形式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单色、粉印、水印、黑白及套色版画等作品成果给以展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学生的喜好、地方的特色、民间美术等。

2、文献研究法。我们理解的“文献研究”不是找几本书看看而已,根本的一点是要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命题进行辨析,以便提供必要的研究指向和问题框架。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儿童美术研究常用的方法,属客观性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对于儿童美术作品本质的界定。我们偏于认为,儿童美术本质上乃是语言。

4、案例研究法。我们研究的是课程案例,不仅仅是教学案例。我们研究的是课程开发的程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教学操作。或可以说,我们将教学操作理解为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为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的课程事件。

5、比较法。通过对校本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比较,了解教育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经验,对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汇编、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付诸实施等。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我校在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中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

课题总负责:黄锦英

课题组组长:叶杨荣

课题组成员:全体专、兼职美术教师、民间版画艺人

2、培养一支赋有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队伍。

2004年3月,学校设立“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有省级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地、市级美术骨干教师参加,市文化馆、市版画研究会等单位的代表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广泛参与合作探究。课题组根据本土文化资源制定了开发方案,让美术教师亲身参与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一支专业扎实的课程开发队伍,使版画校本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3、构建持续有效的开发网络。

一是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网络。我校设立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导处、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决策网络。二是学校课程开发沟通网络。我校定期组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形成畅通的沟通网络。

4、拓宽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内外合作探究,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代表共同参与,因此,我校同步拓宽学校、家庭、社区三条校本课程资源的途径,把校内资源开发与校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拓宽了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5、召开版画校本教材“选题”辩论会。

在教材的选题和编写过程中,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教材选题”辩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为开发的课题进行辩述,有的以“挑幡”为题,有的以家乡的建筑“鼓楼”为题,既让参与的同学个性得到张扬,成果得到肯定,也让全体同学的情感得到升华,审美视野更为开阔,积极性得到调动。

6、开展教学研讨,互相培训学习。

为了将版画课程落到实处,我校针对教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边教学一边研讨,进行即席指导,现场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讨论,整个课堂变成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互动交流中,献计献策,解决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负责人黄锦英曾参与、主持国家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省级“团体友善”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德育生活化”教学探索等多项实验任务。还与主要成员张小珍、叶杨荣、林敬敏、陈青老师参与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业失败现象的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实验。并参加校级重点课题《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完成开发的前期工作,在校长与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开发出校本教材《走进版画》(第一册)和《版画天地》(第二册)已印刷成册,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前来参观版画成果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对这套教材和版画成果赞赏有佳。特别是 “省政协调研团”一行到我校进行版画校本开发成果调研,对两册版画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我省学校开发的第一套版画校本教材,建议出版书籍在全省推广。另外,还参加了南平市课题《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审美情趣》的研究,在2005年南平市美术年会观摩中,叶杨荣老师执教的版画课《会变的线条》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并应邀进行版画创作的现场表演,使我校的版画开发研究在全地区得到了推广。

课题负责人:黄锦英,系福建省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教坛新秀,“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成员,福建省骨干教师。主要成员:

1、张小珍,参加第11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南平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建瓯市课改指导组成员。

2、叶杨荣,系福建省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南平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南平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青年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学科课改指导组成员。

3、林敬敏,系南平市美术优秀教师,南平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建瓯市美术科课改组成员。

4、陈青,系建瓯市版画研究会秘书长,建瓯市美术优秀青年教师,建瓯市美术骨干教师。可见,有足够的课题研究能力,参与课题的实施。而学校现每周有两节的版画校本课,再加上学校的支持,因此,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研究。学校图书室中有较丰富的版画资料,并设有版画室、展室、画廊等,还有版画创作的用具材料,为开展版画教学研究创设了良好了环境,所以,可以通过在社会实践收集素材资料,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开展研究,使课题有序的得以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在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施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开发准备阶段(2007年5 月——2007年9月):

1、建立课题组。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

2、完成前测。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对乡土美术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调查学生对建瓯乡土知识的了解程度,积累原始资料。并对一、二年级儿童进行版画开发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3、通过建瓯信息网、《建瓯市志》等了解建瓯的乡土风貌,寻找思考其适合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资源,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估。

4、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教学理论,吃透《美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提高对教育科研和教法探索的重要性认识,在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酝酿、提出初步研究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开题论证。向有关专家、领导、教师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措施,听取意见,达成共识。

(二)、开发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落实研究的年段与班级(实验班),分析前测资料,明确目标、任务、方法。

2、全面分工,全方位查找有关校本教材内容,建立版画素材资料库,进行教材课题“选题”方案研讨,确定版画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编写提纲与结构模式,编写既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3、严格按课题计划实施,按校本课程教材授课,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调查、参观、绘画、制作等活动,举办学生作品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版画教材修订成册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与需要,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材编写内容与结构,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之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运行机制。

5、组织课题组相关成员实施版画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商讨改进方法,探索出一套版画校本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6、中期报告和经验总结。结合实践经验撰写论文,收集案例,并定时、不定时地组织学习和交流,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开发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通过观察、调查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经验,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资料(教材汇编、个案、论文、教案、录像、汇报等)。并做好结题汇报公开课。

3、结题实验报告与经验推广。邀请上级单位、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鉴定。

4、通过版画校本课程的尝试开发探索活动,有效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发各年段美术校本课程。

5、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材料等。

2、版画校本教材及教材汇编材料、学生活动材料。

3、教学论文、案例、作品光盘、研究课教案、说课、评课记录、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录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第3篇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何让本土的民族特色文化融入现代美术教育中,这个课题应当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终身摸索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较关注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节美术课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或做成一个系列或知识逐渐提升递增,增加课时及学习内容,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让学生了解:中国除了有兵马俑、长城,还有戏曲、武术、陶瓷、雕刻、书法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传统工艺;中国的特色园林建筑、民族服饰以及刺绣、剪纸、蜡染、编织各种民族工艺品,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我认为除了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外,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插入一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鉴赏实物并亲自参与制作作品,以加深对我国民族工艺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在近年来的美术开放示范课活动中,我和身边的多位美术老师都选择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来进行研究示范。其中包括了民间工艺、中国画、剪纸,印染等领域的课程的初探和尝试,成效是可以肯定的,有很多亮点。

课例一: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民间面塑》。

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收集自己或亲戚朋友家的特色民间玩具,有条件的可以去学校附近的小商品市场逛逛,那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充满民族的小商品和小玩意儿,家里有电脑的可以和家长一起上网收集民间玩具相关图片,带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赏,一起玩一玩,说一说,看一看,再画一画,老师再适机展示更多的民间玩具图片和实物,再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玩具因不同民族地方特色其制作的玩具在材质、造型、风格、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的区别。再结合主题,这样,学生的作业丰富多彩,又有民间特色。活泼的课堂气氛对孩子们的吸引可真不小,孩子们的收获也丰富。

二、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基层的美术教育事业同样得到很大发展。随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源源不断进入课堂,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三、以现代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探究

(一)近年来,原来的教育模式(重技巧轻理论)逐步被打破,新的教育(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但在艺术教学、教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给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段时间来,随着艺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是林林总总的各种流派的教育模式,但是强调注重现代美术教育“创造”与“继承”的关系已经日益明朗。现代美术教育要注重“创造”与“继承”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能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更有效地重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使他们在形成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心灵。

(二)美术的传统不是模仿、顺从,而是怀疑、挑战和反叛。试想如果没有借鉴传统,哪能有新的创造?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胜;髡残笔墨沉着,以醇朴胜;八大山人笔致简练,以神韵胜;石涛笔法恣肆,以奔放胜。当画坛趋向复古,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他们挺然而出,打破当时画坛的寂寞,并以独特的画风示世,这在画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他们既是旧传统的积极继承者,又是传统最具有反叛性的挑战者。积极的继承是为了反叛和挑战,反叛和挑战的成果表现为新的创造。美术总是在不断进行艺术创造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向前发展起来的。

(三)创新求变是美术发展的永恒主题,艺术从本质上说是创造革新的,艺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精神是社会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引发一场重大的革命。我国要复兴民族、振兴中华,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成为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时代呼唤充满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回顾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发现,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创新史。美术创新对现代美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走出课堂大胆的让孩子接触本土的传统艺术环境大有好处。传统的艺术资源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承传和发扬,相信在我们这些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传统艺术这朵奇葩会越开越璀璨!

《走向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4篇

一、依托区域场馆,分享课程方案

区域场馆是区内所有学校拥有的共性资源,但场馆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的利用因学校、学科、年段、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个性。所以,在基础型课程中利用场馆解读文本内涵是比较容易形成共性的课程方案。比如,我校陈露嘉、李碧玉老师利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进行高中政治实地教学,王玥老师利用青浦博物馆进行初中历史实地教学等,均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配合。在此基础上,我校就长期合作与区域分享的细节问题,与各区域场馆进行了深入研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学校、服务课程、服务学生。

二、依托学校优势,课程走进社区

我校天文台配有大型折反式天文望远镜KP400以及星特朗80EQ便携式天文望远镜6架,“瀚宇天文社”是我校学生明星社团,该社团从名称、社标、招募到活动方案全部由学生主持,由王金勇老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了使我校优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瀚宇天文社”定位于“亲子”与“社区”,定期开展“瀚宇天文社”校内外亲子活动,并着力推进“路边天文”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享用学校优势资源,真正实现学校资源为社区服务的理念。

三、依托教师资源,分享课程思路

教师个人充分挖掘自身课程资源,与兴趣、优势相结合,以独特的资源展现课程创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此类校本课程通常无法复制,但其思路可以共享,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的校本课程分享更多经验与教训。如我校沈磊、王玥、金美芳、王应刚老师合作进行了“青浦一波士顿”空气污染跨学科探究课程。实践证明,尝试探究型课程的国际合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享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又如,我校赵丽萍老师开展了“气候酷派”校园行动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全球变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更迫切地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以上这些课程都受到学生和家长高度青睐,为学校和区域打造校本课程个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依托学生资源,分享课程经验

通过大量乡土环境课程的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远比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更受欢迎、更能激发兴趣、更贴近社区、更显实效,也更能反映出学生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受益也更大。如我校开展的青浦水污染情况的研究课程、青浦护城河的保护探究课题、学校二号楼保护的辩论会及建议、“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体验活动、学校阅览室旧报纸的整理与利用研究、“青浦百年报业馆”的创办提案及相关研究、青浦图书馆实地考察报纸装订技术的沿革、千年蟠龙镇的保护建议、北门老街的保护建议等。其中2009年初二(3)班飞月小队的“青浦百年报业馆”提案受到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2009年选址朱家角老街开始正式筹建。可见,学生的课程或课题思维有时比教师更活跃,深入社会的面更广,多数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回馈社会,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健康向上、务实负责的精神风貌。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第5篇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2013年7月

《文明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本课程开发,是基于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立足实际、打造文化名校的创新形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引导学生从文明礼貌开始,从礼节规范入手,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提升讲文明、讲礼貌、知礼节、守礼仪的自觉性。

一、课程开发的社会背景与实施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却放松了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小皇帝”和“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屡有发生。我校是新校,地处县城西部,也存在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子女教育投入低现象。根据实际,我校创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根据学生需要、教师特长、学校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我校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社区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礼仪课程”开发过程

1、明确目标。通过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2、确定内容。坚持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通过骨干老师开发编写、教学实验、检查考核等形式,把《文明礼仪课堂》做为首选校本课程教材,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相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事项。

3、联系社会。课程开发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征求家长建议和意见。

4、编写教材。李敏老师编写“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作为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教学的依据,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2、家庭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邻居评,同样分三个等级。

3、公共礼仪评价方法:每周评价一次,分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

4、社区礼仪评价方法:对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分“积极参加、参加、不参加”三个等级。

八、实施“礼仪教育”课程初见成效

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我校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特色明显。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校风校貌也发生喜人变化,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从而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东平县第四实验小学

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第6篇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2.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3.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进行励志教育.

(二)生活中的数学

1.数列与金融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让数据说话.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美丽的数学

1.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数学中的美: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生物中的螺线.

(4)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神奇的数学

1.神奇的几何体: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2)柏拉图对偶多面体(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存在另一个多面体,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3)阿基米德多面体(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4)计算机模型.

2.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求(1/1)3+(1/2)3+(1/3)3+(1/4)3+(1/5)3+…+(1/n)3=?.

(2)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4)存在奇完全数吗?

(5)除了8=23,9=32外,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先进的数学

1.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数学模型(函数、线性规划).

3.信息技术与数学(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4.数学的发现(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六)案例教学

1.网络课(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2.优秀案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逐步充实、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5.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7篇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 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是以课改为载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做到以师生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1、学科学习的拓展性课程

(1) 数、理、化、生、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 鼓励优秀学生个性发展。

(2) 语、数、外、理、化补缺、补差, 帮助后进学生强化学科知识。

2、科技创新类课程

以科技创新比赛所涉及范围为主, 由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3、学习、生活技能类课程

交际礼仪、修养、学习方法等。

4、体育技能类课程

球类、棋类、田径、健身操、定向运动。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5、报告、讲座类课程

与学科教学相关的讲座, 与名师论学、对话。心理讲座课。

6、艺术素养类课程

民乐训练, 声乐训练, 美术鉴赏, 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 通过选拔参加。

7、活动类课程

以学校四大节日 (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 开展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扩展知识、发展能力、兴趣、特长的学生社团活动。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 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 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 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

教师是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因此也是承担校本课程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我们都可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教育理念、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社会发展的要求, 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重要目标, 促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实践。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 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 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 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甚至就是课程本身, 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联想到编教材、印教材和发教材。其实, 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狭隘的理解, 甚至是一种误解。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 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 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 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以及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 就可能使学校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 不但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 同时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用价值。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 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 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 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 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 就会破坏它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整体性, 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就课程类型而言, 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 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 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教, 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采取: (1) 补充。在原有教材基础上, 进行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使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 (2) 整合。不同单元, 不同学段出现的相同知识领域的整合。 (3) 调整。根据不同学生, 不同兴趣、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4) 选用。在国家与各地区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中, 选择优秀的内容与作品进行校本化处理。 (5) 开发。充分利用本地区,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8篇

一、以制度保障流程, 确定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彰显学生的个性, 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 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流程, 一般包括:

1. 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 对学生长期和近期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其中以调查学生的课程需求为主。

2. 确立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纲要。在课程开发之前, 一定要编制详细的课程纲要, 拟定课程实施方案。

3. 认真组织实施课程, 包括学生的规模, 资源的分配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

4. 对老师、学生、课程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时, 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评价内容、形式、改进等, 力求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二、加强规范管理, 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保障推广机制, 促进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涉及面广, 长远而繁重的工作。

1. 以丰富的资源高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加大对校本课程的规范管理。

高效的管理体制才能使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因此, 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 要精心组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等进行校本课程的整体谋划, 制定规范具体、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校领导要加大对校本课程的支持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也要不断地完善管理监督办法。

2.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不断更新课程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保障体系尚不完整, 老师要开发课程, 困难重重, 自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提高的机会少会束缚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因此, 如何加大课程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当前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保障体系, 进一步促进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要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 谋划课程, 提高校本课程的地位, 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上级行政部门对优秀校本课程项目要及时给予推广, 创设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完善交流平台, 好的资源大家共享, 高效率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浅谈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9篇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文件要求:学校应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用适合的校本课程.

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示范校的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校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和育人途径.新课程实验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重视学生从所处的当地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区的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贯彻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地理,用地理”思想,我们确定了“走走看看认识家乡”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单介绍新疆饮食文化特点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由于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饮食也很不同,过去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处于游牧经济中的少数民族以肉食、奶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改革开放后,新疆各民族群众与全国人们同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肉类虽然仍是维吾尔族的主要食品,但蔬菜也在维吾尔族的食谱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维吾尔族群众向汉族群众学习了很多炒菜的技术,现在在维吾尔族餐桌上经常可以见到各色炒菜,使维吾尔族群众的饮食更为丰富,汉族也开始接受少数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

近些年,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及外来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区餐饮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八大菜系在新疆可谓应有尽有,而且经营特色菜品的餐饮业不断涌现,许多外地有特色的小吃店也争相进入新疆市场,如今新疆餐饮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 认识乌鲁木齐市的美食圈

来到乌鲁木齐可以品尝到很多风味美食,维吾尔族的抓饭、馕、拌面、烤全羊、烤羊肉、烤包子、酸奶子、曲曲;回族的揪片、油塔子、粉汤、酥馍、麻花、凉粉;蒙古族的手抓肉、奶酪、奶豆腐、炖羊肉、火锅、熏肉、烤饼、油炸饼;俄罗斯族的面包、饼干、奶制品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另外,在乌鲁木齐,川菜、湘菜、鲁菜、粤菜等也都随处可见.

目前已形成了几个美食圈的雏形,主要有人民电影院美食圈、二道桥美食、五一市场美食圈、红山美食圈、友好美食圈、医学院美食圈、幸福路美食圈、铁路局美食圈、米东美食圈等.

3. 实地调查幸福路美食圈的美食店铺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实地问卷调查探究幸福路段、体育馆路靠学校一侧路段、幸福集和幸福南路美食的分布、种类及渊源,将学生调查资料汇集、整理以照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使学生深入了解新疆多元的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提升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4. 绘制幸福路美食圈的美食店铺分布图

首先,结合人教版七年级地图内容,添加了有关如何运用电脑截取研究区域的地图、方格缩放法绘制地图以及Photoshop处理地图的方法来制作出幸福路美食圈地图,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地调查,将调查区中的美食店铺标注到幸福路美食圈地图上,同时根据绘图需要设计不同的图例,这样就绘制成一幅幸福路美食圈的美食店铺分布图.

5. 能力拓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地调查、方格缩放法绘制地图、电脑截图以及整合地图,了解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使学生在获取地图以及整合地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在以后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地理事物(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后,可以自己绘制地图,分析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内容.

为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例如,让学生来分析经营规模大的餐饮店铺主要分布在什么路段,为什么要这样分布,从而简单归纳大规模店铺分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经过实地调查选出经营在五年以上的店铺,了解这些店铺经营美食的特点和经营理念,试着分析为什么这些店铺能够长期的存在,它们都有何自身的优势;通过与我市其他地区美食的对比,分析幸福路美食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提升幸福路饮食文化地位献计献策,让更多的美食进驻我们幸福路等内容.

三、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学习,了解校本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和思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幸福路及周边地区特色美食”调查表,组织学生实地进入店铺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深入幸福路街道办事处,了解幸福路餐饮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政府规划思路,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幸福路及周边地区发展前景.

3. 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通过具体的地理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 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而言,锻炼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增强了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2. 提高了学生参与调查的意识

对学生而言,此次调查突出“与生活有用地理”,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联系生活现象学习地理,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接受,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需求和内驱力,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本课题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实际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初步的绘图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通过各小组对不同路段店铺的实地调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口才展示机会,在调查过程中学会了与人接触的基本礼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地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所调查区的美食及其渊源以及做餐饮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影响餐饮业分布的因素等.

除此之外,课题的初步成果有校本课程教材《走走看看认识家乡》、学生的调查心得体会和绘制的美食分布图、调查表、主要店铺图片和介绍资料.

五、课题研究发现问题和不足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有些店铺老板一看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进行调查就拒他们于千里之外,于是一些胆子小、脸皮薄的孩子就放弃了对这些店铺的调查.另外,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只是接触到店铺服务人员,并没有见到店铺经理或老板,使得学生并不能够获得有关店铺经营理念、美食渊源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以及从事餐饮业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遗憾.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10篇

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 对动画、游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Scratch是一款不需要任何编码, 只要使用鼠标拖拽相应部件就可以创造出互动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等令人惊叹的作品的编程软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轻轻松松地体验学习创作动画的快乐与成功, 我们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 开设了《Scratch动画》校本课程。

二、课程体系

通过网络搜索, 我们发现关于Scratch的教材很少, 大多数是网站资源, 以及案例操作手册, 如果直接以此为教学内容, 则知识体系不够系统,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此外, 学校规定每周上一节课, 每节课45分钟, 课程的设计方面值得思考的是, 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情况, 笔者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 设计了六个专题 (10个课时) 的教学框架, 使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并熟悉Scratch动画,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专题一 (1课时) :认识Scratch。本节课以欣赏课的形式, 展示了众多作品, 包括国内外教学网站上的作品以及中小学已有的教学案例。通过作品欣赏, 增加学生对Scratch软件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尝试安装Scratch, 初步认识软件的界面, 了解各个区域的作用。

主题二 (1课时) :角色和舞台背景。主要让学生了解创建新角色的三种方法:自绘、导入及随机方式, 重点介绍“绘图编辑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创设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动漫角色。舞台背景则呈现目前舞台的外观, 就像角色的绘制和改变一样, 舞台也可以通过改变背景来改变外观。

专题三 (1课时) :动态角色。一个角色可以有不同的造型。造型可以通过复制后的再编辑来修改, 也可以使用导入方式导入软件自带的造型。通过“控制”程式中的部件使角色在设定时间内呈现不同的造型, 产生动态的效果。这部分内容, 对技术要求不高, 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专题四 (3课时) :角色控制。为一个角色编制程序时, 要从程序指令区中拖拽一个部件到脚本区域, 在脚本区双击该部件可以运行它。脚本可以实现将角色移动或旋转, 通过控制角色的大小, 增加特效等方式改变外观, 表达角色心里活动, 决定角色在不同的条件下完成某些事件。通过链表、图章、特效等模块实现不同的动画效果。

专题五 (1课时) :建立对话。声音的设置可以增加角色的动画效果, 通过声音模块可以查看和编辑角色的声音, 也可以透过麦克风来录制自己需要的声音。

四、五两个专题的内容是Scratch的核心内容, 我们都是从范例开始学习, 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地尝试着用, 模仿着用, 这些范例基本涉及到了八个模块指令的应用, 学生逐步有了一定的设计脚本的能力积累。

专题六 (3课时) :进阶程序。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八大模块搭建脚本, 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一个作品创作的全过程的方法, 设计游戏、音乐、画笔等单元的动画。例如使用随机数模块、广播模块变量模块实现抽奖程序的设计;使用链表模块来获取和存储人物角色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各种特效模块增强角色的动画效果;利用图章模块设计不同的万花筒;通过链表和变量模块实现电子点单和投票器程序的设计;通过音乐模块设计喜欢的音乐。

三、课程实施

教学设计流程为:明确目标——范例探究——模仿创作——分享评价四个环节。

1.明确目标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欣赏剖析作品, 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 总结动画制作的规律。学会使用Scratch软件设计、制作动画, 体会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的独特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 提高信息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范例探究

精心挑选范例。范例挑选依照两个原则:其一, 从简单到复杂。备课时, 首先, 从Scratch软件中已有的范例开始学习, 然后, 由易到难, 由趣味到挑战, 精心挑选范例。其二, 用实例讲理论。应该让学生明白, 编写的每一个程序, 都可以用来解决同一类别的问题, 而不是单独一个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探究过程中要学会范例中涉及到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始阶段, 由教师引导探究, 教师边讲解边进行有意识的询问, 发现问题;探究过程熟悉之后, 由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讲述是如何研习范例的, 使没有理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给予指导。对于比较复杂的范例, 通过分组把问题分散, 利用大家的智慧互相学习启发, 理解范例, 为之后的自由创作打基础。

3.模仿创作

在Scratch学习中, 学生内省的过程十分重要, 要给课堂留白, 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内化。学生在范例研究的基础上, 取得了一定经验, 模仿创作就会容易得多。个别学生可以给自己提出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设计任务进行自由创作。教师要不断为他们搭建支架, 提供技术支持, 使学生获得完成项目设计的经验, 提升创作能力。

4.分享评价

Scratch学习更需要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参与和交流。在学生进行分享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不同的作品的讨论评价, 一方面可以发现作品的闪光点, 以此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不足之处, 吸取错误的经验, 使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不断出现的认知冲突中, 深刻地领悟所学的知识。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参与过程, 也对参与结果进行了很好的评价和激励。对于作品特别优秀的学生, 应推荐其在学期末参加“动画之星”的评比, 如此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加强了成果意识。

四、实施效果

(1) 由于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由自己掌握, 懂了的快进跳过, 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 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记录, 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作品的完成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2) 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辅导更多有需要的学生。学生的挫败感减少, 自信心增强, 课堂管理问题减少了, 违纪的事件也大幅下降了。 (3) 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善;学生更善于动脑探索新知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摘要: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轻轻松松地体验学习创作动画的快乐与成功, 在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 我们开设了《Scratch动画》校本课程。Scratch是一款不需要任何编码, 只要使用鼠标拖拽相应部件就可以创造出互动式故事、动画、游戏、音乐等令人惊叹的作品的编程软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Scratch

参考文献

[1]余军.校本课程《Flash卡通动漫设计》开发设计与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0) .

[2]薛科翼.神奇的Scratch之旅[J].信息教研周刊, 2011, (7) .

[3]Scratch入门教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ad02fef19e8b8f67c1cb95e.html.

[4]虞彩琴.Scratch技巧与案例[EB/OL].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58041382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11篇

【关键词】加强培训 选定主题 活动探索 总结评价

近年来,我们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探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加强培训,重视主导性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考者、主导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从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近年来,为有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就如何撰写课程纲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等方面,有计划地进行校本研修,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组织起来,有效提高了课程开设的水平和质量,其管理模式为:

二、选定主题,突出主体性

确定研究专题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起点。近年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构建系列知识模块,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研究专题。

(1)在科技教育中选定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术,我们创编了 “小种植”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基本的种植方法。如种植油菜花、菊花、月季花等生命力强的植物,学习栽培知识,掌握栽培技术,积累种植经验等。

(2)在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我们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进行资源开发,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我们指导学生选定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研究生活问题,如:有些学生觉得农民住房很有特色,就确定了“房屋的研究”主题,他们从了解房屋变迁史,了解房屋样式,设计理想中的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从关注自身生活的场所,进而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

(3)在学科整合中选定主题。学科综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明确其来龙去脉;指导学生梳理本年级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整合出结合点、交叉点。如有的班级的同学对植物比较感兴趣,在写作方面颇为擅长,他们就在自然学科、语文学科的整合中选定了对“周围植物的研究”主题,通过“认识周围的植物,明确特征,研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进行研究。

(4)在现有教材中选定主题。我们学校征订了综合实践教材,但是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切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所以,我们本着对教材“用好、筛选好、增补好、整合好”的原则,选取教材中一些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究,强调综合性

主题选定以后,我们组织学生遵循“亲历实践,尝试探究”的原则,强调综合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1)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研究菊花扦插这个专题时,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了解菊花种植史、品种的改良、转基因菊花等信息。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引导、鼓励学生从图书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2)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种植、学扦插实践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活动,运用信息技术了解油菜的起源与种类,运用美术学科知识设计、编发手抄小报,运用语文知识学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运用数学学科知识编写应用题计算油菜籽出油率。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我们采用多种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从参与研究的对象看,我们采用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我们采用活动设计、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四、表现成果,凸显多样性

近年来,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收获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形成活动报告,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与交流等。

1.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通过实践,必然会产生许多作品,我们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大家对作品进行评点、改进。如:进行了环保研究以后,组织学生设计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语,画环境保护的标志,设计、创作宣传画,写环保倡议书等,通过多种作品的形式来展示、推广研究成果,并收入档案袋中,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同学研究的过程,呈现出研究的点滴成果。

2.形成研究报告

我们对每个活动课题,基本上都安排有调查研究的环节。一个阶段研究结束后,都要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或在一个活动结束以后,写出活动总结。如:对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自己设计了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然后对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并撰写了详细的分析报告。研究情况表明,大部分同学对阅读比较感兴趣,但许多同学觉得阅读的时间不够,学校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太短,在家读书的类型很少,不少家长只让读作文书。家长认为,孩子在家自觉读书的很少,喜欢读一些卡通书,不大阅读学习方面的书。根据调查结构,我校增加了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下发告家长书等途径,指导家长为孩子选取合适的书籍。

3.举行汇报表演

如:我们指导学生研究了环境保护专题以后,我们组织开展了“拯救地球妈妈”的主题队会。队会上有的学生汇报了塑料粒子厂污染空气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朗诵自己写的小诗,有的学生围绕汽车尾气研究内容表演了小品,有的学生表演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歌舞等等。通过富多彩的汇报形式,在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环境教育。

4.建立学生成果袋

学生成果袋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研究的轨迹。我们指导学生建立成果袋,完整保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各种成果。成果袋内有以下内容:⑴成果袋主页:学生个人情况和历次研究的小主题。⑵主题简介:我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点、指导老师、合作方式、资料的来源、成果展示形式。⑶活动资料:研究计划、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活动记录、体会、研究作品、获奖证书。⑷评价资料: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社会(家长)评价。

五、重视评价,注重发展性

对学生、教师和课程实施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既有学习成果的评价(现场汇报、资料图片、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有情感态度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表格,选择评价对象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具体可分:课题生成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维 度。同时让家长在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学校制定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组成。结合课程实施情况,讨论、总结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校际之间的差距。

一次活动结束后,把计划表、活动成果、评价表等材料进行整理,并把它们放入档案袋中。这些材料展示了学生研究探索的过程,记录着学生的体验,反映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我们发现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引发出新的课题,必须打破原定的计划的束缚,动态生成新的活动方案,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浅议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12篇

一、学校层面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建

校本的课程开发, 即以学校为单位, 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的校本化重组。其主要特征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体化和整体性, 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合力, 更为积极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历史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而对三级课程做出的整合。

重建的课程结构应蕴含着学校在课程的层次性、丰富性、系统性、基础性等方面的追求, 应充分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教育思想, 应从学生修习和课程功能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 其中应渗透着学校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统整的思路。在推进实施过程中, 学校需强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相互融合, 充分彰显校本课程重建的整体育人价值。

二、国家课程中历史课程的整合

课程标准下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的资源之一,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历史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体系上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 把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课程内容主题式的构建为教师主动开发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

历史课程的整合主要是将历史学科主题内的知识、方法进行统整, 形成以结构为单元的教学方式, 如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为主题, 就可以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等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机地归纳、组合起来;同一背景下相似历史事件的整合, 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学科各主题之间的统整, 需要打破原有主题结构, 对原有主题进行合理调整和重组, 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结构。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 各位教师讲课的侧重点也有较大差别, 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善加利用, 以博取众家之长。总之, 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角度会有不一样的整合。

三、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以历史教师为开发主体, 与本校同专业或其他学科教师合作, 又或者与校外机构合作, 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 在学校统一的课程计划指导下, 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 并立足于学校的自身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实物资料收集、文献和历史图片收集、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等方式, 采用研究课、选修课等形式, 在校内校外实施的并有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历史专业活动。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现。

课程开发包括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落实好以下每个环节。

1.明确选题背景。每一个校本课程的形成, 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如是否有值得发掘的地域文化?是否有较具特色的地域自然资源, 是否有特殊的地域经济结构?学校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是什么?本校学生有什么样的兴趣和需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哪些方面需要补充?本校教师有何专长?社区是否有可以借用的“能工巧匠”?等等。

2.确立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或艺术素养, 在这个总目标下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 既要准确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进行挖掘和细化。

3.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要围绕校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来展开,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章节结构、主题结构、课题结构或层级结构, 但不论采用哪一种结构, 都应使课程内容呈现出地域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4.关注课程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涉及课程的管理、师资的配置、教材的编写、器材的准备、场地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具体问题。如对教学资源的整合, 应通过调查研究学校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能工巧匠等来进行资源整合。

5.重视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就是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 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 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主要考虑这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提升;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教师个人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总之,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课程开发的过程, 也是教师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探究的过程, 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 课程开发必将会使历史教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水平。

摘要:历史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以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托, 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而对三级课程作出的整合。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透过对人类过去的了解, 进一步掌握历史和认识社会。

上一篇: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下一篇:剩余活性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