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实践范文

2024-07-26

需求与实践范文(精选12篇)

需求与实践 第1篇

一、关注知识需求, 开展课堂探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特级教师刘德武指出: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必须努力达到设计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现新旧知识及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 如:教学“公顷概念的引入和进率的探究”。

(1) 师:回顾一下,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课件出示:

问:什么是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师指着投影屏幕:很可惜, 屏幕不够大, 如果足够大, 1平方米也应该是一个正方形。

追问:如果屏幕足够大, 你能创造出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在“创造单”上尝试, 教师巡视指导。

(2) 展示“创造单”, 有选择地请三人投影交流。

(边长10米的正方形,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

师:如果请你给边长1000米的面积单位起个名字, 叫做什么? 说说什么是平方千米?

师:如果给边长10米的面积单位起个名字, 叫做什么? 说说什么是平方十米?

师:边长100米的面积单位又叫做什么? 说说什么是平方百米?

(3) 师边介绍边板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也就是1公顷。

师:公顷可以用字母hm2来表示。

板书:hm2

介绍m和h是英语单词hundredmeter的开头字母, h表示百, m表示米。

师:你能从字母的表示方法上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吗?

交流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追问:为什么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是10000? 以前都说相邻的面积单位进率是100, 为什么?

二、关注思维需求, 促进思维发展

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 充分交流, 激发思考热情。 公式的推导、定义的归纳、定理的阐述, 教师要紧扣学生的思维需求, 向他们提供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活动机会, 激活学生思维。 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对比”。

(1) 探寻 “放大与缩小”所对应的比的特点

思考:通过画图、实践操作, 我们认识了放大与缩小。 2∶1, 1∶2, 怎样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 怎样的比表示把图形缩小? 同桌互说。

学生交流后得出:前项表示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 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 前项比后项大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 前项比后项小的比表示把图形缩小。

追问:如果前项和后项一样大呢? (图形不变) 这时候比值正好是几? (1)

师指着2∶1, 3∶1问:这些比的比值都怎么样? (大于1) 表示把图形? (放大)

师指着1∶2问:它的比值小于1, 表示把图形? (缩小)

(2) 辨析练习

下面的这些比, 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放大, 哪些可以表示把图形缩小?。

3∶1 1∶100 7∶2

2∶3 1∶5 1000∶1

(3) 放大与缩小中不变的因素

师指着屏幕上的3幅图: 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后的图, 和原图比, 都有一个不变的因素, 是什么? (形状不变) 。

追问:为什么形状没有变呢? 看看这3幅图,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启发:变化的是什么? 不变的是什么?

用怎样的比描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过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 尽管一再强调比的前项、后项表示的实际意义, 但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混乱、认识模糊。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 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的本质。 我把2∶1和1∶2同时呈现, 请学生结合刚才的画图与实践操作, 说说怎样的比表示把图形放大? 怎样的比表示把图形缩小? 启发学生联系具体的变化过程进行对比辨析, 帮助学生及时沟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联系与区别。

三、关注隐性需求, 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学习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隐性需求,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精心搭建认知桥梁,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 如: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

(1) 课件出示:打开天花板上的一盏吊灯, 灯光照向地面, 形成无数的射线, 动态抽象出下图。

师:猜一猜, P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中, 哪一条最短? 小组合作, 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①组员合作, 量一量六条线段的长度, 并找出最短的线段。

②用三角尺比一比这条最短线段与已知直线是什么关系?

③议一议:P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中, 还有没有比这条更短的线段?

学生拿出练习纸, 动手操作, 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

生1:量出PC这条线段最短是2厘米。

其余学生补充:1.9厘米, 2.1厘米, 2.2厘米。

生2:线段PC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出正好有一个直角)

生3:没有比PC更短的线段了。 (接着分别说出六条线段的长度)

(2) 追问:从P点到已知直线可以画出无数条的线段, 根据我们刚才的测量就能确定线段PC最短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启发:怎样验证刚才的发现呢?

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看看吧。

课件演示:用一把直尺和线段PC重合, 测量出它的长度, 然后向右旋转, 发现线段的长度越来越长, 再向左旋转, 也是同样的发现。

师:从实验和测量中你发现了什么?

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 第2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他们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培养等过程中的办法、问题与意见,掌握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结构、学历层次,7月23日,机械工程学院“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实践小分队先后达到无锡、镇江、泰州等地,对当地基层单位的招聘情况展开调查。在招聘会现场了解到,企业共提供岗位6000余个,涉及包括文员,销售员,工程师,公关等在内的专业门类280余种,毕业生需求达到3200个。从学历分布情况看,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本科学历占30%,大专及以下学历占48%。从专业门类看,工科类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占需求总数的52%,其中,电子类、机械类、机电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最受欢迎。除专业技术人才外,部分规模企业在现场还提供了总数超过1000个一线岗位,如操作工、服务员、营业员、钳工、铣工、冷作工等。

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大学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大学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大学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在困扰大学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大学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给大学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无法适应岗位要求,一样需要培训,而很多企业亦不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更多的工资。尤其是一些小企业,没有能力等待一名大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相对而言,大专生拥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一家建筑企业的招聘人员直言。

从网络上2007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理工科毕业生普遍找工作比文科生顺利。人才市场对理工类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提供最多就业岗位的企业最青睐的是机械、自动化、化工、IT等理工类人才,而文秘、法律等文科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小。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底的毕业生招聘会上,理科生中大多数人在年前就搞定了工作,而至今未落实工作的以文科生居多。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积极制订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政策和有效措施,避免大学生盲目就业。其次,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安排,不但要迎合社会需求,还要开拓创新,具有前瞻性。同时,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增加实践经验外,一定要调整好、平衡好自己的求职心态。只要这三个层面积极、协调地运作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要求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该进行认真地分析、判断,摸清就业市场的“行情”,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就业“行情”的变化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防止将来陷入就业的困境。要成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跨越,必须对专业选择,就业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科学分析与全面衡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确定专业与职业,作出自己最佳选择,否则,一招失算,遗憾终生。

大城市、大单位仍然是大学生们就业的首选目标,一些找上校门招聘的中小企业很难成功。来自人才市场的统计分析显示,正是这种偏好大城市、大单位的择业心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一些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局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有人把这归结于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又有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小企业、贫困落后地区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要招到高校毕业生很难。这种“两难”局面的形成,与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不符合实际有密切关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认为,大城市、大单位发展空间大、成功机会多、生活条件好,而小地方、小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差,观念陈旧,发展空间小,成功希望渺茫。应当说,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发展的眼光。

实际上,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待遇差别已经逐渐缩小,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力量。相反,由于大城市、大单位人才需求相对饱和,中小城市、小单位反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制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基层同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毕业生应当认识到我国就业形势的这种发展变化,合理设计自己职业生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彻底消除了大学学历的神秘色彩,造就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们应当冷静认识形势,调整择业心态,自觉放低身段,勇于到小地方、小单位去锻炼成才。学校、家长应当对青年学生择业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们对大城市、大单位的盲目崇拜和对基层、小单位的就业“恐惧”,鼓励他们把自我成才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走自己的成才之路。

以下就我们调查过的一些城市,结合网络报刊杂志所得数据作一些调查总结:

无锡

无锡地处江苏省南部、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濒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离南京183公里,东距上海128公里,是江苏省省辖的一个沿海城市。

无锡是中国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胜地,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特大型城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825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 ;外资、民资投入占全部投入八成以上,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消费拉动效应放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2亿元,增长18.9%。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突破千亿元,百亿元市场增加到6家。对外贸易争先进位,进出口总额218.5亿美元,增长51.9%,其中出口110.2亿美元,增长5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升至34.3%。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0.1%;到位注册外资32.6亿美元,增长20.6%;外经营业额1.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8个。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为36.4%,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增至85.6万人。培育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约1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9万人,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改进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业税改革措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8元,增长16.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7230元,增长14.2%;年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210.8亿元,人均超过2.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100多元。

目前无锡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十分紧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旺盛;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无锡市2007年度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电子信息、机械、电气、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教育、医疗卫生、船舶、城市建设、纺织、规划、现代物流、投资及经营管理、经济与金融保险、外语、动漫产业、创意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等20个领域143个专业岗位,将是无锡市开发紧缺急需人才的重点。其中,“双高”人才———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任职资格者十分紧缺。部分企业由于急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拥有一定学历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将大受青睐,在《目录》中的需求中1784名大学专科主要是技能型人才。

镇江

近日,镇江市人事局发布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镇江市人才需求为2.18万人,预计“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记者就此采访了镇江市人事局副局长魏弘扬,详细解读了该份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镇江市“十一五”期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05万人(未来5年镇江市人才需求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9%)。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八类专业是:(1)机械设计及制造;(2)市场营销;(3)服务业管理;(4)电子技术及软件;(5)汽车及零部件;(6)现代物流;(7)化工;(8)与镇江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新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等。

报告表明,未来5年,镇江最急需的十类人员是:(1)既精通管理或专业技术、技能,又能熟练运用外语交流的人员;(2)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证书,具有本专业(行业)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学、医疗、科研机构的领头人;(3)重大项目的统筹规划及组织实施者;(4)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5)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产品研发人员;(6)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经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工、技师、服务师等;(7)既有一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营销经验,能够迅速打开市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的营销人员;(8)精通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良好从业道德的职业经理人;(9)专业型的旅游技术、策划人员和实用型的旅游服务人员;(10)具有实战经验和较高素质的专业咨询人员。“十一五”期间,镇江市人才需求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主导、优势产业人才集聚能力将继续增强。包括机械、化工、造纸、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交通设备、食品等在内的主导、优势产业,集中了镇江市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它们得到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人才集聚吸纳能力将大大超过一般用人单位。

2、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随着镇江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前几年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这类人才比较短缺,因此,拥有较高素质和丰富经验,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走俏。此外,用人单位对电脑技能和外语能力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

3、成熟型人才将成为用人单位引进的重点。出于节省培训成本和降低用人风险的考虑,用人单位对年龄在35岁以下、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经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独当一面的成熟型人才将更加青睐。

4、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随着镇江市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目标的稳步推进和实现,未来几年内,现代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物流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5、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镇江市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外企及规模型民营企业对具有国际背景和世界眼光,拥有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长,了解国际市场规则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拥有国际认证职业资格的专家学者、掌握国际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等,将成为这类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对象。

数据显示,2006年镇江市各类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18万人,比2005年增长11%,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按需求数量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个专业大类是: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化工与制药类、金融财会类、教育培训类、医疗类、交通运输类,其中,机械类、经济管理类、电气自动化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26.28%、13.78%、11.42%。

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大类岗位是: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市场企划/广告类、物流/贸易类、教学/科研类、服务类、财务/金融类、医疗/护理类、行政/人事/后勤类,其中,生产/运营/工程类、销售类、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类分别占需求比例的51.60%、7.45%、6.68%。

按紧缺程度排序,镇江市当前人才最紧缺的五类专业是:机电工程类、机械制造类、贸易营销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最紧缺的五类人员是:生产/技术/工艺工程师、熟练技术工人、营销经理/主管、企业高层管理者、项目管理人员。

泰州

“十一五”是泰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据市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10年,全市人才需求量达38万人,其中公共管理人才8.8万人、企业管理人才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技能人才5万人。

目前,全市人才拥有量为24.1万人,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143人,是南通、扬州的60%。

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市对人才特别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为此,我市将实施四大人才开发项目:公共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1至2期公共管理(MPA)教育班,安排100名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加进修学习,每年组织30名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赴港(国外)学习;企业管理人才开发项目,对重点支柱产业的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国民经济、法律等知识培训,组织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著名高校、企业集团进修学习;专业技术人才开发项目,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双师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技能人才开发项目,主要以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和应用电子技术培训基地为重点,开发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同时继续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构筑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高地。

这次调查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调查,大家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了解了基层企业在用人机制和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需求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企业需求油品化学课程体系

1.前言

《油品化学》是研究各类石油产品的化学特性、性能指标、质量要求、规格用途以及相关油品添加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化学组成、结构、使用性能及应用的学科。近年来,传统的“汽、柴、煤、渣、焦”等大宗石油产品的质量标准日趋提高,环保标准日趋严格,同时因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造成石化产品利润率下降,直接推动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采用新工艺提高油品质量,一方面扩张以润滑油为代表的专用型、精细化、高附加值石油产品的生产规模。这种转型升级,也同步带动了大量生产石油产品添加剂的精细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无论是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还是石油精细化工企业,其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对油品化学相关知识的需求都日益迫切。

但是,从目前各石油类高校所开设的石油石化类课程的情况看,尚没有专门的油品化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分散在《石油化学》、《石油炼制工程》、《油品添加剂及应用》等多门课程中,未能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链,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并且这些课程中有的还属于选修课,如果学生未选,就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由于油品质量指标众多,测试所需仪器设备数量大,价格高,因此大部分石油类院校并未配套开设油品分析实验课程或仅根据现有条件泛泛开设几个实验,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2.石化企业需求调研

石油石化产业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石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为深入了解企业对油品化学知识体系和内容的需求,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共涉及24家企业,其中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企业包括中国石化齐鲁石化分公司、山东胜利石化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也包括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石化五十强民企;石油精细化工企业包括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胜利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同时,也对近三年来我系在石油石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包括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生产岗位。共回收企业调查表76份,其中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企业52份,石油精细化工企业24份;毕业生调查表192份。

在调查问卷中,调查了《石油化学》、《石油炼制工程》、《油品化学》、《天然气及轻烃化学》、《石油化工工艺学》五门石油石化类核心课程的需求情况和课程内容需求情况。从调查结果看,以石油炼制为主业的企业,需求度排名前三位的课程为《石油炼制工程》、《油品化学》和《石油化学》。分别达到了100%、92.3%和84.6%;而石油精细化工企业,对《油品化学》课程的需求度达到了83.3%。对毕业生调查的情况来看,无论在石油石化企业还是在石油精细化工企业中就职,认为有必要开设《油品化学》课程的毕业生达到了78.1%。调查结果直接印证了《油品化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油品化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设计

重新设计的《油品化学》共计64学时,包括三个模块:油品化学、油品添加剂和油品分析实验。其中油品化学24课时;油品添加剂12课时;油品分析实验28课时。开课学期为第6学期,与《石油炼制工程》并行开设,其前导课程为《石油化学》。

油品化学模块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述石油加工与油品调合的基础知识,共2课时;第二章为油品的性能指标及意义,介绍了油品的蒸发性、燃烧性、流动性、润滑性、低温性能、安定性、腐蚀性等十类相关性能,共计6课时;第三章为重点内容,按石油产品的类型,讲述汽油、航煤、柴油、石油焦、石蜡、沥青、润滑油等油品的规格、用途、质量指标与要求、化学组成与质量指标的关系以及测试方法,共计16课时。

油品添加剂部分共计12课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极压抗磨剂、防锈剂、降凝剂、抗爆剂、金属钝化剂、十六烷值改进剂等十四类油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化学组成、结构、使用性能及应用。

油品分析实验部分共24课时,设置9个必修实验和3个选修实验项目。内容包括水溶性酸碱及酸值、馏程、低温性能、水分含量、闪点、粘度和粘温性能、密度和色度、铜片腐蚀、硫含量、氧化安定性、残炭和灰分等十五个油品质量指标的测定。同时通过配套的讲座,对油品测试样品的取样、前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也一并涉及。

在教学方式上,一是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在讲授到油品化学模块第三章时开设实验,并将实验项目与理论内容同步以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二是多课程联动,在《石油炼制工程》中贯穿如何从工艺上控制油品质量,在《精细化工专业实验》中配套油品添加剂的合成和性能测试实验项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程特色和运行实践效果

新的《油品化学》课程具备以下特色:

(1)将分散于多门课程的油品化学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不仅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衔接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油品化学知识的脉络,符合知识掌握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2)实验课时占到了总课时的44%,符合“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课程原则,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得到充分的实验实践技能训练,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充分突出了实用性。在理论内容的选取上充分听取了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意见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直接参与设计;实验项目的选择上也完全依照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的必检项目设置,高度贴合石化企业生产对油品化学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

浅谈中医汉语的教学需求与实践 第4篇

对外汉语教学其实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和其他外语教学具有很多共性。因此, 我们也可以参照较为成熟的英语教学的标准, 将汉语教学划分为“通用汉语教学” (Chinese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CGP) 和“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CSP) 。后者是一种具有专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殊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技能或能力。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科技汉语、中医汉语等都属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二、中医汉语的教学需求

近年来, 中医药文化以其理念和诊疗方式的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 留学生需要经过必要的汉语培训。在接受相同水平的通用汉语培训后, 较之其他专业, 进入中医专业学习的留学生对专业课程会感到不适。学习中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不熟悉专业词汇, 以及对中医理念、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因此, 针对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培训既应包括通用汉语 (CGP) 的教学, 也应包括专门用途汉语 (CSP) , 即“中医汉语”的教学。为了扫清学习障碍, 中医汉语教学应从两方面入手: (1) 专业语言词汇、结构、句式的学习; (2) 专业知识、理念的介绍和渗透。

我们可以套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分析方法, 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医汉语的教学需求。

1. 目标情景分析。

目标需求 (指学习者在目标的情景中运用目标语言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者在进入专业学习后, 需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这些专业教材中包含着大量专业医学术语和医学知识。此外, 中医经典阅读的训练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中医汉语具有固定结构多、专业词汇多、抽象意义丰富等特点。很多在通用汉语初级阶段就已学过的词在中医领域的词义完全不同, 甚至毫无关联, 这样的同形异义词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 尤其体现在书面语上。因此, 较之商务汉语、旅游汉语等其他专门用途汉语, 中医汉语的学习中, 学生习得的语言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其涉及到的交际情景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2. 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目标语言而需要做的一切活动。有中医汉语学习需求的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学生, 指在高等学校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的预科生、本硕博各阶段学历生和长短期培训进修生。这些留学生一般已经有一定的汉语基础, 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和词汇。他们构成了中医汉语学习需求的主体;另一类主要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有兴趣的学习者, 有意愿学习补充中医基础知识, 这类学习者的数量也占相当比重。 (1) 教学组织方式:包括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分散学习。 (2) 学习者原有汉语水平:因为中医汉语的书面语特征明显, 词汇有一定难度, 概念抽象性也较强, 因此中医汉语的学习者通常至少具有半年到一年的通用汉语学习基础。完全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不适合直接学习中医汉语。 (3) 学习内容:从学习内容的角度看, 中医汉语的教学也应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 这些都是专业学习的必须技能。

三、中医汉语的教学实践

1. 教师定位。

从事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不仅承担教师的职能, 而且还应是学生的合作者、课程设计者、材料提供者、研究者和评价者。从事中医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应担当有这样丰富的角色。

2.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意识。

中医汉语课程的开设是教师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搭建的“脚手架”, 也是帮助学生向专业过渡的“助推器”。教师本身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教学功底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已有一定学时的通用汉语的教学经验, 熟悉第二语习得理论, 对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十分了解, 并可针对学生现有水平, 对学生逐步给予“可懂的语言输入”。同时, 教师还应系统学习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方能胜任此项工作。语言教学功底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二者缺一不可。

3. 教材、工具书的编写。

针对上述教学需求而编写的专门用途汉语教材一直较为匮乏, 已知的目前国内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我们发现, 中医汉语教材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基本保持了较强的系统性。其中《中医基础字词一点通》是笔者见到的第一本针对留学生编写的中医汉语工具书, 该书的出版也填补了该类辞书的空白。

2.课程设置。如上所述, 中医汉语课程一般不在零起点阶段开设。学生至少在完成大部分初级汉语语法的学习, 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 才会进入中医汉语的学习。我们可以在预科班的初级下学期或中级上学期设置该门课程, 集中授课;也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一年级之后, 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 将中医汉语作为辅助课程开设;还可以根据学生水平, 安排课后自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材料选择课型, 可只开设“中医汉语综合”, 或同时开设“中医汉语听说”、“中医汉语读写”等课程加以辅助。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在保持学习系统性的基础上灵活地安排课程。

四、结语

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虽然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但是相关研究并不丰富。尤其是中医汉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教学材料非常有限, 尚未出台统一的课程大纲, 也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整理。教师作为中医汉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其专业知识的结构框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因素也应受到关注。在缺乏教学材料和经验的条件下, 如何帮助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建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并有效地开展教学, 这些问题都留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摘要:专门用途汉语教学, 是一种具有专门教学目标和专项教学内容的汉语教学。针对中医专业留学生的中医汉语教学就是一种专门用途汉语教学。本文参照英语教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教学需求细化为目标情景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 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关键词: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中医汉语,教学需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白迪迪, 杨帆.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1) .

[2]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3, (4) .

[3]阚道翠.留学生中医汉语教学方法初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1, (4) .

[4]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 2011, (2) .

[5]单韵鸣, 安然.专门用途汉语课程设置探析——以《科技汉语》课程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8) .

分析中小企业CRM需求的最佳实践 第5篇

实施客户关系系统的目的无非是留住更多的客户,巩固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倘若要实现这一目标,软件本身就必须足够灵活,可以应付常规和非常规的需要。而中小企业在分析这些需求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切实认识到自己缺乏大型企业取之不尽的资源优势。

根据营销学原理,如果一家公司所展开的面向客户活动与其竞争对手不同,那就有更大的把握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鉴于此,中小企业需要仔细审核自己管理客户的方式,并以此为路标来引导整个CRM项目实施的展开。此外,与软件厂商无缝合作,将人力资源、流程与技术三者融为一体也很重要。而作为CRM厂商,也应完整了解客户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然后再来决定解决方案中有哪些需要修改或定制。只有这样,企业原本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才能注入到自动化的系统中,达到让员工更高效工作的目的,

中小型企业注重实效,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及时向员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成功完成手头的工作。保持商业规则和用户界面的一致性也是中小企业所看重的一大方面,因为这样就能统一进行跨部门的数据测量,也便于公司各层级员工的培训学习。切记,有时自定义过多也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自定义程度上要有所掌控。

另外,中小企业通常没有丰富的客户数据资源(如数据库、销售工具等),同时这类信息的传播形式可能也较为分散,相互之间也缺乏支持文档。因此在分析中小企业的CRM需求时,必须要先找出最佳方式来整合、理清这些分散的信息工具。

最后就是时间跨度上的问题。在有些中小企业里,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身兼数职,因此他们的CRM实施应当采用速战速决的战术,尽可能将培训时间缩到最短。无论是销售还是客户服务人员,都希望能够节省时间,不影响原本繁重的工作。因此中小企业的CRM要做到“三快”,即快速部署、快速上线运行,快速开始体现投资回报。这也是事先不怕多投入些精力去彻底了解需求与实施目标的原因所在。

需求与实践 第6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才培养;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179—02

社区矫正是相对于监狱矫正而言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它是西方国家民主意识、人道观念、教育刑思想以及刑法经济化原则等现代行刑理念下的产物。随着我国行刑改革向纵深推进速度的加快,2003年,社区矫正制度逐渐被引入并已开始试点工作,成为推动我国行刑改革进程的一个契机。

一、社区矫正课程开发产生的背景

1.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监禁刑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改革的重要措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从当前刑罚发展趋势看,社区矫正发展迅速且成效显著,许多国家建立了以社区处遇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罪犯处遇结构,监禁处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大多数罪犯被放到社区中利用社会力量帮教改造。据司法部犯罪预防研究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罪犯适用缓刑和假释的比例已经达到全部被叛处刑罚者的70%以上。

而在我国,社区矫正起步较晚,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2002年8月,上海市率先进行了社区矫正运作模式的积极探索,使社区矫正工作在中国内地首次得到实践和探索。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十四个省市,并且社区矫正工作即将在全国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将急剧增加,这也就意味著社区矫正工作专门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2.社区矫正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看,主要是法律保障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现在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两院两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社区矫正工作内容、程序等规定过于笼统,各部门的权责利不明确,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分离,不便于实际操作,也不利于维护刑罚执行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容易产生依法执法和探索试点之间的不同看法和意见。

二、社区矫正课程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1.社区矫正课程建设的宗旨。社区矫正是一门专门研究社区矫正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程,其宗旨就是通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和方法对矫正对象实施矫正。即面向社区矫正工作岗位,培养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陈述矫正工作的内容,还要讲清矫正工作的理论,从而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矫正工作实务的技能技巧,了解各种服务的方式、程序和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区矫正课程建设的原则。(1)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课程建设与社区矫正专业人才培养密切联系,无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的多么好,都必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凭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任何课程都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但这一特征在社区矫正课程中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社区矫正的发展和课程的开发,自身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社区矫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矫正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专业的技术,是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3)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原则。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坚持关注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要求。通过系统、规范、丰富、有效的社区矫正知识传授和社区矫正技能训练,使毕业生具有与相应社区矫正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能力、素质,以满足社会对社区矫正人才的要求。

三、社区矫正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与创新

1.更新教育观念。近年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将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已刻不容缓。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强调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成熟性。而导致课程内容或者与培养目标相脱节、或者陈旧,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究其原因,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认识不清,或是办学思路、定位不准确,这些都会导致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盲目从事,与目标脱节,甚至出现根据教师的兴趣设课,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课的现象。

2.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必须树立服务社会、市场导向的意识。由于目前极少有高校开设了社区矫正课程,更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使用,这就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专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几乎无可参考。这虽然增加了教学难度,但也给了我们创新的空间。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选择、优化教学内容时,应该认真听取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意见,反复召集相关任课教师研讨、论证,这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等理论内容,还有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工作要求、程序规范、技能技巧等实务内容;不仅有对学生价值观的训练内容,还有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训练内容和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单位对矫正工作者人才规格的需求,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技术和流程,更使学生在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全国政协委员、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卞志良说,学历不等于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追求的不是知名高校的牌子,也不是时髦专业的光环,而是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充分整合课堂、实验室、社区、机构等资源,设计了多个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环节:

社区矫正机构参观(认识性学习)

现场教学(聘请社区矫正专职人员现场演示)

案例分析(教师课内讲解)

模拟实训(学生实验室练习)

课程实习(社区矫正实际岗位训练)

总结分享

4.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思维活动,并进而培养其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事业,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才刚刚起步,无论在宏观的制度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都还很不完善;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工作方法方面,都有很多不足。这些都需要社区矫正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具有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5.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和造就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离不开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2005年夏,南京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与南京市江宁区司法局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始了友好合作:一是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学校聘请司法局领导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论证,司法局聘请专业教师做顾问,为社区矫正工作出谋划策;二是建立教育培训平台,学校教师为司法干警进行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培训,司法干警为大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督导;三是建立科研攻关平台,集双方力量共同在社区矫正理论研究、制度改革、个案研究、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科研合作;四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司法局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如教师、实验室等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学校利用司法局的物质资源,如社区矫正的工作岗位、社区矫正的专项经费等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和专项科研基金。

6.合理配置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开发社区矫正新课程为契机,在本门课程师资建设方面,统筹考虑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相互关系,结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的合理性,配备了一支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创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由于社区矫正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上这种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师配置是1∶ 4,还要有专人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而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为博士或高级职称,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论觉悟,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R],2003-07-10.

[2]曾捷英.关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建设方法[G] //教育教学改革新探索.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需求与实践 第7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 课本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学生熟悉的“鲜花”。当教师提出:你能一眼看清楚每种花有几盆吗?许多学生张口就是“我知道”“红花有8盆”“我能看清”“黄花有7盆”, 等等。以至于教师精心设计的统计过程无法实施。

课后反思, 发现原因有二:①画面很清晰, 个别学生课前已经预习, 早已在书上填好了, 知道答案;②即使课前没有预习, 数据很小, 老师的问题一提出, 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 很快数出各种颜色的花有几盆。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挑战性, 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统计的现实意义。因此, 我将教材进行了加工和重组。

一、游戏引入

教师手拿一叠动物图片, 说:“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测听力的游戏, 比比谁的听力好, 行吗?”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教师报了一遍手中图片上的动物。问:“谁能准确说出每种动物的只数?”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敢说。教师又报了一遍, 虽然有个别学生说出一种或两种动物的只数, 但还不敢确定, 有的学生提出:“太多又太乱, 只用耳朵听很难记住。”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说:“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每种动物的只数。”

二、探究新知

师:要想又快又准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 大家能不能先帮老师提几条建议?

生1:你可以叫几位同学, 有的数猴子的只数, 有的数鸭子的只数……这样就可以知道每种动物有几只了。

生2:可以小组合作, 比如我们组有4个人, 1人记住1种就行了。

……

师:既然大家都想参加这个活动, 那么就采用生2的方法, 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先分好工, 我再来报一次。 (准备开始, 全班鸦雀无声。)

念完后, 学生七嘴八舌:“猴子有8只”“松鼠有6只”“我们知道答案了”。

我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 再全班汇报, 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全班汇报后, 师提出:大家记录的结果对还是不对?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 便于数数, 我把相同的动物图片放在一起, 贴黑板上。同时找一个学生当小帮手, 学生拿图片, 老师贴, 当摆出几个后, 学生和老师交换, 学生贴老师拿。

师:贴完了, 赶快数一数, 你记录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分工合作的办法真好, 你们巧妙地得到了小动物的只数, 真了不起!但我想知道两个问题:

第一, 你刚才记录时, 用什么办法数出了这些动物的只数?

生1:我用画小竖线的方法。你念一个, 我画一杠小竖线。

生2:我用画×的方法。

……

师:像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方法记录出各种小动物只数的过程, 叫统计。

第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像黑板上这样, 老师把小猴排成一竖列, 把小鸭排成一竖列……成为这样的一幅图, 我们把它叫做统计图。 (板书:统计图)

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表里, 叫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 填一填)

三、巩固深化

师:请拿出学具纸, 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表, 请看一下, 你能知道他想让我们统计什么吗?

生: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 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现在需要大家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写在小纸条上。写完后, 小组长收齐, 交给老师。 (老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相关统计图)

讲清规则:①你的表和老师的一样。②一个小格子代表一个人。③老师念一个名字, 你就在对应的格子里涂上一个颜色。师生先共同完成2个格子, 让学生明白涂色方法, 然后指名两位同学上台, 一名唱票, 一名涂格子。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学具纸上涂色, 教师巡视谁涂得最漂亮。

统计后提问:①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需求与实践 第8篇

为了解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寻找与行业需求的结合点, 笔者通过对20余所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展开了调查, 除了抽阅各学校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成果, 还询问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点、热点问题;同时, 通过走访50多个企事业单位, 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社会需求状况。

一、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在此次调查中, 对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发放了150份调查表, 共收回123份, 回收率为82%。从调查结果看, 各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如下:

1. 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重大、深刻的转变,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 再到近来逐步树立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有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 各高职高专院校高度重视能力、技能, 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教学计划中显示, 在校外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会计教学活动已经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

2. 实践教学体系

各高职院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了实践课程的份量, 不仅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了实践课时, 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但是, 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来看, 开设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 而涉及纳税实务、出纳实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忽视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 使信息化与手工实验相互脱节。

(2) 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教学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 明确每一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使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衔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才能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训, 提高专业技能, 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目前, 一些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 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3) 会计实训教材缺少特色。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 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数不胜其数, 但其中大多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 缺少自己的特色, 教材编写重复混乱, 精品极少。

(4) 考核标准不够科学

实践课程的考核比较注重对结果的考核, 而对学习过程考核不严格。因为在实践教学中, 要详细设计实训项目, 收集相应的实训内容,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设计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只能采用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 很多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 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 但是由于会计资料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资料, 本单位人员未经授权也不允许接触, 更不会让外来人员翻阅甚至处理, 再加上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不愿或没有动力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所以合作单位总是敷衍了事, 造成校外实训往往没有实质效果。

4. 实践教学师资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既担负会计理论教学任务, 又担负会计实践教学任务。一方面, 许多会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 没有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 造成动手能力不强,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另一方面,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 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教师队伍的现状, 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 发放了150份调查表, 共收回117份, 回收率为78%。收回的答卷涉及到各类中小型企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 人才需求量分析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企业、金融类机构和事业单位等。2008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减少招人或根本未设定招人计划, 但是, 一些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仍有财会类专业的岗位空缺。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回升, 各类人员需求越来越大, 财会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 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 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 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2. 学历需求分析

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 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 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 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本次针对用人单位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 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表来看, 学历需求的比例构成如下表所示:

上表显示:66.7%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专科文凭, 17.9%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本科文凭, 13.7%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中专文凭。由此可见, 高职毕业生的文凭是能够满足一般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学历要求的。

3. 岗位需求情况

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

(1) 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 地 (市) 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 (市) 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

(2) 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

(3) 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 微机录入等岗位, 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

(4) 会计相关岗位群: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 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 分厂, 分公司经理, 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 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

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 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 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 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 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 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 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4. 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1) 实际工作中最需要的专业知识

可以看出, 会计人员最需要掌握财务会计知识, 但是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知识对会计人员而言, 也非常重要, 而财务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由于真正运用的次数少, 而不太为企业会计看重。

(2) 应届毕业生不够熟练的技能调查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会计操作技能, 企业会计是不够满意的, 可见,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大大提高。

三、结论

鉴于以上调查,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 纵向上形成体系, 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工作

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 实训教材建设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1) 实用性。实训教材既要简明实用, 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 又要科学合理, 使学生的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

(2) 综合性。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要确保理论教学的“必需、够用”, 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学制相对固定的条件下, 要解决这个矛盾, 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 这时, 教材的综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 灵活多样性。教材的形式要多样, 内容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 (或制作) 教科书、讲义、实训指导书、音像材料、多媒体软件等;要跟随新会计准则、新形势的变化, 把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材中去, 把不合时宜的内容删除。

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 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 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 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 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 要与企业加强合作, 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验。此外, 还要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必须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可以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来担当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还应该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造就一支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教师队伍, 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鲜明特点, 因而受到广泛关注。高职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站稳脚根并寻求更好的发展, 加强实践教学是关键。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两方面展开调研, 研究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7

[2]程俊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29)

[3]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继续教育研究.2009 (8)

[4]徐金寿: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08 (11)

需求与实践 第9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岗位需求,教材衔接

1中高职课程教材现状

教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承载教、学沟通的主要桥梁,教材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关键。

1.1 国外课程教材衔接现状

英国中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统一实施系统化设计,根据难易程度将标准的教学单元分为6个层次,教学评价与课程高度融合,毕业证书颁发比例依照每个教学单元考核时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占的百分比来确定。

1.2 国内课程教材衔接现状分析

国内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一般是在学科基础上加入技能训练的内容,没有明确区分中、高职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存在重复或脱节的现象。

2中高职教材衔接思路

2.1 标准统一

中高职教材的衔接首先是职业能力上的衔接,是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衔接,保证教材的职业导向性,避免走学科化道路。

2.2 统筹规划

依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和课程标准,以岗位职业能力层次递进培养为核心确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保证中高职教材的知识关联与层次性,由企业、高职、中职学校人员共同研讨开发教材。

2.3 体例创新

中高职教材应体现技能性强的特点,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在完成“做什么”的基础上养成“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能完成得更好”创新性思维训练。

3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开发实践

本文以网络技术专业《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材开发为例探讨中高职教材衔接开发模式与解决途径,为其余专业课程衔接教材开发提供参考。

3.1 教材内容选取原则

教材内容选取遵循“三真”原则。

真实标准:按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软件水平考试、行业认证标准必需的知识(专业、法律、安全等)、技能(基本、专业、综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真实任务:以网络企业需求为依托,以家庭、办公、实训室局域网为载体,完成单机、对等、C/S、无线网络组建与维护。

真实环境:使用真实设备、按照项目流程组织、营造职场氛围。

3.2 教材与教学环节融合

采用“项目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面向教学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导航——项目描述——项目分解——任务卡——任务实施——任务实施评价(知识理解、工具及软件使用、操作标准与规范、检验方法与措施,参照“网络安全与防护”电子工业出版社)——知识链接——拓展任务——拓展评价——思考与训练”,可实施性强。

3.3 教材中融入“三多”评价方式

三多即评价方式多、评价主体多、评价内容多。

评价方式多:过程与终结考核有机结合,每章设置技能考核点、考核评价方法和A等考核标准,主体和拓展评价环节,拓展任务设置“小组协作”和“个人独立完成”两种形式。

评价主体多: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己、小组成员、小组长、教师、企业专家。

评价内容多:包括笔试、汇报、工具使用、时间把控、设备领用与归还、任务参与度。

3.4 教材使用达成“三化”效果

教材立体化:以实践为主体,采用“知识链接”补充原理、概念等知识。

资源系统化:电子教案、ppt、课程标准等以课程网站体现。辅以微课教学,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后深化都能与教材配合完成,有助于自主学习。

教学标准化:不同教师教出相同效果。

4总结

需求与实践 第10篇

一、从被动到主动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 并不是孩子拿起画笔模仿着教师的示范来画画。为此, 我们提出:美术活动应该关注孩子的自主发展, 尊重孩子的创新思维, 让孩子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我园遵循的美术活动不拘泥于组织形式, 而是追求活动的内在价值理念——关注孩子的经验、感受和愿望。因此, 无论是集体教学, 还是孩子的信手涂鸦, 教师都鼓励孩子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和创作方式, 并引导孩子在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我园对原有的美术活动进行了调整。在内容上, 逐渐实现了细化、整合与多元化;在组织形式上, 有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 也有混班、混龄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 实现了集体、分组和个别化并存的模式。原有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演变成了美术区域活动、“涂鸦天地”活动、“创意工作室”和“亲子大家乐”等活动。教师不再统一安排, 而是提供多类活动内容供孩子选择, 孩子也可以决定活动的内容。

例如, 在“走进秋天”的主题活动中, 教师从名画、剪贴、印染中寻找灵感, 利用“创意工作室”里的画板和自然物, 给美术区角活动带来了新的景象。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大胆地探索和设计, 随时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付诸实践, 体验着美术创作的乐趣。更让孩子们高兴的是, 他们的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放在架上有人看, 进入游戏能够玩。

二、从单一到多元

材料是美术表现的载体, 在传统概念里的美术活动, “纸”和“笔”基本就是美术活动的所有材料, 单一的材料禁锢了孩子们美术创造力的发展。然而我们在美术课程实践中做出了改变, 打破了材料的单一性, 主张以多元的活动材料延续孩子的创造兴趣, 点燃孩子操作和探索的热情, 带领孩子进入“美”的世界。

我们在每个班创设了“创意区角”, 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美术材料, 从炫彩棒、水粉颜料、毛笔、水彩笔、滚筒等专业作画工具, 到蛋壳、毛线、扭扭棒、旧瓶子、树叶、树枝、蔬菜、水果等奇特的材料, 只要孩子需要, 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创意区角”俨然成了一个让孩子尽情创作的世界。他们跟随自己的创作灵感, 将大大小小的纸箱变成一辆辆“小汽车”, 把泡沫球、纸杯和纸盘变成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形状各异的瓶子经过“包装”, 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教师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区角、活动室环境进行重新布置或调整, 并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许多可移动、变化的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 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变成一件件别出心裁的美术作品:空中悬挂着大大小小的“彩色许愿瓶”, 橱柜中陈列着精致的“餐巾纸盒”和泥塑, 墙上贴着一张张精美的“拓印画”……色彩层次分明,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多元的材料为孩子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丰富的美术体验, 让他们能够在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 领悟到生活与美术结合所产生的“美”, 尽情发挥想象, 在创作中快乐成长!

三、从独享到共享

我们坚信美术不仅要为孩子服务, 促进孩子成长;还要为家长服务, 帮助他们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和课程,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最终实现美术活动从孩子独享到家长、幼儿园和孩子共享的转变。为此, 我们抓住节日契机, 举办“感恩小宝贝”、“家园面对面”、“家宾有约”等亲子活动, 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感受孩子的成长, 并与孩子一起进行创作, 真正将幼儿园变成孩子和家长都喜欢的乐园。活动中, 家长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艺术大厅”“涂鸦天地”“创意工作坊”“创意区角”……孩子向家长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家长则在欣赏中了解孩子, 感受孩子的点滴成长。参观结束后, 教师还会带着家长走进活动室,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美术创作, 摆弄各种材料, 你一笔、我一笔, 你捏捏、我搓搓, 亲子间的合作十分默契。通过一系列亲子活动, 家长对我园的美术课程和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还学会了一些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 并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课程中来。为了配合幼儿园美术活动, 家长常常会带着孩子参观各类艺术博物馆、观看画展, 并与孩子一起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有些家长偶尔还会设计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花盆、水杯;一件件创意无限的生活废物小制作;一件件亲子文化衫等, 将美术悄悄融入生活。

需求与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营销  课堂教学  改革  实践

1 概述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稳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及相关产业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具备高技能的汽车营销人才。据不准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营销人才缺口达60多万,专业化的营销人才更是各企业的追捧对象,如何才能培养专业化的汽车营销人才是目前汽车类专业的研究核心。

《汽车营销技术》是汽车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岗位对于该课程的需求,实践应用能力远远高于理论基础,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理论需求脱节较大。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2.1 更新教学观念

近10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对于高职教育的思考也很多,其中如何解决现代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最受关注的,这种矛盾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解决这种矛盾,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紧密型的校企合作。虽然高校和企业的最终价值取向并不同,但是校企合作能为双方共赢打造良好基础。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学校的教学,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引进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汽车营销技术》是一门强调实践注重实用的课程,课程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在走上相应工作岗位后够用;②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习得相应技能,技能能满足岗位的需求;③学生在学好这门课程后能学以致用。要实现课程的实用性,第一步就是要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汽车营销技术》课程根据理论概念将内容划分13章,包括:汽车市场与汽车营销观念、汽车营销环境分析、汽车营销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预测、汽车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汽车用户购买行为分析、汽车营销管理、汽车产品策略、汽车价格策略、汽车分销策略、汽车促销策略、汽车服务营销、汽车销售技术和汽车营销相关实务等。知识点的这种划分方式比较凌乱,而且跟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偏差较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困难。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查,将内容归纳为三个学习情境:汽车展厅销售、市场调研、市场策划。具体可以参考图1。

图1  新的课程教学内容

其中汽车展厅销售是基础,内容根据销售岗位的核心技能来安排,市场调研和市场策划是深化,为后续的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2.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育最讲究的是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对象来选择教学方法。毋庸置疑,在《汽车营销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核心之一,尝试将项目教学中的四阶段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具体可以参考表1。

表1  项目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的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首先在于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教师要更新观念,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理念。在教学手段上,要尽量丰富化,可以采取成果汇报、技能竞赛,也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专家过来现场指导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4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这是一门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能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改革后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四方位一核心”,四方位是指四个方面的结合: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个人+学习团队、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过程评价+综合评价;一核心是指以培养职业素养为核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良好职业习惯打下基础。具体的评价体系指标可以参考表2、3。

表2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表3  过程性评价体系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课程考核一定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盲目的追求形式,否则会让教师自身和学生都感觉到被动。考核项目的设定要符合课时情况,一般情况下,16个课时可以安排一个项目。

3 总结

在《汽车营销技术》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这种以“追求岗位需求”为基础的实用性教学改革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教学效果都有显著的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形态,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这种思想,将他具体化,实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大峰.浅析如何上好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J].管理观察,2009(397).

[2]邱英杰.基于汽车营销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09(33).

[3]朱德金.现代教育理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4]张广霞,徐东,王志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2).

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会2013年立项课题“基于需求分析的《汽车营销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

需求与实践 第12篇

“电子显示系统”是航空电子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是飞机机载导航监控参数和图形的显示系统, 是飞机的人机界面, 也是飞机机载电子设备先进程度的重大衡量指标之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悉飞机仪表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情况, 而且需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仪表系统设计理念和新技术, 培养学生的情景意识和故障维护能力。但是仅通过文字和图片等教学资料, 学生无法对仪表参数显示、布局有直观、深入的了解, 学生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普遍相脱节。

基于以上需求, 需要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 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营造立体化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掌握电子飞行仪表系统显示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熟悉本系统与其他航线可更换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 由此达到建立民航电子设备维护初步思路的目的。因此, 课程改革需要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方向, 以满足民航机电维修和航空工业机载电子系统研发和认证为目标, 主动适应民航飞机电子系统维护第一线实际工作需求。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工业界逐渐认识到由于严重脱离实践, 高校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波音公司等许多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列出他们亟需的工程师必备素质详单。为此高校工程教育必须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工业生产领域的需求[1,2,3,4,5]。

国外高校开展了很多基于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麻省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 将科研项目分解为本科生的各类研究性教学活动和工程实践训练项目。本科生实践课程中能够得到工程实践培训机会, 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研究、模拟以及角色扮演中去, 并且在实习期间还要承担部分实际工作。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 》以及2014年清华大学在清华新百年首次教改方案《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同时提出了“探索学科特色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的要求。因此,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改革目标

“电子显示系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飞机显示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仪表的判读,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维护基本方法及维护操作程序, 熟悉本系统与其他航线可更换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 由此达到建立民航电子设备维护初步思路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隔离和排除显示系统故障的能力。

航空机务维修工程是应用多学科知识从事复杂系统的运行、维护的工作, 对航空机务维修人员而言,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国内外航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目前, 院校培养的主要问题是与航空企业的实际脱节, 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 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因此, 根据民航发展对航空工程机务维修人员的实际需要, 建立适合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是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调整。“电子显示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专业选修课程,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就需要针对教学难点, 研究教学方法, 融入教学过程, 准确分析目前课程目标与航空公司需求间的差距, 对教学内容和模式的重新定位, 探索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 (讲授、 讨论和实践) 让学生学习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 到课程内容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因此, 建立电子显示系统的知识结构, 设计和规划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 就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

机务维修领域的内涵不断丰富, 新技术、新机型不断出现而引发的机务维修理论和技术的飞跃发展, 使机务维修工作呈现出新特点, 如:飞机系统模块化, 系统功能综合化;数字化程度高, 其中包括传统的电气产品, 也大量采用微机处理及监控;元器件小型化, 新元器件被广泛应用;控制系统软件含量增多, 系统升级方式快捷。机务维修技术不断更新, 大量先进的检测设备不断引进到机务维修领域, 亟待提高维修水平, 进行深度维修等。因此, 作为机务特色专业课程, “电子显示系统”课程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和知识演进体系, 我们在课程中要强调这些逻辑规律, 并通过具体的知识点予以体现, 使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问题到概念, 再到方法, 以及方法之间的比较, 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尤其是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因此,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以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原则, 使课程体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 用电子教案、动画形式表现一些具有动态特征的EFIS、EICAS显示过程。

课程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时效性和可观测性。传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环节分离, 时效性不强, 我们通过利用A320、B737模拟机、CBT教学, 加大比例现场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环境等资源构建仿真航空机务维修工程训练环境, 促进学生的消化和理解, 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理念先进, 教学成果突出。

2.教学手段的更新。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体现出传统教学的长处和专家的经验值是课程组深入研究的主要教学手段改革问题, 这需要不断寻求适当的、 有效的结合方式。首先, 要重视实践环节, 突出仿真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通过利用模拟机、立体化教学素材资源、CBT教学、专业实验室, 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其次, 要以立体化手段营造精品教学环境。情境案例教学, 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现场环境中, 学习如何进行具体的座舱显示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教学网站扩充课堂内容, 提供大量课外补充资料、电子课件和在线自测。Bb学习平台将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扩充成无时空限制的在线教学。把CBT教学软件、自制课件和教学DVD资料片配合使用。CBT、动画、视频等形象地表示出难以理解的动态显示过程和实际维护工作, 图声并茂, 所用时间不多, 但效果很好。最后, 要改革考核方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对考核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研究成绩分布与教学的关系,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3.课程主要特色。随着飞机系统模块化和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先进检测设备广泛应用, 要求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研究。高度的行业特色及高度的岗位工程特性, 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工程实践, 因此, 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强化实践环节。 维修行业的国际化特征, 要求维修人员掌握国际上的先进民航科学技术和相关管理模式。随着机务维修工作日趋综合化, 要求机务维修人员应该具备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 因此, 课程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课程依托自动飞行控制实验室教学设备作为研究的硬件平台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 把现代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理论及维修手段运用于实践, 并在教学中付诸实施。模拟机、CBT教室、实验室教学环境很好, 设备配备齐全。同时, 教学改革的开展还具备良好的社会资源, 利用我校与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与航空企业形成的持久、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 可以得到第一手相关材料和数据, 为课程工程教育模式的实施等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媛华, 严广乐.系统工程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4 (4) :325-328.

[2]鲍静.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环境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 (10) 175-177.

[3]郭宝龙, 朱娟娟, 吴宪祥, 闫允一.“信号与系统”课程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32 (5) :62-64.

[4]董丽敏, 陈后金.关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2) :114-117.

上一篇:科研办公楼下一篇:渠道关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