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2024-06-10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1篇

儿童:天生的诗人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 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诗文?他需要仰视还是平视?教材中的一些诗文,时空跨度太大,内容本身超越了儿童视野,而学生的阅历太浅,很难一下子与诗人情、意相通。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让诗情画意进入儿童的视野。儿童想象力非常丰富,是天生的诗人,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提问入手。

师:……他自己用很奇妙的想法就带出了很有味道的读法,为他的优雅鼓掌。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对于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的问题是,第一句的“鹅,鹅,鹅”是作者唱出来的声音呢,还是那些鹅的叫声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精彩。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鹅在“白毛浮绿水”,为什么不是干净的白水而是绿水啊?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看过自来水吗?自来水大家用眼睛看觉得它很干净,其实世界上干净的标准很丰富,绿绿的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有色彩而又纯净的池塘里的水,能想象到吗?所以你看,鹅儿们正在欢快地“红掌拨清波”呢!

生:我的问题是“曲项向天歌”里的那只鹅,它唱的是什么歌呢?

生:请问红掌是怎么回事?

师:谁帮我解答这个问题?

生:鹅的“手”本来就是红的。

师:你的说法真好,你是一位作家。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我很满意。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传授知识,通篇是儿童自己在提问,在归纳,在总结,体现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整个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很自然、很流畅的。我根据孩子们思维的自然流向推动课堂,最后达到了教学想要达到的目标。

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还要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个性的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在这堂课中,我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想象,沿着学生的思维顺势而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

师:这两句旋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后面拖音了,一个没有拖音。

师:一个拖,一个不拖,表现出了怎样不同的效果呢?

生:鹅拨水的动作不同,波纹也有长有短。

师:鹅看到了什么让它这样不停地歌唱?

生:它看到美丽的天空,代表着希望。

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云朵,代表的是自由。

生:我觉得它有可能是看见了自己孵的小鹅,所以它非常高兴。

生:它展开翅膀飞了起来,然后看见了绿色的柳树还有红色的花。

诗歌:流淌的音乐

在这堂以古诗鉴赏为目标的语文课上,音乐成了课堂上的亮点。这堂课我积极尝试运用音乐为古诗教学服务,通过歌唱、朗读、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从而达到“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审美体验”的目的。学生在比较节奏的长短中想象鹅的动作,在音符的高低间想象鹅的心情。在音乐的引领下,学生激情涌动,驰骋想象,掌握方法,运用方法。正是有了音乐这种“催化剂”,学生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技巧,语言文字便在歌唱声中有了跳动的生命。音乐的引入比教师单纯讲解更有效。用语言无法体验的,就用音乐去突破;用音乐无法具象的,就用语言去启迪。歌声琴声吟诗声,声声悦耳。整整一节课,学生们时而真情地吟诵,时而快乐地歌唱,时而天马行空地想象,时而随心所欲地表演,真正享受着艺术与语文整合后带来的快乐。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一边吟诵着诗句,一边模仿着“鹅”的动作。

师:同学们,诗就是歌,歌也是诗。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等一会儿把你的感觉说一说。现在请做好聆听的准备。

师: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那只鹅很活泼,也很可爱。

生:我觉得那只鹅非常优雅。

生:我觉得这两只鹅好像是真的。

师:你是真的走进了音乐,所以音乐给了你真的感觉。

生:我觉得鹅很可爱又很温柔。

师: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生:喜欢。

生:我觉得那两只鹅的颜色很饱满,色彩很丰富。

师: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你这样一说就更有味道了。

生:我觉得鹅很好看,也很可爱。

师:白毛浮绿水———

生:红掌拨清波。

师:歌曲的情绪和古诗的情绪相同吗?真有意思,把这种可爱、活泼、优雅、温柔送进歌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刚才的读一读,我们读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师:跟着钢琴伴奏你们唱得那么自然,把古诗往音乐里一放就可以唱。感觉怎么样?

生:很好。

生:挺不错的。

师:亲爱的同学们,“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个句子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同样的这一句,古诗唱出来的旋律就有点不同,请听。

生:唱第一遍的时候是“发”,唱第二遍的时候就是“咪”了。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发现,掌声送给他。请用你们手指示的高度来表现结束音的不同。一起来,带着歌声做着动作一块来。发生什么事了?

生:我觉得是第一个高,第二个低。

师:好!你说的是声音的变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生:我感觉可能到唱第二遍的时候,两只鹅就已经游走了。

师:你由音乐想到了古诗里的画面,再想想。

生:我觉得唱第一遍的时候那个鹅正在河里游来游去很自在,唱第二遍的时候有一只鹅回去孵蛋去了,有一只鹅在找吃的。

师:真有意思。

生:唱第一遍的时候感觉第一只鹅在高声唱歌,唱第二遍的时候它把头埋到水里面去了。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2篇

专业论文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与艺术领域的整合

摘 要: 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在语言活动我发现时,幼儿说的少,经常会出现不敢说、说的不全面和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但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幼儿却可以放开思路大胆的说,动手绘画的时候也是不停的一边画一边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互相渗透的各领域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艺术活动中同样蕴涵语言教育的价值,“让艺术作品说话”也是培养幼儿语言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纲要》体现的重要先进理念。

关键词: 幼儿园; 语言; 艺术领域;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126-01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要把握住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语言教学同艺术领域结合,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一、语言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一)在美术活动中整合语言教育。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呢?绘画前我有意识地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景象,启发幼儿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有一次在组织大班的绘画活动《我喜欢的高楼大厦》时,先组织幼儿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各地不同建筑风格的高楼大厦,孩子们领略到不同的建筑美景以后,显得异常激动,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多高楼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楼房设计的竟然是那么的别具一格,就像一件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似的,我便趁热打铁鼓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给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楼房,结果全班四十多位小朋友,画出了四十多幅不同的画面,我便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画命名,并创编不同的故事情节讲给大家听,我先给孩子讲评了其中一幅画,先启发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稍弱的孩子进行简单讲述,能力强的孩子都按捺不住了,我便适时增加了难度,要求每人的故事里至少要有两到三个成语或修饰词,孩子们各个乐不此疲竞相讲述,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结束后我把它们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供孩子们互相分享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既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语言概括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可谓一举两得。

(二)在语言活动中整合美术教育。如中班的《蒲公英的旅行》,第一个活动,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蒲公英飞到了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天安门广场;第二个活动,启发幼儿想象蒲公英还会飞到哪里?遇到谁?把它画下来。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我画我讲”中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活动《青蛙飞上天》,故事讲述了小青蛙想飞上天去看看,可是青蛙没有翅膀,该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小朋友们真是异想天开,生动有趣。有的说:小鸟飞来了,像飞机一样载着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田野;有的说蝴蝶来帮助小青蛙;还有的说小朋友来了,用大气球帮助了小青蛙,小青蛙看见了美丽的花园等等。老师适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再到全班评选故事大王。小朋友个个喜欢画故事、编故事、说故事,大大地激发了他们愿说、想说、会说的愿望,有效促进了幼儿语言连贯性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语言与音乐领域的整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听歌曲创编故事。首先选择有趣的活动内容,改变以往看图讲故事的单一,让幼儿将歌词与已有的经验结合,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如大班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幼儿会唱歌曲后,已经了解和掌握了歌词,我便引导幼儿把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改编为故事《森林运动会》,幼儿兴趣非常浓厚,根据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经验,有的创编了故事《骄傲的小猴》。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小猴子参加了爬高比赛,它一边爬一边说:“我是第一名,看我的”,“啪”不小心摔了下来,小猫获得了第一名;有的创编了《快乐的运动会》,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了,它们每个人将自己的本领表演给大家看,小狗赛跑第一,大象举重第一,小鹿跨栏第一;它们快乐地站在领奖台上,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自豪呀!在幽默、欢快的音乐中幼儿敢于大胆想象、讲述,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构建新的故事内容,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二)听音乐感受表演。音乐能激发孩子的表现,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还准备了头饰等道具,满足孩子表演的需要。如:大班音乐活动《捉迷藏》,幼儿戴着头饰轮流在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沉重缓慢,时而轻柔优美,时而阴森恐怖的音乐中模仿动物动作,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当音乐一停,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以角色的身份讲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贝贝说:“我是大老虎,我躲在大树后面。大班音乐欣赏《狮子王》,先通过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乐曲ABA的结构,“狮子大王要过生日了,听一听,谁会来帮它过生日呢”?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进一步增加幼儿的想象,使乐曲内容与故事内容匹配,有效地在音乐活动中渗透语言。其次,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乐曲性质创编动作,他们各自用富有个性的动作表现了故事中狮王的高兴、神气、威猛、害怕等词的理解和掌握。更让每个幼儿享受到故事表演的乐趣。

(三)音乐旋律和儿歌、古诗的整合。儿歌与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歌唱的儿歌就成了儿童歌曲,好的儿童歌曲也常常是在好的儿歌基础上谱曲而成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把儿歌与歌曲的内在因素与特点做个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儿歌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的变化。优美的音乐旋律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儿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儿歌再加上节奏表演后,就会使儿歌更具生命力。所以我在儿歌和音乐旋律整合的初级阶段,选择的旋律是简单的、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旋律。如《小花狗》、《两只老虎》、《蜜蜂做工》等歌曲,根据歌词的的特点配上相应的儿歌或诗歌。先让幼儿节奏朗诵,然后让幼儿配上符合儿歌内容的肢体语言和旋律来引导孩子理解儿歌的含义,最后配乐器伴奏,边唱边打节奏,但先要让幼儿了解乐器的特点,会看图谱。如碰铃、三角铁清脆、柔和,带有延长音;圆舞板木鱼则是结实明亮、清脆而短促的乐器。在儿歌和节奏整合的前期应根据儿歌的特点出示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示乐器的符号,认识了图谱以后,让幼儿根据提示自主来选择乐器来表演,通过尝试我发现在儿歌中加入音乐旋律节奏后不但使儿歌更加形象化、趣味化,而且幼儿对这种形式特别喜欢不但乐学,同时也不易遗忘。

总之,在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整合中,还应该给幼儿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幼儿自主的学习。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探索,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适合幼儿,更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的活动。单一的、传统的语言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的孩子,只有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生活及语言经验,丰富表述内容,提高语言水平,才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宗旨。后来我不断尝试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向多领域延伸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经过一年的尝试与探索,幼儿达到了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兴趣相统一,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的整合课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优质课向全园老师推广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在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才能使他们主动的想听、愿听、想说、愿说……孩子的语言就像美妙的音乐,需要我们给她插上五彩的翅膀,让那旋律变得更加悠扬。

参考文献:

浅谈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语文课堂;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使其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基本读写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中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些特点如果和艺术教育恰当地结合起来,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影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综合性、视像性、情感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特色为语文教育服务,发挥其独特优势,不但丰富了的教学资源,拓宽了教学途径,还有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标关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影视艺术走进语文课堂的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那么,怎样使影视艺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科学有效的整合呢?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通过引人深思的主题、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等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中学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大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把作者的认知、理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就必须让学生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内心产生了共鸣,才能真正地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有可能将其内化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利于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与作者的情感世界达到一定的契合。然而,一味地讲解分析,不仅烦琐枯燥,还会肢解文本。这时教师不妨把相关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发挥其独特优势,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执教《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指导学观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段。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充分反映了美国奴隶制度下黑人的悲惨生活。学生沉浸在影片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会对美国过去这段罪恶的历史有更深一步的感受,激起学生对黑人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体悟到马丁·路德·金无畏不屈的献身精神,更能感受到平等、自由、民主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意义所在。

二、加深理解、丰富经验

现代中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等的制约,很难对一些年代相对久远的课文内容理解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年代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学生在缺乏相关认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自己的评价与观点。这时,就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丰富背景知识,补充不足,连接学生与文本之间时空的隔阂。优秀的纪录片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记录过往,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师》中关于闻一多的片段。通过纪录片中对闻一多生平的回顾、相关人员的采访,使得学生对闻一多的生平事迹有更好的了解,这时再讲解课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讲解《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学生们离那段残酷的历史太过遥远,初中教科书上也只是语焉不详的段落,所以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我们可以把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和《辛德勒名单》来做一个对比观看。这两部片子都真实再现了那段残酷黑色历史,且影片中反映出了日德两国政府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正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事件,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比分析、发散思维

影视与文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影视文学也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但是,这两者在表达及欣赏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别。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免不了一些改动之处,常常会引起人们的争议与质疑。而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力、想象力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两者的特点来分析对比,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敢于批判、勇于质疑的精神。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引用了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围绕凤姐这个人物形象,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令人意外的是,虽然这版《红楼梦》电视剧堪称经典,学生们还是对这个版本的王熙凤提出了很多意见,认为演员虽然演技不俗,但相比原著总是少了一点点气韵,也没有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设想如果自己是导演会怎样处理,自己是演员会怎样表现,充分发挥出了积极的创造力。

四、感受语言魅力、练习口语

新课标中特意强调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影视作品的特点使其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选择影视资料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要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资料。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普通话尚不能说得很标准,教师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选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例如《高山下的花环》等,或者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等普通话相对发音标准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跟读、模仿练习。

在如今影视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把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语文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适当掌握一些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我们在实践中应大胆尝试,不断发掘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契合点。但要始终谨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的现实基础逐步推进,切不可一味追求“新”“奇”而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影视艺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刚.语文课堂上如何高效利用影视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4).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4篇

一、先体验后感知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从前几年的偏重技术性训练到缺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的不足看, 对“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的教学方法、目的、要求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及探讨, 探索新基础训练科目的目标, 强调多层次、多元化的认识, 强调多种风格、多种方法的表现手法对于培养学生灵活丰富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重要性都十分重要。

设计基础课通常使学生入门比较慢, 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困难。我们熟知的荷兰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等都强调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状态, 世界各国现代设计教学实践也证明“通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独特的设计思维训练方式。于是, 在基础课中, 我们把学生的“体验”和“直觉”相互联系在一起。“体验”毋宁说是“情感体验”, 表现为即经验而超经验、即情感而超情感的身心的自我体验。“直觉”如其为“知”, 是心灵的直接的、整体的自我直觉或直观。直觉与体验一起成为达成形而上的超越境界的重要手段。直觉与体验相辅相成, 而具体的表现在“听”和“表现”两个部分。“听”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转换成画面。例如摇滚乐、民乐、交响乐等多种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进行有意识的比较, 仔细分析所象征的形象、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并转化成作品。训练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细节的捕捉, 将声音演变成画面;“表现”即将自然形态表现为理念化的形象。可以负载着自然形态人为的语义, 超越自然形态本身层次的表达才是我们训练的目的, 学生会发现身边许多形态, 都会有很生动的并值得去表现的东西。

从授课效果来看, 将原来的抽象概念生硬地传递给他们, 学生们更喜欢将抽象转变自身的体会后的理解与感知, 对知识的渴望更加主动, 新鲜和尝试加之亲身体会, 使知识更加扎实和牢固。以往的平面设计中运用的法则被逐渐打破, 固有的符号正在被解构。着重感觉感悟, 着重新形式的探索, 并对于今后的课程衔接和应用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二、心动与灵动

以本校四年级学生设计考察课为例, 在授课过程中, 也就是本该在四年级综合的面对课题设计时, 我们发现学生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略有欠缺。在设计院校普遍设置的教学考察课中, 我所在的装潢设计系, 由于考察地点的限定, 针对此门课程制定了“行进中的课题”选题, 针对社会与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设计作业的布置, 而对作业完成的形态不做过多限定, 影像、声音、网络以及互动、装置都可以进行探索。寄希望于对所学的视觉设计课程的分解与重构的重新认识上。在题目的设置上, 比如:《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城市里的村庄》、《面与孔》等, 都制定了详细的选题书。希望学生在行走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取, 心随行走而动, 感随作品而灵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研究探索和批判反思等方面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用脑去思考一些问题。将原有一、二年级的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 开发新的作业形式。设计艺术作品本身作为信息的载体, 需要以创新的艺术语言表达新的文化信息, 从而带给人们启发和警示。而以往的设计艺术教育中, 学生非常缺乏研究探索能力的培养, 没有将每门课程衔接的十分有效, 更缺少研究精神。学生作品或者模仿、抄袭, 或者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拼凑作品。

以《“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的命题为例, 开始学生更多地将作品的设计点落在“中国风”或“中国的传统”上, 而对“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的深层次关系却没有提及、体会。也就是说, 学生没有研究现在社会对视觉设计的真正的影响是什么。没有对社会、人文的精神价值层面进行主动深入的探讨, 在经过启发后, 调动他们从声、光、形、色中去体会课题的设置。将所学的基础设计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分解重构、融会贯通。学生在作品的最终呈现了动态电子书、玩偶、互动交互设计、装置艺术。学生的思维的限制被打开, 对自身所学的专业——视觉传达的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 对命题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对设置命题的目的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反思。

三、教书与育人

常言道:百年树人。作为未来的设计师, 我们更应该传授培养思维方法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对社会的职业道德感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更应该善于观察与思考, 去关心生活中的细节。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来说, 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必须从重视设计技术训练转变到着重对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来。设计图像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从剖析、透视、错觉到宏观与微观, 从具象、抽象、心象、三维、四维到多维, 从视觉、感觉、触觉、听觉至嗅觉等, 全方位地反映了视觉传达系统的表现范畴。这些多变的符号和理念已经不能将原有的视觉传达课程简单分割来作为教学的手段, 更应该在学生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将基础课程重新解构, 在实题 (实际的项目课题) 和虚题 (虚拟的设计课题) 的设计作业中, 开发鼓励学生, 将学习的被动变主动, 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然后, 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 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的需要得到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 让学生能够将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做。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活动, 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能力, 培养起对学习过程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视觉传达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人文科学的领域中, 那么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就更应该放宽、放远。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 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 那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设计潜在的能力, 才是重中之重。在经历了分解与重构后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 未来的设计将着眼于与平面设计相关环境的设计上, 通过将已知材料和形态的切割、分解、反转、插接、移位、叠置、排列等手法重构, 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形态来, 将抽象的形态赋予实际的用途和功能。其关系是相连的、内在的、互动的、广义的。

视觉传达设计在今天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设计被物化的形态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优化和平衡设计能力综合性的体现, 使学生在本科教育中能够与社会接轨, 能够听懂世界现代设计的语言。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努力, 都是对经验和知识进行反思, 希望它能够让我们的事业、人生更加厚重。

摘要:从艺术设计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展开论述,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将不同课程分解与重构相互交叉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培养实用型综合设计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设计教育,创造力,分解重构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2]谭平.艺术设计基础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5篇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践,应该和三个维度的整合,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所以课标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三维目标各有各的规定性,老师在理解它的时候,在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应该把它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来加以关注。不然的话,过分的突出哪一方面或者忽视哪儿一方面,都可能给教学带来一些偏颇。教学目标的整合:第一:无论你的课堂怎样设计,你都要紧紧围绕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课的美术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美术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美术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应该尽量把美术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美术活动,包括美术欣赏活动、美术表现活动、美术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美术知识糅合到美术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美术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美术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的备课是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美术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比如美术教学目标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实现三维目标体系的建立。从美术课程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具有的功能有:明确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提示美术教育计划要点,提供美术学习经验方法,确定美术教育评价基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在实施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不是通过讲授来实现的,而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的整合。那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呢?

一、转变观念 理解内涵 理清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现状,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素养教育先进理念。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评价要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教与学的发展。

二、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发展探究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根据基础教育自身特点和时代发展的特色及学科特点,确定那些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切忌“揠苗助长”、目标过高,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施,都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和合作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三、经历过程 强化体验 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是伴随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技能将停留在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要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纸笔测验,教师点评、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以上是我对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的一些浅见,我觉得要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教学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美术课程的施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你由衷的感到:当老师真好,当美术老师更好!!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每每踏上梦寐以求的讲台时心情都是无比的激动,那个讲台让我饱尝了教学生涯的酸甜苦辣,发生了无数个让我无法忘记的故事。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6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艺术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结合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小学艺术本身就是充满灵动性的学科,借助声音、图片和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的整合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意义

对于正处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控能力差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过程是非常无趣的,而目前,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小学课堂,能与艺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达到有效、合理的教学目的。

1.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对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念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帮助和组织作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有效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质疑、调查、探索的学习习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对师生的意义

教师所学的专业大多数是单一的,这就产生了教师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所教课程综合化的矛盾。多媒体和网络可以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艺术教学的整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教材的层次感,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控更具有权威性。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进行整合,可以豐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特点,更贴近现实生活,由书本延伸开去,使教材活起来。这种整合可以构建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资源共享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信息获取手段快速灵活,交互方式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培养,令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结果变得多元化、立体化。

二、如何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艺术教学,关键在于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1.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环境建设

加强相关组织领导,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能否顺利有序进行的第一步,在各个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组织、有领导、有规范、有秩序地进行。

2.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通过教师教学的课前准备、上课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有效整合的目的。广泛和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和备课效率,方便备课资源的管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模式的手段和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来获得知识和信息,同时,二者也通过多媒体进行信息交流,来完成二者在教学上的互相合作与帮助。

3.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建议

小学艺术教学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处在现实的学习环境中,根据原有的经验,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传统的艺术实践课有很多的不便,对于很多技术的掌握和情感的品味缺乏具体性的感悟,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更加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学习技能,便于学生作品的多种表达形式及存储。

4.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展望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的整合,应依据艺术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在根据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及策略的基础上,找到整合的突破口,并结合艺术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对于加深艺术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力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艺术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在当前信息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二者的合理整合是一种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增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方法,在小学艺术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陆祖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1.

[2]王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姜静.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教育和谐均衡发展[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7篇

一、将科学具体的预设目标与灵活新颖的教学构思有机整合

所谓教学目标, 就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著名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 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 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 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误区。”由此可见, 目标对教学过程起着统率和引领的作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之所以无序低效, 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堂课需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怎样的方式学习, 教师上课前, 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详细的安排。有了具体的、明确的、有序的、并且是可操作的学习任务,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在无序低效中徘徊。

当然, 要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使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的过程, 我们还必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投入, 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有艺术的构思, 让教学的过程始终充满着艺术的魅力。比如要考虑采用什么方法切入课题, 设计什么问题来启发学生,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如何评价学生, 如何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等, 有了这些通盘的考虑, 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实施, 也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完成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二、将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机整合

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一文中说:“可以大胆地说, 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 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 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 养成教育所希望的品质。” 罗素从反面论述不注意学生心理特点的危害时, 最后总结道:“不注意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是教育上呆板无效现象的主要根源。” 由此可见, 教育者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必须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 思维渐趋活跃, 独立意识开始萌发, 对事物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因而,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 喜欢并且乐于探讨感兴趣的问题,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作为初中的语文老师, 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不能再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来敷衍学生。因此, 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创设教学情境, 我认为, 首先要考虑教学的氛围。严肃、庄重、紧张等不是好的氛围;油滑、轻浮、松散也不是理想的氛围;好的教学氛围应是有张有弛、有放有收, 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紧张地思考、认真地学习, 在活泼的情绪支配下主动地学习知识、锤炼思维、发展能力。为此, 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精心设计、巧妙组织教学, 使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引领他们在语文的王国里寻觅知识, 增加智慧, 提升素养。

三、将教材特点的正确把握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机整合

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教学依据, 只有正确把握教材, 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贴近学生实际, 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教材选文的丰富多彩、题材的丰富多样、内容的贴近生活、编排的合理巧妙等, 都是目前语文教材的显著特色。如苏教版教材, 所选课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体裁包罗万象, 文体多种多样, 而且以主题词概括单元内容, 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鉴于教材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生活、思考社会, 帮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 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 不仅使学生有所发现、学有所得, 而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当然,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 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 使学生有效地学习、高效地学习。

四、将逻辑严密的课堂讲授与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有机整合

在实施新课程时, 尽管我们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其实, 在对文本的解读方面, 教师还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这种资源优势如果得不到发挥, 就抹杀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认为, 语文教学要发挥最大效益, 教师的讲授必不可少, 教师的引导更是不可或缺。

但是, 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必须避免生硬, 否则学生容易对课文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 教师必须采用多种语文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语文课上,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课堂资源, 通过语文活动, 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源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 这样,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 然后进行表演;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灯谜, 让学生进行猜谜比赛;可以组织学生写对联, 或者对古诗进行改写扩写;可以开展成语接龙, 或者连词成文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短片、影片, 进行影评活动;还可以进行演讲比赛、书法比赛、默写比赛、朗诵比赛等。总之, 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 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 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五、将教师自身的特长与教学风格有机整合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身的特长, 比如有人擅长朗诵, 有人擅长分析, 有人擅长激疑, 有人擅长评述, 有人板书漂亮, 有人普通话标准, 有人上课富有激情, 有人上课富有哲理等, 这些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特长, 充分利用这些特长,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方面, 而语文教师的语言又生动地体现出教师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品质。思维与语言互为表里、相互推进。通顺、清晰、精炼、活泼的语言, 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而且有助于创设优良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快的良好状态,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和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的思维品质必须优良, 只有具备优良的思维品质, 教师的特长才能发挥得恰到好处,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8篇

一、教学语言概述

教学语言是介于知识与学生之间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活动中, 教材语言与教师语言合为一体, 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实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主要工具, 教师向学生渗透知识、解惑以及师生间信息的传递与情感交流, 都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材语言指的是教材的文本, 近年来我国优化了教材内容,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许多章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对教材语言的开发, 结合自身对语言的掌控, 构建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风格,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强化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物理教学有别于语文教学, 其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在教学过程中是一大难点。如何才能将枯燥的公式、定律等物理知识转化为具有艺术美感的语言?笔者认为关键有两点:其一是教师需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 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是教师需深入研究教材文本, 抓住每一课的知识重点, 彻底杜绝“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力求转化语言表达方式, 整合教学语言, 并充分运用这些资源, 使其服务于物理教学工作。

二、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知识以及物理课程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神奇, 帮助学生养成终身的探索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教师全面注重教学细节, 首先实现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整合, 培养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热情, 其次配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强化知识渗透, 实现预定目标。

1. 提高教师内部修养的质和量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能够反映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与思想水平, 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只有具备较高的修养水平, 才能实现物理教学语言艺术的整合。要切实提高教师内部修养的质和量,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教师就必须强化自身的思想与道德、精神与观念、知识与意识、审美以及理论等各个方面的修养。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言”, 并当代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正是对教师内部修养的真实写照。

2.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整合

当前,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课题。要落实素质教育,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精简语言, 将课堂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因此, 教学语言艺术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整合过程中, 教师需做到以下三点:

(1) 要做到精确性与针对性的综合。

(2) 要做到启发性与趣味性的综合。

(3) 要做到探索性与创造性的综合。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中, 为了使学生能首先对知识有大概的认识, 笔者采用开门见山的阐述方法:当我们踢到球时, 球就开始运动, 直到被外力制止或自然停顿, 而这就是惯性。

如此, 笔者通过对传统的繁琐枯燥的课堂讲解进行整合, 以简单的事例向学生阐明了惯性的基本概念, 有了这样的基础,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举一反三, 掌握知识的全貌。

3. 教材语言的整合

教材语言即教材文本。通过教师细究文本, 可将物理教材中大量对自然现象的阐述转化为具有诗情画意的文本语言, 进而通过教师表达出来, 不仅使学生们递增了知识, 又能够让学生体验诗意的美, 营造出具有艺术效果的课堂氛围。

如在“光的反射”一课中, 笔者通过一首古诗来创设情境, 向学生们渗透知识: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进而笔者带领学生们共同分析这首诗与本课的关联, 如第一句:诗作者为什么说是苍山?想象一下日落西山的时候, 远山是什么颜色?与中午或清晨所看到的山颜色相同吗?又如第四句:风、雪、夜,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情境下, 周围的景物会是什么颜色?

如此, 通过诗境的塑造, 笔者将“光的反射”与诗中景色巧妙的结合, 逐步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环节, 从而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实现了知识的渗透。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教学语言艺术与语言风格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以及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 又有赖于教师丰厚的知识修养以及灵活的思维、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 等等。而对于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来说, 这是一个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有三大要素:一是考虑学生的知识容量, 二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三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整合。基于这种观点, 笔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语言,诗情画意,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吴红娜.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整合[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上旬) , 2012, (9) :128.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瑜伽,普拉提,课程整合

1 概述

二十年前, 发达国家发起了新课程改革运动, 其中一个课改方向就是进行学科整合、开发综合课程内容。在我国近十年的新课改内容中创设的综合性课程是一大亮点。综合性课程可以理解为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 优点是改变目前科目设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从而促进学生头脑中对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内容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整合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社会现状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瑜伽与普拉提都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健身项目, 在不少高校甚至中小学中都纷纷开设瑜伽与普拉提课程, 但人们对于瑜伽与普拉提并不十分了解, 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从而达不到预想的健身效果, 事倍功半。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瑜伽与普拉提释义

2.1.1瑜伽、普拉提的含义和起源。瑜伽起源于印度, 是古代印度哲学六大派中的一派。瑜伽一词具有“结合”或“连接”的意思, 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至高无上的心灵与身体达到一种融合。从广义讲, 瑜伽是一门哲学;从狭义讲, 瑜伽是一种精神和身体结合的运动。而现在我们通常所讲的瑜伽, 是指一种锻炼方法, 用来保持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普拉提是由德国的约瑟夫·普拉提于1926年创立并推广的一种运动健身体系, 一种静力性的健身运动。西方人一向注重身体肌肉和生理机能的训练, 例如腰、腹、背、胸、臀等部位的训练, 而东方人着重呼吸和心灵集中的训练, 如瑜伽和太极。普拉提吸取了东西方文化, 兼容了生理与心理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初普拉提只运用于两大领域, 即专业舞蹈团体进行肌肉的训练和医疗康复机构病人痊愈后的肌体功能及肌肉力量的恢复。2.1.2瑜伽、普拉提的动作特点。瑜伽动作柔和, 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瑜伽体位法能够流畅、对称、柔和而又持续地让身体得到伸展和刺激, 不像其他运动在某个单位时间内对某块肌肉进行强烈刺激, 造成腰酸背疼, 而瑜伽动作完成之后一般都会有相应的放松动作, 对身体起到很好的拉伸与放松作用。普拉提把东方的柔韧和西方的刚毅合二为一, 它的动作缓慢、清晰, 而每个姿势都必须和呼吸相协调, 所以普拉提也适合任何年龄, 特别是缺少运动、长时间接触电脑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人士。伸展、拉长也是普拉提中最重要的训练之一, 其特殊之处就是肌肉不会经运动后导致粗壮, 通过对身体核心部位 (腰部和腹部肌肉组成) 的锻炼, 使脊柱变得柔软而有韧性。所以普拉提运动不但改善了身体线条, 还对矫正颈部和脊髓有非常好的效果。2.1.3瑜伽、普拉提的练习方式与效果。练习瑜伽仅需要很小的空间, 能容纳双臂双腿即可;并且受时间的限制也少, 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块洁净的垫子、一颗纯净的心即可。瑜伽对身体锻炼是全方位的, 不仅仅锻炼外在体能, 还可对内分泌、微循环、内脏系统起到全方位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普拉提强调动作的连续流畅, 它主要是围绕能量库 (腹和背) 的练习, 训练目标很明确。它也要求练习者的注意力很集中, 但是它又不属于冥想。另外, 普拉提不光是垫上练习, 器械练习也是普拉提系统里很重要的一部分。练习效果上, 普拉提练习能深入到核心肌群, 并将它练习得很强壮, 同时又能减少对各关节和下背部的负担。

2.2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教育分析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一般个性较强, 而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大多按照教师的统一规定规定进行, 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创新的特长, 无法满足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受到压抑。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高职高专教育, 实践教学应该是其一大特色, 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 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设置不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特殊需求, 艺术类学生对小球类和难美类活动比较感兴趣, 这类运动技巧性、娱乐性、观赏性较强。如, 羽毛球、网球可以几个学生分组比赛, 讲求技术战术和配合, 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放松身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和太极拳是艺术类学生特别喜欢的项目, 既锻炼身体, 又塑造形体。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受专业影响, 不同于普通高校, 有其自身特色, 但目前体育教育引划还小能按特点实施,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学生需求的项目和运动形式得不到满足, 运动积极性减弱, 不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3 瑜伽与普拉提的整合教学效果分析

瑜伽与普拉提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瑜伽的体位法练习与普拉提的基本动作练习都属于姿势练习, 都是静态修复性训练, 都强调姿势与呼吸的配合, 练习环境都要求安静, 赤足练习等。这样在进行两者的整合教学就不必为场地的问题担心。学生经常错误的认为瑜伽、普拉提是对身体柔韧素质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 而忽视了瑜伽、普拉提需要的其他身体素质。还有部分学生, 特别是男生认为, 自己的柔韧度不够.就放弃了学习。事实上, 瑜伽、普拉提是男女老幼均可练习的, 对身体的柔韧素质要求不高, 瑜伽、普拉提的重点不在与结果, 而在于过程, 用心体会每个动作带给身体的感觉, 量力而行, 适可而止。两者的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瑜伽与普拉提运动的特点、各取所长。瑜伽属于柔中带刚的一种练习形式, 它注重身体健康和意识练习, 通过身体姿势、呼吸技巧、冥想训练达到建立一个健康的身体、平静而无杂念的头脑的目的。普拉提的训练方式是针对肌肉形态、关节等的一种外在训练。这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上敏感、脆弱, 就业压力大, 心理焦虑程度高等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调剂。针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情绪化较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身体素质差的心理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瑜伽与普拉提的练习, 比较两者的异同的同时进行整合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论

瑜伽、普拉提等一系列新兴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改革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源现状, 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改革和发展。作为体育教育者, 我们应该, 也必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提高, 和创新。瑜伽与普拉提的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两项运动的特点, 各取所长, 进行比较与学习。改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瑜伽和普拉提的整合教学模式也是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与创新, 使瑜伽、普拉提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能够更好的为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其恭.现代整合教学:理念与构建[J].教育学刊, 2005, 10.[1]郑其恭.现代整合教学:理念与构建[J].教育学刊, 2005, 10.

[2]刘海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瑜伽、普拉提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 2010, 11.[2]刘海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瑜伽、普拉提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 2010, 11.

[3]倪思贵.健身瑜伽与普拉提的比较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3]倪思贵.健身瑜伽与普拉提的比较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

论新媒体艺术中科技与艺术的整合 第10篇

1 矛盾中的质疑与融合

科技和艺术,是人类智慧的双生花。它们的发展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决定性因素。科学,属于理智型活动,运用逻辑推理,揭示自然和客观规律为最终目的。而艺术,在认知的同时,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评价生活和表现情感,是一种主观性的创造活动。基于学科分析,两者确有诸多不同。然而,马克思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艺术和科技,存在于统一辩证中,两者虽有诸多不同,但都是在揭示人类进步的真理,且不能相互取代。两者互为矛盾体,必然可以在相互斗争和相互作用中不断前进,共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纵观历史长河,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源源不断地给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处处投射出解剖学、透视学的智慧;颜料的提纯技术塑造了北欧油画的明快风格;印象派的诞生得益于对光学色谱的研究;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借助照相机帮助他实现了完美的人体比例。由此可以看出,科技与艺术的矛盾其实是存在于新旧事物的交替中。科技始终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着艺术的革新和重生,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

进入21世纪,科学和艺术的相互渗透愈发加深:①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支持,使众多新艺术产生。②导致部分传统艺术形式衰落。但这并不能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带来的新观念和创造力,数字技术的融入大大改变了艺术家的视觉传达方式和创作思维。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理论家保罗·瓦德里所言:“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这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于是,科技带来的种种新媒介,从改变艺术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方式开始,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

2 新媒体艺术概述

中国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认为,新媒体艺术相对于录像媒体、绘画媒体等具体概念.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相对于“旧”而言,它是一个不稳定的、变化中的概念。目前,所谓的新媒体就是数字媒体,但它的概念还在不断延伸,将来的新媒体可能会是基因媒体或是生物媒体。时代在变化,新媒体的概念也会随之变化。在《新媒体艺术史纲》一书中,陈玲教授这样定义:“新媒体艺术是指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以上定义中所指的“新媒体艺术”,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和艺术形式,是与时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相对于传统艺术较新的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新媒体艺术是一个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不断革新、变化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始终处于时代前沿的综合性学科。

3 科技与艺术的整合——新媒体艺术作品分析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使艺术家从传统媒体和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转移出来,其创作形式多种多样,从展示媒介方面大概可分为:虚拟混合现实、实时控制系统、机器人系统、交互与沉浸装置、机械互动装置、人工生命领域、网络远程超链接和多媒体混合装置,等等。众多的新媒体艺术类型,带来了与以往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创作模式和欣赏体验。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和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历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必须要实施人与作品的关系连结,并全身心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会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和经验。”

总而言之,在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时,通常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相对于二维绘画更加立体的空间存在。现场音效的听觉体验配合视觉中产生的电子画面,能让欣赏者全身心沉浸,多维度地全面接触、融入作品本身。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感知和心灵感应相结合,作用于观赏者,是新媒体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的特别之处。

3.1 逼真的“场”——传统的升华

《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见图1)是由日用道具、气阀、电动机,在临时建构的厨房场景中演绎的一出生活小品。当观众置身于作品场景中,一切物品都像被赋予了灵性:计算机的感应使海绵滑动、抽屉拉开、收音机播放新闻,似乎有一个隐形“人”的角色使物品们有节奏的跳跃,发出声响,为观众呈现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状态。或许,塞尚的一幅静物油画会让我们联想起平淡生活中的一丝温馨场景,而当我们置身于21世红的厨房场景中,与艺术品置于同一个时空时,日用物品的移动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它稍纵即逝,却无时无处不与我们同在。在此,作品所带来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超越了传统艺术一直追求的在场“逼真性”,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意蕴在新媒体艺术中得到了实现和升华。

3.2 时代的“悖论”——人机交互

电子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终日穿梭在理性的数字世界里。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一直希望,科学技术的真正议题不是制作一个科学玩具,而是在于如何将急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和电子媒介人性化,从而使两者更好的融合。

《人造的头》(见图2)就实现了这一设想,它是一部可以与提问者进行交谈的实体对话装置。3D动画使人造头能够体现出面部变化和情感流露,吸引了无数观众通过键盘与计算机进行交流。人造头的理解力和沟通能力可以在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得到提升,最终以一种人为的交流模式与观众进行对话。随着基础数据的增加和对真实世界信息的累计,人机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渐让观者信服,人和计算机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化。人脑和电脑在无形中紧密结合,围观者恰好可以针对这种模糊的人机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3.3 无处不在——人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远程花园》(见图3)是一个艺术作品,在网络、远程通讯和机器人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为同一个花盘中的鲜花松土、灌溉,看它们开放。鲜花在互不相识的人们的培育下成长。人们通过培育劳动,无形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过程和最初的生产关系促使人与人构成社会的规律如出一辙,同时也隐喻了全球化时代中“地球村”的建立。

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科技带来的新尺度延伸出人的多种角色和创造力。机器、科技和艺术三者的意义已不同于以往的概念,人们在三者的融合中实现着梦想,探索着未知。换言之,新媒体艺术把人深深地卷入当代“生存环境”中,探索和发现着自我的超越性和价值所在。

4 新媒体艺术发展前瞻

在新媒体艺术产生之前,艺术与科技的整合方式趋于单一化、孤立化。清华大学教授鲁晓波认为:“艺术与技术,是新媒体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不是孤立的。”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和科技这两种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进行着广泛的渗透、融合,它们共同使新媒体艺术具备了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新媒体艺术实验性的理念和创作方式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团队充分运用艺术的表现语言,带领观众去体验新科技带来的改变。但这种体验并不像以往一样是直接的、理性的强加,而是在虚拟现实中实现着人机交互,实现着艺术家与和观众的身心交流,在观看和参与中,用独特的视觉感知语言进行着更高层面的相对论述。从二维平面到线性叙事再到三维空间的非线性表达,在充满艺术和科技智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朴实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艺术家对人类社会终极价值的思考,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人类伟大的探索和创造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中这样说道:“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因此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新媒体艺术以简单直白的方式,游戏般的欣赏体验击破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隔阂,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从中体验到科技带来的改变,思索着科技、艺术、社会、人类之间的联系和内涵。在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中,科技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新媒体艺术将会逐渐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包容性学科。同时,新媒体艺术中所传达出的艺术革新理念和人文观念思考,会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我们坚信,未来的新媒体艺术将利用无限的技术可能,实现人类在虚拟和真实世界中的想象力、创造力,营造出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全新艺术世界。

摘要:以当代科技的发展为背景,立足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探析新媒体艺术这一新兴学科。通过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种类、特质性和功能性进行分析,探讨科技与艺术的完美整合,为艺术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重点论述新媒体艺术作品如何释放特有的美学价值,消解科技与艺术的对立,在相互融合中实现对艺术价值的延伸。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范迪安,张尕.合成时代广—-媒体中国2008[J].中国美术馆.2008(07).

[4]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11篇

一、美术与音乐的整合

美术教育与音乐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因为视听感觉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利用通感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让学生在音乐的辅助下,提高美术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我在课前播放音乐《春天来了》,让学生感受春天和春雨的节奏。课堂上,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雨点滴落的声音,在想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跟着节奏点出雨点。此时的绘画是有节奏的,是音乐的体现,是情绪的表达。只有这种充满感情的绘画作品才能感染人。这一环节真正让学生利用通感把音乐中的感情以美术的形式来体现,来描绘。

二、美术与文学的整合

以线条、色彩、空间和块面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此,必须遵循美术教育的学习规律,将美术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美术的表达中领悟文学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应找到美术与文学的整合点。比如,我常常让学生画日记,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情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文字的形式在绘画的空间中记述。这种形式,不仅锻炼学生观察和绘画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以语言文学这种形式来表达与绘画相同的内容,锻炼学生文学的表达能力。通感让学生把绘画和文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三、美术与生活的整合

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专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习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用以装饰我们的环境,服务我们的生活。现行的美术教材中,很多课的内容中就明确体现了这一点。如《能干的双手》一课,让学生设计漂亮的小手绢;《我爱我家》一课,让学生装扮自己的家、整理房间等。教师要发现和运用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让学生运用通感,把美术与生活相融合。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情感中提炼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妈妈的爱》一课,我要求学生画出对妈妈的感觉,觉得妈妈是怎样来爱你的。我还要求学生把画给妈妈看,告诉妈妈你用绘画表达对她的情感。通过美术这种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手段,学生把自己生活中对母亲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画面中。孩子是最直接的,他们表现的艺术就是生活中的艺术,是生活艺术的一种体现和升华。

四、美术与表演的整合

表演艺术离不开美术,从舞台布置、场景设计、道具设计到演员化妆、服装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而让美术与表演艺术整合起来,作为我们现行艺术教育的一项主要的任务,却是在课程标准中才正式提出来的。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很多的绘画和制作过程就更具有意义,也让学生更感兴趣了。美术教材中的每一册都安排了《十二生肖》的内容,而十二生肖中的每一种动物都包含了各自的故事。“老鼠和牛”、“狐假虎威”、“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由此,在课上演一演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做头饰,然后来演一演故事;也可以先演一演动物的故事,再创编故事的另一个结局。不管是哪种形式,把美术教育运用于表演中也好,利用表演促进绘画的想像与完成也好。在此过程中,学生都能感受到美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体会到艺术的融合性和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的整合艺术 第12篇

从上不难看出, 聋校的这两种教育形式在目标上既存在一定的差别, 同时更具有许多不谋不合之处, 甚至互为影响。

首先, 职业技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源头, 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态度、劳动技能、创造制作技术等亦为艺术教育所借鉴。虽然二者一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教育, 一为艺术生产技术教育,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教育逐渐向劳动技术教育渗透, 逐渐使劳动精神、能力、技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 使劳动教育方法和目标得以改善和提升, 多给予职业技术教育以自由超越精神、情感创造力及艺术技巧和人文含量。

那么, 聋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何把握操作这两种素质教育, 既让他们各具特色, 又相得益彰, 为最终实现聋生良好的审美品质与精湛技术完美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聋生的身心及综合素质得到良性及全面的发展。同时, 如何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让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明确, 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艺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 种类繁多, 在聋校的教学中, 选择何种适合聋生的内容为切入点, 显得非常关键。选材的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实际操作的效果, 选材不当不仅会走许多弯路, 同时也会挫伤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因此, 在具体的选材及目标的确立上, 首先要明确目标, 选择那些艺术教育和职业技术紧密结合的科目, 以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科目为突破口, 实事求是即不妄自菲薄, 也不好高骛远, 踏踏实实, 立足学生根本,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另外, 在选择和确定科目时, 最好能选择那些反映本地区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 如:江苏地区的漆器、玉雕、紫砂、木雕、剪纸、烹饪、刺绣、家具、盆景等。选择这些科目的主要理由是:1.便于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优势资源。2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 由于学校的艺术教育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差距, 充分引进本地区的高级技术人才对学生的技术培训起到质的推进作用。3.易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另外, 这些传统工艺美术, 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 极具广阔的市场前景, 学生如能掌握并精通其中一门技术, 必将终身受益。同时, 这些技术也给他们终身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循序渐进, 按年龄及认知特点逐步过渡

众所周知, 由于聋校学制跨度大, 现在有的地区出现了小学到高中的连续。在如此长的时间里, 如何实现艺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整合?确实是一件较难把握、操作的事情。但总的来说, 课程、课时设置, 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以促进其认知、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前提, 使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勤学, 而要做到这几点, 在具体的操作中就要做到以生为本,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模糊到清晰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循序渐进,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因此, 在低年级阶段, 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 艺术的审美情操, 养成勤于动手和表现自我的劳动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 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规范、充满儿童情趣, 贴近儿童生活。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表达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画一些有趣的儿童画, 制作一些精美的布贴画, 做几道简单的菜肴, 捏一些简单的小动物。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亲和, 体验, 实践艺术教育的内容。同时学生学习方式应自由, 灵活, 以促进个性发展为主。

低年级的教学中职业的思想显得很模糊, 但内容上已有一些职教的影子, 职业教育的精神, 态度, 劳动观念有所体现。如在绘画、手工的教学操作中, 应培养学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切不可让学生马马虎虎, 草率了事, 半途而废。因此, 低年级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审美情操, 操作技能外, 最主要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聋校中年级艺术教育活动中, 应适当增加和本地区工艺美术相关的内容。由于这部分学生动手的内容增多, 学生非常乐于参与, 如:剪纸、木雕、泥塑、会雕、盆景等, 这些既是艺术活动, 同时也有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初步内涵。当然, 搞这些艺术教育形式, 学校要量力而行, 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学校应不遗余力地做好原材料等必要的后勤保障, 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在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时机,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同时, 亦要兼顾差异, 不搞一种模式, 多提供学习机会, 让学生接触那些更适合于他们自身发展的艺术门类, 发挥其最大潜能。

中年级的职业教育思想已有明显的倾向, 各种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应当说中年级阶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对艺术教育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活态度等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工艺的教学, 为学生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年级阶段, 由于前两阶段的铺垫, 这一时期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应更加明朗化, 应让学生明确目标, 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职业理想。教师首先要教育他们刻苦学习, 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来学习职业教育的内容, 才能让其学会终生受用的技术。因此, 在教学中, 应当加强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 让他们养成埋头苦干、刻苦学习技术的品质。当然, 由于高年级劳动量的增加, 学生易产生疲倦、厌烦等情绪, 教师应及时疏导和调节, 让学生认清现实, 产生不畏艰难的勇气, 使自己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艺术教育及职教在聋校的课时所占比例很少, 想通过很短的时间完成艺术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蜕变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聋校要解放思想, 打破常规,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自己所喜爱并乐于从事的一技或几技之长。

三、及时评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聋校艺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二为一, 不仅开辟了教育的新天地, 同时, 也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并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 在实际的运作中, 就必须对实施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记录跟踪、研究分析、评估总结, 对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做出准确的定位, 使教育教学过程不流于形式, 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聋校的艺术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学习艺术活动的趋势要拓展思路, 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开展艺术类的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新观念。总之, 艺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保持并发挥本地区的特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艺术及职业技术教育的整合是聋生生理及认知等特点所决定的必然产物, 它对聋人实现自强、自主、民主、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如何抓住机遇, 在聋校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是聋校今后尚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英杰主编.美育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 (第一版) .

[2]钟启泉主编.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第一版) .

[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1, 5, (第一版) .

上一篇:风险教育与管理育人下一篇:未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