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觉智能范文

2024-06-23

空间视觉智能范文(精选5篇)

空间视觉智能 第1篇

一、视觉与思维

视觉是人类认知世界图形最直观的工具。眼睛是视觉的感受器, 他将外界的图像信息通过编码的形式提供给大脑, 辅助大脑神经系统的运行, 是一种低层次的认识方式。而思维在一般心理学中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它是心理过程中高层次的认知过程。那么视觉与思维之间到底拥有怎样的联系呢?

安恩·海姆对此进行了较为形象的回答。他提到“对于人类来说, 他总是在想要获取某件事物时, 才真正地去观看这件事物。这种类似无形的“手指”一样的视觉, 在周围空间中移动着, 哪儿有事物存在就进入哪里, 一旦发现事物之后, 它就触动他们, 捕捉它们, 扫描它们的表面……因此视觉完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因此, 视觉思维是有别于言语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非视觉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视觉思维”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为运作单元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视知觉, 而这种以视觉意象为中介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空间设计获得几何的物质形态之前, 空间“心像”的源头, 是设计者对空间的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二、视觉与环境

视觉所面临的环境主要涉及三方面:颜色、明度以及运动。而这三种设计语言却又恰恰是空间设计者环境塑造不可缺少的语汇。

颜色是个体依赖于各种色彩的物体反射到视觉感受器上的光线生理感知现象, 其变化对一定空间中受众的心理影响较大。例如, 对比色、互补色等在室内空间制造中的运用, 对受众情绪的调节 (亢奋或者愉悦) 作用较明显。明度是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 它发生作用是基于颜色与光线强弱的变化, 是颜色设计语言在具体的视觉制造中调节作用的一种细化的延伸。它可以被视为除过颜色之外, 对视觉在空间制造中情绪调节的一种微化补充调整。当然, 明度也不仅仅依赖颜色起作用, 自身也有其独立性。运动在空间视觉制造中的发生作用是与颜色和明度紧密联系的。颜色不同的组合排列以及明度的强弱排列, 都将引申出空间中受众主体对运动概念的反映。是环境空间整体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基于环境的视觉, 在其制造环境空间中, 离不开对环境因素 (颜色、明度与运动) 的设计。因此, 把握好受众视觉思维对环境因素理解能力, 也就是把握空间环境制造中的视觉制造语汇句法。

三、空间设计中的视觉

视觉思维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形式。它涉及人类的一切活动, 从抽象的理论到实际的空间的建造活动。正如安恩·海姆所说“艺术家、科学家乃至任何一个大脑中正在思考着解决某一问题的人都具有视觉思维, ”也就是说, “视觉思维是适用于一切领域的”。当他被表述为一种思考方式时, 也就意味着它具有自主性, 即对环境空间中的视觉符号的主动选择性。环境设计者若能理解和把握受众对需求空间的视觉诉求, 便是把握了被需求空间中视觉制造的内在机制。

视觉制造必须经由视觉思维所形成的意象来达成。在绘画中, 思维意象主要体现为图式, 它不仅使思维转化为视觉形态, 也呈现了主体从何种角度, 以何种方式对世界进行把握。而环境空间的设计思维意象在空间制造中的物化转换, 是依赖于视觉符号整体的组合来实现。所以, 懂的如何排列视觉符号, 也是空间制造中空间视觉效果形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 视觉思维作为审美心理学的产物, 不仅为受众感知空间视觉符号提供了知识学的参考路径, 更为环境空间设计者提供了把握空间视觉制造的手段, 架起了设计者与诉求者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正因为如此, 视觉制造才能够引导空间设计者们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空间的制造中, 最终以这种制造来影响身处空间中的受众, 进而改造他们的审美心理与心理调节。

摘要:设计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得灵感, 艺术、文化以及特殊的设计流派都是灵感的源泉, 而科学能使其更丰富更充实。视觉思维以科学的方式, 为环境设计者的空间制造提供更多来自受众的思维模式, 使设计者有效的利用受众的视知觉心理进行空间环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创造更加适宜需求者的环境空间设计。本文试图对视觉思维与环境空间设计的互动关系进行梳理, 来探讨二者在视觉制造空间中的作用。

关键词:视觉制造,视觉思维,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视觉思维[M], 滕守尧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英]贡布里希著, 艺术发展史[M], 范景中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Nicholas Mirzoeff) 著, 视觉文化导论[M], 倪伟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空间视觉智能 第2篇

视觉空间能力指感受、察觉、判断和表达色彩形状、线条结构、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智能整合是指读者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将数字化视觉信息转化为视觉学习客体,利用人机交互方式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最终完成意义构建的一种超文本的视觉学习行为。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为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智能的整合提供了多种途径。

首先,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培养视觉空间智能。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外语电影、电视、投影片等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激活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智力,教师也可利用形象化阅读软件、画图软件等,针对教学内容、用电脑制作外语图片及外语动画节目等,培养学生图形思维的视觉空间智力。

其次,运用动态化教学手段培养视觉空间智能。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利用网络的展示功能,而更应该通过网络工具寻找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达到丰富外语教学的目的,使网络课程资源最终有效融合到外语教学之中。以教授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为例,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篇章,利用多媒体工具,快速便捷直观地传达给学生,这种动态形式的资源利用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介绍《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King Lear)等四大悲剧,进而通过动态比较,丰富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再次,以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为指导培养视觉空间智能。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智能整合要求教师改变单一性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以多元化解读的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动态思维方式中学习语言。以学习《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为例,为了能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筛选和组合与《老人与海》相关的视频资源,并引入阅读课程,比如,引导学生欣赏《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使学生不仅仅是对《老人与海》一篇课文进行解读,而是把思想深入到对相关主题或同一作者的其它作品的解读与赏析。通过多元化解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又能培养视觉空间能力。

以上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智能的整合方式表明,开发网络课程资源要充分研究网络资源对于外语课程的可利用性。

二、网络资源与音乐智能的整合

音乐智能主要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指对节奏音律和韵律音色音质敏感的能力。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智能整合是指读者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将数字化音乐信息转化为学习客体,利用人机交互方式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最终完成意义构建的一种超文本的学习行为。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为网络资源与音乐智能的整合提供了多种方式。

首先是实现音乐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将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把美妙的音乐引入课堂。对外文电影的播放和讲解是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最好方式。例如,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同时,向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化知识。通过赏析使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玛丽亚在歌声笑语中,和孩子们建立起温馨而融洽的关系。她美妙的歌声温暖了上校的心田,唤起了他对青春岁月的无限回忆,使他的心灵恢复了和谐,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平静与永久的幸福。故事中上校一家不畏纳粹党的迫害,以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作斗争。那么,这种震撼灵魂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品味影片全部,方知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热爱,虽历经家难、国难,但仍勇敢而镇静地面对一切困难。通过电影的播放和讲解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影片所演绎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就是影片主人公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由此可见,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可感受到地道的外语语言,并能增强他们外语语感和外语语言文化的熏陶,进而激发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

其次,适当采用外语音乐剧赏析教学。优美的音乐是生活的灵魂,动听的歌声能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以美感极大地感染人们的心灵。正是因为一曲曲艺术佳作,能让学生在影片的欣赏中不如自主地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会受到地道外语听说情景的熏陶。例如,《Do.Re.Mi》这首歌最易激发观众的联想,其中音符的不同组合和节奏的变化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音符的唱名形象生动地贴近生活中常见物,既亲切又自然;排比句的使用突显旋律的变化,使歌曲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

再次,适当采用以音乐为教学背景的听说教学。有节奏的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会增强学习效果。在音乐中有表情地诵读外语课文、诗歌,在音乐中记忆单词、欣赏乐曲的风格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外语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乐,提高情感水平和认知水平。

网络资源与视觉空间、音乐智能的整合进一步说明,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的,网络资源将能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和协商互动的过程,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智能建构。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编辑 高会宽)

空间视觉智能 第3篇

1 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

人是一种具有多种知觉的生物, 根据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主要将信息分为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和混合信息四大类。视觉信息是通过人的眼睛的晶状体将捕捉到的物体部分光线或者反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 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系统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形成视觉信息具体路径, 如图1所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看以及利用景物辨别方位等都是通过视觉信息所感知的。人类百分之八十的外界信息获得都来自于视觉。视觉有利于引起人类的联想, 并且视觉具有“视觉暂留”记忆长久的特点。相比较于其他的信息传达, 视觉信息的心像记忆、视知觉完形特征、视知觉错觉特征效应都有不可超越的地方。

现代社会的发达科技再一次证明了视觉信息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在信息传递方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的视觉信息传达中的视觉信息主要是指与人们生活、艺术、文化联系紧密的一部分视觉信息。

虽然人类社会中视觉信息传达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大体可以分为静态视觉信息和动态视觉信息2种。静态视觉信息是指视觉信息以静态结果的形式进行视觉传递, 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像报纸、杂志、书籍等类似的印刷品, 还可以是像网络上传播的静态文字、图像、图形、符号等。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广告牌和标语都属于静态视觉信息。动态视觉信息是指视觉信息以动态结果的形式进行传递。它主要是利用口语、手语、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语言进行传递。总体的说动态视觉信息传达方式是通过一切光、电和光电设备以动态视频形式传递信息的方式。

2 视觉空间

视觉空间是利用注视者的视线移动来完成空间呈现的, 即是一种人类视线中的空间。人类利用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为中心点, 以此将视觉空间划分成了上下、左右、纵深3个维度。从物理空间到视觉空间的过程实际上的从二维空间到三维或四维空间的过程, 也就是物理空间受到光线的影响将物体的影像投射在视网膜上, 这时候的图像是一种平面图像, 即二维图像, 紧接着视网膜上的神经传输将平面图像传入人的大脑, 大脑对平面图像从上下、左右、纵深3个方面进行解读, 形成立体图像, 这便形成了视觉空间图像。

视觉空间主要是利用物体的光线所形成的, 因此一些物品的遮挡部分、透视、纹理层次、投影、阴影、影深、已知的参考物、颜色对比程度等都会影响人类的视觉空间。

视觉空间中的视觉信息可以按照3个部分来划分。首先是按照信息的整合度将信息划分为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 像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这些能够数字化的数据信息统称为结构化信息, 相反一些抽象的密集的点或者重复的线条, 称为非结构化信息。其次按照理解信息的程度将信息划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信息。将事物或者文字利用视觉将其归纳为多层次含义等这样的信息就是理性信息, 而非理性信息则关注的是人类的情感感受等。最后利用栅格进行信息划分。这种划分形式比较重视比例、秩序、连续感和现代感。

3 利用视觉信息传达视觉空间艺术

3.1 视觉信息在书籍视觉空间艺术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书籍在受到其他媒体的影响从最基本的形态发展成了与新时代技术和文化相适应的形态。将立体空间三维的视觉空间应用于书籍中是目前一个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读者在阅读书籍的时通过文字内容、色彩跳跃、图形变化等形成的三维认知, 使知觉、触觉和心理产生变化。因此书籍的视觉空间设计不但会为书籍增添艺术效果, 还会提高阅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籍主要利用图片、文字、颜色等视觉信息带给人类视觉空间的感受。首先, 书形是一本书的总体视觉空间印象, 它由封面、封底和书脊组成的三维空间呈现出一种显性的视觉空间, 因此一般设计者对书形的空间设计把握都比较符合原著精神的内涵, 设计的开本尺寸也比较合理。例如图2中的《西游记》这本书籍, 由于它是一本具有神话色彩的书籍, 因此它采用了较多的颜色组合, 显得较为丰富精彩, 其中孙悟空是《西游记》颇受读者喜爱的人物, 因此选择孙悟空作为封皮人物, 适合的书籍尺寸也能适宜大部分读者, 较好的装裱显示出书的空间设计, 这同样是一本书畅销的原因之一。将合理的图形与立体结构相结合会产生令人惊叹的视觉空间形式。例如著名设计师内曼·马库斯出品的立体图书 (见图3) 。这本书充分利用了页与页之间的空间来表现人物和场景, 使人物显得更为生动活泼, 具有很好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空间力。这种利用视觉信息展现视觉空间的图书还有很多, 几米创作的《开始》一书就是利用人的视觉信息和书的夹页空间设计了一个阶梯室的视觉空间画面, 为图书的阅读带来了趣味性和深层的内涵 (见图4) 。为了使书籍的多个页面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具有深度和厚度的视觉空间感, 国外有人将书籍设计成页面与后续空间构成的视觉空间, 形成一本具有深度、厚度和纵深感的书籍 (见图5) 。

除了书籍能为人类的阅读带来显性空间外, 利用书籍中的图文信息也可以使人产生空间的联想, 产生隐形空间。这就是文字和图片两种视觉信息给人类带来的视觉空间感受。一本好的读物不仅能使读者与周边环境联系营造一种和谐的隐形空间, 还能将视觉能直接感受的显性空间相联系, 透过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节奏感将意境转化到书籍中, 在读书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设计者的意图和用心。

书籍中的视觉空间是利用时间观念中的立体思维构建的, 书籍的外在形态有利于表现书籍直观的显性空间, 而文字编排则有利于表现书籍的隐性空间。一个好的图文编排设计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两种视觉信息传达出视觉空间和书籍内涵, 采用多种方法使书籍产生丰富的内容形式, 创造出一种隐形的心灵空间。几米作品《恋之风景》的设计就是利用文字和图形将“恋”字拆分成两部分用以表达书中主人公相恋不能相聚的内涵, 并用两种不同的纸面环境营造出一种分隔在两个世界的两个人, 给人无限的遐想 (见图6) 。同样可以将文字、图像、颜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感染力和冲击力较强、次序感和节奏感分明的效果, 呈现出更好的视觉空间。

3.2 视觉信息在平面设计视觉空间艺术中的应用

人类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空间, 人类的审美观也受到多维空间的影响。平面设计中二维的图形能较好的表达事物的本质特点所以它的表现形式能经久不衰, 但是从二维图形中演化成立体的视觉空间感更能真实的表达现代平面设计的魅力。在平面设计中, 主要利用维度空间的变换传达视觉信息, 制造视觉焦点。

利用图形的空间和背景的空间关系可以实现平面视觉空间的转换。最好的表现图与空间转换的作品就是“鲁宾杯” (见图7) 。这幅图片是由两个人脸和一个酒杯构成的画面, 以白色为图片背景能观察到的是两张人脸, 但是以黑色为图片背景时观察到的是一个酒杯, 这就是利用了背景与图形的相互转换, 在颜色和图片的视觉信息下形成了一个视觉空间。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常利用共用边界或轮廓、共用局部形态进行图底或图形的空间转换。使用这种方法的设计能使观众的视线和视觉空间感在二维空间中随意转换, 使画面更具有趣味性。由于这种方法存在形式简单、内容丰富的优点, 因此在标志设计中经常见到 (见图8) 。就是利用图底和图形进行空间的转换设计而成的图标, 这是由两只手抱着一片树叶而形成的一个标志, 以树叶和人手的共同轮廓线为负形的变现, 画面简洁但不缺乏生动和内涵。

在二维空间画面上利用各种视觉信息进行视觉空间的转换在很久以前就有了,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学为欧洲传统表现空间的代表。随着时间的迁移, 利用视觉来表现矛盾空间在绘画和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设计师利用线条的明暗关系、透视关系对图像进行视觉性的扭转, 使图像的视觉空间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更让人觉得出现多种的视觉空间状态。平面设计中也可以利用物体的阴影、线条的粗细或扭曲来呈现设计图形的视觉空间感。物体的阴影可以增强物体后面的视觉空间感, 给人一种形态大小、形态变化叠加产生的三维空间层次感, 线条的粗细或扭曲会带来视觉空间的深度感, 灰度的渐变也能产生空间的远近感。例如图9展示的就是利用线条的粗细或扭曲, 以及颜色间的对比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深度的视觉空间感。图10则是展示的是一种利用物体的阴影和灰色的深度渐变将平面的图像转变成了具有视觉空间感的图像。

在平面设计中还有一种经常利用视觉信息来传达视觉空间的设计。平面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标题文字、正文文字、地图等, 这些元素都是常见的视觉信息, 当设计师将这些简单的视觉元素融入到三维空间时, 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空间感受。图11中报纸广告中正文文字与三维图像插图互不干扰, 给人一种绳子绑住文字的一种感觉, 使原本处于平面的文字产生了一种视觉的空间感。

4结语

视觉信息在视觉空间上艺术的表达, 其实就是利用最根本的视觉元素通过各种技术的变换, 让人类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对视觉信息进行视觉空间的解读, 也就是从一个物理空间转变成视觉空间。最终形成的视觉空间画面会给人类带来视觉冲击和感染, 使其印象深刻,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 各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日益增加, 如何利用视觉信息改变人类的视觉空间感受使其对相应产品进行了解也成为当今设计师最注重的问题, 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视觉信息才能将其转化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视觉空间感受。

参考文献

[1]孙平, 王士龙.论书籍设计中视觉空间的表现[J].包装工程, 2011 (12) :18-21.

[2]李志斌.平面设计创意中的视觉空间转换[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 (1) :61-64.

[3]李敏清.视觉信息传达的视觉空间[J].金田, 2014 (12) :467-465.

[4]杨泉荣.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空间的研究与分析[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13.

商业空间的视觉导向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商业空间 视觉导向设计 创意原则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商业空间的需求及其配套设施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套完善的视觉导向系统能为整个商业空间的环境和服务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其展现企业个性、传播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什么是视觉导向设计

首先,导向设计可以分为视觉导向、空间导向、声音导向等多个方面,其分别通过各自的特点来完成对空间及相关信息的说明,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特征、进行方向定位、获取信息等内容。

那么,所谓的视觉导向设计是把图形、文字、色彩、材料肌理等视觉元素作为信息传达的主要手段,通过对这些视觉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整合,达到说明性目的,以期与受众群体实现信息交流并进一步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二、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特点及意义

商业空间指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定区域,其首要的功能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商品交易及相关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空间不再仅限于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而是渐渐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满足等需求,其功能内涵已经延伸为融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公共场所。因此,商业空间中的视觉导向设计必须顺应其发展的要求,而不仅仅只是指示性路标等简单的图形符号,除了基本的指示、说明性功能外,还融合了品牌形象及地域文化等精神内涵。

1.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特点

首先,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是依托视觉要素,通过图形及其形状大小变化、颜色的不同、文字的编排、材质肌理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以形成完整的视觉导向系统,在一定的商业空间中传达具体环境、方位、产品等相关信息,为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便利。

其次,在商业空间中,视觉信息的传达已脱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面纸媒的限制,而是依据空间结构及各种组件特点,将视觉元素有机结合,进行巧妙的设计安排。因此根据商业空间布局特点,视觉导向设计可以依托墙体、柱子、楼梯、天花、地面、展台等界面来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设计。例如墙体、柱子和楼梯是商业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可以利用其造型特点、表面肌理等与视觉要素结合,达到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天花和地面作为室内空间的上下分界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它们的特点来加以设计,如利用形状、色彩、材料和光线等的变化来划分和营造一些虚拟的、特定的空间。如图1,根据不同人群的行进方向,利用地面和墙体结构运用不同色彩进行人群的分流引导和装饰室内空间的作用。

2.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意义

首先,导向指示是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主要功能。商业空间的目的是为买卖双方提供便利的交易场所,当消费者置身其中时,往往希望能以最快速度找到所需要的商店、专柜或具体产品。一套完善的视觉导向系统,能快速有效地指示消费者往哪个方向走是自己的目的地,哪个区域是自己所要寻找的商品类型,准确的示意标识可以帮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并找到行动路线。同时,从人性化方面考虑,比如服务台、洗手间等特定地点的指示是否明显且准确,以及关乎生命安全的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各类警示标语等的标识在商业空间中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商业空间中视觉导向的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次,品牌形象的建立是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又一个重要作用。视觉要素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色彩、形状和文字名称等,商业空间中企业如何通过这些视觉要素将自身与同行业者区别开,并通过视觉导向设计传达企业文化,体现其优质的产品性能、良好的配套服务等。这就需要对商业空间中的视觉导向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与企业形象、特征、文化信誉等无形品质进行有形的融合并加以体现。

三、商业空间视觉导向设计的原则及其分析

商业空间中的视觉导向设计必须遵循消费者的行为心理。首先引发的是注意力,其次是产生兴趣,引起联想,燃起购物欲望,最后引起购物行为,从而达到消费者自身的物质和情感需求的满足。作为成功的视觉导向设计应该要引导消费者游览整个商业空间,并实现上文所提及的一系列消费心理到消费行为的变化过程。为了较好的达到上述目的,在进行商业空间的视觉导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醒目度高

设计师必须保证视觉导向系统中的各类图标、提示符号等信息在所处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醒目度,这样消费者即使在有较多视觉干扰的环境中,仍然能快速地找到相关的导向信息。因此在进行导向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确定导向符号设计的方案。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对比、空间位置的变化、不同材质的选用、色彩之间的变换等手法来提高视觉导向设计的醒目度。

如图2,澳大利亚科林斯广场的购物中心夹在两座办公大楼中间,为了让购物中心更加引人注目,设计师利用两座大楼之间、购物中心中轴上巨大的反光柱子以及鲜艳的橘黄色不规则造型搭配组合,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突出了广场的名称和街道号码。

2.可识别性

商业空间中视觉导向系统的各种文字、图形等符号的设计必须具备可识别性。这里的可识别性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信息传达的准确,另一方面是信息表达的精炼。首先,出于商业空间营销目的的需要,此时导向设计创作不是设计师个人艺术情感的表达,而是在迎合大众审美习惯上的艺术引导与提高。设计师在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对视觉导向设计中的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时,要注意设计后的文字、图形不能偏离大众的审美习惯太远,避免受众在理解上产生混乱,导致信息解读的困难与偏差。其次,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及国家的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外,设计语言本身要力求做到精炼、简洁。在一个公共空间中,导向标示的信息量不宜过于复杂,这与视觉导向系统的瞬时性有关。当顾客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公共空间中进行信息捕捉时,只有简单明了的符号语言,才能让顾客在瞬间理解标识所传达的信息。因此,设计师需要先对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后再加以表现,以做少的笔墨表达最精确的意思。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设计的人性化。商业空间的视觉导向设计是服务性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消费群体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首先,视觉导向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进行视觉元素的位置编排时,必须遵循人们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因此设计师要顺应人们的视觉动线来进行导向系统的版面配置,若是重要的信息,就要考虑安排在阅读的起点位置,以此类推进行版面信息的层级划分。这样对导向信息的准确传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视觉导向设计要体现企业人文关怀的文化,力求方便购物的同时,在台阶处或手扶电梯口处适时地出现“小心台阶”、“拉好扶手”等温馨提示,会使消费者在整个商业空间中倍感温暖,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4.品牌化

无论是一个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或是小型的便利商店,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与内涵。视觉导向设计不仅解决了空间方位等的信息问题,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精确到位、富有形式美感及个性特征的视觉导向系统,也在表达着商业主体的品牌理念与企业文化。

视觉导向品牌化的建立也是依托系统化的色彩、图形和文字的应用。首先,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为强烈,它能在第一时间传达色彩本身所具备的情感色彩。比如红色象征着热情与积极;绿色象征着活力与生命;蓝色象征着智慧与冷静等。设计师根据商业空间主体的品牌定位制定符合企业文化的主体色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空间具体位置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如入口处的色彩要偏暖色调;购物区的色彩可结合流行色加以应用。其次,图形语言具备超越历史、文化和地域的限制,表情达意更为直观,也便于记忆。借助图形的独特造型来体现商业主体的品牌特征,比如传统图形或较为具象的图形,偏向于表现品牌的悠久文化及历史传承性的特点,若是较为抽象图形或较为简洁的图形,则更多的是表现品牌的现代气息。最后,文字作为最准确的语义表达,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背景下,通过字体的选择设计来体现品牌文化。如最基本的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就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衬线字体较为古典和雅致;无衬线字体则较为现代和轻松。因此在众多字体中,设计师要根据品牌的特点来加以选择和应用。虽然文字与色彩、图形相比,具有不同文化的局限性和不便记忆的特点,但是其表意的精准性使其在视觉导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视觉导向设计能协调好商业空间中整体环境与局部区域的关系,使信息的传达主次分明,准确到位。消费者在享受合理的视觉导向指示系统给消费行为所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里得到建立与传播。设计师在视觉元素的设计表现上不是进行简单的拼接,而是既要体现品牌艺术性和独特性,又要保持品牌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将整个商业空间融于一个完整、系统的视觉导向系统中。

结语

商业空间的视觉导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设计体系,它不仅是平面的图形设计,还涉及到商业空间的布局、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等方面,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应用,视觉导向语言得以多形态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设计师需要将商业空间与视觉导向设计的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进行综合考虑,在传递商业信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同时,将装饰环境与商业空间相融合,把宣传品牌文化与提高受众视觉审美为己任,才能使视觉导向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商业空间。

参考文献:

[1] 伯杰(Berger,C.M.),谢琳,译. 导向标识:图形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施[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 塞拉茨.公共标识与导向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郭立群.商业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平构视觉空间的创意表现效果研究 第5篇

平面构成课程,是现代应用设计的基础,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首次开设构成课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该课程的教学从视觉基本元素点、线、面入手,讲解各种形式美的法则及各种规律性构成,能提高思维想象能力,启迪设计灵感,对将来真正的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实践中,具有奠基作用。

本课程在训练中吸纳具体形象到抽象形式里,将体归入平面基础训练,使点、线、面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从训练形式美感入手,研究形式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逐步导入设计主题,平面构成是设计之舟起航的码头,要想远航,具备熟练驾驭视觉语言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大量训练才能得到提高。

平面构成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传统的平面构成设计,在表现设计原理时往往主要以绘画的形式来呈现视觉效果。在这种绘画的表现效果呈现过程中,除了正确的表现设计原理之外还必须要干净、均匀用色,这样才能呈现出美观的作业状态。当然,认真作业的态度无可厚非,但是学生在创作初期阶段都会比较热情和感性,但是到了描绘阶段的严格要求有时会消磨学生的热情和感性而更多的去注意了乏味的均匀涂抹和勾线整理。因此,本人认为描绘只是平面构成设计的表现技法之一,而不应该是唯一。在能够正确的表现设计原理的同时,表现技法的形式除了描绘之外还可以有更多形式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可以根据设计创意去呈现出更多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平面构成的设计创意表现时,除了传统的描绘涂画以外,在教学试验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还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去表现平面构成的设计原理:

雕刻拼贴

雕刻拼贴主要是用纸张进行雕刻和拼贴,这种材质常见而且易于操作。以这种技法去表现平构中的重复、特异、近似等构成形式时,得到的效果可以给人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如特异构成,就可以通过雕刻拼贴的方法轻松的得到特异的效果,或位置特异或材质特异,尤其在材质特异表现效果中轻松且明显。

镂空透叠

镂空透叠和雕刻拼贴从实践制作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在于创意的表现效果的呈现状态不同。在构成原理设计中镂空之处可以透叠其不同的色彩或图形,甚至是不同的载体和材质,呈现的视觉效果更是千差万别。比如表现近似形就可以尝试在镜面这种载体上去用纸雕刻出骨骼形式后拼贴在镜面上,然后镂空处露出的镜面所反射的物象均为近似形状态,而且这种近似形会随着作业的移动而改变近似形的效果,得到的视觉效果非常有趣。

利用肌理

肌理本身也是平面构成设计的设计原理之一,但是往往将肌理作业归为一类专门的构成设计。在这里我同学生们一起研究将各种肌理效果应用于其他构成原理中去表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如放射构成或渐变构成,都可以用压印、熏烧、剐蹭、堆积等效果去表现,视觉效果非常丰富。

节奏色彩

通常在平面构成设计中是以单色去绘制表现构成原理,单色的黑色在纸面上也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位置去表现黑白灰和空间感。 在骨骼确定后,可以结合创意尝试加入一些色彩来突出主题的内容和视觉效果。有时不同的颜色搭配出的视觉效果不同,色彩的丰富也可以带动视觉效果的节奏感。

平立转换

平立转换也是非常有趣的尝试,在这里主要是用平面的展开图去做各种设计原理技法的尝试,在特型的载体空间中完成平构设计后再将其折叠成立体的造型,当然这个立体的造型就不宜过于复杂,这样才不会喧宾夺主。这种平立转换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甚至能够得到一定的视觉惊喜。平立转换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尝试和研究新的平构原理的不同视觉表现状态,还在于使学生提前了解立体结构和平面设计的关联因素,使学生对将来的立体造型设计课程如:包装设计、书籍设计都有一个概念性的尝试和认识。

在这些技法的尝试和研究探索中,主要是用平面的绘制方法去表现立体的空间效果和用立体的素材去表现平面的设计原理的研究。在教学效果体现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反应,学生们不再感到平构是一门平淡枯燥的设计基础课了,他们愿意更为主动的去尝试和研究不同的视觉效果。

虽然在平面构成设计原理中的肌理设计也会考虑到以镂空、拼贴、熏烧、剐蹭等手法去表现肌理的视觉效果,但是在这里研究的是用合理的新技法去表现重复、近似、特异、空间、对比、放射等平面构成设计原理的研究。如果创意和视觉表现效果成立的话除了新技法以外甚至可以结合新材料、新载体的应用。总之,平面构成设计课程可以有更多的表现技法和载体、材质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平面构成设计课中领悟到关于设计的更多的启发和探索。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在研究设计的形式和载体时可以考虑平面构成的设计原理来进行构图组成的样式选择,也可以反过来在研究平构原理时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地应用在不同载体上的平构形式。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而且还可以把学生对平构刻板的学习方式立体化、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平构这门设计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开拓与众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形式。

上一篇:灾害事故下一篇:配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