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2024-08-30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精选12篇)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1篇

在中学教育中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中学生物课程内容涉及较广, 非常适宜渗透德育,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 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效性较差, 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 存在很多弊端。因此, 加强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效性是有必要的, 要求教师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从而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在习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 越来越有素养, 越来越有责任感。

二、增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

1. 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苏科版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STS资料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时机, 如, 在讲“遗传与变异”时, 介绍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培育出的高产水稻获得世界金奖,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学习热情。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 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 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使学生热爱祖国。

2. 利用科学家的故事, 渗透品格意志教育

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探索历程, 如,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实验设计的严谨和巧妙;又如, 孟德尔发现遗传的两大基本定律经历八年之久, 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实验里进一步认证后才被接受;再如, 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研究遭到一片反对, 但毅然坚持自己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来激励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利用生物学知识, 渗透身心健康教育

在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身心健康教育, 会使学生感觉到一些社会行为规范是有深厚的科学理论支持的, 遵守行为规范是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如, 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的生理卫生说明吸烟、酗酒的危害;从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角度介绍适当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青春期的发育时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是正常的, 要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 要努力学习, 提高对各种有害影响,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健康度过青春年华。

4. 重视人文关怀, 渗透爱的教育

一切教育的起点都源于爱, 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愉快互动, 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用真诚的爱心去关注爱护学生,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 成为有爱心的社会公民。

5. 利用实践活动, 渗透环保教育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2篇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1实施总结

本,我校课题组在上课题开题以来,坚持立足本地区实际,本着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要求,创新思路、力求实效,使我校德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效,使我校对德育工作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现将课题实施一年来的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摸清我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基本情况

本学期九月,我校课题组通过研究讨论制定了《学生德育水平问卷调查表》、《学生在家行为问卷调查表》、《家长对学生日常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学生伙伴观察问卷调查表》,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德育认识水平较高,但学生对一些品德行为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德育工作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没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德育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事物、新问题的要求,其结果就是导致高年级学生中不良品的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教师教育效果不佳。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甚至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在家里难管不听话。由于我校地处山区,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行为疏于管教,也是造成学生在思想上有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发现,越是到高年级,孩子越受班里群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或是积极地、或是消极的。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的文化精神生活资源还比较缺乏,学生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影视,而同时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影视的内容同时也是成人收看的范围,基本上没有加以筛选。这就造成了暴力、凶杀等对孩子们心灵的影响。

二、尝试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1、针对孩子们的这些情况,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觉得自身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尤其是对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了解较少或不够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的老师利用业务自修时间进一步学习了相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在后续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2、针对调查结果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教育,单靠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为此学校依靠少先队积极开展了“向老师送上一束鲜花”、“美化校园美化教室”、“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少先队建队日活动”、“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活动后的反思,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活动是形式,主体是关键和灵魂,将相关主题融入到相关的活动中,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落到实效,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踢毽子比赛,我们也可以将集体主义、学会坚持、拼搏就是胜利等相关主题融入其中。

3、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我校一直对学校安全工作和安全教育十分重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月一次的全校安全教育,内容包括防火、交通安全、日常安全常识等。今年我校又开展了法制主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从小就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反映到学校中就是:学生家长、老师对学习成绩也是越来越重视,这就造成学生压力日益加重。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学生的智力发展有不同倾向,学生的智力发展有早晚。这就难免会对一些在学习中不太理想的同学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为此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在主题班会中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教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同时我们全校也达成了一种共识:对于确实在智力上发展比较缓慢的同学要善待他们,不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伤害。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教育,学校

制作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等喷绘标语等。将传统文化《弟子规》、《三字经》等放入学校的宣传栏,供学生背诵,一些班级还专门开设了内容为《弟子规》、《三字经》的校本课程。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载体更加丰富。

5、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活动。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建立各班学生家长联系通讯录,可以随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行为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时的表现。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班主任、任课老师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向学生比较翔实的反映了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了学生在家的表现,并经行了教育方法的探讨和交流。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更有力的支持。

三、一些初步的结论:

通过本的一些实践工作,课题组成员认为要做好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坚持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确保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根本保证;

2、坚持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加强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关键;

4、丰富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健康文化生活是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保障;

5、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联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6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钥匙;

7、改进和创新常规教育是激发学生向上的重要环节;

8、优化和改进学生品德思想行为评价是学生进步的重要保证;

9、进一步弘扬普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培养自信、自尊中国人的甘泉。

四、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路

我们现在得出的这些结论还是比较肤浅的,在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

将上述观点进一步贯彻到我校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我校的德育工作真正结出丰硕的果实。同时我们认为创新我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不止这些,一定还有更多好的方法和和途径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此外社区(村委会)教育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我校乃至农村地区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进行相关的探索。

《农村小学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1实施总结

桥头镇毛家沟完全小学

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探索 第3篇

一、建立德育工作网络

第一,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三条主线。一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班委会—学生,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积极引导班委会成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管理班级,进而由学生管理学生,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二是总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各中队—队员,总辅导员把少先队大队部工作通过中队辅导员贯彻到各中队。三是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科任—学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所有科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贯彻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寓教于乐,科任应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反馈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共同教育学生。

第二,为了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我们将家访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要求在家访过程中注重宣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学校通过校讯通这一信息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动向,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第四,学校还创建了网站,及时发布和更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让社会也及时了解学校的德育计划、措施、活动、结果,以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和群众更好地配合学校搞好德育工作。

二、强化德育常规工作

我校进一步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健全和完善了德育各项管理制度,如文明班评比、标兵评比、后进生帮教、留守儿童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制度。我校对德育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调查研究、有计划部署、有落实措施、有督促检查、有总结评比。

三、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级、教育、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全班学生的发展进步、对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对学校工作的开展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校重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根据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及班级实际配备好班主任。二是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力度,组织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研讨班工作的新方法,互相交流经验,使班主任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求班主任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写好班主任工作记录。学校每周检查一次。通过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工作记录,使班主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四、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我校充分利用当地是革命老区的优势,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不断充实和完善学校德育展室,将祖国、家乡、学校的最新变化情况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补充进去,使我校的德育展室内容丰富、图片新颖,具有时代感。同时每学年组织新生参观德育展室,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家乡的可爱、学校的美丽。二是我镇是革命老区,建立两个校外德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我校均组织学生参观东皋公祠和瞻仰葛藤窝烈士纪念碑,重忆战争年代的光辉岁月,重温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怀,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先辈们顽强斗争的不朽精神,激励学生珍惜生活,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法多以说教为主,存在“远”“大”“空”“旧”的弊端,学生缺少自主的认识和情感的真实体验。近年来,我们创新了教育方法,注重寓教于乐,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如在一至三年级开展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活动宗旨的校园文明礼仪活动,以校园内显性礼仪(坐、立、行、走、言)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四至六年级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的途径和方法,有效转变教师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争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我校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如争取当地派出所、司法部门的支持,聘请派出所或司法所的领导为学校的发展副校长,定期给学生开设法律知识讲座,讲解法律知识,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同时,争取关工委的支持,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七、大力开展教育科研,促进德育工作深入实施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 第4篇

一、小学德育的内涵和意义

1.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使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 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紧密联系的, 渗透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2. 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 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可塑性强, 只要正确地引导, 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反之, 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 则将是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 更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所以德育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斗争激烈, 一些国外腐朽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悄然渗入儿童的思想, 国内的“法轮功”等组织宣扬邪教思想, 社会上黄赌毒的泛滥都对小学生的思想构成严重的威胁。所以, 抓好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 智育不好出次品, 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品德是灵魂, 起着导向的作用, 因此德育就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1. 德育工作认识不足, 处于应付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 某些学校特别是某些农村小学的领导, 对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仍坚持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其表现为:一是学校德育工作无计划, 仅凭学校领导的感觉走、喜好来。兴趣来了, 今天集中报告, 明天主题班会;兴趣没了, 说到哪儿干到哪儿, 无章可循。二是有计划、有措施, 不抓落实, 以空对空。若遇上级检查, 个别领导立即造假编假, 目的在于应付了事。三是标准低, 只求会上安排, 课上布置, 学校根本不求落实, 常常以不出事为目的, 整个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

2. 德育工作是短期行为, 没有持续性。

某些学校淡化德育工作的渐近意识, 承认功能, 否定过程, 只讲效应, 不讲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进行选择性教育,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一旦期望未成, 信心丧失殆尽, 试图通过一两次纪律教育, 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效果不明显时, 就步步松弛, 前功尽弃。对双优生重点培养, 对落后生, 不是积极转化, 而是通过讽刺、挖苦、瓦解、打击其上进的信心, 甚至有个别高校对差等生采取劝其退学或逐出校门的做法, 把“包袱”推给社会, 使这些学生自暴自弃, 浪迹街头, 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虽然学校学籍划去了, 但派出所却建档了, 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团结。

3. 追求表面形式, 满足于大声势。

上级教育部门, 内部机构繁杂, 为显示其自身重要性, 挖空心思搞评比, 文山会海成了抓工作的主要形式。发文件, 搞活动, 周周不断, 月月更新, 只求订方案交总结, 不求活动是否开展, 落实是否到位, 使下属学校特别是本来人员就紧缺的农村小学穷于应付, 只好做表面文章, 一味追求“形式”而已, 在实际的教育规律上不下工夫。某些学校更善于适应上级口味, 以赶浪潮的形式, 搞所谓的大活动等。其实, 这一切只是装门面而已, 其只会削弱政治思想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4. 德育队伍不健全, 只是班主任说教。

班主任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 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 使他们长期超负荷运转, 体力、精力和时间都无法保证开展耐心细致的学生品德教育。某些教师不愿做班主任工作, 认为太累、费时、费力、不讨好。某些科任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只是班主任一人的职责, 只重教书, 不重育人, 遇到学生的违纪事情, 只埋怨班主任。再者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被认为是副课, 由于教师缺编, 只好用“圣 (剩) 贤 (闲) ”人员充数, 造成德育队伍不健全, 素质不高, 水平不齐。

5. 德育课的内容与实际脱节。

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简单的重复和严重的脱离实际, 有些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严重脱节, 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课堂上讲的助人为乐、一心为公、爱国主义与学生亲眼目睹的上车抢座位、公车私用、表里不一等现象相矛盾, 使学生感到很困惑。再者, 学校对德育教师只使用不培养, 加之个人努力不够, 本身知识与观念老化, 思想不稳定, 从而削弱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教学方式单调呆板, 照本宣科。有的干脆只是在课上勾勾画画,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 导致学生更厌烦。试考完了, 记忆的东西也就原原本本还给教师, 从而影响德育效果。

三、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 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内涵。

教师要认清当前的新形势、新变化, 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把自己定位于做高尚的人, 无私奉献的人。

2. 改变过时的评价方法。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 而不是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和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 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 并及时反馈给家长。

3. 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 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认真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确定相应的基本实践时间, 并把实践活动作为期末考评的依据之一。让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大队部在与解放军某连队的军民共建活动中, 组织学生参观军营、观看战士队列表演、组织学生到连队进行军事夏令营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 而且得到了才干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好这些假日“雏鹰”的少先队活动, 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不良的影响。

4.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为避免5+2=0的现象出现,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通过家访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 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 学校检查, 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 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 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实践证明, 这样做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班主任的家访工作之外, 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庭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学校少先队也应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校外墙报、广播的宣传媒体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知识。

5.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但学生对实际的意义不是很明确。因此, 我们不但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更要教育学生以怎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 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为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 提高素质。只有教育思想正确, 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 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总之, 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学校要矢志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 与时俱进, 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通过各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形式, 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开展德育工作, 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德育的内容才会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 才会以成人促成才。

摘要: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 有必要对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论证, 以此作为改变现状的依据。本文从明确工作内涵、改变评价方式、校内外教育结合、加强家校联系、营造良好氛围五个方面作了叙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茂林.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刘以林.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德育工作管理概述.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7.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5篇

初中班主任的自身教学素养和素质不达标,就很难在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无论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而且班主任的压力比一般任课教师的压力更大,除了负责日常教学而外,班主任还需要负责整个班级的德育工作等。因此,班主任能够花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精力就很少,而且德育教学本身所规划的时间也不多。导致整个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导致学生在经过德育教学之外,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1.2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不足

虽然很多学校对德育教学进行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仍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教学色彩,导致很多学生在接受德育知识的时候缺乏理解深度,甚至对教学实例照搬照抄,没有理解知识的内涵,这便难以实现德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再加上学生对德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极易致使德育工作陷入恶性循环,工作实效性越来越低。

1.3初中班主任德育方面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95-01

德育工作在学生成才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一辈子的发展都离不开德育工作,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进入社会学生的成才和成人都需要德育实际效果的指导。但当前在农村中学里面德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但没有实效性,甚至还没有很好的开设,而《中学德育大纲》中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定性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将德育工作放在与其他工作等同的位置上,因此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应该建立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进行。

1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1 学校缺乏总体规划

目前一些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得不是很好,就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缺乏总体的规划,没有总体规划的工作是很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的。目前一些农村中学将学校工作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并且是单纯的停留在学科教学上,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仍然是主导,这种规划是不正确的。学校应该是以育人为根本的单位,应该将育人的高度提高甚至站得更远一点。如果单纯的只看重一方面而忽视了另外一个方面的话,学校教育影响力就不会凸显,对学生的成才也不是好事。没有全面总体规划的教育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出教育育人的效果。因此农村中学在德育工作这块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对德育工作有一个总体且可行的细致规划。

1.2 学科课程仍占主导

学科课程占主导,这是在许多学校都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都认为在中考时能够考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成长尤其是与人沟通和交流方面的能力,大家都不怎么关心,认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伴随着学生一天天的长大,学生自己的这些能力会逐步成长起来。但现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高分低能的情况,这只能从一个侧面反应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在学校里面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是制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改变这种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实施全面注重的教育模式,争取让学生成为学习成绩和德育都能发展的人,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充分准备。

1.3 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

农村中学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学校里面除了有大量的学科老师外没有专业的德育老师。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主要是靠班主任去完成,班主任也不是专门做德育工作的老师而是学科课程的老师来兼任班主任来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而一些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重心还是学科教学,抓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因此在农村中学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一到两名专业的德育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要获得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和解决,因此在分析了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后应该就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实效性进行有效的对策分析。

2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需要从改变学校现有不合理观念、上级部门加强对学校的指导以及配备专业的德育指導教师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这三个方面一起努力才能从真正上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1 改变现有的不合理观念

不合理观念的改变是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优先前提。农村中学由于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有很大的影响,相比较起城市中学德育而言有着一定的滞后性,这是农村中学德育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客观上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学校首先改变原有的不合理观念,树立正确的合理观念,学校的重视和总体的一个规划。将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育人的角度凸显出来。具体而言学校应该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学学校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阶段不能只是教书而没有德育育人,因此应该突出德育育人的重要性,只有整个学校重视了德育育人,凸显德育育人的高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才有保证。

2.2 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观念以及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指导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邀请一些德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到农村中学开展一些知识讲座,并聘请专家进行长期指导,这样才能将专家的经验有效的利用到农村中学德育建设上来。此外应该注重和加强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联系,尤其是应该让那些德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对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开展结成互助队,以此进行帮扶。

2.3 配备专业德育教师

专业教师的存在能够使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专业化,因此农村中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德育教师。专业德育教师到校以后应该和班主任一起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德育教师其定位在于对学校进行宏观把脉,对学校的德育方针和政策与领导一起进行协商和拟定。在微观方面,德育教师应该深入到相应班集体,指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以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能够真正从每一个小的细节体现出来。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落实是建立在相关问题分析基础之上的综合解决,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一起努力才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的体现在育人上,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修龙.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村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实效性

根据农村中职德育状况我自编了针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先后对巩义一职专、巩义二职专、巩义三职专部分学生、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458份,有效1323份,同时还进行了多次师生座谈,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座谈情况,分析如下:

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1.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取得的成就。

调查表明,90.56%农村中职学生能在思想上真正接受德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问卷调查显示,这部分农村中职学生认为,“2009年开始使用的德育新课程在内容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比较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等。这表明,德育新课程在对农村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发挥了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2.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在德育新课程内容上,虽然90.56%农村中职学生是认可的,但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自学能力这些方面85.12%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的有65.23%;学习纪律较差的有30.08%;自认为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有60。25%;没有学习自觉性和较差的有70.23%;没有自学能力和较差的有65.09%。此外,还有9.44%农村中职学生轻视德育新课程学习,认为不能学以致用。

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1.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师教学取得的成就。

调查显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师比较熟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大多能遵循农村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灵活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及方法,因人施教,针对具体情况和实例,抓住教育时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朝着社会化、个性化的方向正确发展。部分教师能够与学生成为朋友、知己,建立起当前新型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2.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德育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个体之间,教学水平和能力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德育教育在方法上也还存在着强行灌输,我说你记的方式,从而出现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脱节。部分教师也很努力地想把课讲好,但由于表达能力、启发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等等能力的局限,总是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有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虽然都很强,但在教学效果方面也不是很令学生们满意。

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实效性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与探讨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年龄阶段大部分都处在14~l8岁之间,处在青春期早期和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比较大,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的下降,这容易导致德育新课程教学实效性不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短缺,综合素质偏低。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了对就业学历的要求上升。很多家长宁可交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赞助费,也一定让初中毕业的学生上高中而不上职校,导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紧张。这样使招到的中职生成分复杂,学习成绩差,道德水平低并带有大量不良习惯,这势必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的效果。农村中职生目标不明确,内动力不强。根据调查组的调查显示,选择上职校,有30.23%的中职生是个人意愿,有15.45%的是父母意愿,选择无可奈何和其他的就有38.08%和16.24%,这其中就有69.77%的中职生是非情愿地走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前途有50.5%的充满信心,没有信心的有10.5%,没有考虑过的占30%,其他的占9.0%,说明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加上自己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导致了厌学情绪。

2.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及教师方面原因。

学校活动德育实效性不高。学校的集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我校举办集体活动,切实有效,不做表面文章”的选项中,选择不符合情况的就有25.6%,并且有30.8%的中职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是勉为其难地参加,也只有48.5%的中职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差,教师低水平的教育技巧甚至反教育的方法,也是导致德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将学生推出教室,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这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从而出现反教育后果。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还是以一般的智育教师的身份而出现,未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以上内容是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调查与分析,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和德育课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可能并不十分全面,因此调查结果还不能说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在德育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对于今后我们改进德育课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挥德育课在农村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

[2]李兰香.论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

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析 第8篇

一、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合理规划是先导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 德育教育工作缺乏规划性, 难免出现一些漏洞和不足, 难免会影响学生群体的德育水平的有效发展。眼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初中学校要善于把握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规划, 把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资质、水平, 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观念概况、预期达到的德育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课时安排和重点培养的德育思想观念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确保学校整体的道德教育工作有所遵循, 有所依据, 从整体上把握德育教育的脉搏和节奏, 避免德育教育落差太大。

二、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需要强化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 教师队伍的德育教育素养和水平对德育教育结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最关键的是要德育教育队伍自身的素养有所提高。老师们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水平, 积极以最先进的德育教育方式、德育教育理论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1. 强化理论修养, 培训和学习很重要

学校要提升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 需要注意对教师们进行理论培训。要将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德育教育文件、指导等内容及时传递给教师群体, 注意及时更新教师们的道德素养, 用强大的思想道德素质武装每一位教师。此外可以考虑让德育教师队伍参加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 吸收新的经验和成果, 丰富教师们的德育思想素质。此外考虑到德育教育工作需要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之中, 也可以将其他课程老师集中起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 让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出一定的德育教育成效, 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提升。

2. 强化道德实践能力, 践行道德风尚

教师们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不要只停在嘴上, 还要落实到手脚言行上。老师们要从自身做起, 注意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道德观念, 体现出师德师风, 以身作则的为学生们做出示范, 让学生们从教师的实际工作、生活之中的表现获得熏陶感染,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 从细节之处做好道德实践, 以优秀的道德素养发挥带头作用, 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群体的熏陶和感染效果, 还有利于加深道德教育的说服力, 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跟随老师做好德育工作。

三、教师队伍要注意分析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 做好教学方式改良

1. 分析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 了解其特点

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和心理开展工作, 才能确保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国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为公德心缺失、以自我为中心, 存在较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心理优点主要表现为乐观、向上、进取心强。除了要了解学生们的道德心理特点, 教师们还要深入了解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中有哪些违背道德教育的现象或举动, 将这些情况进行汇总, 在教学活动中以这些行为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和探讨, 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举止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 让学生们明确自己的需要改进的部分, 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性和实效性。

2. 树立典型作为榜样, 以点带面提升德育水平

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分析, 如果能够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 对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教师们可以考虑在班级中选择一个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典型, 进行公开表扬, 要求学生们向他学习, 邀请模范榜样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道德观点和经验、思想价值观念, 从而掀起一股道德学习氛围, 让学生们向特定的榜样学习。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在看到其他同学因为道德表现良好而受到表扬的时候, 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之情。教师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塑造道德模范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 让学生们体验到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深受广大老师认可和支持的, 这对于启发学生群体整体的道德水准提高有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建立道德教育观察与评价机制

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审核机制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实效性而做出的探索和改革措施, 其实际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难以确定。初中道德教育负责部门和人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 对德育教育新思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汇总, 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良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效果观察与评价机制对于保障实效性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定要引起教师队伍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五、总结

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合理的教学规划、优秀的教师队伍道德素质、改进型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效果评估机制, 来共同来促成。初中学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 进行科学严谨的分配、整合, 积极落实各项教学规划, 确保德育教育成果发展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纪文晓, 高中建.借助社会工作理念创新高校德育方法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05) .

[2]张燕.润物无声用爱心播种希望——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新课程, 2011, (06) .

[3]黄河.《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01) .

[4]周忠生, 艾清萍.农村初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措施[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9篇

1. 关于德育工作理念

许多初中班主任目前的道德教育都处在理论教导水平,这种教导较为硬性,容易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导方式进行积极改善,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结合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2. 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不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德育理论也应该随之做出改变,但初中班主任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追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由于缺乏德育理论,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没有站在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上开展德育,没有针对初中生的状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由于学生的爱好、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生长环境各不相同,其心理特点和个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3. 初中班主任缺乏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许多初中班主任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还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其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在意学生的不良行为,即使采取措施也只是稍微进行引导,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仍然停留在“教书”方面,并没有明白教师的职责还包括“育人”,因此也就没有深入研究教育这门学科,这也就反映了初中班主任科研能力的薄弱。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1. 对德育观念进行转变

转变教师观念是对德育工作成效进行提高的保障和基础,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德育观念,让自己从时代角度开展、看待德育工作,对于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刻认识,将自身的德育观念重新树立起来,努力学习最新的德育知识,丰富自身理论储备。

2.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才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教师要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努力构建,将自己的架子放下,融入学生中去,改变自身对学生的看法,将其看做独立的个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困惑和疑虑进行倾听,对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进行掌握,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使得家长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了解。

3. 给学生做好榜样

榜样的作用和力量非常大,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对这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将自身塑造为良好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情绪和言行,在面对学生时自身的态度要做到宽容、耐心、温和,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从而使得学生信服。例如,有学生喜欢乱丢垃圾,对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需要发挥示范作用,在看到校园或教室有垃圾时,主动将其捡起放入垃圾桶,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导效果要远远好于理论说教。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初中班主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对新生入校班会进行设计,如演讲式主题班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征、爱好、经历进行简单介绍,这不仅能够帮助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可以让学生在家学习包粽子给父母吃,同时写下包粽子的过程、父母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本文就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不能急躁,面对学生时需要保持关心、尊重的态度,在分析、探索实践方面进行加强,对优秀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借鉴,从而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摘要:在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觉悟的健康发展方面,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初中教学中,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德育实效性进行提高,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章围绕着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春琴.言传身教身教为先——试论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27-129.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10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初中德育,有效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 初中德育管理中, 要注重细节, 做到“细致到位, 执行有力”, 才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才能够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可见, 德育要求细致化。当前,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的粗放式管理还是存在的, 且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学校德育的需求, 具体来讲, 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而且会影响学校的名誉, 引来学生家长的抱怨。 因此, 必须关注、追求精细化管理的趋势。

通过案例分析, 成功的管理模式都与“精”与“细”有很大关系,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场所, 应该就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总务后勤和安全工作等方面树立“学校管理看细化”的观念, 从而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落实, 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 那么, 在初中德育管理中怎样实施精细化管理呢? 笔者结合实践经验, 进行探究, 并提出几个建议。

1.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开展德育活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 更是学生美好明天的“建设者”, 还是学生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 换言之, 教师的素养和人格是学生成长的原动力, 因此, 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有效解决教师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积极开展良好的德育活动, 还要引导学生, 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树形象, 树师魂”, 且要通过科学的管理, 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创建高质量、好服务的师德品牌, 让学生满意, 家长放心。

2.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细则要领

学校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 协调发展,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使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能够有章可循。 在实践过程中, 要时刻以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还能够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 避免出现不良情绪, 不利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 要深化日常检查, 强化行为训练, 实施“养成教育”, 更要多鼓励少苛责, 多表扬少打击, 塑造良好的“德育模范”形象。 另外, 可以从学生中选取“榜样”, 使学生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 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肃清思想上的垃圾。

3.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实现德育 “三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对于初中德育来说, 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 要鼓励教师参与专家座谈会和交流研究会, 有助于扎实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整个素养, 才能够实现德育的规范化、系列化与科学化。“教育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不仅是初中德育教师的职责, 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人员的分内之责, 因此要将教育列入教师的课程评价与工作考核内容之中, 使教师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 更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并不是仅有考试成绩, 而是要综合考查学生的素养。

4.发挥校园文化功能, 落实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落实素质教育, 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避免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化的情况出现。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可见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因此, 在初中德育教学中, 要能够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且科学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默化, 强化环境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灵活运用校园标志的内化作用, 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 使学生能够认真负责, 还可以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陶冶作用, 讲述革命先进者的故事, 如“雷锋、董存瑞等”。 要想发挥校园功能, 落实素质教育, 构建高效的初中德育, 就必须用心建设校园文化, 确保校园文化是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

5.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确保学生安全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 且思维能力还较为有限,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 要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 避免学生处于危险之中。 这里讲述的安全工作, 不仅指学生的人身安全, 而且指学生的思想安全。 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单一拥有专业知识, 德育不达标, 非常容易做出伤害自身厉害, 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可见, 学生的德育问题也是当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和创新, 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生生交流、师生合作, 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 从而积极培养学校的安全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自身安全创造有利条件, 而且能够创建更安全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 精细化管理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 还能够提升初中德育的有效性。 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 明确哪些要明晰化, 哪些要人性化, 合理推进, 才能够顺利地实现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 提高初中德育有效性。 推行明细化管理, 不能够离开学校的支持, 因此学校要强化对德育工作的检查家监督, 确保相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骁.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谈德育的精细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 .

[2]杨百良.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平望二中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 2012.

[3]邓勇.提高攀枝花市高中德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农村初中德育实效性 第11篇

我国的教育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在素质教育的开展进程中,重视德育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一直以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一直令人担忧,与实际期望值相去甚远,教育部门下达指令督促德育教育进行,但是德育无法检测,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就德育的实际开展模式——微课题进行了研究,以帮助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微课题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它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将教育中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品德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发扬,就真正地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微课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开展模式,它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的。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行的提出研究课题,并小规模的进行课题研究。它的特点在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一线教师并不是开展的学术研究,因而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能够即刻纳入课题研究范围,极具操作性。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际践行,而微课题就是在实际践行中开展研究,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实际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开展方式和目的诉求,将二者组合研究,以“微课题”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一、德育教育中“微课堂”开展方式

1.确定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下的德育是以“救火”的形式展开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示重视德育工作,会下达一些开展德育活动的文件,学校一旦接受到这些文件,就会展开突击式工作,一时间,德育教育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是一门专门应付检查的教育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刻,自然地淡化了德育的重要性。

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微课题进行研究,就从学生到学校增加了对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视力度。就学校和教师而言,每年是有固定的课题需要完成的,一旦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为“微课题”的主题,它就不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教师会切实的去开展这一工作,已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对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在持续开展,不再如之前那般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教师强调的重点学生会更加忠实的去执行。因为涉及到教师的研究,教师会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方式的探究,不管是问题还是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教师的这一表现会监督着学生,使得学生倍加关注,并且按要求进行。

2.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学科知识那般有着明确的知识点以供学习和检测,学校教育不是工厂车床,将所有的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品“生产”的完全相同,既不可能完成,也更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规律的。

“微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性课题研究,但是它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一线教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是具有理论素养的研究群体。同时,一线教师不像专家学者一样,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详。由他们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有声么不良表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针对这一表现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探究。开展教育的过程也不再如同教育学者和专家那般,提供多重方法以供参考,而是直接讲方法运用于实践,并跟踪观察,随时进行方法的分析和改进,找到达到实际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德育教育中微课堂的注意事项

1.正确认识“微课题”在德育中的位置

以“微课题”的形式展开德育教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教学,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的重心依旧在于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德育教学,老师必须保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并且针对德育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从建立“微课题”的功利目标向准确认识转变,促进自我和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2.“微课题”的持续进行

德育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微课题”的研究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表现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能准确的认识到:德育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只有阶段没有终点的课题。它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因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时刻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德育教学也在各个时刻开展着,不能完全地将德育教学分离出来。

3.德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检测

德育教学教学目的难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检测,因而,在建立德育“微课题”后,将这一检测在实践中开展,跟踪研究就是检测方式,并且,将跟踪研究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明确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考察评价,从而让德育不在是抽象的。

三、结语

将德育教育建立成“微课题”的形式,学生作为被研究对出现,教师的研究以他们为基础,从而将他们的实践变成了主体,使得德育进行了说教到实践的转化,并且督促了学生将道德认知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玉宣,李立飞.“微课题”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6,(01):5-6.

[2]周玉霞.普通高中学科备课组合作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 第12篇

一、高度重视,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首先是学校党支部、行政班子集体要高度重视,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实处;其次, 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我校建立了学校、处室、年级组、班级四级管理网络, 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 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 学校把专门管理德育工作的政教处更名为德育处, 聘请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学校成立由支部书记、校长、分管校长、法制副校长、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级, 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行政办、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 这就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 指挥灵活, 步调一致, 信息畅通, 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 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 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 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统一认识, 一致行动, 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 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 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一是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各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是要调动管理人员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的职责和制度, 期末进行考评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 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和奖惩, 运用激励性原则, 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达成了育人共识, 形成了合力, 充分发扬了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 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严抓细管, 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学校德育工作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 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学校德育管理者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把握当前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 科学制定出学校德育目标, 在各科德育途径中, 学校一定要确保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 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要根本改变不少教师存在的“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毕业班不要”的倾向, 确保学校德育为首的地位。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 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 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支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查, 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雏鹰争章”、“升国旗”、“国旗下讲话”、“法制讲座”等常规德育活动外, 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尊老爱幼、义务活动等, 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 展开、充实学校德育工作。

四、优化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 给人以奋进、向上、和谐、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窗、艺术墙、黑板报、读报栏、警示语、名人名言、校规、校训、业余团校、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 有统一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则和标志,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周一校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当今社会, 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 要树立整体观念,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 学校、班级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建立经常性联系, 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外法制副校长”等社会力量, 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 做好德育工作。

实践证明, 我校在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 不断探索,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形成了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同学友好、尊老爱幼的大好局面。事实证明, 加强改进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研究, 要进一步结合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聚羧酸石膏分散剂下一篇:民国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