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精神文化范文

2024-06-08

企业精神文化范文(精选12篇)

企业精神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培育,途径

0 引言

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软实力, 近年来已经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结合多年党务工作的经验, 笔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如何培育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文化以及现代社会企业文化的特点作一定的探索。

1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培育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同时, 它又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它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而分析当前社会, 我国企业职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职工大多是“体力型”劳动者, 领导大多是“技术型”的管理者, 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列宁曾经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 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由此可以得出, 在一个职工思想文化素质低下的企业里, 是根本无法建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的, 更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艺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更需要劳动者在掌握专长的基础上, 掌握同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甚至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其它一些知识。所以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势在必行。

2 培育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文化的途径

2.1 培育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要与推行职业道德建设, 塑造企业形象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水平, 更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 甚至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企业的主体是职工, 企业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 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首先要考虑提高职工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产生和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 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和强化企业素质。

企业精神是一种看不到却感觉得到的“经营资源”, 它能在无形中熔铸企业的价值观, 有助于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经营观等精华的观念形成, 是企业文化总和的高度浓缩和集中反映。因此, 只有企业员工通过自身努力和职业规范的约束和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使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升华成一种企业广大员工对共同事业的理解和追求, 才能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 进而形成一种企业精神并被员工所广泛接受, 使企业精神能够激发和充分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企业产生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发展动力。因此, 职业道德建设是培育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

2.2 培育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要从实际出发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相结合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作为企业, 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一切管理活动, 以最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 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 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在构建企业文化的同时, 要重视个性价值、不忽视、不抹杀、不压抑本企业的特点, 不怕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性格风貌。要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 发挥本企业及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 逐步培养出独特的文化特质。

2.3 培育企业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要与确立现代化经营观念相结合

要建设企业文化, 必须确立现代经营的时空观念, 包括空效观念, 即从空间的扩展中获取经济效益的观念。时效观念, 即从时间的约束中获取经验效益的观念。常言道,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对企业而言, 时间与效率不仅仅是金钱, 它本质上涉及到企业的成败兴衰。没有空效观念, 必然被市场淘汰。同时, 重视人才观念是构筑现代经营观念的关键。现代经营观念包涵了人才观念。而人才观念, 即具备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才, 是时空准备观念和时效观念存在、实施的基础。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要科学用人、用其所常;要善于待人, 给人提供创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3 现代社会企业文化的特点

3.1 建设企业文化要具有可塑性, 符合时代发展步伐

一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文化不是不可改变的。企业文化的形成, 不仅要依靠久远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 还要依靠当时人们的能力创造。后者比前者在企业文化的发展实践中显得更为重要。而且, 当一个企业的文化出现危机时, 企业应该加以改铸、重塑。

笔者所在单位上海电力安装第一工程公司, 是一家国有火电安装企业, 该公司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 历史上安装过中国第一台投产的国产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引进35万千瓦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引进的60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国际上第一台燃烧高炉煤气的14.48万千瓦燃汽轮发电机组等。经历过曾经的辉煌, 也走过步入90年代后期逐步没落必须迎合市场, 向改革要活路的阶段, 无论哪个阶段, 他们“为电拼搏, 争创一流”的精神在员工当中是根深蒂固的, 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也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改铸与重塑。

3.2 建设企业文化, 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彰显企业活力

无论社会主义文化还是企业文化, 只有随着时代发展步伐, 吸取历史文化的精华, 积累文化沉淀, 并不断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活力, 与时俱进, 才能保持一种奋发向上, 形成激励人的意志的文化气息, 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海电力安装第一工程公司就是一个例子。该公司为了站稳市场竞争脚跟, 对原有“为电拼搏, 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 发动广大职工进行了重新提炼和培育, 目的是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承诺、服务”作为该公司新的企业精神, 无论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注入扩大了新的思想内涵, 使每个职工懂得了所处岗位应该向社会“承诺”什么, “服务”什么, 如:杨树浦电厂扩建项目领导提出:“把一台真正优质的机组交给业主”;热机专业分公司提出:“项目有困难找热机”;电气专业分公司提出:“关键设备到现场, 安装就位不过夜”;租赁中心提出:“随叫随到, 全力做好配合工作”。在“承诺、服务”企业精神的激励下, 目前, 该公司对外形象日益改善, 业主对公司的评价越来越高, 公司的形象越来越好。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形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 该公司为了适应新形势, 在转型突破走外向型安装和管理中, 又在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方面赋予更多的思想内涵, 即:企业精神:“承诺、服务”。企业之魂:永争第一、敢争第一、善争第一;企业价值观:人才和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点,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企业信条:成功依托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正确的市场定位;企业远景目标:进入到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电力建设队伍行列;企业经营哲学:质量+服务+信誉=市场;企业形象目标:质量好、信誉高、服务好, 社会公认, 业主赞誉;员工形象目标:兢业、尽职、求真、求实。这样使企业文化建设日臻完善, 因此, 只有与时俱进, 方能常显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刚.试论企业文化培育与企业精神形成的关系[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2) .

[2]杨兰荣.浅谈企业精神的培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7) .

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作业 第2篇

摘要: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一个企业想要立足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凝聚了优秀的企业精神的企业,才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取得成功的可能。而这一点,海尔集团做到了,所以它能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那么,海尔集团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就要从它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谈起。

关键词:海尔 企业 文化 精神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尔的企业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创新让海尔集团保持了一种适应每一个年代的朝气。创新之道就是“海尔之道”,其内涵是:打造产生一流人才的机制和平台,由此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正是秉承这种创新之道,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的创新分为三各方面;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

技术创新: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并率先实现国际标准的零突破。海尔累计已经参与了61项国际标准的起草,其中27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海尔通过标准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出口。

服务创新:海尔在国内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并与互联网进行充分的融合,以“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出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竞争力。“虚网”指互联网,通过网络社区形成用户黏度;“实网”指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第一时间送达用户满意。

体制创新: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在流动资金零贷款的基础上,海尔CCC(现金周转天数)达到负的10天。正是有了这些创新,才让海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海尔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企业的典范,这种优秀是指它优秀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分阶段的,它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作为中华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第三个十年: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应运而生。“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正是这种阶段性的文化发展方向,让海尔企业文化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变化。

论油田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第3篇

一、大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大港油田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业务,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东南的渤海之滨,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理环境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才聚集,区位优势明显。 在文化方面,油田公司的企业宗旨就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让每一名员工的特长得到发挥和提升是公司的人才理念。

企业精神之一是爱国。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我们不单单是要将生产水平搞上去,以营利为目的;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工服胸口的石油花图案一样,我们所代表的是中国石油。中国两个字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份深深地责任,在无时无刻激励着我们要以国为先、以企业为荣。

企业精神之二是创业。就如同曾经的大庆会战一般,我们的油田也是在前辈们辛苦奋斗拼搏下产生并发展至今的。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油田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将前辈们的责任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任务;发展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努力去学习、去创造,才能使一个企业长久地发展,保持竞争力。

企业精神之三是求实。求实,意味着要实事求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在工作中要一丝不苟,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做起,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切的思路、想法,都应该经受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察。

企业精神之四是奉献。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作为一名石油人,我们应当以企业为荣,企业的发展是我们自豪的根本;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石油生产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做好一切准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企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为石油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学习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意义

李建青总经理在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手册的扉页上说过:“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用强大的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李文强则在检查工作时这样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让企业文化在大油田建设中大放异彩。” 一本做工精致、内容丰富的电子手册,包括了从大港油田建设开始以来所经历的过程,涌现出的一个个楷模,和对未来发展的方针方略以及对于员工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一遍遍地观看,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大的追求和憧憬;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大港石油人继承和发扬了大庆精神并用它抒写新的辉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它保留了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了新时期发展的成果和新的目标,既是大庆精神在大港的出色体现,同时这也是油田公司几代人智慧成果的结晶。

三、建设并发扬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实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大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力度。利用网络、厂刊、企业精神教育阵地等手段,广泛宣传和学习企业文化理念,以典型事迹、感人故事和先进做法等诠释企业文化内涵,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二是加大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利用现有场所设施,发挥文体协会作用,组织好系列文体育活动,并把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蕴寓其中,在增强员工家属体魄的同时,鼓舞士气、凝心聚力;三是加大特色文化的建设力度。积极倡导全员参与创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开发文化、安全文化、劳模文化、廉洁文化等,精心打造现场文化典型,建设一批现场文化样板,带动企业文化建设上水平。四是稳定员工队伍,创造和谐环境。发挥各级组织优势,采用网络、厂刊等形式扎实开展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严格按照油田公司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基地回迁,切实维护员工利益,把惠及员工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发挥组织优势和职能作用,想员工之所想,办员工之所需,解员工之所难,让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员工。

四、谈几点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的思想有效的凝聚起来,是企业构建和谐的一个基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企业职工思想做为的一种提炼,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不断的推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试谈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形式。企业要想一些鼓励职工的方式,避免说空话。所谓有成绩就要有认可度,如何达到一定的认可度,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来表达,比如单位的一些评先推优活动等。适当的形式会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具有凝聚力。通常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多为口号,口号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最简便的表现形式,这些口号大多由 “团结、创新、效益、积极、进取……”一些较为虚的词构成,企业应注意到这些词在企业职工心中有多大的意义,对企业员工的影响力会有多大。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观念要由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的行为规范两个必要部分构成。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没有漂亮的口号,只要有企业的价值观配合良好的企业的行为规范,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就是适合的。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这会对企业职工来说会是一种必要的典范。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创建,基础上说是对企业的全体职工,可是企业领导人员的引导作用是决定性的。

“工匠精神”:企业文化之基 第4篇

“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实现更完美的理念与实践的合一。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摆脱低端竞争从而向中高端迈进,也迎来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期。企业好不好,最终还是要用产品来说话;服务佳不佳,还得让服务对象来说话。

“工匠精神”不是一般号召的口号,而是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卖方市场下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文化将被买方市场下的物质文化彻底替代的物质文化;也包括人们在生活、工作中所形成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的行为文化;还包括企业及组织自己的做事标准和行为方式的管理文化,以及最具体的最核心的目标、信念、伦理及价值文化;更包括政府对市场体系的规范和管理方式,让“大国工匠”步入社会最耀眼星座的体制文化。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企业文化。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用差异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勾勒出形形色色的企业文化,帮助许多企业跳出了作坊式的窠臼。但同时,一些企业文化确实存在脱离实际的空泛,缺少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只有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基础文化,才能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为赢得市场竞争,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下功夫。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既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关乎国家的工业文明。

尽管中国历史上不乏至今仍为人称道的工匠,尽管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世界公认,但在“学而优则仕”理念的长期浸润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仍然深刻影响着许多人从业的选择。而制造业强国德国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学徒培训,只有28%选择读本科,而中国82%的学生选择读本科。这一比较或许能让我们触摸到德国制造的脉搏。

当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制造新一轮的崛起,在转型升级中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是一种层次最高的文化形态,它需要国家最高层面的大力鼓励和实质性的长期激励。中央不久前发布的关于人才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这一政策给予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更多元的薪资和福利形式,将鼓励更多人加入工匠的行列中来。

企业文化和精神 第5篇

品牌口号:成为中国温泉沐浴养生业新力军代表企业;

品牌愿景:以世界级品质为宗,人性化服务为本,成为社会主流崇尚的精致温泉养生休闲生活的引领品牌。

品牌目标:成就中国温泉沐浴行业精细服务典范企业;

品牌使命: 中 国 温泉 养 生 诠 释 者

永远保持国际化视野,走在时代前列,洞察顾客需求,倾听顾客内心,提供品质一流、细腻入微的养生、休闲、美食服务,为顾客创造精致、安闲,身与心俱佳的和谐美好状态,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最高纲领与不懈追求。

企业信条:既要脚踏实地做好服务,也要不断探索抬头看路

精细是我们的立命之本,优雅是我们的行为风度

体贴顾客是最低标准,理解顾客是永恒追求

永远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头脑灵活、用心用情

企业宗旨:诚信立身、务实为本、追求卓越、共赢长远;

企业精神:团结友爱,诚恳负责,忠诚奉献,精益求精。

经营理念:创造顾客价值 超出顾客期望

消费理念:宁静、健康、自在、尊贵

经营策略:用心负责,创造顾客价值。精耕细作,持续经营。

服务策略:细致入微,张弛有度,深度理解,超出期望。

服务态度:友善、礼貌、热情、耐心、乐观、优雅。

服务理念:在务实中保持高品质,在细腻中创造满意度

体贴顾客不忽略每个细节,理解顾客时刻要用心体验

北京一号国际酒店企业文化和理念---ANYAN2010/12/29

管理理念:用人求德,绩效求实,仁心待人,制度管人。

工作态度:服从领导、忠于职守、正直诚实、勤勉负责; 企业核心价值观

与合作者共赢长远!努力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财富理想,和职业规划!让员工有踏实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创造顾客满意度,与合作商以诚信为本,注重品质,合作共赢,实现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为顾客踏踏实实服务,奉献优质服务,让服务口碑在顾客中生成,实现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精细服务,顾客满意,员工满意,合作者满意,创造行业知名品牌企业;

企业作风:高效、严谨、务实;

企业道德:诚信、仁义、实践、责任;

企业十大大观念:

竞争、责任、协作、效率、分享

服务、创新、节约、学习、管理

管理团队目标:榜样、高效、和谐、学习、成就;

员工团队目标:欢乐、学习、协作、服从、责任;

员工信念:到我为止的服务信念!

传承大庆精神 建设企业文化 第6篇

做到“三个一致”,确保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立得更正

增强责任感,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主题鲜明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跑偏,不削弱,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引导广大干部员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投身到油田的生产建设中。

增强使命感,在谋划上与总体战略部署保持一致。与中石油集团公司总体战略部署保持一致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确保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大庆红旗高高飘扬的有力支撑。大庆油田公司提出要认真贯彻集团党组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到“四个坚持”,实施“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朝着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迈进。这是我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增强方向感,在行动上与当前重点工作步调一致。为此,把握大局、结合形势尤为重要。当前,大庆油田正向世界水平迈进,一边珍惜传统、总结提升,继承发扬优良作风和好的管理经验,一边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用勇气和智慧破解难题,努力开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维护国家油气供给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采油七厂作为大庆油田较早投入开发的“三低”外围油田,已经建厂37年,不断克服低产油田开发技术瓶颈,累计产油量已经超过6 000万吨。尤其是“十二五”以来,该厂着重以文化力推进生产力,紧紧围绕“厂以员工为本,员工以厂为家”的核心理念,实施持续上产,加大民生投入,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鼓舞了士气,集聚了发展的正能量。

做到“三个坚持”,确保大慶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红得更艳

继承和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要坚持“两分法”前进,敢于面对不足。坚持“两分法”前进,可以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成绩越大、形势越好,越要一分为二。“两分法”是大庆石油人不断经受成长与进步、顺境与逆境考验,胜不骄、败不馁,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思想武器。要对照先进找不足,对照目标找缺点,对照标准找漏洞,善于从多方面查找,多角度思考。要对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殷切期望,认真查找精神状态方面的差距,看是否存在责任心、进取心不强的问题;要对照油田整体发展的要求,认真查找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方面的差距,看是否存在沟通协调、团结协作不够的问题;要对照先进单位和个人,认真查找工作标准、工作水平方面的差距,看是否存在不能勇挑重担、勇站排头的问题;要对照本职工作的需要,认真查找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看是否存在不注重自我提高、不适应形势要求的问题;要对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认真查找作风建设方面的差距,看是否存在优良传统淡化、自我要求不严的问题。通过正确对待荣誉,查找改进不足,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责任意识。

继承和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要坚持创新实践,敢于不断超越。大力弘扬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是我们创新实践,打好新时期攻坚战的重要手段,更是新时期石油人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面对油田4 000万吨持续稳产的重任,作为外围油田的主力采油厂,采油七厂承担了外围上产任务的主力,2014年上产12万吨、2015年上产5万吨,年产油量一年一个大踏步,以160万吨的目标站在了勇于担当的行列。重任在肩,要增强信心,更要稳扎稳打。经过近40年的开发建设,该厂形成了适宜外围油田的独特的技术系列,更培养了一大批外围油田开发建设的专门人才,这些优势就是上产的信心所在。以此为基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着重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基层建设联系点制度、员工思想状况分析汇报制度以及科级干部无为问责制度,把求实落到实处,形成干部带头、员工响应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政治优势与思想保证。

继承和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要坚持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个核心,大庆采油七厂形成了外围油田独特的文化理念体系。践行理念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管齐下,均衡发展,让员工群众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厂党委和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通过文化体育场馆的扩建修缮,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把以人为本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十二五”以来的民生工程完成200多项,涵盖员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持续加大企业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保护石油会战遗址,开展“寻找最美石油人”“上产先锋人物评选”等主题活动,突出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传承石油文化,集聚文化力量。该厂连续三年获得国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做到“三个突破”,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旗帜飘得更久

要突破固定模式,依靠先进的思想找油。依靠先进的思想效益上产,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突破。要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突出效益上产的思想引导,使这种突破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以敢想、敢做、敢失败的精神,用最小的投入、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实施低成本战略。过去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思想的创新,科技人员大胆思索,大胆实践,使曾经无法动用的区块实现了有效动用,曾经无法采出的产量通过技术的手段得以采出,曾经没有价值的储量由于采出成本的降低变得有了价值。几年来,采油七厂在致密油开发、水平井应用等多个油田开发建设领域走在了公司的前列,为持续上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证。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是在传承与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要突破常规方法,依靠文化的力量增油。大庆采油七厂在群众性创新创效、工程技术攻关等活动的开展中,充分发挥科技理念的引导作用。利用厂内的平面、网络、电视等宣传媒体,实时的动态发布,把企业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表彰、奖励力度,加大对科研攻关物力、财力的投入,引导科技增油工程步入快速路的作法大力度、有重点的、及时地展现出来,把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集中方向、集中队伍、集中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攻关,加快破解瓶颈难题的思想透过事实反映出来,这种突破常规的做法换来了采油七厂科学上产一年一个新台阶,确保了作为外围油田有效上产,加强未动用储量的评价优选和滚动开发,确保递减控制好、产量上得去、效益稳得住的主力地位。

要突破陈旧的观念,依靠先进的管理夺油。采油七厂以“两册”建设为抓手,倡导管理方法持续创新理念,实现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庆油田公司2015年职代会暨工作会上确立的发展思路中也指出,“适应能源革命发展需求,应对油价走低矛盾挑战,突出效益主题,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结构调整,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提升质量效益。”要实现企业素质显著提升,管控模式创新完善,经营机制更具活力;员工生活持续改善,民生建设深入推进,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油田矿区和谐稳定,员工收入福利稳步增长,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方方面面等。这些都靠实实在在的管理去落实。以此为要求,大庆采油七厂的专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人力资源调整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成果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在探索先进管理经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施了严控成本、合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消除了等靠要、无为求稳等思想。使物质文化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增多,向结构更优、人员更精、效率更高的发展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石油人前进的思想支撑、力量源泉。高举大庆红旗,让这面旗立得正、红得鲜、飘得久是每一名石油工人的光荣使命与神圣职责,更是石油行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与优势。按照“三个一致”“三个坚持”“三个突破”要求去开展企业文化实践,油田的科学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罗志荣)

企业精神文化 第7篇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并存于企业的发展实践之中,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特征,企业文化的主体集中体现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统一性,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互为一体,形成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要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客观形式和发展趋势,以宽广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加强领导,全员参与,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云南省建材科研设计院(以下简称省建材院)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建材院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顺应民意,关注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共建共享,为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通过坚持不懈地严抓深创,收到了增强凝聚力,发展生产力的良好效果。2008~2011年连续获得区级文明单位荣誉,2012年获市级文明单位荣誉。

省建材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提高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作为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省建材院于2007年8月成立了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2010年9月调整充实院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纪委书记和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办公室人员为成员,并把文明创建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进行了人员分工和工作项目安排,使全院领导干部增强了搞好文明创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了文明创建工作由院党政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制定和下发了《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争创文明科室考核办法》,定期每月月末考核一次,对各部门的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劳动纪律进行检查、评比和通报,并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挂钩,以促进科室、部门之间及内部的和谐工作氛围,进一步加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努力打造讲文明、树新风、高素质的优秀集体。

省建材院领导班子坚持理论学习,严格按照《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中心组学习制度》要求,以自学为主,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10次,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并把理论学习情况与年终考核、评价干部挂钩。近几年来,院党委、党支部在理论学习中非常重视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院主要领导带头学习、宣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措施,落实责任,保障经费投入年均5万元以上,每年年终根据《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评优考核办法》,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扬,并颁发奖金和证书。

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和自身特点,确定企业的目标、方向和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常抓常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实和完善,促进企业文化的巩固和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还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企业实际,找准切入点和工作重点,确定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提炼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省建材院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企业精神倡导下,采用黑板报、学习培训、看电影等形式多样的业余文化活动宣传,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全体职工认知、认同和接受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汶川地震、抗旱救灾等“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中,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积极涌跃参与,每次捐款的数额虽不是很多,切凝集着建材院职工的一片爱心。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社区的防艾、控烟活动、反封建迷信活动,近几年来职工中无吸毒、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依靠全体职工的广泛参与,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经营战略。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重视物质管理,更要重视对人的管理,它着眼于建立一个企业职工遵从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人,关心人,以凝聚企业职工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企业全体职工,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有爱才之心: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从感情上贴进人才;识才之智:善于发现人才、准确识别人才;容才之量:以开阔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选用人才;用才之艺:要拴心留人、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准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为职工发展搭建平台,提供发展机会,挖掘职工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争取达到职工价值体现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四群工作紧密结合,从基层文化抓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全民参与。努力使广大职工在主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同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上下同心、全心全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省建材院注重人才培养,提升资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能够满足省建材院发展规划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执业队伍。2010年,根据省建材院的总体发展要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资格前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和在职教育相结合,依托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专业技术人员进修的积极性,改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内容、方式与手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在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出台了我院《关于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院级领导、中层干部带头,鼓励全院职工积极参加监理、环境评价、咨询等注册师资格考试,现已有5人通过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有30人报名参加各类考试,全院呈现出一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学习热潮。

3 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共建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精神文明与企业文化两者重在建设,两者要相融共建,着眼于它们各自包含的主要方面,寻找有效的途径,实现最佳结合,确保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具潜力的生产力要素。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省建材科研设计院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培育企业价值观,锤炼企业精神。企业要发展取决于企业行为的正确,而企业行为的正确导向,又取决于企业根本指导思想的正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个根本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它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生存的思想基础和发展的精神指南,关系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省建材院的核心价值观。为了使广大职工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们运用黑板报、省建材院网站、院务公开栏、宣传橱窗等阵地,大力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近几年,建材院党委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发展观、重温入党誓词、创先争优等主体活动,倡导和培育企业精神,使企业精神日益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源泉。

(2)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省建材院领导班子、以身作则,自觉加强学习,引领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浓厚、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党政工领导的共同职责,省建材院已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与年终的目标考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并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做表率,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领全体职工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省建材院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每年的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九九”重阳节、老年人运动会都要开展别开生面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有益于健康的麻将、棋牌、唱歌、跳舞、乒乓球、羽毛球、游园等活动,既丰富了职工业余生活,又有效地抵制了“法轮功”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职工队伍的侵蚀,还潜移默化地培育了职工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并坚持做好职工生病住院慰问、春节团拜慰问、困难职工慰问、职工过生日慰问等关心职工疾苦的工作。通过关心、爱护职工的点滴工作,激起了职工热爱集体、爱岗敬业、和谐建院的创新精神。

(3)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利用黑板报(每年12期)、简报(每年20期)、宣传资料、标语等多种形式在院内开展控烟、防艾、疾病预防、妇女保健等宣传教育工作。近年来院内未发生任何封建迷信、法轮功活动和伪科学活动。落实初保健教目标责任制、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成立了由书记负责的领导小组,有固定的兼职专干负责具体工作。按时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按时上报各种报表,准时参加片区例会、各种学习培训,并根据季节和疫情做好卫生防病、疫苗接种工作和坚持定期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和妇检,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认真学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教育,对外来人员的生育情况严格管理,近几年来计划生育率100%。

企业文化既含有物质文明的东西,也含有精神文明的东西,它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行企业与文化联姻,着重从企业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的深层结构上探索完善企业经营之道。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融,可以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氛围与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企业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等精神文化的内容,既是职工的精神食粮,又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既能出物质产品,又能出精神产品,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以上途径,不仅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且不断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和省建材院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近几年来,省建材院环保所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人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节节攀升、屡创历史新高。从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省建材院在云南省建材工业行业协会的领导下,顶住压力,齐心协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实现新的突破。2011年院创收达到3 045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174%,院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60%。并进一步关注东南亚国家的建材行业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省建材院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实践证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共同体,需要共融共建,才能共同完善发展,并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 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 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文化是文明的灵魂, 文明是文化活动的凝结, 在企业发展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是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建立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8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发展创新的必备条件, 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凝聚力、鼓舞员工斗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实践证明,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和企业家已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核心项目, 并从中受益。

(一) 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

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是企业管理在本质上的飞跃。它把企业的软硬件有机结合起来, 以企业价值观为中心, 实现人、财、物的统一。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还将企业所必须满足的社会需要 (品牌与优质服务) 、企业需要 (最大化的合理利润) 和个人需要 (工作有意义、生活充实、价值需要)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运用到企业管理, 体现了一个人选择了一个企业, 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与观念, 因此企业文化强调管理的文化层面, 重视企业精神力量所形成的文化优势,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

(二)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及职工素质朝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的内在驱动力, 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它使企业发展及目标成为广大职工的共同信念, 进而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精神, 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实现企业的发展和腾飞。二是激励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起到物质利益不能替代的激励作用。使企业员工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心, 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三是融合作用。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与氛围,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融合着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塑造着企业和员工的形象、兴趣、性格。它全方位地研究企业内部多种工作及多种人的内在联系, 强调人、财、物的统一, 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像一种粘合剂将企业中的多种意识形态, 经验做法粘合起来增强了企业的内聚力。它使得企业职工在工作中互相配合, 团结一致, 使员工具有归属感, 对企业的发展前途、竞争目标充满责任心和自信心。五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员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对员工在企业中的行为起到约束、控制作用。六是辐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中形成并良性发展, 不但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到作用, 而且还会对企业及社会群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健康、积极、统一的发展趋势, 进而对企业起到促进作用。七是稳定作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和变化, 经济矛盾和文化冲突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化解矛盾, 对企业和谐、稳定运行起到润滑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的重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制度的创新, 又是文化的转型和整合, 二者协调运转, 相互促进, 才会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 以克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盲目性, 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 企业文化建设应把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脉络。

企业竞争的国际化使企业从产品竞争、人才竞争发展到文化竞争。企业占据了文化观念的制高点, 才有可能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产生先进的管理方式, 才能聚集人才, 发挥人才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具有产品创新, 技术创新的能力。如果说企业竞争力的主脉络是产品——技术——人才——管理, 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则寓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有活力, 才能由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理念。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是靠规模效益生存发展的。在建立现代企业中必须完成向质量效益型企业的转化。国有企业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与规模效益型企业相适应的, 其特点是见物不见人, 见人不见效益。当前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好, 管理不善,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根源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理念尚未发生根本的转变。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 必然无法适应。在国有企业转机建制中, 如果说产业结构调整, 股份制改造等重大举措是体制变革中的硬件, 那么, 以经营管理者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应是体制变革的软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转机建制中开始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这些虽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但其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 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要依法自主经营。企业领导者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领导者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素质必然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中, 受现代市场经济熏陶的新型企业家, 他们视野宽广, 思路开阔, 目光敏锐, 如果把这些长处在文化层面上加以提炼, 将会使企业文化建设找到良好的载体,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得到顺利转换。但应看到,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 生产型、技术型的仍然占多数, 经营型、管理型的领导不多, 文化型的领导就更为罕见。这种企业领导者的结构使企业管理转型非常困难, 特别是对于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关注不够, 在许多企业领导的思想中, 生产技术指标、资金财务状况、利税完成状况等等占据的位置, 要高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位置, 对于职工的激励培养往往难以纳入视野,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理念, 实际上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此可见, 在今后几年中, 伴随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家素质的培育和提高上。

三、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基层党组织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的同时, 担负着提高职工思想道德水准, 强化职工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任务。在带领职工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的同时, 进行精神文明产品及其观念形态的劳动和创造。基层党组织必须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好地融合, 更加有力地发挥政治优势, 因而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发挥党员队伍和群众组织的优势。

党员队伍是一支能够广泛联系群众, 并在群众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骨干, 党员模范作用在职工群众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宝贵力量。同时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就是围绕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工作的, 而工会、共青团的辐射面广, 群众性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要紧扣企业改革主题, 积极着眼于唤起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打造企业精神, 铸魂;进行职工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的教育, 育人;注重人才工程, 培育新人, 为企业增添无尽的后劲, 筑根;开展比学赶帮工程, 固本, 坚持发展第一的观点, 循序渐进, 使广大职工群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生产力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只有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塑造企业崭新形象, 把爱国主义的感情化为爱厂、爱岗、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 唱响企业走向市场的奋进歌, 才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生动, 最具体的体现。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本文就建立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作一探讨。

企业精神文化 第9篇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战略、职业道德、文化氛围及其他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 是企业精神的深化和丰富, 是一种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延伸。企业文化建设它有着严格的内涵和外延, 其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企业为引导手段, 以激发职工自觉行为的独特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为主导的经营方法, 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观点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

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正在悄悄崛起, 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企业精神理论起源于80年代初期的美国和日本, 由于企业管理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区别, 在美国称为“企业意识”或“公司文化”, 在日本则叫做“经营理念”或“企业哲学”, 只有我国才叫做“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 是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企业精神标志着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特征性的价值观和战略眼光。当前, 我国商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考虑,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加快深化改革,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企方略, 将企业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结合起来, 塑造企业新形象, 培育企业精神, 是摆在我们每个商业企业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辩证关系上, 三者是不可割裂的。重视企业精神的培养, 本身就是对企业文化的促进和发展, 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正是企业精神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因为企业精神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和闪光点, 企业文化则正是企业精神赖以产生的基础。而这两者恰恰又是抓好企业管理的最佳途径。

有人把企业文化理论称为继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行为科学、西蒙的决策管理之后的又一种新管理理论, 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的阶段,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 不能不看到发展企业文化、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对培养和弘扬企业精神所必将起到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 发展企业文化正是弘扬企业精神、完善企业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

诚然,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 由此也决定了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作为企业管理者, 既不可撇开生产经营活动去搞什么单一的纯文化, 但也不能抹杀了企业文化、生活而只顾单纯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应两者兼容, 相互促进, 彰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外显一种独特的企业精神。

试想:一个企业管理者, 只有“经济头脑”, 缺乏文化意识, 因循守旧, 安于现状, 固步自封, 甚至对一些提倡搞好企业文化精神建设且文化素养较好的领导、职工采取冷落、歧视甚至是排挤, 这样的管理者能不最终导致企业人心涣散, 使企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吗?反之, 若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生产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 力求弘扬企业精神与发展企业文化同步, 在明确提出企业精神的同时, 善于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而切实抓紧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高度重视目标教育、科技普及和岗前、岗位培训, 并在企业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组织作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对职工广泛进行有情有趣有理有益的企业精神熏陶, 内凝聚力, 外显引力, 这样的企业能不人才济济从而使企业显出蒸蒸日上的生机与活力吗?

由此可见, 弘扬企业精神, 完全离不开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 而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 又主要是企业管理者重视发展企业文化的结果。企业文化彰显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促进企业文化。两手一起抓, 两手都过硬, 克服单一化, 增强综合性;克服表面化, 增强渗透性;克服口号化, 增强时效性。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 企业才真有希望在发展企业文化与弘扬企业精神的紧密结合中走向振兴。

摘要:弘扬企业精神, 本身就是对企业文化的促进和发展,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正是企业精神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因为企业精神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结晶和闪光点, 企业文化则正是企业精神赖以产生的基础。而这两者恰恰又是抓好企业管理的最佳途径。企业文化彰显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促进企业文化。只有两手一起抓, 两手都过硬, 克服单一化, 增强综合性;克服表面化, 增强渗透性;克服口号化, 增强时效性。企业才有希望在发展企业文化与弘扬企业精神的紧密结合中走向振兴。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秦在东.现代企业管理新方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企业精神文化 第10篇

如今的企业世界是这样的:

客户的忠诚度越来越低, 见异思迁, 喜新不厌旧, 而且对产品与服务越来越挑剔和苛刻;

员工越来越难以捉摸, 似乎有种疏离感, 软硬不吃, 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追求什么;

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一件很小的事情, 经由网络会出其不意地引爆关注, 从而给组织品牌、组织管理乃至管理者带来动荡, 甚至引起品牌、公关或社会责任方面的危机。

正是如此, 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管理需要针对乱象而采取返璞归真、关注根本、坚守正善的做法。如《大学》所提示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让成员的心灵有依靠, 让员工的精神有归属。

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做的努力, 比如舒适的食堂、文体活动室、健身房、休息间、茶水间等环境建设, 甚至还有类似发泄情绪的空间。然而, 基本上员工很少去利用这些设施。去问员工, 大多数回答就是“累了一天, 赶紧回家”, 即使那些住在单位的人也常在宿舍窝着。企业花了钱, 员工不领情。为什么呢?

这就让我联想到一些影视剧里的故事, 家庭的温暖不在于房间大小、装修如何, 而是家人的关系, 是家庭的氛围, 是成员的心在不在家里。反观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 症结也在于此。

所以, 我们需要调整企业文化管理的思路, 重新定位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

常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一些表面的工作, 希望通过“入眼、入口、入耳”达到“入心”。这有其意义, 只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大家对企业文化理念能背能说, 可就是做不到, 这自然不是治本之道。

文化的建设方法, “教化”一词足矣。最有效的教化不是文字、仪式和环境, 而是管理者身体力行的示范。这种作用在中国尤其突出, 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员工学习的组织生存规则绝不是《员工手册》里的文化倡导与制度规则, 而是对各级上司琢磨后的结果。二是新时代的员工根本不是凭借宣传就能够忽悠得了的。他们可以被感动、打动, 但很快会回归他们自以为是的理性。所以, 企业文化管理需要回归到本质的方法上。虽说是回归, 然而在实际上, 却需要管理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由于篇幅所限, 这里我只重点说一下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最普遍, 也最需要改变的错误, 即传统文化中统御之道的消极影响。统御之道的基点是“不平等”, 这与现代文明所倡导的平等是格格不入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中, 就会发生“管理者官员化”、“职场文化官场化”、“缺乏契约精神”等情况。这对于中国企业真正做到基业长青是非常有害的。

这些年宫斗戏、谍战戏受到职场的推崇, 种种勾心斗角阴谋诡计被奉为职场生存的法则, “潜伏在职场”、“职场如战场”等概念甚嚣尘上, 这正是不良的传统管理文化的折射。

与之对应的是, 随着国学热潮, 有些管理者要求员工诵读《弟子规》, 以为这样能提高员工素质, 改善企业文化。可实际上往往成为让员工无奈接受的笑话。企业文化是将心比心的平等的管理, 从来不是单向的要求与命令——这也是管理者领导思维需要注意的。

让人信赖的是人, 是团队的手足, 是直接的上司, 是组织的领导。因此, 建设员工精神家园的基石就是一位位管理者的口碑。人值得信赖, 家园就值得珍惜与捍卫。

因此, 企业文化管理需要与时俱进地确立以下几个价值观基点:

人不是设备, 设备在保质期内可以不出故障, 而人有情绪, 有性格的优点和缺点;

人的情感是不易控制的, 不可能把上下班变成一个开关, 然后随时进入新的状态, 上班的状态可以影响家庭, 反之亦然;

人可以追求成为贤达, 但不意味着企业以“贤达”来要求他, 这些标准毫无必要放在墙上, 优秀的文化管理是激发员工自己去见贤思齐;

情感是敬业的源泉, 最起码, 在员工选择跳槽之前, 和同事与上司的情感也是成本之一, 具有经济价值;

开放的世界, 员工受到的影响更多, 从而出现思想波动是正常的, 问题不是防止波动, 而是帮助员工自己处理好波动不影响工作。

一句话就是“爱他就爱他的全部”, 或者功利点说“用他就用他的全部”。任人唯贤、举贤用能都不是本领, 知人善任才是功夫。成功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去追求真善美与人生的美好, 去欣赏自己的企业、事业与同事, 在精神上有依靠, 在心灵上有依托。

其实每一位管理者都在做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 只是由于职能分工使之在认识上感觉被割裂了, 似乎这只是企业文化部门的工作。这不仅违背了客观的管理实际, 也造成了企业文化工作仅仅是做做文字、形象与宣传工作的误解。这是企业文化管理必须推倒的思维之墙。

企业文化管理是对“心”、对“精气神”的管理, 它需要建立一个涉及全组织运作的体系, 集宣传、品牌、政工、人力资源管理的力量为一体, 形成多部门合作机制, 统筹一盘棋, 方可有所作为。

而企业文化管理的绩效标准, 将不应再局限在文化体系手册、故事集、企业传记、宣传刊物、荣誉得奖方面, 至少要增加两个大类——心理健康与家庭生活, 去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的企业和谐指数体系, 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指标:职业病发病率;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婚姻稳定情况;家庭生活情况。

这也就需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引入心理管理与健康管理的方法手段, 从全方位做好“人与心”的管理。

企业精神文化对企业领导力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 企业精神 领导力 影响

一、企业文化和领导力的理论形成及概念

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企业文化的表述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王焱和王春凤于2006年提出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概念众多,本文采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光明在其研究中曾指出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加以完善并得到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内部员工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总和这一概念。

领导力的概念,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其的理解各有不同。法兰西、海森贝恩、保罗·柯在2009年的《领导者的对话》一书中指出领导能力的基本原则: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能力的是个人的品质和性格,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和高产出的高效团队。

J.M.Burns于2006年提出领导力是“领袖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导和这些追随者的共同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李元旭1999年提出:“所谓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它和管理不同,它不是去控制别人,而是更多地影响别人,协调别人的活动。”黄勋敬于2008年提出,领导力实质就是影响力,包括先知先觉(提前预知)、调整一致(协调)和付诸行动(执行)三方面的能力,领导他人往往基于个人的专业才能、领导风格、个人魅力,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其职位称呼。李开复则把领导力描述成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詹娒斯·库泽斯与巴里·波斯纳在2009年发表的《领导力》一书中明确指出: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奋斗的艺术。

纵观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领导力概念的认定:有的认为领导力体现为影响力(李元旭、黄勋敬),有的认为其实质体现为能力(海森贝恩,保罗·柯、彼得·德鲁克)还有的认为其为一项艺术(李开复),综合多家观点本人则更加认同詹娒斯·库泽斯与巴里·波斯纳所明确的领导力概念更为全面和精准。

二、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与领导力关系的研究假设及研究理论框架

刘光明于2000年以中国目前多数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为基点,将企业文化分为四个维度,精神-行为-制度-物质,这四个维度由内至外,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统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系统框架。这四个层次的划分既详细又不繁琐,既考虑到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不忽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界多变的竞争环境。每个维度的确定将企业文化的软件与硬件均有兼顾,同时又不复杂地将其再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划分,所以该理论多为其他学者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过程中有所借鉴,故本人也选取其所构建的企业文化理论模型为论证变量。

精神文化包含了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信念作风、企业道德习俗、企业风貌,是企业全部意识形态的集合。在企业经营运作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发展的走向及成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发挥着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企业精神文化的成熟度,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走向,故本文将重点选取企业文化中精神文化层面中的四个因素: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观作重点分析。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的领导力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方面综合体现了变革型领导、愿景型领导、魅力型领导的特征,也反映出新理论与之前理论研究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以身作则;第二,共启愿景;第三,挑战现状;第四,使从人行;第五、激励人心。詹姆斯·库泽斯和巴里·波斯纳的领导力五特质模型内涵更加丰富——特质、行为、影响过程、情境,包含了以往理论的内涵特质、行为、情境,但其并不是理论上的简单相加,而是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来考察魅力型领导方式:特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拓展、变化的个性特征;行为强调创建阐释愿景,发现并提升追随者需求、价值观并树立榜样授权等新领导行为;情境则指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环境因此本文选取詹姆斯·库泽斯的领导力理论模型作为本文的因变量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本文中以中国的一家阀门集团企业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单独去论证企业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对企业领导力的影响。依据大量的文献,结合本研究中的案例企业的行业特征假设了精神层面企业文化的四个方面,与企业领导力是正相关关系。

企业价值观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使命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创新思想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道德与领导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设置了四个自变量: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和一个因变量:领导力。

三、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为了研究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能推动领导力,本文结合《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管理》和《商业研究方法》学科的理论,采用演绎法中的商业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论证,具体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方法、抽样设计、变数的操作定义、可度量性尺度和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目前中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全面、可靠。同时,笔者尽可能大量的查阅了相关文献,扩大调研对象范围,力争本研究能为所选择行业中的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可借鉴性和实践性。

本文采用原始资料收集数据来解答所提出的假设和研究的问题。唐纳德2006年在《商业研究方法》中指出原始资料即第一手资料,是指那些研究的原始著作或者代表官方意见或立场的没有经过解释或者公告的原始数据。所以,本文在论证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加以归纳论证,在确保数据可靠性的同时与选取的企业案例相结合以论证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提升领导力的本质。研究中选择抽样的方式进行研究,还原于选择的企业在行业内有典型的代表性,再有由于时间有限和本人系个人做此研究无辅助人手,所以采用抽样的方式可以在确保时间的前提下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本文指定的总体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进出口为一体的一家中国比较著名和成功的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并以其全体在册员工为抽样框再选出受访者,在本人进行抽样调查时的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在册人员为一千人。抽样框即样本清单,又称“样本底册”,因此本论文中抽样框是本人所指定的抽样总体即中国的一家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全体在册员工。抽样地点: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

本文的抽样元素是个人,即阀门集团的全体员工,其中包括阀门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因其所属岗位不同,对企业的认知角度也各有差异,所以最终的调查结果的参考性更具有价值。

在抽样过程中,企业内受访者采用不计名问卷调查方式,避免人为的违心填写所产生的误差,以更加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概率抽样是建立在随机选择概念的基础之上的,随机选择是一个确保每个总体元素都被给予一个已知的非零选择概率的受控制的程序。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除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统计效率较高外还有四个原因:其一,本文已经明确了抽样框,论文中样本的成员可以采用概率抽样的方式选出;其二,抽样调查成本低但可以获取较高效益;其三,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更为科学;其四,抽样调查的执行速度快于普查。

唐纳德在2006的《商业研究方法》中说“抽样大小即样本的大小应该是研究总体参数的变差与研究人员需要的估计精度之间的函数。”本文调研选择的案例企业所涵盖的在册人员为1000人,本文调研中发放的调查问卷是300份,回收了有效问卷242份,那么论文采用的抽样大小就是242份。抽样大小的有效性是指采用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加)属性的10倍以上(Roscoe,Sekaran转述,2003)。由此得出,本文抽样大小符合标准范围。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一定形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搜集有关信息,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客观实际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某些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调查研究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一般可划分为调查阶段和研究阶段。唐纳德曾指出,调查阶段是研究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研究阶段是调查阶段的继续和升华。

在众多调查分类研究中,自我管理调查是调查研究中最普及的方法之一,它在研究者运用中可以联系使用其他方法无法接近的应答者、更具有匿名性、允许应答者有时间考虑问题、是数据收集更加快速,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自我管理调查的方式可分为三种:邮寄、传真或快递;局域网,互联网和在线服务;书面或电子版问卷拦截。

因此,可以说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自我管理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分四个阶段。

1.编制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个人信息部分,包含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位、部门;第二部分是综合问题部分,即用等级量表来判断对象的属性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每个回答都赋予一定的数值来反映应答者不同的赞成程度,这些数值进行汇总可以测量应答者的态度。具体问题为领导力,企业价值观各7题,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各6题,企业道德5题,总计31题。

2.问卷试用阶段。本研究的抽样框是选定的企业--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在调查中为了确保调查问卷设计科学、有效,首先是由阀门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试答,以验证所拟题目是否与阀门集团企业特点相匹配及题目的信度和效度是否科学合理。初测受访人员为16人,初测的变量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与领导力的相关性,经由数据分析软件做了信度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都显示了合理的相关性,所以完全可以进入正式的调查阶段。

3.正式调查阶段。2012年11月5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初测后有效问卷发送至阀门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由人力资源部经理结合本人调研过程的具体要求负责安排调研。

首先,由人力资源部经理根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抽样框名册中所抽出的抽样元素,发放问卷(即按部门分层依次安排抽取的受访者进行现场问卷填写)。其次,由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对受访者进行问卷填写培训并全程监督填写过程。填写为不计名形式,填写过程中受访者间不得做任何交流,以确保调研结果均来自受访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和感受。再次,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现场回收问卷,以增加问卷回收率。最后,2012年11月10日全部受访者调研结束后,人力资源部将全部回收问卷整理装袋后快递给本人。

4.统计分析阶段。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统计分析法,问卷的第二部分采用的是定距尺度。采用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做详细的数据分析。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尺度测量(信度、效度),推论分析(二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四、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因为有大量的原始文献做支持,所以选择了演绎方法中的描述性分析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辩证研究。为了保证该研究的科学有效和真实严谨性,依据原有文献的成熟量表及变量的多重维度对5个变量设计了31个题目进行调研。同时为了确保量表设计的科学性,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软件得出结果符合良好稳定范围值内,再进行正式调研。在研究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变量都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首先是依次对五个变量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位置测量、扩散度测量和形状测量,然后对五个变量所包含的问题信度和效度做出分析,并且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将每个变量所包含的全部问题进行合并再次做出信度分析。最后在推论分析定距尺度过程中也选择了递进分析的方式:对五个变量进行二元相关分析即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分析后又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严格按照本文设计的研究方法对回收的242份有效问卷汇总分析,将多项度量值汇总最终推出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所设定的四个假设中企业价值观与领导力存在较强相关关系、企业道德与领导力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另外两个假设企业使命与领导力、企业创新思想与领导力间则为较弱相关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选取案例企业回收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挖掘出隐藏在数据后面的员工对所属企业领导力的真实认识,了解员工对其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依据可靠的分析结果去制定并完善企业文化,充实企业管理机制,实现企业领导力的卓越体现不因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

依据笔者所查阅的之前文献汇总,解释了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创新思想、企业道德与领导力有正向关系,这些观点已经过前期研究者的论证,但经过本文的论证说明这些观点并不能照搬到所选取案例的阀门制造行业中来。

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制造行业领导力,笔者建议加强与领导力有较弱相关关系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与领导力存在较强相关关系的企业文化继续保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领导力在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所以随着企业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科学的企业文化量表测量方法,完善企业文化,并大量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使企业文化内容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心中并成为最终指导其为企业服务过程中的有效规范依据。

同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因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不足,对本论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对研究结果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但对后续研究者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可供参考的借鉴,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如下建议:其一,增加总变量数;其二,扩大抽样总体;其三,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其四,就问卷题目做更详尽准确的分析后再确定;其五,后续的研究可以做纵贯分析,使得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更加严谨。

参考文献

[1]李一国.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广西热作科技,2000(2)77.

[2]王焱,王春凤.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科技信息,2006第23期;P156.

[3]法兰西,海森贝恩,保罗·柯.领导者的对话.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4]李元旭.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黄勋敬.领导力模型与领导力开发[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行业精神文明 第12篇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纽带。企业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企业。一方面,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企业以多种形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包括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为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作贡献, 为国家提供税收, 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的经济, 它保护市场主体通过合法的竞争谋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 但它并不鼓励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也就是说, 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 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标准。企业怎样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怎样平衡效益与就业, 怎样转移经济利润和增加就业岗位, 怎样在纳税之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 这些也正是衡量企业是否合格的尺度。其实, 对于企业而言, 赢利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 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 恰恰是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资本。在消费者心中, 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 一定也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可见, 只有“取之于社会, 用之于社会”的企业, 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2 精神文明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人、财、物进行合理配置, 使之能发挥最佳效果,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从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成功者。市场经济与企业之间的各种因素的竞争, 人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 是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 所以, 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管理内容, 不但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也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强调“人本管理”, 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生产秩序和具体的生产行为的管理, 而是促进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形成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自身的需要,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只有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企业管理体制之中, 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 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才能完成一个企业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和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发展, 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有一支技术高、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好的职工队伍, 才能够生产合格的企业产品, 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使企业在买方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而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密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在外延, 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古人云:“聚人而成家, 聚家而成国”。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挚爱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潜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逐步意识到, 有了“大家”, 才有“小家”;只有“大家”的繁荣富强, 才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当每名员工把企业的发展愿景与自己的个人追求融为一体时, 当员工个人素质和合作精神不断增强时, 企业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和发展。

3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根基

企业管理中, 员工工作的动力在物质层面体现的是收入与福利;在精神层面, 是成长的空间与工作成就感。人才的基本需求理论和实践证明:人才的物质满足是暂时的, 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持久的。因此, 企业推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即为员工铺设了尊重、信任、成长的平台, 以满足员工“工作不怕累, 就怕没有成就感”的精神层面上需求, 从而激发员工热情和激情, 激发组织创新能力, 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企业文化建设便缔造和产生了企业“以人为本”经营发展战略的能动效应。营造激情工作, 快乐生活, 健康成长”的组织环境;打造公司共同语言, 突破固有界限的工作态度;树立全员“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意识, 最终打造一支以高绩效为目标的“和谐、进取、务实、高效”、富于战斗力的团队, 企业的健康发展便有了精干的储备。因此, 可以说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服务于经济建设, 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使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的思想道德意志, 并转化为持久不衰的工作热情, 加快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推进和谐企业发展, 应该成为企业内每一位员工共同的信仰与追求, 员工对于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责任文化的认同, 能够激发员工个体与企业团队共命运、共发展的积极性, 自觉参与到企业责任文化的建设中去。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和培育员工建设和谐企业的意识, 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而化小, 提炼凝聚成和谐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4 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重在实效

弘扬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关键在落实。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 坚持以人为本, 并融入创新和精细内涵;以卓越绩效模式为统筹, 融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 无疑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观落地的铺垫。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氛围、平台、机制则成为其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随着各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 企业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 在企业内部践行方面, 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尤为重要。一是人文关怀, 要注重员工办公环境的改善和员工身心的健康, 以其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力量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转变员工思想观念, 增强每位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二是教育输入。使员工尽快了解、理解企业意图, 从而在较短时间内, 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三是舆论导向。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竞技能力和知识结构, 强化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知。在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基本达到认知服从后, 即可进行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执行的转变, 一是行为激励。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情感激励等方法, 满足员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需要,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使员工看到并体验到企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 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并真正认同企业文化。二是典型示范。企业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身边人、身边事震撼广大员工的思想, 以此激发员工集体荣誉感, 加快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接纳的步伐。三是情感交流。促进企业各级领导、员工之间以诚相待, 传递积极向上健康的信息, 增强企业凝聚力。使员工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并自觉调整价值取向、行为准则, 向着企业倡导的文化方向发展。此外, 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辐射,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型工程的建设, 不失时机的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责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性公益活动, 增强员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如“送爱心, 送温暖”活动、扶贫助学活动、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开通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热线;与各地媒体合作, 以正面宣传和热线互动等多种形式传播企业文化等。同时, 强化员工规范意识。利用企业行为准则和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 使员工遵守企业的规范要求, 并逐步养成习惯, 确保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对内、对外展现方式的统一规范, 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只有在扎实的基础工作和长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上下功夫, 才能为企业文化的实效性提供保证。

社会是企业的依托,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企业。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 这是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时代机遇, 也是企业应该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 要求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自己, 进而从理性的层面, 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 适应时代要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这一核心价值观, 是中国移动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 “责任”和“卓越”则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效正是企业以“人本管理”为要的企业文化建设效能的体现和延伸。作为电信运营企业的龙头, 中国移动坚持“以人为本”苦练内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就企业加强文化建设, 力促行业精神文明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企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态景观廊道下一篇:西安市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