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评价主体范文

2024-09-19

关注评价主体范文(精选10篇)

关注评价主体 第1篇

首先, 在学生评价中, 谁拥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资格?

我们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向来是教师,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越来越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意味着对学生评价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 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 这一评价群体是由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及学生本人等构成的。在这里, 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 更能体现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与学生分享成长的责任, 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已经成为当前教学评价的追求。

其次, 在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中, 在学生评价的原则上最应该体现的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是平等以待的爱的原则。这爱的原则, 首先表现为教师要调整好自我的心态, 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交往中, 体现爱的精神, 把教学评价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欣赏和接纳中更好地认可自己, 发现自我的潜力, 并获得最终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贵在互相尊重与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实际上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的。一种充满着爱与尊重、真诚与期待的评价往往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其次, 体现在平等以待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欣赏每一个学生。不可否认,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我们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学习成绩来看待自己的学生, 考试成绩之下, 成功者是少数的, 大多数是失败者。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甚至于这种打击, 可能会对他的一生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 我们提倡, 在教学中, 关爱每一个学生, 欣赏每一个学生。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优秀的, 但是每一个学生至少有一方面或者几方面是优秀的, 它需要教师去挖掘, 去发现。历史是人的历史, 它本身就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 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更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的。

最后, 作为历史教学评价最重要的领域, 历史课堂上, 学生评价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其一,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教师应注重学会倾听, 对学生做到无痕评价。有位教育家说过, 当孩子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 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有不同的需求, 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强一点, 学习兴趣更多一点。大爱无言, 有的时候, 我们过多的言语, 却不如一份包容、一份理解更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其二, 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对话。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呼唤不同的声音的民主教学, 反对一个声音的霸权教学。使学生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传统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分明, 责任明确, 很少有能随机互动评价的情况。新课程课堂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应该让学生全面参与, 通过彼此间的对话合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形成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三, 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成长。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 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 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 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 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 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 教师人格高尚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教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进取, 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 我想, 一定会有助于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 也一定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 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 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 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 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 我认为, 只有努力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尊重每一位个体, 着力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关注生命的成长, 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 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注评价主体 第2篇

关键字 学生 发展 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作品评价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思量过往亲历的课堂作品评价教学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经常在公开课中看到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的任务都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同学的作品。谁愿意把你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学生没有反应)

师:那老师就随机点几个作品,大家来评价一下。

教师通过电子教室软件,随机转播一位学生的作品。

师:大家觉得这个作品做得怎么样?(没有学生发言)

教师随机叫了几个学生进行评价。

生1:我觉得做得不错、挺好的。(没有更多的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份作品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2:我觉得颜色设置得太难看了!

生3:......

师: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作品......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

这样的作品评价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不是评价主体

作品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在短暂的40分钟课堂上,除去教师传授新知和学生创作作品的时间,在邻近下课的几分钟时间里,教师把自己或部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匆忙实施了作品的评价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参与评价和被评价的机会。

2、学生得不到发展

这样的作品评价环节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只是组织学生对作品质量的评价,伴随着评价的结束,课堂也就结束了,并没有从作品评价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无法明确努力的方向,也没有机会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得不到进一步发展。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作品评价应该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应该是一种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作品的质量如何,而且要关注学生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发展性评价。这是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是符合素质教育对教育评价的要求的。因此,我改变以往传统的评价方式,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开展发展性评价。

宁波市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至第十五课为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其主要内容为分别为对幻灯片模板与版式的认识与应用、幻灯片中图表与多媒体对象的设置、超级链接的使用、幻灯片放映的高级设置等内容。本块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powerpoint这个软件,并能学会用这个软件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并进行适当的设置。于是,进行第十二课至第十五课课堂教学时,我围绕这个总的教学目标,以“自选主题,制作一份图、文、声并茂的演示文稿”为任务主线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并对学生实施作品评价。下面我以powerpoint教学内容为例,结平时教学时的实践,谈谈信息技術课堂作品评价的做法与策略: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忽略了被评价对象的存在。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作品评价,不能仅有教师或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应该让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评价的机会,平时教学中,我把作品评价环节安排在“学生初步完成作品后和学生改善作品后”进行,一般在离下课时间15分钟左右,留足时间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和改进的机会,避免在临近下课时教师只对个别学生匆忙实施评价。同时,我把作品评价建立在由宁波市象山县教科研中心张栩老师研发的《信息技术作品评价系统》,在空间上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内心需求。该系统通过课任教师建立主题文件夹、划分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上传相应格式的电子作品,在提交作品后,可在系统上进行小组内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不仅提高了作品评价的效率,也解决了评价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的难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二、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他们的智力与身体等都未达到成熟,具有多方面的潜能。有的人在语言智能方面发展得比较突出,有的人在自主创新方面占有优势,也有的人在操作技能比较娴熟,所以发展性作品评价要着眼于发掘不同的学生存在的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能通过评价因势利导促进其发展。

教学片断:

师:这有某一小组推荐上展示台的作品,很有创意,下面请这位同学谈谈他的创作过程和想法。

生:我想象山是滨海城市,和海有关,所以我选择蓝色的模板。象山的魅力在于象山的美丽风光、诱人的美食和象山民俗文化等,这些信息不可能用一张幻灯片表达,于是我用几张幻灯片分别表达各个分主题,让听众听得清晰明了。我最大的创意是给图片设置了边框,因为我在平时浏览网站时发现很多图片有了边框更有艺术效果,于是我在设置图片的尺寸时去寻找设置边框的选项,进行尝试,果然效果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创作思路很清晰,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有更值得大家学习的是他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形式要多元化,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endprint

灵活使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是提高评价效果和发展学生的有效手段。我在课堂上通常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动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面是一堂信息技术作品课的过程:

(一)、教师巡回创作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采用激励性的交谈形式,比如:“你能行”、“没关系”、“试试看”、“真棒”、“有进步”等鼓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用惊喜的语调,反复的表扬,信任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走向新的成功。

(二)、学生基本完成作品创作后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

1、自评。学生把作品上交到评价平台后,在作品评价平台根据教师提供作品评价标准给自己作品进行星级打分,做出初步评价。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自我评价,以标准衡量自己,可以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2、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员四人一组,按照1-2-3-4-1循环依次排队互评,可以在平台上打分、写评语、组员间口头评价,分析组员作品的优秀和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之间的互评则使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既能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3、师生互评:

通过平台浏览部分学生作品,找出典型性问题作品,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評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教学片断:

师:从技术层面上看大家都做得很好,应用了模板、图片、艺术字等要素来呈现信息,如果在细节方面做进一步改进将会更加完美。大家来参考老师指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下这份作品,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学习,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教师展示修改前作品)

生1:作品的版式布局有点凌乱,图片大小不统一

师:的确,良好的版式布局给人以美的感受,更容易让听众接受我们的观点。位置、大小、风格是幻灯片版式设计的要素,如果把图片的大小、距离设置得统一点,就更和谐了,这是很多同学易犯的共同问题。

生2:一张幻灯片上既有风景图片又有美食图片,显得主题不够突出,而且模板也适合这个主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分析得很好。每一张幻灯片要表达的信息要清晰明了,重点要突出,这样更有利于听众的理解。模板其实也能辅助表达主题信息,所以也要选择适合主题的模板。

师生点评后,全体学生在作品评价平台上继续修改作品,修改后的作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通过点评与表扬,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走向新的成功。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作品评价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的未来,建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敏,刘红艳.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作品评价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2】孙帝. 课堂教学评价修养[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57-59.

关注主体, 推动校本发展 第3篇

一、校本管理, 教育发展新思路

教育教学的改革必定要通过学校来进行。近几年来, 兴起了诸多教学流派, 指出了传统教育教学的病症所在, 但是却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个体的创造性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观照; 主张进行教学改革, 但是效果甚微。其不知道的是, 教育教学变革的“点”在课堂, 但“面”在于学校的管理层。因此, 借助于校本中的一系列活动, 我们可以把校本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校本培训活动和校本多元评价……有序穿插, 层层推进, 统筹发展。科学的校本管理, 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形象, 并促进学校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唱响地方品牌, 形成靓丽的教育名片。即是说, 教育的发展、学校品味的提升, 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校本管理。

打造富有个性化的学校, 是对教育一般现状的超越, 离不开学校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校长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 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规划, 制定出学校长期发展的蓝图。比如, 我们学校在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上做足功夫, 从校本课程管理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定位目标, 以及实施过程、评价体系都有充分的论证与详细的活动方案。关注校本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 可让校本活动不断增值。例如, 我们英语教研组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如演讲竞赛, I want to fly higher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话剧表演, Halloween; 诗文朗诵,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由此可见, 理想课程演绎为现实的、富有意义的课程, 离不开学校这个场所, 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校本管理。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 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似地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

二、专业引领, 学校发展聚能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校本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课堂教学总是走老路, 仅仅依靠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 如同原地不动的风车一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教师没有了思考与创新, 校本发展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支撑力量。因此, 教师应勇于做教学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 从思想认识上加以重视, 并逐步践行到课堂教学中去, 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当然, 教师研究的视角应着眼于自我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 其研究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 用研究的心态来洞察学生的心理、行为, 并注意记录, 分析其现象的产生原因。此外, 教师应借助于自我的阅读、思考, 进行科学的归因, 尝试着解决问题, 促进自我研究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 学校应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让教师在专业的引领下职业化地成长。例如, 我们英语教研组每学年都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月”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研活动, 如教学牛津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这一单元时, 课前教者设计了调查性的作业, 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课上, 组织学生在组内根据自我喜好设计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假期旅行计划,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一些反身代词和不定式, 学会辨别、使用连词and but or。同时, 运用Practicing Cooperating Work alone互动学习策略, 开展多层次的口语交际活动。这样, 就实现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有机统一, 和谐共生。

三、主动构建, 学生发展显价值

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同样,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培养其创造性精神, 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是校本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学生主动地构建, 积极成为适合自身需要的主体, 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提高。在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传统的英语课堂恪守师道尊严, 教师教授什么, 学生就学习什么。长期以往, 造成了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 故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在校本发展规划中, 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勇于走到台前, 成为各项活动的主角, 班级干部竞争上岗; 英语交流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会倾听同学的见解; 借助于多元的评价方式, 让个体获得充分的发展。渐渐地, 学生成了班级的主人, 有责任, 有担当, 学校教育彰显出了应有的生命力。

英语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强化了学生主动吸收、构建知识的动机。每个年级组在学期初就拟定好本学年的活动计划, 学生在English Ocean中各显神通, 有的表演英文课本剧, 有的展示出自己制作的英文小报, 用英文来表演的小品也常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此外, 学生也乐于参加英语俱乐部组织的英文影视欣赏活动, 既了解了异域风情, 又陶冶了情操, 一举多得。

突出主体地位,关注学习反思 第4篇

关键词:高三政治 学生 学习反思 系统性 阶段性 特殊性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因此,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反思。但在另一方面,现在的高考是对学生长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复习的同时,在反思中不断前进,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三政治复习中,关注学生的学科小结,是非常有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下面就高三政治复习中的学生学科小结谈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明确小结的目的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要学生明确进行学科反思和小结的目的不是交给老师检查,而是为自己更有效复习服务的。学科小结是学习情况的总结,在高三政治科特别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触类旁通、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的目的,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每次小结都要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泛泛而谈,流于形式,要让学科小结真正对我们的高三政治复习起促进作用。

二、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四个单元,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从知识的认知过程来看,学生首先是广泛接触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也有条件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真正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所以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有效的学科小结,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不仅有利于发现复习漏洞,更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运用打好扎实的基础。如“政治生活”,结束复习第三单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后,小结时一定要与一、二单元结合,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生活崇尚的是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必然要把前三单元结合起来。如下图:

三、体现复习的阶段性

不同阶段,复习有别,学生学科小结也应各有侧重,整体规划。高三政治复习,主要分三个阶段。我们在学科小结中要结合老师的复习步调,因时而变,让知识在反思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第一个阶段:进入高三,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全面,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和“单打一”。这一阶段的学科小结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梳理,使自己更加深刻系统地掌握知识,为下阶段复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第二个阶段:从4月份开始,要把各模块知识以及时政课和专题复习课有机结合,推出“热点专题课”,把基本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拓宽、深化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学科小结的重点一是注重课本与时政理论和实际运用的总结,二是注重四大题型训练的反思,以提高应试能力。第三个阶段:5月份到高考前,学科小结主要是进一步查缺补漏。把所有内容排队归类,参考外地资料,就题目内容、题目类型、知识、时政等拾遗补缺。这是对前阶段复习的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树立迎考的信心。

四、兼顾普遍性、突出特殊性

根据本学科的知识、能力以及高考综合考核的特点,政治复习肯定有一般性的、规律性的要求,所以在学科小结上必须体现普遍性。但另一方面,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随着复习的深入,同学之间本学科上积累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有时政理解的差异性,有题型掌握程度的差异性、也有知识查缺补漏的差异性等等。学科小结鼓励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但决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失去原有的意义。我们的学科小结应该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个人复习的有效性,能针对自己复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才是有效的学科小结。

五、形式选择多样性

学生的学科小结与反思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只要是有效的,就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形式。就政治学科而言,一方面,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用不同形式展示小结,更有针对性。例如,错题归类适合用剪贴加批注的形式;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框架图和流线图都可以;而知识归纳和辨别类似点可能用图表对照更深刻;但对知识补充和时政结合最好还是用传统的笔记归纳,以备后段复习。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习倾向、习惯的认知方式等也对学科小结的选择形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习惯选择有效的学科小结形式。另外,在小结中,通常并不是使用单一的形式,而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每一种形式的特定功能将多种学科小结形式组合起来。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注幼儿主体 实现区域创新 第5篇

关键词:趣味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索性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类型为依托将活动空间相对划为区域的一项活动。是对集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同时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 有效落实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精神。

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时又处于入小学前的准备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 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 而是越发有了自己的“主见”。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班级中尝试创新了几种区域辅助活动, 创设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区域活动, 真正满足幼儿主体性需要。

一、区域“作坊式”——丰富幼儿活动的趣味性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 大班阶段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 活动范围扩大了, 喜欢尝试探索, 有较强的求知欲。以往围绕某一阶段的某一玩具进行操作、总是围绕在同一张桌面上的区域模式, 远远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要求, 他们对于区域活动总是提不起兴趣, 区域中专心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短, 心情显得浮躁。相比较角色游戏, 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他们总是显得那么不尽兴, 因此接收到此信息, 我尝试将角色游戏中的流程安排, 如进入餐馆要先点餐、品尝、结账类似的模式引用到区域活动中, 将每个区域做成一个作坊, 针对一个阶段的内容按照作坊流程进行游戏。

比如在数学区关于自编应用题的活动安排中, 我将此内容划分为三个流程, 结合图文并茂的操作示意图, 首先第一作坊引导幼儿在各式的背景图上进行贴绒操作, 口述应用题;其次第二作坊引导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相应的记录表格上将自己刚刚所操作的应用题记录下来并运算;最后的第三作坊则是根据表格上记录的合作伙伴两两合作进行检查, 或是由带头人进行统一的“批改”。幼儿在同个区域空间的不同作坊安排中不断忙碌着, 原本只能集中注意进行15分钟的区域游戏现在能延长至30分钟, 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在此过程中, 幼儿非常感兴趣, 对下个阶段内容的安排充满期待, 活动也显得更有序, 更丰富。

二、区域“示意图”———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学习

在小中班区域设置时, 我们考虑到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教师参与指导较多, 总是在丰富新玩具前向幼儿进行详细的介绍, 或是对于区域的操作进行全面的示范等等。显然这样“手把手”的传授对于大班幼儿来讲, 影响了区域内容的丰富, 阻碍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 使他们独立活动受到限制。瑞吉欧教育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产物, 相反, 他更多要归因于儿童自己在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为了能够更好地创设媒介, 让幼儿通过与各种媒介的互动进而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将各个区域的阶段安排以图画结合简单的文字的方式呈现在区域环境中, 让幼儿一目了然整个区域内容的安排。同时我还将每个阶段内容的操作方法以同样的方式展示在区域中, 让幼儿一进入区域, 一看到示意图, 无需教师的示范讲解就能有效地进行游戏, 达到了主动学习、操作探索的目的。

三、区域“带头人”———提高幼儿独立性、创造性

幼儿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集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因为幼儿进入大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这时我们让幼儿根据各个阶段区域内容自主讨论选举出区域的“带头人”, 往往这个所谓的“带头人”是幼儿比较信服并且愿意归于“领导”的一个伙伴, 有一定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并且能够更主动地承担区域任务。

一方面, 有了“带头人”这个好帮手, 让教师有意创设的环境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处于支持者、帮助者的角度;另一方面, 有了“带头人”的带领, 幼儿的区域就更自主, 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 解决矛盾纠纷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独立, 有时还能对于区域规则、区域玩具玩法迸发出新创意, 而且有了“带头人”头衔的竞争, 幼儿区域游戏更积极, 更能认真遵守好区域规则。

四、区域“记录表”———完善幼儿操作的准确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了“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的这样一个观点, 操作是儿童通过对材料运用、摆弄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如何让幼儿的操作不停留在表面的“玩弄”, 而让操作更深入具体, 更有目的性?在之前班级幼儿接触了各类计划表、记录表, 对于表格的使用和操作较为熟练, 因此进入大班之后我在各个区域中投放了许多与阶段内容相关的记录表格, 此类表格有别于以往的“区域计划表”、“参与区域情况表”等表格, 而是将幼儿的操作过程、心理感受等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引导幼儿及时记录, 起到了反思、检验的效果。如在阅读区中,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安静环境中进行阅读, 如以往操作, 往往看完了也就结束了, 现在我在区域的第二流程安排中投入阅读记录表, 包括了幼儿所看书籍的主要内容、心理感受、故事猜想等内容帮助幼儿回忆故事, 并启发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读书心得和感受, 让我们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人才成长 第6篇

一、寓责任感于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中的大小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在具体的行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所以, 我寓责任感培养于活动中。在体育教学中, 我建立了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 给学生安排一些管理角色。如:协助教师整理、发放体育器材, 当裁判、记录成绩等。在具体活动实施中,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待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后, 我主动“退居二线”, 让学生在课堂的某一时段的教学中独立当家,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一下“当家人”的滋味, 借助活动体验责任意识。

二、寓创新于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启发学生推陈出新。比如:体育课上, 在教授他们学习前滚翻动作之后, 我说:“同学们, 你们能想出一两个优美的动作与前滚翻动作连起来做吗?”五分钟思考讨论的时间过后, 有些同学真的想出了几个意想不到的动作。其中有两个女同学的合作就非常巧妙, 一个女同学把身体屈起做成“仰卧推起成桥”, 另一个学生做纵叉, 前腿伸入“桥”中, 两手搭在“桥”上, 造型非常别致。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的同时, 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当教师提出一个创新问题时, 学生大多茫然无措, 有失落和无奈之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作用, 帮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适当把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 帮他们一起来分析解决问题, 促成创新的成功。例如:在教学“单脚接力跳”时, 我首先提出要求变化单脚跳的方法, 这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有难度。这时, 我就用榜样启发的方法:即让已想出花样的同学为大家表演, 打开其他同学的思路, 而且我告诉同学们不能单纯模仿他人的做法, 要求尽量想出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动作来, 比如:能否改变双手的动作, 学生很快想出了叉腰跳和各种模仿小动物的跳法。这样, 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自主选择体育活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些项目中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 作为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这样, 学生在选择活动时, 首先要考虑自身的条件限制, 比如自己的兴趣, 自己的身体素质, 等等。要让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身体素质, 与要选择的体育活动相适应, 并能找到新的生长点, 达到跳一跳能够摘“桃子”。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 以前的练习方式是将学生分成两组, 进行面对面投掷, 这种训练方法使同学们很快陷入疲劳状态。在选择性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可自主选择练习场地和器材。例如:力气大, 体质好的同学可以选择小铅球, 在一号场地练习;力气小, 体质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实心球等, 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在投掷方面有较好天赋的同学可以选择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场地和器材, 可以自由组合练习伙伴。这样练习方式, 学生的可选择性较大, 也为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为每一次变换场地和器材, 都是学生自我能力的考量, 也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认定。每一次场地和器材的变化, 学生都会有一种新的感觉, 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兴趣和一种自由支配学习的激奋,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自主和独立的选择中, 培养了学生课堂小主人的意识和能力。

四、尊重学生, 给学生一份做主人的信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 会让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强, 要将这一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持久不变的耐心, 对待课堂任何情况都能机智应对, 沉着应答, 哪怕是极端或者可笑的问题也应该耐心解决。由于学生凡事都爱问为什么, 所以, 在教学中“提问”是经常的、频繁的。比如:在课堂上, 学生本不应该提问时却提问了, 而且问题有时看似可笑。即使有时候学生的提问超出了教师的备课范围, 教师也应该尽量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在一次体育课上, 一个同学问我:“立正时为什么这么站呢?”我一时间语塞, 但没有批评学生, 而是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告诉他:“我们以前的站立和立正有些不同, 学习立正这样的站法是为了培养你以后更好的站立姿势。你看, 双手叉腰, 抬头, 不就把胸挺起来了吗?”经过我的耐心和蔼的解答, 学生明白了问题, 而且学生感到自己得到老师尊重, 因而增强了做主人的信心。

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人才的成长, 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 多方设法,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注评价主体 第7篇

案例:一朵“谎花”掀波澜

期末检测结束了, 老师们在翻阅试卷做试卷分析。不出意料, 失分比较多的仍在阅读部分。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还有就是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对后一个问题, 老师们倒是看得“比较开”, 普遍认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孩子们慢慢去领悟”。前一个问题, 个个心有不甘:“怎么考这样一道题?”“太偏了, 教参上都没有!”让教师耿耿于怀的是什么题呢?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的一个片段:“……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 要求学生解释“谎花”。看似平常的一朵“谎花”, 却让我十分意外, 某些班中就45个学生, 解释基本正确的不到一半。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小的知识点, 教师可能从未关注。追根溯源, 学生长期跟在老师后面蹒跚走路, 便导致教师的疏忽大意演变成了学生的孤陋寡闻。看似偶然的两道题,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今天语文课堂的现状:教师墨守成规缺乏思考, 课堂追求浮华舍本逐末, 学生主体发展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

一、教师:教材研读需“用心”

教材作为孩子们学语习文的模本, 必然能给孩子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帮助。

1. 唱好教材的“主旋律”

教学活动, 是一项十分独特的生命活动。教师对文本必须有个性化的解读, 必须把自己的体验融进课堂, 学生才会有收获, 才会主动地由一点出发而品味其他感兴趣的文章。如果都冷静地按教参上的内容进行程式化的“运算”, 那课堂和机器化大生产的工厂就一样了。显然, 教学活动, 是没有办法如此冷静和清醒的。教参, 只是“参”, 给我们一个主导的方向, 切不可因此而故步自封。更多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留待老师的鲜活的生命体验, 留待老师对教材“用心”地解读。因此, 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 就应是徒手解读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而语文教师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你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讲解, 是在于学生主体的自主阅读、学会思考的深度。

2. 夯实语文的“奠基石”

很难在公开课上见到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也很难见到老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分段……以自己切身的体会而言, 每当自己读完一篇文章后, 最先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眼光低下来一些, 做一些根基性的事情, 才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正道。正所谓, 大道至简。

二、学生:主体发展讲方法

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 就需要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状态。

1. 重在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去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尝到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后, 会更进一步加强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教学互动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有着自己思想的探究者。既然是探究, 就表示了个体的能动性与自发性。如果教师用专制性的教学方法, 强制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那么学生非但不能理解所学内容的真正主旨, 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严重者将会产生厌学反应,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氛围, 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接受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

3. 授之以渔,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不是为了学而学, 而是喜欢学而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等, 不能先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要带领学生开辟一条解出答案的方向和道路, 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我发现,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主体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逐步提高其主体性, 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从而达到“不教”之目的。教师“用心”研读教材, 一定会让“谎花”不再开, 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

美术教学中学生主体关注策略的构建 第8篇

一、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中学美术教学往往强调以学生认知发展为目标, 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实践表明,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奠基作用, 而且也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起到独特的推动作用。所以, 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意味着教学中我们不能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 题材的形式界限可适当模糊些, 尽可能把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毕竟, 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 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行过程。教学中, 无论是色彩表现、线描运行、手工制作等活动, 只要学生乐于动手、积极动脑、敢于放胆去表现的地方, 我们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欲望,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最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 美术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实现美术教学与音乐节奏、旋律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实现无声与有声艺术的结合, 将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激情, 让美术作品充满活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激发他们的激情, 调动他们的兴奋性。诚然, 美术教学中, 学生思维活跃, 不仅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发挥, 而且其思维的创新性也将得到有效的展现与培养。

二、美术教学中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陶冶

在整个学科教学体系中, 美术教学本身可谓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它是在人的情感、思想表达, 以及交流中产生发展的。所以, 新课程背景下, 对美术教学的理解不应该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是一种文化熏陶, 突出它以情激趣的特点, 实现学生情操陶冶之目的, 可见, 我们常说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段不无道理。诚然, 中学美术教学中, 许多内容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性, 加上中学生情感发展的快速性, 我们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美术学习后的情弦, 把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美术素养有机联系起来。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 让他们体验到教材之美, 合理实现学生与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言表达, 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积极情感去体验和完成美术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把文学历史知识同美术欣赏知识结合起来, 促进艺术鉴赏水平的整体提高、促使学生通过对一些优秀美术作品的感知,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开拓艺术视野, 提高审美能力。事实上, 美术教学中, 我们只有通过正确理解作品的线条, 色彩, 构图, 结构, 透视等元素, 才能实现美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同步, 让学生领略, 赏析浩如烟海世界珍贵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体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丰富学生视觉和触觉, 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 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体验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乐趣。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美术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美术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既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美术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要把美术教学本质定位为互动, 我们认为这也是对美术教学过程的最根本认识。诚然,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美术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中, 我们要力争把美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让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回顾以往美术教学, 基本是在有形的教室范围内开展的, 在教师的管束下进行的, 师生, 生生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现在美术教学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让师生在交往、认同、接受中共同发展。

总之, 美术新课程中, 我们教师既是一个开拓者, 又是引导者, 丰富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我们美术教师丢弃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重新树立符合课程要求的全新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同时, 美术教学强调发挥美术教育自身的优势, 以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我们要在吸取传统美术课程优点的基础上, 构建合理的美术课程结构标准, 引导学生积极有序, 由浅入深地去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的积极情感在美术学习参与实践中逐步发展与丰富。

摘要:体现艺术意蕴的美术学科, 其教学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因此, 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 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过程, 体验成功喜悦, 实现教学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主体,艺术,情操,评价

参考文献

[1]石川勤, 教与学的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关注阅读主体 及时长善救失 第9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阅读教学;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89-01

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的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学习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日后适应社会发展、创造与实践打下基础。把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教学设计上,就应该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上的个别差异,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选择适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有认识到学生是阅读教学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初中生语文阅读障碍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受到一些来自自身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积极寻找对策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学生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初中生的阅读障碍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第一,认读理解障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程度对于初中阶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欠缺,就会影响认读能力的发展,对文章字、词、句和文意造成曲解,从而丧失阅读兴趣。第二,综合概括障碍。有的学生除了语文课堂之外,基本上不再进行自主阅读,也不接触其他类别文章,这样就导致对生活常识以及社科类知识的欠缺,阅读面过窄从而降低了对文章的综合概括能力,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点。第三,阅读方法障碍。读书漫无目的,见书就读,实则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分不清主次,表面上是读了很多,但不能对主旨进行理解概括。第四,阅读习惯障碍。有的学生过多依赖参考书,回答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按照参考书读出来、抄下来就算完事了,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体验。有的学生是阅读态度不端正,急于完成任务,不细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只有在理解他人与理解自我的交融中,才能获得精神的抚慰,实现阅读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阅读,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帮助学生远离不良的阅读倾向

教育论著《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此,《学记》辩证地阐述了在学习上由于个体的心理差异所造成的四种不良倾向。因此,“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心理差异,把阅读过程中感知的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文章的理解、概括、赏析评价中来。“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王夫之:《礼记章句·学记》)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扫除认读理解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加强识字、释词技能的训练。中学阶段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识字教学,对课文讲解或是试题评讲中遇到的典型字词应予以讲授、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这样既可以学到新词汇,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积累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积累字词的同时,不能忽视在具体语境的运用,要能体会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效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也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对于工具书的选用要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学生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线索去查阅参考书,对参考资料进行有效利用。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帮助学生排除畏难的心理障碍和懒惰情绪;其次是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自信。

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点滴积累,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文章的文字美和意境美,学会感悟、鉴别、欣赏,在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就不会对阅读望而却步,而是产生阅读欣赏的欲望。伊瑟尔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反应,不是教师外在的灌输,而是主动的参与,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往往需要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完成。教师精心设置问题与学生参与回答讨论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标点、字、词、句用法,或是篇章布局、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思想观点等方面来发问设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学生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的过程中萌生热爱阅读、喜欢阅读的动机和欲望,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养成积极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三)根据学生心理差异进行阅读教学。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我们只有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阅读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地自主阅读时,新教授的相关语文知识、阅读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地被学生同化,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语法修辞、文史、科普等方面的知识是需要通过日常阅读来掌握和积累的,不可能先等学生把知识准备齐全了再来进行阅读教学,所以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对于读书漫无目的,分不清主次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分析、综合与概括,把文章中的信息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和推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阅读面过窄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其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阅读;对于粗心大意、不仔细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发挥代替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以发挥其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总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经验,并在一次次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而且只有在自主地不断地阅读训练中形成的阅读能力才是真实、持久、可迁移的。

作者简介:田园(1988.10-),女,汉族,云南大理,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注评价主体 第10篇

一、抓住关键词语, 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穿梭”、“一柄大伞”这几个关键词语, 采用不同的有趣的方式进行理解, 引导好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指导好学生对课文的朗读:

以“透明的雨滴”为例:哪些小朋友想变透明的雨滴的?举手告诉老师。谁来说说“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的?这么美的雨滴, 你能把它读得很美吗?谁来试一试?小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 风婆婆来了, 为小雨滴送来了凉爽。小雨滴, 伸个懒腰, 打个哈欠, 甜甜地睡上一觉吧!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变成了雨滴, 能跟夏姐姐说说,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觉吗?是呀, 小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多舒服呀!你能把雨滴的舒服读出来吗?

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在我精心设计下, 同学们不但理解得形象、深刻, 更深深地映入他们的心灵。我相信在这节语文课上就朗读能力而言, 学生一定都有所发展了。

二、找准切入点, 关注学生课文难点的理解

对课文难点的理解,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想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理解难点, 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化难为简, 深入浅出。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处理难点的, 出示:

最后,

我看见小小的荷塘,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从“真”这个字可以看出, 小作者想变成大荷叶的愿望特别强烈,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藏在最后一小节里, 小朋友们看着书多读几遍, 老师相信, 你一定能够读明白的!在学生熟读之后发问:小朋友们, 你能说说荷叶长什么样子吗?我们来看图, 荷叶的样子的确像一把大伞, 来看着老师念一念:一柄大伞。教师抓住“一柄大伞”, 让学生伸出手来, 一起来做大大的荷叶。现在我们都是大大的荷叶了, 小鱼来了, 在我们身下嬉戏, 雨点来了, 在我们身上唱歌……大大的荷叶们, 你们的身边就只有小鱼和雨点吗?的确是呀,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伙伴呢!他们藏在哪儿呢?对了, 他们都藏在这长长的省略号中呢!想象一下, 我们的身边还会有谁呢?四人小组先来讨论讨论吧!讨论之后, 问:看着屏幕上的题目, 你能试着填一填吗?

荷叶像一柄大伞, 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 来了, 在荷叶上 () 。

() 来了, 在荷叶下 () 。

() 来了, 在荷叶旁 () 。

同学们, 我们都变成大大的荷叶了, 如果你们就一直这样静静地举着, 舒服吗?自在吗?既不舒服, 也不自在, 可作者为什么最想做大大的荷叶呢?对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荷叶身上有唱歌的雨点, 身下有嬉戏的小鱼……许多的小伙伴, 看着小伙伴们快乐, 大大的荷叶自然也就快乐起来了。所以作者最想做大大的荷叶。师:来, 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读出“我”真的想, 实在想的感觉来。找准切入点之后, 经过这一环节的巧妙设计, 不仅使每一位学生理解了难点, 而且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了升华!

三、抓住契机, 关注学生背诵能力的提高

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 如果单纯的让学生去背诵整篇课文或是课文的某一小节, 有些学生可能会很听老师的话去进行背诵, 但是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提到背诵就头疼, 根本就不听老师的话, 把背诵的任务拖了又拖。针对一些学生的这一特点, 我经常会把背诵的任务巧妙的穿插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化有形为无形, 做到“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纷纷掉进我设计的“美丽的陷阱”里, 学生还未发觉, 我已达到我的教学目标了, 该背的课文学生都已经会背了。

四、延伸本课内容, 关注学生说话、写话的发展

在这美丽的夏天, 同学们看到下面这些景物, 你们是不是也想变一变呢?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吧!小朋友们看完之后想变吗?谁先来变一变?生:

我想变一朵花, 给别人带来美丽和清香。

我想变一只萤火虫, 给散步的老爷爷、老奶奶照明。

我想变一棵大树, 为别人带来凉爽。

……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把你们的话连起来, 也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啦!不信, 咱们来试试吧:

想象写话:

夏天来了,

夏天是位小姐姐,

她热情地问我:

想变点儿什么?

我想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夏天真好,

我爱夏天!

上一篇:大棚西瓜秋延栽培技术下一篇:汽车出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