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普代克范文

2024-08-26

厄普代克范文(精选4篇)

厄普代克 第1篇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 (John Hoyer Updike) 因患肺癌于2009年1月27日于马萨诸塞州丹威斯市逝世, 享年76岁。他一生笔耕不辍, 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随笔, 文学评论、诗歌、剧本、回忆录、童书等六十余部 (其中包括长篇小说22部, 短篇小说集15部, 诗集7部, 童书5部) , 被称为“十项全能”型美国作家。其作品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小说奖 (1982, 1991) 和两次国家图书奖 (1964, 1982) , 三次全美书评奖以及欧·亨利奖等数十次不同文学奖项。1998年, 因其对美国文学和文化建设的卓越贡献, 他获得了“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勋章”, 这是“美国图书奖”中的终生成就奖。2005年, 其《兔子, 跑吧》入选《时代周刊》“百年最佳小说”, 2006年, “兔子”四部曲入选《纽约时报》“过去二十五年中出版的最佳美国小说”。他还两度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著名文学期刊《现代小说研究》两次出版厄普代克专号。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说:“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撒尼尔·霍桑一样, 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厄普代克一生都在写他熟悉的小镇中产阶级生活。为其奠定文学地位的当属“兔子”系列。从1960年到1990年, 他差不多每十年出版一部“兔子”作品, 形成了“兔子”四部曲, 分别是《兔子, 快跑》 (Rabbit, Run, 1960) 、《兔子归来》 (Rabbit Redux, 1971) 、《兔子富了》 (Rabbit Is Rich, 1981) 以及《兔子安息》 (Rabbit at Rest, 1990) 。他以类似法国“长河小说”的方式, 通过绰号为“兔子”的哈里·安斯特罗姆的一生记录了美国二十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的社会历史变迁, 全景式地描写了美国小城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2000年他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怀念兔子》 (Rabbit Remembered) , 刻画“兔子”后代的生活。

《兔子, 快跑!》描述的是五十年代的美国生活, 是厄普代克在文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主人公哈里·安斯特罗姆在高中阶段曾是一位极具天赋的篮球明星。故事中他26岁, 已婚, 干着推销厨具的工作。妻子詹妮丝每天喝得醉醺醺的, 无心持家, 家里一片狼藉。哈里觉得生活沉闷乏味。为了摆脱这种生活, 哈里尝试婚外情, 和妓女露丝同居两个月。后因詹妮丝要生第二个孩子, 哈里回到了家里, 但很快又再次出走。不久, 詹妮丝在给婴儿洗澡时失手将婴儿溺死。回来参加葬礼的哈里对家庭生活越来越失望, 又一次离家出走。而此时, 露丝告诉他自己怀孕了。此时的哈里感到“恐惧, 很恐惧”, “不知该做什么, 到哪里去, 还会出什么事。”他心中生出一股逃跑的欲望。故事结尾时, “他感到双手自动的抬了起来, 脚跟起初还重重地磕着人行道, 但随着一种恐慌的甜蜜感轻松地集聚起来, 他的步伐越来越轻盈, 越来越快, 也越来越悄无声息, 他跑了起来。嗨, 他跑了。他跑了。”他彻底地逃跑了!他逃脱了烦闷乏味的家庭生活, 也逃避了他应承担的责任。1990年, 厄普代克在《兔子为什么必须跑》这篇文章里解释说哈里采取的是“一种兔子的人生观, 一种躲闪逃避的态度——按照本能冲动自发行事, 不假思索, 担惊受怕, 因此外号为兔子”。《兔子回家》写的是10年后兔子的境遇。此时, 他早已回归家庭, 而妻子詹妮丝在六十年代“性解放”的风潮影响下, 与他人私奔了, 抛下他和儿子。兔子把年轻的富家女子嬉皮士吉尔带回家同居, 后来黑人左派青年斯基特又加入到他们的生活。兔子家的一场大火使吉尔丧命。小说最后, 詹尼斯回心转意, 夫妻二人重归于好。《兔子富了》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兔子”在生活方式和感情趣味上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产阶级。他参加俱乐部打高尔夫球, 喜欢收藏, 迷恋上有夫之妇, 甚至玩换妻游戏。儿子纳尔逊因女友怀孕而终止学业而成家立业, 却因欠债而离家出走。《兔子安息》场景设定在1980年代末期。此时的哈里处于半退休状态, 他和詹妮丝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都住在佛罗里达州。儿子纳尔逊已经成为车行负责人, 但纳尔逊染上了毒瘾, 挥霍成性, 车行濒临破产。因为心脏病已经两次住院的哈里最终不得不回到车行收拾残局。他与儿媳妇的乱伦东窗事发后, 情急之下, 哈里又选择逃跑。最后, 哈里因心脏病发作死在了篮球场上, 永远地安息了。

除“兔子”四部曲外, 厄普代克另外两部长篇小说也广为赞誉。《半人半马》 (The Centaur, 1963) 是中年画家儿子对父亲的回忆, 揉合了希腊罗马神话中天神宙斯宠爱的半人马齐伦的传说, 画家把父亲想象成现代齐伦, 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高贵地活在冷漠的世上, 为了儿子的成才默默地承受一切。这部作品为厄普代克赢得了1964年的国家图书奖。《夫妇们》 (Couples, 1968) 描写的是马萨诸塞州一个小镇上几对年轻的夫妇的日常生活。小说中有大量直白的性描写, “打开了美国文学的卧室门”, 将美国中产阶级通奸生活的性交细节描述下来, 被称为“一个时代的解剖”。有很长一段时间厄普代克因性描写遭诟病。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由于其在“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 授予他“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其实, 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性行为的描写, 来引发现代人对过度轻率的性行为的思考。这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的道德观探讨和对现代人的精神层面的审视。也许司汤达《红与黑》中著名的“途中的镜子”之说可以为厄普代克辩解:“先生们, 一部小说是携带着上路的一面镜子。有时它反映出湛蓝的天空, 有时却是路当中污浊的泥洼, 但你却指责携带镜子的人不道德!”

厄普代克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者, 虽曾尝试过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手法, 但最拿手的还是现实主义手法。他对后现代主义所谓的小说之虚、语言之伪不以为然, 而是始终深信语言有力量忠实地记录人生经验。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笔下的人物是美国小镇的中产阶级新教徒, 我喜欢中产阶级, 正是在中产阶级身上, 存在着内心的极端冲突, 而含糊暧昧贯穿始终。”其作品堪称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厄普代克还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从不冒险写他眼睛无法证实的东西。他说, “在20和21世纪的民主国家, 如果你不能使自己的小说基于普通人和关乎他们的事情之上, 那么你就只能写极不真实的人。”他擅长于精确地描写普普通通的家长里短, 日常生活中的爱和信任, 以便“给平凡应有的美丽”。厄普代克认为小说应该反映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应该描绘一个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从作品中读者很容易触摸到时代的脉搏, 如50年代的平庸, 60年代的混乱与喧嚣, 如嬉皮士、反对越战、性解放、民权运动、登月等;70年代的繁荣、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80、9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艾滋病的蔓延和恐怖活动。胡适先生曾在《文学进化观》中说:“文学乃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记载, 人类生活随时代变迁, 故文学也随时代变迁。”看来, 厄普代克对文学的理解与胡适先生颇有相通之处。

约翰.厄普代克女性小说论略 第2篇

关键词:约翰·厄普代克 女性小说 女性运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20世纪的文学大潮中,女性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而我们所致力研究的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也曾经“扬短避长”地加入到女性文学的创作阵营中。所以,要全面认识厄普代克,不得不面对他的另类写作:女性小说。

我们将其创作的小说《伊斯特威克的女巫》(1984)、《S.》(1988)、《葛特露和克劳狄斯》(2000)和《寻找我的脸》(2002)纳入女性小說的范畴,当然不是就创作主体来说的,而是因为主人公是女性,题材是“她的故事”,而且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话语,有的几乎就是女性的独白,最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对现代女性意识的关注——以20世纪的女性运动作为整体背景,昭示了厄普代克对女性生活、情感、命运以及女性运动的态度。

一 出发点:疗治“厌女症”

在《伊斯特威克的女巫》之前,厄普代克已经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但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厄普代克的这种阳刚之气引发了一些女性主义者们的不满,她们断言:厄普代克是个“厌女症”患者,是个典型的男权主义者。

对于女性主义批评家们的批评,厄普代克回答道:

“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位美国男性作家对待女性比我更严肃,或者比我有更多的热情将女性作为主人公来塑造。毕竟,《夫妇们》中占主导的是女性。假如有一个与女性运动相等的男性运动,我想我极容易受到他们的批判。我确实不知道我在哪里愧对女性,现在我发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女性视角来写一篇小说。我正在尝试从女性的观念出发来写一部长篇小说。”

厄普代克一直以为自己比任何其他男性作家都尊重女性,却没想到早已被女性主义者扣上了“厌女症”的大帽子。尽管厄普代克多次声称作家不要太在意批评家们的闲言碎语,但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下预定的工作,尝试写一部“正宗”的女性小说。厄普代克在另一次访谈中重申了他之所以插队进行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完全是被“逼”的:

“我作品的主角总是有大男子主义的刚健男性,女权主义批评家对此很不满,这一点我很清楚,所以我写了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伊斯特威克的女巫》。书出了以后,我也没有听见女权主义者对它有什么称赞,相反,她们同样不喜欢它。”

不管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是否喜欢,厄普代克毕竟还是尝试了一种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题材。或许,面对20世纪的女性文学和女性运动大潮,任何一个作家无论是在主观,抑或客观上,都无法回避自己的态度。厄普代克此后的三部女性小说虽然是断断续续推出的,但他力图在创作题材上寻求突破的同时,也能够表达一个作家对时代热潮应有的关注,从而给关注他的读者和批评家们一个回应。

二 聚焦点:女性与权力、家庭和艺术

女性文学让“她的故事”成为20世纪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但此类创作很容易落入俗套,无法彰显作家的个性。而厄普代克撰写的这几部女性小说多少有些“心血来潮”。因此,他只能结合特定时间内的体悟,选择性地书写女性生活的某个层面。即从“女性与权力”、“女性与家庭”以及“女性与艺术”的角度切入,传达了厄普代克对女性运动的省察。

《伊斯特威克的女巫》集中书写“女性与权力”的关系。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女巫:雕刻家亚历山德拉、专栏作家苏克和音乐家简。她们都是标准的女性主义者:具有非凡的创造性、独立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运用魔法控制着小镇的权力,还能将自己的丈夫玩弄于股掌之间。她们同命相怜,相互依靠,认为完全可以脱离男人而生活。30岁时,她们都离婚了,都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们无法抛弃男人。当另一个男人范·霍恩出现在小镇上的时候,她们的融洽关系和稳定生活消失了。恶棍范·霍恩成为她们共同的国王,轻易地控制了她们。为了争夺范·霍恩的“爱情”,她们谋杀了另一个女巫,天真无邪的珍妮。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范·霍恩是个同性恋者,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珍妮的哥哥克瑞斯,这无疑和女巫们燃烧的激情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小说也因此给读者们留下两个疑问:异性恋的解放女性坚信不需要丈夫,是否是在愚弄她们自己以及女性的本性?女人掌握权力后,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无事?

《S.》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集中描绘了“女性与家庭”的关系。《S.》可以看成是《玩偶之家》的续集,它继承了女性文学中离家出走的主旋律,回答了《玩偶之家》所留下的一个经典疑问:“娜拉走后怎样?”故事的主人公莎拉原本是个娜拉式的标准家庭妇女,但是在“觉醒”之后,她毅然告别了家庭,远离了丈夫。之后,她用一封封的信件表达了对丈夫查尔斯以及社会的各种愤懑。在这部充满女性独白的小说中,莎拉像女性运动所张扬的那样,批判男性和批判社会,自我反思和自我寻求,可谓是“革命化”的娜拉。《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的葛特露,是一个穿着古装的女性主义者,她通过自己充分的言说,成功地为自己“背叛”家庭和婚姻的人生进行了道义上的辩护,同时还对以哈姆雷特父子为象征的男权社会进行了有声的控诉。

《寻找我的脸》集中展示了“女性与艺术”的关系。小说中27岁的女记者凯瑟琳采访隐居在乡下的知名女画家,79岁的霍普。通过霍普的回忆和视角,勾画了霍普作为艺术家以及三个美国艺术家的妻子的一生,以及战后纽约的艺术崛起和发展史。该作品被彼得·沃尔夫誉为“厄普代克最具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

三 解构点:神话原型的运用

厄普代克擅长于神话原型的运用,作为“《红字》三部曲”之一的《S.》,其故事原型是霍桑的《红字》。而《伊斯特威克的女巫》则被专家们认为是“厄普代克最霍桑化的作品,甚至超过了‘《红字》三部曲’。”小说和霍桑的《拉巴契尼的女儿》、《美丽的艺术家》、《胎记》、《德劳思的木偶像》和《羽毛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珍妮的原型则是《福谷传奇》中的普里西拉。作为“哈姆雷特前传”,《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与《哈姆雷特》的姻缘也是不言而喻。而《寻找我的脸》的标题取自《圣经·赞美诗》第27首:“你在我的心中说话,你说‘寻找我的脸’。主啊,我将寻找你的脸”。小说自我寻求和自我实现的主题自然隐含于这个神话原型之中。

神话原型的运用不仅意味着继承和复制,更意味着重写和解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厄普代克最“标准”和“传统”的女性小说之一,而解构的是男权意识。《伊斯特威克的女巫》、《S.》和《寻找我的脸》是对女性主义某些观念的解构。比如,女性运动致力于颠覆男权传统对女性政治权力的剥夺,为此,女性主义者全面否认男性的社会优势,她们宣称男性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暴力、死亡、残杀、争斗的严重失调的社会,未来的社会应该是女性为主导,要把男性从权力机构中清除出去,因为男性可以建造一座座大楼,但不能建造一个家,而女性就是亘古不变的家。果真如此吗?厄普代克显然认为女性主义者过于自信和乐观了。《伊斯特威克的女巫》的故事显示:当女性掌握权力后,杀戮并未因此停止或者减少,世界也并不会因此变成一个和谐的家园。因此,小说虽然肯定了女性精神和女性的创造力,但厄普代克也试图用自己的故事证实,在相同的环境下,女性和男性将会做出相同的事情。

女性运动的内容之一是发动婚姻家庭革命,呼吁女性离家出走,寻找情人,和丈夫离婚,甚至不需要男人,让女性作为一个完全自足的性别,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是,女巫们的生活表明离婚并不是天堂。《S.》的主人公莎拉完全遵从了女性主义者的这类意见,最后实现了自我,但并未得到幸福。莎拉所投靠的避居地并不是精神的家园,而是邪教的大本营,她的精神偶像,也是她的情人阿汉特不过是一个到处招摇撞骗的退学的大学生。莎拉逃离了一个男人设置的樊篱,却又坠入了另一个男人布设的骗局。同样,《寻找我的脸》中的霍普一生都在试图变换丈夫和投身艺术来获取理想的人生,但是她其实一直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而故事的最后,她成了一个“身材矮小,形容枯瘦的老妇人,独自一人生活在佛蒙特乡下……勉勉强强地维持着生计。”很难说,霍普这样的归宿就是女性运动所努力的目标。由此看来,不写女性小说的厄普代克让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不满,写了女性小说的厄普代克只能让她们更加恼火。

在20世纪,各种文学思潮各领风骚,厄普代克所坚持的底线却是“现实主义”。有型的人物,有序的情节,有趣的情节和有诗意的独白或对话是这几本小说的基本特色。因此,厄普代克的女性小说是“好看”的。而且,厄普代克掺杂了其他各种创作元素,如神话原型、魔幻、意识流、象征、隐喻等,这些增加了厄普代克女性小说的艺术张力,让他书写的女性故事同时也是“耐看”的。

四 建构点:中产阶级史诗之峰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一部“标准”的女性小说,传达了厄普代克对女性运动的默认、同情甚至认同。但从思想的深度上看,它确实没有超越20世纪其它的女性文学作品,因此,它也是一部“保守”的女性小说。小说确实写得不错,在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中,它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或许是最强的,但它显然不能像《玩偶之家》、《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富有史诗的特性和震撼力。

至于《伊斯特威克的女巫》,詹姆斯·A·斯齐夫认为它“或许是厄普代克最好的长篇小说。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将黑色和幽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厄普代克的创作天赋。”不过,我们认为,《兔子跑吧》和《夫妇们》才能够代表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创作水准。因为它和《S.》、《寻找我的脸》一样,都仅仅是换了个角度看待女性运动。总之,这三部作品都关注女性运动,都极为严肃地反思了女性运动某些极端和简单化的主张,从更高的层次探寻女性的未来和两性关系,表达了厄普代克作为一个局外人应有的冷静和一个作家应有的深度。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对它们缺乏好感倒是从反面体现出它们的价值。在艺术形式上,它们的多元性品格虽然增加了读者理解的困难,但和“写作的内容”配合得相当默契,从隐喻的层面较为深刻地传达了作家对女性运动的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从而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厄普代克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的艺术天地。如果忽略这四部作品主人公的女性身份,那么,它们完全可以纳入厄普代克的中产阶级小说体系,只不过属于女性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情感再现。对性的迷乱,对传统基督教的放逐暴露了她们的信仰危机。而“她们的故事”也和“他们的故事”一同构筑起厄普代克的中产阶级史诗世界。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7YBB062)。

参考文献:

[1] James Plath.Conversations with John Updike [M].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4.

[2] [美]德懷特·加纳,陈亮译:《约翰·厄普代克访谈录》,《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

[3] Peter Wolfe,Special to the Post-Dispatch,St Louis Post-dispatch,2002,11,17.

[4] James A. Schiff.John Updike Revisited [M].Twayne Publishers,1998.

[5] [美]约翰·拉塞尔,叶倩译:《群英汇聚——评约翰·厄普代克新作〈寻找自我〉》,《外国文艺》,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

郭定芹,女,1966—,河南西峡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语用翻译等,工作单位:长沙民政学院。

厄普代克 第3篇

从某种意义来说, 正是这样一个让人困惑的年代促使作者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了《兔子归来》这部小说, 讲述了60年代的文化矛盾和社会冲突。小说涉及了当时的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越南战争、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战和平运动、性革命、嬉皮士文化等等。正像厄普代克自己所说, 他把这部小说视作一个大容器, 把自己对那个年代的重大社会事件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和焦虑全放到了里面, 并通过对主人公“兔子”哈利、他的妻子詹妮丝的一系列变化, 昭示了反文化运动是那个纷乱、喧嚣的60年代的特定产物。

一、捍卫传统价值观念的“兔子”——哈利

《兔子归来》是《兔子, 跑吧》的续篇, 这时的“兔子”已不同于10年前的“兔子”, 他不再逃跑, 不再反抗, 60年代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和革命把“兔子”搞昏了头, “被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革命整个儿弄乱了脑子, 不知所措”。他开始循规蹈矩地生活, 摆出一副捍卫传统价值观念的姿态, 这种姿态是从他对越南战争坚决支持的态度中开始的, 这场战争也成了引发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导火线。“兔子”支持政府发动越战, 并振振有词地为越战辩解。当听到查理说美国在越南的行为只是美国政府在国际社会玩的“权利”把戏时, 他很不舒服, 他认为战争的意义在于美国是解放者, 是理智所在, 是光明所在, 是自由所在。“兔子”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并不少见, 而代表了很多白人中产阶级的共同特点“都对传统价值和清教伦理精神情有独钟”。但是随着美军在战争中死伤人数的日益上升, 国内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涨, 各种革命热火朝天, 社会一片混乱, 兔子维护传统价值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他变得麻木, 相比较先前对越战的支持, 兔子连阿波罗登月这样的大事也不再关心了, 对于妻子詹妮丝与情人住在一起也无动于衷, 兔子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美国离他越来越远, 他想维系的家庭也将不存在, 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将被摒弃。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兔子把白人少女吉尔带回了家, 对于吉尔所代表的新文化一方面充满了仇恨, 同时又充满了好奇, 他让吉尔充当“妻子”的角色, 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家庭结构, 但他的幻想很快就破灭了。由于黑人丝基特的到来, 他、吉尔、丝基特以及兔子的儿子纳尔逊组建的特殊家庭被种族主义者一把大火烧掉了, 吉尔死了, 丝基特被警方追捕, 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个“新家庭”聚集了社会矛盾的焦点, 白人、白人嬉皮士, 黑人、吸毒者, 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受惠者——詹妮丝

与50年代相比, 兔子的妻子詹妮丝发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变化, 她从兔子眼里又“笨”又“蠢”、“邋遢不堪的”酒鬼变成了一个精明、果敢的职业妇女。她在其父亲车行拥有了一份工作, 接受了父亲部分股票, 成了有钱人, 还和同事查理搞起了婚外恋, 她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并试图寻求自我, 后来离家出走, 同情人查理住到了一起。可以说, 詹妮丝的改变正是受到了当时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性解放的影响。在那个狂乱动荡的年代, 许多美国人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 离婚, 婚外性行为, 婚前性行为不再被人们当做是不光彩的行为, 传统的“恋爱——婚姻——性行为——生育”观念已经过时,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开放的性观念和家庭观念。另外, 由于二战和越南战争中, 绝大部分男子走上了战场, 许多妇女投身劳动大军, 填补了劳动力的短缺, 但战后, 许多妇女重回家庭, 继续做她们的贤妻良母。但也有一些妇女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不愿回归家庭, 要求和男子得到相同的权利, 詹妮丝就是其中的一个。就像小说中描写的, 詹妮丝有了工作, 有了钱, 同情人同居, 虽然最后又回到了兔子身边, 但她的家庭地位已经提升, 并在以后的岁月中继续提升, 以她的果断、自信处理所面对的任何问题, 哈里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她的附庸。

三、结语

总之, 在某种意义上, 60年代的喧嚣、纷乱, 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运动和性解放运动挽救了詹妮丝, 却使“兔子”哈利成为了“居家男人”, “负责任的公民”, “兔子”内心充满了对整个社会的迷惘。

参考文献

[1]赵梅, 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 美国研究, 2000 (1) 。

[2]John Updike.Introduction to Rabbit Angstrom[M].p.xv

[3]Terry Anderson.The Sixties[M].New York:Longman, 1999:117.

厄普代克 第4篇

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 · 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是一位极其高产的作家,因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刻画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 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包括“兔子系列四部曲”、“贝克三部曲”。其中,《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使他分别于1982年和1991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A&P于1961年7月22日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作品成型于1960年代初期,主要借故事人物之间的冲突来批评美国沉闷的50年代。在短篇中,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口吻, 为主人公萨米(Sammy) 的自述。三个穿泳衣的女郎来到A&P购物,但是超市的经理伦格尔(Lengel) 却当面斥责女孩们没有遵守“穿着得体”的规定,Sammy见到这一幕后愤愤不平,他并不同意经理的观念,并当下决定辞职,离开这个沉闷、保守、无趣的工作地点。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图形背景理论的提出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后来被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来对知觉进行研究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完形心理学家将拥有较为完整的结构、易获知觉者注意从而从其它事物中凸显出来的“前景”归类为图形,而背景是退到“后景” 中来烘托前景的其它事物。此后,Leonard Talmy最先提出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研究之问的联系。在Talmy看来,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在于:首先图形是运动的或至少在概念中可运动的物体,而背景是一个在某个参照框架下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其次,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变量;再则,图形是存在于背景之中却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它在认知中占据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也最先引发被知觉者关注。我们所说的“图形” 一般形状完整、体积较小、有运动感。而有部分事物则更容易被忽视,这类事物通常缺乏结构、体积较大、相对静止,就是我们所称为的“背景”。背景起到了烘托图形的作用。

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学院文学语言学教授Peter Stockwell在其所著《认知诗学概论》中总结到,视觉领域或语篇领域最有可能被看作图形的部分具有下面一个或多个使他们显著的特点:图形具有自身完整且有着与背景明确分离,图形是具有清晰棱角的物体,与静态的背景相关联, 图形具有运动性、是脱离了背景的一部分;图形比背景更详细、更受关注、更明亮与更具吸引力。

三、图形背景理论前人研究综述

3.1国外研究综述

Leonard Talmy讨论了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复合句、自参考事件中在句法上的作用。Langaker认为英语中的主谓补结构可以理解成图形背景区分是认知理论的体现。 但是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语言研究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Leonard Talmy。他在典著作Ground in the Complex Sentences中,首次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语言分析中。他还在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的第五章对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运用做了详细介绍,并将图形背景理论与Fillmore的格系统等进行对比。在认知语言学中,Ronald W.Langacker把图形叫做“动体(trajector)”,背景叫做“地标(landmark)”。他曾使用“动体和地标”这对术语对表示空间位置关系的介词和小句进行了研究。

3.2国内研究综述

高娟,李安华在《Talmy图形背景理论概述》中简要回顾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的基础上,重点概述Talmy对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匡芳涛,文旭在《图形- 背景的现实化》里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吋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李疆彤在其《论图形- 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运用的优势及不足》中分析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她认为该理论在中国研究需解决语言实践的线性特征与静态分析的矛盾、受者中心还是文木中心、话语实践中突显因素多样化、东方传统思维的整体认知观与图形背景理论的冲突等问题。

四、图形背景理论在厄普代克A&P中的运用

4.1超市价值观与社会文化

在大多数叙事小说中,人物通常是图形,因为他们会随着小说进行在空间上或者时间上在背景中移动,或者是展现出明显的心理发展使得人物更加饱满,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背景。这点在A&P中也不例外,A&P全称为the Great Atlantic and Pacific Tea Company (大西洋和太平洋食品公司),是美国极为风靡的、占主导地位的连锁超市之一。厄普代克选择这家商店作为故事的场景,自有别出心裁之处。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正是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因而A&P可看作是整个美国社会氛围的象征。在作品中,首先,三位泳装女郎是图形,而超市A&P是背景。女孩们的大胆穿着与超市沉闷的气氛格格不入,也与当时美国50年代保守的社会价值取向不相兼容;作为一个城市最大众化的公共场合,大型连锁超市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取向,也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连锁超市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中产阶级,与各种社会运动、反战运动、 学生运动频发的60年代不同,二战刚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消费主义、保守主义、冷战思维盛行,大多数中产阶级的生活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

实际上,图形和背景不但可以分离,而且也可以选择和相互转换。另外,有时背景也会转换成为图形,在这个短篇故事中,出现在题目中的背景——A&P连锁超市同时成为了图形,背景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厄普代克在一次同记者的谈话中便使用过这个比喻。他说:“在整个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中产阶级生活于同样的精神氛围。”A & P是一家商场,作者以此喻示故事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现代美国,以小商场比喻大社会,小超市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 超市A&P里边的经理和顾客的言行举止正是那个时代鲜明的写照。在社会心理学中,战争结束后人们通常会陷入大规模反思并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这有利于社会根除激进主义和战争思维;但过多的保守观念有可能对人的天性造成压抑和束缚。在短篇中,尽管小镇离海滨仅数英里,仍有人20年没见过大海(we’re north of Boston and there’s people in this town haven’t seen the ocean for twenty years),可见当地人的守旧观念之深和循规蹈矩机械式的生活规律。这个时代的人们实际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渴望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和创伤并以崭新的姿态开启生活新的篇章,但战后带来的反思情绪和旧的戒律约束又给人们带来了束缚感。

4.2传统观念的维护者与个人主义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为凸显原则。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和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程度决定的,而处理凸显观的中心便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在短篇中,超市经理伦格尔是图形,而超市是背景。伦格尔是超市规则与价值观点的代表人物,他不但可以指定超市规则,还可以凭借自己喜好驱赶客人,萨米把超市形容为沙丘——沙丘是指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沙砾堆积的地貌,时间一长,某些沙丘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小城堡一样,经理伦格尔就是这座城堡的守卫者(he had been thinking all these years the A&P was a great big dune and he was the head lifeguard),他的思想也正如坚硬的沙砾一般顽固。当经理伦格尔严厉训斥女孩着装不检点破坏商场规矩时,萨米的内心独白如下: “那是你的规矩,当老板的才需要这样的规矩”(That’s policy for you. Policy is what the kingpins want),在萨米看来, 阴沉古板的经理是旧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化身,他所代表的权威禁锢人们的思想、压制人性的自由发展。顽固僵化的思想让超市中的经理伦格尔就如同学校里的纪律监督主任(he concentrates on giving the girls that sad Sunday-school- superintendent stare),刻板严肃且喜欢挑毛病。A & P的硬件设施是现代化的,但是管理者和主要顾客却是老字号的。 他们因循守旧,观念僵化。短篇的写作背景处于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之时。然而,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一方面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给人类施加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制约。

学者Tsur曾说,作家可能依据我们在语言学理论揭示的、现实中习惯性的图形背景来探索人们将注意力从此物转移到彼物的灵活度,以通过引导我们改变习惯性的图形背景关系来实现某种诗学效果。图形背景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 通过吸引因子作用,读者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新的图形会取代之前的图形。当新图形由某个吸引因子建立,一些已消失和忽略的前图形特点就变成了新图形的一部分。在A&P中, 超市经理伦格尔的出现取代了原本的图形——超市而一跃成为新的图形。上一段说超市A&P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准则, 在此伦格尔又代表着超市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保守、刻板、 压抑自由。当时许多美国社会的青年人开始奉行一套与其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萨米一开始的天真幻想和实际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获得了乔伊斯式的顿悟,萨米也因文化价值冲突而愤然辞职,在作品中他挑战传统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萨米看来,超市是大家的,而不是经理一个人的,经理没有权力凭借个人喜好任意驱赶客人。

小说中个人需求与社会准则的文化冲突主要通过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个人审美观与社会主流审美观、 个人文化喜好与社会主流文化喜好这三个方面的抵触来表现,萨米同其他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追求自我,否定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在文中伦格尔教条式的语气与吉米随意、不拘泥于形式的回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暗示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

4.3张扬个性与习俗传统

三位女孩对于其他顾客而言是图形;主人公萨米把A&P超市里的其余顾客形容成绵羊,作者厄普代克的作品原本就以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见长,在短篇中,A&P里的顾客就像绵羊(I could see Lengel in my place in the slot, checking the sheep through) 一样温驯、沉默,乏善可陈,甚至在购物时话都不愿多说,也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们就像被关起来的绵羊,生活已经停滞,一直待在那个小圈子里。只有那三位女孩是例外,她们很特别,敢于向世俗的眼光发起挑战。Stockwell认为,文学文本运用文体模式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特征的某项特征中。这些模式的准确本质将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文本只能通过不断更新文体兴趣点或不断更新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而使注意力停留。因为通常只有运动的事物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读者很快会对视野中静止的事物失去关注。在文本中,“新鲜事物”是吸引注意力的关键。超市经理伦格尔为萨米父母多年老友,萨米很可能是由于父母的介绍而得到了收银员这个工作,这份枯燥乏味的工作让他每天面对那些循规蹈矩、没有自我的同事们,而超市的常客不是被萨米形容为“绵羊”的为家庭琐事烦累的中产阶级顾客就是尖酸刻薄、斤斤计较的“老巫婆们”(She’s one of these cash-register-watchers; She gives me a little snort in passing)。萨米甚至在心中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女巫审判案默默调侃这类顾客(if she’d been born at the right time they would have burned her over in Salem)。此后, 当三个妙龄女郎穿着泳装、光着脚丫、挺直腰杆步入沉闷的超市时,图形的效果极为突出,读者的注意力立马投向了文中处于首要位置,或者是被强调、被关注的人物上。Edgar Rubin曾说,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厄普代克】相关文章:

桑代克学习定律在生物学阅读指导中的应用10-29

上一篇:消防疏散下一篇:体能类项目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