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软件开发范文

2024-07-24

小组软件开发范文(精选6篇)

小组软件开发 第1篇

关键词:兴趣小组,软件开发,构建

1 构建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软件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热门职位之一[1]。在高校,软件开发不仅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也是一种接近社会、学习方便、带有兴趣爱好的学习方向,在学校加强软件开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自主学习软件开发知识,选择软件开发作为自己的职位规划目标。但是,软件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2],在软件开发类课程学习当中,由于单门课程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实际项目,将软件开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面地学习[3]。因此,需要通过构建软件开发兴趣小组,融入实际软件开发项目,最后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构建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编程水平。在老师的带领下,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能够接触接近社会的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开发项目,反复不断调试、编写代码,便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水平。

2)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小组指导老师不会像上课老师那样帮助解决,最多只是指引一个大概方向,大部分得靠学生自己,通过资料查询、反复实验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思维与创新能力。

3)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同于某一门课程的实验课或课程设计,只在乎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与设计,软件开发兴趣小组建立的实际项目,需要根据实际项目开发的步骤来进行。包括资料查询与企业调查确定的需求分析,根据实际建立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指导下的功能界面与代码编写,运行与测试等,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

4)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团队精神。项目不是一个人的项目,需要多个人一起合作才能开发出好的系统,培养项目团队精神,也是一种开发能力。与实际项目开发完全一样,在兴趣小组里面,项目开发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通过大家一起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才能开发出好的软件项目。

2 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成立

从目标、原则、成员构成和基本需求等四个方面成立软件开发兴趣小组。

1)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目标。为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代码编写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若干学生成立软件开发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兴趣小组的原则。自主性与主体性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专长和职业规划目标,兴趣小组以学生为主体,遵守学生自愿报名、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原则,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为主动,老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实际性与实践性原则:在指导老师安排的实际项目任务下进行开发设计,模拟实际案例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原则,所有学生都毫无例外地投身于实际案例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3)兴趣小组的成员构成。兴趣小组成员由指导老师和学生构成,其中可设立1到3个指导老师,15-20个学生。指导老师中,至少有一位老师有实际软件开发实际经验。选取一个学生为组长,处于兴趣小组平常事务,同时选取一个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副组长,主管兴趣小组的学习任务,并适当进行成员学习指导工作。

4)兴趣小组成立的基本需求。成立兴趣小组的基本需求就是需要有一个学习环境,即有学习场地,并在场地中配有用于学习能够联网的计算机,计算机中有用于软件开发学习的相关软件。除了学习场地,还需要有软件开发的相关资料,可以是纸质书,电子书,视频教程,也可以是软件项目学习成品等。

3 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开展

1)兴趣小组课程设置,总体分为基本、提高、全面等三个阶段。以.NET方向的软件开发兴趣小组为例,基本课程有C#语言、数据库技术、HTML、ASP.NET,涉及到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软件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前台布局软件Dreamweaver和系统服务器组件IIS等四个最基本软件。基本课程学习完之后,进入到对这些课程整体学习巩固的提高阶段。在该阶段,通过一系列的小型模拟项目,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代码的编写,到系统的运行测试,由每一个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完成,以便掌握项目开发的全部过程。此时便可以进入全面学习阶段,选择1到2个实际大型案例,并且模拟实际公司项目团队模式,在小组组长的引导下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全面锻炼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2)兴趣小组学习模式。由于教育改革、高校扩招等原因,目前学生不仅是学习水平能力有限,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软件开发兴趣小组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下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完成一个小型程序或大型项目。学生应该认真思考,自主学习参与实践设计与开发,遇到困难时互相商讨找出答案,无法解决时再求助于老师,最后在规定时间之前主动将任务结果返回给老师。当然,这里的“学习任务”不仅是指根据课程设置确定的任务,也包括了公司的实际项目和各种比赛的项目。

3)兴趣小组学习过程。软件开发兴趣小组并不像平时上课那样由老师上课,而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固定于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集中学习,并通过定期考勤约束成员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集中学习时间内,指导老师选择部分时间亲自到场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学生学习,其它时间在QQ群或QT中辅导。大部分没有指导老师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各自学习,遇到难题互相商讨,并请教副组长或软件开发较优秀学长,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兴趣小组考核方式。在每一个学期期末,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表现情况决定考核是否合格,当然并不将软件开发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但要考虑学习热情、团队精神等方面因素,以提高软件开发兴趣小组的整体学习质量。考核不合格者会从兴趣小组中开除,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习热情和整个团队精神,也给予小组成员一定的约束和学习压力。同时根据能力水平确定部分学生为优秀,用于指导水平较差的学生或下一批新进兴趣小组的成员,以及作为各种软件开发比赛的推荐人选,或实际项目开发的“项目经理”。

4 结束语

本文从目标、原则、成员构成和基本需求等四个方面成立软件开发兴趣小组,通过课程设置、学习模式、学习过程和考核方式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融入实际软件开发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编程水平,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和软件开发团队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最后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云青.C++语言下的跨平台软件开发[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62-63.

[2]周敏.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软件工程技术[J].电子制作,2015(8):100-101.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第2篇

长:周明(校长)

副组长:赵金玲(分管教学副校长)成员:吕久志(教导主任)

刘传仁(总务主任)

马学智(工会主席)

安红艳(教师)

汪淑清(教师)

1、领导小组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2、教导处职责: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工作;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3、教研组长职责: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4、教师职责:备好校本课程上课教案,按步实施,有计划、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宣传、推广。

草市小学

教学中“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开发 第3篇

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将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和老师评点有机结合, 营造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等环节。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在课堂讨论的环节, 大部分学生并不积极投入讨论, 只是低头做思考状, 一些成绩较差或是比较内向的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课堂展示环节时, 学生们又磨磨蹭蹭不愿展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使我意识到,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要建立激励机制。由此, 我将思考的目光转向了课堂教学的评价, 并开始在实践中研究“小组积分评价工具”。

二、“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建立

评价工具是指为衡量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 对人或事物用一定的器具或标准达到测试或评价的目的。“小组积分评价工具”就是将小组所有成员看作一个整体, 以各成员取得的成绩作为小组成绩来评价,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该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评价内容如下:

三、“小组积分评价工具”的解读

(一) 课前复习评价

紧扣上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检测。根据内容的不同, 形式有所不同, 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检测题, 若检测涉及图、表内容, 或者是章节的重点, 就设计成小巧的“检查单”, 学生完成后, 组与组之间交换批阅, 由小组成员的平均分折算成小组分;另一种是快速回答, 由老师提出问题,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根据该学生的回答计算小组分, 各小组回答机会均等, 小组其他成员不得提醒, 本人也不允许查看书本或相关资料, 如有违反, 将不能得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之内。

(二) 课堂讨论评价

课堂上小组内的几分钟交流讨论, 提高效率是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任务的完成, 在学生讨论时, 老师应细心观察, 发现组织规范有序、认真准备部署的小组, 进行表扬并加上奖励分;对于有成员不参加讨论的小组, 要问明原因, 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对于表现散漫不遵守纪律, 甚至讲题外话的小组酌情扣分。

(三) 展示过程评价

1、投影展示评价。实物投影展示法是快速方便的展示方法, 但每次只能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可用随机抽取小组号的方法。先以定性评价为手段, 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解答规范、书写工整, 大家会啧啧称赞;然后由讲解员进行解析, 对解释清晰、分析准确, 并加入自身的感悟来帮助同学理解的得分, 能在讲解中自如穿插提问、和台下同学互动的得分。老师和小组长负责打分, 然后取平均值。

2、黑板展示评价。黑板展示是最方便、实用、全面的展示方式。老师可将教室的黑板进行合理的分区, 划定各小组展示区域, 各小组的观点均全部呈现在黑板上, 呈现过程也是老师和学生对比分析的过程, 呈现过程结束后, 老师针对存在的争议进行启发和追问, 边解释边评定。

(四) 课堂反馈评价

课堂反馈环节, 采用抢答的方式来进行, 深受学生喜爱。为避免个别同学多次回答、成绩优秀的学生重复答题的现象, 规定每人只能作答一次, 作答成绩作为小组成绩。特别规定此时应该独立思考, 不准相互提醒, 否则就取消答题资格。

开发课程资源 助力小组合作 第4篇

助力小组合作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日月星辰的交相辉映,人类的智慧杰作无不强烈的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喜欢在外面活动,喜欢大自然。教师充分的把握了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带出校园,让活动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科书的资源得以扩展,得以补充,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鲜活起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因而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教学活动的主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学校、社会当作大课堂,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从而创造出鲜活的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加直接有效,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所说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

1.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都增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竞赛,小小的竞赛往往可以成为愉快教学的点睛之笔,同时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平安每一天》时,我让同学们课前搜集安全标志的基础上,现场进行一次小小的“安全常识对对碰”,通过竞赛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并让他们学会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相信在这样的竞赛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意识会有所提高。

2、生动的校外资源丰富了教学的内涵。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渎溪江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青山水库这一段江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江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组软件开发 第5篇

2016 年3 月23 日,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派出宣讲组赴江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讲。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总规划师严之尧同志作宣讲报告。

宣讲组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就新时期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讲解, 着重宣讲解读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政策目标、省级投融资主体运作、住房建设面积标准和各类资金性质等问题。宣讲组还同与会代表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江西省政府副省长尹建业主持宣讲会, 并简要汇报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省政府副秘书长宋雷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负责同志、部分设区市、县 (市、区) 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同志到会听讲。

小组软件开发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开展课程改革,其中最受教师关注的是教学改革。计算机软件教师应积极地投入到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改革中去。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和时代气息等特点,笔者在《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尝试使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发现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研性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一、“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内涵

1.“任务驱动”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的含义是以富有趣味性,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

2.“小组协作”的内涵

小组协作教学法,根据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掌握程度不同,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一方面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形成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格局,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协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作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3.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的概念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为手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任务,适时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组织策略和实施过程

在软件项目教学中,笔者主要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小组机构的产生和成员的确立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适当调整为指导原则,每组成员控制在4人左右。这是模拟当前软件公司主要常见组织形式———小组项目中心制而设立的。小组项目制的运作是根据软件项目工程工作流程和要求,将公司的工作人员分为小组单元,每个小组开展软件项目工程的各个阶段活动。依据这一特点,笔者总结了在软件项目教学中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1)合理分组。

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2]在协作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性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2]所以,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4]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分类,每组按优、中、差进行排列组合,尽可能使各组实力相差不多。然后可让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小组长 (也可由教师指定) 。

(2)分解软件项目任务。

以软件小项目的流程为依据,笔者把开发本软件的项目任务分解成几项子任务,如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表单设计、报表设计、菜单设计和创建可执行文件等工作,然后分期给每个小组布置子任务,以学习完成子任务为阶段性的目标来实施《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项目教学任务实施阶段

项目教学任务实施是小组协作活动的重要体现。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团队意识为主线,如在项目任务的选择、内容安排及活动的设计组织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精心设计每项具体的子任务。

教师首先要选择学生能设计开发出的软件项目,比如开发“学籍管理系统”,因为学生对有关此系统的信息比较熟悉,容易入手去设计数据库;再次要设计每项具体的子任务,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生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学生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相沟通,共同协作,培养了学生互相沟通、尊重他人、说服他人、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5]

(3)融入竞争激励机制,优化协作学习。

为了增强小组协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并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协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开展评比“红星小组”和“最佳效率小组”等活动,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 评价阶段

保证小组协作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协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协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

(1)协作过程评价与项目任务结果评价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如小组信息资料收集、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进行情况。

(2)小组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进一步强化团队意识,可以是小组成员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结合,可以从小组活动内容、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对成员的评价主要从个人分担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协作活动中的表现、与同伴互助协作、对项目任务完成的贡献等情况入手。

(3)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教师根据各个指标给小组及成员进评价;评价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体现小组和个人的实际。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下的软件项目教学,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评价机制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能真正落实小组协作,不走形式的关键。

2. 项目任务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是小组协作的导航线。

3. 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不要把小组协作教学搞成就那几个人的表演活动。

4. 采用小组协作模式的班集体人数总数不宜过多,否则小组和小组成员也就多了,活动就很难驾驭。

总之,“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协作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7) :57.

[2][3]陈小莲.网络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策略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4, (5) :36.

[4]郑淑芳.试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文教资料, 2006, (1) :115.

上一篇:开放性教学模式下一篇:会议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