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2024-05-04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精选11篇)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第1篇

1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口腔内经常存有大量细菌, 其中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 身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由于唾液中溶菌酶杀菌作用, 喝水、进食、刷牙、漱口等活动, 对细菌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 故很少发病。老年人患者时机体抵抗力减弱, 饮水、进食减少, 唾液腺分泌减少, 溶菌酶杀菌作用降低, 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 细菌增多, 分解糖类, 使发酵和产酸作用增强, 它不仅可引起口腔的局部炎症, 溃疡等并发症, 而且可致口臭, 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因此保持口腔清洁, 每日进行1-2次的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做好口腔护理, 不但能预防口腔感染, 同时也可增强食欲, 增强机体抵抗力。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老年患者长期卧床, 因体质衰弱, 咳嗽无力, 痰液粘稠, 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 有时痰液粘稠堵塞气道, 咳不出来, 可出现口唇青紫及呼吸困难, 危及生命, 故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2.1 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 维持合适室温18-20℃和湿度50%-60%。

2.2 饮食护理

适当饮水, 以清淡有营养、易消化为主。避免着凉, 预防感冒。

2.3 促进有效排痰

定时翻身拍背。按医嘱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物静滴或口服, 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超声雾化或蒸汽吸入, 必要时机械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做好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发生

老年患者免疫力低, 皮肤弹性差, 长期卧床身体局部组织受压, 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 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发生褥疮。

3.1 定时翻身

每2-3h为病人翻身1次, 翻身时注意避免拖、拉、拽、推等动作, 在骨突处放置软枕或海绵垫以维持体位。有条件的家庭可用气垫床交替充气功能, 并按摩受压部位, 同时减轻受压部位的剪力和受压时间。但在使用中要注意气垫床的充气量要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调节, 这样才能达到预防褥疮的效果, 同时建议使用气垫床的同时也要适当翻身[1]。

3.2 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定时给患者温水擦浴, 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注意保护肛周和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擦干, 会阴部可适当扑爽身粉, 肛周皮肤有破溃时可喷溃疡粉, 并及时给患者更换污染的衣裤、被褥, 保持床单之平整清洁。

3.3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既是褥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又是褥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老年人营养状况普遍低于中青年, 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 有疾病消耗加之营养摄入减少利用能力下降, 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 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高维生素, 高蛋白等营养支持[2], 多吃蔬菜水果, 不能进食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外营养。

4 做好出入量的详细记录

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 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 并根据病情变化, 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注意尿液的颜色、尿量、性质变化; (2) 对有留置导尿的病人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每天更换集尿袋, 做好尿道口护理。

5 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 我国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 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越来越多, 长期卧床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 这些老年人在心理上或生活上都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家庭的照顾, 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应在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的基础上, 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热情周到地关心老年卧床患者, 帮助其克服孤独、寂寞、恐惧、焦虑的心理。并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这样不仅减轻了患者痛苦, 减少或避免并发症, 而且减少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卧床病人病而不残, 残而不废。

参考文献

[1]梅林.老年高危病人的压疮危险评估与干预[J].现代医学, 2007, 7 (8) :16.

老年人长期卧床便秘如何治疗 第2篇

老年人长期卧床便秘怎么治疗

1、黄芪粥治疗老人便秘

黄芪30克,大米60克。先将黄芪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后,去渣取汁,入大米煮成粥。早晚分服。适用于大便干结,烘如羊屎状,无力排出,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头晕眼花,肢倦懒言者。

如服上方无效,可食芝麻黄芪蜂蜜糊:黑芝麻60克,黄芪30克,蜂蜜适量。先将芝麻研成糊状,煮熟后调入蜂蜜。黄芪煎水去渣取汁冲入,早晚分服。

2、首乌蜂蜜饮通便

材料:蜂蜜3匙,生首乌30克

做法:先将生首乌、2碗清水倒入锅中,煎至1碗,然后倒入蜂蜜搅拌即可。分2次服用,该偏方不仅可以帮助老人通便,还可以降低胆固醇。

3、黑芝麻蜂蜜饮通便

材料:黑芝麻、蜂蜜食疗

做法:将黑芝麻捣碎,可以放在罐子里,每次要喝的时候取1汤匙,加入适量的蜂蜜,用温水冲饮服用。

4、润肠疗法

便秘患者可以直接生吃一些含有大量胶质的食物,例如苹果、香蕉、西红柿等等,这样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预防以及治疗便秘的作用。如果患者便秘的问题比较严重,那么可以在上厕所之前的一个小时作用服用一些蜂蜜水,这样能够有效的稀释大便。

5、油脂疗法

服用一些植物油能够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例如花生油以及菜籽油等等。这些植物油不仅能够直接起到润肠的作用,同时在进入我们体内之后能够产生脂肪酸,这种物质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蠕动。所以,老人长期便秘食疗可以食用植物油,特别是在炒菜的时候加入一些菜籽油或者是花生油,这样在煮开之后所产生的脂类就能够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了。

老人便秘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1、早上喝杯淡盐水活着温白开水,帮助排便。

2、饭前饭后走动一下,如果条件合适就户外走走,条件不允许就在屋里转转。另外提醒您,有时间要多陪他走走,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3、饮食2小时后,平躺活着仰坐,用比较温暖的右手放在胃和小腹之间,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按摩,力度不要太大,刚好有点压迫感就好。

4、每周2顿,给老人做些杂粮的主食。玉米面或者地瓜面的。

5、地瓜和香蕉、蜂蜜是改变便秘的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多数老人有糖尿病,要注意这些食物的实用。

6、建议你可以让老人食用白萝卜,生吃可以润肺,熟吃可以润肠,很实惠很不错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如何护理 第3篇

心理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多数精神苦闷。尤其是老年人,自责之外,更是害怕孤独或被遗弃。所以,亲属应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抽时间多在其旁边陪护,多与其聊天,回忆过去一些难忘的美好时光,以减轻老人的寂寞和失落,增强其生存的信心和勇气,以积极而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

皮肤护理

冬季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褥疮的风险很高。因长期卧床使得皮肤组织萎缩,弹性变差,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少,皮肤干燥,同时变薄,对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功能降低,易出现自发性水疱,并且皮肤损伤后修复能力差,易出现溃疡。对此类患者,做好皮肤护理尤为重要。

要定时翻身。每次翻身均应检查受压的骨突部,以便及时了解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受压的骨突部位,做局部按摩或使用气垫圈、海绵垫等垫起以预防褥疮。局部出现轻度皮肤损伤,可外搽愈创一号。每日擦身并抹些润肤油。保持床铺干燥平整,避免局部皮肤刺激。

大小便护理

若有大小便失禁,要观察二便规律,做到有准备地主动护理,减少患者在床上排尿排便的次数。为防止肛门周围皮肤红肿破溃,必要时可用紫草油外搽。要及时更换床单,避免尿液刺激皮肤引发感染。

脚部护理

多用温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不要使用电暖袋、电热毯取暖,避免烫伤双脚。

注意保暖,预防低血糖

冬季寒冷刺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故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

此外,患者家属应了解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一旦患者有低血糖反应,家属应能立即识别并作简单处理。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老年科的60名陪护人员为调查对象, 平均年龄52岁, 男23名, 女37名, 本科1名, 大专3名, 中专5名, 高中6名, 初中24名, 小学21名, 曾经接触过肺部感染患者35名, 未接触过25名, 专职陪护26名 (接受过专业培训) , 非专职陪护34名 (家属及朋友) ) 。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内容包括:陪护人员的一般资料,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知识:感染的诱因、有效咳嗽、翻身及扣背排痰方法、进食时体位、手卫生、注意保暖及空气流通、饮食及运动、自身防护及交叉感染, 知识的获取途径等八方面14个问题, 每题10分, 共140分。发放问卷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 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3.1 陪护人员对预防肺部感染知识的了解程度

见表1。

3.2 影响陪护人员了解预防肺部感染知识的相关因素

见表2

3.3 获取预防肺部感染知识的途径

选择的次数由高到低排列为:医生及护士的健康教育 (20次) , 陪护及家属之间经验交流 (18次) , 接触过类似的患者 (12次) , 书报及电视 (10次) , 互联网 (6次) , 相关的知识讲座 (2次) 。

3讨论

从表1中可看出, 陪护人员答题的正确率仅为54.2%, 尤其是在有效咳嗽、翻身扣背排痰方法、进食时体位、饮食及运动四个方面认知较少, 护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加强宣教, 例如:多次有效咳嗽、翻身扣背排痰示范操作, 指导陪护人员协助患者床上被动运动, 循序渐进, 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食物进入气道, 加强营养, 提高患者免疫力。

由表2可见, 文化程度较低、非专职、没有接触过此类患者的陪护, 预防肺部感染认知水平较低, 必须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 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逐步提高宣教的深度和广度,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增加陪护人员获取知识的途径。陪护人员预防肺部感染的知识绝大部分是在医院陪护期间获得的, 在院外获得的机会很少。在医院, 医生及护士面对面的讲解、手把手的操作、病房的健康宣教栏、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讲座、陪护及家属之间的经验交流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此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 建立微信群, 定期发放学习资料, 随时随地为陪护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途径。

总之, 肺部感染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与其年龄大、卧床时间长、基础病多、肺功能降低、排痰不畅、营养缺乏、免疫力差有密切关系[1]。此次调查发现, 陪护人员对肺部感染预防知识的认知总体上处在较低水平, 与其文化程度、职业、是否接触过类似患者有密切关系, 应加强有效咳嗽、翻身扣背排痰方法、进食时体位、饮食及运动四个方面健康宣教力度, 增加陪护人员获取知识的途径, 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 为陪护人员提供相应程度的、系统的健康宣教, 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第5篇

便秘是很多疾病发生与加重的诱因。老年卧床患者由于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活动减少,容易发生便秘。患者便秘是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对卧床时间与便秘的关系、临床护理干预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护理对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

1 老年患者卧床与便秘的关系

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重度便秘发生率从卧床前期到臥床期明显增加,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功能进一步降低,导致便秘。在本次调查中,老年卧床患者长时间卧床或室内生活,活动少使肠蠕动功能降低。老年卧床患者自理能力缺陷,尿失禁的发生率高,部分患者认知障碍,这些都将影响患者对摄入足够水分的能力和愿望,使水分的摄人减少引起便秘。导致老年患者卧床的主要疾病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及老年痴呆等疾病,可能与患者服用多种影响排便的药物如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及抗抑郁药等有关。卧床老年患者排便需他人协助,由于不愿麻烦他人或病室有他人等环境不便,抑制便意,而未及时排便。本研究显示,50.45%的患者遵医嘱服用缓泻剂,15.15%自己服用泻药,特别是长期过量使用缓泻剂加重便秘。这些因素均能导致卧床老年患者发生便秘。

2 老年卧床患者便秘的干预与对策

2.1 注重对各种疾病老年卧床患者活动的护理。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慢性肺病、肿瘤、骨折及老年痴呆等疾病可导致老年人长时间坐位及卧床,影响肠蠕动导致便秘。应该注重对这些患者的活动的促进。①重度便秘在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较高,这与脑血管特别是卒中患者偏瘫,肢体乏力,站立行走困难,只能坐位或卧位休息,随着时间延长,如果不给予及时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出现肌肉关节挛缩,患者的活动会进一步受限。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早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尽量保存其自理能力。②心血管疾病心功能衰竭及心肌梗死等患者,由于活动后可能发生心悸、气促等不适,同时认为卧床休息就是治疗,而减少活动,增加卧床时间。③慢性肺病患者,由于对氧气的需要,被氧气管限制活动而卧床休息,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减少。应该为这类患者提供便于携带移动的轻便供氧装置,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其活动量,减少卧床。④晚期肿瘤患者,由于疼痛及乏力等影响,容易卧床不起,应及时有效控制疼痛,除了极度衰竭的患者,均应提供条件,他人推送或陪伴外出活动,鼓励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增加其活动范围和活动量。⑤老年痴呆患者,由于认知障碍,外出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部分患者即使有活动能力也被限制于室内活动或卧床;部分和指引乏力,不能自己站立、行走,有无法表达自己起床及出行的需要,而被限制卧床。对这类患者,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增加他人陪同或推送外出时间,尽量减少对活动的限制。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第6篇

关键词:体位,误吸,床头角度胶贴

留置胃管给予鼻饲饮食能够帮助不能经口进食的老年患者营养平衡, 减少继发性损伤, 从而达到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影响, 留置胃管患者容易发生误吸, 误吸是鼻饲中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1,2]。误吸可导致吸入性肺炎, 甚至可以直接引起窒息和死亡[3]。引起误吸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患者意识性障碍、鼻饲管的位置与固定的不当、鼻饲的体位与注入计量、注入速度等[4]。在鼻饲体位中, 床头角度过小容易增大反流及误吸的机会, 抬高床头, 有利于预防胃食物反流的发生和胃肠食物的排空[5]。为了探讨如何准确抬高床头角度 (体位) 以降低长期卧床鼻饲老年患者误吸的发生率, 该院于2012年4月始采用自制方形的床头角度胶贴准确抬高床头角度对长期卧床鼻饲老年患者进行鼻饲,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科2012年4—9月神经内科60例鼻饲患者 (实验组) 的临床资料与2011年8月—2012年2月56例 (对照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实验组其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70.0±0.24) 岁, 住院天数15~32 d, 平均 (18±3.56) d;对照组其中男30例, 女26例, 年龄62~88岁, 平均 (72.0±0.52) 岁, 住院天数14~28 d, 平均 (16.0±4.62) d;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 近15 d内均无肺部感染体征, 如无咳嗽、咳痰, 白细胞计数、体温、胸片均无异常。

1.2 观察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目视估计法抬高床头, 按鼻饲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鼻饲并保持原体位60 min。

1.2.2 实验组

将自制方形床头角度胶贴贴于床板边缘, 其中标有0°、30°、45°3条角度线, 抬高床头至45°角度线即为床头高度, 然后按鼻饲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鼻饲。

实验组鼻饲前, 护士均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床头摇高对预防误吸的重要性, 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先用目视估计法摇高床头, 再用床头角度胶贴校正至45°角, 统计目视估计法摇高床头角度的准确率, 按鼻饲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鼻饲并保持原体位60 min, 鼻饲后对患者进行观察。

参与鼻饲的护士在我科室工作1年以上, 经过培训, 熟练掌握鼻饲的基本步骤, 强化教育鼻饲时床头摇高45°角并保持此体位60 min对预防误吸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患者鼻饲后出现下面任意1项, 即为发生误吸:鼻饲前没有呛咳、咳嗽症状, 鼻饲过程或鼻饲后出现呛咳;鼻饲后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频率20次/min;鼻饲中或鼻饲后出现呕吐;鼻饲后体温高于38.5℃或较前升高1℃, 咳浓痰或痰量明显增加;肺部听诊出现新的湿啰音, 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6]。

1.4 统计方法

研究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实验组中, 先采用目视估计法抬高床头角度, 再采用床头角度胶贴进行角度校正, 结果目视估计法抬高床头45°角的准确率为73.49%。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发生误吸例数的统计, 见表1。

注:χ2=12.84, P<0.01。

3 讨论

鼻饲的患者如病情允许, 鼻饲后半卧位持续60 min能较好地减少误吸, 以减少吸人性肺炎发生。因此在该研究中, 两组患者鼻饲均抬高床头角度45°角后保持原体位60 min。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目视估计法抬高床头角度的准确率为73.49%, 无法精确床头角度;对照组采用目视估计法抬高床头发生误吸20例, 阳性发生率达35.7%;实验组采用自制的床头角度胶贴抬高床头45°角发生误吸5例, 阳性发生率只为8.33%, 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研究认为通过床头角度胶贴来对床头角度较正, 能有效的减少了误吸的发生。

床头角度胶贴制作简单, 使用方便, 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角度核准手段, 其准确性达100%, 保证了抬高床头角度的有效性。因此, 研究认为应用床头角度胶贴因其制作简单、经济, 并能很好指导鼻饲患者日常及进食时的卧位, 以减少长期卧床鼻饲老年患者的的误吸发生率, 具有积极的临床实用价值。

研究认为, 自制床头角度胶贴虽然方便经济, 但是患者的舒适度、病情、陪护者的依从性等皆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落实床头抬高角度的准确度来有效预防误吸的执行力, 需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护士、患者的意识, 真正达到准确执行, 减少误吸, 对于其它不同角度对患者舒适度及误吸发生的影响, 将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ucinda K Lysen, 著.简明临床膳食学[M].霍军生, 张春良, 许伟,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4.

[2]冯晨霞.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5, 12 (7) :67.

[3]王增英, 吴惠平.老年病人食物误吸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33-234.

[4]常红, 帅冬梅.鼻饲误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 :473.

[5]Mann G, Dippg, Hankay GJ, et al.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stroke, prog-nosi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at 6 months[J].Stroke, 1999 (30) :744-748.

[6]俞森洋.呼吸危重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106.

[7]周金细, 黄秀香.老年卧床患者留置胃管鼻饲护理[J].右江医学杂志, 2004, 32 (5) :518.

[8]赵晓辉, 刘晓联.老年卧床病人不同鼻饲方法的比较[J].实用护理学杂志, 2003, 19 (10) :11-12.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入住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24例, 男10例, 女14例, 年龄60~89岁, 糖尿病病史2~20年, 伴脑血管病吞咽困难10例、伴压疮糖尿病病足2例, 肝肾功能不全4例, 肺部感染3例,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胰岛素治疗者14例, 口服降糖药10例, 联合用药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依据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血糖≤3.9 mmol/L作为低血糖标准及美国糖尿病协会低血糖工作组规定[2]。24例患者血糖<3.9mmol/L。

1.3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表现外, 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表现7例, 昏迷者4例, 因出现偏瘫误诊为脑血管病者5例、出现抽搐误诊为癫痫者2例,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 出现躁动不安、行为紊乱、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误诊为精神障碍4例。

1.4 治疗

以上均为住院老人, 低血糖的确诊时间30 min~6 h, 手指血糖1.0~3.0 mmol/L, 之间, 对轻者立即给予糖水或者蜂蜜水口服及糖果、饼干使用, 30 min症状迅速缓解, 对重症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40~100 m L静推, 继10%葡萄糖静滴, 至病情稳定, 复查手指血糖6.0~8.0 mmol/L, 治疗期间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经积极治疗, 29例迅速缓解, 1例因伴有脑梗塞、肺部感染昏迷时间6 h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通过对护理院24例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观察与治疗,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及误诊的原因。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自身内在因素

(1) 入住护理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入院后对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技能评估, 大部分老人属于中度重度残疾, 生活技能丧失, 日常生活明显需要帮助。

(2) 老年糖尿病患者, 长期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由于肝肾功能减退, 导致药物和胰岛素在体内沉积,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3)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 合并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 长期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 口服药种类较多, 药物相互作用, 易诱发低血糖。

(4) 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 对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下降, 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少, 诱发低血糖。

(5) 伴有脑梗塞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大多数自理能力丧失, 都长期卧床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 消化机能明显减退, 吸收不良, 由于吞咽功能障碍, 进食减少, 易于发生低血糖。

(6) 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缺乏, 肝肾损害和肝糖生成减少。

(7) 护理院的老人都存在着孤独、抑郁、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不配合医护人员, 口服药物不规律, 存在漏服, 或两次药物一起服用、不规律进食等都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2.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外在因素

(1)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伴偏瘫吞咽功能障碍, 生活能力部分丧失, 需要护工帮助喂饭, 因护工不细心或没有耐心, 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后不及时给老人喂饭, 或喂饭较少, 或老人近期饮食减少, 没及时给医护人员反映, 不能够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老人药物漏服, 两次药物一起服用, 占11例45.83%。

(2)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胰岛素和降糖药联合用药, 每日查房没有详细询问老人饮食状况, 没有动态监测血糖, 在进食减少情况下, 没及时调整药量8例33.33%

(3) 长期卧床, 出现压疮, 经治疗压疮痊愈后没及时调整胰岛素药量2例8.33%。

(4) 因老人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没及时与老人沟通, 注射胰岛素后老人不愿进食, 护士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再次去观察老人是否进餐, 护工在老人没进餐的情况下, 也没向医护人员反映, 发生低血糖2例8.33%。

(5) 因护士责任心不强, 交班不清楚, 重复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1例占4.17%

2.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误诊原因

(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复杂, 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 受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少见, 往往只考虑到原发疾病的加重或出现新的疾病, 在这种顺序思维影响下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够深入, 应对糖尿病知识相对缺乏, 对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血糖控制, 对低血糖的危害缺乏关注, 警惕性不高。

(3)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 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老人饮食状况, 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不到位。

3 预防策略

3.1 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对住院老人、家属及护理老人的护工宣传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的危害, 住院期间动态血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

3.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识别能力,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动态监测血糖, 对低血糖风险评估, 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

3.3 适当放宽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指标

空腹6.0~8.0 mmol/L, 餐后11~13 mmmol/L。

3.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剂量上墙标示, 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 在注射前后询问老人饮食状况, 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3.5 加强对护工的临床专业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

对糖尿病患者重点告知老人饮食状况及规律服药, 需喂饭的老人, 在注射胰岛素前后了解老人的饮食状况等注意事项培训。

3.6 对脑血管意外后伴吞咽功能障碍者, 因进食较少, 积极与家属沟通, 尽早鼻饲留置, 既保证老人的营养又可防止因进食少而诱发低血糖。

3.7 定期血糖监测, 低血糖风险评估, 实行医生护士护工床位负责制。对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 餐后血糖高于13 mmol/L与家属及时联系, 并采取相应措施。

3.8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时常规手指血糖监测。

4 体会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的常见副作用, 也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 轻者治疗后及时缓解, 重症者低血糖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 出现休克、昏迷, 脑功能障碍, 危机生命。低血糖的治疗简单, 后果严重, 关键是对低血糖的正确诊断。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 表现为出汗、心悸、颤抖、面色苍白, 饥饿、等典型的表现不难诊断, 脑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 但葡萄糖的储量有限, 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 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幻觉、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偏瘫、抽搐昏迷、甚至植物人等临床表现, 此时受原发病的影响, 容易误诊, 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及时检测手指血糖, 血糖<3.9 mmol/L, 立即处理。该院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常规血糖监测, 避免误诊及低血糖的发生而延误治疗时机。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征, 分析原因, 提高医护人员鉴别及处理能力。方法 对该院5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2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中男性10例, 女性14例, 使用胰岛素14例, 口服降糖药10例, 联合用药8例。表现饥饿、乏力、心悸出汗7例, 误诊为脑血管病5例、精神障碍4例、急性胃肠炎2例, 昏迷4例, 癫痫抽搐2例, 经及时治疗恢复23例, 死亡1例。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 自理能力大部分丧失, 低血糖发生率高, 临床表现复杂, 误诊率高, 低血糖的诊断是关键, 提高医护人员的鉴别处理能力, 动态监测血糖, 对血糖标准适当放宽,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及时与家属沟通,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长期卧床,护理院

参考文献

[1]葛焕琦.远比想象中可怕的低血糖[J].糖尿病天地 (教育刊) , 2009, 12 (1) :36-37.

[2]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 16 (18) :66-67.

[3]朋凤光.局部氧疗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8, 11 (1) :43-44.

[4]周南.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8例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 (5) :757.

[5]王艳.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与标准疗法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9, 17 (11) :822-825.

长期卧床患者的心理疏导 第8篇

1长期卧床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恐惧焦虑心理

因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意外发病, 突然瘫痪, 使患者精神突然受到刺激, 表现为愤怒、绝望、焦虑、恐惧、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心理失去平衡等。

1.2 被冷落心理

由于年老体弱, 能力衰退, 集体生活减少, 加之卧病在床, 被冷落的心理油然而生。

1.3 理想心理

拒绝承认现实, 不能马上接受事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患者和家属充满着幻想, 患者会认为在康复期会治愈出院、正常生活。

1.4 抑郁悲观心理

患者久卧床塌导致肌肉萎缩、营养不良等, 生活不能自理, 情绪低落或极度烦躁, 不配合治疗, 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1.5 默认、迫切心理

多数患者能承认疾病的预后, 积极配合治疗, 经常反复询问自已的疾病, 迫切了解检查治疗的结果。

1.6 依赖心理

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 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反应。有焦虑、痛苦、失眠、抑郁、自我形象紊乱等。

2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于上述心理变化, 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倍加关心体贴患者。在生活上给予耐心照顾, 精神上给予支持, 协助并鼓励坚持功能锻炼。可以采取经常与患者谈心的方法,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病情好转。具体的做法如下:

2.1 建立起医患间的充分信任关系

信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安慰和鼓励, 取得患者信任。患者对护士的高度信任感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患者信任, 就要同患者密切交往, 缩短护患间的心理距离, 如向患者主动介绍病情, 给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 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 使其感受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坚定生活的信心。

2.2 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

长期卧床的患者, 床铺要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 床旁应留有放置日常生活用物的地方以便患者取用, 使其感觉方便、舒适、安全;应每2小时翻动1次体位, 并用湿热毛巾擦洗皮肤, 用手掌自下而上、自外而内轻轻拍击患者背部, 这可以减少肺部感染与褥疮发生。要注意口腔护理, 经常漱口清洁口腔。要定时清洗外阴部, 特别是有大小便失禁者, 要经常用温水擦洗, 保持干燥, 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减轻和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存质量。

2.3 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相结合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宣教有关疾病及康复治疗知识, 指出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讲解情绪的特性, 情绪变化在体内的反应,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以便增强食欲和睡眠,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4 加强对心理障碍严重患者的心理疏导

具有厌世情绪的患者, 往往拒绝治疗和护理, 医护人员应根据其特殊的心理状况, 更加关心其病情, 及早发现并预防患者的灰色情绪, 及早预防患者自伤、自残、自杀倾向, 保护患者身心健康。做到耐心讲解、劝慰等多方面关怀, 请一些恢复较好的患者言谈互教, 取得家属和单位的共同支持, 让患者面对现实, 鼓起生活的勇气, 坚持康复训练, 争取早日康复。

2.5 以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时, 无论其职务、地位、经济条件、文化修养的高低, 医护人员都要一视同仁, 诚恳相待;尊重、理解、关怀患者, 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争取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想方设法为其解难排忧;勤与患者做有效的沟通交流, 善于应用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勇敢面对疾病;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总之, 长期卧床患者住院时间长, 与社会交往减少, 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心理障碍, 医护人员在做好病情诊断和常规治疗的同时, 应该进一步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以免患者产生人格障碍, 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 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对前途树立信心, 从而调动患者在各项治疗护理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以坚强的毅力来配合各项康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进行, 为回归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长期卧床女患者的便器改进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80例长期卧床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 年龄56~88岁, 平均72岁。对照组40例, 年龄60~82岁, 平均71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与制做方法

取用过大长方形饮料瓶1个, 瓶身总长约30 cm, 宽约10 cm, 将瓶口剪掉约5 cm, 瓶身宽的两面作上下两盖, 然后将上盖剪掉约瓶身总长的2/3左右, 形成一个撮箕形式, 边缘用医用胶布黏贴, 再用塑料胶布黏贴一遍, 以防胶布被小便浸湿。 (见图1) 。

观察组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女便器, 对照组用普通女式便盆。

2结果

两组患者不适症状及压疮并发症比较, 见表1。

表1示, 患者使用两种便器后压疮、烦躁、臀部不适,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 排尿困难及肺部并发症,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3.1 因出汗, 大小便失禁等原因, 使皮肤变得潮湿, 抵抗力下降, 影响皮肤的防御功能, 加上尿液和粪便中化学物质的刺激作用, 使皮肤酸碱度改变, 致使表皮角质层的保护能力下降, 容易发生压疮[1]。

3.2 便盆长期垫入臀下, 患者感觉不适, 同时与皮肤产生压力与摩擦力, 易产生压疮。

3.3 使用尿布患者臀下长期潮湿, 普通便盆使用笨重, 冬天接尿感觉很冷, 不适, 易引起烦躁不安。

3.4 对于尿失禁长期卧床女患者, 可将此简易便器固定于两腿之间, 紧贴外阴部接取尿液, 患者感觉舒服、自然。

3.5 该便器制作简便, 材料易取, 经济实用, 轻巧耐用。

3.6 经临床验证, 长期卧床患者用此简易便器自己接尿或家属帮助接尿均将尿液全部排入瓶内, 无尿液漏出现象, 床褥干净, 减少压疮发生率,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负担, 同时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笔者认为此简易女便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谨防尿道结石 第10篇

长期卧床,老人易患结石

据报道,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卧床老人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8%~35%的长期卧床患者会诱发尿石症。

究其原因有:①骨骼脱钙。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够,骨骼脱钙而引起高钙尿和尿磷排出增加。这在卧床的早期特别明显。由于血钙升高,尿钙、磷、尿酸、羟脯氨酸排出增加,尿枸橼酸排出减少,结果使尿中钙盐饱和度增加,抑制物活性降低,促使泌尿结石形成;②长期卧床的患者极易并发尿路感染,特别是截瘫患者由于膀胱功能不全,需要留置导尿,常易并发尿路感染;而所留置的导尿管又可以作为异物成为泌尿结石形成的核心,这就是形成感染性泌尿结石形成的祸根。除了发生骨折外,老年人患了脑栓塞、脑出血等肢体瘫痪的疾病,如活动减少都可引起尿石症。

大多数患者随着结石体积的增大,伴有肾区钝痛、血尿等症状;也有的结石进入输尿管造成肾积水或肾绞痛,以致疼痛难忍,严重者可诱发癌变。总之,尿石症对人体危害很大,应当积极预防。

尿道结石,防之有道

老年人因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时,采取以下措施有益于预防尿结石形成。

鼓励及帮助患者多活动,借以减少骨质脱钙,增进尿流畅通。还可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床上活动,也可以进行一些被动性的活动,必要时可以对截瘫患者进行肌肉的电刺激。

多饮水、不憋尿。多饮水可稀释尿液,降低尿内晶体浓度,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及促使尿石排出,每日饮水量要在2000~3000毫升,同时应注意水源的清洁卫生。

少吃盐。太咸的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而盐和钙在体内具有协同作用,且会干扰防治肾结石药物的代谢过程,成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小于5克。

减少钙的摄进。也可服用降低尿钙的药物(正磷酸盐和噻嗪类利尿剂),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的破坏,降低尿石症的发生率。

治疗和预防尿路感染。有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定期更换导尿管(一般1个月更换1次),这对预防感染性泌尿结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意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尽早除去尿路梗阻因素,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由于细菌及其引起的脓块、坏死组织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而导致结石生成。所以,及时治疗泌尿系感染对预防结石也十分重要。

饮食调节。尽量戒除咖啡、茶和酒,宜少食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土豆、红茶、豆类、栗子等。少吃糖,吃糖后尿中的钙离子浓度、草酸及尿的酸度均会增加,尿酸度增加可使尿酸钙、草酸钙易于沉淀,促使结石的形成。还要注意少吃肉类、动物内脏。因为肉类代谢产生尿酸,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也会产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结石的主要成分。

编辑/杨丽伟 jtyy6729@163.com

尿道结石多发生在肾脏

人体中某些物质成分由于不能继续分解被人体所吸收,导致从体液中析出,形成晶体颗粒,即结石。当结石发生于肾脏,就称为肾结石。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尿液从肾脏产生后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肾结石可分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尿酸盐)结石、磷酸铵镁结石、胱氨酸结石及嘌呤结石6类。

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卧床患者100例, 男66例, 女34例。其中下肢骨折10例;骨盆骨折8例;颅脑外伤术后昏迷 50例;脑梗死偏瘫 12例;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20例。年龄最大80岁, 年龄最小6岁。住院时间最短30 d, 最长120 d, 平均55 d。

1.2 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

采用“正确评估患者、健全褥疮防范的管理制度、减少受压部位的摩擦力和切应力、促进局部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等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1.3 结果

除1例是院前褥疮外, 未见入院后褥疮发生。

2 讨论

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褥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发症、甚至死亡, 而且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文献报道[1]: 在荷兰, 大于1%的卫生保健经费用于褥疮的防治或支付因褥疮治疗导致的费用;在美国, 褥疮的治疗费用每年大于10亿美元。

褥疮发生的原因[2]是身体受压部位持续受压, 血液流经皮肤及皮下组织时, 被超过毛细血管压的持续压力所阻断, 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 导致组织坏死和溃疡。针对褥疮发生的原因我们采取一系列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

2.1 正确评估患者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积极正确评估患者的情况已经成为预防褥疮的关键步骤[3]。要对患者褥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做定量、定性的综合分析, 我们常用的方法是Braden褥疮评分法和Nortor褥疮危险因素评分法[4]。

2.2 健全褥疮防范的管理制度

经过评估, 对长期卧床患者视为褥疮高危人群, 应该实行重点预防和护理。有资料表明, 皮肤受压70 mm Hg超过2 h就可以造成不可逆的损害[5]。导致褥疮的首要因素是压力作用于骨的突起处, 应当建立预防褥疮翻身卡, 避免长时间压迫, 定期变换体位, 每1~2 h提醒或帮助患者翻身一次, 认真床头交接班, 每次翻身都要做记录, 而且要记录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 做到天天查、班班交, 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同时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3 减少受压部位的摩擦力和切应力

研究表明[6], 皮肤在固定的粗糙面 (如床单、约束带、定位器、面罩等) 上移动时产生摩擦力或皮肤保持固定而基底组织移动时产生切应力, 两者都容易造成褥疮, 后者尤其常见于手术患者摆放体位或强行移动麻醉后的患者。过去认为, 褥疮仅仅是病房的护理问题, 近年研究显示[1]麻醉和手术也是褥疮的危险因素, 要积极预防术中褥疮的发生。因此, 在手术前麻醉实施、手术中摆放体位和手术后治疗、翻身时, 我们要求做到动作轻柔, 避免拖、拉、推等强硬动作, 使用气垫床、滑石粉, 骨骼突出处可用气垫圈、棉圈、海绵垫等。

2.4 促进局部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对于长期卧床者, 要经常用温水擦澡、擦背、局部按摩等。另外,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 可导致全身皮肤弹性降低, 卧床过久易致褥疮。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食欲, 对有昏迷和意识障碍等不能进食的患者要通过鼻饲补充营养, 必要时可根据医嘱补充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维生素、新鲜血浆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对100例长期卧床患者采取一系列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00例长期卧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对长期卧床住院患者采取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除1例是入院前褥疮即存在外, 未见入院后褥疮发生。结论预防褥疮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中切实可行, 效果肯定。

关键词:长期卧床患者,褥疮,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何晓珍, 樊翌明.术中褥疮的研究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7-9.

[2]刘洪静, 张然.预防褥疮床垫的制作与应用.护理学杂志, 2002, 17 (1) :80.

[3]刘秀莹, 刘秀荣, 张秀英, 等.神经科病房消灭褥疮的几点体会.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3) :180.

[4]张长惠.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褥疮.《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5) :202.

[5]李翠薇, 董虹, 吴惠平.院外带入褥疮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护理, 2003, 9 (7) :533-534.

上一篇:延续服务下一篇:覆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