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特色范文

2024-06-26

教师特色范文(精选12篇)

教师特色 第1篇

我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母亲因为女儿在美国, 女儿让她到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 她小学毕业, 汉语一般, 英语也只会“ 你好”“ 再见”, 她觉得自己不会被批准。 但他女儿告诉她, 她可以申请“ 有技术特长”。到了移民局, 官员问她:“ 你会什么?”她回答说:“ 会剪纸画。 ”说着就从包里拿出剪刀, 在一张彩色的亮纸上飞舞地剪起来, 不到三分钟, 一幅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画就完成了。 移民局的官员看得目瞪口呆, 连声称赞“ ok! ok! ”她就这么“ ok”了, 让那些一起来办理却被拒绝的高学历的人是既嫉妒又羡慕。

有特长的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作为美术教师, 你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呢?你能否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有特色的教师呢?怎样做一个有特色的美术教师呢? 下面, 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自己的喜好, 寻找自己发展的目标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 作为美术教师, 你不必样样精通, 但你必须有一样拿出手的绝招。 如果你擅长油画, 你就在油画上下一番功夫;如果你擅长素描, 你不妨将你的这个本领教给你的学生, 让你的学生中出几个素描高手;如果你对民间美术有研究, 你不妨在学校开这样一个兴趣班, 教一群会剪纸、会编制、会泥塑的孩子。 选择某个符合自己特长的方面做下去, 教出各种有特色的学生。 这才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突破自己的局限,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人会说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 怎么办? 有了思考, 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 就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 思考与实践会有距离, 有距离就会有发现。 我们都是一线教师, 只要你愿意, 将自己喜爱的某个方面就可以发展成自己的特长。 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天地去突破自己, 只要你愿意, 你就能证明自己。

三、坚持自己的目标, 日积月累提升自己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 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价值也不大。 每天有一点思考, 每天有一点尝试, 每天有一点收获, 就是成功。 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做一年, 你可能会有一些经验;如果你将一件事情做三年, 你的经验可能会变得富有系统;如果将它做五年、十年, 你可能会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如果做到二十年、三十年, 你绝对称得上是专家了, 更何况是我们拥有特长的那个方面呢?

四、开拓自己的专业, 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有许多新的美术项目不断被开发出来, 我们要善于学习, 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 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 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比如沙画, 电脑画, 贴画等等。

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一个发展方向, 只有自我规划, 我们才可能真正成长, 才可能走出只属于自己的道路, 才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成为被学生铭记的教师, 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人。

特色学生需要特色教师, 特色学校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具有各自的特长。 做一个有特色的美术教师, 不仅是学生的需要, 学校的需要, 更是我们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师特色主题研修 第2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聚焦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断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特制订小学部学科主题研修活动方案。

一、主题研修活动的主要目的

1.通过主题研修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巩固和加深课程理论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2.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发现和解决一线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主题研修活动,引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围绕“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理念,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与要求

1.选择研修主题。每一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研修主题。

2.集体研讨交流。针对自己所选定的“研修主题”,在学科组内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网上收集相应的有价值资料,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参考资源。

3.撰写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研修活动并针对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情,选择一节课的内容完成一篇教学设计(请在设计方案第一行注明所针对的研修主题,并对方案主要环节扼要说明设计的意图)。

4.教学实践与研究。在所教班级内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积极与学校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并记录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并发在自己“研修日志”中。

5.研修成果总结。总结自己研修、实践的成果,撰写“我的教学故事”,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内容不得少于2000字。切忌抄袭现象。

三、研修时间安排

4月份到六月份

四、研修参考主题

建议着重从如下几个角度确定研修主题:

[主题一]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对应的学习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

[主题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

对应的学习课程:《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工具的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组织互动交流活动的教学策略》。

[主题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

对应的学习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四]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特色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发展 第3篇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从深度、广度扩大培训的范围,专注学科发展。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我校的品牌专业。我校聘请到相关职业学校中有多年授课经验的教师为我校的教师做辅导;有多年政府接待工作经验的郭处长结合工作实际为酒店专业教师讲授了酒店、餐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长春市电教馆的老师为我校做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报告等。通过这些培训,使广大教师了解到前沿的专业发展的理论;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情感上促进了教师对本专业的热爱,使教师们更加热衷于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见专家和同行的引导和帮助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发挥了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教师自主学习的活动模式是校本培训方式的手段之一。校本培训模式的个体是每一位教师,动员全体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坚持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在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我校的校本培训才能取到良好的作用。

4. 重視学校教师中年轻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和主题的教学开放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例如,开展的 “教师专业成长主题汇报说课大赛”、“每人一课,每周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题的教学开放课及“骨干教师示范课”、“校教学能手及教学新秀引领课”等主题教学开放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能力的彰显及学生课堂满意率的普及。

5. 注重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我校现在已选派50余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市区级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刘艳秋、侯颖、刘迎春等教师分别获得了去北京、石家庄、山西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的资格,刘迎春老师并获得了 “优秀学员的称号”。刘艳秋老师还参加了去德国学习考察的机会。可以说学校为教师创造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学校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到学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把学习成果与全体教师分享,让培训后的教师进行交流汇报,为全体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也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学以致用”。最后教师们每人要写一份学习报告反思。下面是我校一位教师的心得体会:“能力为本位,职业为导向”。

6. 通过组织教师研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了加强我校各专业的课程整合、满足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有针对性编写校本教材。目前,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职教分社合作,正在组织编写的《礼仪》、《旅游概论》、《饭店管理》、《中国旅游地理》、《公共关系》、《前厅》、《客房》、《餐饮》等八本教材。

7. 通过校本培训,带动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及学生的进步。我校于2007年获得全国导游证考试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合格率达到88.7%;2008年的导游证考试我校再创辉煌,取得合格率94%的好成绩,获得全省第一名。我校的王秘同学获得全省成绩第一名。09年,10年我校的导游证考试仍然保持较好的态势。这与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教师们早出晚归,带病工作,为了学生导游证考试取得过关率,教师们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和感情付出,是他们用真心和实际行动唤醒了学生们学习的意志,是他们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师们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8. 抓梯队建设,为校本培训增加活力。以不同层次教师为目标,分名师、精英教师、骨干教师、青年优秀教师和教坛新秀五类名师培养梯队,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互动、看课评课、名师讲堂、个人反思、成果汇报等有效形式进行培训,力争通过3年时间完成第一轮培训。

9. 主题研训,带动校本培训全面发展。我们遵循“学用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新教师等群体的集中研讨和学习。

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4篇

一、确立办学理念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的精髓, 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象征。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认识和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校长或学校班子这个层面, 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 只有学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办学理念, 学校才能形成其特色。教师是连接办学理念和特色学校发展的桥梁, 是特色理念的实践者, 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特色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 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长只有把先进的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 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学校要围绕特色主题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 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我校提出“让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的办学理念, 学校确定教育着眼点, 实施强化生命教育, 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人。

二、立足学校实际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学校实现个性化与特色品质发展必须立足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实, 这是特色之树常青的土壤。特色教师的建设首先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一是立足本校的办学优势。要对学校所处的区域优势、办学积淀、办学现状等加以分析, 并提炼出本校的办学优势。二是立足本校的教师资源实际。一般来说, 学校所期望的特色, 与大部分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一致或相近时, 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 特色学校建设容易获得突破。三是立足本校的物质实际。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 对学校特色的培养能起促进或制约作用。四是立足本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是培养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 所以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 使它为特色学校建设服务。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 经过认真论证, 精心制订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在制订方案时, 一要正确把握特色学校和特色教师的含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优良传统、办学优势等。二要组织人员进行多层次研讨, 完整设计特色学校内部要素, 形成既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又具有本校个性的特色学校创建方案。我校是区委、区政府为谋划快速发展教育大计, 打造文化大省, 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办学的结晶。经过多年的实践, 传媒特色已初见成效。科技传媒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的品牌, 学校的特色建设以科技传媒优势确立特色目标, 并落实于办学实践。以创建传媒科技的特色办学经验, 发挥传媒科技这支优秀师资队伍, 带动并促进学校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三、开发特色课程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特色学校需要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创建必须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而教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分成两大类别, 一类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创造, 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另一类, 是开发和建设新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教师的中坚作用。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进行再开发, 是学校开发特色课程的普遍方式。学校要调动教师开发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积极性, 形成课程创新的氛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再开发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 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条件, 使课程的开发更好地适合本校的实际。我校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 构建课程文化, 侧重从课程的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生成性、合作性出发, 以动态发展的、立体多元的、个性选择的方式给师生提供学习、成长的舞台。目前, 学校教师能够将科技教育和传媒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完美结合, 推进课程改革, 营造出浓厚的科技传媒文化氛围,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传媒艺术素养。几年来, 我校自主创建了几十门科技传媒多样化的校本特色课程。由于我们的教师直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形成教学特色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教师的教学特色建设, 开展学科特色建设。首先, 要明确学科特色建设的方向。学科特色建设方向的确立, 是建立在学校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基础上的, 既要与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一致, 又要具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其次, 学科教学必须有创新。这就是要求各学科大胆改革, 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益, 要求学校建立促进教师教改的驱动机制, 让学校出现教改热潮, 教坛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第三, 各学科要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 学科带头人集中体现着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由学科带头人领衔, 凝聚科研团队、明确学科方向、搭建学科平台、提升科研实力、培养特色人才, 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学科带头人在教育教学理念、模式、途径、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上做出成绩, 突出特色, 并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决策的制定。第四, 学生有特色。我们要求各科教师要有人才意识, 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展其所长, 培养出一大批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第五, 社会有影响。这就是要求学科教研组有先进的经验和拔尖的教师, 在市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有影响、有知名度。

五、加强校本研训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校本研训是培育特色教师综合水平最常见、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学校的校本研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 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青年教师。为了促进青年教师自主发展, 学校可以创设多种教育形式。教育形式主要有三个系列: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列———以高学历层次、高理论起点的培训为主;年轻教师岗位培训系列———以做好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为主;教科研方法学习班系列———以学习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主。此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师徒挂钩”等活动, 分层次有目的地培养青年教师, 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其次, 以班主任培训为关键。特色学校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内部努力的结果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学校特色理念要让家长获得充分的认知和理解, 尽力使家长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使学校和家长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班主任的特殊角色决定了其成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纽带。因此, 学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 通过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研讨会等各种形式, 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效率。第三, 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导。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特色教育科研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 边研究、边发现、边完善, 它需要学校广大教师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并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和发展。我校主要是通过两个“结合”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这两个“结合”一是与学校的国家级特色高中重点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即吸纳骨干教师参与大型课题的研究;二是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 即引导骨干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 并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理论水平。

六、构建学校文化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

要营造特色学校文化, 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和谐建设和特色建设, 尊重历史传承, 发扬区域特色, 进一步凝练学校精神, 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 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把先进的校园文化渗透到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环境和各项校园活动中, 还能促进校园内外人与人、人与自然、部门与部门、学校与社会全方位和谐共处。因此,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要求教师树立双重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要追求扎实的专业基础、渊博的知识积累、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技能, 以履行传承知识、教书育人的使命;二是要追求崇高的师德修养, 立身以正, 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营造合作氛围是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

特色学校的创建, 特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讲团队精神, 要有合作的意识。教师要形成特色, 必须学会分享, 合作探究, 层次推进。特色教师要在具有一般教师共有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基础上, 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 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 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有我精”的教学风格。“特色教师要乐于合群而富于个性。有个性的教师并不总是能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要看他的个性是否恰当地融入群体之中, 即他的个性是否具有合群的个性, 一位好教师, 应当是乐于合群的并富于个性的教师。”

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总结 第5篇

“亲其师则信其道”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融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科目,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在我所教班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学生,数学成绩优良而别的功课不及格。我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耐心倾听,以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我还会经常在课余时间进入班级与学生就生活、兴趣爱好、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交流,尤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关注,把他们看成最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哪怕有一点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提高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我耐心帮助其分析原因并督促其改正。

同时我也做好学生的表率,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个人取得成功不自喜,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努力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特地在教室里布置了建议角,听取学生的`意见,接受合理提议,与学生亦师亦友。

二、把丰富的情景引入课堂

在每节课备课时,我都会考虑上这节课应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数学问题情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数学教学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乐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情景,效果会有所不同。

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知识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新理念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序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技巧性教育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虽然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它体现了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快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上不时出现的新问题要快速想出应对办法。

四、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反馈信息和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测验完后我喜欢用面批的方式,及时把考试成绩反馈给学生,把我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学生。我的评价测重于鼓励,因为我深深明白教师的一段赏识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令学生感到愉悦,从而激发学生上进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潜在能力。

在教学特色形成过程中,我始终做到加强学习研究和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重点与难点、知识间内在逻辑联系等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一笔带过,应补充哪些资料。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技能上,从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方面出发,多方位考虑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从而采取应对措施,采用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用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析中学政治教师的语言特色 第6篇

一、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

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

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教师流畅语言的视听对象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二、生动

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活泼。教师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或连珠炮似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记、可信的。

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一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即处于兴奋期时,教师须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这时,切不可漫天撒网、旁征博引,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有人打瞌睡或小声讲话时,教师可暂时离开教材上的词句,或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谈一件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将谈话内容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到教材内容的讲授上。

第三,幽默。只要有心,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的学生做试卷时,不注重卷面设计,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使阅卷老师不悦。于是,教师便在课堂上说:“我们有些同学,总以为自己是一位什么了不得的将军,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便命令阅卷老师去东征西讨。”学生在哄堂一笑的同时,领悟到卷面整洁是多么重要!

三、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学生理不清线索,抓不住中心,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 

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 四、准确

准确,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響。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

第一,基础理论。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 

第二,材料数据。教材通篇列有充当佐证的材料和数据,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 

第三,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课题。笔者认为,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

教师特色 第7篇

1图标特点

图示和表格非常丰富。通过各式图片图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如设计了“卡通虎”, 在课程开头小老虎的生动的表情动作都给全文的内容一种丰富的诠释。和小朋友对话, 体现它时刻陪伴、启发、引领小朋友们共同学习科学的内容。教材也注重到版式设计和编辑制作, 从开本、目录、图标、页眉、单元页、栏目 (科学在线) 的设计到照片、绘图、卡通、图表的配合使用, 从色彩搭配到与重点突出, 体现出国际教材的制作水平。

2栏目特点

(1) 栏目丰富。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互联网链接”栏目就使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 而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例如:在讲“地球日”的由来时, 就利用这个栏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的网站, 使其通过网络这个渠道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

(2) 栏目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许多的栏目活动设计都是一些来自现实生活、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 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居住环境——地球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地球环境相关的社会问题, 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开展社会调查,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活动内容与其他学科渗透, 非常注重学科间的联系。

例如, “数学实验室活动”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 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4) 通过“做”强调和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 同时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

具体表现在:①用活动整合科学发现、运用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目标和内容。使活动变为学生科学概念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让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发现、运用的过程逐步发展和完善。②赋予活动丰富的教育内涵。在活动中, 注重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活动内涵的设计, 注意使活动具有可以深化的内容, 能够形成足够的教学意义, 对学生产生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经历。③赋予活动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活动设计中, 注意了教学过程的设计, 努力使小学生开展的科学发现、运用活动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充满趣味, 又保持科学的基本特性, 让学生能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加深对科学发现的理解, 并发展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④通过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的热情。

3教学方法的特点

3.1听读感悟日记法

听读感悟日记法即学生听老师读材料的时候, 认真思考并记下所听内容的感悟。如:在“梦想”这个阅读主题单元的课程设计中, 教师先读关于“一棵树的梦想”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法产生以下题目:“如果你是一棵树”“如果你是一朵花”,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从题目中挑选他们喜欢的, 并把想法写在日记中。同时,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感悟, 可以同桌间交流, 也可以小组或全班交流。当某个学生读完之后, 老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肯定性的评价会使学生乐于与别人分享他们的感悟, 并能激发学生下次要写得更好的动机。

3.2合作学习

首先说明学习任务。教师对每个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详尽的说明, 学习任务具体形式几乎可以不受限制, 只要围绕活动主题就可以。然后分组。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分组, 小组成员的构成通常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化。接着合作小组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每一个小组通常指定一个成员作为记录员或者汇报员, 这个学生记录下小组成员结论、观点等。最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进行讨论后, 教师通常让他们在小组内形成一个要在全班展示内容的草稿, 在这个草稿向全班宣读之前, 让他们在自己的小组内部反复读几次。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 教师通常在黑板上写出每个小组的汇报。

4总结

通过对美国小学教材的解读, 我认为它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 方法表述具体, 步骤清晰, 便于老师使用。教学理论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只有掌握了理论, 对理论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才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可否认, 从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含有教师的大量的创新, 但是只有把握了理论精髓的创新, 才不至于徒走形式。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设计非常突出学生的实践, 融合了听、说、读、写、思于一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读中学, 做中学, 从而形成一定能力, 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恰到好处、切实有效的指导。

其次, 方法和内容紧密结合, 并能很好的为教学目的服务。通常我们说,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得不得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凡是与教学内容结合比较紧密, 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从这本美国教材中体现的教学方法, 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得是非常好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目标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方法、内容、目标是融为一体的, 不是为了方法而方法。当前我们的教学课课必合作, 课课必探究, 不管学生的年龄段、不管教学内容本身的不同, 都使用同样的方法, 使阅读教学模式化, 造成千课一面。课堂教学, 从头到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由合作形式来体现,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合作讨论来落实, 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是由合作交流来实现。在教学中, 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 让学生集体讨论, 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后, 教师依次听取汇报, 汇报完毕, 活动就宣告结束。课堂教学将个人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等传统的作法抛得一干二净。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 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 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 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 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才能完成, 也并非所有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达到。同时, 我们也绝对不能认为, 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而真正的合作应该是:主动参与、相互支持、积极配合, 自觉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 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并进行有效沟通, 对个人形成的成果进行小组集体加工完善。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 个人学习方式也不能丢掉。

参考文献

[1]任辉.美国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及其启示[J].小学教学研究, 2005, (12) .

教师特色 第8篇

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由沈阳市于洪区电化教育馆创建于2013年。2015年该社区获得教育部科技司“精品专题教育社区项目”支持,入选三类精品专题教育社区建设。社区现有成员890人,社区小组3个,创建活动10个。

社区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教师成长的高效课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核心价值观是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注重教师内涵提升,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

二、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实施策略

其一是开展于洪区全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网络教研。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辅助教学的一门学科,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唤起和发展学生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学习兴趣,拓宽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展现信息技术才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多合作交流学习,共同研讨学科课程怎样进行才能达到最优效果。

首先,组织全区中小学段信息技术教师登陆注册,分别选择自己学段教研小组。

分别在信息技术教研(小学)、(中学)小组中创建网络教研活动主题。

在信息技术教研组(小学)(中学)中分别以某一学段某一课题为内容,创建如何上好该堂课的研讨活动,各学段教师分别围绕该课题在信息技术教研员提出的讨论主题下进行网络上发帖、研讨、交流,共同探讨本堂课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方法或意见建议。

讨论结束后期,每人在小组文章或小组资源中上传一份个人心得或该活动课题的说课稿、教学设计等,供全体教师相互评阅并作为以后教学资源被加以利用提供资源支持。

通过在该平台上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将思维进行碰撞,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取长补短,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从而引领学生走进神奇的信息技术海洋。

其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的内涵被不断提升和丰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等。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领域亟需一批教师适当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从数据思维的视角观察教育、实现认知发展与技术有机融合,开展智慧教学、服务学生成长。

破解这一难题,至少需要理解和解决几对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技术思维与教学思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运动与智能的关系等。

在这一思考框架下,由于洪区电化教育馆和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习科学研究室协同研发针对于洪区新入职教师的基于信息技术系列培养课程,课程为期三年,以下为第一年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让教师的教对学生有效、让教师在教中获得幸福感,是教师专业成长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教师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一培养方案关注教师实践,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并力图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新入职教师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了解学生自然成长规律、初步掌握人为干预的教学艺术,在逐步走进学生大脑的实践中寻找感觉,以便顺利进入角色,为个体专业持续发展奠基。

其三是沈阳市民公益引读。

读书的数量与质量诠释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力量及“发展的未来”。读什么书,就受什么样的思想影响,就教育而言,独立阅读指向“自学、自育、自觉”。读书需要影响、示范,需要引领,因此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联合沈阳市教育学会共同推出了“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是一项面向全沈阳市的读书接力活动,它以现场活动和网络平台视频发布两种形式,旨在在沈阳全体市民中发起传递责任、助推成长的读书接力活动,希望能够用读书垫起成长的厚度,促使读书成为沈阳当下的优势文化。公益引读每周六在研究院举行一次现场活动,每期以“1+3+3”的形式,邀请一位嘉宾、一位校长、一位老师、一位家长和三名学生作为“引读者”现场与大家分享阅读所得。我们期待:让爱读书成为校长的一种身份,助校长与教育同行。让爱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资本,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让爱读书成为家长的一种姿态,成为学生的一种荣耀,让孩子的成长增值。

三、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实践特色

1. 量尺子———基于数据找问题

12次培训中,大部分教师出勤情况都很好,60人有39人出勤7次至12次之间,有些出勤次数少的教师因学校原因不能出勤。大部分教师还是可以准时到达培训地点,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 举旗子———基于数据定目标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是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和沈阳市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一项面向全沈阳市的读书引读活动。旨在在沈阳全体市民中发起传递责任、助推成长的读书接力活动,希望能够用读书垫起成长的厚度,促使读书成为沈阳当下的优势文化。公益引读每周六在研究院举行一次现场活动,每期以“1+3+3”的形式,邀请一位嘉宾、三位老师和三名学生作为“引读者”现场与大家分享阅读所得。

此外应广大教育同仁和家长的强烈要求,公益引读活动还增设了学生专场、教师专场引读的特色活动形式,得到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许多学校受此启发,也纷纷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月、读书日、为你朗读等多种引读衍生形式组成了校园内的一项别致文化。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项目发展至今,已经举办了66期,引读者共计403人,现场观众突破2500人,累积赠书1320本。于洪电教馆工作人员参与公益引读的现场录制,并采集视频发布到我们的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中去,网络视频点击量已高达22万并持续升温。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教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并积极参与到公益引读活动中去,其中于洪教师参加公益引读活动82人,学生97人,并在读书分享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公益引读活动还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宣传与肯定:《沈阳日报》发表了题为“每周六邀您参与公益引读”的专门报道,该报道一经发出,就被沈阳政府网、沈阳文明网、浑南区新闻网以及天津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辽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也在新闻节目中对公益引读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作为于洪区电教馆教师可视化成长社区的特色项目,通过读书接力的形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达到教师阅读不忘初心,学生阅读深化思考的目的。通过网络上传形式,让更多的市民朋友看到了读书是快乐的,爱读书不分职业,好读书不分老幼,大众认识到读书是全社会的行为,并且找到每个人行动起来的动力。让读书彻底行动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沈阳市民公益引读”活动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位关注者的心中种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3. 开方子———基于数据做分析

我们的培训通过定制评价体系、收集一些数据来看教师的成长。评价体系分为写诗,课堂作业,课上发言等。

评价体系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课后做作业来分析新入职教师的脑环境,作业分为写诗,课堂作业等。而写诗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老师对动态信息源能提取些什么信息,同时还有呈现能力,回忆能力等。并将精炼的语言融入到诗的表达中,使教师的抽象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施课程遇到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员不固定,我们的培训是一环扣一环的形式,很多教师跟不上节奏,影响了培训的进程,在培训后期问题得到改善,培训进行更加顺利。

经过14期的培训,看到教师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教师将培训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专业成长也得到了提升,使得新教师积极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在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计培训23期。在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时,我们看到教师的参与热情,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本学年主要围绕“教师素养培训和课堂教学价值探析”两个方式展开。其一教师素养培训,在于洪区录播教室进行,教师素养围绕人脑构造展开,区别男女大脑结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分别培养男同学和女同学,补其不足,有数据意识,掌握评价主动权。其二是课堂教学价值探析,组织教师到不同学校进行游戏化教学,陌生环境、陌生学生,提高教师敏感度和随机应变能力,实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游戏化教学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课后的课堂分析,让教师意识到哪些行为是可以提高课堂价值的,想实现智慧教学应该怎么做。

23期培训,我们培训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乐于参与到培训中来,看电影看书的视角发生改变,教师对学生更加有耐心,学会了等待,课堂教学更加有招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参与积极,迟到早退现象减少。二是教师参加读书分享活动。读书视角发生改变,分享过程中逻辑表达更加清晰,对书的理解更加深入。三是教师观念改变。由重“教育知识”向重“培养能力”转变。四是教师评估技能水平提高。学会运用专业评估软件,同时能借助专门工具评估学生的成绩,具有数据意识。五是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由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尊重学生发表观点,交互式课堂。教学更加有创造性和趣味性,课堂设计更能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六是对教学更加专业。正确认识模式化对自己和学生的影响,能够善于运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把握课堂教学题的数量、质量和难度,对文理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逐步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特色 第9篇

《3~6岁幼儿教育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并在“情感体验”“认知”“同伴交往”和“动作练习”等方面关注和引导幼儿。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以及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教师的适当介入。

武汉市汉阳区江汉二桥幼儿园“十二五”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研究》在全园全员广泛组织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们在研究内容及幼儿年龄段的基础上创设了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触手可及的荆楚特色班级区域活动, 其中不乏洪湖农家乐、阳新布贴、汉绣、漆器、糖塑等荆楚韵味浓厚的区域活动。教师们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幼儿的兴趣点, 巧手创设了丰富的区域活动, 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流连忘返。相比其他活动, 特色区域活动对教师介入的要求更高。那么, 如何在荆楚特色区域活动中适时介入并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呢?我认为, 教师在介入时, 要掌握以下几个策略。

一、尊重幼儿兴趣, 彰显游戏精神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 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介入的目的是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 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介入, 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 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 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也就是说, 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互合作等。教师介入的最终目的是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案例分析:小班“洪湖农家乐”游戏

戈雨桐正独自忙着配菜, 不一会儿, 桌上摆满了塑料筐、碟、盘等用具, 盘子里有卤鸡蛋、小鱼、小虾等。教师巡视的时候看到她满桌的材料, 就问她:“你今天在厨房里准备做些啥?等会儿我来看, 行吗?”戈雨桐愣了一下, 重新回到厨房里张罗起来。不一会儿, 她忙完了手上的工作, 只见她手拿一只木头筷筒当喇叭, 爬上农家乐的小椅子, 大声吆喝:“喂, 谁要吃好吃的冰淇淋啊?”“快来买巧克力冰淇淋啊!”教师见状好奇地问道:“你在做什么?”她回答:“卖冰淇淋啊。”“有什么好吃的冰淇淋, 要这样招揽顾客?”戈雨桐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游戏之中, 全然忘记了农家乐里的农家氛围。过了一会儿她才笑着对教师说:“我是在学昨天听到的故事里小狐狸卖东西的样子。你要吃冰淇淋吗?”教师听了她的话, 略作停顿后说:“那好, 我就来做你的第一位顾客。老板, 今天你们农家乐小商店里进了什么好吃的冰淇淋呀?介绍一下呗。”戈雨桐立刻跳下来, 热情地替教师拿巧克力冰淇淋。

游戏情节的展开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本的“农家乐”游戏变成了“卖巧克力冰淇淋”游戏。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限制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面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教师第二次介入游戏, 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参与游戏。教师通过和幼儿对话了解游戏开展的过程, 并尊重了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和游戏精神, 而且积极投入游戏过程中生成的情境, 鼓励和帮助幼儿自主游戏, 享受快乐, 体验成功。

二、观察分析, 寻找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并分析, 寻找最佳契机。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变化多端, 教师要认真观察, 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有效介入。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 幼儿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使游戏进行下去, 但也有一些幼儿会放弃游戏。教师要静观其变, 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在尝试中积累经验, 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 一旦发现幼儿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而即将放弃游戏时, 教师此刻就应该介入。此外, 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并对幼儿构成危险时, 教师也必须立即介入;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 教师应立即作出回应。

案例分析:中班“户部巷风味小吃”游戏

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 教师发现“户部巷”里的三位“小老板”站在“小吃店”门口无所事事。他们看着小舞台的同伴, 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 而“户部巷”里的特色小吃倒是琳琅满目, 于是教师走进了“户部巷”。

教师问:“老板, 你们站门口看什么呀?”

幼儿答:“小舞台好热闹, 都没人来我们这里吃东西了, 不好玩。”

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

幼儿回答说:“大家都不来吃东西……他们大概是忙得忘记吃早餐了。”

教师说:“哦, 原来是这样。要是他们因为表演而顾不上吃早餐怎么办呢?”

幼儿答:“那我们可以送餐啊。”

教师说:“送餐?不错。怎么送呢?”

三位“小老板”顿时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 一幼儿从娃娃家借来一辆玩具手推车, 装上打包的早餐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你们送早餐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老板”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 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 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 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时机选择的重要性。

三、多手段融合, 发挥互补优势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融合多种指导形式, 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介入方法, 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 实现游戏目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 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 教师通过一个提示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 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 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 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 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 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例如在案例“洪湖农家乐”中, 教师就采用了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次和第二次, 教师采用直接介入, 增强了幼儿游戏的指向性。第三次, 教师则通过间接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 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 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 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 使幼儿破解难题, 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 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案例分析:大班“汉绣坊”游戏

班级新增设的荆楚特色区域“汉绣坊”是幼儿随教师参观了江欣苑社区非遗博物馆“汉绣馆”后, 惊讶于汉绣作品的魅力生成而来的。教师仿照汉绣的工具, 制作了简单的绣架、绣布等用品, 并带领幼儿学习并延展成为十字绣坊。但在开展区域活动时, 幼儿在绣架前看了许久, 他们指指说说、翻翻看看, 就是没有一个人动手操作。教师观察了了一段时间, 发现幼儿有的开始不耐烦, 有的流露出沮丧的表情。于是, 教师在绣架前坐了下来。

教师问:“老师来给你们绣朵小花吧?”幼儿立刻兴奋地说:“好!”教师边绣边讲解, 幼儿边听边模仿, 不一会儿, 一朵朵“十字形”的小花就开放在绣布上了, 幼儿高兴地玩起了“绣花”游戏。

几天后, 幼儿又玩汉绣坊游戏了, 他们依旧要教师绣“十字小花”。这时, 教师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绣着十字锈的幼儿, 并鼓励道:“每个人都尝试一下, 看看今天能不能在小花的下面加上两片简单的叶子。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 在幼儿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 幼儿用自己的理解为小花加上了绿叶。

从这个案例中, 我们看到, 由于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够灵敏, 汉绣这种技术要求较高的活动对他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幼儿游戏带来支持。但第二次游戏时, 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摆脱依赖, 大胆尝试, 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区域活动特别是特色区域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和介入是否合适, 是否能促进幼儿发展, 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指标:

1. 教师在介入与指导幼儿区域游戏时是否具有目标意识。

2. 教师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意愿。

3. 教师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4. 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回应。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特色路径探讨 第10篇

一、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

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在结构上是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在内容上是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水平、专业水准、科研能力、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有两种:一是民办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 为了能够使自我在工作中各项能力得到提升、情感得到满足、成果得到肯定, 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并在工作中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另一种是民办高校的教师发展, 民办高校为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最大化, 帮助教师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并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 创造适宜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由此可见, 要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 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切实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 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

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别于公办高校教师与民办中学教师, 具有特殊性。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推移过程中, 民办高校数量与日俱增, 截至2013年, 我国民办高校达718所, 其中独立学院292所,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02 所, 在校生500 余万人。一份针对10个省21所民办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特聘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43.26%、54.95%和1.79%;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与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5.28%、63.64%和1.08%;拥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8.03%、38.37%和23.60%;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0.37%、11.74%和67.89。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有教学科研成果的人数比例为48%, 有职业满足感的教师占比38%, 打算长期在民办高校任教的教师仅占47%, 有职业发展规划或职业发展意愿的教师仅占25%。由此可见, 民办高校教师在年龄、学历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本应是教学改革与科研的中坚力量, 但实际上, 其个人发展意愿并不强烈, 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足感较低。

(一) 民办高校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特点

1.倚重课堂教学, 缺乏科研意愿

民办高校教师的基本工资一般低于市场标准, 教师若想提高收入就需增加课时, 科研创新却不计课时, 且费神耗力, 短期内甚至只见投入, 不见成果, 即使偶有成果, 也极少能抵消成本。民办高校年轻教师多, 普遍有较大的生活压力, 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高成本、低回报的科研创新工作中。此外, 部分民办高校教师是本科学历, 自身科研能力有限, 这也是其重教轻研的另一原因。

2.职业认同感低, 缺乏归属意愿

职业认同感是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 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同样繁重而薪酬福利待遇较低, 民办高校教师可享用的医疗、住房、子女入托上学等社会资源极少, 受社会尊重程度也低于公办高校教师。因此, 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 缺乏稳定的归属感, 较少把个人的意愿与学校的利益结合起来考虑, 当个人意愿在学校暂时得不到满足时, 很可能选择离职他就。

3.职业满足感弱, 缺乏成就愿望

一般情况下, 教师渴望在工作中获得尊重、满足和信任, 希望自身的工作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注与认可。然而, 由于民办高校生源结构比较复杂, 学校行政管理不太规范且学校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多于对生源质量的考虑, 教师的课堂付出与实际效果反差较大, 教师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师道尊严难求, 职业满足感弱, 缺乏个人职业发展动力。

4.短期行为明显, 缺乏长远考虑

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对自身缺乏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 职业认同感、职业满足感低, 对职业发展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 不能有步骤、有规律地开展专业学习、教学研究与科研活动。部分青年教师到民办高校从教仅是获取教学经历、经验的权宜之策, 部分中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从教是为获得一个身份及相应的社会资源, 为其主业服务, 当主业与副业失衡, 大多会弃副从主。这些都导致其教学行为只顾当下, 不作他虑, 只为够用, 不作深究, 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缺乏职业长远发展考虑。

(二) 民办高校对教师发展的作为特点

民办高校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赖以生存的职业环境, 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着指导、监督、服务等多方面的作用, 呈现如下特点。

1.用得多育得少, 缺乏对教师的培训培养

民办高校面临办学资金压力, 在教师的聘用和使用中, 比较注重其已有经验、资源和自我发展, 不愿增加人力成本, 以保障日常教学运转的支出。不能针对学校专业发展、专业群建设的需要而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师培训计划, 也不能针对不同教师的需求给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创新、职业道德等主题的培训, 忽视了教师群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计划性和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归属需要、成就需要, 教师个体和群体的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2.管得多帮得少, 缺乏对教师的帮助引导

民办高校是市场化运作, 对教师的聘用、管理也以市场经济为杠杆, 从学校的需求出发, 对教师提出任务和产出要求, 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规范, 忽视了教师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会有工作和生活的困惑、困难、困境, 需要理解支持, 需要关心扶助, 需要休息放松。管得多帮得少, 导致民办高校与教师之间缺乏情感维系和利益共同点, 民办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联系, 人际交往淡漠。

3.罚得多奖得少, 缺乏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民办高校的评价体系关注量化结果, 对质量效果关注不够;过于关注教师的行为方式, 忽视教师的态度和修养;过于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 忽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施过程中, 重罚轻奖或只罚不奖,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对教师的工作业绩、研究成果、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科学考核, 导致教师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创造力, 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 社会对教师发展的作用特点

社会环境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大环境, 从舆论、资金、政策等各方面都对教师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1.较少关注

目前, 我国政府、企业、社会与新闻界对民办高校教师这一群体关注不够, 对民办高校教师为高等教育做出的贡献、牺牲和努力认识不足, 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困境重视不足, 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2.较少引导

民办高校起步较晚, 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 尤其缺乏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咨询服务、制度支持和体系保障。社会上缺乏针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咨询服务机构, 民办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绩效考核缺乏统一组织和指导。

3.较少监督

国家已经制定了民办高等教育适用的法津法规, 如《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 福建省和厦门市也分别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多是为了规范和监督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和办学自主权落实, 对民办高校教师发展问题未给予界定。《教师法》中虽规定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但在现实中, 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地位悬殊的状况却不受监督、不被重视。

4.较少扶持

按照法律规定, 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相同的权利, 履行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有参与学校管理、参加培训、对外交流的权利。然而, 在具体实行过程中, 民办高校教师的这些法律权利却往往得不到保障, 社会也较少给予相应的扶持。

三、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 个人找准定位, 树立远大理想

1.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作为一名教师, 应自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秉承全心全意育人、勤勤恳恳学习、默默无闻奉献、积极努力创新的原则, 投身于教育事业。与此同时,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 还应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环境与公办高校教师职业环境的落差, 不能执着于编制、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差别, 应从专业知识、职业发展、教师身份等角度考虑问题, 加强职业规划、促进职业发展,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克服物质诱惑、职业懈怠、情绪波动等问题, 立足本职工作, 爱岗敬业、长足发展。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民办高校教师应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清醒认识, 本着不等不靠的原则,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加强自我学习。应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 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工作之余开展新知识新领域的学习探索, 提升专业素养;立足本校的办学条件和科研条件进行科学研究, 提升科研能力, 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制订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民办高校教师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职业环境, 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 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 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短期目标包括要取得的课堂效果、完成的课时量、学生成绩的提升幅度、自主学习的数目和范围等, 中期目标包括教学改革方案及实施步骤、职称评定准备工作、科研项目的确立与实施、自主学习的方向及领域、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准备等, 长期目标包括终身学习目标、长期职业规划、总体教改方案等。通过实现短期和中期目标有步骤、有目的地实施终身职业规划。

(二) 学校加强引导, 改善职业环境

1.明确教师定位

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转变理念, 明确教师的定位。教师不是企业的“打工者”, 更不是企业的“摇钱树”, 而是高等教育价值的创造者、高等人才的培育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开拓者, 他们应该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的尊敬与家长的信任。学校要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确立教师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契合点, 使教师和学校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努力, 鼓励教师确定职业理想、革新教学理念、提高科研水平, 提高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发展。

2.提供制度保障

(1) 完善培养机制。民办高校可借鉴部分公办高校的做法,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专事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实践、服务,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规划的分类培养;可根据学校实际, 加大资金、场地、时间、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为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支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的联系, 为教师职业发展争取多方帮助, 确保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培训机会和培训质量, 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科学研究、思想道德等各方面均能得到提升。

(2) 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民办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 确定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标准, 合理分配教师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学术实践、培训学习、学校活动等各方面的权重比例, 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达到以评价促学习、促交流、促发展的目的;丰富考核主体, 合理分配领导考核、督察监测、同事测评、自我测评、学生评价等各个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 保证考核的公正与客观;完善教师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对于表现后进的教师, 以口头警告、批评指导、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进行帮助教育, 使其工作能力符合岗位需求;对于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的教师, 以减少课时、岗位调整、薪资调整、辞退等方式给予处罚;对于表现优异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以口头表扬、增加工资、提高奖金等方式予以奖励, 并将业绩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科研立项、职称评选等长远职业目标结合, 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3) 构建学习组织。长期以来, 由于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职业归属感较低、校方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因素, 教师学习意识薄弱, 学习氛围不佳。因此, 学校要营造学习氛围, 构建学习组织:一是坚持推行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相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二是促进学科融合, 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学习,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三是组织交流学习, 通过定期组织校内外学习交流活动, 使教师就学习、教学、科研、生活等各领域进行交流沟通, 培养民办高校教师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共同发展的意识;四是组织竞赛活动, 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民办高校可组织学习、教学、科研等各领域的竞赛活动, 达到选拔优秀人才、展示工作成果、激励教师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 社会积极参与, 提供职业支持

1.加强舆论引导

政府及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引导, 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也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均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2.完善政策法规

政府机关及教育部门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保障民办高校教师权益, 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调控与指导。

完善政策首先应掌握方向, 应结合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培养目标、方针和政策, 使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有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资源整合, 政府及教育部门应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平等化, 逐步将民办高校教师纳入国家编制, 进行统分统配, 打破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身份界限, 实行跨界或无界管理;三是监督过程, 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招聘模式、工作准则、管理条例、薪资制度等加强监督, 规范教师行为, 提高管理效率;四是总结反馈, 应建立针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监督调控、评估反馈和总结反思机制, 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与规范。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主要基于《教师法》, 但民办高校教师群体具有特殊性, 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完善法规建设, 出台适用于民办高校教师的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教学工作、民主管理、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学习培训、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给予法律上的监督与限制, 实现依法治校、依法从教, 为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加大扶持力度

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投入的主要因素。因此,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通过资助项目、培训项目、合作项目给予民办高校资金与技术支持, 为改善教师职业环境创造条件。整合公共资源向民办高校教师倾斜, 解决民办高校教师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之忧, 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扫清障碍, 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对民办高校和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归属感。厦门南洋职业学院为解决本校中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入托问题, 向厦门市翔安区政府、翔安区教育局提出数次申请, 作了数次汇报, 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奔波了多年, 解决了部分教师的实际问题, 此举增强了教师对学院的归属感, 改善了教师的职业环境。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学生的利益、学生家庭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 更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升。因此, 教师、民办高校、政府与社会应积极行动, 探索实践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改革阻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善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 保障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权益,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生态平衡,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君婕, 李玲玲, 周景.对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7) .

[2]吕春燕.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33) .

[3]李元元, 邱学青, 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6 (3) .

[4]李春阁, 张艳芳.高校教师激励策略研究——以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0) .

做一个有特色的美术教师 第11篇

我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母亲因为女儿在美国,女儿让她到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她小学毕业,汉语一般,英语也只会“你好”“再见”,她觉得自己不会被批准。但他女儿告诉她,她可以申请“有技术特长”。到了移民局,官员问她:“你会什么?”她回答说:“会剪纸画。”说着就从包里拿出剪刀,在一张彩色的亮纸上飞舞地剪起来,不到三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画就完成了。移民局的官员看得目瞪口呆,连声称赞“ok!ok!”她就这么“ok”了,让那些一起来办理却被拒绝的高学历的人是既嫉妒又羡慕。

有特长的人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作为美术教师,你有哪些方面的特长呢?你能否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有特色的教师呢?怎样做一个有特色的美术教师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自己的喜好,寻找自己发展的目标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作为美术教师,你不必样样精通,但你必须有一样拿出手的绝招。如果你擅长油画,你就在油画上下一番功夫;如果你擅长素描,你不妨将你的这个本领教给你的学生,让你的学生中出几个素描高手;如果你对民间美术有研究,你不妨在学校开这样一个兴趣班,教一群会剪纸、会编制、会泥塑的孩子。选择某个符合自己特长的方面做下去,教出各种有特色的学生。这才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突破自己的局限,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有人会说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怎么办?有了思考,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尝试。思考与实践会有距离,有距离就会有发现。我们都是一线教师,只要你愿意,将自己喜爱的某个方面就可以发展成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天地去突破自己,只要你愿意,你就能证明自己。

三、坚持自己的目标,日积月累提升自己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价值也不大。每天有一点思考,每天有一点尝试,每天有一点收获,就是成功。如果你能把一件事情做一年,你可能会有一些经验;如果你将一件事情做三年,你的经验可能会变得富有系统;如果将它做五年、十年,你可能会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如果做到二十年、三十年,你绝对称得上是专家了,更何况是我们拥有特长的那个方面呢?

四、开拓自己的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有许多新的美术项目不断被开发出来,我们要善于学习,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沙画,电脑画,贴画等等。

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一个发展方向,只有自我规划,我们才可能真正成长,才可能走出只属于自己的道路,才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成为被学生铭记的教师,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人。

特色学生需要特色教师,特色学校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具有各自的特长。做一个有特色的美术教师,不仅是学生的需要,学校的需要,更是我们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王林波,蒲毅斌.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教师特色 第12篇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化的宏观背景下, 面临着诸多挑战, 优质教师资源逐渐成为其办学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因素。加强高等中医药教师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成为各高等中医院校所必须面临的第一要务。目前, 我国尚缺乏构建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发展体系内涵的理论研究, 存在教师发展体系制度不完善、教师对教师发展体系内涵缺乏清醒认识、教师发展模式过于单一等缺点, 尚未形成学校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发展体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的内部需求。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理论框架。

1 认清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是构建符合中医特色教师发展体系的关键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 不同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 培养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师需要先认清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近代中医教育, 在“中体西用”的原则下, 一直努力尝试着“中西医汇通”的中医教育, 但因其学科基础没能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近代转型”, 所以大多数中医院校直接借用西医院校的教育模式。然而这种西医模式缺乏中医特色, 因此近年来质疑之声不断。与西医学相比, 中医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史哲内涵、基础与临床之间大量纵横交叉等特点, 中医教育从一开始就应强调教学和训练合一, 理论与实践衔接。中医的教学模式, 应通过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理论-实践”不间断的特点, 体现“学中练”、“练中学”“教练合一”的培养规律。现代医学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求, 因此, 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再一次被提上历史舞台,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具有师徒关系, 教师必须是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而且是具有坚定的中医信仰的“铁杆中医”。在课堂上, 他们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在临床上, 他们是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医师。

2 构建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组织框架, 是建立教师发展体系的基础

组织结构是保障体系运作的载体, 是管理活动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是关系到教师发展体系能否高效运行的重大问题。在我国, 随着教师发展概念的引入, 传统的以达到外部社会和组织需求为目的的教师培训制度逐渐被从教师主体性出发, 强调自我发展为目标的教师发展制度所取代[2]。原有的负责教师培训的外部社会各类培训组织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建立起负责教师发展的专门机构———教师发展中心。但是各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之初, 对于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理解尚不清楚, 做法上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未有明显的区别, 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活动也非常有限。2011年, 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立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也是关系建立教师发展体系的基础问题。

要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必须先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教师发展中心。高等中医院校在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发展中心要牢固树立教师信中医、用中医、做“铁杆中医”的信念。②发展中心的工作开展要从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出发, 注意既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 也要加强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③发展中心工作要注意中医学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多、压力大, 对教师发展积极性不高, 应创建能够吸引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项目。

3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相关制度, 是建立教师发展体系的制度保障

任何教育目标都需要制度的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要想从教师培训上升到教师发展体系, 也需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并使之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基于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教师教学培训进修制度、助教制度、研究生职前教育制度特别是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培训制度, 建立教学名师培育机制;建立教师教学学术评价制度、设立教师档案制度, 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发展评估反馈机制;建立对外交流合作制度, 加强学术交流合作,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完善教学观摩制度、公开教学制度、教学督导制度, 建设好教学督导队伍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队伍, 建立教师教学咨询服务机制;建立相关条件保障制度, 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人员配备、网络环境、机器设备和经费支持。建立发展中心网站制度, 承担教学研修信息、教师发展资料及相关新闻的发布, 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

4 结合中医院校教师的特点及工作实际, 开发相应的教师发展项目是建立教师发展体系的重要举措

针对以往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缺乏教学理论研究、教师培训针对性弱、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等问题, 建立教师发展体系时, 要特别注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培训服务。通过走访各专业学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需求, 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项目。例如:通过建立新教师研习营项目, 针对全体新教师开展菜单式的培训项目, 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学校教学现状、熟悉教学规程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 尽快达到教学岗位的任职要求;通过教学沙龙项目, 搭建研究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 促进广大教师开展教学交流, 分享成功经验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沙龙自拟主题定期举办, 活动成果主要以视频和活动纪要的方式进行发布, 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名师讲坛项目, 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 就如何开展学术性教学活动开设全校性的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 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前沿信息, 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通过专家咨询室项目:根据教师的需要, 提前约请教学名师或教育专家, 通过课堂观摩、录像分析、微格教学等方式, 给予教师教学诊断与指导, 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激发其教学兴趣、引导教学规范、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学研修班项目: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校本培训项目和校外研修信息, 促进教学反思、深化合作交流;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 以教学团队、教研室等教学共同体为载体, 深入开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使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成为教学的研究主体;从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推荐和编辑教师教学发展学习资料;通过建立教学卓越坊项目:组织授课竞赛、课程设计大赛、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教案评比等校级教学竞赛, 推荐获奖者参加相关的省级竞赛;开展教学奖励的评定和教师教学能力测评, 鼓励和调动广大教师,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充分挖掘其教学潜能, 发挥教学骨干作用[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 oe/m oe_1 672/201107/122690.htm1.2011-08-20.

[2]梅国平, 宋友荔, 谢翌.教师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基于“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35.

上一篇:有效教案下一篇:IT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