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

2024-05-20

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精选12篇)

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 第1篇

基于课程要求的改变以及历史课本身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程中就越发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 为历史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感受。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逐步提高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必须提供一定量的感性材料。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经指出:“任何思维, 不管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 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 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思维从这个出发点出发, 而后离开它、摆脱它。”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记忆效率看, 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 三小时后能记住60%, 三天以后就只能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 三小时后能记住90%, 三天以后只能记住75%。这些数据说明了视觉和听觉并用学习效率最高。因此,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适当增加历史文物、图片、音像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比重, 并把这几者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听、说及手脑等多种感官, 必然能够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既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过去历史事实的具体而又清晰的表象, 牢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科书的内容, 也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提供了鲜明的素材。

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一旦没有掌握好, 有时候不仅预期的效果达不到, 反而可能会走到对立面去。

历史老师不是计算机老师, 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 没有必要把课件弄成多媒体作品, 课件一定要同教材、老师、学生紧密结合。而且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出老师个人教学的特色, 不能因为播放课件, 导致老师个性全无。

有的教师对于课件制作不熟悉, 可能是请别人制作的, 上课的时候, 怕操作失误, 为图方便, 就让别人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点一下鼠标,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 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 很难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而有所变通。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它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而另外一些老师可能正好相反, 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非常熟练, 已经到了可以脱离粉笔和黑板的地步。然而笔者认为, 作为传统课堂象征的黑板, 仍然有它无法取代的优势。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偶发性的灵感出现可是往往由于是突发的想法, 就没办法临时放入课件。这经常成为一种遗憾。这个时候就很需要黑板板书来进行强调和表达。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还是为了加强上课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手段方法, 包括传统的方式, 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历史课本身的特点, 使得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程中就越发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加强多媒体教学也成为必然。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教学,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刚.论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 2009, (08) .

新课改下的识字教学 第2篇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因此,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的乐趣。二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年级的基础学习起来就变得轻松了。教学中,识字这一块,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写字过程中错别字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做事没耐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不受制于教材,不一味地只为完成“认识几百个字”的教学任务,而使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我会认”的信心,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主动识字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对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是让学生观察生字,看字形,记字音。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许多的识字方法。我再加以总结就形成了加一加、减一减、猜一猜、讲一讲、画一画等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家长、教师帮助制作卡片后,自己动手制作卡片后,现在部分学生已能根据要识的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插图,并组词。识字要求的层层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和挑战。学生识字的兴趣越来越高,识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识字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读出来吧,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小老师教生字,引领学生改变识字方法,学生制作生字卡片之后,如何让他们把生字教给大家呢?我和学生共同确定了这样几个步骤:(1)读生字。先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圈画出来再带拼音读一读;(2)小组合作,说结构,说部首,组词,编字谜等。在学习生字中,我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这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

3.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体现趣味性;力求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沟通,体现开放性。

1.开放识字课堂,引领学生大量识字

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地主动识字。

2.注意识字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我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3.生活化识字,巩固识字成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我有意地布置学生在课间认学校的校牌、认班级的班牌、认学校各个教室的门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识广告字、买东西时识商标字,走在街上识招牌字,在数学、美术、音乐上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鼓励学生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编识字顺口溜,以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汉字学习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点燃学生识字的“火焰”,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和汉字交朋友,常见面,使学生主动地识字,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地完成识字任务的。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数学教学 第3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枯燥单调和长期以来数学方法的单一,没有其它学科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它生动逼真、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地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会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乃至会学数学或探究数学。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趣味性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增添课堂魅力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的特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鲜明性和强烈性,能为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引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其兴趣不高,直接影响到新课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激活教学课堂。如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演示的动态函数图像,形象直观,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以直观、形象性优势,建立清晰表象,优化知识形成过程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展示事物的形成、演变、发展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等特点来刺激学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几何形体知识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会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将这部分内容制成课件用计算机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通过这样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励了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乐于接受,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运用多媒体技术减缓思辨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应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变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4、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集成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教师把很多时间都用在板书上,以至于教学时间过多,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多媒体操作灵活,控制方便,信息灵活呈现,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灌输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智能交互优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它具有在单位时间内传播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为此,发挥多媒体手段能增大教学密度,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快、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浅谈新课改下的多媒体教学 第4篇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把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传统的教学增加了活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课程中单纯的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模式的模式, 集直观展示、细致分解和文字视频等多种模式为一身, 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并且降低了思维难度,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升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教师们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上,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一些教师由于年龄关系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较慢, 不能应用这一技术。同时, 教师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制作上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 一些教师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多媒体使用技术, 与时俱进, 适应教学的发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 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关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 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就已经进行了研究, 特别是针对广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研究, 形成了一批研究的成果。在国内, 许多学者和学校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产生出很多实践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 学校教学条件的改进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证。近几年来, 学校在不断要求教师提高专业化素质的同时, 对于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也加大了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所需的设备仪器, 这就为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学习和强化自己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为适应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而努力探索。

二、教学的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的时效性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以后,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 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也就是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和牵引力。

多媒体计算机自身不仅具备电视机的视听功能, 而且还具备其自身独有的人机交互功能。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 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入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并且, 由于多媒体自身的功能, 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屏等信息综合性地融为一体, 展示在学生面前,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使得原本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能形象、具体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欲望。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还能够有效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想办法, 在少课时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 其中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当中的运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件的制作过程, 需要教师精心构思设计, 筛选材料, 排列组合等,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教师就会明了课程所讲的内容, 并熟记于心。进而在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为精要的内容进行讲解, 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 不仅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了教学重点, 而且还省去了教学中写板书的时间和精力, 教学进度不仅不会乱, 还会在快速中有序进行, 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对策

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在一些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例如, 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有隙, 不能完美交融;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结合不充分;模式不足, 缺乏创意;教学资源存在浪费, 没有充分挖掘;教师力度开发不够, 缺少合格的教务人员等。此外, 是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课件, 这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针对以上不足,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 更新教学观念, 以“教学面向现代化”为指导思想, 积极接受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 应该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 改变以教师讲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应试教学”, 着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新的技术帮助下, 抓住重点, 掌握难点。第三, 课件制作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 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准则,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创造教学情境, 将抽象化直观、静态化动态,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使教师从大量的解释、说明中解脱出来, 着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及突出的重点上。第四, 遵循“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脚本设计──制作包装”的制作步骤, 其中“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属教学设计部分, 是重中之重;“脚本设计──制作包装”属多媒体技术应用, 制作时还要针对不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软件制作平台。例如,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图形、解析几何的曲线轨迹及代数中的函数图像, 采用“几何画板”制作并显示图形的变化状态及动态形成的过程;动画设计用Flash处理更突出些。第五, 教学课件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充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总体来说, 中国的社会在发展, 教育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多媒体教学在应用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效果是极大的。只要我们积极地加以推广, 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更加深入进行, 寻找出合适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势必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起到极大地提升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分析了现阶段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使用问题。

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第5篇

汤庆蕊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反映生活中听到、看到、感受到、体验到的事情写出来,并不断地加以训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收获了文作文教学的喜悦。

根据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升入中学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斯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斯,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遇、机遇、挫折、自信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表现淋漓尽致。我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刀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满足了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获取写作素材是作文的关键,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的,可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看到盛开的紫藤花。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从而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我还带学生丫在风中感受风,在阳光下感受温暖。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一写,一定能写出触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以课文为范文,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道;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么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那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学,又怎么能写出动人文章?经过我引导,同学们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然后交给父母看看,让父母也了解我们自己。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教材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要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要掌握好汉语,而且还要求你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一)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应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便显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的、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的。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專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二)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和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量地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境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贾会彩.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J].代教育探索,2012(5).

[2]徐为章.感悟历史新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06(3).

新课改下的教学尝试 第7篇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识,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原因,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却不多。为了真正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我是这样做的:

1.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疑难问题。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这些涉猎广泛、反应敏捷的中学生呢?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经过阅读预习之后, 我都会让学生书面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懂得问题。对那些见解新颖、理解深刻地学生, 在班上公开进行表扬;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我都及时的加以分析、归类, 找出共性, 公布给学生, 让学生课下阅读思考、查资料解决。我深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意义更大。实际上, 学生提出的这些共性的问题, 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 充分发扬民主, 组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畅所欲言,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先分小组讨论, 组内统一意见。然后每小组选代表发言, 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民主评议, 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时, 学生提出“缘、穷”等二十多个疑难词语和句子, 进行讨论解答。特别是“见渔人乃大惊”和“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产生了很大分歧, 争论激烈, 相持不下。我就因势利导, 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 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最终统一了认识:每一句中的“乃”字作副词, 表出乎意料, 可译为“竞、竟然”。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俗语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传授知识以外, 更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阅读教学, 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整体把握文章中心, 如果遇到读不懂的文章, 要再读一遍, 指导读懂为止:然后认真审题, 带着问题再读文章, 结合上下文, 结合语境, 认真分析、思考、解答, 做到有理有据;最后再次通读语段, 进行检查, 发现明显错误, 及时纠正。再如:写作教学:

1. 强调阅读积累的重要, 解决学生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我间周一次名著阅读, 一次两节, 让学生做读书卡或读书笔记, 进行摘录, 写下心得。

2. 提倡多观察、勤思考。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因此, 我平时就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写观察日记, 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观察能力;此外, 我还让学生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对思维进行针对性训练。

3.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积累的习惯, 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 公正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勤练笔、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我班大部分同学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通过写日记, 既记录了他们对生活、学习的感悟, 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有些同学的每篇日记都在600字以上, 试想一下, 他们每天都写600以上的文章, 考试时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又算什么呢?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他们在成功的快乐中学习, 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的做法如下:

1.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如学习文言文的课下注释, 学生一看很多,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我就两三个注释一组, 让学生理解记忆, 直到理解慢的同学记牢, 才开始轮流提问,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

2. 在活动中学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它是一项语文实践活动, 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 我非常重视,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 我主要做些铺垫性工作,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诱发研究的动机, 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体验阶段, 我放手让学生决定“干什么”和“怎么干”, 在活动中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总结;在交流阶段, 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我主要通过1.道不尽的母爱。搜集与母亲有关的诗歌、小说、散文、格言、俗语, 进行交流。2.剪不断的“脐带”。和母亲交流她的生活经历、理想、追求、教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3.多角度看母爱。4.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自己做了什么, 以后打算怎么做?通过一个个活动, 同学们热情讴歌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表达了对母亲的理解、感激、热爱之情, 决心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的行动。活动之后, 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作文《妈妈, 您听我说》, 速度之快, 水平之高, 令人我激动不已。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第8篇

新教材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文字特别多,给人以距离感。它联系实际生活,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和图片,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高效的教学”到“高效的学习”我就以实验方面做一下探究:

第一,高中化学必修I中的“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这个实验可是说是贯穿高一两本书,在必修Ⅱ中的有机题里也是经常出现。萃取剂的选用是一个重点,必修I中给了这个实验原理:某种物质再来能够个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利用这种差别,可以使该物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的较大的溶剂中。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到有机题里做得就很不好,学生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很容易就把酒精选用为物质水溶液的萃取剂。那么我们看看萃取的定义“互不相溶的溶剂”,这句话强调的就是互不相溶,在有机问题里我们就要记住哪些是溶于水的,哪些是不溶于水的,记忆很重要。从这就看得出来虽然我们强调的重点分布于两本书中,但是只要记住一个重点知识点就能很好的做题。学生为主体性的体现也很明显,让学生自己学会掌握一些知识,并且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探究性的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第二,新教材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教材在高一就是把广度加大,但是有些知识点知识了解的内容。比如说在必修I中就提到了胶体,对于胶体我们认为对概念的理解就可以了。知道胶体的最基本的性质包括:概念、丁达尔现象,以及微粒的大小,就可以了,在旧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聚沉的方法,带电的性质、电泳等等。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最基础的知识砸实,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是现在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解决。比如说我们举“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有哪些有机物?”,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就是哪些官能团具有这个性质,容易忽视必修Ⅱ书上75页方程式下面有一句话: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直接被氧化成乙酸。很显然乙醇也可以使高锰酸钾褪色。因此注意细节很重要。

第三,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也是近年来高考题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增加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验,增加了突出过程体验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验,增加了体现化学现代化的实验,增加了简易化、趣味化、学科之间渗透的实验。这种变化正式向着学生自主性进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所以把握好新课改的方向和内容的理解很重要。如在我们必修Ⅱ中,第四章和第三章就出现了很多事实性的东西,比如说人体有8种必需氨基酸,12种非必需氨基酸。

第四,新教材增加了突出科学探究的实验,科学探究应该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的方方面面。科学探究活动反应在教材中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探究、一是活动探究。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对于现有试验的改革方面,我们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用NaOH调pH达到碱性环境时,会用试纸检验,可是要反复很多次,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氢氧化钠加多,怎么才能简单的把握实验的酸碱性呢?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只要再加入一种试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强调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是相互作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或增强后续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很好的探究一些问题。但当学生探究能力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或探究活动本身有一定难度时,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教科书的引导。而随着学生探究技能的不断提高,教师过多的指导与教科书过细的陈述又会束缚学生的探究活动,减弱学生参与探究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科书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的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的调控程度的关系。对学生的成果及时进行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让我们充分运用探究的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高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拓展学生多维发展。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材在新课改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收获了那些效益,是我们需要总结的内容。新教材的探究性使学生主体性更为突出,这种主体性表现在教材的改革,更包括教学方面的改革,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主体性,探究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

[2]新课改必修Ⅰ、Ⅱ教学参考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第9篇

1.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1) 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2) 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 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 (3) 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 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 (4)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 《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 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 (5) 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 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 探究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 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 (3)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感情交流的过程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 学生不能只做听众, 必须动起来, 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 动起笔来推演数学, 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 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使学生学会交往, 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方法,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如大脑的潜能, 气质) 都不同, 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 齐步走, 只重学科, 目中无人, 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 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 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 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 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以及关注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3.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创新, 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 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 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 向权威挑战。

4.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 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 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 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 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第10篇

一、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以记叙文为主要写作方式。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

有人说, 今天我们学生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摄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就写不出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生活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因此, 应该在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上面做文章, 在诱导小学生关心和热爱生活上下功夫。我们的命题, 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我们要设法了解他们的生活,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这样出的题才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 才不会把孩子们吓倒。

二、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 激情就是驱使孩子们进行写作的酵母。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 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因为感情、热情、激情, 都是激发写作欲望的基本心理因素。在很多时候, 感情的产生, 都是由外界刺激的结果。“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虽然是才高八斗, 但没有酒的刺激, 也是写不出诗歌来。看来我们在教小学生作文的时候, 可以搞点活动, 做些游戏, 在激发孩子们的感情上下点功夫, 还是能做到的。文章的生成过程常常先于文章的写作过程而发生。文章生成前的情感的激发, 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向。语言文字是“硬件”, 而情感激荡是“软件”。所以, 单纯着力于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而放弃了情感激荡在写作教学中的诱导和训练, 将是一种作文教学的短视行为。许多时候, 激起学生感情波澜, 引起学生思维震荡只要几分钟, 甚至于几句“挑逗”的话, 或者一个大可发掘的题目即可。

三、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

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就是所谓写“现在进行时”, 这个“现在进行时”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另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感情活动, 孩子们最容易表达。是的, 只要眼下有更新鲜、更刺激、更趣味的事情吸引着孩子, 他立刻会把此前发生的一切都忘得干干净净!

正因为小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力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 所以如果抓紧这个时候让孩子写当前发生的事情, 才是最恰当的教授摄取生活素材的大好时机。如果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在进行时”的生活, 而不是藏在大脑里的只鳞片爪, 写成的文章就显得特别新鲜可爱。而经过长期不断的对鲜活生活素材的摄取, 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直接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了。

四、尊重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

新课改下的“对话式”教学 第11篇

我校今年开始新课改,在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话式”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话式课堂教学要求课堂越来越活,能力越提越高。如何充分体现改革精神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是摆在每一位教育教学探索者面前的课题。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话式”的教学,并非易事.我感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平等对话,必须要注意师生“平等”。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切实真正理解并科学、正确地运用对话理论,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确实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而有序地进行。其次,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认识到与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系是正确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前提,否则,“走极端”便不可避免。再次,提高自己的对话素养,增强驾驭课堂阅读教学的能力。教师既要有知识,有理论,更要具备对话素养,形成对话能力,提高对话水平。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同学们讨论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本意想让同学们了解荆轲身上体现的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献身的牺牲精神。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荆轲的的行为不足取,他凭着血气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者本人造成了劫难,又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政治家不是仅有血气之勇的匹夫,他要运筹谋划,考虑事业的最终胜利。他始终将斗争目的与自己的每一行动联系起来,他要使事业减少谬误和挫折,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大的收益,最终使目的以最令人满意的速度和状态出现。最关键的,真正的政治家是那种实现了从理想主义的英雄到务实的政治家的转变的人物。”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变

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喜欢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在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我将这个单元设计成讨论课,以学生讨论为主。每六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讲述自己对四种情感的感受,然后每小组选一名同学发言。课堂上发现,学生对爱情格外热衷。这虽超出了我预先设定的范围,但我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对爱情有一种迷惘、渴望,讨论爱情,也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决定不再限定讨论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積极性,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师生角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没有了岸的约束,就会左冲右突、肆意泛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者”、“引导者”这一角色,既要让这河水滚滚向前,又不让它冲出了堤岸。这样“对话式”教学就有了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

“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为高中刚刚实行课改,学生对讨论这一课堂模式还不是很习惯,难免会出现课堂只有个别学生参与而课堂气氛冷淡的情况。而这时教师要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但由于“对话式”教学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有时会出现课堂喧闹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当学生各执已见、不能互相理解而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纠正对话双方的思维错位,使之正面碰撞。学生对话时对问题的回答,对某种观点的见解,固然有独特透彻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是不成熟的,如不全面、尚未完全正确或者只停留在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启发学生继续对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可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当然要避免“抢戏”,在对话时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四、警惕课堂教学中的“假对话”

“对话”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现在,许多教师也正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对话,有的甚至搞得“轰轰烈烈”。然而,由于受旧教学传统和对新理念理解偏差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假对话”现象。它们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非对话,甚至反对话,这是极其有害的,田汉族指出:“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其实是一种假象;那种表演性质的课堂教学,在忽视甚至压抑生命冲动的同时,也使师生形成了一种热衷表面、不讲实际的心态,学生心灵深处也可能暗暗滋生‘占有性人格。”因此,应警惕并摒弃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假对话”。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满堂问”的假对话

这种假对话源于教师把对话理解为课堂的一问一答,无问答似乎就不是对话。因此,一堂课充满了“好不好”“对不对”等无疑而问而又不具实质的浅层次、低智慧问答,而有时教师的提问又深奥难答。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的问答确是对话。所以,判断问答是否真对话,关键在问题的定位,即所问问题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文本、教师展开“心灵对话”,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丰富理解,涵养心灵,提升人格等。

2.“表演式”的假对话

如果说“满堂问”是教师对对话不能正确理解无意识而为之的,那么,“表演式”则是教师对对话本质既不能正确理解而又有意识地为表演给别人看而进行的。有些教师,为了上公开课,或是提前设计好“问答”,或是课上采取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或是将对话设计为一种脱离文本的游戏。这种“表演式”对话:一是背离了对话的基本精神——真诚、真实,导致师生真实自我的消失,不仅不能塑造人,反而扭曲了人的心灵;二是追求形式,耗时低效,拖散了严谨的课堂结构,降低了课的文化品位,养成了部分优生的话语霸权和中低等生闹中偷闲、淡化自我的依赖心理,浪费了学生中的教育资源;三是在“游戏”中脱离文本,背离教学主题,导致文本意义丧失、师生认识肤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独白式”的假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早有预定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不论结果如何,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还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有时也并非教师的观点,这一点更是教师的悲哀)否定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这即是“独白式”的假对话。避免这种假对话,就需打破教师权威、教参中心,还学生阅读主体和课堂主体地位。

4.“平行式”的假对话

这种“对话”表面上有来有往,讨论、争论、辩论也很激烈,实际上并不交叉,在两条逻辑线上平行展开,根本没有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理解的试图,只是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两个学生关于“玛蒂尔德是否虚荣”的辩论片断:

甲:我认为玛蒂尔德很虚荣。

乙:我认为她并不虚荣。

甲:不,你看课下注释和教参,玛蒂尔德就是虚荣!

乙:不,你看看教材中所写,玛蒂尔德不但不虚荣,她还很真实,勤劳,令人同情。

甲:玛蒂尔德的虚荣主要表现在……

乙:玛蒂尔德并不虚荣,她爱美、她守信、她勤劳、她真实、……

这种各自各话,互不碰撞的辩论根本不是对话。要避免这种“平行式”的假对话,就需双方彼此尊重和宽容,围绕同一主题互相碰撞、不断展开,以互相理解,达成共识。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第12篇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 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方式方法不转变, 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应站在学生如何学习好的角度,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案, 组织教学。

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改变

以往我们都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让学生死记硬背, 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我改变这种传统式的、接受式的教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上一篇:打造高素质记者队伍下一篇:用户质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