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耕栽培范文

2024-06-07

少耕栽培范文(精选4篇)

少耕栽培 第1篇

关键词:毛竹,少耕法栽培,传统栽培方法

1 引言

少耕法 (Less-tillage system) 是介于常规耕作和免耕之间的中间类型, 最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领域发展起来[1]。少耕法能够降低对植被和土壤表层的破坏, 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林地生态平衡,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耕法在常规造林树种的生产实际培育当中使用较少, 在杉木的栽培当中已经有人进行研究和探讨[2,3], 但在毛竹栽培当中还未见报道。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在毛竹栽培时进行少耕法的实验研究, 和传统常规栽培方法的栽培效果进行对比, 旨在探索出毛竹经济有效的新型的栽培方法。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清流国有林场富尾工区25林班3大班6、9小班和35林班20大班2小班,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6°50′12″~116°50′18″、北纬26°59′15″~26°59′33″之间, 面积为15.3hm2。海拔290~505m, 坡度25°, 坡向东。年均温16~18℃, 极端最低温-9℃, 年降雨量1700~1900mm, 气候温和, 水量充沛。土壤为花岗岩发育成的红壤, 土层中厚。立地级属较肥沃级。

试验地为天然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在2008年受到冰雪灾害, 对冰挂雪折受害较严重的马尾松进行清理, 林地上有很多无立木分布的裸地或者只要大量小径阔叶树分布的林地, 需要进行适当的造林。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2008年末开始整地, 2009年春开始造林。在小班内相同坡度的坡面上分别进行两种处理:少耕法栽培即不炼山块状清杂 (1m×1.5m) 整地造林, 抚育时尽量采取化学除草, 根据新竹走向和竹鞭蔓延情况采用块状锄草松土 (A) ;采用传统常规栽培方法即进行全面清杂炼山整地造林, 抚育管理为全面锄草松土 (B) 。两种处理整地规格一致, 都是挖穴120cm×60cm×50cm (长×宽×深) , 株行距5m×5m。母竹来源相同、规格质量无明显差异同时造林、种植技术要求相同。抚育管理同时进行, 质量要求一致。

3.2 调查及统计分析

3.2.1 少耕法栽培保持林地土壤的效果

(1) 少耕法栽培保持林地土壤水分的效果。在持续晴3d后、7d后、15d后, 在不同处理中, 选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20m×20m标准地各一块, 沿对角线上、中、下部位分层次梅花形设5个样点, 进行采土样, 测定土壤含水率, 测定结果以表明不同处理的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4]。2种处理各3次重复。

(2) 少耕法栽培保持林地土壤表层的效果。本试验进行2种处理的林地表层土壤侵蚀状况测定, 用宏观量化指标来表示, 反映不同处理保持林地土壤肥力的效果。在小样方内 (1m×1m) 估算“小土柱” (土壤侵蚀后表层形成的一至数厘米的柱状物) 分布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例, 即为表层土壤侵蚀度。计算式为:

3.2.2 少耕法栽培毛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1) 少耕法栽培对造林成活率和新竹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造林当年秋末, 在标准地内调查造林成活率。造林当年到第3年每年春季在标准地内调查每株母竹出笋退笋数, 计算出该标准地的每株母竹平均出笋数, 退笋率。第3季秋末, 调查新竹数、地径、高度。

(2) 少耕法栽培对新竹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在标准地内梅花形设置调查5株母竹的地下部分即竹鞭的生长情况。每株母竹的鞭段数、鞭长、鞭径、1m长鞭节数、壮芽率、鞭幅。

从各标准地内新造毛竹成活率、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和地下部分生长情况, 来比较不同处理的造林效果。

4 结果与分析

4.1 少耕法栽培保持土壤水肥条件的效果

4.1.1 少耕法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的效果

根据不同处理所采土样, 测定土壤含水率,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各处理的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都随着持续晴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但都遵循处理A>处理B的规律。随着持续晴天天数的增加, 处理A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少, 持续15d, 土壤含水率达20%, 由此可知少耕法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较强;而处理B含水率下降多, 持续晴15d后, 土壤含水率只有11.6%, 说明传统常规栽培方式, 保持土壤水分的能力差, 这是因为林地裸露, 植被一时难以恢复, 林地水分条件恶化。用处理A即少耕法栽培, 林地覆盖大量采伐剩余物, 又较好地保护了林地的植被, 使表层土壤蒸发减少, 能更好地保持林地土壤水分。

毛竹对水分条件要求较严格, 而林地一般都普遍缺水, 这不利于毛竹的成活与生长发育。采用少耕法栽培毛竹, 可以较好地保持林地的土壤水分, 对毛竹的成活和生长发育有利。

4.1.2 少耕法栽培维护土壤表层的效果

在小样方内测定两种处理的林地表层土壤侵蚀度,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少耕法栽培对表层土壤侵蚀度小, 而传统常规栽培方式对土壤侵蚀度大, 可见少耕法栽培对林地地力的维持效果明显较好。这主要是因为林地表面有大量采伐剩余物覆盖, 且林地植被较多, 减少了雨滴击溅和地表径流, 有效地保护了林地表层土壤。

4.2 少耕法栽培对毛竹成活率和新竹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根据不同处理的标准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 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毛竹造林成活率和退笋率有较大的影响。处理A的造林成活率高达96%以上, 比处理B高出近16%, 说明少耕法栽培毛竹可以更迅速成林。处理B的造林成活率则较低, 只达80%, 将导致成林速度减慢, 需抓好补植。退笋率处理A<处理B。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水分状况差异造成的, 影响了母竹的出笋长竹。不同处理间出笋数、新竹株数、地径、高度均无明显差异, 说明两种处理对新竹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少。

虽然母竹平均新竹数无明显差异, 但单位面积上新竹株数因受造林成活率高低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处理A造林成活率高, 成活的母竹多, 单位面积上新竹株数也多, 且分布均匀, 新造竹林较快郁闭成林;处理B造林成活率低, 单位面积上新竹株数少, 分布不均匀, 新造竹林较难郁闭成林。

4.3 少耕法栽培对新竹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根据不同处理的新竹地下部分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 两种处理平均鞭段数、鞭长、鞭径、1m长鞭节数、壮芽、鞭幅都无明显差异。新造竹林密度一般较稀, 新竹生长较密集, 竹鞭分布的范围小, 用少耕法栽培同样能为新竹、竹鞭的生长提供很好的生长环境, 而且工效高, 更节省经费, 还利于保持林地水分, 防止水土流失。随着竹鞭的蔓延情况, 应逐年扩大抚育范围。

5 结论与讨论

采用少耕法栽培毛竹, 能较好地保持林地土壤水分, 减少林地表层土壤的侵蚀, 利于维护地力。因此, 少耕法栽培保持林地土壤水肥条件的效果较好。传统常规栽培方法, 一般采用炼山整地造林, 使土地裸露, 水分条件差, 所以造林成活率较低, 抚育管理多采用全面锄草或深翻, 不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对植被和土壤表层的破坏较大。

少耕法栽培毛竹的效果好, 造林成活率高, 并不影响新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 有利于新造毛竹的迅速成林, 且工效高, 能节省经费。

参考文献

[1]赵化春, 王晓丽, 任禾.少耕法和免耕法的起源及发展前进[J].吉林农业科学, 1991 (1) :85~92.

[2]沈宝贵.林业少耕法栽培杉木营林模式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1, 28 (2) :26~28.

[3]黄亮.少耕法栽培杉木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7 (S1) :43~44.

二晚免耕、少耕与翻耕栽培对比试验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富滩镇社山万亩示范片内百亩核心试验区的二晚稻田进行,前茬为早稻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中九优288。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免耕抛秧、少耕(只旋耕1次)抛秧和翻耕抛秧(CK) 3种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00m2。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6月24日播种,播种前用旱育保姆0.5kg拌种子2.0kg进行种子包衣,拌后采用434孔塑料秧盘湿播旱育秧,早稻收割后,免耕抛秧田把稻草清理干净后,抛秧前4d用20%百草枯和10%草甘膦各3L/hm2对水750kg/hm2全面喷药杀灭田间禾桩及田埂杂草,药后第2天灌深水,并施45%复合肥300kg/hm2浸田2d,少耕田、翻耕田结合旋耕整地施45%复合肥300kg/hm2作基肥,7月29日各试验田抛秧,抛秧时田间保持1层浅水层,抛秧后第8天用丁苄除草剂15包/hm2拌尿素75kg/hm2、45%复合肥150kg/hm2作分蘖肥撒施。未施穗肥。10月24日收割,测产。收割前取样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产量结果看

从表1可以看出,免耕抛秧产量最高为6 986.7kg/hm2,较翻耕抛秧增产436.7kg/hm2,增幅达6.67%,少耕抛秧与翻耕抛秧产量基本相似,差异不大。

2.2 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翻耕抛秧成本为5 445元/hm2,少耕抛秧成本为4 995元/hm2,免耕抛秧成本为4 815元/hm2,免耕比翻耕节省成本630元/hm2,少耕比翻耕节省成本450元/hm2。免耕、少耕和翻耕抛秧纯收入分别为7 761.1kg/hm2、6 813.0kg/hm2、6 345.0kg/hm2,免耕、少耕比翻耕抛秧分别增收1 416.1元/hm2、468.0元/hm2,增幅分别为22.3%和7.45%。

注:稻谷每50kg按90元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二晚免耕抛秧产量较翻耕、少耕抛秧产量高,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增加了蔸数,控制了分蘖数,靠主穗成穗,穗着粒数增加,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

(2)二晚免耕抛秧较翻耕、少耕抛秧立苗困难,立苗速度慢,缓苗期长,抛秧后全田倒伏,必须加强抛秧后5~6d内的田间水分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日灌夜排,禾苗进入分蘖中后期与翻耕抛秧相似。

(3)二晚免耕抛秧田宜选择土壤肥力中上、排灌方便、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免耕抛秧田较翻耕田要增加用种量3.75~7.50kg/hm2,多抛6~9万蔸/hm2,薄露灌溉浅水,早晒田,重晒田,防治病虫害,防倒伏。

二晚免耕抛秧应用除草技术,减少了耕耙程序,在“双抢”忙季能确保二晚及时栽插,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是一种新型的省力、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栽培技术,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摘要:进行了二晚免耕、少耕、翻耕栽培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免耕栽培较少耕、翻耕栽培增产增效, 且确保在“双抢”忙季二晚的播种, 缓解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二晚,免耕栽培,少耕栽培,对比试验

参考文献

[1]欧阳兵, 胡玉明, 赖克柱, 等.二晚免耕栽培技术初报[J].江西农业科学, 2006 (2) :6.

[2]郑舜华.二晚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翻耕手插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科技, 2004 (S1) :21-22.

[3]梁文伟.晚造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 2002 (7) :20.

[4]袁明凌, 曹睿, 沈牡鸿.水稻免耕抛秧示范总结[J].江西农业科技, 2004 (S1) :71-73.

[5]胥木林, 何水生.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示范实施总结[J].江苏农业科技, 2004 (S1) :43-46.

少耕免耕技术及其实施效果 第3篇

少耕免耕技术又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就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 粉碎秸秆, 残茬覆盖, 残茬覆盖率应不小于30%, 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1]。少耕免耕法是相对于传统耕作法而言, 主要是以不使用铧式犁耕翻和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为主要特征, 从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发展到一定年限内免除耕作[2]。少耕免耕可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 提高降水利用率。

1 少耕免耕技术

1.1 少耕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是免耕技术和播种技术的复合。免耕就是除播种外不再进行其他任何土壤耕作, 尽量减少作业次数, 只在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 玉米和小麦多采用免耕播种技术。近年来, 山丹马场部分农户采取的免秋翻春季耙地播种就是倾向于少耕免耕的播种技术, 被称之为“懒汉种田”。虽然大部分农户对此种植方式持怀疑态度, 但事实证明采取该种植方式的土地都没出现亏损, 甚至产量还处于平均产量之上。

1.2 秸秆覆盖处理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 其实质是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 通过机械作业, 粉碎后均匀地抛洒在地表, 或者整秆覆盖于地表, 达到蓄水保土、抗旱、减少水蚀和沙化、提高地力的目的[3]。主要包括机械化浅旋秸秆覆盖技术、机械化整秆还田覆盖技术、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

据介绍, 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降低0.057%~0.167%, 孔隙度增加2%~6%, 土壤有机质可增加0.025%~0.150%, 犁耕比阻减少, 土质疏松, 通气性提高, 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强[4]。

1.3 深松技术

深松技术就是用深松机具作业, 打破犁底层, 一方面有利于积蓄雨水和作物根系的下扎, 另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深松时只作业下层土壤, 不翻土, 保持上、下土层不乱。土壤经深松以后, 其表层则采用旋耕播种或其他少耕法播种。一般每隔2~3年深松1次, 深松的深度一般为30~40 cm。资料表明, 翻地形成的犁底层, 径流量、冲刷量分别是打破犁底层的1.94倍和1.79倍[5]。深松35~40 cm, 比一般耕翻深13~18 cm, 耕层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2%~9.8%, 在20~40 cm土层, 渗透系数提高5~6倍, 渗吸速度增大近2倍[6]。据测定, 深松处理耕层的作物根量比耕翻增加11.0%~39.1%, 20~40 cm底层根量增加22.0%~47.4%。

1.4 分层施肥技术

分层施肥就是把肥料分别施到不同深度的土层中, 通常是将基肥的大部分施到较深的土层, 将少量肥料施到较浅土层, 有时再结合施种肥, 使不同深度的土层中都有养分供给作物吸收利用, 适合作物不同生长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此种施肥方法对一些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的肥料, 如磷肥、钾肥等效果更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减少化肥烧苗、伤苗现象。

2 少耕免耕技术实施效果

根据农业部研究中心的试验测定,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有6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增加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二是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 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7];三是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 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四是提高粮食产量13%~16%;五是减少大风刮起的沙尘暴60%左右, 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减少生产作业工序2~3道, 或实行复式作业, 降低作业成本约20%[8]。

少耕免耕覆盖由于不翻动土层, 减缓有机质分解速度, 增加有机质积累, 改善土壤结构, 起改土培肥作用;不翻动土层, 下层杂草种子得不到发芽条件, 杂草逐年减少, 并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 提高蓄水和保墒能力;地面覆盖, 防止风蚀、水蚀[9]。另外, 少耕免耕减少耕作次数, 省时、省力、有利于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其次, 少耕免耕由于减少了耕作次数或一次完成多项作业, 减少机具下地次数, 从而减轻了对土壤的压实。综上所述, 说明实施少耕免耕技术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0]。

3 实施少耕免耕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由于少耕免耕技术在甘肃中牧山丹马场二场还没有大面积实施, 难免会出现操作上的偏差, 因此应注意以下技术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

实施要点:少耕免耕、播种、复式作业;免耕法对除草剂要求较高, 它需要除草剂连续起作用;地面覆盖是免耕的重要组成, 免耕法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而不是免耕[11]。

注意事项:对排水不良的黏性土壤则不宜用免耕法;合理轮作, 尽量避免连续2年种同一种作物, 又可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12]。

摘要:对少耕免耕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介绍了少耕免耕技术, 主要包括少耕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处理技术、深松技术、分层施肥技术, 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阐述了实施少耕免耕技术的实施效果, 并总结了实施少耕免耕技术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以期为少耕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耕免耕技术,实施效果,要点,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李晓安, 李俭丰, 马秀中.保护性耕作技术抗干旱优势明显[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3) :29.

[2]赵玉敏, 辛艳梅, 刘艳红, 等.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 2010 (7) :34-35, 43.

[3]杨宗信.宁夏海原县保护性耕作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13) :48-49.

[4]王玉玲, 刘桂芝, 王爱萍, 等.少免耕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1) :252, 254.

[5]秦红梅.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 2012 (5) :64-65.

[6]李思达, 车晓刚, 计晓明.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优势促进可持续性粮食生产[J].中国农业信息, 2011 (4) :34-36.

[7]刘斌, 张绍飞.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程[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12 (3) :4-5.

[8]杨和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5) :66-67.

[9]闫凤宇, 翟长海, 赵福胜.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湖南农机:学术版, 2012 (1) :33-34.

[10]马占福, 刘国华.西北内陆灌溉农业区地膜作物茬少免耕耕作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 2002 (6) :5-8.

[11]孙学君.深构覆盖少免耕沟播技术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 1994 (3) :19, 12.

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 第4篇

1. 技术要点

(1) 少耕免耕第1年秋收后, 留茬原地, 不进行任何耕作处理, 第2年春播前沿种植带地表撒施有机肥, 然后用旋耕机沿种植带旋耕, 将有机肥翻入土中。

(2) 开穴灌水根据种植作物的密度沿种植带开穴, 穴直径φ30 cm左右, 穴深5~8 cm, 每穴灌水1.5~2.5 kg。

(3) 集中施肥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配制专用肥, 在灌水穴集中施用专用肥50 kg/0.067 hm2。

(4) 合理密植大行距70 cm, 小行距30 cm, 穴距82 cm。玉米每0.067 hm2开穴800个, 西瓜、南瓜等瓜类每0.067 hm2开穴400个。在灌水穴周边集中种植, 玉米每穴4株, 瓜类每穴2株。玉米每0.067hm2留苗3000~3 200株, 瓜类每0.067 hm2留苗700~750株。

(5) 地膜覆盖播后沿种植带在灌水穴上铺膜, 压实压紧, 防止大风吹膜, 减少灌水的蒸发和耕后表土的风蚀, 同时也能提高作物苗期发芽的土壤温度, 促进作物的出苗与壮苗。

(6) 田间管理根据田间杂草和作物生长情况, 喷施除草剂或人工除草, 并在苗期喷施叶面肥或锌肥 (玉米) 各一次。

(7) 收获成熟后即时收获, 留茬原地, 来年春季在第一个空置区继续实施本技术模式, 操作方法同上。

2. 配套技术

(1) 选用抗旱高产品种玉米选用农大62号、承单20号、长城799、屯玉9号等;西瓜选用西农8号等;南瓜选用日本南瓜、朝阳南瓜等。

(2) 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地形及土壤类型, 每33.3~66.7 hm2取一个土样, 并测试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依据化验结果, 指导项目区的科学施肥。

(3) 病虫害防治在定植时, 玉米每0.067 hm2施神农丹颗粒剂1.5 kg, 以防治红蜘蛛。结合种子包衣, 用22%的立克莠湿拌剂拌种防治丝黑穗和瘤黑粉病, 用50%甲胺磷乳油与沙土按1∶1 000的比例制成毒沙, 每0.067 hm2用20 kg, 顺垄撒于幼苗根际附近, 可防治地老虎。

3. 实施效果

(1) 抗旱保苗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采用地膜覆盖, 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并可有效地汇集自然降雨于穴内, 集雨作用明显, 既保证春季捉苗, 又提高了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同时, 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含水量比露地种植明显增加, 少耕穴灌蓄水聚肥种植区膜内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1.64%, 露地种植区土壤含水量平均为7.60% (见表1) , 有效地保证了播种和作业正常生长。

(2) 增产增收应用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极为显著, 一般增产幅度为50%~100%。玉米每0.067 hm2平均增产150~200 kg, 瓜类每0.067 hm2平均增产800~1 000 kg, 增收300~500元。

(3)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应用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 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 耕地质量及农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 风蚀降低30%, 水蚀降低20%, 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 应用典型

2010年, 晋北地区的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应县、右玉等6县进行了少耕穴灌蓄水聚肥技术的推广, 尽管遭遇了严重的伏旱 (6月底—7月中旬几乎没有有效降雨) 和夏季少有的持续高温, 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技术示范田依然取得了好收成。根据67个试验示范观测点产量测定, 玉米少耕穴灌蓄水聚肥技术在遭受严重伏旱的情况下平均单产393.5 kg/0.067 hm2, 较传统露地种植单产245.8 kg/0.067 hm2, 增产了147.7 kg/0.067 hm2, 增产幅度达60.1%;瓜类平均单产3 085 kg/0.067 hm2, 较传统露地种植单产2 050 kg/0.067 hm2, 增产了1 035 kg/0.067 hm2, 增产幅度达50.5%, 增产效果显著。

天镇县贾家屯乡花塔村地处典型的黄土丘陵区, 该村共有耕地143.3 hm2, 全部为旱地,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风大沙多、干旱少雨的农业生产条件, 一直制约着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谷黍和马铃薯。旱地玉米正常年景产量为200~300 kg/0.067 hm2;谷子、黍子正常产量100~200 kg/0.067 hm2;马铃薯正常产量500~750 kg/0.067 hm2。土壤类型为洪积栗钙土, 耕层浅薄, 有机质含量为8.5 g/kg, 全氮0.55 g/kg, 有效磷10.5 mg/kg, 速效钾115 mg/kg, 土壤质地以轻壤为主, 保肥保水能力较差。2010年, 该村大力推广少耕穴灌蓄水聚肥种植技术, 推广面积100.5 hm2, 其中玉米67hm2, 西瓜33.5 hm2, 玉米平均产量达415 kg/0.067 hm2, 较露地常规种植平均产量238 kg/0.067 hm2, 增产177 kg/0.067 hm2, 玉米按1.7元/kg计算, 增产值300.9元/0.067 hm2, 减去每0.067 hm2穴灌机械操作费30元, 地膜投入30元, 实际纯增收入240.9元/0.067 hm2;西瓜平均产量3 260 kg/0.067 hm2, 较露地常规种植平均产量2 100 kg/0.067 hm2, 增产了1 160 kg/0.067 hm2, 西瓜按0.6元/kg计算, 增产值696元/0.067 hm2, 减去每0.067 hm2穴灌机械操作费30元、地膜投入30元, 实际每0.067 hm2纯增收入636元;全村穴灌玉米共增产13.7万kg, 增纯收益24.1万元;西瓜增产58万kg, 增纯收益34.8万元, 两项合计全村总增纯收益58.9万元, 这一项技术使该村人均增收1 133元。村民王盛钧在责任田上种植玉米0.335 hm2, 其中0.268 hm2用穴灌覆盖种植, 0.067 hm2采用传统方法种植, 采用穴灌覆盖种植的0.268 hm2, 玉米产量458kg/0.067hm2, 而采用传统露地种植的0.067hm2, 玉米产量为253 kg/0.067 hm2, 穴灌覆盖种植比传统种植每0.067 hm2增产205 kg, 增长率81%;增收348.5元, 扣除机械作业和地膜, 增加纯收益288.5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少耕栽培】相关文章:

莲藕栽培类型及‘鄂莲5号’的栽培技术09-13

立体栽培05-06

拱棚栽培05-07

栽培实验05-08

栽培条件05-23

红枣栽培05-26

泡桐栽培06-10

苗木栽培06-12

技术栽培06-16

栽培价值06-21

上一篇:制冷空调综合实验下一篇:《九歌》与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