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方式范文

2024-05-17

表演方式范文(精选8篇)

表演方式 第1篇

一、以自我欣赏为主的小班歌舞表演游戏

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以单独游戏为主。即使有交往,也是以工具性的交往为主。这种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游戏缺乏合作和交往的基础,因此小班戏剧表演游戏以自发的歌舞表演为主。

我们为小班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表演服装和乐器,并因地制宜地为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和条件。比如提供大面的镜子,使他们在对着镜子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欣赏的快乐和满足。这个阶段表现的歌舞内容,大多来自幼儿日常生活,或是跟随喜欢的音乐进行的即兴创造。

到了小班后期,随着交往的增加和语言能力的增强,幼儿已能表演简单和熟悉的故事。比如,《小兔乖乖》故事就是这个时期幼儿最为喜欢的表演“剧目”。但此时的“戏剧”处于萌芽阶段,娱己的成分大大多于娱人。

[情境再现]扮演大灰狼的辉辉大摇大摆地出来了,对小兔子视而不见。师:你怎么啦?辉辉:我刚刚吃饱了,现在不饿!(点评:幼儿仍然满足于扮演大灰狼的单独游戏。)

很多幼儿非常喜欢表演这个故事,特别是扮演兔妈妈的角色,主要是因为兔妈妈要唱好几段歌曲:“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其实,这正是小班前期歌舞表演活动的延伸。

二、以表现故事为主的中班故事表演游戏

随着合作、表演、语言等能力的发展,幼儿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的歌舞表演,而是更加欣赏有人物合作、有情节变化、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性戏剧表演游戏。因此中班幼儿开始以故事性表演为主要形式,相对于小班的形式而言,是真正意义的戏剧表演游戏。

中班幼儿不仅能依据已有的文学故事进行表演,还会自己创编故事进行表演。这个阶段的戏剧表演游戏的核心是故事情节,幼儿在故事框架下遵循故事线索进行合作表演。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自编角色语言进行表演、跟随旁白进行表演、跟随童话剧录音进行表演……

在中班后期,我们增加了打击乐器的使用。幼儿可以选择担任乐器演奏的角色,并做好与舞台“演员”的配合。

[情境再现]小舞台上,扮演小狐狸的哲哲不肯出场,旁边的小朋友催促他:快点,该你了。哲哲:别急,音乐还没响呢!(点评:在哲哲出场时,配乐的小朋友要发出代表狐狸脚步的声音。这是幼儿主动寻求协同演出效果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还较强,往往只关注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游戏中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影响游戏的进行。为此,教师要做好游戏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比如,参与幼儿的角色分工、担任游戏的某个角色、间接指导幼儿的表演技能……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三、以体验戏剧经验为主的大班戏剧表演游戏

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导演、演员、故事、观众和剧场。由于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合作游戏的能力,在游戏中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目的性和组织性,而且还会自然产生“领袖”,因此我们将这些基本要素引入大班戏剧表演游戏之中,让幼儿体验与戏剧相关的多种角色的工作。比如,在游戏中设计了院长的角色,指挥剧务人员摆放道具、安排演出场次等;设计了导演的角色,专门负责演员的排练工作。

[情境再现]舞台上小主持人正在说结束语:观众朋友们,今天的童话剧演出到此结束了。请收拾好您的随身物品,不要留下垃圾。欢迎您下次再来观看我们的演出,再见!(点评:小主持人的话语,体现了幼儿对这个角色功能的理解,也体现了小主持人这一角色与观众角色进行合作游戏的互动意识。)

我园的大班戏剧表演游戏常常与户外角色游戏街同时开展,因此游戏中不断会有其他游戏区的幼儿加入,使得剧场里的所有工作都更有真实感和挑战性。以体验戏剧经验为主的大班戏剧游戏,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了对剧场文化的最初理解和探讨,并建构起了完整的戏剧经验的雏形。

表演方式 第2篇

荣成市第四中学 刘雪玉 2009年7月19日 06:49

收藏

张晓梅于09-7-19 11:07推荐一个情景剧,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很精彩,有启发意义

【教材分析】

1、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重点分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教学重点】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教学难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休假的时候让同学们做有关身边的人收入形式的调查,现在请小组代表做一下调查成果展示。

学生活动:第一组代表:我们组主要在同学方兵家调查,他们家的收入方式多样化:

爸爸靠工资收入

妈妈在家种地,靠卖粮食取得收入 姐姐经营了一家精品店。

第二组代表:我们主要在虎山集团调查,他们处理工资收入,大部分职工还靠公司股票取得收入。

教师活动:看来收入的形式多种多样,那么我国的收入分配形式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以个事例来说明。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案例新编《瞧这一家子》引发学生兴趣,时间:某天下班以后 地点:丽丽家的客厅

人物:丽丽——大学刚毕业,在一家国企当技术员

爸爸——公务员 妈妈——教师

奶奶——农村老太太,进城住在丽丽家 叔叔——私企老板 婶婶——个体户 弟弟——待业青年

组镜头】丽丽:(从外面推门进来),爸,妈,我回来了,今天我发工资了,有5000多元呢!爸爸:回来了。

妈妈:头一个月发工资就有这么多。

丽丽:那可不,一开始分配在企业里,我还担心呢,怕施展不开我的才能,现在看来挺好的,我的工资甚至比一些老技术员还多呢。

奶奶:是吗?那还了得,小毛孩子拿的工资居然比老同志还多。

弟弟:(伸着懒腰从房间出来了)为什么?

丽丽:我负责的工作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了任务,另外我还搞了个小发明,厂里另外奖励给我了一千元。

弟弟:呀,老姐真棒啊!

妈妈:你多向你姐学习,整天无所事事像什么。

探究活动题一:

探究问题1:莉莉是按照什么方式取得收入的?

2、为什么在同一家国企,丽丽拿的工资会比一些老技术员多?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国企;丽丽多劳多得)【总结】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第二组镜头】

奶奶:现在的形势真好啊!干得多干得好就能多拿工资,可不像以前我们在生产队的时候,干多干少一个样,吃大锅饭,谁还肯多干?那时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上工等敲钟,下地一窝蜂,收工急匆匆,评工闹哄哄”,那可真叫一个乱啊!能有什么收成呢?

弟弟:要是不用工作,用什么国家就给什么就好了。丽丽:想得美,都不干活,国家拿什么给你? 【知识拓展】

探究:

1、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想想我们应主要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2、奶奶所说的吃“大锅饭”即平均分配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能不能实行?为什么?

3、在我们国家能不能实行像弟弟所说的按需分配这种方式?为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分组合作讨论、发言 „„„

教师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总结】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板书】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其他的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三组镜头】

(叔叔和婶婶敲门进来,丽丽和弟弟连忙让座)

叔叔:今天可累死我了,厂里来了好几个客户,差点没忙过来。

妈妈:忙点好,要不然从哪收益?

奶奶:别累着身体。

爸爸:今年收益还可以吧?

叔叔:还可以,由100多万吧。

弟弟:叔叔,羡慕死我了。

婶婶:还值得羡慕啊?又要投资金,又要担风险,还要给工人发工资,管一大摊子事呢,不好干啊。还是你爸你妈好,每月拿固定工资,不用担风险。

弟弟:看着叔叔当老板挺风光的,看来也不容易啊,有没有自由一些的工作啊?

丽丽:那你跟婶婶干,当个体老板,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少干些,那你的吃饭就成问题了。

弟弟:那也不容易,多遭罪啊,要是不干活就有收入那该多好啊!

奶奶:你不干活也行,我在老家的租屋每年出租也有6000元的收入,给你吧。

妈妈:妈,你就别惯他了。

问题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参与,代表发言

1:丽丽一家子的分配方式有哪些? 丽丽——在一家国企当技术员,按劳分配

爸爸——公务员,按劳分配 妈妈——教师,按劳分配

奶奶——出租房屋,按土地要素分配 叔叔——私企老板,按资金和管理要素分配 婶婶——个体户,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2、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知识总结】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师活动:点明注意事项:个体劳动者——生产资料——经营生产——劳动成果;

探究问题3:试述采取这一分配制度和这些分配方式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参加)

【第四组镜头】

丽丽一家为弟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出谋划策】

1、假如你是他们家的一份子,你会为他想个什么好点子?

2、假如你是弟弟,在国家的大好形势下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思想碰撞: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课堂小结: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 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

【知识拓展】

时政热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思路】

表演方式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角色情感;表演方式

0 前言

舞蹈是一门意境高远、形式灵动的表演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肢体动作,表现目的主要为反映现实、感悟生活。舞蹈也是一门表现美、传达美的表演艺术,通过丰富多彩的表演直击人们心灵,从而提升人们对舞蹈的感受能力,升华人们的思想、品质和情感。因此,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必须将情感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中,做到以情编舞,从而实现以舞传情。随着人们对舞蹈艺术越来越重视,使其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使其表演形式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对现代舞蹈表演的角色情感和表现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

1 现代舞蹈艺术表演的方式

1.1 全息舞蹈

全息舞蹈,是指通过360度全息成像技术来创作和编排舞蹈的一种数字表演形式。其工作原理主要为,使用透明材料制作成相应的四面椎体,之后通过四个视频发生器,将相关的光信号发射至四面椎体上,光信号汇集后便会形成立体影像。[1]其优点主要表现在,维度空间的真实感强烈,与舞蹈结合的作用机制主要为将构建的舞蹈三维模型与实拍舞蹈作叠加处理,之后便可呈现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三维全息影像。该技术具有较强的透视感、空间度、清晰度及对比度,可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增加观众的真实感受。三维全息影像与舞蹈艺术相互融合形成的舞蹈表演方式,是舞蹈表演向前迈进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科技进步与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其不仅为人们创造了视觉冲击体验,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1.2 数字表演

随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数字表演应运而生。该项表演方式的工作原理主要为,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控制表演空间中的灯光、音效、演员及图像等,再通过仿真技术来达到真实与虚拟相互结合的表演效果。这是传统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形式,是舞蹈表演的一种现代化方式,真正实现了艺术与现代化技术的有效融合。

1.3 激光舞

随着舞蹈表演形式、种类的不断扩大,各种混合型的舞蹈表演方式不断涌现,其中激光舞便是当下新兴的舞蹈表演方式之一。其将音乐制作、舞蹈创意及激光编程等内容融合于一体,从而创造出一种光影随性、人灯合一的舞台效果及视觉效果,能够给观众一种现代、前卫、时髦的舞蹈体验。目前在许多晚会上,也逐渐开始融入这种新型的激光舞表演,不仅让观众体验到了激光舞的震撼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舞蹈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独特魅力。

1.4 多媒体舞蹈

历年来,在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均融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技术,并将其与舞台艺术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给观众呈现一场场美轮美奂、精彩缤纷的视觉盛宴。而在这诸多的现代化技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中,便具有多媒体舞蹈表演形式,该表演形式的工作原理主要为,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舞蹈表演与动画有效融合为一体,再通过3D技术结合多媒体特效、有音乐、现场舞蹈等,从而将舞蹈肢体动作表现得更为夸张,以达到良好视觉效果的目的。在某年的春晚上,一支《城市变奏曲》舞蹈便为观众呈现了多媒体舞蹈的独有魅力,其结合了当时最新的3D技术,同时结合LED视频影像,完美展现了一种新型的舞蹈表演形式。在LED形成的背景中,充分体现了舞者的优美舞姿和舞台的完美调度,从而为观众制造了一场视觉的完美体验。

2 舞蹈艺术中的角色情感

舞蹈表演,是指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舞蹈过程中需表演者融入更多的内心情感,以肢体动作为载体来充分表达出舞蹈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真实感受,从而使观众充分感受到舞蹈表演震撼观众心灵,升华其思想、情感的特殊魅力。加强舞者舞蹈中的角色情感,是提升舞蹈表演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2.1 增强肢体语言表达

舞蹈表现形式中的肢体语言,则是指通过身体各部位来与舞蹈姿势进行融合与协调,从而将舞蹈角色的情感、思想、性格特点等完美地呈现出来。[2]但这些肢体协调、控制技术都是舞蹈艺术外在的表现形式,要想将舞蹈角色的真情实感、性格特点等真正表现出来,还需要对肢体语言进修更深层次、更生动的情感融入。如此,才可塑造出完美的舞蹈角色,也更能体现出舞蹈角色的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将舞蹈肢体语言和角色情感进进行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才能够使舞者将舞蹈作品的风格、特征、主题、宗旨、目的,及舞蹈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等从肢体语言中表达出来,才能够使舞蹈本身特色及舞蹈角色风格特点等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从而突出舞蹈的内涵。

2.2 增强角色面部表情

在舞蹈表演中除了肢体语言这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之外,面部表情同样重要。[3]形象生动、具体到位的面部表情是舞蹈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表达舞蹈角色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舞者的面部表情则可作为其塑造舞蹈形象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在舞蹈表演中,观众首先接收到的是舞者的肢体语言,其次才会注意到舞者的面部表情,观众可直接从舞者的面部表情中感受到舞者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波动和情绪变化,同时通过肢体语言来感悟舞蹈表演的意义和内涵。因此,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的表演形式。若在舞蹈表演中没有面部表情这一表现形式,则会使舞蹈表演失去面部表情对肢体语言的协调性,使舞蹈如同没有灵魂的机械一样在运动,不仅不能够充分体现出舞蹈艺术的魅力,也不能够真正表达出舞蹈表演的真正用意。由此可见,舞蹈表演只有完美结合丰富、到位的面部表情,才能够使观众从这一表现形式中领会到肢体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情感信息,才能够更深入观众心灵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令其如同置身于舞蹈角色的内心世界中。

2.3 加强形神具备

在舞蹈表演中,还需加强舞者表现形式中的形和神的结合。形,是指舞者外在的表现形式,即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身体表现力;而神则是指舞者内在的表现形式,即气质和神韵。[4]在舞蹈表演前,舞者必须经过专业的舞蹈技能训练、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姿态与动作掌握培训等环节,并通过专业知识来揣摩舞蹈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等。从而将舞蹈角色外在与内在的情感相互融合,在表演时才能够将舞蹈角色的内在气质和神韵通过娴熟的肢体语言技巧表达出来,塑造出情感丰满、性格突出的艺术形象。

3 结语

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表达情感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表演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因此更应加强对舞蹈角色情感表达的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和舞蹈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铭泽.舞蹈的艺术表演方式和角色情感体验[J].文艺生活,2014(08):123.

[2] 马燕翔.身体表现力在舞蹈表演中的探讨[J].品牌,2015(04):274.

[3] 孙瑜洽.浅议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的差异和共性[J].北方音乐,2015(16):164.

表演方式 第4篇

一思想道德实践教学新方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实践教育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下, 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但一个总的特征是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创新精神, 目的是为了达到实践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因此, 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就是思想道德实践教育的题中之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是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下面以“抗战历史短剧表演”做一案例分析, 以资探讨。

历史短剧表演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的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方式, 是“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实践为主, 校园实践、网络实践、社会实践为辅) 中校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海南解放六十五周年, 学院开展了抗战历史短剧表演的校园实践活动, 规定题材所涉时间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 每个历史短剧表演时间为10~12分钟。以思想政治教育性为原则,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自愿报名组团,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班为单位, 每个大班可报一个剧目,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几个大班联合报一个剧目,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和录制, 教师指导、协助与督促。评比方式是, 各剧组首先自行组织表演并录像, 然后把表演录像上报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从中挑选出几个优秀剧目展开进一步排练, 最后集中公开汇演并授奖。

活动实施的第一阶段为教师指导与发动。在发动阶段要求学生:一是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性,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特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旨;二是历史短剧要体现故事性, 在兼顾叙事完整性的同时, 突出重点情节, 充分利用旁白和背景图片讲清楚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三是台词要简洁、 上口, 易于表演。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深入研读过剧本, 更没有写作过剧本, 于是教师采用样本教学的方式, 组织学生观看了几例剧本样本, 让学生对剧本拥有感性经验。第二阶段, 学社自主组团在课余时间进行编剧、排练、表演和拍摄。学生自愿报名组团, 剧组的组织兼管理人员为班长和导演, 负责确定角色与分配任务, 一应事宜均由学生自行负责,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负责审查剧本的主题与内容, 传达学院的后续工作安排, 做好上传下达的协调性工作, 并做业余指导, 提供必要的协助。第三阶段, 教师把学生录制的短剧交给学院, 学院评选出若干优秀剧目集中排练, 在全校集中公开演出。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

二学生历史短剧表演的积极意义

学生历史短剧表演实践活动把平面静态的书面知识变成了立体的动态活动, 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思想, 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90后”的大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要停留于书本知识, 不了解革命历史剧中的历史人物, 难以体验他们为革命事业而身先士卒、不惧死亡的崇高情怀。为此, 他们查阅史料和图片, 观看影片, 了解当地风土民俗, 尽量把历史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饰演国民党小兵的学生在经过多次纠正动作和台词后写道:“要把历史剧表演得生动、真实, 就必须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只有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 才能真正明白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意义及其可能有的心情, 才能贴切地表演出历史人物的性格及行为特征。”学生们普遍感到:“生动的历史教育让我们学到的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还引发了我们对祖国的满满自豪, 从而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作用”。

2.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在讲授型课堂里, 老师辛辛苦苦地讲, 口干舌燥, 学生对着教材被动地听, 兴味索然。但是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主题, 查阅资料, 主动探索, 独立思考, 理性判断, 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等都有了极大的展现空间, 学生自然产生了学习与研究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 学习主动性极大增强。学生们亲眼看见同处一方天空下的同学在舞台上表演, 看到同龄学子与自己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时,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受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历史在舞台上重现, 无论是大人物也好, 小人物也罢, 一个个粉墨登场, 好不热闹。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旧事, 不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 而是真正鲜活的画面。在一幕幕的场景转换中, 我们记住了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熟知了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 历史得以轻松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3.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从历史短剧的选题到编剧, 从台词到动作, 无论是编剧和后勤, 还是导演和演员, 都经历了一番探索与创新的洗礼, 培养了探索创新精神。历史短剧从选题到编剧、修改、排练均由学生完成, 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编写剧本, 编剧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但是“编剧伙伴们从接下任务的那天起就查阅资料, 一次次开会讨论, 逐字逐句推敲剧本, 最终写下并逐步完善《红色娘子军———吴琼花的故事》剧本”。学生演员积极探索如何用肢体和台词以艺术的形式恰当地表现角色, 通过一次次的排练, 一次次的思索和讨论, 以恰如其分的动作、语言准确地把历史人物展现出来, 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一点一滴的创造中, 学生们得以养成主动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精神。学生排练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正是在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学生们培养了不畏艰难、 吃苦耐劳的情怀和精神, 懂得了“付出才有回报”。第一个困难就是缺少道具。由于经费少, 学生们主动动用了在校园内能够找到的所有道具, 如军服、军鞋、军帽、桌子、椅子、棍子、 杯子、椰子树;还自制了很多道具, 如用废旧作业本叠成纸手枪, 把椰子树叶的叶柄部分裁制成日本军官的军刀, 用废弃的红色条幅制作五角星、臂章等。第二个困难就是演职人员召集。由于演职人员较多, 分散在不同班级, 课程安排多, 各班级的课表时间安排不同, 很多同学在周末要参加团课、党课、志愿服务等, 个别同学偶尔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参加排练, 加之海南的四月和五月酷暑难当, 因此导演要召集齐所有成员, 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情。但是同学们克服了这一切困难, “一路上有大家, 苦一点我也愿意。”由于当时的天气是每天一场大雨, 所以《红色娘子军》剧组的学生们经常在湿漉漉的草地上、砖石路面上、水坑里排练, 饰演琼花、琼花丈夫和南霸天的三个学生演员一遍遍摔倒在满是泥水的地面上, 一天得换洗几身衣衫。饰演女主角琼花的女学生膝盖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彩排时空调没修好, 又为了在换幕时减少换装时间, 穿着两层衣服表演, 演到下午, 她中暑了, 可她没有叫苦喊累, 体现出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5.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们普遍认为历史短剧表演能为班级和学校争光, 集体荣誉感得到激发, 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增强。文学院由于男生少, 自愿报名时全部是女生, 导致大部分人不得不女扮男装, 但随着排练的一步步推进, 男生们为了班集体荣誉而不断加入, 还原了历史事件中的真实性别。同学们认为:“剧组是一个团队, 光荣与耻辱共同承担。剧组的成果是所有人的血汗付出。无论分内分外的事情, 只要能帮上忙的, 大家都尽力去做。”排练时同学们难免有各种分歧和摩擦, 但“一路走来, 我们已然成为一个凝聚在一起的团体。抱怨归抱怨, 但更多是坚持, 是团结, 是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心。”

6.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美是最能打动心灵的, 欣赏美、 追求美是青少年最常有的心态和行动。很多学生之所以报名参加历史短剧表演, 主要是想体会自己在舞台上面对灯光时的感受, 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活多一抹绚丽的色彩, 体现出对于美的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学生们在历史短剧表演中学到很多有益的舞台表演经验, 提高了审美情操。同学们体会到了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 语气、声调和节奏都有助于表现剧情, 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表达剧情;演员在舞台上的恰当排位和运动不仅能够表现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能使舞台的视觉效果变得丰满。负责技术的学生在演播室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剧情的发展亲自进行各种灯光、音乐、动画背景的选择和切换, 也让他们大开眼界、兴趣盎然。

7.在情感互动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历史短剧表演深度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其从感性世界上升到知性世界、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 实现情感升华, 达到道德培育的目的。

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懂得了感恩,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来自不同班级, 是这次历史剧, 让我们彼此了解, 由以前的陌路人变成荣辱与共的好朋友, 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与默契, 收获了珍贵的友情!”老师在课堂外与学生交往增多, 师生协同解决各种不同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事宜, 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得到了空前升华, 而且促进了后续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表演中所遇到的挫折中也学会了正确地面对磨难。《白沙起义》剧组在录制时满怀希望, 却没有入选汇演名单, 但学生们坦然待之:“尽管很遗憾, 但是经历过, 我们也满载着收获。重要的不是结果, 而是过程”。《红色娘子军》剧组表演时排名第一, 最后汇演时只获得了三等奖, 但同学们的心声是:“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们仍然认为我们是最棒的, 因为我们认认真真地付出了。”

表演方式 第5篇

一、改革目标及需解决的问题

鼓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以毕业专业演出的形式完成学业, 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舞台表演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节目编创能力。 同时能够初步进行舞台编导和艺术管理, 组织专场演出。实行毕业设计二选一的灵活性毕业方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 打破历来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惯例, 需要获得院系的支持和帮助。以理论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申请, 通过系内专题讨论会反复论证本项改革的方案, 获得音乐系党政联席会的同意后上报学校教务处, 根据教务处意见进一步完善, 通过后实施。第二、改革制度和方案要系统、科学并且符合专业特点, 评分标准及评分细则需要详细制定, 现场打分要公平公正, 每场演出都要有影像资料作为毕业设计内容保存。第三、结合音乐系生源的实际情况, 部分学生缺乏专业信心及表演欲望, 存在怯场心理和懒惰心理, 需要专业教师加强指导和鼓励,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信心。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撰写毕业论文, 或者完成毕业专业演出并附上演出方案及经验总结 (2000字左右) 。 音乐系根据毕业演出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进行师生分组及审核监控工作。毕业专业演出根据专业方向分为声乐、 器乐、舞蹈、曲艺四类, 演出作品要经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选择, 必须符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要求, 杜绝低俗形式的出现。

选择毕业论文的学生按照音乐系毕业论文的具体规定及要求完成, 现主要阐述毕业专业演出的具体实施方案:

以教研室为单位, 声乐、器乐、舞蹈、曲艺根据跟各专业需要制定演出规定。音乐系毕业设计工作小组根据学生选择撰写毕业论文和选择毕业专业演出的人数统一分配指导教师,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 确保论文和演出的质量。

(一)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毕业专业演出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指导教师职责、评分组职责、申请及评分细则, 确保组织有效、程序严明、公平公开。

(二) 严格审核选用作品。毕业专业演出的节目选择要突出专业性、艺术性及表演性, 鼓励原创作品, 节目必须通过指导教师审核通过, 坚决杜绝低俗内容及形式的出现。原则上最多三人一组进行演出, 需要合奏、群舞等表演形式时, 其他参演人员不计入成绩。

(三) 提交书面申请。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 在第七学期的第五周前提交毕业专业演出的申请书 (包括演出意义、形式、主题、实施步骤、时间安排等) , 之后以教研室为单位上报音乐系毕业设计工作小组。

(四) 按时完成各项演出工作。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 按期完成演出的各项工作 (包括节目排练、舞台设计、 服装道具、节目单制作等) 并接受音乐系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等阶段性检查。

(五) 采用现场评分制。学生在第八学期的10-13周选定具体时间进行毕业专业演出。音乐系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统一分配教师进行现场打分, 并填写演出评语表、评分表等相关材料。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环节的改革紧密围绕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将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改为论文和演出二选一的形式有很强的可行性。一方面可以突出专业特点, 推进专业建设, 另一方面能够和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 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及管理协作能力。结合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和实际发展情况, 通过考察、研讨, 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 制定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制度及方案。打破原有的单一模式, 改革为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专业演出二选一的灵活模式, 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科发展, 贯彻“学中演、演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选择以毕业专业演出形式结业的学生需提交一份2000字的经验总结, 将演出安排、流程、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 不断创新的能力。

摘要:在全国高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的改革势在必行。将原本单一的文字性毕业论文转化为论文、毕业专业演出二选一的形式, 更加符合专业特点, 有利于学生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改革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洋.教育硕士毕业设计 (论文) 支持与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西南大学, 2012.

浅论儿童剧与成人剧的表演方式 第6篇

一、儿童剧的表演方式

儿童剧, 主要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 但是随着思想观念和剧种类型的不断改革, 儿童剧在服务儿童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儿童身旁的成年人。儿童剧的表演内容符合儿童的经验, 表达的内容比较浅显, 适合儿童的情趣和思考方式。对于儿童来说, 儿童剧有两种功能:欣赏和教导。儿童剧在为儿童带来视觉审美的同时, 也为儿童带来心灵的抚慰, 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就表演方式而言, 儿童剧表演尽量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发挥空间, 使其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释放自己的能力与才华, 发挥自己在表演方面的创造力。在实际的表演中, 以儿童的年龄特征为主线, 联系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欣赏能力, 可以把儿童的表演方式分为三种:集体表演、分角色表演和创造性表演。

(一) 集体表演。集体表演适合三至四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 思维能力不是很成熟, 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弱, 但是模仿能力较强。对于这种直面观众的表演, 他们会觉得有些害怕, 而集体性的表演方式可以克服这一弱点, 使儿童在集体中找回自信, 体验快乐, 激发表演热情。集体表演方式是让儿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根据故事内容把故事情节连贯完整地表演出来, 在表演过程中, 根据剧情需要安排一名或者两名主角, 其余的都是集体角色。表演时, 儿童要一起念台词, 彼此合作, 练习故事情节中各种角色的动作。 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 儿童会相互帮忙, 增强模仿能力, 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为以后的演出积累舞台经验。 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 可以运用了解作品内涵、把自身体验与表演相融合、师生互动等方式来进行指导。

(二) 分角色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形式适合四至五岁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 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有所提高, 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

(三) 创造性表演。创造性表演方式主要是为儿童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这种表演方式适合五到六岁的儿童。 在创造性表演方式中, 儿童可以利用自身的舞台经验, 结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想象, 发挥创造力, 自己塑造人物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人物的特色,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需要自己安排角色完成表演。

二、成人剧的表演方式

相对于儿童剧来说, 成人剧的表演方式更加多样化, 这是基于儿童和成人在思考能力、舞台经验、模仿能力、理解作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来说的。成人剧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成年人, 成年人有着成熟的思考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表演中, 成人剧可以采取穿插表演、分角色表演、单独表演、 集体表演、创造性表演等方式来演出。成人的舞台经验要比儿童丰富, 因此成人剧可以采取儿童剧的一些表演方式, 例如创造性表演和分角色表演, 但同时, 成人剧也要根据剧情需要随时变换演出方式, 例如穿插表演和单独表演。在穿插表演中, 根据剧情的发展穿插一个必要人物进行即兴表演, 这对演员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巨大的考验。 以话剧表演为例, 话剧表演主要是利用语言和动作来呈现演出内容。话剧表演不同于影视剧中的表演, 话剧演出是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它不可能给观众太多的真实感。因此, 演员需要在语言和动作上加强表现力, 最大限度地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 引起观众的共鸣, 给他们创造出舞台真实感。但是, 即使是基于创造真实感的目的, 语言上也不能太过于夸张和充满激情, 动作要符合剧作中人物的心理, 要以情动人, 语言和动作要尽量生活化, 为追求真实化的场面而夸大语言和动作表现力的做法不可取。成人演出一定要考虑成人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能力, 在语言、眼神、 肢体动作上做到一致, 最大化地为观众创造真实感。

三、总结

总的来说, 成人剧和儿童剧基于服务对象、思考能力和舞台经验等方面的不同, 表演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但是, 不同的表演方式也要遵循一定的表演原则, 为观众最大化地创造出真实感。不论是成人剧还是儿童剧, 都是以满足受众为目的的, 因此, 结合各自的特点创造出符合观众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作品才是最值得探究的。

摘要:儿童和成人在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动作展示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差别, 因此儿童剧与成人剧在演出中的表演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探索有效的表演方式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对舞台演出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词:儿童剧,成人剧,表演方式

参考文献

[1]孙韵丰.儿童剧, 不该马虎[J].上海戏剧, 2015, (7) :7-8.

[2]钟伏.从“微剧场”看儿童剧潜能[J].上海戏剧, 2015, (7) :11-12.

表演方式 第7篇

一、服装表演训练的作用

(一)提高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服装表演训练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通过展示美、表达美、探索美、倡导美的方式,将生活中的时尚之美与普通个体结合,使每一个个体、人群、阶层都能对美有更深刻、更独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类传播手段进行展示,使大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同时,服装表演在对提高大学生艺术认知能力效果显著。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依靠实践平台,有效改变每个人的审美感觉,增强了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气质,在日常生活中满足学生对美的求知欲望,培养正确审美观。

(二)塑造外在形象,提升自信与气质。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应体现在该群体固有的的特征上,以年轻、活力、时尚、满满的正能量及内涵的理念,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外在形象的认识。拥有匀称协调的肢体、高雅大方的气质是大学生实现外在形象提升的主要目标,服装表演训练方式较为科学,通过一段时间步态展示、镜头表现、时尚审美等方式的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升自信与气质,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外在形象,使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感觉符合社会审美的要求。

二、服装表演训练提升大学生形象与气质的具体方法

(一)步态展示法。步态展示法,主要方式是以服装表演的台步技巧为主体,进行一系列专业基础与技巧训练 , 主要针对大学生对服装表演艺术的需求,通过定位造型训练、转体训练、表情训练、音乐与台步节奏组合训练,服装表演素质训练等方式,训练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气质和自信心,他要求训练者,信心满满,自信的走在舞台上,无形中就给训练者一个增强自信心欣赏自己的舞台,发现自己的外在优势。同时,服装表演技巧训练与应用还包括了各种表演感觉训练、表演配合训练,表演创作训练等内容,从全面、系统、规范的角度加强步态展示法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二)镜头表现法。镜头表现法,主要通过对造型理论的掌握,系统学习服装表演镜头前展示能力,将造型能力与舞台表现力以及表演力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对于服装表演的实践性训练过程有更为科学系统的影响 , 为今后的平面拍摄工作和艺术实践打下良好实践与理论基础。大学生在镜头前初期表现欲望和表演程度的能力较为薄弱,但不断地放开心理束缚,大胆表现,增强表演意识,可以使自己更加自然完美、更加自信。运用相机或是录像机拍摄的方法,记录镜前表演的过程,使训练者完整地看到自己的展示过程,逐步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力,不断扩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以完美的展示意识,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时尚审美法。时尚审美法,即通过观看各种时尚美学元素,以时尚产业、流行趋势为主线,从时尚文化,新奇艺术、艺术内涵的角度,介绍服装品牌、服装搭配、服装流行色、珠宝设计、电影等时尚产业的发展前景、状况,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必备时尚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有效地运用知识 , 提升自己对时尚的正确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认识,在这其中去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只有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时尚品味,逐步对时尚艺术、时尚生活、时尚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自己外在身体素质和内在文化修养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三、服装表演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形象与气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服装表演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不仅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形体形象,而且能使他们认识美的客观标准,进而达到形体美的要求。训练过程中有视觉感受、音乐感受、审美感受,有助于大学生感受训练中的气氛、速度、强度等特点及其变化;有助于合理改变对于生活、美、时尚的认识。从而培养其审美感、节奏感和协调性;有助于激发练习者兴奋性,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表演方式 第8篇

西尔维娅·柯碧妮在表演时可以说是非常的投入的, 时而是一位欢快的舞者, 时而像一位醉酒的妇人, 时而是一个多情的少女, 时而像一个英俊的绅士。《我的嘴唇亲吻起来多么火热》是弗朗茨·莱哈尔的歌剧《朱迪塔》选段, 歌剧描述的是一位南欧港口的妇人朱迪塔与军官奥克塔维欧相恋, 弃夫私奔到了北非。朱迪塔为求与军官厮守, 劝他弃军职, 军官不从。后来虽然军官放弃军职回来, 但朱迪塔却早已人去楼空。四年后, 他们再度相遇, 但此时朱迪塔已与一位公爵相好。最后朱迪塔与公爵离去了, 只留下奥克塔维欧一人在钢琴边喃喃自语这一段再也追不回的记忆。歌曲唱至间奏之时, 西尔维娅突然踢掉脚上的高跟鞋, 跟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西班牙舞蹈, 观众们对西尔维娅这样突如其来的表演感到非常的惊讶, 随后便报以热烈的掌声。德沃夏克创作的歌剧《水仙女》选段《月亮颂》是描写水仙女鲁莎卡思念自己心爱的王子的故事。柯碧妮在表演时静静的坐在地上演唱着这段旋律柔美、动人心弦的歌曲:“星夜的天空上银色月光, 你的光芒照耀远方, 你尽情地漫游全世界, 注视这人们地窗户!……”追光灯像月光一般散落在她的身上, 这里的灯光效果运用得非常的到位。唱至歌曲高潮部分时西尔维娅慢慢侧身躺下犹如水仙女一般, 整个画面唯美至极, 表达出了歌曲所要抒发的水仙女对爱情渴望的情感。《THINK OF ME》是出自《歌剧魅影》选段这首咏叹调, 表现对恋人分离的那一份凄凉与不舍。前奏刚一结束, 追光灯突然射向到观众席, 西尔维娅·柯碧妮突然手持鲜花出现在光束所照射的地方, 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 表现出了演出即将结束对观众的依依不舍之情。每一段歌剧的演唱柯碧妮都能非常快速的投入感情, 表情状态也是相当的到位, 可以看得出她是非常用心的。看她在舞台上娴熟的、没有任何拘谨的表演即细致深刻又丰满多彩, 观众们无不发自内心的称赞这位歌剧女王。因为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歌者, 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西尔维娅运用其对歌剧剧本以及歌剧表演的理解, 力图完整的还原每一个首歌剧唱段所要表现的导演艺术构思, 通过简单的道具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来塑造歌曲中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其中最让观众感动的应该就是西尔维娅以歌剧的表演方式演唱的《我爱你, 中国》《玛依拉》《茉莉花》这三首中文歌曲了, 三首歌曲的伴奏都进行了重新编排, 与中国歌曲以突出主调旋律的方式截然不同, 这无疑增加了演唱的难度。再加上语言习惯上的差异, 使得她表演起来并没有像其他歌剧唱段那样出色。但是这并不影响观众们对她演出的期待, 因为她把歌剧和中国民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新的尝试也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民歌的另一种演绎方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蛇年春晚上宋祖英与席琳迪翁合唱的《茉莉花》, 这是民族唱法和通俗演绎的激情碰撞, 给人们留下了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动。为何《茉莉花》的旋律会如此受到国外歌者的欢迎和喜爱呢, 这都源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剧情描述的是古时一位中国的公主图兰朵, 为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 下令若有男子能够猜出她所出的三道谜题, 她便下嫁于他;如若答错, 便被处死, 三年来很多人都丧命于此。直到鞑靼王子卡拉夫的出现才答对了图兰朵的谜题。但是公主并未按照当初的承诺愿意嫁给卡拉夫王子, 最后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公主那冰冷的心, 公主告知天下愿意嫁于王子。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旋律作为该部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 使得《茉莉花》随着这部经典歌剧流传国外。当西尔维娅·柯碧妮应观众要求带着小提琴再次重登舞台时, 观众都为她的这次返场鼓掌和欢呼。虽然她的小提琴技艺并没有她的演唱技艺来得那么出众, 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她对音乐的无比热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意大利歌剧之夜在意大利歌者西尔维娅.柯碧妮演唱的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中落下了帷幕。

整场演出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歌剧艺术魅力, 但是这场盛宴依然有它美中不足的地方。由于室内乐的艺术特点, 使得整个演出的舞台显得较为的空旷。舞台使用了一幅西方室内音乐会图像做为背景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如何设计这个舞台让观众忽略这种空旷感呢, 这就需要在舞台背景上下功夫了。其实如能更换与这些歌剧唱段意境相同或相似的背景, 运用这种不断变化的背景投影示意场景变更的方法, 就可以时观众在观赏时更有画面的带入感, 更能融入艺术家的表演当中, 从而忽略舞台的空旷感。因为舞台的置景必须是围绕表演的, 一切以烘托、陪衬表演为职责。

随着歌剧越来越平民化, 老百姓也开始慢慢地接触到了这一艺术门类。由于许多观众都是初识歌剧艺术, 对歌剧艺术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或者了解, 使得观众在欣赏歌剧时感觉到歌唱家在台上卖力的演出, 但是自己坐在台下确是听得云里雾里。这样便会让观众慢慢的对歌剧失去兴趣, 从而造成观众群体的流失。所以剧院除了保证演出质量与演出场馆环境之外, 还要肩负起普及歌剧相关知识的作用。宣传海报的演出讯息要尽量做得详细, 因为海报是观众了解节目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使观众能够尽早的了解到演出信息, 提前做好“功课”为观演提供准备。通过互联网建立剧院的门户网站, 通过网站发布演出信息, 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视频与音频, 能让观众从多个方面了解演出内容。观众都是需要培养的, 只有让老百姓习惯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演出信息的方式和观看演出习惯, 才能更好的推广文化艺术普及、培养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

摘要:歌剧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似乎并不陌生, 但是这种只演唱歌剧选段以室内乐队作为协奏的表演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却是非常新颖与陌生的。西尔维娅在舞台上娴熟的、没有任何拘谨的表演即细致深刻又丰满多彩。同时她运用对歌剧剧本以及歌剧表演的理解, 力图完整的还原每一歌剧唱段所要表现的导演艺术构思, 通过简单的道具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来塑造歌曲中人物的形象与情感。

上一篇:项目管理要素论文下一篇: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