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2024-05-30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精选12篇)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1篇

一、比赛赏识与比赛组织的引导作用

1、比赛赏识的引导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原理, 人的需要即为基本人性。对于处于青年中期的高校学生而言, 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非常重, 急需获取他人的尊重、认可、鼓励与赏识。高校体育课堂比赛中, 引入比赛赏识教学将有助于高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积攒更多的正能量, 除了对体育专业知识的把握和了解, 获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 能够在充满积极的肯定、褒奖、赞许的比赛赏识教学环境下, 被引导着去以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心态, 接受竞争,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这也是比赛赏识的重要引导作用。通过比赛赏识的引导作用, 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 健全的心理素质, 科学的思维方式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比赛组织的引导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比赛组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比赛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的组织活动。针对高校学生处于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运动素质均在快速发展完善的阶段, 体育比赛组织活动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比赛组织能够引导高校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 独立的思考判断, 以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心态投入到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之中。比赛组织的引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引导学生自我挖掘潜力, 引导学生将其好奇心、冒险精神等发挥出来, 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高校体育课堂比赛赏识与比赛组织是其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通过以赏识的教学姿态, 给予学生鼓励、褒奖、赞赏等,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如创造性, 引导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健全、身体素质硬朗、运动素质过硬等在内的完整的个体。

二、高校体育课堂比赛赏识与比赛组织的应用

1、赏识学生的个体行为, 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运动素质等具有差异化, 不可一概而论。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 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将比赛赏识与比赛组织引入到课堂, 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方式, 以更为肯定的姿态、褒奖的语言、赏识的心态与学生进行适度的沟通, 以更为积极、耐心的心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更为积极的尝试和进取。此外, 在开展比赛组织与赏识过程中, 教师需要善于挖掘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高校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有效的沟通, 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运动素质等具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以便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避免批评多于赏识的教学模式, 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更多的勇气去尝试、引导学生培养更为独立的人格、自我完善与不断创新的精神。

2、赏识要恰到好处, 组织要有条不紊

高校体育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避免无味的赞赏。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往过程中, 将表面化、走过场的赞扬剔除教学过程中。将赞赏给予取得进步、勇于进步、敢于进取的学生。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提倡多鼓励、多肯定、少批评、少讽刺的教学方式。将赏识与惩罚有效的结合,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人制宜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比赛过程中, 善于根据学员的变化, 实时选取赞赏与批评。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 避免因过度的赞赏和褒扬, 导致学生养成自傲清高、目中无人的心态;避免因过度的批评与惩罚, 导致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倾向的形成。

比赛组织应有条不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 尤其是比赛组织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参与, 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和领悟团队协作精神的配合, 让独立的个体能够在团体中找到位置并且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体育课堂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形式, 在高校体育课堂比赛中用赏识眼光看待学生, 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 才能对今后课堂教学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塑造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赛事活动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根生.组织体育课堂比赛要有引领和导向作用[J].运动, 2011 (10) :69-70.

[2]王亚军.体育教学要善用教学资源、营构活力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08) :31-33.

[3]郑丹蘅.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117-120.

[4]赵勇.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评价[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149-151.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2篇

李冬梅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专题中讲到,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从课堂的气氛中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收获,听完了专家讲座,又回顾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觉得受益匪浅,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关于课堂的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而在校学习课时少,所以遗忘很快,基本上上个周学的内容到下个周就忘得差不多了。为了能很快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我一般都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

二、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与兴趣有一种直接的、本原的关系。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

学生的兴趣中。教师课前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采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熟悉的主题为背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内容。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3篇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那么到底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呢?

一、设计讨论题目

教师精心拟定讨论题目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讨论题目受课堂教学目的、要求的制约,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应处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兼难点,而且是不带有简单、明了的答案的问题。讨论题还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之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的问题。讨论的题目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其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则会使学生对讨论的兴趣锐减。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或信息不如学生丰富,也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并将讨论题目或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保持专注。

二、确立讨论小组

讨论题目确立后,要确立讨论小组。讨论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小组规模大,人数多,则个人在讨论中容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学生独占讨论时间,使有的学生失去发言的机会,尤其是较害羞的学生,对一大群人说话比对一小群人说话需要更大的勇气。小组规模小,人数少(如同桌讨论),则不利于集思广益。通常按前后座次4~6人的小组相顾而言,有效性和参与性可达到最佳效果。

三、预设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准备好解答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答案。

四、培养讨论素质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讨论素质,如怎样用概括的语言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组织充分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不同的观点时要以理服人。要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述,思考谈话者的论点,并跟上相应的问题继续讲述。說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同学,自己不要谈论过多,要让同伴有插话的机会。思路要清晰,避免不着边际的谈话。要以放松的心态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在公众面前谈话的畏惧感,体验成就感等等。

五、教师的角色

1.教师作为参与者

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一直站在讲台边,或自己看其他的东西,而应当深入到某一组中,(不要固定在一个组),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用眼神、点头、微笑给予鼓励和认可。

2.教师作为观察者、记录者

教师还要善于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

3.教师作为调控者、推动者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每位发言的同学,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如果学生的专注能超过几分钟,说明讨论的主题是极有趣味的。当感到学生的参与率下跌时,即可终止讨论。小组代表提出意见和见解时,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思想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

4.教师作为总结者

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讨论结束前,教师还要作为一名阐述者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作为一名总结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回顾,既有把正确的结论凸现出来,又要肯定学生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4篇

三、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 当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 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激情创造和焕发智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 更带来质 (深度和广度) 上的变化。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 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的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应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国情所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 还要完成本该在课后进行的巩固实践。因此, 信息技术课堂的动态生成主要表现在学习新知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动态生成,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由学生、教师、计算机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动态生成过程, 其中每一环节都会产生问题。一些问题可能在预设中已经想到, 一些问题则是随机产生的。即使是对同一教学内容, 在不同班级的动态生成也会有很大不同。此时, 教师要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学生在学习。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激发课堂的动态生成。

激发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师要敢“放”, 即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善“放”, 即巧设情境、巧设疑问。处理课堂的动态生成, 要快“收”, 即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 及时捕捉学生提出的每个质问、怀疑和观点;还要善“收”, 即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快速提炼问题的本质, 并做出恰当、果断的决定, 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应对动态生成的问题, 不能不顾学生的反应而一味按预设进行。有教师会问, 如果放任学生去想、去问、去探究, 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怎么办?被难住怎么办?是的, 这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给每位教师提出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 需要勇气, 需要教学机智, 更需要厚积薄发。

首先, 要眼到、耳到、思维到、手到 (快速操作) 。

其次, 教师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解和把握已经将知识内化, 根植在自己的脑海里, 能够随时调出与随机生成的问题进行对比, 做出恰当决策。

再次, 教师心里始终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大方向。在学生产生一些偏颇、缺陷乃至失误的问题时, 适度发挥主导作用, 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产生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问题, 教师要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学生问题中的创意所在。当学生产生的问题不完整时, 要及时通过追问, 加以补充完善。

案例1:“让对象动起来”教学课例

这是以V B为载体的《算法与程序设计》第四周课 (每周两课时) 。前三周学习了程序的顺序、选择结构;按钮、时钟、文本框、标签、图片框等控件及变量的引入。学生具有编写倒计数、进度条等程序的经验。本课主要目的是通过编程实现动画效果, 了解控件对象的位置属性, 认识形状控件, 在程序中应用变量, 进一步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和思想。

教学开始, 教师在窗体中放了一个小球 (S h a p e 1) , 用鼠标拖着小球左、右、上、下移动,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位置属性L e f t、T o p的作用和特点。根据以往的编程经验, 学生很快写出如下程序:

运行后, 小球从窗体的左侧向右侧移去, 跑出右边框不见了。

“如何让小球弹回来?”

“加一个判断, 如果小球碰到窗体右边框, 就让Shape1.Left=Shape1.Left-100”

“怎么知道小球碰到窗体右边框?”

一位学生把小球移至窗体右侧, 查看小球的Left值 (5 0 4 0) , 添加以下代码:

可是, 运行后, 小球还是跑出了窗体右边框。

这时, 全体学生陷入了沉思。

教师提示:“我现在迈着均匀的步伐从讲台向教室后面走去, 一定能踩到最后一块方砖的边线吗?”

马上有学生提出:“应该把判断中的等号改为大于等于号。”

这次, 小球没有跑出右边框, 却停在右边框处不动了。

“老师, 减的数太小, 减2 0 0。”小球到达右边框后依然不动。

“减1 0 0 0。”又一位学生喊。

小球终于回来了, 不过这次它直接跳到窗体中间又向右移去, 而不是回弹。

“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代码, 找到了原因。

“怎么办呢?”

教室里静极了, 学生一片沉默, 教师静静地等待着, 期待着……

约2~3分钟后, 一位学生说话了, “再加一个时钟。当Shape1.Left>=5040时, 让第一个时钟停下来, 启动第二个时钟, 在第二个时钟的T i m e r过程里做Shape1.Left=Shape1.Left+100。

小球碰到窗体右边框终于回弹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声……

【案例点评】

思考、尝试、失败, 再思考、再尝试……这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尝试, 沿着学生的思路走, 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与探索的快乐中。这期间, 学生的探究不可能一帆风顺, 有时会走入死胡同, 有时会很片面, 甚至是错误的。这很正常, 教师不必惊慌, 只要把握全局, 在关键处设问、点拨, 就会看到惊喜。

“再加一个时钟……”多么精彩的创意!尽管这不是预设的答案, 尽管没用变量, 尽管尝试这个想法需要时间, 但这是学生的探究!在课堂上快速判断这一想法可行后, 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沿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一直以来, 我非常珍惜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个想法。即使是很不肯定的低声细语、欲言又止的眼神都不轻易放过。因为, 那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2. 恰当处理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生成, 鼓励学生探究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 要通过实践结果来验证;信息素养是否得以提升, 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观察验证。这些都要在课堂实践活动中, 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体现。在实践中, 我们强调“多元学习任务”的挑战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都极大地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 同时也为课堂实践环节增添了更多、更广、更深的动态生成问题。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 在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 动态生成应该是此起彼伏的。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动手做了, 才会发现问题。此时, 教师也应该是最繁忙的, 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一举一动, 本着激励学生探究的原则, 及时为举手提问的学生做出解答, 善于发现有问题不敢举手的学生, 还要帮助那些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的学生。

然而, 在听课过程中, 我却看到另外一些现象:学生举了好久的手, 教师都没有发现;在学生上机实践时, 教师埋头在教师机前, 或在讲台前来回踱步……

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问题, 一些具有普遍性, 一些则是个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一定是前期教学过程中没有探讨清楚的。这时, 教师需要补讲, 但应尽量避免再次切屏。对于个性问题, 教师要个别辅导, 即使是没有学到的内容或教材以外的内容, 只要教师会, 就要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 鼓励学生探究, 绝不能以“这个以后会学到, 到时再说”、“这个我们学不到”等来回避学生的问题。如果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 一定要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教师也不知道, 需要回去研究, 并尽早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四、重视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 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 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 设计开放、多元的学习任务, 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中, 特别重视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为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个不易失败的情境, 把适合的问题和机会留给他们, 同时给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活动,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我在课堂上从不批评学生,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随时激励着学生。这是因为, 学生成长需要勇气, 学习更需要勇气。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 要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高效帮助。任何学习情境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对一位学生起消极作用的事情, 对另一位学生来说, 则可能是积极的挑战。所以, 当两位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请求教师帮助解释同一个问题时, 教师要能够做出不同的反馈。要能够平静地帮助其中一位学生进行反思, 同时, 鼓励另一位继续努力、独立思考。有的教师会说, 全班六七十个学生, 我怎能关注得过来?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不过也有解决的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以下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的个体差异问题。

第一, 建立教学网站。将教学内容、范例、样例、参考资料、技术支持等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在碰到问题时, 先上教学网站寻求解决方法。现在, 我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向教学网站寻求帮助的习惯。

第二, 利用刚开始实践的时间帮助困难学生。当学生刚刚动手实践时, 问题是比较少的。我常常利用这个时间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案例2:教学日志摘录

郑××等三位学生已经连续三周没交作业了。今天释放切屏后, 我第一时间来到他身旁, 对他说:“你该做作业了。”“我不会。”“我们一起照着范例做。”在我指导下, 他很快做完提交了。课后批作业时我给了他4.5分。

……

今天, 我又是最先来到郑××身边, 指导他做作业。这次, 我让他在范例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变化。我发现他很聪明, 作业给了5分, 还把他的作业放在了展示区。坐在他旁边那两位学生课上也嚷着让我给他们辅导。

……

上周郑××已经开始自己做作业了。今天中午我正在机房做准备, 离上课还有2 0分钟, 郑××第一个来到机房, 问:“老师, 我上榜了吗?”……

第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年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我都要布置两次小组合作完成的大作业:一个作业需要合作两周, 另一个需要合作五周。学生自愿组合, 分工明确, 在机房随意就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 组内出现的问题首先在组内解决, 如果组内解决不了才向教师提出。从作业中我还发现, 合作后每个学生的作业水平明显高于独立完成的作业水平。在学生的期末总结里也可以看到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可:

“……两次印象最深刻的课, 都是小组配合完成的, 增强了我们作品的质量, 也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小组配合很开心!^_^”

我的体会是, 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确实给教师增添了极大的工作量。但是, 只要教师热爱学生, 甘愿真心奉献, 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Richard I. Arends (美) .学会教学 (第六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志平.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教学的基本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0) .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5篇

听了这三位老师精彩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师,我被校领导和学生给麻木了,觉得计算机课并不重要,好像是一堂放松课,甚至被有些老师把下一节不能上电脑课,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工具。所以我每节课也都是没有认真的去教好。但我心理非常明白,电脑课其实非常重要。21世纪的.人们不会电脑就等于文盲。

自从学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组织与引导》这一课,我一定要振作精神,重视起来,让真教好每一堂课。

让我来谈谈自己以前的上课经历吧。我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为标准,一上课就先讲起书本,再给他们布置任务,最后有时间的就给他们上上网,基本的流程都是这样,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差,效果也就不好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角。我们要充分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想学信息技术,乐意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是以前的方法,要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先应任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的调整、施用教学策略。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基本上都在计算机教室上。在这种环境下,调动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早、尽快亲自动手实践去主动探究。所以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会感到越烦,越没兴趣。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各有所长,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作出积极的评价,就所谓的投其所好,学生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 第6篇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转让教师的领地,也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作为,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恰当而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对整个环节的控制。

一、每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语文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序列性、系统性。我们应该在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效监控,不能毫无计划,随意安排。

以小说教学为例。提到小说教学,大家都知道应该突出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一篇都照例分析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面面俱到。我们应该从小说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每部小说的不同特点,分析其中的某些方面。这篇着重分析语言描写,下一篇着重分析环境描写等。这样,当教完所有的小说以后,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中完整地掌握了小说的全部要点。《诺曼底》也是一篇小说,我刚上课时,先初步向大家讲解了三要素,而本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人物,人物又离不开情节,因此我就从情节入手,抓住对话、场景的描写,最终认识哈尔威船长的人格品质。

二、每堂课的教学需要预设

但生态课堂教学却又不仅仅是呈现预设内容,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适时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这是我们课前必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的做法与体会是:

1. 当学生信心缺失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及时、细心的呵护,用真挚的师爱化为与学生短暂的心灵沟通的那份亲切和真诚。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很投入,但挺吃力,几个浓重的四川口音从他的嘴中飘出,后座听课的两位老师也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班中的几个男生更是大声怪笑,这位学生被突如其来的干扰打断了,一脸的茫然和窘迫,看得出她难受极了。此时,教师面对全班同学那齐刷刷的目光,语调平静地说:“杨秋慧同学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她虽然读得不太标准,但她能大胆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是不容易的。听课老师笑了,是因为他们偶尔听到四川话,觉得挺可爱;可我们班的同学知道杨秋慧同学是四川人,还嘲笑别人,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要知道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不尊重别人的人也不会被别人尊重。”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显然被老师的话语感染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染了。

2. 当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浅层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适度进行拓展、提高。如一老师执教《金子》一课,按教参要求,学生应懂得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与探究,切实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教师说:“从不同角度看事物,看到的也各不相同,你觉得彼得的成功除了勤劳,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了。有学生说是仔细观察,若不是彼得留心生活,便不会发现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花的秘密,致富就更谈不上了;有学生说是善于抓住机遇,其实许多淘金者都看到土地肥沃,但他们都错失了良机,只有彼得抓住了契机。学生由此获得的不仅是新颖的见解,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3.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把错误作为资源来开发。我们达成的共识是要把学生的错误看成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不能一句“你错了!”就轻易放弃,更不能草草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教者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完美、不正确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

4. 当学生独立学习碰到困难时,我们教师采取更多的、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合作。这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可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应加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三、教师在学生的对话中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全班50颗珍珠,我们要把他们全部穿起来,课堂才会有真正的活力。但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我总是想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总有少部分同学置身事外。

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引导 第7篇

在轻松的氛围中, 孩子的动手能力、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于是, 我聘请他担任小老师, 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并奖励给他一颗★, 这样, 同学们寻求帮助的机会多了, 作品也更加美观。而担任小老师的同学, 也更加自信, 勇敢。

信息技术在小学开设不久,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 教师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就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

1. 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

小学生的特性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将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讲活。但是, 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是“学”跟着“教”走, 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 我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再根据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进行讲解。学生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学习乐趣, 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率当然也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激情被点燃, 就可以创造出最优秀的作品。

2. 互助学习, 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理论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互助学习法, 不仅可以排除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克服学生畏难情绪, 而且使得学生们更加团结, 学习的效率更高。因此, 我采取了用★来奖励的制度。完成每个任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老师的一颗★, 同时, 聘请“小老师”去帮助那些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同学, “小老师”每组都会选多名同学担当, 这也使得学生们都有争当“小老师”的欲望, 使得学生们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去掌握本堂课的知识点。同时, 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 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 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 带着“任务”来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 将本次课的内容, 分解成不同的“任务”, 先将这些“任务”交代给学生们,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们学习兴趣, 然后再在讲解及实践中让学生们去解决这些“任务”,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浅谈教师的课堂引导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定义,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 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生, 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怎样把枯燥的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这些知识呢? 如果在课堂上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把学生的思绪延伸出去, 给学生以充分的遐想, 给他们思维上的启迪, 给他们充分地引导, 我相信会得到很好的效果。那么, 这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和学习注意力。研究表明, 愉悦的心理状态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 对心理状态的提高幅度高达70%。那么, 怎样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气氛呢?

(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最基本条件

试想, 一个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怎么会带动起活跃的气氛呢? 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这样学生才会去尊重这位教师, 喜爱这位教师, 师生感情就会变得非常的融洽,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就会高涨, 思维变得大胆, 表现便会踊跃, 师生之间的配合就会很默契。

( 二) 巧妙地处理在课堂中发生的问题

面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不是消极地等问题出现后再处理, 而是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这样才是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最好办法。为此,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件事情:

1. 对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动态要做全面的观察, 掌握课堂上的每一种情况。

2. 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给学生们以表现的机会。

3. 巧妙地利用语言、声调、动作、表情等来处理课堂中发生的问题。

课堂上难免有学生出现不和谐的举动, 教师的处理技术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的进行。因此, 教师首先要冷静, 不能发火。发火虽然可以管制违反纪律的学生, 但对其他学生的情绪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课堂上, 批评出现问题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使用诙谐幽默并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方式去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提醒,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的同时也不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注意

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可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 一) 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有目的, 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意注意的定义指出了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 需要做一定努力的。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可能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去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去努力地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需要做到:

1.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是由目的、任务来决定的。因此,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以保持有意注意。

2. 组织有关活动。在明确目的任务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活动 ( 如实践操作、技能练习等) 密切地结合起来, 如提出需要思维活动参与的问题, 提出加强注意的自我要求, 这些将有助于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

3. 激发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之一。所谓间接兴趣, 是指对活动本身和过程暂无兴趣, 但对活动的意义和最后获得的结果有很大兴趣。例如, 本校学生对往往导游专业知识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如果让他们认识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以后会对今后在导游职业中获得很多的好处, 这样他们就对专业学习产生了间接兴趣。这一间接兴趣, 能维持人们稳定而持久的注意。

( 二) 正确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往往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不是由人自觉控制的。凡是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 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一个神态、一些语言、一系列动作都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学生亦是如此, 在一节课如果教师的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语言和动作, 就会很轻易地把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把注意力引集中到教师的身上。

三、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来引导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提出: 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现今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书本上的内容往往很枯燥, 很难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的话, 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中国旅游地理的旅游交通方式一课, 书本内容只是简单地地写出了现在旅游出行中常用的交通方式和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学习起来很枯燥, 往往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从实际出发以学生自己的切身经历作为基本条件, 引导他们, 让他们不自觉地对每种交通方式进行比较的话, 学生便会很快很有效地分辨出每种交通方式的优点和其不足之处。因此, 只有让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才能让知识变得丰富、鲜活和深刻。

四、多表扬, 少批评

表扬是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的积极肯定的评价, 它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人好比一个精密的机械手表, 需要时时地上弦才会让他们走得更有劲更精确, 而恰到好处的表扬就是最好的上弦的方式。大部分中专学生在初中都是被老师视作后进生的学生, 他们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很多中专生因此产生了一种自卑的心理, 有的甚至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且对他们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 那么会对促进这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表扬是师生间思想沟通, 感情亲近、知识贯通的亲和剂, 也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座信任的桥梁。因此, 表扬是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一个好方法, 每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 这样, 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亲和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 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探索者, 而通过有效地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获得知识时的乐趣, 并培养学生优良的整合信息的素养及拓展思路应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有意注意.百度百科.

[3]无意注意.百度百科.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初探 第9篇

一、引导的方向

在小学教育阶段, 求知意识的树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 教师课堂引导的方向也应是明确的,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探索引导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一种好奇心, 一种求知的欲望去主动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那么整个学习的过程都似乎会变得“容易”起来.这个探索的过程, 也会让学生从原来的“老师在教什么”的心理状态, 变成“我想知道什么”的状态, 而“知道”后的结果, 则会让学生变得很有收获感.所以,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也就是学生的好奇心较明显的阶段, 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掌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实现“探索引导”的教学模式.如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缩写、纯循环小数与混循环小数这一部分的讲解, 从定义上看, 这些都只是抽象的文字概念, 学生记忆几遍就可以背下定义, 但是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理解了文字定义的内涵.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探索引导的方式, 逐步让学生理解定义的内涵.比如, 可先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 即它有何用, 也就是学习循环小数及其表达、读写方式的意义所在.接着老师再给出几个典型的有理分数, 让学生进行计算, 当学生发现其中有些可“除尽”, 有些“除不尽”时, 再引导学生参照文字定义, 找出“除不尽”的这些有理分数的“循环节”.当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时, 教师就很容易发现定义中难以理解的文字部分在哪.像什么是“小数部分”、什么是“某一位”, 什么是“依次”、什么是“不断重复”、什么是“一个数循环”、什么是“几个数循环”, 在经过教师纠正和讲解后, 之前没找准“循环节”的学生, 对自身的错误, 也就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先预设判断前提, 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判断情况对原有的定义进行逐字逐句的“探索”纠正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义的认识, 起到很好的定义教学的目的.

2. 合作引导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教师如果用一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和解题程序去传授方法, 自然会束缚学生多样的思维当然, 如果教师以一种“命令”式、“指定”式来灌输“一题多解”的思维, 又很有可能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气氛中, 学生在“怎么办, 想不出其他办法”的心理状态下, 思路也就相应静止了.此时, 对于有多种解题条件的题目,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同时分组竞争的方式, 将学生的思路调动起来.因为, 放松的心理状态下, 更利于思维的活跃与激发.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在无形之中可以得到提升, 但更重要的是, 作为小组的成员之一, 本组的解题方法也自然会让该小组的同学记忆深刻的.在此基础上, 各组之中的互相学习, 学生的整体思路也就越来越宽了.对于学生中没有出现但很可用的解题方法, 教师可先抛出预定的解题线索, 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 按照教师预定的解题思路将题作出来.

二、引导的方法

教师课堂引导的方法可以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着手, 只要有利于思维的启发, 都可适时运用.如:

1. 提问式

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如“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所见物,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又比如, 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 学生很容易说出谁大谁小, 当教师继续追问“大多少”时, 学生自己有了想算一算它们各自的大小的兴趣, 此时再推出面积的算法,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2. 情境式

教师可利用直观的人、物、图、景, 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更快速地融入到问题当中.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和”, 我就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学校后面有一块土地, 这块土地共分成等份的12格, 每格长60米, 宽4米, 请问:这块地的总面积是多少?”于是学生脑海里就浮现出了现实中土地的场景, 纷纷开始计算该地块的总面积, 这个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

三、引导的难点

1. 符合心理

不管教师采取何种引导行为, 都要注意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点, 否则引导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如信息技术的运用, 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有趣的情境, 如果教师不适时进行引导, 让整堂课回到数学教学目标本身, 学生很可能会变成观众, 处于只观不思的状态.

2. 分寸把握

教师必须把握课堂引导的分寸.如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要充分发挥出来, 既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也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处于一种无规范的凭空而思.又如, 让学生理解“地点”“时间”“方向”“相遇”而进行的课堂演示, 就要紧扣应用题中的词句概念进行, 变得有“数学味”, 而不是“话剧味”.

总之, 我们要创造一个更自由、更开放、更加互动的教学环境, 这对我们教师的观察问题、分析心理、归纳总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放手”的同时, 对整个课堂一定要是能调控的, 做到“放得出去, 收得回来”.只有对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使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摘要: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角色如何成功转变,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引导作用, 同时能够进一步分析数学授课中所要面对并应着力去解决的问题,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便更好地完成小学数学基础教育.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第10篇

一、有效引导应体现双向互动特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因素,并且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和深入互动的有机统一体.双向性和互动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性.众所周知,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这就要求引导活动不能是教师“自说自唱”的单边行动,而应该是引导和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的发展实践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生动地展现出教学活动的互动特性,将师生谈话、问题探讨、小组合作等互动活动融入和渗透到引导的过程当中,使“导学”过程变为师生多方位互动的双向前进过程.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高中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及其推导方法.教师从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变形出发,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新知讲解中,采用互动式导学模式,先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组织他们围绕“已知sin(2α+β)=3sinβ,tanα=1,求tan(α+β)的值”等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集体讨论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理解和认知,促使教师指导和师生互动同步开展,从而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

二、有效引导应注重循序渐进

认知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发展过程,教师的引导不能违背教学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跳跃式地进行指导和讲解,而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技能和知识素养,循循善诱,逐步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数学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应包含学生群体的亲身探究、现场研析等活动.例如,解答“对于任何x都属于R,不等式(a-2)x2+2(a-2)x-4<4成立,试求出a的取值范围”问题时,教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课堂巡视情况,发现学生解析此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没有对未知的量进行讨论”的缺陷.教师在讲解时,没有采用直接表明正误的方式,而是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辨析活动,组织学生再次认知和分析.学生在集体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已知条件中没有说明不等式是一元二次不等式,所以需要对a的情况进行全面讨论.此时,学生在教师言简意赅的点拨下,深刻认识到解题所存在的“病症”.这比传统的直接讲授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效引导应渗透高考目标要义

面对高考,学生需要经历长期的复习巩固阶段,这需要教师有效的复习指导.高中数学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要求,更加明确高考复习的前进方向和重点任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引导活动时,要切实紧扣高考政策要求,渗透高考目标要义,将近年来高考政策方面的目标要求以及典型试题融入“导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提炼,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使得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时更具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阶段复习中,教师可通过系统研析高考政策,针对近年来高考政策的“正弦、余弦定理多与实际问题相联系,要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有意识地搜集近年来的系列典型高考试题,引导学生进行解析,通过解题指导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在掌握其解题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高考试题命题的形式和要求,提高其学习效率.

以上是本人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活动实施的基本见解和认知,在此加以简要论述,请各位同仁悉心批评、指正.

摘要:要实现高中数学教师引导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实现教与学二者活动效能的同步提升,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引导,探索

参考文献

[1]陆庆元.积聚教学要素作用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能再提升[J].数理化学习,2010(7).

教师的课堂组织与引导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开拓学生思维视界、提升学生思维灵活度的重要科目。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想方设法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成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注重学习引导,培养学生智力水平

作为新课程理念实施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光有知识缺乏智力,也只能是死搬硬套的僵死知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发挥。如有这样一道结合实际的题目“在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城市通讯设施不能进行工作,现有三个城市A、B、C 分别位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3 个顶点处,现在它们之间要进行人工联系,设计者给出了3 种连接方案:

(1)AB+BC;(2)AD+BC(D 为BC 中点);

(3)OA+OB+OC(O 为△ABC 为中心);若要使连接线最短,应选哪种连接方案?

这时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生经过分析思考,最终得出了运用第3 种连接方式最短。这时我又紧接着提出“如果工程由你承担,你会按第3 种方案去做吗”的问题,立刻将学生置身于事件活动之中,激发了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质量,就是指教师通过更为简洁、方便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仅是对数学教学本身的尊重,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

二、注重学习引导,明确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不能够替代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仅靠教师的讲解就可以的,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由于数学课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局面,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辩,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轻松的环境。

三、注重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数学的兴趣,往往产生于求知的情境,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积极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创设求知情境、注重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参与身边的数学活动,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使这种求知欲反复出现,从而形成对数学方面的认识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因此,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注重学习引导,发散学生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趋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想找寻异解而找不到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和成功中,享受思维发散这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生成自觉地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 定的心理趋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解吗?” “试试看,再从其它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往往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常常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多个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

五、注重学习引导,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场合,来诱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去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堂练习是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总结训练,要想解决习题中的问题需要运用学生的思维,对知识进行类比、归纳,理顺解题的思路,学会解题的技能和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多习题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实则蕴含了更深的知识,是对表面知识的延伸,教师应该利用习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在习题的练习中总结解题规律,课堂练习具有典型性,往往是代表了同一类题型的规律,对课堂练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由特殊问题得出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综上所述,培养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数学思维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结合教学特点、巧妙地设问、引导,并创造和发掘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 第12篇

一、教师的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和激励

当学生迷路的时候, 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 教师不是拖着他走, 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二、教师的引导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艺术

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视学生“学”的情况施“导”。现代体育课中的引导是多种形式的, 可以是提问, 可以使用其他表述形式的语言, 或用肢体、动作、表情, 或用图示、演示、多媒体等方式手段来启示学生进行持续的思维。教师要当好“引导者”, 必须要了解学生, 要仔细观察学生,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困惑, 随时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引导。让学习活动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诱发

具有艺术性的教师引导不应是对某一问题的终结, 而应是大道无痕地引领学生由这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过渡, 或者由于这一层面向更深层面的挖掘。课堂中, 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而要依据课标的精神要求, 针对于文本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 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 让学生不断与文本亲密接触, 产生新问题, 触发新灵感, 碰撞出新火花, 达到对文本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具有广度和深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据本而“诱”, 为学而“诱”。

四、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调控

抛开教学内容层面的引导之外, 教师的引导还应注重课堂节奏和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控。首先,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 应该合理创设情境, 准确掌控课堂节奏;游离重点时, 挺身而出。其次, 教师的引导还应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课堂。

上一篇:女性生存下一篇:工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