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4-06-03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游戏

一、偏旁拆解,古今变化

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拆解汉字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汉字的构成十分有意思,研究汉字构成,有利于加深孩子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每个汉字的构成部分都是有存在意义的,有的表示字形,有的表示字音,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汉字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学习汉字的方法,学生能够实现汉字学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识记了很多相似的汉字了。这种拓展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都活泼好动,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把握这个特点。例如在学习“胡”这个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偏旁来识记更多的字,如“葫”“湖”以及“糊”等。将这一类的词进行一个分类,其字音字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相似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汉字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汉字是我国的艺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偏旁部首也能体现一个字的含义,比如“梅、树、枝”等等都是有关树木。联想和引申能够让学生更方便归类汉字,提高汉字学习能力。

二、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能够投入精力,因此如果语文教学能够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就能够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知识。游戏是加强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也能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融入游戏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加上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

以学习汉字为例。第一,猜谜语,识汉字。猜谜语是一种广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游戏,因此,我们可以巧妙设置游戏环节,将汉字的学习融入猜谜游戏中。把汉字拆开,让学生来猜汉字,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拿”字为例,这个字体可以用一个谜语来形容,即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谜能够提升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第二,做游戏,习生字。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游戏是让孩子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制作汉字卡片,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汉字组合游戏。在游戏中适当给予奖励能够让教学效果更佳。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沟通交流,也进行了知识的完善补充,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加强。

三、先入为主,情境感染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老师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去钻研教材中的各种学习因素,把握情境,将这种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感染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教学的新课导入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熟知文章的背景知识,将深厚的文化背景尽可能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小学生。教师要将晦涩难懂的课文直观清晰地教授给学生,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爱好等方面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文章以及全身心投入学习。新课导入可以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的方法,快速而直接的方式可以迅速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方式,真实的情境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慢慢会形成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小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疑问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作文的教学。作文是一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的小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写作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写作的内容,缺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词汇积累。因此,要让小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鼓励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这种来源于生活,经过深思熟虑的作文对于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健全人格的建立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感受生活,学会倾吐

生活需要我们去亲自感受,去体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是不同的。鼓励小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对生活的思考能力也是他们获取幸福的一种方式。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旦倾注笔下,学生的认知也会得到一个层次和境界的提升,在看待某一个问题时就会更加理性客观。

(二)阅读为本,实践体验

写作的内容来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来源于阅读,二是实践。小学生的经历体验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主要还是要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爱上阅读,积累丰富的文学体验。在阅读之余,学生要学会走出去接触这个社会,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长期坚持和积累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生再也不会感觉无从下笔或者是遇到写作难以深入的问题。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植树节的时候让学生参与植树活动等。这些经历使得学生的写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也学会热爱生活,并养成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解除束缚,自主探究

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摆脱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方式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更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比语文知识更多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主动去探索挖掘自身的潜力。这种唤醒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例如在学习一些唐诗宋词时,单纯的背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学会领略这种诗词的美好意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叶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2篇

“学讲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进而把经验学习与创新学习紧密结合,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在此,尝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浅谈几点建议。

一、创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讲方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用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真正把创新的热情激发起来。教师则要发挥好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地参与,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

二、了解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6岁到11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 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三、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科文、同学、老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课堂焕发出活力。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讲方式”强调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学习过程的竞争与合作、学习成就的不断达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深刻的思维状态,改变课堂教学中被动沉闷、学习效益低下的状况。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让童心、童言、童趣会给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向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2.快速阅读法。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写写画画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五、扩大学生阅读数量

这里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并提示阅读方法,要充分开辟多种信息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从中能接触新观念,学会独立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3篇

一、创设阅读教学情景,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特定的主导情境,可以使阅读主体在特设的情境中调适自己的情绪,使阅读效率和效果得到更大提升。例如:《瀑布》中的“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衬”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很难回答,就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创设一种情境:首先老师拿出一朵鲜花,再给这朵花配上几片绿叶,让大家感觉这朵花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课文中的诗句该怎样理解就不难了。“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对“衬”字的意义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直接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查字典,就采用这种直观法释义,通过具体可感的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衬”字的含义,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心理特征,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加以强化,能做到学用结合。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根说:“习惯有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思考的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三、运用多种阅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充满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开放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王丽说过:“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春天的雨点》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浓浓师生情的课文。“情”是课文的灵魂,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这种师生情呢?我想,通过创设情境领悟课文情感是一种方法。如教学《春天的雨点》一篇课文时,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主要记叙了乌汉娜老师给上课走了神的学生达丽玛认真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赞扬了老师关心学生的崇高职业道德。文章对乌汉娜老师这个人物,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语言、神态的描述,她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没有提及。本课的阅读训练重点仍是运用读书记号和从人物的言行推断人物的心理活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艺术的教学。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南,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研修,吸取良好的教学经验,使阅读教学的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城关第三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4篇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语文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只有以生活为背景, 才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 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课堂的生活化气息, 将文字还原成为客观的事物, 增强学生理解感悟。小学语文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生活,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需求。例如, 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冰花》《蒲公英》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再配合几幅生动的图画,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更对学生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 我们可以借助秋天之际,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田间寻找植物的种子, 帮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在活动中, 学生们常常会为了不知名植物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争论不已, 久而久之, 在学生心底就会埋下一颗求知探索的种子。另外, 为了将课内课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 留心观察身边的广告语和招牌标语, 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写春联或自制黑板报和手抄报,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二、采用各种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心理暗示,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表情、语言、态度、动作等方面的暗示, 都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消除学生对语文的畏难情绪。学习较差的学生, 大都不善于发言,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专门的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以促使学生发生转化呢?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文章时, 某班级中一位学生觉得好玩, 就模仿了几声蝈蝈的叫声, 引来全班学生一阵欢笑。作为语文教师, 要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将“笑声”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 于是, 教师可以对这位模仿蝈蝈叫声的学生提出表扬, 并鼓励大家都来做一只快乐的蝈蝈, 让盲婆婆充分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多投入的情感也更加丰富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们学会创新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又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和自主创造能力,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知的学习态度, 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以苏教版五年级《推敲》这篇课文为例, 课文主要讲述了贾岛如何进行诗句推敲的故事。在研究教材时笔者发现, 文章中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文章开头部分有一句“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明确选择了“敲”字。接下来, 贾岛却对使用“推”还是“敲”很难抉择, 冥思苦想, 纠结不已。虽然韩愈也提出了三条使用“敲”字好的理由, 但故事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写真和如何做人。既然就是敲门这个动作, 直接写进诗里就行, 为什么还要考虑该不该用“推”字呢?相比于礼貌待人, 诚实守信应该更有魅力吧。问题二是逻辑判断和选择问题。“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截然不同。课文在第二段中提到了“敲门声”却没有“推门”这一动作的描述。那这样的话, 后面就应该根本不存在是用“推”还是“敲”的选择问题了。既然发现了问题, 那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这种课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对课文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一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 启发他们自己去解剖和否定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利用推敲的精神去阅读和修改《推敲》。比较两种策略, 很明显, 后者读写结合, 创新性更高, 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更多自主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和学以致用。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体会, 坚持不懈地创新, 把目光放在长期和长远的教学上, 只有坚持教学实践, 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不断优化, 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 顺应语文教育发展要求。本文通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就成就精彩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0) .

[2]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09 (05) .

[3]陈文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 2009 (12) .

[4]郭小红.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14) .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 第5篇

将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单纯的说教和死记硬背教学,把拼音教学带入到学生喜爱的故事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教学

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和小游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有趣的识字方法,自发的开展与教材相关的词语积累,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三、阅读教学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读、思、议、导”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如在学习《丑小鸭》之后,同学们都能主动找来童话故事进行阅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教学

进行此部分教学时要注重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五、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精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曾经说过:“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是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在阅读中,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应在重要的地方圈点勾画,并在空白的地方加批注,或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圈点勾画和加批注,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的辅助方法。圈点勾画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不宜过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加以标注。这种符号批注一般在预习时或初读时进行,常用的符号有:遇到不会读的生字,使用字典查出字音并标注读音;“波浪线或直线”,画在文章的重点词语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圈点”标在文中重点词或优美词的下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别小瞧这小小的符号,它把学生的思考、智慧以及情感都凝聚在身上。教师可以先不倾听学生的讲述,首先看看学生在文中标注的这些小符号,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喜好、疑问,甚至是情感,它是沟通学生和教师心灵的桥梁。

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发现解决。

二、教会学生精读

书,要会读,善于读,这样才有益。精读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精读对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精读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精读,其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精读,还要研究精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文本的特点,运用多种精读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读文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会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信赖”一词时,先让学生把词分为“信”和“赖”, “信”可组词为“信任、相信……”,“赖”可组词为“依赖”。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总结出“信赖就是信任并依靠。”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再遇到类似的词语时就容易多了,如“争辩”就是争论、辩论。“皎洁”就是明亮而洁白。又如在教学《荔枝》一课,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这一部分内容:“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然后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荔枝在母亲眼里是格外珍贵,通过母亲对荔枝的一种无比的喜爱,感受到母亲仿佛看到了儿子的一片孝心从而理解了句子蕴含的深意。

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类型。如按内容分,有细读、猜读、重点读等,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协同学习,逐步掌握精读学习的方法。

三、从读走向写,由写引出读

阅读和写作是互逆过程,阅读是语言吸收,写作是将吸收的语言进行释放。“读写结合”是一门智慧的“艺术”。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不仅仅是了解内容,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经典文章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教材中的名篇,思想感情蕴含丰富,表达方式恰当,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将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学会表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语言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习作指导,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学习一些表达方式。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段的时期,学习句式表达上,《荷花》一文是个好范例。《荷花》一课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的感受。课文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特别是描写荷花生长美丽姿态的句子,特别适合仿写,正值春季,各种鲜花盛开,是学生观察的好时机,于是我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公园中的各种花卉的不同形态,有的学生观察迎春花,有的同学观察桃花,学生观察到有的花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完全展开了。通过对句式和花的形态的分析,结合学生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

这样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既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荷花》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等。

总之,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

参考文献:

[1]赵祖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2]梁明,黄九莲.略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余学院学报,2012(5).

[3]赵英.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7).

[4]王学红.如何在语文课改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N].天津教育报,2008.

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第7篇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写字

例如, “替”字的教学。 “替”字笔画较多, 结构较复杂, 写起来十分不易。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字的结构, 学生写出来的“替”字, 上下分离, 两个 “夫”字左右 “分家”, 不紧凑, 不端正。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 让学生听故事:“小夫、 大夫玩累了, 找个凳子坐下来, 可是凳子小, 怎么办呢? ”学生立刻七嘴八舌, 有的说:“让凳子变扁一些。 ”有的说:“让小夫和大夫靠近一些。”还有的说:“让小夫的脚往里缩一缩。 ”随着学生的发言, 我借机在电脑上操作让字形发生变化, 学生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 “替” 这个字的结构在学生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 学生按捺不住, 自己尝试写起来。

2.利用电子白板改变传统备课方式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决定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备课由于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设计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过于强调课堂的预设, 然后按照预定好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座位上听, 严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电子白板有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功能,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摆脱以前的束缚, 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多地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辟道路。 电子白板资源丰富, 教师可以配合这种资源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和多维度思考。 电子白板本身的互动功能, 让教师的设计思路更放开, 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 传统的备课资料不能让学生体会“人”字形铁路设计的妙处, 现在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时应利用电子白板中储备的视频资料, 在课堂上形象、直观地播放给学生, 学生看了视频之后对詹天佑的设计非常叹服。

3.关于习作指导

3.1再现情景。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但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注意, 观察中往往缺少细致和耐心, 缺少深入思考, 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并不深刻。 习作时学生虽然捕捉到习作素材, 但往往遗忘事物的具体细节, 以至于出现回忆链中断的现象。 此时教师除了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外, 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要点 (如出示几个动词、提示事物的先后顺序等方法) 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真实回放”, 再现当时的情景。

3.2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为此,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可借助实物图像、电教媒体、小品表演等方法创设情境, 让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具体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拓宽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或年代久远, 或涉及域外风情, 小学生存在认知缺陷, 难以理解。 教师如果利用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让学生看视频“火烧圆明园”, 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所蒙受的耻辱, 与此同时激起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运用, 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升华,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很少, 但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的。 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搜索与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 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 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学生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笔者利用网络搜索到不少与大自然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介绍,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知识, 又深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使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5.拓展课堂, 在语言积淀中散发语文味

语文课程的神圣使命在于传承祖国的汉语言文化, 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充当好民族文化积淀者的角色。 对小学语文教育而言, 这种汉语言文化的积淀更多地体现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只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个个例子而已, 教师必须坚持“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源于教材而回归教材”的思想指导教学, 在课堂上注重合理地拓展和延伸, 在扎实而有效的语言积淀中让课堂散发出语文味, 从而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

6.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

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 有成就感就会有动力。 不定期地让学生在学习组中、全班中进行采集本的交流和分享;或者开展读书报告会, 在报告会上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班上慢慢形成一股课外阅读风气。 现在我带的这个班是从小学一年级带起的, 由于我从低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慢慢养成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采集本, 就连班上成绩最差的那个学生也在别人的影响下准备了一个。 虽然本子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精美漂亮,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业本, 上面摘的东西也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有条理, 但是他去做了, 证明他是爱看课外书的。 低年级时, 他是不爱看书的。 当别人在看课外书时,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是目光呆滞看着一个地方, 就是在玩他的东西, 遇到要求造句、写一段话的时候, 他总是束手无策。 后来他发现周围的学生都在看书, 他开始看一些图画书,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我发现他像其他学生一样开始摘抄好词好句后, 我惊奇地发现, 他终于肯动手写话。他的第一篇习作虽然不通顺, 但是我在班上还是特地表扬他。从他高兴的表情中, 我感到阅读带给他的喜悦。 到了四年级, 他已经能写350字以上的作文, 而且句子比较通顺。 我知道这是阅读给他带来的进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第8篇

一、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同时,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构思布局。通过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文章,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掌握写作的基本步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变。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来。在运用语文教学时,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探究,然后模仿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能有效掌握比喻、排比、类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为他们的作文增添一抹亮色,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能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进行写作提供语言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反复阅读,实现高效的阅读效率。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阅读,教师还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课外书籍上,使他们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在阅读完之后写出读后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和写读后感都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通过阅读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的时候,进行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融入到了课文情境中,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了生动的画面。在想象的世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作文写作时,能从独特的视角分析作文题目,写出独树一帜的作文来。在发展学生想象力时,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让学生把自己想出的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使他们的抽象思维直观地反映到画中,加深他们对课文意境的体会,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

四、师生共同评改作文,在交流中获得提高

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最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激励,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进行作文评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互相评改,指出他们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同时,要找出其他同学的作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积极地评改作文,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并清楚地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还可以让学生在全部范围内进行作文评改,让学生朗读出自己的作文,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论。通过评改,让学生虚心地接纳他人的修改意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写作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实际的语文教学现状是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惧怕作文。主要表现在面对作文题目,小学生感到无话可写,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厌恶作文,就会影响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写作要求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情感的收获,给他们的写作提供素材。在丰富的素材积累下,学生对写作不再感到畏惧,他们能充分运用语言把这些素材进行整理,通过构思写出立意深刻的作文。例如,根据学校的要求,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到当地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做好事,演出节目。针对这次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因为学生亲历了活动现场,是活动的当事人,所以他们对作文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情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办黑板报、校报,让学生推选班报编辑,并鼓励学生投稿。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感觉到作文有“用武之地”了,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文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识字更是学习的重点, 而识字学习的过程却是枯燥乏味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整体识别、感知比较模糊, 不能做到精确记忆。机械的抄写不仅加大课业负担, 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识字任务。因此, 我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识字教学经验, 具体梳理出以下几条富有成效的识字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兴趣

练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 同时也是强化兴趣的唯一途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 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 才能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对自己的练字信心与日俱增。为做到强化学生的练字兴趣, 我校安排了每日一练活动,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校统一规定10 分钟的练字时间, 并体现在课程表上;每周开展一次班内小组评比活动, 选出好的作品张贴在班内写字栏中;每月开展一次年级写字评比活动, 各班推选出最佳作品张贴在年级壁报栏中;每学期举办两次校级书写大赛, 由学校统一发奖。各层面练字活动的持久开展,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字环境,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保持积极的写字兴趣, 提供了保障。

二、规范指导, 掌握书写要领

写字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写字指导要到位, 要加强板书示范, 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 不少学生的字和教师的字相似。所以, 教师首先要练就一手规范的字。能用钢笔、铅笔、毛笔、粉笔等进行范写。不管是课堂板书还是批改作业, 都要做到字迹清楚、正确、工整。只有这样, 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重视示范作用的同时, 还要重视指导的作用。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有时可以“无师自通”, 而小学生写字, 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一定要“有师指导”。要结合范字, 讲清要领指导学生掌握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以及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写字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要领、书写的格式、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 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要交代清楚。写字是小学, 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 每一笔都要讲清要领, 边讲边示范。范字写大一点、动作慢一点, 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 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三、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有它独特的造字方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在小学阶段出现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类。特别是会意字, 几乎每一个字就是一把隐藏着某个小秘密的钥匙, 解开了它产生的缘由, 也就掌握了这个字的形与义。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类字的时候, 大可以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让学生看着字形猜测, 这个字大概会是什么意思, 或者来演示这个字的意思。简单的比如“尖”:看, 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 或者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来看看笔尖就知道尖字是怎么来的。再比如“从”, 可以让学生来示范一下, 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还有用手放在眼睛上来表示“看”, 把物体放在火上来“灭”火等等, 这许多类似的字, 在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想象、理解、演示中, 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了紧密联系, 许多字也就很容易内化成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当然除了会意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大的识字范围内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达到认字辨字的效果, 或者还可以编许多有趣的话或者小故事来记住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既能培养识字兴趣, 又能提高识字效率。有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就能轻松实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如在PPT课件中制作诸如“摘苹果”“夺红旗”“开火车”“青蛙跳荷叶”“小猴上树”“小兔过河”等游戏, 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四、自学法让学生提高识字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运用方法, 自己学习知识。在平常的识字课里, 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 如熟字换部首法、加减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 对一些简单的生字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可先让四人小组自学, 要求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分析含义。然后小组汇报, 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怎样记住字形, 字的意思是什么等, 汇报后再有其他小组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 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 兴趣较浓,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重视教师的批改作用

以前我改学生的写字作业, 往往是打上一个大红勾, 而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 笔画神韵等是不是符合要求。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因此, 要关注细节。关注细节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 要注意精批细改, 把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检查出来加以改正。这样有助于学生进步。我对学生的写字就实行了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 我通过面改, 从运笔、结体布局的角度, 当场示范, 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地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 不仅效果好, 学生也欢迎。

六、激励评价, 作品展览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在写字教学活动中, 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 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 寻找学生在习字过程中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激发练习书法的兴趣。 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设了“作业园地”, 将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从上硬笔课的第一天开始, 就让学生上完写字课后每天写一页挂在“作业园地”, 第二次上课前排成队到“园地”前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并请学生进行评价, 学习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 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其虎, 秦昌扬, 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2]楼祖民.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

小学语文教学“瘦身”策略 第10篇

一、钻研教材, 精心备课, “瘦”目标

教材就是例子。课本是语文课的一课之本。抓住课本这一根本, 把一个个例子搞精搞活, 让学生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总领。所以, 我们要多花点时间钻研教材, 精心备课, “瘦”目标。

1. 目标要简明

三维目标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整合, 能使目标简洁明了。

2. 目标要合理恰当

目标定得过多过高, 会出现各种问题, 如定下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只有制订合理恰当的目标, 所安排的每项教学任务才能扎实地完成, 而更重要的是, 保证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在读中感悟。

3. 教学目标要实在有效

如教“惊涛骇浪”一词, 要使学生不仅理解整个词义, 而且要落实“骇”的字义解释。又如《将相和》中的“和”、《草船借箭》中的“借”等关键字的把握。

二、优化设计, 智慧教学, “瘦”课堂

于永正老师在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时, 感慨地说道:“快五十多了才明白,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说是“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教学是需要智慧的。语文教学瘦身的第二块就是“瘦”课堂。

1.“瘦”教学内容

抓住文章中心, 理清文章脉络, 能有效“瘦身”。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紧扣“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 并抓住关键词“了不起”提出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反复研读, 体会父爱的伟大。又如窦桂梅老师对《秋天的怀念》两条主线的设计:一明一暗。明的是妈妈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暗的是这句话浸润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她抓住明线展开训练, 教学内容简要明白。

2.“瘦”教学过程

(1) 把朗读作为第一把手术刀, 减去过细的分析, 使得教学过程苗条、流畅。我们知道朗读是语文课堂的本, 只有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才能收获语文。对于学生的阅读认知来说, 从读通到读懂, 直至读出感情, 朗读是有层次的。只有一步一步地来, 才能让阅读有效地消化, 留存于学生头脑中。如支玉恒老师上《第一场雪》一课, 通过对全文的三次读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 第二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 第三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静很静。学生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感受雪的美丽远远胜过老师的讲解与分析。

(2) 自主提问是第二把手术刀, 减去琐碎的提问。我们听课时常常会听到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很多学生回答了, 可没有答到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 于是老师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引导”。这种由一个问题引发出的多个问题, 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耗费了时间。所以, 教学中, 我们应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还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 让他们做真正的主人。可以在读题后让学生提问, 也可在阅读课文后让学生提问, 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 就能很好地给我们的语文课堂“瘦身”。

(3) 教学机智是第三把手术刀, 减去拖堂的尾巴。课堂的情况瞬息万变, 我们不可能都预设到。所以, 我们要提高能力, 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化解课堂上的“突发情况”, 做到随时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删繁就简。哪怕是下课了任务还没有完成, 也应戛然而止, 不拖堂一分钟。

三、整合资源, 恰当运用, “瘦”课件

教育教学在不断地改革, 不断地前进。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们可以制作课件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使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是, 有的老师只注重形式, 在整合资源中迷失了自我, 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 或把语文课“异化”成音乐课、自然课、思品课。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要做到:

1. 整合资源要合理, 并恰当使用

我们应将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 防止课堂资源堆积、重叠、臃肿, 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 可用可不用的不用, 可少用的不多用, 在关键处大胆用。如教学《〈卖报歌〉的诞生》一课时, 可在课前让学生欣赏《卖报歌》, 感受音乐的魅力, 初步了解聂耳。如教学《酸枣情》一课时, 摘酸枣的歌曲对课文的教学帮助不大, 就不应该用。

2. 课件制作使用要重点突出, 不流于形式

课标明确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课件不在于五彩缤纷, 而在于能否运用课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课件在使用时要安排合理, 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教学《黄果树听瀑》一课时, 课件中黄果树瀑布视频能让学生一饱眼福, 如一开课就让学生欣赏, 势必会弱化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放在总结课文之时播放, 学生更能感受到瀑布的壮观与神奇, 感情也会得到升华, 不禁赞叹:“黄果树瀑布, 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字教学  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86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更是学习的重点,而识字学习的过程却是枯燥乏味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整体识别、感知比较模糊,不能做到精确记忆。机械的抄写不仅加大课业负担,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识字任务。因此,我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识字教学经验,具体梳理出以下几条富有成效的识字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兴趣

练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同时也是强化兴趣的唯一途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才能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自己的练字信心与日俱增。为做到强化学生的练字兴趣,我校安排了每日一练活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校统一规定10分钟的练字时间,并体现在课程表上;每周开展一次班内小组评比活动,选出好的作品张贴在班内写字栏中;每月开展一次年级写字评比活动,各班推选出最佳作品张贴在年级壁报栏中;每学期举办两次校级书写大赛,由学校统一发奖。各层面练字活动的持久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字环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积极的写字兴趣,提供了保障。

二、规范指导,掌握书写要领

写字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不少学生的字和教师的字相似。所以,教师首先要练就一手规范的字。能用钢笔、铅笔、毛笔、粉笔等进行范写。不管是课堂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要做到字迹清楚、正确、工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重视示范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指导的作用。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一定要“有师指导”。要结合范字,讲清要领指导学生掌握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以及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写字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要领、书写的格式、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要交代清楚。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每一笔都要讲清要领,边讲边示范。范字写大一点、动作慢一点,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三、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有它独特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小学阶段出现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类。特别是会意字,几乎每一个字就是一把隐藏着某个小秘密的钥匙,解开了它产生的缘由,也就掌握了这个字的形与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类字的时候,大可以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让学生看着字形猜测,这个字大概会是什么意思,或者来演示这个字的意思。简单的比如“尖”:看,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或者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来看看笔尖就知道尖字是怎么来的。再比如“从”,可以让学生来示范一下,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还有用手放在眼睛上来表示“看”,把物体放在火上来“灭”火等等,这许多类似的字,在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想象、理解、演示中,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了紧密联系,许多字也就很容易内化成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当然除了会意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大的识字范围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达到认字辨字的效果,或者还可以编许多有趣的话或者小故事来记住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能培养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效率。有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就能轻松实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如在PPT课件中制作诸如“摘苹果”“夺红旗”“开火车”“青蛙跳荷叶”“小猴上树”“小兔过河”等游戏,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四、自学法让学生提高识字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己学习知识。在平常的识字课里,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换部首法、加减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对一些简单的生字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可先让四人小组自学,要求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分析含义。然后小组汇报,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怎样记住字形,字的意思是什么等,汇报后再有其他小组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兴趣较浓,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重视教师的批改作用

以前我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往往是打上一个大红勾,而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神韵等是不是符合要求。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关注细节。关注细节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要注意精批细改,把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检查出来加以改正。这样有助于学生进步。我对学生的写字就实行了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我通过面改,从运笔、结体布局的角度,当场示范,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地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不仅效果好,学生也欢迎。

六、激励评价,作品展览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在写字教学活动中,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学生在习字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练习书法的兴趣。 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设了“作业园地”,将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从上硬笔课的第一天开始,就让学生上完写字课后每天写一页挂在“作业园地”,第二次上课前排成队到“园地”前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请学生进行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其虎,秦昌扬,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2] 楼祖民.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

[3] 许建新.从写字到书法,与时俱进“全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12篇

一、利用渗透方式, 锤炼意志品质

篮球技能的学习是一项具有团结合作精神, 且需要有顽强意志和体力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篮球技能学习时, 教师要注重把篮球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互渗透, 激发学生参与篮球技能学习的欲望, 在训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丰富和生成学生的篮球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意志品质获得有效地锤炼。如, 学习篮球技能知识伊始,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篮球知识资料, 制作成卡片带到球队里,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展示、交流有关篮球资料, 在交流探讨中, 学生了解到一些熟悉的篮球明星, 懂得了NBA和CBA的知识, 教师适时提出:“国内外有许多篮球明星, 如乔丹、科比、詹姆斯、保罗等, 国内有姚明、孙悦、王治郅、易建联等, 这些明星具备了哪些基本条件?”生1:“球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很强。”生2:“球员的身体素质好, 技术出众。”生3:“有很强的团体合作精神。”生4:“这些明星球员有这么好的篮球技术, 跟他们平时练球和打球不怕吃苦有着紧密联系。”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篮球发展史, 以及篮球明星刻苦训练的顽强意志。在训练学生掌握篮球技能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个性倔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的学生爱出风头, 缺乏合作战斗的观念,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策略, 耐心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 在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 启迪他们要心甘情愿当绿叶, 不能为了个人的虚荣使篮球队在今后比赛中失去得分的机会, 让学生懂得篮球是集体项目, 需要有较强的合作精神才能取得胜利。由于小学生存在娇惯、依赖和不善于吃苦的弱点, 心理素质也不平衡、稳定, 如几次投篮没有成功, 或运球失手被对方得球, 心里就会气馁;类似这种情况, 教师便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鼓励学生在训练中要做到勇敢、坚强, 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和纠正运球、传球或投篮等动作上的错误, 鼓励学生找缺点、谈不足, 摆脱失败的阴影, 增强学生的意志及耐挫能力。

二、运用分层策略, 促进全面发展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体质、技能、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因素, 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 随着篮球教学的进度和学生掌握篮球技能的变化, 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活动策略, 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 使学生在分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既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潜能, 又有效提高篮球课堂教学实效。例如, 传授学生基本篮球技术时, 教师把身体强壮、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组合成男生A1、女生A2组, 把身体较弱、运动技能一般的学生组合成男生B1、女生B2组, 把身体弱小、运动技能较弱的学生组成男生C1、女生C2组。引导学生学习原地运球时, 教师要求A1、A2组的学生运球必须做到手形和触球部位正确, 体会用手运球拍吸的感觉, 熟练地掌握原地运球动作要领;要求B1、B2组的学生做到原地运球30下不出现掉球, 尽量把手形和触球部位做得正确, 区别拍球和运球这两个动作的差别;辅导C1、C2组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控球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行进间运球和传接球技能时, 要求A1、A2组学生能够掌握在运球过程中变向、变速、急停, 提高左手控制篮球的能力, 掌握行进或原地传接球, 做到传球灵巧隐秘性, 能够迷惑对方, 及时把球传给队友;要求B1、B2组的学生运球时控制好自己的速度, 既能直线运球, 又能做到曲线运球, 掌握行进双手胸前传接球以及地板反弹传球, 努力做到手臂手指动作缓冲及重心规范化;要求C1、C2组的学生运球速度与人前进的速度基本一致, 控制篮球不要脱手, 基本掌握原地胸前传接球, 注意体会手臂动作的准确性。

引导学生学习投篮技能时, 教师要求A1、A2组的学生掌握原地胸前投篮技能后, 学会单手肩上投篮及三步跨跳投篮, 针对男女学生的差异性, A2组的女生如果无法完成全部动作要领, 也必须尝试进行单手肩上投篮及三步跨跳投篮训练;要求B1、B2组的学生全部掌握原地胸前投篮技能, 学会单手肩上投篮及三步跨跳投篮的基本步法;要求C1、C2组的学生掌握原地胸前投篮基本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A1、A2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后, 让他们自主练习探究, 教师巡视点拨加以指导, 然后再让他们练习, 直至掌握动作要领;对B1、B2组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后, 让他们自主练习, 教师巡视点拨加以指导, 然后再让他们反复练习, 相互纠错;对C1、C2组学生讲解动作要领, 加以示范, 安排这些学生对动作分解练习, 教师和A1、A2组学生在一旁帮助纠错, 直至掌握技能……进行分层教学活动中,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鼓励学生相互竞争, 实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转换, 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同一水平, 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深化合作学习, 提高技能运用

篮球项目是一项集体运动, 需要全体参与者明确分工与协同合作。只有深化学生在篮球技能训练中的合作学习方式, 才能加强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及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改进学生学习篮球动作技术, 增进学生间相互合作交流与探究, 对掌握篮球技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 促使学生提高篮球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 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 学生进行胸前传接球训练时,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或以1对1、2对1的防守运球投篮对抗演示, 学生观看演示后, 懂得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团体合作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在小组探究交流中, 有的学生提出如何突破防守, 教师便让学生分别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以2对1和3对2的进攻运球投篮对抗练习,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传授传接球的技术, 要求学生在规定人数的小组里自由组合, 进行小组合作练习, 让学生相互进行观察、相互评价技术动作要领的准确性, 相互帮助激励、合作探究, 改进和提高传接球的动作准确性, 并讨论将学到的传接球方式运用于实践比赛之中。

在训练中, 有的学生传接动作协调性相对较差, 不敢大胆参与训练, 教师提示小组其他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相互鼓励、互动, 使这些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激起参与学习训练的欲望, 教师则及时给予充分评价, 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运用掌声为其加油, 学生在训练中就能充满自信, 大胆学习、展示传接球技术动作。只有深化合作学习方式, 才能提高学生集体凝聚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篮球技能意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提高认知水平, 促使学生在篮球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掌握的动作要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建德.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尝试[J].福建教育, 2005, (5) .

[3]谭夕阳.合作学习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2, (2) .

上一篇: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下一篇:腹腔镜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