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2024-07-12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精选10篇)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1篇

一、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德育教育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术欣赏教育,能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美术遗产和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史以及著名的画家、作品等,优秀的美术作品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知,扩大了美术视野,发展了思维能力,使其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如在欣赏作品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画种、画法、风格,从而在他们的知识领域又增添了许多美术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比如,在《步辇图》中学生看到了唐太宗的帝王风度,以及汉藏民族的团结。梵高的《向日葵》,学生明白了作者眼中的向日葵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情感的写照。《溪山行旅图》让学生领略其作品的崇高之美,博大之怀,深厚之实,肃穆之境,领略作品中巧妙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墨色的千变万化,领略大自然的瑰奇壮丽。《父亲》让孩子们感到了人物的饱经沧桑,以及乐观和坚韧的精神世界。美术欣赏课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学生在认识、教育和审美等方面得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和爱好,养成欣赏作品的好习惯。美术欣赏课不能一味的领着学生欣赏,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边赏边悟,这种体会和感想是在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活动,要挖掘作品中最美、最感人的地方,并作深刻的体会分析,才能培养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才能完成美术欣赏的任务。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秦兵马俑、壁画、帛画等,这些欣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永恒的美,在欣赏中认识美、领略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了较高的审美趣味与感受。育人之效果在欣赏、提问当中使学生达到明辨是非、知善恶、辩美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了。

三、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教师要深刻的认识这一点的重要性,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丰富美术常识,提高他们的美术审美、感知和鉴赏力。欣赏教学把多种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综合到一起,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结合、理解的能力,获得了丰富美术常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美术审美、感知、表现和鉴赏力。例如,在分析《步辇图》中老师先提出画中人物的表情、神态生动吗?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审美特征和暴露了怎样的阶级局限性?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师生互动中进行总结,并获得满意的结论,在以后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有的放矢达的自己欣赏一幅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不断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这样,学生所上的美术欣赏课就不再是枯燥的、一味听的欣赏课,他们从中学到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欣赏美、发现美的好习惯。

四、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整合,塑造更优质的美术欣赏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并逐渐成为主流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大量的课件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这样的效果是非常的直观和实用,这是光看课本图片所不能比拟的,经过这学期的美术欣赏课,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美术教学手段运用后,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觉得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把过去只能“看得见,摸不着”的单调传统教学形式,变成了现在能和学生互动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教学模式,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发展了思维,开拓了视野,老师也取了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得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作为美术课的一个主要内容,美术欣赏使美术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发挥,使其能对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它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做好备课,以便确保教学效果;第二,欣赏有重点,一些作品应以技法和特殊为主,比如风景作品和静物画。在欣赏艺术特色时也要教会学生领会作品主题,重点应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上;第三,欣赏的内容切勿过于高出学生水平,教师应以少讲为主,给学生欣赏能接受的直观的内容,比如作品的用色和构图等;第四,给学生欣赏的时间不可太长,内容也不能太滥,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厌倦;第五,欣赏作品后需要检查和总结,可通过提问、谈话等方法实施。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记忆。

参考文献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2篇

【摘要】欣赏课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两大作用,即:有助于学生学习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通过列举各个教学例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帮助学生矫正当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

【关键词】欣赏评述;初中;美术教育;作用

新学期上完第一节欣赏?评述课后,有不少初一级学生这样问我:“老师,这节课没有要画的作业吗?”将美术课只当作技能的训练,是许多学生的思想误区。介于不同班级多数人如此,我认为通过美术课学习活动后的初中学生仍出现的这种错误,实是不该的现象,也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若是学生认为只有画画才是美术课的作业,那么,当其他学习领域的理论课上完之后,他们便不当是一种需要掌握的“作业”了,而离开了某些基础知识,教出一个个只能在纸上画出“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学生又有何用呢?因此,我注意到,应在欣赏课上排除只有听故事般的方式,还要让他们明白:欣赏教学是要求提高自身对中外名家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艺术素质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再创造生活。

欣赏教学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作为欣赏教学部分,恰恰是能更好地运用其内化作用强化其它三个学习领域的外化作用,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的“催化剂”。

一、通过欣赏课的探索。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虽然当前的电视、电脑遍布了现代每个家庭,现在的学生的见识面也要比过去学生广得多,他们不再只从一些图片或读物来了解世界,现代科学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个观看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但要让他们能更好地、有目的地了解过去和现在,才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课堂上各种美术形象的探索,能让他们对了解世界、感受历史有一种更大的向往,并能拓展学生对这些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七年级学生下学期综合?探索《美术在你身边》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搜索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大家的欣赏、讨论和总结,对美术的分类进行归纳认识,列举了美术所包涵的范畴,知道它除了绘画艺术之外,还包括了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而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又因地域和文化的关系,分为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它们因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各自体现不同的艺术魅力。八年级上学期在学习中国水墨画《笔情墨趣》一课,在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思想、造型方法、造型要求和画体组成的同时,与传统西方水彩静物画作了比较分析之后,便使学生了解到其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艺术特点与鲜明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在那里,学生们不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的《蒙娜丽莎》的富有魅力的微笑,西斯廷礼拜堂《创世纪》的雄伟,而且看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掷铁饼者》的雄姿,古希腊人以巴特农神庙的宏伟壮丽,当代悉尼歌剧院的富有个性和象征意义……等等不胜枚举的伟大美术作品,而这些都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

二、通过欣赏课的鉴别,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选择尝试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式

在学生乃至成年人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表现得越接近现实、描绘得越逼真的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虽然我们并非要求每个初中学生在以后的时期都必须具备达到象每个美术家那样的能力及水准,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艺术不是算术,不是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去限定我们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爱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看法,只将好的作品归纳为一个“象真的一样”的范围内,未免过于表层化。七年级上学期学习《静物的构图与色彩》这一单元中,第一课时《向画家学构图》以课本里的范例,在讨论不同静物的构图方法的同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卢梭的《静物?异国水果》与林风眠的《闪光的器皿》和宋代的《秋瓜图》进行比较,讨论几个问题:你觉得哪幅画更真实?最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在几秒钟的思考后,马上有不少学生举手,纷纷表示:卢梭的《静物?异铺垫作用,国水果》画得很逼真,《秋瓜图》也是很容易看懂的画,只是没有卢梭的画那么富有立体感,而林风眠的《闪光的器皿》颜色很好看,却不够真实,感觉有些凌乱。大多数学生对卢梭的画表示喜欢是因为佩服他能画得很逼真,并会流露出很期望自己也能达到如同画家那样高超的技巧。在接下来第二课《我们的调色板》的“表现与创造”这一环节中较好地显示出来,因为在尝试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某种感受时,不再为不能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三维空间或必须用写实的手法而显得无助或不自信,有不少学生更是通过了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通过欣赏课的启发,能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兴趣,完善自身创新能力

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作用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作品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作为媒介,带着情感揣摩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了解美术家的创作环境。从一定的层面来讲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创作心理和情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美术作品的欣赏者。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注入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这样的美术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增强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美术家也将自身的创作心灵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给了欣赏者,实现美术作品创作的目标。比如我们在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时候会感觉到画面中央的人物令人毛骨悚然,让美术作品的欣赏着联想到和骷髅。通过对《呐喊》这一作品欣赏者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蒙克自身的恐惧和孤独。由此可见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使得欣赏者自身能够很好的领悟作品的独特内涵,这对于提升创作者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2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从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要求人们利用眼睛去欣赏,通过心灵去感悟。但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出现对于美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却很难清晰地描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知。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美术作品欣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借用美术心理學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知,如果仅凭个人感官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实际内涵。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讲,只有对一件事物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够的深刻了解和感悟它,也才能够对事物留下更加比较深刻的印象。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是认知和感情相互结合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要想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把握美术欣赏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讲,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通过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欣赏者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术作品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等知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到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原因。同时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培养。最后要加强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思考,将欣赏者自己完全地融入美术作品之中,以作品的中介去体验作品创作者内心的独白,进而形成自己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3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背景,是美术家将自身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认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说明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时代性,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美术作品总是和艺术家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理解。作者顾闵生活在南唐时期,当时北宋的势力越来越大,南唐的国事微弱,后主李煜想认命韩熙载作为朝廷的宰相来抵抗北宋的进攻,但是韩熙载本人对于南朝的前途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信心,于是就以放荡奢靡的生活度过自身的余生,画家顾闵正是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将韩熙载生不逢时、有苦难言的矛盾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比如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了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整个画面结构严密、引人入胜、规模非常的宏大。画家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情节,这使得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通过《清明上河图》,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城乡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作品不可能完全包含所有的社会关系,欣赏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这正是美术作品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应用美术心理学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对于美术欣赏者正确的理解美术作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美术心理学是分析研究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美术欣赏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把握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运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展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美术欣赏者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欣赏者自身能够从追寻创作者的创作历程。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欣赏者自身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文芳.描绘多彩生活,启迪儿童心智——儿童画生活题材的选择与表现[J].美术大观,2011(08).

[2] 柳倩.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2).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4篇

一、卡通作品中音乐的使用

卡通画是学生较喜欢也较熟悉的一种画种, 因此学生应该是非常乐于欣赏这类作品, 可一堂课上下来, 意想中的活跃氛围并没有出现。课堂上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仅仅是围绕自己了解的卡通人物进行交流。生动的教学场面并没有因教师的表述而出现。自从引入音乐教学法后, 由于气氛的烘托, 声音的加入, 为教学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如:每当出现一幅卡通作品, 就配以相同的声音, 并请几个学生在动物奏鸣曲中模仿小动物姿态、为卡通人物配音……音乐在此节课中的运用, 把学生沉睡的童趣引发了出来。

二、国画作品中音乐的使用

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 它与西方油画并称为世界绘画领域的两座高峰。而小学生相应的知识修养比较欠缺, 领悟起来很困难。在以往教学中也随课讲解过国画意境和一些相关的诗词。这些有些抽象的言词表述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悟得三味”。改变不了学生对国画艺术的生涩理解。音乐欣赏的引入使其有了很大改进。中国古琴和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 那跳动的旋律恰恰对国画符号起了诠释作用。画面上点、线、形、色的构成与音乐中“造型”音符形成的节奏、旋律之间存在着极为相似的逻辑规律。学生们在老师朗诵散文似的剖析下, 体会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中的境界、意味。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与震撼。在这种音乐氛围中, 学生很少有精神不集中的。他们的思维随着作品在劲秀、清漓、苍远、飘逸, 对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京剧脸谱欣赏中音乐的使用搭配让教学锦上添花

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 增加对京剧脸谱艺术的了解, 培养对京剧脸谱欣赏能力, 是教学的重点。讲课中如按以往的教程进行, 很难使学生对京剧有深切的感受。在讲课中我引入了京剧曲牌配乐, 并拿出浮雕般的石膏面相脸谱让同学们欣赏, 这大大刺激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京胡地道的韵味中、铿锵的节奏下出示脸谱。给同学们分析角色性格, 给每个脸谱对号入座。使学生注意力处于一定氛围之中, 精神集中、兴趣浓厚的进行制作。不但使学生勾画下立体的形象, 掌握了京剧脸谱知识, 而且对京剧兴趣的培养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情感因素;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前言:学生是教学主体,现代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很多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轻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而美术欣赏课程有不能缺少情感因素,否则将导致课堂沉闷,起不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因此,应重视情感因素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推行以前,中学美术教师在欣赏教学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然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整节课都是教师一人在自说自话,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很少,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也长期处于禁锢状态,学生也没有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师生研究教学材料的过程中,也会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情感的传递。对于教学来说,就是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随着情感的变化,所掌握与接受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将情感因素与美术欣赏教学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措施

要将情感因素应用到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体现情感因素的作用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情感因素,完善美术作品赏析

为正确利用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价值,完善美术作品欣赏,应先对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描述作品内容、类型以及画种,分析作品色彩构成、造型,再进一步介绍作品,分析作品价值与观念,然后完成作品评价。如在《向日葵》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是哪位画家的作品?作品名称是什么?”或“画家出生在哪里?”等之类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为学生解答,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了解梵高的经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与欣赏课程相关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图片等,让学生向同学与教师介绍画家经历,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记忆更深,由于对画家有利全方位的了解,可以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在欣赏其作品的过程中也会更有新意,感悟也就更深。

(二)挖掘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如果没有应用正确的方法,缺少了情感因素,就会让课堂缺少很多新意,学生也不会对欣赏课堂产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挖掘情感因素,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应树立新型教学观念,减少学生思想上的障碍。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美术教育离不开创新意识,不能缺少情感的融入,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较少对课本的依赖,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增强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如在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就是一幅自画像,没什么好欣赏的”这样的想法,但很多学生却不敢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大胆的说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幅自画像只有半面而不是全面,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会参与到欣赏中。其次,联系学生实际,以情感为基础挖掘情感因素。如在欣赏《城市》这幅作品时,由于整个作品并没有具象内容,只有相互交错的线条等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城市中都有什么,城市交通是怎样的,这时学生就会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就会了解作品要表达的内容[2]。

(三)突出美点,打动学生

美术欣赏教学并不能仅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要做好对于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对于美术艺术品来说,由于作品内容不同,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也不同,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准确的抓住打动人之处,并适时的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这样就能打动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共鸣。现有美术教材很多内容都存在跨度大的情况,每章节之间的联系也很小,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精准的找到美点,找到最能打动学生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自己观察在画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教师也要在适当时机为学生指出美点的存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美术作家的伟大之处,这样也可以调动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从中国画中感悟美术的魅力。同样在欣赏《格尔尼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分析支离破碎的画面背后的深意,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里了解到画家在画中所表达的深意,也会尝试着用这样的绘画手法制作一下绘画作品看,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绘画能力。

(四)将欣赏与操作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为学生的价值,成为对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有用的人。现代教育提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美术欣赏教育也是如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欣赏操作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体现学习的价值。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做到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与体现学习意义。如欣赏抽象派画家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这幅画属于哪一派别,这样主要是为了教给学生正确的欣赏方法,只有了解属于哪一派别的画系,才能正确鉴赏,在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尝试绘画,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中,且也是应用这种方法最多的地方,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民间工艺品,当学生制作完成以后,教师多给予学生作品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因此建立起来,更不会认为教学一无是处。此外,教师还要适当的给予学生指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制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及时弥补这一缺陷。

(五)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要促进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中国水墨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古典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深入。同样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剪纸艺术或民间工艺品应用到教育中,由于民间工艺品容易获得,也可以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无处不在[3]。为利用好情感因素,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美术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意所以制作一些剪纸作品,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一下自己的创作用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浓厚兴趣,教师也可以因此發现学生的美术天赋,有针对性对其培养,这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也愿意参与欣赏教学。

结论: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成为重点教育内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将情感因素融入到中学美术欣赏中,降低了美术欣赏教学质量,面对这一现实,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认识到情感因素的作用,联系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到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明. 析情感因素对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作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29-131.

[2]马玉玲. 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影响分析[J]. 亚太教育,2015,15:54.

[3]游桂兰. 谈欣赏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路径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8:131-132.

[4]冯华茂. 浅议中学美术欣赏教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24-125.

论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性质和作用 第6篇

在欣赏这些作品时,美术教师个人的兴趣不可以太多地影响学生,应该客观地评价一幅作品,经常地带学生参观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展甚至是民俗博览会。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不自禁地问:“老师这是什么画?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这幅画?”这里的“走马观花的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主体批判,这样的评价带有非常浓重的个体色彩。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文化知识和审美水准。这点素质的提高是欣赏课整体水准提高的重要前提,在教师理论素质提高的前题中,美本欣赏课的性质则变得更加明确,作用更加显著,使课堂变成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的殿堂。

一、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

当我们挂出一幅世界名画时,学生总是能发出惊叹“好漂亮啊”。学生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意味着该画己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或者被画面所展示的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的手段所征服。因为画面的理念已经高于普通的生活美,也即是超越生活美的捕捉。学生的这种自然而然的心理活动被视为欣赏美术作品,可是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停留在凭知觉感受的阶段;教师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制作的过程等的解析,逐渐地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的深层次发展。因此,美术欣赏是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审美活动。

二、教师是作品与学生的媒介

1. 感情的传递。

参观美展或欣赏作品,由于其艺术形象将观赏者带进特定而具体的艺术境界之中,使观者激起这样或那样的感情波动,这种情感的波动会贯穿在欣赏的整个过程中。就美术作品本身而言,教师既是观众又是讲解者,在讲解过程中很自然地带着个人的主观感受;在传递中又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的潜意识,甚至教师的个人情绪左右着学生整个心理领域。这种影响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怎样走进作品所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境界中,不利的在于教师个人的因素会在客观上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点是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克服的。

2. 教师语言的正确引导要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更加活泼为根本目的。

通常在欣赏作品时,观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活动进行筛选式能动性地再创造。这种创造是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补充和丰富作品的自身的艺术形象的内涵,使艺术形象表面不存在的现象变成欣赏者内心的存在。中学生已经通过切身直接体验或看电影、电视中,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已经能够积极地联想与想象;但基于他们有限的知识修养,教师需要以语言表达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来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之更活跃。例如中学课本的《蒙娜丽莎》一课,学生们开始无法理解作品中女性美之所在,教师则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时,贵族们所追术的浮华虚伪而蒙娜丽莎所展示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会心微笑。这种笑并不露齿,而这在当时是普通贵族的风范,蒙娜丽莎协调端庄而大方。这种讲解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这种进入是精神性的。

3. 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由观者与作品这对主客体两方面构成的,其审美效果是二者统一的产物,欣赏者需有一定的精种境界才能分辨出作品的真正价值,否则,只能限于“外行看热闹”的浮浅程度。教师的作用是桥梁式的: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作品的美和精彩之处,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进而影响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正地吸收了人性的真、善、美之精华。

三、欣赏课的性质是教师为媒体的一种传播审美的精神活动

它对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欣赏课是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认识活动。

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阔的,涉及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绘画是人类书面活动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古代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最直观的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学生们通过欣赏课增长了各方面的中外知识。例如,欣赏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对作品的介绍,学生们了解了宋朝社会的市井万象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的风貌。它更直观地补充了学生对宋代历史和社会状况的知识。欣赏美术作品不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象的知识,都可以感觉到画家的精神内涵。还有雕塑、工艺品、各种建筑艺术等,都可以帮助学生们增长对作品产生的时代科学技术技水平的了解。这些手段是文字知识无法达到的。在中学生眼中美术作品展示的是一个广阔而有趣的世界。漫步在一件件美术作品前,就好像是游历于悠远的历史中,体会着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展学生知识领域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2. 美术欣赏课是审美教育课,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当前,在国家教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作为中学生必须重视美育的教育,那么就必须分清何谓美,何谓不美。美术作品由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及阶级地位决定了表现的内容会受到画家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有些技法上非常经典的作品,内容却是不好的甚至附带有反动色彩,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作品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学生鉴别。对形式美的认识亦然,中国有字如其人、画如其品,指的就是画品体现人品。作者胸怀博大,那么美术作品亦有正大光明之气。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使学生具体认识、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端正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灵境界,陶冶情操道德品质的塑造。

3. 美术作品欣赏亦是文艺理论课美术作品欣赏课。

对中学生来说,绝不仅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它既是美术常识课,更是美术简史课,同时也是文艺理论课。现有统编的教材中,欣赏课被放在很显著的位置。吸纳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专题欣赏,也可以随堂欣赏,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参观展览会。教师在介绍这些作品时,涉及对画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作用,作品内容形式间的关系等问题。欣赏这些作品时,还必须把握造型艺求的规律和美术家创作表达的特点。这些理论专业的介绍无疑对学生的文艺思想起到启蒙作用,也是其学习文艺理论的起点。

综上所述,美术作品的欣赏,远不只是单纯的美术作品本身的欣赏。它超越了民族界线,超越了国界,同时也超越了不同的时代,是一种无声的心灵语言交流。与之交流绝不仅是以上谈到的这种作用。一幅优美的作品它有宏大的包容量,个中的内容是我们无法尽述的,这也就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我们静静地品味画中的意境,也静静地品味多姿的生活。品味灿烂至高的人生,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品质,这也正是美术欣赏课的本质目的所在。

摘要: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在美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活动。在这种主观个体与客观现实的交流过程中, 教师个体的文艺理论修养对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 解析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及缘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不带太多主观色彩地评价, 给学生留出自主遐想的空间是教师的讲解原则。既有这样的发挥余地, 又能让学生互动, 这种分寸的把握无疑会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很高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性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的背景及涵义.中国美术教育, 1992, (5) .

[2]孙永惠.美术教学的作用和美术教学改革.美术教育, 1986, (2) .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7篇

美术欣赏需要直觉判断, 这是一种学习能力。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往往会作出不同的欣赏判断, 这是由于欣赏的个体差异性所决定的。当今美术教育将“创造力的培养”作为现代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而创造力培养离不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个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必须。基于美术教学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这就需要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将上述这种欣赏判断力的差异性作为重要的审美手段加以正确的引导,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内外在环境, 提高学生个性化的欣赏水平。

创造性思维是艺术个性生成的基础, 因此,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必要。教师如果忽视了美术教学中特有的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只是片面地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和评估标准来衡量学生, 这样就会消磨学生的灵气, 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欣赏重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 唤起他们对美的热情。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就要多一些对优秀美术作品的观察。如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 他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习惯, 把画架搬到了户外。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 摒弃了从16世纪以来, 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 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从而创作了扬名于世的《印象·日出》。这样的画家还有毕加索、凡·高等, 他们的画作无不是以个性示人。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艺术家创作的个性, 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可以让他们感悟到艺术的真谛就是创造。

美术欣赏, 需要培养学生独到的眼光和感受力, 并能创作出想象丰富、独特新颖、个性化的优秀作品。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 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 成为创造的主人。

二、美术欣赏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视觉判断力的培养, 美的经验的积累)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活动。美术欣赏教学, 旨在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的感知力。美术教育的本质是“美育”或称“美感教育”, 通过美感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雅的审美格调。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把美育定义为“用人类创造的美, 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 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好的美术作品能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 陶冶情操, 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从艺术审美的特性出发, 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分析介绍, 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 从中获得审美的知识。让学生“入其境”“会其境”, 适时介绍一些风土人情、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体会意境, 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艺术生活的审美品质。再通过审美心理的培养, 使他们不仅能提高美术创作技巧, 更能得到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 从而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 提高欣赏的水平, 开拓视野, 受到审美的教益和启迪。

所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课程质量, 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新时期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更需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三、美术欣赏能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精神气质的培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凸显人文性质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以知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学生相对内在的文化品质。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它对于陶冶情操, 提高美术文化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极具形象特征的人类文化符号。学生通过美术欣赏, 将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尽收眼底, 在开阔眼界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人格获得极大地发展和提高。因为每一幅优秀美术作品的后面都站着一位艺术的巨人, 他们都是学生学习的人格榜样。例如画家徐悲鸿, 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 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并把画款全部无偿地捐献给了祖国。他的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前途的向往, 他的“马”是战斗的精神写照, 所谓“悲鸿之马, 战心未已”。再如东方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国民间传统美术”, 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 欣赏民间美术的优秀作品,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可见, 美术的人文认知价值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 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高尚的文化品质和修养。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美术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美术课程是艺术与人文形相统一的课程, 美术欣赏是一种文化学习, 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将传授美术知识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机结合是非常正确的教学思路。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8篇

一、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方面,在中学课堂上,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借助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向中学生灌输美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开发学生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美术欣赏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判断真善美的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欣赏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情感诉求等因素。在中学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认真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欣赏课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艺术作品,教授学生美术线条、形状和色彩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渲染的情感,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辨识空间,能引导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

在我国美术作品中,创作者大多借助美术作品传播思想、交流情感和陶冶情操,它与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诠释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美术作品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特色,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情感,深刻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美术风格,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史。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探索

(一)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相结合

美术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作过程,美术欣赏虽然针对的是美术作品成品,但是它也需要深入开展各种探究活动,需要学生针对美术作品的前期创意、元素提取、绘画构思、设计布局和成果展示等进行深入探究。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该剖析美术作品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搭建学生与创作者的思想交流平台,强化对学生美术教学成果的点评。

(二)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作品的民族性相结合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离不开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东西方美术作品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打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充分体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作品特色,体会创作者所在民族所倡导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手段,认真了解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会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规律、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三)美术欣赏教学与分组合作教学相结合

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专业,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审美体验有限,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教学的形式,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促进合作小组的深入开展。首先,教师应该设定好分组合作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讨论的相关话题要立体生动,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其次,合作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活动,在给小组成员足够的自由度的基础上,组织他们开展自由讨论,进行合作分享,教师在必要时可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实现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作品评论相结合

在很多教师的眼中,美术评论似乎只是评论家的工作,与学生并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深入分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是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在欣赏徐悲鸿作品《奔马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幅作品,让他人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观看作品时的心理感受。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由教师为学生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中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将画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将马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在一起,这在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总之,教师需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表达机会,让评论和鉴赏可以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开展美术欣赏教学,这不仅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审美情趣,能够有效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优势。

摘要:中学美术欣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有助于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要把美术欣赏教学与美术创作教学、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分组合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中学,美术欣赏,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邵晓白.缩小距离,贴近艺术——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4(18).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9篇

什么是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 它包括实施教学前、实施过程中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划。

美术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绝大部分创意教学, 主要应用在二次备课中的造型·表现、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等环节。由于欣赏·评述中的中外美术作品教学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作者生平和艺术流派等, 一线教师可能会比较吃力, 进而不能全心探究创意教学设计, 对于欣赏·评述教学内容就草草了事, 结果是学生不想听, 老师也不想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会记住这样一层关系, 那就是课改下的“我们”和“他们”——新教材的执教者老师和受益者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上, 新教材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 指引他们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拓空间。学生的视野愈开阔, 使用的手段愈多, 选用的材料愈广泛, 他们思维的空间便随之扩展开来。如果我们要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个能量的储存和展示空间, 而且这空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扩大。

不管创意教学如何发展, 本人认为始终要立足三个理念:第一, 立足美术本质的理念。第二, 立足创意本质的理念。第三, 立足教学本质的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促进这种状态的良性发展, 创意教学有其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想法和思维要有时代性、可持续性, 要随着学生、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固不可少, 但创意更重要, 形成自己的风格, 冲出固有的思维才是更重要的。

一、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新”

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 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 通俗地说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 经过某过程 (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 , 从所在时空 (A时空) 穿越到另一时空 (B时空) 的事件。剧情以此为线索展开。外国的美术作品往往以世纪来划分代表作品或代表画家, 学生往往会很模糊或概念不清。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16、17世纪外国美术作品风景画、静物画欣赏, 笔者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来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上课前把班级成员分成3个小组, 并指定分别所代表的世纪年代。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小火车模型和行驶路线图, 上面标明了出发站16世纪和经过的17世纪。

师:荷兰在16世纪前没有统一历史, 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在16世纪中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后来爆发了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 取得独立。因为国家的独立, 荷兰城市平民用美术来表现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趣味,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描述自然和生活的美术作品。所以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主要题材是表现城市平民的形象、生活、环境, 开始关注自然和生活, 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 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直到17世纪, 荷兰的画家们才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和静物画。那么我们的火车就从荷兰开始, 那时已经很冷了, 火车上来了一位名叫彼得·勃鲁盖尔的艺术家, 火车开动, 艺术家看着窗外, 他看到了什么呢? (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 于是根据他的观察, 画了一幅名为《雪中猎人》的油画。火车继续前行, 途中上来了法国画家洛朗, 两位画家攀谈着。经过一夜的行驶, 清晨火车经过了一个繁忙的海港, 画家看到了什么呢? (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 洛朗画家于是创作了《海港日出》……根据这样的形式不断延伸课堂教学, 根据课后学生的反响, 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奇”

曾经看到过不可思议的作品, 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比利时画家及摄影师本·海涅 (Ben·Heine) 之手。他将绘画与摄影融为一体, 此种创意的确罕见!在上中外美术欣赏评述时, 本人就有意识地融入这种理念, 在让学生把握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性认识之后, 又在绘画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乐, 只要有天马行空的奇幻想法, 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虽说有些蒙太奇的手法, 但是可以说奇特的创意理念获得了出奇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创意表现, 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量的时间来整理、绘制所要教学的作品内容, 以便更好地提供给学生可参考的作品案例和表现形式, 更好地深入开展教学。

三、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想”

这里的“想”, 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思维, 主要中心点是在创意教学中让学生针对老师所展示的作品通过添加画面外的事物, 来补充完成或者辅助理解该作品。比如我在教学希腊瓶画时,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 根据器皿的形状和大小选择画怎样的装饰, 明白装饰画是依附于陶器而得以流传下来, 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 其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 风格多样, 技艺精湛, 装饰性很强, 艺术水平极高, 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且与中国的彩陶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展现希腊陶器的局部, 一是为了突出放大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另外一个目的是为欣赏希腊陶器的整体型做铺垫, 借以加深学生对希腊瓶画的理解和掌握。我会要求学生在欣赏完希腊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的局部后, 根据老师的介绍大胆想象, 尝试画出这个瓶子的全貌, 并简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 当把真正的整体样子展示出来后, 学生通过与真正瓶子造型的对比, 一下子加深印象。

四、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活”

“活”就是灵动, 就是有变化, 就是不局促、不呆板, 根据画中所展现的内容设问, 训练学生深入探讨或研究。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和《伊苏之战》, 设问:画面中哪些是胜利者, 哪些是失败者?让学生产生好奇, 然后研究下去。这样老师分析作品就容易很多。又比如看《月华图》或者《向日葵》等作品, 可以让大家猜想这些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或凡·高的想象) , 然后因势利导展现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

多年的教学, 促使自己不断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究, 新课改其实是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上, 因为角度好, 角度与众不同, 便有了个性, 于是也就有了创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 在课堂中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空间, 让学生们去思考、产生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 这样的意义不同于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被动中学习, 而后来多数变成“厌学”。

美术欣赏的积极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 幼儿园 美术欣赏活动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2-0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合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就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突破课堂时空限制,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作用

(一)激趣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由于年龄关系与身心发育特点,幼儿很难在整堂课保持精神集中,情感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分散其注意力。传统教学环境下,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大多以教师示范、讲授为主,学生完成点评、绘画作业为辅,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影响了幼儿审美兴趣及学习热情。而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技术优势,我们可以为幼儿呈现动态的影像和富有色彩的画面,通过图、文、音、像结合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与兴趣,自由表达感悟体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带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了学习视野和想象空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幼儿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例如欣赏《创意美术:有趣的沙画》时,教师可以把沙画大师作画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当孩子们看到生活中原本平凡无奇的沙子,经大师之手化作了各种奇妙的场景,变得震撼人心、动人心弦,他们也会表现出惊异的神色,露出愉快的笑容,并对此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了如此“勾人”的教学导入,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丰富活动体验,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标要求幼儿艺术教育不断丰富学生活动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在创造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美术欣赏教学中,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寓教于乐,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学习体验,引导幼儿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通道,使其在感知各种绘画体系、作品的审美特殊时,更容易产生情感,迸发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为提高美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创意美术:种子花样蛋糕》活动中,将制作泥盘的步骤拍下来,做成步骤图,第1步团圆→第2步压扁→第3步捏平→第4步翻身,利用箭头图示法,让幼儿在大脑中形成制作流程,一目了然。而在引导孩子找蛋糕表面装饰材料排列规律时,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直接在蛋糕图片上圈画如环状排列、放射状排列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解决了活动中的重难点。在中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幼儿在观看了课件上各种姿态的蝴蝶,对蝴蝶有了很大的兴趣,也对蝴蝶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如果画面上除了蝴蝶外没有其它景物或情境,画面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味,因此,我就提示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丰富画面,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画面,如给蝴蝶画上花园,或是蝴蝶的跳舞比赛等,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使画面更加生动,也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三)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改实施以来,幼儿美术欣赏教学面貌发生许多新变化,也遗留了一些老问题。我们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交互式教学方式,这也是当前幼儿美术欣赏教学亟待优化之处。如何有效促进师生互动,营造融洽学习氛围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代替原本单调乏力的口述、板书,方便与学生的信息交换,增强彼此交流互动,从而为成功教学创造条件。

例如在欣赏作品《螃蟹大联欢》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制作的小视频放给学生看,“好可爱的小螃蟹啊!它们在歌唱,在舞蹈,在做游戏!”学生们快乐地说道。“寒冬已过,小螃蟹们正为迎接春姑娘而开联欢会呢,小朋友们也一起来吧!接下来,我们亲身制作一只小螃蟹,好不好?”学生们欣然应允,并沉浸在创作中。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动脑思考、认真研究,教师对其进行适时点拨,学生会问:“火柴棒的用处是什么?”我们就告诉他,“小螃蟹的腿是怎样的?好好想一想如何做好呢?”于是,有的把火柴棒从中间轻轻的折一下,但不折断,这样小螃蟹的腿就是弯的了;有的用火柴棒作为连接使用;有的还为小螃蟹印上花纹。

(四)完善教学评价,助力学生认知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他们对于美术内容的理解、认知及能力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创作也独具特色。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教师应予以充分肯定和尊重,并尽量采取正面的、积极评价,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断学习进步。在美术欣赏活动后,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拍照、集册,并利用多媒体进行逐一展示,从而弥补以往快速浏览与抽样欣赏存在的不足,引导其自主评选、分析自己最爱的作品,完善自评与他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收获学习的快乐,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同时,在彼此欣赏与点评过程中,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会。

例如《大班美术欣赏:地下舞会》,各种昆虫在地底下参加舞会,但因画面上昆虫较多(唱歌、跳舞、演奏、指挥、迎宾等),画面小不易仔细观察,当幼儿说到某种昆虫,直接用聚光灯聚焦、放大,重点欣赏,如孩子说到有一只蚂蚁姑娘在迎宾时,重点欣赏迎宾蚂蚁的动作表情,猜测他们的对话等,不仅方便学生观察感知,也能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评价。

二、关于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优势,为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多媒体课件并非万能,我们在选择时首先要注意实效性。为此,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遵循删繁就简,就易舍难的原則,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直观性、趣味性优势,实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与实际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历程,避免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另外,还要讲究适用性。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估计教学进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诸多情况,如停电、电脑故障等,不能单一地依赖电脑,应考虑意外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多媒体教学既有其进步性与优越性,也有其局限和不足。加深必须要适时、适度利用多媒体,不断优化运用方法及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褚晓岑. 学习与成长的并进——浅谈美术欣赏《格尔尼卡》[J]. 中华少年. 2016(25)

[2]周宁.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6(70)

[3]郭翠萍.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6(09)

[4]何嘉明. 试析加强美术欣赏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1)

上一篇:群众性篮球运动下一篇:育儿题材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