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2024-09-07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精选5篇)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第1篇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1. 心理学知识培训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类为主的大学, 学生所学的专业主要为电气、机械、材料、化学等自然科学类专业, 平时接触文、史、哲类东西较少。因此, 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 (1) 开设《大学生活心理学》课程。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 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我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选修和必修课程, 使同学们系统掌握知识, 为今后的工作作好铺垫。其次, 我校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新形式与大学生生活心理学结合起来。此外, 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教授不同的知识培训, 如在心理咨询方法培训中, 就把心理委员常用的20种技能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方面。根据年级和群体不同, 在培训中应该有一定的侧重。大一年级主要培训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学习压力, 大二、大三年级以人际交往, 情绪调节、恋爱、职业规划等自我发展问题, 大四主要开展就业心理、社会心理的教育。 (2) 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除了课程教学, 请各大学校心理学教授举办定期的心理学讲座。讲座注重形式的多样化、语言的幽默化、内容的通俗化,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吸收的程度, 增强他们对基本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心理咨询的应变技巧的掌握等。

2.心理委员制度培训

(1) 制度学习。在心理委员培训前, 下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使学生们明确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了解班级心理委员的重要性问题, 并根据《手册》要求选出班级心理委员, 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心理委员专业培训, 对他们开展工作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指导。培训后要求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心理问题排查工作, 时刻关注班级心理状况, 了解同学的心理问题。 (2) 定期考核。对工作优秀的心理委员予以表扬鼓励, 对待心理委员将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表扬先进, 鼓励后进, 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全面开展。

3.心理委员工作技巧性培训

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使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 增强责任感。

(1) 案例分析。仅仅是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不够的, 当心理委员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仍然束手无策, 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案例教学方式将更加适合于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

(2) 学生自主活动。班级心理委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必须将其应用于实践。我们在培训中创新性地将团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互动活动。

(3) 经验交流。班级心理委员在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后, 定期的经验交流分享不可或缺。心理委员在交流、学习、分享他人工作经验的同时, 对自我工作进行再反思和再思考,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4) 心理素质拓展。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 即维护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 预防并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 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 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舒缓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在活动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成为心理素质优异, 实践能力强大的当代大学生。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实施效果

1. 有效提高了班级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的构建不仅为心理委员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渠道和机会, 更是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所学、提高工作能力的平台。在这几年的探索实践中, 我们发现, 经过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已能较好地与班级同学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及时发现并报告同学的心理困惑,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专业性。

2. 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的素质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宣传深入到了每个班级。新构建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在为大学培养合格班级心理委员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能够充分发挥基层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稳定。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注意事项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

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 要注重教师主讲与班级心理委员参与相结合。在培训专业心理学知识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但更要注重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主体性, 使课堂真正回归学生, 让班级心理委员在听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 这样更加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2. 实现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和实践培训的互通

大型案例分析、心理学知识的系统讲述等我们仍然可以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 心理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 可以通过微博等现代手段对心理委员迅速广泛地教授心理学小技巧。

3. 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考核

心理委员培训的效果需要考核制度的约束和检验。首先, 有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标准。主要考核班级心理委员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其次, 有严格、定时的考核过程。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开展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最后, 要有公正的考核结果, 对表现积极的班级心理委员实行表彰, 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鼓励, 并帮助其克服工作困难,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 刘莉湘君.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功能定位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 2009, 22 (4) .

[2]王亚鸽.理工科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3]周璠.浅谈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6) .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得体会 第2篇

转眼间,心理委员的培训活动就要结束了。培训时间虽不算长,但给我的启发却不少。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敲醒了我们心理委员平时应时刻关注身边同学心理变化的警钟。

以前,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个健健康康的身体,那就是健康,但近年来却常常听到说某某心理压力过大自杀了,这些人除了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的社会青年外,学生也占了大部分。这些人,有的是因为感情上出了问题,有的是生活上遇到困难,还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自杀的,为此我认为在这些学生出现自杀前兆及时地辨别,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是十分必要的。于是,肖星老师在第一节培训课就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当我们听到自杀这两个字时,无不为之一颤!深感作为一个心理委员,对于那些有轻生或厌世的同学,一定要及时将他们的情况如实上报给我们,防止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帮助该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打消他们轻生的念头。与他们交谈生命的可贵,亲人对他的爱,朋友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以及他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下去的激情。

人际交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紧张、退缩、惧怕的心理。也有一大部分人是因为自信心不足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视对自信心的培养。多鼓动那些同学上台发言,邀请他们参加每一次团体活动。当他们取得哪怕小小的成功时,也要抱以最热烈的掌声。让他们感觉自己在集体中也是一位必不可少的角色,这样才能大大地增强他们自信心,变得活跃起来。

与遇到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同学交谈时,我们要始终以对方为中心,要学会倾听,不可以中途打断他们的想法和思路。还要善于与其共情,说话尽量言简意赅,绝不夸张,做到坦诚相对。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与他人交谈下去。

在心理培训的第三讲中,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朋辈关系的处理。我们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善于倾听,给对方适应的反应,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位诚实和值得信赖的听众。交谈中尽量保留自己的意见。绝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还要学会用肢体语言与对方沟通,让对方感觉交往气氛的亲切和融洽。

在此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校方聘请华师研究生给我们的培训。这是一次轻松的快乐合作培训,强调我们的团体合作精神。第一环节是解人锁,通过这个游戏让互不相识的我们有了初步的沟通。第二环节,让我们自我介绍,并要记住前面所有人的介绍,一轮下来,我们竟记住了大部分人的名字!第三、四环节,分别是纸杯传水和协力砸气球,培养的是我们协作精神。这一培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可能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到社会,如果没有了团结与合作,我们办事情将会变得困难许多。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团结,在合作中凝聚深厚的友谊,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第3篇

广东阳江市两阳中学是广东阳江市最早的“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学校从同伴心理互助角度人手,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让学生骨干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教师指导下为有心结的同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设立班级心理委员

同伴心理互助是指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相互提供积极的帮助及干预。它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对遭遇困难的同伴的安慰、支持、鼓励,对处于迷茫矛盾阶段的同伴的开导、启发,对同伴不良心理反应与不当行为意向及表现的察觉、劝说、制止、干预等。

学校从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人手,促进学生同伴心理互助,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好心理委员的选拔关

考虑到高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别差异,学校在每班设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在班主任宣传发动、在学生自我推荐的基础上,心理委员以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参选学生的条件为:(1)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同学中具有较好的亲和力。(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3)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5)对心理学知识感兴趣,能定期接受学校的培训。

2.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宗旨与职责

学校印发《广东两阳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指引》,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宗旨与职责。心理委员的工作宗旨是: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学生中各类精神疾病和变态心理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有:(1)维护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及时反馈。(2)工作中实事求是,摒弃个人的好恶,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3)注意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4)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5)协助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协助学校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7)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委员培训活动。

3.加强培训与指导

心理委员设立之初,学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指导。在培训中,学校针对心理委员的职责和日常工作,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重点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心理卫生常识、心理问题的识别、观察倾听的技巧、交谈劝说的技巧、情绪调适方法、行为干预要注意的问题等。培训内容突出实用、简易的特点,学校鼓励心理委员,只要能让同学敞开心扉向你倾诉,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4.指定心理教师挂点各年级组

为了加强个别指导,让心理委员逐步提高业务水平,学校制订了《广东两阳中学各年级心理委员挂点教师职责》,指定专(兼)职心理教师挂点各年级组,指导本年级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挂点教师的职责为:(1)结合本年级实际,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2)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心理委员编写印发心理调适技巧等宣传资料。(3)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个别指导。(4)定期召开本年级心理委员会议,收集本年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了解危机事件并积极干预,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反馈情况,避免恶性事件发生。(5)组织心理委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访谈等活动,并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或访谈报告,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5.实行心理委员月报制度和紧急约见制度

学校设计了《广东两阳中学学生心理晴雨表》,让心理委员就本班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学生心理动向、最近发生的心理问题及学生对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等方面问题,收集意见及情况,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向挂点教师汇报。此外,学校实行紧急约见制度,心理委员可及时向专职心理教师反映紧急情况。

二、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的成效

1.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在单一的“师→生”基础上增加了“生→生”模式,实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两条腿走路”

心理委员直接与班内同学交往,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们的心声。他们有的互相说心里话,缓解内心压力。有的在教师指导下搜集心理个案和调适技巧知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调适的兴趣。有的编印“向网瘾宣战”、“赌徒的心路”、“书包里的玫瑰该不该盛开”等宣传册子,向同学宣传心理知识。有的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小组,结合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开展各种专题的调查研究活动。

初中时散漫惯了的高一学生小李,进入高中后也没能克服以前的不良习惯,因而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于是他多次旷课,成了教师“盯”的对象。由于他的父母远在深圳,爷爷奶奶眼花耳聋,因此他的苦恼无处倾诉,逐渐迷恋上玩游戏机和看小说,并一度想辍学。班里设立心理委员后,心理委员主动和他交上了朋友,真诚地倾听他的心声,鼓励他进步,并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将他希望进步的心声转达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使班主任和教师改变了教育策略;同时,心理委员也组织本班热心的同学和他坦诚沟通,逐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现在,小李不旷课了,上课认真听讲了,不良行为也减少了。

2.完善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馈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定期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学校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定期报告,及时把握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心理动态。这样,心理教师上团体辅导课、做心理讲座及班主任确定阶段性德育工作重心就有了依据,这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更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目前,学校通过心理委员的调查反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各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初步形成高一以“适应高中新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高二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信心”为主要内容,高三以“缓解学习压力,科学备考应试”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在教师和心理委员的努力推动下,三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运作逐步走向常规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了“学校——班主任——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三级体系

原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教师、班主任及挂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构成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两个层级的体系,现在新增了班级心理委员这一层级。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体系的最基层。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对班级中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及时反馈,班主任、年级组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教师能及时介入进行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问题探讨

两阳中学设置学生心理委员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第一,由于心理服务工作的复杂性,心理委员往往得投入大量的热情、时间与精力。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心理委员容易产生挫折感,丧失持久的兴趣与热情。如何使心理委员保持恒心、爱心、热心?笔者认为,可考虑将班级心理委员一职纳入学生干部建制,与其他学生干部同等对待,同时引导心理委员在助人过程中体会成功、喜悦、自豪等正面情感,实现自我激励。另外,受助者积极的反馈,也能给予心理委员正面的精神鼓励。

第二,心理委员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且其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有限,学校如何恰如其分地用好心理委员?笔者认为,学校要充分考虑心理委员的学习任务与压力,对其要求不宜过高。心理教师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辅导和个别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知道什么问题该由专业人员处理,同时,要加强心理委员团队文化的建设,增强心理委员的归属感。

第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心理委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开始时,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树立他们的威信,引导并鼓励学生找他们谈心,为他们开展同伴心理互助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关于高校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的思考 第4篇

一心理委员的缘起与现状

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是中国高校解决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新尝试, 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班级心理委员, 是指在高校原来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 在各个院系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体系, 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心理委员队伍, 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1]目前很多高校都先后在班级中设置了心理委员, 以扩大心理辅导的力量, 使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我国高校设置心理委员的现状如下:

首先, 有关心理委员产生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班干部, 其产生的过程必须履行民主选举的程序, 因而多以自愿报名和班级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来产生。由此, 也会存在不能胜任该职务的同学被当选的可能。比如有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心理委员的职务来了解、接触心理学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进而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帮助其他同学。面对这部分同学, 在自身问题尚未解决之前, 是不适合担任心理委员这一职务的。需要指出的是, 这并非排斥这部分同学, 而是考虑到心理委员的设置应该在班级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 同学中人际关系不好、有争议者也不被选用。而自我调控能力较强、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关系的学生则作为优先对象。

其次, 有关心理委员培训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实施相关的培训学习。如需掌握普通心理知识, 培养正确的心理学观念, 掌握必要的心理辅导常识及心理调适的方法。还要能了解有关团体辅导的常用方法、原则, 以及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 能识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 能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 有关心理委员考核、评定的问题。心理委员作为一名学生骨干, 与其他班委一样, 都是要为同学服务, 为班级服务的。同时, 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大多需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 在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定时, 需听取班级辅导员、同学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最后考核合格的心理委员要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工作计划, 负责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事务和活动, 并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接受院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领导。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同伴教育的新模式, 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起了纳入学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的学生自助、互助体系, 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 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很有必要,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二心理委员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是校园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朋辈互助辅导的形式, 这一形式更容易深入同龄学生的内心。将其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壮大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大部分高校都把心理咨询中心放在学生处作为一个附属科室, 把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但由于心理咨询中心力量和师资队伍的极限, 很难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咨询和培训需求, 而在各院系层面设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可以补充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按教育部的文件规定, 高校配备心理教师的数量必须与师生比1:4000相符。但考察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 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 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很少有达标的情况。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 则只有1、2名心理咨询师。显而易见, 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 如果仅仅依靠这几名心理咨询教师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很重视, 但却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内宣传和深入到学生中间。

因此, 各高校纷纷考虑发展一批心理素质良好且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成为心理委员, 并尝试把心理委员分别设置在学院的各个自然班, 负责各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扩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让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日益壮大, 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二) 建全了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学校———学院———学生) 体系逐步得以完善, 并发挥出各自的作用。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主要负责服务于全校学生;二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主要负责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 这两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略显被动, 与学生个体的接触由于师资力量、工作时间的限制显得有些短缺。然而, 第三层次即学生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的队伍, 他们处在最基础、最底层的一级, 是由每个班级学生自己选择的一名学生组成的一支心理保健队伍, 这对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 既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得到壮大,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中的主体性作用。

实践证明,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学院———学生三位一体心理健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级联动, 各有分工, 又互相补充。通过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培训,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 以便更适合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三) 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最基层组织, 心理委员在班级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遵循由上至下层层负责的原则, 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便可选择任何一层寻求帮助, 如果在学生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 心理委员向上一级及时反馈, 以获得有效解决措施。我校采取的方式是直接将班级心理委员吸纳为学校心理健康协会会员。由此,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班级心理委员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 一旦发现同学有苦恼或者情绪、心理出现问题时, 能及地给予有效的疏导,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遇到解决不了或是重大问题时, 心理委员能够迅速将情况反映给院系辅导员, 辅导员如果觉得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 则再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由此, 心理委员基本达成了两项功能:一是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快速反应, 进一步实施干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通过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渗透到学生中去。

遵循以上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开展工作, 能够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 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有效地防止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弥补了工作中的不足, 从而更主动、深入、细致, 周到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增强了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性, 阻止了校园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对心理委员的展望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 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活跃了校园文化, 形成了互助、关怀、支持的校园氛围, 能使学生在自助与互助中得到健康成长, 提高了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心理委员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新兴事物, 它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有益补充的同时也存着一些不足:

其一, 心理委员自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3]心理委员虽要通过一定的培训, 并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胜任, 但迄今为止, 尚未有统一的心理委员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进行专业学习。尤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委员本身的工作性质就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辅导的专门技术和方法, 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 要使心理委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则离不开对其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 使心理委员自身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与锻炼。

其二、心理委员激励机制有待不断完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须遵循心理辅导的保密原则, 故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大部分较为隐形, 也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容易被人忽视。同时, 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要起到沟通学校与同学之前桥梁的作用, 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的作用, 所以有时心理委员的工作造成同学的误解, 以为在向老师打小报告。因此, 在评定、考核班级心理委员后, 对于考核优秀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肯定、认可, 并适当给予奖励以调动心理委员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 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运作中, 若以上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会妨碍心理委员职能作用的发挥, 使不少学校的班级心理委员过于形式化、空洞化。

参考文献

[1]李笑燃.关于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

[2]黄乔蓉.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第5篇

随着新疆高校招生规模上不断扩大,各个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兼职心理学健康教育教师从事此项工作。然而,随着新疆高校的招生不断扩大,大多数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 学生中民族成分多样,加上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课程设置、设备和场地不足,双语教师少,专业化程度不高, 许多工作还处在探索和积累经验的基础阶段。因此,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班级心理委员是在高校已有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院系心理教育及宿舍心理教育四级心理教育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各个行政班级设置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干部。这是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体现形式,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四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新疆高校的行政班级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但是其工作效果还没有真正产生,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班级心理保委员的工作也十分紧迫

二、新疆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

目前新疆高校班级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加大对班级心理委员专业的心理学培训。所以,班级心理委员掌握朋辈咨询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的程度较低,朋辈咨询员的咨询水平往往也达不到; 将咨询工作下移至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中, 常常导致班级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和定位与朋辈咨询员产生混淆,班级心理委员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状况。

2. 班级心理委员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工作衔接不显著。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主要是每周向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上报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周报表。由于班级的心理委员的任用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大多数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此项工作没有积极性。学校只是开设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大多数学生只能获得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而有真正心理健康咨询的大学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帮助。班级心理委员无法真正鉴别本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班级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保密性机制薄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机制和班级人数、专业的限制,再加上缺乏长期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这样就很难给本班同学提供有效的、及时的心理健康帮助,并且与本班同学朝夕相处即便是有同学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也碍于关系不向班级心理委员倾诉,并且班级心理委员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约束机制,同学们往往担心班级心理委员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此不会寻求班级心理委员的帮助。

4. 新疆高校缺乏懂双语班级心理委员,面对双语班级和有少数民族同学的班级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在新疆,有民族班和双语班,大多数班级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同学,这样班级的心理委员在对全班同学进行心理健康帮助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各民族同学。往往班级的心理委员只懂本民族语言,如汉族心理委员只能用汉语进行辅导,面对少数民族同学往往会表达的不是很到位,而少数民族心理委员则在心理健康知识上的掌握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民考民学生尤为突出。

三、新疆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对策

1. 班级心理委员缺乏相应专业的心理学培训。学校应该加大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力度,并且建立长期的培训制度。不仅在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且多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的特色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情景剧大赛等,通过参与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心理健康。

2. 班级心理委员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工作建立有效的衔接沟通机制。把班级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从单一的每周向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上报本班学生心理健康周报表,还要把他们纳入到院系心理社团里,定期开会和组织培训,从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多参与和组织系部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动员本班同学参与关于心理健康各项活动,真正起到联系同学的纽带作用。

3. 严格规范班级心理委员选拔机制。班级心理委员不易频繁变动,要有连续性。这样就严格选拔机制,制定相应的选拔标准。 一般要选拔为人正直诚信,热心和嘴严的同学。但是要有一整套选拔机制,比如建议大一班级在没有选择好心理委员的,可以选择高年级专业素质好的心理健康学生干部兼任并协助班主任老师选拔本班心理委员。同时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学校和院系重视班级心理委员的培养,给与适当的待遇。比如的让他们出去交流学习和举办内部联谊晚会等。鼓励他们更好的为同学的心理健康服务。

4. 大力培养懂双语班级心理委员。面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同学多的特点,应该专门聘请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对少数民族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并且组织编写双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和小册子,发到每一个少数民族同学手里。

参考文献

[1]潘清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范生心理素质[J].柳州师范报,2001(1).

[2]汪立夏,舒曼.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

[3]吴华丽.高校心理委员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探究[J].高教论坛,2012(09).

上一篇:境界说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