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根源及对策

2024-09-05

现状根源及对策(精选12篇)

现状根源及对策 第1篇

1 猪高热病的历史

我国从建国起到上世纪80年代, 主要疫病为猪瘟、猪肺疫、猪丹毒, 平均死亡率由50年代的2.5%下降到80年代的0.5%。1977年后, 全国15个省又大量暴发“红皮病”, 又称“猪无名高热病”, 主要病原为猪流行性感冒,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病达到高峰。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高热病又增加了副红细胞体。2000年以后, 随着免疫抑制性病原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的广泛传播, 猪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非典型性猪瘟, “呼吸道病复合体”成为主要危害, 并构成了一种背景疾病, 还导致了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

2006年6、7月份, 猪高热病疫情首先在赣北、皖南发生, 并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湘、苏、豫、浙、沪, 主要造成散养育肥群大量死亡。10月份以后在北方和南方规模化猪场发生群发疫情, 波及到所有日龄的猪群, 急性蓝耳病特征明显。2007—2008年疫情减缓, 有许多规模化猪场虽然能检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 但临床表现并不普遍, 主要为多病原混合感染是造成大群死亡的原因。疫情的大面积流行显示猪场和管理部门对病原意识薄弱, 诊断水平和重大疫病应变能力不够, 重大疫病病原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特征等基础研究缺乏。

2 猪高热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9年疫情趋于缓和, 为零星发生, 2010年基本趋于平息状态, 主要是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加强了防控力度。广大养猪户的防控意识得到加强, 使生猪高热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仍存在潜在危机。

3 造成生猪高热病大面积流行和死亡的根源

3.1 病死猪处理缺乏有效监管是造成病原扩散的主因

在防疫政策上, 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免疫, 将建立坚强的免疫屏障作为防治根本, 高热病的大范围扩散凸现出我国病原控制环节的薄弱。据调查, 成猪发病后养殖户往往立即采取急宰手段, 或直接请小刀手放血宰杀, 或买卖病死猪, 致使病原难以有效控制。在屠宰场外, 农业主管部门没有管理权限, 需交管、公安、工商联合执法。由于各类执法部门较多且相互之间有法律空隙, 只有政府出面协调, 各部门联动管理才是高效避害的举措。2006年以来我省加强了这方面的执法力度, 由政府出面, 使农林局与交通局、卫生局、疾控中心联合执法, 政府安排每村有专人负责检查、处理、统计病死猪, 并有各镇兽医站监督进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对病原控制甚有成效。

3.2 家庭式散养方式助长了疫病的流行

家庭式散养使疾病防疫和控制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针对全球性防疫动态趋势的日愈严峻, 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应由政府率先倡导推动农户进行50头母猪或200头肉猪的规模化养殖。《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 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 已将发展规模化养殖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特别是在人、畜密度大的区域, 加速消灭家庭式散养, 在重大疫病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同源血液制品及饲料的安全隐患必须提防

国外有报道, 血浆粉有可能导致猪圆环病毒的扩散。我国现有十几家血浆粉、血清粉、全血粉生产企业, 产品中对猪瘟、蓝耳病病毒的消灭仍是技术瓶颈, 如何加强这些产品的质量检验和安全性控制, 国家主管部门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事实上, 动物饲料中使用同源制品本来就是禁忌, 若此类产品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那么极易致常使用此类产品的规模化种猪场发生灾难, 造成病原复活返强和大面积扩散。

3.4 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控和预警报告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

政府能否及时真实了解疫情和动向并及时向媒体公布是我国畜牧业能否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而信息化时代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使全球无机密可言, 产业发展要求和我国加入WTO的国策都迫使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

4 生猪高热病的防控对策

4.1 近年来生猪高热病的流行主要有多病原造成: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猪巴氏杆菌、某些寄生虫病和霉菌毒素等因素。要想彻底控制以上疫病的发生, 必须对本地的生猪进行全面的抗体监测, 掌握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行全面的免疫, 并全面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饲养。

4.2 对于广大生猪养殖户来讲, 生产效益主要靠管理, 疫病的控制仍然靠管理, 过多地着眼于防病、治病的技术反而使得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对于高热病, 病原控制是防制的根本, 对于猪场内要尽力、有效地消灭、隔离、限制病原。规模化猪场对于发病猪有“五不治”的原则, 即: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危害大的病猪不治。猪场执行“五不治”, 猪群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烈性传染病被有效控制, 医药费用下降, 经济效益提高。对于规模化场来说, 高热病疫情暴发时要敢于大面积淘汰。猪场的消毒要落到实处, 温暖季节要加强通风, 要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制定切实有效的卫生防疫制度, 将大病挡在场外。

现状根源及对策 第2篇

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存在着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才能确保清风长驻。

“四风”的病根

形式主义作为一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其根源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罔顾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形式主义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导致工作目的扭曲和工作方法变形。上级部门向雏鸡要蛋的做法,往往成了弄虚作假的诱因。

官僚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层历史根源、现实原因和认识论根源。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历史遗留和滋生,也跟我们体制上的不健全有关。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现实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只求个人升迁,不问群众冷暖,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官本位”的俘虏。现存的官僚主义也有思维方式的原因,尤其是实际上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导致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形成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官僚主义自然就会滋生蔓延。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既有一定的哲学基础,也有现实的存活温床,更有深厚的滋生土壤。我们党长期执政,有的干部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在和平年代逐渐淡忘了党的宗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本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经受不住各种诱惑,成为享乐主义的俘虏;社会价值观多元,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很大冲击,权力和金钱崇拜成为某些人的内在价值取向,对政治理念的口头认同与个体的行为表现有时出现割裂,在这一背景下,在某些国家公职人员中容易出现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四风”的遏制对策

加强学习,筑牢思想防线。从思想源头抓起,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引导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干部在是非、正误、荣辱等一系列价值问题上构筑思想防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抓落实上使劲,避免出现在一片表态声中走样、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的现象。凡是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扑下身子,抓紧实施。要从领导机关做起,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以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

反对封建主义,清除封建余毒。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世界上封建关系发育得最充分、封建体制建立得最完整、封建统治维持得最长久的国家。我国的封建惯性力量越强大,反封建的任务也就越艰巨。直到目前党内仍然存在着官僚主义、人身依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崇拜等带有封建色彩的现象。封建主义这一顽疾一天不剔除,“四风”就一天不会得到根除。

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形成科学可行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改进领导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确保在制度的约束下真正做到运用群众化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并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厉行节约、不能铺张浪费的制度体系。制定完善有关公务活动、职务消费以及会风和文风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使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制度,从简安排各种活动、各项会务,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强化各类监督,严明党的纪律。要扩大群众有序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和领域,逐步把党员干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严厉监督和严格评判之下,特别是在提拔重用干部时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监督使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前进无路、后顾有忧。要按照科学设权、用权原则,合理界定和规范人、财、物每项权力运行的程序、责任,对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密设计和安排,确保公共权力切实为公共利益服务,从而避免责权脱节、制约缺失和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通过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权力运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严肃党的纪律,对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进行专门整治,抓紧解决那些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问题。凡是作风飘浮造成损失的、虚报浮夸骗取荣誉的、弄虚作假掩盖过失的,都必须根据情节和危害以党纪政纪论处。

作弊的根源及对策 第3篇

关键词:作弊 学生考试 根源 对策

参加考试的考生运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取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分数的行为即属于考试作弊。在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中就出现有夹带文册、冒名顶替以及传递纸条等古老的作弊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现如今的作弊手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以更加隐蔽、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在学生中间发生着。考试作弊不仅使人们对考试这一教学活动或选拔性活动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也会在作弊活动败露之后给作弊者带来名誉上的严重损失,从而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一、考试作弊的根源探究

1.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的动机没有能够很好地认识;有的学生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在乎促使其进行作弊;还有一些学生,自身学习不够努力,对于学习成绩的要求也就是及格,但是一旦没有把握考试及格便会铤而走险在考试过程中违规作弊。学生会因为各种内在的诉求在考试中出现作弊行为。

2.考试作弊的外界因素方面

(1)学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监考教师没有发挥其真正的监考作用,给企图作弊的学生提供了作弊的机会。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程度的误导性。学习效果的最有效证明即是考试分数,而这一分数又会在无形之中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各种嘉奖与表扬,而那些分数低的同学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由此可见,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教育评价机制以“分数至上”为标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单以分数来评判学生优劣的现象仍旧在各种学校中普遍存在着,而这样的评判标准对于诱发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更有甚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学校的评价机制应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而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而不是单看成绩下定论。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而且也可以避免学生发生更多的作弊行为。

(2)家庭压力带来的影响

传统中国社会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依旧十分盛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阶段关注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常常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而经常忽视孩子的德育。由于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学生为了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或者是为了逃避家长无休止的对自己成绩不满的唠叨而进行作弊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考试作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即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中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是促使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外在原因。

(4)考试内容的影响

现行的考试大多对于知识性内容的考察十分重视,而忽略了个人的能力考察,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化,因此,不能对教学效果做出很好的评价。在当前的众多学校中,考试的形式还是以闭卷方式为主,考试的知识内容局限在书本中,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生在应对考试时也主要以机械的记忆为主。因此,这样的考试形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容易在考前进行突击并养成一种机械的学习方式。而对于一些连突击学习都没有准备的学生而言,也就只能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数的成绩了。

3.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没有有效开展。社会需要的是有担当的、有良好道德品格的人才,真、善、美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品格。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它是对“学做真人”教育的一种严重忽视。学生没有在思想上得到很好的教育与启发,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对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与做人的基本准则没有清醒的认识,导致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而产生作弊的心理与行为。

4.学习与考试的投入比例失衡

现如今学生学习好坏的最直接标准即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才会把每次的考试成绩都看得如此重要。对于一般学生而言,平时认真学习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大的,而如果在考场上投机取巧进行作弊则只需要付出少量的精力即可。因此,这样的成本付出差异会使得许多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在考场上冒险一试。

二、防止作弊的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现象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应该对这一不良现象有十分严肃的认识。尽管我们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但也要根据当前所发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考试作弊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1.优化社会环境

作弊现象想要得到遏制,需要依赖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腐败现象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诚实守信与踏实做人的道德品格培养方面,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大扫除,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2.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就需要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并在教育工作中端正教育思想。因此,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构建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确立一个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重考分、追求升学率的不正常现象。只有这样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入“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管理的一个终极目标,同时,教学管理成为了一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能够使其在学习中积极发挥主动性都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教风还是学风建设,归根到底都是通过这些管理来不断地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消除学生在考试中进行作弊的心理,从而将教学的质量不断地提升上来。

3.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早已经证明,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这种信念与理想会转化为学生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学校在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在探索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另辟蹊径,大胆尝试新路子新方法,要不断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同时也应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随着青少年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使得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自觉抵制不端正的考试之风,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杜绝考试作弊的行为。

4.对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科学改革

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教学的根本目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大量的作弊调查中不难发现,夹带的作弊纸条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样的考试内容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改善,极其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对于考试形式的改进可谓迫在眉睫,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层次、全面的评价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考试作弊的原因除了有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考试评价制度的不健全、不科学也是其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要在考试的理论、手段与方法上多下功夫。首先是对考试制度的改革,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现象。就目前来看,一些地区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来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比如扩大招生规模、一年两次的招考形式等,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其次,在考试试题方面,应该对以客观题为主的命题形式加以改动,根据不同专业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而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能够使成绩的构成分散一些,也会避免学生承受更多“一锤定音”所带来的考试压力。减少客观题的同时,也能够利用主观题来对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查,主观题不利于考生作弊也能综合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再者,要强化考试管理。考试管理工作应该交由责任心强、思想端正且业务精通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有很大原因是监考教师的工作态度。那些企图作弊的考生总会有异常的表现被人发现。监考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认真监考就一定会发现企图作弊学生的一些异常反应并及时制止。对于参与命题和阅卷的教师而言,也要以身作则,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考场作为考试作弊最主要的场所应该进一步加强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甚至减少学生的作弊行为。最后,考试应推行法制化模式。推行考试法制化就是要对考试事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如今对于考试作弊的惩处基本上都是只取消考试资格并没有对学生有实质性的处分。学生在有作弊的动机时会有一个权衡考虑的过程。如果学校对于作弊惩处的力度不大,那么考生倾向于去作弊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因此,需要学校在学生作弊的惩罚力度方面做出一些调整。加大作弊的惩罚力度也会使得考生意识到作弊是一种非常得不偿失的行为,从而打消作弊的念头。

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同时也要将考教进行分离。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管理,也可以建立起一个试题库。命题作为整个评价考核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该充分注重质量问题。命题的方向也要以“考基础、考能力、出活题”为大纲,试题的内容应该做到能够全面反映教与学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同时,试题也应该具备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教师改进的功能。试题库的建立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校方的组织下,教师应按照科学命题的原则进行考试试题的搜集与整理。对试题的筛选也要有细致的分析与整理,根据不同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类型以及信度等指标进行分类。最后就是对试题库进行长期的维护与完善工作。试题库的维护与完善需要随着测评与评价的变化而不断做出内容的跟进与补充,使之不断趋于科学成熟。

5.应当突出考试的人文性

考试对于有些学生而言,是一种极为痛苦的人生体验。因此,我们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改革与努力,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或方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考试内容的设计应当具有科学性,不仅能够反映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整个框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来“量身定做”。在考试分析问题上也应该做到人文性的关怀,积极总结成功的经验并用于面对存在的问题,对于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总而言之,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手段已经成为了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的结果对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严肃性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新形势下一定要紧紧抓好考风考纪,坚决对作弊这一不良作风进行强有力的遏制。而对于高科技下衍生出来的作弊手段,也要想出新的应对办法以营造出一个良好公平的考试环境。

参考文献

[1] 何钦卿.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

[2] 栾昊阳.关于高等教育统一考试舞弊行为研究[J].中文信息,2014(2).

[3] 张健.深挖根源综合治理创建优良考风学风[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

[4] 王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群文天地,2013(8).

[5] 李滨.严肃考风与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创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作者:张薇薇(198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务科助理研究员,硕士。]

我国的环境现状及根源探析 第4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性,生态理性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国力日渐增强。GDP自20世纪78年起, 平均增长9.8%, 高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比例量度, 2007年达到6%。如此的经济成就, 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 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排污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面对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 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当前环境退化与危机, 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在必行。

1 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人类更热衷于改造环境、开发环境, 而保护环境退居次要地位, 从而造成各种环境问题频繁出现。归纳起来主要环境问题有如下几项。

1.1 水资源短缺, 水体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 km3, 可用量为1100 km3, 约占总量的39.3%, 按人口平均计算, 每人不足2200 m3, 小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可用水量人均只有900 m3, 属水资源贫乏国家。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 缺水者超过半数, 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供水不足制约了工农业生产, 每年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3500亿元 (人民币) 。

淡水环境是我国最急迫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过量排放, 使得有限的淡水增加了新的污染。污染的水源是造成人类疾病和生物减量的重要根源。

1.2 大气严重污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的报告, 在全球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中, 中国占了7个。当前, 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SO2、CO2、CO、NO2、HC及工业粉尘等排放量严重超标, 致使人类健康、自然资源及财产、工农业设备等等遭受摧残、损害、腐蚀。大气中的污染物还可形成酸雨, 它使土壤贫瘠, 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农作物大量减产。

1.3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

森林在生态系统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又是木材、药材、人类和动、植物食品的天然仓库。1999年-2003年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表明, 我国森林资源面积1.75×108 hm2, 森林覆盖率18.21%, 林木蓄积量1.2456×1010m3, 我国森林资源不算富裕, 人均森林面积0.132 hm2,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林业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 使得现有林产, 尤其是原始林和天然林进一步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不仅使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衰退, 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而且也是其它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2) 土地荒漠化、沙化速度加快。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利用土地, 开荒、围海 (围湖) 造田、过度耕种和放牧、破坏森林资源, 致使植被覆盖率大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资源退化。根据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办公室公布的《中国荒漠化报告》披露, 我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622×106 km2, 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人民币。

1.5 生物多样性锐减

物种的多样性是成熟和平衡生态系统的标志。当自然灾害或人类行为阻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时, 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在我国, 由于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与开发, 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 很多物种数量持续减少, 遗传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目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 有5000种高等植物在数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 它们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还有398种脊椎动物同样处于濒危境地, 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据有关专家估计, 当今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消失一个物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绝灭。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率递减, 还有大量生物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

在地球上, 任一物种的消失, 不可能再创造出来。由于食物链的作用, 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 常常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无疑增加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降低了自然界供给人类需求的能力。

2 两种理性的错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

《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一书指出, 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呈积重难返之势, 生态环境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看法, 从根本上说, 环境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点:

2.1 传统发展观的影响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 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线性经济增长, 依赖于高强度的资源 (能量、材料、劳动等) 消耗, 其结果造成高强度、大范围的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求高额利润、高回报率, 是唯“经济理性”的反科学、鼠目寸光的思维方法。遵循马克思生态思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一书中清楚的向人们描述了两种理性的区别:经济理性不惜对资源的肆意开发, 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而生态理性力图尽量少动用劳动、资本和资源, 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使用价值的东西, 以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两种理性表现两种消费观, 其结果反映出两种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对立。

长期以来, 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 单纯追求提高生产, 发展经济, 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 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解决现实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 就能实现社会进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思路, 指出人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 才使自己成为人并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然而进行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自然资源, 从而对其他自然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长期积累下去, 就必然会破坏整个生态自然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生产应该是全面的, 因为人不是根据直接的肉体需要, 而是根据转化为精神需要的肉体需要进行生产。所以人必须摆脱直接的需要进行生产, 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意义的生产。人在生产中既要关注自己本身的需要, 也要关心其它自然存在物的需要。既要考虑到眼前利益, 也要考虑到长远利益, 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 也要注重子孙后代利益。

2.2 生态理性的缺失

我国经济的每一项成就, 社会取得的每一种进步, 无不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得的。长期以来, 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并错误的认为,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 中国“地大物博, 物产丰富”的传统神话更使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丧失了生态理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认为“人本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 而非外来的征服者,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而非改造对象。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念十分重要, 因为这直接决定马克思对“控制自然”思想的理解, 莱易斯说:“控制自然的观念必须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重新解释, 即他的主旨在于伦理或道德的发展, 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革新。从这个角度来看, 控制自然中的进步将同时是解放自然中的进步。控制自然的任务应当理解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的方面置于控制之下。这种努力的成功将是自然的解放, 亦即人性的解放”。

既然作为人类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和外在独立性, 这就要求人类在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 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 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他又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能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象站在自然界的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 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 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人类必须从消极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阶段跨入到积极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唯有转变观念, 主动的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去,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境好转,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 向源头和全过程监控的转变。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实施“最小损害”甚至无损害的“零排放”方略。

(2) 转变消费观念。“变传统的线性消费过程为可持续的循环消费”, 其含义是对于使用后的材料、物品回收再利用, 目的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完善、落实资源和环境法规,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资源开发利用依法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司法部门要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 提高执法效果。

(4) 实行绿色GDP核算,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5) 加强生态知识教育, 大力宣传生态文明, 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教育可以开启民智, 唤发自救精神。只要人类携手合作, 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会是一个绿色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541.

【2】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51.

【3】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926-927.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1-138.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6】高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生态学【M】.伦敦:伦敦出版社, 1999:409-418.

【7】莱易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9.

【8】梁从诫.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现状根源及对策 第5篇

(一)道德全线滑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早在2006年10月,著名作家沙叶新就曾写过一篇文章《“腐败”文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过5年,“腐败”文化愈加腐败,全社会的诚信价值体系面临崩塌,道德的全方位滑坡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那些无耻的商人,用福尔马林浸泡木耳或鱿鱼等海鲜,用敌敌畏熏制火腿,用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用醋酸和色素勾兑食醋,给黄鳝喂避孕药,给火锅底料添加苏丹红,给粉丝添加吊白块(吊白块加热后会分解出剧毒的致癌物质),给大米添加石蜡(添加石蜡抛光后再加入香精),往鱼腹注射水银,在馒头里添加苯甲酸(增白剂)„„还有三聚氰胺奶粉、石灰面粉、神奇牛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等等,这些化学食品使几乎全体国人面临无食可食的境地。还有那些房产公司,哄抬房价,欺行霸市,让一代代的国人成为房奴,同时又偷工减料,炮制大量豆腐渣工程,贻害无穷;而那些黑矿主更是唯利是图,草菅人命。至于那些被誉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如今有的已沦为只认钱不认人的索命鬼„„假烟、假酒、假药;假论文、假学位、假文凭„„请问,何时何处没有假?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道德底线,都面临着一次次地被冲决。无怪乎近来一些忧国忧民之士面对此情此景又大声疾呼: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诚如章炳麟所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孔子也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温家宝总理日前也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此前他在谈到房地产商时也说: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作为一国总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再谈及道德滑坡的问题,实属罕见。这也表明,我国政府高层对此问题的严重性已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勇于正视这一问题,实属可贵。当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此问题的严重性是否已有清醒的认识,而在于能清醒的认识到造成道德滑坡的深刻根源以及该采取怎样的坚决而有效地对策来遏制道德的滑坡。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道德全线滑坡——根源究竟何在有人把道德全线滑坡的原因,或归结为信仰的缺失,或归结宣传教育的滞后,或归结外国世俗(腐朽)文化的入侵,或归结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浮躁功利的心态„„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因为它们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那么,造成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政治文明的严重缺失。因为政治文明的严重缺失必然导致腐败。政治文明,意味着健全的体制和制度;意味着有效地监督。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当下所缺乏的。我国现在的各级官员,基本上还是领导任命或上级机构任命的,而不是真正由广大人民直接选举的(这一点是政治是否文明的显著标志)。所以,这些官员只会向上级机构或上级领导负责而不是向人民负责。他们只要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就可以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了;因为对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监督。试看今日官场腐败之风猖獗到何等境地——这些官员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或拜倒在金钱脚下,钻进钱眼里不能自拔;或暗箱操作,醉心于权钱交易;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大权在握,公款国库悉数成一己私产;置房产、买别墅、养情妇、包二奶,不亦乐乎;挥霍浪费公款已是小菜一碟,中饱私囊成了家常便饭。台上仁义道德,台下男盗女娼,假仁假义,莫此为甚。记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一段中有句名言“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王朗居然被活活骂死——这至少说明王朗的心中还有那么一点廉耻羞恶之心;而现在的贪官,百姓再怎么骂他,他也依然我行我素,将贪污“进行到底”——他们哪里还知道世上还有羞耻二字!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

虽然有数以万计的贪腐分子落入法网,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的腐败黑数(腐败黑数,按照胡鞍钢和过勇在《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的定义,是指“确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发现,或虽经调查但未惩处,因而没有计算到腐败案件统计中的腐败公务员数量占所有腐败公务员总数的比例”)高达90%以上(见李成言主编的《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一书第41页)。由此可见,还有多少贪官未被挖出,依然逍遥法外、神气活现地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就可想而知了。这么高的贪腐比例,难道不是制度和体制设计上的严重缺陷?难道不是政治文明的严重缺失?

大量官员腐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俗话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腐败,给全体国民树立起极坏的榜样,他们没有机会贪腐,那就弄虚作假吧——他们把对官员的憎恨,用来报复社会。这样一来,社会诚信的价值体系怎能不崩塌?社会的道德伦理怎能不败坏?

因为政治文明的严重缺失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公,民怨的不止。由于缺少制度的约束和有效的民主监督,绝大多数官员不会自觉自愿地以民为本,而是情不自禁地以一己的私利为本,时时处处以我为核心,这样很容造成决策上的不公和执法上的不廉。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即权利和财富的世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社会的常态现

象。财富世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权利的世袭上。在一些地方,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国有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份。父辈的权力和“人脉”,会以某种方式“世袭”。“关系户”和“子弟兵”唾手拥有吃“皇粮”的职位,表明权力通过封闭运行而完成其“代际传承”或“隔代交接”,属一种典型的“潜世袭”现象。这一潜形的现时代的门阀制度,这一极其落后甚至反动的制度,竟然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的中国,真令人匪夷所思!毫无疑问,这一“潜世袭”的门阀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严重缺失的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权利和财富开始媾和,其直接后果就是受贿和行贿产生的“特权阶层”,由权利导致的财富,导致了中国特色的“权利财富”,政治环境成为富豪衍生的最佳土壤,财富世袭制逐渐侵蚀权力系统,从而将导致变相的政治世袭制。由此引发的将是社会财富急剧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另一方面则是贫穷的人们依靠着上学、勤劳来改变命运的梦想在这严酷的现实面前残忍地破灭了。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7。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此外,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发现,总计8940亿元存款中的80%,集中由20%存户持有。由此可见,两极分化现象已然存在,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稳定,这不是危言耸听。政府对社会的治理表现为人对人的统治,由此必然导致权利上的对立与冲突。因此,社会分配这一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巨大社会隐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权力寻租、部门垄断都是机会的不平等,这样的不平等不消除,很难通过竞争实现收入分配结果上的平等。

由于这种不平等,人们的不满与愤懑油然而生。随着一个个贪污腐败官员浮出水面,人民看到的一个个权利与财富的勾结,而这一现象引发的直接影响就是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如今“仇富”心理已经扩大到了“仇权”现象,原本是人民公仆的政府官员,已经被大众划到了对立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相信政府,随时扑捉政府的不良信息,并瞬间放大,以满足内心的不平衡感,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近些年所爆发的几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所有这一切无不源自我们制度的不完善和政治文明的严重缺陷。

(三)道德全线滑坡——必须标本兼治

面对道德全线滑坡,我们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我认为,必须标本兼治。

先谈治标。治标就是针对当前社会道德全线滑坡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诸如迅速及时地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令法规和制度,并严格执法;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主管人员责任意识;加强监督和检查,并使之常态化;加大对制假贩假藏假的打击力度,使之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和经济制裁),让他们永远也没有造假的资本和能力;严厉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执法腐败、部门牟利等行为„„

再谈治本。治本就是根治政治文明的严重缺陷,加强制度性建设。有人针对当前社会道德全线滑坡,提出以德治国的设想。其实,这是开错了药方。所谓“德”,是“心”(思想)的层面,属于精神范畴,对大多数人言,缺少持久的约束力,而且很难监督和实施;只有制度建设,才是根本。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当今的那些腐败官员并不是生来就腐败的。大多数人都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怎样的体制下做怎样的事。腐败的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缺少民主的制度保障,必然产生独断专权;缺少有效监督的制度保障,必然滋生大量的腐败。大到一个国家是如此,小到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腐败官员也是当前这种体制和制度的牺牲品。所以,无论是从挽救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挽救这些官员的角度来看,政治改革和政治文明的重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源及对策分析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爱心;帮助;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缺乏家庭教育支持

大部分孩子的成绩都处于中档水平,平时学习用功程度只是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很少有重新复习的。平时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困难时,如果自己上面有哥哥姐姐的还好可以辅导,如果没有的话,就无法解决。

当我们问及他们现在对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的时候,他们表示比较满意。他们住在农村,很少接触到外界的新鲜的科技潮流,对于一些时事热点也知之甚少,逐渐地他们就变得安于现状,认为这样生活地也挺好。这样的学习状态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节奏,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城区里的孩子们。同时孩子们希望自己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更多的学习资料,以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指点,但是由于种种制约,使孩子们的愿望不能达成,以至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全社会要以爱相待

我们要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唤醒他们幼小的自尊,磨练出他们的意志。抓住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我们所需要进行的安全方面、生活方面的、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不应一概而论。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能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特别的关爱,特别是留守儿童中的后进生,和那写孤独,自卑的留守孩子们,思想工作不容忽视。让我们用爱心引导他们自主、自强、勤奋学习,让他们与同龄人一同感受阳光下的温暖,心怀感恩,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多一些亲切的问候,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曾被吐界遗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努力有人关注着;多一些帮助,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业,心理方面的。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孤身奋战,有那么关爱他们的人得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挫折。

2.成立更多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团体

众人拾柴才火焰高。仅仅一个人,几十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深入内因,真正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基地的留守儿童的人数比较有针对性地派相关有经验的志愿者——辅导和相关心理纾解。譬如以结对的形式。我们可以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这些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中来,可以让他们进行爱心捐助,也可以是身体力行的亲身参与等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到社会还存在这个特殊群体急需要他们的爱心和帮助。譬如我们可以建一些农民子弟的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让农民工子女能在地域上灵活入学,以受到更好的、更方便的教育。

3.学校应成为联系留守儿童家庭的主体

教育学生是一个艰苦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这样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办而更容易产生反复,这就需要教师做到紧密联系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拥有更大的耐心,投入更多的热情。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上课回答问题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教师硬挨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求自己的不良行为。总之,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束语

当前,如何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06,htm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范先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8

[4]梁平:《西部科教论坛》来源:第12期供稿文,2009-2-16

[5]佳宁青岛市妇联走访看望农村留守儿童,http://www.women.org.cn.2008-02-08

现状根源及对策 第7篇

关键词:中国哲学,文化环境,民营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民营经济又在经历着与欧美和东南亚不相同的民营经济管理模式。据统计,在民营企业高度发达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于是,家族企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大特点。民营企业对家族式组织管理的依赖或者说是沉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流承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不仅仅是大陆的民营企业,几乎整个亚洲,尤其东南亚的小规模民营企业,都深刻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不仅使得华人家族企业难以转化为由职业经理人经营并基于合约与产权的现代企业,而且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华人企业平均规模小且寿命短,难觅世界级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这和民营企业家拚搏创业,悉心呵护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也正是困扰着所有民营企业家的严重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从问题产生的本质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人文传统的不适合,这就对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是外部环境的不成熟,法律、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的环境因素造成了家族企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一切繁荣的源头和所有问题的本质——“和”的哲学。

用一个字总结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特点,可以候选的只有“和”或者“中”。这是在农耕社会部落文明的家族群居、分工劳动、联产互助的社会结构下衍生出来的中国哲学核心内容。在寻求大家族的融洽以保证社会稳定的思想下,大家族的模式成为传统中国人衡量盛衰的标准。于是纷繁复杂的姻亲关系,以及为了追求“和”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网络,将整个社会通过私人关系的交错联系在一起,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下将社会的和谐变为现实。于是“和”的思想在千年的传承中,渗透在了每个华人的思想之中。无论是人际交往、侍亲待物还是市场经营、人事管理,华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模式。于是在非机械化时代,由于人的有效联合,使得我们创造了极其强大的文明。然而在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时代,这种以私人关系网络联合起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步伐。对于“强强联合”、任人惟贤的追求成为了时代竞争力的代言。

(二)家族主义与任人惟亲。

对家族主义的论述,较早出现在M.韦伯对中国经济伦理的研究中。家族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及其结果,这种价值观就是家庭,家族或宗族利益至上,个人的最大关怀甚至惟一关怀是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兴衰荣辱。其不良结果包括多个方面,如国家意识的淡薄、信任范围的狭窄等。韦伯多次谈到中国社会的信任范围的狭窄,只局限于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个人关系。中国社会是“家庭主义”的社会,从而削弱了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公民意识和公益精神”,并妨碍了信任范围的扩大。再如,国内学者论述“家族主义”的企业经营模式时,对家族主义的特征作了概括,其中主要讲到的也是“家族整体利益至上”、“信任感仅限于家庭-家族范围”。中国人的家族主义实际上具有一种明显的“泛化”趋势。一些学者详细研究了这种被称之为“泛家族文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他们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也就是说,在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中,中国人会比照家族主义的取向而活动。

(三)差序格局。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中提出的概念: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不失其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就是差序。在差序格局之后,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格局费先生没有说,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无序格局。无序也是一种格局,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的分量。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分类的,比如,我们说飞禽走兽、鱼虫草木,但是几千年也没有人像达尔文研究生物分类的。这正是我们“和”思想的体现,我们不是在找事物之间的区别,从而将他们割裂开来,而是去找联系,寻求事物之前的相似与沟通。然而当这种优秀的思想方式渗透到社会结构中之后,差序格局就随着自己人与外人的对立成为一种无序格局,无序格局并不是说混淆与不清晰,而正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以个人好恶为方向的辐射式格局。这就是家族主义走向泛家族主义的原因。

(四)引进职业经理人面临着严重的风险。

由于发展时间的短暂,发展规模的不足和发展规划的滞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还没有步入一个有序化、规模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正像现在社会上正在热烈讨论的是否应该对民营企业家不合法的发家史进行清算的问题。体制和法制的漏洞给了企业家机会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在民营企业的创立过程中,企业家采取了许多非正规甚至非法的模式,于是一些人迅速致富,而也有一些人走入了死胡同,不可自拔。同样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走入瓶颈期,民营企业家需要引进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法制的不健全或者经验的不成熟就为这样的引进划上了一个风险的标记。正如力帆集团尹明善所说:不请职业经理人会慢慢地死去,请了不好的职业经理人就会很快死去。经理人的引进不经过合法化的鉴定、规程化检查和成熟的社会机制的引导,就必然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成败只是制约与权衡之间的平衡的结果。所以在这样不成熟的经济模式、有待改进的社会制度和不完善的法律系统以及不健全的社会信誉机制下,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过程就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

下面以一个创业过程的模拟来阐释对在中国哲学情况下民营企业发展与引进职业经理人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少需要依次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企业的创立过程与家族因素影响的问题。

在中国式哲学环境下民营企业成立的初期绝大部分人依靠家庭的力量,无论是投资还是人力的提供,或者说在中国人的思维下,自身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泽及家人和亲属。但是在家族力量介入的同时必须提前商议好家族成员的利益分配和未来企业发展以后的分红和其去向与发展。这就要求家族企业创立的初期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能允许家族因素在日后的企业发展中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或者枷锁,要为企业的规模化和正规化做好铺垫,为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长远的发展做好规划。二是不能打击早期投资和参与骨干的积极性,必须切实的为其成长、出路与利益做好打算与安排,同时结合对企业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

(二)企业初期成长过程中个人权力发展的问题。

在企业初期成长的阶段有一个必然要经历的矛盾,即个人权力的发展。创业者个人魅力与能力的施展正是企业创立的催生剂,也正是企业迅速成长的主要动力。一个企业能否迅速的成长起来,在市场的压力下获得生存的空间,很大程度上要看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其中很多地融入了中国一种儒家入世的哲学思想,即权力与统治的欲望,在这种哲学的指引下企业很快会陷入停滞甚至濒临死亡而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个人权力的发展需要一个折衷的战略。这个阶段需要一种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融入,即一个企业初期的成长必须迅速的建立一个坚实的发展团队,不断地吸引人才,给予其施展才华与能力的空间,以一种无极而太极的思想逐渐从理事转变为御人,将企业发展的权力和动力分配给更多的团队精英,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三)企业发展中期的制度化与规模化问题。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可以统帅全局的情况下,就需要将企业进行结构化管理,即时团队规模不足以构成一个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也要人为地主动地进行尽早的规模化改革。这样的改革不仅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反而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将人才分类,归入不同的部门,进行不同的工作,促进互相之间的配合以使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鼓励互相之间的交流以减少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激励互相之间的竞争以使企业焕发活力,增加互相之间的流动以达到对人才的培养并减少部门的效益扩张。这样就将企业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四)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制度建立问题。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建立许多规章制度,以使得企业走上正规的道路。一是股权问题可以借鉴慧聪成功的经验,设立劳动股份制,公司全员皆股东,同时,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分红向知识员工而不是资本倾斜。并且,限制公司大股东的分红,利用股份与分红的机制激励公司的成长。这种体制可以进行类似于经济宏观调控微调,可以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为不同的发展目标提供企业精神与智力的支持,也可以成功地避免因为某个高级经理的离开出现集体跳槽的现象。二是权力的界定问题对于权力的书面化、制度化的确立以及避免人事变动和个人意志对企业发展方向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将企业的运转带入可以引导的模式,这也是增加高层权力的一种方式。即按照高层的意志和企业的终极目标引导各个岗位的工作,而不会引起将权力完全下放造成的混乱也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同时这样为以后职业经理人的引进打下基础,减少风险,提供稳定发展的保障。另外还有其他许多制度,包括日常工作制度等等需要逐一解决。

三、结语

论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对策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投机,经济平衡,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距离上次1 9 9 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 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 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家之言, 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 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 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 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 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 生活着狮子和羚羊,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 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 那么在一定时间内, 羚羊开始减少, 草原开始茂盛, 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 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 草原开始减少, 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 羚羊会随之减少, 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 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在自然界, 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 最终吃光了羚羊, 或羚羊过度发展, 吃光了草原, 结果就是一起毁灭, 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 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 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 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 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 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 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 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 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 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 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 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本文认为, 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 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 (投机交易) 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 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

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 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 0%的利润, 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 就会活泼起来;有50%, 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 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 就会使人不怕犯罪, 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 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 哪个行业利润高, 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 利润越高, 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 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 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 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 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 进而波及其他行业, 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 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 2005年平均涨幅为13%, 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 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 2 0 0 7年1 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 0名中, 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 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 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 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 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 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 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 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 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 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 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 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

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 或者说, 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 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 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 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 在实体经济中, 交易1美元, 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 投机即使存在, 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 但是, 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 投资1 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 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 杠杆越高, 投机活动就越密集, 最终, 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 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 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 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 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 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 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 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 假如投资盈利5%, 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 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 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 假如投资亏损5%, 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 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 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 表外杠杆率为20倍, 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 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 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 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 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 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 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 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 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 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 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 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 抑制人为垄断, 维护经济的平衡。

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 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 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 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 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 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 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 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 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 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 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 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 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 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 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 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 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 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 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 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 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 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 造成经济危机。

2. 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

(1) 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 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 这其中, 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 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 当消费不畅时, 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 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 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 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 通过过这个窗口, 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 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 (2) 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易的重灾区, 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 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 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 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 防范企业投机冲动, 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 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3. 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金融危机发生后, 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 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 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 提高了纳税人负担, 降低了政府的信用, 影响了其行动能力, 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 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 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 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 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 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 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 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 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 当危机真正来临时, 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 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四、结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和信用交易的失控。政府不应该将经济危机风险交给市场去承担, 而应主动监管金融风险, 并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 抑制过度投机行为, 维护经济稳定, 探索危机应对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宁格:《工会与罢工》第36页

[2]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node4250/node4251/node4252/userobject1ai706649.html

[3]http://www.2rich.net/2rich_news/ContentHtml/20060302/200603021141561170.htm

[4]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10/15/139111.html

[5]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insurance/bxdt/20080415/13174751270.shtml

[6]http://www.forbeschina.com/inc1/200711fortune.htm

[7]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92871.htm

我国规制虚假广告的现状及社会根源 第9篇

生产技术的革新是一柄双刃剑, 它带来了市场经济的高速腾飞, 但也为虚假

广告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手段。我国虚假广告呈现出了以下一些新特点:

1.1 广告现状

1.1.1 虚假广告有增无减

利用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报刊、电视媒体来进行虚假广告的宣传, 是虚假

广告产生最原始的方式。虽然网络发展势头日益的强大, 但在报刊、电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今天, 虚假广告并没有放弃这片肥沃的土壤, 而是根据不断调整的政策来不断调整自己“登台”的方式。在监管不断加强的背景下, 虚假广告并没有因此消失, 反而不停的翻新宣传的方式, 更加的隐蔽, 更加的难以管理。刑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管理部门执法不严也为虚假广告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1.1.2 网络虚假广告泛滥

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完成买卖交易, 利用互联网来做广告也成为广告主们的首选。由于互联网覆盖面极大, 传播速度很快, 宣传的手法多样, 网络法律监管尚不成熟, 对广告主的身份审查不足, 信息流通也没有过多的限制, 导致虚假广告流窜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在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送××现金”、“在家立赚××元”等非常有吸引力的字眼, 而当我们仔细的看内容时, 就会发现送现金的前提是要购物满8888元, 在家立赚的前提是交万元的手续费!在网上购物更是要特别小心, 大部分的网络虚假广告都是伪装成卖家, 因为我们看不到广告的卖家是谁, 也看不到商品的质量究竟怎样, 完全凭借对对方的信任进行交易, 而虚假广告主正是利用普通人的信任来欺诈蒙骗。广告主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将自己的商品宣传的天花乱坠, 而消费者常常为了图便宜轻信广告的宣传, 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么便宜就算上当了也无所谓。正是这种心理助长了虚假广告的泛滥, 人们对于邮寄来的商品并非是当初购买的商品的事情已经不感到新鲜, 更有无数的骗子等消费者把钱汇过去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

1.2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虚假广告的相关规定现状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之规定, 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内, 凡是违反国家规定, 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情节严重的, 处二年以下据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二百三十一条对单位犯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有关规定,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 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如果犯罪的违法所得在10万元以上或者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以及受到多次行政处罚仍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造成人身伤害的, 都应该予以追诉。

2 完善法规, 打击虚假广告

我国刑法遵循的是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针对虚假广告的刑事责任追究要制订合理的相应的刑罚幅度, 使得责任人的罪行和刑罚相适应, 这既符合刑罚的基本目的, 也实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将虚假广告的刑罚幅度做到宽窄适度, 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大的方面既要考虑刑罚的目的, 也要充分考虑行为人的行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由于虚假广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大小不同,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危害结果设置相应的刑罚幅度, 这也是刑罚的目的和基本原则的要求。特别是当前广告媒体不断发展, 对部分犯罪行为处以2年的有期徒刑刑罚已经不能实现法律的刑罚目的, 不能实现刑罚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必须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合理的提高虚假广告罪的刑罚幅度。

基于实现刑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可以在当前的刑罚幅度下, 充分考虑实际现状, 同时结合我国刑罚设置的习惯, 在当前虚假广告罪2年有期徒刑的最高法定刑幅度下, 将2年有期徒刑作为新的量刑起点, 这样不仅加大了刑罚处罚力度, 也保持了刑罚处罚量刑上得连续性, 有利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量刑。我国目前的刑法规定, 2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量刑幅度通常有两个幅度空间, 一个是2年以上至5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一个是2年以上至7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在选择虚假广告罪的量刑幅度上, 可以结合当前虚假广告的现状和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以及司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 选择一个合理的刑罚幅度。

摘要:广告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行业, 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繁荣的广告业中, 虚假广告趁虚而入鱼目混珠, 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 并且呈现出手段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庞杂、形式更加隐蔽的新特点, 加上法律规定有一定缺陷、审查机制不健全、行业自律性不强、惩罚力度不够等原因, 使执法机关规制起来常常力不从心。本文从虚假广告的现状入手, 分析根源, 并探索改进办法。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虚假广告,监管,法律,处罚

参考文献

[1]李德成:《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2]蒋恩铭:《广告法律制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3]罗明宏:《不实广告案例解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郑君芳:《虚假广告的法律探析》,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第九卷第六期;

[5]朱学文:《杜绝虚假广告的思考与对策》, 《中国记者》, 2007年第五期;

[6]王清和:《虚假广告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7年11月版;

护士角色倦怠个人根源分析及对策 第10篇

美国卡通片“米老鼠”的作者华德狄斯耐, 初为画工时用其父的旧车库做画室。画室中仅有一只爬上他画板跳跃的老鼠和他作伴。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 当时他对老鼠形象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 对在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做出了“太清苦”的判断, 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他情绪低落, 角色紧张, 并产生了角色倦怠现象, 不久他出走了。后来他穷困潦倒, 几乎绝望时忽然想起车库里的那只老鼠。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 他认识到老鼠的价值, 创作出了“米老鼠”, 给世界带来了欢乐。这个例子足以证明, 社会认知偏差会造成角色倦怠, 而社会认知合理则会形成适当的角色行为。角色这个词, 是社会心理学从戏剧语中借用的, 并认为个人 (自我) 是各种角色的总和, 它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护士这一角色是指护士在与护士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 并包括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护士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的形成, 源于职业的要求, 包括满足护理对象的需求, 维护专业的价值,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等, 护士有自己特有的行为责任。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护士明确的角色意识和适当的角色行为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护士角色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 当前引起护士角色倦怠的个人根源主要是社会认知偏差。

1 护士角色的社会认知偏差

1.1 护士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差

心理学认为, 人在重复感知 (10~15次) 2个大小不等的球后, 对2个大小相等的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这是过去感知对当前事物感知所给予的一定影响, 称为定势错觉。社会上认为“护理工作就是打针、发药、铺床、擦身、按医嘱办事”, “护理工作是伺候人的工作”。时至今日, 虽然将护士称为“白衣天使”“洁白的雪莲”, 但还是有许多人瞧不起护士职业。这反映了对护士职业价值认识的一种定势错觉。护士角色受到这种错觉的误导就会诱发倦怠的发生。其实任何一种职业, 对某些认识片面的人来说, 都可能是苦海。反过来, 一旦全身心地扑在上面, 就能感到其中乐趣无穷, 就会成为理想的乐园。从客观上看, 因护理工作繁杂琐碎, 且病床使用率和患者更换速度的加快以及新技术的开展、患者对护理要求的提高, 都使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加大。职业性质复杂, 护理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危, 护士在临床上单独工作时间多, 忙闲不等, 易产生厌烦、麻痹、松弛的工作情绪, 引发护患纠纷, 甚至酿成事故, 这给护士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医院管理风格的不合理性使护士工作待遇过低, 护士工作强度很大, 而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护士往往会感到自己的付出与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不成正比, 这会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在国外, 护理专业地位相对较高, 护理教育体系与临床管理体制也较完善[2], 而中国护士社会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都较低。同时医院及社会所看到的只是医生的治疗技术, 而对护士工作及贡献认可较少。加上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低、晋升机会少及在编名额逐年削减, 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降低了个人成就感。因此不少人怕当护士, 被迫当了护士的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花钱找门路“跳槽”、“改行”, 这种定势错觉造成护士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心理障碍, 从而引起角色紧张, 陷于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逐渐丧失了对护理事业的热情, 产生倦怠。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我们的职业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多想想护理职业的长处, 以其之长比其之短, 那么我们就能充满信心, 敬业乐业了。斯特朗有句名言:“与其诅咒黑暗, 不如燃起蜡烛”。南丁格尔出身英国富有的贵族家庭, 作为贵族小姐, 她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道路, 可是她放弃了, 不顾父母的阻拦, 毅然选择了当时社会上最受鄙视的护理职业, 把自己的青春、爱情、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护理事业, 这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真是感人肺腑。作为护士, 一定要防止定势错觉的误导, 阻止倦怠的产生, 要向前辈南丁格尔那样, 明确护士的职业价值, 努力提高角色技能, 提高护理质量, 做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

1.2 护士对护德理想认知的偏差

作为护士, 若不清楚护德理想, 不重视护德修养, 其社会认知必然出现偏差。要实现这一理想,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那些不热爱护理事业的人, 则会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中发生动摇, 对自己工作瞧不起, 工作不负责任, 或想方设法调离工作岗位。所谓护德理想是指护士的立场和观点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 它表示护理人员对未来护理事业的追求。对整个人类来说, 实现人人都达到身心健康是护理事业的长远目标, 也是广大护士共同努力和向往的护德理想。但是市场经济的今天, 受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 部分护士出现社会认知的偏差, 开始忽视护德修养, 不讲理想讲实惠, 不讲奉献讲享受, 怠慢患者, 以护谋私……一位护士在带教实习护生时, 在一位因无钱而停止化疗的患者面前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 但不能没有钱”, 这样的话出自具有教师角色的护士之口, 很容易改变护生一生的信仰。护士的追求与教科书上所推崇的大相径庭, 护生将作何感想?护士的天职是治病救人, 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要经过多少曲折,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一价值目标, 始终是人类的必然归宿。作为“白衣天使”, 必须坚定这样的信念。例如南丁格尔、伍哲英、王秀英等, 她们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所以她们成了杰出的护理学家。一名优秀的护士, 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 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倦怠的产生。

另外, 性格和人格特征也是造成护士角色倦怠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 护士角色倦怠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2]。如那些具有高度敬业精神, 愿意奉献的护士更易出现倦怠, 因为她们工作过分投入,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患者, 减轻患者的痛苦, 但当她们发现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时, 就易产生倦怠感。那些心胸狭窄、嫉妒心较强的护士也容易出现倦怠, 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名利等的考验,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斤斤计较, 在护理工作中的要求和欲望难以获得满足, 就易产生挫折感, 从而心理失衡、情绪失落。再者, 作为治病救人的职业, 护士角色潜意识中会自觉要求自己的行为具有示范性, 尤其在带教过程中, 在护生面前, 为维持自身形象, 通常不愿承认自己有倦怠感, 这就使护士角色的倦怠问题愈来愈严重。

性格外向的护士个人成就感较高, 内向的个人成就感低。原因可能是内向的护士好静、离群, 缄默冷淡,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不知所措, 精神压力大, 久而久之, 导致倦怠;而性格外向的护士乐观, 与人易相处, 且喜欢刺激并勇敢迎接挑战, 进而个人成就感较高[3]。国外有研究表明, 低自尊的人容易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4]。

2 从对护士角色倦怠个人根源分析得到的启示

2.1 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模式, 避免社会认知的偏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个体的内因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那么缓解护士角色倦怠的最佳方法理应要从护士的内部因素入手, 改善护士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使其认识到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模式, 即社会认知的偏差, 如对目标的过度期望、对事物的片面判断等, 树立正确的护德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提高学习意识, 充实自己。不少护士出现倦怠的心理是由于不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 避免认知的偏差,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 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2 改变个人性格和人格特征, 完善护士自我调节机制

在个体方面, 首先, 护士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 在工作及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避免倔强、任性, 凡事以理服人。其次, 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再次, 个体对工作应有理性的认识, 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应切合实际。还要发展一些工作以外的爱好和兴趣, 如听音乐、读书和体育锻炼等, 以陶冶情操, 保持身心健康。建立合理的自我调节系统, 完善自我, 是预防护士角色倦怠的关键。

2.3 给护士开设以预防倦怠为目标的培训课程

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 指出应对倦怠的对策[6]: (1) 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加强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 (2) 针对护士的适应性心理问题, 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训练, 有效地应对倦怠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训练, 让护士掌握一些有效应对倦怠的方法, 包括合理认知训练、时间管理训练、减压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2.4 广交朋友, 寻求社会支持

Coffey等研究表明, 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也可有效缓解倦怠, 管理者的支持尤为重要[6]。当然, 护士对所获得主、客观支持的利用度是护士缓解情绪枯竭、减轻倦怠的重要因素。客观支持, 如提高护士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为她们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 改善工作环境, 增加护理人员编制等;主观支持, 如鼓励和认可等易让护士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当然, 同事及家庭的主、客观支持, 对预防护士角色倦怠也很重要。因此, 护士应增加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利用度。当护士受到压力威胁时, 不妨寻求他人 (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 的支持, 在他们的帮助下正确看待压力, 确定更加实际的目标, 释放某些情绪。在组织方面[7], 管理者应注重对护士进行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支持。

摘要:护士角色普遍存在倦怠现象, 这对护士自身成长和护理事业的发展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护士角色倦怠的个人根源主要是社会认知偏差, 另外也与性格和人格特征有关。针对原因寻找缓解对策, 在预防和缓解护士角色倦怠上, 正确的社会认知是前提, 完善自我调节机制是关键, 开设以预防角色倦怠为目标的培训课程是基础, 社会和医院管理者的关怀是保障。

关键词:护士角色,倦怠,个人根源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r.J.Staff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 30:159~165.

[2]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3]Shirom A.Job related burnout:a review[M].Washington D 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2002.

[4]Vsintini R, Campanimi Eossati, Fossati A, et al.Psychological stress innurses’realationships with HIV-infected patients:the risk of burnout syn-drome[J].AIDS Care, 1996, 8 (2) :183~194.

[5]王晓辉, 孙志华.浅谈护士倦怠的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16:142~156.

[6]Coffey M, Coleman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and stress inforensic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ursing[J].Adv Nurs, 2001, 34 (34) :397~407.

现状根源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困境 债券融资 信用落差 风险分担

2014年3月4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ST超日发行的“11超日债”因无力偿还8980万元债息宣布违约,成为我国债市第一个违约案例。该事件对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将产生系统性冲击,使债市投资者重新审视债券风险和收益,给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带来了严峻考验。本文试图综合现有文献观点,从各种问题的现象,总结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存在困境的根本性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进一步创新提供参考。

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困境

(一)债券融资远没有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11月初,在中小企业类债券存量中,集合债有11只,共融资39.27亿元,平均每只3.57亿元,其中深交所2只,上交所1只,其余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集合票据有85只,共融资193.73亿元,平均每只2.28亿元,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私募债有244只,共融资293.58亿元,平均每只1.20亿元,其中125只在上交所交易,119只在深交所交易1。从第一只集合债券发行算起,短短几年时间,已有近800家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融通,这已是一个不小的成绩。然而,相对于全国超过5000万家的中小企业总量,发债企业仅占不到万分之一2,可以说债券融资远没有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二)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容量偏小,大额债券融资困难

从中小企业类债券的发行情况来看,集合债、集合票据、私募债三类主要债券的平均发行规模均逐渐降低,而发行数量和总体融资规模却逐次大幅上升,前者与后两者呈反比关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容量偏小,大额债券融资较困难。事实上,单只融资规模最大的集合债自2013年4月发行之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单只私募债的发行规模最小,发行速度则相对最快。

(三)过多的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制约中小企业各类债券的发行

中小企业各类债券的发行存在很多组织成本和制度成本。例如,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发行都是捆绑式的,各企业之间的协调目前没有高效的市场机制,多依赖政府行政性扶持,组织成本较高。此外,中小企业债券存在多头管理,不同管理机构管理方法不同,集合债发行适用核准制,集合票据适用注册制,私募债适用备案制,不同管理机制产生的制度成本存在差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市场。

(四)政府过度扶持抑制了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发育

回顾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几年历程,可以发现两大特点:第一,具有后发优势。由于发展较晚,有大量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出现了大量融资创新品种。除集合债、集合票据、私募债三大品种和小微企业金融债以外,民间还出现了不少类债券性质的创新品种,如通过网络途径发行的P2P贷款(简称“网贷”),其多以份额化销售,具有明显的债券融资性质。第二,中小企业债券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超常规支持。政府的过度扶持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债券市场功能的发育。以往,一旦某只债券有发生违约的苗头,由于担心不良影响扩散,政府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介入,尽管在短期内化解了个别危机,但长期看来,使市场形成了政府会“兜底”的预期,从而导致市场对信用风险定价发生扭曲,最终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在“11超日债”发生违约之前,我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违约事件,投资者的信心也没有受到过违约的打击。所以,短期来看几次支付危机或违约事件虽然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但也是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的极好机会。

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境产生的根源

从现有文献看,对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主要观点有发行门槛高、融资成本高、担保难找、手续繁杂,甚至债券市场不完善等。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共同原因,众多问题的现象是由这些共同的根源所导致。本文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境的根源归结为三个共同因素。

(一)中小企业债券市场有效性不足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不健全,信息透明度很低,因此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有效性下降,市场难以为其信用风险进行合理定价。针对这一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规范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以期降低信息不对称;二是提高投资者的判断能力,因此,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被各国所重视。

然而,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债券发行者的自觉性,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自觉性相对较差。换言之,企业治理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在债券信息披露上更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日后一旦被发现存在有意隐瞒或欺诈,往往已经出现违约或其他信用危机,投资者的损失已经造成。而且事后的追究过程不仅费时费力,甚至可能没有结果。其次,专业投资者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投资者具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对中小企业债券及其发行者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需要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和债券发行者之间的合谋也可能成为另一种影响市场有效性的风险来源。总之,中小企业债券的市场有效性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就国内现阶段而言,由于制度不完善,漏洞较多,出现以上问题的概率更大。

(二)即使市场有效,“风险落差”依然存在

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债券本身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相对于其他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偏好程度较低,这就形成一个“风险落差”。而且即使市场有效,信用风险得到了合理的定价,这个“风险落差”也依然存在。笔者认为,“风险落差”的存在就是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存在困境的关键,而创新成功与否也主要取决于这个“风险落差”是否得到有效弥合。现有的创新方式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增信措施,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各种担保,包括质押、抵押和第三方担保等;另一类是结构化产品设计,即把债券分为不同偿付次序的两类或更多层次,使得优先偿付的债券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

nlc202309051526

两类增信措施对解决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各类担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行企业的额外成本,而发债成本过高正是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次,第三方担保实质上是将信用风险从发行者转移至甚至是集中到了担保者身上。也正因此,担保难找成为目前中小企业债券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正常市场状况下,担保能有效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但在发生危机的极端时期,担保公司会因遭遇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不能化解风险,反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结构化设计的缺陷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中就已经指出其中的原因:当债券出现违约时,企业的资产可能早就不足以清偿优先级债券了。结构化设计思路虽然没有完全被淘汰,但适用范围已经大为缩小:“1995年以来……美国……CBO、飞机租赁、移动房屋和商家品牌贷款等各类资产和以这些资产为基础资产的结构性产品……要么是退出了结构性金融市场,要么是发行量大幅度下降”3。

(三)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承担的直接费用过高

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中,律师费、评估费等中介费用属于相对固定的支出,与发债规模并不成正比。中小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较小,这些固定费用平摊后的单位成本明显上升,使得债券融资吸引力下降。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针对过高的直接费用,通过捆绑发行的模式提高总体发债规模,从而降低单位成本。然而,集合发行又产生了另一种成本——组织成本。

以上三个根源性问题相互影响,债券风险和投资者风险承担意愿之间的“落差”是主要矛盾,而市场有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风险落差”的大小,过高的单位固定成本则影响到发行者的筹资意愿,造成债券发行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增加了债券的潜在风险,扩大了“风险落差”。由于三个问题并非相互独立,因此,从问题的现象着手去解决问题,往往相互牵制,很可能导致“压了葫芦起了瓢”的结果。

另外,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根源性问题不是中国特色,在主要国家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中都存在,但现阶段国内债券市场还存在另外一个特殊问题——制度成本。这在前文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解决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境的对策

找到根源性问题,即为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困境的突破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其中制度成本依赖于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因此本文仅对三个主要问题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增强市场有效性

关于市场有效性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逐步改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发展至今已有近17年的历史,作为提高债券市场效率重要保障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已经接近尾声。钱一鹤和金雪军 (2013) 通过中期票据交易数据的研究,证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初步具备风险定价能力。但是,中小企业债券的流动性与中期票据相差甚远,市场效率的增强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一方面应增加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应重视培养专业的投资者群体。

(二)设置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内生性制度,从降低风险到分担风险

“风险落差”问题相对来说更加重要。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降低不确定性来直接降低风险,也可以通过分担的形式,降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比例,从而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不超出其承受能力或承受意愿。投资者承受风险的比例下降,也会相应降低债券的风险溢价,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从目前主流的增信方法来看,重点在于直接降低风险,但这种方式不能完全降低不确定性,投资者和发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信效果也不易形成客观的标准。包括担保机构在内,各类中介机构充当了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中介机构和发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甚至还可能存在发行者和中介机构的合谋问题,如虚假担保、资产评估公司高估抵押资产等。总的来说,中介机构的介入,有可能使得投资者面临双重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的最弱势地位。对投资者来说,只能根据信用评级作定性判断。然而,评级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评级调整往往是滞后的,对投资者来说是损失发生以后的“马后炮”。

相较直接降低风险的方式而言,分担风险这种方式很少有创新成果,原因可能是前者可以在相对微观的层面实现,而后者则是一个更加宏观的系统性工程。鉴于中介机构在信息不对称中的特殊地位,综合考虑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基于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内生性制度框架,试图起到分担风险和降低风险的双重作用。具体如下:

1.可以效仿风险投资母子基金的方式,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债券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提供担保,解决担保难找问题。这在我国已有所实践,如在推出集合票据时,针对性地成立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考虑到大量中小企业的现实融资需求,担保机构(基金)也许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可以在投资者能够承受风险的范围之内实行部分担保。这样既弥合了“风险落差”,又可以扩大担保的范围。事实上,在私募债的发行过程中,我国已经引入了部分担保,只是没有大范围推广,也没有形成标准。例如,目前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约24只,其增信措施主要采用实际控制人保证担保、股东保证担保、房产抵押担保、股权质押担保、专利或商标质押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组合型担保措施,仅有3只私募债采用了第三方全额担保。

2.需要把担保机构的风险进一步分散。可以考虑由债券发行过程中涉及的各参与方以某种分保形式承担一定的份额,具体比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2009年杭州市西湖区推出“三潭印月”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14400万元,采用分保的形式分散担保机构的风险,其中:银行以理财或其他方式认购8180万元,由西湖区担保中心担保;另有银行以理财方式认购的1000万元及政府资金认购的3000万元由中新力合公司担保;剩余部分由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认购,这部分不作担保。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企业经营风险损失产生的根源及对策 第12篇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分析说,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应收款项的呆坏账损失,约占资产损失总额的40%;二是企业因实物资产管理不善发生资产盘亏,毁损报废以及技术淘汰等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约占30%:三是企业因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外投资监管不力等造成的各类投资损失,约占15%。产供销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损失已经占到其全部资产损失的70%,比例之大,令人震惊。

《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后,必将认真严肃地落实资产损失责任,对因违法违纪以及履行职责中的过错行为造成的资产损失进行责任认定,并确定责任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对此,企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为落脚点,培育并建立起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在规避资产损失的同时增加企业价值。

一、经营风险损失产生的根源

1. 责任意识不强,制度意识淡薄

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手段。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以规范管理行为,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执行力以及管理者和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形成只顾头不顾尾、只顾点不顾线、只顾块不顾面的状况,没有把工作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高度。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其实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员工既要对本部门、本岗位工作负责,更要对企业负责,着眼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层面和系统管理层面上.

2. 接口不畅,管理链条断裂

管理本身应该是各环节的连续,是动态的经济运行过程,每个环节的结束,又正好是下一环节的开始,按照“合同的签订-生产组织-物资供应-加工流转-完工入库-产品发出-开票收账”的流程,循环往复,哪一个环节出现断裂,就有可能出现资产损失、价值减值。价值的创造过程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但价值的损失过程往往很简单。所谓的不经意、不熟悉、不规范、不科学、责任意识差、无所适从等等,都有可能是资产损失的导火索和助推器。

管理工作应该是线性的(不一定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但完成整个管理过程路径越短,效率越高),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循环往复。上一环节应该了解下一环节工作进展,下一环节应该清楚上一环节的工作状况。如果只关注本部门或本岗位的工作,无暇顾及其他部门或其他岗位,企业各部门就可能都在各自“点”的状态循环,从而导致管理行为错位而难以接续,最终导致工作无序,效率低下、结果差,大量资产损失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3. 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力

内控制度是企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内控制度明确指出:(1)内部控制涵盖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2)内部控制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全体员工应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利。在实际执行中,管理行为或决策行为可能已经超越了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力,最终导致控制力度弱化,资产损失也就在所难免了。

4,责任追究、考核相对困难

管理行为不严谨,随意性大,会使整个管理活动缺乏规范性。当问题、损失出现,会由于环节不清、工作记录不全、发生时间太久、岗位经常调换等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责任认定,使责任追究、业绩考核无法落实,最终变成了执行难、检查难、考核难、落实难,即使损失出现后也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予以遏止。

二、经营风险损失的对策

1. 大力强化财务监管职能。

企业财务机构是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负有重要的监管职责,对存货资产、固定资产、应收债权以及其他资产具有监督管理权,这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应将监管职责分解到具体财务岗位,使其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账实是否相符、资产的状态是否完好,是否存在减值、损失的迹象,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反馈信息。财务岗位不能仅限于抱本算账,应将财务核算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将财务管理思想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行为中。

2. 加大激励约束的引导作用。

企业应该从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入手,从整体、全局、系统的角度不断完善、修订管理制度,约束违规行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考核的激励效果,通过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地引导管理行为。

3. 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责。

审计部门应该强化对企业经济行为、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环节的审计监督,全面系统地延伸监管触角,将审计工作延伸到线、辐射到面。对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从内部监督审计的角度提出诊断意见,供企业决策。对各种资产的状况、风险大小、损失程度进行动态跟踪审计,提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 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

企业厂长或经理与各资产管理部门签订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以便对资产的责任损失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同时,在部门领导岗位变动前,定期进行资产管理责任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列入其业绩考核评价。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厂长或经理对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负责,企业应该强化内部各部门对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进行管理责任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操作者,形成一级管一级,人人抓,人人管的资产管理模式,实现资产责任的细化捆绑.

5. 健全监管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损失责任追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对企业资产损失管理责任制度的制定,完善,对资产管理责任进行考核,评价,并监督管理责任的落实,负责责任裁定,形成一个有组织,有制度,有执行、有监督、有考核、有落实的网状闭环内部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网上浏览,请登录中国总会计师网(WW.ccfo.com.cn)

上一篇:子宫肌瘤切除术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