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范文

2024-08-09

重工业范文(精选10篇)

重工业 第1篇

资料显示, 钢铁、机械、汽车、化工、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的快速成长, 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同时, 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是, 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迅速增长,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的需求和国内供给的缺口日益增大, 再加上国内每创造1美元的GDP, 消耗掉的能源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 重工业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这增加了污染排放和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

因此, 一方面要抓住重化工业发展的机遇, 不失时机地加速重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机械工业必须走节能降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要通过改进设计、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下脚料进行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等。

一、解读工业化及相关理论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 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在工业化过程中, 一方面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工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表明, 从一个社会的整个生产结构来看, 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 的相对增加, 以及消费品的相对减少。根据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 工业化过程又可以划分为消费品工业占优势、资本品工业相对增加、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且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地位的趋势三个阶段。随着科技进步, 重工业产品不仅作为投资品, 而且用作最终消费品 (如家用电器、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 重工业化率不断上升, 投资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由于重工业具有附加值较多、技术含量较高、中间产品比重较高 (或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 、需求潜力较大、消费升级周期较长、产业链较长、产业带动力强等特点, 因此, 重工业化常常伴随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经验中, 我们可以看到, 重工业化是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当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 消费结构升级, 对资本品工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使得发展资本品工业的供给条件越来越好。主要表现为资本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不断下降。

20世纪30年代初, 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 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 (即重工业) 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 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 即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 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当然, 霍夫曼的理论是对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之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当下中国已经进入21世纪。中国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所处时代不同, 国情也不同。我们迫切希望实现工业化, 但工业化不等于重工业化, 更不等于盲目的重工业化。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走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当下中国, 实现工业化, 必须开拓新的思路。

二、理性选择时机, 把握创新机遇

1. 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

近十几年来, 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 我国在许多的科技领域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较长。此外, 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还存在规模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能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抗衡并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问题。

不断的科技创新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在目前我国能源短缺的情况下, 加强技术创新对于发展重工业尤其重要。只有加强科技创新, 才能实现重工业的低能耗、高效率与高增长。先进的资源配置、组合方式同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在当下中国, 发展重工业, 加强科技创新与组合创新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地拼规模、拼资源、损环境。

2.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仍是并将长期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 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投资回报高及提供的工作岗位比较多等优点, 能比较有效地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尤其是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 在工业化过程中, 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充分挖掘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重工业, 必须对时机做出理性选择。即使由于信息不完全、判断能力限制等原因, 可能无法做出最优选择, 但我们应努力使选择尽量接近最优。

三、结语

后发优势、资源供给约束、“超大型国家”特有的需求规模、体制转轨四大因素决定了我国无法简单重复以往重工业增长的路子, 而是以新的方式或模式走过这个必经之路。我国必须也可能通过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技术推动、内外结合、效率提高、环境友好的新型重工业发展道路。

摘要:发展重工业, 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操之过急同延迟滞后一样, 都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危害。中国实现工业化应该开拓新思路, 理性选择发展重工业的时机, 切实加强技术和组织创新,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重工业,工业化,创新

参考文献

[1]闫鹏飞:中国重化工的资源之忧.中国科技财富

[2]厉以宁:重型化是中国经济必经阶段.解放日报

[3]李亚莉:基本判断:重化工时代来临.中国科技财富

信息化助力重工业腾飞 第2篇

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企业奏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即便是2008、2009年遭遇了全球金融风暴,仍然逆势增长,2010年行业销售额更是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尽管今年增势有所放缓,但前景依然为市场所看好。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将达到9000亿元。

受惠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路的高歌猛进,以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中联重科、玉柴集团、柳工集团等为代表的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国际化、世界级、千亿级的发展目标不绝于耳。其中,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660亿元;三一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也突破了500亿元,而三一重工十年前的营收也才就3.9亿元。同为行业的领头羊,两者都明确提出了在2012年经营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这样的目标来自于对企业竞争能力的自信。三一集团和徐工集团过去所取得的高速发展成就,与企业优秀的领导团队、正确的战略转型、持续的信息化升级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其中信息化手段作为企业提升的基本功,在两家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必将继续为三一和徐工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企业信息化起步和探索:成效初显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贯穿于原料采购、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规模巨大的工程,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决战未来的关键策略。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较早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往往能占据领先优势。正是出于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正确把脉,三一和徐工都早早地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之路。

事实上,徐工是国内最早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工程机械企业之一。集团下属的徐工科技和徐工重型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就已经开始建设公司的ERP系统。也许不少人都没有注意到,其实在今日的辉煌背后,徐工重型在90年代末也曾陷入绝境,濒临破产。ERP对企业的生产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短10年间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徐工集团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销售额不断突破的变化 。当我们再去回顾徐重的快速发展时,不难发现,明确的远近景规划、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识和强大的执行力,不仅成就了徐重的信息化建设,也成就了徐重的略带传奇色彩的快速崛起。

2001年的徐重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此前公司内部没有局域网,也没有公司网站。徐重的信息化建设就从局域网和内部网站开始。到了2002年初,徐重实施Oracle ERP系统 。经过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徐重已经成功上线了许多的信息化系统,将企业的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贯穿起来。

不过,由于当时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条件,徐工集团以及各子公司的信息化项目往往是独立和模块化实施,各自侧重点不一,而且相互隔离,造成集团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各自为政。并且作为国有企业,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要面对很多国有企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集团各个子公司、分公司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他们一开始由各自不同的局组建起来,先有自己独立的单位,之后才慢慢地组成一个集团。这样“由下而上”的组建方式造成各个子分公司信息不流畅、内耗严重、自上而下推进改革落实政策效率低下等弊病 。

而三一则是在1999年开始提出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启动了BAAN BRP、清华英泰PDM、蓝凌KOA等系统的建设 。不过这些系统均为独立使用,BAAN本身内部虽是集成的系统,但是在三一的应用是“支离破碎”,其他更是独立非集成的系统。后来,通过进一步的IT升级,三一的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有所提升。以OA系统为例,从2003年上线使用以来,实现了集团所有内部事务的无纸化办公处理,审批流程实现了集团内所有的审批权限流程节转和审批处理。然而总的说来,三一的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极其有限。因此,2006年之前,信息化被视为飞速发展的“中国泵王”三一集团的短板 。

这一时期的徐工和三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仍处在摸索时期,并且应用水平也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但是它们正确地把握了发展趋势,通过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且积累了不少IT建设经验,为后来的跨越式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集中式的信息化建设:纵横之术

在当前这一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战略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三一和徐工这样的企业而言也不例外。一方面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以及下属的分子公司越来越多,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整个集团的有效管控、顺畅运行而言,其制约性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战略纷纷被提上日程,通过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来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和营销等,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内部发展和外部竞争的需要使得信息化应用能力成为这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三一和徐工必须构筑统一的集成系统平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IT手段来支撑横向协作和纵向管控,实现业务的高速扩张和发展。

三一:全面信息化建设构筑集成IT平台

06年至10年是三一信息化的腾飞阶段。2005年底,全集团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设立专业的IT组织,负责三一集团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始全面推进研发、计划、采购、制造、销售、服务、财务等全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全面三维设计、SAP ERP、PTC PDM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活动控制中心ECC、全球客户门户GCP、全球供应商门户GSP、智能设备管理IEM、客户服务管理CSM、决策支持系统等100个应用系统的推广和建设 。期间建成的全球统一架构的运营管理(ERP)、研发管理(PLM)与客户与合作伙伴协同管理(ECC)三大IT集成业务板块,为集团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其中的SAP ERP项目尤为建设的重中之重,涵盖了SAP ERP的几乎所有核心模块,集团董事长和总裁亲自抓项目,先后不下十次参与方案讨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实施SAP ERP并无先例可循,外部顾问和三一管理者共同努力,解决了闭环MRP的运行逻辑、产品配置、替代件管理、分期付款销售等一系列工程机械行业特有的信息化难题,以及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的集团财务、利润中心管理、现场跨公司物流等企业管控重点。

SanyGCP门户是三一自主研发的,以依托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据,以提高客户设备管理能力为目标,实现三一配件的网上查询与申购的多功能软件系统。它通过智能设备管理系统实时读取设备工况信息,并通过GPRS、GPS、GIS、人工智能以及流媒体等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为客户全面提供设备管理、配件查询、配件申购、个人助理、知识园地、网上留言等功能,极大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SanyGCP还有完善的设备远程监控功能、产品服务电子档案、在线申购、网络远程技术支持等功能。

企业控制中心则是由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运营控制平台构成,运用了人工智能GPS、GIS遥感技术、以及流媒体等最新技术,改变了业界客户直接求助一线工程师的传统模式,创造性的实现了一二三线协调服务体系。当客户的电话接入控制中心,系统会弹出客户设备的发动机转速,施工工况等信息,二线的技术专家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远程诊断,为客户解决60%以上的技术问题,为客户赢得时间,若二线技术专家判断必须到现场诊断故障时,控制中心可通过GPS卫星定位客户的设备位置,然后通知最近的服务工程师赶到客户现场处理问题。

nlc202309011707

经过这一阶段,整个IT团队完成了三一集团信息化三大内容的建设 :(1)管理信息化:包括ERP、PDM、自主研发的ECC及门户系统。(2)产品信息化:三一集团通过IT系统将全球的研发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安全共享,支持全球24小时的协同研发管理活动,实现标准、编码、流程、平台和研发工具的全球统一。(3)制造过程信息化:06年以后,三一加大投入购置数控加工设备和先进生产线,在此基础上配合IT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应用条码技术来进行物料管理和报完工管理,并采用电子看板和立体化仓库管理推进三一生产JIT管理。

至此,三一实现了以ERP为核心,包括在线的采购系统、研发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销售管理平台、生产调度平台及基础设施的运营的信息化管理。未来的信息化规划将继续围绕这些核心应用,从IT基础设施、IT基础应用、IE平台三个层面进行加强、完善。

徐工:信息化深度应用推动战略转型

2008年徐工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即集团从战略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转变。作为徐工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集团于08年组建信息化管理部,开始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又称“4321工程”)。徐工进行了一场从内到外的颠覆式变革,放弃过去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采用SAP的综合解决方案,全新构建一套统一的企业全价值链管理平台,整体提升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321工程”是徐工集团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从战略控股型到战略经营型管理模式的转变的重要载体,帮助徐工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由目标管理转向企业价值链的管理,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与组织管理活动,都围绕价值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展开 。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集团内部实现精益管理、科学管理所需的管理工具,在纵向上延伸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深度,以整合集团内部各个子分公司的资源,实现集约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在横向上提高研、产、供、销、服等企业核心业务一体化水平,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业务运营和支撑体系,提高经营效率和整体运营能力,满足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持续提升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徐工集团的信息化规划是以合理的战略,架构和部署优先级,确保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充分融合与互相促进,并确保总体方案的落地生效。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利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最佳实践将企业流程固化,整理出了188条业务流程 ,并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成为徐工管理的DNA;

第二阶段:建立先进的工程机械行业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下属公司的业绩考核和评价系统;

第三阶段:构建集团决策支持管理平台,提高战略管控能力,全面落实集团战略经营管控模式。

徐工集团全价值链系统架构是大采购、大物流、大财务、大研发、再到大营销,ERP是这个架构的核心。前期,徐工集团没有统一架构,二级公司有自己的ERP系统,但都和财务是没有衔接关系的,看不到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ERP项目的实施打通了集团与二级公司的价值链系统,实现了企业的高效管理 。

围绕ERP这一核心项目,徐工集团三年总共投入2.4亿人民币,后续还有更大的投入。09年上半年完成了徐工集团最大的下属公司徐工重型及集团本部的ERP项目实施,实现了信息集成,并且产品数据管理与生产系统成功对接、成本核算深入到工作中心、深入到产品批次,重型各管理环节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09年下半年完成了徐工科技、徐工建机的ERP实施工作;10年又完成了徐工挖机、液压件、随车等三家公司的ERP实施;11年徐工陆续启动供应公司、筑路、特机、铁装、重庆、进出口等六家子公司的ERP项目。

在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第一、二期的实施中,注重流程的标准化提炼,徐工称之为徐工管理流程基本DNA,把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在其他分子公司推广复制。而11年8月份上线的供应公司集购平台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本土制造集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信息化集中采购平台,实现了供应公司企业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由静态向动态、由事后向实时的转变,使公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得以高度集成,为供应公司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战斗力和核心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此外,作为国内首家物联网落地企业之一,徐工集团不仅实现了对车辆位置监控、运行状态监控、远程锁车控制,在生产线上还实现了零库存、按生产节拍供货。通过物联网,客户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主动式服务,通过电话短信等纠正客户的不规范操作、提醒必要的养护操作、预防故障的发生,客户也可以在徐工各地办事处的驾驶模拟器上进行各种机械的操作培训,而不必前往总部 。

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的实施使徐工的两化融合走在了行业的前端。紧紧围绕转变战略经营型管控模式、做大做强工程机械产业的中心任务,徐工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整体规划,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制造技术、研发模式的结合,建立起中国一流精益管理平台,实现研发数字化、制造生产柔性化、管理流程可视化、管理方式网络化、运营管理精益化,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期新战略:信息化建设再发力

持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三一和徐工的腾飞功不可没。依靠信息化建设,它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不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适应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三一和徐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从2010年开始,三一集团提出了“E-SANY”概念,通过信息技术融合三一的人、财、物、流程、产品,将三一改造为数字化的三一,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使三一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针对信息化的“十二五”,徐工集团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划,集团CIO称之为“一三五工程”。即整个集团是统一的“一”个平台;徐工集团、徐工机械(上市部分)、子公司的“三”级管控;管理系统、智能化、电子商务、无人化工厂、物联网“五”大工程 。

打造基于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动力:稳步推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下,信息系统的整体提升,可以在满足集团战略转型要求、满足企业应对市场竞争要求、满足企业发展扩张要求等方面提升工程机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机械行业,或者进一步扩大说法至重工业,都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来制定信息化战略,通过IT手段实现集约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构筑建立覆盖业务全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及客户订单全过程的业务运营和支撑体系。把管理和IT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的企业架构,是企业不断成长、决胜未来的不二选择。

从以三一、徐工为代表的行业企业信息化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抢占信息市场的先机,稳步推进各种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通过自身的积累与磨练为企业的突飞猛进注入强劲动力,必然会让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对于成长性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和整体规划,如集中部署、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等,将最大程度地增强企业资源的控制力,从而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适应企业的高速发展。我们期待着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能够借力信息化,实现国际化,打造世界级民族企业的梦想。

可持续发展驱动重工业变革 第3篇

阿克苏诺贝尔全球可持续发展和HSE (健康、安全和环境) 总监Andre Veneman近日表示, 许多领先的重工业企业, 尤其在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 已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 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

拥有服务于工业领域的多种专业化学品和涂料产品的阿克苏诺贝尔一直致力为客户开发崭新的、更具创新性且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致力于利用更少的资源, 创造更大的价值, 与客户和供应商携手共建“永续家园”。

阿克苏诺贝尔为全球超过四万个风力发电机提供防护, 并在扩大可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 阿克苏诺贝尔的化学岛理念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帮助客户供应和处理化学品的同时, 充分利用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源。

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创立的历史考察 第4篇

关键词:伪满洲国;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鲇川义介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18-02

1937年是伪满洲国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关东军武装占领为基础的军事殖民统治业已确立,日伪当局的施政重点便由集中进行武力讨伐镇压,转向加强经济掠夺。伪满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为了实现这一庞大的经济掠夺计划,日伪当局制定和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特别是特殊公司制度,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的创立。“满业”的创立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经济的控制和掠夺,从依靠以国家资本为主的满铁,转向资本与技术全面依靠垄断资本集团即财阀;特殊公司制度从一业一公司转向一业多公司与一业一公司同时并存。

一、“日产”的迁移及背景

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制定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所需庞大资金的筹措。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经营大陆的资金渠道”。据满铁经济调查会统计,到1930年末,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投资额为17.5亿余元,其中“满铁”的投资额为9亿多元,即占50%以上;正金、鲜银与东拓等金融机构的投资额为2亿多元,即占11%左右;其它私人垄断资本,如三井、三菱、安田、大仓等财阀也有投资,但主要是商业资本的投资。九一八事变后,“满铁”继续保持其“对满投资的主要渠道”地位,从1932—1937年间,日本对我国东北投资为15亿元,其中“满铁”为8.4亿元,即占56%;如再加上满铁的子公司(即所谓“准满铁”)的1.3亿元,则达68.2%1。①“满铁”是通过所谓民间股份的实缴和公司债的发行,从日本金融界吸收了大量资金。但是1937年“满铁”民间股份的实缴已经结束,而且由于日本国内起债市场萧条,公司债的募集也陷入停滞状态,所以面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满铁”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承担。而这时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不仅在资金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对重工业基础薄弱的东北,诸如汽车、飞机等工业几乎是空白,要想实现众多的计划指标,技术上远远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更是日益困难,这就使日伪统治者必须重新考虑一业一公司的特殊公司体制的合理性,不得不改变伪满建国之初提出的“不许财阀进入”的初衷,力争财阀的支持和合作。

为了将日本国内资本与技术引入东北,1936年秋,关东军经过与日本陆军省军务局策划,以满铁总裁松冈洋右的名义,召请日本产业界头面人物来中国东北视察,征求意见。应召而来的新兴财阀,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的鲇川义介对“开发满洲”抱有很大兴趣,并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提出一系列意见,他在“满洲现地视察报告”中主张改变一业一公司体制,实行从钢铁、煤炭等基础工业,到飞机、汽车以及其他制造工业的一条龙综合经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正以1941年为目标,准备发动更大的侵略战争。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为了扩军备战,正在积极策划增产飞机和汽车,并准备利用一部分外资,引进美国和德国的技术。鲇川义介的报告书提出后,军部抱有很大期望。这是因为,首先,鲇川义介是新兴的财阀,新兴财阀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新兴财阀与这种战争政策的步调是完全一致的。其次,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是日本新兴财阀中最大的垄断体,是一个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的重工业会社。因此,以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当然地成为军部借以实现以军事目标为重点的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最合适的人选。况且鲇川早已垂涎东北,以鲇川为首的日产财阀,虽然是专门以军事工业为主并乘着“军需通货膨胀”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银行资本作背景,也经不起三井、三菱垄断财阀对军事工业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挤进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那不仅能打开经营不景气局面,也能捞取大量的利润。因此,鲇川即刻答应,并乘机提出将整个日产会社移驻东北,陆军省表示同意。当鲇川要求迁移后接管满洲重工业的综合经营并对其资产和分红予以保证时,关东军和伪满的首脑们也满足了鲇川的全部要求。可见,日本军阀和财阀彼此勾结以期达到双赢,这就使“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成立不可避免。

二、“满业”的创立

1937年10月19日,关东军拟定了《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满洲国政府发表的当局谈话如下:“为了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日满一体,迅速而又大规模地扩充生产力……满洲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综合经营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国策会社。”[1]

10月22日,日本内阁开会,对关东军司令部拟定的《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给予认可。日本产业股份公司于11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全场通过了将总部迁到伪满洲国的决定,总部的地点设在新京的满铁附属地内的满蒙旅馆。“日产”将其本社移驻东北,成为“满洲国”的法人。27日,“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正式改称“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任命鲇川义介为总裁,冯涵清为副总裁。而且还公布了同年12月20日制定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明确规定了“满业”在伪满洲国对钢铁、轻金属、飞机、汽车、煤炭、金、亚铅、铜及其他矿业进行投资并指导经营,这就是说,“满业”是以军火工业为核心的全面经营基础工业的大托拉斯。关东军对迁入东北的“日产”财阀给予特别的优惠,并通过《管理法》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满业”的资本总额为4.5亿元,“日产”财阀和伪满洲国各持一半股份,《管理法》规定:在10年之内保证“日产”财阀对所投资资本每年六分红利,即使营业收益达不到六分时,也要由伪满洲国政府给予补足,利润分红,对实缴资本达不到七分五厘时,按对伪满政府股份1:2进行分配[2]276。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现地筹办军火的政策,对迁入伪满的新兴军火垄断集团给予了优厚的特惠,“满业”获得了优厚的利润保证。

三、“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

“满业”的设立,使“满铁”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满铁”撤销经济调查会设立产业部,正准备大肆进行所谓的“满洲产业开发”,然而,如今却不得不把有关重工业企业交给“满业”。即以昭和制钢所为首,包括满洲碳矿、日满镁、满洲铝矿、同和汽车、满洲石油等在内的8家会社转交给“满业”经营,“满铁”在这些会社中实缴资金总额1.1亿日元,“满铁”除在昭和制钢所保留45%的股份外,其余各会所的股份全部由伪满洲国收买,并以此作为对“满业”的出资。①“满铁”交出这些公司后,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的综合经营,以抚顺煤矿为中心的采煤炼油事业,以调查部为中心的对全亚洲的调查研究,变成了“满铁”三项主要活动。

“满业”在接收满铁一些重工业子公司的基础上,又陆续设立和接收一些子公司,如本溪湖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阜新碳矿、密山碳矿、满洲轻金属、满洲飞机、满洲汽车等等。“满业”在掠夺东北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资金不断膨胀。1941年,“满业”资产为17.42亿元,并在该年收齐4.5亿元的额定资本;1944年“满业”资产超过了28.63亿元,比初建时增加了5倍以上,“满业”控制下的资本,构成东北全部股份资本的一半以上。②可见,“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造成了东北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使东北民族资本只能依靠农业,在农产品的加工和交易方面寻求发展,因而油坊、制粉、粮栈等成了民族工商业的代表性行业。即便如此也逐渐让位给炼铁、采煤和化学工业,原本立于满洲经济一隅的民族工商业逐渐凋零、衰落。

但是,“满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掠夺战争资源的无穷欲望,促进了“满业”的建立,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军事掠夺,又注定了“满业”势必陷入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自“满业”建立以来,伪满洲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困难,越是扩大掠夺,这些方面的困难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日伪统治者曾经在煤炭、钢铁两个部门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办法;即在煤炭部门将满碳公司所属煤矿分离独立,妄图发挥各矿的作用;在钢铁部门,则把昭和制钢所、本溪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合而为一,成立满洲制铁公司,妄图一元化地解决钢铁原料问题。而且,在1942年公布的所谓《基本国策大纲》中规定,特殊公司只限于极其需要国家参与的特殊企业,所谓一业一公司主义,除企业性质上特别需要者外一般已不采用[2]271。这就是说,无穷的军事资源掠夺,已经破坏了既定的经济“统制”政策。但是,他们只能修补这个政策,不能抛弃这个政策。“满业”的目标是以汽车、飞机为核心综合经营重工业,但是,满业属下的各企业,都是受伪满政府监督的特殊公司。日伪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重要物资的配给“统制”,不能把日满商事公司完全交给“满业”经营。这样,“满业”不但不能单独地实现其综合经营,而且和其它企业一样不可能摆脱困境。

“满业”最初的目标,是建立年产十万辆汽车的企业,鲇川原打算从美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正在日产移进满洲具体化时,国际联盟大会,关于卢沟桥事变,通过一致谴责日本的决议案,日本受到全世界的责难,但是,尽管如此,鲇川仍然打算,俟日产移进满洲一有头绪,就出访美国,劝说美国财界的实力人士,实现对外资的引进,并通过这种做法,引导一般舆论承认满洲国。并且,已经向邮船“浅间丸”,预购了船舱,但因在“满业”成立的1937年12月,在扬子江上,发生美国帕尼号炮艇被日军误炸事件,美国的对日舆论,一举强硬起来,于是,鲇川不得不取消了美国之行。打算暂停一段时间,等待对日感情的镇静,但后来,由于卢沟桥事变的长期化和扩大化,最终也未获得渡美的机会。后来,■川访问德国,与德国公司签订合同,试图以德国的资本与技术实现其既定计划,结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也化为泡影。1943年12月,鲇川不得不在失意中辞职,而“满业”一直苟延残喘到日本投降而结束。

参考文献:

[1][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M].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0.

重工业 第5篇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工业用地需求旺盛; 另一方面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却十分严重,在此背景下,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日益引起各方关注。1999年,国土资源部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列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4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管理的第一部国家规范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 试行) 》,该控制指标明确规定了各类工业企业的用地标准; 2008年,国务院发表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2009年,国土资源部对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 试行) 》 进行修订,再次提出加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工业用地投资的准入门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相关课题展开了探索。初期主要是将工业用地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局部区域,尤其以经济发展较快、土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居多, 如江苏[1,2,3]、 浙江[4]、 北京[5,6]、 广东[7,8]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探讨[9,10,11]、 现状评价[12,13,14,15,16,17,18]、空间比较分析[19,20]、驱动因素与机理分析[21,22,23,24,25]、政策探讨[26,27,28,29]等方面。随着现实发展的需要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化,开始有学者将工业用地独立出来进行研究,顾湘和姜海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工业行业用地集约度进行评价,比较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30,31]; 熊强等对比分析中国29个省际城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检验了城市工业用地普遍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趋势[32]。孟鹏等从微观层面进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选取五大主导产业进行研究,总结了不同产业的集约用地特点[5]; 赵小凤和黄贤金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分别研究开发区层面因素和区域层面因素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33]。

整体来看,近年来关于工业用地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现状评价深入至驱动机理研究的趋势。但是,从目前研究来看,受数据所限,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宏观层面,仅有个别利用微观企业调研数据,也仅集中于局部区域 ( 多为工业园区或开发区)[33,34,35,36],较大范围的微观企业工业用地研究目前尚未发现。但是,微观企业是工业的基础,数据不深入到企业层面,就会限制研究的精度,从而使得目前的研究无法深入到工业内部结构层面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到轻工业和重工业两种工业类型来看, 则鲜有学者对此进行比较研究。理论上来说,轻、 重工业企业性质差异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内部属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反应等均有不同,进而决定了企业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从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以投入因素对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为例,轻工业和重工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在经营过程中对劳动、资本投入要求也不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不断提高的技术,轻工业企业相对规模较小,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忽略工业类型对工业用地进行研究难免会掩盖轻、重工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差异,对不同工业类型的企业集约用地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轻、重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特点, 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与参考价值。

基于此,作者基于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收集了5个代表性省份的工业企业用地数据,从而将研究尺度深入到微观层面,以期能更加准确地揭示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特征与驱动因素。并且,本文将对轻、重工业企业分别进行分析,并比较研究不同工业类型企业集约用地的主要特征,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进行土地宏观调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1指标与数据

1.1被解释变量

本文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是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将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目前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方法很多,比较考虑了目前常用的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37],为避免共线性等问题,本文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法来衡量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

具体的,本文将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定义为: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工业增加值。公式如下:

其中,ILU为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 GIP为企业工业增加值; S为工业企业生产占地面积。

1.2解释变量

综合以往研究,本文从企业属性、投入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4个方面选取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1.2.1企业属性

作为一组控 制变量,本文选择 企业规模 ( Size) 、所有制结构 (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和盈利水平 ( EL) 作为反映企业基本特征的解释变量。对于不同的企业所有制,获取土地的方式有所不同,由此造成的用地成本的差异会体现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此外,对于不同的企业类型有着不同企业制度、改革机制、内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这些差别造成企业生产率差异显著,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度。

1.2.2投入因素

包括劳动 ( Staff ) 、 资本 ( Invest ) 、 研发 ( R&D) 和补贴投入 ( SI) ,土地投入强度是维持土地持续高效利用的基础。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的要素越多,土地的产出效率越高,因此增加土地投入理论上来说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有积极促进作用。

1.2.3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土地价格 ( LP) 、城市规模 ( CSIZE) 、城市化率 ( UR)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PGDP) 和二产占比 ( SEC) 。社会经济因素反映土地投入产出水平的同时,也反映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的社会贡献价值。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进行要素投入, 从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并且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伴随着城镇规模扩张,而城市的根本特征是集中,城市化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从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 另外, 从产业结构来说,产业结构优化会逐步淘汰那些产能落后、效益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而发展具有较高投资、较高技术水平且效益较好的企业,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整体上会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1.2.4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与最大港口距离 ( DIS1) 、 与城市最高地价距离 ( DIS2) 以及内陆港口城市 ( IC) 属性。区位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聚集水平、交通便捷性及市场通达性,而这些因素关系到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当企业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和物流成本等会有所降低,经济正外部性较强,从而促进企业收益增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1.3数据与样本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广东、江苏、河南、四川和辽宁5个省份。依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提出的划分办法,五省分布包括了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经济板块,其中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两省,分别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代表区域; 五省均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可以代表我国目前工业经济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及类型, 且五省数据基础和企业样本相对丰富,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选定研究区域后,在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 1999 ~ 2009) 的基础上进行工业企业数据收集、样本选取、数据补充调研及剔除整理, 具体过程如下。

1.3.1样本选取

首先把广东、江苏、河南、四川和辽宁5个省份1999 ~ 2009年各年度的企业均从 《数据库》 中筛选出来,得到基础样本数据为: 广东43068家、江苏46387家、浙江47882家、河南12643家、四川9350家、辽宁18043家,共计177373家。然后把五省基础样本数据按照企业法人代码进行匹配,筛选出11年间一直存活的企业,并按照轻重工业类型进行分类。

1.3.2数据补充调研

原数据库中收集了工业企业概况、财务等相关经济指标近120个,但缺乏土地、地理区位及社会经济等指标,本文在原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土地数据、区位数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聚集度、地价水平、城市化率等其他指标。其中企业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数据以网络调查为主, 辅以邮件调查和电话咨询。经济数据以统计数据收集与计算为主,统计数据来自 《广东省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 《河南省统计年鉴》、 《四川省统计年鉴》和 《辽宁省统计年鉴》。地理区位数据采用地图定位测量法获得。

1.3.3样本剔除整理

样本调查中剔除了电力、煤炭、矿业及天然气等工业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调研的数据是服务所辖地区的面积,而不是厂房、生产用地面积; 此外,还剔除了11年间占地面积多次变更的企业、个别调研数据依据常规判断不真实及数据库中重要指标缺失的企业。经过剔除整理,最后剩下14232个样本数据,其中轻工业样本6993个,重工业样本7238个,即为本研究的最终样本数据。

2统计性分析

为了研究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差异,本文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比较两类工业企业的用地基本情况。

本文的整体数据为广东、江苏、河南、四川和辽宁5个省份1999 ~ 2009年10年间的样本企业,但由于每年都存在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对总体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会存在大量重复冗余并掩盖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差异。因此,本文只选择样本数量最多的2007年作为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2007年五省总计1646家工业企业,其中轻工业企业826家,主要包括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企业,如纺织、食品加工业等等; 重工业企业820家,主要是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企业,包括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原材料、能源及化学工业。对轻、重工业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重工业企业的各项指标远高于轻工业企业。从平均占地面积来看,重工业企业与轻工业企业相差近一倍,这一差异是由轻重工业的行业特性决定的,也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相符。 重工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不断提高的技术,重工业企业多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特点是投资较大、能源消耗较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在重工业发展初期,工业用地多为划拨得到,这种无偿的土地使用方式客观上助长了重工业企业千方百计多占地,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的行为。轻工业是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轻工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甚至有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 因此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比较轻、重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可以发现,重工业与轻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差近4倍,这与轻、重工业行业特征是分不开的,一般重工业企业初始固定资产投入多,后续资金需求量也较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而轻工业企业则相反。分别对轻、重工业行业内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轻、重工业行业内部都存在用地多寡不均现象,这将直接导致工业企业土地产出效率差距明显。事实上,土地使用制度的缺陷和企业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企业用地不均,这不仅表现为不同工业类型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巨大,对同行业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也造成了很大差异。以钢铁行业为例: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占地面积25km2, 2013年粗钢产量4390. 82万吨,单位面积土地钢产量为175. 63万吨/km2; 辽宁鞍山钢铁公司总占地面积176km2,2013年粗钢产量为3368. 68万吨, 单位面积土地钢产量仅为19. 14万吨/km2[38]。二者土地利用集约度相差悬殊,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行业,土地集约利用度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工业用地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以及轻、重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本文继续对各变量进行计量检验。

3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计量模型与方法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数据结构,常用的计量模型包括面板数据分析 ( Panel Data) 与混合截面数据分析 ( Pool Data) 。由于研究期间每年都存在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加上数据的可获得限制,除了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外,其他企业的数据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部分年份与指标的缺失,因此本文将同时基于混合截面数据和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以期证实本文计量模型结果的稳健性及实证结论的可靠性。所构建的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其中ILU代表被解释变量即工业企业的土地产出效率; Ii、Si、Li和Qi分别表示4组解释变量,即投入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和企业属性; βi、γi、ρi和 φi为相应的变量系数,μi为随机干扰项,αi为常数项。

3.2计量结果及分析

由于本研究截面数据量较大,基于混合截面数据进行OLS回归可能会产生异方差问题,而White检验在假定估计方程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的前提下,推导出一个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 用于重新校准变量的T值和标准误差。因此本文采用White稳健性估计对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回归, 以期结果更可靠,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 ( Ⅰ) 和 ( Ⅱ) 分别为基于混合截面数据和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注: 括号内为 T 统计值,***、**、* 分别表示在 1% 、5% 、10% 水平上显著。

从表3中可以看出混合截面数据回归的可决系数R2值都大于0. 7,表示这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解释变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被解释变量; 模型的F统计值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过相应的临界值,表明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总体上较强; 且 ( Ⅰ) 和 ( Ⅱ) 两组数据回归结果除了系数值略有改变,其统计性质、符号均保持不变,由此证明了本文计量模型结果的稳健性及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从模型的总体估计结果可知,总的来看轻、 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与本文的预期一致,说明工业类型影响着土地利用集约度,是研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问题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其中,劳动、土地价格因素、人均GDP和内陆港口城市属性对轻工业的影响要显著于对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影响,而研发、补贴因素、城市规模、与最大港口距离、 和企业规模因素则相对更为显著地制约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情况,资本、城市化率、二产占比、 与城市最高地价距离、三资企业属性、私人企业属性、国有企业属性和盈利水平同时影响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效率,作用效果相差并不明显。 具体对比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如下。

3.2.1轻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增加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强度可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已经被众多学者的研究所证明[39],而本文研究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投入因素对促进轻、重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差异。 从结果可以看出劳动要素投入对轻、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不同的作用强度 ( 劳动对轻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弹性达到0. 5094,而对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弹性仅为0. 3547) , 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符合,重工业特点是资本投资较大,形成新生产能力的时间长,而地均所需劳动力较少,轻工业多为中小型且劳动密集型企业, 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而资本投入需求相对较小, 因此轻工业企业增加劳动力投入能够更为明显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由表3 - Ⅰ可知,土地价格和人均GDP对促进轻、重工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显著程度存在差别,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促进轻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原因可能在于,重工业企业最初建立时通常是靠政府划拨或市场转让获得土地,由于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导致企业无法像其他要素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投入,企业占地面积一旦确定,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而轻工业是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如食品业加工业、 纺织业等等,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一般企业最初建立时规模较小,甚至很多企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随着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的增加会考虑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因此土地价格更为显著地制约着轻工业企业的发展。而人均GDP的提高间接反应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对生活消费品需求增加,使得轻工业产出效率增加,从而提高轻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

3.2.2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3 - Ⅰ可以看出,研发和补贴因素对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对轻工业企业的影响不明显。这一现象与现实情况相符,也与轻、重工业自身特点密切相关,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和不断提高的技术,而研发和补贴的增加直接体现在重工业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设备的增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此外,城市规模显著制约重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从回归系数中可以发现城市规模对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可能是由于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服务业比重上升而制造业比重下降,从事标准化生产的成熟制造业 ( 多为重工业企业) 从大城市中获得的集聚效益较小,却要支付高昂的地租和工资费用,于是将向成本较低的中小城市转移。柯善咨等人的研究证明,产业结构与城市规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城市的产出效率[40,41,42]。而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二产占比增加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结合城市规模对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影响可以得出结论,二产占比增加对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在小城市较大,在大城市较小,这与豆建民等人的研究相一致,即产业结构对城市产出效率的影响因城市规模而异[43]。

不能忽略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私人企业性质和三资企业性质对土地集约利用度均有正向影响,与总体样本相一致; 对于国有企业,轻、 重工业组别的系数分别显著为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获取途径不同,多数国有企业以早期划拨土地为主,土地成本低,利用相对粗放; 另一方面则由于国有企业相对规模较大,还存在改革不彻底,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 从而抑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企业土地集约利用。

4对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按照轻、重工业和总样本进行分组回归,得出结论: 影响轻、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劳动、土地价格因素、人均GDP和内陆港口城市属性对轻工业企业的影响要显著于对重工业企业的影响,而研发、补贴因素、城市规模、与最大港口距离、和企业规模因素则相对更为显著地制约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根据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研发投资,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从实证结果可知,增加投资可以正向促进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尤其是研发投资对轻、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均有显著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一直靠增加土地、劳动、消耗自然资源来发展工业,导致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因此,为改变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现状,必须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在生产上使用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来替代土地要素投入,一方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方面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4.2促进企业规模经营,引导产业合理集聚

合理的企业规模经营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均有较明显的效果。结合实证结果分析,轻工业由于门槛低,多数企业规模小、投资少,其土地利用集约度也相对较低。 因此,应着重促进轻工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通过优胜劣汰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此外, 还应通过合理规划,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从而在区域层面实现工业用地的规模利用和集约利用。

4.3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工业用地价格提高能够促进工业企业集约用地,尤其是对轻工业企业效果更为显著。在工业发展初期,工业用地多为划拨所得,这种无偿的土地使用方式使得土地成本没有体现在企业决策上,从而使得企业用地粗放浪费,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从资源经济学角度而言,只有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出资源的价值,才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价格过低,就会扭曲资源配置,造成粗放浪费。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工业用地出让、 租赁机制,使得土地价格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与资源价值,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市场监管、监督机制,严禁不合理的土地市场竞争,从而抑制土地资源浪费或粗放利用的发生。

4.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运营效率

本文实证结果显示,相较于三资企业及私人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集约用地水平明显偏低。 一方面是由于土地获取途径不同导致土地成本有所差异;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同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存在差异所致。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并引入社会多元化资本,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上市, 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能促使企业内部各要素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摘要:工业用地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是缓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保障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研究深入至微观企业层面,分轻、重工业比较分析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利用统计性分析和计量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09年我国5个代表性省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差异,检验了企业属性、投入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轻、重工业内部均存在企业用地多寡不均现象,且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明显高于轻工业企业;影响轻、重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别,其中,劳动、土地价格因素、人均GDP和内陆港口城市属性对轻工业企业土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显著影响,而研发、补贴因素、城市规模、与最大港口距离、和企业规模因素则相对更为显著的制约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

重工业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重工业城市,城市特性

一、景观设计的内涵、表现和特征

1、景观设计的内涵及表现

景观设计主要包含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 、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作为景观设计的对象, 景观 (landscape)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栖居地、生态系统、符号。

2、景观设计的特征

(1) 景观设计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 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 (2) 景观设计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 (3) 景观设计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 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 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二、重工业城市的定义及其特性

1、重工业城市的定义

重工业城市即以重工业 (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 为城市支柱产业的一类城市的总称。我国重工业排名的城市有:沈阳, 上海、哈尔滨、西安, 太原, 大连、济南, 长春, 鞍山、抚顺, 兰州, 吉林市、徐州、柳州、武汉、唐山、包头、重庆、齐齐哈尔、洛阳、大庆、郑州……重工业城市排名不是GDP排名, 其定义为: (1) 采掘 (伐) 工业, 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 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 原材料工业, 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 (3) 加工工业; (4) 装备制造工业。

2、重工业城市特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工业城市环境压力与日剧增, 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高耗能企业多, 工业耗煤量大, 高能耗高排放的矛盾突出, 煤烟型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各种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三、景观设计与城市特性的融合

从规划角度来说, 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提高该区域的商业、文化、生态等价值。因而在设计中应抓住其关键因素, 提出基本思路。举例来说:重工业城市唐山, 唐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工业门类齐全, 拥有钢铁、石油、化工、陶瓷、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作为重工业城市, 产业结构偏重是唐山的市情, 同时, 唐山立足于涵盖工业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戏曲文化、地震文化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整合上。唐山这座城市的景观设计应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 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1、低碳技术的应用

低碳城市的建设呼唤低碳社区的出现。低碳城市 (Low CarbonCity) 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 当前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它是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 因此,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城市。因此, 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 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 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创新低碳技术,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 英国贝丁顿社区, 是首个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零能耗”社区, 有人类“未来之家”之称, 又被称为“贝丁顿能源发展”计划。小区有82套联体式住宅和160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 该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系统, 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策略, 减少能源、水和小汽车的使用。小区通过建造节能建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倡导绿色交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验证了此一模式社区的高可行性, 使用者也能获得相当的满意度, 彻底落实了“一个地球生活”的十大可持续原则, 成为碳平衡值趋近于零的社区。贝丁顿证实了可持续生活可以是简单的、负担得起的、具吸引力的。

2、唐山特有符号的运用

对任何景观设计而言, 它都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意义, 可以通过文字、园林的设计、场景意境的设计等来体现城市的气氛。唐山文化底蕴丰厚, 人杰地灵。“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 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 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长城关隘、景忠山、菩提岛、金银滩、李大钊纪念馆及其故居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因此, 景观设计应与唐山特有的文化特征相结合。

首先, 注重景观所传达的内在意境。在意境的表现手法上一定要确保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例如雕塑、喷泉、花园、诗文、碑刻等, 很容易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而且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良好的传承。

其次, 合理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如瀑布、小溪等都被人们恰当的利用到了具体的园林景观设计中, 充分的利用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的富有韵味和意境。

四、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就使景观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景观设计应与城市地域文化及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合而为一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 让景观设计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2l世纪园林城市[M].刘晓明, 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俞孔坚, 李迫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7.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难点剖析 第7篇

【考纲分析】

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最新《考试大纲》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条目中指出有关“工业”的必考内容包括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笔者研究发现,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工业”的考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工业区位的试题多以具体案例为背景, 结合工业生产、产业转移等知识, 集中考查我国工业发展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有效信息的提取。

2.对工业地域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工业区位考点相结合, 多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二是以我国或世界区域图为背景, 考查某一具体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3.有关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试题常与工业布局、城市化、环境保护等考点相结合, 多集中在对环境污染的考查上。

4.对我国工业生产和世界典型工业区的考查, 多体现在工业生产条件、工业发展趋势和工业转移等方面。

【难点解读】

一、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判断

1. 不同导向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1) 原料导向型工业, 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此类工业的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则工业布局时应接近原料产地。

(2) 市场导向型工业, 如啤酒、家具制造业, 此类工业的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市场。

(3) 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电解铝工业, 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此类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 技术导向型工业, 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工业, 此类工业技术要求高, 则工业布局时要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 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

图a中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 则该工业主导因素是技术。图b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 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 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由图c中数据可知 (1) 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2) 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3) 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2) 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

(1) 生产过程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 可运性差的, 此类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2) 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 可运性差的, 此类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3) 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 以电子产业为主, 则这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云南发展有色金属工业, 既有水电充足的区位优势, 又有资源 (原料) 丰富的优势;大庆市发展的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而上海市发展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

3. 避开工业导向类型判断的误区

(1) 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2) 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而电子元件生产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 普通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而高级时装生产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4) 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就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二、风向与工业区位选择

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部门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 还要考虑风向, 避免其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根据不同区域, 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一般有四种选址要求。

(1) 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 则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 如下图中A处。

(2)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下图, 从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区的最小风频是西风, 最大风频是东北风, 则易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A处。

(3) 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地区某易造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 该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4) 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 易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如下图中的A、B两处。

三、不同类型工业的集聚或分散辨析

1. 工业的集聚

(1) 传统工业的集聚。一些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 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 相互靠近而导致集聚。

工业集聚的优点:

(1) 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

(2) 减少运费和能耗, 降低成本, 获得规模效益。

(3) 共用基础设施, 节约建设投资。

工业集聚的缺点:环境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2) 新兴产业的集聚。相对于传统工业区而言, 新工业区所要求的区位条件是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交通条件快速便捷、环境洁净优美。新兴产业集聚区可以利用规模优势, 扩大自身的影响, 并接近用户, 及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 降低生产成本。

2. 工业的分散

(1) 传统工业发展中工业分散的原因是:工业企业过度饱和, 地价、工资上涨, 资源紧张, 污染严重等。如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2) 新兴工业发展中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 适宜空运;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如“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设分厂。

(3)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出现与发展是工业分散的结果, 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有利于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利润最大化。如美国波音飞机零件在全球生产形成的跨国企业网络。

【典例分析】

例1 (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下图, 回答 (1) ~ (2) 题。

(1) 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

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

D.降低运输成本

(2) 瓶装水厂的建设使所在地

(1) 就业岗位增加 (2) 吸引大城市人口迁入 (3) 承接品牌授权地区产业转移 (4) 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5) 城市等级提升

A. (1) (2) (5)

B. (1) (3) (4)

C. (2) (3) (4)

D. (2) (4) (5)

分析:第1小题, 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 并针对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瓶装水厂需要靠近水质优良的水源地, 但本题背景材料中没有明确标示, 故A选项错误;瓶装水厂对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不很强烈, 故B和C选项错误;瓶装水厂应选址在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目的是靠近市场, 节省运费, 故D选项正确。

第2小题, 从知识点角度和能力角度来看, 考查内容与第1小题相同。杭州某企业授权在华北建两个新的瓶装水厂, 这能够为当地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并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故B选项正确。瓶装水厂对城市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影响不大, 故A、C、D选项错误。

答案: (1) D (2) B

例2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 (BRICS) 。

材料: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但需大量进口铁矿石。巴西 (下图) 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其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以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西铁矿石资源丰富, 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出口国。2010年4月13日, 中国和巴西签订协议, 共同出资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建设一家年产500万吨钢材的大型钢铁厂, 所产钢材主要用于巴西汽车制造、造船、石油开采等行业, 部分输往中国。

(1) 简述中巴联合在巴西兴建钢铁厂对中国和巴西之利。

(2) 简述该钢铁厂区位选择的有利条件。

分析:此题以“金砖国家”之一———巴西为背景考查了工业区位。巴西也是《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掌握的重要国家之一。第 (1) 题考查了兴建钢铁厂对两国的意义。对中国而言, 主要是对获取原料和拓展市场方面有利。对巴西而言, 主要是对形成产业优势、提高钢材产量、促进工业化等方面有利。第 (2) 题考查了工业区位优势, 以及获取信息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原料、市场、工业协作、劳动力素质、交通等方面, 具体信息可以从文字材料和图中获取。

答案: (1) 对中国, 直接利用巴西铁矿石 (避免受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控制) ;拓展国际市场。对巴西, 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提高铁矿石的附加值) ;减少钢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提高钢材的自给率;提高工业化水平。 (2) 临近铁矿石产地 (离煤炭产地较近) ;位于产品的销售市场;社会协作条件良好, 基础设施较完善, 工人素质较高;位于大城市的港口附近, 交通运输方便。

【强化练习】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新科技工业园, 该工业园应布局在 ()

A. (1) 处

B. (2) 处

C. (3) 处

D. (4) 处

2.随着该城市的发展, 工业区对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减轻工业区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下列措施较为合理的是 ()

(1) 将工业区全部迁往河流北岸 (2) 将工业区中的化工厂、化肥厂全部关停 (3) 在工业区和城区之间修建绿化带 (4) 采用化学手段和除尘装置对化工厂、化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无害减排处理

A. (1) (2)

B. (1) (3)

C. (2) (3)

D. (3) (4)

2013年6月2日, 中国首架波音787“梦想飞机”抵达广州白云机场, 这标志着南航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9家接收787“梦想飞机”的航空公司。在美国波音787客机的400多万个零部件中, 波音公司本身只负责生产大约10%, 其余的生产是由全球40多家合作伙伴完成的。回答3~5题。

3. 生产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实现协作依靠 ()

(1) 交通运输 (2) 信息联系 (3) 商贸联系 (4) 科技联系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4. 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生产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 ()

A.集聚现象和分散现象并存

B.集聚现象和产业升级现象

C.分散现象和产业升级现象

D.分散现象和产业转移现象

5. 波音787客机零部件全球分散生产的原因是 ()

A.节约原材料

B.寻找最优区位

C.降低运输成本

D.减少劳动力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产量、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均占世界首位。下图示意中国2009年与2011年自行车产量大于1万辆省区的分布。读图, 回答6~7题。

6. 我国自行车产业的发展特点是 ()

A.自行车产量与省区人口数量呈正相关

B.主产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

C.产业集聚效应减弱

D.自行车厂分布在特大城市

7. 近年来, 广东部分自行车厂北上内地设厂, 其原因可能是 ()

A.广东自行车厂技术优势减弱

B.广东自行车产业集聚效益较低

C.内地的自行车消费市场广阔

D.内地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较高

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上半年, 上海大众汽车集团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的首个汽车工厂已经正式签约并奠基。该汽车工厂计划于2014年年底投产, 最终将达到年产能30万辆的目标。从长远看, 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更将目光瞄准中亚、西亚、南亚的广阔市场。上海大众还将吸引20~30家配套企业落户新疆, 带来的投资将不少于30亿元。

材料二:国家规划到2020年在新疆构筑“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 形成新疆对外运输的四大通道、六个口岸 (见下图) 。

(1) 分析在乌鲁木齐建汽车厂的区位优势。

(2) 试分析大众汽车生产部分转移到新疆对新疆产生的影响。

(3) 试分析未来会有大量汽车配套企业落户头屯河区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高科技工业园对交通、科技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图中 (3) 地位于城区的外缘, 邻近湖泊, 环境优美;邻近大学城, 技术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 交通便利。

2.D将工业区全部搬迁至河流北岸后, 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 城区的空气污染会很严重; (2) 显然是不合理的措施;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气的排放、在工业区与城区之间设置绿化带可有效减轻空气污染。

3.A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有利于零部件的运输;工厂之间信息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产品的生产。

4.D波音787客机的400多万个零部件中90%由全球40多家合作伙伴完成, 可见是“分散”生产;美国是发达国家, 掌握研发、生产核心技术, 一般的生产制造环节由其他公司完成, 属于产业转移现象。

5.B波音787客机零部件生产全球化, 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 以降低生产成本, 获取最大利润。

6.B由图中数据的分布以及变化可以看出, 自行车产量与省区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主产省区集中在东部沿海, 但并不能确定自行车厂分布在特大城市;自行车产量大于1万辆的省区由11个省区减少为9个省区, 说明产业集聚效应增强。

7.C广东部分自行车企业北上设厂, 主要是考虑到广东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 而在内地设厂的成本相对较低, 且内地的自行车消费市场也更广阔。

8. (1) (1) 土地租金低; (2) 国家和地方政策优惠; (3) 交通比较便利, 随着新疆“四纵四横”铁路主骨架的形成, 这一优势会更明显; (4) 距中亚、西亚、南亚等消费市场近。

(2) (1) 扩大该地区劳动力就业; (2) 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 (3) 加快新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 (4) 可能增加该区域生态环境压力; (5) 对该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3)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头屯河区) 是规划中的工业用地, 其先建成基础设施以吸引投资者建厂;汽车厂落户此地后, 汽车配套企业向该地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在整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工业地域。

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软件 第8篇

大国不能没有制造,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在全球化中赖以生存的资本和保障。纵观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雄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及国家安全的基础。

德国工业4. 0 的发布,引发了中国制造业深入的思考,制造业要适应用户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和最后一分钟的要求”[1]; 但是大工业产生的大规模流水线装配作业在推动工业化进步、实现更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却限制了灵活性。在消费者个性化追求的驱动下,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向大规模定制化制造转型,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不仅是可能,而且成为必须。

中国制造业虽然门类齐全、规模巨大,但也有自身明显的不足: 多数企业还处于提升质量、控制成本的自动化初级阶段,如何做到效益最佳、损耗最小、污染最少,仍是难题。中国工业跳跃式发展了几十年,更多的是引进、模仿、细微的改变、局部的优化,忽略了对制造过程细节的领悟和自我价值的提升,更缺少对知识积累的重视和作为,亟需对制造过程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而这个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痛苦、放弃与创新同在的过程,是一次以渐进方式发生的革命,要顺势而为。所谓顺势,就是要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之大势,顺则昌盛、逆则消亡; 所谓而为,就是与其被动跟随,不如主动应对,在弄潮中有所作为。

从本质上而言,互联网+ 制造、智能制造、工业4. 0 等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与工业深度融合,通过将信息嵌入传统制造过程而产生智能,形成智慧型制造,不仅提高制造的品质,而且在成本可控的同时满足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具体举措。

“两化融合”催生了大量的工业软件,推进智慧型制造,其核心是“软实力”,“软实力”要通过各种工业软件来达成。工业软件即工业+ 软件,其中工业是指制造( 需求) ,软件是指产品( 服务) 。在未来工业4. 0 时代,工业软件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且制造技术与IT技术的融合将更加深化,各类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将呈现出更高的一体化特征。

1国内工业软件的现状

1 . 1工业软件的特殊性

工业软件的开发与其他类型的软件产品不同,要求与行业更为贴近,这其实涉及两个方面:开发过程的特殊性、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从宏观着眼,需要开发者既熟悉行业知识,又了解软件开发,往往需要行业专家与软件开发人员的紧密配合,仅仅依靠软件工程师是编写不出工业软件的。从微观着眼,则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之前进行调研,了解工业企业用户在应用上关注的焦点,提高开发的可靠性,满足企业智能制造的要求。为了保证工业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技术线路上要特别关注前期的“应用调研”和后期的“工程评价”。

1 . 2国内工业软件的不足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工业软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但除了部分行业的MES软件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外,多数还处于低端竞争,缺少品牌号召力和质量优势; 高端的仿真设计、分析工具、企业管理和先进控制软件仍然是巨头在垄断市场。国内工业软件的不足之处如下[2]:

( 1)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企业用于生产优化控制、能源管控等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的MES软件系统往往没有很好地引进消化,制约了企业的工艺改造、产品创新和结构升级;知名套装软件多为国外产品,存在价格贵、行业适应性不强、二次开发量大、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实施和维护总成本过高等缺点; 而国内定制化软件由于产品化程度不够,在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实施周期方面也存在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企业制造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 2)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无法引领技术发展,还不能形成完全自主的产业能力。国外跨国企业在大型应用软件上,仍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技术上引领着未来的发展; 在高端应用市场,软件平台、中间件、数据库、设计仿真工具,以及商务智能分析等软件以引进为主; 用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物流调度的MES软件,由于其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涉及行业和企业管理内涵较深等原因,导致产品化程度较低,直接制约了工艺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总体经济技术指标的实现。

( 3) 对引进技术创新不足,维护和二次开发资源投入不足。数学模型是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品种和制造工艺相关的工艺与控制模型没有大的创新性突破; 企业不能有效地对控制和管理模型进行提升、优化、维护和二次开发,导致工程可以验收,但随着工况变化而不能持续稳定可靠地运行,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时,原有模型参数不能适应,自身又无法把握模型结构参数的调整,导致不能自如地对数学模型加以改进和调整,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

( 4) 信息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化还有待加强。国内外先进企业在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面非常注重整体规划、系统集成、规范实施,这样很大程度上会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节省投资; 但许多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中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规范的实施,因此造成信息孤岛和信息集成不好,影响了信息化系统对生产经营管理的支撑,反过来挫伤企业对于信息化支撑作用的积极性和信心; 系统规划需要专业的技术队伍。

( 5) 由于供应商采用项目型运作方式,开发时只关注满足最低限度的功能需求,因此无法在产品架构、行业知识方面形成积累。企业信息化是将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流程物化在软件中,所物化的软件能否满足设计者的初衷,取决于开发者所采用的技术、对需求的理解、软件的设计能力等诸多因素; 过分强调应用需求的个性化,使得工业软件的开发无法借鉴已有的成熟技术成果和稳定的软件产品,一切从头做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信息化系统产品化、提高软件产品成熟度的障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梳理和提炼共性的需求,加强应用的规范性。

总之,国内工业软件竞争力不够,根源有二:创新性不足、大型软件设计开发的能力不够。

2工业软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如图1 所示,工业4. 0 时代,智能制造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

中国工业软件面临着理念和技术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工业软件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都有待转型和升级。

工业4. 0 特别强调CPS( 信息物理系统) 的重要性,CPS将成为人类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模式,企业级CPS建设任务最终将归结为: 如何形成以智慧型MES为核心、重构MES与ERP功能、并将各类工业软件集成到统一的OMP( 运营管理平台) ,最终形成虚拟工厂。

2 . 1CPS将成为人类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模式

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实体都有其对应的虚拟空间,即CPS,将虚拟世界里的关系透明化,这产生可量化的智能逻辑。针对各物理对象建立虚拟空间描述,以数字化方式表达实体对象( 如: 产品、设备、产线、仓库、运输、企业、用户以及流程中的人,等等) ,针对数字化对象形成控制方案,控制者可以代表具有自主协调和计算能力的控制设备、人或其他生命体,最后再作用到物理实体,这将是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基本模式。

2 . 1 . 1智能制造需要“软实力”的打造

智能制造战略的推进重在软环境的建设,以虚拟工厂呈现出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映像,可以自然地从事各类计算、仿真、设计、预测、优化、决策等,并能够及时准确地控制实体的制造过程。鉴于在虚拟空间开展工作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要尽可能在虚拟空间( 基于数据,通过软件工具) 完成一切有可能产生额外成本( 时间、经济考量) 或存在某些不确定性需要进行验证的工作; 要基于各种约束条件( 动态的) 和未来工况预测,由更接近市场的知识型员工做出最佳决策,决策随时得到来自系统知识支撑; 执行决策的制造系统要足够灵活,通过IT配置规则灵活调整工艺制造路径和过程( 在制造的最后阶段也允许对需求做出调整)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智能优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其中智能是指能对变化及时恰当反应( 柔性) ,优化是指所做反应策略能达到最佳化程度。

2 . 1 . 2企业级CPS是工业软件的综合应用

构建企业级CPS就是要形成一体化的企业制造运营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对人员、经营过程、技术和资本资产的管理,其核心理念是资源的协同,为支持有效的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必须以合适的质量和及时的方式输送到位,这就特别关系到它们的采购、物流、贮存和运输。为此,需要在虚拟制造环境完成从产品设计、数字实验到制造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过程,并以数据不落地的方式进入实体制造环节及产品规范、制造计划、物流配套的准确制定和无缝衔接,这就意味着:在系统中实现虚拟制造与实体制造的贯通; 通过精细、及时地组织发货顺序和企业内的物流,将产品分发给客户,同时搭载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

美国ARC顾问集团提出了OMP的理念和架构[3]。OMP强调协同制造的理念,需要将与企业生产有关联的所有管理系统更紧密地耦合,并整合和扩展在一个平台上,体现出制造企业在内部更集中、在外部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更灵活、彼此更赋有责任的理念。为此,OMP在技术上要实现下列功能: ( 1) 规范和统一多种工厂IT软件的环境; ( 2) 充分互联,管理工厂运营流程与企业级运营流程之间的接口; ( 3) 提供完全的可视化以及企业决策支持; ( 4) 涵盖所有应用功能,包括价值链、生产生命周期以及价值生命周期;( 5) 将单个或多个工厂系统纳入商业流程中,优化工厂运营流程和系统; ( 6) 实现跨地域、分布式生产设备管理以及外包型生产运营方式。

2 . 2智能制造需要更加智能的MES

制造过程中,核心依然是MES,要打造更加敏捷、柔性、富有智慧的MES,需要配置大量的软件环境,构建全程与全面可视、产品质量一贯制体系向前后延伸、个性化订单与标准化制造计划的智能匹配组织、先进的排程与仿真、能源环境指标约束下制造管理,且成本可控、富有竞争力的制造管控系统。

现有MES大多只提供了一个替代经验管理方式的系统平台,没有建立面向产品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知识库支撑体系,缺乏通过智能传感器、虚拟仿真、智能优化模型库等对千变万化的制造过程进行优化调控的手段。

构建实时、敏捷、柔性、智能化的MES,是工业4. 0 模块化制造系统的重要内涵,也是打造柔性工厂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探讨开发柔性的人机一体化运作方式以及大规模定制下的生产模式:

( 1) 基于数据。基于数据完成知识的提炼和传承、优化策略的生成、指标体系的重构等,通过对制造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建立工厂和车间数据模型,实时进行管控指标体系的重构,增加制造组织控制规则的柔性,以适应制造环境和制造流程的改变。

( 2) 基于知识。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将成熟的生产管理流程、专家经验、成熟制造技术诀窍固化在系统中。通过开发融入专家经验的生产仿真系统,使MES不仅为现场制造提供一个信息处理平台,而且也提供一个制造知识管理和传承的平台。

( 3) 基于优化。融入更多的模拟专家智能活动的功能,通过仿真与建模,建立虚拟制造的环境,模拟排产计划、计算作业负荷、测算交期周期、预测产品质量,并具有自组织能力,实现“人- 机一体化”的制造过程优化。

( 4) 基于指标。将实绩与指标实时比对,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质量、工艺、能耗、环保、工序成本等实绩与标准指标间的差异波动,采取措施,最终达到控制成本、质量、能耗、排放的目的,在一个更加精确的管控指标- 实时信息闭环系统下,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 5) 基于约束。能源效率以及相关的环境指标将成为企业运营的关键约束条件,将能源供给与环境指标作为强约束条件,制定制造计划,即在编制制造计划时,不仅需要合同计划、物料计划、设备产能和定休计划等,还要加入能源约束条件。

2 . 3构建OMP平台实现MES与ERP的再集成

在持续优化MES的同时,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 建立机制,来适应在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工业软件,将这些存量的软件资产功能整合在同一个OMP上; 通过深入集成ERP的计划和MES实施方式,实现对生产的管理,由计划下达和生产实绩构成的实时控制环路帮助生产企业实现最高的目标。

MES与ERP系统的功能分担会进一步得到优化,淡化MES与ERP系统间的天然界限,功能实现更加灵活,将合同计划、生产计划等原来分布在各级独立执行的功能整合,形成一体化的计划系统,借助智能优化和仿真技术手段,建立先进的计划排程系统(APS),提高计划编制的效率和灵活性;MES制定与实际生产控制和目标最匹配的虚拟生产环境,不断更新资源的当前特征以及订单变化情况。

2 . 4建设虚拟工厂有效配置软件资产

通常,制造企业都拥有多个、不同时期投入、不同IT公司提供的独立开发的软件系统,这些软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青睐的供方以及专门的系统;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和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更多新的应用程序被引入或开发出来。为了保持设备正常运转,企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传达和交换信息,非常低效,而可能出现的信息孤岛或系统孤岛使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大量的存量软件资产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和需求,可以将其归结为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问题。

要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产品设计到制造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全过程,并与实体制造环节无缝衔接,关键工作是有效优化配置软件资产,使之满足管理决策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生产管理调度需求,也为各级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提供参考。需要优化配置的软件资产主要包括: ( 1) 产品设计、开发、测试、实验与协同工具; ( 2) 优化调度控制软件工具; ( 3) 数据分析预测工具; ( 4) 工艺知识库与工艺控制软件; ( 5) 各类专家系统和规则库、函数库; ( 6) OMP决策支持软件。

3国内工业软件的实践

钢铁制造流程长、工序多、过程复杂,任何一个工序的瑕疵都会对最终成品带来质量上的差异,而高品质、质量的一致性是钢铁企业生存之本; 要制造出高品质、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钢材产品,对工业软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包括: 控制精度、实时性、系统规模、可靠性、使用的便利性,以及产品质量和成本盈利能力等,均通过工业软件来实现。

国外同类企业起步早,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投入,通过长期持续的技术积累,形成了诸多类似的软件产品,并以“黑箱”模式推到国内企业,在中国钢铁业大发展的几十年中觅得良机,攫取超额利润的同时还不断验证成果。

国内企业多年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开发了许多适用于国内制造企业需求的各类工业软件技术或产品,包括各类自动控制软件以及ERP、协同办公等各类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尤其是近几年逐步形成规模的MES软件,体现了对国内制造行业知识的深刻理解,赢得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宝钢在冶金模型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过程中,经历了30 多年的持续努力,所有的工艺控制和生产管理模型已经通过消化、吸收、再开发实现了“去黑箱化”,并在一些关键的制造环节积累了一些创新成果。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参加宝钢30 多年的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学着做、跟着做、合作做、自主做”的长期过程( 如图2所示) ,逐步在系统集成方面形成了“三全”能力,即: 全流程、全层次、全周期,可以为钢铁行业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部分辐射到其他相关行业。

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深入理解行业知识,并不断基于新的信息技术,逐步培养了大型工业软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全流程( 横向) 、全层次( 纵向) 、全周期( 端到端) 三个维度的集成。通过系统策划,持续开发平台型工业软件产品,通过数据网关、监控软件、实时数据库、信息管理平台等软件组成典型的工业应用场景,同时构成企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接入的标准参考架构。构筑企业大数据的基础数据采集与接入平台如图3 所示。

充分物联的数据汇集进入企业大数据平台,依托云中心提供服务,充分集成且充满智能的ERP / MES仍然是企业制造的核心系统,借助各类数据分析与决策工具,以及各类制造工艺模型、参数库为核心的工艺软件( 如图4 所示) ,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共享与高效决策,形成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更加灵活、更加高效的协同制造运营中心。

4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

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既迫切,又任重道远,要正视工业软件的现状和问题,除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外,尤其要重视来自品牌影响力的挑战。

4 . 1正视工业软件的现状和问题

国内工业软件多数处于基本解决方案阶段,尚不完全具备良好产品形态,拥有专利及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更少,这使得应用实施的效率不高,尤其是对产品技术规范的关注不够,难以形成产品技术的协同; 单元技术有所突破,但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集成平台缺乏,技术内涵有待提高; 在离散等行业存在海量数据的实时收集与信息集成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工厂数据模型,各功能子系统之间以及与企业其他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有待提高,以提高系统效率; 针对特定需求定制开发比例较高,通用性和可配置性较差,难以适应企业业务流程的变更或产线、工艺变化等情况; 共性行业知识的积累与提炼不够,使得某些工业软件产品仅停留在平台和工具的层面,缺少必要的行业应用功能支撑。

4 . 2应对技术和品牌两个方面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工业软件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周期较长。软件是制造过程的核心,一旦故障,将使生产过程瘫痪,损失巨大,而采购价格在整个工程投入中占比并不高,通常用户没有强烈的意愿采用其他装备而为此承担风险。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之外,来自品牌的挑战更加严峻。一方面,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天然依赖,认为风险较低; 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和富有弹性的盈利空间,其利用先发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地位,在维持“可接受成本”的基础上,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较中国产品种类更丰富、功能更齐全、性能更稳定、使用更人性化、环境更友好的产品。这不仅挤压国内工业软件产品的利润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国内企业初期大量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工业软件长期被国外跨国企业主导和垄断,国外企业形成技术主导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 提高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将软件“黑箱化”,固化在自有的系统中,从而更强化其已有的垄断地位。因此,要打破垄断,必须从控制装备的嵌入式软件开始实现突破,在自主可控的系统平台上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功能,从而彻底摆脱对跨国企业的依赖。这样有利于技术传承和保护,降低成本,逐步收复已被外商垄断的市场,对国家的产业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5总结

在向工业4. 0 迈进的今天,若要以大规模、标准化制造的成本和流程,满足个性化制造过程,就要形成成本可控且应对个性化制造的柔性生产能力,建设虚拟工厂、提高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由此承载了制造内涵的工业软件的重要性和价值就更加凸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工业控制软件、研制集成开发平台势在必行,通过软件将信息嵌入到制造中,将“硬”制造软化,使其变得更加柔性、富有智能,这就是“两化深度融合”要义所在。

摘要:工业4.0描绘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都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分析了国内工业软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国内工业软件的实践情况,指出将工业技术与IT技术结合,形成工业软件,将工艺制造技术转化为IT配置规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工业4.0,工业软件,IT配置规则,CPS(信息物理系统),OMP(运营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德国国家工程院.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R].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编译.2版.北京:出版者不详,2015.

[2]丛力群.以工业软件支撑“两化融合”的实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7-21.

重工业 第9篇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式分析

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五大形势,具体来说,第一,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恶性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第三,资源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对外依赖大;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资源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压力大。第四,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产业链、集群协作能力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第五,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集成化、协同化、标准化水平低,物流技术基础差,服务能力弱,制约制造业发展。

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物流成本高。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等诸多挑战,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转型升级”仍将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结合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嵌入式,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使得产品、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汽车电子:围绕嵌入式的改造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趋势,占整车价值的30-40%;高端汽车中,汽车电子的收益率可达70%。

绿色制造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积极应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研发绿色产品,加强能源调度和控制,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节能环保,节能减排。例如,三菱电机整合了三菱“可视化”技术,从掌握能耗的现状入手,结合设备改善和管理改善,不断的核查节能效果,从而达到可持续的节能。

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同时将非核心业务专业化外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制造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走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途径。例如,通用电气传统制造仅占其产值总量的30%左右,70%的业务是由与其主业密切关联的“技术+管理+服务”构成;陕鼓从单一产品向产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运行维护转型。2007年,陕鼓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仅占32%,其余68%来自服务。

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例如,徐工集团利用嵌入式系统、RFTD、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等M2M技术,实现工程机械群自动组网、信息采集、协同作业以及远程故障诊断与预测。

途径2:知识研发创新促进企业从跟踪仿制向正向创新设计转变

在CAD、CAE、PDM等工业软件基础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建立产品正向创新设计的集成平台,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提高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CZ-5,通过建立集成化研发平台:完成了全箭各系统模装协调、确定了总体布局方案;完成了静态与动态干涉检查、动静态间距检查、维修性检查和人机工程检查,提前暴露并消除了十多处总体布局不协调问题;基本替代了实物模装,使模装周期由2年缩短到2个月,节省成本数千万元。

途径3: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

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例如,丰田汽车实现基于RFID的供应链上汽车零部件的跟踪,及时准确地获取关键零部件的详细信息。

途径4: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例如,日立公司利用GuideforAssessingDesignforEnvironment软件,分析电视机制造、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材料使用等数据,改进W42系列等离子电视机型,提高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特性。

途径5: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nlc202309022206

例如,罗一罗公司采用数据采集与融合分析,远程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建立网络远程状态监控和诊断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支撑运营模式变革,扩展发动机维护、租赁和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拓展了新业务,增加了服务型收入。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途径6: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集成与协同技术。构建了支持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之间协同研制、供应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对波音787飞机实现全球化协同研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业软件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首先,工业软件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

我国工业需要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从价值链低端迈向价值链高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温家宝总理说过,软件“在制造业当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没有工业软件,工业化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两化融合向纵深和高水平发展,向核心领域前进的重要举措。通过工业软件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技术的研究,构建新型工业装备,打造新型工业产品,从而形成工业软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是提升工业能力的“倍增器”

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了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了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使管理业务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科学化,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是打造新型工业装备的助推器

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形成了新型工业硬装备。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标准以及规范的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

第四,嵌入式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

研发基于底层嵌入式架构的高可靠实时控制、远程监测、智能诊断技术和系统,开展面向产品创新的嵌入式技术集成应用,形成智能化产品,提升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通过嵌入式技术与制造业产品、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融合,提高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装备运行指标,促进节能减排。嵌入式技术与工业产品技术相融合,促进产品、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五,专业化构件支撑产品研发知识化

将知识与软件工具集成形成专业化构件,如将设计知识(经验)与仿真软件集成形成专业化仿真构件。知识含量高的专业性集成构件的开发是深度集成和智能协同的基础,专业化构件将提高分布式自主、智能协同能力。

第六,行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综合集成

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撑产品协同研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产品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实现企业间协同研制以及资源共享。

企业综合管控支撑过程综合集成:企业综合管控软件(ERP、PM、BI)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集成框架平台,在企业内综合集成阶段,实现面向过程的综合集成,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共享、重组和优化在企业间综合集成阶段,面向产业链,实现多企业协同供应链综合集成。

数字化能力平台支撑全球业务协作面向全球化业务分工与协作需求,以企业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资源配置集成服务平台,开展集团企业协同研制、协同供应和协同服务的应用示范。

第七,业务服务平台支撑新产业形态

装备制造企业工程成套服务平台:结合装备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的趋势,研发工程整体方案快速设计、快速报价,分包商协同等服务业务支持平台,开展示范应用,提高企业工程总包服务能力。

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围绕汽车、摩托车、家电等产业链协作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研发支持供应链、营销链、服务链和物流链等产业价值链业务协同与优化的服务平台,服务于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研究支持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面向物流拉动的现代制造服务、专业化产品研发服务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服务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制造资源云服务平台:面向服装、机械、模具、电子等企业区域聚集且制造资源共性特征明显的产业或区域,开发构建整合制造企业所需的各种软硬件制造资源并提供4A服务的云制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标准、知识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促进制造企业资源共享。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培训中心简介 第10篇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模拟准工业化生产环境, 通过示范、示教、设计、实训、实验和综合创新制作, 使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基础工程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等一系列的工程训练项目, 直接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接受生产工艺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能确保综合性、创新性实训项目与机、电、数控技术相结合, 突出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训练和培训, 其中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课时数已占整个实习30%以上。工程训练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每个基本训练项目上都设有创新制作单元, 分阶段分层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工程训练课程为牵动, 通过师生团队、课内外结合、跨学科交叉、自主选题、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有序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全校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制作竞赛, 取得显著成果,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工程训练”精品课程, 在2009年第一届和201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为了让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大工程”理念, 工业培训中心在学校大力支持下,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 建成了含“机械工程、汽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展厅的“工程认知馆”, 该馆将不同学科工程设备的整体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过程及工艺实物集中展览, 采用多种媒介, 使学生建立一个感觉、认知、思维、记忆和兴趣相互联系的“大工程”认知概念, 从而达到“认知工业过程、激发工程兴趣、建立工程意识、奠定发展基础”的基本理念。国内多所高校专家在参观后认为, “工程认知馆”是一个很好的创举, 为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工程素养培育开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博士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师队伍, 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团队精神好, 整体素质高, 承担了多项国家、省级教改项目, 改革与建设成果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 由示范中心多名教师参与的“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业培训中心主任朱华炳教授主持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2010年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上一篇:网络信息管理及其安全下一篇:农村学习型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