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2024-07-25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精选12篇)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第1篇

那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运用历史地图呢?笔者分述如下:

第一、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补充完善正文内容, 向学生全面展示历史。由于篇幅限制, 历史教材中的课文是极其简要的。一些知识点没有在课文中提到, 而是在地图上出现的, 这种知识点我们暂且称之为隐性知识点。据统计, 仅中国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就有28处之多。如:《在唐朝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图中, 标明有宋州、亳州的绢, 扬州的铜镜, 巩县的唐三彩。在《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中, 所涉及的抗日根据地有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其中, 扬州铜镜和百团大战作战区域主要涉及晋绥、晋察冀、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这两个知识点, 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1998年的高考题中, 在2007年高考重庆文综试题第15题中再次考查了扬州的陶瓷和纺织。所以说, 从适应高考变化的需要,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 教材历史地图中的隐性知识也不可忽略。

第二、利用历史地图直观性的优势, 帮助学生记忆理解,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开始的, 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记忆, 感知形象易于被大脑接受和储存。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因受时空条件限制, 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形象。而历史地图则直观地呈现了历史知识,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向、路线, 历史城市的地理位置, 国家的疆域、边界等, 都可直接在地图上以各种符号标明呈现, 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 开放了10个通商口岸。如果死记硬背10个地名, 不仅枯燥乏味, 而且容易出错。对此, 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来帮助学生记忆:首先, 把10个地名分为3类, 长江沿岸的从东到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 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 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 沿海营烟再加汕, 岛上还有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这10个通商口岸的方位, 记住它们的名字,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高考《考试说明》的规定。通过比较,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为例: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文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成就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比和区分每个时期的示意图,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信息:

所以, 通过引导来对比四幅地图, 学生不仅能掌握各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 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更重要的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会显著提高, 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第三、借助历史地图渗透历史地理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历史地理学是关于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问, 含有历史自然地理知识、历史人文地理知识两大类, 内容十分丰富。要向学生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历史地图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例如:在经济方面, 地形气候、海路位置、自然资源等地理因素对人类经济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是可以通过历史地图反映出来的, 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就有典型的例子。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但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与意大利城市无关, 其产生的影响则使威尼斯等城市逐步走向衰落。在此之后, 尼德兰、英国等地区迅速发展, 最终建立起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权。在分析上述问题时, 就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来说明。由于威尼斯处于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位置, 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商品经济发达,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但它的地理位置和商业地位使之没有参与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之后,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曾是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逐步衰落, 而尼德兰、英国等利用地处北大西洋沿岸的有利地理位置, 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扩张, 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 刚

摘 要:历史教师如何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有效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建立既不流于形式,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有效教学”形式呢?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

历史课在人们心目中是副科、枯燥无味的。这种状况如长期不改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教师形象。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历史课充满吸引力。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或有趣的事件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自然被赋予“情境”,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教师个人素质

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

(一)抓好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要“厚积薄发”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有通过备课时的全面考虑,才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2.上课开始要讲好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

3.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重点问题要详细讲,难点问题要剥开讲,对一般的问题要精要讲。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直观感受与书本间接知识衔接起来,变抽象说理为直观教学,创造出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

4.课后要及时写教学笔记,积累经验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途径。正如著名教师朱永新所说的:“我可以让一个教师在十年之内成为名师,只要他在每天、每节课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历史教师执教班级学生多,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细节化关怀和爱的教育

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要设法疏通,及时了解其中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使之增强信心;对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2.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冷静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如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就不难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3.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历史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也使学生乐于上你的课。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自己教学特点不断反思实践外,还需了解学生,激励其自信心,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09.

[2]安子凤。历史课教学,不妨也重视一下“情节”。中国教师,2010(10)。

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第3篇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无实质效果的提问主要有这几种表现:1.简单的是非问答。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含金量明显不足。2.直接的课本问答。类似意义如何、作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在课本上稍微一看就能找到答案。3.学生提问的缺失。我们只注重教师的提问,却忽视了学生的提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需要把学生的提问模式提升到教学日程中来。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要通读新课程下的各版本教材,重建知识体系。要把握新旧课程及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比分析编者对某些内容进行增删的原因,从深层次上把握新课程的编写意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其次,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1个核心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題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大跃进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第4篇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新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二、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是完善课堂教学, 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 其中的关键又是学生。教师只有唇膏粉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 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 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 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三、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有利于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

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在历史学习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要更加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 学会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高中历史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 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变革, 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 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 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必须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被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信息技术的优势, 通过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 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 使文字材料音像化,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重视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 要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只有自主学习, 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第5篇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那么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以下我将结合这学期教学经验加以总结。

一、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与提高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中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老师“满堂灌”、“填鸭式”,师生互动少,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倡导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首先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纳入到教学主体范畴,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平时的教学,让历史课堂动起来。

2、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鼓励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3、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他不单单是一名历史教师,他必须达到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境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崇拜老师,因喜欢老师而乐于学习,这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完善、优化教学方法

(一)巧设导入,引人入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好的导言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甚至是以后的课程讲授奠定良好基础。如七年级上历史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时,我

以“梦”为切入点:“大家晚上睡觉都做过梦吧?……那大家知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因某人发的一个梦,结果给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人是谁?又做了怎样的梦?我们通过这节课一起来了解。”当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唤起,一切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英注重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1、虚拟历史情境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虚拟历史情境法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某某人(或皇帝或英雄人物)你该怎么办?”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活跃他们思维,调动他们兴趣,提高效率。

2、模拟辩论探究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物或事件争议不休,通过辩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历史,去主动分析、思考、主动探究,让他们从中寻找乐趣。

3、联系现实生活法

历史教育教学中那些与现实有联系的事件、现象,在教学中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留意发掘那些与现实有联系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参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多媒体教学中,我常常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象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历史概念 思维能力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102-02

关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则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就历史学科而言,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了三点目标,学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那样的教学就是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一是把握历史概念;二是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三是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一、把握历史概念

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而历史知识结构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通过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解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学历史概念主要指史实概念,由外延与内涵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时间、地点与人物、经过、结果。历史概念的内涵,则包括背景与后果,背景要素通常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因素;二类是从原因、目的(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主观与客观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主观与客观等)来分析历史事物发生前的种种因果关系。后果,即历史事物或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直接或间接、进步性或阻碍性等)、影响(深远或暂时、积极与消极等)、地位、价值及实质(或性质、本质)等等。历史概念源于史实,掌握基本史实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基本条件。但学生如果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历史知识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教师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有这个概念的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把握。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察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8年对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人文主义等概念的考察;2009年对“封邦建国”、光荣革命、君主专制等概念的考察;2010年考察了心学、双百方针、谏议制度等概念。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

二、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经过实践体验,笔者发现以下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启迪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出示阅读提纲、寻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重点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等办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来说,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寻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一些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就是重点词,应理解其在经济、政治上都高度集权的含义。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并能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自己不停留于传统思维,要大胆质疑敢于形成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尤其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问题,提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对鸦片战争性质的讨论等等,学生都可以大胆讨论,不必拘泥于教材现有观点,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己独立思考,作出不同于教材的评价分析。

(三)引导学生在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

在文综高考模式下,历史科的试卷越来越注重史料的分析和考查。近年的中学历史新教材,更注重了史料的功能,节选了许多有关文献资料。这些史料,大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课文中某一知识和结论。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例如: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设问:看了以上材料,设想你是20世纪初的民族实业家,你觉得有哪些因素会有利于你的事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相关知识点,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材料解析过程中,培养了论从史出的求实精神,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关注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教育的条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突出以下三点人文情怀的塑造:

(一)爱国情操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中化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振兴中华的重要精神因素。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是过去前人的经验总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例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策源地之一,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又如,在学习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文学史时,可以利用著名诗人屈原的爱国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有一句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爱国爱民之情。再如,教师通过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还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历史学科的考试,也要给情感因素的测量评价以适当的地位,但它又不同于政治学科及或其他学科,而是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蕴含在历史学科的试题之中。如: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功绩,这三次会议解决的问题给了我们什么启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三次会议,都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左右倾错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或政治路线,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领导若为左右倾错误所统治,革命和建设同样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此题政治性强,突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深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念。

(二)社会责任感

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近几年,社会上时常出现一些人道德感淡薄、社会责任感消失,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都生动展示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救国情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民族责任感等等。青年一代作为国家栋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启迪学生,要从小建立起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

(三)尊重自然,和谐发展观

战国时期荀子就说“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也说“天与人不相胜”,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古人尚且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又何况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呢!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不少正面或反面关于人与自然发展的史实,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充分体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关注环境保护、不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之道。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以实时反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第7篇

一、解读表情,察言观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对知识领会时的点头微笑,产生疑惑时的紧锁双眉,思索一番仍无法理解时的摇头叹气,顿悟时的喜出望外等,这些都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最真实反映。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面部表情,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还能在第一时间让教师获知当下授课内容的教学效果,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法。

二、由点及面,提问反馈

课堂提问是一种即时的、现场评价与反馈的方式。但是如果提问的对象只局限于一两个学生,那未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此,当教师在讲解了某个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有必要马上通过课堂上多人次的提问,以要求学生复述知识点的内容,或者对知识点进行比较、归纳、整理等方式,来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清晰度,以及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听课的效率,更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三、落笔成文,情境反馈

除了表情观察与口头反馈,书面的反馈也非常重要。无论是会考还是高考,都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整洁的字体,规范、清晰的表述方式,根据题目要求组织语句,表达想法。因此,我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会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做一道与他们的水平相当的材料题。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了解他们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材料的基本分析能力以及语句组织能力的情况。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答卷扫描到电脑上,在讲评的过程中向全体学生展示,或指出书写的不工整会造成视觉上的误差或情感上的不适,或就表述的准确性、组织问题的条理性、答题格式的规范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行修正。由于定期采用了这种反馈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应试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更能够使教师的讲评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和方法,从而在重大考试中避免犯下重复类似的错误。

四、个体调研,专题反馈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接受能力通常参差不齐,经常会发生一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一部分学生却一知半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的情况。即使对同一个学生而言,面对不同的知识点,他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某一专题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选取各个层面多个对象进行随机调研,根据反馈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应该如何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反馈方式通过个体推广到整体,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使教师明确了在专题复习时需要继续注意强化培训的地方,有助于教与学的有序开展。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所谓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求知,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在历史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以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优化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 是学生发自内心对学习的认可与肯定, 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对历史学习感兴趣, 才能积极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来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主动思考、积极思维,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之亦然。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历史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实, 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单纯的记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灌输式”教学,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 向学生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 导入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导入巧妙、具有趣味性,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动机, 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 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刀直入、“千课一律”的“请同学们翻到……页,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导入方式, 要以学生为中心, 依托于具体的教学内容, 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 如故事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视频导入、多媒体导入等, 以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历史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 不能重演。但是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重温历史,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1. 角色扮演。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喜爱表演, 善于模仿, 教师可以选取故事情节较强的历史内容来让学生进行表演, 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从而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 我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 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纷纷报名参加, 积极准备材料进行编排。在表演时, 学生对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细心揣摩, 深刻体会到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与胸怀。

2. 多媒体展现。

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功能。通过多媒体可以将一些史实资料、影视片段、历史图片等搬上课堂, 让历史“动”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学习秦朝的相关内容时,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秦兵马俑的宏伟壮观、气势磅礴。逼真的画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听感, 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从各个侧面了解了秦朝, 从而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3. 展示图片。

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插图占有很大的比重。图片包含着更多的信息, 能够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插图, 并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 进行图说历史,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为学生创设形象可感的教学情境。

三、精心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 是开启学生兴趣和创新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活跃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首先, 教师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 展开主动思考、积极交流, 以期解决心中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 智力得以开发, 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其次, 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学会学习。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开发学生的潜能, 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除了要研究提问艺术外, 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自主学习。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

一、提出问题,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借助他人的帮助与必要的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新课改大力发展了这一学说, 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提倡要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思维,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探索性与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来完成探究过程。并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善于提问, 让学生逐渐学会提问,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不能只让学生了解一点, 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为什么 (史实的背景) 、是什么 (事情的经过) 、有什么 (史实的评价) , 让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真正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当然, 学生学会提问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引导与鼓励, 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勇气,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错误问题也要理性对待, 不可轻易否定, 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加以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所在, 让学生自行修正。

二、图说历史,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的社会,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图片、视频资料等占有很大的比重, 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综合高中历史教材, 图文并茂, 有不少的插图, 这些插图不是陪衬, 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从这些图片中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这不失为一种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首先,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历史是生动的、有趣的, 但是用文字来描述就显得过于枯燥无味、单调而沉闷, 而教学时也是用语言文字来讲述, 使得教学趣味性不足, 这是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图说历史, 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来还原历史, 这大大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其次, 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刻性。历史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人与事, 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很难完全理解, 大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是机械地记忆, 这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能力,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学习。通过图片、影像资料的展示更能够让学生穿越历史, 如同亲身经历,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这样更利于学生获取更多感性材料, 使学生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来思考, 从而使学生从图中读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更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能力的提高, 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突出了生本教育理念, 这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三、联系时事,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毫无疑问, 让学生机械记忆重大历史事件, 这是最落后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不是历史教学的目标。学习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达到知行统一。现在的高中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更为关注。新课改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高中历史教材顺应新课改的发展形势, 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时代性与发展性, 在内容的编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增加了许多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问题相联系, 让学生展开综合分析与论述这也是当前高考的重要考点。经济危机、三农问题、大国崛起、民主法制、改革开放、国际形势、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等, 这些热点问题每年的高考都有所涉及。教师需要积极收集这些热点话题,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渗透, 而不是集中一节课搞什么考前热点突击。在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 还要积极引入一些时事政治与国际态势, 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既能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 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 同时让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与看待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更客观地看待现实问题, 这对于学生历史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 将新课标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为学生构建愉悦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得到历史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全面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进程, 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联晋.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热点的初探.学苑教育, 2011, (5) .

[2]徐美香.图说历史, 升级教学有效性.新校园学习 (中旬刊) , 2012, (5) .

[3]陶仲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 2008, (s1) .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第10篇

教学核心问题是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融合在一起的重点。课堂教学主题的合理设置, 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 很多的历史教师在重视历史课的史鉴作用、思考每节课的教学主题的同时, 对它的设定和实施有误解:课堂教学主题设定前后贯彻不一, 学生无法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效果差;课堂教学主题牵制学生思维, 教师把学生引到既定的思路上来,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从而丧失话语权;课堂教学主题与现实相离, 使教与学脱节, 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不浓, 等等。这些都使得原本精彩的历史课黯然失色, 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以下我就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定和实施的问题、原因、依据与改进策略作以下论述。

一、课堂教学主题设定和实施的问题及原因

1. 课堂教学主题前后贯彻不一, 偏离主题。

经常有这种情况出现, 教师设定的教学主题, 颇有新意, 立意也较高, 然而一节课下来, 感觉有些虎头蛇尾, 偏离主题, 从而使整堂课显得有点乱, 学生也难以把握住这节课的重点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问题, 但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对历史的理解有问题, 对史观的把握不够全面, 有些只是从理念上接受, 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中。而这样的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 课堂教学主题牵制学生思维。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都“精心”的设计每节课, 每一个流程都亦步亦趋地走向教师设好的那个核心, 但设定的教学主题却未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那个主题的想法, 教师马上把它引到事先安排好的思路上去。长此以往, 学生会慢慢地学“乖”, 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或者为了“讨好”老师, 会尽量猜测老师的想法然后加以回答, 最终丧失自己的思维火花和“话语权”。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完成了, 教学主题也体现了, 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扼杀了学生的不同见解, 这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生成性理念显然相去甚远。这种情况的出现, 既是对历史理解过于单一的缘故, 同时又是教师长期主导课堂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教学中并未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3. 教学主题与学生实际相脱节。

在设定教学主题的时候, 尽管是教师在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基础上提出的, 但是由于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 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 没有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来加以完成的, 因此设定的教学核心问题, 如果太难, 缺乏史料的足够铺垫, 或者史料呈现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也就难以探究出新意;如果太浅显, 学生能直接得出结论的, 又会失去探究的兴趣, 两者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爆发思维火花的机会, 课堂也就难免沉闷或乏味。这是由教师设定教学主题时没有能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现实因素导致的, 属于教师教学技术问题。

二、课堂教学主题设定的依据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 务必要以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首要突破点。那么, 课堂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 课堂教学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热情。

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 最重要的评判指标是学生有没有收获、学生有没有提高和发展。教师应该努力寻求一定的方法和恰当的内容, 在课堂上有效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 要让学生听得进, 还要让学生喜欢听, 能够思考;要让学生乐学或者激起学生好奇、愉悦甚至是兴奋、激动的情感态度, 并能有效地排解和消除学生被动消极的情感状态。

2. 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内容和能力要求。

所谓学生的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的知识和技能。难点是阻碍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主要障碍, 所以, 要想方设法并集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的时间和精力, 着力突破教学的难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难点问题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了然于胸。较为浅显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读书、问答等方式解决, 而复杂的难点问题最好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讨论、练习、具体生动的课件观看等学生活动来解决。

三、课堂教学主题设定的改进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 在设定课堂教学主题时应主要考虑对历史的多角度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处理和教学技术的落实等方面。

1. 多角度理解历史。

高中历史课程除了能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外, 还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就是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2]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核心问题时, 要利用历史让人向善、教人求真、促人反思的教育功能。

此外, 在设定教学主题的时候, 还必须承认历史是多元化的,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会随着人类本身的发展而变化。李文海先生说:“如果史学只知道复述前人的老话, 陈陈相因, 了无新意, 不敢越雷池一步, 那么史学就丧失了生命力, 甚至失去了自己存在的资格和价值。”[3]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 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而言, 历史思想具有相对性这一点是绝对的”。[4]还有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本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也日益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辛亥革命”评价为例, 大陆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两点论”, “文革”期间“阶级斗争”史观到现在的“现代化史观”、“文明演进史观”等多种观点, 而台湾与国民党对其评价却与大陆有些不同, 这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对历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呢?因此, 课堂上出现学生的理解不同于教师所预设的主题是正常的, 而且是可喜的, 我们不仅不应加以“扼杀”, 反而应该小心呵护, 静心倾听。

2. 多发扬民主, 加强互动。

在探究教学主题时必须注重互动性、开放性和民主性, 而不应该体现出教师的话语霸权。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怎样的一个角色?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 而是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不再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 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不再是操纵教学的决定者, 也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 而是在学习活动中与学生相互平等。[5]教师主要的工作一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学生, 引导方向;三是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指出和纠正错误的地方。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在学生的解释中发现真正知识的萌芽, 并帮助学生去继续发展这种知识, 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建构知识并从自身错误中学习”。[6]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主题时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 让学生多说、多问、多参与、多交流、多合作;教师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反思、多研究, 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 多因素整合。

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必须考虑课标、考纲、教材、学生和现实等因素, 教师教学是以课标为依托, 教材是学习历史的文本, 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教材内容也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主题的确定应该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找到一个教材重点和学生可接受性的一个最佳结合点, 它不是游离于教材内容而随意确定的;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想法各异、经历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因材施教”, 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 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同时也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另外, 设定好的教学主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也要根据情况, 随时进行调整, 不能以教师设置好的教学主题来压制学生, 让学生思维受到限制;现实因素也不容忽视, 如不同类型的课, 教学主题各有侧重点, 还有史观本身也在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教学主题的设定还需充分考虑到史观的变化和发展等因素。

4. 多提供材料和探究空间。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的特点, 因此, 对于历史的认识, 必须借助于某种“中介物”去认识和感知, 这种“中介物”主要就是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形式出现的“史料”, 且当前在新高考中, 考题多以新材料、新情境创设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课堂上, 让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各样形式的史料, 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兴趣引导, 即教师提供的史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相关的历史。这样既可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能力, 还可加深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

总之, 课堂教学主题的合理设定, 是追求高质量历史课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合理设定课堂教学主题, 这一课题还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钱乘旦.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历史教学问题, 2004.1:47, 48.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李文海.打破分割促进融合——对历史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历史教学问题, 2004.5.

[4]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第一版:343.

留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留白;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48-02

【作者简介】刘波,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如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计白当黑”技法),此举往往给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艺术享受。教学同样可以“留白”,教学中的“留白”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通过讲述的方式明确将一些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试就高中历史课堂巧用留白、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谈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时留白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2008年11月15日,索马里海盗劫持了沙特超级油轮“天狼星号”,此举震惊了全世界,时至今日,船队出海都需要本国或国际专门海军舰队护航,但被劫持事件仍时有发生。大家想想,在科技与军事实力如此强大的今天,航海都如此困难,那么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西方航海家们又是怎样实现他们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历史现场,去寻找其中的答案。在这里,教师联系现实生活,将留白融入教学设计中,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二、探究活动时留白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可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当人们在看到一个不完整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时适当留白,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评价林则徐的教学环节,为避免直接照搬教材结论的做法,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教师首先出示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史学专著中有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表现的材料,然后围绕“如何评价林则徐”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1)在“开眼看世界”方面,林则徐跟同时代士大夫相比,有没有走在前面?还有没有不足?(2)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跟真实的林则徐一致吗?(3)我们应该如何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这一连串的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内在紧张,这种紧张构成一种积极的“内驱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急于填补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材料的认真分析与课堂的合作探究,最终生成关于林则徐的新评价:林则徐的确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开眼看世界是可贵的,然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之举措则又表明其开眼看世界还是有限的。应该说这一结论是历史的、唯物的、去教条化的,这样的课堂探究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三、利用错误时留白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叶澜教授也曾经提出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到错误的价值,把它作为教学上有价值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教师要针对错误资源,留下空白,暴露问题,以纠正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一般会设问: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往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来进行判断,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然而,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恰恰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学生的惯性思维影响了正确判断,针对学生暴露的这一问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应留下空白,欲擒故纵,接着追问学生:如果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那么,一战结束后,当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时,为什么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了呢?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分析问题不要墨守理论的窠臼,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恍然大悟,发现了自身惯性思维的错误,最终纠正了思路,找到了答案,走出了误区。

四、课堂结尾时留白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课堂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教师若留好空白,弹好终曲,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能取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完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后,可以设计以下结尾: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由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经过一个多世纪前仆后继的顽强努力,才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虽然没能完成这个任务,但它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要阶梯。中华民国的建立,其意义不仅在于结束了中国的帝制时代,而且在于开辟了未来,开启了中国的共和时代,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条件。二十世纪只是刚刚开始,辛亥革命无疑跨出了很大一步,等待着中国人要走的路依然还很漫长……此处留白,不仅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道德感、理智感的熏陶,形成教学的高潮,而且为后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学习埋下伏笔。

总之,教学中的留白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与境界,它不是简单省略,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教学中的留白,必须符合和谐的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不停滞,不隔断;必须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思想驰骋有空间、有余地。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学留白艺术,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创造性与生成性,走向有效与高效,彰显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籍莉.蔡格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中的留白[J].基础教育,2008(03).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连花.高中语文教学“留白”艺术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第12篇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就要习惯于规划课堂用语, 将理论表达清楚, 将乏味的课本知识活灵活现, 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所以, 在有效教学历史课时的表述有这几项需要留意:

1. 要精准。历史上的年月、地点、人物, 全是已经确定的, 日常教学时就要表达精准, 不要模棱两可。

2. 要易于理解。

教师要充分透彻地了解历史教材, 以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述, 特别是碰见书本上不常见很难理解的文句时更要表达清楚。

3. 语言生动有趣。

诙谐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充分表现, 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使用诙谐的语言,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有效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是否让学生有意愿继续了解, 将影响到上课的氛围与教学的成效。因此提出问题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意愿, 处理好这几点:

1. 要有希望达成。

提问时应符合学生的情况, 以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中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让提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方便让学生领会教学的目的;设计的提问应能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愿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设计的提问应该具有适当的难度,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

2. 分门别类。

教师能够把提问划分成两个范围, 即一定要回答的问题与争抢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回答的问题由教师随机挑选回答者, 但争抢回答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由一部分比较积极有勇气而且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解答。

3. 给予肯定和认可。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该用眼神或掌声鼓舞他们。即使是那些理解得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全部参与进来, 一起更好地学习。

三、有效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尽力使学生于精彩丰富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充实, 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这几项内容:

1. 联系实际。

教师要想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 要更深入了解实际生活, 从学生知晓的周边事物、人物和事情开始讲,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使用相关历史图片, 再现当年的情景, 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强调要点。

教师上课有主导的思路, 讲授的东西有鲜明的要点, 学习者才能够把握清楚课堂的整体逻辑, 而且印象深刻。学生下课后, 在实际理论上有新知, 将很有收获和成就感。

3. 应用多媒体课件。

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显示图片、视频、材料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给学生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能够明确主题,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长征》一节时, 先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往往能扣人心弦, 一下子把学生的思想意识拉到长征途中, 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视频讲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时, 课堂上一下子掌声雷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也有利于开展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教学。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定要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可以根据现实环境在合适的时机问一些吸引学生的有关问题, 抑或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 而不可以进行强制的教学。因为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的知识才可以成为他们自身的东西, 才能够学以致用。如在笔者讲述隋唐的“科举制度”时, 刚讲述了一些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 学生便提出:“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是科举考试呀?”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许多学生大胆设想, 畅所欲言, 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结语

总之, 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指引学生感受历史,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提升学生理解与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传播途径下一篇: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