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2024-08-10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精选7篇)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第1篇

播种面积增加

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 340.5千公顷 (170 010.7万亩) , 比2014年增长0.5%。其中谷物 (主要包括玉米、稻谷、 小麦、 大麦、 高粱、 荞麦、燕麦等) 播种面积95 648.9千公顷 (143 473.4万亩) , 比2014年增长1.1%。

单产表现上涨

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 482.9公斤/公顷 (365.5公斤/亩) , 比2014年提高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 982.9公斤/公顷 (398.9公斤/亩) , 比2014年增长1.5%。

总产继续增加

全国粮食总产量62 143.5万吨 (12 428.7亿斤) , 比2014年增长2.4%。其中谷物产量57 225.3万吨 (11 445.1亿斤) , 比2014年增长2.7%。

品种个例

玉米

——关键词:价格下降政策导向“镰刀弯”

2015年玉米“变化多端”, 从生产结构到市场价格均出现明显“变数”。

价格之变——2015年9月18日国家玉米收储价格首次下调至“1元”大关。

玉米价格与市场运行状况息息相关, 也间接受到玉米收储政策的影响。粮食作为商品遵循价格机制原则, 受供需和价值影响价格应有波动, 但在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国外市场价格下降的情况下, 收储价格却迟迟没有响应。随着政策干预力度的逐年加强, “政策”与“市场”逐渐脱节, 造成粮食价格倒挂。2015年, 对玉米市场的这一现象国家最终迈出了调整的步伐, 而2015年也成为玉米价格回归市场的转折点。随着玉米收储政策的调整, 2015年全国玉米价格出现明显的价格回落。据辽宁12316金农热线数据监测显示, 2015年12月, 全国玉米现货均价2 050元/吨, 同比下降11.78%;同期辽宁主产区干玉米收购均价1.86元/公斤, 同比下降13.89%, 玉米收购价降幅平均在10%以上。

结构之变——2015年初,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11月, “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意见出台。

目标:力争到2020年, 减少玉米5 000万亩以上。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 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水稻

——关键词:中规中矩弱势回升

2015年水稻市场表现平平, 水稻栽培面积相对稳定, 在国家收购价格的支撑下, 水稻价格整体略微上涨。

2015年初, 早籼稻监测均价为2 589.67元/吨, 年末监测均价为2 636.67元/吨, 涨幅1.81%;晚籼稻年初监测均价为2 695.00元/吨, 年末监测均价为2 701.50元/吨, 涨幅0.24%;粳稻年初监测均价为2 964.50元/吨, 年末监测均价为2 981.50元/吨, 涨幅0.57% (生意社数据) 。据辽宁12316金农热线监测, 2015年辽宁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为3.12元/公斤, 同比上涨5.76%。

稻谷市场价格虽有上涨, 但就整体市场看, 仍存在政策托市库存过大风险;且东北稻米市场“稻强米弱”的特点在收购旺季表现明显。综上, 水稻市场表现只能描述为“中规中矩”。

大豆

——关键词:进口直逼销售紧迫

2015年国产大豆的市场销售仍是举步维艰。

近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我国大豆出口量基本稳定在20万吨左右, 而大豆进口量却逐年攀升, 2011年大豆进口量5 800余万吨, 到2014年已经跃升至7 100余万吨, 2015年大豆进口量仍然有增无减, 直逼8 000万吨。在市场竞争中, 生产力仍是决定性因素, 进口大豆生产成本低, 价格相对低廉, 对中国本土大豆冲击明显。在大豆的主产区东北, 由于大豆栽培成本高, 收益低, 种植面积日益萎缩;市场价格不好, 农户销售意愿较差, 整体收购运行缓慢。从整体市场看, 2015年国内大豆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仍是积重难返、未有改观。

花生

——关键词:弱势平稳运行尚可

2015年, 花生市场走势较为“淡定”。虽然花生市场并没有呈现最佳走势, 但相对稳定的市场运行状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生产者的心理。目前, 花生市场仍然存在品质参差不齐、产地收购限制、出口等多个问题。从整体市场看, 目前质量较好的花生其价格更为理想。以辽宁地区为例, 由于受到干旱的影响, 辽宁部分花生品质较差, 如瘪粒较多、水分高等, 此类花生最低收购价格仅1.80元/斤左右, 而品质较好的花生最高收购价格可达3.00元/斤左右。可见, 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 品质仍然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

谷子

——关键词:市场低迷交易不畅

2015年谷子一改去年的“意气风发”转而陷入颓势, 各产区价格低迷, 交易不畅。

以辽宁地区为例, 2015年初谷子收购价格最高可达3.60元/斤, 而到了年底则骤降为1.60元/斤, 超过50%的降幅直接表明了谷子从“高价开年”到“惨淡收场”的境遇。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其他谷子产区, 如内蒙的赤峰, 也出现了“去年走俏, 今年滞销”的问题。

总体看, 供求关系失衡仍是谷子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前几年谷子需求较旺, 价格一路上涨, 期间农户种植意愿加强, 部分地区栽培面积扩大;2015年谷子产量较高, 市场走势开始出现逆转, 在很多地区, 上游需求有限, 收购商收货谨慎, 出价较低, 农户对价格不买账, 囤谷不售, 市场交易不畅。

国外数据

2015年, 国际粮价也遭遇了“寒冬”。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数据, 2015年食品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64.1, 比2014年下跌近19%, 这也是全球粮食价格连续第四年下跌, 同时创下7年最大跌幅。数据显示, 2015年包括大米在内的谷物价格指数比2014年下跌15.4%;奶制品价格指数比2014年下跌28.5%;肉类价格指数比2014年下跌15.07%;植物油价格指数比2014年下跌19%;食糖价格指数比2014年下跌21%。

息县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大户情况 第2篇

调查汇报

一、息县粮食生产概况

息县位于豫南东部,信阳市东北部,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6镇14乡1区,343个行政村、总人口9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息县是适合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种植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4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29万亩。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8937万公斤大关,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突破89769万公斤大关,被国家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作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产粮大县,2006、2007、2008还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奖励。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125.16万亩,总产小麦43.0170万吨,平均亩产344公斤;水稻种植面积67.21万亩,总产稻谷37.3636万吨,平均亩产555公斤。息县从 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8年4月份被省政府定为河南省第二轮(200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2009年2月份息县被评为2008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二、息县种粮大户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我县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呈现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效益持续“四增”,同时,粮食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种粮大户。据初步调查,全县现有粮食种植大户(100亩以上)78户,面积25974亩,占全县面积的1.76%,户平333亩。其中100—150亩的大户31个,150—200亩大户15个,200—500亩大户24个,1000亩以上的大户4个,分别是彭店乡张庄村柳学友7100亩,路口乡岳庙村胡德华1368亩,杨店乡街村裴其华2200亩,项店镇邵楼村项广永2782亩。通过调研发现:从种植品种看,种粮大户多以种植优质小麦和水稻为主,从单位亩产效益看,规模种植效益高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从对信息、科技和农机的应用程度看,种粮大户普遍高于一般农户。可见我县种粮大户的发展,既是对粮食生产模式大胆创新,也是对土地经营机制大胆探索,不仅稳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从调查统计分析看,我县种植大户规模种植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1.76%,规模种植户小麦平均亩产430公斤左右,高出全县平均亩产25%,个别种植户小麦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因此,规模种植的亩产明显高于全县平均亩产。我县实行种植大户的规模种植有五个优势,一是便于粮食种植新技术和粮食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粮食品质和粮食 单产的提高;二是种植大户实行大田耕作,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和使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将小块田地种植整理为大田种植,拆除小块田埂和不必要的乡村小路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提高了粮食种植面积;四是可以让农业技术人员有用武之地,发挥农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更加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五是种粮大户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升粮食种植技术,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从种粮大户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县中北部平原粮食主产乡镇。其中,种粮大户较多的乡(镇)为:彭店乡(8户)、项店镇(8户)、杨店乡(7户)、路口乡(7户)。种粮最多的大户为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目前共承包土地7000多亩。2009年2月7日,柳学友做为信阳市种粮大户代表,参加了在许昌召开的种粮大户座谈会,受到了国务院温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得到了省委书记徐光春的赞扬;2月25日被评为“河南省种粮大户先进标兵”;2月29日市委书记王铁带领四大家领导到柳学友家进行调研;3月20日又应邀参加了财政部召开的农村经济发展调研会;4月28日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其次,是我县项店镇邵楼村的项广永,今年共承包耕地2782亩,是我县第二粮食种植大户,他懂科技、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他是目前我县呈现出来的唯一的一个科技种田的全能种地大户,2001年 他成立了信阳市第一个村级植保技术服务站,2003年他又成立了豫南第一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防队,2006年在我县他首先带领农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2007年11月向工商部门注册息县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是我县农民中农业技术职称最高的农业技术人员(2008年6月被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高级职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为农民高级技师职格),2008年2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农民致富能手”,2008年他所负责的合作社与县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完成的《珍稀水稻品种香稻丸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又获得了信阳市2008科技进步奖,他研究开发生产的息香牌(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香稻丸系列产品被作为难得的珍贵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和高贵宾客,该产品远销东南亚、香港、台湾、上海、北京等地区和大中城市,产品数量供不应求,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来源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利用村组早年撂荒地和机动地。2004年以前部分乡镇村的一些撂荒地和机动地,通过村级集体组织发包给农户种植;二是租赁种植或将部分村庄旧宅、荒地等改种粮食。三是耕地流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粮能手、农技人员、乡镇村干部等,将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耕地进行承包。四是承包或跨区域承包农场、林场土地。如彭店乡张庄村的柳学友,将彭店部队农场3400亩土地进行承包,今年又先后与驻马店五 三农场、县林场签订了4000亩土地承包合同,力争到年底达到10000亩,自己购买了耕整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从种粮大户的耕地流转和承包费用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许多乡村的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为50—100元/亩,今年,土地流转承包费用进一步上涨,目前最高达到600元/亩左右。如:项店镇项广永,承包群众撂荒土地1500亩,2004年-2007年每亩每年60-100元/亩;2007年续包时,通过竞争,价格涨到140元/亩;2008年冬季承包部队农场三分场和五分场耕地1000亩,承包费用430元/亩;2009年初又承包本村乐庄村民组土地282亩,承包费用600元/亩。

三、种粮大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小麦抗旱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今年的小麦生产投入增加。受去冬今春小麦严重旱灾和物价上涨的影响,种子、农用柴油等价格上涨,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投入。据种粮大户反映,按照正常的生产水平,今年种植1亩小麦,要投入种子、肥料、农药、抗旱等物化成本在450元左右,比上年小麦生产增加投入80元,增加了22%左右。据调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5月上旬,化肥农药与去年同期略有降低或基本持平,但去年10月份小麦播种时种子、肥料价格较高,目前机械作业费与农 村雇工价格均有上涨;另外,去冬今春小麦抗旱投入的增加也是导致小麦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与去年同期相比,小麦的价格涨幅只有12%,由于农民急于外出打工和急需生产投资将刚打下的粮食几乎全部卖掉,家中存粮很少,现在农民家中早已无余粮可卖,没有享受到目前粮价上涨的实惠。对今年的农资价格、农业机械作业、农村雇工价格、抗旱浇麦投入等情况综合分析,今年生产1亩小麦的成本将比去年增加80元左右,增幅在21%左右,而收益却减少了70元/亩,减幅达10%。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种粮大户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种粮大户进行奖励,优先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优先安排支农贷款等。

2、种粮大户没有真正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一是粮食生产补贴按照原来的计税面积进行登记发放,新增加旧宅、荒地、林地等改种粮食地亩不属于计税面积,因此没有全部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如彭店乡的种粮大户柳学友承包村里的400亩农场荒地,这部分种粮土地国家种粮补贴未对他进行补贴。二是承包别人流转的土地,粮食补贴按原承包户进行登记发放,补贴款归原承包户领取,实际种植者没有真正得到补贴。

建议改进粮食补贴的发放政策,按实际种粮的农户和种植面积进行发放。或者提高粮食价格,通过提供的商品粮数量的多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来体现补贴政策。

3、分散经营和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影响粮食规模化生产。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部分流转大户承包的土地分散,穿插在其他农户的田中,不便统一布局和集中管理。特别是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现象普遍,种粮大户田块周边的田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给大户的生产布局、稻田排灌、病虫防治、机械作业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前许多地方的农田基础设施已经退化老化,沟渠排灌不畅、机泵不转、机耕道不通等等,严重影响了种粮大户的正常生产作业。如去冬今春抗旱浇麦时,许多种粮大户的水利设施几乎没有,要渠没渠,要井没井,要电没电,无法抗浇小麦。

建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机耕道的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改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协调大户的耕地布局矛盾。

4、土地承包方面:一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户之间仅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种粮大户的土地承包难以长期化。农民守地意识较强,尤其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即使老弱病残的农民粗放经营也有利可图,导致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土地流转价格不断上涨,承包期限短而 不稳定。合同大部分(含口头协议)一年一订,大户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极差,短期行为明显,不愿购置大型农机具、改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粮食生产中的大型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土壤改良基本都需要长期性投资。四是个别大户种植的承包田块难以集中成片,不便于管理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生产成本。

我县人多地少的现状,农业生产人均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舍不得进行生产投入,小面积的粮食生产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建议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搞好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整不合理的种粮补贴方式,加大国家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从 而消除部分农民“种地不收一粒粮,也能拿到国家每亩近百元补贴”的念头,给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我们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和产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和产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或收益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农业生产投入高而效益差的现象,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息县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 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冷库)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特色农业以品种特有稀有为优势(如香稻丸、小香瓜等),实现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和品种特有,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人多地少的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5、市场价格风险方面。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粮食价格受国内、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十分激烈。种粮大户对以后各年的价格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粮价的不稳定、农资价格的高涨、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期的因素,极大地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严重制约了种粮大户的长期粮食种植决策和投入。

为促进种粮大户种粮投入,降低种粮大户的粮价风险,建议国家粮食收购部门每年应和种粮大户签订粮食收购合 同。这样不仅可以使粮食收购企业有足够的收购对象,而且将粮食价格确定下来后,能让种粮大户做到种粮收益和投入心中有数。另外,粮食收购企业可以采取在签订收购合同时首先预付一部分粮食收购订金,解决种粮大户急需资金困难,保证种粮大户足够售粮和收购企业足够收粮,达到双方互惠共赢。

6、种粮大户自身素质方面。个别大户文化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制约个人经营能力,许多种粮大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的必要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和经营能力不高,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后备力量不足,对种粮大户梯队建设提出了挑战。

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上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干部等进行大面积土地承包经营,要避免因盲目搞土地流转而导致的“土地流转了,粮食无产了,经营者倒闭了,老百姓傻眼了”的现象发生。对现有的一部分土地流转大户要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农业、农机、科技、农经等部门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培训,让他们都能拿到最低是农民技术员的绿本本。对那些无技术、思想落后、年老没文化或文化功底浅的种地大户要少发展或不发展为好,确实需要的也要给他调配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技人员或干部协助其经营管理。不 然的话,如果因其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问题影响了粮食生产,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个种粮大户可能要承包几千亩或上万亩土地,一旦出现大面积土地不收或减产,将严重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粮食安全。

息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第3篇

【关键词】 抗旱节水 提高 粮食生产效益

1.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适应干旱形势必然选择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節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第4篇

一、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和粮食产量现状

(一) 云南省农业机械化现状。

国家出台的良种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政策, 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大环境下云南省的农业机械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但是, 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 云南省的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山区的耕地条件不适应现有机械技术性能的发挥。

云南省地形在立体上的多层性与水平上的地带性相重迭的状况, 形成了由低到高的多级阶梯, 使地形相对高差大、切割深, 形成坡长、坡陡的态势。全省地貌类型属典型的山地结构, 84%为山地, 10%为高原和丘陵, 6%为盆地。山区耕地坡度大, 地块小而分散, 互不连片, 田间路窄甚至无路, 许多机器进不去, 进去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性能。交通不便, 加上经济基础差等因素制约了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2]

2. 农机推广缺乏经费, 制约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农机具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云南省农业经济不发达, 农民收入低, 2010年云南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3, 952.03元, 远低于全国农民5, 919元的年平均水平。而山区农民收入更少, 其多数资金都用来维持生计, 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独立购买机具的能力。山区地方政府财力弱, 用于农机购置的补贴不足, 导致农机装备差、数量少、分布散, 进一步造成了农业生产率低, 阻碍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1]此外, 农民思想观念、技术知识和经济落后, 对新技术、新机具难于接受, 致使它们得不到广泛推广, 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3. 农机管理技术人员文化素质低, 管理技术落后,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2006年末, 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1843.81万人, 按文化程度分, 未上学占15.27%, 小学占56.35%, 初中占26.04%, 高中占2.18%, 大专及以上占0.16%。可以看出, 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具体到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上也不例外, 其综合素质、作业技能、维修技能都亟待加强。同时农机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不强。

(二) 云南省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2011年, 云南省粮食产量达1, 755.6万吨, 增产105.6万吨, 在连续三年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 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连续第9年增产, 创造了云南粮食生产的历史新纪录。云南省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 粮食增产保障了市场供应, 为社会和谐稳定,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乃至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 为政府很好地管理通胀预期, 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更应看到近些年云南省年粮食产量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产量不稳定。我国整体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以及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了从省外调剂粮食的做法。因此, 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应立足于发展本省的粮食生产。[3]

(三) 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在对传统农业的分析过程中得出要使农业持续增长, 首当其冲的就是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农业部部长韩长斌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还是农村达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 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增产增效。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 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 可以实现人工所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 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节本增效。

2.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抢农时、抗灾害的作用。

在灾害天气下利用机械可以完成抢种抢收。农机在抗灾救灾中, 为恢复生产和灾民生活起到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有利于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

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4]

二、灰色关联法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 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 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 两者关联度就小。本文主要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实证分析。

设有m个时间序列:{X1 (0) (t) }, {X20 (t) }, …, {Xm (0) (t) } (t=1, 2…, N) (t=1, 2, …, N) ,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 这m个序列代表m个因素 (变量) 。另设定时间序列:{X0 (0) (t) } (t=1, 2, …, N) ,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 而上述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这一观点, 可给关联度一个量化模型, 其计算方法与步骤具体叙述如下:

(一) 原始数据变换和计算关联系数。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量纲 (或单位) 不一定相同, 如机械拥有量为台或部, 粮食产量为万吨, 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 这样的数据很难直接进行比较, 且它们的几何曲线比例也不同。因此, 对原始数据需要消除量纲 (或单位) , 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

关联系数反映两个被比较序列在某一时刻的紧密 (靠近) 程度。经数据变换的母数列记为{X0 (t) }, 子数列记为{Xi (t) }, 则在时刻t=k时母序列{X0 (k) }与子序列{Xi (k) }的关联系数为:

式中△0i (k) 表示k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即△0i (k) =| (x0 (k) -xi (k) | (1≤i≤m) ;△max和△min分别表示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ρ称为分辨系数, 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 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ρ∈ (0, 1) , 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

(二) 求关联度并排序。

两序列的关联度便以两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 即:

式中r0i为子序列i与母序列0的关联度, N为比较序列的长度 (即数据个数) 。最后, 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 组成关联序。它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云南省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下面我们将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农业机械量与粮食产量相关性:

注:由《云南统计年鉴2011》整理得到。

注:由《云南统计年鉴2011》整理得到。

则N=5, M个因素分别为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农用水泵。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五种农业机械拥有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一) 原始数据变换和计算关联系数。

首先运用初值法将表1、表2中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然后算出k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0i (k) , 见表3:

由表3可以得出△max=0.652, △min=0, 我们取分辨系数ρ为0.05。由式 (1) 得k时刻经过数据变换后的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序列与粮食总产量序列的关联系数Loik, 见表4:

(二) 求关联度并排序。

知道了关联系数, 由式 (2) 我们可以算出k时刻经过数据变换后的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序列与粮食总产量序列的关联度roi, 对其排序得到表5: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 云南省各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与本省粮食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农用水泵、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农用大中型拖拉机。表明影响云南省粮食产量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小型拖拉机及其牵引农具, 其次是水利设施, 再次是小型拖拉机及其牵引农具。

四、推进云南省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除了借鉴以上分析出的农业机械排序来发展农业机械, 对于如何提高云南省农业机械化程度还有如下建议:

(一) 改变观念, 大力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

占云南省面积94%的山区土地如果不能实行农业机械化, 就谈不上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 更谈不上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而且, 云南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比较重要的边境地区大都分布在山区, 因此, 在山区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山区居民生活生存条件的改善不仅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政府应将推进山区农村劳动机电化纳入到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予以鼓励支持, 改变认为农业机械化就是机耕、机播、机收等大田作业从而只能在平原地区发展的观念。针对云南省绝大多数耕地地势不平整, 耕地面积小的特点, 一方面要开展农机新技术的开发, 研究生产适合山区、半山区作业的小型、便携式农机具和具有云南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机械;另一方面, 要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农机研究、推广部门与农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接, 联合攻关, 研制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农机具。同时, 政府需要投入资金, 对山区、半山区自然村进行中长期规划,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既进行道路 (包括机耕道) 、灌溉与排水建设, 又要把面积较小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面积较大的高产农田,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实现农民增收。[1]

(二) 增加投入, 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政府的支持资金应实行普惠制:在看到种粮大户、农机大户需要支持的同时, 更应看到山区农民由于收入水平低购买农机具的难度更大, 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建设, 加大对机械化水平低的薄弱环节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营造农机推广工作的良好环境。同时,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机新型实用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 引导农民使用小型机电产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支柱产业所需的机械引进、推广方面给予倾斜, 如设备农业配套装备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贮运、保鲜、高效节水灌溉等机械设备。[5]

(三) 加强农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新技术培训, 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 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 而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困的关键;他明确指出要通过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6]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现有的干部, 同时引进高素质农机管理人才。政府应该在资金、信息等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山区农村劳动适用的小型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 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加强农机安全教育, 把农机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宁旺云, 张永华.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33) :209

[2].王波.云南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研究探讨, 2008, 2:13

[3].童彦, 潘玉君等.云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 2007, 23 (7) :594~595

[4].州政协副主席.加速农机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EB/OL].http://www.xsbn.gov.cn/legalbill/quarterly/contentslist/200510/1739.html, 2005-10-10

[5].杨朝林.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方法的思考[J].湖南农机, 2011, 38 (3) :5

文溪乡农业和粮食生产半年工作汇报 第5篇

中共文溪乡委员会

文溪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1日

今年以来,文溪乡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粮食生产情况

(一)粮食生产计划落实情况。全乡中稻播种面积9586.23亩,其中超级稻种植面积2154亩,其他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6906亩,良种覆盖率达94.5%;完成玉米种植面积303亩,薯类307亩,大豆152亩,全面完成了县里下达的主要粮食生产计划任务。

(二)冬种生产计划。全乡今冬油菜种植面积预计在3600亩左右,与往年持平。

二、粮食生产主要举措

(一)抓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乡长黄伟为组长,副乡长陈炜为副组长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

(二)抓责任落实。全乡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乡政府和各村签订《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粮食生产考核纳入对各村双文明目标考核。将粮食播种面积分解到各村,层层落实责任,将生产任务落实到田间、农户。

(三)抓政策落实。全乡上下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有关鼓励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准确审核、及时申报我乡良种推广补贴面积,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2010年,我乡共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1427154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和综合油价补贴资金675505元,1

退耕还林补贴资金751649元。

(四)抓病虫防治。今年由于降雨次数多,受灾面广,对我乡的水稻生长带来较大影响。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安排布署我乡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实行领导分片、干部包村。一是及时对我乡水稻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合县植保站发布的病虫情预报,发布病虫情预报及防治意见。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将发布的病虫情预报张贴到组,共印发张贴1500余份;三是深入田间指导实施防治,对病虫害较重的稻田重点督促施药。四是对我乡水稻病虫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鼓励农户参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五)抓高产示范。建立“千亩优质超级稻示范片”,以点带面,推动全乡粮食生产。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制定了《文溪乡千亩优质超级稻示范片实施方案》,成立了示范片领导小组,将示范片工作确定为今年以及今后文溪乡粮食生产重点工作。首先,做好示范片选址工作。通过实地勘察和研究,决定将示范片定在上宝村二至九组、水屯村一、二组,总面积1000亩,此地大部分稻田为沙质土壤,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渠已配套,排灌方便,地势平坦,光照条件好,温光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生态环境好,有利于获得高产和示范效果的放大。其次,加强技术指导。由高级农艺师、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莫光珍、乡农技站高级工陈万龙全面负责示范片的技术指导工作,搞好对示范片农户高产优质、生态环保、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示范片的科技入户率和技术含量。

(六)抓科技兴粮。推进科技兴粮,加强农技推广和科普宣传。科普方面计划今年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5期,培训人员300人次,已举办农业农技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30余人次;科技方面主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七)抓抛荒治理。耕地抛荒将减少粮食面积,降低耕地质

量,不利于粮食稳定发展。为此,我乡积极加大对耕地抛荒情况的治理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对中央鼓励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的宣传力度,形成重视粮食生产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开展耕地抛荒情况调查。组织以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为主的调查队伍深入村、组和农户开展耕地抛荒调查活动,掌握本乡抛荒的详细情况。根据调查情况,我乡抛荒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因灾水毁耕地和外出务工,无劳力耕种抛荒;三是抓好耕地流转工作,加强耕地的管理。乡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乡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指导和服务,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采取以转包、转让、租赁、联营等多种形式,将抛荒耕地转包给有劳动能力的人耕种,培养种粮大户;四是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充分利用山区“望天田”和旱地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玉米等杂粮作物,做到主、杂并举,以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质稻优质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用工成本,筛选推广节本增效技术,以提高粮食单产。

三、粮食生产中存在问题

尽管我乡粮食生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产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一是因灾损毁严重的稻田难以恢复;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乡农业农技技术推广中心建设亟待加强;四是种粮比较效益仍然偏低,特别是农资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严重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五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了农民扩大种粮面积的能力。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第6篇

河南省为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因此研究作物气候生产力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栽培模式、挖掘作物生产潜力具有重要作用。气候生产力是在理想条件下单位面积下的作物最大产量,把理想条件下的气候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结合起来使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更具有针对性。其中郭文轩等[6]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河南生产力布局进行了初探,河南王学强等[7]研究的河南小麦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以FAO的生态区域法为基础对河南小麦生产潜力进行研究,丁咏梅等[8]的组合预测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中对河南1985~2001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进行预测。南都国等[9]利用灰色马尔柯夫链预测模型预测作物产量。根据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人们根据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不同的预测模型,各种模型都有特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但因影响作物产量因素的复杂性,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系统数据较少且存在灰色信息的情况下,该模型较为适用。另外,从理论上讲,灰色模型可以从初始值一直延伸到未来任意时刻,可以对长远的粮食产量提供规划性依据,在事物内部规律不易确定的情况下,该方法为一种比较好的预测方法。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作物的生产潜力,利用GM(2,1)模型对河南未来12a的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经检验效果很好,说明GM(2,1)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根据河南省的地理特点,本文选用均匀分布的7个站点1951-2009年的气象资料,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力资料[7],其中项城和卢氏选取了1957年以来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等,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和河南省1990-2009年统计年鉴。

1.2 方法

1.2.1 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

计算作物气候生产力的方法很多,如迈阿密模型、筑后模型。考虑到所用资料既易于获取同时又能清楚说明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选用了Lieth方法即著名Thornthwaite Memoriai模型[10]:

式中,pv—作物的气候生产力[kg/(hm2·a)],v—年平均蒸散量(mm),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年降水量(mm),L—平均蒸发量(mm),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是年平均气温(℃)。应用Lieth方法计算出各代表站点逐年的pv值即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1.2.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11]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变异系数也称为离散系数,常用倍数式百分数表示,标准差系数为标准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比值的百分数,记为C·V:

C·V越小,说明分散程度越小,气候生产力的年际波动性也越小,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也越强。

1.2.3 普通Kriging插值

克里格法,又称空间局部估计或空间局部插值法,建立在变异函数理论及结构分析基础之上,主要利用区域化变量的原始数据和变异函数的结构特点对未采样的区域化变量取值进行线性无偏,最优估计。普通Kriging法的原理如下[12,13,14]:

在克里格插值中,一个待估点变量的估计值,就是其周围影响范围内n个已知变量值的线性组合,可以定义为:

表示观测值,它们分别位于区域内Xi位置,XO是一个未采样点,要避免系统误差,选取λi,使Zv(x)的估计无偏,就必须使根据无偏和最优条件(估计方差最小),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到普通克里格方程组:

式(5)中的μ是极小化处理时的拉格朗日乘数,γ(Xi,Xj)是随机变量Z在采样点Xi和Xj之间的半方差(semiovariance);γ(Xi,X0)是Z在采样点Xi和未知点X0之间的半方差。这些量都是从变异函数(variogram)得到的,它是对试验变异函数的最优拟合。由克里格插值法得到未采样的区域的气候生产力值,从而对未测区域的整体进行趋势分析。

1.2.4 灰色系统预测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用于控制和预测的新理论与技术,其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系统[15],而地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灰色系统,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灰色预测方法对粮食产量进行预测。灰色模型,常用的有GM(1,1)、GM(2,1)、GM(0,N)等。GM(1,1)模型适用于具有较强指数规律的序列,只能描述单调的变化过程。对于非单调的摆动发展序列,就要建立GM(2,1)模型[16,17,18]。

定义1.2.4.1设原始序列x(0),

其1-AGO序列x(1)和1-IAGO序列α(1)x(0)分别为

记x(1)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为则称为GM(2,1)模型。

为GM(2,1)模型的白化方程。

定理1.2.4.1设x(0),x(1),z(1),α(1)x(0)如定义1.2.4.1所述且

则GM(2,1)参数列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由高等数学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得出关于GM(2,1)模型,然后求出原始数据的还原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残差和相对误差,最后进行灰色预测精度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生产力的时间变化特征

河南省从整体来讲,59a年来气候生产力是呈上升趋势的,从1952年来气候生产力开始增长(图1,图2),由图2M-K检验法得到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的突变年份,其中1958-1969,1973-1977,1983-1987,2007-2009年气候生产力明显的增加。从年代上讲,6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生产力有显著性增长。经计算得:50年代负距平占66.7%,60年代正距平占60%,80年代正距平占80%,21世纪正距平占90%。通过计算变异系数,信阳最小占7.13%,卢氏占8.86%,项城占9.86%,安阳的最大占12%。

安阳与信阳、卢氏与项城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Y安阳=-11.50x+10769,Y信阳=10.211x+13799,

Y卢氏=-0.0694x+10759,Y项城=9.0515x+12266

安阳以11.50 kg/hm2·a的速度呈递减趋势,信阳以10.211kg/hm2·a的速度呈增加的趋势,卢氏以0.0694 kg/hm2·a的速度呈减少趋势,项城以9.0515 kg/hm2·a的速度呈增加趋势。信阳的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项城,安阳的下降速度最明显,其次是卢氏(图3、图4)。

通过河南省四个典型站点的比较,河南省的气候生产力虽在部分年有波动下降,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上升的。通过图2,图3比较,豫南>豫东>豫西>豫北,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其次是豫东的,豫北的下降速度最明显。由变异系数比较59a来气候生产力的波动性,豫南的稳定性最大,豫南>豫西>豫东>豫北。

2.2 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河南省20个站点的气象数据,部分数据来自文献[7],在Arc GIS 9.3软件中运用kriging插值法,得到河南省59a平均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图。河南省气候,北部为中温带,南部为暖温,河南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

从整体来讲(图5):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明显。从豫东南到豫西北逐渐减少,低值出现在豫北的安阳、鹤壁等地;从豫东向豫西气候生产力逐渐减少,低值出现在豫西的三门峡等地。气候生产力的最大值在豫南的信阳(>13454.4488kg/hm2·a),最小值在鹤壁(<8646.84kg/hm2·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因此降水量是影响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重要因子。

2.3 作物的潜在生产力及粮食产量预测

气候生产力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假设人为可控制的因子土壤、品种、栽培技术等处于最有利状况,那么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作物最高产量,而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河南省整体上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温度适中,则降水量成为河南气候生产力高低的关键因子。从90年代以来河南省粮食总产量、气候生产力及粮食潜力分析结果可知(表1),90年代以来,现实生产力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河南省平均粮食生产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

根据1991-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中的粮食总产量为原始数据,建立GM(2,1)预测模型,计算得到预测公式:

上式进一步进行精度检验,检验值为:C=0.4289(好),p=1.0000(很好)。

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得到2009-2020年河南粮食产量预测值见表2。

3 结论

(1)59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呈上升趋势,1955年为气候生产力突变点,并且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60年代和80年代的气候生产力有显著性增长。

(2)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增速和稳定性情况为,豫南的气候生产力增速最快,稳定性最大;增速情况为,豫南>豫东>豫西>豫北;从稳定性来讲,豫南>豫西>豫东>豫北。

(3)降水量是影响河南省气候生产力的重要因子,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明显,从豫东南到豫西北逐渐减少,从豫东向豫西气候生产力逐渐减少,气候生产力的最大值在豫南的信阳,最小值在鹤壁(<864684kg/hm2·a)。

(4)90年代以来,河南省作物现实生产力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气候变暖对于河南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从气候生产力来讲,河南省平均粮食生产仍有40%-45%的生产潜力。

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第7篇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要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是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2015年3月6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指出,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出了几项新高:粮食总产创新高,2014年达到了6 071亿kg;粮食单产创新高,达到了359 kg;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历史最高,接近450 kg。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继续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其次是坚守1.2亿hm2(侣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守1.2亿hm2(18亿亩)耕地的红线,现有耕地面积要保持基本稳定。要探索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基础上,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近年来,我国耕地持续减少,其中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再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今后要更加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主产区推进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主粮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法律、市场和技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最后是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种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

上一篇:美国历史和中美关系下一篇:安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