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霉素范文

2024-05-24

真菌霉素范文(精选6篇)

真菌霉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的17例真菌角膜炎患者中, 男12例, 占70.6%, 女5例, 占29.4%, 年龄18~60 (39.7±2.1) 岁。17例患者均满足以下诊断标准: (1) 具有典型角膜真菌性溃疡形态; (2) 刮片检查发现菌丝; (3) 抗生素治疗2~3周仍无效果。接受治疗前病程15~30 (15.5±2.5) d。临床症状主要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前房积脓、角膜溃疡、基质灰白色混浊等等。病因中, 植物性外伤如麦杆、稻粒、树枝等所致9例, 占52.9%;金属异物外伤6例, 占35.3%;其他2例, 占11.8%。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对照组6例和试验组11例, 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0.5%氟康唑滴眼液点眼, 每次1~2滴, 每隔2h 1次;试验组给予0.3%那他霉素溶液点眼, 每次1~2滴, 每隔2h 1次。2组均每日采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及前房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 患者荧光素染色呈阴性, 且角膜病灶愈合, 前房积脓消失。有效:用药后, 角膜病灶有明显缩小, 前房积脓缩小。无效:用药后, 角膜病灶无明显变化甚至扩大, 前房积脓无明显变化甚至增多, 且伴有角膜穿孔等其他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中, 治疗时间为15~35 (25.5±1.5) d。17例患者角膜溃疡逐渐愈合, 病情均有所好转, 无一例发生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前房积脓大部分吸收, 视力提高均有所提高, 最好者达到0.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一种感染性疾病, 真菌性角膜炎大多有植物外伤引起, 现如今临床广、大量地不合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也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率较高, 特别是有植物外伤性溃疡患者, 为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检出率, 要做好常规角膜刮片真菌培养,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减少致盲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真菌治疗, 但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 对患者身体特征的变化来评估疗效。而那他霉素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分子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部分分子结合, 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 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 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细胞成分衰竭。其杀真菌的作用较为明显, 局部使用那他霉素治疗也可以在角膜基质层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时, 首先需清创, 将坏死组织去除干净, 这样才能使得药物深入病原, 达到治疗的目的。清创之后, 要进行烧灼, 使用5%碘酒烧灼溃疡面, 进而有效杀菌。氟康唑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 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素, 阻断细胞膜上角甾醇的合成, 从而影响其细胞的通透性, 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而那他霉素是一种四烯烃类抗菌素, 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相结合, 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外溢, 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2]。与氟康唑比较, 那他霉素具有给药途径简便、眼部耐受性好、局部吸收、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且滴药后, 那他霉素会黏附于角膜溃疡表面, 滞留时间长, 有利于角膜基质的吸收, 将药效发挥出来。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总有效率为90.9%,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66.7%, 且用药方便, 无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治疗效果明显明显优于氟康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易云, 何月枝.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9) :3624.

真菌霉素 第2篇

关键词:血液病,口腔真菌感染,二性霉素B脂质体

近年来选择南阳医专附院血液科2004年4月至2007年7月收治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64例, 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 女24例, 年龄5~79岁, 平均44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16例, 急性髄性白血病 (AML) 1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4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6例 。

1.2 诊断依据

①2次或2次以上患者痰培养出同一种真菌;②1次痰培养出真菌同时从身体其他部位培养同一真菌或其他真菌;③经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内分泌物真菌阳性。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伴细菌感染诊断标准:真菌培养阳性前后48 h内血细菌培养或痰细菌培养阳性。

1.3 诱发因素

所有患者均经多次化疗长期应用抗生素和 (或) 激素治疗。ALL运用VDCP或VDLP方案, AML运用DA或MA方案, HD运用COPP方案, NHL运用CHOP方案。

1.4 临床表现

64例患者均有发热, 体温为37.6℃~40.3℃伴寒战畏寒50例 (78.1%) , 有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 咯白粘痰或泡沫痰56例 (87.5%) ;口腔感染16例 (25%) ;腹泻2 (0.3%) 例。

1.5 主要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4例 (0.6%) , 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 (0.3%) 急性呼吸窘迫症 (ARDS) 4例。

1.6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症状、体征、临床微生物学检查均恢复正常。②明显改善:临床表现显著好转, 临床微生物检查未完全恢复正常。

2结果

2.1 真菌检出情况

64例患者均培养出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34例 (53.1%) , 酵母菌18例 (28.1%) , 曲霉菌12例 (8.8%) 。

2.2 治疗与转归

64例均接受抗真菌治疗, 36例单用氟康唑治疗, 28例用氟康唑+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 24例接受二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详见表1。

3讨论

血液病患者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 其中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骨髓抑制期, 由于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等的应用, 极易使真菌增殖和扩散[1]。一般情况下, 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仍发热或体温下降后再次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

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可以有肺炎, 支气管炎, 胸膜炎及肺脓疡或炎性肿块样的各种表现[2];口腔白斑、长期腹泻、脑炎、败血症等表现。因此需结合痰、咽拭子、尿、血、脑脊液、大小便等培养结果及胸部X线, 肺部CT检查情况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 综合分析后方可作出正确诊断。

以前, 临床上多采用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氟康唑主要对白色念珠菌有效, 对非白色念珠菌疗效差, 特别是曲霉菌感染者无效。本组患者培养结果显示, 多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 曲霉菌感染患者也曾使用氟康唑治疗, 无以例患者治愈。所以对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 二性霉素应为首选。本组患者使用二性霉素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本院5年中收治64例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 相关死亡率为15.6%, 说明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特别是恶性血液病复发, 全身情况差, 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是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总之, 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真菌感染非常重要, 也是提高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治愈率、存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军.血液病至死性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00, 1:15-16.

真菌霉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8例 (38眼) ,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 观察组20例 (20眼) 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治疗, 对照组18例 (18眼) 使用氟康唑联合碘酊进行治疗。观察组男12例 (12眼) , 女8例 (8眼) ;年龄在20~64岁之间, 平均年龄41.7岁;就诊之前病程在6~21 d, 平均10.4 d。对照组男11例 (11眼) , 女7例 (7眼) ;年龄在19~66岁之间, 平均年龄42.3岁;就诊之前病程在7~20 d, 平均10.6 d。所有患者视力:手动24眼, 光感10眼, 指数4眼。轻度患者14例 (14眼) , 重度患者18例 (18眼) , 重度患者6例 (6眼) 。

1.2 诊断标准

使用显微镜监测确诊, 临床表现为真菌性感染, 且比较典型, 患者的角膜表面呈现为乳白色或者灰白色的苔垢物, 可比较明显地观察到卫星病灶和伪足[2]。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使用药物前, 刮片镜检, 进行真菌和细菌的培养试验, 确定菌种。然后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局部治疗, 注射用水将药物进行稀释, 浓度在0.2~0.25%之间, 前3 d滴眼频率稍高, 一般每隔0.5 h/1次滴注, 3 d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 延长到每1.5 h/次滴注。前3~5 d, 全身每d用药10~30μg, 并于结膜下注射20μg/ (次·d) 两性霉素B脂质体药液。同时, 联合使用碘酊进行病灶的清创, 对局部溃疡部位予以烧灼, 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1.3.2 对照组

刮片镜检确定菌种。使用氟康唑联合碘酊进行治疗。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患者的溃疡眼角膜进行冲洗, 进行表面局部麻醉, 对角膜溃疡局部使用消毒刀将坏死组织刮净, 并使用碘酊对溃疡局部认真冲洗。结膜下注射氟康唑1 mL/d, 按同样方法使用3 d, 然后根据患者情况, 3 d/次, 1 mL/d。同时, 使用氟康唑液滴眼, 1次/h。治疗期间, 患者服用维生素以及阿托品[3]。

1.4 疗效评定标准

(1) 整体疗效。有效:患者角膜溃疡部位逐步缩小, 症状逐步减轻;显效:患者角膜溃疡部位完全愈合, 病症消失, 荧光染色变为阴性;无效:患者角膜溃疡部位基本未发生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 病症基本未出现改善甚至恶化。 (2) 不良反应情况。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分别进行观察和评定[4]。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治疗情况

观察组患者中, 总有效率为95.0%;无效1例, 占5.0%, 有效率为50.0%, 显效率为4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无效4例, 占22.3%, 有效率为44.4%, 显效率为33.3%。观察组较之对照组, 治疗效果明显更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出现2例胃肠反应患者, 占10.0%, 不予处理, 停药后症状逐步消失,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反应患者, 1例发热患者, 总占22.3%。两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更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真菌角膜溃疡在角膜溃疡中最高发生几率可达20%, 且近些年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给越来越多的患者造成了身心的巨大痛苦。由于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致盲率较高, 如不能及时或采用最佳药物进行合理治疗,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致盲几率。同时, 由于真菌性角膜溃疡在发病早期并没有较为统一的临床特征, 容易使得部分患者被遗漏, 在后期的治疗中, 难度加大, 也增加了致盲的风险。

临床诊断中, 往往对真菌的培养时间比较长, 等到菌种确定后, 容易导致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治疗难度。该组患者采用真菌和细菌显微镜实验室快速监测法, 对菌种的监测更为迅速, 且监测结果更加准确, 能尽快实现临床确诊, 为患者的及时治疗争得了更多时间, 利于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

两性霉素B是临床一种有效的拮抗真菌药物, 对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但同时, 因两性霉素B不能与水相互溶合, 滴注入眼内后, 透视性较差, 且不良反应比较明显, 临床在应用中一般比较慎重。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在两性霉素B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制剂, 且经研究证实, 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仅具有更强的抑制真菌的功能, 且在眼内的通透性较好, 应用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较轻, 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基本不会产生影响[5]。

该文统计资料也显示, 较之临床常用的氟康唑联合碘酊的方式, 在治疗该组38例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中, 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效果更为显著。20例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治疗的患者, 总有效率为95.0%;无效1例, 占5.0%, 有效率为50.0%, 显效率为45.0%。18例采用氟康唑联合碘酊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 总有效率为77.7%;无效4例, 占22.3%, 有效率为44.4%, 显效率为33.3%。另外, 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 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出现2例胃肠反应患者, 占10.0%, 停药后症状逐步消失,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氟康唑联合碘酊方式治疗组出现3例胃肠反应患者, 1例发热患者, 总占22.3%。两组治疗情况整体比较, 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治疗效果明显更具优势,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可知, 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治疗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中整体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比率少, 且症状较轻, 对患者的治疗基本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值得今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洁, 高伟, 朱海峰, 等.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 :73-75.

[2]孙义宝, 张宁伟, 文远志.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6) :126-128.

[3]陶玉珍, 姚莹, 李清云.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外伤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J].眼科杂志, 2010 (2) :103-105.

[4]姜海龙, 彭小非.两性霉素B及其新型制剂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5) :54-56.

真菌霉素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各40例。A组患者年龄在20~52岁, 平均年龄为 (36.24±2.46) 岁。B组患者在19~54岁, 平均年龄为 (38.02±3.41) 岁。C组患者年龄在21~50岁, 平均年龄为 (37.21±2.01) 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用作组间对比。

1.2 方法

A组采取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 指导患者在睡觉之前彻底清洁外阴, 将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1粒放入阴道后穹隆处, 一个疗程为7 d, 共2个疗程。B组采取头孢呋辛治疗, 静脉滴注0.75~1.5 g, 每隔8 h一次。C组采取阿奇霉素治疗, 每次剂量为500 mg, 1次/天。最后分析3组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

(1)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呈阴性; (2)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好转,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为阴性; (3)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生命体征趋于正常, 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呈阳性; (4) 无效: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呈阻性, 临床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严重恶化, 降低患者生命质量。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9 5.0 0%, 明显高于B组的8 7.5 0%与C组的80.00%,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真菌性阴道炎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外阴阴道炎症, 其病原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 占85%~90%, 另外还有一些球拟酵母菌及别种念珠菌[2]。念珠菌能在人体口腔、阴道黏膜及肠道中, 引发明显的症状, 只有在各种条件都合适时才会突然发病。如患者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造成其机体内部出现菌群失调现象, 从而打破了阴道内微生物的平衡关系, 严重影响了阴道的抗感染能力, 从而引发真菌性阴道炎。另外, 当机体缺乏维生素B或患有严重的传染病、消耗性疾病都会促进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3]。

注:3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灼痛、瘙痒、白带呈白色黏稠豆渣样, 当病情加重时, 可导致患者痛苦异常, 坐立不安。在临床中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从杀灭病菌、消除诱因及改变阴道酸碱度3个方面着手, 其中杀菌治疗是最为关键, 也是最有效的。虽然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药物多样多样, 但临床效果不一。临床实践认为:硝呋太尔是一种硝基呋喃类衍生物, 具有显著的广谱抗微生物作用, 对白色念珠菌、细菌、滴虫等均具有良好的活性。而制霉菌素是一种多烯类抗真菌药物, 对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活性。硝呋太尔制霉素在机体外部同样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滴虫的广谱活性。通过各种药物成分之间的无负性相互作用, 对真菌性阴道炎具有显著的疗效[4]。

在本次实验中, 通过观察硝呋太尔制霉素胶囊、阿奇霉素及头孢呋辛在真菌性阴道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得出3种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7.50%、80.00%, 可见硝呋太尔制霉素胶囊治疗真菌性阴道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虽然各组患者中均出现部分轻微的不良反应, 但不用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均可自行缓解。总之,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给予硝呋太尔制霉素胶囊治疗,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力, 宋学红, 郝增平, 等.国产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 8 (1) :26-29.

[2]张文晶, 余明莲, 肖英, 等.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用于妊娠期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0, 26 (2) :120-122.

[3]石波, 徐元屏, 朱慧芳.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混合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8 (6) :150-151+13.

真菌霉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呼吸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 男40例, 女36例, 年龄22~58岁, 平均年龄 (39.1±8.6) 岁。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35例 (46.1%) , 克柔念珠菌12例 (15.8%) , 热带念珠菌16例 (21.1%) , 曲霉菌感染13例 (17.1%) 。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诊断标准

上述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大部分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低热和呼吸困难的病史, 均有两肺呼吸音减低, 呼气相延长, 可闻干性啰音, 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部分患者合并有骨质疏松、肺癌、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在检验科细菌室进行真菌培养检测、菌种鉴定实验及药敏试验。痰标本收集流程:5%碳酸氢钠溶液含漱口数次后清水漱口, 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1~2口收集送检。痰培养真菌生长连续2次或2次以上证实为同一种真菌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后给予抗真菌药物。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给予镇咳平喘、解痉祛痰药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纠正酸碱紊乱等;间断输血浆或新鲜血, 给予多种维生素, 加强能量补充。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 1~5m g/d, 1次/d, 当增加至每次0.5~0.7m g/kg时暂停增加剂量, 最高单次剂量不超过1m g/kg;治疗组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 每天200~400m g, 1~2周痰菌转阴后改为口服, 100mg/次, 1次/d, 整个治疗时间为1~2个月,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痰培养真菌变化,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X线胸片或CT。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深部痰真菌培养阴性, X线胸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 痰培养阳性, X线胸片病灶较治疗前减少或无改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 甚至加重, 痰真菌培养仍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 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 P S 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两组基本情况资料为一般计数和计量数据, 使用卡方检验及成组t检验, 做两组平衡比较。结果资料为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均取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2,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 通常存在于正常人体中且并不致病;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 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和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 使得外源性或内源性的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真菌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藻菌植物中真菌超纲,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大多数对人有利;致人体生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侵犯皮肤、毛发和指甲, 为慢性疾病, 有顽固性复发的特点, 但对身体危害较小;而深部真菌可侵犯人体内脏, 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还有些能产生毒素 (中毒性真菌病) , 比如寄生于粮食、饲料和食品中的真菌[2]。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征为存在持续的气流限制 (呈进行性发展) , 同时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的气道和肺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加, 有时或出现急性加重及合并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吸烟等均能诱导炎症损害肺脏, 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

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发挥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 用于治疗严重的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由于其毒性较大和不良反应较多, 故我们使用该药时严重控制其剂量并循序渐进给药。氟康唑口服吸收良好, 在体内分布广, 可渗入脑脊液中;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必要成分——麦角甾醇合成酶, 使麦角甾醇合成受阻, 从而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和抑制其生长繁殖, 主要用于各种真菌感染等。目前, 对真菌感染的诊断目前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方法, 死亡率依然较高, 所以预防真菌感染变得非常重要。本文结果显示, 氟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疗效优于应用两性霉素B。

参考文献

[1]左小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2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 (10) :20-21.

真菌霉素 第6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自2008年6月至10月临床分离的110株酵母样真菌, 病人年龄59~73岁, 平均 (67.3±5.6) 岁, 分别来自痰标本、尿液、血液、粪便、胸腹水等标本, 其中白色念珠菌54株, 热带念珠菌21株, 克柔念珠菌12株, 光滑念珠菌11株, 其他念珠菌12株, 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初步鉴定, API 20C AUX鉴定到种。

1.1.2 标准菌株:

白色念珠菌 ATCC 90028, 热带念珠菌ATCC 750, 克柔念珠菌ATCC 6258。

1.1.3 培养基与试剂:

(1) RPMI 1640 培养基:含谷氨酰胺不含碳酸氢盐, 2%葡萄糖, 0.165MOPS (磺酸1, 4氮氧丙烷) 缓冲液, 调pH至7.0; (2) 改进的shadomy琼脂。

1.1.4 抗真菌药物:

(1) 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药液, 使用时稀释至目标浓度; (2) 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Rosco药敏纸片。

1.2 方法

1.2.1 菌悬液制备:

将待检菌种接种于沙保氏琼脂上, 35 ℃ 24 h, 挑取直径>1 mm菌落, 于无菌生理盐水调整至0.5麦氏单位浓度, 备用。

1.2.2 M27-A宏量肉汤稀释法:

按照NCCLS 1997操作指南进行, 将0.5麦氏单位菌液先用无菌生理盐水1∶100稀释, 再用RPMI 1640 1∶20 稀释至终浓度[ (0.5×103) ~ (2.5×103) CFU/ml], 按每管0.05 ml加入试管浓度范围0.03~64 μg/ml, 以不含药物的RPMI 1640溶液作对照管, 35 ℃ 24 h后观察结果, 最低抑菌浓度 (MIC) 终点判定:两性霉素B的MIC取肉眼清晰为判定标准, 其他2种药物的MIC取50%生长抑制为判定标准。

1.2.3 纸片扩散法:

用无菌棉签将0.5麦氏单位菌液均匀涂布于Shadomy琼脂平板上, 待平板表面干后贴上药敏纸片, 35 ℃ 24 h量取抑菌环直径 (抑菌环边缘少量菌落生长忽略不计) 。

1.2.4 折点:

M27-A肉汤稀释法按照NCCLS规定, 氟康唑敏感≤8 μg/ml, 耐药≥64 μg/ml;伊曲康唑敏感≤0.125 μg/ml, 耐药≥1 μg/ml;两性霉素B敏感≤0.5 μg/ml, 耐药≥2 μg/ml, 药敏纸片法参考标准敏感≥21 mm, 耐药≤10 mm (由丹麦Rosco公司提供参考标准) 。

2 结果

2.1 Rosco纸片法检测110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结果见表1。

2.2 2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情况

用2种方法对3株质控株进行重复测定, 其抑菌环直径与MIC值均在规定范围内, 纸片扩散法和宏量稀释法对氟康唑全敏感93株 (84.5%) , 全耐药9株 (8.2%) , 全中介2株 (1.8%) , 2种方法符合率为94.5%;对伊曲康唑全敏感87株 (79.1%) , 全耐药11株 (10.0%) , 全中介2株 (1.8%) , 2种方法符合率为90.9%;对两性霉素B全敏感100株 (90.9%) , 全耐药1株 (1.0%) , 全中介1株 (1%) , 2种方法符合率为92.7%。2种方法对3种药物的总符合率为92.7%。见表2。

注:S为敏感, I为中介, R为耐药

注:S为敏感, I为中介, R为耐药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真菌感染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导致真菌耐药性的出现,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尤其老年人身体状况复杂, 并发症多。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3,4,5], 常见于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 均为天然耐药的菌株, 因此准确和可靠的抗真菌药敏试验是非常重要的。NCCLS于1997年推出了M27-A的酵母菌标准化药敏试验方案, 其准确性强、重复性好、实验室间的一致性符合率高。然而此方法操作繁琐、费时, 而且有些唑类药物及5-氟胞嘧啶的拖尾现象, 使终点判定较为困难, 且常有主观性[6], 故目前在临床上难于将其作为常规方法开展, 所以国内外均有其他方法如E-test试剂条, 药敏试剂盒, ATB Fungus, Yeastone panel和Rosco纸片扩散法等。本研究发现Rosco纸片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 判断结果清晰, 观察时间短, 成本低的优点, 从临床分离的110株酵母样真菌药敏来看, 大多数真菌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 特别是临床最常见的白色念珠菌, 与文献报道相似[7]。

在实验中我们选用的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是治疗真菌的典型药物, 一直以来用于大多数真菌的感染治疗, 所以十分具有临床意义。氟康唑1990年开始在美国应用于临床, 对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接近于100%, 并且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但对于泌尿系统的治疗不佳;伊曲康唑1992年在美国应用于临床, 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 (CYP450) 的作用更加专一, 与食物同服时吸收明显增加, 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并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也用来治疗一些不常见的真菌感染, 但与某些经CYP代谢的其他药物同用时, 会有严重的药物干扰作用;两性霉素B是真菌杀菌剂,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 抗菌谱广, 对于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以及一些对唑类药物不敏感的念珠菌感染也用其治疗, 但因其不良反应大而受到限制, 研究发现通过对两性霉素B进行改造可以降低其毒性, 已在美国欧洲上市。

Rosco纸片扩散法与NCCLS肉汤稀释法有很好的一致性, 我们实验表明, 2种方法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3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符合率分别为94.5%、90.9%、92.7%, 总符合率为92.7%。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到, 导致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拖尾现象造成的终点判读偏差。

Rosco纸片扩散法与NCCLS肉汤稀释法比较, 在区分敏感株与耐药株方面准确率较高, 但在鉴别耐药株与中介株方面略有不足, 本实验Rosco纸片扩散法对所试菌株中耐药株与中介株的检出率为19.1%, 接近国际报道[6,8,9,10]。

本实验发现Rosco纸片扩散法24 h和48 h读取结果其抑菌环直径没有差异。综上所述, Rosco纸片法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能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Rosco纸片扩散法在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M27-A宏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10株老年病例中不同酵母样真菌菌株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的药敏状况, 并以3株酵母菌株作质量控制。结果2种方法完全符合率是92.7%, 未出现一种方法测得的敏感或耐药菌株, 在用另一种方法检测中为耐药或敏感的严重错误。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可以替代NCCLS M-27A宏量肉汤稀释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酵母菌属,药敏试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评价

参考文献

[1]Ghannoum MA, Rex JH, Galgiani JN.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fungi:current status of correlation of in vitro data with clini-cal outcome[J].J Clim Microbiol, 1996, 34 (3) :489-495.

[2]Pfaller MA.Epidemiology of candidasis[J].J Hosp Infect, 1995, 30 Suppl:329-338.

[3]弥莉雅, 高虎, 刘吉林, 等.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2) :142-143.

[4]Rex JH, Pfaller MA, Rinaldi MG.Resistance of Candidaspecies to fluconazol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95, 39 (1) :1-8.

[5]Sewell DL, Pfaller MA, Barry AL.Comparison of broth mac-rodilution, broth microdilution, E test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tests for fluconazole[J].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9) :2099-2102.

[6]Pfaller MA, Jones RN, Messer SA, et al.National surveillanceof nosoconial blood 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 albi-cans: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inthe SCOPE Program[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8, 31 (1) :327-332.

[7]金兰, 蒋新良, 张嵘.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药敏试验的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1) :46-48.

[8]Branchini ML, Aoki FH, Colombo AL, et al.Effect of anti-fungal agents on Candida spp.and Pichia aniomala isolatedfrom oropharyngeal candidiosis of AIDS patient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Brazil[J].Braz J Infect Dis, 1998, 2 (4) :187-196.

[9]White TC, Marr KA, Bowden RA.Clinical, cellular, andmolecular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J].Clin Microbiol Rev, 1998, 11 (2) :382-402.

上一篇:服务环境理论下一篇:学生差异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