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传播创新范文

2024-08-10

实践传播创新范文(精选11篇)

实践传播创新 第1篇

今天, 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 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 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 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 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神舟传媒) 为例, 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 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 顾名思义, 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 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 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 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 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 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 从诞生之日起, 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 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 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 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 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 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 呈现井喷态势, 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 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 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 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 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 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 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 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 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 专业的任务指令, 紧张的躲避环节, 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 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 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 参观者络绎不绝, 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 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 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 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 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 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 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 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 提高产品创新速度, 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 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 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 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 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 每两年举办一次, 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 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 沙盘直径7m, 高2m, 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 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 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 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 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 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 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 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 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 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 寓教于乐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 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 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 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 发展为读图为主, 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 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 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 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 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 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 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 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 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 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 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 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 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 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 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 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 通过鲜明的对比, 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 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 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 调整改进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 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 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 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 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 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 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 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 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 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 弥补自身不足, 巩固发展优势, 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 顺势而为, 取得跨越式发展。

3.1 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 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 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 对于文化企业而言, 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 迅速产品化, 并实现“一意多用”, 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 延长产品链, 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 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 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 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 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 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 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 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 也是使命。

3.3 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 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 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 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 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 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 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 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 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 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 就是消亡, 2013, 6.

[2]沈炳忠, 朱伟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对重大主题报道强化新闻表达的实践与思考, 2013 (7) .

创新传播党建文化 第2篇

三亚树新风克服了哪些难题?怎么树?有何成效?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生活好了也得过得仔细点,不能浪费”

在不少地方,红白理事会在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红白理事会的普及曾格外艰难。

有多难?56岁的村委会主任高正才告诉记者,20多年前,村里就有人想做这件事。

乡里乡亲,婚丧嫁娶,大家凑份子,是情分,也是帮助。日子过好了,一些地方排场也上来了。随份子,几百上千是常事。乐队请一天,花费1500元,婚礼用车往往多达几十辆。最近几年吉阳的旅游旺了,旺季遇上婚车队,高速公路弄不好要堵上一天。游客堵心,村民们也开心不到哪里去。

1993年,大茅村干部开始琢磨着变变规矩。结果不仅没成功,大操大办反而更凶了。“风气风气,要有人带头,还得文明成风才行。只改变一个村子,没用。”高正才事后反思。

20xx年,海南开展为期5年的社会文明大行动,向陈规陋习开刀。电视里,餐桌上,崇俭务实反对浪费的宣传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大茅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里党员带头,移风易俗树新风——凑份子钱不超过200元,流水席从原来的120桌减到最多不超60桌,婚车不超过6辆,鼓乐队一概不重复迎来送往。红白理事会7名成员,见谁家大操大办就去谁家,苦口婆心地宣讲文明新风,效果良好。正如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所说:“从点滴做起,从每个人、每个单位做起,让精神文明建设覆盖全省的每个角落、全社会的每个细胞。”

大茅村这一举措,在三亚96个行政村不胫而走。原本打算用一年时间推广的红白理事会,不到半年就在全市各个行政村得到普及。红白理事会的成功经验也被运用到村规民约的落实上,淳朴的民风又回归了。原来在亚龙湾片区旅游时怕遇上婚车队“躲着走”的游客们,又纷至沓来。

中秋节前一个清爽的早晨,村民李天龙一边在早点摊吃粉汤,一边跟记者聊天,“往年假期都是结婚摆酒高峰,今年好多了,酒少人情浓。”旁边一位老人笑着说:“生活好了也得过得仔细点,不能浪费。”

“个体文明靠培育,城市文明靠管理”

天涯区的金鸡岭社区,原是个“游客去不得”的城中村。楼挨楼,污水横流,黄赌毒,藏污纳垢。

“个体文明靠培育,城市文明靠管理。”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严朝君说,“三亚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市民、游客的教育引领,培育个体的文明风尚;也要抓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用制度管出习惯,形成文明土壤。”

“哪里困难多,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就要在哪里发力。”天涯区委书记林海告诉记者。金鸡岭社区总人口9350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不到3000人,到了冬天,前来过冬的“候鸟”老人达6000人以上。大家生活习惯不一样,语言不同,难以沟通,容易磕磕绊绊。

怎么办?金鸡岭社区副书记杨兴日介绍,全社区84名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形成社区党总支+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网络体系,优化党员联户制度。建立以区联合指挥中心为中枢、以网格化管理系统APP为平台的管理机制。如今,水电路网气通得快,晚上路灯亮了,污水不再横流,街道干净了,群众气也顺了。

“候鸟”老人多了,流动党支部建设也跟了上来。天涯区委组织部长童立艳告诉记者,目前,全区成立了5个流动党支部,有200多名流动党员活跃在各个党支部内,支部成员积极组织“候鸟”老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熟悉社区环境,参与社区建设,“候鸟”志愿者夜巡队、保洁队、创文监督队也正在发挥作用。

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来的“候鸟”们,都说“金鸡岭社区变了”,有干净宽敞的街道小巷,也有热情的招呼、良好的秩序。“要见人见精神,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文明海南人。”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肖莺子说,“精神文明建设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文明之风可提升市民素质,也能滋养城市内涵”

文明城市创建,需要市民素质的提升,更需要立足长远的制度设计。

今年7月,来自澳大利亚的易凡夫妇计划带儿子到三亚旅游,在距离登机只有30分钟时,他们才被告知需要向当地旅行社做申报。当时已是北京时间凌晨4时,易凡夫妇急了,致电港中旅营销推广部业务经理纪新竿。在纪新竿的帮助下,飞机起飞前5分钟,易凡一家顺利登机。回去后,夫妻俩把这个小插曲告诉了澳大利亚的同事。

从成立国内第一支旅游警察支队,到制定《三亚市旅游市场违法经营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对于非法游“有一起打击一起”的严厉打击,推动商家诚信意识的形成。针对旅游投诉“30分钟到现场,立即调查,当天发布结果”,营造了更安全、更文明的旅游环境。

三亚不仅着力于制度化管理,也推广人性化服务。游客晕倒在街上,有路管员接力相助,其中包括旅游质监局、市民游客中心、旅游警察、12345热线、市数管中心的97名党员。此外,有“中国好导游”为异国游客垫付医药费,也有为游客协调机位的旅行社,他们都是文明之花的播种者。

创新传播 融合发展 第3篇

由中国期刊协会再次主办的刊博会主论坛—“2014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如期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艾立民、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湖北省委有关领导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石峰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媒体正在演绎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必然会有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融合中的作用,为推进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传播体制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建设好具有强大实力的现代传媒体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相互取长补短,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要进行深度的融合。这既是传统媒体现新兴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观众的热切愿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本刊记者注意到:作为本届盛会的主要活动之一,“2014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听众。与会嘉宾围绕“跨平台与全媒体”的话题,在“大众期刊融合与创新” 的分论坛上,纷纷作了生动的主题演讲。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认为:出版行业要坚持以内容为王,以编辑为本,以严肃的心态和做功德的态度办刊。在不断创新改版的同时,细分读者定位,把杂志做成品牌。

展会期间,中国科协应邀组团参展。110余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中英文期刊,在刊博会上得到了全面展示。中国科协展团获得“优秀组织奖”和“设计创意奖”,《中国国家地理》等期刊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期刊”。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作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成员,以其专业化和品牌化吸引了参展观众的关注。

接受一场文化盛会的洗礼,展示自己期刊的特色,学习同行先进的办刊经验,促进自身期刊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无疑正是本届盛会带给中国期刊媒体人的共同感受。

实践传播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具有民族性、观赏性以及竞技表演性的特点,是中华体育的一块瑰宝。

相关资料表明,1953年11月8日~12日,我国在天津市民园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一次走出边寨。自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定为每四年举行一次,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此步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9届,举办地涵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全部民族自治区以及北京、天津、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并从1953年的5个竞赛项目22个表演项目到1999年的13个竞赛项目和161个表演项目再到2015年的17个竞赛项目和140个表演项目,少数民族运动会发展速度很快,且参赛民族涵盖了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覆盖面很广,但其知名度仍不及全运会、奥运会、青奥会等。因此,在我国整体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都处于不平衡阶段。大数据环境下,体育的受众、传播者及信息传播方式都在“数据化”的洗礼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转型迫在眉睫。

一、“大数据”时代传播环境的变化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浪潮正朝我们奔涌而来。2013年更是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对于大数据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的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3V定义,我国学者在3V定义的基础上更是提出了4V定义,即根据大数据的特征定义——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种类丰富(Variety)、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体育信息传播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由原先单一的传统平台到多媒体平台的数据整合,使人们对传统的电视、广播等方式的依赖度下降,传统媒体垄断传播的局面日益瓦解,体育传播形式不断更新,使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因为信息来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信息的传播者从传统的媒体或权威部门转变到每个人。传统的体育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专门的体育记者进行新闻的采写、编辑等工作进行发布。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体育新闻的发布。以2016年CBA总决赛为例,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文字直播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如果你恰巧在现场,那么你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你自己的感想,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大数据时代,传播者的“众”、新闻的“微”、发布时间的“快”、阅读时间的“短”体现了传播内容呈现方式的“碎片化”,体育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碎片化的文本吸引了受众利用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来关注体育信息。[1]

二、运用大数据传播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竞技过度呼唤观赏性运动

所谓“竞技过度”,是指由于现在的体育项目过度竞赛化、对抗性,导致人们产生疲劳、厌倦感,从而导致受众希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具有观赏性、特色性的项目。这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需求就迅猛增长。然而,由于大部分时间我国都在宣传报道赛事体育,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就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大数据快速传播。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竞技过度的背景下,发挥并凸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民族性、经济表演性等特点,已成为其打破竞技体育的垄断,在体育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必然选择。

(二)数据整合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与生俱来就具有传统性的血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力量,即数据整合。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相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少高精准度的传播内容。

云传播是云计算环境下人们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模式,是对人们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的总体描述。在系统层面,云传播可看作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社会信息系统,所包含的系统要素主要有用户、云终端、云服务、云计算中心等。[2]正是依托云传播背后丰富的数据整合资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播才会更广。借助这些数据的力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提高其在受众中的关注度。依托“云传播”的数据整合,将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井喷传播的机遇。

(三)大数据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大数据时代是“数据化时代”,更是“数据信息智能化”时代。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较为困难的就是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而大数据恰好解决了这一点。在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网络对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信息进行采集,还可以借助网络媒介的力量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大力宣传。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的转发率、点击率等进行转发支持,从而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其传播创新与实践的思路及建议

(一)整合各平台数据,便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如今,单一媒介在竞争过程中无疑越发势单力薄,传媒发展早已进入“竞合”时代。当媒体融合带来混媒与终端革命,将受众重塑网络之上,并使得受众反馈更加及时、信息更加全面,形成海量数据的聚集,大数据让全媒体营销构建成为可能。[3]

大数据时代与媒体竞合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各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多渠道的少数民族体育信息搜集工作成为客观需要。为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借助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多个平台合作。实时搜集受众的关注热点,及时对相关空白体育项目进行补充。

(二)借助社交媒体,建立网上互动体验

大数据时代下,可以通过相应的程序设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Q版进行用户体验。

数据信息的体验会激发受众的传播热情,有利于推动人们利用网络等数字媒体与他人进行分享,以达到传播的效果。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数据赋权”方式,利用二维码扫描等便捷方式快速参与运动体验,使受众足不出户便可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中去,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快乐。

以六小民族中的赫哲族为例,因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及生活习俗,赫哲族作为一个渔猎民族,其传统体育更是与渔猎文化相关。叉草球、滑冰、滑雪、桦皮船、狩猎等是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其传统体育可以借助相关程序,设计互动的叉草球、桦皮船、狩猎等项目的小游戏,可以分享好友,进行比赛,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赫哲族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结合市场传播需求和先进创意设计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体视觉化包装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体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面对科学化、市场化、整体化的现代整合营销传播手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正在逐渐处于弱势之中,并逐渐褪去其夺目的光环。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合传播和整体化视觉包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趣味性、独特性、民族特色明显),利用现代化的创意设计理念和科学化的大众传播理论,对其进行整体的视觉包装以及有效的传播资源整合。首先,对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综合的分类整合;然后再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视觉创意手段(基础的设计创意元素运用、交互式整体设计、多媒介组合的传播选择、综合传统体育项目创意策划)进行整体包装和传播,以适应现代化媒介传播的需求和大众审美的口味;最后,针对不同的媒介平台,选择合适的视觉创意模式(线上、线下)进行展示,达到科学化的传播以及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视觉展示手法以及科学化的传播模式,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向受众进行有效的传播。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完全可以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造成独特的体育品牌,使其具有品牌化的市场传播威力和效果,从而推动其更好地在现代环境下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说,进行数据化转型已经成为其在大数据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然之路。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传播,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利用大数据进行体验传承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阻碍重重。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尚未建立相关的整合数据信息,也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建立网上运动体验。这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转型亟待突破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程曼丽.Web2.0时代职业记者的使命:完成文本[J].新闻与写作,2013(7):70-71.

[2]李卫东,张昆.“云传播”:人类信息传播的革命[J].知识管理论坛,2011(11):48-55.

异地商会品牌传播需要创新 第5篇

卢爱任:我首先感觉这非常意外,因为我本人几乎没专门做过宣传,而且在各种宣传中都是主要突出商会和商会会长们。作为商会秘书长,平时更多是做好执行工作,是干活的。我曾考虑过开个人博客,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商会宣传与推广,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开成,但真没想到这种情况下我还能排到这么高。对于这个评选结果,我同时感到很高兴。这反映了媒体对我们北京广西企业商会的高度关注,也说明这几年我们商会工作取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充分肯定。

除了媒体评价,最近我们商会很多工作同时得到了北京和广西两地官方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其一是2011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对在京各省商会进行全面综合评估中,我们商会获得5A级社团最高评价,商会会长郑志这次也被评为2011北京社团系统先进个人。其二是商会编辑出版的《京桂商》杂志被北京市工商联评为优秀刊物,我本人还被选为“商会内刊评选委员会”的评审员,并在报刊表彰大会上作为四名获奖代表之一进行发言。在北京和广西两地省级党委统战部以及工商联多次举办的座谈交流活动中,我们商会都应邀作为代表发言,介绍商会成果和办会经验。2011年12月下旬,广西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玉林市组织了商会建设座谈经验交流会,玉林市工商联专门邀请我回去做了商会工作专题讲座。

广西在京企业不多,企业整体实力也不是特别强,客观基础条件比较差,但我们商会能获得这些荣誉也来之不易。主要是多年来,我们商会一直高举弘扬桂商精神、建设桂商新文明的旗帜,始终在用心做事,以专业精神做好服务工作;也说明这么多年来,我们通过网站、报刊以及各种媒体等进行各种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商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断得到了增强。

异地商会要善于借助媒体力量扩大影响

中国商人:对于您本人的传媒影响力成绩单,你觉得其中的各项数据是否能全面反映你本人的实际情况?

卢爱任:如果单纯按榜单的评选指标,应该说还不是很客观地反映情况。有些商会做得很好,但是不怎么擅长宣传与沟通,所以评选出来的结果肯定与其本身社会影响是不相符的。以我个人而言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宣传,个人博客我也没开,微博虽然在用,但也很少进行评论。不过,通过这次评选,我觉得对商会是一个提醒,因为商会除了整体的形象宣传,商会会长与秘书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商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企业有时候是需要低调一点,但是从商会工作考虑,就需要利用各种传媒渠道拓展商会的社会影响力。比如我们郑志会长以前非常低调,但当选了会长就只能高调一些了,这是社会角色和责任所决定的。

作为秘书长,我更多还是要推广宣传商会本身,更多关注商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并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2012年,我准备有计划扩大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把商会和会员企业最大程度进行宣传,主动沟通,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互动,最大程度把商会和会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来。

中国商人:就商会秘书长个人在传媒影响力方面的评价,你认为在以后的类似评选中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评选指标?

卢爱任:我觉得应该增加一些指标。在这样的评选中,大众传媒独立开展可能做得很好,但对于一些比较低调的商会,平时不经常跟媒体沟通,就有可能在评选中被忽略掉。所以,在评选过程中,可增加一些官方评价和商会秘书长、商会会员代表等参与评选;评选指标应该是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参与评选工作的人也应该具有代表性。比如,有些商会会长、秘书长从来不开博客和微博,但他是商业和商会界的江湖大佬,他比很多经常活跃于媒体的人都有影响力。

中国商人:某种程度上来看,商会秘书长也是商会的品牌和形象代言人之一,商会秘书长的传媒影响力,实际上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角度,反映了商会秘书长在公共关系沟通和社会公众形象建设方面的影响力,这也是各商会领导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商会秘书长对外的公共关系沟通和形象传播方面,你本人还有哪些未被传媒注意到的想法或者做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卢爱任:商会是社会公共机构,宣传工作是十分关键,商会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其在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我以前是做新闻出版的,对于这方面有着更多的认识和敏感,在秘书处一直高度强调“宣传无小事”的理念,不但要做好,还要做细,做认真,不能出差错。首先,我们商会的宣传宗旨与目的很明确,就是弘扬桂商精神、建设桂商新文明,而且是要重点突出商会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理念。其次,我们现在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宣传体系,常态的宣传包括有《京桂商》杂志、《京桂商情》电子期刊,把重要商会信息及时传达给会员和各界朋友;商会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做得很用心也很有特点;商会还建了官方微博、会员QQ群以及短信平台,商会有重大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些即时通信平台及时发布出去。另外,还与各种媒体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媒体的优势进行充分宣传。最后,对于商会的宣传工作,我们做到每一件事情都有规划,并分清轻重缓急,执行中也力求做到规范化和专业化。

中国商人:近年来,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对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跟公众日常生活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你认为商会秘书长可以通过哪些自身努力,间接扩大商会的传媒和公众影响力?

卢爱任:我认为,商会在对外宣传方面除了常规自身的网站、报刊宣传以外,重点是要学会借力、借势,即凭借各种传媒机构和工具进行充分宣传;因为商会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毕竟很有限,也不具备专业优势,各大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综合网站、财经网站以及广播电视等,都有自己非常优势的资源和支撑条件,有特定的受众范围,借助传媒机构的优势可以把商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迅速传播出去。做为商会秘书长,要充分重视这些媒体的力量,并善于并主动跟各种媒体进行沟通,在扩大商会的传媒与公众影响力方面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异地商会在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商人:你认为在共公关系沟通和公众形象建设方面,商会秘书长如何通过自身行为向社会传递商会的核心价值观?

卢爱任:我们商会很多活动都从不同层面突出了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比如我们经常组织的投资考察与项目合作,举办的各种交流和联谊活动,都是以弘扬桂商精神、建设桂商新文明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以抱团发展和对会员提供专业服务的精神理念为指导,既传递了商会的团结精神和团队凝聚力,也使得商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得到充分培养和传播。做为秘书长,在进行各种宣传与对外沟通的时候,也会十分注重把商会倡导的桂商精神和桂商文明进行充分的表达和展示;至于如何使事件和信息更大范围传播出去,是我们今后要重点探索和研究的。

中国商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异地商会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异地商会商会秘书长在凝聚会员、服务会员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工作跟商会成立初期有哪些比较大的区别?

卢爱任:异地商会最早雏形应该是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当时很大程度上是老乡会或者同乡会,这些组织主要功能还只是乡情联谊和经济互助。异地商会真正发展起来时间,应该说也就十年左右,包括北京是2001年才有了福建、浙江等几个商会,当时还是以协会的名义成立,没有正式的法人登记。早期的异地商会更注重地缘、乡情,帮会色彩比较浓。

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异地商会,是经过法人登记,经过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当代异地商会职能更全面,服务功能更强大,包括投资合作、法律维权、慈善公益以及与政府沟通等。

除了商会职能和服务功能的区别,在领导班子产生流程上也有不同。早期的老乡会或同乡会,基本是谁带个头,谁就是“会长”了,现在的商会领导班子要经过规范的选举流程和任命程序。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和异地商会的关系界定也越来越清晰,比如在广东省明确规定政府公务员一律不允许兼职商会职务。

总之,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是异地商会的发展趋势。不过当前的异地商会,有相当一部分发展和管理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甚至有些商会因为管理不善已经处于瘫痪状态。所以说,异地商会的发展都是在探索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出现十分成熟的管理与发展模式,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异地商会能够提供更多社会公共服务

中国商人:异地商会在沟通各地政府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方面显示了它的活力和影响力,这已经为这些年来的经验所证实。在这方面工作中,您本人此前主要的贡献是什么?以后还将有哪些作为?

卢爱任:谈到贡献应该说是商会全体成员的努力成果。这些年我们商会跟政府沟通都很畅通,做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

广西属于后发达地区,但是如今的发展机遇和政策优势都很明显。我们商会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协助广西各级政府,向外界大力推广宣传广西,先后为广西区投资促进局以及南宁、柳州、玉林、钦州等地方政府在北京举行项目和地方推介会提供了40多场次协办支持,先后帮助组织邀请北京各省市区兄弟商会近500多家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并促成了一系列的投资成果。除了配合广西地方政府在北京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我们也组织企业回广西进行项目投资与合作。这几年,我们组织大型国有企业和国际大财团参与广西基础设施等投资额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会员企业回广西实际投资额已超过180亿元人民币,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同时,包括广西交响乐和戏剧等地方特色文化到北京进行宣传与推广,商会也积极为其提供协调与支持。北京广西文化艺术联谊会也是在商会的赞助和支持下成立起来,并在京桂两地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商会在北京市政府推行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也会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

可见,随着商会的发展壮大,资源整合足够充分的时候,是完全有条件为政府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职能与功能的,提供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与压力。

中国商人:随着异地商会会员增多,规模持续扩大,异地商会内部成立市县级以下的分会,以及一些专业性、行业性协会似已成为一种趋势。你认为处理好异地总商会与各分会、专业协会之间日常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卢爱任:异地商会纷纷设立分会,这一方面反映了会员企业和商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显示了异地商会的生命力。 在北京,规模最大,分会最多的无疑是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今年,我们北京广西企业商会也开始尝试增设了地区性分会钦州分会以及餐饮、旅游这两家行业性分会。未来,时机成熟时,各种分会还会持续增加。

当异地商会总商会之下的各种分会出现后,如何进行管理和规范化运行,并厘清双方的关系,这是一个挑战与探索过程,我们商会也在积极探索寻求解决与突破。特别是一些核心问题,比如总商会与分会之间双方的责权利是什么,费用发票等财务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总商会和分会的关系进行清晰的界定。

中国商人:就异地商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哪些问题是商会自己可以不断改善的?哪些是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支持的?

卢爱任:商会内部治理,以及包括宣传、推广、项目合作等常规工作,商会都可以自主完成,并且不断往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的,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加快商会的立法工作;二是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加大力度与投入。

异地商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和活跃,可谓是雨后春笋,精彩纷呈。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与规范,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很多商会的发展都出现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面临的危机与风险很大。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进行立法规范,确保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商会进行各种保障。

就政府向社会组织采购公共服务而言,国外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商会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这两年商会与南宁市就委托招商服务签订协议,双方商定,商会每年向对方提供若干次服务内容,南宁市投资促进局每年向商会支付一定的招商服务经费。

实践传播创新 第6篇

一、“音”“乐”“传”“播”、“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

音乐传播是指音乐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是音乐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循环运动。从古至今, 音乐传播行为伴随着人类全部的音乐活动而展开, 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音乐的传播实践活动。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 显然没有“音乐传播”这样的汉语表述, 但音乐传播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众多的古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告诉我们, 我国古代社会群体的音乐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在这丰富的音乐社会生活中, 人们天然地伴随着音乐传播并实践着音乐传播。

“音”、“乐”、“传”、“播”四个汉字古已有之。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 单音节词占大多数, 因此, 它们往往单独使用。

●音“音”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如下义项与音乐相关。

其一为乐音。东汉许慎《说文·音部》:“音, 声也。生于心, 有节于外, 谓之音。宫商角徵羽, 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 音也。” (1) 《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 帝乃殂落, 百姓如丧考妣, 三载, 四海遏密八音。” (2) 汉代孔安国注:“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其二为乐曲、歌谣。《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 谓之音。” (3) 汉代郑玄注:“宫商角徵羽, 杂比曰音。”唐代孔颖达疏:“音则今之歌曲也。”故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说:“音即乐也。”由此义而引申, 则可指音律、音调。《吕氏春秋·孟春纪》:“其音角, 律中太蔟。” (4) 《史记·律书》:“武王伐纣, 吹律听声, 推孟春以至于季冬, 杀气相并, 而音尚宫。” (5)

其三是指民间音乐或其他新兴的音乐。《礼记·乐记》:“郑卫之音, 乱世之音也, 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也, 其政散, 其民流,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6) 为此, 儒家思想把“音”与“乐”明确地区分开来, 从而形成中国最早的音乐听众分类。故《乐记》中接着说道:“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 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乐“乐”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多义词。

其一指音乐。《说文·木部》:“乐, 五声八音总名。” (1) 《周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 (2) 其二指演唱、演奏。《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 (3) 其三指乐器。《韩非子·解老》:“竽也者, 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 竽唱则诸乐皆合。” (4) 其四指演奏之人, 即乐工。《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 三日不朝, 孔子行。” (5) 其五指儒家六经中的《乐经》。《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6)

以上很明显, 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特指, “乐”都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

●传“传”在古代的基本义项就是“传授”。《论语·子张》:“君子之道, 孰先传焉?” (7)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人部》:“传, 授也。”由此引申之, 则有传扬、流传之义。《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 不明也。知而弗传, 不仁也。” (8)

●播“播”的本义为下种、撒种, 引申而有传布、传扬之义。《尚书·盘庚上》:“王播告之脩, 不匿厥指。” (9) 《礼记·礼运》:“故人情者, 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播乐以安之。” (10) 唐代孔颖达疏:“播, 布也。”

在古代汉语中, 双音节词“音乐”、“传播”也已经出现, 并多有使用。

●音乐“音乐”一词出现得比较早。始见于《楚辞·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 焉乃逝以徘徊。”.. (1.1) 其后各代均有使用。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 虽三爵之后, 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 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 周郎顾。’”.. (1.2) 其含义与现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然, 在有些文献中, 也指乐人乐器。如《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八年, 北匈奴复遣使诣阙, 贡马及裘, 更乞和亲, 并请音乐。”.. (1.3)

●传播“传播”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 咸使知闻。”.. (1.4)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每一篇已, 好事者辄为传播吟玩。”.. (1.5)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一砚一铫, 主人俱绘形作册, 传播艺林。”.. (1.6) 其含义与今亦大体相同。

以上文献让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 尽管音乐传播现象是一个自古以来的客观存在, 人们生于其中, 活于其中, 乐于其中, 思于其中, 然而, 他们对音乐传播现象和实践的认识, 却只被割裂在对“音”、“乐”、“传”、“播”的孤立认识之中。不过, 虽然几千年如此, 但音乐传播活动的核心准则依然铭刻在古人的思想观念里。我们从以下所举的孔子的音乐思想中, 均能解读出孔子的音乐传播思想, 进而了解到我们今天的音乐传播观念并非空穴来风, 并非无源之水, 并非无本之木。今天我们的音乐传播观念与思想, 也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的。

二、孔子的音乐传播思想解读

正如《礼记·表记》所言, “仁者, 天下之表也”.. (1.7)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据学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统计, “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过109次之多, 其中意为“孔子的道德标准”的有105次。.. (1.8)

(一) “仁”——孔子音乐传播思想的核心

什么是“仁”?虽然在《论语》中论及“仁”的地方很多, 但孔子似乎并没有给“仁”下过定义。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常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弟子的问题回答, 如司马牛问仁, 孔子嫌他多嘴, 就说“仁者, 其言也讱”。

二是表面回答“仁”, 其实讲的是其他范畴。例如, 颜渊问仁, 他说“克己复礼谓仁”, 是讲“礼”, 强调个人和礼的关系;仲弓问仁, 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9) , 是讲“恕”, 强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使同一个人多次问仁, 他的回答也不同, 如樊迟三次问仁, 他说了三个答案:“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2.0) , “爱人”.. (2.1) ,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2.2) 。可见, 孔子论“仁”是本着教育的目的, 并非要给“仁”下一定义。

不过, 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关于“仁”的论述中感受到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孔子所说的“仁”, 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爱人”;二是“忠恕”。爱人, 即尊重别人, 对别人好;忠恕, 其“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 , “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仁”, 自然也是孔子音乐传播思想的核心。孔子曾经如此概括自己的人生追求:“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2) 以“道”为目标, 以“德”为根本依据, 依靠于“仁”, 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对于音乐和“仁”的关系, 孔子认为, “歌乐者, 仁之和也” (3) , 即唱歌和奏乐是用艺术来表现“仁”。也就是说, 无论是唱歌还是奏乐, 都是用歌声或音乐的和谐表现来体现表演者内心“仁”的思想感情。据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音乐传播思想:唱歌和奏乐是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传播 (表演) 环节, 即表现形式, “仁”是音乐人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虽然年代久远, 但我们依然能够从有限的存世文献资料中发现, 孔子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相传由孔子弟子曾参撰写的《孝经》中, 记载有孔子的著名论断:“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4) 既然音乐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对从事音乐活动的人, 孔子自然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人格要求。《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5) (孔子说:“做了人, 却不仁, 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 却不仁, 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 在孔子看来, “仁”是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 不仁的人是不能从事“礼”、“乐”活动的。

(二) “礼”——孔子音乐传播活动的原则

孔子所处的时代, 简单地概括,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动荡的社会促成思想界、学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在这场大变革中, 孔子力倡“克己复礼”, 希望通过修复礼乐制度, 用教化来提升人的修养素质, 实现社会安定。《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 很能说明孔子的这一主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6) (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 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 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 还凭别人吗?”颜渊问:“请问行动的要领。”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 不合礼的话不听, 不合礼的话不说, 不合礼的事不做。”) 孔子还曾对他儿子孔鲤说:“不知礼, 无以立也。” (7) 这更说明他把“礼”当作安身立命的基本修养。

那么, 西周时期具体的礼乐制度是怎样的呢?《周礼》、《仪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有不少具体的记载。如《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 诸侯用六, 大夫四, 士二。’” (8) 这里记载的是上自天子下至士的乐舞“执羽”人数。据晋人杜预所注《左传》可知, 天子为八纵八横, 即六十四人;余下以此类推, 诸侯三十六人, 大夫十六人, 士四人。再如《周礼·乐师》:“正乐县 (悬) 之位:王宫县, 诸侯轩县, 卿大夫判县, 士特县。”汉代郑玄注:“乐县, 谓钟磬之属县于笋簴者。郑司农云:‘宫县, 四面县;轩县, 去其一面;判县, 又去其一面;特县, 又去其一面。’” (9) 这里记载的是不同等级之人对钟磬的悬挂方式:周天子享用的钟磬乐悬, 可以像宫室一样摆列四面, 故称“宫悬”;诸侯去其一面, 享用摆列三面的“轩悬”;卿大夫再减去一面, 享用两面摆放的“判悬”;而士则只能享用摆列一面的“特悬”之制。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是得到大家的普遍遵守的, 但到了春秋时期, 伴随着王室的日渐衰微与诸侯日益强大, “僭越”事件也就时有发生。《左传·成公十二年》记载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晋郤至如楚聘, 且莅盟。楚子享之, 子反相, 为地室而县 (悬) 焉。郤至将登, 金奏作于下, 惊而走出。” (10) 说的是晋国的郤至到楚国访问并参加盟约, 楚王设享礼招待他, 由子反作陪。楚人在地下室悬挂乐器。就在郤至要登堂的时候, 地下室里传来了击钟奏乐之声, 吓得郤至大吃一惊赶紧退了出去。郤至之所以会吓得赶紧退出去, 是因为“金奏”乃是天子之乐。这说明当时的晋国还严格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而楚国则已经不把“周礼”当回事儿了。

既然“礼”是孔子一直坚持的原则, 那么, 他所认可的音乐也必然是符合“礼”的要求的。《论语》中记载有两则不符合“礼”的要求的乐舞活动, 孔子都是持严厉的批评态度。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1.1) 孔子之所以会对季氏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 是因为“八佾”乃是天子之乐舞编制, 季氏身为鲁国的大臣, 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僭越”, 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 是让人忍无可忍的。

《论语·八佾》还记载着另一件不符合礼制的事:“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 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 所谓“三家”, 指的是仲孙、叔孙、季孙, 是当时鲁国权倾一时的贵族。他们祭祀祖先的时候, 竟然使用天子在宗庙祭祀时所唱的《雍》, 所以也遭到孔子的批评。

显然, 在孔子的思想中, “礼”是音乐传播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 音乐是为伦理、纲常服务的, 音乐传播 (表演) 的功能不仅仅是音乐信息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舞作品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正常秩序。

《礼记·乐记》中关于“礼乐”的一段论述, 或许恰好体现了孔子的音乐传播活动原则:

乐也者, 动于内者也;礼也者, 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 乐主其盈。礼减而进, 以进为文;乐盈而反, 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 则销;乐盈而不反, 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 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 乐之反, 其义一也。

……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 君臣上下同听之, 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 长幼同听之, 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 父子兄弟同听之, 则莫不和亲。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 比物以饰节, 节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 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2)

这两段讲的是:乐是打动人内心感情的, 礼则是约束人的外在行为的, 所以礼要简单, 乐则应丰富。礼简单才便于人们遵行, 能遵行就合乎要求了;乐丰富了, 人们才能反躬自省, 能反躬自省便合乎要求了。礼简单了人们还不能遵行, 就会废弛;乐丰富了人们还不知反躬自省, 就会放纵。所以礼要相互报答, 乐要自我反躬。礼得到应有的报答, 人们就快乐;乐受到反躬自省的效果, 内心就会平和。礼的相互报答, 乐的反躬自省, 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 在宗庙中奏乐, 君臣上下一同听了, 就没有不和睦而肃静的;在族长乡里之中奏乐, 长幼老少一同听了, 就没有不和睦而顺服的;在家庭中奏乐, 父子兄弟一同听了, 就没有不和睦而亲爱的。乐的创作, 就是审察并选择一个音作为基础 (即确定宫音) 用来组织众音, 确定乐曲的和谐发展;就是配合各种乐器, 用来表现节奏;就是组织变化不同的节奏, 用来构成曲调。所以它能使父子君臣关系和睦, 使众庶百姓亲附君王, 这就是先王作乐的目的。 (3)

(三) “尽善尽美”——孔子音乐传播效果的评判标准

孔子不但要求音乐及其传播活动要体现“仁”的思想内涵, 符合“礼”的标准, 而且要求音乐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功能, 提倡中和之美, 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勿庸置疑, 孔子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他对符合其音乐思想与原则又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 如《韶》, 可谓赞不绝口。《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4)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 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于是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然能到这样的境界。”这应该是孔子第一次听到《韶》乐, 作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让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论语·八佾》:“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5) 在这里, 孔子更是将《韶》褒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韶》是舜时的乐曲, 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 故孔子认为《韶》表达的意境是“尽善”的;孔子并不否定《武》本身的美感, 但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王而来, 尽管是正义之战, 但毕竟有杀戮, 有违“仁”的原则, 所以在孔子看来, 《武》传达的意境“未尽善”。

孔子对《诗经》的首篇《关雎》, 也是情有独钟, 在其言论中不止一次赞美《关雎》的艺术性, 说它是有节制的“中和之音”。《论语·八佾》:“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6) 这则语录体现的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快乐却没有失去节制, 悲哀却不伤害身心。《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 盈耳哉!’” (7) (孔子说:“太师挚演奏的乐曲的开端, 《关雎》这首乐曲的结尾, 多么丰富, 多么优美!满耳都是音乐啊!”) 这则语录在赞美太师挚演奏技巧的同时, 也毫不掩饰对《关雎》的喜爱之情。

与此相反, 对不符合其音乐思想原则的音乐作品, 如“郑声”, 孔子则是极力贬之。《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 (8)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立法, 坐殷朝的车子, 戴周朝的礼帽, 音乐就用《韶》和《武》。禁绝郑国的乐曲, 远离小人。郑国的音乐糜曼淫秽, 小人危险。”)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 孔子憎恶紫色夺取了朱红的光彩, 憎恶郑声扰乱雅乐的地位, 憎恶巧言善辩颠覆了国家的政权。孔子因为“郑声”放荡、急促、细糜, 既不符合“仁”、“礼”, 也不具备“尽善尽美”的审美功能, 只会破坏人的性情, 所以提出要禁绝郑声。

无论是褒扬《韶》、《关雎》, 还是贬抑“郑声”, 均体现了孔子评判音乐作品传播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仅有优美的声音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高尚的内容, 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才是真正的“尽善尽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孔子之前, “美”还没有从“善”中独立出来, 人们都是把“善”视为“美”。蔡仲德认为, “尽善尽美”说的提出, 是对艺术特征的认识、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一大飞跃,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三、孔子的音乐传播实践

孔子对音乐的正面社会功能给予高度肯定:“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因此,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自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读书人接受音乐的教育和熏陶的重要性。《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3) 孔子认为个人修养应该由诗来开始, 以礼为依据, 由乐来完成。因此, 孔子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可以说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音乐传播的时空形式可以分为三类:横向地域的空间传播、纵向时域的时间传播以及此二者的综合传播。 (4) 由于在严格意义上, 横向地域的空间传播和纵向时域的时间传播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存在的, 两者的进行是交互的, 故在此, 仅就孔子音乐思想在宽泛意义上的横向地域空间传播和纵向时域时间传播进行讨论。

(一) 横向地域的空间传播

横向地域的空间传播是音乐传播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在孔子生活的年代, 音乐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口耳相传。孔子有很深的音乐造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击磬。有荷蒉而过门者, 曰:‘有心哉, 击磬乎!硁硁乎, 莫己知也夫而已矣!’” (5) 说的是孔子通过击磬, 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可见其演奏有很强的表现力。当然, 更让我们感佩的是这位路过的“荷蒉”者, 他是孔子的知音, 恰如听伯牙鼓琴的钟子期。

孔子绝不是“生而知之者” (6) , 他的音乐技能与审美能力, 都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他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的经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 未得其数也。”有间, 曰:“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 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 如王四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7)

故事是说,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弹琴, 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师襄子说:“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 还没掌握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 师襄子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 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呢!”又过了一段时间, 师襄子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 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 孔子一副穆然有所深思的样子, 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意志深远的样子。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了, 这人黑黑的、高高的, 眼晴深邃苍茫, 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 谁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 从座位上起来, 向这个不凡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 说:“我老师说过, 它就是《文王操》啊!”

在孔子的音乐传播过程中, 他与大部分受众的关系都是师承关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8) 从这条记载中, 我们既了解了孔子授课的内容, 也大致了解了孔子弟子的数量, 也就是传播受众的数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在今天看来, 其中的《诗》和《乐》都是音乐方面的课程, 《诗》即《诗经》, 是要吟唱的, “诗”就是歌。孔子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传播活动的开展, 让音乐中“君子风度”的内容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推广到社会各阶层, 以期改善社会风俗, 使社会从混乱变为安宁。

孔子携众多弟子历时十四载, 以鲁国为原点, 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 北方的齐国, 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 东方的杞国。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每到一处, 往往开学授课, 传播仁、礼思想, 传授六艺。尽管游历过程历经艰辛, 但孔子从未停止过传道, 他也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圣人”, 这便是横向地域的空间传播结果。

除了孔子本人周游讲学进行音乐传播活动之外, 孔子众多弟子学成后效力于各诸侯国的同时, 也在进行着音乐传播活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 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 这是说, 孔子来到武城, 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 就笑着说:“杀鸡何必使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从前我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了道, 就会爱人, 小人学了道, 就会便于使唤。’”孔子说:“诸位!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指治理这个小地方用不着礼乐教育。话虽这样说, 但子游按照孔子的礼乐思想开展传播教育活动, 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孔子心里看来是十分得意的。

(二) 纵向时域的时间传播

纵向时域的时间传播, 简单来说就是“留传”, 这种“留传”既包括代际口耳相传的古老旋律, 也包括乐谱记载下来的古代音乐。换言之, 这种传播是指跨越了遥远的时间距离, 通过代际记忆和符号记录媒介来传播音乐。

也许人们不敢相信, 孔子竟然还是一位产量相当可观的作曲家。据东汉蔡邕《琴操》记载, 孔子作有琴曲《陬操》、《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此外, 传说孔子还创作有《获麟操》、《思贤操》 (《泣颜回》) (2) 等作品。当然, 在孔子所处的年代, 所谓的作曲, 大抵为即兴弹奏, 并无准确的记谱, 老师教曲给弟子也是靠口传心授, 故孔子创作的音乐大多并未完整地留传下来。今天传世的《陬操》、《幽兰》、《获麟操》、《思贤操》等琴曲, 大概是孔子传之弟子、再由弟子们口耳相传, 直至记谱法完善后才得以被曲集收录, 留传至今的。由于口头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 在这些曲谱中, 真正的孔子遗音可能已经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或许是后代琴家根据史书记载揣摩、想象而成。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感受到孔子跨越时空传递的情愫, 感受到孔子抚琴的悠扬。

孔子卓越的音乐成就, 还体现在为《诗经》编订乐曲上。《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 去其重, 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 成六艺。” (3)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 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4) 这是孔子自己对整理《诗经》工作的总结:“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 《诗》的音乐得到了整理, 《雅》和《颂》才各自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艰巨的工程。虽然孔子弦歌的曲谱没能留传下来, 但《诗经》中的文本若没有孔子的整理与传授, 恐怕很难得以如此完整地留传至今。

从孔子对《诗经》的整理工作我们就可以看出, 他除了直接传播音乐以外, 还扮演着类似于现在音乐传播链条上的音乐编辑或传媒“把关人”的角色。孔子对音乐作品的筛选, 受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大众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制约。孔子提倡《韶》, 赞美《关雎》和贬斥郑声, 首先都是出于“仁”、“礼”等标准的考虑。《韶》和《关雎》首先是符合“仁”、“礼”的要求, 又具有审美价值, 才被孔子所欣赏和提倡;郑声未必不美, 但糜曼淫秽, 显然不符合“仁”、“礼”的要求, 所以被孔子所排斥。对于孔子来说,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 音乐传播的意义已经不在于“音乐”本身, 而在于“乐”与“礼”。孔子所做的任何努力, 包括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播在内, 都是为了“弘道”, 都是为伦理和社会建设服务的。

结语

孔子所处的时代, 固然没有“音乐传播”的概念表述, 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思想, 无疑已经鲜明地透露出与音乐传播相关的信息。孔子所确立的音乐传播的“仁”的核心思想、“礼”的活动原则、“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以及大量的音乐创作、音乐传播实践活动, 已然向我们证明,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传播活动规范化、有序化的伟大倡导者。

创意时代传播理念的创新 第7篇

一、创意时代广电媒体的全媒体策略

传统媒体尽管存在技术手段上的劣势, 但长时间积累的品牌价值以及核心的新闻业务却是新媒体无法相比的。因此, 传统媒体应抓住新技术机遇, 在竞争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1. 实施全媒体战略转型

我们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视野来审视广电媒体的生存环境。目前, 国际先进传媒的全媒体战略转型日趋成熟。电视媒体方面, 美国和英国的商业电视网都增加了互联网业务, 如NBC《周末夜现场》、CBS《新闻60分》、ABC《绝望的主妇》等王牌节目都可以在该电视台的官方网站找到在线视频。英国BBC将其电台、电视及网络编辑部整合成统一的编辑部, 探索和打造多媒体全平台的360度新闻采编。国内强势传统媒体正在加快进行全媒体战略布局。央视2009年起通过央视网全面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建设, 更多的省级广电媒体纷纷通过开拓多媒体传播渠道, 与新媒体战略联盟、项目合作等方式, 试水全媒体传播。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公司联手推出手机电视, 直播频道达12个。江苏广电总台 (集团) 在部分公交车、地铁车厢内开通移动电视, 抢占移动市场。当前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突破单一媒体、单一方位, 向多媒体、多维度方向发展, 传统媒体的跨媒体发展有利于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延伸利用。

2. 强化广电传播系统创意

传统媒体在过去的竞争中虽然不乏新的创意、策划, 但生产方式的粗放性及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制约性, 造成创意系统性的缺失。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创意时代, 创新是所有竞争主体的主动选择。

从广电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来看, 其创意的范围很广, 包括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栏目的定位与包装以及品牌的推广与开发。一个栏目或一个活动应该包括“调研——策划——制作——播出——品牌推广——后续开发”这样一个产业循环链条, 从“调研”到“播出”是体内循环, “品牌推广”与“后续开发”是体外循环。创意时代, 广电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策划, 搞好策划, 系统地调研、设计, 才能开阔思路, 做出具有独创性的内容。就新闻节目而言, 构架和处理新闻信息、内容资源的错位竞争是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关键。好的策划是避免同质化竞争、获取独家新闻的一条捷径, 它可以深化报道主题, 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提升节目品牌形象。

广电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品牌推广和后续开发理念。“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央视经济频道的年终标志性活动, 是中国最具专业品质和影响力的评选品牌, 其角度的独特、出席阵容的强大、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为其品牌传播的效果奠定了强大的基石。在此基础上, 推广工作推陈出新, 联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 展开网状的传播体系, 达到持续构建强大的传媒品牌影响力的效果。通过全媒体传播以争取最大限度的收视群体和广告主, 将品牌节目的影响力扩张到最大, 这才是长远目的。

二、创意时代广电媒体的传播理念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使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源于自我内心的主张,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 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多, 个人的愉悦体验被放到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平民化、互动性和人情味是网络时代广电媒体传播的显性理念。

平民化:近几年, 电视新闻最为抢眼的当属民生新闻。2002年, 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 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003年7月, 《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高达8.3%, 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 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 主持人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 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民生新闻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全新市场, 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平民化。

互动性:网络时代, 人们习惯于主动选择。“超女”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主的参与权、选择权, 故而被誉为“娱乐民主”。充分认识到观众的互动需求并且将之转化为商业利益的媒体, 才能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获得成功。互动, 是当下广电媒体传播理念的关键词。

创新电视新闻提高传播效果 第8篇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 近年来, 各地广播电视台强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深化对新形势下新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以时政新闻节目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作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新闻立台”的有效路径, 大大提升了时政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带动了电视频道的市场份额, 有效增强了媒体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 开创了时政新闻宣传的新局面。

一、打造全新版面, 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

在当前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 主流媒体如何发挥影响力, 提升舆论引导力, 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至关重要。

各地电视台对电视时政新闻栏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明确要求新闻版面做到:

1. 要有一条以上的重大主题报道:

这是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对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活动所进行的报道, 力求树立媒体的权威性, 提高公信力,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 要有一组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

这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 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 集中、连续播出新闻, 增强报道的规模效应, 形成宣传报道上的强势, 使之成为一个时期观众关注的热点。

3. 要有现场报道:

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 主持人或记者在新闻第一现场进行报道所产生的新鲜感和悬念感, 对观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4. 要有社会新闻:

特别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中抓到的鲜活的社会新闻, 力求在搞活版面, 增强节目的贴近性和可视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上见成效。

5. 要有一组简讯:

大大增加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 努力办成新闻信息总汇。

为打造地方主流新闻媒体, 努力锻造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电视时政新闻改革, 以解决原来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充斥版面的问题。要特别注重经营好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选得好不好、准不准, 关系着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的社会效果, 代表着节目的品位和水平。同时要发挥报道的组合优势, 做到重点突出, 特色鲜明, 节奏感强, 层次分明。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 或是配发短小精悍、尖锐泼辣、针对性强的短评、编后语, 或是以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形式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

除了内容上的改革创新, 新闻栏目的表现形式也进行全面改版。栏目版头、片尾的设计, 标题、字幕的包装, 以及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甚至是Flash动画等的充分运用, 都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增强时效性, 做“最快”的新闻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最基本要素,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 尤其是面对当前互联网、微博、手机短信等即时信息传播渠道的竞争, 电视新闻如果没有了时效性, 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栏目力求拼抢第一时间, 追求第一现场, 最大限度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缩短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 努力实现从报道“已经发生”、“刚刚发生”的新闻, 向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转变。

考虑到受众对最新国内外新闻资讯的需求, 各地电视台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及时传递上做足文章, 每天将最新的新闻资讯或突发事件用走马字幕的形式滚动播出, 让观众能够及时地了解瞬息万变的时事动态。除了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进展, 走马字幕新闻还包括很多生活资讯, 如:天气预报、股市信息等等。

三、加大评论力度, 做“有思想”的新闻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体必须恪守的原则。做“有思想”“有观点”的新闻, 并不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记者的观点, 而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创新新闻节目的编排、板块设置, 通过重大主题报道等形式, 体现每天、每个时期的新闻编辑思想。也就是说, 我们要用思想做新闻, 做有深度、有亮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各地电视台配合各个时期党政的中心工作, 如“十二五”民生关键词、纪念建党9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主题报道, 体现媒体的立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 推出常态性的新闻评论栏目, 播出一两百字的短评, 以短小精悍、一语中的的风格, 对重大新闻事件、热点问题进行权威而又言简意赅的评论, 用独家的视角、独到的观点、独特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 是建立特约新闻评论员队伍。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 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对事实要素的简单了解, 而是更迫切地希望获知现象背后的深层解读。通过约请研究部门、党校、高校等专家学者, 从中央到地方“转方式、调结构、防通胀、保民生”的具体措施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等进行深度解读, 注重挖掘新闻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意义, 引入主流声音, 从而确保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

四、调整播出时间, 提高传播效果

同样的新闻节目, 选择什么样的时段进行播出大有讲究, 特定新闻节目与特定播出时段大多有着普遍的、规律性的对应关系。新闻节目分时段播出的编排要领就是把所有的内容、节目, 按照各个不同时段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处理, 尽量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 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由于各地电视新闻栏目的差异性, 节目的整体水平还有差距。但是不可否认, 电视新闻节目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 以其强有力的时效性和时政性, 在社会的转型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启示作用。

五、新闻主持人的传播效应

主持人的传播效应体现在质疑效应、启示效应和亲近效应。

1. 质疑效应。

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通过新闻事件或人物, 发掘真相和重要的关键细节。主持人咄咄逼人的主持风格是很多观众成为忠实观众的理由。无疑, 这种质疑还让观众看得十分过瘾, 收获也不少, 从而提高了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突出了节目的一个共同特点, 及时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在节目进行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理性的思辨, 能够使节目更加吸引观众, 把事实, 甚至更深层次的问题揭示给观众, 这样的节目观众更愿意接受, 更愿意倾听, 这也达到了访谈类节目拉近观众, 取信于观众, 观众拥护和赞成的宗旨和目的, 满足了大多数观众挑剔的口味, 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难题。

2. 启示效应。

喻国明教授曾经谈到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是社会的守望者, 由于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和灵魂, 所以也可以说, 一个节目的责任也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 “善于击中社会绷的最紧的那根弦”, “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 力争通过节目对社会进行观察, 敏锐地发现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提请社会“应战”, 对社会的发展给出一些启示。

3. 亲近效应。

改变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主持人评论的话语、话题、评论形式, 新闻节目这一具有优势的形式应该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吸引力和亲近力。电视新闻评论, 仍然属于电视评论的范畴。由于传统的报纸评论限于表现形式, 严肃有余, 不够平易近人, 导致吸引力不足。而电视主持人评论有了声音和画面, 再加上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富于张力的语言。我们坚信,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优秀的节目定能以其独特的力量和功效, 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的发展。

六、结语

从时政新闻的全面改版, 到节目播出时间的科学安排以及主持人的传播效应, 大大提高了新闻栏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 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探析 第9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发展创新

随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审美的提高,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收视需求,电视媒体对收视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推出了各类不同的新闻栏目。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是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分众传播模式下的电视新闻创新

为了保证收视率的提高,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传统模式的新闻报道必须加以创新,实现多元化的分众传播模式。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从体制和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对内容和栏目包装进行创新,逐渐从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转变为满足不同类型收视群体的欣赏需求的分众传播模式。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样也需要整个新闻团队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如今电视新闻频道已经逐渐适应了分众传播的播出模式。

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就很好地适应了分众传播的发展趋势。受众群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播收看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这种自由选择的现代化收视方式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同时,直播和双向互动的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这种形式的新闻节目让受众有了参与感,让受众感到融入进新闻节目中。

2 区域化电视新闻传播转变

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日趋成熟,除了继续打造覆盖全省的卫视频道以外,富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新闻频道逐渐被各电视媒体重视起来。地方新闻传播节目更具亲民性,广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地域化优势,为新闻报道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传统的新闻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重要加新鲜,因而特别重视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然而,媒体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忽视了新闻传播中“贴近性”。如今,电视新闻节目都以说新闻代替播新闻;用平民视角说平民化的大实话;人性化地解读百姓的喜怒哀乐;口语化地表述百姓的心愿要求。

在地域化特色新闻节目发展趋势下,标志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民生新闻节目应运而生。这种新闻节目一改传统新闻严肃的风格,走起了“贴近群众、贴近民生、反映民意、体会民情”的百姓路线,将新闻重点转向了当地百姓身边的事,通过记者的现场调查、追踪报道和嵌入式体验等全新的新闻理念,以民生百态为主题,解决百姓遇到的麻烦,赞扬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民生新闻满足了当地百姓对新闻的收视需求,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3 电视新闻的网络化传播

网络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固有模式,打破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是传统电视新闻节目革命性的转变。网络新闻对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场直播已经成为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流趋势,直播节目更容易使受众产生代入感,增强新闻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是当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网络电视的兴起,让受众不在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内收看新闻节目,即使当天错过的新闻,观众也可以在数字电视网络平台上点击观看。

在众多新兴媒体迅速崛起的形势下,网络、智能手机都成为了人们传阅新闻信息的渠道,遇到事件时普通百姓也会拍摄现场视频提供给记者或者通过智能手机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使得很多新鲜事或者值得引发关注的好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记录,这也意味着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在信息传播市场赢得电视传播的立足之地,赢得受众的关注,就需要电视新闻传播除了在电视节目上做创新,还应加强电视与网络的同步直播技术,加强数字网络电视平台与百姓的交流互动。

目前,电视新闻的改革已经非常明显,新闻直播的形式为观众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热线电话、短信交流、微博互动,还有现在很火热的手机微信都能看到各类新闻节目的身影,尤其是民生类新闻更是重视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主持人形象也更加多样化和富有亲切感。

4 结语

新闻传播事业始终坚持为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和政府民主化建设起到宣传作用,将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标。总之,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事业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创新和改革的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王首程.电视新闻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蒋晓丽,李玮.社会管理网络化与网络管理社会化——基于网络媒介双重特性的社会管理路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熊德.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错位竞争 创新不断 实现有效传播 第10篇

一.错位竞争,融合为核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包头电台5家广播频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面对。统一策划、集中采訪、联动播出、合作募捐,大大增强了传播声势。包头电台与成都电台联手,发布即时信息,为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搭起信息平台,抚慰创伤、支撑心灵。在这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中,首次尝试打“组合拳”的包头媒体,为成功立于内蒙古乃至全国中西部城市电台之首,抢占了舆论制高点。

之后的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包头电台介入奥运广播联盟,与国内140多家成员台连续5天每天3个小时的直播,创造了内蒙古广播史上从未有过的组合报道形式。

2009年和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中,包头电台联合区内盟市11家电台,创新提出“11+1”的报道模式,打开了区域广播联盟报道之先河。

2011年11月到12月,在迎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包头电台各频道再次合作,策划组织系列专题“世贸十年”,以精致的小品情景剧展现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生活发生的微妙变化和喜悦心情。系列节目在省级和国家级媒体播出后,反响强烈,不仅将中国已经建立起的经贸体制进行了广而告之的宣传,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立足创意,打造品牌

“以节目带广告,以活动带节目”是近些年包头电台的办台理念。特别是当地交通广播,频道拥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包头市最广泛、最忠实、最有效的听众群,收听率、创收率始终居于各频率榜首。值得一提的是《你好,DRIVER》单频节目,年创收近500万。亮点背后,源于强大的节目创新力和不间断的品牌创造力。

通过组建“包装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意,齐心协力打造精品节目,优化品牌节目,推广全媒体运作活动。一些新鲜亮相的节目均在广播创新节目评优排行榜中交替拔得头筹,为包头电台谋取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通过整合全频道优质资源和创新团队,最大限度发挥集约聚合优势,从打造广播新形象的角度出发,倾情推出了“七夕中国节”、“福彩中国”、“爱心送考”、“爱心助学”、“爱心就业”等系列活动。其中仅“爱心送考”活动就有近10万名驾驶员参与,好评如潮。2011年,包头电台交通广播再度携手23家城市交通广播组建了“全国爱心送考大联盟”,使地方活动升级为全国性的,影响空前。

三.整合营销,撬动市场

地方广播的成功在于“开门办广播”。针对目前广播产业的经营模式仍处于“单点式”阶段(即利用率较低,开发层浅等),包头电台采取“广种薄收”的农业模式,变“单点式”为“饱和式”。在拓展广播产业链方面,以交通广播为例,紧密联合各相关行业、企业,大力开发汽车后服务市场,成立驾驶员培训基地、驾驶员梦想课堂、汽车维修公司,未来还将向汽车市场推行《你好,DRIVER》交通服务手册等,传媒文化市场前景诱人。而受江西卫视2011“中国红歌会”的邀请,由包头电台音乐广播主办的“唱响90年,西部7盟市大型红歌赛”跃升为2011年“中国红歌会”内蒙古赛区的直通唱区,凡参加包头电台“唱响90年”进入决赛的选手均可直接进入“中国红歌会”总决赛。这无疑是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时代背景下,包头电台唱响品牌、情动中国的又一力作。

包头电台交通广播、音乐广播不断通过大活动对接大客户,大影响撬动大营销;而新闻广播则根据特色栏目紧抓自治区以外的客户市场;生活广播、故事广播充分利用各自特色吸引特定客户群。由此保证了各频率广告资源的合理有序配置,强化了经营机制。由过去的专题广告打通到全台资源的整合推出,从全台广告分行业代理到建立整合大型品牌活动资源,突破广告“瓶颈”,赢得“多点支撑”。

毫无疑问,增强传播力、整合营销、打造品牌等一个个广播理念的实现,使包头电台成为“内蒙古有地位、中西部有影响”的品牌旗帜,其强劲之势不可阻挡。未来包头电台依然积蓄能量,向成为有地域特色和时代元素的跨区域、全媒体运作的大文化产业阔步迈进。

(作者单位:包头人民广播电台)

档案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档案,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复兴, 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复兴。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定, 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 对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文化, 人们给予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大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传播档案文化, 让档案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既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档案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档案的文化性被政治性淹没, 然而, 档案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明和生活, 是历史的记忆, 是文化的传承, 文化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与其他文化相比, 档案文化涉及不同时代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的传播有很强的必要性。

1. 文化多元性。

档案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 是综合性的文化。档案文化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各种活动, 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各个方面, 与其他文化类别如文学、艺术、教育、图书、旅游等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

2. 原始神秘性:

档案是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 有着原生态的特性和原始记录性, 人们能通过档案文化获得原始的材料和真实的信息, 大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档案有一定的封闭期, 所以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保密性, 当它面向世人开放时, 便会以其神秘性吸引受众的注意, 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3. 真实实证性。

档案文化大都没有文学的虚构、艺术的夸张, 而是朴实地记录某一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具有真实性, 而且都是有文字、图片、实物、电子、音像记录的材料, 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真实实证性。

4. 积累延续性。

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忆, 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文明, 档案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累, 既有文化的多元性, 又有时间的延续性。档案连续地记录了不同时期的人类的生产生活, 像一部历史画卷, 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和延伸。

二、档案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1. 树立档案部门的文化形象, 开展社会公共服务。

由于体制等原因, 我国的档案一直处于保密状态, 现在开放的力度虽越来越大, 但人们对档案文化依然是敬而远之。所以, 加大档案文化的宣传力度, 树立档案的公共文化形象, 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档案部门以档案是为每个人服务的理念为宗旨, 以满足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为目的, 把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为大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共服务。转化档案馆的职能, 加大开放的力度, 提高服务意识, 把档案馆转化成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的供人们体验、感受文化的场所。这就要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 改变以往接受资料、保管资料、接待来访者的工作方式, 提高服务意识, 主动策划、组织、参与实施档案文化传播。同时, 大力宣传档案部门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加强与社会互动, 吸引大众参与到档案文化传播中来。档案部门定期举行培训、讲座等来宣传服务思想, 提高大众档案文化意识, 开设一些档案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 提高大众使用档案的能力。同时,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 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不但有针对档案文化研究的咨询服务, 还有档案馆藏和档案利用的入门介绍。

2. 提高档案文化传播意识, 档案馆 (室) 与大众连动。

档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但档案原有的神秘色彩, 导致大众了解、使用档案的意识不强, 档案的利用率很低。要想使档案文化回归大众, 一定要提高档案文化传播意识, 利用各种媒介、展览等形式, 让大众了解档案是为每个人服务的, 个人也可以参与到档案文化的利用、收集、传播中来。全方位的档案收集能唤醒大众对档案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除了各级档案馆、各企事业单位档案室建设外, 还要加强社区档案建设、农村档案建设、家庭档案建设、个人档案建设等, 各档案馆 (室) 与大众进行良性互动, 让大众参与到档案收集、使用、传播的工作中来。档案馆精心策划主题, 定期向各类档案室、大众征集档案材料;档案工作人员深入百姓生活, 到民间采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料。档案部门通过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或到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进行档案文化知识的普及讲座, 提高大众的档案意识。鼓励大众收集档案信息, 如各单位发生比较重大或有意义的事件时, 都要记录下来, 有时间、有地点、有图片、有文字、有录像;再如个人自己策划有意义的档案收集, 如旅游档案, 家庭、家乡每年的变化等等。大众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后再送到档案管理部门甄别、归档。

3.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档案文化, 加强与大众的互动。

档案文化传播的渠道具有时代的特点, 过去媒介不发达, 只能通过书画、实物等形式传播, 而如今, 档案部门要与多方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档案意识, 传播档案文化, 加强与大众的互动。首先, 大众媒体全力打造档案文化社会话题。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是档案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媒体懂得创新话题、营造话题、营销话题, 各媒体联合打造与档案文化有关的社会话题, 引导受众关注档案文化这一焦点。例如媒体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策划、宣传档案文化;制作全民互动的档案文化节目, 让百姓参与到档案文化传播中来;持续有效地安排档案文化节目播出档期, 全力打造档案文化这个社会话题。其次, 新媒体助推档案文化的传播与激活, 有利于与大众的互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便捷、快速、信息量大等特点, 对档案文化的记录与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让档案文化的前景更为广阔。新媒体可以全方位地展示档案文化思想、档案文化产品, 传播激活档案文化的深厚积淀, 加速档案文化的品牌建设。档案文化的传播一定要加强同受众的互动, 如可以利用手机, 通过扫描二维码、发送短信、微信等方式与档案文化节目实时同步沟通。由于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大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 交流大众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想法、对于档案文化产品的评价等等, 这样就调动了大众参与档案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使档案文化得以有效传播。

4. 深入挖掘档案文化精神,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的传播是一个长远的工作, 要有一定的规划性和前瞻性。档案文化的研究应该从历史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去探讨, 深入挖掘档案文化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与现阶段社会文化需求相结合。因为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时间, 受众的文化需求是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所以一定要对社会文化需求有前瞻性的预测, 根据现阶段、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文化需求来确定需求什么样的文化产品, 来策划主题, 开发特色品牌产品。各档案文化产品不仅要有好的主题, 丰富的内涵, 还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任何信息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载体, 档案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各个时期的档案文化载体都是当时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在现阶段, 除了传统的档案展览、书画、票证外, 注重提高产品视听冲击力,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 开发设计适合电视、网络、手机传播的档案文化产品, 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范围, 使档案资源建设的触角由历史向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内容延伸, 精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产品。

5. 积极与其他部分合作, 形成档案文化传播产业链。

文化, 当它作为核心价值观时, 是软实力, 当它转化为产业时, 又是硬实力。档案部门主动与其他部门交流合作, 共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塑造档案文化品牌, 逐步形成档案文化产业链, 做大做强档案文化产业。档案文化在满足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也要关注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档案文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文化用品, 设置档案文化产品销售店;也可以依据档案文化创作歌曲、影视剧;还可以同旅游相结合, 开发历史文化遗址, 生产旅游文化产品, 进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档案文化资源丰富, 不少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档案文化, 以一项或几项档案文化资源作为城市的主要特色, 深入挖掘并进行品牌建设, 将市场营销的理念引入档案文化品牌的推广中, 使其成为某个地区或城市的符号性标志, 打造一些品牌文化重镇, 让它们作为地方文化大使走向国内外。

档案文化是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库, 大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积极进行档案文化的传播, 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同时把档案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卫弈.从档案利用到档案传播——变化及意义[J].档案学通讯, 2004 (6) .

[2]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J].档案管理, 2012 (1) .

[3]谢兰玉.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介演变[J].兰台世界, 2012 (8) .

[4]李艳.档案文化传播与人的素质优化[J].黑龙江档案, 2012 (2) .

上一篇:初中政治学习方法下一篇:复合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