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伤害范文

2024-08-12

人员伤害范文(精选6篇)

人员伤害 第1篇

关键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影响因素,防护机制

医务人员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人群,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由于职业及职业环境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繁忙的诊疗、护理、康复等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类疾病患者,致使医务人员面临职业伤害的风险问题渐趋凸显。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是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在医疗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遭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1,2,3]。国内有关研究表明,针刺伤已成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主要伤害之一[4]。国内现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研究,更深层次的多因素研究较少涉及。本研究对广西6家医疗机构2 760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广西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方案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1.2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不同医院等级进行分层抽样,首先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所有二、三级医院分别抽取3家医院,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员比例按照PPS抽样法抽取,其中三级医院(住院床位≥500张)3家,每家调查医务人员500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100~499张)3家,每家调查医务人员300人,共调查2 760名医务人员。

1.3 调查方法

经专家访谈并结合调查地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调查的内容,并经过预调查修订完善。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伤害现状、职业伤害影响因素三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性别、所在科室、岗位等;职业伤害现状包括工作相关性损伤、工作相关性疾病两部分;职业伤害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管理、个人因素、职业暴露、人身伤害四大项,其中职业暴露包括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社会性、心理性五大暴露。参考相关文献评价标准[5],将调查表中的组织管理因素、个人因素、职业暴露因素中的满意度和有无进行二级评分,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或“无”者确定为“满意”或“无”,赋值为1分;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偶尔、经常”者确定为“不满意”或“有”,赋值为2分。

1.4 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之前对少部分医务人员进行预调查,并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正式调查阶段由严格统一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问卷,收集资料时对问卷进行仔细检查,对缺项、漏项、填错或其他填写不明的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与完善。

1.5 统计分析

用Epi 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输入并校正,经逻辑查错确保资料录入无误。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76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18份,有效回收率为83.99%。其中二级医院865人(37.32%),三级医院1 453人(62.68%);男性624人(26.92%),女性1 694人(73.08%);手术科室766人(33.05%),非手术科室1 301人(56.12%),医技科室251人(10.83%);护理人员1 205人(51.98%),医技人员925人(39.91%),技术人员188人(8.11%);初级职称1 086人(46.85%),中级职称854人(36.84%),副高职称267人(11.52%),正高职称48人(2.07%),其他63人(2.72%)。见表1。

2.2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分析

2.2.1 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状况

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状况排首位的是针刺伤1 371(60.48%),其次为碰撞伤743例(33.30%),切割伤566例(25.51%),排末位的是烧伤42例(1.90%)。见表2。

2.2.2 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状况

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状况排首位的是腰颈椎病1 045例(47.18%),其次为神经衰弱904(40.43%),下肢静脉曲张560(25.32%),排末位的是艾滋病12例(0.55%)。见表3。

2.3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影响因素分析

2.3.1 影响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单因素分析

医院等级、性别、所在科室、岗位等17个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χ2=52.556,P=0.000);手术科室比非手术科室、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χ2=60.141,P=0.000),加班状况越频繁的医务人员越易发生针刺伤(χ2=63.114,P=0.000)。见表4。

2.3.2 针刺伤多因素分析

以针刺伤为因变量(有=1,无=0),以表5中筛选出的变量为自变量,用非条件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对针刺伤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因素有医院等级、岗位、加班状况、深夜工作情况等9个因素,其中物理性暴露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影响最大(OR=1.993),岗位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影响最小(OR=0.353)。见表5。

3 讨论

有调查表明,虽然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方面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但当今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发生率仍较高[5,6,7,8]。研究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状况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针刺伤、碰撞伤、切割伤、皮肤皲裂,这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略有不同[9],广西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60.48%,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5,10]。这可能与广西医疗机构本身的针刺伤防护措施不到位及频繁使用针类器具有关。对此,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医务人员针刺伤现状,采取严格的防护及培训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等级、性别、所在科室、岗位、物理性暴露、生物性暴露、人身伤害等17个因素与发生针刺伤具有相关性,这与董小燕、张爱莲[10]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但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这可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的医疗防护技术特别是针刺伤防护技术落后有关。护理人员(74.5%)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与国外的同类研究相似[11,12],这可能与护士每天接触大量的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等锐器工具有关。针刺伤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针刺伤具有相关性的因素有医院等级、岗位、加班状况、组织因素等9个,但生物暴露、化学暴露、社会暴露三个因素与针刺伤无显著相关,与国内其他同类研究不同[13]。这可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医疗机构特别重视生物、化学、社会三大暴露有关。物理性暴露是针刺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OR=1.558),对于这一点,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职业防护医用物品和器具,高度重视物理性防护设施的运用,同时引导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

人员伤害 第2篇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认真学习《电业安全工

作规程》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同时还应督促周围人员遵守,发现违反《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要立即制止。

2.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安全

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和自保互保意识。克服麻痹思想,杜绝形式主义。

3.在上下班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4.班前班中不饮酒。工作前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将不

良的工作情绪及心情带到工作现场。

5.严格执行工作人员着装要求,正确佩戴安全帽。在进行特殊工作时,如接触高温物体,应带手套和使用专用防护用品。

6.在生产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了解设备运行方式,了

解工作的环境,不误碰、误动运行设备,防止触电,防止碰伤、摔伤,防止烫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7.遇有特殊工作,要进行危险点分析,制定相应的组织、技术、安全

措施。

8.深入现场、班组,监督检查“两票三制”执行和安全和技术措施及

第1页,共2页

规章制度的贯彻情况,指导班组做好各项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9.每天深入现场了解本专业设备情况,督促各专业及时消除设备缺

陷,对发现的设备问题及时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

10.根据各个时期工作任务的不同及新出现的安全技术问题,及时

提出图纸资料、运行规程的补充或修改意见,经审批后,监督实施。

11.认真学习厂部反违章的有关规定,坚决杜绝各类违章行为。每天深入现场查禁违章,及时制止危及设备、人身安全的违章作业行为。积极查禁装置性违章,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改进意见。

12.不违章指挥,不发出错误性指挥。

保证人:

人员伤害 第3篇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回顾性调查,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

医护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害是指由各种医疗器械引起的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临床护士由于从事侵入性操作环节多, 发生针刺伤害的机会较其他医务人员多。研究表明,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害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患者做各种注射, 在工作中, 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谈到不安全注射, 公众都会想到对患者的威胁, 其次, 面对不安全注射的不仅是患者, 而且护士接触血源传播性疾病病原体的机会更高, 为了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护理人员针刺伤害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发生和控制因针刺伤害导致的职业性感染已经成为近年医院感染预防和职业危害评价控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组织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害问卷调查, 开展针刺伤害职业危险度评价, 在系统调查了解护士针刺伤害暴露率及职业暴露危害因素, 并提出针刺伤害职业危险度管理措施建议, 为我国同类医院针刺伤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医院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为本次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收回200份。护理工龄范围1~35年, 平均护理工龄 (14.1±9.38) 年, 年龄范围20~55岁。

1.1.1 护理人员生活行为习惯

睡眠不规律者分别占46.6%和33.2%, 经常和偶尔吸烟共占1.5%, 偶尔饮酒者占10.8%。

1.1.2 护理人员患病情况

护理人员中神经系统症状以神经衰弱患病率达22.4%, 循环系统疾患率40.1%, 泌尿系统疾患率23.4%, 骨关节系统患病率达32.4%, 其他系统患病率达12.4%。

1.1.3 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行为

大部分护理人员都接受过医疗服务, 其中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的人次数最多, 占79.7%。其次为穿耳洞的人次数, 占35.9%。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归性问卷调查一对一形式, 包括过去一年针刺伤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原因、污染情况、伤害的器具、发生的地点、伤害的程度、影响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发生的因素等。

1.2.1 用SPSSl1.5 for windows (SPSS Inc.)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指标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i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在过去1年中, 200名护理人员中有136人发生了针刺伤, 刺伤率为68.1%。其中发生1次的有16人, 暴露率为11.8%, 发生2次的有23人, 暴露率16.9%, 发生3次的有16人, 暴露率11.8%, 发生4次的有7人, 暴露率5.1%, 发生5次的有8人, 暴露率6%, 5次以上的有23人, 暴露率16.9%, 详见表1~5。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针刺伤害危害现状

针刺伤害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 医务人员因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9倍, 并且80%归因于针刺伤。调查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时发现, 一些非职业性行为亦可以传播血源性疾病, 可能会对职业性感染血源性疾病造成干扰, 分析时应注意。在护理人员工作的过程中, 有多个环节可以导致针刺伤害的发生, 根据发生的环节可以将针刺伤害的发生过程分为以下几类:加药或换药、注射或拔针、抽血注入试管、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毁形浸泡使用的针头、用后针头重新套入针帽、收一次性废弃针头, 手术中或处理手术器械等。提示护理人员应该规范操作, 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职业伤害。针刺伤害的发生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的粗心、经验的不足、心理因素、患者的不配合、不知道防护知识、医院没有较好的防护措施和设施、工作环境太杂乱等。针刺伤害的发生地点可以分为处置室、病房、治疗室、手术室。其中病房的发生率最高, 为58.40%, 其次是治疗室, 为56.40%, 处置室和手术室的发生率较低, 分别为30.00%和6.80%。

3.2 影响因素

护理人员针刺伤害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护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科室、睡眠情况、医疗废弃物处理情况等。不同科室针刺伤发生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手术室、急诊室和门诊注射室针刺伤的发生频次高。不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护理人员与能够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护理人员针刺伤害的发生率高些, 说明护理人员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显得十分重要。

3.3 防治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 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高度重视, 把针刺伤害防护知识培训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防护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针刺伤害防护知识的知晓率和对潜在职业暴露危险的认知。

3.4 对策建议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人员伤害 第4篇

2012年4月26日11时左右,燃运检修班处理4号乙侧皮带拉紧装臵缺陷时无票作业,皮带突然启动,造成一名工作班成员受伤,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事故经过

2012年4月26日,燃运4号乙皮带上煤拉不动,燃运检修班长安排燃检班詹ⅹⅹ、陈ⅹⅹ,负责此项工作的消缺工作,10时04分,工作负责人詹ⅹⅹ开出热机一种工作票,工作任务是“4号乙皮带尾部下部拉紧装臵检修”,10时10分提交运行接收后,要求运行人员尽快做措施,办理工作票。11时詹ⅹⅹ到燃运控制盘看到措施还没有做,就要求燃运运行值班人孔ⅹⅹ在4号乙皮带操作把手上挂“禁止操作、有人工作”警示牌,11时左右工作负责人在“将4号乙皮切电”的安全措施尚未执行且没有办理工作票许可手续的情况下,带领工作班成员陈ⅹⅹ,在4号乙皮带拉紧装臵间开始工作。

由于同日10时,燃检班副班长冯ⅹⅹ接到燃运班长孙ⅹⅹ通知:4号乙皮带接头有开胶现象。故冯ⅹⅹ会同发电部燃运专工、安监部专工、燃运班长、4号皮带值班员,共同去检查4号乙皮带磨损部位,经全面检查未发现磨损部位。冯ⅹⅹ要求4号皮带运行值班员转一下4号乙皮带,查找开胶磨损部位。

11点25分,4号皮带值班员陈ⅹ随即联系控制盘值班员启动4号乙皮带,控制盘值班员孔ⅹⅹ接到电话说:4号乙皮带操作把手上挂有“禁止操作 有人工作”牌,不能启动,陈ⅹ说:“检修要求转的,你就转吧”,随后控制盘值班员孔ⅹⅹ发出了声光报警信号后,启动了4号乙皮带。

此时正在4号皮带检查的燃运班长孙ⅹⅹ发现皮带启动,考虑到检查4号乙皮带人员较多,立即拉动了拉线开关,4号乙皮带随即停运,皮带运行了约1.2米,将正在4号乙皮带拉紧装臵上工作的陈ⅹⅹ与一配重块一起卷入皮带与滚筒之间,配重块卡在了陈左胸与拉紧装臵滚筒之间。工作负责人詹ⅹⅹ发现陈卷入皮带后,立即去叫4号乙皮带检查人员进行施救,迅速将伤者就近送往医院,经初步检查:左侧第2根前肋骨骨折,胸部有积液,已转至嘉峪关医院观察治疗。(附事故示意图)。

二、原因分析及暴露的问题

这是一起同一系统上交叉作业,因管理不到位,工作票制度执行不严肃,运行人员把关不严,责任制不落实,存在严重的“人治管理”现象制度流于形式造成的人身事故,暴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负责人在运行人员安全措施没有执行,未办理工作票许可开工手续的情况下,只要求在操作把手上挂警示牌,便带领工作组成员开始作业。严重违反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无票作业,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燃运控制室值班员多次违反规定,在未执行断开4号乙皮带电源措施时,就答应检修负责人要求,只在其操作把手上悬挂警示牌;后接到4号乙皮带值班人员电话,要求启动4号乙皮带时,明知在4号乙皮带有检修人员,当听说是检修让启动的,也不与检修负责人核对,盲目启动皮带,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3.检修管理无统一安排,计划管理不严密。燃运检修班副班长联系工作随意,知道4号乙皮带拉紧装臵有检修工作,未进行细致思考就要求运行人员启动4号乙侧皮带查找磨损部位,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4.4号乙皮带值班员在检修要求启动4号乙皮带时,没有及时汇报班长,也没有核实设备上是否还有其他检修工作,就通知燃运控制盘值班人员启动皮带,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相关要求:

1.各单位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安排时间开展对安规“两票”管理部分进行专题学习,结合本单位制定管理细则,认真落实。

2.严格“两票”的执行、加强监督管理。运行班、检修班每周对两票执行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生产部门每月对两票进行统计分析,公司月度安全分析对两票检查情况进行点评。

3.严肃检修开工许可制度,运行值班人员确认电源切断后再挂上警告牌、标示牌,确认安全措施执行后再进行许可,检修负责人确认措施执行后办理签字手续,工作人员确认措施执行后签字开工。严禁在运行设备上进行检修工作。4.深入开展反“三违”活动,严格检修作业现场、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及监督管理。

供应室工作人员血源性伤害的调查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 年龄20~49岁, 平均34.5岁。全部为本院供应室工作人员。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 调查表内容经过多位专家反复讨论, 修改, 并经45名供应室工作人员预实验, 效果良好。在被调查者完全自愿情况下填写问卷。调查问卷由专人发放并说明填写要求与调查目的。要求调查对象如实填写, 调查表在15min内填好后当场收回。问卷第1部分为供应室工作人员个人资料, 如科室、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第2部分为2007年5月~2009年2月被血源性伤害的情况。包括血源性伤害的原因:分离针头, 利器毁形, 传递器械, 回收器械, 清洗锐利器械, 针头、刀片划伤, 血液、体液喷溅, 整理用具等等。共发放问卷474份, 有效问卷438份, 有效率92.4%。

1.3 资料分析

整理分析资料, 数据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构成比及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受血源性伤害程度进行描述, 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血源性损伤在各类人员中的分布及血源性损伤的发生率

工龄>3a的供应室工作人员与工龄≤3a的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伤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89, P<0.01) 。护工血源性损害发生率最高为90.0%, 正式护士与招聘护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2, P<0.05) ;护理员与护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2, P<0.05) 。见表1。

2.2 血源性损伤发生地点和环节

血源性损伤发生地点构成比中以清洗操作间最高, 占30.9%;造成损伤的环节以清洗锐利器械及针头时最高, 占23.06%。见表2。

2.3 发生血源性损伤与工作量的关系

以清洗操作间为例, 在清洗操作间工作的290人, 按其劳动强度 (工作量) 由重至轻分为3类。在3类人员中损伤发生情况见表3

注:不同劳动强度人群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91, v=2, P<0.01) 。

3 讨论

3.1 血源性伤害的危险因素

本调查结果显示, 工作年资低, 专业知识不足是发生血源性伤害的高危因素。由于工作年资低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 操作不熟练, 动作不规范, 在工作量大时不能够正确处理锐利器械和污染物品, 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尤其是对剪、钳、针, 手术刀片玻璃制品等锐利器械的回收, 处理处置不规范。这些都是发生血源性伤害的重要因素。由于护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血源性损伤以及伤害认识不足, 加上工作忙, 导致护工发生血源性损伤的概率最高。另外, 发生血源性损伤的概率与工作量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调查显示, 工作量越大, 血源性损伤发生率越高。这说明了除了工龄和学历外, 工作量大小与发生血源性损伤也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提示我们, 越是工作繁忙越是要警惕血源性伤害的发生, 做到忙而不乱;同时, 供应室负责人也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避免人手紧张超负荷工作导致血源性伤害的发生。

3.2 加强自我防护教育和自我保护措施[3]

坚持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原则, 如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 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原则: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 如有伤口, 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 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 填写“传染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报告保健科, 感染管理科, 保健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进行防治。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能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血源性损伤及感染的机会, 保障职业安全, 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回收污染器械以及清洁包装任务。将所回收的废弃锐利器械单独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中统一处理, 重复使用浸泡器械的器具应分类放入专用容器中洗刷处理, 坚持标准预防, 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安全的操作行为, 减少血源性损伤发生的次数。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性的治疗措施, 供应室工作人员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严格遵守工作流程, 自觉改正不良工作习惯, 有效控制血源性伤害的发生。

3.3 及时使用与更换安全的技术和设备

为减少血源性伤害, 所有锐器及带血液污渍的针筒均直接丢弃于利器盒内, 使毁形操作对护理人员造成的暴露感染基本消除。对于意外血液, 体液泄露污染环境的事件。医院建立专门的流程, 指导工作人员正确处理, 医院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备, 除口罩、手套等常规防护用品外, 亦配备眼罩、面罩、防水围裙等。为了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在这些高风险操作时真正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还将比项标准作为质量考核内容。患传染病的工作人员, 调离供应室。

3.4 严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制度

使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不同种类的垃圾危害物标识作为各种医疗垃圾分类处理的区别标志。在各部门张贴垃圾分类示意图, 作为垃圾分类处理指引。提醒工作人员做好垃圾的分类放置, 避免医用垃圾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伤害[4]。

消毒供应室工作包括复用医疗器械、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储存、发放等工作。形成一个工作链, 工作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直接操作且大多数为手工操作, 在医疗用品达到消毒灭菌的同时, 工作人员要面临潜在被血源性感染的威胁。

2008年2月, 我院引进2台全自动清洗机, 2台超声清洗机, 1台烘干机, 全院使用锐器盒。大大减少了血源性伤害的人数。由于我院领导重视防止血源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管理措施到位, 全免治疗处置费, 追踪>3a的220例血源性伤害供应室工作人员, 无一例因供应室工作而患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使医院供应室职工及家属解除了后顾之忧。保护了医院的劳动力, 增强了医院的亲和力和职工对医院的认同感, 职工家属更理解和支持医院的工作, 为医院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良好气氛。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工作人员血源性伤害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以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引起各级领导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 对医院不同工龄、职称的220名受血源性伤害的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0名供应室工作人员, 有主管护士34名、护士48名、招聘护士78名、护理员40名和护工20名中受血源性职业危害, 但无一人感染血源性疾病。工作年限>3 a的专业人员组明显好于工作年限≤3 a的非专业工作组 (χ2=36.7, P<0.01) 。结论 医院重视, 管理措施到位, 能很好地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伤害。

关键词:供应室工作人员,血源性伤害,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亮, 张敏, 廖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3) :166-170.

[2]张兴华, 徐凤霞, 王荣,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BV危险因素评估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2) :1742-1743.

[3]董叶丽.四所医院医务人员针刺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9) :819.

人员伤害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非沪籍人口中被用人单位招用、年满16周岁的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 对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伤害登记报告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伤害资料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方法

伤害报告卡由上海市统一制定、并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询问而得来。调查内容包括伤害患者一般情况、伤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伤害的性质及临床处理等。伤害病例的判断标准按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 (修改意见) 判定[3]。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10编码)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V01~Y98) 编码, 将伤害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两大类, 具体为交通伤害、中毒、坠落或跌倒、医疗事故、失火和烧伤或烫伤、溺水和窒息、运动与休闲伤害、产品 (消费品) 伤害、职业伤害和其他共10类。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经整理、核对, 建立Epi Data 3.1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值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多个样本顺位前4位构成的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1—2012年浦东新区共登记报告外来务工人员伤害20 105例, 其中户籍为外省市20 048例, 外籍57例。外来发生伤害人员的平均年龄为 (34.54±10.88) 岁, 占同期全区登记报告的伤害总例数的27.67% (20 105/72 649) 。其中, 男性15 769例 (78.43%) , 平均年龄为 (34.71±14.07) 岁, 占同期全区男性伤害例数的35.92% (15 769/43 895) ;女性4 336例 (21.57%) , 平均年龄为 (33.90±10.12) 岁, 占同期全区女性伤害例数的15.08% (4 336/28 754) 。全部伤害患者中, 伤害多发生在20~50岁, 发生频数在20~24岁和40~44岁有2个小高峰。

2.2 伤害原因和性质

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主要原因依次为刀/锐器伤 (44.88%) 、钝器伤 (23.31%) 和跌倒或坠落 (18.26%) , 占全部报告的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患者的86.45%。男女性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原因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50, P<0.01) 。女性总体伤害发生原因顺位与全体外来务工人员不同, 跌倒或坠落居第2位, 钝器伤居第3位。见表1。

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患者前3位的伤害性质依次为锐器伤/咬伤/开放伤 (54.48%) , 挫伤/擦伤 (27.95%) , 颅脑外的其他骨折 (6.53%) , 占全部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患者的88.96%。男女性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性质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256.30, P<0.01) 。女性总体伤害性质顺位与全体外来务工人员不同, 扭伤/拉伤居第3位, 见表2。

2.3 伤害发生地点和发生时活动

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主要地点依次为工业和建筑场所 (59.56%) 、公路或街道 (13.16%) 和家中 (12.27%) , 前3位伤害发生地点占全部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患者的84.99%。男女性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地点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94.10, P<0.001) , 女性总体伤害发生地点顺位与全体外来务工人员不同, 家中居第2位, 街道/公路居第3位, 见表3。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依次为有偿工作 (70.33%) 、休闲活动 (9.58%) 和家务/学习活动 (8.89%) 。男女性伤害发生时活动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40, P<0.01) , 女性总体伤害发生时活动顺位与全体外来务工人员不同, 家务/学习居第2位, 休闲活动居第3位, 见表4。

2.4 伤害部位

外来务工人员伤害部位依次为上肢 (47.13%) 、下肢 (29.78%) 、头部 (16.78%) 和躯干 (4.91%) 。男女性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部位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90, P<0.001) , 男女性伤害部位皆以上肢为主, 其中男性为46.91%, 女性为47.95%。见表5。

3 讨论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人口导入区, 也是我国外来输入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外来非沪籍人口接近常住人口的50%[4]。本次调查显示, 伤害发生年龄集中在20~50岁, 以男性为主。其原因一是外来人口构成所致, 外来人员承担的多是体力劳动, 青年男性较多;二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在工厂, 工地和农场等地方工作, 职业伤害暴露较多[5,6]。

我国职业伤害研究大部分关注机械、化工、建筑等特殊行业, 或者对小范围的开发区进行调查研究[5]。职业伤害可累及全身, 并依行业、工种的不同而异。浦东新区外来务工人员伤害发生原因以刀或锐器伤、钝器伤和跌倒或坠落为主, 职业暴露或是刀或锐器等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伤害发生性质以锐器伤、咬伤、开放伤, 挫伤、擦伤, 除颅脑之外的骨折为主, 提示锐器伤、咬伤、开放伤是该区外来务工人员需要重点预防的伤害类型。另外, 外来务工人员伤害部位以上肢、下肢、头部为主, 这与其工作所在的行业有关。有研究表明, 深圳市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机械、木工、制衣鞋等工作, 他们工作时间长, 防护意识淡薄, 容易发生职业伤害[7,8]。本研究结果表明, 浦东新区外来务工人员伤害预防的优先领域是刀或锐器伤和钝器伤, 提示相关企业或工地场所, 应遵循伤害预防的环境策略和产品策略, 采取相关措施改善生产环境和劳动工具, 降低刀或锐器和钝器等伤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 浦东新区外来务工人员伤害有其独自特点, 从本地情况出发, 制定伤害防治措施, 加强外地务工人员的健康宣教, 保障其生命健康, 是地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傅益飞, 沈晓青, 沈惠平, 等.上海市南汇区2005年社区居民伤害情况调查[J].2008, 20 (1) :12-13.

[2]李小攀, 杨黎明, 孙乔, 等.2002—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原发性肾细胞癌发病及生存情况分析[J].肿瘤, 2013, 33 (3) :245-250.

[3]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界定标准 (修改意见) [J].疾病控制杂志, 2005, 9 (1) :96.

[4]黄华, 李小攀, 解辉, 等.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外来人口伤害情况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 (5) 392-395.

[5]倪建华, 黄丽, 严卫军, 等.2006—2008年上海市松江区工业企业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27 (4) :203-208.

[6]Michaels D.OSHA does not kill jobs;it helps prevent jobs from killing workers[J].Am J Ind Med, 2012, 55:961-963.

[7]马文军, 彭绩, 梁小东, 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人职业伤害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 (2) :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人员伤害】相关文章:

伤害机制05-12

伤害风险05-20

机械伤害06-18

医疗伤害06-29

学生伤害07-25

精神伤害08-11

伤害散文05-27

人身伤害赔偿05-11

儿童伤害预防06-07

家庭意外伤害07-10

上一篇:宁波物流业下一篇:反腐倡廉建设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