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物理学

2024-06-16

医学影像物理学(精选12篇)

医学影像物理学 第1篇

1 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专业, 《医学影像物理学》则是集中体现了这种学科交叉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 涉及知识面广, 其涉及物理、数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 而授课对象则是理工科知识非常薄弱甚至从未接触过这些学科的医学高专生。 (2) 教学时数少。医学高专学生的课程结构使得大部分院校面临教学时数少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物理学仅48学时, 教学时数如此之少使得要把书中涉及的成像原理全部讲完较困难。 (3) 教学内容复杂抽象难懂。在讲授磁共振物理这一章中, 涉及到原子核的自旋、磁矩、角动量及进动等物理概念, 而在磁共振成像这一章中涉及脉冲、频谱分析、二维傅立叶变换、快速成像序列等成像物理的基础知识, 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均知之甚少, 甚至闻所未闻[1]。 (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医学高专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使学生对于医学影像物理学重视不够, 加之课程的特殊性使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几点体会

2.1 积极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制订新的教学计划, 修改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 建立题库,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医学影像物理学教材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教材, 全书共十二章, 涉及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及红外线成像五大现代化成像技术的原理, 在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很难囊括所有的内容。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 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 结合临床实践教学, 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点讲授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 另外的核医学影像和红外线成像作为选修内容, 点到即止。

2.2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医学影像物理学内容复杂抽象难懂的特点, 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首先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非常直观, 其能将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2]。比如在讲授CT扫描方式的时候, 要是单纯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视听结合可以使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采用对比记忆法,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更好地记忆并且掌握相关内容[3]。比如在超声成像的学习中, 可以通过列表对比A超、B超和M超, 这样有利于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 通过对比法总结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的成像原理, 使同学们对于整个的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总之, 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开展空间教学, 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是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设备较昂贵和放射污染等多方面原因, 目前有些医学高专院校并没有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通过积极开展空间教学, 即利用空间开展电子双板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把一些难懂的实验原理和过程通过空间教学, 以视频和FLASH的方式实时呈现在课堂上, 实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克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2.4 引入医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医学史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在医学影像学发展不到100年的时间里, 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人和事。比如我们在讲X射线物理的时候, 引入伦琴发现X射线的有趣故事;在讲CT和磁共振原理的时候, 通过讲述与这些技术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的事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受到学校领导和教研室老师的高度重视, 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教学经验,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凯, 陈琳, 胡华碧, 等.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21 (5) :637.

[2]王红军, 迟津愉, 石飞.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10 (5) :30-31.

[3]康永香, 范怀玉.比较记忆法在医学影像物理学讲授中的应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69-71.

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大纲(12版) 第2篇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物理学 学时: 80 理论/实验学时:60/20 课程属性:必修课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医学物理学 开课学期:第4学期 适合专业:医学影像学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掌握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和物理原理,以及医学图像质量保证和控制的物理原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地了解和有效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很好地控制医学图像的质量,正确利用医学图像进行诊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课 在各章节内容中,按“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熟悉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熟悉”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事物的相互关系。“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重、难点用下划线表示。

一、绪论

1、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1

2、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3、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发展概况,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课程性质和特点,以及学时安排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X射线物理

1、X射线的产生 X射线管、X射线产生的机制。

2、X射线辐射场的空间分布 X射线的强度、X射线的质与量、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

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系数、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光电

效应、康普顿效应,X射线的基本特性。

4、X射线在物质及人体中的衰减 单能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连续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X射线

的滤过和硬化、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X射

线在人体组织内的衰减。教学要求: 掌握: 掌握X射线产生的条件及机制,影响X射线强度的因素,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X射线的衰减规律,X射线的滤过与硬化。熟悉: X射线管的焦点及焦点对X线成像质量的影响,X射线的基本特性,X射线量与质的概念,X射线强度的空间分布。了解: X线管的结构,阳极效应,混合物和化合物的质量衰减系数、化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

三、X射线影像

1、模拟X射线影像(1)普通X射线摄影 投影X射线影像的形成、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

2(2)特殊X射线摄影 软X射线摄影、高千伏X射线摄影、X射线造影。

(3)X射线图像质量评价 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参数、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

2、数字X线影像(1)数字图像基础 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数字图像的形成、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对比度

增强法。(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物理基础、DSA的基本方法、DSA的影像质量(3)数字X射线摄影 CR、DR、数字X射线影像的主要技术优势。3、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X-CT的基础知识 断层、解剖断面、体素、像素的概念;扫描与投影;X-CT图像重建的数理

基础;CT值与灰度显示、窗口技术。(2)传统X-CT的扫描方式 单束平移-旋转方式;窄扇形束平移-旋转方式;宽扇形束旋转-旋转方式;宽扇形束静止-旋转方式;电子束扫描方式。(3)螺旋CT 单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源螺旋CT。(4)X-CT图像的质量控制 图像的主要质量参数;X-CT图像的伪像。教学要求: 掌握: 掌握X射线影像形成的物理基础,X射线照片系统的工作原理、胶片的感光度、光密度、胶片特性曲线,软X射线摄影的原理,DSA的物理基础及造影方法、CR的物理原理及成像过程,扫描与投影概念、X-CT成像原理、窗口技术。熟悉: DR的工作原理,评价医学影像质量的基本参数,影响X射线影像质 3

量的因素及改善图像质量的措施,数字图像的形成及基本特点,CT图像的质量控制的主要参数。了解:X射线影像的优势及局限性,传统CT的扫描方式、螺旋CT,X-CT图像的伪影。

四、核磁共振物理

1、基本概念 磁矩、角动量、磁旋比。

2、静磁场中的磁性核 Zeeman效应、旋进、磁化强度矢量、自旋核数密度、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 因素。

3、磁共振现象 磁共振现象、射频电磁波的磁场矢量、射频电磁波对氢核系统的激励。

4、弛豫过程 弛豫及其规律、纵向弛豫、横向弛豫、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自 由感应衰减信号。

5、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 化学位移、磁共振谱分析、自由水及结合水。教学要求: 掌握:磁矩、磁旋比、磁化强度矢量、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的本质及共振条件、θ 脉冲及自由感应衰减信号、弛豫时间常数T1与T2。熟悉:角动量、旋进、影响磁化强度矢量的因素,弛豫过程及规律。了解:弛豫时间常数的物理生物特性,化学位移及磁共振谱。

五、磁共振成像

1、磁共振信号及加权图像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与加权图像、自旋回波信号与加权图像、反转恢复信号与 加权图像。

2、磁共振图像重建 梯度与梯度磁场、空间位置编码、二维傅里叶变换图像重建、K空间的定义、K空间的填充及性质。4

3、快速成像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系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快速成像序列的应

用。

4、磁共振血管成像 流动现象、流动现象的补偿、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相位对比法血管成像。教学要求: 掌握:加权图像的概念、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原理,自旋回波序列。熟悉: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原理及图像特点,K空间的基本概念。了解:磁共振信号的获取与二维傅立叶变换图像重建的思想,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六、核医学物理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原子核的组成和质量、核素及分类、原子核的稳定性。

2、原子核衰变的类型 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3、原子核衰变规律 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递次衰变、放射平衡、放射性计数

的统计规律。

4、原子核反应 核反应的一般概念、中子与中子核反应。

5、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反应堆、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教学要求: 掌握: 核素及分类,放射性衰变规律,核衰变有关的物理量: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活度。熟悉:描述核衰变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放射平衡,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5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稳定性、原子核的三种衰变、递次衰变及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原子核反应。

七、核医学影像

1、概述 核医学影像的主要技术及特点、核素示踪技术、放射性制剂。

2、γ射线探测 γ射线能谱、闪烁计数器。

3、γ相机 γ相机成像原理、探头、位置信号与Z信号、幅度脉冲分析器。

4、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CT)ECT成像的本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型 计算机断层成像(PET)。

教学要求: 掌握:核素示踪的基本根据、γ照相机的探头结构及工作原理、PET成像的物理基础及其符合探测原理。熟悉:核医学影像的技术特点、SPECT的成像原理及数据的衰减校正。了解:放射性制剂、γ射线探测、γ相机位置计算电路的工作原理、SPECT及PET的技术优势。

八、超声物理

1、超声波的基本性质 超声波的分类、声波、声压、声强与声阻抗。

2、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超声场 压电效应、圆形单晶片声源的超声场、声束的聚焦。

3、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反射与折射、衍射与散射、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规律、声束通过介质薄层的特征。

4、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频移、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血流速度。

教学要求: 6

掌握:超声波的基本性质、超声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介质对超声传播的影响、熟悉:多普勒效应及频移信号的采集、超声场及声束聚焦。了解:压电效应。

九、超声成像

1、超声回波所携带的信息 反射和散射回波、超声成像的三个物理假定。

2、A超与M超 A超原理、M超原理。

3、B超 B超原理、电子扫描、B超图像及质量评价。

4、频谱多谱勒 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频谱分析与显示。

5、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彩色多普照勒血流成像原理、信号输出的显示方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

点。教学要求: 掌握:超声成像的基本方法、超声反射回波和散射回波所携带的信息特征、B超原理、多普勒成像及彩超的基本原理 熟悉:超声图像的质量评价方法、M超原理、脉冲多普勒技术和频谱分析方法。了解:谐波成像原理及技术的应用、自相关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

(二)实验课 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的任务是让学生结合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知识,了解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掌握部分设备的初级应用技能,为进一步熟悉医学仪器原理提供物理和医学依据。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医学仪器的一些物理原理和工作方法。

1、模拟X射线成像见习

2、X射线图像质量控制见习

3、数字X射线成像见习 7

4、X-CT成像与应用见习

5、磁共振成像与应用见习

6、放射性核素显像见习

7、超声成像与应用见习

四、学时分配 实验、见内 容 讲授 讨论 示教 其它 小计习绪论 2 X射线物理 7 X射线影像 18 磁共振物理 6 磁共振成像 12 核医学物理 3 核医学影像 3 超声物理 3 超声成像 6 模拟X射线成像见习3 X射线图像质量控制见习2 数字X射线成像见习3 X-CT成像与应用见习3 磁共振成像与应用见习3 放射性核素显像见习3 超声成像与应用见习3 总 计 60 20 80

五、考核方式按平时20%、实验见习20%、考试60%的标准综合评定该课程的总成绩。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医学影像物理学》(第二版),张泽宝,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参考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李月卿,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磁共振成像(MRI)》,赵喜平,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现代医学影像物理学》,包尚联,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七、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物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8

2、上海理工大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精品课程网:

试论医学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物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

医学物理学史是医学物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学物理学史恰当引入课堂教学,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握医学物理学的内涵和精髓,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作用重大。本文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探讨了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医学物理学史的必要性及教育价值,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1 医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医学物理学史的必要性

1.1 医学物理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 医学物理学是把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保健的交叉学科1,其知识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即医学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另一种是动态的知识体系,即它的研究过程。医学物理教材内容属于静态的知识体系,学习静态的知识很重要,但是医学物理学还有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种动态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包含它本身,还包含了美学、哲学、方法论等人文科学诸多内容。可以这么说,与知识相比,思想和方法是更重要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展现知识体系的发展进程,让学生充分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与方法、哲学内涵与美学意义,把医学物理学史引入教学是正是体现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

1.2 医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医学生学习物理学不是为专业课服务,而主要是从它的内容、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像,它的历史、现状和前沿方面等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将其基本常识、规律和思想方法运用到医学理论及实践中2。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诸多问题:对物理知识的传授多,对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讲授少;对科学结论的内容关注多,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关注少;对数学公式的推导关注多,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医学物理学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医学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学生对所学兴趣浓厚,就会刻苦钻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讲述科学趣闻、物理学家的小传以及物理学史,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体温计是在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温度计的基础上,历经三个世纪由多位医生不断改进而来的;现代意义的内窥镜检查是随着光导纤维内窥镜的发明而逐渐形成的;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开拓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突破,而每次突破都促进了医学的发展3,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医学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激动人心的医学物理学史,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物理学的进步医疗实践的深远影响,学生才能充分认识学习医学物理学的重要价值。

2.2 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物理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展,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医学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充分运用了观察与实验、类比与联想、猜想与探索、分析与综合、佯缪与反正、归纳与综合等大量创造性思维方法。1914年,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利用电容发射器和一只放在凹镜面焦点的磁粒微音器在水下进行了回波接收实验;19世纪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姆霍兹精确地测量了人类眼睛的光学常数,遠视与近视时水晶体屈度的半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卓越的科学方法和丰富的物理思想,这些思想和方法已经超越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在讲授医学物理知识的同时把学习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逻辑思维的方法也同时教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性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这也是医学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

2.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4。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学习核医学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居里夫人的伟大事迹,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和丈夫、女儿和女婿一起向人类社会贡献了镭,但是全家人都在工作中遭受了大剂量的辐射,被镭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居里一家感人的事迹定会感染、触动学生,使他们投入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之中。医学物理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与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中国医学物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物理,2007,36(1):51—54.

[2] 杨文沛.《医用物理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6):534—537.

[3] 潘志达.医学物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第4篇

1 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学生对医学物理学的不重视是教学中的最大障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运动形式, 而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因此很多医学生没有把医学与物理学联系起来, 不明白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实际意义, 错误地认为物理学与跟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 学物理没什么用处, 没有把医学物理学当成一门专业必修课, 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 其学习的动力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1.2 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

医学物理学的主讲教师大部分来自于物理学专业, 而不是医学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以讲授物理规律为主, 仅仅是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加一点物理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甚至有时由于课时有限就会略过或是让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内容物理学专业性太强, 缺乏实用性, 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 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2.1 提高教师的医学修养

要想提高医学物理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物理学体系, 就必须找到物理学与医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生长点。这就要求医学物理学教师既要有充足的物理学知识, 又要有较多的医学知识, 能够掌握物理学和医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组织医学物理学教师跨学科听课, 以增长相关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面, 促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2.1 重视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临床医学问题,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应用物理学现象和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流体》一章中, 讨论完泊肃叶定律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个定律增加流量, 即流量与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 与黏度成反比。因此在临床上, 可以采用扩血管的药物增大血管半径或采用活血化淤、降低黏度的方法来增加流量,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该定律在医学上的重要指导意义。在讲完几何光学后, 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及非正视眼 (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 的矫正。另外, 介绍静电场性质与心电的关系, 电容器充放电与膜电位的联系, 声波与听觉, X射线、激光和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应, 现代物理技术在生命医学领域的应用等。

2.2.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医学物理学和高等数学都是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如果严格按照课本的顺序讲授静电场, 学生还没学到定积分, 学习起来就很有难度。老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先讲授对高数要求不高的内容, 例如:X射线, 原子核与放射性, 激光及其医学应用等。等学生学完定积分后再讲解电场、磁场, 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把学到的高数知识应用到物理学课堂中。

2.2.3 重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淡化物理推导过程

对于重要的物理定律、公式、结论要讲清楚并分析思路,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推导过程, 只要懂得其公式的物理意义, 能正确的使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即可。例如, 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推导涉及到求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 我们不必追求具体的求解过程, 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2.2.4 引入物理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 运用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物理学对生命科学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求知热情[2]。例如, X射线是伦琴做低压放电实验时偶然发现的, 为了纪念伦琴的发现, 又称为伦琴射线。随后X射线在医学上立即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X-CT) 技术。可以说, 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医学的今天。

2.3 开设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学是医学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及技能,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3]。但传统的医学物理学实验往往仅局限于对理论的验证, 实验内容单一, 形式固定, 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 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校实验条件适当开设一些设计性实验, 教师提前给学生设定实验题目,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首先考查设计方案的物理思想及可行性, 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方案、解决困难,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自己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4 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手段

2.4.1 多媒体课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大量写黑板、画图的时间, 越来越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另外, 它可以缓解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授课信息量;利用动画可以模拟一些静态图画不易解释清楚的内容、演示实验。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如简单的课件制作基本上是课本内容的投影, 不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程度;课件版面变换快, 不易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只顾看大屏幕, 减少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等。为顺应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我们应该制作高水平、高质量的课件, 并与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流和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趋利避害, 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2.4.2 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利用google和baidu搜索可以让学生找到很多相关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 学生可以通过E-mail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联系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2.4.3 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信度

尽管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清晰地将物理原理和现象展示出来, 但这毕竟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信度。通过真实地物理演示实验, 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实的观察到物理规律及现象, 这样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但事实上, 很多老师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很少在课堂中演示实验。我们应该适当地增加课堂演示实验, 哪怕是简单一点的演示, 也应该设法应用, 例如光的偏振实验。

2.5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5.1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这两种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出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于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心设计讲授内容、怎样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辨析等,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进行讨论和争辩。

2.5.2 自学辅导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选取部分章节让学生自学, 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资料、做题、总结等。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最后再将主要的概念、规律进行归纳、总结, 并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 学生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5.3 类比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规律较抽象, 学生很难理解, 我们可以采用类比法, 拿学生熟悉的概念、规律与它们类比,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如在重力场中, 重力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静电场中, 电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另外, 在每学完一部分知识后我们都应该做归纳和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或者规律, 可以采用对比归纳法。如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都描述的是光的波动性,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或框图的形式来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更直观、更容易记忆。另外, 对于有共性的物理量或者规律, 也可以放在一起来记忆。

2.6 改变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成绩可由3部分构成:一是平时作业成绩 (占总成绩的10 %) 。学生认真完成课后指定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老师通过批改课后作业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二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占20 %) , 包括出勤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三是期末笔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70 %)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公式, 考试可以采取半开卷方式。考试时可以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写有物理知识的专用稿纸。这种考试方式的题目可选择灵活一些的综合应用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7 其它

相对于高中的紧张学习, 大一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同时也少了同步监督和引导, 这就导致一部分自控能力和自觉性差的学生出现学习松懈。因此, 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课后习题, 告诉学生下次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提前预习。另外, 教师每周都应安排时间辅导和检查学生的作业, 督促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随着医学物理学的发展, 教学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教师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拜都拉.肉孜, 马远新, 樊孝喜.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5 (3) :347-348.

[2]李海玲.物理学史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2) :271-272.

医学影像专业的物理教学研究 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如何将物理课教学与医学影像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做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只有在教学内容、教材、实验课教学、师资培养方面进行改革,才能为医学影像专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医学影像 物理学 教学研究

要想让影像专业的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方法,就必须首先使他们透彻地理解与其相关的物理学基本原理,从而为影像物理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影像仪器、核医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制约影像专业物理课教学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物理学课程内容仍是理工科院校普通物理学的缩影,使用的新教材内容局限于普通物理学的知识内容,特别注重物理逻辑思维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而忽略了物理学与医学的横向的联系和交叉融合,造成医学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如X线物理及核物理、CT原理等,在医学物理学和影像物理学中都有讲述,而与核医学、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等相关的内容太少。

2.实验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学影像专业在仪器操作能力和影像测量、图像分析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医学物理学实验课沿用的仍然是普通物理学实验的方法和培养目标,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影像专业学生能熟练操作影像仪器、进行影像测量的能力的功能。

3.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师资

影像物理学和X线诊断学、超声医学、核医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专业课中包含很多物理学内容,要深入透彻地学习这些课程,需要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对影像专业了解不够充分,无法根据专业课的需求去组织自己的教学,使医学物理学对医学影像专业的支持打了折扣。

二、影像专业的物理课教学改革的做法和体会

1.根据专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像专业的需要,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物理学自身的框架和特点,怎样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是关键。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应该保持物理学自身的框架基本不变,但从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对医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医学影像专业需要的物理学基础有三类:包含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物理知

识、临床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物理学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作铺垫的物理学知识。X射线、超声波、放射性、核磁共振这些内容即属于第一类,而流体、振动和波动、静电场、磁场则属于第二类,医学电子学、影像物理学等课程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这些物理学知识则属于第三类。其中属于包含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和后续课程要用到的内容,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其它的则可以适当从简。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决策时将医学影像专业需求放到首位、将物理学放到第二位来考虑,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影像专业人才。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主动地去关注专业课教学中的各种物理问题和物理现象、充分了解专业课对物理学的需求后,物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上述原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在保持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和影像专业紧密结合。

2.教材建设

目前的医学院校的物理学教材基本上是《普通物理学》的浓缩版,其中往往加上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术,内容庞杂,与医学尤其是影像学联系不多。影像专业物理学教材可以适当减少、简化物理内容,如可以略去其中的热学、高斯定理、比奥萨法尔定律、刚体的角动量定理等与影像专业关系不大的难点,略去与影像无关的事例。新教材应重点突出影像专业特点,如重点编写超声、X射线、核磁共振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适当的加入CT、B超、核磁共振

仪等常用仪器的原理等。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可以首先考虑如何突出影像专业特点,其次再考虑如何保证物理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院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医学物理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讲不到的,在教学改革中我们略去了生物非线性动力学等大约一半的内容,重点讲了X线、超声、原子核、CT等内容,实际教学效果良好。据教学实践来看,影像专业的物理学教材应该更精练、更有针对性才好。

3.调整实验课教学

传统的普通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须按照教材规定的步骤去做实验与测量数据,对测量的准确程度有严格的要求,要系统地分析实验误差并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缜密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但医学影像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普通物理学实验,因为影像专业的《医学物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有别于《普通物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不同。医学影像专业的物理学实验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保持了普通物理学实验的固有功能,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它又承担着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影像仪器、进行影像测量的能力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了物理实验的固有功能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学生与影像专业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如可以对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增加示波器、电子束、X射线、光栅、核磁共振等方面的实验项目,并提高相应的实验学习要求。

故应该在实验课中引进与影像仪器、测量相关的实验,培养与影像专业相关的基础实践技能。医学影像专业需要掌握观察现象、获取图像信息、控制图像质量的能力,物理实验课相应的把实验从以测量数据、分析测量结果为主调整为重视对与成像过程相关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上,数据的测量和分析则围绕“图像信息”和“图像质量”研究的需要来进行。如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完成从带放射性核素的样品制作,到X线胶片感光、显影、定影,经历了成像全部技术过程的实验,使学生最后获得一个完整的影像工作成果;又如可以加强放射性核素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制作放射性核素样品制作,接着进行放射性的观察和测量。

4.加强师资培养

物理专业教师应该多了解医学影像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为影像专业课的教学提供最有效的支持。涉猎专业知识的方法是多样的,可采取与专业课教师主动交流、参加学生的专业课实习、研究专业课教材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接受简单的专业培训。物理教师如果能从影像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进行教学,就可以为影像专业的学生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物理教师如果能对影像专业的内容、现状和未来有足够的了解,就将给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学物理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不断革新,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对这个专业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发挥物理学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优势,为医学影像专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荆彦锋,李瑞芳.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03)

[2]张泽宝主编.医学影像物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

[3]黄大同,赵箭光,梅秉强等.我院医用物理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01)

[4]王媚.《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的创新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5)

医学影像物理学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高职教育 物理

物理学是医学院校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它与医学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阶梯。医学的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1]。物理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当前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其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让学生明白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其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否则,如果学生认为开设《物理学》课程是可有可无,物理是可学可不学的,学了物理学对我今后也没什么用,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是大大减弱。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阐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学》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开设物理学课程不光是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熏陶。高职教育是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各专业开设物理课的目的就是要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以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物理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从知识和技能中领悟到物理学家优秀的品质,了解其物理思想和方法,并能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指导和应用。而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门槛的降低,使得入学学生的物理基础也下降。作为高职学生,实行“3+2”的入学模式,即以初中为起点进入到高职教育,这部分学生物理知识有限,所以如果在高职教育中开设物理课则有利于其丰富物理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科学常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竞争力。

其次,从专业培养角度来看,物理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医学是以人体生命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科学。而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就存在机械的、热的、电的和磁的、原子及原子核的运动等,因此,要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的原因和领悟生命现象的本质,对正常的、异常的生理过程进行理论解释,以及学好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都需要物理学中相应的力学、分子热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及原子核的知识为基础。如人体的骨骼、关节、胃肠、心脏等都存在着简单的机械运动;血压、血液黏度、血液流速、血管弹性等需要力学和流体力学知识来揭示规律;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需要光学知识;体温的调节、能量的转换等则需要热学知识等等,所以,要学好医学,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是完全有必要。同时,物理学也是医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工具和阶梯。医学所有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原理和技术。医学要研究各类物理因子(如各种力、温度、声和超声、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X射线、激光)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医学设备。而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原理到仪器的原理、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激光器、B超机、纤维内镜、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等等。因此,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对于医学仪器的掌握和使用,为更好开展医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物理学和医学的关系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假如说学生不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又要想学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临床科学,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前学生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基础下,要想更好地学好医学,为今后更好开展医护工作,则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开设物理学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医学知识、掌握医学技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现代医学工作者要想顺利地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当然,笔者虽然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其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和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大力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医学院校物理学教学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教学

医学物理学原则上既要反映物理学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又要反映物理学的理论及衍生出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根据本人多年来医学物理学教学实践的体会, 教好、学好医学物理学, 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好绪论课强调重要性

绪论课是学习医学物理学的开始。对于刚迈进高等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 “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 怎样学好物理学”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所以在绪论课中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使他们对医学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原理, 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在绪论课中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 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展示物理学基本原理在现代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应用, 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进入生命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领域, 都必须敲开物理学的大门, 从而体会到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物理学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新成就不断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反过来, 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又不断向物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协同发展。200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者, 更有力地说明了物理学原理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二、全方位下功夫, 调动积极性

教学内容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 在讲解物理学基本原理后多采用具体与医学相结合的实例, 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适当补充现代物理知识, 如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在星系观测中的应用, 在学过经典力学后再补充部分相对论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能够感受到现代物理科学的浓厚氛围。

教学中还要穿插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讲到重要的定理公式时, 加入科学实验方法及著名科学家奋斗的故事, 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这比单纯的公式讲解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后, 让学生思考为何在大风天气尽量不在两座高层楼间穿行、航行的船只不能靠得太近等,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原理, 又能用原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现象,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之提高了。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认识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在讲“电磁场的物质性”时, 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分析揭露了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丑恶现象, 为学生筑起心灵的“防火墙”。

三、引入物理学史,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医学史是研究医学物理学发展的学科, 是医学物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医学史的有关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不仅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医学生体会到基础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除了要求教师对所讲授内容熟练掌握, 组织得当, 讲授清楚外,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一些物理学史的材料, 可以更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求知热情, 从而起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鼓励学生上进的作用, 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近100年来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新理论很快应用于医学, 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当今医学院校大力提倡教改的新形势下, 教师在教学中, 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把物理学史有机地贯穿于医学物理学的教学中, 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深刻体会物理学对生命科学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的带头性方面认识它的价值。例如, 由于光学发展, 1868年研制出了第一台胃镜。再如, 1897年发现电子后, 电子技术便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 由于1939年电子显微镜的问世, 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了超微结构时代。因此, 从整个物理学史可以看出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 不仅为医学中病理病因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了现代化的实验手段, 而且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先进的器械设备。可以说, 没有物理学的支持就没有医学的今天, 医学生只有学习更多的物理学知识, 才能为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的核心内容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基础实验课程, 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更是培养和提高科学素质、重点突出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培养和实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基础。近代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医用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并应用于医学, 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近代物理学、医用物理学等在基础医学科研和医疗技术手段上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工作是基础, 强调实验的意义, 并不是否定理论的重要性, 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 才能由表及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医学院校的物理实验应使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基本物理实验方法、误差理论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接触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实验方法;并适当介绍物理学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手段在医学、药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在系统地介绍理论发展线索的同时, 更多地注重实验教学, 在物理学实验内容上及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与医学紧密不可分的关系, 端正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学生不再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实验。由被动转为主动, 同时把一些模糊的理论内容, 通过实验真正弄懂, 起到了互相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素质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 要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对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意义, 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他们顺利进入今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唐孝威, 包尚联.医学物理发展的现况[J].科学中国人, 2005 (9) :23.

[2]Brown BH, Small wood RH, Barber DC, etal.Medical Phys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M].London: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1999.736.

[3]王鸿儒.医学物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4]何玉琴.七年制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13 (3) :49.

[5]仲伟纲, 丰建淑.医学生的物理教育与素质培养[J].物理, 2004, (33) 5:382385.

[6]胡新珉.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李海玲.物理学史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2:271-272.

[8]纪林海, 刘东华, 于勉.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 3.

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第8篇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的改革,医学院校学生层次呈现出多元化,表现为专业的广泛和学生层次差距的加大。由于各专业需求的差异、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实验资源利用率的差异, 我们开始探索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并希望通过这一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 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的内涵

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是指针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对医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需求, 依据学生对物理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接受能力, 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的优化。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分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 逐步深入、逐层递进, 使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获得更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后续课程及以后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可以淘汰老化的实验设备,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有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实现了把综合性、设计性、验证性实验分配到教学的各个层次中,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的实施

根据我校招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把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进行了六个层次的整合,淘汰了原来老化的实验设备,如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声速的测定等实验,添加了医学与物理学联系密切的物理学实验,如糖量计的使用、B超诊断仪的使用、心电图机的使用等实验。通过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形成的阶梯结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完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有医学基础知识的七年制学生实验

临床医疗七年制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做医学物理学实验。七年制学生4个实验,16学时。实验内容选择与第四层次相同。对七年制学生教学过程强调从入学就开始就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以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实验室对他们开放,任何实验可以提前预做,查阅文献资料,在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B超诊断仪的使用设计实验中,有的学生采用向鸡蛋内注射水的方式模仿组织内病变;由于有解剖学基础知识,学生做腹部超声实验得心应手。在心电图机的使用实验中,让学生们提前在图书馆借阅《临床心电图学》,使他们实验前对心电图有一些理性的认识。由于有生理学基础知识,有学生采用在实验过程中变换体位、大声讲话、把手机放在探测电极旁边等研究物理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等。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2.2 有医学基础知识的本科学生实验

临床医疗、口腔、肿瘤、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做医学物理学实验。除了上述的实验要求与目标外,实验强调医学与物理学的融合,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学生做4个实验,12学时。4个实验分别从基本测量实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旋光仪的使用、光波波长的测定中任选择2个;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B超诊断仪的使用、X-CT计算机模拟实验、心电图机的使用中任选2个。前两个实验重在基础知识的验证,属于验证性实验,后两个实验属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夜大实验内容。

2.3 无医学基础知识本科学生的实验

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检验、药学、临床药学等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做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初步整体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完善实验技能, 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 提高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了能突出学科知识、逐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安排6个实验,18学时。实验内容分别是基本测量实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旋光仪的使用、光波波长的测定、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和A超诊断仪的使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与操作空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外国留学生实验

从我校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他们来自的国家越来越多,原来国家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要求参差不齐,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很多困难。留学生一年级学习物理,无医学基础知识,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按大纲要求学生对物理实验整体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科学地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物理实验3个,12学时。实验内容分别是长度测量实验、液体粘滞系数的测定、旋光仪的使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5 全日制中专、大专实验

在全日制中专、大专实验中,教学对象是卫校护理及药品营销专业、高职影像专业的学生。卫校的学生是初中起点,高职学生是高中起点,学生们都对物理实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初步整体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一般是9个学时,3个实验。安排的实验内容是长度测量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旋光仪的使用等。学生是一年级做医学物理学实验,没有解剖学知识,没有安排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实验。将来学生们若是读夜大或专科生本科可以安排做医学密切相关的实验。防止了重复教学造成的资源浪费。

2.6 成人教育实验

这个层次的教学对象是夜大专升本检验、药学专业学生,多数学生是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和工作阅历的,专科时做过医学物理学实验。教学要求是对学生规范的操作训练, 促进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及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实验一般是9学时,3个实验。安排的实验内容分别是光波波长的测定、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B超诊断仪的使用等。其中光波波长的测定为验证性实验,非正常眼的模拟于矫正、B超诊断仪的使用为综合性实验。需要说明的是在B超诊断仪的使用实验中,我们把它分解为两部分内容,无解剖知识的学生只做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探察,有解剖知识的学生做人体腹部探测部分。

3 效果评价

经过三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的整和与优化使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采用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满意率由原来的70%上升到95%。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实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从宏观上把握了不同层次教学环节的衔接防止重复教学的资源浪费, 有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增加了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做医学物理学实验的兴趣,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摘要:随着医学院校学生层次的多元化, 医学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结合本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 对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与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物理学实验,整合,优化

参考文献

[1]潘志达主编.《医学物理学实验》[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

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 第9篇

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增加与医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是医学物理学实验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密切联系学生所学的医学解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超声诊断因其方便、无损伤,显示影像动态、直观、准确,在医学上应用非常广泛。B型超声波实验是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学实验中涉及物理学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实验,使其直观、易操作、评价客观、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是B型超声波实验改革的研究方向。

1、问题的提出

原B型超声波实验要求学生以同一小组的同学为检测对象,做腹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探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做实验的学生年级不同,具有的医学专业知识不同,实验效果不同,造成评价困难。医学物理学实验学生主要是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无解剖知识,很难找准所要求解剖位置进行探察,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了解剖知识,真正找准解剖的位置也有一定难度。(2)由于学校实验教学资源有限,每组有四个学生,有男生,也有女生,探察时露出腹部,很不方便。有的女生避免尴尬。甚至有抄袭同学数据的现象发生。

2、新探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经过多次探究,用熟鸡蛋代替人体做受检体,不仅能形象显示出超声波的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出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鲜明、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而且采用向鸡蛋内注色拉油的方式,模仿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学生特别感兴趣。具体步骤如下:

2.1 在塑料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熟鸡蛋放入水中的托盘上。

2.2 在塑料槽平坦的外壁涂上导声膏,

无论怎样移动探头,在屏幕上观察看不见鸡蛋内部解剖声像图。这是因为鸡蛋壳的主要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超声波由水射到鸡蛋壳时,因两种物质的声阻抗相差很大,超声波几乎全反射而不能透射,故不能成像。类似于我们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磷酸盐,由皮肤、脂肪、肌肉入射到骨骼时,不能成像是一样的道理。

2.3 将熟鸡蛋去皮。

2.4 在塑料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

去皮熟鸡蛋放入水中的托盘上。在塑料槽平坦的外壁涂上导声膏,适当移动探头可清晰地观察到蛋的切面图。找到蛋的长轴的切面,冻结图像,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测量距离的方法,对水槽中的蛋进行测量。同理测量蛋的短轴及蛋黄的直径,要求各测量三次,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记录下来,并与用游标卡尺测量的蛋的长轴和短轴结果进行比较。

2.5 取出鸡蛋,用一次性注射器向鸡

蛋中注入1毫升的色拉油,模仿组织内的“病变”,得清晰切面图。重复3.4步骤探察。

2.6 用游标卡尺测量鸡蛋的长轴和短

轴的直径,要求各测量三次,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记录下来。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基本测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超声波的测距和游标卡尺测得的两组数据可互相比照。

3、效果评价

经过三个学年的教学实践,B超实验采用鸡蛋做受检体摆脱了学生受解剖知识的影响及教学资源有限、造成测量不便的影响,而且把腹部探察作为有医学基础知识学生做的开放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内容。B超实验把物理学的超声知识、解剖学的断面解剖知识、医学影像学的超声成像知识综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对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学生对B超实验兴趣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100%,对该实验效果的满意率由原来的70%上升到100%。在被调查的8个医学物理学实验中,B超实验是唯一获得实验兴趣的满意率和实验效果的满意率两个百分之一百的实验,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摘要:B超实验是医学物理学实验中涉及物理学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实验。在新探索中用鸡蛋代替原人的腹部做受检体,并采用向鸡蛋内部注入色拉油的方式模仿组织内的病变,起到了鲜明直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B超实验,鸡蛋,模仿病变,新探索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物理学 第10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医学生不但应该具备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尚、健全的道德水平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修养,以适应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医学物理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最先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新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无可替代性。研究和运用《医学物理学》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着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适应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对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医疗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2 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2.1 课程建设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课程建设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标志,它对于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编写的《医学物理学》新课程训练教材中,除了注意丰富科学素质教育的因素,如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利用多种模块形式体现和渗透了物理学史、物理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等。如介绍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科学生涯,教育学生学习其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STS”模块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关联,加强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层面。如学习核医学基础一章,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的危害等。这样,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

2.2 教学过程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

(1)应用全新的PBL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如在讲气体栓塞这一节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输液打针时总要将药液推出一些?”这一问题大一新生都见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可这又关系到人的生命。讲完气体栓塞产生原理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2)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古老而又年轻的物理学科积淀了求真、求善、求美的思想内涵,它的理论、技术、方法蕴涵着深奥的哲理性,推动它发展的物理学大师包含着“宽容、自强、爱国”等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将这些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播撒到学生的心田,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让每个受教育者在知识上更富有,在思维上更聪明,在人格上更高尚,在身心上更健康。例如:我们通过物理学的“简单性、对称性、统一性”让学生了解整个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和图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物理学“原始创新、实验支撑、数学表达、臻美建构”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用物理学史和著名物理学家的人文趣事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作风和良好的人文道德;用科学的道理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如我们在讲“电磁场的物质性”时,用大量的科学事实分析揭露了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丑恶现象,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学生筑起心灵的“防火墙”。

2.3 利用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实施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

研究性课题引发的研究性学习因其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探究性、全程的开放性和极富魅力的创造性而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恰当地设计、运用研究性课题也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如结合“能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能源的利用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如何?太阳能的特点是什么?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有哪些可供开发的新能源?最有潜力的新能源是什么?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借助于与学习伙伴或教师的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智慧的基础上,逐步析疑,并由表及里地去探究问题,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教训以及成功的体验,从正反两面逐渐找到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正确途径,逐渐树立敢于单独负责和与他人共同分担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医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医学物理学的素质教育功能的强大性,文中提到的例子只是医学物理学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中的冰山一角,医学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深入挖掘此类素材,充分发挥医学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我们认为还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明确素质培养的重要性。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素质教育素材,每次课都要有素质教育目标。④教师还要很好地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素质。例如:在班级里开展“科学故事会”活动,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分小组做一些小课题,可以是物理科学技术的医学应用,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等,最后在班上展示大家的成果。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有很大帮助。⑤教师可以尝试开设《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等选修课,培养学生素质。

我们坚信,通过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医学物理学教育教学一定能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摘要:阐述了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研究的意义、建构的内容,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DNA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第11篇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在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中,可以找到许多与DNA研究有关的科学家。1989年瑞典发行了一套小本票,题目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4枚邮票涉及8位科学家。

摩尔根(1866-1945)是美国生物学家,1900年以后,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遗传学领域。他通过著名的“果蝇实验”,证明并发展了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认为染色体是遗传传递的物质基础,而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生物体遗传特征发生变化。摩尔根荣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是美国的沃森、英国的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奖,而威尔金斯则因在建立DNA的分子结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弗兰克林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英国科学家。当沃森和克里克最初认为DNA结构是一个三螺旋时,女科学家弗兰克林及时给予否定;并且沃森和克里克是在见到弗兰克林利用X射线晶体摄影术对DNA分子进行成功的拍摄照片之后,受到启发才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将论文于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公开发表。

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瑞士的阿尔伯、美国的史密斯和内森斯3位微生物遗传学家。他们发现限制性内切酶,献获奖。毕业于生物专业的沃森与毕业于物理专业的克里克于1951至1953年期间,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并最终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但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伦敦皇家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的帮助。威尔金斯毕业于物理专业,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DNA的切割,证明它是一种切割遗传基因理想的“分子剪刀”。从此,分子生物学家可以像建筑师一样,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组建出新的遗传物质。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她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其实,麦克林托克在1951年就宣读了她的论文“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表达”。当时,这一新学说受到了学术界的冷落和嘲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她的理论终于在30年后,才被科学界公认,并获得诺贝尔奖。这时,她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

医学影像物理学 第12篇

关键词:非线性教学模式,医学物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0前言

医学物理学是现代物理学与医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学科, 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1]。其内容涉及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和医学,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 普遍存在热情不高、学习难度大等问题。因其与医学相关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但传统教学过程又较封, 二者形成矛盾, 教学目的往往难以达到。这类学科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转变。整个教学系统也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已有一些文献从理论上对非线性教学模式进行研究[2,3], 但其在学科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引入非线性教学模式。并从非线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具体实施方式和学生的教学评估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引入非线性教学模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值得深入研究,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1 非线性教学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组织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的教学系统。教育学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线性教学是一个确定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 它有着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而非线性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 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2]。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 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 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可以直接获得但也仅限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线性模式显然不能达到对一名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医学物理课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 学习内容繁多而课时却逐年减少, 但其对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容小觑。所以, 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非线性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模式下实现“1+1=3”的高效培养目的,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构建方式

教学模式具有理论性、整体性、操作性和针对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 要构建非线性教学模式, 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实践式教学等结合在一起,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4]。

在医学物理教学中, 一方面要顾及物理学科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医学的相关性。所以在不同章节应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甚至同一问题时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例如:在讲气体栓塞时, 因其跟医学较为相关, 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例举如静脉注射中不能混入空气, 或者是从高压氧舱中出来须有适当的缓冲时间等案例[5]。若讲解基尔霍夫定律时, 属于物理基础性知识, 逻辑性也较强, 学生对这部分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时,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PBL教学[6]。提出相应问题并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再如, 在某些章节, 如X射线的应用时, 在讲解了最基础的成像原理后,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医院医学影像室去调查参观, 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工作室工作。还可以辅导学生做相关调查报告。有条件是也可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这种实践性教学可以更好的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对实验规则和动作要领的掌握。

3 实践与评价

3.1 对象及方法

将2012级医学检验学专业1班4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013级医学检验学专业作为实验组。虽然两组学生并不来自同一学年, 但同属于一个专业, 两组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及物理平均成绩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 (1) PBL教学法; (2) 案例教学法; (3) 实践性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评价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另一部分为对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试题采用统一命题统一阅卷题型相同, 其中基础知识的题目占总分60%, 综合应用知识题目占总分的40%。问卷涉及“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撰写报告能力提高”及“你是否愿意继续非线性教学模式教学”6个问题。采用不记名的问卷方式。用SPSS19.0对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用x±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检验水平均为α=0.05.

3.2 讨论

分析表1可知, 总成绩及综合应用部分的成绩两组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P<0.01) 。说明非线性教学模式在整体教学效果上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知识部分掌握情况来看, 对照组的平均分略高于实验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反映了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同时也可说明非线性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分析问卷调查可知, 实验组有超过85%的学生认为非线性教学模式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及“撰写报告能力提高”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视野, 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也带给学生全新体验。将枯燥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探讨获取知识的有趣过程。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兴趣的激发势必引起能动性的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主体,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学生之间进行有益讨论, 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提高其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实际临床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能够更好衔接后续课程。实验组中有65%的学生认为非线性教学模式在“学习时间的投入”有所增加, 非线性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或者撰写论文等。不少学生觉得学习任务重, 时间不够。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相比其传统教学中的“书面作业”, 新的教学辅导训练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 更能强化自己的个人能力。对于“是否愿意继续非线性教学模式教学”这一问题, 超90%的学生持肯定态度。总之, 非线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4 小结

医学物理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具有内容复杂、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封闭, 教师往往是表演“独角戏”, 忽视学生的能动性, 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教学目标中综合知识的应用也难以达到[7]。非线性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教学过程开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法进行融合, 引导学生参入到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学生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大程度地拓展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非线性增益效果。但是, 学生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培养。非线性教学模式在后续课程的可持续性及综合能力在后续课程的体现还有待研究。所以, 我们也是本课题组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 实行有机融合,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宾中.医学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张相学.非线性教学:教学研究新视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 2004, 3 (6) :10-12.

[3]王金铭.试论“非线性教学模式”[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51-52.

[4]朱世忠, 丰新胜.医学物理学非线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1, 33 (5) :399-400.

[5]谢贤镛, 黄一凡.空气栓塞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1:98-99.

[6]林霞, 金波, 谢英, 等.“PBL-案例-传统整合教学法”在临床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4:390-392.

上一篇:考场步步惊心下一篇:新课堂中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