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后综合征范文

2024-05-26

复苏后综合征范文(精选7篇)

复苏后综合征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复苏后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复苏后综合征诊断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史者;预计生存时间>7天者。排除标准:病理资料不全者;存在脏器先天性功能不全者;血液感染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男性28例, 女性21例, 年龄34~75岁, 平均 (54.9±3.4) 岁。对照组男性26例, 女性23例, 年龄35~77岁, 平均 (55.3±3.2)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包括原发病治疗、器官支持治疗、液体复苏、炎症控制及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3020018) , 20~100mL/次, 溶于250~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次/天。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采用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心血管、肝、肾、呼吸、血液及神经等6个脏器系统, 采用0~4五分级制, 总分24分, 分值与患者健康状况呈负相关[2]。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吸附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 (肿瘤坏死因子) 水平进行检测, 并观察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DS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ODS评分、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均明显要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结局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脑损伤及多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复苏后综合征发生于自主循环恢复后, 主要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及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对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较大危害。目前, 该症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医学界普遍认为是较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有学者指出[3], 患者复苏后, 其机体可出现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从而导致循环中的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最终造成全身炎性反应, 引发该症。另有研究也证实[4], 炎性介质在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起到重要参与作用, 其中TNF-α升高, 不仅能引起器官损伤, 还能刺激其他几种细胞因子, 如IL-6、IL-8的生成, 放大其促炎性反应作用。对于复苏后综合征的防治, 需尽早恢复各脏器组织供氧, 有效改善复苏后心肌功能, 并对脑组织进行保护, 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因此西医对于该症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包括器官支持治疗、液体复苏、炎症控制及抗感染治疗等措施, 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但有报道显示, 常规西医治疗难以迅速控制炎性反应, 且患者预后结局较差。

参麦注射液由红参及麦冬提炼精制而成, 其中红参有大补元气、生津固脱、回阳救逆之效, 麦冬可养阴清热、润肺止咳。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5], 该药物中含有人参多糖、人参皂苷及有机酸等, 可有效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 并对患者免疫功能产生调节作用。有学者[6]在复苏后综合征治疗中加入参麦注射液后, 取得了显著效果, 患者全身炎症及脏器功能损伤明显好转。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ODS评分及血清TNF-α水平明显较对照组患者低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脑损伤及多脏器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参麦注射液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多脏器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参麦注射液治疗复苏后综合征, 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脏器功能恢复, 有效缓解症状,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梦雅, 李昂, 张淑文, 等.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3) :297-300.

[2]彭伟献, 伍万, 寿璐, 等.纳洛酮联合参麦注射液用于脑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6) :1186-1187.

[3]赵国平, 吴耀建.参麦注射液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25 (9) :85-88.

[4]孟庆义.论复苏后综合征心脏停搏后综合征与围心脏停搏综合征[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2) :177-179.

[5]陈骏, 段绍斌, 杨东鹰, 等.黄芪注射液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 (7) :461-465, 469.

复苏后综合征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且成功复苏<30 min的患者70例, 所有患者均无慢性肾衰竭、脑出血或者是脑梗死治疗不足24 h、肿瘤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5例。研究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45~80岁, 平均 (55.3±2.3) 岁;复苏时间11~20 min, 平均 (14.3±2.1) min。对照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46~80岁, 平均 (54.9±2.1) 岁;复苏时间10~19 min, 平均 (14.2±1.3) min。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复苏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方法以及常规ICU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对症治疗。研究组给予优化治疗的方法, 具体如下: (1) 制定6 h血流动力学的治疗目标, 尽最大可能使患者在6 h内完成早期的目标化的治疗, 主要包括体液的复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血红蛋白<9 g/L时进行输血治疗等。 (2) 患者进入ICU后争取尽早进行亚低温的治疗, 将温度控制在33℃~35℃的目标温度范围内, 持续治疗时间为12~24 h, 并且观察患者的情况。 (3) 对于血糖高的患者进行降血糖治疗, 将血糖控制在6.0~8.0 mmol/L的范围内。 (4) 对于患者有缺氧体征或者血氧饱和度达不到正常而需要呼吸机呼吸的患者, 将呼吸机的吸气平台压尽量控制在30 cm H2O以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24 h、第3天和第7天意识恢复情况, 并记录无意识恢复以及死亡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意识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7 d后仍无意识恢复的人数少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预后比较

研究组具有良好 (1~3级) 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脏的骤停原因有很多, 根据《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可知, 缺氧、低血钾或者高血钾或者其他电解质异常、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血容量低、药物、肺栓塞等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2], 心脏骤停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即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还有死亡期, 当患者进入心脏停搏期会出现意识完全丧失, 此时期如果不及时的抢救患者可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3]。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 患者会出现脉搏触摸不到, 血压测不到, 患者心音消失, 意识突然的丧失或者伴有短暂的抽搐, 抽搐大多是全身性的, 有的患者会有眼球偏斜, 心脏骤停对患者危害很大, 为避免生物学死亡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 一般应在8 min以内进行复苏, 及时是这样心脏骤停的死亡率仍然很高[4]。心脏骤停的患者会受到全身性缺血以及再灌注的影响, 当自主循环恢复以后非常容易引起广泛的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也就是所谓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之前称之为复苏后疾病。当心脏骤停的患者再一次获得自主循环, 患者则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复苏阶段, 此阶段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 而且还有极高的致残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且独特的生理病理过程, 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全身缺血性再灌注反应、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以及持续性的病变等[5]。

亚低温治疗用于保护缺血性脑损伤以及具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复苏联合会发布的指南, 亚低温治疗被推荐为院外治疗室颤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后的昏迷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6]。院外的室颤性心脏骤停在复苏后患者持续昏迷以及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在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内应用亚低温进行治疗, 一般在接受治疗12~24 h不等, 温度控制在32℃~34℃,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代谢, 进一步减少患者大脑对耗氧量, 在低温治疗的过程中, 氧自由基以及兴奋氨基酸有很大的减少, 细胞的凋亡直接得到抑制。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7]。亚低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心脏骤停后的生存率, 而且据有关报道显示, 亚低温治疗可以使55%的患者获得良好的神经学预后, 而在正常的体温中只有39%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神经学预后[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研究组良好神经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可以证实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神经预后。

脑复苏是心脏骤停复苏的最终目的, 如何使患者意识恢复以及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均是提高脑复苏的关键[9,10]。脑复苏是继发于快速的自主循环恢复之后发生的, 在脑复苏的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脑缺血后激活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病理学的改变, 所以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从多种途径同时进行的, 包括维持正常的血压、血糖以及正常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本文通过优化治疗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体液复苏, 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输血等, 而且进行亚低温治疗, 控制患者的血糖, 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可以综合达到患者脑复苏的需求, 为患者脑复苏复杂的生理过程提供帮助。优化治疗措施能明显提高患者脑复苏的成功率, 提高患者意识恢复的成功率[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以及无意识恢复的患者低于对照组, 充分证明优化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可以改善患者脑复苏, 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 减少死亡率。

复苏后综合征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心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且存活时间大于12h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9~73岁,平均(54±7.5)岁,纳入标准:患者初始心电监护或ECG显示为:室颤或无脉性电活动,经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呈持续昏迷状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创伤、中-重度脑卒中、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各种疾病的终末期所致的心搏骤停患者。所选取病例均严格按照《2005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进行抢救治疗。

1.2 分组

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根据随机接受常温或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分为2组,1组为常温治疗组,16例;另一组为亚低温治疗组,17例。亚低温治疗组在常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

1.3 方法

(1)常温治疗组给予积极维持呼吸及循环稳定,予以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预防感染,镇静、抗惊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预防并发症等相关治疗。(2)亚低温治疗组:在常温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患者在ROSC后(2~4h内)立即实施亚低温治疗,予以输注4℃冰冻生理盐水1000m L,同时应用电脑降温毯(珠海黑马T2亚低温治疗仪)进行全身降温,降温速度为0.5~1℃/h,使中心体温(肛温)降至32~34℃,动态监测肛温,并维持24h。然后停止亚低温治疗,采用自然复温法:平均8h内体温恢复至37~37.5℃。

1.4 观察指标和方法

观察2组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分,分别于复苏后1、3、7d(死亡病例以最小值计算),进行GCS评分;计算两组患者的6h及24血乳酸清除率,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的计算方法为:早期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初始血乳酸值×100%;结合动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后早期GCS评分

*P=0.01<0.05;#P=0.00<0.05

如表1示:两组治疗组复苏治疗后72h与24h比较,亚低温组与常温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7天与24h比较,两组治疗组GCS评分差异有统学意义(P<0.01)。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两组治疗组的GCS评分成递增趋势,且亚低温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并具有统计意义。由此可见,亚低温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

2.2 两组患者复苏后的初始血乳酸6h及24h血乳酸清除率

*P>0.05;#P>0.05;∆P<0.05

如表2示:两组患者初始血乳酸水平、6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初始血乳酸水平和6h血乳酸清除率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治疗24h后,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与常温治疗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亚低温治疗可降低组织氧耗,减少乳酸堆积,提高血乳酸清除率。

2.3 两组患者复苏后的APACHEⅡ评分

*P>0.05;#P>0.05;&P<0.05;∆P>0.05;##P<0.05

如表3示:两组患者在复苏24h、72h的APACHEⅡ评分(*P>0.05,#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复苏7d APACHEⅡ评分两组患者比较,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亚低温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差值比较,复苏后72h与复苏后24h两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后7天与复苏后24h APACHEⅡ评分差值比较,两组治疗组比较具有比较差异(P<0.05)。由此可见,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组对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患者总体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3 讨论

心脏骤停后的亚低温疗治已经成为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最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心脏骤停患者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保护脑组织防止脑细胞进一步损伤,促进脑功能恢复,已成为衡量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指标。心脏骤停患者脑、心、肺、肾等全身各脏器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损害。复苏治疗后期患者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的缺血缺氧性损伤[4]。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推荐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昏迷的患者使用治疗性低温:即12~24h内维持中心体温32~34℃,最近亦有研究显示33~34℃的亚低温治疗可能对患者更加有益[5]。亚低温能改善心脏骤停再灌注后患者脑功能的转归。大量的研究证实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代谢和脑细胞的耗氧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抑制神经凋亡。Bernard等[2]报道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应用冰袋降温至33℃并维持12h,临床结果明显优于常温治疗组。欧洲心脏停搏后亚低温(HACA)研究[3]显示,对院外心脏骤停经CPR ROSC的昏迷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使患者的体温降至32~34℃,并持续24h,出院后6个月时,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达55%,明显高于常温组的39%,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1%,低于常温组的55%。这些研究都表明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

在我国每年心脑行猝死人数约有54.4万人,居全球之首,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在自主循环恢复者的幸存者中仍有30%的患者存在永久性脑损伤[6]。有研究表明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的目标体温控制达标率仅为21.4%[7]。心脏骤停、心脏复苏;患者治疗的目标控制达标率低有待提高。五煜[8]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的研究表现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综合上述:亚低温治疗是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实施脑保护的重要手段,亚低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心脏骤停后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还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在没有亚低温治疗设备的情况下,可取用简单易行的降温方法,如应用冰盐水静脉注射。还可以用冰袋。对于如何改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亚低温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脑复苏方法之一。当然亚低温治疗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范,在不远的将来亚低温治疗一定会在危重症医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复苏,预后

参考文献

[1]Guilbert JJ.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healthy life[J].Health(A bingdon),2003,16(2):230.

[2]Bemard SA,Gray TW,Buist MD,et al.Treatment of comatosesu r 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 rest with inducedhypothermia[J].N Engl J med,2002,346(8):557-563.

[3]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 study Group Mild therapeutic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 come after cardiacarrest[J].N Engl J Med,2002,346(8):549-556.

[4]Kim F,Olsuf ka M,longstreth WT Jr.Pilot randomized clinicaltrail of prehospital induction of mild hypothermia in out-of-hospital card;ac arrest patients with a rapid infusion of 4 degreesC normal saline[J].Circulation,2007,115(24):3064-3070.

[5]Kim TJ,Yang HJ,Lim Ys,et al.Effectiveness of each targetbody temperature during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arrest[J].Am JEmerg Med,2011,29(2):148-154.

[6]Nolan JP,Laver SR,Welch CA,et al.Outcome followingadmission to UK intensive care units after cardiac arrest: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ICNARC Case Mix ProgrammeDatabase[J].Anaesthesia,2007,62(12):1207-1216.

[7]张艳,朱建良,刘励军,等.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目标治疗情况调研[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4):295-299.

[8]五煜.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209-1211.

经济复苏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第4篇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 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 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 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 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 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 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 经济失衡仍将持续, 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 全球增长模式转型, 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 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 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 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 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 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 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主权货币体系, 还是其他金融秩序, 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 金融与实业并重, 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 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 带动国内就业, 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 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 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 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 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 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 (2009年6月) 报告, 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 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 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该报告还指出, 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 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 GDP小幅增加, 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 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7.1%, 比第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6.1%, 第二季度7.41万亿元, 同比增长7.9%。6、7、8月份, 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 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 同比增长9.8%,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 增长8.1%,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 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 (6月份同比下降1.7%, 环比下降0.5%) 。8月份, 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 已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前8个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 同比增长15.1%, 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 消费能力提高, 凸显消费潜力。

(三) 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 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 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 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 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57.67万亿元, 同比增长28.53%。2009年8月末,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 同比增长34.11%, 环比增长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 同比增长27.43%, 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 同比增长33.0%。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 2009年前8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 同比多增5.04万亿元, 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 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 受央行政策影响, 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 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0.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 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 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 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 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 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不平衡, 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 “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 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 2007年提高到3.33:1, 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 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 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 激化潜在矛盾, 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 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 调养很关键。近期,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 再到“保增长”, 与之相对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 那么, 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 实现战略转型, 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 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 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 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 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 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 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 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 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 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 在城市群内,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 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降低决策风险, 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 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 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 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 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 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 进入门槛高, 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涉密行业外, 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 还是行政垄断行业, 提高市场化程度, 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 今后, 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 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 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 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 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 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 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 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 培育资本市场,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 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 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 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 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 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 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 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 转变政府职能, 增收节支, 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 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 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 更应该注重做大蛋糕, 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 既要有财, 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 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 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 保证税收增量渐近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资源, 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 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 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 进行分层价值评估, 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 减轻企业税负, 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 明确财政支出重点, 增收节支, 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 政府应该“瘦身”, 调整政府机构, 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 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 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 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 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 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 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 相互监督, 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 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 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促发展, 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 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 不可单线作战。

(五)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要相互配合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总是在相机选择中不断调整。2006年, 经济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防止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2007年, 妥善处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关系成为宏观经济调整的工作重点。2008年,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经历了大调整, 从“双防”到“一保一控”, 再到“保增长、扩内需”。2009年,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首要任务, 有效结合“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 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调结构作为根本出路。今后, 宏观调控政策要与政策目标相互配合, 避免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有效的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前提, 政策目标要与政策工具相匹配。应该认识到各种政策工具配合是达到政策效果的重要保障。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 及早做好退出战略部署和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二次探底, 总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重点方向应该及早明确。

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急诊,心肺复苏,护理措施

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是急诊室常用的救治方法之一[1]。随着医学的发展, 心肺复苏诊疗技术不断提高, 治疗效果也有所提升[2]。心肺复苏后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3]。故本研究选择我院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 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患者5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观察组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21~60岁, 平均年龄 (39.45±2.64) 岁。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20~62岁, 平均年龄 (39.87±2.61) 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急诊治疗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如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心理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急诊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增加患者心电监测的频率; (2) 心肺复苏后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脑部复苏干预, 维持室内温度在18℃~20℃, 减少患者脑部损伤; (3) 通过和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医院治疗水平,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的负面情绪; (4) 定期检查患者气道管, 保持气道管湿润。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显效:未发生并发症, 患者症状、心理显著改善;有效:发现轻微并发症, 患者症状、心理有明显改善;无效:有并发症发生, 患者症状、心理无明显改善。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如反应慢、胸部不适急记忆力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和例数 (n) 表示, 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反应慢、胸部不适、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心跳呼吸是人体活动的基础, 心跳停止后, 引起大脑、内脏等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4]。而心肺复苏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 可以有效挽救脑细胞[5]。心肺复苏后患者需配合有效的护理, 提高治疗效果[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有效的急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分析原因在于通过对患者的心电监测干预, 增加巡视频率,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异常情况, 并实施救治, 提高治疗效果。大脑是人们生活的保障, 因此对患者脑部实施干预, 心肺复苏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头部颈部用湿毛巾冷敷, 降低脑部氧代谢率, 减少患者脑组织再次损伤。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根本, 对存在负面情绪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向患者介绍医疗技术水平, 缓解患者不安心理, 鼓励患者接受治疗, 提高治疗配合度。用胶带固定患者插管口近端, 防止患者咬偏, 保持气管湿润, 定期更换胶带, 保持插管口卫生, 避免细菌感染。

综上所述, 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 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兰, 王海燕, 王爱琴.提高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技能方法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6, 13 (07) :112-114.

[2]焦洋, 黄海燕.结构化护理团队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 26 (01) :116-119.

[3]姜素文, 傅宝琴, 韩振坤.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成功抢救84岁心搏骤停患者[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 29 (02) :179-180.

[4]董士民.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J].临床荟萃, 2017, 32 (03) :261-263.

[5]贾亚南, 蒋培余, 金静芬.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 (02) :274-277.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 第6篇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共分娩活产新生儿4526例, 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36例, 发生率7.95‰, 合并有并发症的8例, 其中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 胎粪吸入性肺炎2例, 颅内出血2例。评定重度窒息标准采用Apgar评分, 即阿氏评分, 以新生儿出生后, 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5项体征进行评分, 评分在4分以下为重度窒息。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

1.3 资料来源

资料源自本院病案统计室。

2观察及护理

2.1 为防止交叉感染, 复苏儿应放在清洁消毒隔离婴儿室内, 温度32℃~36℃, 湿度60%~80%的环境中, 出生后3 d不宜沐浴。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 用吸痰器吸净口鼻腔、气管内粘液, 将患儿侧卧, 以免胃内分泌物填塞气管再度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复苏后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氧气吸入3~6 h, 以后可以间断给氧至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稳为止, 氧气浓度为1~2L/h。保持安静, 尽量少搬动, 以免引起或加重颅内出血[1]。摆好体位, 肩部以布卷垫高2~2.5 cm, 使颈部轻微伸仰体位可使头肩略垫高, 使腹部内脏下降, 增加胸腔扩大的机会, 同时也减轻了心脏负担和颅内高压。

2.3 根据医嘱给予补液、抗感染、止血、纠酸等处理。补液速度不可过快, 以8~12滴/min为宜, 以免在短时间内输液过量使心脏负担加重, 引起心衰及肺水肿。根据情况, 可维持输液, 以备静脉给药及抢救之用。不宜过早哺乳, 开始喂奶时间为24~48 h以后。吃奶后避免多动, 喂后宜向右侧睡, 防止呕吐。不会吸吮者用滴饲法或鼻饲法。

2.4 一般情况的观察

2.4.1 对啼哭的观察 生理性哭闹的声音响亮而连贯, 并有一定的节奏, 这是机体的本能性反应, 而病理性哭闹则因病因不同而异, 常合并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颅内出血为阵发性尖叫, 可伴有抽搐和瞌睡;急腹症的哭闹常为阵发性的大叫嚎叫, 并有面色苍白等表现, 另外对不哭不吃的新生儿更须注意, 常为重症的表现。

2.4.2 对呕吐的观察 出生后24 h呕吐羊水及粘液均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喷射状呕吐则应警惕颅内压升高。若出现呕吐咖啡色物, 应区分是否在分娩时吸进血性羊水及母奶皲裂吸入胃内。排除后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因此应仔细观察, 注意呕吐物的量、颜色及性质。

2.4.3 对面色的观察 正常皮肤颜色红润, 具有光泽, 若面色青紫、苍白或灰暗, 表示患者缺氧, 病情危重。

2.4.4 对神志的观察 要注意患儿的神志是否清醒, 反应是否灵敏, 有无双眼凝视, 眼球有无震颤, 肌张力是否紧张, 若患儿出现面部及四肢频繁抽搐应考虑新生儿颅内出血, 窒息引起的脑缺氧。

2.5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2.5.1 体温 由于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 常因环境改变而受影响, 因此要定时检查, 随时调整。

2.5.2 心率、血压 要注意心率的快慢、强度及血压的变化, 防止心衰的发生。

2.5.3 呼吸 正常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够成熟, 呼吸肌力量较弱, 常可表现为呼吸不规则, 甚至可出现青紫但只是暂时的, 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因此要仔细观察, 严格区分前者和呼吸困难。若患儿出现颜面, 唇边青紫, 点头呼吸, 甚至出现呼吸暂停时, 首先应考虑有无神经系统疾病如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肺炎。

2.5.4 瞳孔 要注意瞳孔是否等圆等大, 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3结果

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共分娩活产新生儿4526例, 发生新生儿重度窒息36例, 发生率7.95‰, 合并有并发症的8例, 其中羊水吸入性肺炎4例, 胎粪吸入性肺炎2例, 颅内出血2例, 经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及细心观察和护理后, 急救新生儿窒息成功34例, 成功率94.4%。有2例死亡, 1例是因为合并胎粪吸入性肺炎, 1例是因为合并颅内出血。其余均治愈出院。

4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因素, 应引起高度重视。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 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 复苏后有部分新生儿仍有一段时间持续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及时掌握症状的变化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会大大减少窒息后合并症的发生, 提高新生儿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夏泉源.临床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83.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体会 第7篇

1 临床资料

本科自2010年9月~2011年9月共收治80例新生儿窒息病例。其中男52例, 女28例, 早产儿50例。根据Apgar评分:轻度窒息45例, 中毒窒息33例, 重度窒息2例, 经抢救复苏后, 痊愈78例, 复苏后3 d内死亡2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 最好安置在有心电监护的NICU病房内, 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 室温20~24℃, 早产儿24~26℃, 相对湿度50%~60%。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严密观察复苏后新生儿的病情变化, 注意患儿体温、脉搏、心率、面色、哭声、尿量、前囟是否饱满以及末梢循环和神经反射等情况, 并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 各项护理及治疗尽量集中进行。

2.2 持呼吸道通畅

正确、按时执行医嘱, 必要时将患儿上半身抬高30°, 注意患儿呼吸的频率、节律及深度, 及时清除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 可用14号导尿管插入患儿的咽喉部或管腔内, 吸出黏液、羊水或粪便, 动作宜轻柔迅速, 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

2.3 氧气吸入

新生儿平卧,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 动作轻柔。根据情况予以持续或间断吸氧, 自主呼吸不完善或青紫者持续加压给氧, 30~40次/min, 压力4.9 k Pa (40 cm H2O) , 必要时口对口呼吸, 每分钟16次左右, 一般待呼吸平稳后立即改为间歇加压给氧或持续低流量吸氧, 氧流量2~3 L/min为宜, 需注意的是在给氧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有条件时最好监测血氧分压 (PO2) 。

2.4 保暖

可有多种方法, 如在无条件的基层医院可用棉被包裹, 外置热水袋、热水瓶等, 注意防止烫伤并及时更换。有条件时最好将患儿置入暖箱中, 并根据患儿的出生体重调整好暖箱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暖箱温度从26℃开始每小时增加1℃并测体温1次, 根据患儿的体温情况调整适当的箱温, 一般箱温多维持在32℃左右, 在保温过程中, 需注意让患儿的体温逐渐恢复, 切忌让患儿的体温骤然升高。

2.5 喂养

可根据情况适当推迟哺乳时间, 症状好转有吸吮反射后可试喂5%糖水, 如无呛奶可试喂奶, 但对于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需暂禁饮食。吸吮能力缺乏, 胃纳欠佳者, 宜用鼻胃管喂养, 胃管不能接受者再考虑静脉滴注, 需严格掌握静脉滴注剂量及静脉滴注速度, 液速宜2~3 ml/ (kg·min) 为宜。

2.6 预防感染

医护人员, 必须身体健康, 做好个人卫生。病室应进行紫外线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观察复苏后的婴儿, 重点做好皮肤、脐带和口腔的护理, 每天给婴儿洗澡, 注意婴儿脐带有无渗液和异味, 防止湿尿布污染包扎脐带的辅料。每次洗澡后用0.5%的碘伏溶液涂脐, 尿布要清洁柔软, 及时换洗并消毒, 最好使用新生儿专用的一次性消毒尿布。对于吸吮能力较差的婴儿, 每天用5%的苏打水或硼酸水擦洗口腔, 2~3次/d, 经常变换婴儿体位, 控制探视人员的次数和时间。

2.7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通过对以上复苏后婴儿的护理, 作者深刻体会到, 对窒息后婴儿的护理, 一些细微的变化往往可能是某些并发症的前兆,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密切观察, 认真仔细,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报告值班医师, 从而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否则可能因延误抢救不及时而危及患儿生命。因此, 在患儿恢复期, 细心地观察、精心的护理是促使患儿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作者根据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落实了各项护理措施, 从而预防了患儿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小结

上一篇:辅助绘图下一篇:创建高校节约型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