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差异范文

2024-05-25

巨大差异范文(精选5篇)

巨大差异 第1篇

关键词:皮卡,社会学,交通环境,认知,实用性

一、问题的提出

皮卡车在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受欢迎的程度也存在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单从两国皮卡的年销量等数据中就可以非常清楚、直观地看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再次稳居全球汽车销量首位。其中,中国16家主流品牌皮卡车企共销售328,933辆,只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约1.3%。皮卡销量前三位的长城汽车、江铃汽车和郑州日产分别仅售皮卡99,463辆、56,857辆和42,292辆。与中国汽车市场中低迷的皮卡销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美国皮卡销量前11家企业共销售2,544,579辆,约占美国汽车当年总销量1,750万辆的15%。其中,占居2015年美国车市销量榜单前三位的福特F系列皮卡、雪佛兰Silverado皮卡和道奇Ram皮卡的年销量分别是780,354辆、600,544辆和451,116辆。2016年1—6月美国皮卡车型共计销售1,278,941辆,较之前一年同期销量增长了65.01%。随着下半年多家皮卡企业新款车型的推出,预计2016年美国皮卡市场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有新的突破。

在中国皮卡一直以边缘车型处于不受重视、甚至备受歧视的尴尬境地,而在美国,皮卡却深受各个阶层人士的青睐,是地地道道的“国民车”,也是美式汽车文化的代表。那么,为什么皮卡在中、美两国的境遇如此迥乎不同,甚至冰火两重天?追根溯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的层面去寻找和诠释。社会学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关注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社会与个人的互动。社会学的角度就是要将个体与社会层面进行广泛连接,从而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皮卡在中、美两国境遇差异的成因分析

1. 皮卡使用环境的巨大差异。

皮卡的使用环境概况来说包括使用皮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中国和美国在这两种环境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导致了皮卡在这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和美国都是幅员辽阔的国度,就国土面积而言,中国位居世界第三,美国比中国少20多万平方公里,居第四位。不过,与两国国土面积的位次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的耕地面积和牧草地面积都大幅少于美国,大约均为美国的三分之二。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这简单的“一少”和“一多”,就直接导致中国跟美国在包括交通环境、停车位等在内的皮卡使用的自然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在中国,尤其是城市,道路拥堵现象普遍,普通家轿尚有行车难、停车难的困惑,皮卡就更难觅“立足”之地,因而更难与普通家庭结缘。在美国,除极少数大城市外,不存在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困扰,所以形体更加硕大的美式肌肉型皮卡畅行无阻,大行其道,更成为众多美国家庭的必备车。

不过,较之自然环境,中、美两国在皮卡使用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更为巨大,并由此从根本上造成了两国皮卡社会保有量的迥异。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指两国对皮卡使用的相关规定等社会因素。在中国的车型分类中皮卡属于商用车,归类为轻型普通货车。与普通家轿相比,中国在皮卡的使用年限、年检频度、道路使用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歧视性”的管理规定。皮卡车的强制报废年限为15年(非营运轿车无行驶年限的限制,只规定60万公里是私家车报废行驶里程的上限)。在年检方面,从车管所申请注册后10年以内,皮卡每年年检一次,超过10年,每年需年检两次(比普通家轿的年检频度高很多)。在道路使用权方面,中国各大城市对皮卡的歧视更是“力度非凡”:以北京为例,对家轿未做任何限行规定,但对皮卡则规定,每天6时至23时,北京市的载货汽车禁止在五环路(不含)以内的道路上行驶——基本等同于皮卡不允许在北京市区行驶!另外,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的优惠也没有皮卡的份儿。与此迥然不同的是,在美国,皮卡不受任何限制,在管理规定等方面与轿车没有任何区别,拥有同等的道路使用权。

2. 在皮卡的认知方面,两国民众观念迥异。

皮卡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从日本进口了丰田海拉克斯皮卡,它是中国市场上见到的最早皮卡。之后,中国的自主品牌扬子皮卡和长城皮卡都是从模仿海拉克斯开始起步的。尽管当时中国的机动车存量不大,既能载客又能拉货的皮卡也当属稀缺之物,但国人却不怎么待见皮卡。广东人把皮卡叫做“农夫车”、“的士头”(“的士”是出租车,而出租车一般都是轿车,所以“的士头”意为皮卡仅仅车头像轿车,以此强调皮卡不伦不类,想冒充轿车却屁股露出破绽,所表达的是不屑之意)。与“的士头”这一明显带有南方色彩的称谓遥相呼应的是皮卡在北方也有“半截美”这样的蔑称。由此可见,皮卡从一开始就在国人的心目中处于等而下之的地位。

3. 在实用主义层面,皮卡在两国的作用大相径庭。

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有着泾渭分明的划分和区别,而皮卡不仅进不了城,下乡也几乎不可能。上不去,下不来,皮卡的市场处境极其尴尬。因为限行等规定,皮卡在城市难觅踪影,所以在城市到处可见用面包车运送货物,也随处可见没有挂牌的燃油三轮车、电动三轮车满载货物疾驰在大街小巷(值得一提的是,电动三轮车没有列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名录,无法在车管所登记。现实情况则是几乎所有地方的相关管理部门都将电动三轮车定义为机动车,而机动车不挂牌是不能上路的)。在农村,皮卡被视为高价格的小型货车,但是单纯为了购买一辆能载重的货车,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人们更愿意选择农用运输货车或者更廉价的拖拉机,因此皮卡在农村保有量也相当有限。总之,皮卡在中国的城乡均不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这一状况的改观取决于相关管理规定的改变和消费者经济状况的改善。

美国人实用主义至上,而皮卡的实用性恰是最能满足这一信念的理想交通工具。在美国,皮卡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住在郊区或乡村,居住比较分散,所以到相距较远的购物中心集中采购生活用品和购买大件的生活必须品,皮卡是最为实用的。对喜欢DIY的美国人来说,修缮房屋,亲自做一些园艺或小工程,用皮卡来运建筑材料十分便利,拉割草机或铲雪机等也不能没有它。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每天开着皮卡上下班,既轻松愉快又活力十足。对于建筑、装修、水电维修等诸多行业的工人来说,皮卡就是他们理想的工作站。在周末或节假日,美国人可以开着皮卡,拖着移动房车、拉着游艇、载上水上摩托、装上户外装备或烧烤器具,尽情享受户外和休闲的时光。

三、结语

源于不同的国情、迥异的认知和消费观念以及不一样的实用性等因素,长期以来,皮卡在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因为其成因不会、也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皮卡在这两个国家的命运依然差别巨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2月26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促进皮卡车消费的通知》,决定在河北、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开展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试点工作。有理由相信,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和在国内其他地区的推广,随着有利于皮卡消费市场发展的更多相关规定的出台,随着中国民众对皮卡认知和消费观念的提升,中国皮卡市场必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会显著缩小中国与美国皮卡消费的差距。

参考文献

巨大差异 第2篇

初遇此书,是在南京依旧闷热的秋夜。去年的九月下旬,当年的夏蝉早已完成了使命,接受另一个轮回,庆幸着不用再为夏秋更迭的余热而撕喊了。初至金陵,这一座古色古香的除我的出生地杭州外的另一个古都,却是两样光景。

闷得热得吃不下东西,便闲庭信步地走下宿舍楼,想寻一些大自然的清净与舒凉。转角便看到了快要收摊的书摊,便留步瞥了几眼,捡了几本夺人眼球的新鲜标题的本子,就成交了老板今天的最后一笔生意。

其中便有这本书。初至大学,有着对新城市新景象的未灭的新鲜感,还没有完完全全涉及到真正的社会与现实。对所谓的“社会差距”一词还一直处于新闻联播程度,说不上原委,一知半解。出于对真实世界的好奇以及自己年轻的物质,我对这本书瞬间产生了强烈的渴求与疑虑。虽然在高中学的文科,但也只是浅浅粗泛地懂得一些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具体,更不透彻。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经国伟略、针砭时弊的时论文,是一剂具体到要开几斤几两药草的医治社会畸形的救世良方。

我错了。

说来惭愧,从前未有拜读过余华的任何著作。也许是所谓的舆论导向,也许是备受争议的作者作品,也许是害怕披“先锋文学”外衣的文字所暴露出的深意过于露骨和禁忌,也许是犹豫自己是否已经有接受摒弃传统打破陈旧这类思想的心境与层次。说到底,还是年轻时的胆怯和逃避。也许,不因读一本书而认为这就是全世界,也是人走向成熟与理性的一点吧。

老实说,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更有读者基础,毕竟出版的时间更早。在读完《差异》之后,我也读了几本余华的长篇小说,以加深扩充我对余华的认识与了解。包括这本杂文集,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聚焦点——现实。作者用近乎冷漠的笔触,用完全从众抽身出来的旁观者的客观角度,平铺直叙地陈述着剧中人现世的因果,无关痛痒,无足轻重。别人的现实,都很难成其为故事。正如作者在本文集中提到的,“与其说我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我是在寻求治疗,因为我是一个病人。”他以一双犀利和决然不同的目光审视每个人的生平,有点像鲁迅笔下那些麻木不仁的悠闲的看客,嘻嘻哈哈的闹剧一过,自己的生活还是照过。而那个所谓的主人公,只是在没有高潮的一生中就走入结局。余华叙述的就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这本文集是余华2003年以来的首部杂文集,以同样严冷的眼光的余角用看似无意粗放实则细致入微的笔法刻画了中国当今社会现实中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没有从公众所看到的大视角去着手,而是以小角度切入的创举,也是继承了其“先锋文学”的精髓所在。同样的冰冷,现如今更多的是一种难掩的戏谑,戏谑之中,又不难看出担忧与愁惘。当我们走入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摩天大楼和高架大桥之下,有谁注意过那些隐藏域华美锦绣下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针刺下可怕的针脚。这些错综复杂和利益相关,又何以解开?

余华口中的差距已经不仅仅是物质、金钱与权力的不平衡了。外部因素的不平衡必定会走向内部的极端差异,即心理差异。而这种心理的不平衡着实让人更加辛酸与无力。正如余华在杂文集中的同名文章中举的例子所说,一个大城市的男孩所想要的节日礼物是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然而,对一个西北女孩来说,一双白球鞋已经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了。“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

余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他可以用阴暗冷漠的笔触去申诉社会的不公与残酷,也可以用同样冷淡的言语去讲生活中的热情和欢愉,比如去南非看世界杯和与作家朋友们的交往,却也能从中得出完全与本书主旨相搭调的论述与结论。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这样的文笔的。就好比是一杯苦茶,你品出苦味感叹人生的五味杂陈没什么难得,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谁不会;而要从一杯甜到心里的糖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并拥有新的社会认知,却着实很难。

渐渐读下去,你会完全改变初读时候的看法与初衷。就像一本前任留下来私密性很强的日记本,记叙了日常的心理活动和出游出访经历与一些私人的看法,这却给了读者一些通过透视文人心理从而透视生活的机会。我从来都觉得描写日常生活,特别是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日常文字最为难写,就像曹公在写《红楼梦》时一些府内无事的光景,仿佛午后的暖阳斜斜地照下来,每个人都闲闲懒懒地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慵懒的丫头们倚在门廊上,整个叙述节奏变得缓慢,无事却不乏味,这实在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这本杂文集中的叙事就是闲散和慵懒的,但绝不是没有思想。也并不是说余华的文辞就没有原来的激烈了。虽然表面平平淡淡,却处处藏了隐喻和暗喻,深深浅浅,错综复杂。有时明明平淡无奇结尾却实实的“欧亨利”了一把,想来意味深长,读来实在快哉妙哉!

我自己是一直跟着父亲看球的,也算是半个球迷了,因此对其中的《南非笔记》印象颇深。文章以简简单单的日记形式,记录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各型各色的球迷以及球队,还不忘调侃性地“吐槽”以下国足以及国媒,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国足的不争气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有时候是没有“民族主义情绪”,比如世界杯。而国媒对朝鲜队忽冷忽热的态度,反而显得自己的幼稚可笑,到最后也是啪啪打脸引人嗤笑。这些都是一些大众可以看得到的时事现状,而且我们也会冷嘲热讽地说上一句国足的笑话,可我们大没有看到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人性。

总而概之,只是一本集游记、时论、叙事、文学研究于一体的标准的杂文集。虽然看似主旨不定,难以捉摸,实则万流同源,平淡之中实有意趣,冰霜般的文字背后却是一颗忧国忧民的热血与渴望。希望今后,在我真正历经社会之后,再回首,会因看过此书而更有顿悟,看透更多,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一大幸事。

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灵魂,我能在躺着几千本书中的快要收摊的书摊上遇上它,也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当我们的灵魂在时空中面对面时,有彼此的交流和感受,那它便是我值得读上一遍又一遍的好书,更是值得深交的挚友和偕同。

美国家庭巨大的财富差异 第3篇

在美国,富有的财富拥有者有着以钱赚钱的巨大资本,从股票、共同基金市场上的收益使他们有能力追加投资并获得更多的回报,经过长时间的投资运作,富人的财富变得更加稳固。而那些贫穷的人却因为缺少资金无法在资本市场上获利,并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相反,在偿还生活债务的同时,穷人只能将自己有限的收入用于逐渐贬值的生活必需品上。学者的研究发现,美国62%的单亲家庭几乎没有储蓄和金融资产,庞大的债务负担阻碍了穷人积聚财富和改善经济地位。

在财富的积聚上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就是财富和贫穷的延续性,用中国人的话来讲就叫“穷二代”和“富二代”现象。人们的收入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延续性,比如父亲是个工人,每月的收入只有2000美元,而儿子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成为一名工程师,每月的收入可达1万美元。但在财富的延续性上却不一定会产生上述的结果。富有的家庭可能会给后代传下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其后人可能会在此基础上赚取更多的财富。穷人无力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财富,而其后代要想积聚像富家子弟那样多的财富,可想而知要多么艰难。所以美国财富的不平均所影响的绝不是一代人,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后代巨大的贫富差距。

很多经济学家在衡量一个国家财富分配时,也会观察民众所占有的金融财富状况,而金融财富指的是一个家庭净资产减去所拥有的房地产净值后的金融净资产。金融净资产比家庭净资产更加透明地表明家庭拥有财富的程度,也更说明民众消费和投资的能力。

财富集中在极少数富人之手

在美国,财富高度集中在极少数富有的人群手上。2007年,美国1%的家庭占有了34.6%的个人财富,接下来19%的家庭(管理、职业性人员和小企业主)占有了50.5%的美国个人财富。换言之,美国20%的家庭占有了全部家庭财富的85%,而余下80%的家庭(大多为工薪阶层)只占有全部家庭财富的15%。而在金融财富方面,美国1%的家庭占有了42.7%的私人金融财富,远高于占有家庭财富的比例。表1为美国家庭净资产分布一览表。

观察2007年美国家庭净资产和金融财富的分配情况就可以看出美国的财富分配出现的巨大不平衡,最富有1%的家庭占有了美国家庭净资产35%的财富,接下来富有的4%家庭占有了美国家庭净资产27%的财富。合计起来,美国最富有的5%家庭所拥有的家庭净资产,占全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的62%。如果再往下看,接下来5%的富有家庭所拥有的家庭净资产占所有家庭净资产的11%,在接下来10%的家庭占有的家庭净资产占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12%。这组数据显示,20%的家庭所拥有的家庭净资产占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的80%,而美国80%的家庭所占有的家庭净资产值仅占美家庭净资产总额的15%。

富有人群占有更多金融财富

仅从美国家庭净资产这一项统计数据就可看出,美国的财富高度地集中在20%富裕人群的手中。然而如果观察美国金融财富的分配,则更加明显反映出美国财富分配上的不平衡。表2为美国家庭金融财富分布一览表。

2007年,最富有的1%家庭占有了美国家庭43%的金融财富,接下来富有的4%家庭占有了25%的金融财富。合计起来,美国最富有的5%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财富占全美国家庭金融财富总额的72%。如果再往下看,接下来5%的富有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财富占所有家庭金融财富的11%,在接下10%的家庭占有的家庭金融财富占美国家庭金融财富总额的10%。总计起来,20%的家庭所拥有的家庭金融财富占美国家庭金融财富总额的93%,而美国80%的家庭所占有的家庭金融财富占美家庭金融财富总额的7%。

股票是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的家庭不仅在拥有股票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所占的比例呈直线上升趋势。2001年美国20%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股票占美国所有股票的89.3%,而80%家庭拥有的股票只占10.7%。2004年美国20%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股票占美国所有股票的90.6%,而80%家庭拥有的股票只占9.4%。2007年美国20%富有的家庭所拥有的股票占美国所有股票的91.1%,而80%家庭拥有的股票只占8.9%。

2007年,在美国全部家庭中,不拥有股票的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50.9%,拥有价值1万美元以下股票的家庭占17.5%,拥有价值1万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占31.6%。美国最富有10%家庭拥有价值1万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均在80%以上,而低收入的40%拥有价值1万美元以上股票的家庭还不到10%。从表3、表4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收入越低,拥有股票的比例就越小。

10%的家庭掌控金融财富命脉

在各类金融资产财富上,美国最富有的10%家庭所占有的财富每一项都是余下90%美国家庭拥有同类资产的3倍至60倍。在商业资产上,1%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商业资产额的62.4%,接下来9%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商业资产额的30.9%,而余下90%家庭拥有的资产额仅占全部商业资产额的6.7%。

在金融有价证券上,1%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有价证券额的60.6%,接下来9%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有价证券额的37.9%,而余下90%家庭拥有的资产额仅占全部有价证券额的1.5%。

在股票和共同基金上,1%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股票和共同基金额的38.3%,接下来9%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股票和共同基金额的42.9%,而余下90%家庭拥有的资产额仅占全部股票和共同基金额的18.8%。

在非自用住宅房地产上,1%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非自用住宅房地产额的28.3%。

在投资资产上,1%最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投资资产额的49.7%,接下来9%富有家庭拥有的资产额占全部投资资产额的38.1%,而余下90%家庭拥有的资产额仅占全部投资资产额的12.2%。

富人和穷人在积聚财富上有何不同

富有的人多喜欢拥有金融资产,因为钱生钱更快更金贵。而不富有的人则更喜欢将他们的资金用来储蓄或是拥有住宅。这凸现出富人和穷人在积聚财富上又一大不同,富人是不断积聚财富,而中产阶级和穷人获得财富更多是为了生活。目前1%最富有的人约占有了美国38%的个人财富,而90%的美国人所欠的债务约占美国债务总和的73%。从表6美国房地产、流动资产、退休金资产和债务一览表中可以看出,90%美国家庭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存款、退休金、保险和自用住宅上,这也反映出中产阶级和穷人获得财富更多是用于生活这一现实。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家庭住宅是他们拥有的最主要家庭财富,美国联储会所做

的消费者金融状况调查显示,2006年,美国白人家庭的中位收入是5万美元,他们家庭净资产中位值在2007年为143600美元,他们拥有的家庭金融资产中位值为43600美元。在白人家庭,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资产的30.3%,而住宅等占家庭净资产的69.7%。黑人家庭的中位收入是3万美元,他们家庭净资产中位值为9300美元,他们拥有的家庭金融资产中位值为500美元。在黑人家庭,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资产的5.3%,而住宅等占家庭净资产的94.7%。拉丁裔家庭的中位收入是3.5万美元,他们家庭净资产中位值为9100美元,他们拥有的家庭金融资产中位值为400美元。在拉丁裔家庭,金融资产占家庭净资产的4.3%,而住宅等占家庭净资产的95.7%。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不同族裔家庭在家庭财富拥有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白人家庭平均拥有的家庭财富是黑人和拉丁裔家庭平均拥有家庭财富的14倍。而且拥有财富越少的人群,所占有的金融资产比例就越低,而房地产资产所占财富比例就越高。

10%最富有的人主导了美国

大量的研究显示,美国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早在19世纪美国最主要的城市如波士顿、纽约和查尔斯顿,1%最富有的人就占有当地40%至50%的个人财富。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美国1%最富有人群占有的财富最低时为美国个人财富总额的19.9%,最高时为44.2%。从1983年到2007年,美国1%最富有人群占有的财富维持在全美个人财富总额30%以上,最低时为30.9%,最高时为38.5%。美国的金融财富从1983年至2004年更是大量被富人所占有,这是因为政府对富人实施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工会组织在劳资对阵中遭遇到挫败。在这21年美国经济发展而创造的新金融财富中,42%被美国1%最富有的人群所占有,94%的新金融财富落到了美国前20%富有人群的口袋里。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所创造的巨大金融财富只有6%被美国80%的人群所分享。

巨大差异 第4篇

1.1 概念不同

1.1.1 混凝土的概念

混凝土简称为“混凝土是以胶凝材料、水、粗细骨料及其它外掺材料按适当比例拌制、可按人的要求和愿望经浇筑成型、养护、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

1.1.2 水泥砂浆的概念

水泥砂浆:是水泥、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叫水泥砂浆。

1.2 结构性能不同

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吸水性和吸水率、含水性和含水率、耐水性和软化系数等;与热有关的性质 (导热性和导热系数、耐燃性和耐火性等) , 材料的力学性质 (强度与强度等级、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 ;材料的耐久性。

1.3 应用领域不同

混凝土是具有一定强度的制品 (构件) 而水泥砂浆是调和成的黏结物。混凝土与砂浆最大的区别就是混凝土中主要骨料是石子, 石子的作用是: (1) 石子占混凝土总体积的70~80%, 在混凝土中形成坚强的骨架, 可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2) 改变混凝土的性能。通过选用适当的骨料品种或骨料级配, 可以配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混凝土, 如防辐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 (3) 良好的级配还可节约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混凝土的强度很高主要就是有石子;水泥砂浆是将水, 水泥和沙子三者混合而成没有粗骨料不能形成坚强的骨架, 难以承受强大的荷载只起传递荷载的作用。

混凝土的用途是用于结构结件, 也就是承重部位, 水泥砂浆的用途: (1) 用做块状砌体材料的粘合剂, 比如砌毛石、红砖要用水泥砂浆; (2) 用于室内外抹灰。素混凝土就是常说的混凝土, 没有钢筋, 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与钢筋接近, 且与钢筋有牢固的结合力, 两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 这就是建筑领域的一次伟大的革命-钢筋混凝土的出现。

水泥砂浆与混凝土两者是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认为水泥砂浆相当于混凝土是不可想象的: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在一种在橡皮土层中旋挖钻进成孔的方法》[1]中完成了对基桩实现挡土和截水的双重功能。

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 抗冲刷、抗冻性以及抗疲劳性能 (承受渗流、变形耦合的反复荷载作用) 的受力特性混凝土具备承受压力和发挥良好的抗冲刷性能, 而水泥砂浆是完全不具备承受压力和抗冲刷性, 更不要说考虑其承受裂隙渗流冲击载荷的疲劳性能了。

混凝土加固橡皮土时需模拟水力冲刷荷载, 冲刷载荷的荷载形式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 (0≤t≤t1) :

第二阶段 (t>t1) :

2 冲击荷载近似计算

长周期作用 (t1T>1) :放大系数主要取决于荷载增大速度, 冲击荷载最大为2:

由于实际的水力冲击过程十分复杂, 因此在满足工程要求的条件下, 根据破坏的力学特征可以对橡皮—混凝土壁破坏的过程进行荷载简化处理, 通过在橡皮混凝土壁上施加的载荷用数值流形方法来模拟计算模型及进行计算结果分析。

在求解动力学问题中所使用的方程为结构动力学方程:

式中:M为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δ为位移增量; 分别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K=Ke+Kcn+Kcs+Kf, 其中Ke是刚度矩阵, Kcn、Kcs分别为块体及不连续面之间的接触矩阵, Kf是约束矩阵。△F为总载荷增量矩阵, △F=Fp+Fb+Ff-F0+Fcn+Fcs+Ffr, 其中Fp是外载荷向量, Fb是体积力向量, Ff是已知约束位移引起的等效载荷向量, F0是初应力向量;Fcn、Fcs分别为法向和切向接触引起的等效载荷向量;Ffr, 为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引起的等效载荷向量。然后进行算例分析根据线弹性断裂力学来判断裂纹的起裂与扩展。

而水泥砂浆与橡皮土的结合是完全不具备上述力学特征和工程作用, 也就是说水泥砂浆根本不可能固化橡皮土, 水泥砂浆根本不可能实现挡土和截水的双重功能。

3 橡皮土与软流塑土的区别

3.1 概念不同

软流塑土的概念是指天然含水量大, 压缩性高, 承载力低, 抗剪强度低的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如淤泥等。橡皮土的概念是指因土含水量高于达到规定压实度所需要的含水量而无法压实的粘性土体, 碾压后踩上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通俗说法“糍粑土”;在地质勘探的安普氏分类中软流塑土是一类土;橡皮土是硬塑粘土是二类土;地质野外手工鉴定岩性的分类鉴定, 一般用手捏。能捏变形的为可塑土 (橡皮土) , 手捏轻微变形但不碎裂塑;很容易就捏变形严重但不碎裂的为软塑;流塑:含水较软塑多, 介于固体与流体之间, 重力下自身变型, (或称稀泥巴等) , 像泥一样仍在地上自己发生形变的为流塑。

3.2 特征不同

3.2.1 软流塑土的特征

(1) 颜色多为灰绿、灰黑色、有油腻感, 能染指, 有时有腐臭味;

(2) 粒度成分以粘粒为主, 约占60~70%, 其次为粉粒;

(3) 矿物成分多为伊利石, 高岭石次之, 含有机质, 有时可高达8~9%;

(4) 具海绵状结构, 孔隙比大、含水量高、透水性小、压缩性高、强度很低;

(5) 具层理构造, 垂直方向沉积有明显的分选性。

3.2.2 橡皮土的特性

(1) 土体中含水量高于压实所需含水量, 但低于液限, 比最佳含水量大6~8%;

(2) 土体已受到外力扰动, 在外力作用下, 土体中所含水分被揉进土颗粒中, 封闭在密闭的固体空隙中, 很难排出;

(3) 土体表面固结, 甚至半硬化形成坚硬的土壳体;

(4) 可承受一定荷载, 橡皮土和软流塑土是不同的, 区别在于橡皮土的含水量一般大于其最佳含水量, 小于其液限, 饱和度小于60%, 内摩擦角在15b以上, 土质为粘土或亚粘土, 它在土体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时, 而软流塑土的含水量大多接近甚至超过液限, 饱和度很大, 一般在90%以上, 内摩擦角几乎接近零。可以从力学方面来分析橡皮土的产生:土体的强度 (指地基容许承载力而言) 并不取决于土体中颗粒本身的强度, 而受颗粒间的互相连接强度所左右。粒间连接强度主要表现为内摩擦力和凝聚力。对于松散状态的砂类土, 内摩擦力是主要的, 而对于黏结状态的粘性土则凝聚力起主导作用。土体越密, 颗粒间越接近, 原始凝聚力越大;固化凝聚力则由土颗粒周围的盐类结晶胶结作用而引起的, 土浸水后, 土的结构破坏, 引发土中一系列力学和化学变化, 橡皮土就可能出现。

总之, 橡皮土和软流塑土的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危害程度和施工中采取的处理方法差异很大。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一种在橡皮土层中旋挖钻进成孔的方法》因其重大技术革新性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被相关工程规范采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者认为《一种在橡皮土层中旋挖钻进成孔的方法》具备专利法第22条3款规定的创造性, 确属重大发明创造。

摘要:在工程地质复杂, 场地往往属河滩地, 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土层中下卧橡皮土层时, 由于橡皮土非常粘稠, 塑性指数过大, 使用旋挖钻施工进行不下去, 旋挖钻机不能将橡皮土带出, 导致卧橡皮土层无法成孔, 钻机无法向下继续钻, 造成半途而废。而此时如采用在橡皮土层旋挖钻进中混凝土固化橡皮土成桩显然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合川教学楼建设工程 (获得重庆市2010年巴渝杯) ;而水泥砂浆固化橡皮土成孔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困难, 完全不可行。

关键词:混凝土,水泥砂浆,固化,橡皮土,差异

参考文献

[1]倪志军.在一种在橡皮土层中旋挖钻进成孔的方法.

[2]R.克拉夫J.彭津.结构动力学.科学出版社, 1985.

差异巨大的艺术品市场报告 第5篇

而Art Price的报告则只针对拍卖市场,新近推出的2012市场报告,Art Price联合雅昌艺术监测中心(AMMA)分别对中西方艺术品市场进行分析,但是其采纳的数据只包括纯艺术,即油画、雕塑、装置、素描、摄影、版画、水彩画,不包括古董和家具。

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公布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额达430亿欧元,比2011年降低7%。市场萎缩主要归因于中国市场,总销售额(包括拍卖、私洽交易、画廊和古董商)达106亿欧元,比去年同期降24%。而美国市场却逆势回转,2012年销售额比2011年增长5%,达142亿欧元,重夺世界最大艺术品市场头衔。

Art Price 和AMMA推出的市场报告,仅针对纯艺术拍卖市场进行分析。全球纯艺术拍卖市场总销售额为122.69亿美元,中国市场销售额为50.69亿美元。报告宣称中国以41%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蝉联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宝座。美国只有27%的市场份额。

两份报告得出的结论差距很大,同样是对纯艺术拍卖市场分析,TEFAF报告给出的结论则是中国和美国平分秋色各占32%的市场份额。

笔者对两份报告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发现,两份报告同时指出苏富比和佳士得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要,但是所引用的数据则南辕北辙:TEFAF市场报告显示苏富比和佳士得纯艺术和古董拍卖销售额总和为90亿欧元,扣除私洽业务则达73.9亿欧元(合90.4亿美元)。而Art Price和AMMA只针对苏富比和佳士得纯艺术拍卖给出的销售总额仅为14.88亿美元,分别是香港4.88亿美元(AMMA数据),其他市场10亿(Art Price)数据。Art Price给出的数据与TEFAF的数据相差5倍还多,虽然TEFAF数据包括了古董和家具的数据,但是两份报告共同指出纯艺术占拍卖市场比重要远高于古董等。

佳士得官方公布信息显示其2012年总销售额为62.7亿美元,而仅战后和当代艺术(属于纯艺术领域)销售额为16亿美元。与Art Price和AMMA报告所给出的两家拍卖行纯艺术拍卖销售总额为14.88亿美元的数字似乎有悖。

上一篇:电气线路故障诊断下一篇:软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