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化范文

2024-08-08

台文化范文(精选12篇)

台文化 第1篇

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先驱, 而台湾是中国最活跃的产业经济之地和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之一。《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CCIDI) 指出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产业新十强分别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湖南、福建、辽宁。其中文化产业附加值福建省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福建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积累还有闽台在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关系使得闽台在打造有海西文化特色的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 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福建与台湾的独特地理优势, 两地在文化特征以及文化认同等许多的方面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在闽台产业对接的过程中, 闽台有着非常多相似的以及互补的地方, 面临着优势互补以及产业拓展的共同议题。福建的地缘优势在产业发展和产业机构生态化的构面上有着很多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地方, 闽台两地致力于相互文化交流的共同目标, 根基于海霞文化的基础, 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和闽台产业对接的各项规划中都有着非常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

两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历史的因素, 使得海峡文化成为闽台文化生态的坚实基础。海峡两地的精神物质文化构成很多方面的结构失调。福建软环境的欠缺也是造成了福建创意产业地区力量比较分散, 导致规模相对较小, 文化的产业集群也是还没有形成, 导致了文化产业还未成熟, 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还有一段路要走。这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无疑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台湾面临资本全球化更剧烈的社会转型压力, 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应对的政策, 加强了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十分独特, 其发展核心主要围绕在文化产业化及产业文化的思维中。本课题研究归纳出文化生态 (culture ecology) 的构面, 用来探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的发展经验, 此概念包括了三大要素, 包括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等面向。透过三者间交互的关系, 辩证福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的困境, 透过辩证文化产业化、閒置空间再利用、补助经费、文化身份认同等文化创意产业关联性的现象, 反映出其中的困境, 并分析福建发展经验中需要被调整与重新思考的部分。

在文化生态的概念中:创意经济、文化资本及创意阶级的特性, 找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思维模式, 比对台湾的发展经验, 本研究发现, 福建如果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内成功, 去中心化的思维及阶段政策必须建立, 以便于文化生态的营造, 且公共政策必须回应各类阶段性的发展需求, 文化组织需要固定的补助资金来源, 补助及协助地方的人才将能力转化为商品价值, 以及政策在环境及产业条件的支持, 这些都属于文化资本的建立, 也就是无形的文化符号影响力的塑造, 文化资本的价值也将影响区域的文化表述力, 也将回馈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与方向

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另外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财富。在当今,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价值是文化艺术产品的商品化和大生产化的基础, 是文化艺术交换价值的规模化的实现根本。本研究目的为针对闽台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及相关作法上的调整, 整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发展基础 (文化生态) , 以便于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时的衡量因素。福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后进地区, 须借助、借鉴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 开创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径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研究保护闽台文化生态, 能为保护闽台城市历史文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具体可行的保护方法, 从而在实践上建立研究、探讨福建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的工作平台。福建的文化产业以“五缘”促“六求”, 在市场营销以及人才的培养等环节间达成优势互补。闽台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两岸不同资源之间的有力结合, 闽台区域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将可能打开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CCIDI) [R].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吕拉昌.文化生态学与民族区域开发[J].河北: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4.

[3]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 1999.

闽台经济与文化作业任务二 第2篇

2008.12.25两岸人民期盼已久的“大三通”终于实现了。请联系近年以来两岸三通的实际进展,谈一谈三通的意义。

两岸基本“三通”最直接的实质意义是船舶、飞机等航行器,不必在人为限制下停靠第三地,省下了燃料及时间;依据国民党智库内部的换算,台湾民众一年将可因此节省新台币310亿元的支出,转换用于实体经济,至少可贡献经济成长率0.01个百分点。

今天启动的两岸直航对台湾经济而言,实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首先,它代表了不再凡事负面思考的直观否定,是能以理性的逻辑,选择于己有利的对策与作为,让长期受制于两岸枷锁而畸形发展的台湾经济,终得以正常伸展,探触各种可能。

在实体经济层面,两岸直航不只是让两岸间的往来截弯取直,更是打通了台湾经济的血路;因为经济快速全球化、也因为中国大陆的崛起,让两岸航路限制所制约的,不只是两岸间的客货往来,也一起限制了台湾与世界经济舞台的链接,结果是台湾既未完全搭上大陆经济快速起飞的顺风车,更深陷经济边缘化危机。因此,今天打开了两岸通道,形同一并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关卡;一如众多外商所言,两岸关系不仅不再是台湾经济的减分,还将是产出红利的加分。

但是,两岸渠道虽通,水到亦可预期,却非绝对必然;直航效益的展现,关键将在于齐心经营。一如前述,两岸“三通”可以省下很多工本,但如果只是满足于当前既有的人货往返需求,“三通”的效益也就不过尔尔;真正重要的是,企业及台当局能在政策思维松绑及既有的产业优势下,运用刚刚打开的两岸通路,创造出更多样、更巨大的市场。

上海台北间的空运直航,最快只要82分钟,比坐高铁往返台北、高雄还短,这个时间就创造了空间,对两地间的人员往返、家庭形态、生活环境、人才训用带来巨大改变,而非仅是有利台商根留台湾而已;又如两岸邮政网络的结合,将提供邮购、网购的发展空间;再如已居世界要角的台湾科技产业,除了强化既有的全球运筹角色,面对彼岸竖排分工上行的压力,如何借用两岸直航掌握优势,可能是更为急迫的;此外,直航的效果还可考虑通过快速设置营运特区的方式,以高度的自由化吸引企业进驻而扩大。这是一个需要用心经营的过程,直航只是台湾发展这条新经济之路的开端。.(50分)

试述闽西北三市对台经济关系的共同点,并谈谈如何加快闽西北对台关系发展。

答:首先,先确定闽西北地区为三明、龙岩、南平三地市。土地面积较大,人口较少,但都有丰富的资源。对台经济的共同点就是可以加强与台的商贸关系,以原料资源为主对台输出,或引进台商在本地办厂,利用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工作岗位缺乏的局面,达到双赢。

(一)三明市对台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三明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投资软硬环境以及丰富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对台经贸关系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1、三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观。目前已建成了比较发达的现代化通讯、运输网络和能源供应体系。在投资管理服务上,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大大方便了来明投资兴业的客商。同时在认真贯彻有关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

2、三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水平,使重整后的三明工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此同时,市政府还积极调整开发招商引资引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一些基础实、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作为引资的重点,突出把企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作为重要内容,为三明市的招商引资增添了更大的吸引力。

3、三明市可资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三明市有森林面积占福建省活立木蓄积总量的三分之一。丰富的竹木资源及副产品,对台商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投资于该行业的台资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加工的企业占多数,因而,在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在矿产资源方面,三明市享有福建省矿藏“聚宝盆”之美称。全省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合作开采和加工的前景还十分广阔。

4、三明市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辈出,名胜古迹众多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使三明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在旅游方面,三明市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整开发,以提高三明的旅游业质量。但三明市的旅游产业还仅初具规模,各项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够完善,而且尚有许多旅游景点和配套项目未被开发,这对于台胞资金进入,寻求共同发展极具吸引力。

5、此外,三明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水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台资在此领域尚未涉足。三明市还是福建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土特产品更是久负盛名。三明市的食用菌生产在全国也占据重要的一席。台商在此领域可大展宏图。

今天,三明市正凭借其优势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治安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开拓者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相信在新的世纪里,三明市的对台经济关系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龙岩市利用台资的发展过程,其经济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资源开发型企业依然是龙岩市台资企业的主体和龙头。龙岩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利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地理位置上优于龙岩的厦门、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因而对于资源开发型的台商来说,毗邻漳、泉的龙岩市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而台商投资于龙岩市资源开发的势头依然强劲,且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将比以往有较大的拓展。

2、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进一步发展。相比较而言,龙岩市具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广阔而便宜的土地价格,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具比较优势。随着两岸政治、经贸关系的改善,那些在台湾岛内及闽东南甚至其他地区竞争力渐失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移至闽西以获发展的“第二春”将成为可能。另外,龙岩市对台劳务输出的前景亦十分广阔。

3、农业开发前景广阔。台湾岛内农业开发的空间已尽,因而做好对台农业合作,吸引台商投资农业将大有可为,特别是近年来台商投资于龙岩市的农业开发有上升势头,且前景看好,这将对那些还在犹豫观望的开发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龙岩市地域辽阔,山地、荒坡地到处都是,且雨量充足,气候温润,十分有利于农业开发,只要加强宣传力度,配之以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开发农业大有文章可做。

4、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一,闽西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由于血缘相亲,语言相通,风情风俗相近。改革开放以来,台胞回闽西谒祖拜宗一浪高过一浪。第二,闽西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开发的冠豸山风景区、永定土楼旅游区对台胞有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开发的森林旅游同样动人心魄,随着棉花滩水电站蓄水发电,数百里人工湖泊将呈现在人们眼前,棉花滩山水旅游将成为一道新的亮丽的旅游景点。第三,随着闽西铁路、公路交通的改善,到闽西旅游已变的十分便利。把台胞回闽西拜祖认宗的历史文化旅游与山水旅游结合起来,大有文章可做,吸引台商开发闽西的旅游业,同样是拓展龙台经贸关系的重要方面。

(四)南平市对台经济关系特点:

1、以农业合作项目为中心。南平土地多,境内山多地广水面大。但是,由于资金相对缺乏,农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市场营销薄弱,目前南平传统农业比重还比较大,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亟待寻求合作,共同发展。台湾农业现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特别是先进的生物技术、精致农业以及世界一流的食品加工业,有力地支撑着农业快速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一套运行较顺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营销机制,占有了较广阔的农产品海外市场。然而,因岛内地价昂贵,劳动力紧缺,生存发展空间有限,生产成本的上升又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为谋求发展,必须向岛外拓展,这势必带动大量资金、技术、设备向外转移。在这种背景下,闽北台资经济中,农业项目比重较大,形成中心。

2、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台商投资南平大部分是竹木制品企业,但竹木企业属资源形企业,由于资源的逐年减少和限制砍伐,台商在南平近年的投资重心逐渐转向建筑、建材、电子、化工、纺织等行业,科技含量有所提高。

3、以旅促商,带动台商投资热。南平市是福建主要风景名胜区,浩瀚神奇的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五大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武夷山以其典型的“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誉满海内外。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确定为“双世遗”,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许多台胞结伴来武夷山观光旅游,许多台商观光旅游后,看上武夷山所在的闽北这块宝地,由观光客变成了投资者。

试述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

1、有利于闽台经济互补互利、共同发展。据统计,从1981年至2004年1月,福建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已超过140亿美元,实际到资过百亿美元,对台贸易310多亿美元。台湾成为福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台商投资结构也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出现了行业性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这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2、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能够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通出闽通道。福建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面与台湾一水相连,有利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接,形成互动发展,拓展成为大华南经济圈。

3、闽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东部各省区在资源上的整合及优势上的互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同时,把福建置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格局中,不仅可以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将提升中国东南沿海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参与东亚乃至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力,促进中国东南沿海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增长。

用文化经营电视 打造县级台品牌 第3篇

关键词:文化;电视;县级台

文化是由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相应产品所组成,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电视艺术在承载、传播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文化。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从长远来看,当今电视产业的发展,所靠的不只是娱乐来卖座,丰富的文化内核会使电视媒体具有持久生命力。尽管电视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但其承载的不是低俗与庸俗,而是一种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塑造人的灵魂,培育人的审美情趣。所以电视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的支撑,有文化支撑的电视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广南而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约距今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目前,境内发现旧石器、新石器遗址10余处,较有代表性的有蓮城冷水沟龙脖山洞、八宝百乐余家岩洞旧石器遗址和八宝安令村龙根洞、篆角阿渺村布苏洞等,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岩画有田房岩画和中寨弄卡岩画。这些都见证了广南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在两千多年前,广南壮族先民建立了由9个部族组成的句町古国,立句町侯毋波为王,与夜郎国同时期存在。辖区大致为今广西的西林、隆林等地和滇东南一带。县城内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至清光绪年间先后建有六阁、二十四座庙宇和五座学宫、书院。现保存较完好的文物有壮族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文笔塔等19处古建筑及古遗址。去年,广南被认定为世界地母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并被入了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这些就是广南县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广南县近年来打造的“地母圣境、句町故地、世外桃源”品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地域优势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有形资产能够创造利润,无形资产——文化的含量仍旧可以转换成电视产业发展的契机。电视经济能否持续的增长关键在于“文化”。所以,要用文化来经营电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提高电视人的文化修养。电视人的文化修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媒体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传媒界的共识。电视与其他媒介的竞争就在于电视产品的生产者——电视从业者。作为县级电视台,对于优秀人才当然是趋之若骛。由于财力和基础条件限制,想得到优秀人才难度是很大的;但像广南县这样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县,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丰富多样。为引进和留住人才,广南县出台了《广南县广播电视宣传特殊人才评定办法》,从政策、待遇上给予关心,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人才,让他们为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台内建立相关学习机制,定期组织采编撰人员到上级台学习,结合地方本土文化特色,学习先进的采编理念和制作技术。拥有本土文化资源是前提,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用现代的先进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来?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创新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这里,广南县广播电视台也有了相应的学习制度,定期每年选派优秀记者到上级台跟班一个月时间学习。每周一安排各个栏目进行好新闻和差新闻的学习比较,每个月评选出做得较好的新闻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

最后,电视产品的文化含量。电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它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培育人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可以成为电视的亮点,也可以成为电视的卖点。在这里,广南县电视台积极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于2003年依靠民间艺人挖掘整理的洞经音乐《广南古韵·壮乡礼乐》参加云南省第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铜鼓厚浑的回响与或典雅、或激越的礼乐相互交融,令《广南古韵·壮乡礼乐》在展演中一鸣惊人,获得了金奖。同时,广南县积极做好文化宣传推介工作,先后组织中国记者“世外桃源”采访行,知名画家“画说广南”等活动。2011年5月,央视科教频道运用探访、考证、影片资料剪辑等手法,透过广南县境内土司衙署、出土文物、铜鼓文化、牡宜木椁墓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广南县多姿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该纪录片填补了我国古代民族源流史研究的空白。

尤其是这几年来,广南县利用花街节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紧紧围绕“地母圣境 句町故地 世外桃源”三大品牌,以广南丰富多彩的壮、苗等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和博大精深的句町文化、桃源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载体,着力于发展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和旅游产业,更深层次展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博览会、文化盛会和文化旅游推介会,对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山、广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南县广播电视台在其中,通过大量的跟踪宣传和专题报道,有力地树立了文化广南这一良好形象,也提升了本台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在有限的设备和资金上,广南县电视台充分利用广南的这一文化品牌,按照常办常新合规范、创新的要求,不断创新栏目内容和形式,办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三年来,广南县电视台率先在文山州8个县实现时政新闻日播,每天自办节目达到30分钟,上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下着力突出本土特色,紧扣群众想要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的原则,紧扣民生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开设不同专栏,不断赢得了广大受众和领导专家的称赞和认可。到2012年底,实现媒体创收近百万元,成为历年之最,已经初步显现出电视产业效益。

弘扬妈祖文化促进昆台交流 第4篇

妈祖信俗: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

妈祖是两岸民众共同信仰的中华民族代表人物, 妈祖信俗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 也是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桥梁。

妈祖由来及其影响

妈祖, 福建莆田湄洲屿港里村人, 她生于北宋建隆元年 (公元960年)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酉时, 因其出生后从不啼哭, 其父林愿给她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聪颖过人, 8岁能诵诗经, 10岁能释文义, 13岁学道, 16岁为人治病。传说她能预测祸福, 拯救民众。每次狂风骤雨骇浪滔天, 就能看到她踩浪渡海, 以法术平息波涛, 救助海上渔船脱离灾厄, 被人尊称为“神姑”、“龙女”、“神女”。宋太宗雍熙四年 (公元987年) 九月初九, 她在湄洲山峰羽化升天。为感念她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治病救人的善举美德, 在她升天处盖庙祭祀, 尊称她为“通灵圣女”、“妈祖”。岛上渔民出海必祈求其庇护, 以保一帆风顺。天妃、天后是古代朝廷的封号, 闽台民间则叫“妈祖”。此后, 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皇帝的褒封和百姓、商贾、航海家的信仰, 妈祖渐渐成了海中神灵, 并从故乡湄洲走向全国, 乃至港台、东南亚各国。

苏南妈祖信俗的史迹

历史上江苏是妈祖信俗大省, 元明清三代全省都建有大量天妃宫, 仅南京一地就有6座天妃宫, 镇江、扬州、苏州、无锡、江阴、常熟等地都有祭拜天妃或天后的宫、阁、祠、庙。昆山历史上最著名的有刘家港天妃宫 (今太仓市浏河镇) , 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 (1286) , 至正二年 (1342) 重建;明宣德六年 (1431) 大修, 明弘治十年 (1497) 起为太仓管辖;清乾隆五年 (1740) 复修;道光十四年 (1834) , 江苏巡抚林则徐再修;1992年5月以郑和纪念馆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南京天妃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清咸丰年间在战乱中屡遭毁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因祭祀天妃而形成的庙会活动, 俗称“乌龟会”。例如, 1953年南京市下关区举办了解放后首届“3.23庙会”, 吸引了安徽和县、全椒、来安和江苏六合、江浦、仪征、扬州等地客商, 有各种摊点2000余个, 参会人数达6万余人, 营业额达5.2亿多万元。2004年为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南京下关区斥巨资予以重建。

岛内妈祖信俗的情况

如今除福建省湄洲妈祖庙外, 妈祖行宫遍及全国和东南亚, 仅台湾岛内就有800多处。据统计岛内信众达1600万人, 占总人数的70%。据记载, 明末清初福建沿海一带先民从大陆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 在随身的家当里珍藏着妈祖的香灰及祖宗的牌位, 他们感恩妈祖保佑平安上岸来到鹿港安家立业, 将当年由泉州龙山寺及湄州天后宫迎请的观音宝像、开山妈祖, 由民间集资在鹿港兴建龙山寺、天后宫供人膜拜, 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 先民不忘本的精神与情怀, 铭刻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 也照顾着岛内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的平安。“在台湾, 但凡渔民出海捕鱼都要拜拜天后娘娘, 祈求护佑。”台商萧至斌说, “这是一种信仰, 更是一种文化。”数百年来敬爱祖先、神明的习俗在那里薪火相传, 妈祖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勤劳务实、敦亲睦邻、热爱传统的优良品质。

高层对妈祖信俗的关注

近年来, 中央对妈祖信俗及其文化高度重视, 2006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妈祖信俗等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中, 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 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 希望两岸共同继承和弘扬妈祖文化, 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发扬光大, 为深化两岸民众的交流, 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2009年9月30日, 在国务院积极主导和两岸共同推动下, “妈祖信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决通过, 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对进一步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强化两岸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开启妈祖文化新篇章

昆山是长三角著名的经济重镇, 也是大陆台资最密集、台商人数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大约聚集了大陆台商的九分之一和10余万台籍人士。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频繁, 台商在大陆需求日趋多元, 过去那些天赋的硬环境或人为的软环境已经无法适应, 服务台商必然从软硬件配套逐步深化为人文关怀, 不断满足台商精神需求, 营造“家”的感觉, 直至实现与台商相扶相携、荣辱与共的境界。妈祖文化无疑是开启两岸民众文化认同的一把金钥匙!

投资福地

从1990年第一家台商投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开发区, 20年弹指一挥间, 昆山坚持走自费开发的开放型经济道路, 提出了“主攻台资、以台引台”的招商策略, 建设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出口加工区、昆山高新区等国家级投资载体, 成为台商投资的重镇和福地。截至2010年9月底, 已有3789家台企落户昆山, 投资总额达453亿美元, 注册资本211亿美元。这些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占昆山全市的70%, 并创造了近百万个就业岗位。据台湾《远见》杂志统计, 台湾前100名制造业企业已有60家在昆投资兴办了100家企业。台湾电电公会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 昆山列100个调查城市综合实力第一名。

安居乐业

随着数千家台企云集昆山, 昆山及其周边聚集了10余万台籍人士“住昆山过台湾的日子”, 台湾风味的小吃、茶社、咖啡馆开始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几乎家家“原汁原味”, 昆山也有了“小台北”之称。为了方便台商及其家属工作、学习、生活, 昆山政府主动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 率先建成了华东台商子女学校、登云科技学院、宗仁卿纪念医院等一批涉台公共服务项目。昆山的医疗体系也让台商感受到家的温暖, 每个医疗服务窗口都辟有“绿色通道”, 有的甚至直接请来台湾医生坐诊。目前, 80%的台商都在昆山买有住房, 有的甚至举家迁到了这里。很多台胞都乐意称自己为“新昆山人”, 愿意把孩子送进昆山当地的学校上学。

台商之家

昆山市台协会是大陆第一家县级市台协会机构, 成立于1998年10月, 该协会的会员已从成立初期的198家发展到目前的1200多家。他们以服务台商为己任, 积极搭建政企交流平台, 及时化解台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在昆台交流、服务会员、政商合作、慈善公益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

资本运作:企业从生产型向投资型转型升级

2009年昆山出台了《关于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 推出完善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及发展产业、鼓励出口、引进人才等7项政策措施;安排财政专项资金9.4亿元, 设立了“昆山市台资企业引导基金”。2010年8月18日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 正式登陆A股市场, 成为昆山首家在大陆上市的台资企业。该公司1992年落户, 是昆山第一个大型IT项目, 此次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3G通讯高端系统板技改、研发中心升级改造等项目, 也标志着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昆山, 成为昆山第一家生产型企业转为投资型企业。台企在昆经历了精彩蝶变的20年, 从纺织为主的轻工制造业, 到手机、电脑、数码相机为主的电子资讯业, 再到新显示、新材料、新能源、传感网等新兴业态, 其中光电产业将是IT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 昆山开发区着力加强对光电产业的研究, 并按产业链要求规划了全国一流的光电产业园。与此同时, 2010年9月16日, 中国银监会宣布批准彰化银行 (昆山办事处) 等首批4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进行分行的筹建工作, 为台企在昆山就地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文化交流:推进昆台文化产业合作常态化

随着妈祖文化的开启, 未来昆山将致力于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园、昆山软件园等载体, 打造一批昆台文化旅游产业交流合作的平台, 推进两地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同时, 昆山市旅游协会与台湾观光协会、周庄古镇景区与台湾阿里山景区、巴城镇阳澄湖旅游度假区与台湾日月潭风景区、锦溪镇旅游发展公司与台湾民间博物馆协会和台北县立淡水古迹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合作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展开。为促进两地体育事业发展, 2010年昆山市体育总会与台北县体育协会和新竹县体育协会签订合作项目, 今后将共同合作举办民间体育赛事, 增进体育人才交流等。如海峡两岸篮球邀请赛不仅要扩容参赛队伍, 还将移师宝岛台湾举行, 昆山台商正积极参与昆山职业男子篮球队的组建。

民间交往:昆台旅游商务进入“全领域”时代

2010年6月19日台湾赴昆旅游首发团一行12人, 参加了2010中国昆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随着台湾赴昆旅游首发团的到来, 未来将有更多昆山赴台、台胞赴昆的深度游和个性游机会。昆山市旅游协会与台湾观光协会早在2010年4月即签署了两地旅游交流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 两地将定期组织、输送游客到对方城市进行观光旅游。同时, 昆山还参与打造“上海——台北一小时生活圈”的构建, 实现与台湾的对接。被誉为“钻石航线”的台北松山——上海虹桥航班也于2010年6月14日正式开通, 单趟航程约80分钟, 此航线两岸每周各营运14班, 共计28班, 有昆山台商戏称:“照这个时间来算, 清早从昆山出发, 还能赶到台北喝早茶呢。”

携手公益:共同承担起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

台文化 第5篇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廉政文化周启动视频会在京召开以“崇尚廉洁、遵章守纪”为主题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廉政文化周启动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发布日期:2013-5-10 视频会5月8日在京召开。在京的局领导、局机关全体职工、局廉政建设先进人物代表、廉政格言警句获奖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驻部纪检组监察局的领导莅临会议。

会议通报表扬了局廉政建设先进人物、廉政格言警句评奖结果,并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3位廉政建设先进人物代表发言交流经验体会。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地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就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深化认识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按照局党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下大功夫着力推进。二是围绕中心协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围绕中心,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与以“三光荣、四特别”为核心的地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弘扬无私奉献,与地质找矿突破和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建功立业,与抓业务带队伍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健康成长。三是探索创新持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精心统筹谋划,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落实;要强化责任落实,将廉政文化建设任务与反腐倡廉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勇于探索创新,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单位文化背景,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地调局特色的廉政文化有效形式和丰富内涵;要持续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持续不断推进。

以道德讲堂搭建企业文化建设新平台 第6篇

关键词:道德讲堂;搭建;企业文化建设新平台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以服务企业中心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的。在当前经济社会中,各种价值观登场亮相,怎么样才能正确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作为新时期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结合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一种新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道德讲堂”正在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兴起。

道德讲堂是生产服务中心积极响应神华集团党组《关于全面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举措,也是生产服务中心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加入的新元素。生产服务中心领导高度重视企业道德讲堂建设,该单位从2007年末开始创建辖区级文明单位开始,就把道德讲堂建设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坚持通过班前会政工5分钟加强员工道德知识教育,并多次深入一线安装回撤指挥中心,把流动指挥房作为道德知识的讲堂,讲述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全力打造具有生产服务中心特色的企业道德讲堂。

一、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搭建工作新平台

2015年3月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党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员工道德教育。3月20日,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党委深入安装一队驻屯宝煤矿安装指挥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一期道德讲堂。3月是公民道德建设月,结合道德讲堂,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在开展道德讲堂之余还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知识有奖抽答活动。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主持人给大家娓娓讲述着雷锋的故事,颂扬雷锋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正当人们回味着雷锋同志的事迹,公民道德歌的音乐缓缓响起,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领导与安装一、二队员工起立,齐声共唱公民道德歌。那悠扬的旋律、动人的歌声在屯宝煤矿上空久久回荡……一堂生动的“道德讲堂”课正在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屯宝煤矿施工现场进行着。

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把道德讲堂作为一个平台,不断丰富其内涵,以唤起良知、激励斗志、启迪人生为目的,效果十分显著。道德讲堂通过员工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不断提升员工道德素养,构建了一个崇德尚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和谐企业氛围。

在实际工作中,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党委通过“班前会政工5分钟”加强员工道德知识教育,并多次深入一线安装回撤指挥中心,把指挥流动房车作为道德知识传播的讲堂,讲述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党委以组织培训、个人演讲为主要形式,以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行为准则,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形成文明新风尚为重点,传播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孝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将一部分道德格言、修身经典通过每一次的道德讲堂的诵读,使员工铭记于心,用之于行。

二、形式多样,主动参与

员工是企业的主力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思想的稳定、职业操守的确立至关重要。道德讲堂平台的植入,对于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多了一种载体,也多了一种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伴随着枯燥无味的说教为主,大多时候都是处于那种“我说你听”的陈旧模式,而“道德讲堂”却是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对象和物质条件的不同,并以人人参与和互动的形式进行的一些主流的思想灌输,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通过这种形式,有吸引力,有感染力。除此之外,借道德讲堂的植入,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员工身边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件件自己亲历的事例,来激发员工的敬业、精业、勤业精神。随着道德讲堂活动的深化,为培育企业员工“三业”精神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载体丰富,用亲和力凝聚人心

无论是“讲一个故事”或是“诵一段经典”,内容都是很丰富的。所讲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新闻媒体传播的精神文明方面突出的故事,也可以讲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形式,使枯燥的理论说教鲜活化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也使得一些传颂的经典故事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从而使参与活动者感觉到这种形式的可信、可学。

2011年9月5日,该中心安装一队职工杨晓红在井下突发疾病后,每月病假工资实发仅有620元,无法保证正常家庭开支,经中心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为保证杨晓红同志家庭正常生活开支,中心领导充分利用道德讲堂、班前会向全中心发出号召,为杨晓红捐款救助,短短的几天时间全中心就为杨晓红捐款8530元。在杨晓红住院休养期间,中心通过各种形式共为该同志捐款3次,共捐助其27350元。

2015年3月份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开展的道德讲堂中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主持人就给大家讲的是发生在中心的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维吾尔族员工不幸罹患直肠癌,生产服务中心全体员工先后3次为该同志捐款的感人故事。在讲故事环节结束后,“做一番点评”环节中,中心安装一队一名曾经和那位维吾尔族员工一起工作的过的员工回忆了他和那位员工一起工作时的情形,并用自己真挚的心祝愿他能早日康复,幸福生活。故事没有跌宕起伏,但是的确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所以每个参与者都很熟悉,通过这样一些事例,使活动具有非常强的信服度和可信度。

四、活动凝心聚力,迸发正能量

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2015年 5月7日,在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安装一队驻屯宝煤矿施工现场的流动指挥车前的空地上搭建起的一个简易的临时会场上,在生产服务中心道德讲堂主持人一首“初夏的季节山花烂漫,五月的彩霞点燃心中的火,五月的塞外放飞欢畅的歌,五月的江河漾起笑的漩涡,五月是劳动人民的节日,五月是民族团结凯歌高奏的盛典。”的诗歌朗诵声中拉开了《共谱民族团结壮丽诗篇,奏响民族团结时代强音》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的序幕。

在主持人“56个民族血脉相连,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光荣与辉煌一起分享,磨难与沧桑共同担当,我们拥有同一个家园,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中华民族。”主持词中,活动进入了第一个“唱歌曲”环节,当天参加道德讲堂的有30余名员工。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形式,让大家切身感受身边的好人好事,有助于员工公民道德修养提升,倡导社会文明风尚。

活动中,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按照唱歌曲、学模范(讲故事)、发善心、送吉祥四大流程,对道德故事进行形象演绎,同时结合生产服务中心实际,在发善心环节,为罹患直肠癌晚期的安装一队维吾尔族员工吾买尔·科乌尔进行现场捐款倡议声中,把这次道德讲堂的活动推到了高潮。发善心环节结束后,现场即收到捐助资金2120元。当时捐款现场,还有几名上中班的民族同志,听说中心道德讲堂在搞捐款倡议,放弃了午休时间,主动到捐款现场为科乌尔同志进行了捐款。

本次活动以“温暖驱寒冷,真爱挽真心,同在蓝天下,都是一家人”为话题融入了主题释义、文化浸染,以宣传企业文化成果,深入推进树信心、树正气、树先进三树活动,和助力员工道德修养,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美德,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文化建设成效。

五、打造道德讲堂平台,丰富企业文化建设

神新能源公司生产服务中心道德讲堂的实践,对企业文化是一种丰富和提升。

道德讲堂助推企业文化建设。道德讲堂以一种道德教育形式,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员工的原则,寻求员工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采用“融入”的方式,让道德讲堂“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通过企业中的真人真事,轻说教、重感受,轻理论、重体验,让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落地生根,让一般员工可学、可为、可行,在共鸣中得到感悟、受到启迪。

2014年的11月3日冬夜凌晨4点多,在新疆八钢通往乌鲁木齐的一条公路上,上演了这样感人的一幕。这天凌晨3点多,生产服务中心安装一队员工阿里木·卡斯木刚下中班,突然接到妻子从乌鲁木齐打来的电话,小儿子高烧不退,阿里木的母亲年事已高,身边没有人任何人帮她。阿里木赶紧给班长请了假,开上自己的车往回赶。

当车行驶到八钢向前约15公里左右处,突然看到车前方有一位汉族女士招手拦车。

停还是不停?阿里木想到自己正在发烧的孩子,犹豫了一下。但是他又转念一想,一个女同志,大冬天夜里拦车,一定是有急事。心里想着,脚不由自主的就踩向了刹车,摇下车窗问:“有事吗?”

车窗外,那位女士已经冻得瑟瑟发抖,她着急地说:“我的车胎爆了!求您帮我一下吧。”

阿里木停好车,快步走到那位女士的车跟前,原来车左前方的轮胎爆了,车上只有她一人。这位女士的工具不全,阿里木赶紧打开后备箱,把自己的工具拿出来,把爆胎拆除,换上了备胎,由于天黑,又没有其他帮手,在车主的协助下,阿里木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把备用轮胎装好。

为了答谢阿里木,那位女士硬要塞给他200元钱,阿里木生气地说:“你这是不尊重我,看不起我!”然后到后备箱去放工具。这时,那位女士趁机把200元钱悄悄地放在阿里木汽车后座上,赶紧发动车向前开去。

刚开几步,阿里木的车就追上来,他停下车,快步走到这位女士的车前,把200元钱还给她,并问了她家的住址。两辆车一前一后地行进在了去往乌鲁木齐的路上。这位女士有些过意不去,在十字路口两辆车并行时摇下车窗,大声说:“我可以回家了,你回家吧。”

阿里木回答:“你不要误解,我家在六道湾煤矿,和你家碱泉街正好顺路,我是神华人,不是坏人。”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位女士正巧也是神华新疆能源公司碱沟煤矿的一位员工,她赶紧问:“你是神华哪个单位的?”

“生产服务中心的。”

绿灯亮了,对话停止,两辆车继续前行。

车到了六道湾,阿里木又嘱咐这位女士要注意安全,才匆匆赶往家中。回家后妻子抱怨他怎么回来的这么晚,他什么也没有解释,赶紧和妻子一道把孩子送往新疆医科大学二附院。

这件事情过去后,阿里木回到队里,也没有和任何人提起。但是这位女士一直心怀感激,想知道好心人的单位和姓名,经她多方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她问到了阿里木所在的单位和阿里木的电话,再次打电话向阿里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之情。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我们见证了温暖的友情——那就是汉族同胞和维吾尔族同胞血浓于水的友情。

道德讲堂不但充实了企业文化的内涵,而且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形态,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

道德讲堂有利于员工展示自我。道德讲堂让员工自己现身说法、展示自我。这里包含着先进的理念、优良的技能、经典的管理,还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品格,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案例,勇于开拓、永不言败的精神。由于讲述的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起来原汁原味、听起来耳熟能详,内容更加可亲、可敬、可信。这些“无形”的企业财富以一种“有形”的鲜活实例说出来,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引导员工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创先争优、诚信敬业。员工的自我展示是员工价值的一种体现,作为企业就必须为之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道德讲堂就是这么一个平台,适应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搭建了员工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更加凸显出道德讲堂的正能量。

赣台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7篇

1 高校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共识的一种群体意识的文化, 其内涵十分丰富。是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这座大厦, 必须坚持国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弘扬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加强管理, 注重积累,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还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着以物质文化为基石, 制度文化为屋架、精神文化为砥柱的思路着重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品位增添校园学术气息,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逐步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体系。

2 贛台校园文化对比分析

2.1 社团组建的要素不同

江西高校在筹组社团时通常只考虑学生有没有共同的兴趣, 爱好和目标, 如果具有就可以组成相关的社团, 通常对人数没有固定的限制。而台湾地区高校不同, 台湾学生筹组社团通常有三个要素:

(1) 群体性——台湾地区每一个大学对至少应有多少人可以筹组社团的规定不一: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学校规定至少30人, 东吴大学则为25人, 静宜大学、辅仁大学、海洋大学则规定不低于20人。

(2) 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与目标。

(3) 经学校同意并履行一定的程序, 尽管每个学校对学生结社门槛的宽严不一、且都抱着乐观其成的支持态度, 不过都需要经学校核准。

2.2 社团文化的功能不同

按照台湾地区“教育部”早先规定, 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目标下, 学生社团活动为各级学校训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倡导正常休闲、热爱中华文化, 陶冶合群德性、涵养服务情操, 砥砺学术研究、培育领导才能。随着近年来台湾岛内大学录取人数的急剧提升, 大学已不再是精英教育。不少有识之士认为, 大学除了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外, 更应重视五育均衡发展, 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整人格的“全人教育”, 而社团活动正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目标与理想的最佳方式。学生有多种选择自由参与社团活动, 不仅使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发展兴趣、拓宽知识、培养群育, 磨练领导才能, 促进大学的整体教育功能。同时, 社团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一展身手, 成为远胜于花钱做广告、提升大学形象、品牌的最佳代言人。

相比之下, 江西高校的校园社团文化功能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参与学校活动, 扩大求知领域, 增加交友范围, 丰富内心世界等层面上。同时还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积极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 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2.3 社团发展的现状不同

台湾地区高校中的学生社团, 具有面广人多、运营良性、发展多元等特点。2002年东吴大学有6大类190个学生社团, 参与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0%。台湾大学有学术性、艺术性、宗教性、服务性、传统文化等16类, 总计600多个学生社团。彰化大叶大学的第5届社团博览会上, 105个学生社团登台亮相。各社团除了平时开展课外活动, 通常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由于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融趣味性、康乐性、知识性、技艺性为一体) , 保障有力 (从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器材到经费安排) 、管理规范, 而广受欢迎、久盛不衰。

相比之下, 江西高校的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社会科学、学术科技、文学艺术、志愿服务、综合七类, 这七类社团的数量、比例较前几年都有所增加, 但是幅度不大, 参与的学生数量增长缓慢。而且江西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相对台湾高校而言也较少, 主要还是停留在学术科技和社会理论学习这两个方面, 类型较少, 趣味性、康乐性、技艺性较少。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江西高校校园社团文化发展正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是和台湾地区高校的校园社团文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江西地区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成功之处, 并结合本地区的特色, 以及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将会对广大高校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德成.和谐社会中的人本主义内涵[J].理论界, 2006, (3) .

[2]陈启文.高校校同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 .

闽台武术交流的文化学分析 第8篇

台湾和福建隔着台湾海峡,遥遥相对,相聚宽度不到200千米,狭窄处只有130千米,闽台在自古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言语说明了闽台之间“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文化作为人类主导性的生存方式,作为社会和历史运动的内在机理,无论它的存在还是它的变迁,都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运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内涵。“在文化的哲学视野中,主题之一就是文化的常态。它是指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并进而影响政治经济活动和历史的进程。”[1]

福建和台湾,一水相隔,由于两地文化存在着历史形成的亲密亲缘关系,自古以来,人们都将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特别与闽南文化,划分为同一区域文化,称之为“闽台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从文化常态的意义上来讲,两岸同属一个文化圈或者文化区域,两岸同胞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2]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曾引用克拉克的“文化”概念:文化正如一张地图(as a map)[3]。这个概念为我们研究区域文化时的理解和确认提供了一个角度。一般认为,文化地图有三个基本的表述依据:地方、族群和历史。福建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最近处之惠安崇武港与台中梧栖港相距仅98海里,泉州的国家一类口岸后渚港离高雄港165海里、基隆港195海里、台中港115海里,肖厝港离高雄194海里、基隆港178海里、台中港94海里。早在北宋就有泉州人到台湾北港、澎湖一带交易,明黄承玄《条议海防事宜疏》载:“濒海之民,以渔为业,其采捕于澎湖北港之间,岁无虑数十艘。”明代黄吾野有诗吟故乡惠安崇武“海接东南一夜舟”、“击楫日通彰化米”之句。到清代,泉州湾三湾十二港船舶往返两地“群趋若鹜”。从各港口启程,快则八更,慢者两昼夜,即达台湾。清政府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放泉州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泉州湾内港的航线,出日湖,罗盘坐“乙辛”,水程八更,一昼夜直达,“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当年泉州先民称之“潦水过台湾”,其视海沟浅浅可涉而过。[4]从地理位置上看,无疑,闽台本是一家。

2 闽台武术的集体记忆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符号:与众不同的动作和练功法门,有了这样的符号,无论远隔千山万水还是素未相识,只要一出手,立即明了是否师出同门。

2.1 闽台武术的区域人文认同

闽台文化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台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和土著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变迁等诸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亚文化。从范畴学来看,闽台武术文化从属于闽台文化。武术作为源于中国的文化项目,由于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而形成了共同文化、阮纪正先生认为:“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武术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地域武术文化。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志禹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或者正在研究的中原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陇右武术文化、荆楚武术文化、吴越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武术文化研究相继面世,这是对中华武术的一项巨大贡献。

从地域上来看,闽台武术属于岭南武术文化的范畴。福建的咏春、五祖拳系极为庞大,流传广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有众多的传人。从拳种传承人来看,闽台之间的武术必然有着很多的交叉,这种交叉昭示着闽台武术人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根深久远,难以割舍。这是两地武术文化的共同性,显而易见的,共同性必然促进认同性的进一步深入。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福建人约占83.1%,资料统计显示,闽南人占台湾移民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华武术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也是福建武术文化移植在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因此两地的人文环境大致相同,并无二致,闽台之间的历史渊源无需多言,毋庸置疑,两岸众多学者都在地缘、历史等方面做过阐述,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这里有一个概念:历史认同。历史认同是以集体记忆和共同记忆为基础的认同。台湾在历史上曾经被外国殖民地统治过,但是不屈不挠的台湾人民,从第一天起就没有屈服,这中间的武力反抗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武术在这一过程中是台湾民众的反压迫手段。

2.2 闽台武术的民族认同

斯大林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这一著作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完整地、系统地对民族下了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有了这个民族定义作为基础,我们对民族认同的分析就显得有的放矢了,据此从武术出发,研究闽台的民族认同更为具体。民族文化传统是“认同”的基本内容,而“认同”又反过来促进文化传统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

2.3 闽台武术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个近代概念,是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近代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场基于这一意识形态之上的政治社会运动。近代民族主义最直接的政治产物就是民族国家,任何一个近代民族国家都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民族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是境内居民的国家认同。如果说,民族国家制度是民族国家的“硬件”,那么国家认同就是“软件”。这里国家认同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爱国主义,即对民族国家的一种依恋式的情感。从日本之子李登辉到台湾之子陈水扁,无一例外的把台湾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即广义的中国之外,去中国化在台湾青年一代人的心中越来留下了阴影,这些阴影的消除尚需时日,也需要两岸同胞做大量的工作来补救。从中华武术而言,从来都不缺少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击倭寇,在福建至今仍有“光饼”的流传。

3 闽台武术交流频繁,程度日益深入人心

2009年5月15日-5月22日,首届海峡论坛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举办。作为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的“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吸引了两岸1200多人参赛。台北中华武术散打搏击协会理事长张育诚在参加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闽台武术息息相关。在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传统中,两岸武术同根同源,血脉一体。”“……两岸武术同根同源,特别是台湾与闽南武术息息相关,两岸武术血脉一体。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今两岸武术交流情况来看,两岸武术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只会更加密切。”[5]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闽台武术民间交流事件频繁,反应了这一时期历史条件的日趋成熟和民间对文化交流的渴望。

4文化同源,以武为媒促进民间交流的全面发展

海峡两岸“三通”以来带动了以民间为主的文化、经济交流的蜂拥而至。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在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上所说:“两岸关系的转变,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从文化同源的角度来看,武术正是维系民族情感和两岸交流的媒介之一,同时,由于闽台之间的天然地理优势,闽台武术的交流更为两岸民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平台。2009年5月在厦门举办的“同根同源、以武会友、工促发展”为主题的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在厦门大学举行。世界中华武术联合会主席黄善德先生专程从台湾来观看此次比赛,他说:“两岸武术同根同源,此次武术交流比赛为两岸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切磋技艺的平台。希望两岸武术交流日见日新,有更多的武术爱好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中国武术素有“言祖不言师”之说,每一拳种都有自己尊崇的祖师,对祖师的崇拜是同门中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寻祖问根的历史凭证。无论师兄弟相隔多久,相隔多远,只需亮出祖师的名号和拳术的标志性动作,即可知道是师出同门。中国武术的这种传统实际上是同源文化的一种表达。现在流传在台湾地区的很多拳种实际上都是内地流传过去的,如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

闽台武术交流仅是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三通”之后形势的鼓舞下,闽台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截止2009年5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经达30万人次,其中2009年赴台旅游达到了25万人次。[7]可以说,两岸之间的旅游成为民间居民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感受同胞之间的同源文化,体验血缘之间的亲情,只有面对面才能真情交流,进行类似于中华武术门派之间的交流切磋。

无论何时,以民间草根为主体的文化交流必然是闽台之间乃至两岸之间的主流。传承中华文化是最佳的切入点,而浸淫着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中国武术必然不可或缺。有人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激情的吟出:“一道浅浅的海峡,福建在西岸,台湾在东岸。”闽台之间犹如祖国东南血脉相连的美丽双翼,意欲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J].求实,2002(6).

[2]陈正统.挖掘闽南文化资源推动闽台文化交流[EB/OL].http://news.qq.com/a/20070311/000993.htm.

[3]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Basicbooks,1973,p5.

[4]佚名.一衣带水[EB/OL].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50671402467720.

[5]佚名.台北武术名家谈两岸武术:同根同源,互通有无[EB/OL].http://www.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905/t20090519_901495.htm.

[6]林建华,如军强.从闽台武术交流看同源文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0(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 第9篇

1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帮助

1.1 提供技术支撑

在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过程中,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校园的文化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比如远程教育平台、校园局域网、各种各样的社团主页、多种文化的BBS以及教师的个人校园主页等等。这些网络载体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信息以及加强师生对话, 还极大的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以往不受重视的校园文化逐渐为鲜活的物质载体。此外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还可以对各类校园信息进行及时扩散, 以此来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进程。

1.2 改变了传统的建设模式

在以往的建设中, 学校大都采用“大步走”的建设模式, 不仅无法提升高校的教育效果, 还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进程十分缓慢。因此学校就应该利用网络一对一、多对多以及一对多的交流方式, 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的向教师提问, 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 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校园文化新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并且使原来封闭、枯燥的教学空间变得更加开阔, 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 促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2 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策略

2.1 建设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不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 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服务性, 因此校园网络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有效载体, 并且由于校园网络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就使得它逐渐变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由此可见, 学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对于校园网络的建设, 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以此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方便学生获取知识、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2 创建网上校园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过程中,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创建一个系统化的网上校园, 并将学校发展现状、发展历史、学科建设、校园新闻、师生创作、著名校友等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网上的校园信息进一步了解学校、感受学习。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上校园对学生的开学典礼以及毕业典礼进行实时报道或者转播, 以此来为学生营造种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校园氛围,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爱, 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2.3 开展网络教育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以及网上交流活动, 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的学习知识。以德育教育为例, 学校就可以利用互联网, 开办网上的英雄纪念馆, 让学生在人民英雄和无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以及高尚品格中汲取力量, 从而使学生精神振奋、坚定信念, 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可以在网上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栏目, 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从而不断磨练自己的精神意志。

2.4 丰富网络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构建的过程当中,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就应该将校本开发与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 从而积极建设、补充学校现有的资源库, 以此来方便教师通过校园网络搜索、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料, 从而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 在丰富网络资源时, 还应该要适应学生的学习特性, 使资源数据库体现出知识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从而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校园文化新平台。

3 结论

综上所述,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有着个很大的帮助, 比如提供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等等。因此为了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校园文化新平台, 学校就应该积极建设校园网络、创建网上校园、开展网络教育、丰富网络资源, 从而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不只如此, 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修养, 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高效,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拓展校园文化空间, 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校院文化建设,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孙成武, 刘越, 王革, 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11 (14) :194-195.

[2]宋丽慧.学生参与转型时期高校管理的视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9 (23) :162-168.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13 (07) :341-345.

丘濬精神对琼台文化的影响 第10篇

丘濬 (1421—1495) , 字仲深, 号深庵, 海南琼山县府城西厢下田村 (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华村) 人。时人尊称琼台先生或琼山先生。丘濬是明代海南人治学为官的典范, 是海南人的骄傲。丘濬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幼年已是聪明过人, 享有神童的美誉。明朝景泰五年 (1454) , 金榜题名, 廷试获二甲第一名, 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 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 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一生恪尽职守, 报效朝廷。学富五车, 著作等身。他参与编纂《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英宗实录》等, 著有《朱子学的》、《大学衍义补》、《世史正纲》等著作。他是明中叶著名理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号称“中兴贤辅”[1]18, “当代通儒”[2]21。与刚正不阿的海瑞并称“海南双壁”。

琼台书院, 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 , 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 于琼山府城丁字街 (即今之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中山路) 创办, 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 也是清代至民国海南历史上的最高学府, 是海南教育史的缩影。书院从创建至改制为中学堂的近200年中, 历任掌教都是德高望重的学者名流, 学问渊博, 治教有方, 如林储英、吴典、谢宝、云茂琦等。书院教化生徒、启发民智, 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促进了当时海南社会的开化。自清末、民国到建国, 经历沧桑巨变, 始终挺立潮头。2004年5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在原海南琼台师范学校基础上, 与海南临高师范合并, 成立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百年弦歌不辍、育人不止。

二、丘濬与琼台书院的直接联系

一个人物、一所书院, 一在明朝, 一在清朝, 两者之间却发生了不可隔断的联系。

对于这样处于不同时域的两者, 最直接的关联是丘濬对于琼台书院创建的影响。书院创建者焦映汉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 以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的身份抵琼赴任。焦映汉是陕西武功人, 学识渊博, 颇重教化。对于这位来自文教昌盛、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中原士人, 目睹琼地官学缺乏、教育落后、文化贫瘠, 其触动之大可以想见。上任不久, 他便专门到明代大学士丘濬创建的奇甸书院瞻仰, 看到书院已经停办, 院落荒凉, 不胜感叹。焦映汉无疑是丘濬的仰慕者, 如今亲临其地, 孕育了这等杰出人才的“南凕奇甸”竟是这般景象。随后, 焦映汉再赴各县巡视, 亲临东坡书院, 回想宋明两代, 琼地学风兴盛, 英贤辈出。清初以来在学禁政策影响下, 地处偏僻的琼岛愈益落后。为了“勤宣德教, 扶植士气”, 为朝廷培养人才, 建功立业, 他决定筹建书院。所以弘扬丘濬思想和精神, 应是焦映汉创建琼台书院的动因之一。

再一处联系在于琼台书院的命名上。当时的士人称丘濬为琼台先生。如此巧合, 是否院名正是借用丘濬的尊称呢?学界争议较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书院命名为“琼台”, 有几层涵义:琼台是琼州的别称, 体现出府立书院的性质;“琼台”也是丘濬的别号, 以此为名, 有重学礼贤、纪念大学士丘濬之意;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 以示对书院的重视, 如琼台书院校史研究专家叶风、谢越华持此观点。二是认为琼台书院以“琼台”名之, 并不是为“纪念琼台著名学者邱文庄”, 这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不可信。证据为焦映汉在《创建琼台书院碑记》中说:“前为大门, 大门之外, 建石坊, 颜曰‘琼台书院, 志其地也。”这句话告诉人们, 琼台书院地处琼台, 为了“志其地”, 才命名为琼台书院。如韩敏。

不论其是否具有这样的本意, 丘濬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以及其在焦映汉心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焦映汉对于丘濬极其推崇, 在政务繁忙之余, 他亲自撰写《丘文庄公传》, 与贾棠合编《丘海合集》足以说明。三百多年来, 海南人民也已把琼台书院与丘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起丘濬, 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当初创办的奇甸书院, 却将他与琼台书院相提并论。其影响力本身已超越了历史的真相, 这才是两者关系的魅力所在。

三、丘濬与琼台文化的深度联系

除以上直接联系外, 丘濬的人格、品质、事功、精神也对琼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丘濬的求学读书精神, 鞭策琼台学子刻苦攻读。

当丘濬高中进士以后, 有人曾奇怪地问他, 怎么在那么偏僻的地方还能有如此博学之人?这正说明了艰苦的环境、文化资源匮乏的海南, 恰恰考验了丘濬的求学、读书精神。其艰辛、刻苦当是一般读书人所不能及。据丘濬在他的《藏书石室记》中回忆自己求知若渴时说:7岁就失去了父亲, 原本家有藏书百卷, 但多为乡邻拿走, 所剩无几。稍大之后, 才知书是无价之宝, 遂向乡邻借阅。由于长期缺乏妥善保护, 稍不小心, 用力过大, 书就散了架。只要听说亲朋好友家中有书, 就千方百计地将它借来。小心翼翼地爱护, 按时归还, 希望主人因他守信用, 再次借书给他。有时为了借书, 不惜远涉数百里, 转托十数人, 等上三五年。“甚至为人所厌薄, 厉声色以相拒绝, 亦甘受之不敢怨怼”。

丘濬的弟子蒋冕 (1463—1533) 回忆丘濬自小就有志于学时说:丘濬每到一处, 耳闻目睹, 心思所想, 如果有益于身心, 有助于学识, 有用于社会和百姓, 无不牢牢记于心。据丘濬几十年后回忆:少年时期, 有关户口、边举、兵马、盐铁方面的书, 我无所不读。

丘濬的求学精神、发奋读书的事迹对明清的海南社会, 尤其是琼山一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风气、读书氛围乃至教育观念都有所进步。明清时期, 海南琼山县人才辈出, 也与丘濬的榜样效应有密切关系。最著名者如琼山人的海瑞, 再往后清朝时期定安人张岳崧更是探花及第, 连嘉庆皇帝都感叹说何地无才也!

琼台书院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 又临近丘濬故居, 自创办开始, 其院风、学风就继承了丘濬遗风, 以鞭策自己、激励学子。丘濬是琼台书院崇奉的精神偶像之一, 更是琼台学子求学读书的榜样。嘉庆二十五年 (1820) , 琼台书院再次扩建, 在院舍东边修建奎宿阁, 阁中立神牌, 祭祀先圣孔子、先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 先贤丘濬、海瑞。他的影响是促使书院学子刻苦攻读的无形力量。

2. 丘濬的志向抱负、功名业绩, 激励着琼台学子立志奋进。

丘濬自幼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如李焯然先生在《丘濬评传》一书中分析丘濬少年时所作的《五指山》诗[3]10。全诗如下:

五峰如指翠相连, 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 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 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 遥从海外数中原。

全诗最传神的便是最后一句。李焯然认为该句除了描绘山峦的景观, 也隐含弦外之音, 暗示作者对仕途的向往及个人的志向。年少的丘濬壮志凌云, 甚至可以说有些年少气盛。无论其诗作有无隐含指点中原的志向, 从其一生追求、功绩而言, 少年立志、抱负远大是无异议的。

为了实现理想, 丘濬尊祖训攻读经史, 发愤研读, 最终金榜题名。先后出任科场考官、国子监祭酒。直到弘治元年, 丘濬被擢升为礼部尚书, 后更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跻身国家权力中枢系统, 相当于历代的宰相。

丘濬的少年立志、百折不挠、位极人臣, 都成为家乡人民仰慕、学习的楷模。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士人, 言传身教, 率先垂范, 使社会风气中崇学重教、积极入世以光耀门楣的氛围愈益浓厚。促使明代海南文化日益繁盛, “科名鼎盛, 仕宦显荣, 几与吴、楚同风”[4], 被屈大均赞美为“海外衣冠胜事”[5], 驰誉全国。

世风影响学风, 尤其在清代, 书院已由私人讲学场所, 上升为官府办学, 更是科举进阶的重要门槛。琼台书院的学子们, 以先贤丘濬为榜样, 希望能沿着他的人生轨迹, 从遥远的海南走向政治权利的中心,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查琼台书院培养的官宦之才, 进士二十多人, 举人百余人。登进士的有吴典、邱对欣、吴瓒姬、黄河清、王斗文、韩锦云、云茂济、张日旻等。书院奎星楼上, 仍高挂着乾隆皇帝, 为张日旻题写的“进士”匾额。丘濬是明代海南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 是后世有志者从学出仕的典范。

3. 丘濬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在琼台书院得到弘扬与传承。

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系统地论述了其教育思想。如他的“明善去恶”理念、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思想等。在学习方法上, 丘濬强调内心醒悟, 即使身处闹市, 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不受尘世功利的引诱和羁绊。提出“静学”概念, “静”不在外界的环境, 而在学习者的内心。

他的教育理念被琼台人继承、发扬。书院创办人焦映汉在《创建琼台书院碑记》中告诫学子:“毋口耳从事而精诚是输;毋纯盗虚声而敦笃是务;毋入见悦而出见亦悦尔。朝於斯, 夕於斯, 敬业乐群而激昂奋发。”道光年间琼台书院掌教云茂琦制定的《琼台书院学规》, 要求学生“去浮华, 屏外好, 除妄想, 省闲谈, 绝戏谑, 吃尽千辛万苦, 换去俗肠俗骨。聪明品学, 将步武曩哲, 岂仅掇巍科哉。”严禁散漫放荡、游手好闲, 要革除浮华、消除幻想, 吃苦耐劳, 才能脱胎换骨, 达到高的境界。琼台书院坐落于琼山府城丁字街的闹市之中, 但三百年来书院师生能闹中取静, 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取得骄人的成绩, 也印证了丘濬所提倡的静学思想。

丘濬除在京师任职时亲躬力行, 还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教育发展。成化六年 (1470) , 丘母病逝, 丘濬返琼奔丧, 守孝三年。他在府城的西北部, 创建了奇甸书院。亲任掌教, 给学生讲课, 返京后, 一直延聘当地名师主讲, 知名度极大。可惜关于奇甸书院的史料记载较少, 道光《琼州府志》卷七载:“在郡城西北隅, 大学士丘濬建, 后改为景贤祠, 今为文庄专祠。”我们尚未从史料中找到关于该书院办学、教学的具体情况, 也无法明确奇甸书院对琼台书院的影响有多大。但可以推断琼台书院是奇甸书院形式上的延续、精神上的传承与发扬。丘濬崇学重教的精神在琼台书院得到了传承与光大。

丘濬的教育理念传至今天, 仍对琼台书院有借鉴意义。丘濬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 身为师儒者, 首先要立身中正, 先正己而后教人。在《送刘仗和提学浙江序》中, 他提出“理无终穷, 学无止法”, 为师者必须不断进德修业, 方能为师。进修的途径, 一是“得知新于温故之余”, 二是“寓问学于教诲之际”, “古之圣贤所以进修德业, 师表天下, 用此道也。”这与琼台师范的办学定位有密切联系。这里既是育人之地, 又是培养育人之人的所在。道德教育应放在第一位, 才是对社会负责。

4. 丘濬的治学态度、敬业品质, 值得琼台师生学习。

有学者认为, 丘濬一生在学术上的成就, 大过于在政治上的作为。诗歌写作、传奇小说、历史研究、理学钻研都成就不凡, 去世后明孝宗赐予他“理学名臣”的称号。考查他的治学过程, 其真知灼见、先进思想暂且不论, 仅从其踏实、严谨的态度上就足以让后人敬佩。

以其最负盛名的《大学衍义补》为例, 这部巨著是他竭毕生功力所得。该书始纂于成化十五年 (1479) , 成于成化二十三年 (1487) 。丘濬开始写作时已59岁, 年届花甲, 历时10年方成, 全书共160卷, 洋洋洒洒数百万字, 个中艰辛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丘濬经历了几十年的知识积累, 才敢动笔, 可见其治学之谨慎。又在自己体力、精力都已衰退之时攀越学术高峰, 其非凡的毅力和意志使人钦佩。可以想象丘濬不顾白天的辛劳, 在昏黄的油灯下, 孤独又执著地翻阅、整理着一本本古籍, 几十年不辍, 积劳成疾, 最终右眼失明, 仍然坚持披览不辍。这样的治学精神, 实在难能可贵, 是后人治学的楷模。

丘濬的敬业品质也极为可贵。他毕生的理想是经世致用, 但从考中进士之后一直从事的是文字工作, 直到人生暮年才被委以重任。丘濬也有不满和遗憾, 但在本职工作上他一丝不苟、脚踏实地, 几十年默默无闻的积累, 为他最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作为国子监祭酒、主考官, 他认真履行教育者的职责, 为国家培育、选拔栋梁之才, 他的敬业精神是丘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 丘濬的人生经历、思想精华深刻地影响了琼台文化。琼台书院因丘濬名声更响, 丘濬的精神也通过琼台书院代代传承。琼台学子们继承丘濬精神, 传承琼台文化, 就应当吸取先贤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丘濬远大的志向、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心怀天下的责任感。这些宝贵的品质, 是先贤留给琼台学子的精神财富, 是我们肩负起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重任必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凌迪知.国朝名世类苑.[M].卷二, 明万历间刻本.

[2]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M].明崇祯年间刻本.

[3]李焯然.丘濬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文烜.咸丰琼山县志[M].卷26《艺文志》.

台文化 第11篇

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定会有更多收获

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趋势论坛”上,大陆热播的长篇动漫作品《虹猫蓝兔七侠传》也受到特别关注,该片的总策划与总编剧、湖南宏梦卡通集团总裁贺梦凡成为“明星”。贺梦凡向热情提问者介绍,大陆拥有3.67亿儿童,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市场之一,动漫产品潜在的消费市场每年至少有5千亿元人民币。他透露,他率领的团队在打造“蓝猫”品牌时,已与东森幼幼电视台等台湾文化产业机构进行过很有效的合作。当月10日,他们还与台湾中科集讯集团就儿童手机的开发,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定。他说:“希望两岸业界在手机动漫、动漫游戏等方面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我们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有眼光的台湾人不应坐失大陆文化市场商机

文化产业在大陆起步于1998年,当时在文化部专门增设了文化产业主管部门,随后将文化产业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书中,诸多有利发展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创设了相关研究基地,目前发展态势火热。台湾当局的“文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洪庆峰认为,“对两岸来说,这项产业都是亟待思考与行动的。”面对大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势头,岛内知名文化人士张典婉也认为,“文化产业浪潮席卷全球,有眼光的台湾文化人,不应该坐失大陆文化市场的无限商机。”

以“三化”为主打举办首届“文创展”

据财团法人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的网站消息,由岛内“经济部贸易局”指导、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与外贸协会(简称“贸协”)共同策划,10月18—20日,在台北世贸中心展览大楼的精华展区,举办“ 2007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览会”(简称“2007文创展”),这是台湾第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专业展,共规划232个摊位,汇集岛内具有代表性之厂商、创作者、知名品牌共同参展,展出内容以“国际品牌”、“生活美学”、“地方特色”等3个主题,包含视觉艺术、工艺、出版、工业设计、商业设计、品牌时尚及创意生活等文化创意商品或服务,力图透过展场设计、展品评估等方式,以呈现所谓“三化”(国际化、精致化、生活化)的展览形象。 此展还透过媒体广泛宣传,召开展前记者会、贸易洽谈会、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共同造势,运用“贸协”等官方驻外单位渠道,并以优惠条件邀请世界重量级厂商来台采购或参展,冀望借以迅速打开这个展会的知名度,“聚文化创意产业势力,掌握全球创意经济契机”。

“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创意!”

文化因素在对台广播中的作用 第12篇

一、为什么在对台广播中要加强文化因素

(一) 中华文化是台湾民众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两岸关系和平、包容的重要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胸怀天下、追求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更是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些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观念成为了维系两岸同胞精神共通的重要载体, 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珍贵遗产[1]。就像对于“仁爱”的理解和弘扬, 大陆的“以民为本”和台湾的“苦民所苦”都有着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 这两种执政理念也成为两岸处理内外事务的基本准则。

(二) 文化交流是突破海峡两岸政治藩篱的重要纽带

上世纪70年代, 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台湾有所影响, 美国与台湾终止“外交”关系, 大陆实行改革开放, 提出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和开放交流等意见。在这些因素的引导下, 台湾民众和知识界出现了“思乡熟”和“寻根潮”, 这使得台湾当局的压力瞬间增大。由于岛内民众归乡的呼吁声日渐强大, 当时的台湾政府不得不顺应民意, 让“政治”给“民意”让步, 其表现在对于政治敏感性不强的文化领域进行开放, 例如两岸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文化和两岸文化交流是突破海峡两岸政治藩篱的重要纽带, 它有效的遏制了“台独”和“去中国化”。台湾地区的执政领导李登辉和陈水扁分别执政八年, 他们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限制两岸关系的发展, 阻止两岸民众的交流, 并大肆宣扬“台独”和“去中国化”的思想, 但由于中华文化在台湾民众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使得“去中国化”成为了泡影, “台独”的想法也并没有成功。两岸文化一脉相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深深印在台湾民众的的思想里, 而政治和文化是相扶相依的关系, 所以“台独”分子想要让政治摆脱文化, 那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两岸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 但两岸文化的认同点、民族认同点不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反而越来越深刻的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认知的精神财富。相比政治、经济而言, 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会像政治那么敏感, 也不会像经济那么重利, 所以可以选择更多的双方皆可接受的以文化为主题的交流。

二、对台广播传播传统文化的建议

(一) 在对台广播节目中多加入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为了让台湾民众能以经济、方便的方式更多的了解大陆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在对台广播节目的安排时, 要更多的加入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对台广播中可以开办一个讲述传统文化的系列广播节目讲座, 然后邀请省内外的专业名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台湾民众呈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借此建立一个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2]。例如可以在对台广播节目中播放一些各个民族的婚嫁风俗和饮食文化, 使台湾民众可以更多的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可以让台湾听众更好的吸收和理解中观传统文化。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听众收听广播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亲密感和归属感。所以在对台广播中多加入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台湾民众在电波中找回对故乡的思念, 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慰籍。以情感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要是能做到情理交融就更能唤起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思念之意, 这样更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

(二) 在对台广播的现代节目中融合一些传统文化元素

现如今, 很多广播为了收听率都选择播出时尚潮流的节目, 例如播放流行音乐的歌曲类节目或者是传播西方文化的文化类节目。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觉得时尚潮流才会被听众所喜欢, 当然现在大部分听众也都喜欢[3]。但是若以广播形式强行的播出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或节目, 那么也许会有很多听众都不感兴趣。所以, 在这种条件下, 我们就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现代文化中引出一些传统文化, 这样才更便于台湾民众接受从而思考。

结论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 自古以来台湾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台湾的本土文化和大陆的传统文化都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 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近年来随着“台独”分子的不断阻碍, 使得台湾民众越来越抵触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条件下, 对台广播作为向台湾民众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就有了责无旁贷的责任。对台广播应当大力宣传传统文化, 使得海峡两岸人民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 为构建两岸和谐统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会毅, 韦冀宁.微评论大效果——论“微评论”在对台广播宣传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02) :128-129

[2]车丽娟.浅谈对台广播播音的情理交融[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03) :69-71

上一篇:废弃生物质下一篇:分析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