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2024-07-16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精选11篇)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1篇

目前, 苦荞营养保健功能得到重视和开发, 营养价值高, 富含黄酮类物质, 尤其是含有其他粮食作物没有的芦丁, 可防治由于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1], 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云南苦荞种植面积达8万hm2, 年产17万t左右。为了加快推进云南苦荞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针对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混杂、品种退化现象严重、产量低等问题, 收集云南地方苦荞品种资源, 进行试验研究和筛选推广, 以增加高寒山区农民的收入[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在昆明市两区红土地镇草海子村, 海拔2 580m, 土质为黑色砂壤土,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于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荞麦研究室所收集的云南不同地方苦荞品种, 分别是云荞1号、云荞2号、昭苦1号、昭苦2号、怒江苦荞、巍山苦荞、武定苦荞、彝良苦荞、金源苦荞、红土地苦荞、毕节苦荞。

1.3 试验方法

将来自于云南不同地方苦荞品种于4月23日播种, 播种方式为条播, 试验设11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毕节苦荞品种作对照 (CK) 。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 m2。四周设保护行, 行距33 cm, 播种深度10 cm, 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 施过磷酸钙375 kg/hm2、尿素225 kg/hm2、复合肥300 kg/hm2。

1.4 调查方法

田间考察性状包括基本苗、株高、主茎分枝、主茎节数、抗病虫性、抗倒伏性等方面, 成熟后从粒形、粒色、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小区产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性状方面的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 彝良苦荞的株高最高, 为150 cm, 其次是怒江苦荞, 株高为145 cm, 云荞1号的株高最矮, 为130cm, 巍山苦荞和红土地苦荞的株高较矮;主茎分枝数方面, 表现最好的是云荞1号和昭苦2号, 主茎分枝数为5个, 最差的是金源苦荞和红土地苦荞, 主茎分枝数为2个;抗病性方面普遍表现得较好;抗虫性方面除了武定苦荞、金源苦荞和红土地苦荞表现差外, 其他都表现得不错;怒江苦荞和昭苦1号在红土地这个地方种植, 其抗倒伏性差, 而武定苦荞、昭苦2号、云荞1号和云荞2号的抗倒伏性比较好;苦荞的整个生育期较短的是云荞1号和昭苦2号, 分别是92、94 d, 而怒江苦荞和巍山苦荞的生育期最长, 均为116 d。

综合各种生长性状看, 如果选择早熟品种, 宜选择云荞1号和昭苦2号品种, 对于滇西南来的品种, 如怒江苦荞和巍山苦荞在昆明2 580 m的两区红土地种植, 成熟期比较晚, 不太适宜。

2.2 经济性状方面的评价

对于心型品种, 如云荞1号等, 有利于苦荞茶的脱壳加工, 这11个品种中, 只有云荞1的颜色为黑色, 是比较独特的品种;千粒重最大的品种为武定苦荞, 最低是巍山苦荞;单株粒重最大的是武定苦荞, 最低的是昭苦2号。

从表2可以看出, 昭苦2号的折合产量最高, 达3 180.45kg/hm2, 单产能达3 000.0 kg/hm2的品种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云荞1号、彝良苦荞、武定苦荞和毕节苦荞, 其他苦荞品种的产量都低于3 000.0 kg/hm2, 昭苦1号产量低的原因是生长后期大部分植株倒伏而影响其产量。怒江苦荞和巍山苦荞品种在昆明两区种植产量比较低, 而红土地苦荞品种产量最低, 有待改良更换, 对于彝良苦荞、武定苦荞和毕节苦荞在昆明两区种植表现良好, 具有继续再筛选、提纯和发展的空间。以毕节苦荞作为对照组看出, 云南不同地方苦荞品种在产量上的差异性很大。

3 结论与讨论

苦荞的产量与其主茎分枝相关, 主茎分枝数多, 结实率高, 其产量也越高。云南各地区的苦荞品种资源丰富, 但从事苦荞育种研究与推广的人力资源单薄, 地方苦荞品种混杂及退化现象明显, 产量低, 价格低, 导致农户种植苦荞的积极性不高, 严重阻碍云南苦荞产业的发展。该试验在收集云南不同地区苦荞品种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为苦荞的育种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也是未来对苦荞研发的首要任务。

摘要:开展苦荞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昭苦2号的产量最高, 达3 180.45 kg/hm2, 产量达3 000.0 kg/hm2的品种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是云荞1号、彝良苦荞、武定苦荞和毕节苦荞, 其他苦荞品种的产量都在3 000.0 kg/hm2以下。怒江苦荞和巍山苦荞在昆明两区种植产量比较低, 而红土地苦荞品种产量最低, 对于彝良苦荞、武定苦荞、毕节苦荞在昆明两区种植表现良好, 具有继续再筛选、提纯和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苦荞,品种比较,云南

参考文献

[1]张玉金, 叶俊, 张智勇, 等.苦荞育种现状与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90-91.

[2]王安虎, 夏明忠, 蔡光泽, 等.浅议栽培苦荞的地理起源中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2 (1) :4-7.

[3]杨媛, 杨明君, 王慧, 等.苦荞麦新品种晋荞6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3) :128-129.

广东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评价管理办法 第2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225号)、《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工信部2017年第40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7〕250号)、《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财税〔2015〕78号)、《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要求,推动我省绿色工业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壮大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设备)推广应用,促进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到位,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开展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矿产资源综合经济评价应用 第3篇

本次进行评价的广西某锌铜矿体矿区内共有7个主要矿体, 平均控制长685 m, 宽831 m~1 747 m, 平均厚5.56 m, 资源总量 (332+333) 为53 411 076.32 t, 生产规模为100万t/年, 服务年限31年, 基建总投资为40 000万元, 基建期2年。矿床中主要的有用金属元素为Zn, Cu, Ag, Pb, Sb, Sn六种, 平均品位分别为4.23%, 0.17%, 31.72×10-6g/t, 0.10%, 0.04%, 0.01%。据现有资料显示, 该区矿体特性及拟将采取的相关开采指标与J该矿目前在生产的92号矿体基本相似, 且矿山已具备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 因此锌铜矿体的开发利用已具备开采的基本条件, 本次对矿床中平均品位稍高的Zn, Cu, Ag, Pb, Sb, Sn六种金属元素进行经济评价, 以便指导该锌铜矿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 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矿床盈亏平衡品位计算

矿床盈亏平衡品位的实质就是收支平衡品位, 即以收支平衡品位作为矿产盈亏平衡品位, 公式为:

其中, C&apos;d, C&apos;m分别为生产1 t精矿、金属时的成本费用, 元/t;Ud, Um分别为生产1 t精矿、金属时的销售价格, 元/t。

1) 最终产品为精矿时, 计算公式为:

2) 如果最终产品为金属时, 则计算公式为:

其中, αp为盈亏平衡地质品位, %;α为矿石平均品位, %;βd为精矿品位, %;βm为金属品位, %;qm为冶炼1 t金属的矿石量, 矿冶比;εf为采矿贫化率, %;εd为选矿回收率, %;εm为冶炼回收率, %;Cp为1 t矿石开采成本, 元/t;Cd为1 t矿石选矿成本, 元/t;Cm为1 t矿石冶炼成本, 元/t;Cf为生产1 t矿石所需的其他费用, 元/t;Ce为1 t矿石应偿还的地勘费用, 元/t, 按每吨矿提取的金属价值。

本次评价参考表1所示该矿床和类似矿山最近生产的相关经济参数及2013年7月19日长江有色金属现货市场快讯信息, 利用式 (2) , 式 (3) 分别计算锌铜矿区最终产品为精矿、金属时Zn及其他几种元素的盈亏平衡地质品位 (见表2) 。

由表1, 表2可得到以下结论:

1) 最终产品为精矿时 (以Zn为例) , 最低工业品位为1.52%, 表示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品位低于1.52%的矿石没有单独开采价值, 矿山企业开采Zn矿要获取利润, 圈定的矿体品位必须大于1.52%, 否则没有利润;

2) 最终产品为金属时 (以Zn为例) , 最低工业品位为3.70%, 企业要获取利润, 圈定的矿体品位必须大于3.70%, 故在最终产品为金属时品位在1.52%~3.70%之间的矿体将作为低品位矿产处理, 浪费了资源,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3) 以盈亏平衡品位圈定矿体, Ag, Pb, Sb, Sn几乎没有开采储量, 只有Zn, Cu具有单独开采价值;

4) 综合表2, 该矿以盈亏平衡品位圈定矿体时, 要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终产品方案选择为精矿是最优的方案。

2.2 矿床综合品位计算

该矿区伴生组分多, 为了综合利用各种伴生组分, 提高矿床开采价值, 适宜利用综合品位圈定矿体。综合品位是将伴生组分的品位经过折算后叠加到主成分上作为一个综合品位, 从而进行矿体圈定、储量计算等工作, 本文以Zn为主, 将其他五种金属元素作为伴生组分进行折算, 最后计算矿床综合品位数值。公式为:

其中, aZ为综合品位, %;am为主成分品位, %;ai为第i种伴生组分品位, %;fi为第i种伴生组分折算为主成分品位的换算系数, 本次选择赢利法计算品位换算系数, 公式为:

其中, i均指第i种伴生组分、主要有用组分;εfi, εfm为开采贫化率, %;εdi, εdm为选矿回收率, %;εmi, εmm为冶炼回收率, %;Udi, Udm为精矿价格, 元;αi, αm为品位, %;βdi, βdm为精矿品位, %;Ci, Cm为生产成本, 元。

代入参数计算得Cu, Ag, Pb, Sb, Sn的品位换算系数, 把换算系数代入式 (4) 中, 得:

根据该矿在一定条件下单Zn经济品位, 按照上式计算出矿体综合品位, 重新圈定矿体并进行储量统计计算, 表3是计算的综合品位与单Zn平均品位及金属量对照表。

对照表3, 图1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 在边界品位分别为0.5%, 1%, 2%, 3%, 4%的条件下按照综合品位来圈定矿体, 金属量分别比按照单Zn圈定时增加370 719 t, 367 628 t, 358 265 t, 385 057 t, 350 331 t, 说明综合利用资源量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2) 随着边界品位的增大, 综合矿石量逐渐减小, 而平均品位则增大;

3) 在相同边界品位条件下, 以综合平均品位计算的品位高于以单种元素进行计算的平均品位, 是增加矿山总体经济效益的方案。

3 矿山经济效益分析

3.1 基础参数选取

根据规范确定Zn边界品位为1.0%, 最低工业品位为2.0%, 参数选取如下:

1) 设计利用储量:通过表3可以计算得出, 最低工业品位为2.0%时, 金属量为254.611万t, 平均品位为8.27%, 可采储量为:254.611/8.27%=3 078.79万t。

2) 生产规模100万t/年, 服务年限31年。

3) 基建投资为40 000万元, 基建期2年, 平均每年贷款20 000万元, 贷款年利率为5.76%。

4) 采矿技术指标:采矿贫化率为10%, 总回采率为80%, 选矿回收率为90%。

5) 生产成本:开采成本119.9元/t, 选矿成本60元/t, 年总成本17 990万元。

6) 年销售收入及税金:目前精矿价格见表3, 年销售收入为:100×8.27%×8 660=71 618.2万元, 年总税金11 015.4万元。

3.2 企业财务分析

1) 根据选择的参数, 得企业财务分析表见表4。

2) 由表4得投资效果分析:

a.投产后1年多的时间就把全部建设资金贷款还完, 偿还期为:Pt= (全部偿还贷款年份-1) + (前一年结欠贷款额) /当年净利润= (4-1) +2 772.18/42 453.12=3.1年。

b.投资利润率=年实现利润/总投资=42 612.80/42 913.18=99.30%。

c.投资收益率= (年销售收入-年生产成本) /基建投资= (71 618.2-17 990.00) /42 913.18=124.97%。

d.企业年获利=企业总留利/生产年份=238 045.31/29=8 208.46万元。

e.国家年获利=上交总利税/生产年份=952 181.24/29=32 833.83万元, 从计算结果看, 投资收益率为124.97%, 远大于基准指标 (10%~15%) 要求, 说明矿山经济效益好, 可以投资。

f.净现值 (NPV) 分析:以基准投资收益率10%为折现率 (discount rate) , 计算生产净现值到生产期第31年, 计算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看出, 净现值NPV=+378 052.40, 远大于0, 因此开发该矿床经济效果好, 再次论证了投资开发该矿是可行的。

3.3 敏感性分析

本文主要对销售收入、成本、生产规模和投资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计算其变化幅度的公式如下:

1) 销售收入变化幅度 (SA) :

2) 销售成本变化幅度 (SC) :

3) 生产规模变化幅度 (PA) :

4) 矿山投资变化幅度 (PA) :

其中, RI为基准投资收益率, %;IT为总投资, 万元;CS为年销售成本, 万元;P为年销售收入, 万元;SA为销售收入对RI变化幅度, %;SC为销售成本对RI变化幅度, %;PA为生产规模对RI变化幅度, %;IA为矿山投资对RI变化幅度, %。

本次按照一般基准收益率为10%~15%进行计算, 得到矿区敏感性分析结果, 见表6。

由表6可看出, 四个不确定因素中销售收入最为敏感, 对矿山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 而其他的次之, 故矿山可通过提高选矿回收率、精矿品位提高产品价格, 同时, 适当扩大生产规模, 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4 结语

1) 通过统计计算, 表明以盈亏平衡品位圈定矿体时仅Zn, Cu具有单独开采价值, 而以综合平均品位计算的品位高于以单种元素计算的单Zn平均品位, 因此该矿适宜采用综合品位圈定矿体。

2) 本次以综合品位为计算依据对矿床进行财务分析和净现值评价, 得出开发该矿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是可行的。

3) 通过对该矿床将来的投资经营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 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销售收入, 其次为生产规模、销售成本、矿山投资, 矿山要获取利润, 可通过加快科技创新, 提高选矿回收率和精矿品位。

4) 本次对矿山进行综合经济评价, 对指导该锌铜矿床的投资、管理决策和分析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要:采用盈亏平衡品位和综合品位对矿床有用元素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以综合品位计算的品位高于以单种元素计算的平均品位, 并以综合品位为基础对矿床进行财务分析和净现值评价, 分析该矿床将来的投资经营风险对指导矿山投资、管理决策和分析经营风险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盈亏平衡品位,综合品位,财务分析,净现值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含量司.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汇编[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秦德先, 燕永锋.矿床数学经济模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4篇

天水、陇南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以及开发利用的对策

本文首先应用多层次模糊权重加权法综合地评价了天水和陇南的旅游资源,得出两地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景点价值等方面的分析结论;其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

作 者:王海鸿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开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TIAN SHUI XING ZHENG XUE YUAN XUE BAO年,卷(期):”"(3)分类号:F592.3关键词:天水 陇南 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 开发对策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5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2015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57,再创历史新低,十年内我国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20。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较大。以美国为例,作为世界第二大产煤国,煤矿年死亡人数30人左右,百万吨死亡率长期控制在0.1以下,特别近几年来,其百万吨死亡率降到了0.03。因此,“软”的安全管理水平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国内煤矿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建设方面,出现了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在传播方面,出现了全民安全文化,决策层的安全文化,管理层的安全文化和员工层的安全文化;在理论创新发展方面,很多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已经渗透到安全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2008年,资深教授郝占刚应用了一种基于DEA的评价模型,为大型煤矿企业提供了一种比较准确复杂的的评价系统。

二、建立煤矿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煤矿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分别建立评价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之下又分别有以下12个二级指标: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次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级的各指标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求得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优权重者即为最后结果。

2.综合评价得到结果

对二级指标做完单因素评价后,要对一级指标做综合因素评价,用各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的评判结果左乘以一级指标的權重,即可以达到最后的评价结果。即

四、实例应用

由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模型评价煤矿企业安全文化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为了增加权重计算的权威性,选取了30位安全工程专业的专家和煤矿一线通风、安全管理者进行了访问调查,前后总共发问卷30份,收回30份。经过一次性检验,合格问卷30份,共同构成了独立完整的评判矩阵。

1.初级评判

(1)对环境的安全文化指标进行评价

对环境的安全文化打分构成的模糊矩阵:

五、结论

该煤矿安全文化的综合得分为74.02,等级为三级,安全文化需要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1.重点抓管理,首先建立专业性的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必要的话,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聘请专业的、高水平的安全管理人员,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并且制定必要的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积极性。2.在环境方面,重点改善作业场所安全环境,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有效控制影响员工生理、心理的作业环境,进而改善作业环境。

参考文献: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6篇

1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问题

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前的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评价标准, 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1 旅游资源的分类过于细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旅游资源分了3大类:主类型、基本类型、亚类型。又将这3大类的每一类进行细化, 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旅游资源实际的价值;这样细致的定位, 主要由于国家相关标准里并未对个体做出详细解释, 又需要在评价体系及调查表内将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1.2 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过于在意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 并未对其所处环境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中未就其资源与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分析, 没有针对其优势进行分析, 评价结果偏于主观;多数评价指标都是围绕其自身的价值, 违背了市场需求, 并没有将市场的开发进行定位;我国相关法规中并未提及该旅游景区内可以被开发或是有使用价值的资源进行评估;多数是将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评价对象;评价体系过于全面, 缺少一定的科学性。

2 南昆山原始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2.1 地理及其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广东省南昆山原始森林公园, 位于惠州市龙门县的西南部, 总占地面积为129km2, 平均海拔600m左右, 该森林旅游景区距离广州约为90km, 交通较为发达, 从珠江三角洲到此较为方便。由于其旅游资源快速发展, 周围建设了不少公路, 使得去往南昆山的旅游客车越来越多, 可开车行驶也可乘坐大巴。由于景区较为分散, 因此, 可在进入永汉镇后直接乘坐摩托车前往, 约30min路程, 但走的是山路, 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1.2 自然气候。

该风景区处于北回归线地带, 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此, 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1.3 生物资源。

景区内部高等植物共有1107种, 其中有500多种药用植物, 100多种观赏植物。动物有153种, 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及濒临灭绝动、植物共有24种, 其中包括大小灵猫、华南虎、穿山甲、白鹇、格木、观光木等。

2.2 景区资源分类

地文景观:有位于南昆山中心的石河奇观、竹林深处的川龙瀑布;位于南昆镇西面的瀑布后面, 一石像犹如观音赏水的观音潭以及佛坳顶东面的山壁上的一线天;生物景观:位于中坪尾村的一篇竹柏林, 约为6.67hm2左右, 称为竹柏凉园与九重远眺;建设与设施:有2002年成立的龙峡漂流。

3 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建立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具有全面性、可比性、有代表性、独立性及普遍使用性原则。

3.1 评价指标体系目的

建立该体系的目的共有3个。第一是为了核实该森林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 对景区内的资源种类及数量进行考察, 而后对其特征、外部因素、结构等进行评估, 对其所开发的建设在景区内属于怎样的地位;第二是为了清晰地呈现旅游景区的性质, 为景区未来做出规划并将其作为发展方向;第三是利用森林旅游景区内部的美观程度、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开发条件等进行评估, 使开发部门能够合理运用其资源, 衡量其开发的布局、结构与被开发的次序。

3.2 评价指标的分类

评介指标分为三大类:资源的品质、开发前提、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品质包含了其美感程度、完整度、规模、奇特与珍稀度、文化价值、知名度、适宜旅游的时期及科学价值;开发前提要素主要包括该旅游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内基本设施、环境水平、与其他旅游胜地的间距等;当地特色包括了其自然景象、民俗特色、历史文化、气候、地貌、民族信仰等。

3.3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 森林旅游综合评价体系如图一所示。

由图1可知, 本研究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目的以及原则、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以及资源评价体系, 其中内容体系包括资源的品质、开发前提要素、当地特色以及市场要素;指标体系有2种方法, 一种是AHP, 可对指标进行选取、专家对其指标进行评估评分及权重指标;另一种是对指标进行测度。

利用指标体系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将影响旅游资源的因素以及专家的评语进行整合并合成集、确定该森林资源的隶属度、对资源的模糊资源进行综合评定;对旅游资源体系进行评价, 首先需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其次对其因子的等级采取赋分法进行分析评价, 可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因子数据, 然后对模糊资源进行评定, 将所有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综合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森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在保障森林资源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 对其资源进行开发, 并确定其后期的发展方向。我国的评价法规存在不少问题, 因缺乏科学性且已不适合对现在的旅游资源进行评定, 如划分的种类太过于细致, 加大了评估难度, 并没有与市场相结合, 失去了评价意义等。QDA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可利用分层法、矩形法对其资源进行评价, 评标指标不仅是对森林内部的动植物、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 还需要分析其美观程度、市场对其产生的影响、开发对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其周边环境、民族文化、风俗、民族信仰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 才能评估出最接近其资源的真实价值。

摘要:分析了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 阐述了综合评价体系对森林旅游管理的重要作用, 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其多年的工作经验, 以广东南昆山为例, 对该体系的应用进行分析, 希望能帮助开发商合理利用、开发森林旅游资源,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旅游业。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应用,广东南昆山

参考文献

[1]孟令义, 王岩.基于指标评价法的森林旅游资源评价[J].林业科技, 2010, (4)

[2]闫姗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2.

水资源综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第7篇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离不开水资源, 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水资源。对城市进行规划的同时要系统的规划水域条件, 制定总体的规划方案, 有效的控制取水排污以及再生水资源, 保障人们有足够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 促进城市的发展。然而事实上水资源的规划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处理技术上的落后、污水回收系统的陈旧、群众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一些规划上的改进, 希望可以通过不断汲取精华去除糟粕, 得到更好实施效果的水资源规划方案, 以获取更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1水资源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很大一部分。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污染也就越严重。

1.1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案例有很多, 对水资源的规划中水利工程更是数不胜数, 起初, 规划本着造福人类, 维护人类经济效益的初衷进行的, 但是往往由于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加剧了周围环境的恶化, 有的甚至会造成河流枯竭、生态退化, 并且很难恢复到当初。由此可见水资源规划中水利工程的过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围的环境。

1.2对地表下沉的影响分析

我国建国之后, 随着人口增多, 工农业的飞速发展, 地表水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 地下水的使用进入人们的生活, 政府也将其规划成为另一条用水来源。人们通过凿井取水获取水源, 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侦测开采。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下水的用量越来越大, 有些地区由于过度开采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表下沉, 造成严重后果。

1.3对地表水污染的影响分析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很大一部分。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污染也就越严重。然而淡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只能通过规划水资源平衡农业灌溉用水和其他用水之间的关系, 显然, 在地表受到一定污染的状况下进入农田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和粮食的安全问题。

1.4对再生水的影响分析

水资源规划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管网的规划, 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及雨水通过城市的排污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回收处理, 处理后的再生水通过自来水管进入各家各户, 或者进入工厂成为工业用水。因此, 好的排水系统的规划和构造会和城市的规划结合在一起, 而且可以重复利用多年。然而许多城市的管网设计构造往往忽略了对雨水的利用, 并且再生水的技术和管理上都有所欠缺, 所以效果一般。

2水资源综合规划实施方案缺陷分析

目前水资源规划的相关法律存在局限性, 很多情况下,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是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有冲突的, 这些矛盾很难被解决就会制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2.1 系统全面的考虑规划

水资源系统具有水、环境、各种生物等相互影响的各个要素,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但是人类会在意识到水资源污染严重性后制定保护水资源的一系列措施, 又可以缓解水危机。所以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进行流域的规划和管理是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规划不能仅仅从某一种因素的利益角度考虑而忽略整个系统的效应, 而应从系统中各要素综合的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并恢复水域的生态系统要尊重生态原则, 在实行工程之前一定要根据不同水资源的自身特征, 提前进行详细的规划, 做到开发时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系统。

2.2 规划技术和思路需改进

规划工作中基层部门收集水样资料由于没有严格一致的规范, 可靠性难以保证, 增加采证的难度。现一些规划只重视水资源的开发, 没有从水的源头开始倡导节约用水, 只是先污染后治理, 不能先进行预防治理。在更新规划思路上就要使规划能建立在多种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应用最新科学技术分析影响得出模拟结果。良好的技术支撑对于推进水资源规划工作十分重要。

2.3 相关法律政策仍需改进

目前水资源规划的相关法律存在局限性, 很多情况下,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是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有冲突的, 这些矛盾很难被解决就会制约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但这些不能成为污染水源的理由。现如今有的水资源相关的法律界定宏观笼统不具体, 流域层次设置不明确, 各法规间不能相互协调, 由于法规不同的管理体制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关工作很难协调一致的进行, 总会出现阻碍。

2.4 增强管理部门工作协调性

由于协调机构的欠缺, 各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 不利于进行综合决策。由于我国各部门及机构在管辖领域、信息共享和职责上存在一定的交叉, 相关部门的职责并不明确, 更是缺少专门的水域管理机构, 这会造成相关责任追究不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负责人的状况, 一旦发生相关事故, 极易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 不利于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与管理。此外, 这样还会造成行政效率的降低,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3 总结:

某风电场风能资源综合分析评价 第8篇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 地处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3′~103°21′, 北纬28°02′~28°54′之间。县境东邻雷波县, 西接越西县, 南连昭觉县, 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 西北与甘洛县连界, 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县境南北长94.8 km, 东西宽46.4 km, 县域实辖面积2 731.6 km2。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 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风顶、黄茅埂、连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别位于县境的东部、西部和北部, 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北部最高海拔4 042 m, 东南部最低海拔640 m。境内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 立体气候明显, 四季分明。

该风电场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和合姑洛乡境内, 与雷波拉咪北风电场接壤。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1′54″~103°14′19″和北纬28°15′9″~28°23′49″之间, 距离美姑县城约10 km。场址区由两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脊以及高台地组成, 场址区长约25 km, 山脊宽约1 km, 高台地宽约3.0 km, 海拔在3 000~3 900 m, 风电场属于高海拔山区风电场, 总面积约58 km2。

2 气象资料情况

2.1 气象站基本情况

美姑县气象站建站于1959年1月1日, 在距县城200 m的山坡上。测风仪器2005年以前为EL型电接风人工观测, 2005年至今为EL15-2D、EL15-1A风向风速传感器自动观测。测风高度不变, 为10.5米。测风仪器的海拔高度为1 945.1 m (距地面10.5 m) 。气象站距离该风电场直线距离约10 km。

美姑气象站为国家基本气象站, 具有各气象要素的长期观测资料。据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统计, 该气象站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如表1所述。

2.2 多年平均风速

选取美姑气象站近30年 (1984~2013年) 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美姑气象站近30年平均风速统计值见表2。

单位:m/s

通过气象站搬迁前后、仪器变更前后气象站同期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1998年气象站搬迁之前1984~1997年年平均风速为1.60 m/s, 气象站搬迁后1998~2013年年平均风速为1.76 m/s。1998~2004年人工观测仪器年平均风速为1.88 m/s, 采用自动观测仪器后2005~2013年年平均风速为1.67 m/s。

从气象站逐年平均风速年际变化表可以看出, 气象站多年平均风速总体上变化有一定波动[1]。近30年平均风速为1.68 m/s, 近20年平均风速为1.67 m/s, 近10年平均风速为1.67 m/s, 近5年平均风速为1.52 m/s。由于气象站周围高大建筑物逐年增多及全球气候变化, 从2009年开始, 气象站年平均风速有明显下降趋势。

3 风能资源综合分析[2]

从以上分析可知, 该风电场场址内美姑1号测风塔50 m高度平均风速8.84 m/s, 风功率密度631.48 W/m2;美姑2号测风塔50 m高度平均风速6.62 m/s, 风功率密度270.9 W/m2。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GB/T 18710-2002) , 测风塔处风功率密度等级分别为6级、2级, 属风能资源较好区域。

该风电场主风向和主风能方向基本一致[3], 以西南 (SW) 、西西南 (WSW) 的风速、风能最大、频次最高, 盛行风向稳定, 全年盛行西南风。

该风电场各测风塔70 m高度风速频率主要集中在3.0~25.0 m/s, 3.0 m/s以下和25.0 m/s以上的无效风速和破坏性风速较少, 年内变化小, 全年均可发电。

根据《IEC 61400-1-2005》, 风力发电机组轮毂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速接近于IECⅢ类风机标准37.5m/s。因此, 在山脊上选择安全等级为IECⅢ类及以上风电机组, 在场址高台地则选择IECⅡ类及以上风电机组。

风电场内测风塔70 m高度风速为15 m/s的湍流强度为0.06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该风电场基本无破坏性风速, 盛行风向稳定, 其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摘要:该风电场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和合姑洛乡境内, 与雷波拉咪北风电场接壤。本论述对该风电场区域的气象基本情况及多年平均风速进行了调查统计, 从而对该区域风能资源情况作出了综合分析, 这对该工程建设及应用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风电场,风能资源,风能资源评估

参考文献

[1]王新堂, 钱喜镇.山东即墨风电场风力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 2006 (6) .

[2]肖松, 刘志璋.海力素风电场风资源分析[J].能源技术, 2006 (5) .

[3]银帮情, 蒙卫喜.招远夏甸风电场风能评估及微观选址问题分析[J].红水河, 2011 (1) .

[4]GB/T 18710-2002,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S].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9篇

煤炭资源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有必要建立针对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标体系。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于煤炭资源或煤炭产业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2002—2009年间《统计研究》发表文章中没有对此进行研究,这方面文章主要集中在一些能源类杂志或一些高等院校校报上,从产业层面或企业管理角度从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从企业层面对矿区发展建设的评价[1,2];从产业层面对煤炭产业安全的评价[3],对煤炭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4,5],对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6],对煤炭工业清洁生产的评价[7],对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评价[8],对煤炭资源的监控评价[9]。也有文章论及指标体系建立后的综合评价问题,例如:主成分分析评价[10],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4,6,11],主客观赋权法的线性综合评价[12],AHP法评价[13],因子分析评价[14]。对煤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标体系不是对煤炭产业发展各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简单叠加,不仅要考虑煤炭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要考虑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可度量性。因此,本文在分析煤炭资源系统要素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标体系,并基于“逐层序关系分析法”建立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增益型综合评价。

2 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政策基础

构建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应该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指标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监测和评价煤炭产业经济运行状况、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表明了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目标。根据发展战略和目标,煤炭资源优化配置指标体系应该反映如下内容: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煤炭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煤炭产业安全评价、煤炭产业循环经济评价、煤炭资源监控评价。

(2)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煤炭经济发展水平、矿区社会发展水平、环境容量水平、资源管理水平和煤炭生产条件控制水平的相互协调,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某一时间截面上,如果这些方面不是协调发展,就不能认为在该时间断面上是可持续发展的。

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特征三个方面。经济指标反映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评价对象经济效益的影响;生态环境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强度和水平;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反映煤炭工业对物质能量的利用水平。

评价煤炭工业新型工业化涉及对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及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煤炭产业安全评价指标既要体现煤炭产业安全的能力与效果、又要体现其发展所依据的基础,还有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

煤炭资源监控的逻辑关系是运用煤炭资源、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数据,通过资源评价系统,对煤炭资源的实物量、价值量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最终得到警示性的评价结果,调控煤炭产量与煤炭资源储量相匹配,规避风险、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各个侧面的单独评价相互间多有重复,而煤炭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是对这多个方面的综合统一的系统评价,所以,需要对现有评价指标分析筛选,明确各个侧面评价的主要对象,分析各个侧面的核心评价指标,建立煤炭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3)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有:市场需求增长率、非煤产值比率、煤炭储采比、煤炭采收率、矿区塌陷土地复垦率、大气质量、水质量、环保投入占产业增加值比重、矿区发展平衡指数、经济社会协调系数、经济资源协调系数、经济环境协调系数、经济生产条件协调系数、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指数。

产业循环经济的指标有:瓦斯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固废排放、矿井水利用率、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清洁生产质量。

产业安全方面的指标有:产业国内市场份额、产业国际市场份额、产业集中度、产业对外贸易指数、产业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产业外资资本控制率。

产业新型化程度的指标有: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企业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资本成本、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R&D经营投入强度、综合机械化程度、信息化水平、原煤入洗率、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百万吨死亡率。

资源监控的指标有:煤炭资源有效供给量、禀赋均衡生产能力、均衡服务年限。

3 基于逐层序关系的煤炭资源优化配置增益型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方法简析[15]

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称综合评价函数)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用简洁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为了评价n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在获得n个状态向量xi=(xi1,xi2,…,xim)T(i=1,2,…,n)的基础上,构造系统状态在某种意义下的综合评价函数:y=f(ω,x),ω=(ω1,ω2,…,ωm)T是指标的加权向量根据状态向量xi取值,通过综合评价函数y=f(ω,x),得到综合评价值yi,由yi值的大小可以将n个系。

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存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确定f的函数表达式,二是确定指标权重向量ω。现有研究成果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存在四方面的局限:一是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要求数据质量满足较高的统计标准;二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和AHP法要求专家构造判断矩阵准确和专家判断具有一致性;三是应用线性综合评价要求数据发展规律具有线性性;四是线性评价模型易受极值数据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极值数据难以避免,却又难以满足建模所需的数据要求。

逐层序关系分析是针对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具有递阶层次特征的复杂系统构造的系统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于难以完全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这种方法不需构造判断矩阵,更无需一致性检验,同时具有保序性。增益型评价体现了“价值梯度”的含义,削弱了极值数据的影响。将逐层序关系分析与增益型评价结合,既提供了综合评价函数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弥补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因此适应于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综合评价。

(2)“逐层序关系分析法”原理

“逐层序关系分析”解决问题有五个步骤: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准则层可以是多层次的,方案层的指标是可度量的。

2)确定序关系。当上下层隶属关系确定后,假定上一层元素C作为准则,对下一层x1,x2,…,xn元素具有支配关系,我们在元素x1,x2,…,xn中,选出在准则C下评价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x*1,然后在余下的n-1个指标中选出在准则C下评价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x*2,

3)给出元素xk-1与元素xk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判断。在准则C下,给出元素xk-1与元素xk的重要性程度比值ωk-1/ωk的理性判断值,记为:

当n较大时,可取rn=1,rk的赋值参考表1。

这些赋值是由评价者根据客观资料或历史经验形成的主观结论。

4)计算权重系数ωk。若元素x1,x2,…,xn满足序关系(1),且理性判断值rk-1与rk满足:

则有权重系数计算公式:

5)方案层元素的组合权重。若系统为三个层次,最高层Z,第二层Y=(y1,y2,…,ym)),第三层X=(x,x,…,x),:

若复杂系统可以分解为h(h>3)个层次,我们可以按照三层次权重确定方法,由上到下依次确定各层对最高层的权重向量。

(3)增益型线性加权综合评价

1)元素权重确定。根据“逐层序关系分析法”原理,我们可以确定元素x1,x…,xn在序关系(1)下的权重。

2)数据标准化。对n个状态向量xi=(xi1,xi2,…xim)T(i=1,2,…,n)数据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使数据在[0,1]间。

3)建立增益函数。我们可以设置增益函数为:

其中s,k∈N,通常可取s=2,k=4。

增益函数是指:对给定的s(s>0,且s≠1),若映射μ:[0,1]※[0,s]满足:

(1)μ连续,分段可导;

(2)若x1≥x2,则μ(x1)≥μ(x2),μ′(x1)≥μ′(x2);

则称映射μ为一个增益函数。当s>1时,μ为增益;当0

4)构造综合评价函数。根据评价目标,我们可以构造具有增益功能或折损功能的综合评价函数。例如,具有增益功能的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函数:

4 结论

成都:综合评价+择优推荐 第10篇

2007年是成都指标到校政策实施的关键一年。从这一年的秋季起,成都市薄弱学校、一般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直升重点高中。成都的指标到校计划一开始是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10年取消中考,全部初中毕业生凭毕业证直升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只有部分得以成功推行。

成都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共同下发的《成都市2007年考试工作改进意见》《成都市2007年招生工作改进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中考)的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2007年成都市的高中招生实行指标到校生制度,即将省级及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的部分统一招生计划分给薄弱学校的孩子,为其开通直升重点学校的“绿色通道”。指标到校生要参加统一考试,但不公布成绩,只公布毕业等级。指标到校生的条件有:3年均在推荐学校就读的非择校初中应届毕业生;德智体美一贯优秀的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且综合素质评价要达到A等;体育达标。

成都指标到校政策,把原本集中在市中心地区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配到了区薄弱学校的学生身上。原来只有城区部分重点初中学校有对口保送示范性高中的政策,即成都三中、成都十四中、成都二十四中对口保送石室中学;成都二十八中、光华中学、锦江育才学校、成都四十九中对口保送树德中学;成都十七中、成都三十中、成都五十中对口保送成都七中。随着政策的实施,所有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直升示范性高中。成都指标到校政策的特点是由初中学校对自己的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推荐入学。指标到校生要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不公布升学成绩,只公布其毕业等级。

指标图示

实例点评

成都七中原本是成都排名靠前的初、高中名校,在实行指标到校政策后,初高中生源质量均有下降。对于整个成都市来说,更加均衡了,但是对于七中来说,初中由于不再得天独厚,择校收入和生源质量均有下降;高中由于招收了很多薄弱校生源,生源质量也有大幅下降。2011级招生时,学校对学生做出书面承诺:承诺30%到直升七中林荫校区;2012级口头承诺30%进入七中高中;2013有模糊的承诺(教委给了3年的优惠政策),30%的优生到校指标。这3年中七中初中的指标到校生指标较多,因为七中初中可以扶植3年,3年中指标逐渐减少,3年后就不再扶植,之后的指标会和其他普通初中一样。政策实施第一年,七中初中整体教学实力没有大的下降,毕业生直升本部比例却大幅下降,进入七中高中本部的有20人左右,进入七中林荫校区的有40多人,约占毕业生15%,远未达到学校承诺的30%。对其高中来说,政策实施当年,因为突然招收大量薄弱校学生,生源质量就明显下降。

当年担任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蒋平表示,《义务教育法》对推行素质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能简单看考试分数,应该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仍有学校公布学生考试分数、排名就可视为违规。为应对指标到校政策,成都市重点初中无法像以前一样收取择校费后,纷纷改为公办民助,从而可以把择校费名目改为学费继续收取。这些改制后的学校可以和其他学校一样获得一定比例的指标生资格。

在实施了指标到校政策的同时,成都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家长都强化了“减负”意识,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中学生不少于8小时。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五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1.5小时内,初中书面作业控制在2小时以内。

森林资源综合评价 第11篇

塔吉克斯坦位于中亚东南部,土地面积较少,约为1 426万公顷,且境内多山,半数地区在海拔3 000米以上,高山峻岭占国土面积的93%,被称为“高山之国”。 土地资源较少造成农业用地面积供给受到约束,进而导致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受到限制,并保持在85万公顷左右。塔吉克斯坦水资源相当丰富,水资源储量居世界第八位,占中亚地区水资源储量的一半。但其人口增长较快,其中2011年总人口相比2000年就增长了25%,而农村人口的比重保持在73%以上。还有其农业机械设备陈旧落后、毁损严重,化肥及农药供给严重依赖进口,农业建设主要依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援助。农业人均资源量较少,农业资源较为紧张,农业资源的短缺越发成为制约其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变农村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塔吉克斯坦1995年开始土地私有化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农村农作物种植已形成棉花、粮食、水果及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企业由国有性质为主转变为以私营企业(农场)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农业组织形式。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使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独立后的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为了实现新时期下的可持续利用,很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和思路、科学的方法与现代化的技术,从其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资源利用进行客观现实的评价。

1 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原则、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本文研究运用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的利用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推断出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启示。

1.1 评价原则

1.1.1 综合评价原则

本文研究是对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综合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而不是对某一项农业资源进行个别评价。

1.1.2 “三效”同步评价原则

“三效”同步评价原则是指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农业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农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三种效益的同步评价[1]。

1.1.3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同步评价原则

方法是对制约农业资源利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同步评价。农业资源评价能反映一定的时间特征,又反映一定系统与普遍性的理念,要求研究者从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耦合系统中对农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整体思考[2,3]。

1.2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首先是确定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指标选择思路与方法;搜集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相关的指标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信息库。

其次是根据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再开发潜力,分析其农业资源变化趋势及可持续利用路径,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等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层体系。

最后是采用理论分析法对具体指标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包含信息量最大的指标,去除重叠相关指标和聚类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各类指标群。

2 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利用评价

2.1 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过程

2.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指标构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标准性等原则,并结合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特征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可获得性、针对性及可行性等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1.2 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相关的文献[4,5,6,7],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多个指标体系,结合塔吉克斯坦农业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等相关因素,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步骤,构建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1.3 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塔吉克斯坦农村农业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农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选择极差法来确定其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运用线性综合法测算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

1)评价模型。

经过模型的筛选,采用极差法+线性综合法组合的方法对塔吉克国家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其中极差法用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线性综合法用于测算塔吉克国家各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指数以判断“持续性”情况。

2)极差法测算指标权重。

第一步,采用μij=dijΜi对正向指标进行规范化,采用μij=1+miΜi-dijΜji对逆向指标进行规范化。其中μij为规范化后指标值,dij为指标原始值,mi为第i个指标最小值,Mi为第i个指标最大值,i为指标个数,j为评价年份。

第二步,采用ωj=rjk=1mrk测算指标权重。

其中,

rj=maxi,k=1,2,,nik{|μij-μkj|},j=1,2,,m

3)线性综合法测算可持续性。

第一步,采用Ρj/=i=1nwiμij测算各年份利用水平值。

第二步,采用Pj=(Pj-P0)/P0测算当年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值,其中P0为基准年的农业资源利用水平。

2.1.4 评价标准

本文研究以2000年为评价基准年,根据评价模型计算2001-2011年度的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水平的综合指数(P),并参照相关文献[8]给出的评价标准,根据P的数值来判断塔吉克斯坦2001-2011年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

注:P21=生态要素综合指数;P22=经济要素综合指数;P23=社会要素综合指数。

注:P31=土地资源综合指数;P32=水资源综合指数;P33=生物资源综合指数。

2.2 实证研究

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对塔吉克斯坦2001-2011年农业资源的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可以得出评价结果。(见表5)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到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趋势图(见图1)。

1)根据评价标准Ⅰ,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P在2001-2011年是可持续的。原因是塔吉克斯坦目前仍是农业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慢,并且工业产业以采矿业和铝矿进口加工业为主,其对环境破坏较少、对农业资源的侵占有限;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农业用水资源储量丰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境工作即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又减轻了农业资源承载负荷;还有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其农村农业领域的投资或技术援助使得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够实现。

2)根据评价标准Ⅱ,塔吉克斯坦2001-2011年生态要素保持可持续水平,归因于农业用水资源丰富、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耕地面积稳定、森林面积的增加及资源环境维持较好;经济要素在2001-2005年及2009年和2011年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仅2006-2008年及2010年为可持续状态。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较落后,农作物产量较低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较弱,还有财政对农业领域投资较少,未能有效促进农业产值增加;社会要素在2001年为不可持续状态,而在2002-2011年为可持续状态。原因是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对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的资金与技术援助推动了其农业改革,改善了农村环境;其次,塔吉克斯坦政府近些年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降低贫困率;最后,塔吉克斯坦每年收到大量的境外劳动移民汇款,其已成为影响塔吉克斯坦经济和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因素。

3)根据评价标准Ⅲ,土地资源利用除2001年外,2002-2011年为不可持续状态。原因是在耕地资源供给增加受约束下,人口的较快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利用在2001-2011年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原因也是人口较快增加导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断下降,且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资源未实现科学高效利用;生物资源在2001-2011年呈现可持续状态,原因是森林面积保持稳定且植树造林面积得到增加。

2.3 研究结论

本文在整理分析塔吉克斯坦统计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和搜集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经济商务参赞处提供的相关资料并分析,运用线性综合法测算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塔吉克斯坦农业用地资源属于“绝对贫困”,其利用状况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用地资源利用状况越好越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状态。

2)塔吉克斯坦水资源从利用效用上属于“相对富裕”,其低效高耗的使用状况严重威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稳定程度。

3)塔吉克斯坦现阶段农业生产活动仍属于低效高耗方式,并未高效使用水、土、电等农业资源,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益较低。

4)塔吉克斯坦现阶段的农村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资金及技术援助和大量的移民汇款来推动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塔吉克斯坦农村农业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技术落后、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及农业资金短缺;同时其又得到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大量资金及技术援助,帮助发展农村农业;并且有近1/7的劳动力出国务工,每年汇回大量外汇,约占GDP的50%。如2013年1-4月,国际组织及外国政府对塔吉克斯坦农业领域援助,表6所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还有塔吉克斯坦2013年1季度劳动移民汇款已达5.81亿美元,仍保持大量出国劳务移民;接受来自37个国家的援助,其中面粉2 494.9吨、植物油293.6吨等。由于农业生产力仍维持在自然状态下,农作物产量低,导致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比例可达50%。据此,当前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仍是处于外部帮助下的低的农业发展水平下的自然可持续。但随着外部援助作用的逐步发挥,其农业发展将由自然可持续过渡到农业技术推动下的可持续。

3塔吉克斯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启示

3.1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建立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应逐步由低效高耗的粗放型方式向高效低耗的集约型利用方式转变,建立一个以提高农业资源承载力和资源利用率、积极拓展农业资源利用的新领域、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体系[9]。塔吉克斯坦土地私有化改革造成土地的细分化和小规模经营,给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带来困难;水资源丰富,但其利用方式未实现节约高效,造成水资源的不科学使用。因此,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及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农业科学生产,提高农业资源承载力,可以保障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性。

3.2 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影响极大,因此应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措施,以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提升。应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资金及技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低耗高效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研究及普及推广,利用农业科学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超载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很大制约作用,较快的人口增长所增加的资源消耗会超出农业资源的负荷,从而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塔吉克斯坦人口压力主要在农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3%左右,因此在确保合理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国工作,以缓解农村人口就业压力,减轻农业资源承载负荷。

3.4 大力培养科技农民

农民是农业资源利用的主体,农业资源实现高效利用的动力还来自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8]。农村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归根结底要依靠掌握科学知识的农民即科技农民对农业资源实施活劳动,通过高效的农业生产活动来创造更多农业产品。农业活动只有依靠科技才能促成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建立并完善政府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机制,大力培养科技农民,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齐凤军,况明生,单楠.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差异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07-111.

[2]程叶青.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J].辽宁农业科学,2004(2):7-9.

[3]谢高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与决策支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5-70.

[5]周小萍,陈百明,周常萍.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1):85-90.

[6]郑祖婷,魏厦.农业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2(8):90-91.

[7]罗凤金,许鹏,程慧.大城市承载力研究[J].调研世界,2012(4):53-57.

[8]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6):96-102.

上一篇: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下一篇:教师失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