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2024-07-17

作文教学反思论文(精选12篇)

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第1篇

开学初, 我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 特意找了一篇散文, 同样是记叙作者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 心想:这次算是匠心独运, 学生一定阅读得懂, 做得得心应手的, 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顺便搜集一些有关童年的材料, 谁料会这样, 针对批改情况, 细细分析, 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一篇精美的文章要是读懂了, 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别提有多美、多舒服, 仿佛遇到知音, 实在是一种享受。我认为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按照记叙的要素分析提炼出中心才行。例:《我看到了一条河》可以引导学生文章为何要拟这个题目?在这条河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到今天还要回忆这条河?最后学生不难归纳出这是童年时的游泳练习时的一条河, 那时通过游泳学会挑战, 学会坚强, 这时首先重在引导学生主题倾向性, 是在歌颂这条河, 感谢这条河呢?还是赞美父母的教育方式呢?还是回忆童年乐享, 讲述成长历程呢?再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与中心主题有关的句子, 例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从小就学会挑战。”这时可以判断文章主题在讲童年的几个片断, 对今天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很大, 这样可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十分重要。

二.学生的审题能力要加强

文中的第9题“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如果抓住主题细细审一下, 答起来并不难, 很容易答出“勇于挑战”“乐于挑战”。

三.学生的应变能力要调整

随机应变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表现, 学以致用, 灵活才行。一般情况下, 写景、写人、写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写人、写事绝对离不开环境, 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文出现的是自然环境, 按老师教的自然环境作用, 不难得出答案。本文写准备下去游泳, 交待河面上水流很急, 意在衬托我很勇敢, 表达我不怕困难的情感。所以在做这类题时要在积累的基础上, 应变找规律, 才能迎刃而解。

四.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工具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离不开语文, 涉及到语言表达能力, 例文中第8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只要抓住记叙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事, 提炼关键字词组合即可, 得出答案: (1) 4岁时, 独自回家迷路。 (2) 度假期间, 在海里练游泳。 (3) 回家的路上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五.势在必行重在培养人文素养, 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我看到了一条河》主要讲自己童年时的成长历程, 讲自己勇敢、坚强、有信心, 终于学会了游泳。重在写自己那里勇于挑战, 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学生在解答第9题时“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年片断记忆犹新?”答案为“那时我为了得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 (钱) ”。我惊呆了, 我哭笑不得, 不仅看出学生对主题未把握, 而且素质多么低下, 金钱观太浓, 确实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之我见 第2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口十”,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学生的作文,应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个性特征。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写作是思维的完美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是个体的荣观行业以及差异与色彩。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文章往往是因为捈抹了个性的色彩,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崭新的光辉。

一、体悟人生,走进五彩斑斓的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所渭“真实”就是以自然的心灵之眼,观察生活的原貌,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真诚”就是反对先入为主的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虚假地作文,甚至虚假地做人,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是作者的生活方式,把矫情伪饰的杂质过滤掉,把法然大气和硬朗讽喻留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抒写万物灵性,进一步体悟生活,从中受到启迪,接受审美教育,这才是学生写作的价值所在。

二、放手作文,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思维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需置疑的,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心得体会 )我们提倡自由作文,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少些束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使学生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畅所欲言,写自己的作文,走自己的创新路。我们主张放手作文,鼓励学生在利用业余时间,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撷取文学营养,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拥抱生活的真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让他们全凭自己的意愿、喜好去抒写生活,评说是非,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驰骋,写出富有个性的好作文。

三、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亮点所在,而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个体,作文应该展示人格魅力,表现人性精髓。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灵性、有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充溢着感人的人格力量,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文学才思。

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去努力进取,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但并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对某事产生兴趣。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发挥语文老师优势,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为以后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热点时事,让学生即看即评,教师不要限制,学生写后可将精彩的评论打印下来,粘贴在班内墙报栏处,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三)教师要不吝表扬

教师要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学校文学社推荐发表,并以此激励全体学生。

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的习惯

(一)要让学生养成多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从而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二)要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的人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

(三)要让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动笔之前,要思考定什么样的主题,选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然后把思考所得列成提纲,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地硬挤出来。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巧用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音、像、文字集于一身,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景,这些景象把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再现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所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通过计算机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观察,唤起学生的形象记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利用网络功能,进行典型作文的评改

多媒体网络在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自我批改环节中也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具体做法是:教师先选择几篇典型作文加以具体点评,然后通过网络把好、中、差的作文直接播送到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阅读,并参与评议和修改。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纠正。把典型的句、段方便地传播给全体学生,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全面提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因表现欲催动,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品尝成功的喜悦,不会因字迹潦草等其他原因而羞于公布于众。在评议他人作文中,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感悟生活

作为课堂的灵魂和主心骨,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不要单单为写出作文而进行感悟,而是要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从自己熟悉、轻松的生活写起,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五、注重修改,不断推敲是提高作文有效手段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完全由教师修改,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高效低耗,既累了教师,又限制了学生,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热情。这种一方评价一方听命的不平等批改方式应该彻底改变,教师要放开话语权。我们应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作文在组内传阅,按照教师提供的作文要点进行逐条对照、讨论。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批改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同学之间又加强了沟通。当然,学生自改、互改、教师主批,这些形式要经常变换,才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六、多元评价

在评价时,我们应拓展评价途径,实现多元评价。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评价。同伴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他人作文的成功之处,向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优美词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给学生写上评语。多批少改,尊重学生,优点说足,缺点少而精。

参考文献:

[1]万标有.浅谈作文教学中引经据典的应用[J].山西教育,2009(12).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申克有.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写作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反思 第4篇

一.为了学生写好作文而单纯训练学生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很多老师崇尚“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学习精神, 认为勤写可以磨亮笔头,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于是, 他们每学期不单按学校、科组的统一规定要求学生写作文, 而且还以“小作文”等形式, 向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文练习, 使得学生苦不堪言。在此情况下, 学生为了应付“差事”, 以不变应万变, 翻来覆去搬弄几个材料, 拼凑成为一篇篇的作文。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成为了一句空话。实际上, 作文所考查的是学生思维品质、认识水平、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体验积累状况等综合表现, 多写多练只是一种途径, 单靠多写多练而忽视其它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不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的。所以平时应多加强阅读积累, 在积累中强化作文教学, 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枯燥乏味地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技巧。

写作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一些老师片面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写作文, 不懂写作技巧。因此, 他们通过推荐阅读、印发资料、理论讲授等做法, 向学生传授作文的方法与技巧。结果, 学生还是屡教不会, 甚至出现“不教我尚明白, 越教我越糊涂”的现象。不可否认, 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对写作是有帮助的, 但一种方法与技巧不一定适应任何人。方法与技巧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求, 或者传授给那些已具有一定作文水平和确实需要的学生。那些不考虑实际硬将作文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的做法, 难免会出现舍本求末的后果。

三.作文评讲时只重视指出学生作文中的存在问题, 缺乏帮助学生创造克服存在问题的条件和寻求改进的途径。

作文评改是协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定要注意评改质量。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 大多数老师都很注重收集学生作文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学生作文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的闪光点和存在的不足, 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但这只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发现优点和不足的目的是要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作文, 具体如何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以及怎样实现发挥优势和改进作文, 那才是更重要的。遗憾的是作文评改和作文评讲课的内容往往只停留在“表扬与批评”的层面, 缺乏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帮助学生发扬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改进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悉心的作文讲评, 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发挥自己写作的优点, 如何克服写作中的缺点。

四.写作课的课时与实际比重不对等。

我们都知道,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但是在中学, 尤其是初中, 一个星期安排写作的课时最多是两个课时, 这与写作的地位是不对称的。同时, 写作教学也比较繁复, 从这个角度, 写作所占的课时比重也应增多。

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第5篇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我也就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尝试。

一、借我慧眼,挖掘素材

学校大力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布置教室的时侯,我、大队辅导员、美术老师一起忙忙碌碌地用各色彩纸、手绘,剪贴出许多漂亮的图片,如黄色的卡纸做成树叶型书签,折上立体的折痕,贴在评比栏。贴上大红纸的剪贴双鱼,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刺猬也上了墙。我在这一栏里还请美术老师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出了漂亮的美术空心字“春意正浓,雏鹰争飞”,字在整个评比栏里贴成两个斜排,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而展示栏里,我用许多绿色卡纸建成的大树叶拼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地上有许多立体小草,还有红的、黄的,充满卡通意味的小蘑菇。图书角因利就简,就用黑板前的小壁橱,整理后放进学生拿来的书本,并贴上了醒目的话语“知识在这里融汇”。把教室弄得格外漂亮。学生看到我们课间在教室进进出出,视线早就被吸引过来了。再看看那些精美的图画,漂亮的版面,还有充满激情的话语,他们一个个欣喜不已,觉得教室里美观了。每个栏目前,驻足良久。

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布置教室的意义,问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倡导他们积极争章。孩子们从这里看到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东西,在日记中不仅写下了教室的变化,还悄悄写下了自己的争章目标。

阳光体育活动,接力赛上孩子们奋力拼搏后,带着他们再回忆一下赛场上的热闹场面。“啦啦队的怎样热情喝彩的?”“参赛队员中谁不小心掉棒了?”“谁健步如飞,跑得极快?”“谁跑步的时候还左右看看,生怕别人追赶上来”……透过我的眼睛,把我所见引出轻轻松松的谈话,带着孩子们在脑海里重新回放画面,他们就能写下更多精彩瞬间,让我惊喜连连。

你看,看似平平淡淡,不足以记录的日常生活,只要让学生像老师一样拥有慧眼,一定能找到什么精彩的亮点,写出好文章。而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睁大眼睛,找到精彩的瞬间,作为写作的素材。

二、尽我所能,变难为易

A、结合课文学习,利用课后练笔记下生活点滴。

我们学了课文《争吵》后,我问学生:“咱们平时和同学、朋友是否也会有误会或是矛盾呢?有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太多了!”“那大家也来写一写,怎么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噢!”

的确,争执、吵吵闹闹和之后不带丝毫扭捏地好。这样的小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让他们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争吵或者与别人之间的友谊。是一项格外轻松的任务了。在这样极其直接的命题下,他们往往会学习课文,结合实际,写出不同凡响的小文章来。

B、善用选择模式,写下得意之作,

《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带学生欣赏了多媒体课件中漂亮的画面,让他们对照品读文字描写的蟋蟀的住宅。课后,我布置学生三选一做选做题。

1、请你当一回游客,写写你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请你当一会导游,向别人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一评蟋蟀的房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这样三选一的文题,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表达的范围更清晰。比起单一的写作或评论更容易让学生动笔。

三、尽我速度,及时讲评

每次收上学生的日记或是作文,我总是及时讲评。说说这次谁的最有新意,谁的写得内容具体,谁的结合了生活实际,是真实的文章。同时每一篇被表扬的文章,我都会让他们的作者为自己在“班务表扬”中添上一笔财富,作为他们的辛勤劳作的收获。学生受到了表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激情会持续下来,创作的欲望就越来越强。

优点不突出的孩子,我会找出来读一读,让全班同学帮他们想一想该怎么修改,如何润色。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开来。“我觉得他的文章整体的来说还不错,若是把动作在写细一点就好了。”“那一句话改一改会更好……”

七嘴八舌之后,气氛活跃极了。集思广益,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每个人的思维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很多孩子能够非常中肯地提出很有意义的建议或是具体的补充内容。被帮助的孩子在听到这些的时候,通常也会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文章再改改,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竞争力。

四、竭我所思,花样翻新

“天天写作文,太忙了。”“没东西写了,好烦哦!”学生的怨声一出,必须想办法克制这种情绪蔓延。

我买了很漂亮的厚本子,拿进教室,发到每个组里。“干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发这么漂亮的本子?”孩子们不断质疑,不断猜测。“这个本子是专门用来写作文的。”“哎,又是写作文。”他们叹气。“不过,这有点不同哦。”我故意卖起关子来。

这种本子是一个组一个,让学生写接力日记的。每人一周写一篇。后一个作者要对前一篇文章进行点评。孩子们的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欣赏孩子们的作品,一起点评,并写上自己的话。老师最后写上评语并打上等级。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欣赏到别人的佳作,好的地方可以借鉴。因为有家长、老师一起点评,他们的写作与欣赏水平提高就更快了。

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

“同学们,我们近来作文越来越有进步。老师有个金点子,想给大家一个惊喜,你们愿意做吧?”

“当然愿意!”他们答。

“我宣布:我们班办一份班刊,专门登录同学们的优秀作文。每一期班刊专门由一个人办。她就是编辑。谁的稿件被编辑采纳,老师就给予奖品。怎样?”

“好啊,好啊!”

两个星期之后,第一份班刊面世了。这是我指定的班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孩子办的。她用清秀雅致的文字、清新唯美的画面给了我一份超常的惊喜。她给班刊拟了一个梦幻般美好的名字:“七彩的童年”。上面有自己的佳作,同学的优美的文字,还摘抄了一首小诗。刊头上写还上了很有意义的编辑寄语。

家长会上,我让家长们欣赏。后来过塑装饰后,拿到教室亮相,同学们一片赞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的同学相继申请,办好了不同题材的六期班刊。内容、形式各有不同。没有班班刊的同学积极投稿,也有奖励。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反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写作兴趣;生活细节;审题与构思;真情实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06

《语文课程标准》在交流与表达方面明确规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那么,如何写好高中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准备: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影响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在继承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努力探求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文学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样,学生作文的内容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始终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观察自己身边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思考,随时记下,写观察日记,以此为手段来评价生活、干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堂模拟表演等形式再现现实生活,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或联想,让学生进行作文。“课堂即生活”,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搬上讲台进行创作。如“如何使鸡蛋从高处落下不碎的实验”等。

二、描写熟悉生活,感悟生活细节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常生活中,笔者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生活的范围。

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首先应考虑的是作文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效对接,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容易书写真情实感。老舍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就可能产生出最好的作品来”。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高考作文也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只有成长在自己熟悉生活的一盆土中。”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盆土”,也就长不出完全相同的枝叶,当学生的作文切入他所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失去本真。

三、将课堂内外的读与写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通过这种策略推动教师的语文教学,带动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语文读写结合始终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读写结合的基础在于“读”,首先应读教材名篇,教会学生从阅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思考和认识、体验和思想。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以往单元编写的模式一篇篇一单元一单元地去授课,而是集中某种文体,教会学生阅读这种文体的方法,并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这种写作方法。分清主次,不可千篇一律、墨守成规,鼓励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累并使运用积累经常化、日常化,使学生掌握有效地积累和运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和运用的习惯。学习文章当中好的习作技巧,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最后应加强课内小练笔的练习。

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还能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无论怎样重视课内语文活动,其训练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将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化为语文技能、技巧,形成语文能力,绝非一周几节课所能做到的。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生动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来完成。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灵活地运用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提高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感。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要只着眼于现有的课堂教学,而應把眼光放在课外实践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重视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考场作文写作,审题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构思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请看此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街头来来往往的行人,身边朝夕相处的伙伴,校园匆匆流转的四季……这些,你留意了吗?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许会让我们感动,也许会给我们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处处留心皆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情感,可以表达理解和感悟。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新材料作文题型中较易的一个试题。首先,它已确定了作文题目,无需我们再去想题目;其次,材料内容很明确,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最后,就是作文立意方向清晰。当然,最关键还在于立意,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作文质量的好坏。而立意好的前提就是能正确深入地审题。那如何审题呢?首先,我们要对“风景”有一定的理解。“处处留意皆风景”,其深层含义就是人生处处是风景,而风景又会有具体和抽象之分。既可以是眼前所见之景,亦可以是心里所想之景;既可是客观之景,也可是主观之景。正如题中所言,风景涵盖一切,有来往的行人,相处的伙伴,匆匆的四季……从这可看出,作文的取材是非常广的,这就在素材的提取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

同样一个作文题目,如果有机会让自己反复写,可能有的作文得40分上下,有的作文得50分上下,这就说明,对于自己而言,作文的可能得分实际上有一个区间,上下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考场作文,没有机会反复写,怎样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呢?考场情境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别人不能反复写,别人不能写出最好的作文,而我能,这就会带来巨大优势。怎样做到,就是考场作文构思的诀窍。实际上,当构思确定下来后,文章就大局已定了。有的构思可能值36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2分,有的构思可能值48分,具体写作时,一些小技巧可能造成1-3分的差距。但是,考场作文的阅卷是快速进行的,可谓走马观花,阅卷者看到的主要是作文的大局,就是说,阅卷者经过快速阅读,形成的印象主要就是作者的构思内容,所以判分的依据主要还是落在构思上。至此,我们理解了,考场作文的竞争关键是构思的竞争,谁能找到好的构思,谁就能占得先机。其中的诀窍就是两个字:找、选。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写作教学这块天地里也才能生长出一棵棵写作之苗,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写作之花。

感受高考阅卷反思作文教学 第7篇

造成高考作文的保守、死气沉沉的现象, 究其原因: (1) 作文教学没有夯实基础, 对传统的“听说读写思”似乎有了错误的理解, 只强调其中的“写”, 对“听说读思”有了本能的抗拒。 (2) 老师们教作文的教学方式也贯彻着“稳妥”的方针, 套题目, 仿例子, 抄名人事迹, 背名言名句, 写排比句喊口号, 制造能“一文多用”, 天下通吃的“万能作文”。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如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头脑中成为固定的作文教学思维, 长期下去, 必然会限制学生自由思想的发挥, 空洞无物的应试作文成为必然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 怎样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呢?

一.重视创设“听说”训练的情景, 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却是万万不应该的。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解释“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是语文。”作文训练历来强调“吾手写吾心”, “吾心”就是心中所想的东西, 所想的东西表达的形式最快就是“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文章未必天天写, 书报也未必天天看, 而没有能离开听和说的。如果能做到“听而能知事明理, 说而能出口成章”, 那学生要达到“写而能通畅合度”的效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善言谈, 不少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羞于开口、词不达意, 只会脸红脖子粗, 话到嘴边舌头打卷, 声音打颤, 甚至嗓子发干, 只张嘴却发不出声音来。这样的学生, 拿起笔来, 能写出好文章吗?而我们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又有多少让学生讲说的机会呢?所以说, 语文老师要重视创设更多的“听说”训练情景, 把原本羞于言辞、没有言辞的学生训练为敢说、会说、说好、说得精彩的人。也就是说, 把讲说作为切入点, 通过讲说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情趣, 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积极性, 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非功利性阅读, 为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 就像人体摄取营养, 储存能量那样。读是积累, 写是抒发, 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又该怎样读呢?我认为应弱化功利性阅读, 强化欣赏性阅读。现在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很多同学阅读的功利性太强, 感性的阅读太少了。大多数都是看了题目, 然后到文章中直接去寻找答案, 根本没有什么阅读, 谈何感觉?或者这篇文章我可以借鉴它的开头与结尾, 或者可以把事例或名句抄下来留作他用。而这种种做法割裂了文章的内容, 尤其是割裂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少了一种整体感知, 少了许多许多我们本应思考得很深刻的东西。久而久之, 学生对阅读又多了反感, 从而读写的能力都得不到提高。而有些同学把阅读纯粹作为一种消遣, 不思考、不探究, 只是消磨时间而已。

真正抛弃功利心去阅读就现实的形势不可能, 但作为老师, 还是要强调非功利性的阅读, 让学生真正地用心读完一篇文章后, 有了感悟, 产生了共鸣, 便同时会欣赏作品的语言, 不由自主地去探索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去借鉴其相应的写作技巧、写作经验。同时还积累了语言, 积累了素材, 还解决了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的问题。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提高写作的思辨能力。

优秀的作文应该是理性的构思, 感性的表达。我们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不但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 还要培养他们理性的思维。思想素养是为文的重要因素, 高人就高在思想, 表现在构思立意就是与众不同。而我们的考生, 对很多问题上, 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水平上, 不是“一厢情愿”的肯定赞美, 就是“愤世嫉俗”的否定抨击, 鲜有深刻的理性思辩。

世界并不是只有黑与白, 事情也不是只有对与错, 人也并非是好与坏。一个圆, 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 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 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 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 多样的思维, 多样的答案, 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只有多角度思考才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 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拓展思想的广度, 提高思想的深度。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教育者要革新我们的教学理念, 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对历史、对人生、对身边的人和事、对处于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认识, 大胆的质疑;启示学生不能人云亦云, 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发现, 不断提高。

从学生作文通病反思作文教学 第8篇

1.构思新奇但和内容严重脱节。考场作文中许多学生很注重结构“包装”, 题记式、日记体、小标题等时髦的结构形式的文章凡有应有, 诗歌、小说、童话等体裁比比皆是, 洋文、中文甚至文言文也被大胆广泛使用。这确实让评卷的教师在开始阅卷时眼前为之一亮, 然而读起来却发现, 内容是内容, 形式是形式, 内容和形式严重脱节。

2.语言华丽但无真情实感。许多学生作文片面追求词句的华丽, 喜欢堆积辞藻、铺排句段, 缺乏真情的流动, 实在难以感人。

总之, 如今的学生作文在新奇艳丽的外表下, 无不表现出内容的“假大空”, 出现以上学生作文的这种种现象, 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深刻反思。

1.作文形式贵在新奇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都有精辟的阐述。当然,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理解得非常透彻, 也能说出长篇大段的理据来。既然这样, 那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多重视外在形式包装呢?我以为这主要因为我们老师的错误引导, 认为阅卷老师就是个买椟还珠商人, 因此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 拼命指导学生如何对作文进行包装。作文就像商品, 离不开包装, 但忽视了内容和质量, 不管你如何包装, 也不能蒙蔽顾客的眼睛, 你可以蒙蔽一时, 但不能蒙蔽一世。

2.作文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说道作文语言, 其实它也是作文的外在包装形式, 之所以单独进行反思, 是因为语言是作文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了语言, 就没有了其他形式, 也就没有了作文。既然这么重要, 学生作文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呢?我以为:作文的语言应该是鲜活的语言, 应该是生活的语言, 应该是包含感情充满活力的语言。语言是一种机智, 一种才华, 一种素养, 鲜活的语言需靠平时不断的训练和砥砺。只有这样, 学生的作文语言才能鲜活起来。

3.作文要描写怎样的生活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 我有说话的愿望, 便想倾吐, 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 而心灵的震撼来源于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 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关注现实, 接触自然, 深入社会, 扩展他们生活的空间, 开拓视野, 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在作文中描写真实的自我体验, 展现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及自我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愿望。

一是要指导学生做学校家庭的主人, 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生活和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积累自我经验。其实, 这在一方面的体验我们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市孩子少, 因此也是孩子写的最多最得心应手的作文内容。但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于农村中学, 学生参与校内科技活动, 文化体育活动, 一味减少,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 并能设法提供让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的机会。

二是要指导学生亲近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 通过观察体验来感受大自然, 了解并揭开大自然的种种神秘面纱, 从而和大自然交朋友, 热爱大自然。而我们农村孩子也是和大自然打交道最多的小朋友, 只是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让孩子们和大自然疏远了起来, 因此我们要迅速纠正这种割裂孩子与大自然亲近的种种不合理作法, 保护孩子探求大自然的欲望。当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大自然, 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在平常教学中做的最多的功课之一, 必需坚持下去!

三是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走进社会, 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丰富个人的社会阅历, 增加体验, 认识了解社会。教育学生注重从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等媒体了解时事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 语文教师要把语文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社会生活。只有这样, 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 才不会单调无味, 才会有真情实感。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需要加大力度!因为这方面的内容是农村学生作文中写的最少但又是我们老师最迫切希望看到的内容。

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9篇

一、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作用,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心灵的舒放

长期以来, 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分强调政治思想性的重要, 所谓的“在作文中育人”, 或叫做“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这种教学理念表现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上, 就要求他们一动笔立意要“高远”, 内容要“健康”。这种“高远”“健康”反映在学生作文上, 无非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汇报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表现他们与社会相符合的政治思想观念。教者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天真心灵, 回避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心来感悟世界, 过早灌输政治意识, 往往使学生在作文时觉得自己的感受与老师的要求的相差太远。因为从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毕竟还有一段很大距离, 如果硬要他们表现, 他们只好一写教师, 就写“深夜改作”;一写父母, 就写“雨中送伞”;一写有意义的事, 就写“公共汽车让座”。这些毫无个性的作文, 学生都不知写了几年, 但还在写。因为学生觉得这些文章立意才“高远”, 内容才“健康”。

其实,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观察世界, 触摸世界是多维度, 多层次的, 他们有自己的观点, 有自己的感受, 有自己的经历, 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表现自己的东西呢?

二、本末倒置的作文教学方法, 把学生作文引进了一条死胡同

我们语文教师所上的作文指导课有哪几节不是研究作文方法技巧的?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审题, 如何结构, 怎样叙述、说明、议论的?这种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技能, 作文指导课就是写作技术课的做法, 完全背离了作文的本质。什么是作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而且始终要明确的问题。作文, 是学生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心理冲动的精神产品。他们把自己眼睛看到的, 自己心灵感悟的, 自己头脑思考的东西写下来, 表达自己生活的情趣, 这才是作文。而一些教师不是重在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世界, 怎样去感悟生活, 怎样去思考问题, 而是一头扑在作文技巧训练的技术层面上去。这种只练招式不练内功的形式主义做法, 很快就会使学生作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 但我们偏偏就看重写作技巧的训练而轻视引导学生积累训练丰富的写作素材, 轻视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这就是我们学生写作路子越走越窄的原因。现在, 我们应该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激情澎湃的情感, 然后才是讲究写作的技能技巧, 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阻碍了学生作文获取成功的意愿

当前的学校总是喜欢用各种的“量化”来衡量教师的业绩, 特别是在作文批改上, 不少学校不但规定教师在学生作文上要打上分数, 写上评语, 而且还要规定圈点几处、眉批几处, 似乎只有这样“精批细改”才能显示出学校管理的严格。同时, 有些语文教师也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在学生作文上大批缺点, 力求完美, 以期显示自己对工作的负责。殊不知,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 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是百害无一利。试想想看, 一个刚学写作的学生, 费尽心神才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 满心欢喜地交给老师, 没想到发回来一看教师表扬的话没有, 倒是诸如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结构不完整、语言不生动的评语一大堆, 文章都被教师批得体无完肤, 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受到抑制, 信心遭受打击。

其实, 学生的作文存在不足和缺点是完全正常的。我们教师对待这些缺点要先允许它们存在, 要先鼓励学生放胆为文, 要让他们为文之“易”而不见为文之“难”, 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四、教育教学的功利性, 使学生的作文仅剩下几招花拳绣腿

不必讳言, 每一位教师承受着“升学率”的巨大压力, 在这面前, 谁也不敢轻言淡泊。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年, 但是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偃旗息鼓, 反而行愈演愈烈的态势。广大一线的教师, 在升学这条指挥棒下, 无不想多、快、好、省地提高“升学率”。因此, 在这种大环境下, 语文教师们往往都“剑走偏锋”, 指导学生用最保险的方法写作文, 用最快捷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作文高分。于是, 教几招学生常用的写作套路, 让学生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 教会学生“替换”不同主题的文章。这些方法使师生皆大欢喜。

但是, 这种走“终南捷径”的做法, 从根本上讲是对学生写作无利的。长此以往, 学生即使能写出一两篇“美文”, 其实, 充其量也不过是几招花拳绣腿。因为, 学生的作文功底终究是不扎实的, 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定会毫无帮助的。

我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10篇

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太多知识技法的训练, 不系统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情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准备、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判断力、联想力、想象力、构建力、语言组织力等。因此, 我们必须反思作文教学。

一、该扔掉 “我是专家”的权威意识

就现状而言, 学生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准, 确定的主旨没有内涵。这和我们平时教学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每每说起作文, 让我们最头疼的是学生作文思想贫乏, 内容空虚, 情感矫饰。特别是论述类文章, 说教死板, 堆砌事例, 浮在表面, 没有自己个性的思考和见解。正是因为这样,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 这就是说, 作文必须是经过感受体验、积淀感动、思考表达、反思修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首要任务就是抛掉教师的 “专家意识”, 把学生看成一个思考者, 而不只是学习者。必须遵从 “高中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在观察力、感受力、判断力以及理性精神方面, 都处在一个有一定高度的阶段。同时, 他们作为国家公民, 已经是社会群体中的 ‘这一个’” 就必然要 “逐步形成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观察方式、感受方式、评判标准以及自己的价值追求, 逐步完成自己的个性形象塑造”这样的规律。

二、该改掉 “自由散漫”的不良作风

俗语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用来形容作文教学是最恰当不过了。要想搞好作文教学, 急功近利是要不得, 需要我们在高中三年里精心计划。

从教材的使用上来说, 必修1到必修5的编排, 尽管有相应的表达和交流, 可学校一般都会利用高一和高二的第一学期前半段就完成必修内容, 开始上选修, 作文基本上是处于无序状态,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 由于时间紧, 教师只能进行技法训练。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 教师要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进行整合计划。在整个计划中, 必须切实贯彻“两手抓”的教学思路。

一是抓住作文不放手, 让作文和阅读教学占有同等地位。虽然在高中语文必修 ( 一) ———必修 ( 五) 的教材里, 将阅读和写作单独编写, 实质上我们在教学的时候, 还是将写作穿插在阅读教学里, 这样无形中就放淡了写作。教师在教学安排里也出现了阅读教学时数紧张, 就占用作文教学时数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好的办 法就是在 高中的起 始阶段, 纵观必修 ( 一) ———必修 ( 五) 的写作训练目标, 由备课组讨论,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高一高二把基础等级作为教学目标, 高三把发展等级作为教学的目标。

二是抓住随笔, 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积淀感动、思考表达。随笔是一个高中学生必写的, 一个脑懒、手懒, 一学期写七篇作文就完成任务的学生, 是永远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多写多改, 切磋交流、乐于展示, 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三、该放下 “我的底盘我做主”的威严

新课标要求作文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从这点上讲, 作文的思想内容是第一位的。评价作文,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做“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的教学评价。

要做到这三个有利, 首先注意心理学所讲的“同体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最关心的不是写作的技法, 而是体察老师对自己作文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认同。可是,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教师不同, 往往很难达到教师心目中期待的认识深度, 常出现幼稚、偏激的情绪。作为教师, 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用探讨、争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而不是用简单的褒奖来评价。其实, 对于今天 的学生来 说, 教学生写 作文, 不如“哄”学生写作文。

其次, 评价要有文学色彩, 讲究个性。我总是认为, 一个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文气, 要有语文教师独特的气质。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 教师从某种程度上, 也应是让学生佩服的写手。评价学生作文时, 要把评语当成老师的作品, 要有自己个性见解和文学魅力, 给学生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在评价中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思想和文采。假如一个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 思想陈旧迂腐, 语言干瘪无味,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实在很难。

再次, 要明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将辛辛苦苦写成的作文交给教师, 总希望得到教师恰当的评价, 教师积极热情的期望, 会感染学生。所以我们的评语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 寻找闪光点。

最后要少点 “教师包办”的习惯。我们平常评改作文, 或精批细改, 或重点批阅或粗略地打个分数。然后在课堂上对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加以讲评。这种评价方式, 其实是一种辛辛苦苦的无效劳动。新课程改革, 就是要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打造教学个性的环境。我们少些看重数量的检查方式, 对教师放心点, 不要管他是全批全改, 小组合作, 还是互批互改, 自主评改, 只要他把作文教学进行的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学生写得兴趣盎然, 就是对作文教学的负责。

卢梭说: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面对作文现实, 让我们深刻反思到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导, 我们盲从的那些法宝, 技巧, 已经不适应新课程作文教学。唯有回到新课程之路上, 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情感和思维的新天地。

摘要:透视高中作文日常教学现象, 从三个方面反思存在问题, 提出将学生看成思考者的全新理念,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三维目标确定作文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编排体系和学生具体学情设计作文训练过程, 运用多元作文评价方式, 从而使作文教学回归到正确轨道上。

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 第11篇

但就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无论可立的现象。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几乎普遍存在着形式化、概念化,不但语言雷同,用词造句更难于理解,病句违反语法和语言规律的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和网络上流行的离奇搞怪的言辞也常常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受此影响,学生的心灵被扭曲,出现了一种新的“八股文”现象。比如:做好事、献爱心,大都用同一表现形式和手法。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毫无新意和变化,语言失去了多样性,笔下的人物只有共性,失去了个性,丰富多彩的生活,被写得无趣、无味。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活跃,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无法排除的,中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各不相同,作文的风格自然不同。而现在中小学生笔下的作文,手法过于老练早熟,往往不是空发议论就是老气横秋,目空一切的大话,说是抄袭又指不出具体出处,但粗略一看却似曾相识。

当然,中小学生初学作文,模仿一些范文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必需的。大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心目中的负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故有的作文大段大段地寻章摘句,学生的书包里,课桌上摆放着如何作文的范文、范本,几乎人手一册,多的更达数册。作文不动脑、不用心,不用自己的语言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而照抄、转抄、互抄也是随心所欲。

对中小学生的作文,当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什么文风、文体、文艺思潮之类的标准对他们显然是不适宜的。但学生迟早要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的社会,而社会上的官话、套话,“假”、“大” 、“空”的文章也不能不影响到他们,这样下去,大家都用同样一个腔调,开口闭口都是一成不变近乎外交词令,又如何去做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工作,如何去同群众交流,如何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要改变目前学校广为流行的这一普遍现象,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作文入手,我个人认为,一般还是少用命题作文为好。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作文课堂应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创造和能力的培养,开放思维。作文前,应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收集、处理信息,对资料信息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内涵,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放体裁,不拘形式,说写结合的作文课堂,应设立手口并举、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天地。比如即兴演讲、辩论会等等,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借鉴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这样使口头表达、笔头书写、思维训练、文章构思同时得到训练,学生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去写,打破传统式的“八股文”,克服新式的“八股文”。倘若思想不自由,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作文,结果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但形成新八股,是不可能产生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家的。

在教育改革中,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改革,绝非易事,因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提出问题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要改变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应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写起,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不宜过多地使用形容词和过分的情节描写,以学生自有的心灵特征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刻画人物。要用通俗自然的文字,开展对各种各样事物的描写,不要游离于事件和人物的中心。描写只是一种手法,为主题、为中心情节服务才是描写的目的。

《母爱》作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12篇

本次习作缘起于笔者的一个同事。他曾因身体有病, 连续两月没有到校上课, 在医院期间, 他班学生竟无一人问候, 也没人打探他的消息。此事让笔者颇多感触:现在的孩子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 太缺乏感恩品质。为此, 笔者想通过习作, 帮孩子找回失落的人性光辉——对他人的关爱和感恩。要感恩, 首先就应从母亲开始, 所以选择了这一话题。

二、习作要求

1. 能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表现母爱。

2. 能写出事例中体现母爱的细节, 丰富文章内容。

3. 能在写作的同时, 从生活细微小事中感受到母爱的存在, 从而产生一种感恩情结, 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三、设计理念及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 是学生生命独白、心灵对话的过程。习作课应该成为学生一次次心电感应的过程, 一次次提炼人生经历的过程。本设计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活动, 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真真切切地流露真情, 表白心灵。而当代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容易对周围的人与世界漠不关心。因此, 鼓励学生讲述真话, 吐露心声, 尤其是于细微之处捕捉真情, 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要克服难点, 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应切实转变观念, 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 创设情境和学生开展心灵对话,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 让他们在习作中“畅所欲言”。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出母爱。

(1) 请学生回答“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 老师讲述一个有关母爱的小故事。

(3) 同学谈听故事后的感受。

(4) 师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深情讲述, 孩子们一定能找到深深母爱的感觉, 从而便于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引入本次习作的话题。而引导学生交流小故事, 使学生在细细体会中品味母爱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 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悟生活的思维方式, 又为话题的交流与写作方向作了铺垫。

2. 师生互动, 诉说母爱。

(1) 师说:在一首歌曲中有这样两句话,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们有过同歌词中描写的一样的经历吗?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让一两名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例, 教师先不急于指导细节,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

(2) 让学生小组进行交流, 保证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个可以成文的事例。

(3) 指定一名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发言, 帮助他把母爱进行细化。

设计意图:教师用自己感受最深的两句歌词同学生分享, 使习作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经验分享的真实生活境遇, 同时, 也便于他们从自己的记忆库中调取出与本次习作要求相匹配的素材。

3. 真情流淌, 表达母爱。

(1) 有位同学也写了一篇反映母爱的文章, 想看吗?边读边思考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出示文章:……

设计意图:当学生读完这篇习作范文之后, 最需要的是倾吐此时心中的情感, 因此, 在此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心中情感的倾吐。

(2) 交流:文中的那位妈妈像你的妈妈吗?哪些细微的地方让你感到了母爱?

(3) 师小结:细微处见母爱。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 自己动手, 把你想到的事情中最能体现母爱的那些细节描写出来。

(学生着手习作, 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要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教学环节, 学生的记忆已被唤醒, 生活储备已被激活, 真情已自然流淌于笔端, 并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与点拨, 将学生零散或模糊的感觉提炼成具体清晰的画面, 凝聚成形象生动的具象, 从而使学生的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4. 师生分享, 评议母爱。

(1) 有针对性地出示学生习作。 (好、中、差)

(2) 其他同学认真读, 边读边想习作中哪些地方流露出了母爱, 哪些地方的细节描写得不够具体。

(3) 学生交流:对写得不够具体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把细微的地方再想细致一些。)

(4) 师总结母爱。

设计意图:习作评议以作品分享的形式出现, 使学生在评品、建议中相互启发, 互相感染, 产生共鸣与顿悟, 同时, 也是对这堂习作课教学终极目标的观照与回应, 教师的总结是对习作内容的拓展, 使该主题在更广的学习和生活背景中得以延展与提升。

(5) 再次修改, 让习作更加完美。

五、课后感言

上一篇:运动员心理因素下一篇: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