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唱法范文

2024-09-23

科学唱法范文(精选7篇)

科学唱法 第1篇

呼吸不管在美声唱法, 还是在民族唱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呼吸,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更出色, 表现人物情感时才能得心应手。

在这里可以将演唱时的呼吸由吸气、呼气、换气三个方面组成, 在进行吸气时, 保持放松的状态, 口鼻同时深吸适当量的空气, 空气从口中吸入腹内, 逐渐气沉丹田。始终要保持一个不勉强、放松随意的状态吸气。吸气时全身放松, 假如以紧张, 肌肉紧缩会影响喉部的发音效果。呼气时心要静, 平缓有节奏的呼吸, 做好呼气要注意感觉喉部的一个支撑点, 使呼吸与发声完美的结合, 达到更好的效果。进行呼气动作时, 向上提横膈膜, 同时两肋逐渐往回收, 让气息更好的通过肺部达到喉部。要注意的问题是, 呼气时两种力量互相配合完成的。一种是呼气肌群向上拉的力, 另一种是吸气肌群向下拉的作用力一同完成的。

演唱时必须有呼吸抗衡的控制, 在吸气的同时有呼气的状态, 呼气的时候有吸气的状态, 这样就能达到一个呼吸对抗的效果。在找到了这种状态后, 在吸气呼气上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气息的支点。在演唱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换气的方法, 有较好的换气方法能否使呼吸顺畅的进行循环, 也能让呼气平稳的延长下去, 这里就要注意在换气的时候禁止将呼吸的部位向上移动。气息训练的时候, 将歌曲放慢适应自己呼吸的速度, 慢慢的提高速度, 使在进行演唱时的换气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要想将歌曲带入自己的感情铭记人心并且保持优美持续的唱法就必须在气息方面多注意, 让声音找到支撑点, 高低的交换轻松, 在气息方面就应该下苦功夫。

2 民族唱法中的共鸣

在声音的共鸣方面, 笔者想引用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你用嗓子用得好不好, 真假声混合比例程度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决定于你是不是充分地用了共鸣。”将演唱时的真假声完美结合, 两种声音与人体乐器的声音混合后能达到高效果的共鸣, 始终保持着高亢、磁性的声音, 这样听众听起来就会有优美、饱满、圆润的共鸣效果。这里引用一句金铁霖教授的话:“声音是歌唱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其中要先讲共性, 才讲个性。”其中的共性就是指在发声时要保持呼吸顺畅的一个通道, 能清晰的把每个字表达出来。这就是真假声混合产生的共鸣。这里面的真假混合声也分为真混、假混、真假掺半几种形式。一般来说, 唱美声必须带动全身以假混、假声来演绎这首歌曲。不过这主要是靠着先天的嗓音条件来决定的, 多种的民族声乐混合声。真混带来的感觉就是饱满、敞亮, 将混声与真声结合, 既有混声的共鸣又有假声的感觉。演唱《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灯可以选择低声区比较厚实的。假声, 假声的声音特点是圆润、柔和, 在低音范围会比较弱, 容易统一上下音区, 在演唱幅度较大的声乐歌曲时比较适合。混合真假声音的, 唱起来具有灵活性, 音色特点是既明亮又圆润, 演唱的歌曲曲调跨度大, 像陕北民歌《兰花花》等。

歌曲不管选择哪一种混合声音进行演唱, 都是科学的使用腔体发生共鸣, 属于科学的选择唱法模式, 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在声音的变化幅度上、音色以及音域上。综上所述, 必须要合理正确的使用共鸣腔体, 运用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声音, 完成上下声区的统一, 演唱者才能够具有很强的歌唱实力、宽广的音域以及很强的表达音乐的能力。

3 民族唱法中的咬字

声乐就是将人作为一个乐器来发出优美的声音, 将所表现的声音用语言传递的形式与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 假如演唱一首声乐作品, 连最基本的吐字都听不清楚的话, 听众是体会不到这种共鸣的感觉。由我国文化语言的特点就决定了民歌的演唱方法必须吐字清晰, 字正腔圆。要想把歌唱艺术语言表现得清晰悦耳, 还需要我们抓住字头、字腹、字尾的规律, 咬吐字头、发好字腹、收好字尾.我国的民族唱法是很讲究“吐字收声的”。这也是我国民族唱法吐字清晰的密诀之一。 (1) 字头指读好字音当中的字头而言的。吐字时字头喷发有力, 不仅利于字音清晰, 而且对声波的往前运动也是大有裨益的。能够准确的将听众带入状态。 (2) 字腹是整个字音当中的中心部分。它是字音当中口腔开度最大, 最响, 音值最长的部分。字元音是字腹的主要组成部分, 辅音是字音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将声音的整栋与口腔张合程度结合产生的共鸣, 字腹在音乐旋律中应保持住它的准确度, 无论旋律如何变化, 字腹怎样延长, 它的发音状态始终要保持不变化, 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字音准确。 (3) 我们发开尾的汉字字音时, 就是用发字腹的口形状态来发字尾的音。在歌唱语言运用当中, 字尾能否收好对于字音的清楚程度如何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收音时确保准确无误的利索回收, 为之后的演唱做铺垫。我们要对艺术语言精益求精就应吐好字头, 发好宇腹, 收好字尾。唯有这样精细的要求方能将艺术语言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这对气息的大小、真假、虚实、强弱的变化要随着感情走。

4 咬字与共鸣的关系

4.1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要在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咬字清晰的特点。

我们知道声音是经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 再由口咽腔发出。口咽腔主要是由口腔两边的柱肌、咽肌、软口盖、舌后部等这些肌肉组合而成的。因为这一块的肌肉主要是软组织, 再加上上下颌开闭配合, 使得口咽腔的可塑性很高。当我们想要发出某个声音的时候, 口咽腔接到指令就会迅速的调节肌肉配合发出想要发出的声音的特点。也可以说, 每个字的元音, 都是在口咽腔实现最早的发音状态。在这个过程中, 软口盖和舌后部都是发音最关键的部位。

4.2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要在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咬字清晰的特点。

因为字头、字尾的原因, 导致歌唱中咬字不清晰。这里面字头特别的重要。虽然在发出字头的声音时, 只是一个瞬间很快的事情, 但是也一定要清晰、短促的说出来这关系到咬字是不是清晰的重要部分。当然, 在发出一个字的音的时候还有字中和字尾。所以从字正腔圆这个角度来说, 我认为, 咬字可以分为字头、字中字尾两个部分。一、字头, 也就是要发出声音的初级阶段。二、字中字尾, 也就是共鸣部分。出声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字的字头清晰的发出声来。共鸣部分就是把字中字尾好好的发出音, 就能发出圆润清晰有共鸣的声音。在清晰的发出字头音之后, 声音穿过已经开启的口咽腔以及抬起的软口盖这个范围, 在共振充足后, 把共振传到口腔前面的比较硬的腭上。这样可以使硬腭弓以上的各个窦腔引起共振, 从而获得靠前、明亮而又圆润的声音。

5 结束语

现今, 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 音乐种类也越来越多。中国音乐百花园在引入外来音乐的同时, 也要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所以民族唱法的科学性是及其重要的。同时, 在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中, 人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学会比较、学会借鉴, 将多种音乐文化互相结合, 用科学的方法展现各民族中不同的音乐特色。所以, 我们才能以开阔的胸襟拓宽民族声乐发展的途径, 丰富民族声乐的内涵, 与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接轨, 发展多元民族声乐, 让民族声乐艺术迎接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马腊费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2]马腊费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民族唱法必须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2篇

关键词:民族唱法,音乐体裁,演唱体系,声乐研究,科学性,艺术性,探索实践

我国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今天无论在数量、内容、形式、创作和表演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民族唱法更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歌唱这门艺术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各地域各民族都有着自己土生土长的歌唱特点。最初的歌唱都是业余活动,也没有职业作曲,牧羊人、砍柴人,拉纤人、种田人都用歌声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歌唱他们劳动、恋爱等生活。这种人民群众创作的歌唱艺术,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却民歌体裁。它的特点就是与劳动的内容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方言音调上发展而又带有地方特色。如:山区民歌高亢、草原民歌辽阔、江南民歌婉转、高原民歌嘹亮。再如:劳动号子,不管是搬运号子、工程号子、还是船工号子、农事号子,它们的旋律都非常简单朴实,领唱部分的旋律性强,齐唱部分的旋律性弱,而且节奏简单,演唱起来也很自然,他们的演唱不讲究发声方法,只是为了更好的劳动而唱。

建国时期有人提出“新中国唱法”的要求,此后延续多年在声乐界展开了所谓土、洋之争的讨论。声乐演唱艺术本身存在着西洋和民族两种不同的演唱体系。50年来声乐演唱就是沿着这两条路发展的。一条是认真总结整理我国民族演唱的具体经验,从50年代开始,先后组织了许多民歌、戏曲表演艺术家如郭兰英、高洁、傅雪漪、俞振飞等人,以及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音乐研究室”专门成立了以舒模、肖晴为主的学术小组,对民歌以及戏曲演唱中有关民族声乐演唱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与此同时,许多系统掌握西洋声乐唱法的著名歌唱家如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蔡绍序、张权、王品素等都从主动热情学习传统演唱中认真探索和掌握解决西洋发声基本技术与中国语言之间存在的矛盾,更好地掌握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演唱。专门探索民族声乐的出版物有管林编写的论文集《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姜家祥的《民族唱法探索》、五永全的《论民族声乐教学》、常香玉的《我演唱〈红娘〉一一兼谈民族唱法的我见》、丁雅贤的《对民族唱法的认识与体会》等。

另一条路线是对西洋声乐的介绍与研究。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又假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唱整体,可以理解为“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色彩的真声“。也可以说”将假声唱在真声位置上,或真声唱在假声位置上“。

“情”是指演唱声乐作品时的感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因为任何声乐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字里行间都在表现词曲作家的情绪和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情。情的表达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民情感表达方式和观念的欣赏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民族个性”。情的表达要掌握好分寸,过了头就会让人感到没有深度和外在,需要奔放和迸发激情时,仍然四平八稳,含而不露又会显得温文尔雅缺乏热情和力度。感到不解气,不过瘾,难以使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东北民间乐曲改编的大型民族声乐作品《江河北》难度大在,音域宽,音乐一开始就要把感情投入到作品规定的情境中,把每个旋律都用喜、怒、哀、乐贯穿起来,达到将作品唱得感人,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有了情,声音技巧才有的放矢。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情气畅声则顺,无情气短声则单”。

“字”是指歌唱中的语言,也就是常讲的“吐字”。歌唱中的吐字对于每一位演员来说更为重要,如果字不清楚,让人难以听懂,是难以打动观众的。明代著名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之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在我国传统的戏曲和曲艺的训练中,将吐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总结出“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等经验,可见“字”的重要性。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 第3篇

1.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主要通过颅腔共振从而产生共鸣,在发生时尽量竖向张开嘴巴,打开颞下颌关节,声音尽量向后靠近后槽牙,气成丹田,寻找发声位置,美声唱法,演唱时一般要求演唱者五官放松。在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盛行,由意大利领导,发酵到欧洲各部,文艺复兴之时,经济不断地发展,城市生活改善,人们从追求生活物质需求转向到文化需求,开始不断地追求自己生活热趣,美声唱法开始传播。

2. 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顾名思义是现在流行歌曲唱法,唱法丰富多样,相对美声唱法更为大众化,它多为通俗性的演唱方式,更为自然,多自由方式,加以自身技巧修饰发声歌唱。流行唱法始于19世纪的欧洲,后传入美国后经由美国开始改进,广泛传播,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人们长期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急需一个发泄口,此时音乐成为最好的发泄通道。在受工业革命时期的影响时,最早的音乐流行唱法也带着浓厚的重金属气息。例如,爵士、朋克风、说唱等流行唱法。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特点

1.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演唱特点

无论是在现在还是过去,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唱法贯穿在各个演唱会之中,其中最为出色的要数欧洲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这部剧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剧情类似中国的《人鬼情未了》。讲述了恋人和魅影之间的爱恨纠葛。在歌剧中一首插曲震惊了全场,它以两种唱法展现在观众前面,一种是传统美声唱法,一种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在音乐剧的形式中,采用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方式,特点鲜明,在传统美声唱法中加入流行元素,在大众普遍容易接受的程度上添加一抹古典情怀,演出更为精彩,又贴近生活,同时不是去传统音乐剧的高贵典雅,为整场演唱会添加不一样的色彩。

2.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基本特点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基本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音乐高潮中,以极大的高音带动全场的氛围,声音的线条被极大地柔和化,带来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高贵古典中带来一丝平易近人,借助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融合的技巧,使声音更富有感染力。传统唱法古典浑厚,音色低沉,以强烈的颅腔共振来达到声音的饱满,压低声线,起到控制全场的效果。相对于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更加自然、随性,流行风格演唱时歌手更加放松,通过音响设备,麦克风等设备和现代流行唱法在扩大音量的同时将音质进一步美化。当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时现代流行唱法融入了古典美声唱法,声线具有轻柔,自然,控制力强等多种优点,声线更富有创造力,加强了歌曲的艺术性。

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研究

1.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原因

现如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声乐的广泛传播,引来一众音乐爱好者的相继学习的浪潮。流行唱法门槛低,入门比较快,相对于美声唱法的高门槛,系统化,技术性要求高的一系列要求让人望而却步,流行唱法更加为大众所接受,但长久以往,传统单一的流行唱法的弊端开始显露落后于时代潮流。单一传统唱法技术性不足,演唱手法过于单一,相比之下,想要提高一个层次,进阶的演唱者就必须要寻求更好的提升手段,此时美声唱法就将成为多数演唱者的提升手段,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会更进一步对音色进行良好的润色,音质更为清晰,更好地拓宽演唱者的音域,提升音乐水平。

2.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融合的意义

从19世纪到21世纪,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的形式不可逆转,二者之间的契合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赏析感,艺术性。音乐表现形式兼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使音乐技巧不断成熟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并且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已经在国际上具有深厚的发展,带动音乐层次上一个质的飞跃,二者的融合带动了音乐商业化的发展,带动音乐产业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音乐从业人员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的发展。音乐市场的蓬勃发展更能科学规范的掌控音乐信息,提高音乐质量,产教融合,推动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经济,增强国家软实力,带动音乐现代化、综合化、多元化发展。利用网络体系,音乐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不同民族风情,国家差异都可以完美的融合,经过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加工,使之更好更快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风情,完全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声音的淳朴和声线的质感被演唱者的中高音带动,表达了作曲,歌唱者内心的诉说,增强音乐亲和力,强烈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带来一种情感的共鸣,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起伏。低音以一种低重音形式则带给观众安全感,增加音乐的掌控力。给人明亮饱满的冲击,歌曲中的人物鲜活的跃然在心上。

四、结语

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是经过时间的洗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不断地发展。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不断地融合发展是音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推进二者的融合,音乐才能更加的深入人心,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了解音乐的艺术性、神秘性、系统性。科学的学习音乐唱法,利用更好的表现形式,才能展现音乐的美妙。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融合,增高音乐文化水平,提高国家软实力,才能促进音乐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现如今,音乐的广泛传播,音乐爱好者不断增长,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是现行音乐浪潮的必由之路,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一种奇特表现形式具备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优点。音乐可以抒发人们内心情感,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将声乐的教学变得更加的人性化,音乐以这样一种灵动的姿态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音乐魅力。

关键词:美声唱法,流行唱法,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郑昭玥.浅谈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以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J].北方音乐,2015(6).

[2]孙维美.浅议音乐剧中美声唱法与多种演唱风格融合[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2).

[3]金鑫.从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克丽丝汀的唱段与角色表演分析看音乐剧表演[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喻晓雯.中美美声教学的比较研究(四)——论中美本土唱法的差异对美声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4).

[5]朱宇鹏.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结合的探索[J].明日风尚,2016(14).

[6]孟新洋.民族声乐中的气、字、声的结合问题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3).

通俗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第4篇

通俗唱法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性,它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主要采用的演唱技巧包括假声唱法、低吟唱法、气声唱法等,对于喉咙位置、气息的变换要求并不规范,其中心是情感的表达。如果说唱美声是在朗诵诗歌的话,那么演唱通俗歌曲则更像是情感丰富地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通俗唱法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特点是其成为“流行歌曲”的关键,但是,随着音乐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理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艺术造诣的追求越来越高,而音域也变得越来越广,这对流行音域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7世纪到18世纪,美声唱法在意大利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一套严格标准的唱法,并被称为“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这种唱法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音色优美,变化多样;二是统一科学地将人的声区划分为高、中、低,并发现了各个声区的特性;三是科学划分了六大声部;四是有科学的练声、发声方法。而在演唱中,注重喉咙打开、呼吸控制以及共鸣技巧等,因此美声唱法也被认为是所有唱法中最讲究、要求最高的一种演唱风格,演唱发声明亮、饱满、准确、圆润。好的美声歌唱家应该具备两项基本素质:一是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自如进行真假声切换和共鸣的控制;二是具备天生优美的嗓音,能够在较大音域中用完美的嗓音演绎音乐作品。

二、通俗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必要性

美声唱法的特点决定了其鉴赏的主要依据更多的是其演唱技巧,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像是阳春白雪,没有足够的音乐理论功底很难欣赏和演唱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虽然说不上是下里巴人,但相对于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更注重情感表达,而情感的表述往往更能打动普通听众。也正因如此,通俗唱法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流行的唱法。但是,通俗唱法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要向其他唱法借鉴,而美声唱法则可以为通俗唱法提供不小的帮助。

首先,借鉴美声唱法,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通俗歌曲是以情感表达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任何能够有助于表达音乐情感的元素都可以融入到通俗歌曲中来。而乐曲的曲调、节奏上的变换是音乐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美声唱法能够驾驭更广的音域,这也就给通俗唱法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手法。

其次,在唱法上,美声唱法能够弥补通俗唱法的不足。很多没有经过美声训练的人在演唱通俗歌曲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在演唱一些旋律变化比较多,音调较高的歌曲时,常常唱到一半就难以控制自己的声音,出现发声不准甚至是断声的现象;有的时候气息调整不合理,导致唱歌时底气不足,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受到种种限制,这些人在演唱时往往只能勉强演唱一些节奏变化不大、音乐跨度较小的歌曲,即便如此,都还不能将歌曲演绎到淋漓尽致。如果能够在学习唱通俗唱法之前,先进行美声唱法的基本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的练习发声,掌握气息和共鸣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周杰伦的一首《发如雪》中,高音的高度甚至超过了两个八度,演唱难度极高,如果没有扎实的唱功是很难演绎的。

第三,随着人们对音乐认识的不断提高,对音乐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孙楠与戴玉强共同演唱的一首《你快回来》,融入了意大利经典美声作品《今夜无人入睡》的元素,美声唱法融入经典流行曲目这一变化给听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让人们对这首歌曲有了新的认识;而一首融合了美声和通俗唱法的《告别时刻》更是让莎拉布莱曼一曲成名。通俗与美声的融合,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三、通俗音乐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借鉴

通俗唱法被大多人认为是“千差万别,并不统一”的。通俗唱法的特点是以情感表达为目的,音乐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它的唱法也就随之具备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到演唱上,就表现为演唱者着重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没有固定的规律。但这种不规律是指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练声、发声方法,对于演唱水平是有要求的。如果一味张扬自由和随意而突破了音乐基本的底线,那么通俗唱法难免陷入不伦不类的地步。因此,通俗唱要在演唱技巧及训练方法上,向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取经”,可从训练和演唱两个方面借鉴:

(一)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和训练方法

无论是任何唱法,其发声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歌唱发声器官可分为四个部分: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其中发声器官有喉头里的声带;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肺、横膈膜、肋间和腹肌等;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口腔、鼻腔和鼻咽腔等;语言器官包括齿、唇、舌、喉、硬腭、软腭等。而歌唱发声有三个要素,即作为振动部分的声带、作为动力部分的气息和作为共鸣部分的声源等。美声唱法的训练中,气息的训练尤为重要。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气息的运用上实际上是想通的,两者的区别只是在于美声唱法呼吸的规模和强度都要明显大于通俗唱法,但二者都是以口、鼻、咽、喉、气管为呼吸通道,而美声唱法又是完全适应演唱者需要的,所以通俗唱法完全可以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呼吸的练习方法包括:一是快吸气、慢呼气的方法,用类似于半打哈欠的感觉来练习;二是缓慢的吸气呼气,呼气时发嘶声练习;三是使用音阶加母音的形式进行带声练习;四是运用歌曲的旋律加母音练习等等,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吸气和呼气的速度、弹性练习、拉长发声等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基本功。经过长时间的联系,可以对改善气息起到很明显的作用。基本气息掌握之后,还要努力练习通俗音乐演唱时的气息变化,关键是牢记吸气、控制、换气三个关键点。吸气过程中,要保持胸腔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以保持吸气的深度和速度。气吸足后,立即进行演唱,这时就需要对气息进行控制,例如在演唱长音的时候,只有合理地控制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气息。换气则是上一个呼吸循环结束之后重新进行吸气的过程,换气除了基本功练习外,还要注意换气时机的选择,这对于演唱的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

对歌唱高音而言,头腔共鸣的训练也至关重要。训练时,具体的做法是放开下腭,舌头上提,保证口、鼻、咽之间之间的通道有一定的宽度,而声波就可以通过通道传递到脑腔和鼻腔,达到脑腔共鸣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用脑袋唱歌”。当然,头腔共鸣是和胸腔、口腔共鸣密不可分的,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上。

(二)把美声的唱法融入到流行歌曲演唱中

美声唱法的要求主要有三点,即一是要把喉咙打开,二是保证足够的气息支持演唱,三是将声音保持在高位置上进行演唱。通俗唱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演唱要求并没有必要像美声歌曲那样严格,但这些演唱技巧对通俗唱法的演唱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先说气息,任何优秀的演唱都需要建立在足够的气息上,气息不足就会造成音色失准甚至断声等问题。相对美声唱法来说,通俗唱法并不要求气息太深,只要能够保证自如的演唱即可。而喉咙也不要求完全打开,演唱时使用喉内肌进行发声,让喉外肌尽量保持放松状态,这样可以保证气息的流畅性。另外,通俗歌曲的特点决定了其并不需要像美声那样用高位演唱,具备一定功底的歌手可以在高音处借用美声的唱法,使用假声轻轻带一下,将会形成一种非常美的效果,但演唱者的声音一定要保证饱满。

演唱时,美声唱法需要保证共鸣,通过明亮,有穿透力的声音打动听众,因此,打开喉咙、保持气息控制以及高位置的安放对于美声唱法是极为重要的。通俗唱法是通过话筒将声音传递给听众,不需要声音的穿透力,甚至可以出现“沙哑派”。但是只有具备美声歌手那样扎实的功底,才更容易做到吐字清晰,声情并茂。也只有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才能自如地把自己的歌曲演绎出自己的情感,才能用歌声打动听众。

四、结语

通俗歌曲具有通俗性、自娱性、丰富性的特点,由于通俗歌曲的广泛包容性,使得它能自如地吸收其他歌曲的优点,本文就通过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分析了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意义和方法。这种借鉴,对于通俗音乐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能够让歌曲的演唱者、学习者以及听众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美声唱法,了解更高雅的艺术,进而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摘要:美声唱法作为一种高雅的、经典的演唱风格,对于通俗唱法是有借鉴作用的。本文通过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对比,阐述了通俗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必要性,并从练声方法、艺术表现等方面提出了通俗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和具体方法。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位置”的比较 第5篇

一、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概略

(一)中国民族唱法及其沿革

广义的民族唱法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现在一般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口腔和头腔的局部共鸣。

1、民间演唱及其特点

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民间称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而且很具特色。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声音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2、民族唱法专业化发展

2 0世纪中期,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涌现出众多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如才旦卓玛、黄虹、鞠秀芳、郭颂、何继光等,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等这无疑给民族声乐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声乐逐渐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引起了世界的观注。民族声乐演唱家:朱逢勃、李双江、吴雁泽、蒋大为、李谷一、彭丽媛、阎维文、宋祖英、张也、王宏伟、刘和刚等,他们因声音明亮纯净,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准确,演唱轻松自然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二)美声唱法及其发展沿革

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的传统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其中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从而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的"美声唱法"。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

1、在1 7--18世纪,阉人歌手对美声唱法贡献

这时欧洲出现的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颠峰,在声乐史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演唱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美声唱法的新发展

进入19世纪后,以罗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lle)、贝利尼(Bellini)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自然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 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至此,声乐演唱以其更富有男子气慨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声音而成为声乐技术发展的时尚与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杜鲁雷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与兰培尔蒂父子学派等四大美声歌唱流派。

3、二十世纪,美声唱法的在世界传播

二十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EnricoCaruso1 873-1 9 2 1).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BeniaminoGigli1 890-1 957),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MariaCallas1 927-1 977),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Pavarotti1 935-),多明戈(P l ac i doDom i ngo 1 941-),卡雷拉斯(JoseCarreras1 946-)。他们的歌唱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

二、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位置”比较

1、呼吸位置的比较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是对民族唱法呼吸要求最精辟概述。

2、喉头位置的比较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可见,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3、共鸣位置比较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

4、咬宇部位的比较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

5、两种唱法声音位置的比较

(1)声区上声音位置的比较

美声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后一些,民族唱法声音位置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采用混合声区演唱,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上升,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区,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在中、高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声音照样明亮靠前。

(2)语言特点及位置比较

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元音平正而圆润、流畅。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元音结尾比较单纯,有音节重音,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有利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所以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地表现个性特色。

三、在我国民族化的美声唱法与美声化的民族唱法

经过多年来一代代民族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大胆探索,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

另一方面,我国声乐届为了使美声唱法为广大的人民所喜爱,则有创作了出了大量的美声特征的中国声乐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以美声的技术要求表达民族特征,这便是民族化的美声唱法。

总之,两种唱法在我国同放异彩,相互交融并有机地结合,促进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老百姓也更喜欢我们的演唱,是每一个声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思考 第6篇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由来之概说

(一) 民族唱法的由来

从广义上讲, 民族唱法应该是民歌唱法、曲艺唱法、戏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系统的总称。而从狭义上理解的居民组唱法是专指民族新唱法而言。它既继承了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 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吸取了世界上先进科学的发声方法。是以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为基础, 以科学发声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以及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唱方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中, 都曾创立过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 著有不少有研究价值的声乐论著, 产生过许多名唱、名伎歌手。如《列子·汤问》中说:秦青有“声震林木, 响遇行云”的雄壮歌喉;韩娥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神妙歌声。这说明早在2400多年前, 我国民间歌唱家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清末时期, 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日益繁荣丰富, 演唱技巧更加精益求精, 并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本来就是集各民族民歌、曲艺、戏曲的唱法之大成, 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 它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声、行腔、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

(二) 美声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的意大利原文是“bel canto”, 意为优美的歌唱, 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 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 一种声乐学派, 因此又译为美声歌唱或美声学派。十六世纪末, 意大利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潮流的影响, 成立了佛罗伦萨创作小组, 从而诞生了歌剧《达芙妮》和《欧里弟斯》, 打破了当时复合音乐织体的音乐形式, 强调单声部旋律的主导地位, 担任主旋律的独唱形式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说明作品思想的主要表现手段。为了使独唱更好地、有吸引力地取代人数众多的合唱, 担任独唱的歌唱家不得不发展他们的嗓音潜力, 使他们的嗓音更具有宽广的音域、华丽的色彩和高难度的花腔技巧, 来达到歌剧作曲家的要求。由此就产生了美声唱法。它的形式和歌剧的诞生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 是意大利歌剧创造了这一歌唱学派。美声唱法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者是17—18世纪经过了阉割的男性歌唱者, 由于他们在生理上动了手术, 他们便自然地具备了女声音域中的高音, 又仍然具备男子的体力和呼吸量, 再加上他们娴熟的歌唱技巧, 使美声唱法早期的声音特征具有华彩、优美、轻巧华丽的歌唱风格。直到19世纪, 歌剧角色才逐渐被男唱男角、女唱女角的自然人声所代替, 阉人歌唱才真正结束, 西欧声乐艺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唱法和美声唱法发声特点之异同

民族唱法讲究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 以字带声, 字正腔圆, 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 感情饱满、动人, 注重相应的形体表演, 语言清晰、易懂, 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动力, 行腔委婉动听;讲究民族风格、韵腔。总而言之, 情、气、字、声、味、表、像的完美统一, 是民族声乐演唱的最高境界。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是发声自如、声区统一, 一般有着两个八度以上的宽广音域, 十分讲究声音的连贯、音色的优美, 强调音量的控制, 注重声音的穿透力, 注重声音高位置, 相对稳定的喉头, 横膈膜的支持, 即深呼吸、高位置、打开喉咙。强调呼吸和整体共鸣的作用, 科学地将男女声分为不同类型的六个声部。

首先分析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

(一) 从气息的运用上讲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乐典籍上早有“气功则发声”、“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四点:

1、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 有时一字数音, 一腔数板, 必须在正常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 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 还需采用偷气 (不让人察觉的吸气) 、抢气 (在短时间内急速吸气) 、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 共鸣比较集中, 采用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 (支撑点) 在脐上至腰间, 这样便于储存气息, 控制呼气, 以便灵活的发声。

3、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 气流外围的肌肉 (吸气肌肉群) 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 以此形成与呼吸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 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

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 还要做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 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 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顿音”是呼气在支持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二) 声带的作用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 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 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 主动向下挡气, 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 使发音集中明亮。

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 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和疲劳, 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 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 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的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 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 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三) 共鸣的作用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 (头腔) 、咽腔和喉腔的共鸣, 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 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 形成以上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 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 喉结相对稳定, 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 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 抬起软腭, 放松下巴, 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 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 (即鼻腔、头腔共鸣) , 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的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 这是永久性的, 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 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种共鸣焦点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下面分析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它的音色明亮、丰满、松弛、圆润, 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其次是它注重句法连贯、声音灵活、刚柔兼备, 以柔和为主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在技术上有如下特点:

1、从呼吸上讲。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 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吐字, 谁就懂得歌唱”。

2、从起音上讲。要求有轻松、明亮、准确、圆润的起音。起音分软腭起音和硬腭起音两种。初学者宜以练软腭起音为主。跳音练习其实也是一种很有益的起音练习, 有利于锻炼呼吸支持、喉头的积极配合和集中声音的共鸣。

3、从声区上讲。声区的统一是美声歌唱训练的试金石。美声唱法取得声区统一的方法是:强调唱好各声区间的过渡音, 就是唱上行音阶时, 要把前一个声区的最后三个音唱得捎带下一个音区的特征 (即虚些、假些、暗些) ;唱下行音阶是, 较高声区的最后三个半音, 要唱得稍具有较低声区的特征 (即实些、真些、亮些) 。这样逐渐的量变过渡就可以避免由于从这一声区到另一声区的突变产生的破裂音。

4、从声音的连贯上讲。连贯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 又是美声唱法的旋律线条优美动人的主要特点。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音量忽大忽小、音色忽明忽暗或出现破裂音、呼吸控制不佳、气流逼紧、母音的共鸣位置不统一等都影响声音的连贯。用发子音的部位来唱母音是造成声音不连贯、不统一或白声的原因之一。

5、从音量上讲。美声学派注重追求圆润、明亮、优美而抒情的音质, 其格言是“追求音质, 音量自然会来”。它十分重视在一个单音上渐强渐弱的控制能力的训练。这不仅是训练呼吸控制和音量变化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使声音松弛富有弹性, 音色有多样变化, 以丰富艺术表现力和促使声区统一。声音的渐强渐弱主要是依靠气息来控制, 也就是要用呼吸而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音量变化。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来唱高音也是获得头声的良好途径之一。

6、从灵活性上讲。用快速的音阶、琶音、跳音或装饰音练习, 或用花腔的华彩段来训练歌唱者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 是美声学派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它可以促进声音松弛而富有青春活力, 有利于延长演唱寿命。

7、从音质上讲。明亮、丰富、圆润而又具有金属音质, 是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良好的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喉的低位置, 适度的软腭提起, 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又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 正确的舌位, 松弛的下巴和口型, 自然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的、协调一致的产物。理想的音质是既明亮又圆润, 既结实又松弛, 即所谓“又明又暗”。

8、从颤音上讲。美声唱法中正常的微颤是每秒6—7次, 过快过慢都会破坏声音的连贯或造成不悦耳的音质。过慢的微颤又称声音摇晃, 是喉头压得过低, 过分追求声音的深度或宏亮所致;过快的颤音又称声音碎抖, 是下颌肌肉紧张和过于追求明亮甚至白声所致。歌唱中微颤的快慢又与歌曲内容及情绪有关, 激动时快些, 宁静时慢些、平稳些, 它又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综上可以看出, 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 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粗、大有所不同。而美声区别于民族唱法最主要的特点,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混合共鸣, 声音真假混合, 共鸣同时出现。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 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 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体都调动起来, 并且美声唱法是全共鸣。这种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 特有的音响。但是也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要求掌握的内容和要求与美声唱法也有相似, 包括呼吸方法、歌唱腔体、共鸣位置、音乐感觉、民族色彩及风格特色、音乐线条的连贯等。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风格之异同

民族、美声两种唱法风格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表现方式的不同, 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民族历史原因的影响。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 宗教化的结果就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是具有既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性, 所以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 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的京剧表现方式, 因为我国经历的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克已复礼”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比较节制的。

2、民族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之间而且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意大利语、汉语等等在口腔位置都有所不同, 这也是造成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差别的主要原因。如:汉语有“韵腔”, 是单音节的, 而意大利语则有“音腔”, 是多音节的。

3、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美声唱法诞生的欧洲主要是以写实为主的艺术风格, 是直接、明朗的;而民族唱法诞生的中国则是以写意为美的艺术风格, 其表现就较为含蓄。

综上所述,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无论从发声或是歌唱风格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我国的声乐发展来看, 唱法的划分在发挥歌手特长, 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习惯, 推动群众音乐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划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这样的划分无疑将科学性、民族性、通俗性对立了起来, 淡化和放弃了互相学习和借鉴的意识。我认为在继承中国传统说唱、戏曲以及不同民族的民歌的同时还可以吸取西方音乐的独特风格, 借鉴美声唱法在解决歌唱中各种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样既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韵律, 灿烂的诗词文化及民族气魄, 又能形成新兴的、广泛的中国声乐学派。

摘要: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分别是诞生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歌唱风格和方法, 民族唱法孕育于中国传统的语言、宗教、心理和歌唱理论之中, 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美声唱法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一种产物, 在发声、共鸣、气息等方面均已形成科学的技术理论, 与意大利宗教观、艺术观紧密相关。是有别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又一科学的歌唱风格与方法。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由来,发声方法,演唱风格,异同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

浅谈通俗唱法与古典唱法异同 第7篇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就是现代意义上流行唱法的时间点, 而演唱方式则主要以欧美流行音乐为主。而如今被较多认可的一种唱法就是“SLS”唱法, 这种唱法最早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 存在于十七十八世纪。而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典唱法, 不仅仅创造了古代浪漫声乐艺术领域的新高潮, 更是对现代音乐的现代唱法有所促进。所以说无论是古典的唱法还是现代的唱法, 多具有一定的同性, 这点体现在对于声音的结实、婚后与温暖上。

每种唱法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共性, 但是如今的遵循的三种唱法的原则最应该被打破的, 但是科学的练声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三点要素才是科学的练法应该做到的, 第一, 是保健型的声音, 并且嗓子不会被唱坏;第二, 能够让听者们感到自然和舒适这点无论是自己唱还是别人听都是应该做到的;第三应该是能够将音乐的情感通过技巧和技法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如果不考虑音乐的风格因素而考虑单纯的训练声音方面, 能够达到各个唱法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人体的发声器官及相关系统做最有效并且高效的歌唱训练。所以应该将传统的思维定式有所改变, 将原来的唱法有所改变, 并且有所统一, 练声法足够科学, 而可以具有一个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在进行不同风格的演绎的时候, 主要是胸腔、头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快速转换胸部和头声部, 并且侧重使用假声和头声, 这是传统的呦德尔的唱法, 而侧重喉音和胸声则主要体现在摇滚、节奏居多的布鲁斯歌手上。

二、流行唱法与古典唱法的不同之处

(一) 不同的共鸣运用

局部共鸣在民族唱法中出现的情况较多, 而区别真声比较多的的是中低声区, 口腔公民和胸腔公民是这个区域较多的运用方法, 而混合生和假声的演唱主要在换声区和高音区, 并且局部的采用头腔共鸣。民族唱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混合共鸣, 这种唱法更加的淋漓尽致发挥各个部位的作用。

流行唱法较多的是使用真声清唱, 并且运用较多的是口腔的共鸣, 这样能够将自然状态保持到最好, 像是一种朗诵, 也像是说话, 并且流行唱法是会借助外部的话筒, 所以说共鸣不需要非常强大, 也没有将共鸣用到其他方法上。

(二) 不同的吐字与咬字方式

对于民族唱法来说, 起对于吐字和咬相当的讲究, 其中行腔的灵魂就是咬字, 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歌唱技巧。短小而准确的咬字是字头要遵循的地方, 而分明的收音和归韵则是字尾要注意的地方。其实最能表示情绪的就是歌唱的咬字和吐字的中字头。

对于流行唱法来说, 它并不宽阔的音域在借鉴了其他的咬字吐字的原则之外还有着其他的规律, 比如说正确而自然的发音, 这点不用区别去平常的语气与说法。但是不要梗塞与一个字上, 要不然在歌唱的时候就很难唱出流动性。当然, 也有具有圆润而饱满的声音, 一些例如“波”的爆破音也要相当注意, 将声音控制和调解好。最后则是不同的曲风要善于变化, 比如可以将曲艺民歌的做法应用在偏向民通的歌曲上, 也要控制声音不要有刻意雕琢的感觉。

(三) 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

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来说, 它是听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综合体。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说艺术魅力就显得相当重要, 民族唱法达到其艺术境界的方式通过结合声音和表演从而有一种情感与景色交融的效果, 并给它也有戏曲和曲艺上的表现内容, 一起很多其他的表演经验, 有所创新, 从而形成一个一定的表演风格。而民族唱法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外部性体的统一的风格;形式性的唱法;表演的心里感觉能够有一定的审美内涵。

而流行唱法则是一种更加多姿多彩的演唱方法, 没有所谓的约束, 更多的出现的表演方式是根据歌手的个人喜好来决定的, 其中表演风格是以歌唱型为主的时候, 就唱法就是主要的一方面, 表演没有什么要求。而采用自弹自唱形式的时候就需要有特点的定调和熟练的指法, 当有说唱音乐的时候, 更是要有灵活地随时性的变化, 其中曲风的可能清雅也可能动感, 很多变, 也能够建立和观众较好的互动。

(四) 不同的服饰搭配

一个人的身份教养往往通过服饰和品位能够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所以说舞台上的服装要求, 对于民族唱法来说, 搭配不同的演唱作品的风格, 则需要有非常端正得体的衣服, 绝对忌讳的就是衣冠不整和奇观异服。相对于流行唱法来说, 也是有相对的搭配准则, 比如说应该性感的唱法应该穿着性格, 该优雅的则是优雅, 所以说风格百变很重要。

三、结语

古典唱法和流行唱法的不同之处, 主要是不同的共鸣运用、不同的吐字与咬字方式、不同的演唱与表演风格和不同的服饰搭配。当然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来进行歌唱创作。

参考文献

[1]尚靖涵.浅析流行唱法与古典唱法的异同[J].青年文学家, 2014, 33:154.

[2]娜响.浅谈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异同[J].民族音乐, 2011, 05:93-94.

[3]卢文利.浅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演唱特点的相互融合性[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J].音乐研究, 2007, 04:88-100.

上一篇:痛经患者下一篇:造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