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2024-08-25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精选12篇)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1篇

一、创新教学理念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只有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 把教学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才能真正做到创新教学,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 竞技项目教学和强身健体并重。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把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主要授课内容, 转化为竞技和健体并重的授课内容。传统的竞技项目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但从长远目标来看, 这种体育教学忽视了强身健体的内容, 不应该单独注重其短期效益, 而应该在培养与增强体质的基础上, 体育教学要以锻炼身体和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为主要内容。

2. 教学方式要丰富多样。

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理论讲解和肢体运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端, 使得学生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其学到的知识也与社会实践应用相脱节。在教学方式上要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自主教学、兴趣教学等多种方式。

3. 教学目标要清晰。

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在学校接受体育课程, 毕业生进入社会也应该注重体育锻炼, 体育教师不仅注重基本技能的培训, 而且注重对学生体育思想的养成, 教学过程中做到通过健身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思想, 进而学生形成体育理念。

4.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

现阶段, 我国中学体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 更要注重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情感。

二、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实行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对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 提高要求, 充分锻炼;对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 降低要求, 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 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体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三、创新教学模式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创新方法, 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解放思想, 大胆突破, 既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也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教法新颖, 学生学习积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课堂组织模式的创新。

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质, 在课堂当中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模式, 如播放运动相关视频, 对掌握的体育动作进行动作拼接等体育类游戏等, 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知识, 这种方式对体育教学也更为有效。

2. 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与学生互动起来, 尽量少讲, 多提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 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3. 提倡兴趣教学法。

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对学习、对体育感兴趣, 重视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过程。在体育课堂中, 教师可通过视频、游戏、竞赛等方式, 代替传统的教师口述及示范。通过这种改变,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2篇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因此,历史教研组以《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结合实践、深入研究、全员投入、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历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经过2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确定研究课题,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认真确定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纵观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立足历史教研组的实际,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的教研组会议,开展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一致同意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教育科研课题。

2、认真讨论课题报告。

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后,我们又组织了全组的教师进行讨论,认真地、详细地、系统地撰写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

3、充分分析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学教学的现状看,探讨创新教学十分必要。第一,新时代的呼唤。当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科学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和互动极其明显。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第二,突破中学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学教育末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观念老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要提高教的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第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历史创新教学是一种师生互相适应、互相激励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的转移,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和高水平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第五,适应我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学校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已出台。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是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看,每个子系统即学科教育深化改革,是构成整体改革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开展中学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是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这个课题来带动

相关课题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认真讨论和论证,分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我们通过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师素质的优势,认为进行《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可行的。

1、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探索性。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落后,历史教学改革面临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探索,一定能改变现状,一定能取得成效,这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2)实践性。我们是第一线的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遇到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困惑,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工作经验。明确教学研究的方向,把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并通过研究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教学工作,这是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3)开放性。我们把课题研究置于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环境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提倡各尽所能,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研究的特色。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有选择的余地和发挥个性的空间,这是课题研究的发展轨迹。

2、课题的理论依据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作为新时期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追求。不过,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勇于探索和创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具有现代性,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既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构建直观、形象、互动、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人类通过语言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人的本能。

第二、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是构建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若干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们探索创新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三、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

第四、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刺激的特点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活动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机制得到自动运转,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学生中心理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而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极不人道。

第六、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辅相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整体素质。

3、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

历史教研组是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和个人的特长,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优势。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我历史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已经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取得一些体会和成效。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必将成为带动课题研究的助推器。

三、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深入进行探索和实践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我们根据教师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课题研究顺利地进行。

(一)准备阶段(本学期的2002年3月初至2002年6月初)。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根据学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总课题,作为本教研组教研的主攻目标,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科研课题。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我们把课题再分解: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学历史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比较、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目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模式、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学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与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科学评价等等。我们根据总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形成本课题的主要框架。力图构建上述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的主要框架。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有关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陶行知的“教

育即生活”理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还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的革命》《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举行开题报告,修定课题方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举行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领导和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们在吸收与会教师的建设性意见以后,进一步对《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进行修改,使《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得到充实和完善。

5、建立网站,管理和推进课题研究。2003年3月我组具有独立国际域名的网站“春秋风”(http://)顺利开通,建立网站的目的一是把课题置于网络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传公布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二是搭建网络互动教学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二)实践阶段(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

1、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

根据教师个体研究的课题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形成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课《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校级公开课《‘殖民≈罪恶’还是‘殖民≈文明’》,林晓彬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王明镜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初三历史总复习》,郑清伟老师举行的校级公开课《世界格局的变化》,都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手段和理念,深受各级专家和老师的好评,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开展以历史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张楚雄老师的《美国9•11事件透视》、林晓彬老师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林德田老师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和《殖民主义的评价》、陈霞老师的《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根源与发展趋势》等。这些课题紧紧抓住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又与课内知识的学习紧密相连,取得了良好的研究和学习效果,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林德田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论文《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开发与应用》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和研究性学习课例点评文章《谁看得更远》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3期。

(3)互动式教学模式。蔡仲瑜老师举行的公开课《亚洲经济的发展》,通过提纲导读、问题导思、作业导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

(4)中心问题教学法。苏红霞、陈波、陈霞、张楚雄、林颖等老师主要是探索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问题,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2、在群体合作中交流体会。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及时地组织教研组会议,开展说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共识。

(三)总结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

1、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实践。

本课题组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创新教学课堂模式加以完善。2003年10月课题组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前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一些成效的前提下,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其中2003年11月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获得省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课被评为“优秀”。

2、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展示成果。

最后,我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并以教育教学平台(春秋风网站)、教学实践课、教学论文、学生小论文、课件(CAI、CAL、WebQuest)等形式展现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中“春秋风”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评为特色网站;公开教学课省级1节,晋江市级2节,校级14节;教育教学论文CN级6篇,省级2篇,泉州市级5篇,校级5篇,获全国一等奖1篇,泉州市级奖3篇;学生小论文获奖两人次;课件共15个,2个课件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文渊多媒体光盘》。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课题研究的理性反思

经过历史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基本任务,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1、取得课题研究成果的原因

我们能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主要原因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依据实际拟定课题研究报告;二是全组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三是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

2、课题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范围较广,似乎有些宽泛,教师的子课题研究不集中;有些子课题的研究还不深入;有些经验总结还缺乏理论深度;有些子课题的研究不平衡。

3、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了高质量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有关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历史课程方案的学习和探讨,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二是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总结前期的经验。四是对尚未完成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争取取得新的成果;五是及时了解新的教改动态,提供教改借鉴,加大教改力度。

践》课题组

2004年4月18日

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研究 第3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对音乐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与了解,对各项技能的掌握与应用都处于相对懵懂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能够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笔者将结合自身音乐教学经验,在文中研究并总结出几点相关想法与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接受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思维创新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音乐课堂便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最佳阵地,为此音乐教师应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情境进行巧妙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尝试进行音乐思维创新。

例如:

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章节《鼓乐传情》 ,教师在针对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乐器鼓乐所特有的音乐魅力,熟悉鼓乐独特的节奏风格,可以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巧妙创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非洲草原、田野、沙漠以及村庄等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给学生,并且利用《寻找朋友》这一民谣作为配乐进行播放,为学生营造出富有异域风情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独特的异域鼓乐风格。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彻底地投入鼓乐的音乐环境中,并且真切感受到鼓乐带给他们的自由、奔放与热情,进而使得音乐课堂教学在欢快的气氛中走向高潮,同时,学生在这样一种轻松、自由、奔放的氛围中,可以使其思维创新得到更好的鼓励。

二、展开联想,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的潜能要远胜于单纯的知识传递,也是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良好基石,更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展翅高翔的羽翼。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摆脱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模唱教学方式,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使用多种演唱方式对歌曲的思想与歌曲意境进行表达。

例如: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花儿与少年》这一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便可以对这一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地区每年到了农历四月左右都会举办盛况空前的花儿会,并且每年在这个时候漫山遍野的山花非常火热惹眼,人们摩肩接踵,拂袖遮天,歡快的歌声此消彼长,久唱不绝,身着民族盛装的青年纷纷在花儿会中献歌起舞……教师在介绍完这热闹场面的时候,便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转述,对花儿会的盛景进行联想与想象,尝试去感受热闹奔放的情境。接着,教师还可以口琴伴奏,并且安排学生尝试通过对唱与独唱这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对《花儿与少年》进行表演,对三段式ABA结构的歌曲进行体会,促使学生跟随欢快的音乐节拍更加深入地去感悟异域风情与民族气息。通过不同方式的歌曲演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交流,带领学生体会特有的音乐韵味,在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得到更加精彩的感触,进而很好地实现了学生音乐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增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创新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挖掘音乐创新潜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更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同时,实现自身音乐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鉴赏《敲起我的小木鼓》这一音乐作品的时候,便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尝试对乐曲演奏和乐曲内容进行配合,使其能够亲身感受到佤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鼓乐风情,促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同时尽情发挥创新欲望,同时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水杯、铅笔以及黑板擦等日常用品作为乐器自由演奏不同的乐曲,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摇摆身体配合到音乐演奏中去,并且要求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这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音乐感染,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质的升华,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目标。

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明确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设计精彩新颖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音乐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有效激发,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建立团结友谊,发现自我并激发音乐创作潜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激发学生音乐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法,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利用新颖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中学英语教学理念、方式创新的研究 第4篇

新课程改革之后, 中学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进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国内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 继而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一、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

开展研究之前,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检索国内外名校的一些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和有关教学方式方面的资料, 这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素材。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及这些理念方式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

(一) 美国道尔顿中学

道尔顿学校是一所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 因其秉承海伦·帕克赫斯特的教育理念而享誉国际。道尔顿学校因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训练方法声名远播, 被《时代》周刊盛赞为“哈佛熔炉”。这所美国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了高度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 创造了连续20多年其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名校录取的奇迹。

道尔顿学校所遵循的办学理念是自由与合作。所谓自由, 是指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 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相对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科目、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等;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 到月底, 学生应该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门学科的学习任务, 并在显示学习进程的卡片上标出完成任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所谓合作, 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善于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这种合作既包括同学间的也包括和教师间的。

美国绝大多数中学每堂课为40分钟, 每天的课程到2:40结束。美国学生一天的生活跟中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2:40之后所进行的事情。在校的每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参加2个小时的体育训练。学校里有各式各样体育活动队, 比如说篮球队, 排球队, 足球队, 美式橄榄球队, 曲棍球队, 游泳队等等。

当被问到美国基础教育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时, 全美最好 的教育家Henry Levin教授的回 答是:“宽松的教学环境,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中国课程改革的进行, 国内也涌现除了一批课改名校。如:江苏的洋思中学, 山东的杜郎口中学, 山西的新绛中学等。

(二) 山东杜郎口中学

1998年春, 杜郎口中学初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 中考前只剩下11名学生。学校以“乱”著称, 准备撤并。但是以校长崔其升为首的领导班子, 穷则思变, 顺应课改的潮流, 进行了破釜沉舟式的变革。最终, 学校改变了双差, 成为了“东方明珠”, 并逐步形成了杜郎口中学校园文化理念: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宗旨: 快乐学习, 幸福成长;课堂主题:人人参与, 个个展示, 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等。

1. 四项文化

(1) 10+35模式

教师讲课不得超过10分钟, 其余35分钟还给学生。

(2) 新课堂评价模式

由评价老师改为评价学生。主要指标五个: 学生情绪是否高涨, 参与人数多少, 活动形式趣味性, 学生表现优劣, 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并将这五项内容作为评价老师的指标。

(3) 小组合作

每个班分为六个组, 组内有优、中、差三个层次。由组织负责, 好的带中的, 中的带差的, 共同成长, 争取不让一个掉队。

(4) 336自主教学 模式, 即“三个特 点, 三个课型, 六个步骤”

三个特点:大容量, 立体式、快节奏

三个课型:预习课, 展示课, 反馈课

六个步骤, 指展示课的课型的六个步骤:1) 预习交流, 提出目标;2) 口头分配任务;3)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4) 展现提升;5) 穿插巩固; 6) 达标测试。

(三) 江苏杨思中学

校训:真善美;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校风:求实创新;教风:热爱尊重, 科学引导; 学风:自主合作, 勤奋探究。

学校创立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仅仅几分钟, 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的过程, 从而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四) 山西新绛中学

学校全面推行以“学案课堂”为核心的课堂改革, 并总结归纳出师生“导与学”八字方针, 即教师注重“编、验、点、导”, 学生力行“学、做、展、悟”, 把课堂分为四种类型, 即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和反思课。丰富的课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 半天的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 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以上名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我们创建新型科学的英语学科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文献资料。但只有这些个体研究是不够的, 我们的学科教学方式必须是建立在学校传统和国家课改理念的基础上, 有强大的理论支持, 并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与研究

在推进学科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 我们就确立了学科教学方式的方向、理念、原则、教学方式等。

(一) 方向

素质教育与科学应试。

(二) 理念

以人文本理念, 自主学习理念, 合作探究理念, 全员关注理念。

(三) 原则

用中学原则, 任务驱动原则, 多元互动原则, 宽松民主原则, 过程关注原则。

(四) 教学方式

任务型教学, 探究发现教学, 高效输入教学等教学方式。

(五) 理想英语学科文化的特点

先进性, 特色性, 求异性, 动态性, 概括性。

(六) 不同课型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核心内容

下面以“阅读课教学方式”为例进行展示, 以供研讨。

阅读课教学方式与案例研究

(一) 阅读教学的目的

1. 为 获 取 信 息 而 阅 读 (Reading forinformation) ;

2. 为 学 习 语 言 知 识 而 阅 读 (Reading forlinguistic knowledge) ;

3. 为 掌 握 阅 读 技 能 而 阅 读 (Reading forreading skills)

(二) 基本过程

1. 阅读前 (Pre—reading)

1) 做与阅读有关的背景介绍, 或者由学生说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

2) 导入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单词 (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

3) 根据文章的标题, 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

4) 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2. 阅读中 (While-reading)

(1) Skimming

快速阅读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中 心思想 (main idea) , 段落结构 (structure) 。

1 ) W h a t ’ s t h e m a i n i d e a o f t h i spassage?

2 ) H o w m a n y p a r t s a r e t h e r e i nthis article?

3) What is the text about?

4 ) M a t c h t h e m a i n i d e a o f e a c hparagraph.

(2) Scanning

给出细节性问题, 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等基本事实的问题。

例如 :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similarities of…

(3) Careful Reading ( 用眼读而 不是用嘴读, 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 并且要求分段进行阅读。

3. 阅读后 (Post-reading)

(1) 讲解语言要点。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 简明扼要地分析、解释新语言现象。同时, 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

注意知识点要点到为止, 不要拓展, 不要联想。

(2) 做语言知识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 非课标要求的项目不益做过多的练习。 (以上两步不要超过10分钟)

(三) 语言运用

围绕课文展开各种形式的口头, 笔头交际活动, 如复述课文, 问题讨论, 角色扮演, 采访, 调查, 仿效与课文有关的话题等。

(四) 教师角色

鼓励Encourage;

启发Inspire;

引导Leading / Introduce;

帮助Help students;

监控Monitor;

参与Participate;

反馈Give feedback;

评价Evaluate。

四、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讨, 我们在新课改理念之下生成并创新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还以阅读课为例, 经过这样整体阅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在语境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处理事情的能力, 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应试的技能。

例如:做与阅读有关的背景介绍, 或者由学生说出与阅读有关的话题, 培养了学生听、说的交际能力;导入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单词 (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 , 培养了学生的猜词能力;根据文章的标题, 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 培养了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测的能力;给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 能力。在阅 读中 (While-reading) 的Scanning环节中, 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速读、略读与跳读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阅读后的语言运用环节, 不仅要求学生拔高和拓展课文内容, 更是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检测与培养。

结束语

由此看来, 课程改革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但如何将改革理念进一步转化为合理、科学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所以教师们的任务还很重, 需要大家进一步跟进研究, 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4]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5篇

在课前我收集了一些较受学生欢迎的动漫人物形象,比如海贼王、喜羊羊、柯南等,将它们以传统剪纸的方式呈现。开课后,听着学生们稀稀拉拉的读书声,我感觉得到上好这内容的难度,在我拿出准备好的创意剪纸之后,教室一片寂静,不久后又一阵沸腾。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让他们安静下来,而是走到台下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他们十分赞同我的做法,希望我能一直坚持下去,在课本以外拓展出更多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不一会儿,我请了几位较有想法的同学上台来说他们的一些创意,他们有的提出使用阴剪阳剪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剪纸内容,有的提出使用单色套色的灵活配合来丰富剪纸画面,有的提出较有特色的剪纸画面构法来深化剪纸内涵。此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分析。

学生对逆向思维的了解离不开我们的率先垂范。在不少的老师看来,泥塑的内容十分难上,学生作品良莠不齐。反过来想,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十多岁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动手的机会往往被剥夺,因此动手能力普遍较为欠缺,但他们从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想动手去创造的动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更多这样的机会。在有关泥塑内容的课堂里,我准备了秦兵马俑的复制品让学生传看,同时讲授了相关的历史内容。虽然我知道学生们迫于能力、经验、工具的不足很难做出这样精细的`泥塑,但我还是希望学生能从工匠的鬼斧神工中获得一些启迪,更重要的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我给予了学生更多课时来完善他们的作品,以鼓励给他们提供能量,以历练让他们获得提升。他们渐渐的懂得,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的不断历练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手上技术的不足。

学生作品的创新需要侧向思维来补充,这有很大的效果。在国画的课程里,多数学生并没有扎实的国画基础,然而他们的表达意愿却很强烈,为了满足他们的想法,我允许他们在绘画材料、技法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也算是对课本的一种延伸。课上我将准备好的国画颜料分发完毕后告知他们不光可以使用毛笔,还可以用其他工具来完成这幅画。在上交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指印点成的大小、疏密关系和谐的叶,这样的作品不刻意作为、自然成趣;吸管吹成的枝条一气呵成、足够大气。这一类作品都很写意,把学生内心所想表达的内容都酣畅淋漓的展现了出来。回望国画史,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牛、吴作人的熊猫、吴冠中的桥、张大千的虎、郑板桥的竹……古往今来,有多少画家画过他们所画,可其他人多数没有那么出名。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的绘画突破了以往人们对某一物象的理解,以自己的思维和创作技法来表达他们心中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想法,这就是创新。这些学生的作品虽然缺乏一些技艺性,但从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看的确可圈可点,实在是让人欣慰。侧向思维帮助他们绕开了笔上功夫的不足,同时也使他们的画有着国画的形、神、韵,这无疑是个成功的尝试。除了直接从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入手,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学生作品的评价规则来倒激学生争取有更多的创新内容。以往我们的评价方式最注重作品工艺水平,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在评分的标准中加入了创新加减分。根据学生作品的新颖程度和创新水平酌情提升或下降一个等级,这是为了告诉他们:绘画、制作技巧上强的学生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办法达到更高层次的优秀,绘画、制作技巧上较弱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创意来略有弥补。实行这个标准以来,学生们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要创意就需要动脑,学生们都很积极。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研究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

一、新课标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脱离历史教学实际。目前来说,虽然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但是却忽视了中学历史学习的交互性原则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事实上,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新观点或者为历史做出了多少新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那种探索精神和思想。

2.侧重能力,轻知识技能的传授。创新是一种能力,但能力的培养不是凭空而起的,它必须要有坚实的根基。要创新,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教学生学会理解、记忆掌握以及整理归纳基础知识的能力。历史要理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的,对材料精确全面地了解是历史学习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提倡创新的同时,要花精力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绝不可顾此失彼。

3.创新要有原则和规范。虽然说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推陈出新,敢于对前人的学术成就与结论提出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但这有时会很容易导致另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极端:一切思维、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歪曲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体系;或者因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宠坏了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轻率随意、自以为是,甚至哗众取宠、荒诞不经的推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这都是极不负责的。

4.错把电化教学等同于创新教学。一提到创新教学大家马上会想到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投影、录像、幻灯片、计算机等。只要有公开课、观摩课,这些电化教学纷纷上场,做好课件后到多媒体教室去演示几遍,美其名曰“创新教学”。固然运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有形有声有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但也应看到其欠缺的一面,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吸引学生的多是好看的画面和动听的音响等直观形象,看过、听过之后,好久才回过神来,连老师所提问题都没有听懂,何来思考?这种“创新”占用课堂的时间太多,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足,不适合高中教学。电教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创新”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新”中有所收获,而不单纯是手段的“新”,因此要进行真正的创新教学,最好把电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长期推行,方能有效。

二、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实践

1.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历史教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只是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记忆,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他们并没有理解的知识,并把这作为考核学生的一种尺度,如果这样,学生就会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史学的魅力也会荡然无存。历史将是一种负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格教育,因为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富有灵性的。

2.改变老师的教学与教育理念。回顾自己以往的历史教学始终有过于死板、放不开的感觉,瞻前顾后,总怕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不够全面,因此课堂上常常进行“炒冷饭”,学生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进行学习和记忆,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效果并不佳。

3.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种种创新实践的机会,课堂讨论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思维互相碰撞,迸发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作为一个教师,自己首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因为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难免碰到自己不懂之处,也能勇于向学生主动承认,并承诺在课后一定作答。经过一次次这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的知识水平都有大面积的提高。而在讨论中出现的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碰撞,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并由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乐学,主动积极参加学习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使学生心里充满惊奇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参与。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思考的主人翁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文刚.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J].呼兰师专学报,1998,(3).

新课改下中学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第7篇

一、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学生及家长方面

由于中学阶段涉及中学学生升学的问题, 所以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将学习重点放在主要的科目上, 认为体育学习不重要, 对学生以后的升学影响不大, 家长都比较注重学生主课成绩的高低, 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根据某项调查研究报告发现, 目前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的趋势, 这就说明了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上的锻炼力度不够。再加上如今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生就缺少时间做一些体育运动的锻炼。

2.学校及教师方面

受到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 中学体育课程安排普遍一个星期只有一到两节的体育课,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主要科目上面, 并且许多科目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不重要, 有时候会占据学生的体育课时间, 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内身体不能得到更好的舒展, 自然身体素质就不好。 除此之外, 中学体育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一直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 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 所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说,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当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同时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从目前来看, 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过度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 就导致体育项目一直重复相同的动作, 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也就不能达到体育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的策略

1.体育教学改革要从体育场地和设施上进行创新

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场地, 能够更好地辅助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 学生在一个充满体育氛围的场地进行学习,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学校可以为体育场地增加一些具有体育文化背景的元素, 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育锻炼的真谛。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能够辅助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设施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和游戏, 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2.教师思想观念上的创新

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发挥主导作用, 一味地讲解体育动作而忽视学生参与实践。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当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锻炼自己, 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体育实践中, 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 这样就可以保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新鲜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当有高人一等的态度, 而应建立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 学生同教师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互动, 就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中学体育教师要从教学方式上创新

以前的体育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单一, 并且很枯燥, 这会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具体方法就是, 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经历或者比较熟悉的事件, 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都放在讲解这些故事上, 这种方式是将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和有趣。例如, 目前一个综艺节目中的游戏项目“ 撕名牌”, 这个节目受欢迎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可以利用这个游戏设置运用到教学中, 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体育技能。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能够将一些比较抽象又难以表达出来的体育动作通过图像或者视频表达出来,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动作要领, 还能够突破一些动作比较困难的要领,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 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现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向着全面化发展。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对于中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刻不容缓, 只有这样在保证学生主课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以后社会提供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 第8篇

一、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

教育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教育活动被教育观念所领引,观念决定活动形态。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决条件。

1.树立新的教学观

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传统教学观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客体位置,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了。新课改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人才。

2.树立新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 神和创新 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新课改的这一要求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对于地理课堂亦不例外,应该将新课程的这一人才观作为地理课堂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改革方向。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很有可能比教师的知识面更广。作为教师,首先要突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教学意识,尊重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 环境中大胆思维,大胆探索。对于一些发散性问题,即使学生给出的答案看似比较“幼稚”,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抑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主人翁 意识,培养学生 锲而不舍 的创新精 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策略

1.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 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作为一种分析性思维,它需要揭示同一事物中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发散性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讲完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 的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若黄赤交 角为零,则地球上 会出现哪 些现象?”学生可以联想到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大气环流等很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2.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教师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教师既可以引 导学生通 过正向思 维去获得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出发,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例如,在讲授“洋流”时,笔者首先提供材料:中国“玩具鸭舰队”漂流15年后,陆续出现在美国东海岸、英国海岸……这让学生对大洋环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大洋环流规律图,并找出流动规律,最后提问:洋流为什么这样流动?学生通过 积极讨论(结合风带图、课本、大洲分布图)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因其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的容量大、密度大、节奏快等优势而被教学广泛采用。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止于此,它在对学生知识获取、空间认知、思维训练等方面也作用明显。例如,在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等空间动态的原理性内容往往是教学难点,限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即使教师使用了一些传统教具,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这些三维空间运动和位置关系的模拟变得便利和直观,能形象展示轨道运动与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关联,这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学内涵,发展空间认知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改革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主要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手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只注意了作业的复习检测功能,忽略了作业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革作业形式,布置作业时要 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业的答案也不应是唯一的,应有利于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 题。例如,对于地域文化这部分内容,人教版的教材并没有过多涉及,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通过搜集资料,对比江南水乡文化区和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在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类型 与特征、农业 生产文化 (农业地域 类型、主要农业部门、农作物)、饮食文化、民居文 化、地方文艺等方面的差异,并绘制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的知识网络。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 生并发展 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日益广泛与深刻,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日益显现。因此,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必须要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我们的地理教学与自然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今年暑假,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师生前往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北极这 样的环境,以前只在 书本中了 解过,现在能亲身感 受,学生们发 现了很多 独特的地 方。有的学生看到北极柳,这是一种只有大约2厘米高,匍匐生长的柳树,学生除了对它的生长环境与形态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外,还采集了样本,要在大学的研究室对这些样本做进一步分子层面的探究分析。有的学生则对冰川水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他发现那里的冰川并不是单纯的白色,一般是有三种颜色:有很多气泡时的白色、纯净的蓝色和沾有泥土等杂物的黑色。他从海里捡起一块冰尝了尝,冰块的表层很咸,但内部是绝对纯净的水,没有味道。他也取了样本,要与常见的河、湖水做 一对比。这些实践无疑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去发现,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学生地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我们要着眼于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实施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真正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育中落到实处,最终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摘要:地理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灵魂和核心。高中地理教师应创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改革作业形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9篇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权威抑制创造, 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教学民主, 学生才能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不断产生新观念, 否则, 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 唯教师的观点是从, 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 乃至枯竭。民主平等还表现为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 不要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教师的强制性教学是极为有害的。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 用强制、恐吓的办法对待学生, 是学校中最坏的事, 它窒息了真正的科学动力。所以,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延迟评价, 激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需要。成功, 作为目标, 它是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 它是新的更进一步的行为的动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积极持久地从事创造活动, 而这种活动需要他们创造成功的支持。反复地创造成功, 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因此, 教师应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成功,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创造上的成功, 不论这种成功是多么微小。例如, 我让学生给自己的周记本取名, 并在扉页上写上几句话:“虽然不能永远留住流星, 但请尽情欣赏这瞬间的光芒。”“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既形象又含有哲理的话, 我给予了热烈的赞扬, 让学生在成功中学习、前进。

三、张扬教师个性

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来, 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烈, 更投入。这种主体意识既渗透在他们研读教材过程中, 又涌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处理, 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 并把它宣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中。魏书生的民主和幽默, 钱梦龙的机智, 于漪的声情并茂, 使他们的教学充满了个性, 充满了创造的魅力。

四、提高思想境界

能否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能否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 其前提往往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思想境界。只管教书而不知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思想性等的综合体,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升华。所以, 没有高尚的思想意识情操是不会对教育事业起到杠杆作用的。思想意识高尚与自己的事业创造出的价值是成比例的。心理学家安娜·罗在1951年研究了23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之后指出:“在所有这些人的历史当中,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热烈的精神。”热爱学生, 对学生负责, 诲人不倦, 是教师的责任, 把完成这一责任看得高于一切, 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精神, 才会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中, 为祖国培养更好的人才。在实施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实验中, 教师一定要不断增强人生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五、诱发创新热情

放胆表达, 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 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 自己选材立意, 不限体裁, 不规定字数、时间, 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时, 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 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 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 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 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 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六、拓展创新思维

交流合作, 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 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 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 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 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10篇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学科,揭示了生物的发展规律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与渊源深远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对知识创新的要求较高。结合目前高中教学的主体要求,将知识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生物学科使我们认识生命、了解进化的一门工具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生命科学的客观认识,有益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二、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分析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受学生因素的影响较深。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兴趣取向和现有的知识掌握情况等,都是学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由于生物课是一门高中阶段才开展起来的新课程,其内容的新颖程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正是这种吸引力决定了学生接触生物课程的初期态度。高中生思想意识相对成熟,对知识的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因此,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制定以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的引导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开拓思维的重要手段。

生物课程本身是在其他相关学科奠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生物学科的诞生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背景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会知识创新发展的魅力。此外,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培养的是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为今后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生物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都是影响学生对待自然科学态度的重要因素,并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产生深远的认知影响。

三、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探索

1. 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

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的最基本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方式施展的平台。根据新教改的要求,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高中阶段的生物课教学活动,也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开展,以问题探究式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机会。

2. 问题生成

从课程引导的目的来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掌握水平,来设计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总结和归纳能力,从而自发的生成新知识的探求心理,从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的生成,是以探究为中心课堂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假设的检验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的思考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多提假设性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倡学生进行自我检验,通过资料查找和整理,来收集支持个人观点的证明材料,检验个人假设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完成独立自主学习的素质培养。

4. 结论的表达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个人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都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大胆的表达出来,向其他学生和教师说明个人观点,从而得到他人的帮助,修正个人思维,完成整个问题的建立、解决、验证、和结论得出的整个过程。在结论的探讨过程中,通过争论、评价和反思,形成思维的碰撞,得到认识上的提高。

四、培养高中生创新素质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落实到实践中的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添加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重点的教学元素,设计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手段,辅助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实现终生学习的素质要求。

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活动设计为例,通过对蛋白质和核酸基本概念的了解,深入提问,让学生思考两者中哪一个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在学生大胆讨论的同时,介绍利用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研究基因复制的问题,给学生以实验性引导。进而思考实验的详细设计思路,并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完成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材料的选取,为什么选用噬菌体,有学生来阐述实验设计概念和选材理由,进而将实验付诸于行动,得到教学活动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目标和个人创新能力的鼓励和培养过程。

五、结语

通过对生物课程新教学模式的讨论,本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设计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流程,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素质为最终目的,开展全新的生物课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将自然科学所蕴含的知识内容,以逐步递进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注重学生知识面的培养,从而形成知识的广泛积累,缩短与新知之间的距离,体现了生命进化与学习循序渐进的共性特点,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发展。

摘要:倡导个人创造能力的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成为了新时期高中教育阶段最高的呼声。如何做到在高中阶段一手抓知识积累、一手抓创新素质成为了高中教育工作者们持续探讨的问题,也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究能力,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连森.创新素质培养与创新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2009,8 (4):25-27.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11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第12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果 , 体现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体育地位的重视程度, 同时说明学校体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使命。该课程标准的出台,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全面发展,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很多学校与体育教师不能正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显示不出新课程标准的优点。因此,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利用新课程标准,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创新研究,对体育教学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创新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人类基本身体运动形式为主, 结合球类、体育游戏及娱乐项目,通过身体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新课程标准将简单的体质健康扩展为“健康第一”的总体目标, 其教学内容必然发生重大变革。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将各单元基本的体育技能有机串联在一起,除了简单的体质锻炼外,加强学生思想、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避免竞技体育中的纯运动性,更多地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此同时,对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调整与修改,适当增加一些新颖的运动项目或者娱乐活动,或者通过教学设计,将新课标中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或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与示范、练习法、纠正错误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体育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创新,才能吸引学生参与,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简化使传统教学方法,如讲解与示范的作用性降低,体育课堂上要采取一些游戏法、竞赛法, 降低体育的技能要求,增强运动的趣味性,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参与简单形式的集体身体活动或娱乐,达到学生无意识的锻炼目的,其中学生对运动本身的理解与反思,以及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表现,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创新

对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体育教学是学生在一定运动负荷与运动时间下,通过不断的重复性身体练习,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而在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过程除了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外,更多的是注重体力与智力活动的相互结合, 身体活动的参与过程就是学生对活动本身的理解与领悟,并且在很多身体练习中,新课标强调学生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锻炼与培养,相比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地在他们的小群体、小社会中通过对身体练习的思考、参与,学会竞争与合作,最终实现集体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模式创新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 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一般采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都是由基本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由慢跑、徒手操开始,然后教授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有的老师甚至连开始部分都省掉了,直接让学生借几个球自己玩。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在新课程标准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而且要把锻炼身体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的能力资源,同时注重课堂中的创新教育,把学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六、教学目标创新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 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始终将学生的身体练习作为教学目标主线,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作为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意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与手段,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效果,确保每一个学生从体育课中受益,并能终身受用。

七、结语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中学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全体体育教师提供了新理念与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要正确选择与创编体育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综合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教学过程反馈与调控,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当前体育教学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指导纲要下,要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模式及教学目标等进行创新研究,以适应中学体育教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上一篇:创新性建议下一篇:课堂教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