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鼻炎

2024-07-17

变态反应性鼻炎(精选9篇)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8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55例, 女53例;年龄20~58岁, 平均 (32.4±2.1) 岁;病程1~19年, 平均 (10.2±2.6) 年。纳入标准: (1)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2) 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嗅觉减退等; (3) 鼻腔检查显示鼻黏膜苍白, 双下鼻水肿, 主要为下鼻甲。排除标准: (1)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2) 伴有恶性肿瘤患者; (3)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氯苯那敏 (厂家:哈药集团三精千鹤望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0491;规格:4 mg) 4 mg, 口服, 3次/d, 2%色苷酸钠眼液 (厂家: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086;规格:8 m L) 滴鼻腔, 1~2滴/侧, 3~4次/d, 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患者采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患者取坐位, 双鼻腔黏膜表面利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麻醉, 同时, 清除鼻腔内部分泌物。微波治疗仪的输出功率设置为25~30 W, 于患者下鼻甲前端的内侧面、鼻丘、中鼻甲前段黏膜处进行微波多点热凝治疗, 点射时间3 s, 直至点射部位黏膜发白。微波治疗完成后, 进行滴鼻, 利用1%呋麻及抗生素进行, 3次/d, 连续滴鼻3~5 d。如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第1次治疗完成后, 观察患者鼻黏膜情况, 当伪膜脱落之后, 再治疗1次。治疗完成后, 分别于1周、2周及4周复诊, 清理鼻腔假膜, 预防鼻腔粘连。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 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相关免疫因子水平, 包含白介素-4 (IL-4) 和干扰素-γ (IFN-γ) 。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基本消除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鼻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明显改善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及鼻黏膜颜色, 但尚未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鼻黏膜未见明显改善, 且未能有效控制病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 高于对照组的8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54例患者中, 1例患者出现鼻干,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对照组54例患者中, 发生不良反应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相关免疫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IL-4水平低于对照组, 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病, 多发于15~40岁人群, 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2]。有研究显示,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与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生关系密切, 而且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3]。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接触的变应原时间、数量、刺激因素不同及自身反应程度不同时, 症状表现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多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4]。

根据传统分类方法, 变态反应性鼻炎分为两种, 一种为季节性, 一种为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为常年性时, 可随时发作, 而且可并存全身其他过敏性疾病, 而为季节性时, 表现为阵发。此外, 依据疾病的发病特点, 还可分为间歇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及持续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依据疾病症状的程度, 可分为重度变态反应性鼻炎、中度变态反应性鼻炎和轻度变态反应性鼻炎[5]。研究显示, 与持续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表现程度相比, 间歇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的程度更为严重, 而且具备相对比较低的鼻通气量。通常, 鼻部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异常免疫反应的主要表现部位, 1/3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会合并哮喘[6]。

鼻黏膜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影响下发生水肿, 减退患者的嗅觉。现代医学认为, 接触空气中的致敏变应原后, 较易发生变态反应性鼻炎, 特异性个体被特异性抗原进入后, 机体内部会形成Ig E抗原, 并在介质细胞表面附着, 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机体被相同抗原再次侵入, 经过一系列作用后, 机体处于发敏状态。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尤其是季节性患者更为典型, 该疾病的介导细胞为Th2细胞。此外, 在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IL-4、IL-5、IL-13等均参与[7]。

临床上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 避免与过敏原接触为最佳的治疗方法, 但患者的过敏原并非只有一种, 因此, 仅采用避免与过敏原接触的方法效果较差。耳鼻喉综合治疗是一种微波疗法, 其电磁波频率比较高, 且具备较高的生物物理能量, 发挥内生热和热外效应。应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时, 可直达病灶, 在鼻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 屏避致敏原, 避免其与鼻黏膜发生接触, 而且屏障保护期间有足够新的鼻黏膜再生, 恢复鼻黏膜功能, 预防复发。同时, 利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时, 出血、鼻腔粘连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 安全性强[8]。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接受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经过治疗,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IL-4的水平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 而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 且观察组患者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 这说明, 采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时,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良好, 且疗效佳,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IL-4与IFN-γ水平, 促进患者痊愈。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时, 应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 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促进患者康复, 并减少愈后复发,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变态反应性鼻炎应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8例变态反应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4例, 分别给予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和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比治疗前后相关免疫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相关免疫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相关免疫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耳鼻喉综合治疗仪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鼻喉综合治疗仪,变态反应性鼻炎,免疫因子

参考文献

[1]汪常伟, 刘密, 李韵霞, 等.综合疗法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0, 9 (1) :38-39.

[2]王剑, 邱燕华, 李宏浙, 等.生理性海水喷雾洗鼻液对轻度间歇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儿的效果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 36 (4) :155-157.

[3]尚国超, 严道南.中医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5 (1) :87-88.

[4]张艳龙.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31-32.

[5]郑晓丹.鼻内镜下激光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5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6) :90-91.

[6]常玉兰, 张晓惠, 薛灿, 等.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 9 (12) :880-881.

[7]吴明海, 王秋萍, 张恺, 等.鼻腔冲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28 (5) :287-289.

儿童得了干燥性鼻炎怎么治疗 第2篇

其次,可每天做鼻部按摩。用拇指、食指夹住鼻根两侧,用力向下拉,由上而下连拉12次。此法可促使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鼻黏膜的正常分泌,保持鼻腔的湿润。

第三,感觉鼻腔干燥时,可以将一杯开水放到口鼻处,让蒸汽湿润鼻腔,出门时还可戴上口罩。

第四、注意戒烟酒,多吃蔬菜,少吃辛辣、煎炸的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第五,可定期滴、涂有润泽鼻腔作用的药剂,或感觉鼻腔干燥时使用油剂滴鼻药液,如复方薄荷油、鼻软膏等。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3篇

[关键词]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 R76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180-02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此类病例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原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疾病。笔者所在科室2006年1月~2011年6月,对116例此类病例在鼻内进行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短期服用小剂量克拉霉素及局部应用氟替卡松,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对药物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并有解剖变异和(或)炎症者116例,诊断均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009年武夷山会议)。其中男65例,女51例;年龄28~6l岁;病程2~20年。单纯鼻中隔偏曲60例、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肥大40例、鼻中隔偏曲+前筛解剖变异和(或)炎症及鼻息肉16例。

1.2 诊断标准

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皮肤点刺试验: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 d后进行;血清特异性I gE检测。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1.3 治疗方法

116例住院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下施行鼻内镜手术,相关适应证和选择的手术方式如下: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成形或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合并有息肉或黏膜息肉样变者同时行息肉清除+筛窦开放术,中鼻甲增生肥大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前筛开放术,下鼻甲增生肥厚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筛泡肥大者行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钩突肥大息肉样变者行钩突切除+前筛开放术,中鼻道狭窄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钩突切除+下鼻甲骨折内移术。所有本组病例均于上述手術操作结束后,以射频治疗头分别置于鼻黏膜筛区、鼻丘及中鼻甲,采用点刺及表面多点热凝,每点热凝持续时间1~2 s,下鼻甲前端内侧黏膜采用刺入热凝,每点持续3~4 s,以黏膜呈现白色凝固状,术毕两侧总鼻道内填塞膨胀止血海绵,填塞材料于48 h后取出,术后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5 d。所有病例出院后给予口服小剂量克拉霉素1个月,鼻喷丙酸氟替卡松1个月,并定期鼻内窥镜下术腔清理。

1.4 疗效评定

显效:1日喷嚏<3个,每日无流涕、无鼻痒鼻塞、总鼻道通畅,鼻黏膜色泽红润。有效:1日喷嚏≤4个,每日流涕2次,偶有鼻塞鼻痒,下鼻甲与鼻中隔有一定距离,于下鼻道可见中鼻甲,通气尚好,黏膜色泽近正常。无效:1日喷嚏>10个,每日流涕>5次,有鼻塞鼻痒症状,下鼻甲仍肿胀,色泽灰白[1]。

2 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114例症状明显减轻,按武夷山标准62例(53.4%)显效,52例(44.8%)有效,总有效率为98.2%;手术后6个月111例病状显著减轻,其中58例(50%)显效,53例(45.7%)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5.7%;术后1年105例病状显著减轻,53例(45.7%)显效,52例(44.8%)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0.5%。

3 讨论

PAR是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变态反应,以往均以药物治疗为主,当合并有鼻中隔偏曲、鼻甲结构异常、钩突肥厚、筛泡增生等鼻内结构异常,造成机械性阻塞,再加上鼻黏膜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容易形成黏膜组织肿胀或息肉样变、窦口狭窄、鼻窦炎,两者叠加作用,严重影响鼻腔的通气引流功能,导致鼻黏膜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功能降低,导致多种有害抗原物质在鼻腔内大量积聚,易于达到PAR发作所需的抗原浓度。研究表明,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改善3~6个月后,水肿、增厚甚至息肉样变的中鼻甲和上颌窦黏膜可以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2]。

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干预重塑鼻腔结构,改善鼻腔通气,减少抗原在鼻腔的滞留,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为鼻黏膜的炎症转归创造有利条件。在鼻内镜的直视下,对翼管神经及筛前神经进行射频治疗,切断鼻腔喷嚏反射弧的传入通路,使鼻黏膜对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血管活性肽的分泌,使黏膜内小血管收缩,减少腺体分泌,改善鼻腔呼吸功能[3]。此外,常规的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丙酸氟替卡松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性水肿和血管扩张,降低刺激受体的敏感性,降低腺体对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鼻腔局部变应性鼻炎症状的目的 [4]。克拉霉素能有效减轻组织

水肿,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稀释黏液,保护纤毛,从而促进纤毛结构和功能的恢复[5]。

综上所述,PAR作为一个复杂的炎症和免疫性疾病,应根据具体的鼻腔解剖变异情况,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干预,施行神经阻断或鼻腔结构重塑等手术方法,使鼻黏膜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术后短期的常规药物治疗,既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性水肿和血管扩张,降低刺激受体的敏感性,降低腺体对胆碱能受体的敏感性,还可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稀释黏液,保护纤毛,从而促进纤毛结构和功能的恢复。本研究116例患者经3个月~1年的随访,无明显并发症产生,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这充分表明,手术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要均优于单纯手术方法或单纯的药物治疗。但手术治疗毕竟不能直接改变PAR患者的免疫状况,因而对于无明显鼻内结构异常的PAR患者,药物治疗仍是首选,手术治疗更多地作为辅助治疗手段[6]。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S].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2] 许庚,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6-11.

[3] 陈峰,高下,沈晓辉,等.鼻腔结构矫正结合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5):854-855.

[4] 张罗,王成硕,韩德民,等.鼻用糖皮质激索治疗慢性鼻寞炎的鼻寞CT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9):673-678.

[5] 罗琳,尤列·皮尔曼,维克多·科罗索夫,等.克拉霉素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细胞内机制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8):631-634.

[6] 韩丽,李天春.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0,34 (9):674-676.

(收稿日期:2012-03-05)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4篇

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 是一种机体对某些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现以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异常反应, 该病较常见于青年人, 致病原包括吸入冷空气、室内尘土、羽毛、毛皮、真菌、细菌、食物等物质, 主要病理变化为鼻黏膜水肿及噬酸细胞浸润[1]。日常生活中诱发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的因素多, 发病快, 鼻痒, 鼻塞、连续打喷嚏, 稀水样分泌物, 感染时则脓性。此病反复发作迁延, 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应用小功率超短波并氦-氖激光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62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标准[2]确诊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124例, 其中男68例, 女56例, 年龄7~44岁, 平均 (23.4±3.1) 岁,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 2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抗过敏及消炎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功率超短波并氦-氖激光进行治疗。超短波治疗选用广东产DL-C2型五官超短波治疗机, 频率40.68MHz, 波长7.37m, 输出功率40W, 小号电极, 于鼻两侧斜对置, 无热量, 时间15min, 每日一次, 10次为一疗程。氦-氖激光治疗采用重庆产氦-氖激光治疗机, 波长632.8nm, 鼻腔内照射, 每次照射15min, 每日一次, 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并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诊。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为治疗一个疗程后, 鼻痒、鼻塞、打喷嚏及分泌物基本消失, 1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为治疗一个疗程后, 上述症状和体征减轻, 1个月内无复发或逐渐消失;无效为治疗一个疗程后, 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或1个月内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27例, 有效18例, 无效17例;观察组显效48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变态反应性鼻炎目前尚无方法可以达到根治, 目前临床上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免疫学治疗、手术治疗及理疗等。单纯药物治疗只能缓解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 并且存在药物依赖性, 停药后症状易复发。免疫学治疗中的避开过敏原等方法多数患者无能力做到, 而特异性脱敏由于过程繁琐, 而难以坚持。手术治疗多因费用高, 痛苦大, 患者不容易接受[3]。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理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取得了较满意的进展。本文观察小功率超短波和氦-氖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疗效。超短波治疗可增强人体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其热效应又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代谢, 加速局部炎症吸收。氦-氖激光属低功率激光, 对组织有较深的穿透力。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氦-氖激光治疗, 能够提高免疫功能, 减轻局部炎症, 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 同时在光化效应的基础上, 可增强代谢过程, 调节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功能。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小功率超短波并氦-氖激光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 疗效优于单纯用药的患者, 且无不良反应, 患者易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黎明.临床物理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84.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1, 23 (3) :134.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病例来自门诊病人, 共150例, 男87例, 女63例;单侧43例, 双侧107例;年龄17岁~55岁;病程1年~12年;150例病人均为长期使用滴鼻剂治疗无明显好转者。

1.2 方法

1.2.1 治疗原理

采用输出功率为50 W~55 W的HBS-A型微波治疗仪于病变局部辐射3 s~4 s, 在瞬间内使局部温度高达100 ℃左右, 利用其组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达到使局部的病变组织凝固坏死、脱落、缩小, 最后达到使鼻腔通畅的目的[1] 。

1.2.2 手术方法

1.2.2.1 麻醉

用0.5%碘伏消毒鼻部皮肤, 1%丁卡因适量加少许0.1%肾上腺素混合液棉片, 置于下鼻道、中鼻道、总鼻道 (高血压者慎用) 做黏膜表面麻醉, 待20 min后取出, 连续2次。

1.2.2.2 病人体位

嘱病人坐于特制靠背椅上, 头稍后仰, 以安全舒适为宜。

1.2.2.3 操作

接通微波治疗仪电源, 将微波辐射针插入肥厚鼻甲黏膜内, 以输出功率为50 W~55 W, 时间3 s~4 s进行治疗, 术毕于鼻腔内填塞1%麻黄碱棉片局部止血, 20 min后取出。

1.2.3 疗效判定

症状消除及体征正常为痊愈, 治疗后比治疗前鼻腔通气改善为好转, 没有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150例中一次性痊愈144例 (96%) , 2次治愈6例 (4%) , 有效率100%, 全组病例观察半年, 均无出血、鼻腔粘连和感染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本病由于持续鼻塞, 且经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病人又对此项新技术不了解, 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故治疗前需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 向其说明此种方法的先进性及科学性、该病的治愈率, 选择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让病人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鼓励, 从而消除其恐惧心理, 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告知病人微波治疗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 需病人主动配合, 交代病人术中注意事项及配合要求, 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3.1.2 病人准备

剪去鼻毛, 男士有胡须应刮除, 并清洗鼻腔。

3.1.3 用物准备

备好消毒药品、器械、微波治疗仪等。

3.2 术中护理

告知病人要体位稳定, 禁止突然摆动头部, 以免微波烧灼其他正常组织。密切观察病人脉搏、呼吸和面色的变化, 有无心慌、胸闷、出冷汗等不良反应。对年龄较大或高血压病人应予以高度重视,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 术后护理

术毕, 嘱病人休息20 min, 观察有无全身不适或前后鼻孔出血。告知病人微波烧灼后24 h~48 h可因下鼻甲黏膜反应性肿胀, 使鼻塞加重或分泌物增多, 48 h后黏膜肿胀逐渐消退, 3周后黏膜恢复正常, 鼻腔通气功能改善。术后应按时滴1%的麻黄碱滴鼻液3 d~4 d, 每天4次, 每次3滴~5滴, 按时口服抗生素, 预防感染;有分泌物时轻轻后吸吐出, 禁忌用力擤鼻、挖鼻, 以免痂皮撕脱出血。术后卧床休息时头部要垫高, 可减轻鼻黏膜肿胀和头痛。预防感冒, 避免咳嗽、打喷嚏, 以防过度用力痂皮过早脱落黏膜出血。嘱病人术后每周门诊复查1次, 予以清理分泌物等。

4 讨论

4.1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优点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比临床应用的常规手术方法好。本组病例结果显示, 96%病例可一次治愈, 仅有4%的病例2次治愈, 且半年后复查无术后出血、鼻黏膜萎缩、鼻腔粘连、感染等并发症。可见, 微波热凝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其优点为操作方便、易掌握、无出血, 无需填塞油纱条, 保护了鼻腔黏膜的完整性, 术后不影响鼻黏膜的生理功能。微波能达到热凝止血效果, 所以手术视野清晰, 手术时间短, 整个手术仅需5 min~10 min, 病人痛苦极小、术后无需住院、费用低、效果好。微波产生的凝固膜具有双重功能, 一是凝固膜脱落前, 可抵御外界的抗原、微生物的侵袭;二是对新生的下鼻甲黏膜组织起保护作用, 以利于新黏膜生长。

4.2 做好护理的重要性

通过对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体会到在施行微波治疗的过程中护理的重要性。本组病例虽无并发症发生, 但仍应引起高度重视。重视围术期护理, 把好术中操作关是保证微波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慢性肥厚性鼻炎手术疗效的探讨 第6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 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 伴或不伴粘液涕或粘脓涕, 经常使用减充血剂;查体见鼻粘膜淡红色或暗红色, 下鼻甲肥大, 下鼻甲与鼻底, 鼻中隔紧贴或有小缝隙, 或鼻中隔弯曲, 下鼻甲代偿性肥大, 1%麻黄素收敛结果欠佳。入选病例均按此标准诊断为肥厚性鼻炎, 术前均有详细记录病史, 鼻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125例中, 男80例, 女45例, 年龄16~60岁, 平均36岁.所有随机病人分为3组, 70例行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为A组, 另55组作为对照组, 25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定为B组, 30例行射频消融术下鼻甲减容术为C组。各组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手术方法

1.2.1 鼻内镜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

采用美国美敦力一施美德公司的XPS耳鼻咽喉科动力系统和显微动力吸切器, 辅以鼻内镜及电视显像系统, 鼻腔粘膜用1%丁卡因加1%肾上腺素适量纱条鼻腔粘膜表面麻醉6min, 下鼻甲粘膜下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伴有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鼻内镜直视下下鼻甲吸切刀头刺入下鼻甲前端粘膜下, 刀头在粘膜下前后, 上下沿下鼻甲轮廓走行, 最终形成一粘膜下“囊袋”。切除粘膜下固有层肥厚组织, 刀头切削凹面向外侧面来回移动, 切削时可见此处粘膜向刀头塌陷, 由前向后至下鼻甲后端, 后再将刀头吸切面转向鼻中隔方, 进一步吸切“囊袋”下组织至下鼻甲体移缩小, 使下鼻甲与鼻中隔间距约3~5mm, 与鼻底间距离约2~5mm, 直径4mm的鼻内镜正好通过总鼻道, 防止成形的下鼻甲体移过小。吸切过程中尽量避免切削穿通下鼻甲粘膜.术毕下鼻甲对应鼻道处填塞膨胀海绵, 以使“囊袋”粘膜紧贴于下鼻甲骨, 48h后取出填塞物。

1.2.2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鼻腔麻醉方法同上, 术前用15号刀片在所要切除的下鼻甲粘膜上作一切口作为标记, 再用下鼻甲剪沿此标记剪除肥大下鼻甲, 按此标记切除即可正确掌握切除范围, 不超过下鼻甲体积的1/3。

1.2.3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下鼻甲减容术。

麻醉法同上。应用美国安泰公司低温消融等离子刀系统, 射频工作能档控制在6档, 作用时间约10s, 操作前将射频头沾生理盐水, 刺入点为下鼻部前端, 下面或内侧面, 射频头进入下鼻甲体由前向后渐进性消融10s, 每侧1~3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鼻腔通气良好, 停用减充血剂, 下鼻甲大小、粘膜色泽恢复正常, 下鼻甲与鼻中隔, 鼻底间距为3mm以上, 中鼻甲可见。 (2) 有效:鼻通气较术前明显好转, 偶用减充血剂, 下鼻甲与鼻底, 鼻中隔间距在3mm以下, 粘膜表面不甚光滑, 色泽暗红色。 (3) 无效:鼻腔通气无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外理

采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 示效见表。统计学处理, A、B、C组疗效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比较3种术式的术中术后的情况, 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较其它2种术式有较多优点 (表1) 。

3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病程长, 药物治疗效果差。由于慢性炎症致下鼻甲充血, 肿胀, 久而久之导致下鼻甲粘膜肥厚, 甚至下鼻甲骨质增生, 使有效通气面积缩小, 鼻塞与粘稠分泌物进一步加重炎症的迁延。鼻粘膜部分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 固有层中静脉和淋巴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血管扩张, 管壁增厚, 成为不可逆的病变, 肥厚部位多以下鼻甲为主。下鼻甲具有维持两侧鼻腔阻力, 调节空气流量, 维持正常呼吸及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滤过和清洁作用, 以适用下呼吸道生理要求[2]。下鼻甲粘膜具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管丛, 粘膜中的腺体和细胞分泌的液体对吸入空气温度和湿度具有调节作用, 粘膜上的纤毛不停运动, 使得“粘液毯”向鼻腔后部移动, 由咽部排出, 这对鼻腔清洁有重要作用, 这些功能维持完全依赖于完整的下鼻甲粘膜 , 因此治疗肥大下鼻甲最佳术式必然是在缩减下鼻甲体积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保留完整的下鼻甲结构和下鼻甲粘膜, 鼻内镜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 既能达到缩小下鼻甲体积, 又能最大限度保护下鼻甲功能[3]。理想的下鼻甲手术是既去除肥厚的下鼻甲粘膜下海绵体组织, 又完整保留下鼻甲粘膜, 从而起到保护下鼻甲鼻粘膜的功能, 还可按照下鼻甲功能需要进行塑形处理[3]。

对照A组与B、C组的治疗过程, A组术中出血少, 手术时间短, 术后反应轻, 特别是术后创面愈合快, 下鼻甲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2组, 仅在下鼻甲前端进刀口处留有微小血痕, 微小刀口1~3d内即可自行愈合, 完全没有术后引起萎缩性鼻炎或空鼻综合征的可能。B组术后下鼻甲创面基本被扁平上皮和结缔组织所取代, 丧失了纤毛清除功能。C组术后见粘膜下胶原和结缔组织, 局部倒伏状纤毛。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组2例术后无效, 可能与肥厚的下鼻甲后组织吸切不够及鼻甲隔偏曲有关。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消除鼻阻塞疗效确切, 特别对伴有下鼻甲骨质增生肥大病例, 只要手术精确, 它仍是较好的手术方法, 射频消融术能在40℃~70℃低温下将组织分解、气化, 产生高效消融效果[5]。观察本组射频消融组病例, 仅术后下鼻甲水肿反应较重, 个别下鼻甲完全愈合时间近20d, 总体治疗过程简单安全, 疗效满意。

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采用鼻内镜配合全自动吸切刀, 其作用空间仅限于下鼻甲粘膜下, 可将下鼻甲粘膜下肥厚组织切除, 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器械进出鼻腔的次数。由于术中完整保留了下鼻甲粘膜, 下鼻甲骨不外露, 术后不易产生鼻腔死骨, 鼻腔痂皮, 手术视野更清晰, 创伤更小。鼻内镜直视下可精确地进行下鼻甲全程处理, 尤其是下鼻甲后端。鼻内镜下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 鼻窦手术, 一次解决鼻腔鼻窦引流问题。此术式是治疗慢性单纯肥厚性鼻炎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125例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随机分为3组:7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人行鼻内镜下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 (A组) , 25例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 (B组) , 30例行射频消融下鼻甲减容术 (C组) 。分别比较3组术式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率、手术特点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 A组有效率为97.5%, B组为100%, C组为93.4%。A、B、C 3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下鼻甲粘膜纤毛结构保存完好, 手术优点较其它二组突出。结论:鼻内镜下鼻甲粘膜下成形术有效、安全、微创, 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炎,下鼻甲,内镜术

参考文献

[1]卜国铉.鼻科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280-282.

[2]葛文彤, 周兵, 王琪.下鼻甲手术历史和现状 (J)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3, 10 (4) :203.

[3]姜泅长.手术学全集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326-328.

[4]韩德民, 周兵.鼻内镜外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1.20-24, 137-138.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50例, 年龄15~70岁, 平均年龄 (45.2±7.5) 岁, 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7.0±3.0) 年, 双侧病变90例, 单侧病变3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鼻塞, 鼻腔见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头晕等, 8例伴耳闷塞感, 5例有耳鸣。鼻镜下检查, 可见鼻黏膜暗红色、充血, 鼻甲肥大, 表面呈结节状或桑根样改变, 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 鼻腔通气不畅, 鼻底或中下鼻道可见钻液性或脓性鼻涕。

1.2 治疗方法

采用KYWB2000微波治疗仪, 产地:广东揭阳康业医疗设备, 输出功率45w, 电压220V, 50Hz交流电。患者取正坐位, 1%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对鼻腔表面进行麻醉, 共计2次, 10min/次, 选择合适的微波接触式辐射针, 垂直插入肥厚粘膜下, 局部热凝或将微波探头与下鼻甲内侧的前中部进行接触, 从后向前慢慢滑动, 直至组织变白, 同时病变的肥厚组织变小。治疗时间依据肥厚程度, 一般一侧比价选择4~6个点, 每点相距5mm, 治疗时间2~5s。如出血较多, 可用麻黄素棉片加压止血, 止血后继续治疗。术后3~5d鼻腔换药1次, 清理鼻腔痂皮假膜, 抗生素消炎5~7d, 麻黄碱液滴鼻, 防止粘连, 1周后复诊。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鼻部症状完全消失, 鼻腔通畅, 分泌物消失, 鼻腔粘膜恢复正常, 下鼻甲缩小;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鼻粘膜基本恢复正常, 下鼻甲缩小;有效:鼻腔症状较前减轻, 鼻腔粘膜有改善, 下鼻甲缩小或局限性缩小;无效:症状及检查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1年, 随访率100%。临床治愈60例 (50%) 、显效38例 (31%) 、有效22例 (19%) , 未见无效者, 总有效率100%。22例有效患者中, 有5例伴有下鼻甲骨质增生, 2例鼻中隔弯曲。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是一种以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2]。一般粘膜肥厚程度在鼻腔各处不同, 通常以下鼻甲最明显, 其前、后端和下缘可呈结节状、桑椹状或分叶状肥厚或发生息肉样变, 其中下鼻甲前、后端及其游离缘尤其显著。临床表现为较重的持续性鼻塞, 粘液性或粘脓性脓涕, 不易擤出, 可有嗅觉减退、耳鸣、听力下降、耳闷塞、头痛、头昏、精神萎靡、咽干、咽痛等症状, 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下鼻甲注射硬化剂, 微波、激光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其中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 在体内主要产生生物热效应, 引起鼻甲黏膜血窦和黏膜的收缩, 组织水肿吸收, 鼻腔通气功能改善。其可以使鼻粘膜表面产生蛋白凝固膜, 而此膜本身既对外界的抗原、微生物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又为新生的下鼻甲粘膜组织形成了良好的保护层, 促使形成新的下鼻甲粘膜。另外微波治疗的特点是组织内外同时升温凝固, 损伤部位边界清楚, 深浅一致, 周围组织反应轻, 术后无出血不需鼻孔填塞。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关键是掌握适当的用量, 含水份越多的组织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微波能量越多, 产生热量越大, 组织损伤的程度越重。提示在采用微波治疗时, 应按组织学的特性, 在选择微波能量高低、辐射时间长上区别对待。下鼻甲含血管丰富, 治疗时微波辐射时间不必太长, 辐射能量也不必过高, 以免局部组织吸收的微波过量, 组织损伤过重。另外微波治疗对鼻黏膜损伤较小, 术中患者痛苦少, 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即可耐受, 术中不出血, 可以重复治疗, 术后鼻腔不填塞。本研究通过微波治疗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 结果表明,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1年, 随访率100%。临床治愈60例 (50%) 、显效38例 (31%) 、有效22例 (19%) , 未见无效者, 总有效率100%。22例有效患者中, 有5例伴有下鼻甲骨质增生, 2例鼻中隔弯曲。提示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良好, 安全性高。因此微波治疗一般无出血、患者痛苦小、不造成组织碳化, 且对鼻部神经肽分解、灭火具有积极的作用, 费用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牟志红, 袁红线.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0例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22 (3A) :644.

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肥厚性鼻炎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50例,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19-62岁, 平均41岁, 病程2-18年,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鼻中隔偏曲, 常规检查副鼻窦CT排除鼻息肉, 血管收缩剂应用效果不佳, 经保守治疗无效。仪器选用DNR多尼尔D08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坐位, 常规消毒剪鼻毛后, 地卡因呋麻棉片下鼻甲表面麻醉, 3分钟后, 去除棉片, 2%利多卡因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之后, 稀释成1%浓度之后下鼻甲粘膜下浸润麻醉, 尤其是下鼻甲后端黏膜, 目的是在局部麻醉的同时, 让钠离子弥散于组织间, 形成良好的电解质层, 可以大大提高消融的效果。而且同时下鼻甲会更加肿胀, 肥厚部位境界更加清楚, 有利于术中对消融范围的控制。将低温等离子刀头输出功率定于4-5档, 刀头蘸生理盐水后, 从下鼻甲前端黏膜进入, 沿下鼻甲肥厚部分长轴, 到达下鼻甲后端, 停顿8-10秒, 看到下鼻甲组织显著缩小后, 及时退出刀头, 一般根据下鼻甲肥厚程度, 选择3-5个点。下鼻甲后端肿胀明显的, 可以取刀头, 直接从下鼻甲后端黏膜进入, 再选择1-2个点, 深度大约1-2cm, 消融持续时间5-8秒, 通气即可明显改善。根据术中出血情况, 酌情行处理, 常规不需要进行鼻腔填塞, 常用明胶海绵滴地塞米松和呋麻液后敷贴于创面, 鼻用激素术后喷鼻, 口服抗生素及抗组胺药一周。

1.3 术后反应

一般患者在术后1-2天即可出现鼻甲组织反应性水肿, 此时患者可有鼻塞感觉, 然后消融组织会从打孔处逐渐流出, 在下鼻甲表面形成痂皮, 可用枪状镊取出, 两周后鼻甲肿胀明显减轻, 痂皮脱落, 通气明显改善, 3-4周基本恢复正常。

1.4 疗效评定标准[1]

治愈:鼻塞完全消失, 鼻腔通气良好, 下鼻甲明显缩小。好转:鼻塞改善, 鼻腔通气较好, 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无效:仍然鼻塞, 通气差, 下鼻甲无缩小。

2 结果

术后1周、2周、4周、6个月随访, 50例患者中, 2例患者感鼻塞症状改善不明显, 后经第二次低温等离子消融后, 效果满意。随访之后判断疗效, 按下鼻甲数计算, 100侧下鼻甲一次治愈率为96%, 二次治愈率为100%, 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腔粘连, 继发感染以及下鼻甲萎缩等并发症。

3 讨论

肥厚性鼻炎的传统治疗方法, 不外乎药物治疗、微波烧灼、下鼻甲部分切除, 药物治疗效果常不理想, 而微波烧灼或下鼻甲部份切除常常发生鼻腔粘连、出血、萎缩干燥等并发症, 术后还需要常规填塞, 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 是利用双极射频刀头和组织间的电解质液形成等离子体薄层, 层中的离子被电场加速, 并将能量传递给组织, 使靶组织内的细胞在较低的温度 (40-70度) 下分子键被打开, 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和氯化物, 从而使组织凝固、坏死产生消融作用。[2]而且, 低温等离子消融都是在黏膜下层进行, 不会破坏黏膜的完整性, 对于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极小, 不会造成术后干燥、粘连等并发症。[3]

与药物治疗相比, 低温等离子消融具有效果好、治疗周期短的特点。与传统手术相比, 低温等离子消融的优势在于:术中出血少、恢复快、无术后鼻腔填塞的痛苦、术后用药大为减少。但术中弹头的深度控制, 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 过深接触到下鼻甲骨质, 影响消融效果, 过浅则会损伤黏膜, 一般深度控制在黏膜下1-2CM。操作的顺序, 一般先进行下鼻甲前端消融, 后端效果不满意, 再向深部消融,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下鼻甲过度消融引起的萎缩性鼻炎的发生率。此外, 对下鼻甲较大的患者, 而下鼻道空间较宽广, 可以先进行下鼻甲骨折移位术, 再进行低温等离子消融, 既可以减少消融的面积, 又可以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

同时, 对于患者的选择也很很重要, 伴有鼻中隔偏曲或者鼻息肉的患者, 应该先矫正鼻中隔或者摘除鼻息肉以后再进行消融。因为鼻中隔偏曲和一侧性的鼻息肉, 常伴有对侧下鼻甲的代偿性肥大, 矫正偏曲和摘除息肉以后, 可以正确观察两侧鼻腔的通气情况, 从而选择恰当程度的消融。

摘要:目的 对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肥厚性鼻炎50例, 并在术后1周, 2周, 4周, 6个月进行复查。结果 50例患者中, 痊愈48例, 好转2例。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肥厚性鼻炎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肥厚性鼻炎

参考文献

[1]卜国玄.鼻科学.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2:280.

[2]林忠辉, 韩德民.射频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 2001, 25:274-277.

变态反应性鼻炎 第9篇

关键词:微波,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种以鼻塞、呼吸困难、头晕、粘液性鼻涕甚至嗅觉衰退等临床症状的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局部注射硬化剂、电烙、激光等, 但各有利弊, 疗效不一。微波治疗仪的出现, 克服了上述几种治疗的不足和缺点,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2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采用微波治疗方法,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患者, 男50例, 女52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 (44.8±11.5) 岁, 病程1~17a, 平均病程 (6.9±3.1) a, 单侧鼻孔鼻塞48例, 双侧鼻孔鼻塞54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慢性肥厚性鼻炎诊断, 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呼吸困难、头昏及鼻腔内有分泌物。鼻内镜下观察:鼻黏膜呈现充血、鼻黏膜暗红色、鼻甲肥大、其表面有结节状、桑根样改变。102例患者均经过X线、C T检查排除了鼻窦炎等鼻腔其他疾病。

1.2 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 用2%碘伏消毒鼻及其周围皮肤两遍, 用浸有1%肾素及地卡因棉片填于下鼻甲周围处进行表面麻醉, 15 min出再用同种方法进行表面麻醉。在鼻内镜下详细检查双鼻腔及鼻咽部情况, 确定需治疗的肥厚部位, 打开微波机, 调至手术档, 输出功率为30~40W, 用消毒的单针、双针或C针10mm微波手术器, 连接好脚踏开关。调整脚踏开关控制发射时间为3S~5S, 用单针电极下鼻甲内侧或下鼻甲游离缘黏膜下组织沿鼻甲长轴方向进针, 深约2mm, 直至组织变白或或针孔冒水泡为止。治疗时间依据肥厚程度, 一般一侧选择4~6个点, 每侧点刺操作10余次即可。之后换用双针电极压在下鼻甲黏膜上从下鼻甲后部向前部进行表面均匀凝固, 直至下鼻甲组织缩小1/3, 通气改善。术后予1%呋麻液点鼻防止粘连, 口服抗生素3~5d预防感染, 以后每周复查清理鼻腔, 共2~3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鼻部症状完全消失, 鼻腔通畅, 分泌物消失, 鼻腔膜恢复正常, 下鼻甲缩小;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鼻粘膜本恢复正常, 下鼻甲缩小;有效:鼻腔症状较前减轻, 鼻腔粘膜有善, 下鼻甲缩小或局限性缩小;无效:症状及检查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6月~1.5a, 随访率100%。临床治愈50例 (49%) 、显效38例 (37%) 、有效14例 (14%) , 未见无效者, 总有效率100%。11例有效患者中, 有3例伴有下鼻甲骨质增生, 1例鼻中隔弯曲。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是一种以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1]。微波治疗主要利用其热效应, 使组织凝固血管闭塞、坏死、脱落, 治疗中出血少, 无需鼻腔填塞。由于微波热凝有止血作用, 治疗中出血很少, 术后鼻腔无需填塞, 术后反应小, 患者痛苦少。尤其适用于下鼻甲后端增生肥厚的病例。下鼻甲的缩小程度以不超过下鼻甲总体积的1/3为限, 在使用肾上腺素收缩鼻腔黏膜前, 可先用针状探头在下鼻甲黏膜上刺1点作为标志, 防止因凝固范围过大而发生萎缩性鼻炎。根据微波的特点, 含水分越多的组织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微波能量越多, 产生的热量就越大, 组织损伤也越严重, 所以微波治疗以低功率短时间为宜, 治疗时采用黏膜下凝固, 见治疗部位黏膜的颜色有改变时即可停止, 避免黏膜过度损伤。如果微波功率过大, 作用时间过长, 导致组织损伤过重, 可能导致黏膜萎缩、广泛结痂、甚至下鼻甲坏死[2]。临床上运用微波治疗肥厚性鼻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3~4], 本研究显示, 总有效率100%, 无毒副反应, 总之, 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治疗方法, 疗效确切, 无毒副反应, 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14~1315.

[2]汪涛.微波治疗鼻咽部疾病的并发症及其防范[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7 (6) :370~371.

[3]郭平川.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 3 (1) :62.

上一篇:运动皮质下一篇:表演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