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2024-07-04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精选12篇)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1篇

教育部1992年颁布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2002年9月份出台并在部分学校试行教育部新推广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研究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给全国各高校的指令性工作,也是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优的“主要观测点之一”。[1]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评优、获得奖学金的基本条件之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每位学生均可以根据量化的体质、体能数据,校对、调整自己的健身和锻炼计划,以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衡水学院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查阅全国和省内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方面的资料。

2.2.2 测量法

按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要求,结合场地设备,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1000m(男)或800m(女)5个项目。

2.2.3 数据统计法

将衡水学院本科学生近几年测试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高体重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学生平均身高为:男生169.5cm,女生157.1cm,均低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20—29岁期间)的169.7cm和158.6cm,说明学生发育欠佳。平均体重为:男生58.6kg,女生48.7kg。身高体重的得分(满分15分)情况:平均为10.80分,其中男生平均为10.69分,女生10.91分,女生好于男生。在身体形态5个等级中,正常体重的为40.66%,也就是说近60%的学生体重不正常,其中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的2个等级人数之和占了近50%,尤其较低体重人数比例为46.85%,男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又较女生更低。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平时营养过剩而又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肺活量指数结果分析

肺活量是人体的肺通气功能和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从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肺活量的及格率在90%以上,其中男生的优良率为64%,女生的优良率为76%,略高于男生。总体看来,学生的心肺系统功能处在优良健康状态。

3.3 握力指数结果分析

握力反映前臂及手部屈肌力量,是评定肌肉力量常用的指标。在被调查的学生平均握力为:男生40.8kg,女生28.78kg。握力体重指数为:男生79.09,女生60.32。握力体重指数的得分(满分20分)情况:平均为16.87分,其中,男生平均为17.02分,优秀率达90.3%;女生16.72分,优秀率为78.5%。因为握力同体重成反比,同样的握力,体重越轻,指数就越大,得分就高。

3.4 立定跳远结果分析

立定跳远是测试下肢爆发力的常用指标,反映下肢肌肉快速收缩发出的力。被调查的学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男生222cm,女生166cm。得分(满分30分)情况:平均为21.21分,其中,男生平均为20.62分,女生21.80分,女生稍好于男生。学生的“优良率”为47.65%,优良率较低,仅达到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训练。

3.5 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测试结果分析

作为与台阶试验相对应的可选项目,1000m跑(男)、800m跑(女)既测试有氧耐力,又测试无氧耐力水平。但由于评分标准的下降,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精神压力明显降低,不再存在恐惧心理,而且测试成绩普遍较好,尽管如此,仍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耐力素质欠佳,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心肺功能、意志品质、吃若耐劳精神、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2]

3.6 总分与等级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总分为77.02分。一、二年级平均为78.22分;三、四年级平均为75.82分。说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在不开设体育课的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身体形态会逐渐出现异常。其中被调查的学生中优秀率为8.09%,良好率为48.14%;及格率为43.55%;不及格率为0.22%。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相比,优良率有显著提高,不及格比率明显降低。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进行宣传,使各有关部门、全体学生都意识到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2 建立高校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反馈系统,同时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教师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的能力,使学生的锻炼更符合个体化、科学化。

4.3 建议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必须上基础体育课,二年级进行选修课,三、四年级必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且各学期的体育课成绩必须及格,才能拿到学分,准予毕业。

4.4 建议学校行政管理、后勤等部门切实把学生食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食堂师傅的工作能力,做到饭菜多种多样、调配合理、经济实惠、保质保量。

4.5 建议学院增修、扩建体育运动场地,增设单项俱乐部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真正意义上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教师加强指导或监督、检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参加体育活动。

摘要:本文通过对衡水学院本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研究分析,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评价, 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为今后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体质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5.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2篇

2004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教学改革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新型外语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基本使命。然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英语听力能力却远远达不到国家和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论是出于对传统大学英语考试的需求还是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分析各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障碍因素并及时思考如何有效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和水平,着力构建适合自身的听力教学模式,使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克服听力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并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听力策略,有效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文化素养,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

(1) 语言障碍因素

语言障碍主要是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具备的有关英语语言本身的重要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众所周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首要前提,语言学习者想要提高听力,就必须积极练习自己的语音,包括单词和句型等的正确发音。语音因素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学生听力过程中对句子、短文等理解上的失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听力过程中判断的失误。其次就是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连读、弱读、省音、重音和语调等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听力的效果。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听力可谓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重音、弱读、连读等的概念较为模糊,因此在单词连成句子的过程中抓不住句子的大意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这种现象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基本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于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速等较为熟悉,但只要换一位教师或者在参加各级各类英语考试的时候,学生便无法应对,从而产生交际焦虑,影响正常的交际及做题的准确率。另外一个语言障碍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素。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听力理解必须以一定的词汇量为基础。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词汇量较为贫乏且缺乏坚持记忆单词的习惯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学生最大的听力障碍则是自身词汇量严重不足,在听力练习过程中,一句话只能听懂几个词,一篇短文听完无法抓住大意更不用说对细节的把握。学生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反复失败,从而挫伤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 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定的语言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当中。文化的涵义甚广,内容丰富,英语学习者只有了解西方各国的不同文化背景,为真实的交际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听的过程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文化背景从表层含义上来说主要涉及到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等,缺乏对于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当然,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本国文化、本土文化都存在不甚了解的情况。当然我们也应意识到,英语语言材料涉及多种文化,多种题材,学生除了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之外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充分地理解整个语篇的含义以及要传递的信息。

(3) 心理障碍及其他因素

心理障碍是一种非语言的障碍。从其表层含义上来看主要涉及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由于心情过度紧张、焦虑等致使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的听力理解失误。听力过程中心理的因素较为复杂,但是听力层面上导致的理解失误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因素方面,听力技能的匮乏也是影响听力水平提高的一大重要因素。听力技能匮乏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旦遇到生词,就会局限于思考或猜测某个单词的涵义而几乎终止了整个听力进程,以至影响了整个语篇的理解。无论如何,教师及学生都应该清楚意识到听力理解过程是英语综合能力的表征之一,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只有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摆脱紧张焦虑状态,获取一定的听力技巧,才能在听力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成功实现师生互动及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成功交际。

2、提高学生听力的策略

(1) 加强听力基本功训练

听力基本功首先应包括基本的朗读知识,如音节、重读、意群、连读、失去爆破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意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李毅、孙历颖,2004) 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从基础抓起,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简单的听力材料入手,首先引导学生愿意听并形成良好的听力态度。如教师要注意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积累词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必要时向学生介绍听的内容和背景知识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每次播放听力材料之前快速阅读标题、问题、表格内容等,让学生学会通过已有的材料预测听力的内容。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解释生词及一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应注意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尤其是针对题目选项中出现的涉及到数字、时间、年代、人物、地名及重要事件阐述时应引导学生尽量用一些最为省时却有效的形式记下,从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的效果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2) 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听力理解不单是语言问题,还有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王蓓,2002)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应注意英美文化导入,依托教材对单元主题相关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从而加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及生活现状等的了解,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加深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形势、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等的理解,避免学生因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包括听力理解在内的英语学习障碍。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把跨文化知识的引入和英语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划上等号,跨文化能力并不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或者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即可获得,而是教师对学生在树立本国民族文化正确态度和信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的西方种族文化探究精神和意识。英语听力水平的体现并不在于对英语语言听力材料的理解,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现实环境下真正的听、说及跨文化能力。

(3) 注重活跃课堂气氛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成功的教育不仅在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还在于教师所创建的和谐安全的氛围。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轻松活跃的课堂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当学生处于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则会倾向于更愿意主动去听,用心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听力任务,尽量让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如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中穿插竞赛的环节,包括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学生在完成某一听力教学任务时便可得到相应的积分等,这可以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然而,对难以积极融入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他们,给予较多的关注,降低学生的心理焦虑。

(4) 加强其他方面的综合训练

除了语法、词汇、时态等语言知识之外,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们听后的理解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听后进行回忆、分析、综合、归纳、反思及举一反三等的能力。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懂意思的同时能够感知说话人用意,在此基础上,学生须结合语境、语调来推断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教师要根据听力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精力充沛,只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如果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完成听力训练任务,就会取得较好的听力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应力争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否能够创设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的使用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听力教学模式是目前较为可行的教学形式,课堂上配合生动活泼的听力材料,学生在视听教学过程中便很容易体验到逼真的语言环境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还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听力学习的最佳状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加之学生平时多听、多练、多模仿,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便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听力水平。

3、结语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3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 非体育专业 学生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52-03

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者的生活方式,通过对两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结论,提出有利于改善学生生活方式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部分高校学生177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专业79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39人;非体育专业98人,其中男生46人,女生52人。

(二)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育的体育锻炼”、“个人卫生”为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获取该方面的研究状况。文献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中国知网;网络搜索引擎;关于健康常识、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专著。二是问卷调查法。借鉴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中的学生问卷调查表,并请专家对问卷内容的效度和结构效度逐条进行检验,确认问卷结构合理,内容贴切、全面,能够反映问卷的主题。调查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测量。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为98.33%。问卷统计情况见表1。三是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结果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分析。

(二)分析

1.对生活方式调查结果的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饮食习惯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饮食不规律的非体育专业约占22.0%,约是体育专业的两倍,可见体育专业学生的饮食规律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好。约有71.1%的学生比较注重营养摄取,而在不注重营养摄取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占26.5%,非体育专业占33.6%。这说明体育专业学生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注重营养摄取。大部分学生有坚持吃早餐的习惯,体育专业学生要比非体育专业学生保持得好。但是约有10.0%的学生几乎不吃早餐。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占了多数。有资料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已经逐步下降,但不少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比如过量摄入高脂、高盐、高糖饮食。高脂、高糖饮食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和脂代谢紊乱,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等疾病。本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全面、饮食科学是保证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于其专业和兴趣爱好。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多数学生不重视运动,担心占用学习和娱乐时间;部分学生完全不喜欢运动,仅仅为了应付体育课程。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与缺乏体育锻炼有直接关系。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自觉性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体育教育体制缺乏对大学生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在环境和制度上的支持。

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习惯好于体育专业,这是体育专业学生上课缺勤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睡眠不足6小时的学生一般有熬夜习惯;熬夜的学生大部分有泡网的习惯,少数学生喜欢半夜听广播、音乐;偶尔熬夜的部分学生有看书的习惯;睡眠质量差部分学生体育锻炼不足,部分学生热衷吸烟、喝酒,部分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

由表5可知,体育专业学生吸烟情况比非体育专业严重,且男生居多。经常喝酒的学生中,体育专业学生比例大,而非体育专业学生也有部分男生有喝酒习惯。从学生吸烟、饮酒的数据来看,学生对吸烟的控制比饮酒好。有烟、酒经历的学生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且绝大多数缺乏保健常识;有部分学生饮食不规律,吸烟、喝酒较频繁。有一部分吸烟的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大学校园中出现学生吸烟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2.对心理状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不良心理状况。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饮食无规律、运动不足、睡眠习惯差、闲暇时泡网为主等不良生活方式,由此引发面对压力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人际关系不佳、对学习生活的现状不满等不良心理状况。相关数据显示,体育专业学生面对压力时情绪比非体育专业学生稳定。体育专业学生人际关系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生活满意度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心理方面出问题的学生,一般睡眠质量较差,对目前生活满意度偏低;人际方面偏差的学生,闲暇时经常独处;满意度偏差的学生,面对压力时,一般有低落、焦虑的情绪。

3.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同有关。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较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能自觉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在生活方式上的最大差异。体育运动能使人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各器官获得更多营养物质,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人体血供充盈,神经、消化、呼吸等各器官系统机能增强,改善人体内环境,使人在饮食、睡眠、精神等方面有明显转变。体育运动能使饮食存在问题的学生会变得想吃、会吃、吃得法;使睡眠存在问题的学生,由于机体疲劳会睡得很实,运动调整了人的生物钟,迫使人遵守规律,按时就寝,不再出现睡不着、睡不好的情况。伴随人的生理变化,人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改变。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生理问题引起的,通过体育运动,他们的生理机能逐步得到改善,机体活动能力提高,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也得到调控,压力减轻,心理问题也逐步解决。体育运动在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实现了对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人要遵守最基本的生活规律,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研究显示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佳,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非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已有的研究认为,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才能有效促进健康。而结合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实训任务紧,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或久站状态等特点,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

针对上文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要真正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学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大保健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投入,开设保健教学课程。二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观。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应树立学生体育整体战略思想,即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以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加强领导,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投入,重视教育宣传力度,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体质健康测试的全过程。此外,高校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采取措施提高测试者对测试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素质好、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总之,广西部分高校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此,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彭晓青.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3)

[2]逸民.不良生活习惯危害健康[J].生活时报,2003(11)

[3]郑颂平,何江明,刘旭.高校体育差生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智翔.体育对高校保健班学生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5]裴立新.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

[6]曲宗湖,扬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尚大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梁利民.需要与创造:体育生活化研究的逻辑起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9]杨静.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影响其健康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10]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

[11]伍鸿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教学探究 第4篇

关键词:词根词缀,谐音记忆,音义串联,编故事记忆

引言

学习英语要过三关:语音、语法和词汇。一般而言, 语音和语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或相当一段时间内完成学习, 而词汇学习却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任务。背单词是学英语的基石。单词不够, 写作、阅读都会成问题。英语单词记忆方法众多, 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原则,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然而, 很多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词汇后, 还是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 结果浪费时间, 耗费精力, 效果也不甚良好。因此, 本文着重就单词记忆的方法进行探讨, 从提高单词记忆效率的角度入手, 将单词有效记忆的方法进行归类。

一、词根词缀记忆法

词根源于希腊语、拉丁语、古英语及古法语等, 英语的中高阶词汇大部分都是由“ (前缀+) 词根 (+后缀) ”构成的, 通过词根拆分解析, 就可以举一反三, 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些高阶词汇。学生在完成英语初级阶段的学习后, 有一定量词汇量的基础后, 词根词缀记忆法, 可以说是非常实用有效的背英语单词的方法。对这种学习条件的大学生来说, 特别实用, 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 是比较主流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下面我们先以单词altitude为例, altitude的意思是:“高度, 海拔”和“高处、高地”的意思。altitude的意思之所以和“高”有关, 是因为alt这个词根。alt在英文中, 不是英文单词, 而是一个词根, 意思等同于high (高) 。而上文已经提到, 英文中大量词汇是由“ (前缀+) 词根 (+后缀) ”构成。altitude这个英文单词由两部分构成, 词根alt和后缀itude, itude是个名词后缀, 构成抽象名词, 无实际含义。所以, altitude的意思“高度, 海拔”和“高处、高地”并表示抽象意义。而词根词缀记忆法的最终意义, 是帮助我们在背英语单词的过程中, 举一反三, 扩展到更多的单词。比如词根alt除了可以和抽象名词后缀构成单词altitude之外, 还可以和其他的前缀、后缀构成不同的单词。例如:

1. alt与其他后缀组合的单词

Altar (alt高+ar→摆放在高处祭神的台子→) n.祭坛

Altimeter (alt高+i+meter测量器→) n.高度计

Alto (alt高+o→) adj.次高音的

2. alt与其他前缀组合的单词

Contralto (contr与……相反、相对+alt高+o→) n.女低音, 女低音歌手

Exalt (ex上+alt高→向上高举→) (1) 提升, 晋升 (2) 赞扬, 歌颂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有些英文单词由“前缀+词根”构成, 有些单词由“词根+后缀”构成, 而有些单词由“前缀+词根+后缀”构成。下面, 我们就以这三种情况为例, 为学生们记忆单词找到规律, 并为大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找到方法:

1.前缀+词根

例如:前缀“a-”加在单词或词根前面, 表示“不, 无, 非”

a (无) +centric (中心的) →acentric→adj.无中心的

a (不) +social (好社交的) →asocial→adj.不好社交的

a (非) +moral (道德的) →amoral→adj.非道德性的

a (不) +political (政治的) →apolitical.→adj.不关政治的

a (无) +pathy (感情) →apathy→n.冷漠

再如:前缀“eu-”表示“好”

Eu (好) +logy (说) →好好地说→n.颂词

Eu (好) +phony (声音) →好听的声音→n.悦耳之音

2.词根+后缀

例如:词根audi, audit表示“听”

audi (听) +ence (名词后缀) →audience→听的人→n.听众;观众

audit (听) +orium (场所) →auditorium→听的场所→n.礼堂;讲堂

a u d i (听) +i b l e (形容词后缀, 表示“能……的”) →audible→听得见的;可听的

audit (听) →n.旁听, 引申为审计

audit (听) +or (人) →auditor→n.旁听生;审计员

audit (听) +ion (名词后缀) →audition→听 (演员) 唱→试听

audi (听) +ology (学科) →audilolgy→n.听觉学

audio (听) +meter (测量) →audiometer→n.测听器

再如:词根“ambul”表示“行走, 走路”

Ambul (行走) +ance (名词后缀) →ambulance→走的东西→n.救护车, 流动医院

ambul (行走) +ant (形容词后缀) →ambulant→adj.走动的, 流动的

3. 前缀+词根+后缀

例如:col (前缀, 表示“共同”) +labor (词根, 表示“劳动”) +ation (名词后缀) →共同劳动→collaboration→协作;合著

con (前缀, 表示“共同”) +flu (词根, 表示“流”) +ence (名词后缀) →共同流→confluenence→n.汇流

二、谐音记忆法

所谓谐音记忆, 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这种方法, 虽然给人的印象不是科学记忆单词的方法, 却十分有效。经过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记忆的单词, 可以较长时间不会遗忘。下面举几个例子, 如:

1. melancholy[melənkəli]→读音与“没人可理”谐音→由此联想到“如果没人理你, 你就会十分郁闷”→所以, Melancholy的词义为“adj.郁闷的”

2. ambulance[æmbjuləns]→读音与“俺不能死”谐音→由此联想到“如果一个人不能死, 就要通过救护车去救他”→所以, ambulance的词义为“n.救护车”

3. ponderous[pndərəs]→读音与“胖得要死”谐音→由此联想到“如果一个人胖得要死, 他通常会很笨重”→所以, ponderous的词义为“adj.笨重的”

三、音义串联法

该方法通过一个单词的发音与意义串联的技巧, 再加以联想, 起到高效记单词的效果。

Baffle v.→正确读音为:Baffle[bæfl]→谐音提示:拜佛→用音义串联法来记, 即为→很困难时去“拜佛”→所以, baffle的词义为:受挫;困惑。

四、编故事记忆法

故事记忆法就是把需要记忆的英文单词编进故事当中以达到记忆目的的记忆方法。按照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来记忆单词, 以我们所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新闻事件和人生经历等为载体, 将单词编排进诙谐幽默的小故事中。只要运用联想, 就可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记住并学会单词的用法, 轻松且持久记忆。

例如:

French n.法国人

Trench n.壕沟, 战壕

Wrench n&v扭伤

在教学中, 可以把这三个单词串在一起, 由这三个词组成一个故事:

一个French被扔进了trench, 所以, 他的脚wrench了。

再如:

面对老虎threat (威胁)

武松表现great (极棒的)

战斗绝不retreat (退却)

被当英雄treat (对待)

它们的后缀都一样, 读来“押韵”, 朗朗上口, 想着故事情节, 就能想出单词, 而且一记就是一串, 大大提高了效率。通过故事, 还能提供语境, 从而明了单词的用法, 记忆效果更好。

五、结论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英语词汇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词汇作为构建英语知识大厦的基石, 应给予特别重视。因此, 是否能够巧妙地记忆英语词汇成为一个人能否快捷突破英语的关键。总之, 不管白猫黑猫, 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无论用什么方法, 记忆单词。能记住单词就是好方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 在平时教学和备课的过程中, 善于总结和归纳, 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并持久地记忆英文单词。

参考文献

[1]黎小说, 高民芳.多功能英文字根字典.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8.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参与 排球运动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技术的全面性、高度的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技术的两面性、严密的集体性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该运动还具有促进人类和谐、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拼搏向上的优秀品质等作用。排球运动是能够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与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勤奋、助人、拼搏、合作等优秀品质的运动健身项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非体育学院参与排球运动的学生为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学生参与排球现状的相关资料,以及咨询相关教师和学生,对全校非体育专业参加排球运动学生发放500份问卷,进行学生参与排球问卷调查,其中回收498份,回收率为100?g。回收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g。

2.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利用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云南师范大学排球运动现状

1.学生参与课外排球运动对象分析

从研究可以看出,喜欢排球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48?,喜欢人数最多,大一学生次之,占总人数的32?,大三学生占13?,大四学生占6?。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大一和大二时学校开设排球选修课,有些是必修课,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和认识了排球运动,改变了以往对排球的观念。大三学生主要在有排球技术的基础上喜欢上排球运动,还有就是大三学生平时课程比较多。大四学生打排球的人有点少,主要是大四学生正在忙着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各种压力忙的没有时间打排球。

(二)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现状

1.每周参加排球运动的频数和时间

从调查看出,大学生在每周运动次数和时间上的分配是不均的,其中男生在每周参与排球次数1次的为28人,占总人数25?,2次的为40人,占总人数36?,每周参加排球运动次数最多的是2次,每次时间为1-2小时占绝大多数,女生在每周参与数最多的是1次,占总人数的15?g,而每次运动时间最多的人数是在30到60分钟左右,说明我校女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时间和次数分布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排球技术性要求较高,其次,排球较硬,有些人受不了打排球时手的疼痛感。排球运动只有在打比赛时才是有趣的,而打比赛又需要有一定的技术,这就让学生在参与排球的次数和时间上有较大差距。

2.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

从“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动机”中可看出,增强身体健康的比例占38?,兴趣爱好的比例占34?,从数据上看,学生参加排球运动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健康其次主要是对排球运动有一定兴趣爱好,接着是为了增加交流和丰富课余生活。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生也通过排球运动来提高排球技术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较单一,除了平时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等。和其它学生很少有交流,朋友就很少,通过排球运动的组织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增加朋友圈,增进交流,从而丰富课余生活。

3.影响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知,影响学生参加排球运动的因素主要有:1.个人的身体素质差; 2.场地、器材不满意;3.没有人组织管理;4.校园排球文化氛围不够;5.没有专业人员指导;6.其它。从而可看出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问题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从问卷中可看出由于排球本身的特点限制,让许多人对排球的兴趣不怎么浓厚,但学校的场地也没有充分得到利用,也没有人进行组织和没有专业排球者进行指导。由于排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使许多人在排球课中怕球,在开始学习排球时由于项目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学、对排球兴趣度不高等心理。在学校里面排球场地不完善,没有人组织排球比赛或者排球运动,让学生原本喜欢排球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让原本并不怎么兴起的排球运动处于平淡状态。

三、结论

(一)缺乏专业排球指导员。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每个人都照顾到,致使学生只是掌握了排球技术的一些皮毛。没有掌握到专业的排球技术,大多数学生的动作都是不规范的,与专业排球出身的指导员相比还是不够科学。

(二)排球运动技术性较强,对排球运动缺乏兴趣。排球技战术特点对参与者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不过这些基础技术动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不断反复练习。

(三)学校宣传力度和组织上不够重视。学校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方式,才能让学生产生潜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排球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热情和兴趣。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6篇

摘要: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危害。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对于促进其自身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良好,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68、4.80、4.70和4.54,都超过了平均分;2) 在总体情况、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朋友支持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P<0.01);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P<0.01)。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社会支持;体育专业;运动群体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74-03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是在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较少发病的个体与受压力影响很大的个体相比,有着更多的社会关系。之后的几十年,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收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理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1]本研究将针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研究,这对于发现、预防和缓解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1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体育专业293人,占40.9%,非体育专业424人,占59.1%。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参考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主要改动是将“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亲戚、同学”。该量表共12个条目,由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老师、亲戚、同学)三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同时以各题项分数之和的平均分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分数越高,得到的总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本量表为7点量表,选项从1=极不同意、2=很不同意、3=稍不同意、4=中立、5=稍同意、6=很同意、7=极同意。

1.2.2数理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的一致性信度检验一般而言,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大于0.80表示问卷信度较好。本研究采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说明该量表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信度。

2.2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状况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得分为4.68,大于平均分4分。当今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以及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均良好,均超过了平均分。其中,来自家庭方面的社会支持最高,而来自老师、亲戚、同学的支持程度最低。这与刘广珠(1998)[2]、李慧民和李越美(2004)[3]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

这说明了:首先,家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源,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起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也主要以家庭为主、以父母为主。虽然当今的大学生多数脱离了父母的监控,自由的生活在大学校园中,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关系,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予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以极大的支持,这可能是家庭支持维度得分最高的原因。其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除了父母,朋友应该说是最可信任的、最可能给予自己支持的群体了。朋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也使得朋友支持维度成为除了家庭之外大学生能感受到的最多的社会支持维度。

2.3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之间社会支持的差异检验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家庭支持维度、其他支持维度和朋友支持维度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4,5]。

2.4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中,运动群体与非运动群体社会支持状况的差异检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人口的定义: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在总人口中有一部分人从事专业体育工作,或职业要求经常从事体育训练,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国家法定的体育标准,我们称这部分人为当然体育人口。其中包括业余体校的运动员、体育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等。[6]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课是其学业的一部分,不论大学生喜欢与否,都要按时上课,并按照教师指导和讲授认真学习。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根据查阅的文献,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运动群体的标准:包括体育课在内,平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并达到一定强度(有一点累)的次数是3次或3次以上;每次体育运动持续时间30 min以上的大学生称为运动群体大学生,不能满足这个特点的即非运动群体大学生。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支持总体情况、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朋友支持上,运动群体大学生得分均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并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

结合表3和表4我们发现,体育活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本身对于调解个体情绪,缓解个体压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更加经常自觉有规律地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其次,体育技能的学习及参与体育活动本身就有利于人际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另外,体育专业大学生从事的体育运动有许多都是合作性的集体活动,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以及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获得社会支持的技巧。另外,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愿意广交朋友,由于他们的性格外向、个性直率,较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他们基本又都是热情十足,一旦朋友或同学有了困难,他们都积极相助,这也使得他们有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来自朋友和同学的支持。这都可能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四项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原因。

非体育专业中的运动群体也会经常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他们中有一些是和同学或者同宿舍的结伴一起去参加篮球、足球、踢毽子、跑步等体育活动,这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不仅能增进他们的友谊,还会增进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此外,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也会结识一些新的朋友。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交友的平台,大家不仅仅在这里锻炼身体,同时也会在活动中或活动后和队友、同伴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就可能会成为球友,在不锻炼的时候也会经常彼此联系,互相关心和帮助。这无形中扩大了个人的社会关系,增强了个人的社会资源。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情况良好,家庭支持维度得分最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情况得分为4.68,家庭支持维度为4.80,朋友支持维度的4.70,其他支持维度的4.54,都超过了平均分4分。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最高,而来自其他支持的得分最低。

2) 体育活动对领悟社会支持有积极的作用。从对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结果我们发现体育活动对于领悟社会支持的促进作用,从对运动群体和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结果我们进一步发现了体育活动对于领悟社会支持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了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促进大学生感受社会支持程度的提高,达到良好的社会支持状态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2建议

1) 学校应充分考虑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相互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和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2)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同学间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3) 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和一些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如:学校团队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学会利用社会支持资源。4) 除了学校的督促和管理,大学生自己要认真对待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9.

[2] 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5-176.

[3] 李慧民,李越美.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191-192.

[4] 陈耕春. 体育类大学生与理工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100-102.

[5] 崔小梅,郑权,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调查[J]. 体育学刊,2002,9(6):78-79.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7篇

应用型本科, 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 与传统本科院校不 同的本科 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 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提高其英语能力水平, 原因在于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家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外语人才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愈加明显。然而, 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满 足这一时 代和社会 的发展需 求中体现 出诸多不足, 加之近来削弱英语教育在国内各层次教育中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使得大学生课外英语的应用状况受到了明显影响, 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调查方式与目的

本次调研选定了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四所江苏同类高校的5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 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问卷45份。同时, 对非英语不同专业的50名学生进行了小组访谈。

三、调查结果

1.学习动力不足 , 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中发现 , 有70%左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达到学位授予要求”或者“通过出国语言考试”;20%左右的学生是出于“个人爱好”, 10%左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这说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学校专业设置要求外 , 更倾向于Gardner和Lambert (1972) 提出的“工 具型动机 (希望通过外语的学习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 。相比之下, 较少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反映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从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层面, 似乎缺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导致部分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枯燥乏味。另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也体现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性方向不够明确有效, 这对大学生课外英语的使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学科英语运用能力缺乏 , 为英语而学英语。调查中还发现, 有45%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脱离其专业发展需求”;另有48%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对其专业发展帮助“很少”, 仅有7%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对其学科专业英语提高有“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偏向于“对英语语言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与掌握”, 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学生认知专业知识和培养学习正面情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更多体现在“缺乏关联的琐碎例句”, 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情景化和社会互动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指出, 语言的学习不应当以牺牲专业学科知识为代价, 而应当考虑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言的“最终用途”。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无法满足其专业英语学习中“语域特点”和“专业词汇术语”习得与掌握的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对其专业学科英语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帮助“很有限”。因此, 如何有机地结合专业学科知识与语言习得目标 (Wilkinson 2004) , 是目前大 学英语教 改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

3.课后生活中英语沟通机 会不多。 在调查中 , 有60%左右的学生认为英语在课后生活中“基本没用”, 没有任何“书面或口头”的英语交流机会;35%左右的学生声称会在“看电影或电视剧中使用到英语”, 英语的运用技能局限在“听力”上;仅有5%左右的学生觉得“有机会在课外用英语和老外进行交流”, 因为他们在读一些“国际合作课程”, 所以有机会接触“外教”。但这种机会的缺失, 正如有些受访学生的描述, 使得大学英语学习逐渐沦为了“鸡肋”, 其存在的价值和课程体现的效应面临着时代新需求的拷问与挑战 (张莲, 2014) 。

四、建议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是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要, 向社会输送更多本地经济建设急需的具有一定实用技术和高素质的中端应用人才。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上应用型高校应当结合办学定位明确英语教学目标, 探寻一条与专业知识技能紧密发展的英语教学道路,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使用英语。

摘要:新世纪, 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英语水平, 并有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 高校的实际教学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 分析该类学生英语学习动力、学科结合和课外运用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2]Wilkinson R.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a multilingual higher education, Netherlands:Universiteit Maastricht, 2004.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8篇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及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影响

我国有关学生们英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方面更多注重学生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心态及目的等动机影响,研究视角偏于单一化,随着近年来有关动机研究的增多,专门针对高职学生及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动机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就目前来看,高职学生、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都受到不同学习动机的影响,比如坚持长期学习外语的学生英语成绩与效果受到外部与内部的共同驱动,外部驱动包括工具、成就、证书、社会性等动机,内部驱动则为学生内在动机,如兴趣型、融入型动机等。

国内有研究选取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50名与高职学生5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问卷内容除了学生个人情况之外,还涉及学生英语水平(如四六级等)、学习目的(如兴趣、就业、阅读需要、证书需要、个人成就感、出国留学、社会压力等)与学习问题等多种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按照英语成绩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并结合问卷调查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在排除个人家庭背景等非智力因素的情况下,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互相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按照高低分进行分组之后,根据学生不同院校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做独立样本、配对样本检验,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内部动机效用更为显著,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高职学生内外动机均有益于他们得英语学习;内在动机对于学生个人英语学习成绩与效果影响更为显著;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言,高低分组别在外在动机方面无显著差异,高职学生同样如此,内部动机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成绩要由于高职学生;学生性别方面对外在动机影响较小,不过女性学生在内在动机与学习成绩方面表现由于男性学生。从动机分类情况来看,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具性动机、情境性动机与文化性动机,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从高到低依次为工具性动机、文化性动机与情境性动机。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及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对策探讨

高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均围绕着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就业需求得技术型、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群体,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差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高职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一定差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内外动机作用下,要着重突出工具性动机的激励价值,在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围绕个人发展、就业技能、出国留学、社会压力等因素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与设计,着重突出英语教学的语言工具价值,结合社会进步根据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做好课堂教学规划,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信心,在正确英语学习态度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进步,着重培养、锻炼他们对英语交际语言的应用能力。

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内在动机作用显著,以兴趣、爱好及英语证书等为动机的学习要注意着重拓展学生们兴趣方面的需要,围绕大学生喜爱的英语阅读、杂志广播、英剧美剧文化等设计教学,在帮助他们做好四六级准备考试的同时,提升个人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满足出外留学与考研进步需求。对于本科学生,授课中也要着重突出工具性动机,围绕本科学生升级、留学、提升个人语言综合素质等目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学生们英语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提升服务。要注意利用教师期待作用、榜样作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兴趣与工具意识,在课堂中突出大学生主体作用与创新实践价值,将实践成果与个人学习相挂钩,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所差异,对于英语成绩也有一定影响,在深入分析两类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基础上探寻针对性教学改革对策,对于利用动机差异促进学生们英语综合学习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摘要: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及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有一定影响,在比较两类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基础上,探寻教学优化对策对于打造高效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及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影响,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及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英语教学效率与学习成绩的提升服务。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9篇

美国心理学家Horwitz在1986年最早提出外语学习焦虑的概念并使用了language anxiety这个术语。他认为, 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因语言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与课堂外语学习相关的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情结。另外, 还有学者提出了另外的定义, 如一种重要的情感因素、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等等。此后, 西方学者们尝试从多种角度探索语言学习焦虑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语言学习造成的影响。Horwitz还设计出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FLCAS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供学者们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多年来, 国内外学者们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英语学习焦虑在学生中存在, 并且起到抑制作用的居多。本文不再从这方面进行研究, 而是试图从学生自身出发, 研究在学生自己认为具有学习焦虑的情况下, 他们在学习上会具备怎样的态度,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同时, 也想了解在学生的意识中, 哪些外在因素是导致他们产生焦虑的客观原因。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上海X学院非英语专业2010级学生。该校2010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共1796人, 其中电气学院372人, 机械学院476人, 电子信息学院365人, 商学院433人, 汽车学院150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在电气、机械、电子信息、商学院抽取20人, 汽车抽取10人, 共100名。回收试卷98份, 其中废卷3份, 有效试卷占到95%。在有效卷中, 男生为67人, 占70.5%;女生28人, 占29.5% (见表1) 。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行设计的问卷, 共11道题, 其中10道题为客观题, 2题为背景资料, 5题采用Likert 5点量表形式, 反应方式从“很不赞同”到“很赞同”, 3题为多项选择题, 1题为主观题。这份问卷题量适中, 由对英语学习的认识、自身对焦虑的认识、学习英语采取的措施等几方面组成。经计算, 该卷可靠性达到0.0842。

本研究采用SPSS11.5进行材料研究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 学生认定自身存在学习焦虑的情况

(见表2)

2. 性别和学生对自身学习焦虑的认定关系

通过T测试, 得出调查结果为单边显著性为0.45, 双边显著性为0.24, 显著性不强, 说明性别不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焦虑的认定。

3. 学生对英语学习难易程度的认定与自身焦虑感认定的关系

通过相关性检验, “是否难学”和“是否焦虑”之间相关性系数为0.530,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对自身焦虑感的认定。

4. 学生对自身学习焦虑存在的认定与采取行动的联系

用相关性原理进行计算, “是否焦虑”和“是否行动”之间相关系数为-1.114, 这说明调查者对自身焦虑的认定和采取行动之间为负相关关系, 随着自身焦虑认定强度的增加, 学生不会采取有效行动去抑制焦虑。

5. 学生自身焦虑的认定与学习时间的关系

通过相关性计算, “是否焦虑”和“学习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005, 两者无显著关系, 并显示负相关性。可以看出, 认为自身有学习焦虑的学生不会增加学习时间改善英语学习效果。

6. 学生认为学习焦虑的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学习焦虑的最大因素是“想学好, 无窍门”, 占到46.5%, 几乎一半;“学习很久, 没劲”占到23.2%。两者相加, 达到69.7%。可以看出, 学生学好英语的欲望强烈, 但由于没有找到适应自身的办法, 达到理想成绩。同时, 英语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十几年的学习没有帮助学生解决焦虑, 反而增加了焦虑感。

7. 学生认为在那些方面可以改善英语, 抑制焦虑

从表4~表9中可以看出, 在以上6中方法中, 选择“持之以恒”和“调节情绪”的最多, 占到60%以上, 而寄托于教师的授课、辅导及学校活动来提高英语成绩的只有不到30%。这说明一方面学生认识到大学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 英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经常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能说明学生不认可教师和学校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启示

1. 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接近一半的学生为找不到学习窍门而焦虑和苦恼。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从认知方面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鼓励和指导学生尝试新的英语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和示范学习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技巧, 提高学习效果。

2. 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心和自我评估能力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被调查学生中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平均只有20分钟左右, 虽然有57.9%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学习感觉焦虑。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采取了逃避的方式来应对焦虑。因此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同时, 也要注重养成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估能力。训练他们养成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评价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的习惯以及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3. 开展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克服焦虑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敢于尝试, 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意识。在合作学习中, 可以学会与他人相处,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克服焦虑。

4.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创造轻松和谐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设置多层次学习情景,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体会到使用英语的乐趣和愉悦感。

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建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焦虑自我认定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感, 改善英语学习是个系统过程, 需要在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合作,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摘要:本文主要调查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焦虑自我认定与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责任心和自我评估能力;开展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克服焦虑;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创造轻松和谐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关键词:焦虑,非英语专业,自我认定,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 1985.

[2]Horwitz, E.K., Horwitz, M.B.&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6:125-132.

[3]McCroskey, J.Validity of the PRCA as an index of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J].Communication Monograph, 1978 (45) :192-203.

[4]王瑞.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情况调查[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6) :68-70.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10篇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次数。心率作为了解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最简单易行的指标,在运动员医务监督和训练监控中得到普遍应用,对于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能量代谢状况、训练强度以及训练后身体机能恢复程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运动中的心率随代谢需要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运动的强度和机体的代谢水平。本文针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教学差异,通过心率来分析学生身体机能,观察不同专业学生在运动前后的心率,探讨不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率变化影响,找出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通过分析同样可以得知其他专业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的差异,对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提出合理的健身方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井冈山大学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非体育专业组学生10名。

2.2 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受试者基本情况如年龄、体重和身高。测试前两天告知测试者测试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练,熟悉整个测试步骤。测试前一周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不服任何药物。

2.3 测试方法

Polar610i 型心率遥测表法:让受试者踏自行车功率计带上心率遥测表,心率遥测表能准确记录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的及时心率并通过相关软件做出快速统计分析,监测训练瞬间心理变化。

2.4 测试步骤

首先,测安静时心率;其次,让受试者以150瓦的功率,60转/分的速度踏车6分钟;再次,提高功率到180瓦,再运动2分钟,并记录8分钟后即刻心率。

2.5 统计方法

通过以上步骤测得数据,数据经过用平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测试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显示体育专业的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上无显著差异。

3.2 不同专业组心率的比较

*表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显示不同专业组教学对学生安静时心率、运动前后心率的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非体育专业专业显著高于体育专业专业。

4 分析与讨论

4.1 安静时心率比较分析

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由表1可知无论体育专业组还是非体育专业组在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显著低于非体育专业组,这与Fox及多数学者[1]的结论相一致,Fox认为,训练使安静时的心率和亚极量运动时心率减小,极量运动时减少或不变,心输出量安静时和亚极量不变或减少,极量运动时增加。由此说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的每搏量增加。安静时体育专业学生每分心输出量与非体育专业学生无明显差异,但非体育专业学生以较高的心率和较低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机体供血,而体育专业学生则以较低的心率和较高的每搏输出量来保证供血,这一方面降低了能量消耗,同时为提高心力贮备提供了可能。因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心机能更有效的利用能量,可以在安静时用较低的心率来满足机体代谢的基本需要。安静时心率的大小与运动训练有关,运动训练可以引起安静时心率和定量负荷心率降低这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可。体育专业学生安静时会出现心搏徐缓,尤其是耐力项目的学生经过长期训练所导致的心动过缓的原因除了有心博量的增加的原因以外,支配心脏的神经张力发生了变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窦房结作用的比例是25/50,而经过训练可使这种比例关系改变为15/45,也就是说,训练可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而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心率降低。

体育专业组安静时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可能是运动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下降和迷走神经张力提高的结果,也可能是运动训练直接减慢窦房结固有心率的结果[2]。 运动员心动过缓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长期系统训练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窦房结的控制、支配心脏的神经敏感性的改变以及心脏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有关[3]。训练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都有所下降,但以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更为明显,从而使运动员心率降低。此外,研究还显示,系统训练后心肌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心肌较高的迷走神经敏感性和迷走张力共同导致了运动性心动过缓的发生,属长期运动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性反应。

4.2 运动后心率比较分析

由图可知体育专业组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体育专业组与非体育专业组在完成定量负荷后即刻心率都较安静时升高,而对于体育专业组其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从其升高幅度来判断, 体育专业组整体心率适当增加, 其恢复也较快。非体育专业组在负荷后心率增加也较为明显,从其结果分析对于非体育专业组的这种反应属于紧张性增高反应, 这一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心脏和肺等脏器功能负担的加重[4],而引起运动机体能力的下降乃至出现运动性伤病[5], 所以说这一反应对机体所进行的运动锻炼是不利的。从整体来看, 长期进行的系统专项运动训练可以增加心脏的每搏输出量, 以此来增加心脏的供血功能, 与长期未进行训练的人们相比, 依靠增加心率来增加供血量的情况是有优势的。

4.3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规律及机制

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大小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运动项目不同,比赛规模不同,运动员赛前状态不同,运动前心率增加亦不同。运动时心率随机体代谢水平的提高而加快,心率变化主要决定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在相同运动负荷时运动员心率上升愈慢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愈好[6]。由表2可知在完成定量负荷测试时体育专业组心率变化较小,与非体育专业组成显著差异,表现在心率提高幅度较小,但每搏输出量增加较多,这表明体育专业学生较非体育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泵血效率。由此可知体育专业的学生机能状况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教学对学生机能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始运动时,心率有一个速增阶段,这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机制实现的。首先是抑制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加强。其次,运动中大量来自活动肌肉和关节感受器的向心冲动和机械感受反射,以及其他外周神经的向心冲动,使心率反射性加快。另外,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使心搏加速,血流的重新分配和循环血量的增加又引起回心血量的增加,使心房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同时也牵拉窦房结使心率进一步加快[7,8]。

5 结论与建议

由测试可知,体育专业组安静时的心率,运动前后心率变化差值及运动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非体育专业组。通过研究可得出长期系统的训练能使体育专业学生机体机能对运动产生适应性的变化,与一般人相比,表现在安静状态机能水平较低,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较快;定量运动负荷时机能变化幅度较小,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平较高以及运动后机能恢复较快等。

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非体育专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使他们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付诸实际行动,贯穿于人的一生,以真正达到增进和保持健康的目的,同样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孟昭琴,王卫星,季丽萍,等.身体应变:少年男篮运动员与一般男少年的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46-57.

[2]郑军,张立藩,王兴邦,等.有氧锻炼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2):154-157.

[3]常芸.运动心脏的实验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50-79.

[5]胡宗海.高原环境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25(2):130-132.

[6]周文军,金宏伟,李坚.心率在运动训练监测中的应用[J].长沙大学体育学报,2007,(9).

[7]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30-257.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足球裁判员;培养;犯规

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92—01

一、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的有利条件

(1)市场优势。根据调查证明,高校足球比赛经常出现没有裁判员执法,基本上没有第四官员,这说明高校足球裁判员奇缺。(2)专业优势。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招生体育专业学生,这是高校足球比赛裁判员的有力来源,他们中很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非常有利于开展足球裁判员的培训工作。(3)生员优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很容易接受外来事物,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一般比较高,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师资优势。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教师一般具有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历,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5)管理优势。学生生活在学校有利于组织管理和培训,教师和学生经常处在一起,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听取老师的意见,这样就便于师生及时沟通和老师随时指导。(6)设施优势。高校一般都具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和较完备的体育器材设施,为裁判员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培养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足球裁判员易出现的问题

(1)哨音不准、手势不明。学生初学时常出现哨音不洪亮、音意不明确、反应过于灵敏或者过于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初学时心理紧张、业务不熟、信心不足造成的。(2)跑位、选位不当。(3)漏判及判罚不准。漏判时常表现在自己根本没有看到违例现象,对看到的一些违例现象表现出犹豫,不能及时判罚。(4)体能不佳、心理素质差。心理素质不好在场上表现为紧张、易受外界干扰、情绪不稳定、优柔寡断等。

三、培养的对策方法

(1)基本功的培养。裁判的基本功包括口哨、手势、旗示、跑动方法和跑位与配合等方面,这些都是裁判员做出正确判断所必须的。(2)体能的培养。充沛的体能是裁判员跑位及时到位,观察清楚和判罚准确的基础。一场正规的足球比赛是90分钟,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裁判员要有充沛的体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球的运动,及时到点到位。(3)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一个人进行观察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足球裁判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不可少的。(4)心理素质的培养。足球比赛具有比赛场地大,进球难,参赛人数多,换人次数少,对抗激烈等特点,这就对裁判员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5)道德的培养。体育道德是用以调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其他体育工作者以及一切体育爱好者,在从事体育竞赛和参与其它体育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四、结论与建议

非体育专业本科学生 第12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铜仁学院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目前铜仁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0份, 有效问卷375份, 有效问卷收回率98.7%。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对调查和统计的结果进行分析。

2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2.1 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学生的自我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400名被调查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处于良好占被调查人数的66%,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不太好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5%, 身体健康状况处于比较差占被调查人数的19%。由此看来,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健康不是很好, 甚至有近34%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和比较差, 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 铜仁学院在狠抓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 教师要加强引导, 注重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了解身体健康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是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以其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 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从 (表1) 可见, 问卷所列的7个可供选择的锻炼项目中, 选择列前的是跑步和球类, 男女锻炼项目性别差异不甚明显, 表现出了一定的集中趋势。排序在前4位的项目中男女共选项目有3项:跑步、篮球和羽毛球, 但其位次不尽一致。男生更多地参与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 而女生主要参与其他、羽毛球有一定活动量的、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跑步作为一项简单易行、锻炼价值高的运动项目, 受到了铜仁学院29.1%的学生欢迎, 在所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中是最受欢迎的。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选择其他项目活动的偏多。这说明铜仁学院开设的体育锻炼项目较少, 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这将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2.3 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

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 是反映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锻炼1~2次, 占41%;其次是每周锻炼3~4次, 占31%;再次是每周锻炼5~7次, 占16%, 即大部分学生锻炼的频率保持在每周1~2次的范围之内。但还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的频率为零, 其中女生占10%。由此可见, 他们每周锻炼的次数比较少, 没有真正达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 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余体育锻炼手段, 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和教育力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2) 。

2.4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由表3可以看出,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控制在少于30分钟的学生占29%, 男女无明显差异;在30~60分钟之间的学生占41%, 男生高于女生;在1小时的学生占22%, 男生高于女生;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占8%, 男女无明显差异。早在2004年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叫响的口号“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锻炼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不足, 学院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表3) 。

2.5 课余体育锻炼的强度

统计结果表明,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在大运动量的占24%, 中等运动量的占25%, 小运动量的占41%, 轻微运动的占10%。由此可见, 小运动量的比例最高, 这说明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还很低, 大约有51%的学生达不到锻炼效果。因此, 铜仁学院的体育教学应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解, 让学生理解锻炼强度与锻炼效果的因果关系, 进而使学生达到相应的锻炼强度, 取得相应的锻炼效果 (表4) 。

2.6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5可见,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根据个人爱好和强身健体。男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一致, 他们的动机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层次的, 对体育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排列在前的是个人爱好、强身健体、减肥和与更多人交流等项目, 其中前三项成为大学生3种主要的目的, 但女生也有近12.6%选择减肥, 为的是保持自己的体型, 使自己变得更靓丽, 而有一部分是为了与更多人交流, 结识志趣相同的朋友, 男女无明显差异 (表5) 。

3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3.1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情况的调查中, 16%的学生反映很重视, 67%的学生反映一般重视, 17%的学生反映不重视。有学者认为, 与经费因素、物质因素、师资数量质量等相比,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无疑是导致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工作措施不力、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3.2 场地器材的配置和体育项目的开展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载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一般, 有30%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较差, 20.1%的学生认为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说明铜仁学院的场地设施和开设的体育项目并不能满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

3.3 自身体育素质的影响

体育素质指学生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 掌握的体育技能水平高低不同, 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体育技能。体育技能在学生课余锻炼中有着显著的影响, 部分学生由于体育技能太差而放弃了课余锻炼, 此时应鼓励学生采用一些简单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 比如徒步, 爬山等户外活动同样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 更能充实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体育理论知识在课余锻炼的过程中也起到了明显的影响, 部分学生生由于惧怕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和运动中的损伤而远离体育锻炼, 这证明缺少必备的体育理论知识, 特别是运动损伤的防治, 这就需要加大体育课程的相关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 并举办各类体育方面的讲座,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好处和运动损伤的防治。

3.4 课余锻炼时间

通过调查分析反映学业过于繁重未能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占9.8%。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 大部分学生为了在就业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不得不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取证考试, 有部分同学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而选择了考研, 造成学业过于繁重而减少了可支配课余锻炼的时间。

3.5 同伴关系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缺少锻炼同伴和自身懒惰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6.5%和10.8%, 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说明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锻炼意识比较差, 具备自我锻炼和习惯的能力比较弱。

4 结语与建议

4.1 结语

(1)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有近34%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和比较差。

(2) 铜仁学院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以球类为主, 其中男生首选项目是跑步, 其次是篮球、足球和羽毛球, 女生是跑步、其他、羽毛球和篮球,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多数选择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项目, 女生则相反。

(3)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度低, 不锻炼和锻炼1~2次的人数占53%, 而持续不足1小时锻炼的学生占70%。

(4) 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有着明确的健身指向, 有37.1%的学生是根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锻炼, 他们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欲望比较强。

(5) 影响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关键因素是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体育氛围, 缺乏锻炼场地器材和体育项目, 学业过于繁重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2 建议

(1)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承担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师应积极的投入到学生课余锻炼中去, 对在课余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技术指导, 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余锻炼的积极性。

(2) 学院应加大体育场馆器材经费的投入, 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的作用, 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新兴运动项目, 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内容。

(3) 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和学院社团的积极性, 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 切实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 促进课余体育锻炼有序地进行。

(4)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体育竞赛、开展室外拓展项目和举办有关体育锻炼的演讲辩论赛, 动员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加, 培养课余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志霞, 樊少波.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97 (1) :32~33.

[2]翁丽菊.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研究[J].內江科技, 2009 (12) :45.

[3]葛艳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2009 (12) :8.

[4]杨春艳.河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时空, 2009 (7) :170.

[5]邢晓虎, 林进, 王建良.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7, 9 (3) :99~105.

[6]周云超.对湖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J].体育科技献通报2007 (2) :7~9.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下一篇:级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