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置范文

2024-07-09

如何设置范文(精选11篇)

如何设置 第1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 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贯彻实施, 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教育理念为先导, 在改革教材教学方法的同时, 对作业设计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创新和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高中语文作业评改采用以学业成绩来评判优劣的评价方式, 导致了作业评价的单一性。这种评价注重的是作业本身的客观性, 而轻视人的主观作用, 忽视对人的教育激励功能, 缺少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评价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而不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下结论;评价的结论不是唯一的, 学生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应鼓励;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 以发展为根本, 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就应当鼓励。本人现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新课程下的语文作业改革做了一点尝试。

一、优化作业设计

1. 激发兴趣, 突出多样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注重差异性, 就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有趣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有新奇的感受, 激起他们的兴趣, 促进他们参与的欲望, 而且与其他技能方式相联系, 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发展。如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之前,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认识作者和作品, 并阅读其中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或与本文有关系的一篇文章。趣味预习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初识课文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并尝试探究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在课上交流, 也可放到课外共同找资料解决。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就有热情, 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

2. 作业要有层次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差异。我们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 分层布置, 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在接任新班的时, 我们可以将班里的优、差生分为A、B两组, 对有些课文的作业按其要求的高低或知识的深浅程度设计成A、B两类, 将难度大的A作业布置给A组学生完成, 另一类难度小的B作业给B组学生做。这样, 既使优生加深了知识的掌握, 又使差生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有力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作业兴趣。又如在学生作文布置时, 以不同的要求对待A、B组题目的作文中, 尽可能地发现差生作文中的亮点, 并以此为依据, 对他们的作文给予大胆的肯定, 并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表扬。这样, 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 同时优生的竞争意识也提高了, 使全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 作业设计要体现延伸性

学习了课文, 理解了相关内容, 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 做一些探究, 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可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 写读书心得等;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安排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刚开始查找资料时,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 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 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对于这样的练习, 就连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也会很乐意去做, 既扩大了学生的信息容量,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强和获得成功感的欲望。

二、尊重学生, 多元评价

1. 评语要富于鼓励性和启发性。

评语, 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 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 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语文作业的批改中, 指出其不足, 肯定其成绩, 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 也可使用多样有趣的批改符号。作业是学生的智力劳动成果, 教师尊重学生, 就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 批改符号要讲究大小、位置, 例如改传统批改中“×”为“?”或“苦脸”。

2. 关注学生作业中所折射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学生的作业书写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整洁规范等等。批改作文, 不仅看是否文通字顺, 更要关注作业背后的生活情趣、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 以引领学生从作业走向社会、走向人生。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 都要认真、及时, 把批作业看成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 情感沟通, 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在这里, 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平等的交往, 由此,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3. 学生的作业评价应具有层次性, 既要照顾全面, 又要关注个性, 梯度评价。

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 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一定要抓住他们作业中的闪光点, 尽量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但是对于错误则要中肯地指出, 而且可提出下次面批或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给这样的学生单独讲解。

如何设置 第2篇

开机启动项怎么设置,如何设置开机启动项:

过多的开机启动项目会导致系统记载速度慢,影响系统整体运行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对开机启动的项目进行优化设置呢?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开始启动项目中的内容;

点击“开始”菜单――>选择“运行”――>在运行中输入“msconfig”,点击确定打开“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开机启动项)――>然后切换到“启动”选项卡中;

在“启动项目”列表中,所有的项目都对应该项目所使用的命令和程序所处的位置,如果您对启动项目名称并不熟悉,就可用利用启动项目“位置”来判断该项目是何种程序、位于何处、所起作用等等;

介绍一些常见的开机启动项包括:

RTHDCPL:是Realtek HD Audio声卡的控制面板程序,就是系统栏右下角那个灰色的小喇叭,

占用内存多,其实没什么大用处。就是提供了一些类似声卡音效,变音之类的功能,建议大家设置好后关掉,并从启动项里去掉,这样可以提高系统性能,提高开机速度。

Ctfmon:ctfmon是公用追踪设备监视器的简称,控制 Alternative User Input Text Processor (TIP)和Microsoft Office语言条。Ctfmon.exe提供语音识别、手写识别、键盘、翻译和其它用户输入技术的支持。小编建议保留此项目,如果禁用该项目后无法进行输入法切换;

360Tray:360安全卫士的系统模块,用于开机是自动加载360安全卫士软件模块,小编建议保留此项目,否则可能导致杀毒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aliim:阿里旺旺开机加载的模块,用于开机启动阿里旺旺软件,小编建议取消前面的勾,阿里旺旺等聊天通讯软件完全没有必要开机启动,这样会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当然,启动项目中远远不只上述几种,由于太多小编这里无法一一介绍,如果无法判断是否该将该启动项目禁用,可百度搜索该项目的名称,明确该项目的功能和用途之后就能操作了。

如何设置副职 第3篇

笔者认为,如果在企业的规模和战略发展过程中有需要的话多设几个副职也未尝不可,而需要精简的是那些与下属职责完全重叠的副职,那些只承担监督职责的副职,比如GE也曾经裁减过类似的副职。

其实,在日本企业里,部长、课长的头衔也是很多的,和政府里面的头衔也有类似的地方。至于副职,也是中国企业中受到抨击的现象,而外企中的副职现象并不亚于中国企业。以通用电气为例,1980年的时候,其拥有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头衔的有130余人,经过韦尔奇阶段的发展,GE的业务进一步发展,其高级副总裁、副总裁也增加了25%。最近获得的信息披露,GE现在有一名董事长,6名副董事长,高级副总裁7人,副总裁40人,分布于六个业务板块的其他高级管理人员160人。这些副总裁既有负责某一方面职能的,比如负责教育培训的,也有负责某一业务的,比如负责医疗业务的,也有负责某一区域的,比如负责中国区的等等。

许多人之所以反对设置副职在于,副职会不会成为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的一个多余的层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层级,使得企业的反应更慢?副职会不会因为和正职的意见不同,而导致部门经理这一层或者子公司的经理们无所适从呢?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副职们分管很多的部门,他们的绩效目标与下属重合,如果过分重视自己的绩效目标,他们就会过多地干预下属的工作,而过分依赖下属自我实现目标,那么他们就无需承担绩效目标,设置副职的意义又何在呢?

设置副职的类型

分析各类企业的副职,其类型一般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在规模较大的公司设置一些副职,管理一些功能相近或者业务相近的部门,以便减轻总经理的管理负担,缩小公司管理层的管理幅度,从而对各部门一般性事务能够快速决策,同时也可以协调这些部门资源共享或者协同作战,这也是在中国企业中最常见的;也有一些小公司,为了使总经理集中精力处理主要业务,会设置行政人事、财务方面的副职处理中后台的日常事务。

第二种是设置负责各个功能模块的副职,比如负责法律、HR、财务、营销方面的副职,他们负责的工作往往专业性比较强,正职因为专业领域的限制,对于一般的专业事务难以快速决策,需要设置副职全面负责。这种在全球化大公司里最常见,比如GE设有负责法律、HR、财务等职能的副总裁。

第三种是企业在特定的时期为了推进某一项重要的工作,设置副职岗位,体现公司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在更高层面协调关系。典型的例子是GE公司先后设置过负责领导力开发方面的副总裁,负责六西格玛推行的副总裁等等。

第四种是因为某个地区或者某个事业部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或者业绩占到整个公司比较大的比重,则提拔该地区或者该事业部的负责人兼任公司的副总裁。比如很多公司因为中国区的快速发展,将中国区独立,直接归公司总部管理,中国区总裁也因此被任命为全球副总裁之一。GE各主要事业部的总裁甚至某些事业部中国区的总裁也被任命为全球副总裁。

第五种是因为公司的短期需要,为了安置某些对公司比较重要的人物,可能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但是仍然需要保留。这些人被从业务部门总经理或者地区总经理的位置上换下来,被任命为负责某几个区域的副总裁,而这些区域本来就是互相独立的,直接向总部汇报。这样的副总裁一般没有直接管理的部门,更多的是巡视员。

最后一种就是基于个人贡献的晋升,比如某个人长期为公司作出贡献,但是也不适合赋予更多的职责,这时候也可以晋升其为副总裁,但是管理范围不变。

设置副职的作用

通过对副职类型的分析,可以发现,设置副职其实还是很必要的,在很多方面有着现实的意义:

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是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因为副职是公司的管理层,所以在公司内部具有更高的地位,享有更高的决策权。第一种类型的副职可以就一般性非核心事务快速决策,无需事事通过总经理,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使得总经理可以关注更加核心的事务。在他们的统一领导下,相邻的部门可以资源共享,节约了公司的费用。比如有的小公司设立行政人事副总裁,同时领导这两个部门,常常会最优化的配置这两个部门的人员。第二种类型的副职在处理公司的法律、财务等专业事务时可以避免总经理因为对专业事务的不理解而延误时机,快速决策一般事务,提高公司的反应速度。

提高公司的执行力

其次是能够提高公司的执行力,比如第三种副职,在推行某些特定的任务方面,因为具有较高的内部地位,在推行这些工作时当然会比一般的部门经理来得有力度。而第四种副职也会因为名列公司领导层,在发展地区业务或者这个事业部的业务时,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使得他们的业务构想能够更有效的得到实施。

激励作用

第三是它的激励作用。那些核心的员工,在公司内部最高的职业理想就是进入公司的管理层,能够名列副总裁的名单。如果通过给予一个副职的头衔,可以激励他们,甚至激励更多的没有得到副职头衔的员工,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教学中如何设置情景 第4篇

一、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秦皇、汉武、德国皇帝、美国总统

通过这种角色的转换, 有利于学生体验历史真实,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年代, 把自己当作书写历史的巨人, 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历史, 与历史同喜同悲,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体验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刻, 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 也更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如在讲到秦始皇时, 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 最想做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让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在九泉之下不期而遇

教师通过假设情境, 让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相遇的人物在地下邂逅, 如让郑和与哥伦布、康熙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皇、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与马克思在地下相会, 然后让学生畅想并畅谈它们相遇的情景, 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再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它们相遇的可能情景, 制造一种强烈的对比氛围, 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老师再适时的提出有深度的历史问题:如决定郑和不能像哥伦布那样开辟新航线、开辟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康熙为什么不能像伊丽莎白女皇那样鼓励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呢?由于情景设置已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功效, 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他们的回答不乏有真知灼见, 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这都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郑和下西洋时中国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了郑和和康熙是不会去扩张的。

至此在这种情境的激发下, 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 为历史人物或悲或喜, 思维随着老师步步紧逼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情境的设置所引起的波澜对能力渗透的作用不言而喻, 其功效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三、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地方找情景设置的着眼点

如讲到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时, 老师如果直接讲出来,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听的似懂非懂。如能借用情境来突破, 将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时我借用多媒体课件放了一首歌:谨以此歌献给伟大航海家郑和———《你总是心太软》 (歌词已全改为郑和和哥伦布开辟新航线) , 听着这首充满叹息和无奈的歌曲, 同学们若有所思: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心太软, 总是因为善良而错过辉煌?伴随着同学们深深的无奈和反思, 老师提出: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开拓殖民地, 而郑和下西洋做的都是赔钱买卖, 仅仅是为了炫耀国威, 为什么会盛花无果? (是不是仅仅因为心太软?) 这时再给学生分析中国自然经济使然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造就了哥伦布这一深刻的经济根源, 学生印象会特别深刻, 理解并会出现一些思维火花, 学生自己探讨到哥伦布开辟新航线的深刻思想根源:儒家思想宣扬仁善束缚了郑和的手脚;而文艺复兴宣扬“人乃万物之灵长”可以改造自然, 助长了哥伦布人定胜天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思维的火花弥足珍贵, 也使老师从中受益颇深,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把语文课上学生学过的著名诗篇当作情景设置的材料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课可以借助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文章来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 达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如讲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个问题时,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资本主义产生原因的理解,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有人认为, 在南宋之后的那个朝代, 中国就应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但为什么直到明朝中后期才产生呢?之后我把元散曲作家马致远著名的《天净沙·秋思》通过课件放给学生: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回顾元朝经济发展状况, 其实这首元曲正是元朝萧条、荒凉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南宋之后的元朝以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怎么会孕育出先进的资本主义萌芽呢?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以落后的生产关系入主先进的中原, 迟滞了中原经济的发展, 使中原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在南宋之后没有发展到应有的那个高度, 没能孕育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4~15世纪欧洲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如何设置初中物理弹性作业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弹性作业;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常常会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情况检验的主要方式,而在这种作业习题的训练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加上习题针对性的差异,书面作业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弹性作业的设置才能更加准确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情况。

一、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情况检验的途径之一有着其一定的合理性,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也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也会存在着差异,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表达能力强、有的思考能力强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作业,发展他们的优势、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中的“汽化和液化”,这是物体状态的转变问题。学生对这个物理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借助教师的实验操作,比如教师可以把“水”和“酒精”带到课堂,分别在每个学生的左右手上抹上一点点水和酒精,让学生们观察现象。有的学生会说到:“擦水的手会干得慢,擦酒精的手会干得快”、“擦酒精的手比擦水的手感觉更凉爽”……不难得知,水在“汽化”、酒精在挥发。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就可以确定学生对物理现象感知能力的强弱,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就能够划分一部分对物理现象感知力强的学生为一小组,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像水和酒精汽化、会发的物体。这是弹性作业设置的一种表现。

又比如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教师可以将教室的长度归为一种“长度”,将自己走完这个教室的时间归为“时间”。学生们根据这两种量来确定一种关系,并通过公式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的强弱来划分出另一组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和计算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公式。这也是另一种弹性作业设置的表现,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能力来让他们接触不同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解决相关问题,这也帮助了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

二、把课堂练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后教师除了要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外,更要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面对大量的书面作业,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课业压力,这种压力更有可能导致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设置弹性作业也要将课后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作为其中的作业,学生在实际中进行观察和运用也更能够加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静电现象”,教师就可以根据理论知识所传输的内容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去证实这些理论,比如可以让学生夜晚脱衣服时在黑暗处观察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会产生“小火花”、下雨天举着伞经过电线杆时是否能听到“兹”的声音、使用电吹风吹头发的时候头发是否会“不听使唤”……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可以设置的课后实际操作作业。并不是书面作业才是学生的作业,实际动手能力、实际观察能力等都是学生应该去完成和重视的作业,所以物理教师更应该设置这种必要的弹性作业去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如在学习“弹力”、“重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街上或者公园里哪些事物存在着这两种力量。这些场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放松,也能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去观察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大街上学生们可以看到有卖“弹力球”的小贩,这种弹力球就是“弹力”现象;公园里“蹦极”项目就是“重力”的体现。所以生活中娱乐场所也会存在着物理现象,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从而更加注重物理知识的学习,推动教学发展。

三、弹性作业的多样化

物理作业如果过分关注学生的书面作业就会丧失物理教学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设置弹性作业时也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包括: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做物理实验、创作“小发明”……这些都是弹性作业中的重要部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也会从事不同形式的作业,这种多元化的弹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例如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的“浮力”这一课时,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对不同物理的浮力做出相关的调查和实验。小组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也能够体现弹性作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而要求不同的现象,细心的同学进行物体收集,思考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分析、创造性强的同学进行工具制作……整个环节都是学生完成弹性作业的过程,这类作业不亚于书面作业带来的效益,并且会更加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弹性作业也必定存在着多样性特点,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业的检验,弹性作业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检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改善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布置弹性作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观察,逐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推动着自己教学的发展。

综上,物理教学中的弹性作业设置不仅仅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说明了学生在弹性作业落实问题上的价值意义。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弹性作业的设置成为一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和学生在弹性作业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更能发挥各自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庆林.初中物理作业练习层次化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0(08)

[2]刘馨芳,吉日嘎拉.刍议中学物理差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如何设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取舍,全局,生成

有效的主问题应该是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序列提出的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带动学生积极投入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 是经过认真设计的, 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的“板块”。

下面来谈谈如何设置主问题:

一、大胆取舍

主问题设置要合乎教学内容, 要紧扣文本, 不能为设疑而设疑。同时要考虑学生实际, 设置的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就舍鱼而取熊掌, 有舍才有得, 在现代语文教学上, 也应该大胆取舍。因此, 我们就应从文本和学生两方面考虑设置主问题抓文章重点, 既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 教学活动就比较容易展开。比如, 教学《滕王阁序》时, 可预设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滕王阁序》是王勃一曲欲说还休的失意歌, 根据文中典故, 判断此种说法有无道理。

学生们就像拣山楂果一样将文中的典故一一拣出, 然后用王勃的情感将这些山楂果穿成一串晶莹剔透、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 他们透彻的分析也体现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刻认识。

二、着眼全局

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力求做到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雷雨》一文,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这场雷雨是谁生命里的雷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半生逃避, 一朝相见是周朴园的雷雨;半生悲苦, 延及子女是鲁侍萍的雷雨;炽热痴情, 化为灰烬是周蘩漪的雷雨;痴心一片, 母亲阻断是鲁四凤的雷雨;相守相爱, 同母兄妹是周萍的雷雨;心爱之人, 触电身亡是周冲的雷雨;领导罢工, 工友背叛是鲁大海的雷雨。因此可以说这是“每一个人生命里的雷雨”。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学生能从自己的见解中看到这场雷雨不仅仅是每一个人的雷雨, 更是整个社会的大雷雨。

三、及时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随时会遇见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致使预先构想的主问题不能有效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随机应变, 及时生成新的主问题。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 在设置了“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之后, 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了这样的观点:“刘和珍和蔼、亲切、对革命很热情, 但是很单纯。”我们可以抓住“刘和珍很单纯”这一契机, 及时生成“为什么说刘和珍单纯”, 通过再次讨论研究, 大家看到了刘和珍君欣然赴义, 在这里教师顺势稍加点拨就会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总结出革命的教训, 即徒手请愿是不足为训的。

如何设置 第7篇

高校校园是非常特殊的集团客户, 高校校园宽带网络是非常特殊的多属性网络, 一则高校校园是行政和价值双重高级别的重点集团客户, 教学楼、办公楼和图书馆等楼宇是工作区域, 其网络具有典型的集团内网属性, 与教育网和互联网皆有互联;二则高校校园内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学生、教职工以及家属, 宿舍区和家属区是生活区域, 其网络具有类似家庭客户宽带网络的属性, 但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由于校园内网一般已经建成, 而高校校园市场争夺的重点在于学生用户, 因此高校校园宽带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学生宿舍区的网络建设, 其宽带需求和特点主要包括:宽带是校园学生的刚性通信需求;学生上网有访问互联网、校园内网 (可选) 和教育网 (可选) 的需求, 流量以访问互联网为主, 互联网出口带宽需求大;对学生上网必须实行统一的认证、计费策略, 以提高网络安全性和网络利用率;对学生上网常有严格的控制管理要求, 如时间管理和上网行为管理, 宜部署用户上网日志审计系统;学生上网用户数量多, 密度大, 宽带业务并发率高, 对网络性能要求高但资费低廉, 应贯彻低成本建网原则。

主流有线接入技术方案造价比较

技术方案一:PON+LAN

1.PON直连宿舍PC组网。即在全业务节点或校中心机房设置OLT, 大楼设置ONU直接接入PC终端。

2.为覆盖宿舍内每一名学生用户, 每学生床头布放1根户线, 采用“直接布线至床头”模式。

3.技术方案一的扩展:可采用家庭交换机扩展PON端口, 即每学生宿舍布放1根户线, 采用“布线到宿舍, 家庭交换机扩展端口, 布线到床头”模式。

技术方案二:路由器+交换机

1.路由器、交换机多级组网。在校园内设置核心路由器作为出口, 大楼汇聚交换机作为汇聚设备, 交换机用于PC终端接入。

2.为覆盖宿舍内每一名学生用户, 每学生床头布放1根户线, 采用“直接布线至床头”模式。

3.技术方案二的扩展:同技术方案一。

我们建立一个高校模型, 设定某一学校共有学生5520人, 学生宿舍楼7栋, 包括宿舍楼A型3栋和B型4栋, 宿舍楼A型楼高6层、宿舍数120个、可住学生720人, 宿舍楼B型楼高7层、宿舍数140个、可住学生840人。提供每宿舍10M带宽、每学生1-2M个人带宽的有线宽带业务, 上述几种技术方案用户感知相似, 造价分别如下。

对比可知, “PON+LAN”造价较低;“布线到宿舍”造价较低, 但需要通过宿舍内增加家庭交换机进行端口扩展。综合比较, 有线接入优选“PON+LAN”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PON直接覆盖”和“PON+家庭交换机”模式。“PON+家庭交换机”模式投资最低, 但网络结构略为复杂, 家庭交换机不易网管且施工安装和日常维护要求较高。“PON直接覆盖”模式投资较高, 但网络结构简单, 网管功能强大。

高校宽带组网整体解决方案比较

模型一:采用PON+LAN方案;宿舍区有线宽带网络与校园网完全独立, 由运营商负责宿舍区互联网运营管理和学生上网行为管理;在中国移动认证服务器采用PPPOE方式实现用户认证与计费, 以公网方式实现访问校园网公网应用, 原则上限制局域网的用户互访。

模型二:采用PON+LAN方案;宿舍区有线宽带网络与校园网通过BRAS互联, 学校负责校园网运营管理并通过用户上网日志审计系统进行学生上网行为管理, 运营商负责互联网运营管理;用户上网日志审计设备宜上移至运营商侧统一建设;在中国移动认证服务器采用PPPOE方式实现用户认证与计费, 校园内网BRAS作为DHCP服务器, 实现免认证访问校园网和教育网, 原则上限制局域网的用户互访。

模型三:采用路由器+交换机方案;宿舍区有线宽带网络与校园网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互联, 学校负责校园网运营管理、宽带认证计费并通过用户上网日志审计系统进行学生上网行为管理, 运营商负责宽带业务受理和开通等, 用户上网日志审计设备宜上移至运营商侧统一建设;在学校认证服务器采用802.1X方式认证, 可访问互联网、校园网和教育网, 通过局域网实现用户互访;中国移动认证计费系统与学校认证计费系统需开发接口并进行数据交互, 以交换用户业务信息, 联合实现互联网业务管理。

在这些模型中比较, 应优选中国移动PPPOE认证, 可根据学校的要求灵活选用模型一和模型二。不推荐模型三, 原因在于:为学校单独建设认证计费系统, 独立于中国移动认证计费系统之外, 并需开发特殊接口, 增加了网络复杂性, 大大提高了建设投资和维护难度;为了对用户上网带宽进行控制, 增设造价较高的专业流控系统;存在广播风暴及ARP攻击风险, 对校方网管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总而言之, 高校宽带组网优选“PON+LAN”技术方案, 优选中国移动PPPOE认证方式, 管道、光缆和接入网设备建设要统一考虑3G TD-SCDMA、WLAN、有线宽带和高校“一卡通”等接入需求, 强化跨专业协同建设。

如何做好数学习题设置与评批工作 第8篇

怎样让习题设置与评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呢?

一、实现从“布置习题”到“设计习题”的思想转变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做习题常常是一堂课的尾声.很多人在课堂准备阶段, 重头戏往往放在课堂结构及课堂讲课方式上, 对习题只有“布置”而缺乏“设计”.其实“布置”与“设计”是截然不同的, “布置”只是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布置练习时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习题布置”方便轻松, 而“习题设计”则除了让学生“学会”外, 还要使他们进一步“会学”“学活”.因此, 做好习题设计,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习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习题设计的几种有效方式

1.由浅入深, 难易适当的递进式

教师在挑选和统配习题时不仅应减少那些简单重复的“条件反射式”习题, 而应使习题具有层次感.这里说的层次感, 具有两个含义:一是由易到难的递进,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 避免“消化不了”“吃不饱”的现象发生, 可谓面向全体;二是同一内容由浅入深地递进,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 在讲完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后, 布置的习题如下:

(1) 3 (x-1) 2-2 (x-1) =0;

(2) 9x2-4=0;

(3) x2-10x+25=0;

(4) (2x-1) 2+3 (2x-1) +2=0;

(5) x2+ax-2a=0.

2.一题多变的拓展式习题

设计习题时, 通过代换、移位、转化等方式将题目一类变多类, 旧貌换新颜, 使问题逐步得到引申和拓展, 将解题方法顺利迁移, 让学生展开广泛的、丰富的、大胆的联想, 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题目的丰富内涵, 自己动手进行一题多变.长期在这种训练下, 何愁学生学得不活?

3.同题异解的辐射式习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在讲例题时应注意一题多解, 而且要在习题设计中细作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精选习题时有意识地偏重于那些可用多种思路来完成的典型题, 并鼓励学生不拘常法、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只要启发得当, 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如果在学习时也大有“用武之地”, 那将更加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和灵感.

有时, 教师可明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同题异解, 如“求证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课本采用平移将问题化为“等边对等角”, 你能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来证明吗?多做这类习题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在解题中积极探索新思路的习惯, 提高思维能力.

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一题多解的辐射效应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辐射, 更有价值的是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辐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探索思考, 而且要在习题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这类习题, 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思维锻炼.

4.具有实际意义的典型习题

设置一些具有实际意义且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习题, 能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讲完“成比例线段”后,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 并相互交流他们的想法.同学们兴致勃勃,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 以各种各样的物体作参照:有人体、有标枪、有扫把、有木条……动手测量, 记录, 计算.从而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习题评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批改中的“粗”与“细”

作业的批阅是颇费数学教师精力的一项工作.学生在作业中不拘常法的解题过程和变异, 本来也许是这名学生非凡思维能力的一次闪现, 但有时被粗心的教师一笔否定.若教师能仔细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并对学生加以肯定和指导, 那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可见, 批阅作业时在关键问题上的“细”是很重要的.这种“细”必须建立在批阅方法的改革上, 在什么问题上可以“粗”、什么地方上应该“细”的问题上动动脑筋, 就不会将学生的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2.调整讲评中的“重”与“轻”

作业讲评的方法颇有学问,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讲评的侧重点放在何处.常规的做法往往是把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评, 而忽视了个别学生新异解法的评议.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师则会把学生中的独特解法展示给大家, 并对这名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态度以高度评价,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3.组织学生对作业的“评”与“议”

对作业的评批, 有时也可让学生参与, 其做法是在教师指导和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的前提下, 让学生互评作业.在互评时, 学生可以通过发现别人的问题与相互间的差异而引起自己的再思考.尤其对一题多解的题型, 更应该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学生自己评议作业的过程中, 得到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而且培养了学生细致、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试论如何进行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近几年, 各高职院校不同程度优化了课程结构, 以选修课形式增设了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人文社科类课程, 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但在实际开设过程中, 因没有统一标准, 课程设置大多杂乱无章, 无法较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尤其一些高职院校, 因其培养目标多为技能型人才, 注重实际工作动手能力, 而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重视不够, 实际安排课时少, 且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更多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而非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设置问题较多。

一、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 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少, 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界限模糊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趣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由此可见,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 许多院校偏离了教育部强调的文化素质教育核心, 而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

在具体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时, 更侧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而不是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据我们对全国近20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调查发现, 现在文化素质教育大多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时, 且在实际设置时只占选修课时35%左右, 占选修课比例最大的仍是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如《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企业沙盘模拟》、《计算机考试二级辅导 (Visual Fox Pro)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会计学基础》等。

有些院校虽然把文化素质课程与选修课分开了, 单独以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形式选课, 这样貌似使文化素质课程的课时得到了保证, 但在实际设置课程时, 大多数院校还是将《工业基础感知实践》、《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证券法律实务》、《网页多媒体设计》等一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当作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了设置。这样就把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概念界定变得模糊了, 极大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

出现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特别重视高级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有关, 即认为高职培养的就是应用型高级“蓝领”。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因此, 在开设素质课程时, 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课程与实际技能的关系, 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培养。而在高考前学校课程的设置就是把目标定位于高考应试, 本身就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样有些高职生在高中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到了高职院校我们继续只谈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重视文化素质培养, 后果可想而知———长远看必将影响社会的长足发展和个人能力、价值的实现。因为社会更需要高度责任感、爱心、有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对社会有益的劳动者, 而不是简单的高技能“机器人”。因此, 高职院校如果只强调技能就不能有别于技校, 也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应该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 学校对高职文化素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设置随意、杂乱无章

纵观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现状, 一般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 但大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增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或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课目各所院校不尽相同, 设置十分随意, 没有标准。除文学、心理沟通、语言表达类各高职院校均有类似课程外, 其余则五花八门, 毫无规律可寻。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古筝通俗小曲演奏》、《桥牌速成》、《车趣杂谈》、《中国建筑风水》、《轮滑》、《通俗歌曲演唱》、《美丽学堂———如何成为时尚达人》、《民间美术———剪纸》等课程, 结合学校性质看不出这些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另外, 所占课时比例本身就不多的文化素质课程中, 一些相近课程在同一院校重复设置, 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多方面培养。例如大连某高职院校就既开设了《通俗钢琴弹奏》与《走近钢琴》又开设了《流行金曲钢琴弹唱 (速成) 》;既开设了《歌曲演唱的技能技巧》又开设了《通俗歌曲演唱》;既开设了《电影音乐欣赏》又开设了《流行音乐鉴赏的技巧》。实际上这样的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钢琴课或歌曲演唱课或音乐欣赏课。同时课程设置课时不合理, 用几次讲座的方式就能解决的却占30多课时, 没有必要。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主要是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认识到“文化素质”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是相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而言的重要素质, 而此四者合起来才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产业结构日益变化, 更新速度加快、职业岗位分化, 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 更应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以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如健全的人格、合作能力、交流沟通等能力。从目前情况看,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看清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性, 进而导致课程设置无条理性、随意性。

二、高职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模式探讨

(一) 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加大对文化素质课的重视程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在未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但现今许多高职院校想当然认为, 只要有了专业技能, 高职学生就能在社会中吃得开, 好就业, 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在调查走访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和企业主管后, 我们发现只有专业技能的高职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 也很难和主管、同事融洽相处。

所以, 在开设文化素质课时, 一定要加大对文化素质课的重视程度。在以选修课为主要课程开设形式的学校中, 应加大文化素质课的开设比例。

在实际调研中, 我们发现如果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那么文化素质课在选修课中所占比例建议要占选修课总课时的50%, 其它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占选修课总课时的50%。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采用专业公共课的方式开设一些文化素质课程。只有保证了开设课程的数量, 才可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质量。

(二) 设置课程开设标准, 合理安排课程比例

经过对全国近20所高职院校调研, 我们发现, 现在大多学校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需要开设文化素质课, 且课程开设杂乱无章。我们认为, 高职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应遵循一定模式, 即文化素质课程应分类开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我们建议从文史哲、文艺欣赏、语言表达、心理沟通、民族文化、综合类课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样可以使课程设置合理、规范, 随意开设现象得以遏制。

文史哲类课程, 即以培养学生文史哲素养为目的, 主要以介绍学习经典中外文学作品、历史知识、事件、人物、哲学思想为主, 使学生的基础文学、历史、哲学常识得以丰富, 以史为鉴, 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例如:《<史记>选读》、《四大名著导读》、《大学语文》、《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选读》、《外国文学》、《解读历史人物与事件》、《人生哲学》、《逻辑与智慧》等。建议此类课程占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比例30%左右。

语言表达类课程, 是以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表达为目的的课程, 此类课程极具实用性, 在今后实际生活、工作中对学生用途极大, 建议为必选文化素质课。例如:《演讲与口才》、《实用口才训练》、《大学生实用口才艺术》、《现代推销技术》、《人际交流》等。建议此类课程占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比例的30%左右。

心理沟通类, 是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和沟通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目的在于调整学生心理,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例如:《心理沟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素质养成》、《大学生沟通技能训练》、《沟通的技巧》等。建议此类课程占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比例的20%左右。

文艺欣赏类课程, 即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 使其眼界开阔为目的的课程, 例如:《音乐欣赏》、《影视鉴赏》、《美术名作欣赏》、《音乐常识》、《中外文化艺术通观》、《书法艺术》等。

民族文化类课程, 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有选择性的开设置某些课程, 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点、人土风情。同时结合相应专业开设, 相得益彰。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旅游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中国传统建筑》。

综合类课程, 以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例如:《成功学》、《领导艺术》、《创造学》、《中国传统养生》等。建议其与文艺欣赏类、民族文化类课程共占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比例的20%左右。

现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课课时安排大多统一为一学期36课时, 根据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这其实不够合理。在具体调研中, 我们发现, 因为文理科学生文化基础不同, 当前所学专业以及以后就业需要不同, 所以他们对各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要求也应不同。因此, 在具体设置课程时, 文科专业我们完全可结合实际开设多门文化素质课;而理科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有的用专家讲座方式, 有的用两周一次课完成相应内容。如果有的学校能较好合理地设置学分, 以学分制的形式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素质课的兴趣,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水平。

如何设置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第10篇

1. 情境式问题能够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问题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设置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并预示新课题、新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进入课堂,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然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好基础。设计时既要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结构,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同类项的概念,教材是编排在多项式为背景中进行的,教学时,我们首先展示一个多项式:

3X■Y-2XY■+X■+Y■-2X2Y+3XY■

教师提问:

1)这个多项式由多少个单项式组成?

2)这些单项式次数分别为多少次?

3)相同次数的单项式由多少字母组成?

4)单项式的次数相同,字母相同的有哪几个?

5)单项式的次数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又相同的有哪几个?

这样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同类项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的概括已水到渠成了。这启导的过程是根据概念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对多项式中的各项特征的观察与认识不断分化,逐步把同类项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

2. 探究式问题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置一系列探究式的数学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探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设问:

1)解一元二次方程:X■+2X-3=0

2)观察、验算此方程两根与系数的关系?

3)猜想方程ax■+bx+c=0 (a≠0) 两根与系数的关系?

4)用求根公式证明你猜想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3. 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给学生传授解题方式和方法时,教他们相应地进行解题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解题的方式和方法既是由课题本身特征来决定,也受到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制约。学生解题技能的形成,并不受制于解题数量的多少。学生不能形成一般技能的原因是:1.不会分析题目,也不能在题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中情景定向。2.在解题活动之后,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缺乏分析,不能揭示解题过程结构的实质,不能将有用的信息概括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些问题上要形成让学生独立解题这些环节上设问。通过一两个具有独立模式的例题组织学生独立地或集体地探究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教师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溶液浓度的应用题时,可先引导学生解决下列三道题:

1) 把盐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2) 把水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 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和,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学生解决之后,问:解决这些问题所列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学生中得到的答案通常只有两种,即根据溶质相等或溶剂相等列方程,别的解法学生就比较困难了。这时,教师反问学生:盐能不能看成浓度是100%的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浓度为0%的盐水?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例题可以视为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的混和问题。因此,所列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从而使貌似不同的问题得到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这类设问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如何设置 第11篇

研讨话题一:阳光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您是如何选择和设置的, 所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阳光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首先应根据学校教师的特长以及器材、场地等条件来确定, 其次,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

—湖北周相进

笔者学校的大课间集体活动分为空竹操、广播操、自编操, 这三套操隔天做一套, 保证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效果, 练习时间大概是5分钟左右;分散活动则安排好各个年级每天活动的项目, 比如周一安排一年级跳绳、二年级丢沙包、三年级空竹、四年级跳长绳、五年级自然地形跑, 活动时间大概是10分钟, 最后进行集体放松。

—上海王冬香

秋冬季 (天冷) 进行跑操, 春夏季 (天暖) 进行广播操+自编操+自主练习, 依据的原则是根据天气特点与教育局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

—山东臧向前

笔者学校大课间项目有:1套广播操、1套秧歌操、跳竹杆、跳绳、键球、滚铁环、抖空竹、乒乓球、街舞、篮球、踏板接力。

—江西万先进

阳光大课间的活动应以广播操、集体舞、韵律操、模仿操和富于趣味、形式简单、强度适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为主 (关注调节大脑、团队意识、陶冶品德、体育氛围、和谐校园) 。遵循集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等。

—上海何祥国、江苏仇小进

要依据本校体育设施、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度、学生运动特性和运动喜好来选择与设置大课间活动内容主题框架。

—江苏李安成

大课间内容的设置应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天时就是要根据季节更替、根据体质测试的需要、根据学校体育特色文化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内容;地利就是要根据学校场地设施等条件选择可以开展的活动;人和就是要开展大课间管理者能力之内的活动, 以简单、易操作为准。

—浙江朱春江

笔者学校的大课间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是基本体操部分, 分为队列环节和做操环节, 队列是进行简单队列练习, 做操除了统一做广播操《七彩阳光》外,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 学校体育组编排了2套室内操:《相信自己》和《加油加油》, 这2套操可以让学生在室内室外用不同的动作和队形完成, 解决了阴雨天和雾霾天学生不能在室外活动的问题;第2部分是学校特色拉丁健身操, 将拉丁舞基本舞步、校园集体舞、健美操等元素进行优化组合, 创编出拉丁健身操, 整个拉丁操分为恰恰、桑巴、伦巴、牛仔4个板块;第3部分是素质练习和小游戏, 在这一部分中, 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 开展各种力量、弹跳、柔韧、协调等方面的身体练习, 同时还进行合作游戏, 比如联体深蹲、钻山洞等。

—山东俞健

大课间活动安排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规定性和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江苏朱绮、山东陈明海

因地制宜, 巧做安排, 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是最值得提倡的。如跳皮筋、跳方格、跳绳、沙包投准、沙包掷远、投篮、颠球、垫球、立定跳远、纵摸高等, 这些活动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而且占地面积又小, 能帮助实现“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活动, 周周有安排, 月月有比赛”的活动目标。这样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各种体育活动中, 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有利于实现在乐中练、在练中乐……的美好境界。

—内蒙田芝

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 因材而异。

—浙江陈昌福

大课间活动内容设置的原则首先是可操作性, 其次是有实效性, 最后是观赏性。即使再完美的设计, 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学校落实, 那就是空谈;设置的活动内容也不能空有其表, 要有助于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观赏性, 学校领导希望大课间还能成为学校的展示名片。

—浙江王志强

大课间遵守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开展大课间活动, 以促进学生对品德、身体、智能、审美等教育功能的认识, 重视活动过程的开展;2.科学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4.创造性原则。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活动内容, 将广播操、集体舞、武术操、经典诵读等有机结合, 将艺术与体育融为一体。

—山东李玉

小结:通过上述研讨, 目前大课间内容主要以“群操类”项目为主, 如广播操、武术操、自编操等, 这些内容便于组织开展, 参与面广, 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较小;部分有特色的学校根据气候变化, 开展了球类、花样跳绳、街舞、空竹等一些传统特色项目, 体现了大课间内容的多样化、趣味性。这些内容也都体现了大课间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性、安全性、全体性、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

—江苏张震伟

话题二:阳光大课间的活动中, 有必要加入身体素质练习吗?如果必要, 应如何安排更科学 (请结合您所在学校现有的内容安排展开讨论) ?

笔者比较赞成在大课间活动过程中, 适当安排一些便于操作、效果明显的素质练习。如, 笔者学校经常会在广播操或者跑完步后安排几项素质练习。理由如下;1.是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有力补充;2.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对学生身体健康而言起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3.对长期参与锻炼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持之以恒塑造性格的好时机。

—北京张振峰

笔者认为可以加入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慢跑, 使学生达到充分热身的目的;通过柔韧、力量等素质练习,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北京夏露

笔者认为没必要加, 原因为:1.人力有限;2.场地器材有限;3.还不如进行简单的综合性的活动。

—湖北孙红

阳光大课间的活动中, 没有必要加入身体素质练习。如果有, 也应是一些强度适中、富有趣味, 不影响学生下节课学习的练习。笔者反对在阳光大课间的活动中加入无味、大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理由为:1.阳光大课间的初衷和目的;2.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3.是否会影响学生下节课学习。

—上海何祥国

身体素质应该强调课课练、天天练。尤其是水平四的青春发育期, 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等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因此更应该注重身体素质的课课练和天天练。以班级为单位自主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本班级所在场地、便于组织、安全性有所保障的身体素质锻炼项目, 诸如, 有的班级开展集体活动之后的负重高抬腿、负重蛙跳、发展腰腹力量的仰卧起坐练习和发展上肢力量的立卧撑、支撑臂屈伸和支撑悬垂等练习, 发展灵敏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跳绳、短绳和长绳, 以及速度素质的快速跑和发展心肺耐力的定时跑等身体素质的练习, 每次练习时间大约为5分钟, 加上前面统一组织的集体活动, 每次活动总时间大约为20分钟。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的要求的。运动强度的控制要以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为主。

—江苏张怡梅

把枯燥的素质练习以游戏的方式进行, 即可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又能活跃大课间的气氛。但如何将枯燥的素质练习变化到以游戏的形式进行需要很多的工作去实践。最起码是体育课教过的, 才能应用到大课间去。1个游戏能坚持2个月即可, 接下来还需要创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游戏, 1年大概3个大游戏, 学生在游戏中能提高素质, 何乐而不为。

—山东穆乃国、江苏魏玉柱

体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4条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1名学生受益。为此, 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能, 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江苏仇小进

阳光体育大课间中的素质练习应避免对学生进行纯生物的改造。如何使学生在大课间中得到快乐、得到心灵的陶冶、得到锻炼是大课间的出发点。素质练习如何融入大课间就要精心设计。

——内蒙常德玉

只要学生肯动起来, 做什么都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福建林玉兰

一般的素质练习需要热身, 大课间活动量要求不能太大, 以活跃身心为主, 内容当然要以简单、欢快为主。

——甘肃张永

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入身体素质练习, 大课间的目的之一就有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应该像对待训练队一样去安排, 要有计划性, 体现周期原理, 将每月、每周、每日看成大中小周期进行细微调节, 每个周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广东陈磊

身体素质可以加, 但应注意适度。大课间活动还有另一个功能, 那就是愉悦心情, 如果搞成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 那学生是不会欢迎的。

——甘肃梁剑

笔者学校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和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主要开展了以下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1.五分钟节奏跑;2.燕式平衡;3.横纵劈叉;4.节奏深蹲及俯卧支撑30秒。

——广东陈磊

笔者认为身体素质练习应当适当地穿插在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中, 并且与主要活动内容配合好, 形成呼应。笔者学校的素质练习内容:1.两人互触膝;2.手脚合作爬;3.燕式平衡;4.站位体前屈;5.劈叉 (纵叉、横叉) ;6.跪姿俯卧撑;7.立卧撑等。

—江苏欧园明

笔者学校教学班级有16个班级, 学生接近800人, 场地是300米场地。内容布置:1.特长生训练: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由体育教师分管;2.全体学生集体跑操, 跑操距离控制在900米;3.分班级到指定场地进行跳绳练习;4.以班级为单位整理放松。

—山东杨清妍

小结:从研讨中获悉, 体育教师大多能认可阳光大课间的活动中加入身体素质练习, 有得甚至认为要将“大课间”认作是素质训练的阵地;也有教师认为要把握好度, 大课间活动时间短, 不易大强度地进行素质练习, 而是要融入于趣味性的活动内容中,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江苏张震伟

话题三:关于阳光大课间的活动内容, 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与策略?

清楚大课间操的作用—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 调节学生疲惫的大脑, 补充无体育课时的运动量。但不能本末倒置, 过分夸大体育大课间操的作用, 导致学生对大课间反感。因此组织大课间的活动应做到:内容简单易行效果佳, 形式经常变换生不厌。并且要把握好运动量的比重, 强度要适中, 最好控制在不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为宜。

—北京张振峰

大课间的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校的特色一致, 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校的实际环境 (如场地、器材等) 要一致, 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运动能力要一致,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简单易行, 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江苏耿小军

笔者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层面制订了一套方案:学校的所有行政必须每天参加大课间, 1~2名行政人员分管1个年级;主要检查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是否到位, 否则扣教师的相应出勤分;学校大队委干部每2人轮流检查各班的出勤人数, 为各班打分;体育教师则轮流为各班打表现分;最后综合1个月1评阳光体育优秀班级。

—广东陈磊

年级分管校领导负责, 年级主任组织, 班主任跟班, 年级主任和学生会成员负责检查打分, 每天通报活动情况, 1周汇总1次得分, 在下周一升旗仪式上表扬做得好的班级, 通报较差的班级, 并将结果计入班级量化总分, 作为评选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

—甘肃梁剑

1.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具体内容提一下建设性的建议;2.落实和管理。可建立1支队伍, 可以是学生、教师或教师与学生组合;3.反馈。对机制执行得好的班级、年级与不好的班级、年级进行奖励或惩罚;4.巩固和提高, 形成一种惯例。

—江苏李锋

1.领导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等组织完整;2.大课间活动方案完整。时间安排表、安全预案完整;3.活动器材要充足, 保障学生练习密度;4.活动项目设置丰富。冬夏季、晴雨天活动项目有所区别;5.全校参与, 责任到人。各班由班主任、副班主任负责, 秩序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和值周教师等参与;6.学生进退场活动路线设计合理, 活动内容衔接紧凑、有序。

—浙江王真珍

阳光大课间的实施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因校而异、因人而异, 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 要有特色, 根据本校的师资、器材、场地等, 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情况——只有对路了, 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开展下去。

—山东杨正伟

大课间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应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应尽量科学并遵循课间操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应采用“游戏化”、“趣味化”的方法使其在活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在器材方面, 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就地取材, 废物利用, 自制一些既经济又实用的道具让学生快乐做操, 让学生的课间操更具科学性。

—山东陈红娟

1.领导的支持及亲自参与大课间锻炼;2.体育组的教师为主力军负责管理及安排大课间;3.每月安排的内容及器材提前发给教师及学生, 让他们自己创编游戏, 让教师参与其中;4.每班参与的积极程度与文明班评比挂钩, 值日生、体育教师负责检查;5.寻找动感节奏性强的音乐加大学生的兴趣。

—广东梁景宏、山东梁西军

小结:大课间活动存在内容单一、受场地器材限制、实效性差等普遍问题。在设置内容时一定要依据学校实际能力, 如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在于形式多样化, 首先要在安全的基础上体现实效性, 再者能结合学校的特色。

—甘肃张永

话题四:对于您学校所开展的体育大课间是如何监督和检测效果的?

由政教处联合教导处等部门组织值周教师对阳光体育各项活动进行每日检查, 每月对教师出操情况做好统计, 对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并且, 把此项检查和值周评比结合起来。

—甘肃张志军

笔者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都是体育课上要先学会的。包括:游戏的基本方法、练习的基本方法等, 在大课间上进行练习、创新。学校领导亲自挂帅, 班主任亲自组织, 各个部门全力配合, 体育教师担当顾问。

—浙江王兴发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大课间的检查督导, 不应该是某一个人的责任, 首先学校要有监督委员会负责大课间的, 监督工作。然后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各司其职, 仅靠几名体育教师根本不切实际。

—山东徐晓东

体育教师作为工作的执行者, 要为学校积极建言献策, 联合政教处、学生处、团委、教导处等部门帮助学校搞出一套适合学校校情的制度和措施。

—山东杨正伟

笔者学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自从有了考评机制以后, 课间操的质量立竿见影。学校各个职能部门是检查考评的主体, 大课间的模式是由校长室和体育组以及班主任共同商讨确定下来, 每学期更换1次, 从长效性和连续性以及合理性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障。

—江苏张怡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活动中, 健全的规则和制度,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而且也会使课间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活动初, 学校应制订各种健全的活动规章制度 (如, 班级现场督促制, 艺体教师指导制, 学校领导巡查制, 班主任辅导制、全体教师参与制、课间活动班级考核制、课间活动奖励制、阳光学生表彰制等) 。同时将各班活动情况严格、公正地记录, 作为年度班级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保障课间活动地有效实施, 学校首先应利用广播、黑板报、多媒体等这些感官强烈的宣传工具, 有计划、有针对性、季节性地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 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 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同时在活动时, 把参加活动的学生按班级划定区域, 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活动, 教师进行指导并保护学生的安全。

—山东穆乃国

笔者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基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在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带领下进行活动, 体育组基本就是组织整理队伍负责技术指导, 检测效果就是在每年的4~5月份有1个达标运动会, 各年级的班级进行排名。

—浙江韩庆敏

监督评比是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 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 主要有日常监督评比、阶段性评比、学期末评比。日常监督评比主要是巡查 (针对个别不认真的学生) , 当日点评 (针对班级整体表现) , 各班级大课间值日学生打分。阶段性评比主要是日常分值的累加, 评选出阶段性优胜班级, 或者进行阶段性比赛。学期末评比即对开放系统在各活动单元中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评出学期优胜班级。

—江苏仇小进

小结: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是保证大课间活动长期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学校要落实一项机制措施, 必须组建一支管理和考核队伍。首先,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是前提;其次班主任是管理好班级的主力军, 最后体育教师是协调各个层面工作的中坚力量。三者必须协同配合, 形成监督管理网络。评价不仅在于检测, 更在于促进。通过评价这个杠杆, 能够积极撬动各班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有序性,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上一篇:通识教育的欧洲模式下一篇:高校内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