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2024-06-11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精选10篇)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1篇

《声乐》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的一门主干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声乐〉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声乐》 课程的首要目标为“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2], 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3]。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声乐艺术美的追求是提高声乐演唱能力的原动力,声乐艺术审美能力更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学生声乐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声乐课堂教学和课外赏析。我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采取重在课内、加强课外、内外渗透、统筹兼顾的主导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在课外赏析途径的探究与实践。我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外声乐审美赏析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赏析模式:“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让美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声乐艺术沙龙”,为学生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声乐艺术赏析套餐,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展开活动,使学生通过现场观摩、讨论探究与声乐演唱实践领略不同时期中外声乐艺术在声音造型上的特殊色彩与风格,让学生在广阔的声乐领域中去欣赏、品评、表现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的正确审美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审美能力,为将来的音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

(一)“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三年制专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六个学期, “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分配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六个学期期间;演唱与赏析内容以教材歌曲为主要内容。

第一章:艺术歌曲赏析(一)(第一学期举行)1.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会(上半场)2.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音乐会(下半场)

第二章:艺术歌曲赏析(二)(第二学期举行)欧洲艺术歌曲音乐会

第三章:歌剧咏叹调及片段赏析(第三学期举行)1.中国歌剧咏叹调及片段音乐会(上半场)2.欧洲歌剧咏叹调及片段音乐会(下半场)

第四章:中外民歌赏析(第四学期举行)1.中国民歌音乐会(上半场)2.外国民歌音乐会(下半场)

第五章:中国四大名著电视作品插曲赏析(第五学期举行) 1.《红楼梦》插曲(上半场)2.《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插曲(下半场)

第六章: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赏析(第六学期举行)

(二)“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的表现形式

1.实行舞台表演+旁白介绍+图文并茂+音像观摩四位一体的表现形式

对于六个章节的赏析内容来说,我们以ppt的形式在大屏幕上将其逐一展现,与教师、学生的舞台演唱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交相呼应,实现了舞台表演+旁白介绍+图文并茂+音像观摩四位一体的表现形式,达到了良好的赏析效果。比如在第一章艺术歌曲赏析中, 先以旁白介绍、图文并茂形式将艺术歌曲的概念、形成、发展、主要特征,以及与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民间歌曲、群众歌曲、通俗歌曲等其它种类的歌曲艺术形式的区别予以明确介绍;再对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产生时间、时代特征、主要代表人物等进行重点介绍,并选择了黄自、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演唱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演唱,加上词曲作者、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曲式结构、旋律进行特点以及声乐演唱的技术难点的介绍,向全体学生诠释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和音乐内涵,使学生对艺术歌曲的赏析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声乐学习的氛围,有效促进了声乐教学的进行,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2.联合文学院共同演出,倡导师生同台演唱

由于第五章:中国四大名著电视作品插曲赏析与第六章: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赏析的特殊性,音乐学院联合我校文学院采取四大名著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朗诵等形式演出。例如在中国古诗词歌曲 《大江东去》赏析时,通过文学院教师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激情朗诵和声乐教师的传神演唱这两者的诵唱合璧的协作, 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体验,使学生声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要求声乐教师积极参与,演唱形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艺术类别、不同作品、不同风格采取独唱、对唱、重唱、合唱、歌剧片段表演等形式,并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演出,目的在于提高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对学生起到传、 帮、带的作用。

二、“‘让美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声乐艺术沙龙”

(一)声乐艺术沙龙的内容与时间安排

根据“声乐艺术赏析系列专题音乐会”的六个章节的赏析内容安排相关声乐教师每周主持一次声乐艺术沙龙,对音乐会上将要演唱的曲目与补充曲目进行详细介绍,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作品的旋律美、和声美、歌词美、意境美、艺术形象美,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深度感知。例如在中国古诗词歌曲赏析时选择了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为演唱曲目,演唱教师就在声乐艺术沙龙中引领学生对《大江东去》进行详细的审美体验:第一乐段为“庄严的广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风格的旋律起唱,并具有欧洲歌剧宣叙调特点,洋溢着豪放壮美的艺术气质;歌曲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之后,有一段7小节的钢琴间奏,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同时隐含着沉重的历史悲壮感;《大江东去》 的第二乐段为“生动的行板”,采用的是欧洲歌剧咏叹调中常用的悠长气息、高低跌宕的曲调写法,以便演唱者用高歌浅吟的方式来抒发作品的慷慨情感;歌曲进入结尾,钢琴伴奏缓慢地在低声区循环往复,仿佛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用PP→PPP的力度轻轻吟出“人生……如梦”,一切都在静止中沉思……突然,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同时用ff的力度强声唱出“一樽还酹江月”,打破沉思的寂静,收到了沉静之中突生风雷的艺术效果。从以上分析中,使学生充分体会 《大江东去》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即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人的生存对自然、社会双重局限的可超越性—— 走向审美的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4]。赏析后还要指导学生学唱作品,走进作品,深刻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欣赏音乐会的演唱积淀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二)声乐艺术沙龙的组织形式

声乐艺术沙龙的组织形式是以声乐年级前十名为主要组织者, 负责策划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准备纸质材料、音像资料、 钢琴伴奏等,负责通知相关声乐教师和自愿参加沙龙活动的学生。 声乐艺术沙龙以自由、轻松、活泼的风格引领学生畅游在声乐艺术的海洋;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思想,表达不同的观点,阐述自己对声乐艺术美的理解,在演唱中释放内心对美的感受,在辩论、探讨中碰撞出美的火花,声乐艺术沙龙已成为学生追求声乐艺术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声乐艺术  美育  凝聚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后的“学院派”音乐文化,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高雅、脱俗的气质,又融合了各种西方音乐流派创作、弹、唱的艺术创新。曾遂今先生的《中国大众音乐》一书中这样描述“学院派”音乐文化:20世纪以来,中国的学院派音乐文化经过了萌芽、兴起、曲折和逐步完善的历程。因此,中国音乐从过去孤独的自我封闭到今天宽容的开放进取,现当代学院派音乐文化起到了历史性的桥梁作用。如今的大学生校园音乐文化就是继承了早年的“学院派”音乐文化并有所演变。而校园音乐文化由大学生自身或由学校主导的、辐射面较广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声乐艺术构成了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声乐艺术的主导作用

大学校园音乐内容和形式虽然较多,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从事音乐技能专业学习的学生,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音乐理念,并把学习到知识技能向周围人群进行传播,他们是校园音乐教育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是在其他专业中,部分学生通过选修学习音乐知识来了解音乐,他们绝大部分是音乐爱好者,在校园里成立了许多社团并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他们是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支持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校园音乐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局面。而在这些校园文化传播者的中间,声乐艺术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青春的感召力,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生命的启发,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思想的激励,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以纯洁的、单纯的心态用音乐去感知生活,与声乐艺术自身的阐发形式也是相呼应的。

二、声乐艺术自身的美育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它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人文背景。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培育人们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最高精神境界,具有无形的教育作用,我们校园音乐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音乐教育,开展校园音乐活动,以学校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社会、家庭、各种媒体为学校实施美育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使校园音乐文化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欣赏经典音乐、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史的过程。而声乐艺术包含了音乐结构、音乐语言、文化历史等等,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声乐的歌词提升理论审美修养,通过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凝聚力,通过作品的音乐结构提升音乐技能知识。如果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加大对声乐艺术的练习和声乐作品的选择,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声乐作品内涵的凝聚作用

校园是一个包容的场所,能够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包容和接纳,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音乐文化资源及音乐活动场地与设施得以积极的开展,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有机组合,有研究表明:“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以生理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西方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性化。”音乐演唱具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凝聚在一起,如通过合唱排练与演唱,在音乐演唱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一根小小的指挥棒,凝聚了所有的注意力,那一刻学生所有的思维都凝聚在此,丝毫无其他的杂念。这对于同学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合作,从理念上把经验和直观知识上升到理论范式中来,使得参与者的思想升华到更好的境界,声乐艺术集技能型、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身,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在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上沟通,以“声情并茂”感染到观众,那么就说明在人文价值的理解上实现了二者的审美沟通。声乐艺术最原始的功能是进行审美创造活动,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能安抚婴儿啼哭的摇篮曲到表达恋爱情感的情歌,再到豪迈的进行曲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直至使人振奋、万众一心的国歌……。只有声乐艺术能够表达情感、表现心情、表达时代精神、表现国家的追求,声乐艺术可以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它以简单的节奏和情感表达吸引了人们的参与,而且是从众参与,这种声乐艺术本身的特性,使得其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声乐艺术易于操作,人们可以简单掌握,它的这些特性是审美教育领域特有的特征,能更好地为校园音乐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苏]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浅析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因素 第3篇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 总有一些蕴含了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会被历史所承载, 民族声乐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因为我国的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声乐艺术形成之初就具备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 民族声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并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将创作的方向转向人民群众, 从基层获取到第一手素材, 促使一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诞生。而在教育方面, 艺术院校逐渐将民族声乐引入校园, 并开设不同的课程进行教授学习。在众多的艺术工作者对民族声乐和西方美声唱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后, 终于成功的将西方美声唱法巧妙的“移植”到民族声乐上面, 使民族声乐再添生气。正是有种种发展作为强有力的后盾, 近年来才会涌现一批批像刘炽的《我的祖国》等优秀的民族歌曲。

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及唱法风格

1. 从狭义上讲,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就是民族声乐在发展中形成的一些特点。

从广义上面看, 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够给出其概念。

(1) 从我国地域、人口分布的情况可以知道, 汉民族的比重最大, 在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过程中, 汉民族也是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从这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一种以汉民族声乐艺术为主、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为辅的艺术, 是五十六个民族声乐艺术的集合体。

(2) 从历史发展、时间顺承的角度来看, 由于科技技术的局限, 没能够留下民国之前的一些各民族歌唱方法和风格的影像资料。但是到了上世纪, 由于欧美音乐思想内涵“入侵”, 又使此时的民族声乐很难成为民族声乐的代表。所以, 民族声乐艺术又应该将近现代汉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唱法作为其审美的价值所在, 并结合少数民族的歌唱方法。

2.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唱法风格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民间歌曲演唱风格、戏曲演唱风格和民族新唱法风格。

三、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展示

1. 韵味美。

韵味, 是我国自古代起就用来赏鉴艺术的一种标准, 更是一种美学境界。民族声乐的韵味美主要体现在其语言和声音两方面。

(1) 民族声乐艺术语言方面的韵味美。

语言, 是民族的灵魂, 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中华民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 同时极具复杂性, 运用在声乐方面时, 不仅要注意其音节的变化, 还要留心音调的变化。汉语具有声调, 而原、辅音发音又各具特点。正是因为这些, 使汉语特别适合演唱。同时, 在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过程中, 又格外的注意平仄、对仗、回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更使民族声乐韵律和谐, 韵味迭声。

(2) 民族声乐艺术声音方面的韵味美。

经验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总结归纳的, 民族声乐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总结了许多让声音具备韵味的经验。例如演唱者在演唱时, 应该做到发音圆润、吐字清晰, 字音无误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的传达歌曲的内容和展现歌曲的内在精神。

2. 润腔美。

润腔美主要从润腔的旋律造型和抒情表达两方面传达和呈现的。

(1) 润腔的旋律造型美。

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民歌中, 体现这一特点最为明显。民族声乐中的润腔并不是具备专业性和规范性的, 而是依据声乐的声韵自行选择组合的。不同的组合就使旋律变化各具特色, 但主要都是由字调的起伏进行表现的, 陕北民歌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2) 润腔的抒情达意美。

对多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 是抒情达意美的最主要特征, 装饰音一般都能够让歌曲的旋律具备流畅性, 使歌曲节奏虽然有所变化, 但却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 不仅能够让民族声乐流畅自然, 还能够使作品具有纯净、平易近人之感。

3. 个性美。

中国各个民族地区均具备特有的文化积淀, 这就决定了其民族声乐也各具特色, 而演唱者要结合这些民族情结, 让民族声乐与个人情感、风格更好的融合, 将自身的情感在不违背原作思想情感的前提下淋漓尽致的表现, 让音乐更具张力, 更引人入胜。当个性鲜明的民族声乐遇到与众不同的表现者时, 必定会擦出最具美学因素的火花。

结语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完善, 中国民族声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毋庸置疑, 其美学因素是给人们最直观最真实的享受。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 中国民族声乐会再创新的辉煌!■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民族声乐不断的发展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特点, 它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民族性。文化交流融合的今天, 民族声乐又将西洋美声中的一些精髓唱法借鉴过来, 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令音乐的内涵得到进一步阐释。本文将在介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上, 阐述其特点以及其乐美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声乐艺术,音乐,美学因素,特征,个性美

参考文献

[1]徐敦广, 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我国民族文化和艺术发展工作的重视,在扶持艺术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也受到国家的重视。其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效。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声乐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针对声乐教学需求合理地开设声乐课程,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音乐表演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1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受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声乐教学,但是由于课改时间相对较短,且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改革理论体系,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1]具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声乐教学课程体系与内容相对滞后

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滞后性进行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会受教师主观意识的影响,且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追求教学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学不够深入、课程体系杂乱无序的情况;甚至会造成过多分散的知识点无法有效地串联在一起,进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的情况。其次,在对声乐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对其存在错误的认识,将其当作辅助性的课程,严重限制了其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性提升也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使得声乐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同时,声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会使得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活动无法为学生的专业发展而服务,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由此可见,声乐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的滞后性已经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就应该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声乐教学作用的发挥以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2 声乐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落后性且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声乐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随着当前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音乐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声乐人才的要求;并且,学生声乐素质培养效果不够理想还会影响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严重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3]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保证声乐教学质量,才能够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活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声乐教学的模式相对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不合理,且理论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而实践教学活动也不注意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使得声乐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声乐素质的提升以及音乐表演能力的强化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 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教学质量有所提升。[4]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声乐教学作用的发挥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改善教学现状,实现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改革措施,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2.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现有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学校和教师首先应该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结合声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对现有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实施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分层教学和多样化教学,从而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真正地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具体而言,在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未来发展制定科学的教学改革措施,保证教学工作能够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对学生实施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指导,并有效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要确立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在开展声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应该保持对学生专业演唱能力的高度关注外,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个性演唱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实施专项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在音乐表演声乐活动中的组织编排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从而有效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音乐表演专业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5]只有这样,教师对教学模式的完善以及对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才能够尽量兼顾班级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能力学生,促使其声乐专业基础、文化修养等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措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多样性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凸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声乐训练方式,在提升自身声乐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音乐表演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声乐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应该受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2.2 探索多样化的演唱训练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學效率

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中声乐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可以以促进声乐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从教育改革的大环境角度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在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演唱教学模式,进而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随时结合课堂需求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提升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凸显教学的针对性。同时,由于声乐教学在不同环节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地采用大课教学、小班授课以及针对性地教学等多种模式,在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类型优势的基础上,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6]此外,针对新时期学生心理素质的特殊性,教师在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存在的缺陷;并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技术,为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这样,借助传统教学和新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强化,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也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3 结合地区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多元化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学研究专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明确指出,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中教师对中心材料的选择应该坚持从民族音乐、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几个方面进行入手,并且应该以对本民族音乐的巨大重视为切入点;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升民族音乐的教育水平,为民族音乐的世界性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具有大量的音乐资源,并且这些音乐文化资源对我国音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民族音乐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在构建地区特色表演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音乐表演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注意结合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探索多元化音乐的教学内容,增强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地方音乐艺术的契合性,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地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而服务。[7]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教育也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西方化发展特征。因此,在新时期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流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在开展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为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就应该结合地方音乐文化和音乐资源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增强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唯有如此,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活动才能够实现对现代声乐、民族声乐以及西方声乐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声乐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师在选择声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在尽量使用本土音乐表演声乐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声乐教学与地方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契合性;其二,应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原则,积极吸收世界先进声乐教学经验,对本校的声乐教学活动实施优化改革,切实保证声乐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声乐素质和音乐表演能力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只有这样,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才能更加广阔,才能有助于我国音乐表演艺术在新时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2.4 高度重视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实现学用结合的发展目标

在整个声乐教学实践体系中,课堂教学活动是最为根本的教学模式;并且,只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才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其声乐专业素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8]但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在开展音乐表演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除了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其提供相应的辅助,进而充分发挥出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促使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特别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来说,其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相对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组织再好,课堂教学效果再明显,如果学生没有参与过舞蹈表演实践和社会表演实践,其综合表演能力仍旧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声乐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基于此,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舞蹈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视,争取借助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开发和融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保证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艺术渲染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为学生未来从事舞蹈表演和社会表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方面的教师应该对舞台实践教学进行重新分析,并重新审视舞蹈实践教学的价值;进而在明确舞台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制定合理的舞台实践教育计划,借助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声乐舞蹈实践、声乐演唱观摩等活动,要求其针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进行对比分析,并发表看法等。通过这一强化训练方式促使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得到高效的培养,为学生舞台组织能力和声乐鉴别能力的培养以及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9]

其次,将音乐表演声乐教学与舞蹈教学、形体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渲染能力得到有效的强化,进而逐步改变学生只会演唱的缺陷,丰富学生的表演形式。这样,学生的表演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10]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或者社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加以锻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让学生在今后的地方文化建设工作中能够作出一定的贡献。

3 結语

现阶段,我国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作用的发挥,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声乐教学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相信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表演声乐教学改革必然会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我国音乐表演艺术也能够在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下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高红,费柯.农林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49):203-204+211.

[3]陈晓飞.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5,35(24):113-114.

[4]戚麟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2014(9):84-85.

[5]张晓军.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J].北方音乐,2014(5):137.

[6]平丽华.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华章,2013(34):230.

[7]段颖.强化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与方法[J].黄河之声,2013(19):39.

[8]廖果.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刍议——以声乐教学为例[J].企业导报,2016(18):107+109.

[9]赵晓乐.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J].东京文学,2014(2):54.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5篇

一、钢琴艺术指导的艺术地位发展

(一) 落寞的陪衬。十八世纪初, 有一样乐器被人们发明出来, 从此之后就占据了乐器界的王座。没错, 就是钢琴。钢琴被发明出来之后, 演奏者就人才辈出, 大师和天才前赴后继, 通过演绎一段又一段的传奇将钢琴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可能是因为钢琴大家的演奏太过震撼人的心神, 将听众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在其中, 钢琴伴奏和伴奏者的作用和地位一直属于被忽视的地位。钢琴伴奏呈现很多不同的形势, 其中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 就是为声乐进行伴奏的钢琴伴奏。钢琴刚流行起来的时候, 为声乐伴奏的钢琴伴奏者, 一般都是从事异常繁重的工作, 而得到的报酬却微乎其微。在那个时间里, 钢琴伴奏是被人们最看不起的工作。只有不被认可的钢琴演奏者, 才会去从事钢琴伴奏这个职业。这个时期是钢琴伴奏最低迷的时期, 所以我们称之为落寞的陪衬。

(二) 无愧伴奏家。无愧伴奏家是一部曲子名, 它的作者是杰拉德·穆尔, 被称为二十世纪伟大的钢琴伴奏家。在那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达到了巅峰。那时候世界已经到了爆发战争的前端, 社会矛盾激化, 贫富差距严重, 战争时有发生, 这就使得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需求改变, 变得越来越个性化。这也就需要更高质量的声乐伴奏。那时候西方的音乐家们往往都有自己御用的钢琴伴奏家, 这时候钢琴伴奏的地位开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逐渐上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钢琴伴奏开始被人们称为钢琴艺术指导。钢琴伴奏地位提升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穆尔本人曾经获得了四次只颁发给独奏家的法国唱片大奖。自此之后, 西方教育界开始单独设立钢琴艺术指导学科, 并涌现出一批批人才。

二、钢琴艺术指导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 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全能的伴奏。声乐永远离不开伴奏, 而钢琴作为乐器界的王座, 自然拥有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优势。钢琴的优势在于和声乐演唱的契合度非常高, 往往单独一个钢琴的声乐伴奏, 就能和整个乐队比拟。声乐教学中用钢琴伴奏, 节省人力物力。独立的音乐表现力。钢琴作为一个独奏乐器, 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强势, 它可以单独对声乐演唱进行有力的支撑。在作为伴奏的时候效果尤为明显。它既可以在需要陪衬的时候低调陪衬, 也可以在需要高调的时候与演唱者互动。只要把握好尺度, 钢琴伴奏往往能大幅度的提高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二) 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性。技术上的指导性。在每一场声乐表演中, 周围的环境都会有所不同。而且演唱者自身的状态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 这时候就显露出了钢琴伴奏的重要地位。钢琴伴奏可以引导演唱者, 甚至在演唱者发生失误的时候, 可以进行及时的补救。例如演唱者唱错词, 钢琴伴奏可以即兴改变来配合演唱者, 帮演唱者把错误掩盖过去。除去这些, 在正常的声乐表演中, 钢琴伴奏可以为演唱者提供暗示和引导, 使演唱者能快速的进入意境, 表达出更强烈的渲染力。一旦一个演唱者和钢琴伴奏家长期合作, 那么他们之间达成的默契, 是其他任何乐器也比拟不了的。而且在大规模的合唱中, 钢琴伴奏还能加强主旋律, 对和声部分进行补充, 是合唱表演更加完美。

心理上的支持。声乐的演唱者在演唱时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里压力。因为要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 只要唱错一个字, 整场演出就搞砸了。在表演的时候, 就算身后有几十人的管弦乐队, 演唱者心里还是会紧张。因为管弦乐队的人多, 就算有那么一两个人出了点错误, 很快就会被掩盖过去, 这样管弦乐队的心里压力不会很大。但是钢琴伴奏不一样。钢琴伴奏和演唱者一样, 只要出现一点问题都会被观众们发现, 这样他承担的压力和演唱者是一样大的。这样如果舞台上只有演唱者和与演唱者相熟的钢琴伴奏家, 这样就会互相提供心理支持, 缓解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 声乐钢琴伴奏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也从钢琴伴奏转而被称为钢琴艺术指导, 是西方艺术界对钢琴伴奏的高度肯定。这也体现了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然而在国内, 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还时日尚短, 在很多方面都尚有欠缺。钢琴艺术指导被设为独立的学科,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人们的视线往往还聚集在钢琴独奏和室内乐伴奏上, 这是人们的思维定性和局限性, 没有看到钢琴艺术指导在艺术上的独特内涵和价值。有很多人认为钢琴艺术指导只是一个钢琴演奏家的起步, 以后还要转型到独奏等方面去, 却没有看到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前途更为广阔, 前景也更为光明。总而言之, 高校的音乐教学应该更加重视钢琴艺术指导, 充分的认识到它的价值, 而且热衷于此方面的人才, 更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钢琴艺术指导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成莉.谈音乐学科中声乐钢琴艺术指导的价值体现[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 08.

[2]余晓青.浅论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6篇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声乐的教学中, 艺术素养是一个广义概念。首先, 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功底, 因为, 这不仅是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基础, 更是其所学专业的特色体现。其次, 学生在学习艺术作品时, 应深刻地领会到作品的真实情感与精神实质。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还应与创作者感同身受, 进而产生艺术共鸣。再次, 学生应在领会优秀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作品创作。学生对原创作品不应仅局限于模仿, 其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并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重新演绎、诠释。由此可见, 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艺术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的过程, 不仅需要学生的刻苦努力, 更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

1. 技、艺并重, 不断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声乐技巧的培养, 更应积极引导学生, 使其能够挖掘出优秀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作者的内心与情感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动、真实地传达出音乐的内涵, 进而感染观众。因此, 教师应加强学生二度创作的演唱训练, 使学生在进行作品演绎时能够有感而发, 并加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从而完美地演绎出作品的精华与内蕴。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舞蹈和乐器等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在重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关注其艺术素养的养成, 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音乐知识, 更加有助于学生音乐技能与素养的提高。

2. 因材施教, 倡导个性化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其特殊性, 所以, 教师应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声音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声乐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复杂性与独特性的学科, 虽然每一个独立个体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相同, 然而, 由于性别、年龄以及声带和共鸣腔体的不同导致其音色不同, 不同的音色形成了不同的演唱声部。因此, 在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 不仅要关注教学的整体进度, 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 常用的教学方式为主题教学, 其主要是运用多方面的素材对同一个主题进行诠释, 此种教学方式能较为显著地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 并以此来带动其声乐技巧的提高。此外, 情境教学也是声乐教学中极为常用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情境, 使其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生活气息, 进而提高其音乐素养。教师可将不同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以及不同民间习俗等以资料的方式加以展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进而使其情感融入情境中, 反思以往练习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巧与素养。

三小结

古人云:乐者发于声, 声者发于情。可见, 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表演能力, 不仅仅是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体现, 更是其服务众生要求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技、艺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巨大魅力与震撼力。在音乐教学中, 鼓励学生将声乐技巧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 使其真正进入到以情带声、声情交融的音乐世界, 成为音乐技艺与素养并俱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钒.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J].大众文艺, 2012 (14) :272

[2]单桂萍.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学习[J].艺术研究, 2007 (2) :132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7篇

《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当时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到处呈现一番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为了反映农村这一深刻变化, 作曲家施光南与词作家晓光于1982年写下了这首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颂歌。这首作品简单纯朴, 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旋律流畅优美。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叹,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 结构严谨且富有逻辑性

这首作品的音乐发展建立在两个基本主题上, 前半部分是鼓式节奏动机, 后半部分是豪迈宽广的歌调。两者共同勾勒出那个年代青年人焕发出的青春光芒和创造力。作品结构是以大型“通节歌”的形式来进行, 即全曲以A、B、C、“间奏”A、尾声这几个段落所组成。这里的B和C的音乐仿佛是与A不同的新材料, 其实它们都是A的变形和发展。这就使整个作品的结构成为一个带有展开部的复三部曲式原则的结构。施光南就是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将这两个素材精密地、有逻辑地结合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艺术整体。

(二) 浓郁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施光南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纵览他百余首声乐作品, 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 并形成他鲜明的创作风格。如《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曲中就运用了多种民间元素。

首先在旋律方面, 音乐主题中带有梆子腔的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广东音乐的婉约秀丽, “炊烟、小河、冬麦、高粱”几句旋律中带有山东民歌、皖北民歌和南方戏曲等韵味;其次在节奏方面, 采用了中国北方民间吹打乐中的锣鼓节奏, 这种节奏前紧后松, 前疏后密, 有力的推动了旋律上的热情洋溢和朝气蓬勃;再次是衬词方面, 施光南遵循中国语言艺术的传统习惯, 从衬词中挖掘民间语言的韵味和生活情调, 为歌曲创作增添新意。《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曲中在衬词的运用上多选用大众口味的单音节语气衬词“哟”、双音节指代类衬词“那个”以及多音节混合类衬词“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嘿”, 并按其表现功能把它们巧妙地安排在歌曲中, 是作品演唱起来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号召性。如“一片 (那个) 高梁”中 (那个) 起到填充音节、连接正词的作用。“十里 (哟) 荷塘”中的衬词“哟”起到垫衬音节、完整乐句、润饰旋律的作用。衬词的拖腔, 则呈现出苗族飞歌、华北汉族民歌等不同地区民间音调揉合的风味。

(三) 紧扣时代的前瞻性

施光南声乐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紧跟时代脉搏和时代精神, 不仅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因素, 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线紧紧相连, 歌曲的思想内容折射出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首作品创作于文革后的一个新时期, 选择富有时代性的农村题材作为创作的基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并激励着有志青年奋发图强。施光南说:“我力图用歌声和音乐概括出中国大地这一派生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奋发、向上、乐观、自豪, 就是我想在这首歌曲中体现的时代气息。”[1]

三、《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体现。

xxxx x▕xxxx x▕特定节奏的重复, 强调了音乐的律动性。《在希望的田野上》采用赋予跳动的舞蹈性前奏和单音节及双音节的衬字衬词及热情明快的风格加强音乐的自律性特征, 同时充分展现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的情感。此曲的创作将民族性音调与进行曲的节奏相结合, 加深了歌曲的民族韵味, 进行曲的节奏赋予了歌曲浓厚的时代气息。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他律性的美学特征。

(二) 乡土美的体现。

施光南独唱歌曲的旋律常常带有一种泥土的芳香, 能展现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在希望的田野上》正表现了新时期中国农村生机勃勃的气氛。这种乡土美使歌曲的旋律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泥土气息, 打动人心。因此他曾说过:“搞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作曲方面的音乐感, 这就是说, 要善于把自己的创作激情化为音乐, 而且要化的好、化的感人”, “主要是写出和自己的激情相符合的旋律。音乐艺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是旋律, 旋律是一首曲子的灵魂。这是因为旋律是创作中个性最鲜明、最有创新余地的东西。”[2]

(三) 奔放美的体现。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作品中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美画卷, 呈现出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旋律, 鲜明的节奏, 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副歌部分“哎咳哟嗬呀儿唯儿哟”, 一、二段歌曲的结尾“为她兴旺”这种高八度的结束方式, 音乐的旋律走向表现出催人奋进和热火朝天的的景象。

四、《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艺术价值

施光南在新中国党的培养下创作了诸多的优秀音乐作品。其声乐作品风格迥异,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他创作的歌曲具有独唱性、抒情性, 浓郁的民族风格、独特的创作手法, 优美流畅的旋律等特点。《在希望的田野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有利于声乐学习者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其民族特色, 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时代精神风貌, 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展得异常广阔和丰富。对声乐演唱技术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演唱的声韵到神韵, 演唱的艺术化处理等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如各种衬词在唱腔上的运用不能含糊, 要做到真正的民族化的风味和唱法的结合。《在希望的田野上》歌颂了家乡一派丰收的景象, 民族特色音调和旋律使得我们演唱时要偏重于明亮、欢快的音色, 在演唱技巧上应以民族性的演唱技巧要求和审美需要为基础, 音色要集中、明亮。这首颂歌体裁的声乐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它代表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颂歌体裁的创新思路, 探索出民族化音乐风格创作的基本能力, 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畅著.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9月第l版, 第267页.

[2]李方平.民族化:一个战略性的口号.光明日报, 1987年4月7日.

[3]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4]王次熠.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2, 3.

声乐语言艺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8篇

一、掌握好的发声方法

演唱是语言音乐化的形式,是对语言的一种艺术的阐述。在声乐表演中,作词、演唱等都和语言的表达、情感等密切相关。因此应注意语言的发生方法,避免因发声不正确而降低声乐表演的效果。不同地区的学生应根据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规律和特点来练习吐字行腔,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后,还应注意发挥语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进行声乐语言艺术教学时,为了能充分发挥语言表达情感的作用,首先应让学生掌握咬字的技巧,并学会和呼吸相互配合,保证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并且在演唱中应学会灵活运用口腔的发音部分,保证将字的声母和韵母正确清楚地读出,充分应用唇、舌等部位,将字的头、腹、尾清晰地送出,将字的读音完整地发出。使得音乐化语言能够达到高度的准确性及鲜明的形象性。掌握好发声必须进行呼吸训练,学生在学习声乐初级阶段,需要详细了解发声的结构和呼吸技巧。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学生喜欢的,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能够主动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进行贝多芬音乐的呼吸训练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这一篇章,学生都比较熟悉,学习时很容易掌握。声乐表演中的呼吸控制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目的性。教师在教学时应合理控制放音乐的时间,让学生既能通过倾听音乐充分感受,又能得到充分地练习。并且在训练时应要求学生的声音洪亮,并注意把握呼吸的力度及气息的变化,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佳状态。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地指导。同时还应做好胸腹的训练,使胸腹联合呼吸法能够在声乐表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历史知识及社会人性方面的知识,并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教师在训练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曲目进行练习,教师适时进行相关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多唱多练,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师生一起唱的方法来进行解决。

二、将情感充分融合到语言中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声乐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的语言单字一般为一音一义的形式,而西方国家的语言单字很多都是由多个音节组成。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语言的特点及文化因素,并结合情感表达的需要,找到语言和情感相互协调的规律,并抓住需要加重语气的地方,将有特别意义的字凸显出来,使得声乐语言能够和演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语言艺术教学时应加强培养学生在发声时充分传达情感的能力, 让学生在声乐表演中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将情感通过声乐语言充分地传达给听众,感染听众,丰富声乐语言的音乐性, 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充分掌握声乐语言发声技巧

声乐语言的表达是语言的一种美化形式,需要进行科学的歌唱训练,通过圆润、清晰地声音将语义和情感传达给观众。并且声乐教学的基础要求是依字行腔,并且声乐语言艺术教学要求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做到字正腔圆。需要表演者将字清晰准确地唱出来,很好地诠释声乐语言艺术,促进声乐语言艺术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语言艺术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声乐技术,保证学生具备熟练的发音技巧,保证学生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能够做到字正腔圆,保证声乐语言艺术的教学质量。

四、将台词充分地表达出来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 有效 传授知识

在目前现行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现象,而且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加强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使有效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背景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二、教师要善于建构比较先进的、合理且科学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善于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

二要善于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上。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其一是,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其二是,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高楼大厦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

四、教师要善于把握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对歌词能很好地分析,对其内涵也能够深刻地理解,表现时也很有激情,但听起作品来却给人很平淡的感觉,这大多是由于未掌握音乐的表达规律的缘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启发,给学生讲解,来培养增强学生的乐感。

1.把握好节奏的律动规律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果在同一节拍速度中演唱,缺乏等速的稳定,速度忽快忽慢,不是赶节奏就是拖節奏,后半拍与切分音拍子唱不准,进不来,这属于节奏感较差的现象。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那么,应体现节奏的基本规律,提高音乐的美感。我们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不能像绷紧的弦一样,每个音都很强,每拍都很重,没有音乐的律动,实际上在歌唱时只要把节奏中的强拍,歌词中的重点字突出唱出来即可。

转贴2.歌唱时要唱出歌曲的层次

在歌唱过程中,如果从头至尾都平铺直叙,就缺乏音乐的表现力了,每首作品都有高潮,有收尾,每一个小乐段也有起伏,有小的变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提示学生注意歌曲表达时层次对比要鲜明,行腔时要抑扬顿挫并给予极大的夸张,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演唱一首作品时,先分析歌曲的内涵,弄清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再根据歌曲的特点,在高潮时把歌曲推出来,唱出歌曲的层次。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仔细分析他的长处,根据其特点而制订符合他、能发挥他优势的教学计划,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掌握科学的方法、技巧,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文琴著.民族声乐歌曲教学[M].

[2]俞子正. 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音乐剧实践的声乐艺术 第10篇

一、录音艺术实践对声乐作品风格的定位意义

在声乐专业教学中, 每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风格, 而作品风格也就是指作品演唱中的特殊韵味。只有在声乐教学中将每部作品的风格定位准确了, 才能保证整体的教学效率, 因此, 录音艺术的应用便也显得尤其重要。首先, 基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对作品风格这一概念理解的模糊性, 教师必须要秉承着准确定位和把握作品风格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教学。其次, 利用录音艺术实践, 结合教师的适当讲解, 让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唱法的作品所体现出的风格, 能够有更深一个层次的了解。例如, 教师在讲解一些意大利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 《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等, 如果单凭简单的口述讲解, 学生很难领会作品的风格, 并在演唱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利用录音艺术, 通过让学生听录音的形式, 充分地理解演唱时对声音的控制, 在避免失去美感的同时, 尽量地规避演唱时夸张的声音。再次, 通过录音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还可避免教师反复讲解, 但学生却无法领悟的通病。使学生能够应用录音, 于不断模仿之中, 加深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 准确地定位每部音乐作品的风格, 并逐渐具备驾驭音乐作品的良好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1-2。

二、录音艺术实践促进了声乐作品演唱的完整性

一个良好声乐作品的演唱, 具不仅是指要使声音具备有美感, 还是指整部作品的完整性, 因此, 也体现出来在声乐教学中, 还十分重视作品演唱的完整性。但是, 通过对我国实际的声乐教学情况分析可见, 很多学生在长期学习与实践, 却无法摆脱作品演唱“不完整”这一不良的标签。例如, 较常见的演唱不完整现象, 便是学生在演唱时, 未能将作品中每一句的尾音唱完整, 便结束了每句的演唱。而基于这种现象, 我们便可利用录音艺术实践, 来有效地促进每一部声乐作品演唱的完整性。

例如, 教师在教学生演唱歌曲《珠穆朗玛》这首作品时, 由于此作品每句的尾音较长, 学生在演唱中容易出现尾音演唱不完整的现象, 所以, 教师可利用以下方案进行教学:首先, 对作品完整性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讲解, 使学生在心中有一个确切的印象, 并时刻谨记着对作品演唱的完整性, 尤其明白尾音演唱不完整、字尾收音不分明对整首歌曲表达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 让学生反反复复听彭丽媛对《珠穆朗玛》这一作品的原唱, 了解作品的风格, 尾音的特点。并给学生讲解, 在此部作品演唱时, 必须要应用较靠前的位置, 咽部的张力尽量要大一些, 并多用一些混有真声的音乐, 咬字位置要贴近上牙, 以此来体现出藏族歌曲特有的色彩。再次,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学, 教师充分的利用录音艺术, 在前两项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唱《珠穆朗玛》, 并将学生的演唱录下来。将每位学生的作品演唱录下来之后, 再让学生自己去听自己的演唱有什么问题, 并指导其与原唱者的演唱进行比较对照, 分析自己在风格、尾音部分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让学生注意每一句、每一段的尾音长度, 强结尾、弱结尾的尾音如何演唱, A、B段连接与再现部尾音的演唱方式等等。学生通过直视自己的录音,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指导, 便更容易发现自己演唱时存在的不完整性, 并在不断实践, 不断录音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足, 最终实现声乐作品演唱的完整性。

三、录音艺术实践可提高声乐作品咬字的准确与清晰

众所周知, 一部好的声乐作品, 其主要的思想内涵表达大多是通过歌词来传递给听者的, 这也就体现出来歌词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地提示演唱时咬字清晰与准确的重要。虽然我们在平时说话中, 大多数人咬字都是非常清晰准确的, 但也并不能代表, 其在演唱时, 咬字就一定要准确、清晰以及艺术化。若学生用平时说话咬字的方法进行作品演唱时, 不仅不能充分地表达出作品所要传递的美感与艺术性, 还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低下。因此, 教师在场乐作品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艺术化咬字的强化教学。

1.咬字的规范性训练。于声乐教学时, 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咬字规范性的训练, 例如, 让学生对中国字元音、输音、团字、尖字、四声、字腹、字尾、有字头等名词意义的了解, 并通过刻苦的训练, 让学生学生在演唱中充分地应用这些咬字特点。2.针对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多个唱法之间咬字特点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咬字训练。例如, 在中国式通俗唱法中, 加强对学生亲切式咬字、耳边倾诉式咬字、气吹声式咬字、齿音式咬字、嗲咬字等咬字方法的训练。而针对美声唱法, 则需重视对窄韵母宽咬、宽韵母窄咬等咬字方法的训练。3.在以上教学训练的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演唱录音, 通过录音, 可将学生演唱的节奏、音准、演唱细节、咬字情况准确、完整、清楚地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对自己录音的回放与反复听, 则容易于清楚的演唱录音中发现自己于咬字方面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了解自己不足之后, 再用心领会教师前面所教的咬字要诀, 便很容易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并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相应的咬字方法训练, 便能达到事半功倍, 促进咬字艺术化、准确清晰的目的3。

四、录音艺术实践可使声乐教学更加具体和立体

传统地声乐教学模式, 给学生的感觉比较缥缈模糊, 而具体的教学过程, 也是比较平面的。学生在这种声乐教学环境下, 并不容易领悟声乐艺术中的精要, 也无法有效地辨别演唱声音的正确性或错误性。而将录音艺术实践应用于声乐教学中时, 便可有效的规避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模糊、平面等不良现象, 并逐渐使场乐教学更加具体, 教学过程也更加立体。

五、结语

基于录音艺术实践对于声乐教学带来的启迪作用, 高校教师在实际的声东专业课程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录音艺术的应用, 通过各种积极、有效性实践措施, 达到辅助声乐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进而, 为促进我国声乐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地基础。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当中, 录音艺术的实践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因此, 笔者就以录音艺术作为研究对象, 具体分析其对于声乐教学的启迪作用, 详细论述这一现代科技的实际应用, 以供相关教职人员参考。

关键词:录音艺术,声乐教学,启迪作用

注释

11.刘媛媛.刍议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 2012 (15) :257-258.

22.黄莺, 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上一篇:体操项目下一篇:激光陀螺仪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