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法范文

2024-06-20

化学平衡法范文(精选12篇)

化学平衡法 第1篇

一、课前预习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 注意力更集中。在上新课前, 先通读课文, 了解下节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 抓住关键的字词加以理解, 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书上作一些记号, 用以提醒自己, 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 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 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 大脑中要得以再现, 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 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并试着解答, 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对于实验内容的预习, 要弄清实验的目的、要求、化学反应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

二、专心听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学习质量的好坏。课堂中要紧跟老师讲课的节奏, 抓住重点, 带着问题听课, 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听课时, 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解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 做到手脑并用。遇到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要作些记号, 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记笔记时应尽量使用化学用语 (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的书写。同时, 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 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 这样做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要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及时做好课堂练习。

三、动手实验

上好实验课, 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 就没有科学。”老师演示实验时, 我们要认真观察, 并善于思考。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仔细、全面, 抓住重点,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要对实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联想, 抓住其本质。分组实验课前必须进行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动手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实验时, 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发现和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找寻规律, 对基本操作要反复练习。

四、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化学学习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复习越及时越好复习时首先要回顾所学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堂笔记和教材。针对自己对新课堂掌握的情况, 在存有疑难的地方多下工夫, 以达到理解、消化吸收、巩固知识的目的。总复习时应注重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如对于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 要以性质为中心互相联系起来;对于不同的元素、化合物以及概念, 要对比复习, 借以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复习,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练习

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 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 但要对知识真正理解到位, 并能够灵活应用, 还必须通过练习来达到。通过练习, 找出认知的缺陷, 及时弥补;通过练习, 拓宽思路, 提高解题技巧。对每次作业, 都要多思多问, 不留疑点。

做作业要认真审题, 抓住关键字词, 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从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方法分析研究, 找到最佳解题方法。解题之后要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联,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由一题多变、一题多联发展到多题一解, 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 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的束缚。

六、拓宽视野

建议同学们订一份质量高、导向准、实用性强的同步辅导刊物, 它会介绍解题方法, 化解重点难点, 剖析热点问题, 指导中考。

积极参加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 参观工厂, 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 收集整理化学谜语, 出化学墙报等等, 这些活动都会提高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一化学十字交叉法 第2篇

(一)混和气体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在常温下,将1体积乙烯和一定量的某气态未知烃混和,测得混和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2,求这种烃所占的体积。

【分析】根据相对密度计算可得混和气体的平均式量为24,乙烯的式量是28,那么未知烃的式量肯定小于24,式量小于24的烃只有甲烷,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甲烷是0.5体积

(二)同位素原子百分含量计算的十字叉法

【例题】溴有两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这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已知溴的原子序数是35,原子量是80,则溴的两种同位素的中子数分别等于。(A)79、81(B)45、46(C)44、45(D)44、46

【分析】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根据十字交叉法可知,两种同位素原子量与溴原子量的差值相等,那么它们的中子数应相差2,所以答案为D

(三)溶液配制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某同学欲配制40%的NaOH溶液100克,实验室中现有10%的NaOH溶液和NaOH固体,问此同学应各取上述物质多少克?

名家教你平衡法 第3篇

自信的人最美丽

无论是因为环境因素、感情因素还是性格因素,在爱情中软弱下来的你都一样有着自卑的心理。也正是因为自卑,你才会看到眼前“完美”的恋人和“残缺”的自己。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吗?就算是有,为什么不是威廉王子或者罗密欧,而是你眼前这个人呢?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世界上真的会有白雪公主或者海的女儿的存在而把你比下去了吗?可见,自卑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你的“卑躬屈膝”无非是想让对方看到你的好,但在此方面,如果连你自己都信心不足又怎能让别人相信呢?所以要明白,一味的“低眉顺眼”只能使对方更加自高自大,唯有拥有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展现出对自己优点的自信,才能将你的美丽完全散发出来,并且引人注意。

(叶倾城:女著名作家)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很多人会倾其一生地去爱一个人,他们会为爱付出很多,甚至不求回报。这样的人的确伟大,但在这执著的人群中有一些则是因为自行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才得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结果。比起朋友的聚会、外界的沟通,他们更喜欢守着自己所爱的人,哪怕远远地看着。他们觉得谁都没有自己的爱人优秀。其实不是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秀而是他们根本不去看,他们患上了“选择性失明”,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用不理、不想、不听的方式将自己死死地捆绑在爱人的身边。

我们倡导爱情的专一,但是不倡导爱情的盲目。爱是平等的,但要谋求平等就必须知己知彼。而其途径只有观察、对比。同时,婚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仅凭怡人之力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找到最好的行事方法。但这都需要当事人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当这些人真正去观察了外面的世界,自然会以相对理性的目光去重新审视自己爱的人,也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爱情中的平衡。

(萧月:女中央电视台导演、中美文化交流经纪公司CEO、北京钰新程文化传媒公司CEO)

我爱,因我在

我的观点是,可以用力爱但不可忘我。首先,我并不完全赞成某些人把为了“追求吾爱”所做的事情都归结于“为了谁”。其实,你完全是为了自己,因为是自己需要这份爱,你所有的行为都是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是在享受着为爱付出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和别人无关。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推卸责任,只是让大家可以看到自我的存在。没有人会否认,爱是恒久忍耐,可这种忍耐不能到了让你抓狂或万般伤心的地步,如果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原本心心念念的这场爱情中,只有TA的存在,却忘了你自己,你会懊恼、会哭喊:“我把一切给了TA,我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

是呀!我爱,因我在。而我把自己弄丢了,那么这份爱又有什么意义呢?

浅谈类比法和口诀法学习化学知识 第4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如何进一步落实新课标,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是每一个教师要直接面对的问题。高一化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高一化学学的都是必修, 高二、高三学的就是选修了。必修是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 是之后学习选修的基础。必修中涉及的内容相对高一学生来说都是新的, 是未知的。对高一学生来说, 他们仅仅在初三阶段很短、很匆忙地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 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化学知识, 也没有养成学习化学的习惯。因此, 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转变的实践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初高中化学衔接期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台阶效应”存在。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时, 存在学习内容脱节和学习方法滞后的现象,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高一化学时往往不知所措, 很难在较短时间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针对这样的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该怎么处理呢?化学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零散的, 有一部分知识是需要记忆的, 那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性, 总结出学习化学的方式方法呢?我运用类比法和口诀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效果较好。

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元素周期表。

1. 类比法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这节知识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知道金属性Na>Mg>Al, 知道比较金属性的方法之一是它的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而这三个金属在周期表的位置是同一周期, 以此类比K、Ca的金属性, 进而推广到所有周期中金属性的比较。

2. 口诀法

把元素周期表投影, 在元素周期表中, 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表中共有多少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元素周期表中, 纵行称之为族, 表中共有多少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把复杂的元素周期表结构按照周期和族总结成十四字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 七主七副零Ⅷ族。”让学生把整张周期表的结构用十四个字把它记下来。同时, 整张周期表中顺序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一主二主三七副, Ⅷ族三列紧排布, 一副二副三七主, 最后一列是零族。”这样, 学生在学习相对零散又难理解的知识时, 就容易得多了。

三、课例分析

经过听课、评课及讨论, 对于本内容的教学建议如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 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 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内容, 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地理解。因此, 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 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学生在初三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 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 易遗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高一阶段重要一堂化学课, 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 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在教学“元素周期表”时, 以复习元素周期律引入新课, 将周期和族的概念分开教学, 这样做能分散知识的难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教学内容以数据、图表、实验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 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提问,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其中教师起到诱导、点拨、示范的作用, 改变了以往由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只听只记的那种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 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地发展。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的情况, 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独特的见解时, 应给予正确的评价或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起释疑解惑的作用。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 一节课容量不应该太大, 要少要简, 要勤反复, 多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就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高考化学最后冲刺复习法 第5篇

1、钻研考纲,夯实双基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近几年化学试卷来看,一些重要“双基”、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是理综化学考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第Ⅰ卷选择题,主要考的是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所以只有重视教材,扩大知识复习面,扎扎实实打基础,才能很好地解答基础题与中等难度题。

2.理清脉络注重能力升华

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转化关系图。②归纳、总结有机反应类型,比较反应条件。③掌握同分异构体的分类及书写步骤,是防止漏写异构体的有效方法。更要掌握在题中限制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是历年高考中同分异构体书写的基本模式)。④电解质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⑤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影响;等效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⑥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⑦常见的10电子体系与18电子体系的粒子有哪些。⑧不同晶体类型与同一晶体类型的不同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⑨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之间的关系。⑩电解中各离子的放电顺序等。这些均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加强信息迁移题的训练

往年我们注意了有机信息题的训练,但对无机信息题的训练注意得少。高考化学试题将工业生产的方法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了氧化还原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配平、计算等高中的重点骨干知识,令人耳目一新。在给予信息的前提下,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怎样分析得出相关的实验现象?怎样推出未知物质?怎样分析工业流程图?这些都是我们要着重注意的方向。

4.加强化学实验的复习

对于基本实验操作、教材中所有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应依据教材尽量地详细复习。

实验综合题实际上是各种简单实验题的“拼接”与综合,所以复习要注重基础。如气体的制备、综合实验的设计、定量实验的测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均与装置的连接有关,只有掌握了各装置的作用,才能正确地将各装置进行连接,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各种装置可能的作用,并在解综合题时进行强化训练。

5.讲究基本格式,培养计算能力

在近几年的理综试题中,多年没有以前那种综合性大的计算(混合物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分区间的计算、讨论型的计算),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计算容量加大,涉及了电极反应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纯度与产率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等,这对近几年所谓的“淡化计算”是有力的回击,使化学回归了它本来的面目。这也是今后高三复习应该调整的方向。

6.多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原本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有的考题和书本知识其实都可以还原到生活中去,学生要多留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尤其是近来热门的生活话题,考生都可与化学知识进行相关联想,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7.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

对教学大纲中3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要注意区分,严格控制难度,争取复习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当教学大纲中3个层次区分不甚明显时,要根据近几年理综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知识涉及面和试题难度作出灵活处理。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近几年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

8.提高答题能力及答题规范性

也许很多考生都能尽力做到答题规范,但是作为理科考试,考生往往容易忽略书写的重要性。在历年的高考中,简答题、实验题、化学用语的书写的失分率都特别高,答非所问、表述错误、书写极不规范、回答不完整或者不会答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缺乏对化学用语书写的严格要求,因此在复习中,就要多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创设机会,提高应答能力。

高三化学必须注意的四大招数

招数一:善待课本,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

课本和教材是专家、学者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修订,现已相当成熟,书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必须切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例如对催化剂的认识,教材这样定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诵,粗看往往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假如我们对其细细品味一番,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对化学反应速率而言,‘改变’一词指加快或是减慢?”“‘化学性质都不改变’,那物理性质会变吗”等问题。经过一番折腾,对催化剂的认识就会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再者,课本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的非常多。例如原子质量、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质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与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一物质等等。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应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

透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学生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反复拆开重组,相信你定会大有所获。

招数二:经常联想,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高考考场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招数三: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很明显,命题者在向我们传输一个信号:要重视研究历年高考题!高考试题有关基本概念的考查内容大致分为八个方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离子共存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

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再如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确定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采用顺口溜:“主链从长渐缩短,支链由整到分散,位置由中移到边,写毕命名来检验”,这样就避免了遗漏或重复,十分快捷,非常实用。

招数四: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那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的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这里就扼要介绍几种常见纠错做法,以供参考。

1.摘抄法:将纠错内容分类摘抄,在其题下或旁边加以注释;

2.剪贴法:将纠错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纠错本上,并在题目下部或旁边加上注释;

3.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或按时间段、或按类别、或按科目地分门别类,加以注释;

4.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记纠错点,同时在其下部或旁边或附一纸片,标出该点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误原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

高考化学审题技巧有哪些

1.审题要认真:

许多时候答案就应藏在题干中,在高考化学考试中要仔细审题,审题时如果遗漏了题给信息,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就会给答题埋下隐患,使解题陷入困境,不但做不对题,还占用了高考考场上宝贵的时间,危害很大。细心的审题,正确理解和把握给信息,充分挖掘隐含信息是正确解决高考化学题的前提。

2.在化学考试中,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关键字:关键字是解题的切入口,解题的核心信息。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关键字多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也有看似与化学无关的。

审题型:审题型是指要看清题目属于辨析概念类型的还是计算类型的,属于考查物质性质的,还是考查实验操作的等等。审清题目的类型对于解题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处理的方法和思路不太一样,只有审清题目类型才能按照合理的解题思路处理。

审要求:题目往往对结果的表达有特定的要求。

这些都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避免“所答所问”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

审突破口: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审有效数字:

①使用仪器的精度。

②试题所给的数据的处理。

化学平衡法 第6篇

一、分散复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散复习又可称为平时复习。讲授新课之前的复习抽查,讲授过程中复习一些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每堂课的课后小结、课后练习,以及阶段性的单元复习都属于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中的快速遗忘。

比如,我们上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上节课讲的内容,在这节课拿来提问时,很多学生都会急着去翻书翻笔记,这就是没有及时复习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遗忘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除了在课堂设计时,我还特别注意及时练习和课后小结,并有意安排当堂复习。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学生们注意课后将所学内容,分散在几个间隔不太长的时间里进行复习。如:学完知识及时复习,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复习一遍当天所学的知识,早晨起床后再复习一遍,在下次上课之前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还要把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经过这样连续的三至四次复习就可以把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牢牢地记住了。时间上的分散,就是这样将所学的内容分散在几个间隔不太长的时间里进行复习,这种分散复习的形式占用的时间不会太集中,但是也不能将间隔拉得太长或太短,一定要体现出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并且实现由瞬间记忆到短期记忆再到长期记忆的一个转化。

除了时间上的分散复习,在复习中我还把教学内容进行分散。内容分散复习的主要形式就是阶段性的单元复习,其目的是分析该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该知识点的结构网络,同时还可以突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对一些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学习过程中知识上的某些缺陷。复习课教学要避免两个极端。

1.去情境的复习。这种复习课的设计不考虑教学情景的选用,也不考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一味强调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硬塞给学生。

2.去内容线索的复习。过于强调知识的应用情境,缺少整体性规划,忽略每一节课在模块整体复习中所处的地位,忽略内容的组织结构。提高试卷讲评的实效性,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试卷分析。引领学生思考正确答案是什么?正确思路是什么?有哪些错误?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正确?解题关键是什么?曾经做过类似的题吗?是什么题?提高试卷讲评的实效性,展现学生思路,促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二、集中复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注意到遗忘曲线绘制的前提是机械记忆。后人的许多实验都证明,对于无意义的机械记忆内容,时间分散复习往往胜过集中复习。但在有意义的概念已形成的学习中,以及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形成规律的学习中,集中复习的效果会更胜一筹。对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复习时,集中训练、分专题进行训练比分散复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试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我往往是公开各地近一两年高考试卷中的试题,让学生集中训练。通过集中复习这类试题,学生们发现在计算中除了应用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以外,还要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者与样品中所含的杂质的质量分数联系在一起,但无论与谁联系都离不开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复习、强化训练,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类问题,学生们的正确率逐步提高。这种巩固化学知识的方法正是集中复习的优势所在。

再比如,开放型试题和探究性试题。这两种试题是近几年高考逐渐流行起来的题型,它不再拘泥于学什么、考什么的模式,它要求考生凭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迅速接受新信息,适应新情境,探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精神,激发探索欲望。在对这种题型的复习上,我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索的过程。在问题研讨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运用什么原理,使用哪些仪器、药品,通过什么方法、步骤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然后由我审阅,方法可行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试验。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开拓精神和创造力。把历年高考题集中起来进行实验复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谈化学课堂的导入法 第7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平时在听同行们的化学课和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际中的教学体会, 浅谈五种常用的生动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二、化学课堂的导入五法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法

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兴奋剂, 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精彩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第一堂课仅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 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 那什么是化学呢?”学生会感到很突然, 即使有点兴趣, 都是因为你对他们来说是一位新老师, 而不是由于对新学科的接触产生了兴趣。而如果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取一张白纸贴在黑板中央, 用棉签蘸取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两字, 然后喷射无色酚酞试液。当白纸上变魔术般地出现两个红色的“化学”字时, 学生立即感受了化学的神奇, 激发了其好奇心和探究化学的欲望。这时, 教师再补充一句, 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化学。这样的引入新课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2. 使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法

在课堂上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来引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有关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能够在大脑中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的内容, 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的很多问题或现象,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水的净化”以及做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红色素的实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 即教材第58页的简易净水器, 并使用它完成相关实验。又如, 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内容时, 我们都可以到玻璃加工店里借来玻璃刀, 带上干电池等, 让学生一边观察这些实物一边学习, 直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3. 演示趣味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师通过演示一些趣味性较浓的实验来引入化学新课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常会演示空中玻璃片不会往下掉的趣味实验。该实验是这样的:用集气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 用玻璃片盖住, 上课时向集气瓶内注入少量的水 (水的体积不要超过集气瓶容积的1/8) , 用一个手指压住玻璃片后将集气瓶轻轻振荡几下, 再把集气瓶倒置过来, 将手指移开, 学生会很惊讶地发现玻璃片会和集气瓶口紧紧地贴在一起, 久久不往下掉。同学们马上开始议论起来, 很想弄清这其中的道理,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问学生:“玻璃片为什么不会往下掉呢?”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实践证明, 用此实验比教材中用较软的塑料瓶来做还具有现象更明显、使用二氧化碳的量少等优点。

4. 观看动画、漫画法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喜欢观看动画片,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动画、漫画中的图片等, 把它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 这样可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比如, 在学习“元素”一课题时, 我把元素符号的意义的学习制作成了如下两位小朋友对话的课件:

“小林, 你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元素符号O表示什么。”

“你忘了, 刚才不是讲是氧元素吗?”

“我怎么这么糊涂, 除表示氧元素外, 还有其他意义吗?”

“有, 你看,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那你知道这个O还能表示什么吗?”

“我知道, 还能表示一个氧原子。”

又如, 在复习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 周围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时, 我把它画成一幅“猪八戒向孙悟空学数字”的漫画来导入:在孙悟空身上写出“N, 2N, N2, 2N2, H2O, 2H2O, Ca2+, 2Ca2+”这些化学符号, 猪八戒谦虚地从孙悟空那里学习这些化学符号周围“2”的不同意义。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非常高, 有些同学还想上讲台扮演一下, 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漫画、动画, 变深奥为简单, 变抽象为直观, 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 教学效果非常棒。

5. 朗读古诗、短文法

最近几年, 化学中考中有不少以古诗、短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 这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学实际中, 有些化学教学内容也可先让某一个同学或全班读一首古诗、一篇短文后,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 先让全班同学齐背李白的那首熟悉诗———《望庐山瀑布》, 然后问学生, 从化学的角度看, 是什么物质飞流直下三千尺, 形成了如此壮观的景象, 从而非常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同时也正好与教材中第45页所画的瀑布图片联系起来了。又如在学习“离子”一课题时, 为了引入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学习内容, 我叫了一位女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样一遍题为“漫游原子世界”的短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 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 虽然空间很大, 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 虽然只占原子的一点点空间, 里面却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中子不带电, 质子带正电, 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地吸引。”学生通过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活动, 能把注意力锁住, 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也更高,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结语

总之, 生动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要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积极思维, 以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中常用的守恒法 第8篇

质量守恒, 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如加热20g高锰酸钾,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6g,生成氧气多少克?

解析:根据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2KMn O4=K2Mn O4+Mn O2+O2↑和质量守恒定律,m(O2)=20g-16g=4g。

二、元素守恒

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如38.4g Cu与适量的浓HNO3反应,Cu全部作用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气体22.4L(不考虑NO2部分聚合成N2O4), 则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 )

A.1mol B.1.6mol C.2.2mol D.2.4mol

解析:HNO3反应后生成NO,NO2和Cu(NO3)2。NO,NO2与HNO3的物质的量相等为22.4L÷22.4mol/L=1mol;Cu(NO3)2的物质的量是HNO3物质的量的两倍为:38.4g÷64g/mol×2=1.2mol。所以共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2.2mol。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主要用到的是电子守恒, 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有的问题同时需要用到元素守恒,需要灵活应用。

如20g合金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22.4LH2, 则合金的组成为( )

A.K和Na B.Mg和Al C.Fe和Zn D.Fe和Cu

解析:由生成的H2得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2.4L÷22.4mol/L×2=2mol,则平均每克合金转移电子为2mol÷20g=1/10mol/g。

取1mol金属讨论, 每克K转移电子为1mol÷39g=1/39mol/g,每克Na转移电子为1mol÷23g=1/23mol/g, 每克Mg转移电子为2mol÷24g=1/12mol/g,每克Al转移电子为3mol÷27g=1/9mol/g,每克Fe转移电子为2mol÷56g=1/28mol/g,每克Zn转移电子为2mol÷65g=1/32.5mol/g,Cu与盐酸不反应。

因为1/10在1/12与1/9之间,所以选B。

又如足量的Cu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和NO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O2(标准状况 )混合后通入水,所有气体完全被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L的Na 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 则消耗Na OH溶液的体积是 ( )

A.60m L B.45m L C.30m L D.15m L

解析:电子转移的途径是Cu→HNO3→O2, 由O2得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1.68L÷22.4mol/L×4=0.3mol,n(Cu)=0.3mol÷2=0.15mol, 又由Cu (OH)2得知Na OH的物质的量 是n(Cu)的2倍,n (Na OH)=0.15mol×2=0.3mol, 所以Na OH溶液的体积为0.3mol÷5mol/L=0.06L=60m L。

四、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常用到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例如在Na2CO3溶液和NH4Cl溶液中 ,应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摘要:化学变化纷繁复杂,但是化学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一切化学反应都要遵循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有很多守恒定律,如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元素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和质子守恒等。

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导入法分析 第9篇

一、故事导入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初中化学课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缓慢氧化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讲欧罗巴战舰因为堆积的草料发生火灾,发生火灾的原因是草料堆积发生缓慢氧化,最后导致战舰沉没。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时,会对缓慢氧化产生兴趣,学生们会问:“为什么会产生氧化反应?缓慢氧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接着教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化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处处有化学知识存在,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常识设计成故事展示给学生,如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多使用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护血液,使其呈现弱碱性,减少酸性物质软化血管。在日常的饮食中大米、面粉和肉类等食物是呈酸性的,而蔬菜、牛奶和一系列的豆制品是碱性的食物。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食物和营养搭配,以便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游戏导入法

在游戏过程中进行知识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引导下对新的知识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中的空气”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设计了猜谜语的游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事物,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甚至是感觉不到的,但没有它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物物种的存在。那么,这一事物是什么呢?”听到是猜谜语,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并开始议论起来,想要知道这一事物具体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便开启了整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和死板的说教相比,这种导入法更有吸引力,学习效率也会更好。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也不断地进入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便是最普遍、最高效的一种教学工具。和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将枯燥的知识具体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果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环节使用多媒体,那么导入的效果会更加突出。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课的时候,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可以搜集有关燃烧的视频,如火灾的影片,从熊熊燃烧的画面到紧张的灭火阶段,学生的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影片播放完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火灾是如何发生的,火灾发生时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何避免火灾的发生?遇到不同的火灾我们要采用怎样的灭火方式?火灾现场被困人员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自救?在影片和相应问题的导入下,学生就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四、实验导入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包含有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的实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化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化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纯地进行理论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心态,学生会觉得化学知识非常枯燥难懂,但是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所以,在化学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法导入课堂。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问学生一加一等于几,学生会说是二,然后再次反问学生一加一真的等于二吗?学生仍回答是肯定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一加一在有些情况下不一定等于二”。接着开始小实验演示,教师在两个杯子中分别装入50毫升的水和酒精,然后问学生如果将这两个杯中的液体倒入同一个杯子,那么容积是多少呢?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一百毫升。教师顺势进行实验演示,将两个杯子中的液体导入量筒中,学生会发现量筒中的液体并没有一百毫升,实际情况是少于一百毫升。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完全相反的,通过实验的演示打破了学生了常规思维,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会非常高。

自平衡试桩法有关问题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自平衡试桩法,传统静载法,平衡点,承载力,探讨

1 前言

目前, 随着高层建筑和桥梁工程的日益增加, 桩基础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桩基础工程相关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由于桩基础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很大一部分, 合理的确定桩基础的承载力, 使桩基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承载力, 对节约桩基础的造价成本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 我国对于桩基础承载力的试验都停留在传统的静载试验方法上。而传统的桩基荷载试验方法有两种, 一是堆载法, 二是锚桩法。在堆载法中, 反力架上的堆重与千斤顶的反力平衡, 目前国内堆载法试桩的最大极限承载力仅达3000t, 而在锚桩法是通过反力架将反力传给锚桩千斤顶的反力与锚桩的抗拔力平衡, 其试桩最大极限荷载承载力也不超过4000t。由于受荷载吨位、场地条件的限制, 且费用高, 试验周期长等缺点, 静载试验法一直是桩基础工程领域里面临的一大难题[1]。

随着桩基工程中对大吨位以及特殊场地桩基工程的增多, 急切需要一种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的桩基测试方法, 自平衡测试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测试技术的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 自平衡试验法的原理

1988年, 美国学者Osterberg提出的利用试桩自身的反力平衡的原则, 将荷载箱预埋于桩底用于测试不同桩基的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方法称为“O-cen法”, 及所谓的“反向加载法” (我国称之为自平衡法) 。这种桩基的试验方法在国外已经运用了十多年了, 测试桩的最大承载力达134MN[2]。20世纪90年代, 我国东南大学的学者运用这项技术, 并将其发展成将荷载箱放置于桩身的某一平衡点, 将荷载箱的高压油管和位移棒引至地面, 由高压油泵向荷载箱冲油产生的载荷传递到桩身, 使上端达到极限承载状态是的负摩阻力与下端同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正摩阻力以及端阻力相等, 上下桩反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从而达到试桩自身反力平衡加载的目的, 称为“自平衡法”[3]。

我国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江苏省建设厅、南京市建筑质监站于1996年开始实用性应用, 并于1999年制定了相应规程[4], 并获两项国家专利。目前该法在江苏省广泛应用, 在河南、浙江、云南、安徽、上海、福建等省也已开始使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原理示意图见下图1:

3 自平衡试桩法的装置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主要装置是一种经过特殊设计加工可用于加载的荷载箱, 它主要由活塞、顶盖、底盖和箱体四部分组成, 箱体内是已连接好的若干个大吨位的千斤顶。在顶、底盖上布置位移棒, 用于测试荷载箱的上下位变, 从而得到两条Q-S曲线, 其最终的目的是得到传统静载方式下桩顶Q-S变化关系及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4 自平衡桩基试验法的优点

与传统的静载试桩法相比, 自平衡试桩法拥有以下优越性:

4.1 装置简单, 占用场地少, 无需加载重物, 不需构筑反力梁。

4.2 与传统方法相比, 可以节约大量成本, 虽然荷载箱为一次性投入器件, 需投入一定量的成本。

4.3 试验后试桩经过处理后仍可作为工程桩使用。

4.4 能同时在桩基的不同深度试验或同一桩端深度的同时间在同一根桩上方便的进行桩基测试实验。

4.5 试验可对加载时间进行控制控制, 可以得到实测的桩侧和桩端阻力的蠕变行为的数据。

4.6 该方法对场地有很强的适应性, 当设置传统的荷载平台或锚桩反力梁比较困难时, 此方法就更能体现其优势

4.7 此试验方法还有操作轻便、灵活、技术先进、加载简单且自动化程度高受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影响小等优点

4.8 对于承载力高的大直径桩等工程中, 能满足工程的精度要求, 并可确定桩基础的极限承载能力

4.9 自平衡法还可用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

5 自平衡测试方法的不足之处[5]

5.1 自平衡试桩法理论与实际工程上的差异:

首先在“自平衡法”中强调的是正负摩阻力的平衡问题, 但是在桩基工程中两者的不同已是工程界公认的事实, 若简单的将之建立等式有失偏颇;其次自平衡静载试桩法的刚性体假设是当荷载箱以下的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之和达到极限时, 荷载箱以上的桩侧阻力也同时达到极限值时, 才能比较准确的测定全桩的极限承载力, 在实际中, 达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而且在小荷载水平时, 桩土体系才近似为弹性体系, 随着荷载的增大, 会表现为非线性的特征。这就指出了“自平衡法”弹性转化公式的不合理性;边界条件在桩土体系的承载力的分析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自平衡试桩法中不能简单把两段试桩中承载力和位移等同一根完整桩的桩土体系的承载力与位移。

5.2 自平衡试桩法在实际工程中操作上的困难之处:

“自平衡法”中平衡点的预估计直接关系到荷载箱在桩身的安放位置, 在实际操作中, 一般是“按经验”将荷载箱置于桩身某处, 往往引起结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的差异, “自平衡法”的计算方法有简化方法和精确方法, 对于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 这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带有随意性。

6 自平衡法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6.1 清华大学的李广信教授等人对于正负摩阻力之间的关系做了相关的专门研究, 在正负摩阻力之间建立了相应的关系, 但是正负摩阻力的准确转换这方面的理论还不是很完善也是自平衡试桩法有待解决的问题。

6.2 对于刚性体假设可以采用精确转换法解决, 精确转换法的一般原理都是利用荷载传递解析法, 根绝自平衡试桩法实测的上段桩的桩侧每层土的τ-S曲线、荷载箱处向下的Q-S曲线, 在利用位移协调法推导出整根桩的桩顶Q-S曲线来, 这个比起简化的转化法可避免一定要当桩的下段达到极限同时上段也必须达到极限。

6.3 对于转化公式建立在弹性体的基础上的问题以及边界条件的满足问题, 目前仍需继续做相关研究, 来更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6.4 对于“平衡点”的选取问题, 有些学者提出了相似模拟试验法, 相对于根据规范经验值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具有实用、准确、可靠等优点。因为相似模拟试验法是基于莫尔-库伦理论, 模拟了工程实际情况, 使得桩在该法确定的平衡点位置上加载试验时, 上、下段桩都能基本发挥其极限承载能力。

7 结语

传统静载试桩法是工程界公认的在测定单桩承载力时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 但是由于加载麻烦等许多的缺陷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工程上运用的要求。而自平衡试桩法在加载方式、桩身的受力状态、以及桩土体系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不同, 它与传统的静载试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大量结果表明运用这两种方法测得的桩顶曲线十分的接近。自平衡法作为一种新的桩基试验技术在实际工程的运用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待解决, 这需要这方面的研究学者继续探索, 为自平衡试桩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由于自平衡试桩法在我国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在运用这种技术的测试单位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 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使自平衡试桩技术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进步桥基桩自平衡静载试验方法分析[J].水利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8, (4) .

[2]龚维明, 蒋永生, 翟晋.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J].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 (5) :532-536.

[3]戴国亮, 龚维明, 梅国雄.基于-土-岩共同作用的自平衡法试装分析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2, 28 (2) :30-32.

[4]冷曦晨, 佴磊, 刘永平.自平衡法桩基承载力测试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 25 (2) :160-164.

化学计算中的“元素追踪法” 第11篇

例1现有硫酸铵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5g,与足量的熟石灰充分混合加热共产生氨气1.4g。则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据题意: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可见,混合物里(NH4)2SO4和NH4Cl中的氮元素经以上化学反应全部转移到生成的NH3中。所以,氨气中所含氮元素与混合物中的氮元素质量守恒。

解分析题意可得:氨气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即为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

×100%= ×100%=23.1%

答混合物中氮元素的的质量分数为23.1%。

例2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氧64%。将混合气体5g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后,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据题意:混合物中的CO发生以下反应

CO+CuO Cu+CO2

生成的CO2连同原混合气体中的CO2一起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可见,原混合气体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的白色沉淀中的碳元素的质量是守恒的。

解分析题意可得: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白色沉淀CaCO3中碳元素的质量

设:白色沉淀的质量为x

5g×(1-64%)=x ×100%

即:5g×36%=x ×100%

解得:x=15g

答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15g。

例3将Cu和Cu(OH)2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强热,Cu完全被氧化,Cu(OH)2完全分解。如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计算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分析据题意:2Cu+O2 2CuO

Cu(OH)2 CuO+H2O

由以上反应可以分析出:反应后生成的CuO中的铜元素的质量即为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

解分析题意可得:反应后生成的CuO中Cu元素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Cu元素的质量

又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相等,所以设生成的CuO的质量为M,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亦为M

那么,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100%

= ×100%=80%

答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

例4某不纯的金属样品5g,将它放入25g20%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50%。求金属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规律可得:

金属的质量等于氯化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

氯化物中氯元素的质量等于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

解25g20%的盐酸中含氯元素的质量

=25g×20%× ×100%

=5g× ×100%=4.87g

又因为氯化物中含氯50%,所以氯化物中的金属元素的质量亦为4.87g

则氯化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97.3%

答金属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7.3%。

练习

1、 7g含杂质的金属R(杂质不溶于酸)与98g10%的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金属的硫酸盐16.1g。求原金属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92.8%]

提示硫酸盐中硫酸根的质量等于硫酸中硫酸根质量[解法1]或硫酸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氢气的质量[解法2]

2、 现有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197g,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后,将剩余固体物质溶于水,再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得白色沉淀287g。求:

①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36%](元素追踪法)

②加热混合物产生的气体的质量。[48g](质量守恒法]

3、将Na2O和NaOH的混合物22.2g加入177.8g水中完全溶解后,在所得溶液中加入321.4g某浓度的FeCl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1.4g沉淀,将沉淀滤出得澄清溶液。试求:

①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62.2%](利用钠元素守恒求氯化钠的质量,有利于第二步的计算。)

②除去沉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02%]

通过以上的例题和练习,你是否觉得有点收获?事实上好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和认真的思考,你也一定能行的!说不定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就是你发现的!

(责任编辑 陈方炜)

化学平衡法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24660 例体检或术前患者的标本分离血清后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抗体。美国雅培公司配套生产的HIV抗体试剂 (化学发光法) 和英科新创 (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IV抗体试剂盒 (胶体金法) 。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i2000 SR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 试验方法

在室内质控在控条件下, 用化学发光初筛查出HIV抗体阳性的患者, 重新抽取第二份样本, 再用原来化学发光法和英科新创试剂重复验测, 结果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 送至当地实验室进行确认。所有方法的实验操作均严格按原厂试剂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初筛试验检出的41 例HIV阳性标本, 送至实验室确认, 反馈结果25 例阳性, 阳性率为60.98%, 13 例反馈为HIV抗体阴性, 占31.7%, 3 例为不确定, 占7.32%。见表1。

反馈结果为阳性 (S/CO) ≥50的标本确认阳性率为100%。

3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 1例为一种试剂阳性, 另外一种试剂阴性 (一阴一阳) , 另2例样本为两种试剂均阳性, S/CO值较小, 范围为S/CO<50。

反馈的13 例阴性样本, 均为一种试剂检测阳性, 另一种试剂检测阴性 (一阴一阳) 。

3 讨论

抗HIV抗体筛查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检测, 涉及患者隐私、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和暴露的评估、国家传染病防治等许多方面, 出现假阳性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假阴性会漏检感染者, 不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病情。选择敏感度、特异度都高的检测方法, 有助于HIV感染的诊断和防治。HIV抗体的检测是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定的初筛实验室的检测方法, 化学发光法做为初筛试验方法漏检率低, 且操作简便、结果时间快速可定量, 适合临床大批量标本HIV抗体的检测。金标法特异度、敏感度高, 不需要其他医疗设备, 操作简便, 两种方法相互结合, 可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及早采取措施保护职业暴露人员。由上表可见 (S/CO) 值的高低决定着阳性率, (S/CO) ≥ 50 的阳性率为100%, 但是 (S/CO) <50 的标本阳性率较低。为了防止漏检, 应严格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 对于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品用原有试剂和另一种不同原理或厂家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 进行复检试验。若两种试剂复检均呈阴性反应, 则报告HIV抗体阴性。均呈阳性反应或一阴一阳, 需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2]。艾防科尽快将反馈结果以保密方式专人告知临床负责医师和患者, 消除筛查假阳性引起的困扰和担忧, 对于确证试验阳性的患者要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对于HIV抗体不确定的患者, 应做好随访复检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秋阳, 杨红樱.三种HIV抗体检测初筛方法与确证方法的比对[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9) :2620.

上一篇:实训室信息化管理下一篇:行为体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