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范文

2024-07-09

肱骨髁上范文(精选9篇)

肱骨髁上 第1篇

1 临床资料

肱骨髁上骨折是骨伤科多发病、常见病,儿童较为多见。我院自2008年以来收治肱骨髁上骨折82例。82例肱骨干骨折病人中,男57例,女25例。

2 治疗与护理方法

2.1 治疗原则

(1)无移位骨折,对置患肢于屈肘90°,用颈腕带悬吊2~3周;

(2)有移位骨折必须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于胸前屈肘90°。

(3)在伸展型骨折中,尺偏型多见,而尺偏型骨折后遗症肘内翻的发生率很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特殊的模式架,另附内外2块小夹板,治疗肱骨髁上尺偏型骨折疗效好,取材简便,能预防并发济的发生。

(4)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有血管损伤者,术后用石膏托固定。

2.2 护理要点

(1)肘关节周围损伤后局部多肿胀严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血循环及感觉活动情况、皮肤的颜色、温度、桡动脉搏动、手指感觉、自主运动有无异常,警惕骨筋膜间区综合征。若出现剧痛,桡动脉持功减弱或消失,未梢血液循环差,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屈手指引起剧痛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观察是否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症状。正中神经损伤表现拇指对掌动作丧失,拇、示、中指末节屈曲功能丧失呈“裙子“状。患肢的大鱼际肌群萎缩。拇、示中及环指一半掌面及诸指未节背面感觉消失。尺神经损伤:患者出现小指、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典型的“爪形”畸形。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伸指及拇指外屁功能丧失。骨背面皮肤感觉消失症状。若有上述神经损伤症状及时报告处理。

(3)术后抬高患肢,密切观察刀口渗血及伤肢远端血循、感觉、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3 护理问题与护理措施

2.3.1 护理问题恐惧(1)相关因素:

环境陌生;怕痛。(2)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必须热情、亲切、关心体贴患者,如聊天等方法,使患者感到犹如在亲人身边一样,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利配合治疗。在治疗和检查时.安慰和鼓励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3.2 有前臂肌肉缺血性坏死的可能(1)相关因素:

高度肿胀、局部内压增高、阻断血液运行、前臂缺血。(2)护理措施:严密观察伤肢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感觉、运动、温度、制动情况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以解除向定或报告医生处理;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以防止外固定道紧造成肢体内压力增高,导致血循环障碍,引起肌肉缺血性坏死。对不能推确叙述症状的患者,应细心观察患者表现,如有表情痛苦,应仔细检查患肢血循皮肤温度、末梢颜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同时向患者家属说明本征的严重性,使之密切合作,

2.3.3 肿胀(1)相关出素:

骨折所致。(2)护理措施:使患者平卧。拾高患肢,促进静脉凶流减轻水肿。内服活血化府消肿止痛冲剂,每天2次,每次1包冲服,注意观察疗效。外敷药酒20m L加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涂肿胀处。有张力性水泡时,无菌注射器抽取后,涂片胆紫。使之结痂。

2.3.4 有肘关节强直的可能(1)相关因素:

血肿机化,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活动不及时。(2)护理措施:首先给患者和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和家长的配合。协助病人加强功能锻炼。(1)骨折复位初期即可做活动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左右侧屈”,肩关节的“屈肘旋肩”及“耸肩”等;存7~10d内不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动:(2)骨折复位中期。2周后除加大初期活动的运动量外,再加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功和前臂的旋转活动。如“托手屈肘”、“肘部伸屈”等。注意屈曲型骨折不能做过度的屈曲活动,伸直型骨折不能做肘关节过度伸展活动。(3)骨折复休后期。解除外固定后,加做沿息胶纵铀轻轻叩击的“壮骨功”或。“箭步云手”、“上肢回旋”、“外展指路”、“手狄滑车”、“手指爬墙”等,严禁粗暴的被动伸屈活动,以免造成肘部的损伤和形成血肿机化,甚至形成骨化性肌炎、骨质增生和关节粘连,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

3 结果

本组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在4~6周内愈合,肘关节功能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采用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82例中肘关节功能优74例,良4例,差4例,优良率为95%。

4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肘部最常见的损伤,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1]。目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主要有4种: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皮外肤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皮肤牵引加小夹板外固定和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对软组织损伤小,消肿较快,可避免手术带来的再次损害,对骨折愈合有利。尺骨鹰嘴骨牵引可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且利于消肿。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主要采用首发整复、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皮肤牵引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手法整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肱骨髁上骨折,需要立即手术治疗,以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肌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然而儿童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差,病情变化快,与医护沟通能力受限,不能及时准确描述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变化。创伤后密切观察是否合并有血管断裂、痉挛、栓塞或有无假性动脉瘤形成。并通过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了解相应神经的损伤程度,及时正确治疗和护理是挽救肢体、保存功能的关键[2]。只有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准确有效的护理,才能防患于未然,杜绝严重后果发生。

出院指导:(1)带固定出院的患者,告诉患者家属严密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听取患者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来院处理。(2)皮肤护理,解除外固定的肢体。往往有痂皮、皮屑粘附,皮肤抵抗力很差、清洗时不宜用力揉擦,应允用温水浸泡,再用肥皂轻轻擦沉。有痂皮处先涂石腊油,第2天再去痂皮清洗,以免损伤皮肤。(3)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作过急,家长协助助患儿功能锻炼。最后,加强饮食调护,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护理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以来共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2例,积极进行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本组病人经实施上述治疗及护理后,均达到了预期疗效,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和康复指导对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护理措施,护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相民,洛长和,张兴志,等.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5例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4).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与护理探究 第2篇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36-02

1 引言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下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较薄的骨片,肱骨二f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0~500的前倾角,肱骨髁上又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解剖上较薄弱,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易造成肱骨下端骨骺损伤,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类型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后突并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X射线检查可确诊并分型,观察移位程度。注意勿将儿童肱骨下端骨骺线误认为骨折。在诊断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检查前臂动脉搏动、末梢循环、手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等,以确定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2.1 伸展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干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行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造成压迫或损伤。

2.2 伸展尺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内侧骨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骨膜有时尚完整。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必须加以整复,以免肘内翻畸形。

2.3 伸展桡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4 屈曲型

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上而下,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髁上部骨折。骨折远侧端向前移位,近侧段骨折向后移位。骨折线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

3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年轻患者应尽可能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若骨折粉碎严重,则内固定效果差,或不可能获得满意的固定,可行一期或二期全肘关节置换术,以便早期恢复肘部活动。不论采取何种治疗,一旦需要术后延长制动时间,即可导致关节纤维化和僵硬。

3.1 非手术治疗

(1)石膏固定: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用屈肘90。石膏前后托或管型固定制动,直至肿胀消退。2~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应告知患者此种骨折有可能发生再移位,需密切随诊观察,一旦发生移位,应及时处理。

(2)牵引:闭合复位,用牵引来维持或进一步改善复位。尺骨鹰嘴牵引、伤后未能及时就诊或经闭合复位而未成功者,肘部肿胀严重,皮肤起水疱等,此种情况不宜再次手法复位及应用外固定,可行床边尺骨鹰嘴牵引,待肱骨髁和骨折近端的重叠牵开后,再做两髁的手法闭合复位。然后,再用克氏针做尺骨鹰嘴牵引3~4周,待骨折纤维连接后,即可改用石膏外展架继续固定4~6周,拆除石膏即可做关节功能锻炼。

3.2 手术治疗

(1)克氏针与石膏结合:第一枚克氏针穿过鹰嘴,然后对肱骨髁进行复位,并且经皮横穿第二枚克氏针,第三枚克氏针也经皮穿人近折端。牵引下维持骨折位置,以长臂石膏管型固定,并且将第三枚克氏针也包裹在石膏中。尽管这种技术有助于维持对线,但它阻碍了关节活动,而且针道也有可能发生感染,现在临床已很少使用。

(2)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只对肱骨髁关节面进行重建,将髁间骨折转变为髁上骨折,术后再采取牵引或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及某些新鲜的开放性骨折。术后以上肢石膏固定3~4周后拆除,进行功能锻炼。

4 特殊护理及功能锻炼

4.1 特殊护理

在护理此类疾病患者时,应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时,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时,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护士应密切观察是否有“5P”征象。①劇烈疼痛(pain):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即可转为无痛。②患肢苍白或发绀(pallor)。③肌肉麻痹(paralysis):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处于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伸手指时,疼痛加剧。④感觉异常(parenthesis):患肢出现套状感觉减退或消失。主要的三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都有可能被累及,但以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多见。⑤无脉(pulselessness):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和敷料,将肢体放平,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

4.2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1)患者复位及固定后当日,护士开始指导其做握拳、伸指练习,第2天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患肢给予三角巾或颈腕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1周后督促其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2)患者骨折固定去除后,护士则可以开始指导其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练习,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其中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以患者主动练习为主,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的被动活动应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禁止被动反复粗暴屈伸肘关节,以免引起再度损伤或发生骨化性肌炎,加重肘关节僵硬。

参考文献

[1]宋金兰,高小雁主编.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8.4:112.

[2]赵勇刚,王立义,路凤英主编.外科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2:87-88.

浅谈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第3篇

1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有手着地受伤史, 肘部出现肿胀、疼痛、皮下瘀血, 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 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伸直型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 近端向前下移位, 严重时可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按骨折的侧方移位情况, 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内翻发生率可高达74%。屈曲型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 骨折线由后下斜向前上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 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 骨折向前成角, 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 骨折向后成角, 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肘部正、侧位X线拍片不仅能确定骨折的存在, 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 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所以X线拍片是必须的。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正骨

中医在治疗上强调手法治疗为主, 其手法复位有整复方法等。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要求较高, 必须获得正确的复位, 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矫正。尺偏型骨折整复时, 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矫正尺偏移位时, 宁可有轻度桡偏, 而不可有尺偏, 尤其是倾斜一定要予以纠正, 并使其有一定程度的桡倾, 同时使骨折远端呈外旋位, 以防肘内翻发生。

2.1.1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整复方法

嘱患者仰卧, 医护人员握患肢上臂, 术者两手握腕部, 先顺势拔伸牵引, 然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前或旋后移位, 将前臂旋后或旋前, 在伸肘位充分牵引, 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若局部肿胀较严重、开放性骨折或1~3周尚未复位者, 则将肘关节屈曲90°, 助手握患肢上臂, 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肢前臂远段背侧, 其余手指环抱前臂中段, 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 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 另一手的手掌放在患肢肘横纹上方, 虎口朝患肢远端, 拇指按在内上髁处, 把骨折远端推向桡侧, 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 矫正尺偏移位并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并稍有桡倾;骨折远端桡偏移则手法相反, 可保留轻度桡偏, 但不可矫枉过正。然后用手掌向下压, 拇指在尺骨鹰嘴处推骨折远端向前, 同时握前臂之手在持续牵引下徐徐屈肘关节至120°~130°位置, 以矫正骨折远端向后移位。

2.1.2 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整复方法

嘱患者仰卧, 肘关节完全伸直, 前臂旋后位。医护人员握患肢上臂, 术者两手握腕部, 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 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 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 虎口朝患肢远端, 拇指按在内上髁处, 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 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 以矫正尺偏移位。然后术者改用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前侧向后按压, 同时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后侧向前提拉, 以矫正骨折远端向前移位。

2.1.3 复位后固定方法

患者复位后, 伸直型骨折可置肘关节于屈曲90°~110°位, 超肘关节四夹板外固定3周。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 内、外、后侧夹板超过肘关节, 前侧板下至肘横纹。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 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位置2周, 前后垫放置与伸直型相反, 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位置1~2周。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 必须立即松解全部外固定, 置肘关节于屈曲45°位置密切进行观察。

2.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上坚持三期辨证论治的原则, 早期应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服用复元活血汤加三七、丹参, 肿胀严重的患者, 可加茅根、木通等利水之药。中期宜和营生新, 接骨续损, 可服用续骨活血汤或伤科接骨片。后期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 可内服补肾壮筋汤等。在解除夹板后, 并同时用中药熏洗。

3 讨论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具有患者痛苦少、治疗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 合并症少等优点。患者通过中医正骨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后, 康复情况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正骨,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儿童肱骨髁上严重骨折的治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多发生于2~10岁儿童。依据Gartland分型分为Ⅰ、Ⅱ、Ⅲ型, 其中GartlandШ型属于临床中较为严重的一类, 常并发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完全骨折移位, 治疗不当可引起肘内翻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目前对于严重肱骨髁上骨折多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并血管神经探查两种方案, 收集我院2008—2010年该病患者53例, 依据病情对35例患者行闭合复位穿刺针固定, 18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并神经血管探查, 随访1年, 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3例, 男32例, 女21例;平均年龄7.3岁;闭合性损伤40例, 开放性损伤13例, 合并神经损伤者5例。53例全部为伸直型骨折, 尺偏型28例, 桡偏型25例, 骨折程度均为GartlandШ型。

1.2 治疗方法

1.2.1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针固定

对无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新鲜闭合骨折者, 伤后8h内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手法整复后在C臂机透视下透视骨折断端, 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选择两枚粗细合适的克氏针自肱骨远端向近端穿入达对侧骨皮质, 交叉固定骨折端, 再次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 将克氏针在皮外0.5cm处剪断。采用前臂旋前位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2周后拆除石膏, 并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4周后拍片复查, 6周左右拔除克氏针。

1.2.2 切开复位并血管神经探查

对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或压迫征象以及多次手法复位失败的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以及陈旧性未愈合患者采取开放式内固定手术。年长儿童采用臂丛麻醉, 一般采用全麻, 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作 Campbell 肘后侧切口, 清除血凝块或机化的纤维组织, 屈肘纵向牵引, 使骨折复位, 鹰嘴窝恢复平整。然后探查损伤的血管及神经同时予以修复。于骨折远端交叉打入两根克氏针内固定, 仔细缝合皮肤包扎后采用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 4周后去除石膏托开始功能锻炼, 6~8周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拔出克氏针。积极主动地锻炼肘关节伸屈, 禁止被动活动肘关节。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随访, 治疗2个月行X线检查复位愈合情况, 所有患者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 骨痂形成。8~12个月后采用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 优:伸15°, 屈130°;良:伸40°, 屈120°;可:屈<110°, 活动范围>80°, 或屈>110°, 活动范围>50°;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闭合复位者, 优28例, 良4例, 可3例。开放复位者, 优13例, 良3例, 可2例。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肘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肱骨下端扁而宽, 前有冠突, 后有鹰嘴窝, 这部分骨质非常脆弱, 受暴力极易造成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上肢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多发生于2~10岁儿童, 以伸直型较常见。严重者常并发血管、神经损伤以及完全骨折移位, 治疗不当可引起肘内翻畸形, 关节活动障碍, 因此积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对于肱骨髁上严重骨折是采用先闭合复位骨折后观察还是直接切开复位一直存在争议。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其疗效显著, 肘内翻发生率明显降低已得到广泛证实[1]。但对于有明显血管神经损伤或压迫征象、多次手法复位失败、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患者, 因肱骨髁上严重骨折后, 患者通常肘部肿胀较重畸形明显, 采用闭合复位法在临床上有其困难性及不适用性。对于以上类型骨折, 是否适合采用切开复位法不得而知, 尚有部分报道显示积极切开手术不仅使骨折良好复位, 同时可以术中探查和处理神经损伤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2,3]。本实验同时随访观察了两种治疗方法后患者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后期肘关节运动感知功能, 结果显示两组间各项恢复指标无显著差异。因此,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 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治疗后期强调功能锻炼也尤为重要[4,5], 否则发生关节僵硬影响肘关节正常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君, 孙刚, 范宽.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3 (5) :557.

[2]LEE HY, KIM SJ.Treatment of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 by apin leverage technique[J].BoneJointSurg (Br) , 2007, 89 (5) :646-650.

[3]SKAGGS DL, SANKAR WN, ALBREKTSON J, et al.How safe is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Gartland type 2supracondylar humerusfractures in children[J].Pediatr Orthop, 2008, 28 (2) :139-141.

[4]朱超, 沈海琦.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l104-1106.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6例治疗体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接受治疗, 40例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46例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没有患者合并有神经损伤。伸直型80例, 屈曲型6例, 其中伸直型依据Gartland的分型方法, Ⅰ型:无移位或轻微移位;Ⅱ型:骨折有移位但非完全移位;Ⅲ型:骨折完全移位。Ⅱ型69例, Ⅲ型11例。男42例, 女44例, 年龄4~10岁, 平均7.5岁。就诊时间距受伤时间最短2h, 最长7d, 平均3d。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本组40例, 治疗对象均为肿胀轻, 无神经血管损伤的急诊患儿。手法复位后长臂石膏托外固定。伸直型屈肘90°位, 屈曲型屈肘40°~60°位固定。尺偏型前臂旋前, 桡偏型前臂旋后。分别于3d, 1周、2周、3周后复查X线片, 最长固定时间不超过4周。早期复查如发现骨折对位对线不佳, 再行手法整复。对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后易发生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根据复查X片调整, 3周后骨折稳定去除石膏行肘关节功能活动。

1.2.2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对于手法复位失败, 不稳定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如GartlandⅡ型、Ⅲ型, 肿胀较重、受伤超过24h的患者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方法:患者均在静脉复合麻醉后, 上气囊止血带, 手法整复, 用C形臂透视骨折断端, 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 用手触摸确定肱骨外上髁上方进针位置, 选择两枚粗细合适的克氏针自肱骨远端向近端穿入达对侧骨皮质, 交叉固定骨折端。再次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满意后, 将克氏针在皮外0.5cm处剪断。采用前臂旋前位固定, 石膏托屈肘100°外固定。术后3周去除石膏托, 拔除克氏针后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4周开始间歇性的主动的肘关节伸展活动训练。

2 结果

80例获得随访, 其中手法复位组38例, 闭合复位内固定组42例, 随访24周~18个月, 平均14个月。未发现神经麻痹、动脉损伤、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 随访期内无肘内、外翻发生。以Cassebaum方法对肘关节功能评价:以肘关节伸直为0°, 优:伸15°, 屈130°;良:伸40°, 屈120°;可:屈<110°, 活动范围>80°, 或屈>110°, 活动范围>50°;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手法复位组优32例, 良4例, 可2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25°, 优良率为90%。闭合穿针组优38例, 良2例, 可2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20°, 优良率为94.3%, 见表1。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肘关节损伤,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 占小儿肘部骨折的10%~40%, 常可并发神经、血管损伤, 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肘内翻畸形或关节僵硬, 尽可能获得解剖复位是预防肘内翻、肘外翻所必需的条件, 对于小儿严重移位或不稳定髁上骨折, 采用C臂机透视下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疗效明显提高, 肘内翻发生率明显降低[1,2]。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伸直型约占95%以上。肱骨远端介于尺骨鹰嘴和冠状突之间的骨质较薄, 是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部位, 不仅复位困难, 而且维持复位后的位置也很困难。

Gartland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类, 此分类方法也注意到骨折是否向后内移位或向后外移位。对于无移位的Ⅰ型传统上采取闭合复位, 石膏托或石膏管型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闭合复位治疗的标准是容易复位、稳定性骨折、轻度肿胀和无血管损伤。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 或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手法复位穿针内固定[4,5,6], 切开复位和内固定。部分患者局部肿胀较重明显, 手法复位困难, 反复手法复位引起关节僵硬和骺板损伤, 无法解剖复位。而对于GartlandⅢ型骨折无论向后内侧或后外侧移位, 均无骨皮质接触, 骨膜也可能也剥离, 复位相当困难, 不应用内固定就不能保持复位后的位置, 容易产生原发或者继发的神经血管并发症, 闭合手法复位很难取得满意疗效。已有报道, 肱骨髁上骨折的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的优良率可达90%以上[3]。

严重移位或不稳定髁上骨折多用内固定方法, 疗效明显提高, 肘内翻发生率明显减低[1,3]。对86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结果显示,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随访期内无肘内翻发生, 疗效满意。对于严重移位骨折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外加石膏外固定, 在肘关节的任何位置上提供很好的稳定, 使骨折充分复位, 利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4,5,6]。避免骨折再移位, 防止出现肘内翻畸形。本研究显示, 两种治疗方法显示效果均良好, 对于无明显移位骨折, 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 对于移位较重GartlandⅡ型、Ⅲ型, 肘关节肿胀明显的患者, 手法复位困难, 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可靠, 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摘要:目的 研究肱骨髁上骨折两种治疗方法,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祥云县中医院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8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86例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及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 男42例, 女44例;年龄4~10岁, 平均7.5岁。伸直型80例, 屈曲型6例, 未合并有神经损伤患者。其中伸直型依据Gartland的分型方法, Ⅱ型69例, Ⅲ型11例。并以Cassebaum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80例获得随访, 随访24周~18个月, 平均14个月。随访期内无肘内、外翻发生, 肘关节功能评价:优75例, 良3例, 可2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20°。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显示效果均良好, 对于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困难, 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可靠。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君, 孙刚, 范宽.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3 (5) :557.

[2]庞俊峰, 朱新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体会[J].中医正骨, 2009, 21 (10) :791-792.

[3]王琪, 郑志刚, 马长生等.闭合复位与改良闭合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4例疗效评价[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0, 9 (2) :34-37.

[4]朱超, 沈海琦.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14) :l104-1106.

[5]Flynn JC.Blind pinning of display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 86 (4) :702-707.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评价 第6篇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复位内固定,疗效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儿童, 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 5~12岁为高发年龄。如果早期对这些骨折处理不恰当, 会造成缺血性挛缩, 晚期还会出现肘内翻等畸形。肱骨髁上是指骨下端内外两髁之上2cm松质骨和坚质骨的交界处。依据暴力来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伸直、粉碎与屈曲型。三类骨折中伸直型最常见, 占90%以上。当发生跌倒, 手心触地, 暴力经过前臂传达到肱骨下段, 就会导致肱骨髁推向后方, 从而造成肱骨髁上骨折。而伸直型骨折还可以分成尺偏型和桡偏型两种。尺偏型是指发生的暴力来自于肱骨髁前外方, 骨折的时候肱骨髁被推向后内方。桡偏型和尺偏型刚好相反, 骨折断段桡侧股皮质由于压挤而塌陷, 尺侧骨膜断裂, 骨折远端向桡侧位移。屈曲型比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置跌倒, 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 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 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 和伸直型完全相反。粉碎性骨折常见于成年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70例, 年龄≤14岁, 并且通过X射线影像学来确诊患者确实为肱骨髁上骨折。这70例患者都是伸直型, 采用两种方法治疗, A组22例患者使用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 B组48例患者使用手术复位内固定。A组患者中男17例, 女5例, 年龄1~12岁, 22例患者均为跌伤, 根据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6例为I型, 5例为II型, 11例为III型;B组男39例, 女9例, 年龄1~14岁, 其中42例为跌伤, 4例为坠落伤, 2例为交通伤, B组患者中有4例为II型, 44例为III型。

1.2 方法

A组手法复位采用的方法为复位时遵照桡侧扦插, 尺测分离, 桡偏型不矫正的原则, 还要使用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者患肢。患者一般都没有进行麻醉, 如果患儿不能够承受就可以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或者是全麻下复位。对患者采取石膏外固定, 屈肘100°~110°, 在手法复位以后, 长臂石膏托固定, 尺偏型采取前臂旋后位, 桡偏型采取前臂旋后位。进行手术后1周, 要特别注意由于肿胀导致松动的石膏托, 拆除石膏的时间一般在4周以后, 并且开始肘关节的锻炼。B组采取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 肘后正中切口, 将尺骨鹰嘴作为起点向近端作4~6cm的切口, 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远端延长1~2cm, 然后游离尺神经并且加以保护。接着再做肘后方三头肌舌形肌瓣, 露出骨折断端, 并且复位准确。可以在手术中选用2~3mm的克氏针。在进行手术后4周, 根据患者骨痂生长的状况来拔出克氏针, 并且开始肘关节的锻炼。所有的患者都需要经过9个月至3年的随访, 通过一系列测量和参照, 来评价分析患者各型骨折的治疗效果。

2 结果

A组中I、II型骨折的患者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II型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要比III型更好 (P<0.05) , I型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也要显著好于III型 (P<0.05) ;B组中II、III型骨折患者治疗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P>0.05) , A组中的II型和B组中的II型治疗效果比较, 无明显差别 (P>0.05) , B组III型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A组 (P<0.05) 。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儿童, 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 5~12岁为高发年龄。如果早期对这些骨折处理不恰当, 会造成缺血性挛缩, 晚期还会出现肘内翻等畸形。通过本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不同的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不同, 但治疗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有无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唐卫华.中西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6) :99-100.

[2]韦小玲, 张淑卿, 林继红.规范化功能锻炼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医正骨, 2012, 24 (2) :25-27.

[3]张富军.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7) :196-196.

肱骨髁上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中, 男28例, 女15例, 男:女1.87 ∶ 1, 年龄11个月~14岁, 平均6.8岁;左侧21例, 右侧22例;伸直尺偏型27例, 伸直桡偏型12例, 屈曲尺偏型2例, 屈曲桡偏型2例。尺神经损伤2例, 随访时间4周~2.5年。

1.3 整复及固定方法

选择臂丛神经或氯胺酮麻醉, 以伸直尺偏型为例, 患儿平卧于整复床上, 患肢抬起与床面成垂直角。第一助手握腕及前臂, 第二助手握上臂前臂旋后位持续对抗牵引。术者扪清肘部的骨性突出的解剖标志。双手2~5指环握骨折近端, 两拇指用力推肱骨内上髁, 矫正尺侧移位至稍桡偏, 随后术者右手拇指及食指捏住内外上髁。第一助手屈肘关节于90°~100°, 同时术者向前推顶内外上髁, 在屈肘60°始术者捏持外上髁一侧手指逐渐加大力量推顶, 并使骨折远端外翻, 使骨折端桡侧轻度嵌插, 尺侧骨皮质开口轻度分离, 形成5°~10°的桡侧倾斜角, 以上说明骨折对位满意, 既可进行固定, 采用石膏上下托尺偏型前臂旋前位固定, 桡偏型前臂旋后位固定。术后练习握拳, 每周复查一次X线片, 3周去石膏练习肘关节功能。对桡偏型骨折, 复位手法与前者相反, 但允许保留少许桡倾角, 切勿矫枉过正。

2 结果

本组43例得到随访, 随着时间4周~2.5年, 尺偏型29例中发生肘内翻10例, 发生率34.5%;桡偏型14例中发生肘内翻1例, 发生率7.1%;无一例肘外翻;肘内翻角度5°~52°。按宜桂林的标准, 优17例, 39.5%, 良9例, 20.9%, 可12例, 27.9%, 差5例, 11.7%, 总优良率88.3%。

3 讨论

3.1 肘内翻发生机理的探讨

目前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理, 众说不一。但不外乎以下三种观点:①骨折远端向尺侧倾旋, ②骨折后生长加速过程的不平衡造成肘内翻, ③原始骨折应力发生的方向与骨皮质的损伤程度与发生肘内翻有直接关系。笔者通过本组11例肘内翻畸形资料的分析认为三者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但骨折远端向尺侧倾旋是发生肘内翻的主要原因。

在本组11例肘内翻中就有7例X线片显示骨折远端向尺侧倾斜并有内旋, 由于伤后患儿常常将前臂旋前位置于胸前, 使前臂伸肌群紧张, 而致骨折远端内旋。并且远端向尺侧倾旋,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的止点内移, 由于二群肌肉的张力作用, 可以使骨折端尺侧嵌插, 远端尺倾。如果这种移位得不到纠正, 日后就会发生肘内翻。所以纠正骨折远端向尺侧倾斜及旋转是预防肘内翻发生的关键。整复后应使骨折端准确对位, 或使远端有轻度的桡倾。在X线片上示骨折端桡侧皮质有轻度的嵌插。尺侧皮质开口有轻度的分离。有5°~10°的桡倾角。

在29例尺偏型骨折中就有10例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其中5例X线片显示尺侧有一条完整的骨膜成骨影像, 骨膜下有广泛的成骨现象。而桡侧骨痂生长较少, 说明在尺偏型骨折中尺侧的骨膜有较广泛的剥脱并保持完整,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骨折端内侧的骨生长加速, 由于内侧骨膜的广泛性剥脱, 骨痂生长较快, 成熟较早, 相对桡侧骨痂生长缓慢, 骨痂成熟较晚, 造成桡侧骨痂生长时间较长, 两侧骨痂生长不平衡造成肘内翻畸形。

2.2 骨折固定材料的选择

肱骨髁上骨折, 紧邻肘部, 重要的神经血管较多, 在采用小夹板固定时, 由于小夹板的塑形能力差, 为了保证骨折的稳定, 只能放纸压垫, 如果纸垫放置的位置不妥当或纸垫移位易压迫肘部重要的血管神经, 而且骨折固定不稳, 由于前臂重力的作用易使骨折内侧皮质的嵌插, 发生肘内翻畸形。笔者主张采用石膏上下托固定, 在行石膏固定时, 可以通过塑形使骨折的远端保持有轻度的外翻, 预防肘内翻。待7~10 d肘部肿胀消退时, 骨折已有少量骨痂形成, 骨折处较稳定, 更换石膏以维持稳定的固定。

2.3 X线片划线对骨折远端倾旋现象观察的临床价值

肱骨髁上 第8篇

【关键词】经皮穿刺 交叉钢针 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28-02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为5~12岁①。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挛缩,晚期可出现肘内翻等畸形。本院2011~2012年对1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刺交叉克氏针固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11岁,平均6岁;右侧9例,左侧7例;骨折类型伸直型12 例 ,屈曲型4例,合并神经损伤1例;伤后距住院时间1h~4d,受伤至接受复位时间2~6d,平均为5d。

1.2 手术方法

患儿入院时常有严重的肘关节肿胀,入院后临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将患肢悬吊于输液架上,一般不用宽胶布皮牵引,避免过敏及水疱形成.3~5d后,肘部肿胀大部消退行手术治疗.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以Swenson 方法牵拉,同时用绷带绕过肘前,产生从前向后的垂直力,屈肘120°旋前或旋后位固定,在透视下用1.6 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打入,交叉点位于鹰嘴窝顶上。如果内髁穿针有疑问,可以在内髁后方切一约1.5cm长的小口,分离皮下,游离尺神经②,可在直视下穿入克氏针.针尾置于皮外.术后屈肘30~40°石膏固定,3~4周拆石膏,拔除克氏针,并开始肘关节屈伸活动。

2结 果

本组16例患儿经1-2年随访,根据毛宾尧肘关节功能评价③。优:13例,肘关节屈伸受限10度以下,肘内翻6度以下;良:3例,肘关节屈伸受限11~20度,肘内翻小于10度;差:0例,治疗优良率100%。其中1例合并神经损伤,闭合复位后自行恢复③。

3讨 论

3.1 肱骨下端较扁薄,髁上部处于疏松骨质和致密骨质交界处,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极薄的骨片,两髁稍前屈,并与肱骨纵轴形成 30~50 °的前倾角。前臂完全旋后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 10 ~ 15 °外翻的携带角,骨折移位可使此角改变而呈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从肱二头肌腱膜下通过,桡神经通过肘窝前外方并分成深浅两支进入前臂。肱骨髁上骨折时,易被刺伤或受挤压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2 常规的手术方法切断肱三头肌及广泛剥离骨膜,破坏了肘后腱下滑囊,肱三头肌与肱骨下段及关节囊广泛粘连,使肌腱止点的受力点上移到粘连处,减少尺骨鹰嘴与肱骨滑车之间的轴向运动,干扰伸肘装置的功能,术后肘后关节囊攣缩和鹰嘴窝内瘢痕粘连,则直接阻碍了肘关节伸屈。

3.3 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在当时可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随着肘关节肿胀的消退会发生再移位,固定成为一大难题, 本方法在继承传统手法复位的同时,避免了切开复位对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利于骨折愈合。又大大降低了肘部畸形或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操作简单,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可见手法复位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8-431

[2]黄耀添,朱立军,雷伟,等.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处理.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48

肱骨髁上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尺偏型) , 不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病例。男165例, 女75例。左肘157例右肘83例。年龄3.6~8.0岁。受伤后就诊时间0.5h~2d。其中GartlandⅡ型130例, GartlandⅢ型110例。

1.2 分组方法

按先后顺序排序1到240号, 单数为夹板组, 复数为穿针组。夹板组120例, 男85例, 女35例;年龄4~7岁, 平均5.6岁;GartlandⅡ型65例, GartlandⅢ型55例;受伤后就诊时间6h~2d, 平均8.0h。穿针组120例, 男80例, 女40例;年龄3.6~8.0岁, 平均5.4岁;GartlandⅡ型65例, GartlandⅢ型55例;受伤后就诊时间0.5h~1.5d, 平均7.0 h。

1.3 治疗方法

(1)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夹板组) 运用“正骨十四法”, 手法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维持复位。固定4~6周, 拆除夹板固定指导功能锻炼。 (2) 手法复位穿针固定 (穿针组) 基础麻醉下, 消毒铺巾。运用“正骨十四法”复位后用2枚直径2.0mm的克氏针交叉固定维持复位。术后石膏托固定4、12周后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Dodgt疗效评价标准:优:携物角同健侧比较<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10°;良: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差: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 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肘内翻畸形:携物角同健侧比较<15°。活动受限: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20°。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处理。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1~6年随访, 平均4年6个月。夹板组120例中肘内翻:GartlandⅡ型2例, GartlandⅢ型1例;活动受限:GartlandⅡ型10例, GartlandⅢ型4例。穿针组120例中肘内翻:GartlandⅡ型7例, GartlandⅢ型3例;活动受限:GartlandⅡ型0例, GartlandⅢ型0例。尺神经损伤1例,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Ga rtl an dⅡ型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疗效比较, χ2=0.6 78P=0.410,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artlandⅢ型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疗效比较χ2=0.153, P=0.696,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组和穿针组比较:夹板组120例, 肘内翻3例, 发生率2.5%;活动受限l4例, 发生率11.7%。穿针组120例, 肘内翻1 0例, 发生率8.3%;活动受限0例。2组肘内翻的发生率比较χ2=3.985, P=0.046,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活动受限发生率比较χ2=14.867, P<0.0l, 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 2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 对复位稳定者指GartlandⅢ型、横形骨折、复位后显示骨折稳定者选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复位后不稳定者指GartlandⅡ型、小斜形骨折、复位后摄片已有骨折移位者则选用手法复位穿针固定治疗。明显减少了再移位的机会,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提高治疗质量。 (2) 2种治疗方法的比较: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优点可有效防止骨折的再移位或再次整复的损伤, 手术后肘关节不必过度屈曲固定, 在肘关节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夹板固定组。缺点是本组出现肘内翻发生率略高于夹板组, 失去二次矫正的机会, 并可能出现尺神经损伤, 本组出现1例。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的缺点是复位后位置维持较难, 但只要严格掌握夹板固定的指征85%以上, 仍可实现一次复位成功不出现再移位, 避免穿针治疗的恐惧和损伤。

摘要:我院自2003年至2009年共收治跟踪随访患者240例, 分别采用2种不同方法予以复位, 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骨科手法

参考文献

[1]钟广玲, 杨海韵, 陈逊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2:313.

[2]杨建平, 刘宝琨, 张质彬, 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1999, 19:659~661.

[3]吴银生, 林乔龄, 庄志强.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60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7 (3) :41~43.

上一篇:IT项目团队建设研究下一篇:血清孕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