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2024-09-21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精选9篇)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第1篇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减文字, 不读破词句。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习语言, 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 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 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春》、《阿里山纪行》等, 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通通的, 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 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境入情,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唤起美的共鸣,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诱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通过指导朗读, 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整个潜伏部队,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像千斤巨石一般, 一动也不动,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 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第2篇

蔡倬伟

女歌手蔡娜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要是观众不喜欢,不热情怎么办?”越想,她的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蔡娜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蔡娜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蔡娜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

演出结束后,蔡娜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蔡娜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蔡娜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坚强的自信,往往能使我们顺利走向成功。

然而,在这世界上,却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无法得到的,以为他们是不能与那些鸿运高照的人相提并论的。他们不明白,这样地缺乏自信,是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生命力的。如:韩信,失于不自信,死于不自信;尼克松竞选连任,本来可以稳操胜券,却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才能,第一是无所畏惧,第二是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因为自信,关云长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脱颖而出;因为自信,布鲁诺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毕淑敏说:“我不美丽,但我拥有自信。”即使你现在还是个“丑小鸭”,但在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要形成一个稳定、恒久的远景目标和规划。牢牢地把握这一目标,切不可让它消失。你要在精神中寻求,使这一目标更加明晰。决不要把自己想像为一个失败者,决不要怀疑你的目标的实现。那是最危险的思想。因为你的精神一直在为你的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所以,不管当下的情况是如何的糟糕,你都只能设想“会变成白天鹅”。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那种不停地往后看着昨天的脚印悲伤、失效、惨痛和挫折的人,而是那种怀着信心、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而放眼未来的人。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中学时学习状况很不理想,他几度因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萌生退学的念头,对于长大后从事的工作,他的愿望是:“要做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有13门功课不及格,多次需要补考才能继续上学,他自己内心觉得丢人极了。为了改变这一糟糕的状况,李阳天天跑到校园空旷处去大声喊英语,四个多月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复述10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听说能力脱胎换骨!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员教学能力的法宝 第3篇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员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教学实践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和调节时, 离不开一定的价值选择, 因此, 在其实现过程中, 教员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往往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 主要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模式:任务中心取向、知识中心取向、自我中心取向、学员中心取向。这几种模式各有优劣, 必须因势利导, 相辅相成。通过反思, 教员可以发现自己在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选择中是否陷入了单一的价值取向模式。比如, 有些教员认为岗位不同分工不同, 自己所做的就是把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员, 至于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感受, 应该是学员队干部所关注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片面追求对知识的强硬灌输, 忽视对学员情感体验目标的培养。显然, 这类教员陷入了知识中心取向、任务中心取向的单一模式中, 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事实上, 在我们所说的教员的基本职能中, 传道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教员在道德上是虚伪的, 这不仅会使他丧失在学员面前的权威性, 而且很可能会引导学员也变成不可教养的人。所以, 要给学员授业, 一定要先反省自己, 时刻警惕自己在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中是否真正做到了真诚。当我们为冷漠、敌对甚至悲凉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抱怨和哀叹的时候, 作为培养军械维修人才的军校教员, 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对学员是否付出了真情?是否奉献了真知?是否尽了育人的职责?如果不是, 教学活动对于教员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纯粹谋生的手段或捞取名利的工具而已。正是种种极端功利的取向和做法消解了教学活动的人文和人道本性, 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恶化。

因此,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活动, 教员逐渐纠正自己教学观念上的不足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 从而帮助自己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教育伦理关系, 这对提高教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必然帮助巨大。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员提高专业素质,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是教学者、研究者、反思者, 而且, “教师越能反思, 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 对教学的反思, “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 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员、学者型教员, 加速教员专业化的有效形式”。由此可见, 在教员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反思是教员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 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大缩短了人的知识系统更新的周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作为学员, 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比“师”更快地扩大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不仅对教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而且对教员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传统的师生伦理在“授业”环节上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当然, 这种调整并不是简单地迎合学员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 而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更新的知识及其相应授业方式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迅速传播, 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需要内容的前沿性来保证。因为学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如果教学内容陈旧, 就必然使他们感到教学索然无味, 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员需要及时“充电”, 补充新知识, 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将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

虽然, 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 但在“授业”的过程中, 师生两个方面的地位恰恰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本身是教育活动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失去了这种不平等, 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教学活动。因此, 教员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程度上高于学员。这也就是促进教员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动力来源。

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减小教学实践与目标的距离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课程标准的形式呈现。然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对学员的培养目标很明确, 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围绕此目标纷纷开展实践教学, 重视技能的培养, 导致过分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却对实践的方法、内容和顺序却研究不够, 致使训练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教员备课时缺乏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和领悟, 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充分设计, 教学结束后, 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检测和反思意识, 任务完成即是教学的终结等等。在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中, 未能结合课程、教材与学员实际, 充分发挥教员的个人能动性, 适当地删、减、增、补内容, 从而整体、系统地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教员通过反思, 可以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注意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关注学员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在教学目标中存在的不同之处, 从而减小目前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只教不研, 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反过来, 只研不教, 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其实反思的途径很多, 比如教员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 系统分析每次教学活动的得与失;与同专业的其他同事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反思;阅读理论文献, 在理论解读中进行反思;与学员进行交流, 从学员的反馈意见中进行反思。总之, 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员提高教学能力的法宝。通过这种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的过程, 才能使我们教员“百尽竿头更进一步”, 才能使我们朝着优秀教员的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王录梅, 冷泽兵.教学反思的概念、价值及其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肖质红, 洪群欢.在教学反思的路上行走[J].教学与管理, 2007.

[3]李勇.对教学“反思”的再认识[J].教育论坛, 2007.

自信是赢得机遇的法宝 第4篇

——读《哈佛家训》有感

预初(6)班 侯舒文

《哈佛家训》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的励志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自信”章节中的《神奇的黑痣》。

《神奇的黑痣》讲的是一个小女孩脸上长了一颗黑痣,这使她非常自卑,也常常被别人嫌弃。但自从有一天一个教授表扬了她,并说她的痣是一颗幸运星,她再也不自卑了。自信的她开始努力学习,并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爱丁堡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女教授和一名很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教授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个女孩的命运。自信让女孩变得积极,也让她受到重视,机遇接踵而来,因而她成功了,她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所以只要拥有自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还记得在我8岁时,妈妈让我报考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舞蹈队。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可能考上,也找了许多理由:自己在考生中年龄大、基础差、骨头硬、身体不够灵活等等。但是自从我在学校舞蹈队里取得了“优秀学员”的奖状后就不怕了。我自信了,每天积极地练着学校的舞蹈,带着既兴奋、又有点害怕的心情参加了选拔考试。

考试时我认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生怕自己做错了哪个。考试完后一个月,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涌上了心头,我回忆着自己这几个月来付出的努力,以及“一张奖状”对我的激励和给我的信心,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道理。

进了舞蹈队后,因为我在队里年龄算大的,所以许多方面都比同学弱,比如韧带的柔韧性、动作的灵活性等。但是我始终很自信,每天坚持练习,所以在汇报演出中取得了成功,并在学习了2年后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

今年9月,我有幸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华育中学。但我在入学摸底考试时成绩很不理想,我知道这里的同学都是全市的尖子生,自己的成绩跟他们相比会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并没有灰心气馁。在爸爸妈妈的鼓励和班主任曹老师的耐心开导下,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加倍努力,把成绩攻上去。于是,当我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时,我觉得那好像一座险峻的高山,但是我有信心登上去;当我 1

遇到一篇难懂的古文时,我我觉得那如同一条汹涌的大河,但是我相信我一定能渡过去。有了自信,一切都不在话下!就这样,我的成绩居然开始一步步攀升,向着我那美好的目标迈进了。

远程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法宝 第5篇

一、调动多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远程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再强,总不如学生边看边听效果好。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及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具有主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比如,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听教师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听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利用远程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主席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伟大号召,以及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鲜活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多媒体技术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它突破了历史课堂的狭小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了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远程技术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和战争有关的“进军路线”时,一边在屏幕上显示进军路线,一边发出“嘟嘟”声,同时显示有关画面。在课后练习时,运用电脑手段、游戏方式,设计一系列“竞赛题”请同学作答,并显示得分情况,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思想高度集中,思维十分活跃,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扩大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需扩大课堂信息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的基础上,加倍的信息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述战争进程的内容时,通过电脑动态显示路线、地点和提示声音,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加强了时空概念,化难为易,突出了重点。在讲述头绪较多的历史内容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图示、线索、纲要、配合教材编制图表及课堂问题。大量的信息通过图表显示出来,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而且面对解疑释难的学习任务时,能展开更有意思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信息量的扩大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对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创造性学习。比如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这一部分内容相当丰富,学生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环境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由学生自己模拟探索和发现。学生在了解世界著名探险家的同时,自己也似乎成为一名探险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加强情意,塑造高尚人格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远程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如《虎门销烟》、《孙中山》、《甲午风云》、《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许多历史题材的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制成课件,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加上教师适时精当的解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震撼、感染和教育,从而达到塑造高尚情感的目的。

四、加深印象,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的。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学中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可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由于知识存储期限的延长,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加上多媒体程序中除内容、字典、复习外,还有相应的测试题,如单元过关、同步练习,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等,能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事实。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第6篇

关键词:四个基本,化学教学,重要法宝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但学生却普遍反映该课程学起来吃力、听起来费力、用起来乏力。学生难学,老师难教,补考率高,教学成绩不理想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授课学时少,化学在医专只开设一学期,却包括了大学专科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市面上《医用化学》有多个版本,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优劣,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权威的、公认的、无可挑剔的《医用化学》教材;再次,医专的生源主要是高中理科、高中文科及三校生,教材的编写内容及目标要求是针对高中理科毕业生的,对于高中文科及三校生来讲,由于缺乏基本的化学知识,学起来就非常困难甚至痛苦。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医专医用化学教学,除了注重教法外,还须紧紧抓住“四基”,熟练基本功。“四基”包括基本慨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运算。下面逐一说明。

一、基本慨念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要化学概念及化学术语,是医用化学的基石

讲解时,务必抓住本质、准确定义、强化记忆,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值升高的物质,还原剂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值降低的物质,联系是两个概念都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而同时存在;区别是前者是得到电子,氧化值降低,后者是失去电子,氧化值升高。

二、基本规律是指化学中的重要理论、重要定律、重要结论和重要性质,是医用化学的支柱

医用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无机和有机在学法和教法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无机化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化学术语,如渗透压,缓冲溶液,电极电位,共价键等;通常从基本慨念的引入、分析、推导,一般会得出一重要结论,如渗透压定律,这就把基本慨念和基本规律联系起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从化学的本质寻找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得到的化学知识就不是零散的甚至零乱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为了解释实验现象,化学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理论,如酸碱质子理论,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等。每一个理论都是针对某一个化学实验或某几个化学实验提出的,优点是有针对性,能解决一些问题,缺点是适用范围不广,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生学起来就有点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因此,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应具有翻云拨雾的能力,抓住本质,体现重点,击中要害,使学生感到一目了然,提醒学生多理解化学知识,少钻牛角尖。

三、基本方法是研究化学现象常用的思维方法,是化学的灵魂

讲课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地、科学地掌握研究化学现象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在有机化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有机反应复杂,副产物多,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要求只写主产物,这就得研究和分析反应历程,这原本是有机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医用化学由于学时紧张,篇幅所限,不能细说,只能粗讲。但有些重要的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始终记住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电荷越集中碳正离子越不稳定,作为过渡状态的碳正离子,越稳定就越容易形成稳定的产物,这样,自然就能推出主产物。在讲解中,老师既要用化学实例带领学生慢慢引导、慢慢分析,最后自然得出结论;又可用生活实例打比方,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例如,坐公共汽车,乘客从前门上,比较拥挤,比较集中,不稳定,就会自然走向后门,那里比较宽松,比较分散,环境舒适,就稳定多了,不愿再走向其它地方。这样,学生自己就会得出越分散越稳定,越集中越不稳定的结论。

四、基本运算是指化学中常用的数学运算,是化学的工具

数学知识在化学计算中经常用到,如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和电极电位的计算,都要用到数学中的对数知识。由于学生基础差,要得出正确的记算结果,这一步不能省略,有时还必须复习数学知识,带着学生一起运算。

“四基”彼此联系,相互贯通,不可偏废。只要狠狠抓住这四点,相信医用化学的教学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谢吉民.医学化学 (第5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第7篇

●学习的革命

行为主义曾经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60年前,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 提出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30年前, 建构主义的兴起, 使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知识的形成;20年前, 情景认知理论的提出开始挑战信息加工理论……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 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和前行, 没有停止。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和应用心理学家安·L·布朗、发展与认知心理学家德尼·R·科金, 会同来自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 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估, 《人是如何学习的》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

该书“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 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 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 涉及学习、学习者、教学、学习环境等内容。书中许多内容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很有启发性, 有助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学习的迁移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深入探讨了学习与迁移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往往发现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操作。例如, 面对一张学习成绩表, 学生会计算平均分;换一张粮食指数的表格, 学生就不会计算平均指数。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原来的操作过程掌握得不够好。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演示, 学生再练习。学生练习时能够把平均分计算出来, 是不是表示学生就掌握了平均分的计算?是不是表示学生掌握了公式或函数的使用?显然, 答案是否定的。此时, 学生仅仅是模仿教师的操作而已, 仅仅是机械地记住了教师演示的步骤, 并把这些步骤重复了一遍, 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步骤。

相关研究已经得到这样的结论, 死记硬背的东西是很少能够迁移的, 理解的东西才能够迁移。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理解法和死记法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理解法学习的学生能够把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上, 而采用死记法的学生对新问题的反应是“我们没有学过”。

由此可见, 教师要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计算, 如通过Excel计算平均分和日常生活中计算平均分的类比, 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计算的步骤。这样, 再遇到计算平均指数、平均价格等新问题时, 学生才能灵活地把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和步骤迁移过去解决问题。

影响迁移的因素还有许多, 如情境、学习时间、学习动机等。只有了解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的迁移, 才能够在教学中尽量利用或者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进行有效的迁移。

●学习的差异

不同的教学目标, 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人是如何学习的》中介绍的一个例子。

对于有关媒体制作方面的内容, 假设有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如下教学:

第一位教师布置了若干活动和作业, 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 监督、检查学生所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位教师不满足于媒体制作练习的教学, 强调学生通过活动和练习学到的内容, 教师采取措施确保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作业。

第三位教师把媒体制作作为学习的直接结果, 学习体现在媒体制作中。例如, 学生在研究蟑螂的过程中, 了解到许多有关蟑螂的知识, 以致于他们想与他人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于是他们就制作了录像等媒体文件供其他班级学习。

当我们走进三个教室时, 看到的情景或许是一样的, 或许会看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视频动画或多媒体演示文稿, 或许会看到教师从一个小组走到另一个小组, 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 解答学生的问题。

然而, 三位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第一位教师只教给了学生知识, 而没有教给学生有关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而学习科学的新进展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元认知) 的重要性。

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很有必要对照三位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元认知?是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 提醒自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练习和作业, 而要考虑练习的意义、作业的意义, 它们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是否在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调控他们自己的学习, 是否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体会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只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了。然而, 只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专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教别人学习, “事实上, 专业知识有时对教学是有害的, 因为许多专家忘却了学生学习的难易。” (P45) 显然, 仅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师, 还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那么,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还需要哪些知识呢?答案是:进行有效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知识。所谓进行有效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知识, 本质上就是“有关如何教好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例如, 学生在学习某些主题时会遇到的典型困难有哪些?采取哪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挖掘已有知识并和新知识产生联系……这些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反思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 如课堂纪律问题、教学效果问题等。根源就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必要的进行有效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教育教学知识。因为,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如何教学的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专业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知识才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科专业知识中哪些是难点和重点以及如何突破难点和重点等。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 唯一标本兼治的方法就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例如, 针对课堂纪律问题, 采取技术手段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对于教师来说, 一方面需要从开学初就制定课堂纪律, 并采取措施保证课堂纪律得到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 不能只是布置些练习作业让学生完成就了事, 而是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让学生进行理解性学习……从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更要学习和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书籍。而《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就是这样一本适合我们的好书。该书的开始, 有一个“全书概要”, 为我们阅读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始终的学习者, 我们探索到的学习理论, 不仅可以用在学生身上, 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最后,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 让我们共勉:“成功的教师学习要求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合作努力的职前、职后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机会。”

图书信息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著, 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图书简介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学习科学开发项目委员会主持的一个课题, 由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教育部基金资助, 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学习研究专家教授, 分别来自美国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 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 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 历时两年, 最后以论著的形式发表。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理解专家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 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

心灵沟通是成功教育的法宝 第8篇

第一, 了解学生。就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大多在15岁~19岁之间, 世界观已初步形成, 自我意识接近成熟, 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 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高中后, 学习生活已不同于初中时期, 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 使他们显得更“成熟”, 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 特别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况且尊重是双向的, 教师尊重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教师,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学校里是教育者和管理者, 学生是受教育的, 是被管理的身份, 但在人格上,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 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 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 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 面对学生的问候, 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 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的深深鞠躬;班会课上, 采用民主的方式, 多听学生的意见, 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 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 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真正尊严, 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 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应该看到, 高中学生已完全能够理解人格的意义, 更懂得尊重人格的重要性, 因此, 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其次, 要尊重学生的感情。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渐成熟, 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已成为学校里较敏感的问题。在2009年, 我担任高一 (2) 班的班主任, 我们班有一对男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密切, 在学校里已造成不太好的影响。政教处的主任多次找我谈话, 告诉我事情的严重性。我也知道,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 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我也没有急着找他们谈话, 当时我想, 作为一个新班主任不能毫无根据地就与学生谈这一敏感问题, 等观察观察再说。过了一段时间, 我发现他们有意无意地在一起聊天, 有一次, 我又看见他们在一起, 那个女孩看见我, 感觉很尴尬。我当时没有直接训斥他们, 假装不在意地走了。后来, 我主动找女孩进行了一次谈话, 但是我并未与她谈及男女生关系问题, 而是找她了解一下她初中时的学习、工作情况及家庭情况, 并问她对新的班级有什么建议和设想。也许出乎她的意料, 也许这一谈拉近了距离, 以前见面时的不自在不存在了。慢慢地, 我切入正题, 和她谈谈关于和那个男生的关系, 经过谈心, 她告诉我, 她只是对这男生有一定好感, 愿意与他在学习之余谈论一下课外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我看得出, 她像所有中学生一样忌讳说这是早恋, 因此, 我尽可能回避这两个字。我说:“我能理解你, 因为我也有过中学时代, 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中学生主要的精力是学习, 你要学会对诱惑说‘不’, 就像面对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根据自己的财力, 要分清主次, 该放弃的必须放弃。”最后临走时, 我对她说:“我觉得你是个有能力的孩子, 我相信明白人不做糊涂事。”事后, 我又找了那个男生, 并真诚地告诉他, 真正的感情是要经得起考验的, 这个年龄应以学习为重。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劝告, 如今这两名同学的成绩都在上升。

第二, “爱是理解的别名”, 要爱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是除了母爱之外, 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 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 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 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 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 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收到应有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 爱优生容易, 难得的是爱差生, 尤其是爱“双差生”。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 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 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 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总之, 要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必须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老师是可敬可亲的, 既是学业上的导师, 又是生活中的父母, 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

克制和理性是化解冲突的法宝 第9篇

A同学是一位女生, 学习很优秀, 但是有些特立独行, 上课时经常会有些小情绪, 和我也有过些小摩擦, 我当时也只是简单批评几句, 没有太在意。但后来的一件事却着实让我发了很大的一次脾气。

那是一节有关体积单位换算的课,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看了不少资料, 包括视频和文档, 写了很详细的教案, 可以说是自信满满, 我站到讲台上, 很有底气的说道:“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体积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学习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单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在我讲这句话的时候, 就注意到两位同学在底下在低声的交谈, 手里也在写着什么, 我提醒到“:A同学, 你在干什么?铃声已经响了有一会了, 请认真听讲。”这位女同学说道“:我们在帮班主任计算班级缴费。”我说道“:这不是应该在数学课上应该做的事情, 把东西收好, 好好听课。”我以为她即使有些情绪, 也会收起东西, 继续上课, 结果情况却急转直下, 她直接站了起来对另一位同学说道:“那我们出去算。”拉着另一位同学走出了教室。我当时有些发愣, 之后便非常的气愤, 我大步走出教室, 对那位女同学说道:“你还有没有一点规矩, 这些事情是数学课上应该干的事情?还到教室外面做?你把老师的话当什么?你把老师当什么?走!去找你的班主任!”

到了班主任办公室之后, 我又当着班主任的面对她进行了很严厉的批评, 语气很重, 她虽然一直低着头, 但我看得出来, 我的话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有的更多的是用教师的权威表达对她行为的不满, 和对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没有上成的一种责怪。在这个班带了两周的课之后, 我又换了另外一个班级执教, 在平时碰到那位女同学的时候, 她能躲则躲, 不能躲就会很低声的问一声好。然后匆匆走过。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是五年级, B同学是我现在所在的五年级的一名男同学, 特点是上课很随意, 座姿很难保持很好, 上课时总爱接话茬, 平时与同学相处是针锋相对, 斤斤计较, 不会吃一点亏。总体说来是课堂纪律比较让老师头疼的类型。在一节复习课上, 因为他在和另外一位同学聊游戏, 我将他的学号写在了黑板上, 并说道:“B同学, 与上课无关的东西不要在课上讨论。”他立马没了声音, 但在过了几分钟之后, 他直接站了起来要走出教室, 我问道“:你干什么去?“”上厕所!”他用很重的语气回答道, 这时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过来, 我当时很生气, 第一是没有他没有举手示意, 第二是他对老师的不尊重, 但同时我意识到他的情绪是有些不对的, 我深呼吸了一下, 然后语气平和的对他说道“:怎么有这么大的情绪。“”我身边好几个人都说话了, 您只把我的学号写上了, 这不公平!”他愤愤道。“好, 那你指出来都是谁。”接着他指了几位同学“, 这几位同学, 你们冤枉么?”我问道。“不冤枉”他们异口同声。好, 看来的确是我的疏忽, 没有做到公平公正, 我向B同学道歉。”这时B同学脸有些红。我接着说道“:老师在工作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疏忽甚至错误, 如果大家看到, 请及时的指出来, 我们一定不能带着错误继续前进, 而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我们要互相监督,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大家说好么?”好!”同学们大声的回答道。这时B同学对我说“:对不起, 老师, 我不该不尊重您, 我错了。“”有错能改, 善莫大焉, 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 回座位吧, 我们继续复习。”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这个阶段的特点, 五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 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 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愿意摆理由, 讲道理, 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 对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 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 十分重视约定事项。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 这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了冲击, 表现为学生不再“怕”老师, 而当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德育方面教育的不足, 表现为不尊敬长辈, 不懂得礼节, 不懂得谦让。这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 当冲突出现, 不论是谁的过错, 作为教师, 第一时间做的是应该克制自己, 不要被愤怒冲昏头脑, 要用理性化解矛盾。同时, 还要注意观察和感知同学的情绪和心里变化, 比如高年级的学生非常注重教师是否公平、公正, 教师要理解和把握特定年龄学生的心里特点, 不要急于下结论。在处理教师和学生矛盾与冲突时, 克制与理性是不二法宝。

摘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当中重要的一环,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一线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就是和个别学生之间有些摩擦甚至冲突, 如何处理好这些摩擦和冲突考验着教师的师德和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与智慧。如果不了解清楚矛盾背后的原因就责怪或大声训斥学生是极不可取的。

关键词:师生关系,克制,理性,冲突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等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4

[2]王凡.宽容的教育价值探寻[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烧结节能砖下一篇:句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