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2024-05-19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1篇

一、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美育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说:“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则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各阶段目标中,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系列目标, 虽主要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但也整合了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维度目标。概括起来, 小学语文美育的核心目标是感受、欣赏, 以及表现、创造汉语言文字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素材

小语教材文质兼美,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引领学生领略教材的内容美, 学习教材的形式美, 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 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 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 北京《颐和园》的绝妙, 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 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 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 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 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 《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等。这些人物形象, 对于启迪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设计所表达的美, 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相应地改变教法, 推陈出新, 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2、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 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个性特点, 或开门见山, 烛照幽微, 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 温情含蓄, 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 如叙家常。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3、适时地组织创作, 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 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 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 在创作中体验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第2篇

兰州师范学校 吴小钢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地实施美育,却需要深入探讨。现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意见。

一、根据教材内容抓住最佳契合点进行审美教育

为了使美育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每一课的教学中去,有必要以不同美的形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角度不同的审美教育。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些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较多地体现着“社会美”这一美的特殊形态,可以将其划在进行“社会美”教育的范畴之列。而“社会美”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细的分类,确定美育教学的最佳契合点,进行有条理、有侧重的美育教学,使美育落到实处。诸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爱迪生》《李时珍》《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旗手的责任》《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这一“社会美”的内容。我们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要特别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的最佳美育契合点进行施教。例如:讲授《爱迪生》时,要突出以下几个美育的关键点:(1)热爱科学事业;(2)在不具备科研的条件下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3)百折不挠,愈挫愈坚地为科学献身的毅力;(4)奋斗成功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爱迪生从小热爱科学,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实验,在实验屡遭失败的过程中,显示了他那种超乎常人的毅力,集中地表现了爱迪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当他经过千辛万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时候,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是那样的耀眼,那样的熠熠生辉。这种为理想不惜献身的例子,属于人类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同类的课文还有《詹天佑》《鲁班学艺》等。而《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虽然也是反映为理想不惜献身的课文,但它们是通过人类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同恶势力进行斗争实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同样是进行“社会美”的审美教育,但侧重点是不同的。通过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二、结合美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它的形象性,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这一契合点,进行活生生地、形象丰富的审美教育。

事物的形象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的形式美,往往又是通过“色、形、声”来表现,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就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那些具体描绘事物色、形、声的句子和段落来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例如《林海》中写落叶松一段,将白桦的银白色与落叶松的深绿色进行对比,并且联想到“海洋”这一形象,把青松边沿的白桦比作“浪花”,远远看去那“浪花”像“银裙”一样,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对林海这一形象作者采用特殊的视角展开遐想,绘出了事物的“色”与“形”,而在“形”中,又透出一种“声威”、一种松涛浪激的声威,从而将“色、形、声”天然地展示出来。我们只有从“形式美”这一特殊角度去体味感悟和分析,方能真正抓住这篇课文的形象,利用美的形象性、直观性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我们不仅要引导小学生感受大自然那种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地是要引导孩子们去体味和感悟大自然的那种或秀美或壮美的内在气质,激发起孩子们感奋的情绪,培养出他们刚毅的品格。

三、从字、词、句、篇章结构入手进行审美教育

祖国语言的美具体体现在准确、生动、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清晰合理的篇章结构之中。因此在进行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体味祖国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准确、生动、优美。例如《趵突泉》一课在描绘趵突泉时,用词不仅准确、细微,而且写得非常的调皮和有情致。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注意结合课文落实字、词、句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悟,从品词赏句中欣赏语言的艺术美。叶老说过:“人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常常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尤其是对字词句的学习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加之一些所谓的《练习册》往往将一些字词摘出来,让学生查字典,进行死板、教条的解释,这种学习方法,完全斩断了语言艺术美的血脉,灵动、鲜活的字词是离不开生动、丰满的语言环境的。因此,从字、词、句的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进行艺术美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除字词句外,从课文的布局谋篇、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入手欣赏艺术美,进行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写景状物的课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写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然后抓住不同季节各种树木和整个小兴安岭的不同景色,分别写出小兴安岭树木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变化;最后在分述的基础上,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作总结。整篇课文显示出一种结构之美,容量力度上的均衡、齐整之美。虽然,这种文章的艺术美,不可能直接分析给学生,但,作为教师应该从理性上对每篇文章的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和布局谋篇有一定的审美观,这样才能将美育渗透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去。

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 第3篇

摘 要:网络流行的那堂美国教师的《灰姑娘》阅读课,挖掘了文章的丰富价值意味,切中受教者的情感层,提问和引导自然、幽默,在审美中实现心灵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目标,塑造、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结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看似自然、无痕,实则组织有序、目标明确。这堂课是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的,也是符合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的。语文课是在学校中开设的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的语言艺术课程,符合学校美育的特点,这些遴选的典范的语言艺术作品便于教师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营造氛围,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自由、轻松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渗透可从培养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美育实施 美育内涵 《灰姑娘》 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帮助学生培养高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通过分析美国教师的一堂《灰姑娘》阅读课的文字实录[1],可以发现,这堂网络流传的语文课是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是符合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的。

一、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

在进行《灰姑娘》这篇童话的阅读引导时,传统的引导几乎都是这样的偏向:对灰姑娘善良、勤劳、守时充分肯定,对其继母和姐姐的恶毒、自私、懒惰予以否定。网络上疯传着的美国教师教授的《灰姑娘》阅读课则另辟蹊径,更加丰富和多元,与审美教育的内涵[2]相应和。

这堂课上,美国老师设置了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如果在午夜,辛黛瑞拉没有及时跳上他的南瓜马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自然得出“辛黛瑞拉会变回脏兮兮的样子,会把王子吓坏。”的结论。借此引导学生要守时、整洁。对于守时的引导,国内教师也会提及到,但引导却没有涉及到整洁。人在衣着邋遢境况下碰到自己重视的人时是十分尴尬和难堪的;由于不重视外在形象会导致机会错失,这些启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从小就不养成注意细节的好习惯,长大以后也无法有所成就。

接着,老师问:“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当学生们得出:会阻止,因为我爱我的女儿的结论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们贴近生活,还原普通母亲的心态,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引导学生品悟亲情。也让学生明白,要尽量细致、客观地分析、理解别人,哪怕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人”。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并非“坏人”绝对坏。辛黛瑞拉的后妈只是无法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其他孩子。简单的黑白对错的二元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适用,在黑与白之间还有灰色,学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这是一种健康、完善、美好的情感引导,是对孩子心理结构的优化。

老师又问了后面的问题:“辛黛瑞拉为什么能去王子的舞会,并成为舞会上最美的姑娘?”引导学生认识到真诚交友,受益无穷。并且交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仙女固然帮助了辛黛瑞拉,但没有老鼠和狗,辛黛瑞拉也不能去到皇宫,也不能及时回家。这样强调真实生活中朋友的力量的处理,是十分智慧的。由于处于弱势,孩子们总会渴望超凡的力量做自己梦想的翅膀,这无可厚非。但如若学生沉溺于幻境,把梦幻当现实,就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所以,将孩子的寄托放回现实,放到身边触手可及的朋友身上的处理,很智慧。对学生在友情中秉承真诚、平等观的强化,是对学生完美人性的铸造,这会让学生们终生受益。

老师再问:“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的反对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是谁决定她去参加王子舞会的?”学生很快得出:“辛黛瑞拉自己。”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确立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信念。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要做到自尊自重。并进一步向学生强化,应该要自信,认准目标后努力争取,要不断奋斗。自己的未来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这样的意识刚好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孩子所欠缺的,被父母的愿望所绑架的中国孩子往往随着父母的安排走,物质上十分富足,精神意志上却不够完整。因此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情景完善学生的心智上的欠缺。

最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答案:过了午夜12点水晶鞋仍然存在。老师进而启发学生,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大家不应该迷信权威,要大胆质疑。同时也不必害怕犯错,伟大的人都会犯错,更何况孩子呢?进而启发学生们树立开拓和创新精神。质疑、开拓与创新会给人带来躲猫猫的快感,会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当下教育改革的难点之一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易于探究质疑式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多年的教学经验会使教师固步自封,缺少质疑和挑战精神,并深深体现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所以,大部分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孩子,最欠缺的就是质疑和创新。这样的引导值得中国教师借鉴和学习。

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整堂课教师并非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戳中学生的情感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是寓教于无痕的,实现了师生的心灵对话。

综上,这堂《灰姑娘》阅读教学课,充分说明语文课可以应和着审美教育的内涵进行设计:这堂课挖掘了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不仅停留在对女主角善良、勤劳的肯定上,不只教育孩子不应该嫉妒和懒惰,更挖掘了《灰姑娘》故事中的各层内蕴,进而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亲情、友情、自爱等均切中受教者的情感层。这堂课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态度,提问和引导自然、幽默,在审美中实现心灵交流,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目标:守时、整洁、宽容、善良、真诚、平等、自信、奋斗、质疑、开拓等,塑造、优化了心理结构,努力铸造受教者的完美人性。当然,这堂课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这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看似自然、无痕,实则组织有序、目标明确。

二、符合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审美教育的实施应遵循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以活动为中心,分阶段进行的原则[3]。网络流行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是符合这四条实施原则的。

语言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语文课是语言艺术教育的主要构成,其课文遴选的都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之作,是艺术珍品。《灰姑娘》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童话艺术珍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美国教师在这堂《灰姑娘》阅读课中,充分挖掘了语言艺术艺术品的深层内蕴,不止停留在勤劳善良的肯定上,更让学生品悟了母爱,感受了友情,学会了质疑,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和审美理解力。

审美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等,学校美育是最基本的形式。美国教师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是在学校中开设的语言艺术课程,符合学校美育的特点:整堂课是在集中的地点、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孩子们在语言艺术中感知、理解了亲情美、友情美,并推动了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比如要着装整洁以备随时应对重要的人和事,以便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并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审美感受中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逐渐树立起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以及宽容、谅解等健康的审美理想。

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要求美育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营造氛围,启发和诱导学生在自由、轻松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养。美国教师的这堂《灰姑娘》阅读课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孩子们感知文本的深层内蕴,诱导学生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孩子们去品悟友情、亲情;感悟宽容、真诚;树立平等、质疑、开拓等精神内质;实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最后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教育中的语言艺术课程,都有着明晰的课程标准,都有着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的要求。各阶段的语言艺术课程中遴选的那些典范的语言艺术作品,是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的。并且这些课程都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这堂《灰姑娘》童话故事的教学,并非教师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而是在周全分析课程阶段性,承接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设计并有效的进行的。教师的讲解、引导和提升是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特点的。

三、美育渗透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优秀的语文课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那么,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将语文课上得美意盎然,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呢?有学者从创设美的氛围和挖掘美的内容(情感、语言、形象、体验等)两方面给与了建议;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注意教学结构系统化、教师教学风格稳定性,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教学节奏适当,教学氛围富于情趣,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层面给出建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前文对美国阅读课《灰姑娘》文字实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文教学的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4]:

(一)培养审美心胸

审美的心胸是人成为审美主体的前提,是主体在排斥了科学态度和实用态度之后的一种与审美客体保持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审美距离的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人是具有审美欲望和审美追求的,他渴望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海伦·凯勒曾说过:“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个感官,享受世界通过大自然赋予你的几种接触方式揭示给你的快乐和美德的方方面面。”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谨记培养学生审美心胸的前提,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启发学生感悟美、想象美和理解美的可能性,同时注意引导的排科学认识性和排实用功利性,教师本人要化美育目的于无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美育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语言表达,思维掌控,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对沈从文《边城》一文进行授课时,教师的能力对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文章的美就至关重要。假若教师自己因为欠缺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就无法体悟到文章中的景美、情美和人性美,课就会上的非常干瘪;假若教师不擅长语言表达,思维掌控能力欠佳,也无法将自己的感悟传达,无法感染学生去体悟;无法化美育目的于无形,只会让学生觉得那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审美感知停留在表层,亦或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全盘否定。

(二)培养审美能力

努力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情、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形象美。所谓情景设置,并非一定要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它可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设置场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美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在有场景前提下进行的,如:假如仙黛瑞拉不守时,她将会变回脏兮兮的样子,会吓坏王子,所以大家要守时,更要时刻保持整洁。

教学设计中应该努力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并为联想和想象设置阶梯。在这堂阅读课上,老师的引导都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不管是守时、整洁的确认,还是对母爱的体悟、对自尊的肯定,都是如此。老师为引导学生从魔力的依崇中转向对现实的感悟和正视,还设置了阶梯:从帮助仙黛瑞拉的朋友,引到仙女、小老鼠和狗都是朋友不分高低贵贱,人应该学会广交朋友,最后实现对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不要迷恋仙女和魔法,现实中平凡甚至弱小的朋友在合适的时机下是那样可靠,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教学设计中,一定注意情境的设置切勿生搬硬套,为多样化、新颖化、跨界化而刻意为之。如《月亮湾》教学设计中有教师将课堂情境设置为到月亮湾旅游,于是音乐、图片、简笔画、语音范读都自然成为情境中的部分,学生的识字、背诵都在自然而然中进行,最终落实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的提升上。

(三)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虽然有稳定性,但环境变化,趣味和格调还是有变化的可能。和谐流畅的音节,优美深邃的语境,可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其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要素彼此联系、彼此交融,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实现学生自我对审美趣味的提升。

美国教师在这堂阅读课中与学生的互动、引导组织有序、目标明确但被她处理得自然、无痕。守时、整洁、宽容、善良、真诚、平等、自信、奋斗、质疑、开拓等优良特质被学生在自由、快乐的体验中慢慢熔铸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中,人性得以完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注意使他们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作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重要阵地的语文课程,更是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符合审美教育内涵和实施原则的学习阵地,诱发学生的审美追求,在情境创设中潜移默化中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走向审美的人。

注释:

[1]下文引用内容参看《一堂美国阅读课<灰姑娘>》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17/15/9135456_337881643.shtml。

[2]此处对于“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参考朱立元主编的《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的界定: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形式。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450页。

[4]下面三个方面的划分方式参考自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412页的阐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2.

[2]彭素兰.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J].神州,2012,(12).

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浅谈微论 第4篇

一、美读——引发感知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 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 可谓情文并茂, 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以让学生领略文章的佳妙之处的。叶圣陶先生说:“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 美文尤需美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则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使学生体会出课文所蕴含的美。

二、创境——陶冶性情

语文审美教育一定得伴随形象与情感进行。为了给学生以完整鲜明的形象, 为了促成学生的情感逐步向描写的景物渗透, 审美教学通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 通过创设一个可亲、可近、可感的情景, 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美、理解美、升华美。

三、渲染——营造气氛

就语文审美教学而言, 独特而恰如其分的课堂气氛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情感因素特别浓烈也特别复杂的课文, 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 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

四、体验——撞击内心

语文课堂教学是动静搭配的过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烈地讨论与奔放地讲解是需要的, 但从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审美教学的效果看, 静心体验同样必不可少。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作家把自己曾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语文审美教学也应发挥“体验”在理解课文、把握任人物内心活动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五、品赏——回味无穷

语言是思想与感情的载体。语文美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 领略作者的遣词造句之美和情感思想的美。

六、表演——激发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 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在于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情趣, 锻炼才智。让学生走进文本, 扮演文中的角色, 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 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将课文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主动地走出文本, 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兴趣。

七、板书——揭示内涵

一幅新颖、富有情趣的板书, 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凸现课文内容, 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悲剧,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为了把小女孩向往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意揭示出来, 让学生穿越时空的跨度, 最终体味出小女孩凄凉的人格美及课文深刻凝重的内涵, 教师设计一幅美育色彩浓烈的板书, 这组板书抓住小女孩五次美妙的幻想,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每次幻想的因果。板书不仅明确地揭示了小女孩的悲剧性, 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执着而顽强地追求理想的心灵美。

八、畅想——填补空白

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天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含蓄深刻、意境深远, 留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十分广阔。这些“艺术空白”正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天然素材。通过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正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九、对比——导向实践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小英雄、小科学家、小艺术家、小雷锋等人物形象独特的精神风貌, 由于课文描写的人物与现今学生年纪相仿佛, 学生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审美教学的根本归宿就是将学生逐步形成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化为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实践。上述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意志等都是当今小学生需要学习和继承的。因此, 教学时, 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小学生知道文中人物美在何处, 更要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活动, 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找出自己的差距。由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建立健康、进步向上的审美观念, 自觉产生献身美好事物的积极行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第5篇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1

当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感悟自然美的伟大,净化心灵也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第二、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1、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在讲授《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语文书放在投影上,为学生示范朗读。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为他们作完示范,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看到春天的感受来读,然后小组读,学生之间互相指导,最后指名来读学生和我一起来指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审美教育也得到了渗透。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春》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课上,讲解每一幅图画的时候,都适时出示了相应的精致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学生有的能当堂课背诵其中的一段。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第三、启迪想象、入境动情、入境求美。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自己亲身的经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各种景物,我适时的为他们补充、指导,课下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的春天,并让他们讲一讲画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就能“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花州书院、卧龙岗,游览丹江水库,参观博物馆时,就有意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六、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培养;时代需要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它渗透在社会很多领域。语文是接触悠久文化的开端、前提及基础。小学是人生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教育的启蒙阶段, 所以小学语文对于国家、学校、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孩子在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审美意识的陶冶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时候, 语文教学缺乏对孩子美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面对教育现代化改革, 老师应当改变对于语文美育教学的认识, 充分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 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 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 所以, 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 所以,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 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 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 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 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 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 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 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 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 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 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 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学会感受美, 认识美, 接受美, 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 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 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 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

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 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 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 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 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 让孩子走出去, 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让她们去感受, 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 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 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 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 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 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 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体会语言的旋律美, 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 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 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 选择学生进行朗读, 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 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 活跃课堂的氛围,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 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

对于孩子来说, 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 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 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 如何欣赏美, 如何体验美, 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 老师应当引导孩子, 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 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 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 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 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浅谈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第8篇

一、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了它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座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小兴安岭的美,就必须紧紧抓住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课文中分别用四个自然段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这段描写运用对比的方法,用四个季节相同景物的变化来衬写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小学语文中的美不仅有物态的美,还有人物形象的美。人物形象的美,不但有优美、崇高,而且有丑陋、荒诞。如《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我设计了“引入、感知、感受、强化、了解、内化、体验”等教学活动,使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充分感受到了雷锋叔叔的心灵和行为都是美的,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通过以情导入、拨动心弦、扩展情怀、体验情感的教学设计,提出有价值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研讨学习,从小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感悟到了他的内心品质是多么的美。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则是利用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描写“狼”和“狐狸”这些代表人物的自私、贪婪和狡猾的人性来说明人也有丑陋的一面,这就是“丑”的形象使人们获得某种生活和人生经验启示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效应。

二、诱发情感,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

研读语文教材,人们就会发现: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是美的;西门豹惩治官绅、巫婆,智勇双全,是美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为了救援阿尔及利亚受灾群众的生命而奏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奏曲更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如我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0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出示:“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句子,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老师写的句子的比较,感受到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而教师出示的句子只描写翠鸟羽毛的颜色,句式十分呆板。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学生当时产生的从无到有的美的体验就是欣赏到了作品的美。

艺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教学《荷花》一课,学生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很难领会荷叶和荷花的形、姿、色的美。教学时,播放了有关课文内容的录像,学生边看录像边自由说,有的说:“荷叶真美呀!碧绿碧绿的,似一个个大圆盘。一只蜻蜓停在上面,还有小鱼儿在下面游呢!”;有的说:“荷花的颜色真多,有的红,有的白,有的粉……”;还有的说:“仙子姑娘真是形态万千,这朵已露出花蕊了,那朵还是花骨朵,另一朵则含苞欲放。”录像最后是一朵荷花由花骨朵慢慢地绽放的特写镜头,是为帮助学生体会荷花开放美专门制作的。看了之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美的赞叹。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理解了“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的意思,而且体会了“我仿佛也是一朵荷花”的真正含义,更说出了荷花的美,体会了荷花的美,从而爱上了荷花的美。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由欣赏主体(欣赏者)与欣赏对象(艺术作品)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在艺术欣赏中,始终受到欣赏者艺术爱好的不同、审美能力的高低、情感世界的差异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美的时候,除了在关键问题上基本一致外,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审美个性,切不可强求一律。

三、树立路标,激发学生创造生活美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学生创造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写作上。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觉得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写作起来文思泉涌,或扬清,或激浊,挥洒自如;有的觉得生活平淡无奇,索然寡味;有的甚至感到生活时时是黑暗,处处是丑恶,要他们作起文来,那艰难、那痛苦就不言而喻了。我认为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生心中有无对生活美的发现,是否有表现美的欲望。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没发现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写出生活的美来。同样地,一个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也断不能在作品里抒写出让读者激动不已的情感来。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尽致地创造生活美,关键要学生有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观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领悟生活。首先能识别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恶,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扬前者,鞭挞后者。由于学生正处于好奇、善思索的阶段,对生活开始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因为受到自身阅历、学识水平、思维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结论有时往往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此时如能用科学方法加以引导,无疑像在学生跋涉生活的途中竖起一座座路标,如口头作文法、命题讨论法、一题多做法等。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复杂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恶的交织与较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并把它形诸于笔端。这样做,学生就会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

当然,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除了有好的内容外,还要求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作品要有好的结构、好的技巧、好的语言等。这些美同样源于生活与书本,只有热爱生活,具有一定感受和欣赏能力的人,才能找到近乎完美的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情感美,意境美,自然美,生活美

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作为教师, 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一言以蔽之, 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 感染熏陶, 潜移默化, 从悦人、感人到育人, 就能使学生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 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美

“情”蕴含在课文内容中, “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创设情境, 使小朋友通过感官, 置身丰富、形象的气氛中, 可以调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 精彩画面的呈现, 直观形象的表演, 创设一种审美意境, 使小朋友入境悟情, 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 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 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

二、再现画面, 领略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 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 黄山的奇石, 东北的小兴安岭, 黄果树的瀑布等, 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 于是, 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三、训练语言, 品味意境美

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 学生可通过朗读, 把文中抽象的文字, 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 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 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1.加强朗读, 领悟情感美。

“读与感受”是学生的一种主题活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与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读与感受”的过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无法替代的, 没有充分的读书, 就谈不上深入的分析, 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

(1) 读有目的。多读不是随便读, 每读一遍, 要解决什么问题, 读前要提出明确要求, 要加强引导。

(2) 读有层次。注意由浅入深, 由整体到部分, 再由部分到整体, 由读得准确到读得有感情。

(3) 读要选择。注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泛读全文, 又要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语段, 做到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课内精读, 又要引导学生课外泛读, 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2.训练想象, 丰富情感美。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知道, 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 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在教学中, 如果能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 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育。如观察一幅图画, 可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学习课文, 可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情节;活动课时, 可通过听音辨响, 将人类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及自然界发出的一些声响有机糅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丰富实践, 创造生活美

人类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不应该只把目光盯在课本上, 而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让学生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 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 根据课文内容, 补充必要的知识。

(2) 根据教学的要求, 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

(3) 运用对比方法, 学会鉴赏美。

(4)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紧密相连的核心环节。在培养学生发现、感知美的同时, 我们还得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练笔习惯, 使其能善于用手中的笔、美好的语言, 去表达美的发现和感受, 这样, 才能真正突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环节中的有机整合和相互渗透, 恰恰能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有力的高度和崭新的境界。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第10篇

一、挖掘美的实体, 引导学生审美感知

德国诗人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美育, 是从对美的事物感知而开始的。外语美不像艺术的美那样外显和鲜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所以在教学时就应该注意从外语中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 创设美的意境, 引导学生审美感知, 让他们耳闻目染, 领略外语世界的万千美景。因此, 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凭借语言来解释、分析, 而要利用简图、表格、公式及一些形象性的媒介传授归纳信息, 并辅以表情、手势 (或体语) 来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位外语教师能讲流利的英语, 能用精炼而准确、幽默而不失优雅的语言表达, 能用精悍而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授课, 从而引导学生审美。对于教师来说, 其板书艺术也不容忽视。

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美

大家都知道, 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 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 是不深刻的, 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 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 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外语的美。如英语“再见”“你好”“对不起”“谢谢”“没关系”等等都有几种甚至几十种表达方法, 另外表示“询问”“请求”“征求意见”“帮助别人”等也有众多的方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操练与应用。

三、在活动中创造美, 欣赏美

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体验是学生后继学习的最有价值的资本, 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满足于美的感知和体验, 还要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让学生在对外语美的追求中, 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努力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 美育因素 六年级

爱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然而对于美的审视与理解,更需要我们后天的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它是我们感知美的直接对象。那么,教材中存在哪些美的因素呢?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归类,分为四大类:自然美,即表现自然景物的美、自然现象的美、植物美和动物的美;社会美,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即劳动美、革命斗争美、人的智慧与情感所体现出的美;科学美,科学活动所产生的美感;艺术美,艺术活动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大多是通过插图、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和多媒体课件资源等这些方式呈现出来。

六年级的孩子主要集中在社会美这一板块的学习。社会美主要表现在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和人物形象美。

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威武雄伟的《山海关》,宏大庄严的《故宫》,精妙绝伦的《敦煌壁画》,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山海关的壮观、豪迈气势,更多的是体现出山海关自然景观的特点。山海关让我们一代代的人去瞻仰,歌颂铭记,更多的是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精神:在那古老征战的岁月里,它一次次地抵御了入侵者,捍卫了神圣的祖国疆土,它也是我国伟大民族英雄历史的见证者。这是山海关作为人文景观的魅力所在。无论是山海关、故宫还是敦煌壁画,教材中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与智慧,而且同时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科学美,科学活动产生的美感,科学领域里的美。在这科技发达的时代,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级孩子,他们的好奇心正是十分强烈的阶段,学习科学领域里的美与发现,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六年级语文书的上下两册都各用一个单元来呈现科学领域里的发现与美。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除了自然美、社会美,还有就是艺术美,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式美和音乐美。我们看一下选自《永远的歌声》里的选段:

那是什么样的小学呀!一座荒凉破旧的庙宇,请走了那些笑嘻嘻的和龇牙咧嘴的泥菩萨,挤满了我们这些拖鼻涕的、剃光头的、头上扎根小辫儿的大大小小的农村小孩儿。

这里面的修饰词:荒凉破旧的庙宇,这是多么偏僻破烂的学习场所;笑嘻嘻、龇牙咧嘴的菩萨,这是多么符合小孩的认知视角啊,直接从视觉来认知事物,而大人则会思考记住的是菩萨的名字;拖鼻涕的、剃光头的、头上扎根小辫的大大小小的农村小孩儿,多么富有时代特色,六七十年代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生活条件差,不讲卫生,经常流鼻涕的、因头上长虱子剃成光头的孩子是随处可见的,因经济条件年龄差距很大的孩子在一起学习也是很常见的,作者就用八个形容词将他小时候的学习环境生动传神的表达了出来。让学生真切地理解了作者的生活時代,生活在物质经济发达的现在的孩子们才能理解城里来的老师的歌声对作者童年时代产生的深刻影响,才能真正理解学生与老时间的淳朴真挚的师生情。再看《怒吼吧,黄河》的选段:

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

这一段是作词家光未然在写完那首著名的歌曲《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他深情朗诵时作者对他声音的描写。这个句子非常的规范和整齐,然而并不呆板,通过铿锵有力、低回婉转、行云流水、气势雄伟四字词语的变换让整个句子富有灵活性。同时这个句子中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光未然朗诵时抑扬顿挫的声音比作:喷薄而出的朝阳、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让整个句子富有想象的张力。刚才的这两个例子,词语的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的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式的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技巧之美,是语文美育极好的内容。

然而语言之美最重要的,则是它所蕴含的内涵之美,正如庄周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看看这个句子:

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大卫》

简单的三个句子,就勾勒出了一幅极美的图画,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和谐安宁与美好。为了让孩子体会句子中所表达出来的安宁与美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放上多媒体课件里的背景音乐,老师伴着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孩子们则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安宁的生活环境。孩子越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意境,就越能理解这段文字的反衬铺垫作用,与后来文章中巨人歌利亚所引发的战争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语文课本的内容极为丰富,它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于一炉,将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科学的神奇巧妙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精彩纷呈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育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2]钱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0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第12篇

1. 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把美育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国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把诗教与乐教并列,看做仁人君子必不可缺的条件,把“志道”与“游艺”结合起来,当作陶养德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把美育放到重要位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党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与德育等诸育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2. 对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诗人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发现美是一个大课题,尤其是社会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合理引导小学生开展美育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怀着对美的向往,从而主动追求美,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得不深刻思考的问题。当代西方未来学家、文化学家大都趋于这样一种共识:在工业化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促进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得到健全发展,使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谐统一起来,构成合理、完满的文化品格。

美育教育不是单一的,附着于其他载体。小学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使学科教学成为美育的载体,从而化有形为无形,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学科教学的进行,加以合理引导,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是养成教育的合理途径。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元素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选取的课文是经过千挑万选认真斟酌的,大多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富含丰富的生活信息和多彩的生活场景,对小学生人文品格的塑造、真善美的熏陶、和谐社会的营造、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等都有有益启迪。以小学语文课文这一载体传达美育信息,无疑达到源于天然、直达心灵的内心冲击,产生持久而深刻的追求美的动力。

3.1 品读语文课文,塑造高尚人文品格。

小学语文课文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材,对其人文品格形成有重要影响意义。如《开学第一天》中“许多小弟弟小妹妹背着书包迈进校园,就像一年前的我,睁着好奇兴奋的大眼睛”。“看着他们,我仿佛突然长高了,忙向他们点头微笑,送去大同学的温暖”。通过新学期开学场景的描述,小学生对时间概念有了清晰认识,对昔日生活场景有了直观回忆,而且对尊老爱幼的道德要求产生了直接的行动指引。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采用拟人化修辞手法,使小动物、植物、动物和静物全都开口讲话,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关爱,对其爱心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找春天》“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赋予春天人的五观和欢快的乐章,让小学生对季节的更替有了直观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操。《小鹿的玫瑰花》则通过寓言故事,重新诠释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劝诫,将奉献精神用简单的故事讲得明白透彻。《画杨桃》从生活小事出发,教会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妈妈的账单》则告诉学生爱是相互的付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在神化故事中熏陶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

3.2 拟人化的语言,诠释和谐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文简单又深刻,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运用拟人化语言,让小动物、植物开口讲话,平凡语言中体会出不平凡的人生道理。多种手法并用,夸张又生动的语气透露出和谐、平等社会核心价值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村民利用斧头严重破坏生态,最终在暴雨的浸蚀下,整个村子全部化为乌有。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告诉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关爱自然,要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自然自会加倍索回”。

小学三年级课文《燕子专列》中讲到“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政府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人类帮助自然生物的事情,告诉大家人和自然是一体的,教育小学生平等的社会道德。《翠鸟》则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且树立“我和他们是朋友”的人鸟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

3.3 通过美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小学语言课文中有许多介绍人文景观、城市风光和各国建筑特色的文章,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小学生产生美的体验的同时,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和崇高人生向往,尤其农村或者地处偏僻山区的孩子激发其努力向上的学习动力。

课文《北京》中描述了北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展现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特别在当今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展示出惟妙惟肖、接近真实的图片,可以极大刺激小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于地处偏僻的地区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描述更是一种视觉和思想上的盛宴,可以极大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合理引导通过美育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坚定人生信念,勤奋刻苦,彻底改变人生命运。

3.4 品读自然语言,帮助小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对大城市的小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对四季更替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没有直观认识,在他们的思想中,食物只存在于超市的货架上,怎么种、怎么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从来没有概念。语言文字是一种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包含美感的载体,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秋天》,“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自然有了直观认识,融入其中,帮助小学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因其丰富的文化载体,包含美育的诸多元素,不仅对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还有助于崇高人文品格塑造,蕴含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是小学美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以人教版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丁耀.小学美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12.

[3]李竞云.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践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建筑设备工程下一篇:纸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