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饮料行业范文

2024-08-03

软饮料行业范文(精选12篇)

软饮料行业 第1篇

关键词:软饮料,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2006年我国软饮料行业发展迅速, 行业扩张能力增强, 呈现顺周期性, 和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致, 整体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下面运用SCP范式对我国软饮料制造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1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指企业在数量、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总和, 其实质是反映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分别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

1.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在特定的市场中, 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直接反映了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

软饮料行业各项指标行业集中度高。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等在资产规模、企业利润、销售收入和从业人员方面占了80%以上, 行业集中度相当高。按照区域划分, 2006年我国软饮料行业区域分布特征明显, 东部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等五省市集中了行业绝大多数的产量、资产和行业利润,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软饮料行业发展非常落后。而且, 我国软饮料行业区域间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6年, 我国共有软饮料企业1067家, 其中中小型企业为主。按照所有制类型划分, 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和私营企业数量最多。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看, 百事 (中国) 有限公司、可口可乐 (中国) 饮料有限公司、维维集团、露露集团、北京汇源等公司的经济效益较好。按照行业细分, 2006年, 碳酸饮料行业发展不容乐观, 全球范围内碳酸饮料市场萎缩。功能性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和茶饮料发展较快, 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 占领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2 产品差异化

按照目前市场情况, 碳酸饮料行业缺乏竞争、缺乏活力。而且碳酸饮料在创新上也已经很难突破现有的模式。相反, 碳酸以外的饮料新品类却不断涌现, 发展迅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 碳酸饮料在健康和营养方面的负面形象日益加深, 而且扭转这种局面的可能性甚微。

市场上常见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瓶装饮用水和含乳饮料等几个大品类。从2005年6月到2006年6月的市场增长情况来看, 茶饮料在全国市场的增长幅度达到了30%, 果汁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0%。国内饮料市场上四大品类的市场份额大致为碳酸饮料占30%, 瓶装饮用水占30%, 茶饮料占15%, 果汁饮料约占15%。尽管碳酸饮料庞大的基数使其仍然占据市场上霸主的地位, 但已经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增长速度正在逐年放缓, 市场份额也将逐步萎缩。

1.3 进入和退出壁垒

一个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这个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如果一个行业的进入退出门槛比较高, 那么先进入的生产者就有可能占据先入优势, 通过技术、资金和市场等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阻止其他生产者的进入, 因此行业将会出现垄断或者是寡占, 市场竞争不充分。反之, 行业的进入退出门槛比较低, 壁垒较少, 新的生产厂商较容易的进退, 那么这样的行业更加贴近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竞争充分, 不容易出现垄断。

2003年, 我国软饮料行业共有企业901个, 固定资产净值为3149225万元, 平均每个企业净资产为3495.3万元;2004年和2003年基本保持一致;2005年和2006年, 我国软饮料行业的企业数量和固定资产有了进一步的增加, 企业总量为1067个, 行业净资产为3913678万元, 平均每个软饮料生产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为3667.9万元, 比2003年的3495.3万元, 提高了172.6万元, 而且行业的生产企业也有了相应的增长。

我国软饮料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不是很高, 新的生产厂商可以比较容易的进入和退出这个行业。进而, 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将随着厂商的不断进出而更加激烈, 行业市场发育将逐渐走向成熟。从长远看, 这有利于我国软饮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不断调整的战略性行为。按照SCP理论, 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反过来, 市场行为也会对市场结构有反作用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寡头垄断 (亦即寡占) 型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寡头垄断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型态, 由于市场上存在几个规模较大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企业, 所以每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会对其他企业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我国的软饮料行业非常符合这种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饮料工业的发展一般都须历经产品竞争、渠道竞争和品牌竞争三个阶段。我国饮料工业正处于产品竞争与渠道竟争共存并且即将进人品牌竞争的发展阶段。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预计中国饮料工业将有可能快步越过产品竞争和渠道竞争两个阶段, 然后水到渠成地跨入品牌竞争的成熟市场

(1) 我国软饮料市场的主导型企业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分析。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 一个大企业拥有总销量的主要份额, 而一组较小的企业则供给市场的剩余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这个大企业就会以主导企业的身份确定一个能够实现其最大利润的价格, 而其他的那些单独价格影响力很小的企业就会像完全竞争中的企业那样, 把主导企业所确定的价格作为给定, 并据此安排自己的产量。这就是主导企业模型。

我国软饮料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导企业模型市场。由于市场空间的限制, 使企业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发展策略和方向的问题。当前, 软饮料行业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模仿成长, 即跟随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这样短期来看不仅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小, 而且对于成长性的市场还有机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大企业利用自己的品牌、资金、渠道等综合的资源实力进行同质化的产品延伸, 希望通过自己的强势推广和传播提升在单独市场领域的从无到有的市场份额, 进而打击竞争对手。而中小企业也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区位情况借助大企业的竞争造势, 以价格武器进行同质化的产品延伸, 顺势而为以从市场分得一杯羹, 谋得生存和发展。

碳酸饮料市场竞争加剧,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依然是市场的领导者。纯水饮料势头强劲, 市场领导品牌娃哈哈、乐百事、农夫山泉依然垄断着纯水市场, 占据了近1/3的巨大饮料市场份额。纯茶饮料市场异军突起, 统一和康师傅是领导品牌。纯奶饮料市场日趋成熟, 其领导品牌包括伊利、光明等。而娃哈哈在巩固其果奶市场的基础上, 也全力进攻纯奶市场。果汁饮料市场转型明朗, 传统的三片罐包装果汁饮料市场不断萎缩, 以汇源为代表的纸包装大包饮料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并将逐渐发展成果汁饮料市场的主体。

(2) 我国软饮料市场的品牌效应分析。

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根据美国著名的产业组织学者凯维斯对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市场上广告行为的研究, 我们知道, 在非耐用消费品行业, 广告对消费者形成的主观偏好影响特别大, 有利于形成产品差异, 因此市场上的企业常常试图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建立品牌忠诚度。也就是说, 品牌效应的建立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软饮料这个非耐用消费品市场上。

将中国软饮料品牌与世界级软饮料品牌比对, 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软饮料生产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遇到品牌延伸的困惑, “品牌远见”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明知缺乏品牌战略的饮料生产企业难以持续发展, 可是品牌又必须建立在企业实力的基础之上。一个为了生存的饮料生产企业往往不可能过多地考虑品牌战略, 想到的只能是如何赚钱以尽快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品牌建设力度很小。

中国软饮料生产企业在国际品牌中的层次普遍较低。中国本土大型饮料生产企业的最大优势虽然也是在于品牌而并非经营管理和研发技术, 可是能否始终坚持走自己的品牌发展之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之前必须要有相应的国际化销售网络作为依托, 惟有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基础上努力协调好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国际化销售网络, 才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饮料生产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步伐。目前我国软饮料制造企业品牌建设不到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隐患。

3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 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形成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状态, 是反映市场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市场绩效, 可以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2003年以来, 我国软饮料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行业利润总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03年到2006年, 由于软饮料行业整体运行平稳, 行业效益不断提高,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 我国软饮料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继续以超过GDP两倍的速度增长, 同时利润总额增长速度超过了销售收入增长速度, 整个行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在产量增长的同时, 品种也日趋多样化, 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2006年, 我国软饮料行业盈利能力好于其他几年, 整体盈利能力比较强, 且盈利能力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 这是因为市场需求广阔, 行业销售量增加, 而产品价格维持稳定, 导致利润空间稳定, 预计将会继续保持并有所提高。

4 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软饮料制造行业是一个有一定集中度的竞争型市场结构, 进入壁垒不高, 竞争主要依靠价格竞争, 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有一定的产品差别化程度。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势品牌较少的前提下, 我国软饮料行业能够成为世界软饮料大国依靠的是低成本支撑的低价渗透策略。但是, 我国软饮料行业的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从劳动力价格来看, 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不具备以往的明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的饮品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尤其是大中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区域, 特别是广大农村不仅饮品的人均消费数量极少, 而且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经济相对落后地域饮品消费需求不足, 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饮品消费不旺已经成了我国软饮料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中国软饮料生产企业必须直面我国饮料行业这个最重要的国情, 因此我国的饮料生产企业应该努力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饮料市场延伸的质优价廉饮料产品, 否则消费失衡进一步失衡只会使得软饮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后盾, 带来隐患。

参考文献

饮料行业环境分析 第2篇

引言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需进行科学的管理,制定出来有效、合理的 国贸1102班陈威勋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自然环境

中国饮料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中国消费品中的发展热点和新增长点。30年来,饮料行业不断地发展和成熟,逐渐改变了以往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饮料在品牌方面的发展成果显著,全国性品牌已有十几家,五类产品中22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

近五年来,中国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饮料每年以16%的增幅快速发展。

2007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5,426,20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67%;2008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69,689,61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5%。2009年1-11月,中国饮料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累计企业单位数为5,618个,累计利润总额为61,029,265.0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8%。

“十一五”期间,中国着重调整饮料产品结构,降低碳酸饮料的比例。饮料行业生产总量继续提高,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茶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逐步降低可乐等碳酸类饮料的发展。因此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将是软饮料行业框架结构重构时期,功能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等健康饮料将组成框架结构的主体。追求健康价值,是未来中国饮料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饮料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在对饮料行业进行信贷决策时,必须对行业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本研究报告运用大量专业的分析工具,并结合相关理论模型,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饮料行业近年的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地分析,对行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全面地剖析,并对饮料行业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信贷风险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评估。本报告可为银行在评估饮料行业项目贷款时提供极其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对银行降低可能的信贷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

饮料行业:在跨越中反思 第3篇

从茶饮料、新型果汁,到2003年的功能混合饮料,再到2008年的维生素饮料;领跑品牌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从“国际”的“两乐”、到本土的娃哈哈和乐百氏、再到“台系”的统一和康师傅等。消费热点更是变幻难测,这一阵是“健康、美丽和快乐”,那一阵便是“刺激、叛逆和炫酷”。

伴随三鹿事件的爆发,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安全问题更加重视起来,饮料健康化、营养化趋势不可逆转。功能饮料和凉茶的崛起,表明消费行为前十年的追求口感和外观,转移到追求健康营养上来。牛奶在这一阶段发展得非常快,很多地方牛奶销量全面超过两乐等碳酸饮料,也从侧面证明了消费心态的转变。凉茶行业已经在国内超过两乐碳酸饮料销量,这代表本土传统饮料文化的全面崛起。

十年来,饮料行业已形成这样的竞争规则:第一、市场日益向领先品牌集中,各品类均已出现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行业竞争门槛不断提高。第二、对市场推广和营销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强调营销策略的整合互动性。第三、定位清、节奏准和速度快的饮料新产品是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第四、善于嫁接和整合渠道资源,构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终端网络是所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第五、价格是改变行业格局的阶段性利器,但不能成为主要和长期的竞争手段。饮料行业现阶段由于产品同质以及密集式分销等原因,价格几乎是底部,已进入了竞争激烈的微利时期,这是产业整合的前奏和行业成熟的必经阶段。但长远看价格不可能是长期主要的手段,一方面由于感性便利性购买等消费特性,价格敏感度不高,更有效的竞争手段是品牌运作和渠道管理;另一方面随着饮料行业的不断成熟和集中,产业格局趋于垄断和稳定,在这这种博弈条件,价格本身也趋于稳定。

娃哈哈:天罗地网之局

2002年,一直是瓶装水市场老大的娃哈哈在这一年各类饮料总产量首次超过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饮料总量,达320万吨,逾150亿瓶,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

娃哈哈的产品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市场业绩的取得和它对渠道的有效管理密不可分。娃哈哈在全国31个省市选择了1000多家能控制一方的经销商,组成了几乎覆盖中国每一个乡镇的联合销售体系,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

娃哈哈非常注重对经销商的促销努力,公司对经销商的激励采取的是返利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的全面激励制度。娃哈哈通过帮助经销商进行销售管理,提高销售效率来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为加强对全国31各省市经销商的有效控制,娃哈哈采取了保证金的形式,要求经销商先交预付款,并对按时结清货款的经销商,偿还保证金并支付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利息。

为了从价格体系上控制窜货,娃哈哈实行级差价格体系管理制度。根据区域的不同情况,制定总经销价、一批价、二批价、三批价和零售价,使每一层次、每一环节的渠道成员都取得相应的利润,保证了有序的利益分配。

同时,娃哈哈与经销商签订的合同中严格限定了销售区域,将经销商的销售活动限制在自己的市场区域范围之内。娃哈哈发往每个区域的产品都在包装上打上编号,编号和出厂日期印在一起,根本不能被撕掉或更改,借以准确监控产品去向。娃哈哈专门成立了一个反窜货机构,巡回全国严厉稽查,保护各地经销商的利益。

娃哈哈全面激励和奖惩严明的渠道政策有效地约束了上千家经销商的销售行为,为庞大渠道网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证。凭借其“蛛网”般的渠道网络,娃哈哈的含乳饮料、瓶装水、茶饮料销售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2004年2月新产品“激活”诞生,3月初铺货上架,从大卖场、超市到娱乐场所、交通渠道、学校和其他的一些传统的批发零售渠道,“激活”出现在了它能够出现的一切地方。娃哈哈将其渠道网络优势运用得淋漓尽致,确保了“激活”在迅速推出的同时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靠着天罗地网的渠道布局,2010年娃哈哈销售额500多亿元,2011年计划实现700亿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则达到80亿元到100亿元。

王老吉:把“怕上火”进行到底

“怕上火,喝王老吉。”不到10年的时间,王老吉打造出了一个140亿销售额的饮料品牌,甚至可以与可口可乐的销量相媲美,而成就王老吉神话的却只有两个字——“定位”。施少斌,这位著名营销战略家、“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的虔诚信徒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两个字的价值。

王老吉之所以能够走向全国,其中的关键就是精准的定位。事实上,在2002年之前,王老吉已经不温不火地经营了7年,但始终没有走出岭南地区。而“凉茶”这个词也只有广东人才知道是什么。

王老吉原来的广告语是“健康永恒,永远相伴”,这其实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企业无法回答王老吉是什么,消费者更无法回答。直到“预防上火”这一功能性定位的确定,王老吉才打开了全国市场的大门。

随后,王老吉用“预防上火”这一功能性的诉求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包装和广告设计,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产品,“凉茶”这两个字不适合全国的消费者,而作为传统中医概念的“上火”却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打开了全国消费者的认知之门。与此同时,配合大力度的广告宣传和餐饮渠道开发,王老吉顺利地走出了第一步。

更有趣的是,王老吉甚至将这种坚持延续到了营销的各个层面上。除了广东王老吉医药有限公司在2005年推出了绿色利乐包装之外,加多宝集团始终只有红色易拉罐一种包装的王老吉产品。单一的广告语、单一的包装使得王老吉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红罐王老吉才是正宗的凉茶。

尽管王老吉在凉茶市场上的霸主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但在整个饮料市场上,王老吉却面临着来自世界巨头的挑战,可口可乐也拟将草本饮料“健康工坊”引入全国市场来争夺草本饮料市场份额,这无疑将对凉茶市场形成冲击。

软饮料行业 第4篇

当前, 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肆虐, 但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推动着消费市场的升级, 经济逐渐回暖。据统计在2009年, 食品饮料行业的产量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其中白酒、葡萄酒的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09年初以来, 食品饮料行业就表现出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产量和销量都保持在稳定的增长水平。

中商情报网研究显示:2005-2009年间, 中国饮料行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 (CAGR) 高达25.1%, 2009年1-12月, 我国饮料行业的总产值达7517.3亿元, 同比增长20.2%。随着2010年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 食品饮料行业将继续保持着稳定、高速的增长态势。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 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 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介绍资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 分析了企业资源整合能力, 旨在为企业提供如何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建设性建议。

二、软饮料行业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及营销方式研究

软饮料行业的资源整合无外乎分两种, “对外资源整合”和“对内资源整合”, 所谓的“对外资源整合”即是从产业链资源组合角度上来看的, 主要是整合原料供应商、物流商、采购商的资源配置, 以达到优化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 “对内资源整合”即是内控管理机制的整合, 它包括企业的财务成本的预算, 人事绩效的管理, 生产物流, 质量服务的跟踪等等。以下, 我们一一列举研究:

(一) 资源整合

1、饮料产业链资源组合角度 (原料供应商、物流商、采购商)

2、内控管理机制角度 (财务成本、人事绩效、生产物流、质量服务等)

(二) 饮料行业营销方式

1、单一营销。

厂家直销, 网络销售, 平台式销售。

2、复合营销。

网络+平台的复合模式, 直销+网络的复合模式, 农贸批发市场+平台式销售或网络销售的复合模式。

三、软饮料行业资源整合及营销策略实例研究

(一) 可口可乐的资源整合和营销策略

在中国饮料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国际巨头可口可乐公司 (COCA-COLA) 太懂得在中国建立市场之道了。目前, 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了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 中国也理所当然成为公司在全球的第六大市场。随着2008年可口可乐高价收购中国本土饮料巨头汇源果汁,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饮料市场上的营销策略更加值得关注。去年其在中国推出的电视广告, 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 第一次请中国广告公司设计, 第一次邀请中国演员拍广告。明明白白地放弃了多年一贯的美国身份。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可口可乐正在大踏步地实施中国本土化。众所周知, 可口可乐一贯采用的是无差异市场涵盖策略, 目标客户显得比较广泛。从去年开始, 可口可乐把广告的受众集中到年轻的朋友身上, 广告画面以活力充沛的健康的青年形象为主体。“活力永远是可口可乐”成为其最新的广告语。

(二) 哇哈哈的资源整合和营销策略

娃哈哈是中国本土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 总资产达44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已形成年产饮料250万吨的生产能力, 有乳饮料、饮用水、碳酸饮料、茶饮料等30多个品种。仅2001年全年生产饮料25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 其饮料国内总销量超过可口可乐。

娃哈哈推出了以资金实力、经营能力为保证, 以互信、互助为前提, 以共同受益为目标指向的“联销体”策略。这种一家生产企业与全国上千家经销企业之间的横向一体化, 是娃哈哈在交易组织上的一种创新。它更注重将经销商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 把经销售商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紧地扎堆、绑捆在一起。通过这种创新, 娃哈哈改变了中国饮料市场的竞争态势, 实现了从“单打一”到“多打一”的转变, 拓宽其了产品进入市场的口径, 缩短了流通渠道。

(三) 百事可乐的资源整合和营销策略

目前, 百事可乐国际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旗舰品牌是百事可乐、七喜、美年达和激浪。此外, 还包括亚洲、北冰洋和天府等著名地方品牌。国际著名的调查机构尼尔森 (ACNIELSEN) 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 百事可乐已成为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软饮料之一。就产品组合的宽度而言, 百事的产品组合远比可口可乐要丰富。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非常单纯, 仅仅从事饮料业。而百事公司除了软饮料外, 还涉足运动用品、快餐以及食品等。

整合营销传播 (IMC) 的中心思想是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 统一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 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作用, 其目的是协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关系。百事可乐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把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促销策略集于一身, 在整合营销传播中, 各种宣传媒介和信息载体相辅相成, 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

四、结束语

可口可乐公司的成功, 主要是可口可乐公司针对渠道运作中的统一协调及其利益分配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 有效的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取得不俗的成绩。归纳起来, 它在保持当前现代渠道组织结构调整策略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及强化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 尤其是强化中国客户管理组 (CCMG) 与各装瓶系统及装瓶厂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中国历经十几年市场经济近乎残酷的洗礼, 面对强有力的外资企业, 一轮接一轮的收购, 兼并, 本土饮料企业受到强烈冲击, 正处于探索过渡期的我们, 必须尽快成熟起来, 否则将无法在更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 2010年中国饮料市场现状及行业趋势调研报告, 2010年4月

饮料行业调查报告 第5篇

一、背景

目前,我国饮料市场以碳酸饮料、瓶装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和功能饮料为主。其中,碳酸饮料已进入成熟期,市场已被“两乐”基本瓜分完毕,两者合计占有率接近80%,其他竞争者难以撼动其市场地位;瓶装水市场庞大,但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品牌繁多,市场格局变动频繁,尚未形成居稳定统治地位的品牌;茶饮料市场即将进入成熟期,“康师傅”、“农夫山泉”占据相对优势,但娃哈哈、可口可乐与雀巢的冰爽茶、百事可乐与立顿的冰红茶正在蚕食前两者的市场份额,格局仍在重塑;果汁饮料处于快速成长期,尚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功能型饮料和咖啡饮料等新品类处于市场导入期,虽然目前消费量还不高,但前景十分

看好。可以说,无论是从市场规模增长潜力来看,还是从市场竞争格局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饮料市场都充满了生机,蕴藏着大量的商机。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西安的饮料市场,我们就对此展开了一次市场调研。

二、调研概述

1、调研目的:

为了提高饮料行业厂家的竞争力,了解西安市民对饮料产品的消费心理及需求,以便厂家生产更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做到品种齐全,特征突出,特对西安市民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

以西安市市民为调查对象,主体为16-30岁间;我们分为16岁以下、16-30岁、31-50岁、50岁以上做为调查区间。

3、调研过程:

(1)、首先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快速制定出调研计划,侧重调研消费者对饮料价格区间、现有饮料的品牌喜好、对新品牌树立的看法、及对未来饮料的期望。

(2)、根据调研方案我们设计出调查问卷、我们共进行300份问卷调查;并进行人员分

工:钟楼、长安大学城、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等地区进行调查。

(3)、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到各个指定的目的地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通过努力我们调查小组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4)、调查方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人员定点访问的调查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发放形式。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1、饮料产品分析

(1)茶饮料分析

现有市场的茶饮料可分为:纯茶、调味茶和含汽茶三类,像康师傅、农夫山泉、乐百氏、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厂家就多以调味茶打主力。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冰红茶、冰绿茶、奶茶、蜜桃茶、冰茶、花旗参花、葡萄茶、冬瓜茶、柠檬茶等。从消费者对不同种类茶饮料的购买情况来看,消费者最喜欢的三种茶饮料是绿茶、红茶、冰茶、

(2)碳酸饮料分析

根据产品的原料成分和口味的差异,碳酸饮料分为以下五类:果汁型原果汁含量不低于2、5%的碳酸饮料,如桔汁汽水、橙汁汽水、菠萝汁汽水或混合果汁汽水等。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果汁,不仅可以消暑解渴,还有一定的营养作用,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碳酸饮料,现在我国市场上果汁型碳酸饮料产品较少。果味型以果香型食用香精为主要赋香剂,原果汁含量低于2、5%的碳酸饮料,如桔子汽水、柠檬汽水等。主要有雪碧、芬达、非常柠檬、非常苹果等产品,以年轻人消费为主。可乐型含有焦糖色、可乐香精或类似可乐果和水果香型的辛香、果香混合香型的碳酸饮料。无色可乐不含焦糖色。主要产品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非常可乐等产品,以年轻人消费为主。低热量型以甜味剂全部或部分代替糖类的各型碳酸饮料和苏打水。主要有可乐、苏打水等产品,适合老年人、肥胖人饮用。 其他产品包括含有植物抽提物或非果香型的食用香精为赋香剂以及补充人体运动后失去的电解质、能量等的碳酸饮料,如姜汁汽水、运动汽水等,适合运动后饮用。

(3)水饮料分析

水类饮料分为矿泉水,纯净水和蒸馏水。矿泉水的英文直译是春天之水,是富有矿物营养的健康之水,能给人带来生命和活力。纯净水最早源于太空水,即宇航人员经过净化、提纯等工序,在宇宙飞船舱内循环使用的水,这种水被用于商业开发后,增加了一些工序,但在去除细菌等杂质、品质纯净的同时,也剔除了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易造成人体矿物质缺乏,引起疾病,绝大多数专家对其持否定态度。

(4)功能性饮料分析凡是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统称为‘功能性饮料’,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在内都统称功能性饮料。”功能性饮料细致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多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类、运动平衡类、益生菌类、低能类饮料。

(5)果汁饮料

食品饮料行业迎来长期配置时机 第6篇

沪港通打通A股和H股,有利于A股低估值蓝筹估值回升,对食品饮料行业来说则重新唤起市场对该行业的重视,一方面,A股的白酒企业与大众品龙头估值相比国际公司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估值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海外资金追求多样化配置,具有对稀缺品种的投资需求。而A股独有的白酒兼具稀缺性、低估值、高分红三大特征,对海外长线资金吸引力较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沪港通开通有望带来行业的估值提升。

但是,沪港通的开闸仅仅是整个食品饮料板块崛起的契机,长远来看,整个行业的好转仍然有赖于基本面的改善。从目前时点来看,乳制品正在谋求变化,高端白酒底部渐已明朗,目前白酒价格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价格继续下行的可能很小,价格体系渐趋平稳,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增速见底迹象明显,触底回升态势会逐渐形成。

我们预判,2015年食品饮料行业受到反腐影响边际效应递减,而经历其他板块的大幅上涨后,该行业的估值优势将逐渐显现,同时在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食品饮料行业因增长平稳、高分红将具备更强的吸引力。此外,行业短期催化剂不容忽略,除了近期沪港通,春节效应利好也值得期待。食品饮料行业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这也是该行业的中长期发展催化剂。

从投资时点来看,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食品饮料行业迎来不错的配置时机,从行业属性来看,不同于周期类行业可以通过波段进行短期操作获取超额收益,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价值在于要通过长期持有获取稳定收益。正如上述对于基本面的分析,该行业长期稳健成长仍值得期待,而当前行业则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具有安全边际。

中国制酒饮料行业运行报告 第7篇

4月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3.2亿元, 同比增长14.8%。1~4月累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41.2亿元, 同比增长15.0%。分地域看,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329.6亿元, 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013.6亿元, 增长16.7%。分行业看,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895.0亿元, 同比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23.2亿元, 增长17.9%;其他行业零售额125.0亿元, 增长3.1%。在城乡消费平稳增长的背景下, 饮料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从饮料生产看, 4月, 我国软饮料产量562万吨, 同比上升9.47%, 1~4月份累计产量2085万吨, 同比增长14.22%。浙江和广东两大主产区的单月增速放缓至6.7%和0.7%, 累计增速分别为10.6%和7.5%。子行业的4月产量景气度基本一致, 碳酸饮料、装水和果蔬汁饮料的单月产量增速分别为16.7%、15%和17.6%。从子行业的数据可以看出, 果蔬汁的产量明显高于碳酸饮料产量, 这表明, 果蔬汁的市场份额将渐渐取代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 放弃碳酸饮料, 转向果汁饮料。

从酒类产品产量看, 在经历了春节后的市场低迷期后, 主要酒类产品产量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

白酒:4月白酒产量 (折65度) 53.3万吨, 同比增长30.4%;1~4月累计增长20.8%, 依旧是饮料酒中产量增速最快的子行业。其中四川省产量10.5万吨, 同比增长28.74%。

啤酒:4月啤酒产量358万吨, 同比增长8.2%, 1~4月累计增长5.9%。分区域看, 青啤主销区山东、陕西和广东分别同比增长26.4%、32.3%和3.27%;燕京主销区北京、广西、内蒙古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16.6%和14.4%。两家上市公司4月份销量增速均达到14%~15%, 明显好于行业平均增速。随着天气转热, 我们预计销量增速有望回升至双位数。

葡萄酒:4月葡萄酒产量6.4万吨, 同比上升6.9%;1~4月累计产量下降幅度收窄至1.6%。三大产区中, 山东和河北分别同比增长0.4%和29.5%, 天津同比下滑33%。张裕4月收入同比增长30%~40%, 和行业产量反弹的趋势基本一致, 亦符合我们对于行业增速一季度触底, 二季度消费将环比反弹的判断。

黄酒:4月黄酒产量9.6万吨, 同比增长5.7%, 1~4月累计增长10.7%。浙江3月产量同比下滑7.2%, 1~4月累计增长3.9%。上海3月同比增长3.8%, 累计增速3.24%。古越龙山和金枫酒业4月销售基本同比持平。

二、销售增长情况

从工业销售值看, 虽然饮料行业整体市场销售情况好于绝大多数工业行业, 但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 下降趋势仍然比较明显。200 9年1~4月, 饮料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值208235亿元, 同比增长14.3%,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5.1个百分点。其中, 白酒制造实现工业销售值619亿元, 同比增长18.4%, 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4.17个百分点;葡萄酒制造实现工业销售值61.16亿元, 同比下降3.06%;啤酒制造实现工业销售值338亿元, 同比增长8.67%, 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31个百分点;软饮料制造实现工业销售值751.9亿元, 同比增长14.15%, 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5.78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 2009年1~2月, 全行业产成品规模为339.2亿元, 同比增长18.6%, 增速比上年同期不但没有上升, 反而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 软饮料制造、精制茶加工去库存化效果名下, 与上年同期相比, 这两个行业的产成品增速分别同比下降了17.2和52.7个百分点。而葡萄酒库存则增加较多, 积压相对其他行业更为严峻。

三、进出口情况分析

虽然我国饮料市场的主导因素是国内需求, 但随着产能的扩大, 部分子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外需不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行业效益的提升。2009年1~4月, 饮料制造业累计出口交货值为48.25亿元, 同比下降11.88%, 连续负增长的趋势仍在延续。其中, 白酒制造出口同比下降24.87%, 啤酒制造同比下降26.26%, 软饮料制造同比下降11.76%。葡萄酒制造因价格因素, 出口增长44.73%, 成为整个饮料行业中出口的唯一亮点。

四、利润总额增长情况

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过快, 再加上运输、储藏成本居高不下, 饮料制造业利润增长速度较上年同期有所放慢。2009年1~2月, 饮料制造业共完成利润总额90.8亿元, 同比增长9.9%,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0.3个百分点。在酒类产品中, 啤酒和葡萄酒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明显减少, 利润急剧下降。在饮料产品中, 软饮料制造累计实现利润30.3亿元, 同比增长5.3%,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6.74个百分点。

软饮料行业 第8篇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中国加入WTO以来, 一系列外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入中国, 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向规范化发展, 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成为股票定价的重要因素, 以价值投资为主的投资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的关注重点。本文将分析财务数据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作用, 以了解不同财务数据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 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唐东升 (2012) 指出把行业特殊性作为研究股价和会计信息关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行业的细分能够更加准确了了解不同行业的影响作用, 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劳兰珺和邵玉敏 (2011) 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证券市场各行业的股票价格波动存在差异。因此, 为使研究结论更具有价值,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要对不同行业的数据分别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调查发现, 截至2013年6月27日食品、饮料行业的总成交量为3 079 784.4手, 超过所有行业平均水平22%, 总成交金额为480 563.92万元, 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99%, 在所有61个行业中分别位居第十六位和第十位。食品、饮料行业的交易量处于中国证券市场所有行业的前列, 说明投资者对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热情相对高涨, 市场对食品、饮料行业的关注度较高。因此, 本文以食品、饮料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在中国证券市场行业中, 影响食品、饮料行业股价变动的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 模型选择

目前国内证券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的内在价值, 本文采用多因素估值模型来检验股票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可能影响各个股票的财务数据作为自变量, 运用多元回归建立股票内在价值估值模型。

设股票在股价p为因变量, 自变量的数据分别设为xin, 其中xin表示第i个股票的第n个财务指标的值。因此, 多元回归模型为:

(二) 变量选择

因变量:Ball和Brown (1968) 指出, 对公司财务信息反应最强烈的时间是在财务报告发布的当天。因此, 本文将以食品、饮料行业各公司财务报告公布的最后截止日期:次年的4月30日各企业股票收盘价作为因变量。

自变量:根据吴联生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影响程度最高的指标的研究结论并且综合赵宇龙 (1998) 、孟卫东和陆静 (2000) 、张一华 (2012) 等人的研究, 本文选取了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净率、托宾Q作为研究的指标。本文采用SPSS17.0进行实证研究。

(三) 样本选择

本文的因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深圳证券交易所网”、“新浪股票”等相关网站的数据。本文的自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CSMAR) 。本文选取了食品、饮料行业从2007—2011年该行业所有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数据, 并从中剔除了部分由于数据不全无法采用的数据, 最终获得377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本文采用样本中所收集的财务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对因子分析进行可行性分析。

根据统计学制定的标准, 当KMO大于0.6时, 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由上表可知, KMO值为0.662, 因此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 Bartlett球度检验要求当相伴概率小于0.05时, 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而本文中相伴概率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拒绝零假设,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因此, 综合上述对样本财务数据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表明, 本文采用的食品、饮料行业企业的财务数据通过检验, 适合做因子分析。下文将对样本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为便于了解13个财务数据代表何种能力, 对企业的股价波动又有何种影响, 我们通过组成成分矩阵来分析和了解各个财务数据分别代表企业的何种能力。因此, 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可以将样本中的13个指标用5个主成分及企业能力来替换, 其中,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为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反映市场价值的指标主要包括市净率和托宾Q;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而反映资产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紫宗资产增长率。

(二) 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后所得到的5个主成分及企业的能力, 以下将对其进行旨在获知企业各能力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大小的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 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相对较好, 除Z2之外, 其他四个主成分通过检验, 并且结果显著。这说明在食品、饮料行业的企业中, 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价值、获利能力和资产使用效率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显著, 而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会对企业股价波动产生影响。

Z1的系数为0.000, 说明Z1对股价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这表明在食品、饮料行业中,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潘金亮 (2008) 指出, 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经常成为证券公司报告中使用的指标, 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投资者在投资时会关注企业的市场价值, 因此企业的市净率和托宾Q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 关注反映企业过去市场价值的指标说明企业过去的股价状况也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对股价变动的影响显著。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额外收益, 因此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每股收益成为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Z5反映企业的资产使用状况也与股价显著相关。食品、饮料行业属于制造业, 而制造业企业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拥有较高比率的固定资产, 因此在投资制造业时, 关注企业的资产状况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企业产能的使用情况, 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企业的成长和扩张情况。但是, Z2的系数为0.248, 企业的偿债能力对股价波动影响不显著。曾奇一等 (2012) 根据2010—2011年Wind数据库的数据显示, 食品、饮料行业在所有23个行业中偿债能力最好。因此, 由于整体行业的偿债能力较好, 投资者在投资时并不关注偿债能力的指标。

综合上述分析, 在食品、饮料行业中,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投资决策时, 不仅关注盈利能力和获利能力指标, 还关注由制造业行业“重资产”特征造成的企业资产的重要性。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食品、饮料行业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价值和获利能力会对股价产生显著影响。但是, 在上文的实证分析中, 偿债能力对股价波动影响不显著。从整体上看, 目前股票市场符合经济规律, 影响股价因素基本反映了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状况。因此, 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状况, 而不同行业也应该根据行业特征做特殊关注。

此外,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食品、饮料行业的财务数据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状况, 在分析时把行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但是不同行业的财务指标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是食品、饮料行业, 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 并不一定对所有行业的都适用, 不能照搬照抄。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上市公司的信息将会对股票定价产生重要影响, 以价值投资为主的投资理念逐步得到企业的关注。研究发现, 在食品、饮料行业中, 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对股价变动产生重要影响;偿债能力并不对股价产生影响;获利能力是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会考虑的因素;市场价值对股价的影响显著;而资产使用状况会影响股价波动。

关键词:食品,饮料行业,股价,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续源.APT股票定价理论的延展[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2) :23-25.

[2]刘焕君.中国上市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 :34-36.

软饮料行业 第9篇

QB/T4069规定了饮料制造综合能耗限额的术语与定义、技术要求、统计范围与计算方法、节能管理与措施。该标准适用于GB10789《饮料通则》中11大类饮料制造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 该标准适用的包装容器为聚酯瓶、金属罐、玻璃瓶、纸塑复合包装和其他种类饮料包装容器。

研究院正在加强对家电零部件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零部件厂家与家电整机厂家一般都是B2B的关系, 很少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但是零部件的使用情况往往间接表现在消费者对整机产品的使用过程中, 只有零部件质量提高了整机产品的质量才有保证。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鲁建国表示, 家电研究院已经完成了整机标准的制定, 目前正在开展对零部件相关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 这也是为了完善家电产品标准体系, 使家电产品有一个完整的标准框架。

软饮料行业 第10篇

我国饮料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 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十分迅速。将ISO9001标准引入饮料企业中, 可以在改善工艺装备, 提高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使饮料企业的管理更科学化、系统化、文件化、制度化, 进而帮助饮料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经济效益。同时, ISO9001标准对推动我国饮料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ISO9001标准在加强企业质量工作中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有利于企业及员工提高质量意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所强调的质量意识, 将迫使饮料企业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它也将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而锻炼一支过硬的队伍,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产品向高科技、多功能、精细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但是, 消费者在采购或使用这些产品时, 一般都很难在技术上对产品加以鉴别。即使产品是按照技术规范、标准生产的, 但当技术规范和标准本身不完善和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时, 就无法保证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要求的产品。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 促进组织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 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无疑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最有效的保护, 同时也增加了合格供应商产品的可信程度。

为提高企业的持续改进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

ISO9001标准鼓励企业在制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采用过程控制方法, 通过识别和管理众多的相互关联的活动, 以及对这些活动进行系统地管理和连续地监视和控制, 生产出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此外, 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 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因此, ISO9001标准为提高企业的持续改进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有利于企业持续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顾客要求产品具有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特性, 然而顾客的要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促使企业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及流程。此时,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恰恰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ISO9001∶2008标准在饮料行业的具体应用

ISO9001∶2008标准在总结全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这八项原则作为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 通过密切关注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来促进提升组织的总体业绩, 通过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及强化全员参与, 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料企业应正确理解和遵循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这对指导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 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 以及创建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 实现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 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要求, 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二) 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 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三) 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 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四) 过程方法。按照ISO9001∶2008标准规定,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包括:P (计划) →D (实施) →C (检验) →A (总结) 4个渐次循环过程, 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PDCA循环的四部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制定计划 (plan) 然后按计划实施 (do) , 实施的结果成为检查 (check) 的依据, 通过检查才能确认实施的效果, 总结 (action) 是检查的目的, 通过总结, 保留成功经验、改进不足, 为制定下一个循环的计划创造条件。 (五) 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 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六)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七)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八) 互利的供求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 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ISO9001∶2008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

计划

饮料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形成质量体系文件。并在组织内部与全体人员进行沟通, 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审, 而不是制定好相关文件后全员学习。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等使饮料企业所有环节 (包括食品卫生质量控制、工艺制定、原辅料采购、生产控制、检验、设备维护、仓储运输、产品销售等) 的人员知晓ISO9001∶2008的细则, 明确各级岗位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建立岗位职责和相应的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实施

产品实现的具体过程与顾客是息息相关的, 其应以满足顾客要求为目标。另外, 要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 因为任何突发情况 (如合同或订单的处理, 包括对其修改, 以及顾客的抱怨等) 都会导致产品实现过程发生变化。

在饮料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方面, 应积极与高校或其它研发机构加强横向联合, 研究各种饮料食品的发展动向, 为新产品的开发和立项提供可行性分析和技术支持。同时, 要对试产新品进行现场跟踪, 组织对实验产品进行品评并详细记录, 并不断地改进完善。

在采购方面, 饮料生产企业应制订原料、辅料、包装物、饮料容器的接受准则或规范, 应建立选择、评价供方程序, 对原料、辅料、容器及包装物料的供方进行评价、选择, 多方比较后选择优质、价廉、有良好资质和质量保证的厂家。

在饮料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 包括物料溶解、调配、过滤、灌装、封罐、杀菌、灌装包装等工序, 要对过程的关键因素实施控制, 保证各工艺按规程进行。饮料企业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 对检验的每一批产品都要标识、编号、定置、分析、记录、跟踪, 符合质量要求的发给合格证。

饮料企业应建立和实施追溯系统, 确保从原辅料到成品的标志清楚, 具有可追溯性, 实现从原辅料验收到产品出库、从产品出库到直接销售商的全过程追溯。同时还应建立和实施不安全批次产品的召回程序, 保证出现问题的产品能够追溯并及时召回, 避免给消费者造成安全危害和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不利影响。

检查

组织内部按时间间隔内部审核, 按照标准要求,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诸要素、诸部门全面审核, 查找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即“不符合项”) , 然后限期整改, 通过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 使其达到标准要求, 以确保体系正常运行,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管理, 从而达到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具体过程如下:对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进行检查, 详细记录检验报告, 根据结果做出具体分析, 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消除不合格产品。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 消除可能导致产生不合格产品的潜在原因, 从而杜绝相同情况的再次发生。所有过程都要求记录齐全、书写规范, 整理归档, 便于以后查询。

总结

企业要进行管理评审, 主要目的是确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的总体有效性, 并根据内审结果及技术进步及市场、质量概念、社会要求等变化情况, 对质量体系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其中, 应特别重视对顾客意见和要求的处理, 以不断提高质量体系和持续向顾客提供符合要求产品的能力。

ISO9001∶2008标准在饮料行业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众多收效显著的企业实践证明, 按照ISO9001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企业提高了综合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但是, 由于一些企业在理解和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差异, 致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也出了一些问题, 因此饮料企业在具体应用ISO9001∶2008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质量管理不等同于产品质量

ISO9001标准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 它采用文件化和过程方法对企业质量管理过程进行规范, 企业通过ISO9001标准认证只是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通过了审核, 并不说明产品本身的质量通过了认证。所以, 饮料企业在遵守ISO9001标准有关规定的同时, 也要保证产品质量。生产食用安全的食品是对饮料工业的首要要求,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体系已经成为目前保证食品安全的通用方法。HACCP体系是在良好操作规范 (GMP) 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的基础上建立起的食品安全卫生预防体系, 可以鉴别、评价和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 从而保证企业向顾客提供安全的食品。这就预示着ISO9001∶2008标准可以与HACCP体系结合应用于饮料企业, 融合后的体系既能预防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危害, 又可以提高企业的饮料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通过两者的相互补充应用, 可以更有效地确保食品质量、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合理选择认证机构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认证, 几乎成了许多企业推动企业管理升级、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共同选择。然而, 一些企业或社会人士对认证工作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些企业之所以进行ISO9001的认证, 是看到同行企业在做, 同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大型的认证机构、甚至是国外的一些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认证机构, 并按照标准的要求认真保持并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避免让质量体系流于形式

企业完成质量体系的构建和认证只是一个开始, 按照标准的要求认真保持并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水平, 才是企业应追求的目标。企业要防止获证后出现管理滑坡, 必须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展内部质量审核, 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 对发现的问题实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同时, 企业应持续有效地改进质量管理工作, 以不断满足顾客需求。

行业分析:煤炭、食品饮料、房地产 第11篇

投资要点:

1、12月煤炭将迎需求高峰。

2、煤层气勘探向纵深扩展,探明储量显著增长。

从11月份开始,我国煤炭需求逐渐进入旺季。12月份是我国煤炭需求高峰,特别是取暖用煤需求,煤炭价格仍有季节性的上涨可能。另外,12月份是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下一年度煤炭价格谈判时间段,煤炭龙头企业有在12月份上调煤炭价格的动力。

在持续行业政策利好下,特别是对进口煤炭征收关税,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开始收紧,煤炭价格开始企稳反弹。12月份是我国煤炭传统需求旺季,如果冬天天气冷冻超预期,煤价有超预期表现的可能性。

个股方面重点推荐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盘江股份、国投新集,估值相对较低的中国神华,以及弹性较大的潞安环能。

另外,我国的煤层气开采技术亦取得突破。一方面,煤层气探明储量显著增长。目前我国探明储量5518亿立方,是2007年的5倍;勘探区块由山西向东北、西北、南方及深部发展。另一方面,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2014年煤层气产能达到78亿方。同时,我国煤层气正逐渐向低阶煤储层扩展,其中霍林河、彬长等低阶煤地区均取得了1000方以上产气量的煤层气井。推荐关注转型煤层开采的中房股份,若转型成功,中房股份将成为A股市场中唯一的纯粹的煤层气开发公司。

食品饮料:有望重获市场青睐

投资要点:

1、白酒板块底部投资价值明确。

2、三季度乳制品行业盈利获增长。

年初至今,食品饮料板块表现垫底,但行业风险已经得到释放,且估值相对较低,与此同时,A股涨幅及成交量均创新高,在市场情绪带动下,食品饮料板块有望重获市场青睐,在板块轮动下迎接一波上涨机会。

截至11月底,白酒的价格风险基本释放,特别是名酒的零售价格经过调整已经见底,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渠道利差,这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但是不影响市场需求的见底回升。

当前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95家左右,生产许可资质企业7000家左右,上市公司存在极大的整合空间,底部提升和外延并购的价值共同推动行业的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包括从P/S的角度看待估值,股价提升空间显著。

目前整个上市公司构建大众价位优势将是未来2-3年的核心投入和增长方向。名酒公司大众价位单一品牌10-20亿规模的龙头基本具备比较优势,而大众价位优势企业如洋河股份、古井贡酒以及大量区域非龙头企业将持续获得成长空间。

其他子板块方面,1-9月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长19.2%、利润增长27.4%。截止11月12日,主产区的原奶收购价格环比降0.3%,同比降3%。1-9月啤酒行业收入增长5.0%、利润同比增长7.2%,值得关注。

建材:管材受益水利投资加码

投资要点:

1、水利投资有望加码,利好管材板块。

2、玻璃纤维纱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销售良好。

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水利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2014年10月以来,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节奏明显加快,后续水利重点工程项目进展将加速。随着水利投资融资体系进一步放开,PCCP管道在城市调水工程中的市场份额领先,未来有望充分受益。

2013年我国PCCP行业CR5份额约为41%,其中PCCP上市公司青龙管业、龙泉股份、国统股份和巨龙管也占据四席。从调水工程投资加码角度看,上述公司均将受益。从中西部为调水工程重点区域来看,国统股份、青龙管业以及龙泉股份受益更为显著。

同时,近期国内玻璃纤维纱市场行情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受风电市场支撑,企业出货维持较好态势。据了解,11月份整体销量良好,有望超越10月份。目前市场正处于传统淡季,玻纤生产结构多偏向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后期终端关注2015年元月份的提价及企业产能变化。重点推荐中国玻纤、长海股份。

此外,进入降息周期后,需求回升和负债成本下移利好水泥股反弹。目前板块负债率较高、景气仍处底部、未来需求有望超预期的区域将重点受益,重点关注天山股份、冀东水泥、金隅股份。

房地产:行业龙头业绩增长明确

投资要点:

1、一线城市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

2、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同比转正。

11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8%,环比降幅大幅收窄0.02%,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29%,其所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其中北京和深圳将成为最具风向标的城市,对全国具有引导作用,这对后续的销售刺激带来进一步的利好影响,去化率将持续提升,而销售的回升还依赖于新增推盘入市。

同时,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也同比转正。据统计,50个城市10月销售面积环比上升8.6%,同比上升3.3%,同环比改善均明显。12月开始,销售同比数据将助于低基数,进入上升通道,把同比改善做实。

降息之后,地产板块大幅飙升,市场热情高涨。基本面方面,受政策全面宽松的综合影响,房地产成交量大幅回升,近期几周成交量已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房地产市场预期正在改变,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百城房价数据表明,一线城市房价止跌企稳。行业基本面触底回升的态势明显,一线城市率先触底。地产板块短期经过大涨,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但在政策面与基本面共同支撑下,未来房地产板块仍可看高一线。

个股方面,建议增配低估值、高增长大型公司,以及业绩增长明确的一二线地产。推荐首开股份,万科,华业地产。

软饮料行业 第12篇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曝光,企业社会责任引起了监管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规范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促使企业改良社会责任,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要求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在法律的强制要求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下,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披露质量却令人堪忧(沈洪涛, 2007),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却未提出明确的规范,为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必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规范。同时,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对经济、 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同,在制定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规范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本文选取2013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交易的食品企业为研究样本,从行业层面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由对股东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 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不同方面构成的体系。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各国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制度不同,不同的利益群体给企业带来的合法性威胁不同,企业管理层在披露社会和环境信息时往往是选择性的。当企业管理层认为某个利益群体更为重要且是其合法性的主要威胁时,往往会增加该方面的信息披露;反之,对次要的、合法性威胁较小的利益群体,管理层倾向于减少该方面的信息披露。此外,在决定社会责任信息具体披露内容时,为了管理公众印象,管理层往往会强调其负责任的一面(即“好消息”),忽视其不负责任的一面 (即“坏消息”)(Neu et al.,1998)。当企业所处经营地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较差时,会加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选择性。

由于社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持不同的预期,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往往呈现明显的行业特点(Halme & Huse, 1997)。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处于社会和环境影响较大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 (Patten, 1991; Yongvanich & Guthrie, 2005),还有一些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处于环境影响较小、合法性差距较小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因而,对于行业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行检验。在我国学术界,从行业层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文献还较少。虽然有些学者认识到行业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为了控制行业变量的影响,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或者经济后果时往往选取某个特定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沈洪涛,2007;沈洪涛、杨熠,2008;张晓洁、朱卫东,2011;朱晋伟、李冰欣, 2012),但是对于行业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还未有研究予以检验。

基于以上研究机会,本文试图运用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的经验证据,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特点,从组织合法性的视角解释企业不同方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差异的原因,为改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为监管部门分行业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食品和饮料行业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2002年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食品和饮料行业包括C13农副食品加工业,C14食品制造业,C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H62餐饮业。样本公司共计101家,其中,属于“A+H股”、“上证公司治理板块”、 “深证100指数样本股”的样本公司有12家。根据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规定,这类公司属于社会责任信息强制披露的范畴,其余89家公司属于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据来自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网站发布的公司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所有数据通过手工输入完成,并通过交叉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样本分布和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二)变量选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食品和饮料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将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成四大类:对产品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以及对社区的责任,对于每一类信息以句子数作为“分析单元”衡量其披露水平。除了研究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本文还研究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类型(即定性信息、非货币化定量信息以及货币化信息)。非货币化定量信息和货币化信息更为具体、客观,便于考核和评价,因而信息质量较高,定性信息质量较差。本文试图通过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类型的研究,分析和评价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殊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指出:食品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环境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以及对产品的责任。其中,对环境的特殊责任包括原材料的耗用和生态多样性;对社区的特殊责任包括动物福利和提供健康、负担得起的食物;对产品的责任包括消费者健康和安全、产品和服务标识以及市场营销。鉴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完善,消费者权益、动物权益保护较弱,我们在GRI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 同时考虑了以下几项因素:第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各项规章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我国主要的食品行业监管机构,其发布的规章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食品行业某些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第二,中国食品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对食品标准、食品安全、食品管理等的报道。食品行业组织上述信息的披露体现了行业本身的关注。第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白皮书(2013)》、润灵环球责任评级公司等独立第三方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评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

综上,本文得出了我国食品和饮料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项目及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食品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包括三大类:对社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以及对产品的责任,每一类项目下根据监管要求和行业、 公众关注度的不同又设置了一级子项目和二级子项目。通过对比国内外食品企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发现我国食品企业较少披露动物福利方面的社会责任。这是由于尽管现阶段我国公众的动物福利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动物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因此,国内食品企业极少披露动物福利方面的信息,纵观我们得到的101份年报和25份社会责任报告,未见到动物福利方面的信息披露,因此,本文未将这一项目纳入分析范围。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食品企业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披露方式表3列示了我国食品企业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在101家食品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中,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高,均值是12.70;与员工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其次,均值为8.51;与环境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最低,均值为4.99。这表明,我国食品企业更为关注产品责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屡屡被曝光存在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公众对食品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食品企业为了获得或者维持合法性不得不增加产品责任的信息披露。与对产品的责任相比,食品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和对环境的责任面临的合法性威胁较小,因而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较少。另外,笔者观察到不同食品企业在每一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对产品的责任”的最大值是102,最小值仅为0,中位数是9,而标准差却达到了15.15,这说明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良莠不齐,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媒体关注度,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压力; 另一方面,与上交所和深交所对特定企业的强制披露政策也不无关联。

表4列示了我国食品企业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式。其中,“频数”表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绝对水平, 用全部样本公司在某类信息上披露的句子数除以样本公司数表示,即披露的均值(以下表格中“频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频率”表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对水平,用披露某类信息的公司数除以样本公司数,即在某类信息上披露公司所占百分比(以下表格中“频率”计算方法相同)。 由表4可知,我国食品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较多地采用定性信息,在平均披露的31.63句里有26.68句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无论是货币化还是非货币化信息都较少。 在全部101家上市食品企业中,93.07%的企业披露了定性社会责任信息,60.40%的企业披露了非货币化定量企业, 而仅有31.68%的企业披露了货币化社会责任信息。这表明,现阶段我国食品企业虽然大部分开始关注定量信息的披露,但是整体披露质量还较低。定量信息便于考核和评价企业真实社会责任的履行,定性信息很难鉴证和评价, 企业披露定性信息可能仅仅是出于改善产品形象或者企业形象的需要,并未改善真实的社会责任履行,因而,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加定量信息的披露,从而改善整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表5列示了食品企业在不同社会责任项目上的信息披露方式。无论是对产品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还是对社区的责任,定性信息都占绝对比重。在披露频率上,较多企业选择披露与社区有关的定量社会责任信息,其中,49.50%的企业披露了非货币化定量信息,10.89% 的企业披露了货币化定量信息,合计达60.39%,这说明大多数企业较为关注与社区有关的定量信息的披露,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披露的对社区责任的信息主要是公益性捐赠, 方便用数字计量,而其他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产品责任的信息,例如采取何种措施改善产品质量,本身不便于量化, 因而企业较少对外披露定量信息。

(二)食品企业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表6列示了我国食品企业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由表6可见,食品企业对产品责任披露的频数为10.87,远高于对环境责任披露的频数 (0.02) 和对社区责任披露的频数(0.64),这说明,在行业特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我国食品企业更为关注产品责任的履行与信息披露,这与我国目前食品行业面临信任危机、食品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处于较高的合法性威胁的制度背景是一致的,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在对产品信息披露方面,“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披露的频数为8.58,其中,5.79句与“产品安全和质量控制”有关,这说明企业较为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改善产品质量,在供应链的其他方面例如原材料的采购、疾病预防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则较欠缺。在披露的2.29句的“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方面的信息中,1.47句为“多样化产品”,这说明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非常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披露频率方面,84.16%的企业披露了“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的信息,而仅有1.98%和11.88%的企业披露了对环境的责任和对社区的责任,这说明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对于食品企业(无论是否曾被曝光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施加了较大的合法性威胁, 导致食品行业整体增加了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这一结论支持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结论,即发生在某一特定行业的事件吸引公众对该行业关注度的提升,因而导致该行业整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

(三)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组对比分析为了检验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公司分成了两组,比较其在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方面的差异。如表7所示,在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频数方面,强制披露组在产品、员工、环境、社区四个方面的披露水平都高于自愿披露组;在总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频率方面,强制披露组在产品、环境、社区三个方面的披露水平高于自愿披露组。因此,总体而言,强制披露组的披露水平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缺乏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力和压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此外,表7还说明,无论是强制披露组还是自愿披露组,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都占绝对优势,这说明组织合法性理论对于强制性信息披露也是适用的,当企业所处的行业面临合法性威胁时,无论是否自愿,企业都会增加信息披露,因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也适用于我国这种特殊的制度背景。

表8列示了强制披露组和自愿披露组在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差异。由表8可见,无论是强制披露组还是自愿披露组都较多地关注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其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面,强制披露组披露的均值为10.50,高于自愿披露组的均值8.33;“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方面,强制披露组披露的均值为4.58,高于自愿披露组的均值1.98;在其他项目的披露方面,强制披露组也大都高于自愿披露组,只有“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和对环境的责任两方面,自愿披露组较高,这是因为在这两方面各有一家公司披露该类信息,而强制披露组无公司披露。 但是,总体而言,对于食品行业特有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强制披露组高于自愿披露组。事实上,无论是上交所还是深交所,在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只是规定了一般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大体框架,而对具体的细节性的行业信息的披露并未提出强制性规定,由此可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披露规定不但有利于促使企业增加一般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能促使企业主动增加行业特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我国这种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自愿性信息披露动力和压力不足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有利于改善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食品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食品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合法性威胁,无论法律是否强制规定,食品企业普遍增加了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我国的食品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激烈的竞争迫使食品企业不得不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加紧新产品的研发,因而在“消费者健康和福利”方面尤其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而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的动物福利,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的缺失,企业面临较低的合法性威胁,披露相关信息的动力不足,极少企业进行相应披露。另外,对于上交所和深交所对部分企业的强制性披露规定,一方面改善了该类企业一般性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另一方面也激励企业主动增加行业特有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由此可见, 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力和压力,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有必要分行业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引。当然,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建立健全法规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给企业管理层施加压力和威胁,促使企业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改良社会责任实践。

上一篇:识字教学的创新论文下一篇:英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