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院范文

2024-07-24

卫生学院范文(精选10篇)

卫生学院 第1篇

王家骥教授和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原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 成立于2005年12月, 现任院长王家骥教授、副院长雷毅雄教授、蒋义国教授。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统计学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化学致癌研究所和全科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有2名教授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有1名卫生部健康管理及社区卫生服务专家, 有多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卫生学和卫生毒理学连续多年获得省级重点学科;化学致癌研究所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 卫生毒理学和环境致癌实验室又分别获得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概论》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并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原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优秀奖, 省、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鲁超预防医学杰出教学成果奖等。2010年创建了广东省第一家省级全科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全科医学又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学院在科研上具有较强的实力, 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毒理、化学致癌、肺癌流行病学以及食品营养等, 特别在环境毒作用相关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以及肺癌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特色, 处于本领域国内前列。曾主持召开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获得12项科研成果奖。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30多篇, 出版专著10部。该院还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胡佛汉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等就教学和科研进行了友好合作。

该院院长王家骥教授, 从事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研工作30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兼任国家教育部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国家级师资及评审专家、卫生部首届健康管理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社区慢病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学组组长等职务。《中国全科医学》、《中华全科医学》、《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等编委。2009年被聘为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系荣誉高级研究员。

多年来, 他主持承担国际合作、省、市科委等重点科技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等30余项, 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社区复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主持完成的“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社区需求为导向, 培养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和“创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分别获第五和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主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科医学基础》、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预防医学》 (案例版) 等8部、主审2部, 参编教材及专著等20余部。

致力于培养全科医师,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迫切发展需要。而全科医师匮乏是制约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此, 广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具有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特色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摸索建立了防治结合的实用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为改变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仍主要为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培养专科医师,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主要从事以专科为主、以病人和疾病为中心的纯治疗型被动服务的现状, 广州医学院在广州市及周边地区, 倡导建立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主动服务模式。积极对全省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人员开展全科医学岗位、转岗、骨干以及规范化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全科医学成人学历教育, 陆续在深圳、广州等地举办了基层医院领导、初保办负责人以及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参加的社区卫生服务观念转变培训班。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王教授带领的团队构建起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急需、体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多手段的全科医学学历教育、骨干和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为探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率先在广东省培养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急需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目前已有13届千名全科医学方向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3000余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在职取得全科医学方向成人本科学历, 550余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骨干医师、近千名全科临床或社区带教师资、1万余名全科医生和1万余名护士在广医接受培训并获得全科医学培训合格证书。在广东省16个地级市举办了近百场社区慢病健康管理等培训班 (获省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 培训基层社区医护人员5千余人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前预定学院全科医学方向毕业生, 甚至浙江、湖北省也千里迢迢来广州医学院要人。

王教授带领其团队成员, 历经16年坚韧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以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为切入点, 联合申报并实施了近20项 (国际合作、省和市重点科技项目) 社区卫生相关科研课题, 初步探索了适合广东省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帮扶建立的十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成为广医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 其中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家被评为广东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在校学生和广东省粤北地区全科医学培训学员提供了良好的社区见习与实践场所。

王教授团队通过实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社区科研‐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战略, 以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和绩效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探索与实践, 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乃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实现了在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与创新:

——以联合高校和大型综合性医院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社区实习基地为契机, 带领师生历经坚韧不懈探索与实践, 通过直接参与社区实习基地带教师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病健康管理等综合措施,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 率先探索高校‐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整合联合体, 实现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社区科研‐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共赢同发展;与此同时创建了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多种培养目标的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等5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及各自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协同本研究团队及各社区实习基地, 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基于“院办院管模式”、“政府主办主管模式”、“农村镇村一体化模式”、“股份制模式”、“个体运营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运行模式。

卫生学院 第2篇

1.抽样误差

2.标准误

3.逆温

4.腐殖质

5.纤维素

6.防腐剂

7.作业能力(工作能力)work ability

8.工伤

9.回忆偏倚

10.累积发病率

二、选择:3分×20(只有考的知识点,选择题一般比较基础比较简单,只要平时认真看书好好复习就可以)

两国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用什么统计图? 方差分析的变异分解? 铅的实验室测定方法? 寿命表预期寿命解释? 必需氨基酸? 患病率和阳性预测值? 空气中二次污染物? 大气环境卫生标准分级? 食品中天然色素? 窒息性气体?

三、简答:10分×101、检验效能的概念及其意义?

2、随机区组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的随机设计之间的不同?

3、硫胺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表现?

4、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5、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6、健康监护对工人健康检查的时间周期依据?

7、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8、臭氧消毒的原理及优缺点?

9、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种类及特征?

10、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四、论述:18分×5

一、某药对两种支气管炎的疗效(治愈,显效,好转,无效),给出数据。1,列表计算统计指标。2,应该用什么方法做假设检验?为什么? 3,如果p>0.05,写出假设检验步骤,给出结论。4.并指出可能会犯什么错误?

二、铸造工人(给出了工艺流程)可能接触到的职业有害因素及对应防治措施?

三、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的联系?

四、某公司员工和送盒饭的人同吃了盒饭(土豆丝,肉炒茭白,米饭,茭白炒肉)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口唇发紫等症状。问:1.首先考虑什么中毒?

2、判断依据?

3、中毒机理和急救措施?

五、关于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给出了四格表。问:

1、以医院病例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卫生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人文课程 医学院校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0-02

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2012年5月,红河卫生职业学院成立,由中专模式转变成了大专,成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近4年的时间里,从管理模式,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作为公共课部教师,在人文类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院的人文课程设置和建设和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一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文类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师都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

一、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

1.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自2012年由中专学校升格转型为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以来,招生对象由初中毕业生变成了高中毕业生,原先针对中专生开设的大量公共基础通识课程被大量削减。除去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课,所剩公共课寥寥无几。粗略统计,在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间,笔者所属的人文艺术教研室大致开设过这样几门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实用写作》、《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护士人文修养》。而其余系部、教研室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大致有《心理学》、《护理伦理学》、《职业道德》、《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几门。

根据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上述人文类课程并没有能够在全校开设,并且开设的时间、课时量多少、考核方式等都是在满足各系部专业课程的安排后随机做出安排。比如《大学语文》,一般只针对五年制大专班开设,两学年的开设时间,有时是考试课,有时是考查课。《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大学生文化修养》一般只针对药学、医技系学生开设,开课时间在大一大二的某一学期,课时量有时是18节,有时是36节。《护士人文修养》只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

这样一来,人文课程在学生心里、医学专业教师心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分量和地位。有的学生上课纯粹把人文课当做枯燥专业课的一种调剂休息;院系管理者认为人文课占据了专业课的时间,不开设也罢!人文课程成了无关紧要的课程,人文课教师成了无关紧要的闲杂人。

2.人文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脱节

人文课程对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医学人文课程具有交叉性,需要兼具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①我校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理科出身,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参差不齐;而人文学科教师虽是文科出身,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无法有效地承担起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再加上人文课程及人文教师的被边缘化,不受重视,使得人文教师出去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与专业对接少、沟通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脱节。人文课程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的想法成了人文课程教师的一厢情愿,只能靠自己的摸索,不断努力朝为专业服务方向靠拢,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尽人意。

3.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缺乏整合性或融合性,教学形式不丰富,考核方式单一

(1)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脱节,使人文课程始终处于孤立状态,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性或融合性。由于专业课与人文课“各自为政”的特点,二者缺乏必要的连接和衔接性,使得一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既耗费上课教师的精力,也浪费学生的时间。例如《护士人文修养》中,《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2)在很多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包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学术沙龙、课外预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注重让学生早接触临床,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我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虽也有角色扮演、课堂训练等方式,但基本上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没能最大程度实现。

(3)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人文课程教育的性质,考试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考核。但在我国,闭卷考试一直是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虽然我校已经采用平时加期末考试两个成绩相加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期末的笔试仍然占了最后成绩的60%以上,换句话说,这种考核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人文水平高低。

二、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思考

1.影响我院人文课程的原因

我院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绝非偶然,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后发现,我院的种种问题,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政府关注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意识不强。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几乎没有专门下文引导、支持和强制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院系领导要么是学医出身,要么是非教育类出身,对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敏感,没有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地将人文课程设置进去,使得人文课程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附属品,忽略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2)观念影响。

受我国国情的影响,目前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关注得更多的是对医学生实践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强化和训练,更重视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医学仪器的“机器人”,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内涵,忽视了医学生作为“人”的一面。③在医患关系紧张,“闹医”事件频发的今天,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3)课程设置不合理,系部间缺乏沟通交流,目标、对象缺乏整体考虑。

由于一直以来的“单打独斗”,人文课程与专业的脱节,使得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很容易将人文课程的作用忽略,将之排除在外。加上学校在人文课程开设上的随意性,使得人文课始终没能形成能与各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对课程开设的目标、对象没有做好充分的认知,削弱了人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关于我院开设人文课程的建议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在课程设置上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重点。倡导和实施人文关怀是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是大势所趋。基于前文的分析,我院的人文课程,笔者有几点想法:

(1)各院系能根据学生情况和岗位需求,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将人文课程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到最大。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多,课时量少,学生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不能以此为由随意削减人文课程的课时和类别,因为对于医院、病人来说,有过硬技术的专业医学生重要,有高情商高技能的专业医务工作者更重要。

(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谈到课程时提出:“希望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多,并且这些联系能够得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④人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与各专业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学校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做的较好的有针对护理系学生开设的《护士人文修养》,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交礼仪》等。如《护士人文修养》,针对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体现出的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在这门课上,都会提到。所以,在学生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角色意识,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我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课程的开设,从培养目标上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此外,要对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因为课程多,课时紧,所以,在人文课程开设之前,各院系课程与人文课程应进行整合,不同课程涉及到的同一内容可以由教师做精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侧重点可以不同。例如,前文提到的《护士的护理理念及职业素质修养》一章的内容,就与专业课《护理学导论》有重复。

(3)课程类型、教学方式、考核形式可多样化。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上努力做到与自然科学、医学相渗透,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人文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得到上至政府,下至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医患关系课程,更是成为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重点课程。人文课无论是课时量、课时分布、课程形式、课程结构等方面都是比较丰富的,像美、德、英、法、日等国,已经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上,基于人文课的特点,也不应单纯的以笔试的方式判定成绩,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甚至是后续随访的方式进行。

引用:

①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②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③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④(美)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9.

参考文献:

[1] 乔凯.关注人类学: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J].高教学刊,2015年第10期.

[2] 蔡虹.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0年第三期33.

[3] 许虹.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6月第7卷第1期.

卫生学院 第4篇

学院设有卫生管理系和医药信息管理系, 有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卫生发展、医院管理与发展、药物政策与管理、健康信息资源、高等医学教育等6个研究中心;有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实验室, 以及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1本专业杂志《医学与社会》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学院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3人, 其中, 教授13人, 副教授17人, 兼职教授16人, 专兼职博导12人、硕导28人。其专职教授多数是国家卫生部中央级项目专家, 兼职教授均为卫生管理和医学信息领域的高级专家, 有多位教授在全国性学术机构和省级学会任职。

学院是本学科国内重要的教育机构。现有公共事业管理 (3个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医事法学) 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 2个本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情报学4个研究生学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一个。学院还先后在深圳、重庆、天津、湖北等地建立了多家教学、科研基地。现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24人。几十年来学院始终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 能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10年公共管理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 《中国大学评价》连续5年将我校该学科评为A++, 排名第二。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卫生部、卫生厅 (局) 及大型医院的领导者和骨干。

学院是国内卫生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 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标准研究基地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村卫生政策与管理、基本医疗保障、医院及护理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信息资源管理多个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 (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其中重点项目1项)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卫生部等各部委及省市科技计划课题287余项, 国际合作项目21项。2004年以来获省 (市) 科技进步奖26项, 中华医学奖3项,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其中SCI (SSCI) 收录文献45篇;出版专著15部, 主编 (副主编) 各类教材52部。学院在卫生管理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为各级政府决策所采纳, 为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了依据, 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是国内最大的卫生管理培训机构和主要的咨询机构。1982年以来, 依托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培训了9300多名卫生行政部门、医院、CDC、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参与了“医改”系列决策的咨询工作, 以及世界银行等多个主要项目的咨询。

公共卫生学院检测资料 第5篇

中心挂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设有业务办公室、质量控制办公室、毒理学实验室、功能学实验室和理化检验实验室,可进行食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和测定,食品、保健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功能学评价。中心至今已完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功能学检验项目 200 余项,毒理学检验500余项。

中心开展和承接食品、保健食品的评价和研究开发项目,开展与营养和食品卫生有关的业务咨询和培训等工作。中心通过计量认证,获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食品和保健食品检验项目有:

1.功能学检验项目

2.毒理学检验项

3.卫生分析与营养成分检测

二、中心资质:2000年获国家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于2005年和2010 年通过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复审

三、行业检测机构

药监局认可的保健食品检验机构(国产保健食品)

1、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机构(49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除山西、西藏以外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评价中心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检验中心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南京公共预防医学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 同济大学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

复旦大学食品毒理与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 同济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大学卫生分析测试中心 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 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

2)——功能学评价机构(31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黑龙江、四川、福建、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陕西、吉林、浙江、海南、重庆2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大学营养与保健食品评价中心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 复旦大学食品毒理与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公共预防医学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科学技术研究所 哈尔滨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同济医科大学

山东大学卫生分析测试中心

3)——功效成分、卫生学、稳定性试验机构(34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山东大学卫生学院卫生分析测试中心 4)——真菌菌种鉴定机构(3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

5)——益生菌菌种鉴定机构(2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四、市场量

保健品厂家数量:在册合法的国产保健食品一共是10120个(由此可见实际保健食品生产厂家远远低于1万家,一个批号绝大多数只由一个厂家拥有,且多数厂家都拥有2个以上批号,比较保守的估计保健食品的生产厂家应该在3000-4000家左右),进口保健食品637个。

食品厂家数量:我国有12万家食品生产企业、1837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10938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获得了生产许可

五、食品保健品检测国家资质要求

食品检测机构资质:CMA、CAL、CNAL

1、CMA—是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合格的标志,具有此标志的机构为合法的检验机构。

2、CAL—是经国家质量审查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的标志,具有此标志的机构有资格作出仲裁检验结论。具有 CAL 主要意味着检验人员、检测仪器、检测依据和方法合格,而具有 CAL 标志的前提是计量认证合格,即具有“CMA”资格,然后机构的质量管理等方面也符合要求,由此可以认为,具有 CAL 则比仅具有 CMA 的机构,工作质量、可靠程度进了一步。

3、CNAL—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志。有这一标志,表明该检验机构已经通过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证委员会的考核,检验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家级实验室水平(CMA、CAL 仅表示通过了省级 质量技术管理机构的考核、认可。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CNAL”标志在国际上可以互认,譬如说能得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承认)。

4、以上三个标志任何一个都有效,特别是第一个标记 CMA,是国家法律对检测检验机构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益成熟,也由于为了应对行业日益高超的作假手段,检测机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和管理手段,因此很多检测检验机构都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标志,具备了三个标志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以上三个标志的鉴定证书,就具备了“三保险”。

六、食品、保健品市场准入要求?

1、申报保健品需要完成的检验项目:

所有产品必须完成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营养素补充剂除外)、稳定性试验、卫生学检验、功效成份鉴定试验。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原料特性,还有可能要求申报的产品进行激素、兴奋剂检测、菌株鉴定试验、原料品种鉴定等。

2、国家食品检测项目: 一般成份:

干燥失重、灼烧残渣、水分、灰分等

营养成份:

喹乙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甘露糖醇、蛋白质、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苏丹红、柠檬黄、日落黄、栀子黄、原花青素、葡多酚、低聚原花青素、那他霉素、大豆皂甙、卵磷脂、大豆异黄酮、丙酸钙、总皂甙、氨态氮、芦荟苷、芍药苷、十羟基a葵烯酸、葛根素、咖啡因、吡啶甲酸铬、游离棉酚、有机酸、番茄红素、退黑素、松果体素、L-肉碱、大蒜素、核酸等

食品添加剂: 甜味剂 糖精钠、甜蜜素、甜味素、木糖醇等 防腐剂 苯甲酸、山梨酸等 抗氧化剂 没食子酸丙酯(PG)、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 漂白剂 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

农药残留:有机氯农药 六六

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艾氏剂、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等 有机磷农药 敌敌畏、敌百虫、克线丹、地亚农、毒死蜱、对硫磷、甲胺磷、甲拌磷、甲基对硫磷、乙酰甲胺磷、乙硫磷、伏杀硫磷、异柳磷、喹硫磷、对氧磷、马拉硫磷、乐果、氧化乐果、二嗪磷、巴胺磷、久效磷、倍硫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磷、磷胺Ⅰ、磷胺Ⅱ、杀扑磷、杀螟硫磷、亚胺硫磷、蝇毒磷等 氨基甲酸甲酯类农药 西维因、涕灭威、呋喃丹、抗蚜威、速灭威、残杀威、叶蝉散、异丙威等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联苯菊酯、二氯苯醚菊酯、功夫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Ⅰ、氯菊酯-Ⅱ、氯氰菊酯-Ⅰ、氯氰菊酯-Ⅱ、氯氰菊酯-Ⅲ、氰戊菊酯-Ⅰ、氰戊菊酯-Ⅱ、溴氰菊酯-Ⅰ、溴氰菊酯-Ⅱ等

兽药残留:

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呋喃唑酮、乙烯雌酚、黄连素等 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恶啉、磺胺甲基异恶唑等

重金属、微量元素:

镉、铬、铅、砷、汞、重金属总量、亚硝酸盐、二氧化硫、钾、钙、钠、镁、锌、铁、硒等

微生物类: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有机酸:

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乙醇酸、甲酸(蚁酸)、乳酸、乙酸(醋酸)、丁二酸等

七、认定程序

1、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程序:

(一)申请资质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或者省级质量监督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定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材料应当真实有效。

(二)资质认定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并自收到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对申请人完成技术评审工作,评审时间不计算在作出批准的期限内。

(四)资质认定部门应当自技术评审完结之日起20日内,对技术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并准许其使用资质认定标志;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国产保健食品的审批程序

* 申请者在检验机构完成保健作用、毒理安全性、卫生学、稳定性等检测工作; * 省级评审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 *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 卫生部评审委员会技术评审; * 卫生部审批。* 需要提交的资料 1 保健食品申请表 2 产品配方及依据 3 生产工艺 4 质量标准 毒理学安全评价报告 6 保健功能评价报告 7 功效成分鉴定报告 8 功效成分检验方法 功效成分稳定性试验报告 10 卫生学检验报告 11 标签及说明书 12 国内外有关资料 13 其他资料 14 十件样品

3、进口保健食品的审批程序

* 申请者在卫生部食检所完成保健作用、毒理安全性、卫生学、稳定性等检测工作; * 卫生部评审委员会技术评审; * 卫生部审批。* 需要提交的材料 1 保健食品申请表 2 产品配方及依据 3 生产工艺 4 质量标准 毒理学安全评价报告 6 保健功能评价报告 7 功效成分鉴定报告 8 功效成分检验方法 功效成分稳定性试验报告 10 卫生学检验报告 11 标签及说明书 12 国内外有关资料 出产国或国际组织的有关标准 生产、销售国(地区)有关卫生机构出具的允许生产销售的证明 15 其他资料 16 十件样品

八、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对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 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制检验制度、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这三项制度。

九、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有哪些要求?

强制检验是指,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和符合规定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或者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开展的食品检验。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中,强制检验包括发证检验、出厂检验和监督检验。

(1)发证检验

发证检验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时,由检验机构对企业生产的食品进行的质量安全检验。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作为发证的必备证明材料,检验合格是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之一。

(2)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是企业应当承担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要求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在产品出厂前依据标准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进行逐项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销售。(3)监督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监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对产品进行检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属于强制性的监督检验。监督检验通常采取抽样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与产品标准要求相比较得出检验结论。

(4)食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的几种检验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卫生学院 第6篇

学院设有卫生管理系和医药信息管理系, 有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卫生发展、医院管理与发展、药物政策与管理、健康信息资源、高等医学教育等6个研究中心;有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实验室, 以及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1本专业杂志《医学与社会》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学院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3人, 其中, 教授13人, 副教授17人, 兼职教授16人, 专兼职博导12人、硕导28人。其专职教授多数是国家卫生部中央级项目专家, 兼职教授均为卫生管理和医学信息领域的高级专家, 有多位教授在全国性学术机构和省级学会任职。

学院是本学科国内重要的教育机构。现有公共事业管理 (3个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药品监督与管理、医事法学) 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 2个本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情报学4个研究生学科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一个。学院还先后在深圳、重庆、天津、湖北等地建立了多家教学、科研基地。现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424人。几十年来学院始终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 能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10年公共管理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 《中国大学评价》连续5年将我校该学科评为A++, 排名第二。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卫生部、卫生厅 (局) 及大型医院的领导者和骨干。

学院是国内卫生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机构, 是国家卫生信息化标准研究基地之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村卫生政策与管理、基本医疗保障、医院及护理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信息资源管理多个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 (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其中重点项目1项)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卫生部等各部委及省市科技计划课题287余项, 国际合作项目21项。2004年以来获省 (市) 科技进步奖26项, 中华医学奖3项,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 其中SCI (SSCI) 收录文献45篇;出版专著15部, 主编 (副主编) 各类教材52部。学院在卫生管理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为各级政府决策所采纳, 为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了依据, 形成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是国内最大的卫生管理培训机构和主要的咨询机构。1982年以来, 依托卫生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培训了9300多名卫生行政部门、医院、CDC、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参与了“医改”系列决策的咨询工作, 以及世界银行等多个主要项目的咨询。

卫生学院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对我院大一、大二在校学生按《标准》要求, 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6个项目的测试。两个年级学生受测人数情况见表1, 受测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均为良好。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体质健康测试、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并进行归纳整理。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0.0软件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进行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原理, 运用因子的特征值、因子负荷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料, 运用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 (见表2)

2010年测试了我院2 193名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等6项指标, 男、女生平均测试总分分别为68.6分和74.5分, 标准差除肺活量指标较大外, 其他均较小。除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测试总分的偏态系数小于0 (呈负偏态分布) , 其他指标的偏态系数均大于0, 说明样本呈正偏态分布。峰态系数均大于0, 说明指标分布趋向比较陡峭。我院男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和台阶测试成绩比女生好, 但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和测试总分这3项成绩比女生差。说明男生耐力类项目成绩比女生好, 女生在柔韧、力量类项目和速度、灵巧类项目上成绩比男生好。

2.2 我院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比较

为了探求我院不同年级学生体质水平的现状及其规律,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个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进行比较。具体见表3。

(1) 身体形态变化。大一、大二男、女生的体重均值分别为0.379、0.717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女生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男生的身高均值为0.309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生身高无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女生的身高均值为0.001 (P<0.01) , 说明不同年级女生身高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2) 身体机能变化。大一、大二男生的肺活量均值为10.514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生肺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女生的肺活量均值为0.000 (P<0.01) , 说明不同年级女生肺活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3) 身体素质变化。大一、大二男、女生的台阶试验指数均值为0.363、0.053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女生台阶试验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即耐力类项目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男生的坐位体前屈指数均值为0.164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生坐位体前屈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即柔韧、力量类项目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女生坐位体前屈指数均值为0.042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女生坐位体前屈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柔韧、力量类项目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男生1分钟跳绳指数均值为0.661 (P<0.05) , 说明不同年级男生1分钟跳绳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速度、灵巧类项目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女生1分钟跳绳指数均值为0.000 (P<0.01) , 说明不同年级女生1分钟跳绳指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即速度、灵巧类项目能力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结果呈正态曲线分布, 女生身高、肺活量、速度、灵巧类项目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表明女生在身体形态、肺活量、速度、灵巧方面有显著发展, 符合同期大学生体质研究情况。女生在耐力类项目上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女生在有氧耐力的发展上停滞不前。在体育课内外应加强有氧耐力的练习。男生耐力类项目和柔韧力量类项目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男生有氧耐力和柔韧力量的发展较差, 建议男生在体育课内外应加强有氧耐力和柔韧力量的练习。

2.3 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影响因子,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归纳学生体质促进的潜在因子, 从而探讨我院学生体质结构差异, 见表4。

如表4所示, KMO测度检验值是用于衡量一组变量的相关程度的值。一般说来, KMO值越高 (接近1.0时) , 表明变量间的公共因子越多, 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1]。学生体质测试指标的KMO值在0.665~0.870之间, 指标值介于指标样本评价的中等与较好的等级之间, 表明各级指标样本大小符合要求, 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

Bartlett球体检验表明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 如果是单位矩阵, 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一般说来, 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水平值越小 (<0.050) , 表明原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 如果显著水平值很大 (>0.100) , 表明数据可能不宜于因子分析。学生体质测试指标样本的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水平值均为0.000, 均小于0.050, 拒绝了虚无假设, 不可以把相关矩阵看成是一个单位矩阵, 因此, 表明变量之间有相关性, 即有共同因子的存在, 肯定了因子分析的适用性[1]。

先将6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变量标准化, 建立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后用SPSS软件输出结果, 计算出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5。

根据统计原理, “贡献率反映了前n个主成分合起来提供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百分比”[1]。从表5可以看出, 3个主成分最小特征值1.842>1, 方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224%, 说明这3个主成分能基本提供学生体质测试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所需要的信息量, 具体见表6。

从表6可知, 第1主成分共性因子身高体重指数为负数, 其余项因子为正数, 说明第1主成分支配身高、体重、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的作用, 其中身高、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因子得分大于0.1, 因此, 第1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释为身体机能发展因子。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肺活量体重指数为负数, 其余项因子为正数, 说明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支配身高、体重、肺活量、身高体重指数、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的作用, 其中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的因子得分大于0.1, 因此, 第2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释为身体形态发展因子。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身高、体重、肺活量为负数, 其余项因子为正数, 说明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支配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的作用, 这5项因子的得分均大于0.1, 因此, 第3主成分共性因子可以解释为运动素质发展因子。

我院学生体质测试水平受3个主成分共性因子影响, 权重构成:身体机能发展因子 (3.094) 、身体形态发展因子 (2.032) 、运动素质发展因子 (1.842) , 累计贡献率达86.224%。3个主成分共性因子中身体机能发展因子和身体形态发展因子起主要支配作用, 说明营养膳食结构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起关键作用, 应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再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改善身体的机能和形态, 使学生的体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我院男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成绩比女生好, 但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和测试总分这3项, 男生比女生差, 即男生在耐力类项目成绩要比女生好, 女生在柔韧、力量类项目和速度、灵巧类项目成绩上成绩要比男生好。

(2) 我院女生在身体形态、肺活量、速度、灵巧方面有显著发展, 但耐力类项目无明显差异, 应在体育课内外加强有氧耐力的练习。男生在有氧耐力和柔韧力量的发展较差, 应在体育课内外加强有氧耐力和柔韧力量的练习。

(3) 我院学生体质测试水平受3个主成分因子影响, 权重构成:身体机能发展因子 (3.094) 、身体形态发展因子 (2.032) 、运动素质发展因子 (1.842) , 累计贡献率达86.224%。

3.2 建议

3.2.1 开展职业体育教育

在医学院校开展职业体育教育, 能更好地体现出学校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全面掌握医疗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 通过对体育技能的掌握, 既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锻炼强健的体魄, 又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如太极拳就是康复性的体育技能, 可作为必修内容, 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 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 掌握健身运动中预防疾病和康复保健的知识和方法。

3.2.2 正确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知识的传授, 又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正确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3.2.3 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大课堂”, 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的任务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巩固、扩展和弥补。因此, 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其养成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卫生学院 第8篇

信息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掌握对信息工具的利用方面的技能,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对各地卫生高职院培养的医生提出了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养与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医学生的信息素质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1]。医学生需要广泛捕捉各种信息以确定病因, 把握准确的治疗方向;需要将互联网技术熟练地运用于医学信息领域, 利用计算机进行患者信息系统的建立、简单的软件程序开发等;医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应该具有主动性与准确性, 采用合适的检索程序与工具, 对信息进行判断与归纳, 例如建立个人专业的信息数据库, 利于日后医疗课题的研究与分享。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风向标, 正确的道德观有益于整个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的维持。

信息素质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医学理论与治疗技术上体现着各学科的融合, 社会对医疗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必备的素质, 有利于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动向, 更有利于医学领域的进步。

二、卫生高职院医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 对信息素养教育缺乏重视

我国在信息素质教育上相关的政策不够成熟与完善;在高职院校中缺少系统的领导与组织, 大部分院校对环境建设投资较少, 教育设备过于陈旧;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 对课程内容不够重视;缺乏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对医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的方法与效果没有进行科学评估。

2. 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现阶段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普遍较差, 不能适应医学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与技术的培养与提高。

三、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分析

1. 端正思想、完善政策

提高卫生高职院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 首先要从思想入手, 利用各种途径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利用校园的文化氛围与论坛、广播等多种传播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 让更多的医学生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卫生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当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之中, 配合学校网络中、教育管理部门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教研室, 建设完备的信息素质的课程培养体系[2]。

在宏观层面, 我国教育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政策来支持卫生高职院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明确的将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要求, 并做出相关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教育的监督, 这有利于协调卫生高职院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2. 强化教师的信息意识

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与效果, 对教师的信息意识进行强化与培养是卫生高职院素养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信息化, 并在学生素养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知识获取与利用。要有效的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化, 摒除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角色转换, 对教育进行适合的变革, 要全面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有针对的进行学生素养提升。

3. 将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

美国有很多图书馆与专业教师进行学生素养教育的案例, 以信息素养与专业结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传统教育的变革, 实现了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素养教育为拓展的教育模式, 两者共同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互相沟通、各取所长。

医学院的学生对医学实际需求比较高, 单方面的进行素养教育效果不大, 巧妙的将素养教育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潜移默化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 长期以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4. 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本身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与高科技设备, 利用图书馆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型网络教育是普及高职院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必须加强图书馆自身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另外, 要提高管理员的专业素质,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图书馆管理措施, 实行管理资格认证, 这有利于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5. 加强医学生实践岗位培训

开展完善的医学生职业岗位培训, 在医学生在课程教育之余有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实践, 卫生高职院校应积极的与医疗单位进行合作, 给予广大医学生培训的岗位与机会, 医疗单位可以提供相关的设备, 医学生利用高学术水平与科研水平对医疗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 这不仅有利于合作单位与医学院校的长期合作, 还能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对卫生高职院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社会与相关教育部门的协作与坚持, 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对我国今后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内涵, 论述了高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高职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 对我国卫生高职院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 并提出培养我国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的几点策略, 为今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质教育,高职医学院学生,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侯露露.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新乡医学院, 2012.

卫生学院 第9篇

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的建设意义, 是将传统一卡通应用彻底与数字化、信息化校园进行整合, 为“无形”的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添加上一双“有形”的双手, 真正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与必要的保障[1]。

第一, 通过建设“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 可推进学院统一化、标准化管理方式, 打造开放与包容的数字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 进一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数据传输网络化、用户终端便捷智能化、商户和学校费用结算管理的集中化。

第二, 借助“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避免各部门多卡应用, 实现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

第三, 借助建设“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 实现与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系统平台实现对接, 在此基础上, 实现教职工、学生数据的互联互通及数据及时交换, 形成宏观、微观综合数据查询与信息挖掘等。

第四, 借助“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与支付系统 (包含银行卡、现金、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相对接, 实现多渠道的自助圈存手段与方式, 以满足校园内各类消费, 方便家长对孩子在校生活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2 系统建设基本原则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工程要求在设计中采用成熟、先进、可靠、安全的技术, 同时考虑到功能需求的变化和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整个系统具有可提升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规划, 总体设计, 分布实施。

通过总结当前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经验, 吸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学院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建设遵循十六字方针, 即“全面整合、数据先行、管理导向、定制开发”[2]。

3 系统设计遵循的十大基本原则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总指导原则:总体设计原则、架构合理性原则、功能完备性原则、高效稳定性原则、技术领先性和发展性原则、实时性原则、高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应用扩展性原则、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4 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

4.1 三级系统平台架构

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的系统架构采用三级平台结构的方式:数字校园中心——银行、教务、财务、校园卡管理中心作——各应用系统, 这三级平台。

一级平台包括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门户系统。

二级平台包括银行网络系统, 通过专网线路与圈存前置服务进行连接, 实现用户的实时圈存等。

三级平台是各种应用子系统和与校园卡相关联的其它应用子系统。

4.2 网络运行平台设计

在校园网上划出供其运行的虚拟专用网 (VLAN) , 并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 通过网络实现跨校区互连, 在校园网上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4]。

为提高系统安全性, 尤其是部分金融服务的子系统 (如圈存) , 同时需要铺设部分专网, 利用路由和软件交互方式实现网关切换。

本智慧校园一卡通系统中将TCP/IP协议和无线通信技术2.4/5GHz、433MHz等多种协议, 在系统网络建设结构中, 提高了建设的灵活性、安全性、可维护性。

5 本项目建设实施中的创新型应用范例

5.1 使用广泛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本系统建设的重要通讯手段

在POS消费终端中引入了2.4GHz/5GHz通讯手段, 结合覆盖全校园的无线WLAN网, 使用AC控制白名单加专用SSID隐藏加密通道方式, 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及私密性, 同时在食堂等重点场合配置专属AP, 保证在高峰时段时使用的通讯稳定性, 不同于其他设计产品方案, 本系统的设计思路将校园网基础建设与一卡通专网建设整合考虑, 即节约了建设成本, 同时有大大提升了对网络监管力度与保障, 同时配备了大量的手持移动POS机, 方便后勤工作人员的便捷收费, 实现“想刷就刷”。

使用433MHz频段的无线专网技术, 应用在洗浴POS管理系统与房间门锁管理系统中。在学生公寓的独立卫生间内, 考虑到学生公寓无线网络环境的复杂性, 结合实际通讯需求, 进入了433MHz无线通讯技术手段, 即在走廊内部署433MHz基站通讯段, 实现了一台基站可管理一个楼层的中转模式, 大大减少了布线成本与后期的维护工作, 实现了全部的一卡通设备的可管可控的低成本建设模式。

5.2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技应用实现

传统的一卡通运营模式中, 管理人员作为一个关键节点, 承担着很多辛苦的工作, 但即使做的再多, 也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一卡通组成部分, 实现对学生的全天候服务, 解放管理人员, 提升服务品质, 实现真正的24小时系统服务, 结合本院的实际特点, 定制化开发了智能终端APP应用程序, 全功能自助补换卡机, 自助设备及维护保修系统 (移动端整合在APP中) , 综合系统监控平台等。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与应用, 大大的方便了师生及管理人员, 保障了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5.3校园一卡通与城市一卡通的双卡合一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在手, 走遍苏州”的生活方式, 经建设方与苏州市民卡公司洽谈, 达成了在苏州市民卡B卡的卡片基础上, 开放部分扇区整合进入校园卡功能, 虽然在卡片的开放性上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但是却能真正的实现师生的双卡合一, 得大于失。两卡合一, 功能独立, 安全管理, 方便使用, 值得推广。

5.4 与数字化校园的底层对接

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与一卡通平台的整合对接, 实现了基于数据库的底层交换技术, 使智慧校园一卡通即是一个主体独立存在, 又能成为整体数字化校园的一个信息源切入口, 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大融合。

6 结论

我院数字智慧校园一卡通建设, 从设计规划到论证修改, 再到招标建设、实施, 功能的改进与建设, 前后共经历了近三年时间, 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打磨一个细节或者是更完美的将技术想法呈现出来, 作者作为方案设计人与建设参与者, 希望与大家分享其中, 其中还有很多改进与不足之处, 再行撰文探讨。

参考文献

[1]田丽.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校园一卡通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5 (S1) :530-535.

[2]胡蓉.校园一卡通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7) :404-406.

[3]宗薇.一卡通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5) :35-37.

卫生学院 第10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知网有关体质健康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体质健康,数据库,学生”,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

1.2.2 模型设计法

设定系统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数据全部输入系统中,由计算机运用相关软件自动生成数据。系统具有保存历史数据及查询功能,用于记载学生历年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数据。

1.2.3 系统分析法

通过学院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的录入与生成,分析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体质状况,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体质监测指标体系,科学与客观地掌握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状况与发展变化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健康基本参数设置系统

身体形态数据:身高、坐高、体重、胸围、皮脂厚度等。生理机能数据:肺活量、脉搏、血压、心电图、哈佛台阶实验、视力等。身体素质数据:立定跳远、纵跳、闭眼单足立、反应时、握力、50米、800米等[3]。心理测试数据:心理量表测试性格特质等(见图1)。

2.2 体质健康数据管理系统

体质健康数据输入系统提供了简便、快捷的输入数据的方式:人工输入与测试仪器自动输入。在人工输入方式中,系统提供了对话框方式与列表框方式两种输入方式。在列表框方式中,系统提供了类似于EXCEL的数据录入功能,可以剪切、删除、保存、添加、导出、编辑、导入、还原、查找、复制、粘贴等,对输入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友情提示,在体质健康数据输入时,可以自由进行个性化的输入方式选择、数据管理方式选择等软件配置[2]。测试仪器自动输入方式,只要开启自动输入键,学生在各项仪器上所测试的有关数据,可以自动输入计算机统计,并自动显示。体质健康数据输入可使用数字和代码形式,通过相关界面进行数据人工录入与自动导入(见图1)。

2.3 体质健康数据应用维护系统

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评价,提供统计项目齐全、图文并茂的统计分析结果,充分反映学生的体质发展水平,客观评价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数据分析包括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和百分位数等,运用有关软件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统计计算结果被储存到统计数据库中,可以方便的访问和打印数据库中的数据。该系统的安全保护性能良好,操作权限具有层次性,能动态提供相应的操作功能。系统具有保存历史数据及查询功能,用于记载学生历年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数据[4]。另外,系统还具有自动升级与自适应的系统内部维护功能(见图1)。

3 讨论

3.1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功能

3.1.1 记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现代体质学认为,体质代表人的全部身心状态,它通过体格发育、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心理、情绪、行为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来体现,并且受到遗传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5]。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表中,设置了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状态方面的有关项目,每学年测试一次,三学年共测试三次。通过测试真实地记录学生体质健康的各项数据。

3.1.2 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本院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状况,重新审视体育课程教学大纲,通过修订体育教学计划、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与标准,增加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权重等途径,科学地实施体育课程教学,促使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重视技术传授向重视体质健康方向转变。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所反映出的体能薄弱的项目,指导学生全面提高体能水平以及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6]。

3.1.3 开展体质与健康研究

随着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体育科学研究理论的不断创新,对人体形态学的研究已逐步摆脱相对静止的研究状态,比较重视人体运动活动的研究,从定性的形态研究发展到定量的形态研究。随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形态计量学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体质与健康研究,“用哪一层抽样的测试数据作为基础计算形态计量学参数值”[7]。除了形态计量学,生理学、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都在向体质与健康研究中综合渗透,起着直接与间接的指导作用,初步形成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即体质与健康研究。

3.2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应用

3.2.1 开展体质健康咨询

可以长期地、连续地测试与观察学生个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可以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等方面对个人、班级、群体进行体质健康咨询、诊断与决策。可采用设置学生体质健康咨询网页与体质健康咨询中心的方式,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该平台提高测试工作效率[8]。体质健康咨询网页包括健康教育、卫生保健、运动指导、体质监测等栏目,及时网上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质与健康方面的问题。体质健康咨询中心的职能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和少数因体质差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校园内开展体质健康现场咨询活动等。

3.2.2 开设运动保健课程

可以针对学生体质与健康实际情况,开设运动保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常见运动疾病判断与治疗、医疗体育的特点、常用方法和原则、急性和慢性运动损伤处理方法与程序、运动急救方法与程序、自我监督、自我保健按摩、合理的营养方法、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和适宜项目的选择等。通过开设运动保健课程,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原理与方法,掌握运动实践方法,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整体水平。

3.2.3 设计健身运动处方

可以根据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开出对应的“运动处方”,主要包括运动范围、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监控及调整等。指导学生在自主体育锻炼中掌握控制运动量的方法,学会在运动中检测与评价自身运动水平,做到安全、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根据参加健身锻炼的个体状态不同,制定出适合个人状况的运动程序。在设计健身运动处方时,增加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诊断标准,其目的是使锻炼者在锻炼中自我观察、自我监测与自我调节,以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运动负荷,以产生最佳锻炼效果。自我监控指标一般为锻炼后的主观感觉和简单易行的生理指标(心率、呼吸差等)。

3.2.4 体育课程成绩考核

为体育课程成绩考核提供参考。体育课程成绩单中应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龄、重要病史、脉搏、血压、肺活量、身高、体重、健康评价、体育成绩、体育爱好及运动特长。成绩单由体育教研室印制,任课教师每学年填写一次,放入学生体质与健康档案。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运动特长、所达到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等级;又能反馈学生的健康信息。

3.3 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实施

3.3.1 提升体育师资队伍水平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与研究者。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培训,熟练掌握体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确保操作规范与测试质量;学会指导学生参与体质测试的方法;不断提高组织学生体质测试的能力;培养运用计算机对学生体质与健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研究能力。

3.3.2 增加体质健康研究经费

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需要购买使用方便、精度高、质量好的仪器设备,设立专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场所。因此,加大学生体质健康专项经费投入,拓宽研究经费来源是关键。可通过学校增加专项经费;申报校内与校外、纵向与横向课题研究获得立项经费;根据学校实际,为企业集团职工、社区居民体质健康测试有偿服务,获得经费支持等途径。

3.3.3 保证体质测试数据精确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必须实施规范操作,严格按照《中国国民体质测试细则》要求进行,保证体质测试数据的精确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的功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质数据库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杨焕粟.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与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

[4]李为敏,肖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

[5]李恺宪,窦丽.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7,4(8):935-938

上一篇:健康风险评估下一篇:姿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