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定位的女性

2024-06-11

寻找定位的女性(精选9篇)

寻找定位的女性 第1篇

关键词:《羽蛇》,女性,生存空间

“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一篇随笔的篇名。在这篇随笔中, 她提出一个寻找女性及其文化传统的问题。徐小斌《羽蛇》就是一篇追溯女性文化传统的小说。作品绘制了一部宏大的女性家族史, 跨越了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 叙写了五代女人的孤独生活史。作品选择细腻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意图通过讲述女性抗争的命运史来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共同宿命:无依无靠、孤独漂泊。

一、母系家族:复制与颠覆的矛盾

女性主义批评家主张返回到“俄狄浦斯情结”形成之前的状态, 来重建“母权制价值观”, 意图“用这种理性化了的母性引语来探求一种强大的文学母系血统, 也用来否定批评话语中的敌对方法” (1) 。徐小斌曾谈道, “实际上, 我写了母女之间一种真实的对峙关系, 母女说到底是一对自我相关自我复制的矛盾体, 在生存与死亡的严峻现实面前, 她们其实有一种自己也无法正视的极为隐蔽的相互仇恨。 (2) ”

《羽蛇》以几对母女关系来传承女性家族心灵史的内在矛盾:玄凕与若木;若木与羽、绫、萧;梅花与安小桃;沈梦棠与金乌;孟静与亚丹、绫与韵儿。她们都是美貌而聪慧的女子, 倾城的美貌却映衬着她们惨淡的人生。玄溟, 一名没落的贵族小姐, 从小将女儿若木打扮成自己当年貌美、识大体的大家闺秀, 有着出惊人的相似的执念和强势;羽如若木般, 有着同样叛逆的性格, 甚至更为乖戾, 杀死弟弟来意图获取母爱;梅花与安小桃有着机智巧谋, 同样踏上小偷的路途, 安小桃比母亲更甚, 成为一个聪慧的小偷美女;沈梦棠与金乌同样秉性, 执著于自己的理想, 愿意付出一切, 甚至是生命等等, 这无疑是一种属于母系特性的复制。然而, 母女之间的复制相伴随的是相互的控制与反控制。如玄溟她一手操纵女儿的婚姻大事, 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女婿的认同;若木在被母亲发现与男孩玩“性游戏”时, 母亲转而变得恶毒暴戾, 而若木用死的决绝来反抗母亲的惩罚, 这件事成为母女之间永远的隔阂, 无疑是女儿对母亲强权的一种反抗。羽作为若木第三个女儿, 由于弟弟的出生和夭折, 而若木恶毒与冷漠地对待, 她选择了逃离, 方式比若木更决绝, 以赎罪的姿态完就自身的生命。母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自我复制与颠覆的张力, 作为母亲血缘延续的女儿, 在宿命中沿袭着她们母亲的显性特性, 但在这过程中出现过与母亲相背离的性格甚至可以说是偏执、乖戾, 是母亲性格的隐形面——对命运的最原始叛逃本能。母亲的显性与隐性面通过血缘遗传在女儿身上, 以更为执著而决裂的方式不断地裂变成长着。在针锋相对的母女关系中, 无时不表现出来自女性最原始本质内在的矛盾冲突。

二、生存空间:男权世界下的异化

“一个女人只为女人, 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定命, 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而是人类文化整体, 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 (3) 在小说中, 有着原始意蕴的名字总是带着某种神秘的隐喻:羽蛇, 象征着太阳的图腾;金乌, 金色的乌鸦, 是太阳的别称;若木, 古老的神话中太阳旁边的树等等。但太阳, 自古以来象征着阳刚的男性, 那么男性就是权势、地位等的代名词。作者以男性权威的模式来力图建构属于女性的话语世界, 强调羽蛇是太阳, 是属于女人的阴性质的, 可以看出这个阴性太阳的家族史与中国男性历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希望重构与男权世界相对立的女性世界的权力话语。

(一) 畸存

在作品中, 母爱栖息在男性权威世界中, 女性越想维持母性的神圣, 越不得不依靠男性的权威。因而母亲化身为男性权力的代言人, 母女关系不可避免从继承相依转而为对立反抗, 矛盾焦点转而成为控制与反控制, 复制与颠覆的胶着状态。“‘母爱’可以毁掉女儿的青春、心智和爱情, 因为‘永恒的母亲’已经成为正确的象征, 在毁掉女儿之后在公众面前赢得掌声。” (4) 这里, 母爱变成了魔咒, 成为辅助男性权威压迫女性的精神枷锁。玄溟因婚姻的不幸, 被丈夫冷落、守活寡, 在家道中落时代替丈夫主掌大权, 拉扯着一对儿女。在封建家族的传统下, 玄溟毅然成为男权的象征, 成为家中权威的象征;若木因孤僻高傲的心性, 被丈夫嫌弃, 转而将母爱变成强势对女儿的压制。当玄溟将象征“母权”的纯金挖耳勺送给若木, 若木变将“母权”的专制蛮横以更加可怕暴戾的方式付诸于对羽的身上。母权的自我复制和沿袭, 就是“病态的女巫式的变形的生命, ……本身就带有毒剂, 拥有伤痕累累的灵魂, 使虐待成为生存的条件。” (5) 玄溟对若木, 若木对羽, 昭显着对母爱神圣的颠覆, 母爱最终成为母权, 这是母爱寄存在男性权威下的生存畸变。

(二) 叛逃

“孩子都有强烈地回到母体中的愿望……但同时, 也包含着对母亲的恐惧, 这种恐惧首先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和独立意识的那种依赖关系的结果,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 就必须割断与母亲的联系” (6) 。“生而为女”的命运, 让羽承受着对母亲的依赖和恐惧双重煎熬;随着母爱畸变成无可理喻的母权, 叛逃成为必然最终的结果。那么, “杀死弟弟”的隐喻是羽隔断母系血缘的唯一途径, 冷漠、孤僻成为羽拒绝异化的母爱, 亦是拒绝男权世界的控制。其他“儿女情感”亦是一场对男性世界的叛逃, 如金乌选择追寻母亲的足迹, 其实是延续母亲特立独行的心灵追逐, 杜绝于男性世界的自由;安小桃继承了母亲的智慧与美貌, 但以美貌迷惑男性, 玩弄感情, 抓住男性的弱点来赢取叛逃的胜利等。那么叛逃后的结局如何?羽的命运诠释了属于女性的最终归宿。羽因“失爱”而“反叛”, 为“救赎”而“逃离”, 开始了一生寻“爱”之旅。命运途中, 羽希望金乌能给她最纯真的母爱, 但“金乌”也在“失爱”中追寻母爱;“西覃山”, 羽用生命和鲜血去换取那副精美绝伦的刺青, 因为女性始祖夏娃受诱惑偷食禁果, 让人类生生世世背负罪孽。那么羽的救赎意义是为了偿还对男性世界的最原始的罪孽。然而, 对“金乌”的追逐和对“圆广”的献身, 只不过是在寻找暂时的母爱替代, 最终羽做了脑部手术终将成为男权世界下的俘虏。但如此无灵魂的妥协最终让羽沉默失语, 死亡成为她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可见, 叛逃不过是一场游戏, 依旧指向对现实的无奈回归。

三、最终归宿:孤独漂泊的双重隐喻

萨里·J·肖尔茨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女性个体与她身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放置在文化背景之下去理解, 教育将女性被改造为淑女的行事作风, 女性的天性也随之被抹杀殆尽。在社会的约定俗成的关系中, 女性被标上“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等光环, 而女性只能朝着这些光环去改变自身的角色意识, 取而代之的是性别意识的优势地位。男权世界下的女性是按照男性权威的统帅而慢慢形成所谓的女性气质, 而天性使然的本真却在现实中慢慢地退去。因而, 为了顺应社会的规约, 女性不得不戴上面具, 生存在男性权势之下;若不认同或违背这个规约, 那么就如真性情的羽一般, 注定飘零孤独的命运。天性使然的羽, 从一出生以来就不被世俗认同:不被父母喜爱, 不被姐妹喜爱, 不被老师同学喜爱。甚至在爱情面前, 她依旧保持坦坦荡荡的“天性”, 而不被男人喜爱:“无论是我, 还是那个你很爱的人 (烛龙) , 还是所有的男人, 都很难进入你的世界。不, 不是很难, 是根本不可能, 哪个男人也不敢要你, 你让男人恐惧”。 (7) 让男人恐惧的恰恰是, 羽与生俱来的尚未被世俗污染的“女性”本真。为了寻求心中的母爱, 她犯下男性世界公认的罪责“杀死弟弟”。但在作品中, “杀死弟弟”只是挑战男性世界权威的比喻, 这也成为她一生的为之赎罪的缘由。一生在寻爱, 一生在赎罪, 羽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然而, 献出生命并不能让羽获得女性最真的爱, 获得男性世界的宽恕。究其缘由, 独独是她身而为女性, 保存着真女性的特点, 才惨遭男权文化的谴责与折磨。叛逃的最终结果是:无所依靠, 注定飘零。而作品中称之为“正常人”的女性, 她们戴上面具, 最终与面具合二为一, 获得男性文化的认可, 却缺了女性之真, 畸存在男性权威之下。心的丢失, 同样造就了她们心的无所归属。女性的最终归宿:孤独漂泊, 不仅是生的孤独漂泊, 更多的是是心的无所依靠。

作者从女性视角描写女性命运史, 以神秘化的隐喻方式来呈现出一幅女性在爱与被爱, 救赎与被救赎中之间痛苦挣扎的心路史, 展现女性家族史的自我觉醒与挣扎, 反映当代女性无力无助无奈的飘零宿命。因而, 其昭示的对女性本性情的追溯与探寻, 试图找回属于女性的“我们母亲的花园”的精神世界, 却是值得深思的。

注释

1[1]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22:259.

2[2]贺桂梅.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录[J].花城, 1998 (4) .

3[3][法]西蒙波娃, 桑竹影, 南珊译.第二性—女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23.

4[4]贺桂梅.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录[J].花城, 1998 (4) .

5[5]西慧玲.女性悲剧的解锁者——徐小斌系列女性小说探析[J].当代文坛, 2001 (5) .

6[6]艾弗洛姆, 孙月才, 张燕译.人之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87.

摩尔:在规模与效益中寻找定位 第2篇

摩尔的存在,在西方曾催生了号称“天生购物狂”、“为购物而生”的购物人群。有关资料显示,在日本,“摩尔”的店铺数仅占1%,但它们却创造了全国3500亿美元零售总额的大部分。在美国,MALL已经占有50%以上的零售额,年营业额超过1万亿美元。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摩尔所倚重的特质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

摩尔在中国的现状描述:从北京的金源Mall到深圳的华润万象,摩尔的经营者在创造了足够大的产业规模之后并没有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经济效益。用媒体的语来说就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雷声大雨点小。

问题在于:中国哲学一向讲究“有”即“无”,当摩尔号称定位在“全客群”上时,当摩尔力图证明自己可以满足每个目标顾客的需求时,更多的顾客对此心存疑惑:我是否可以和我年龄相差一倍的长辈在同一个地方买到同样称心如意的商品?

摩尔如何塑造自己的个性?让每个成员都相信自己能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巨人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

尽管摩尔拥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但是如果摩尔不能整合资源,创造出足够强势的自有品牌,为其主力店、二级主力店、特色店营造、提供足够浓厚的盈利氛围、吸引到足够的客源创造盈利渠道的话,摩尔又如何去影响周围的商业地产?更何况提升到“城市名片”、“成为城市的客厅”的理想高度?金钱盛宴下,摩尔这个巨人又能走多远呢?

值得深思的是:对摩尔而言,规模是否就是效益的代名词呢?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关系呢?什么样的定位才是摩尔真正的效益来源呢?摩尔如何善用其先天特征创造出真正的规模效益呢?

一、规模 ≠ 效益:

曾经有国内摩尔商家得意地宣称:顾客要靠地图才能进行购物、顾客走进摩尔三天三夜都不要想出来。

问题是:这是顾客所需要的吗?他们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花在摩尔里面吗?或者,投入这些时间、精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能够为他们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些价值或好处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吗?

庞大的规模下,摩尔承载、创造了诸多错综复杂的信息,

我们来看看海量信息中顾客所面临的困扰:

※顾客的大脑会失去焦点

我们来看看20世纪70年代的一组国外的统计资料:

过去30年所产生的信息要比先前50的所产生的还要多;

所有出版物总量每隔四五年翻一番;

《纽约时报》每期所包含的信息要比十七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可能接触的信息还要多;

全球每天所出版的图书超过4000种;

普通白领工人一年要用掉70公斤的复印纸,这是十年前消费数量的两倍。

注意力也成为了一门经济,弹丸大小的眼球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在摩尔中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商品,它们带来了无法计数的信息。顾客第一个感觉往往是:大。第二个感觉:全。

大而全的信息是顾客真正想要和追求的吗?还是让顾客觉得麻烦或多余的?

※顾客的时间、精力与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像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我们每天要接触那么多的信息与数据,但是很多情况下,受生理和思想认识的局限,记忆更是善于选择的,无法处理无穷无尽的刺激物。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无意识中为我们进行筛选:我们更倾向于听到与我们早已储存好的信息,或我们本来就相信的资讯相一致的信息。

沟通的意义在于得回馈。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跟我们内在的自我相统一,当我们环顾四望时,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向外投射的自我。

如果把以上的“我们”看成摩尔的目标客户群,我们可以看到:顾客的时间、精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也许他们并没有对摩尔报提供的海量信息有什么反感,但同时,他们也漠不关心。其原因无非是:这些信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回报呢?

摩尔需要什么样的商品系列广度与深度组合来达到最小的投资、最大的收益?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尽管那些坚持四处寻觅、把购物当成娱乐的顾客会指望从庞大的迷宫般的摩尔中发现什么,但不太热衷此道的顾客却常常觉得同样的摩尔格局让人兴趣廖廖,望而生畏。还有部分时间紧迫的顾客选择了更为昂贵的便捷道,去便利店或路边的士多店进行购买。对另一部分时间紧张的顾客而言,他们可不想把宝贵的业余时间和周末都打发在摩尔里。

寻找品牌故事的中国女性 第3篇

在过去五年里,欧洲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疲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则显得尤为出众,胡润报告指出,中国现在拥有超过100万名百万富翁(最低资产为160万美元)和超过63000名超级富豪(最低资产为1600万美元)。

同时,从贝恩公司的评估报告可知,中国消费者已是顶级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比例达到全部奢侈品消费的25%,这一数字甚至超过美国的20%,而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女性消费群体。

2012年,一份投资银行CLSA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女性奢侈品消费的份额已经占总份额的45%。这一数字虽然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不可否认,女性消费者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女性成消费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有较大提高。在一份世界上最富裕女性企业家的名单里,中国占了排名前20名中的11名。

在中国,除了那些超级亿万富豪,富裕的中产阶层女性也逐渐成为主流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根据全球广告公司BBDO(中国)一份关于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可知,年轻的新婚夫妻中,女性高级人才的工资水平比男性伴侣更高的比例已经达到26%。据BBDO的另一份报告得知,中国女性对职业的追求非常高,而男女对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存在差异性。

除新发现的购买力之外,女性还可以通过奢侈品的消费来提高自我满足感。在一份BBDO(中国)关于对女性拥有奢侈品情况的调查报告得知,女性获得奢侈品的途径已经从主要由男性赠送而逐渐转变为自行购买。事实上,现在一名普通的中产阶层女性也愿意花费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来进行奢侈品消费。

Chanel在许多调查中都被认为其在奢侈品消费细分市场中是最受青睐的品牌,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新一代经济独立的中国女性能够在可可香奈儿的故事里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一种能够克服生活巨大挑战的成就感。

两极分化现象

为了研究中国中产阶层女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BBDO发现了一个现在被称之为“两极分化现象”的规律,它揭示了中国女性更喜欢购买价格区间比较极端的品牌。具体来说,一方面她们喜欢购买谁都可以负担的价格的品牌,比如Zara、H&M、优衣库等;另一方面她们也乐于购买价格非常昂贵的奢侈品,比如LV、Dior、Gucci和Chanel。然而对于中端品牌,Zara或者Gucci、Chanel那样受青睐,不管是手袋、鞋子、服装甚至是一些时尚饰品,这个规律同样适用。

该机构研究表明女性消费最看重的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在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中,品牌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如果奢侈品牌不全力提高各方面的优势,如产品质量、产品文化和零售经验,那么将无法有效提高品牌实力与竞争力。

重视精神需求

多年来,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多种渠道接触而获得的讯息,中国消费者已经变得比以往富有见识和经验。最新一份KPMG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中表示,2012年一个普通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已经了解多达59个品牌。不仅如此,他们选择奢侈品的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依然是品牌所能体现的社会地位,这占市场份额的32%。而“欣赏”或“自我奖励”这些因素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有较大增长。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已从一味追求大品牌,逐渐转变为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欣赏一个品牌的工艺,历史和品牌背后的故事。根据贝恩公司的研究,65%的消费者对于随处可见的奢侈品的购买欲望有限,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一些城市则更为明显。

当然,中国女性正使这个趋势变得愈加复杂化。根据BBDO对于中国富人阶层的调查,其中65%的女性认为自己引领着时尚设计的潮流,而这个比例在男性中只有57%;相较于56%的男性,有60%的中国女性认为她们了解某些品牌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在中国,一些奢侈品牌展现品牌内涵、传递品牌生活方式的营销手段在逐渐走向成熟。奢侈品不再仅仅是供应商的商品,同时也扮演着中国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人,如LV的航行展览、Chanel的文化展以及卡地亚在北京故宫的演讲等。

寻找“绊脚石”,定位教学目标 第4篇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以下两个问题的概率较高,且称它们是教与学的“绊脚石”,即:一是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写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正如建房打地基一样,写字要从小学一年级着重抓起。《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了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多年来,学生掌握的这一基本技能不容乐观,大部分人的字要么龙飞凤舞,要么呆板僵硬。其实,字的好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起一定性的作用。上海市曾经就“写字教育”与学生成绩好坏的关联做过一项调查:写字优的学生,语、数、英三科得优的概率为76.2%;写字差的,三科得差的概率为80%。郭沫若先生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人……”究其现状, 很多学生的坐姿和执笔方法是千奇百态,这些学生所写的字普遍很差;还有很多学生受各种媒体影响,只追求作业的正确率,忽略了书写端正与规范性,学生的书写能力逐渐下降。针对这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探讨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注重点面结合,激发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很难接受枯燥无味的写字教学。 在进行基本笔画教学时,学生只需明白大概的要求,如起笔、行笔、 收笔的不同要求及简单写法,无须花费很长时间来打磨基本笔画的写法,否则会影响学生写字兴趣;在讲解写法时,适当穿插趣味性故事或游戏,也可以举反例,让学生自我进行比较,辨别美丑,体验成就感,在保证自我提高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个人书写风格。

(二)规范书写姿势,强化写字基础

错误姿势容易影响学生身体发育,造成脊柱不正、眼睛斜视等不良后果。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树立典范,大力宣扬,广泛促进学生要端正写字。据了解,有个别学生往往在写字课上能写好,可是一到家庭作业本上就变样了,对这一类型的学生需要单独辅导,还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帮助。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新课标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考试中经常发现: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能过关,但作文失分较大,导致成绩不够理想。看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在写作上多下苦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阅读面不广、读书目的不明等。其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本途径是要使学生享受到写作成功的乐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灵感

写作源于生活。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展开想象。例如写景类,鼓励学生到户外进行细致观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去嗅,用手去摸,抓住景物特征,描述自身独特的心理感受;叙事类,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趣味性的文章来。

(二)积累名句,奠定基础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读书多了,积累丰富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书的价值可显而知。积累名言佳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各个学段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篇佳作,内容丰富,思想精湛,可供作文时使用;二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值得提醒的是课外书种类很多, 阅读时应有侧重,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 应当要求学生尽可能找来阅读。这样,将积累的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就可以使语言更生动,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三)以人为本,自由发挥

《语文课程新探》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是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文体束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直以来,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教者在进行写作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写他们最拿手的文体:如日记。良好的日记习惯是学生敢于乐于写作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日记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反复激励他们,提高写日记的信心。只要我们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想象的天地里驰骋,言语的国度里沉浮,学生的作文兴趣会更浓,作文功底自然水到渠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坚持高质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一派新气象。

摘要: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诸种教学行为、教育观念仍未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千式百样的问题,如学习兴趣不高、书写能力及习作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都是教学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审析,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一派新气象。

寻找定位的女性 第5篇

寻找旅游定位的三种简单方法

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贾云峰

前言

李连杰为何全力打造“公益邯郸”?100年前上海青浦人如何预测了世博会?“中国太阳城”德州如何一鸣惊人?贾樟柯有怎样的海上传奇?东方神秘古城“秘”在哪里?云台山究竟有怎样的“山水真味”?……

这些近两年引起旅游界瞩目的事件营销,其实都来自于被称为旅游传播业“黑马”的团队---贾云峰和他的德安杰,以及他们独特的思考方法----旅游创新传播学。由于在旅游创新传播方面出色的成绩,德安杰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策划机构”和“中国旅游最佳营销案例奖”。本报每周连载一篇德安杰团队的旅游创新传播案例,讲述创新传播的幕后故事,相信会对全国的旅游营销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

【策划人语】

有一次,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旅游是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体验生活。”很形象地说明了旅游是人们在寻找差异化体验。

因此,旅游目的地必须深度挖掘差异化的资源特性,并且,量身打造一个响亮的形象定位,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一个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形象定位,不仅能团结旅游全产业链,树立统一目标,形成发展合力;更重要的是,准确而响亮的形象定位,能使旅游营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来快速崛起的区域旅游大品牌,比如“好客山东”、“七彩云南”、“大美青海”莫不是如此。

那么,究竟如何来发现资源特性,又该如何依据资源特性来准确定位呢?

我认为,有三个简单的思考方法:首先是“找第一,做唯一”;其次是“找龙脉,选文脉”;再次是“知需求,聚人气”。依据这三个思考方法,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能找到自己的资源特性,并准确定位。

【专家金评】

三种方法,是建立在深度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实战总结,它是对旅游景区规划、形象定位、产品策划及营销推广核心理念的再度提升和创新;它完美地融合了资源特性、文化差异和市场需求,适用于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在方法论层面具有借鉴意义,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更有指导价值。

【创意缘起】

形象定位必须蕴含这两个因素:一个是资源优势,一个是独特体验。因此,光强调资源不行,光强调体验也不行,必须是优势资源与独特体验的结合。

1.找第一,做唯一。

由于自然和人文差异,几乎每个区域都存在独特的“第一”要素,它是构成差异化的核心只。发现“第一”要素的特性,并提升其内涵,将其打造成“唯一”的项目或产品,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

那么,“第一”如何来找寻?“唯一”又如何来打造?

提起山东德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州扒鸡”。这个产品虽有名头,但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言。我们在给山东德州做旅游营销策划时,经过深入寻访,发现德州德州的太阳能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没有深度挖掘,更没有与旅游相结合进行推广。

那么,产业优势可不可以变成旅游优势呢?当然可以!于是,我们提出,借低碳旅游之潮流、低碳经济之国策,德州以“中国太阳谷”为中心,打造中国太阳城!

2.找龙脉,选文脉。

“大地生气,形成江水灵气与人文灵气。”每个地方的山水走势,道法自然,形成“龙脉”;人文底蕴,流传沉淀,形成“文脉”。

别以为“同质化”三个字就一无是处,其实,同质化资源的区域,也有着一脉相承的“龙脉”和“文脉”。

我在陕西渭南考察时,偶然之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渭南的“鲤鱼跳龙门”,催人奋进,是一种流传数千年的人文精神。临汾是“大槐树之乡“,民间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运城的根祖文化,有句话说五千年文明看运城,在这里,能最直观地感知人类的始祖和起源;三门峡黄河中屹立的“中流砥柱”,它同样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敢立潮头竞风流的精神。

这四个处于中原核心地带城市,所共有的文化精神共性,我总结为“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3.知需求,聚游客。

做旅游营销,我们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仅要发现地方的特色,更要会发现游客的切实需求。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种思考方法:“知需求,聚游客”。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一些了解游客需求的方法,获知游客的真实需求。这就涉及了创新传播的关键环节——数据化。

比如,我们为上海市青浦区世博旅游做的游客调查研究,调研很明确地指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测算2010年到上海青浦旅游的游客总人数;游客来源结构;游客消费形式及大概消费金额;未来三年到青浦旅游的游客数量及来源发展趋势。

【策划效果】

德州案例,被选入中国旅游研究院《2009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获得中国旅游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认可,称其为“将产业优势转型为旅游优势的成功案例”。

以“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的理念为基础,渭南、运城、临汾、三门峡可以强强联手,推出了四个城市联动发展的中国旅游区域合作闪亮品牌!结合“中华文化遗产年”,将更多的文化名城,与这四个城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华夏文化体验之旅”。

而我们为青浦旅游局所提供的 “数据可量化,成本可控制,效果可跟踪,互动可修正”的整体品牌推广策略,面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营销推广,收获了出色品牌效应。

不仅仅是旅游,学会这三种简单的定位方法,我相信,在任何行业,你都会受益终身!咨询热线:1371 888 9150

中国旅游全产业链理论研究顾问集团

中国创新传播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集团网址:

咨询邮箱:info@dnjpr.com

百度贾云峰,深度聊旅游

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nfengjia

寻找定位的女性 第6篇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欣赏课应该是有新意、有突破、有品位的课。因而在课堂上, 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美的眼睛,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象一:

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粉笔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们回答:猫头鹰的眼睛、香烟头、小星星、沙粒、扣子、巧克力豆……五十多种不同的答案。而高中生只有唯一的答案:粉笔点。

现象二:

美术欣赏课上, 课堂纪律似乎很好, 教师在讲台上尽职地讲解着, 从《蒙娜丽莎》到《海港日出》, 从凡高到莫奈, 每幅美术作品的分析都很到位, 他把他所有有关这些作品的知识教给学生。而让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学生, 一个个都低着头, 没有一个看黑板的, 他们在做自己的作业。

针对上述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学生怎么就只能想到是个“点”, 而想不到有趣的答案呢?为什么课堂如此死气沉沉,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到哪去了呢?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适应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在学生压力大、任务重的今天,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美”的知识呢?这已经是到了必须转变的关头了。我就以上的现象也来说一说我的看法:

1. 教师不能把课堂作为完全是自己的舞台, 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 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互动交流了,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 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 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 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美育意识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不是一般的技术教育, 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 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因而, 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因此,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 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 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 (灌输知识) ,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

3. 不能把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课

在现有的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中, 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四大类的作品介绍以及美术的有关知识和理论, 其内容浩如烟海, 时空跨越古今中外。诚然, 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但是如果上课时大量使用美术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 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 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 会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作品的美以及内涵。

4. 从作品中去感受作者的画品和人品,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

一撇一捺写个人, 一生一世学做人。我们可以从“学做人”着手引起学生的兴趣。艺道以人品为先, 名家大师的作品, 往往体现着作品其人的品格。所谓人如其画,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 不仅仅是欣赏名人的作品, 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 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手段能为美术欣赏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能营造出美的氛围, 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 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我们的学生生长在一个幸运的年代, 在他们面前, 无数艺术大师留下了广博的文化遗产;在他们脚下, 有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创作空间, 要使学生对美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维与风格, 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的基础, 能使之在广泛地接触自然社会美与艺术美中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叶澜, 郑金洲, 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女性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 第7篇

一、启蒙文学与女性作家对封建残余的反抗

尽管学术界对于“日本近代”这一概念的具体分期尚存争议, 但对于“以明治维新为标志, 日本迈入了近代的大门”却早已是学界的通识。在明治前期也就是1868年到1886年期间, 日本由于受到欧美列强的刺激, 而将“西洋”视为进步的代名词, 一股崇尚西洋之风在日本全国弥散开来, 甚至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还提出了“摒弃东洋之恶邻”、“脱亚入欧”的激进理论。然而, 一味地崇拜西方文化也令当时的日本人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 人们已经甚至全不思考固有的东方文明中有哪些应该值得保留, 而全部将其弃之如敝屣般地抛诸脑后。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仿效西方形式的新文学迅速成为了推崇启蒙的日本知识人们手中的武器。作为当时少数能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西方文明的日本人, 知识分子在为本国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自惭形秽的同时, 又认为自己担负着启蒙民众的天赋责任, 他们开始尝试以各种形式把西方思想介绍给日本国民。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 国家政务只由极少数上层人物所操控, 而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提出“万机决于公论”, 打破了以往政令出于门阀的旧习, 一批先觉者率先意识到民众开始拥有参知政事的权利。以此为契机, 日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民权运动。当时各个政治团体为了启发民众的政治觉悟, 宣扬自身的政治理念, 他们纷纷资助作家创作政治小说以作为宣传的工具, 使很多作家纷纷投身到政治运动之中。可以认为, 对一些男性作家而言, 文学不过是承担“介绍西方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工具。所谓“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①, 只要能实现启蒙民众的目标, 文学本身的价值对于他们是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由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遭受了更深重的压迫, 在女性作家眼里, 文学不仅承担启蒙国民的责任, 更是女性控诉和反抗封建陋俗压迫的武器。

明治前期, 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浪涛之中, 日本女性感受到了从西洋启蒙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 并在内心深处萌发出“追求生活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意愿。但由于传统“万世一系”的国家神道仍是支撑明治政府统治的思想基础, 整个日本的统治伦理仍像是一个大的封建家庭, 日本国民以一种“家庭成员服从家长”的态度尊奉天皇。因此, 封建家长制的残余仍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种封建残余下受害最深的便是日本女性。

在明治维新之前沉重的封建枷锁束缚的是日本整个社会而并非女性, 随着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日本流传开来, 西洋文明逐渐将日本的男性从封建的“人情义理”中解放, 而封建家长制的阴影却仍然笼罩在女性的头上。此时的日本女性已经切身感觉封建家庭参与所带来的不公正, 因而文学便成了她们发出呐喊的最好凭依。以文学控诉封建参与的女性作家, 既有彷徨与迷惘的樋口一叶、又有铿锵呐喊的与谢野晶子。

樋口一叶家境贫寒, 她走上文学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用稿酬来填补家用。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 樋口一叶慢慢意识到了封建家长制束缚女性的锁链, 她在控诉这种封建残余的同时, 也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矛盾心理。比如在她笔下, 《雪日》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冲破家庭的阻挠而与心心相印的家庭教师私奔, 但在内心深处, 她却为自己的“不知羞耻”和“自私自利”悔恨不已。这种矛盾的复杂感情所反映出的正是新旧文化交替过程中日本女性的苦闷与迷惘。

与樋口一叶不同, 与谢野晶子则展现出明治时代女性大胆的一面。这大概与其经历不无关系, 因为与谢野晶子本人就是冲破重重阻力才和丈夫与谢野铁干结婚的。与谢野晶子创作了许多大胆甚至可说是露骨地刻画爱情的短歌, 比如:“玉肌娇嫩, 热血如潮, 你这只懂讲道的人, 岂不寂寥?”②短歌之外, 与谢野晶子还写诗、小说乃至各种评论性的文章。创作之余, 她还投身女性解放运动, 并在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与谢野晶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与谢野晶子笔下的文字还是她的所作所为都展现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后新女性鲜明的时代特性。

尽管面对相同的时代洪流, 但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环境有所不同, 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视角上的巨大差异。在明治时期, 男性作家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的启蒙”。相比男性, 在封建制度下女性受到了更多的压迫, 因此外表柔弱的女性作家在其作品里反而流露出更强烈的对封建压迫的控诉与反抗。

如果说在明治时代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在文学趣味上的区别, 主要是由于二者在社会中地位存在差异的话, 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但日本文学之后的发展则表明, 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 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 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很大不同。

二、平成文学与女性作家眼中的“异化”

上世纪中叶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政治形势、社会思潮都出现了各种始料未及的变动。失去了二战时地位的权贵们, 亦即太宰治作品中的“斜阳一族”, 他们在新社会中极不适应。有人失去了冠冕, 自然有人摘取, 与“斜阳一族”相对的“朝阳一族”应运而生。1990年以后,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 人民失业, 社会福利滑坡, 社会矛盾凸显。这些都令原本充满自信的“朝阳一族”措手不及, 怅然若失。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平成时期创作的大部分文学都将关注点置于城市人的异化、彷徨与倦怠, 并且喜欢标榜为“治愈系”, 即给读者的心灵以慰藉。

“异化”作为主题, 这在大江文学、村上文学和文坛新贵吉本芭娜娜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大江健三郎研究者许金龙认为, 大江运用“边缘与中心”理论诠释了人的异化。社会主流文化即这里的“中心”, 而在大江文学中被大书特书的却并非这个中心, 而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亚文化人”即异化者。通过异化者的故事, 大江文学揭露了日本现代社会的弊病, 同时他的作品也鼓舞读者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估计这便是大江文学的“治愈点”。

村上文学几乎每一部都围绕“寂寞”展开情节。“寂寞”的根源无一例外的是因为现代人的异化, 用村上文学中的话来说:“心包有一层硬壳, 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③在中日两国, 青年读者最爱读的村上文学之一《挪威的森林》, 它受到人们欢迎的理由,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它能精准地触及年轻人被异化所蚕食的心灵深处, 引发他们的共鸣。

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不同, 她们往往从感情与家庭的视角诠释“异化”。近年来, 日本文坛的先锋作家, 当代日本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吉本芭娜娜, 她总是选取那些婚外情、非主流的家庭、同性恋关系, 描写被社会贱视与排斥的人, 表达弱者内心的诉求, 以此呼吁宽容与多样化。她在《泡沫》中描述了一个极为非主流的家庭:父亲是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 母亲的生活来源完全来自父亲的“祖产”, 但并不与父亲同居, 而是和女儿的“我”单独生活。母亲的一位朋友, 她“稍不如意就琵琶别抱, 自我中心, 骄纵且蛮不讲理, 只知道炫耀自己的美貌”④。这个朋友自己要去海外生活, 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抛弃在父亲家中。最终这四个人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家庭。这个家中的成员尽管看似关系冷淡, 可仔细观察之下又乏温情的细节。正如另一个日本作家水上勉所认为的:“形影不离的父母子女, 不一定就能增强彼此的感情……羁绊这东西, 只有分离才会拉得更紧。”⑤

现代日本人中的大部分, 生活富足但精神却贫困, 尤其是缺乏亲族之爱。父母子女生活于一轩之下, 每个人却还是不免寂寞孤独。缺乏沟通的家庭比比皆是, 也引发过不少问题。反其道而行之的女作家芭娜娜却在一个物质基础不牢, 血缘关系不确的“家“中, 让读者发现了亲族之爱。这种打破读者固有观念, 强迫人们重新思索一些早已熟视无睹的事实的地方, 也许正是吉本芭娜娜风靡日本的原因。从另一个层面上看, 尽管吉本芭娜娜的文学试图使读者摆脱对“家”的固有观念, 但这种尝试本身就意味着“家”这一观念对作者的影响。“社会是属于男性的, 女性则应从属于家庭”, 日本传统观念的遗存仍潜移默化地影响女性作家的创作视角。

三、结语

依照法国女性作家玛丽·尼米埃 (Marie Nimier) 自身的体验:“女性作家跟男性作家一样, 也有很强烈的愿望去改变社会。因为女性扮演孕育子女的角色, 因此女性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即便是女性作家在描写感情或者身体的过程中, 也会有一些很残忍很暴力东西在其中, 这种东西一般只有男性作家才会写。”

玛丽·尼米埃很好地概括出了女性作家创作的特点, 从“有很强烈的愿望去改变社会”这一点上来说, 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二者并无不同。但问题就在于因为社会中男女差异的存在, 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眼中急需改变的社会问题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区别在日本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 我们更需要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 这样才能做到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摘要:文学作品的风格往往与作者本人的出身、个人经历等“小风土”密切相关, 作者的性别也是影响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由于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中的定位存在差异, 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就大不相同, 这在把反封建作为重要使命的明治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在男女差异相对缩小的当今日本, 即便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所关注的问题趋于一致, 二者在审视社会时的视角仍然会有所区别。加强对日本女性作家群体的关注, 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日本文学及其背后日本社会的全貌。

关键词:日本文学,女性作家,樋口一叶,与谢野晶子,吉本芭娜娜

注释

11 庄周.庄子.外物.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136.

22 吉田精一, 著.齐干, 译.现代日本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46.

33 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村上春树经典作品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24.

44 吉本芭娜娜.泡沫.圣域.东京:新潮社, 2002:63.

寻找定位的女性 第8篇

构建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廉政文化

企业讲求的“廉”是什么?其实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 “廉”多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古语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 可为廉矣。”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 不贪不义之利。这与传统企业在经营中所倡导的义利观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企业是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的。传统企业的结构很简单, 正如《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所概括的:“我国之企业组织, 素称简陋。店务之进退, 与氏族之兴衰息息相关, 互为因果。”也就是美国学者钱德勒所称的“老板管理公司, 管理者即为老板”。“务完物, 无息弊”是传统企业的经营道德;“薄饮食, 忍私欲, 节衣服, 与用事僮仆同苦乐”是他们的创业之道;“艰苦朴素、守信重义、勤俭持家”是他们恪守的“廉”。

传统企业所有人的个人财产与企业资产高度混同, 在经营中必须事必躬亲, 个人思维直接影响着企业理念。如果依照企业廉政文化范畴来概括的话, 类似“克己奉公”这样的自律约束占了较大比例。传统企业所追求的廉, 有时还难免走进“亲亲、尊尊”的宗族文化的死胡同, 而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反观现今, 一些企业从事的是现代产业, 但还难以摆脱传统企业文化的阴影。国有企业仍然受着“官本位”思想、“权力资本”意识的影响, 经营理念政治化, 内部管理“人治”化, 个别企业还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规则和制度成为虚设, 竞争和激励机制缺失, 廉洁从业意识淡漠, 企业人文环境恶化, 有的甚至滋生出严重的腐败现象。一些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仍然承袭着传统企业的窠臼, 在避免企业自身的廉政风险方面, 也往往主要依靠亲族关系的约束。在企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因素不断增强的今天, 如何避免重蹈“穿新鞋、走老路”的覆辙, 值得深思。

应该讲, 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 在建立企业自身的廉政文化中所追求的目标是同样的。传统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朴素而简单的, 并且存在诸多局限性。传统企业文化中, 诚信忠厚、人本和谐、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 仍然应该在现今廉政文化建设中予以汲取;而重个体修养、轻机制约束的传统企业廉政文化, 则给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另外, 重人情、重等级、官本位、平均主义、小富即安、消极避世、因循守旧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也很大, 都是现代企业廉政文化需要予以摈除的。

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中寻找廉政文化的存在空间

(一) 褪去文化的“光环”, 正确评价廉政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文化, 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是简单的转型改制就能解决的。文化是什么?文化融化在人的思想里, 沉淀在人的头脑里, 而不是表面的东西。

应当看到, 当下在建设企业廉政文化中, 存在的困惑为数不少。有人认为, 企业搞廉政文化建设是做“虚功”, 是“软任务、软指标”, 耗时长、费力大, 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给企业管理增加了额外负担。由于理解上的偏差,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多停留在表面, 缺乏系统性, 不够健全和完善, 刚性约束不强, 与全社会反腐倡廉的形势发展极不适应。特别是激励惩戒机制和长效机制的操作性不强, 与业务工作脱节严重, 存在明显缺陷。目前,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虽然有相关组织部门引导, 但大多处于自发阶段, 开展与否、层次高低、力度大小基本取决于本公司的认识程度, 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 缺乏有序的工作机制。要突破这些难点, 仅仅靠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内容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进行一番理念上的反思十分必要。企业廉政文化, 既不能混同于文体活动, 也不能把它捧上神坛, 敬而远之。过于低估和高估企业廉政文化的作用, 都是不正确的。必须承认, 支离破碎的“片段”不是文化, 空泛的概念也不是文化。

一言以蔽之,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气、神”, 企业廉政文化的建设也必须与企业的“肌体”紧密结合, 要解决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也必须从治理结构这个“根子”上入手。

(二) 建立企业内部多层面的廉洁行为规范, 扎下廉政文化的“根”。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广泛而具体的, 经营业务千差万别, 这就决定了企业中所建立的廉政文化必须是虚实相济, 突出实效性, 这样才能避免空浮。何谓企业廉政文化的虚与实?虚, 要保持企业文化的高度和外延;实, 要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相融合, 即依托一定的制度平台。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 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 协调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 促使他们长期合作,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规划了股权、法人财产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离, 支撑着企业存续运转的核心。它规范着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全体员工的关系, 它通过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等得以延伸体现。处理好投资者与经营者的身份冲突, 不使任何一方滥用自己的财产权利, 完整地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遏制企业自身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职责。这种约束与制衡, 为实现企业廉政文化提供了可行之路, 也是企业回避廉政风险的机制需要。

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 必然使得现代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 需要照顾到企业股东与股东会、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经理层、企业一般员工等多个层面。相对于成文的廉政制度规定 (尽管制度建设仍是衡量企业规范管理的重要指标) , 企业中廉政行为规范和习惯的形成, 实际上更加重要, 它们不是人为设计制订出来, 而是企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易于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的认同, 也有利于最终建立起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 建立健康的企业廉洁价值观, 是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帮助企业员工形成职业生涯正确的价值观, 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无论对于一个人, 还是一个企业, 诚信都是立世之本, 可谓“人无信不立, 市无信则乱”。在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培育上, 廉政文化大有可为。应通过廉政文化进企业, 在员工中培育崇廉尚廉、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企业风气, 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观念, 将腐朽消极的价值观淘汰掉, 将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建立起来, 最终上升为整个企业的廉政文化。

建立起企业管理者及全体员工所共识的廉洁价值观, 必须帮助广大员工及时消除廉政文化建设“无用”、“与己无关”、“形式主义”等模糊认识, 克服图形式、走过场, 摆正企业廉政文化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积极引导广大员工主动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 企业廉政文化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

(二) 全方位履行企业的廉政责任, 是企业由内而外的自身需求。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生存于社会之中, 与其他社会个体发生着多层次、全方位的联系。企业所负有的社会责任要求, 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盈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 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形形色色的企业构成了现代经济社会的主体, 企业各自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罔顾自己的责任, 肆意妄为, 会给整个社会利益造成损害, 甚至产生不良的连锁效应。一段时期以来, 某些行业领域内商业贿赂的泛滥, 就是部分企业抛弃社会责任造成的恶果, 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广大社会群体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绝对盈利性的一种修正, 这种责任不断纠正着“以利为先”的观念偏差。企业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文化, 更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文化, 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企业负有这样广泛的社会责任, 所建立的企业廉政文化也必须是多层面、全方位的。当然, 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并没有根本改变, 构建企业廉政文化, 是为了支撑起廉洁从业这个“游戏规则”, 维护经济社会的根本秩序, 而不是建立虚幻的“乌托邦”。

(三) 企业廉洁从业责任的内外两个方面。

1. 企业内部的廉洁从业责任

——企业股东的廉洁从业责任。作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不采取非廉洁方式追求股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社会利益。

——董事的廉洁从业责任。作为企业资产的受托管理人, 相对于经理层,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谨慎行使决议权, 勤勉尽责, 为企业谋取正当利益, 维护企业资产安全, 严格遵守竞业禁止, 不损害企业利益。

——监事的廉洁从业责任。履行监督职责, 模范遵守财经法规, 公正审查公司经营事项, 制止损害企业权益的行为。

——经理层的廉洁从业责任。作为企业资产的经营者, 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依法规范经营, 正确处理企业长远与当前利益、局部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廉洁奉公, 不利用职权营私舞弊、损害股东权益。

——普通员工的廉洁从业责任。忠诚于企业、社会, 遵章守纪, 勤恳尽责工作。

2. 企业外部的廉洁从业责任

——对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尊重他人权益, 不采用非廉洁手段逃避义务。

——对于同业竞争者。公平竞争, 不采用非廉洁手段 (如商业贿赂、散布虚假信息) 谋取优势地位, 尊重商业秘密。

——对于购销客户。保证客户的知情权、选择权, 平等交易, 不采取欺诈手段销售产品。

建立这样有针对性的廉洁行为规范, 企业廉政文化是可以变得具体而明确起来的, 也唯有这样, 它才可以植根于企业的各个利益群体之中, 得到广泛的认同, 并且依托于企业自身的制度体系不断发展丰富。

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先导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国有企业大多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大的发展规模, 更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财富。在知识经济和崇尚人文价值的时代, 企业正在逐步从经验型管理走向学习型和文化型管理。国有企业既担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 又面临着市场残酷的竞争, 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积极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运用文化力量完善企业管理, 使国有企业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渠道, 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严肃课题。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企业中还经常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虚报企业利润、恶性竞争、恶意垄断等一系列有悖廉洁从业规则的不良现象, 究其根本原因, 还是因为在产权不清和政企不分条件下国有企业内缺乏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同时还缺乏相应和较为成熟的外部制约体系。现阶段, 在国有企业中弘扬这样一种“内外兼修”的廉政文化, 不仅必要, 而且十分现实。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中央先后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为国有廉政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企业廉政文化, 借助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厚根基和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 使廉政文化建设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事业, 国有企业作为“排头兵、领头雁”, 应当并且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主体示范作用。

一点点习惯积淀成为传统, 一点点传统积淀成为文化。文化是一个多年延续的结果, 企业廉政文化的某些理念或许可以通过倡导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 但是核心的内涵则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廉政文化, 首先必须为廉政文化在企业中找到一席之地, 使它在企业中真正落地生根, 而不是成为无所依托的空中楼阁。“罗马非一日建成”, 在建设企业廉政文化中, 还必须切忌浮躁, 要靠企业的全体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件实事做起。这样, 文化才有了生长的土壤, 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寻找定位的女性 第9篇

误区一:袖手旁观,“桃子”遥不可及

“四环节”教学中,知识不能是简单地给予,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自行悟出文本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教师在抛出问题后, 不参与或参与不深入,那么看似放手让学生讨论,却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挑山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挑山工的辛苦劳动,这样设疑: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吗?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画画,之后,教师就忙着交流,这样学生即便摘到桃子也是不够成熟的桃子,甚至根本摘不到桃子。

应对之策:

师: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吗?(学生各自在纸上画,2分钟后,教师走到一小组旁)

师:请各位小朋友来看看,他们画得对不对?

生(评1):不对,路线是折尺形,但要登七八级台阶。他只登了一级就转身了。

生(评2):基本同上。

生(评3):对,路线是折尺形,登上七八级台阶才转过身。

师:读课文内容,再看看图。(学生读文,图文对照)

生:不对,应当从左侧画起,因为是从台阶左侧起步,而他却从右侧画起。(教师离开,到另一小组旁边)

组织学生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是常见的,但这位教师注意把个体自学与集体互学密切配合起来。同时还能把握时机,先让学生独立画,再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并组织组员当“裁判”,据文评画。把画图的过程,变成不只是学生个别自主读书的过程,而是培养小组学生自主读书、讨论鉴别的过程和集体互助学习的过程。

误区二:操之过急,“桃子”唾手可得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讨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乌鸦喝水为题?”“课文写乌鸦怎么喝到水的?”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让学生讨论时,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科学的。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能力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思维形成了惰性,失去主动性。

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情况,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讨论,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误区三:贸然行事,挫伤“摘桃”自信

“四环节”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参与讨论的“度”,如果贸然行事,有时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时,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教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演,小组内学生讨论得比较热闹, 还不时传出笑声。这时学生的激情已被激发,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可这位教师却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打断了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与教师存在着思维的隔膜,组内大多数学生不说了,这样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使即将成熟的“桃子”变得苦涩起来。

应对之策:

教学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儿歌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教师始终当作观众,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可能表演中还有点小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就行。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上一篇:课程策略下一篇: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