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人文关怀

2024-07-16

语文课堂中人文关怀(精选11篇)

语文课堂中人文关怀 第1篇

一、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在教学观念上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

实际上, 数学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 是一种语言, 是一种交流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掌握数学的概念、运算、思维方法及推理技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我国数学物理学部中科院院士们就指出:“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新技术) 水平的推进与提高,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滋润, 对经济建设的繁荣, 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哺育, 这四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 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全面比拟的。”

因此,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尊重学生个性, 善待每一个学生, 能有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养师生间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质与量。因此教师首先应树立人文关怀的意识, 要把每一位学生当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 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人文关怀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所有学生充满热情, 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要求人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 更需要人人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这就要求在教育中,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

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 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 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 温馨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让学生享受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主人翁感觉。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 并能做到持之以恒, 诲人不倦, 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被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一代。

课堂又是个小社会, 课堂中各种活动能折射出学生之间竞争、合作、礼仪、友谊、道德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倾洒人文关怀, 营造良好的课堂人文化环境, 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彼此相互的积极影响, 就可以熏陶和感染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在课程内容中渗透数学文化, 穿插一些数学史、数学家小传, 使学生在增长数学知识的同时, 引发他们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并从数学家身上能够学到严谨、朴实、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 注重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数学情感, 使他们在心理上接纳数学学科, 从本质上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实施爱心评价, 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就在于评价,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 要把教学评价当做学生获取快乐、自信、成功体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真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 乐于接受评价, 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发展的平台。

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 是渴望被人肯定。”人人都需要别人的赞美与认可, 成人如此, 学生更是如此。任何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 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 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 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冷漠、责怪和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不知不觉”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面对课堂特殊的环境, 面对活生生、有个性、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肯定和赏识的学生, 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 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 同时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 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爱心正确评价, 运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批评, 满怀希望的鼓励, 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块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总之, 数学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 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少一点斥责与打击, 少一点讽刺与挖苦, 多一点宽容与谅解, 多一点表扬与赞许, 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多一点人文关怀, 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让学生喜欢。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上, 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我想, 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最终理想是:面对数学难题, 学生也许解答不出, 但他了解数学的本质, 对数学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 他知道数学很早就存在于生活中, 他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思考, 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一些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一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 2004

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第2篇

3小结

将人文关怀融入当代大学教育管理中,是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人文关怀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完成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教学管理真正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与民主化,促进大学的教学管理更加良性、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大学:人生的关键(节选)[J].心雨――健康心理人文,:4.

[2]王晓明.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12-15.

[3]李涛.人文关怀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5):108-109.

[4]史华红,梁丽君“.以人为本”视域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物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52-001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解题技巧,偏重于强调物理研究对人类的贡献,从而忽视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教育。提高学生处理物理问题、物理实验等学习能力必须依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学生具有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萌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说学生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培养能力的源动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物理的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在书中挖掘人文精神

我们现在使用的苏科版教材除了发挥科学素养功能,还在各个方面以多种形式体现和渗透物理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信息快递”、“生活·物理·社会”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物理素材,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这些材料大部分能给学生以意志、品行的教育和道德情操的启迪。还有,教材中的插图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寓意深长,既是教材本身对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人文精神很好的教育。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必然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情操,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成教育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二、在授课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是拒绝并批评,还是热情的一起讨论呢?我选择后者。因为只有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盲目地提高教学要求,但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一定要灵活处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知识水平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使他们的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求知欲望被压制和打击。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对物理科学探讨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成为班级中物理学科学习的带头人。另外在讲授一些难懂的物理规律时,增加一些“人文”化的例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讲“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其他介质中传播的概念时,就可以举下面例子:贝多芬耳聋以后,就是用一根棒听取钢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音乐的声音经过棒和他的骨骼传到他的耳朵,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三、在讲解科学家史时挖掘人文精神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是靠物理学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所取得的。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大胆创新、严谨求实、致力于追求科学真理。我们在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将这些科学家的精神、态度、品质与物理知识融合在一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探究实验等方法,再现科学家探究概念、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获得成功的艰辛和喜悦,从而让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活动之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人文精神。

上述就是我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从三个方面挖掘人文关怀的一些尝试,通过这些尝试,也让我的物理教学过程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进行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我想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让物理教学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8

[2]蒋永华.人文关怀: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4):25

[3]魏耀辉.论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河南社会科学,2002(1):25

注重语文课堂中人文素质培养 第4篇

一、注重课堂传输人文知识

1.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 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 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 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 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 包括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 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 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 了解其丰富和悠久,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认识其价值, 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会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在语文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 学习为学生而设, 教师为学生而教。学生都有求知的潜在能力, 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起指导作用, 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进而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同时, 教师要学习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 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我的威胁感就可以降到最低程度,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展开学习, 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3. 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 在争论中获得实在的知识。

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 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好课堂争论,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 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 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4. 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的课程评价观主张, 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 而是要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 应该由学生对自由选择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和学生预先合作确定评价标准, 如阅读和写作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课文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基础和对自己构思表达过程的反思来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答、口头陈述、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核对答案与改正错误外, 还要进一步检讨学习过程, 得出一定的结论以示对自己负责。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我们要确确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而不是只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导, 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英雄形象, 举不胜举, 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 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 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使学生的心灵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 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 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 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摘要: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较少涉及的问题, 诸如友爱、创造、自我、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等, 都是人文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无论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 整个系统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主体, 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动因, 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为契机, 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素质理念。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人文关怀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24-02

引言

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主题,这也是我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最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整体地位和个别差异,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文关系和人文精神实践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文关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

1.人文关怀的内涵

顾名思义,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的关心和关怀,关怀是一种高境界和非自然的情怀,本质是人文精神内核,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已经运用到教育领域,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光要一些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还应该灵活变通。我们要在原有的管理方法中,寻求新的措施,即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民主权利的体现。也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2.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体现

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重视的问题,我们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这才有了这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来继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人文关怀,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一直要贯彻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既应注重学生的当前特征,也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超越性问题。从建设本身出发,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德境界,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工作方法的人本特性

随着现在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是相当的多元化。当然,学生们所需要的也就越来越多元化,再加上每一个同学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存在着差异,人文关怀的实施也就要求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们在工作方法上“因材施教”。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肯定是会行不通的。我们要留意学生所张扬出来的个性,鼓励、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拓宽视野。这才是现代教育管理者应该要做的。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现状

1.忽视学生个性

我们都知道,之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总是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过分强调学生的服从性和认同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即便学生有新颖的看法也因为说出来没人会采纳而闭口不言。学生的人性和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都是因为我们只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灌输,去塑造学生的后果,忽视了人的差异性。

2.忽视学生的自由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实中,认为应该把学生管理成遵守纪律的听话的好学生,无论学校有什么指示,学生们都要无条件的服从,也就是“绝对服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完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处理问题“一刀切”,没有做到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体现的人文关怀少之又少,没有急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忽视大学生的自由性。

3.忽视学生的自然性

如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分依靠外部干预和指导,要求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何谈自由性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要在短期内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就是重新重视学生的自然性

三、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实施举措

1.牢固树立人文关怀理念

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服务理念,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其次,管理者还应树立服务意识,因为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就是对学生的服务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思想解放和创新。

2.建立人文关怀视野

首次,构建新型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是目前最主要的。本文认为学生管理组织应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考虑,进行科学分类,分别负责。其次,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该进行不定期的监督,并负责处理学生的投诉意见,保证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创新人文关怀特色

第一,要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团队的素质。因为高效管理工作团队是最基层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要切实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一个全方面的人文关怀教育氛围。第三,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四、结语

综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虽然具有约束力,但是绝不能过于严谨、一成不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依靠人文关怀来进行教育管理。我们要时刻把人文关怀渗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文特性,以人文关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整体水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为此进行努力,共同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 吴恒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研究[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9):176-178.

[2]王东丽.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2):3-5.

新闻写作中人文关怀缺失及对策 第6篇

近年来, 中国新闻事业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但是, 从20世纪90年代起, “人文关怀”慢慢进入媒介传播的视野, 因为各种原因, 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笔下出现了诸如强调暴力、过度娱乐、不够理性等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 引导了不正确的舆论导向, 伤害了老百姓, 极大制约了新闻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新时期, 认真总结新闻写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并指出解决对策, 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1.关于新闻写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于是成为最常听到的词语, 一度在人群中形成“言必称关怀”的态势。由此, 使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被过度地泛化, 而其结果必然是, 大家变得不知道何谓真正的人文关怀, 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忘却了关怀。尤其是新闻工作者, 他们处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 更多接触社会中潮流话语和思想, 多了之后, 也会忘却掉人文关怀。

如今, 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有着强烈“新闻本位”的价值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他们将事实、传播者、受众、媒介等看作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 并将真实的新闻信息作为主体, 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只把事件是否有着新闻价值, 也就是说写出来的稿子是否具有非常性、猎奇性, 是否符合人们的好奇心, 是否引起轰动效果作为准绳, 无限制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却把新闻稿件中最重要的环节, “人”给忽略了, 只知道随着事态的发展进行写作, 不顾事件主体。

2.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写作思路

笔者认为, 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 应以人为本, 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写作。

首先, 选好写作题材, 注重人文关怀。新闻作为一门具有选择的艺术, 其题材的选择直接事关新闻价值取向。要实现新闻写作题材的人文关怀, 就必须真正做到“三贴近”, 关注老百姓的物质、精神需求。新闻题材大部分是客观的, 但是也取决于它发生的概率及其蕴含的新闻价值量的多少, 所以, 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写作时应多对题材的选择角度进行关注, 从这里入手彰显记者的人文情怀。

其次, 在描述事件过程时, 应着力挖掘新闻里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内容, 讲述人的生存状态, 抓住鲜活的生活细节, 用故事化手法彰显人性的美丽, 将情感融入到新闻稿件中。比如,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 就是抓住了普通老百姓身上拥有的人性光辉与生命活力, 展现了弱势群体的高尚, 表现出一种人性崇高的美德。故事化的细节描写, 可让那些貌似单调乏味的事件变成一篇篇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故事。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新闻工作者要通过事件主人公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与感知来描写新闻故事, 增强故事的真实程度, 让读者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 对新闻事件的描写表示认同。

再次, 选择人文化的措辞。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表现, 是读者接触新闻的手段。新闻写作的人文关怀最多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得以显著的体现。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稿件的眼睛, 也是显现新闻价值的窗口。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不要过度煽情、追求感官刺激、模糊是非界限。同时, 新闻工作者还要注意新闻正文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习惯问题, 这也是影响自身写作的人文精神的一大因素。所以, 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要注意语言质量, 切勿使用歧视性词语, 形成传媒的话语霸权倾向, 缺乏人文精神。

当今, 新闻报道中所彰显的人文关怀, 符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 增加了人们相互的理解和交流, 还引导着人们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展现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主题, 有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实现。同时, 人文精神又能深化新闻主题、彰显新闻内涵、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实现新闻信息价值与文化价值, 让新闻稿件得到更多的受众的认可, 给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喉舌和社会守望者, 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在写作中体现出适度的人文关怀。■

摘要:在唱响“以人为本”主题的今天, 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有责任、能力和义务积极致力于人文关怀,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形成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而在这一过程中, 写作是新闻成败的关键, 缺乏人文关怀的叙事, 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 成为新闻传播的一大障碍。新闻工作者应从题材选择、事件叙述、语言措辞三方面入手加强新闻写作人文关怀, 形成良好写作风格。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写作,缺失

参考文献

[1]张骏德.新闻与政治的协衡——评《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新闻前哨, 2006, (06) .

[2]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开放时代, 2000, (05) .

[3]江作苏.信息公开与社会公信.采.写.编, 2008, (06) .

论信息时代交互设计中人文关怀 第7篇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逐渐过渡, 那么信息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关于信息时代有很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是第一个以信息交易为生的人的出现, 有些人认为是第一台现代计算机的产生, 有些人认为是随着20世纪中期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起。信息社会的概念是1977年美国学者提出的:以信息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或信息部门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作为定量测算的宏观指标。当一个国家的上述两项指标超过50%时, 则可谓进入了信息社会阶段。信息时代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时代, 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附属。在工业时代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产品的外观造型以及功能, 我们可以称之为这是一种物质的表现, 随着我们进入到信息时代, 有很多的产品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的方面来实现的, 它有时候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我们不得不开始注意非物质的表现, 于是就有了一个新名词的出现——信息设计。这里的信息是以交互性为特点的, 对于信息社会的发展, 同时作为信息设计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有新特点的“交互设计”在信息社会将成为主流设计的发展方向。

2交互改变生活

讲到交互设计要从人机交互开始说起, 人机交互又被称作HCI, 它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 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跨越计算机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机交互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的手工业阶段、作业控制语言以及交互命令语言阶段、图形用户界面 (GUI) 阶段、网络用户界面的出现、多通道多媒体的智能人机交互阶段。回到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在沿袭了人机交互的原则、知识及基于计算机设计方法的理念。在《About Face 3》一书中, 作者阐明了一个更为详细的交互设计的定义:了解用户的渴望、需求、动机以及文脉关系, 理解商业、技巧以及在不同领域的机会、需求和限制, 使用这些知识作为基础来计划设计产品的形态、内容和行为。交互设计产品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方式, 苹果一系列产品的问世, 让人们将触摸屏技术发展到极致。当你习惯了以触摸的方式去使用产品时, 你对于任何新产品的第一反应是触动一下它的交互屏幕, 它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前对于新闻实事是通过电视机, 报纸来获得, 现在我们通过触摸小小的手机屏幕就可以得知天下发生的所有大小事, 交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 信息更加的快捷。

3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它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 并以理解性作为基础。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今天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爱护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提示了设计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人类设计由简单实用到除实用之外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文关怀走向正是这种需求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一定全通过设计物品来实现, 但作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主要载体——设计物, 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 协调, 平衡情感方面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设计于是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4信息时代交互设计中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过设计中有本能, 功能和情感设计三者之分。前者是为了配合作为生物人天生所具有的生理, 心理倾向, 喜恶等。中间是为了符合多数人在使用时便易性, 高效性等要求。后者则是满足人在后天所养成的情感, 思想倾好。设计的人性化既然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那么人在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就都应予考虑。在交互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设计的功能性, 情感性与环境性三个方面的匹配。可惜是设计师往往会只注意到了功能性的存在, 交互设计的人性变化为了只注重高效化, 自动化。举个例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的移动终端产品, 这些产品标着着如何有效, 如何先进, 可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优秀的产品少之甚少, 一味地追求新技术, 只会导致使用者觉得使用体验不舒适从而放弃使用该产品, 这正是有些数码产品不耐久, 昙花一现的根源。细节才是人性化的真正体现。首先, 人性化的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在多方面的需求, 在生理健康上和心理情感上的都要兼顾。其次, 人性化的设计满足的应该是人的正面需求, 这种需求是对人类的精神物质发展, 对人类的美好未来有着正面效果的需求。

在我们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 我们始终不能丢掉以人为本的大原则, 在交互设计领域我们更要注重细节的完美, 交互设计其实就是研究人行为和习惯的学科, 作为交互设计师我们要注重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 时刻以人为本, 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和爱护人。

参考文献

[1] (美) 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

[2] (美) 库佰, 谭宁, 克洛林.About Face3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高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措施探讨 第8篇

一、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

(一) 特点

当代高校大学生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但缺乏独立能力。目前大学生以90后为主, 其多数属于独生子, 从小娇生惯养, 习惯了占用所有自己认为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在家中父母亲戚谦让, 放大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同时, 由于习惯了依靠父母, 其又非常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和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是个性张扬但缺乏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个性是一个个体应当具有的特点, 高校学生个性突出能够促进其发扬自己的优势, 体现自己的价值, 并享受价值带来的成就感。然而, 由于从小面临的挫折较少, 在个性释放的时候难免会与其他人形成矛盾,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理解与被理解不到位, 造成挫败感。

三是勇于担当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高校学生初次踏入社会, 本性善良, 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错误敢于勇于承担, 并为之付出劳动。但由于其普遍缺乏吃苦精神, 在遇到自己无法处理或者需要付出更多汗水的事情, 将退步不前, 造成半途而废, 影响学生后续发展。

四是能力素质较高但功利意识太强。受当前大环境影响,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工具和知识均有所改进提升, 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但与此同时也被我国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潮影响, 高校学生功利心理日趋严重, 导致学生盲目跟风, 成为势利小人。

(二) 需求

当代高校学生在教育方面最需要的就是人文关怀, 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起平坐, 平等交流, 畅所欲言。高校学生普遍属于住校生, 且在大学实践活动中会逐步接触社会, 这时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 教师的引导就非常关键。高校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将面临三大问题, 即感情、友情和工作。在感情方面, 学生往往受到的刺激较大, 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恋爱, 正确处理恋爱关系, 让学生了解未来结婚、生子、共同生活的意义, 从而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在遇到感情纠葛时拿得起放的下。在友情方面, 学生最容易受到背叛的煎熬, 这时就需要教师安慰学生, 疏导学生的仇恨心理, 让学生理解个体和团体的差异, 从而释放心理郁结,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

二、高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措施

高校学生教育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因而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要从学生主体出发, 体现学生为本的关怀理念。具体来讲, 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 尊重学生个性。

人文关怀的前提必须尊重学生, 而不是继续采取传统的说、打、骂措施。尊重学生应当搭建平等、和谐的沟通平台, 可以通过课下交流、课堂活动或者娱乐节目等, 拉近师生关系。在学生面临困难或挫折时, 教师及时介入, 通过心灵沟通, 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并适当采取疏导措施, 让学生能够正确应对人生必须经历的挫折。其次, 还需要营造尊重学生的氛围, 在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融入更多的关怀元素, 比如劝导学生锻炼身体的宣传语、刻苦学习的名人名言或者珍惜粮食的宣传画等, 更加注重言传身教, 以身示范, 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

(二) 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正如上文所述, 学生在大学将面临人生的多个第一次, 其将受到人生的第一次压力, 需要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当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作、感情和友情。学校应当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引进心理咨询教师, 注重学生日常心理的搜集,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引导。对于高校中的贫困生要重点强化监督, 注重心理观念的正确引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 则需要开导学生, 通过就业未来的描述, 增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具体专业特长的学生,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潜力, 体现自己的价值等等。

(三) 弘扬正能量。

学校是社会的一片净土, 不应当被社会中的肮脏观念所污染。因此, 高校应当大力弘扬正能量, 对好人好事进行大量宣传, 对学习成绩突出和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积极鼓励表扬, 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四) 体现真关怀。

对学生的关心关怀不能浮于表面, 否则无法影响学生内心。关怀学生应着重从生活入手, 了解学生遇到的困境, 对困难学生及时给予援助。学校在作出某些重点决定时, 应争取学生的建议意见,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重要部分, 培养学生对母校的敬意。

三、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承担着国家复兴的重责。因此, 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业务素质强, 能力技术硬的人才, 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通过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扛得住压力、放得下架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促进社会和谐繁荣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探究 第9篇

一、目前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大多数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班主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有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常常运用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学生多数对班主任有很严重的惧怕心理,其实学生常常会有一些问题,如作业量大、父母压力、思想压力大,单亲、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怀,也有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品质也不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迷茫。 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去发现、观察。

二、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1.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造成学生只会听命和顺从,要想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 要坚持以生为本,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师也要认真地听取学生对班级建设的意见、策略,让学生充分地展现其主人翁精神,在培养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不断地发掘其创造潜力和个性特点[1]。

2. 实施民主管理

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师生共同去维护和管理,也就需要班主任实施民主管理。班主任和学生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不是谁给予的, 而是学生自己亲身参与班级管理中而形成的。例如: 在选拔班级干部时就可以充分地体现民主,可以运用竞选的方式来进行选拔,而不是班主任直接去任命。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选举当中,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民主选拔得出的结果不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且也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证明自己的平台,在选举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主体地位,增强其责任感, 也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了班级整体素质的提升。

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促进其个性和才能的提升,不断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也是班主任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解放他们的天性,自由发展、实践、创造,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具体和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2]。

4. 改善评价方式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影响班级整体管理的重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特长,只是有时学生没有找到发挥特长的机会和方式。班主任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指出学生的种种不足,而是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学会运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给予鼓励、肯定,有时一句简单的话语就会让学生瞬间重拾信心和动力, 所以教师应做到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全面、具体地落实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5. 主动、诚恳地与学生交心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每天只是枯燥、无目的地重复着无聊的学习生活。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使其丧失了对学习、生活的信心。这种情况下需要班主任认真地分析学生的心理、思想的发展,以和蔼、平等的语气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让学生对班主任能够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和困惑,面对其思想上的波动给予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人文关怀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及时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价值,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其充分的引导和关怀,促进其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马玉然.人文关怀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赤子,2013(08):68—71.

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与回归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人文关怀 理性 人文精神

一 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

纵观中国整个文学事业,可以发现儿童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儿童文学较之其他的文学而言,有着清新、淡雅的特点。但是它并不是死死沉沉,而是充满了活力。儿童文学主要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它是用儿童的情感来观察世界:儿童的快乐、悲伤、生气、哀愁都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在我们的理解中,儿童可以形容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儿童文学可以为这些花朵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且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当今社会,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予重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变成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的作用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它给下一代提供成长知识,站在感性的角度上塑造他们的情感,使得儿童的成长逐渐趋向于人性化,同时不断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儿童文学的意义就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能够引导儿童的发展,对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同时它与儿童的精神境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儿童文学应该具备两种关怀,即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一般来说,理性主要侧重于说教方面,侧重于教育;人文则是与精神、心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侧重于情感。

当今社会,理性思维充斥着各个领域,而人文关怀则是日渐衰竭,几乎被人们无视。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就文学与教育关系分析,儿童文学的创作是侧重于教育,还是文学本身?是以人文为主,还是理性?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在儿童文学中,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地位是同等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共同发展的关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这两种关怀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就现代儿童文学的初始发展阶段而言,以理性关怀为主的儿童文学比重是较大的。在1935年,著名文学家茅盾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他就儿童文学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时期被提出的。茅盾指出,从五四时代开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与儿童问题相联系,这个观念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初期,现代儿童文学就具备着社会问题性。人们在对待儿童文学的态度上,在其初步发展的时候就充满着说教色彩。在旧的时代,它是与社会革命论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战争时期,儿童文学民族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斗争。而到了儿童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时期,即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儿童文学,主要描绘的是以儿童和成人为主体的阶级压迫、阶级对抗。在过去的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作品《英雄雨来》《闪闪红星》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等到新中国解放后,儿童文学的创作则转向了阶级斗争,其方向以及原则面对着高难度的挑战。在中国的文革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非常不利于儿童文学的进步。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以“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论为主;而在描绘任务形象时,必须满足三原则,突出儿童英雄的“高、大、全”。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相对落后,几乎沦落成政治教化以及政治宣传的辅助工具,审美价值下降。而此时,在1961年,文学家茅盾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他大胆地指出,虽然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文学从形式上而言,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从本质上而言,是不存在较大差别的;从表面上分析,其政治性强,但是就具體情况而言,过于注重理性,使得文章缺乏文采。“一般而言,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五句话:政治作为先锋,艺术性缺乏;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枯燥乏味。”这五句话对于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状况的概述十分贴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文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与儿童接触,和儿童进行对话的。但是渐渐地却转变为说理形式的师生对话,成为一门枯燥的课程。这些本来都是小学应该发挥的作用,但是却介入到了儿童文学之中,使得儿童文学创作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在内容上本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被当做儿童文学的主题来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化意识对儿童文学的侵蚀,这种思想几乎影响到我们对于儿童文学内容、作用、价值的评定。于是,在无形之中,一些作家以及儿童文学创作将学校的教学观点作为写作内容写入儿童文学作品中,使得文学为学校代言,成为学校育人的附庸品。在儿童文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倾向,即将儿童文学的作用与儿童教育的作用直接挂钩。本着教育为本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缺乏文学色彩,少了原本应该具备的生机与活力。在内容上,过于乏味、僵硬,常常出现一堆的空话、套话。无论从哪个角度上分析,以政治、教育为先导的儿童文学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它没有从儿童本性出发,不能够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所以,为使儿童文学摆脱教育以及政治的束缚,向一个更加宽阔的领域发展,必须直视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失落。

二 人文关怀的回归

由于在儿童文学中过分提倡理性,使得人文精神不断泯灭,所以导致儿童文学的发展受阻,沦落为政治、教育读本。新的形势下,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文学创作者在反思的过程中进步。久而久之,失落已久的人文关怀被人们发现。新的时期,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密切重视,使得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现在文坛中,进而使得一大批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诞生。此时,儿童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光是它的形式就已经变得多样化,比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文学不像以往那样单调,它不仅仅强调教化的作用。儿童文学在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更多的关注。这是人文关怀的中心内容,简单来说:其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它对于人性和人权绝对尊重。此外,儿童文学支持人的独立思想以及人格的容许等,它为人活得更加有价值创造出一个好的文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整个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人文关怀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它重点关注人类生命和健康。在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主要体现着以下的内容:对儿童的思想给予尊重;注意儿童的精神发展;保护儿童的本性;对受到创伤的心灵进行抚慰。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具备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儿童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李贽曾经在其作品《童心说》中强调过童心的重要价值。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童心,那么他的为人也不真。他说,童子是人的开始,童心是最真的东西。可以看出,李贽觉得童心是理想人性的参照,同时也是人文心理的象征。在这个充满诱惑以及繁杂的世界上,童年和童心是一方净土,给予人生活的希望。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家而言,真正的“童心”,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儿童的心来感受世界。只有融入儿童的世界,真正地感受儿童的心情,才能够做到绝假纯真,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儿童文学作品才算是真正地为儿童服务,促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成长。

从我国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可以发现,第一位将女性的温柔融入到现代儿童文学上去的作家是冰心。她的作品,像《寄小读者》《春水》《繁星》等都充满着一种灵性,整个文章的风格清新、淳朴。同时又透露出一股浓烈的女性气息,那是别样的温柔,使得儿童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母爱的旋律,引人入胜。读过冰心的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母爱、童心、自然”是她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冰心将母性的温柔、慈爱与童心、自然相结合,使得整个文学作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以及母爱的芬芳。随之发展起来的一批女性儿童文学作家还有很多,比如葛翠玲、周百黎等等。她们和冰心有着同样的感悟,用自己平和的心境,伴着温柔的目光给予孩子最大程度上的关注。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给儿童现实中缺乏或者是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如此一来,儿童们的生活就得到了拓展。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甚至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些母亲对于儿童的关怀。这也是女作家们最纯朴、细腻的心灵。

由于文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史,文学关注的视角不再是健康的儿童。其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一些孤儿、残疾儿童加强了重点与关系,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这是由于这些儿童原本就处于弱势,所以他们遇到的困难应该是更大的。这样,他们相比正常的儿童而言,需要更多的支持。新时期的作家李凤杰就已经察觉到这一点,在其文学作品中,他采用最为真挚的话语将弱势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一一写出。其作品主要是围绕人的奋斗来展开,他把儿童的苦难人生作为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十分清楚地将残疾儿童与命运抗争、跨越苦难的情景描写出来。对于儿童的这些品格,他给予肯定与激励,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这种品格在苦难人生中的各种积极意义进行了剖析,用充满激情的文字给予儿童支持,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感染。

到了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通俗文学。受这种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儿童文学的视野渐渐转变,它也朝着一个通俗的方向转变。在此之前,80年代的新潮小说家故意不写校园生活,采取新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使得儿童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分析,比如秦文君的《女生贾梅》、郁秀的《六年级大逃亡》等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各种情绪进行了描绘,这大大地缩短了作品和生活之间的差距,也拉近了作家和儿童的距离,因此得到了广大儿童的喜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幻小说不断兴起,这充分表现了新世纪儿童特别的生活方式。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多地是对儿童渴求知识、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进行肯定。即使90年代的文学作品偏向于通俗,但是其不缺乏人文关怀。整个文学作品中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闡述,在此时,儿童的精神需求和儿童的审美依然是群众瞩目的焦点。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人文关怀的回归能够为儿童文学注入生机,使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加顺利。虽然儿童文学中不能缺乏理性关怀,但同时人文关怀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儿童文学的发展迎来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 谢燕:《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述要》,《名作欣赏》,2014年第23期。

[2] 王妙:《论儿童文学中的人生价值观》,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 贾丹:《浅论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4] 彭京美:《儿童读者的发现对儿童文学教学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郑格格:《文学的“第二世界”——儿童文学幻境模式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对策 第11篇

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是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一种进步的文化思潮。它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它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不仅仅关怀人的生命,更关怀人的精神、情感和道德, 关怀人类的和谐与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追求所谓的“卖点”,不惜牺牲人文关怀,甚至出现漠视弱势群体、大肆报道灾难事件、侵犯当事人隐私等问题。这势必会给读者带来不快,进而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漠视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根本的人格权,是人享有有其他人格权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权最基本的权利。所以,对生命权的关怀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对生命权给予充分关怀,才能进一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然而,一些媒体却经常漠视人的生命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采访中,有些记者不当的采访行为,不仅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原则,更是漠视了一些受灾群众的生命权。比如,央视的一名记者在直播期间竟然进入手术室采访,不仅消耗了一件无菌手术衣,还拿着未经消毒的麦克风采访已经消毒完毕、即将进行手术的医生,害得医生大叫:“你把我搞脏了!”之后,他还执意继续进行采访,询问医生手术台上的病人的伤势及手术情况。这种做法无疑耽误了病人的手术时间,扰乱了医生的手术安排。再比如,在车站,医院等其他一些有报道价值的地方,都会出现一大批记者忙碌的身影,他们忙碌不是为了救治伤员, 而是为了抢镜头,所以,电视上经常会出现十几个记者围着一副担架,强行和伤员对话的画面,这不仅消耗了伤员的体力,还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不管有意无意,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对受灾群众生命权的漠视。

2.侵犯人的隐私权

隐私权属于一种典型的私权,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自由、秩序和尊严的价值。然而,现在的很多新闻媒体为博人眼球, 迎合少数人的窥探欲望,不惜侵犯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将他们简单而粗暴地曝光在镜头下,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

2011年的“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被炒得沸沸扬扬,当时多家主流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事件中,深圳市宝安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闯入杨武(化名)家实施打砸行为,并对其妻王娟 (化名)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毒打和强奸,而杨武由于害怕,始终躲在距卧室仅两米的杂物间内,一个小时后才悄悄报警。《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刊登关于此事的报道:《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之后,一批又一批记者赶赴杨武家进行采访,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逼问事件的经过,更有报纸以《“我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丈夫”》为标题整版报道这件事,还刊登出了当事人掩面痛哭的照片(其脸部未经任何技术处理)和夫妇二人的现住地、老家地址等其他隐私信息。

在报道的整个过程中,这些记者对受害人没有丝毫应有的人文关怀,还依仗着媒体的强势去践踏这些受害人的尊严,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程度的伤害甚至是羞辱,同时也毫无疑问地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3.漠视、轻视甚至歧视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困难者群体。一般来说,包括打工者、失业者、残疾人或其他特困群体。当前,很多媒体都将目标受众锁定为白领、中产阶级等社会主流群体,而忽略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的信息需求,使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少之又少。此外,一些媒体还经常以居高临下的角度呈现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在报道中流露出轻视甚至是歧视的态度。

2003年11月,南方多家媒体竞相转载了这样一条社会新闻,一民工酒醉后站在立交桥上对着脚下的京广铁路万伏高压线撒尿,导致触电身亡。当时有不少媒体都以《民工酒醉撒尿,电成烤鸭暴毙》为题,甚至还详细描述了死者的惨状,“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线烧得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这篇文章的作者不只是缺乏人文关怀,更缺乏人性,仅仅因为死者的身份是农民工,就漠视其生命的价值,将其比喻成“烤鸭”,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那位不幸的民工遭受巨大电击后当场身亡的惨状,津津乐道地向公众传播, 毫无职业操守可言。

现在,很多媒体都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社会闲杂人员”“三无人员”“盲流”……报道他们时,也总是将其描绘得邋遢猥琐、素质低下、没有文化,甚至还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归咎于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身份歧视,严重的损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尊严和人格,是媒体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危害社会的稳定。

4.不当采访,造成“二次伤害”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日益市场化, 越来越多可能引发“二次伤害”的新闻报道涌入公众视野。所谓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其实就是新闻事件本身已经给当事人心理或生理造成一次伤害,而新闻媒体不当的采访报道又给当事人心理或生理带来了再一次的伤害, 即“二次伤害”。“二次伤害”不仅损害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更是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正义感。

2008年5月17日凌晨,女民警蒋敏在痛失父母和女儿后,依然坚守在救灾一线,几乎连续奋战了5天时间,很少休息,几次累晕昏倒。在这样的情况下, 央视记者采访她时,居然问道:“我们听说你家里也有亲人在这次灾害中遇难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够坚持着战斗在第一线呢?”“有时候看到就出来的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亲人?”这种接二连三的“揭疤”式提问使本来就遭受着身体的极度疲惫和心理的巨大悲痛的蒋敏当场失声痛哭,很快就晕倒在地。记者提问的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蒋敏可以讲一些大公无私、牺牲奉献的话语来煽情,进而弘扬“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有大爱”“众志成城,共同抗灾”的主旋律,引起受众的共鸣,以强化报道效果。但是这个记者却忽略了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画面,再次戳破其心理创伤,造成了“二次伤害”。

实现人文关怀的对策

造成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体制的影响,又有利益的驱使,究竟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新闻报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而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时时刻刻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利润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深入群众,以平民的视角,朴实的风格,真实生动的报道新闻,实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切忌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此外,在采用受害人照片时,一定要谨慎,并做好保护措施。

2.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引导舆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是,即便这样,媒体也绝对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要实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必须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加强对受众的舆论引导。

首先,媒体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客观的报道新闻,杜绝炒作和虚假新闻;其次,媒体还要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前提下,注重人文关怀,不能一味的挖掘新闻而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对他们造成伤害;最后,媒体要引导舆论,稳定民心,弘扬正确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行规

上一篇: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下一篇:联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