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方案范文

2024-06-27

神秘的方案范文(精选7篇)

神秘的方案 第1篇

关键词:霍桑,神秘主义,《人面石像》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前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素以浪漫主义著称。但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的阅读, 笔者发现, 霍桑的作品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情节之外, 还为神秘主义的气氛所笼罩。现以《人面石像》为例, 探讨这篇小说中蕴含的神秘主义倾向。

小说以缓慢而悠长的笔调讲述了偏僻山村中的一个温情故事:主人公欧内斯特幼时, 从母亲那里得知一个世代相传的预言———未来会出现一个人, 他的面容将与山谷巨石上那高大雄伟、和蔼可亲的人面塑像完全一致。于是, 欧内斯特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人的出现。虽其间几度流传过此人真身的谣言———先是“积金先生”, 再是“咆哮将军”, 后来又是“老石面先生”———但经过时间的洗礼, 一切都不攻自破。而不知不觉中, 由于日日对石像的仰望, 欧内斯特勤恳地耕耘着田地与心灵, 年纪愈大, 他的面容就愈发和石像相似。甚至在他晚年, 连前来拜访的诗人都惊呼预言的实现。可老人不以为然, 仍在执著地等待着心目中那个人的到来。

虽然故事的情节较为简单, 蕴含的道理也较为朴素 (即对财富、权力的鄙弃, 对单纯美好的人性的讴歌) , 但读者在阅读时, 不知不觉中便会被情节吸引, 被意蕴打动。究其原因, 作品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神秘主义倾向, 为全文增添了攫取人心的力量, 从而使读者充分置身于小说的环境之中。那么, 霍桑是如何引领读者逐渐步入神秘之境的呢?

首先, 浓郁的宗教情怀为作品的神秘主义倾向奠定基调。

在《人面石像》中, 每个人物的身上都有宗教的深深烙印。如, 主人公欧内斯特在中年之后的身份便是一位布道者。他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空闲时间便凝视着石像, 过着清教徒般的简单生活。他还常常登上讲坛, 在邻人集会时用最为质朴的语言表达诚挚的思想和真切的感情;又如, 作品在对天资禀异的诗人进行赞颂时, 称他:“造物主在他自己的手工创作中, 以最后的绝妙一触赋予诗人”[1]、“他道出了他们 (指凡人) 与天使血肉相连的伟大链条的金质环节;他指明了是他们无愧于这种血缘的天生的隐含品性”[2]。甚至作者在描述“积金先生”聚敛财富的能力时, 写道:“ (他) 有上千种方法运用他的巨额财富, 把他本人变成一位慈善天使。”[3]可见, 宗教形象渗透在人物形象之中。不仅如此, 霍桑在具体的环境描写中, 亦体现了宗教仪式的圣洁与神秘。例如, 在欧内斯特布道时, 金色的阳光洒落在他与听众们的身上, 而远处的人面石像也高踞在落日的金色光芒中间。这样, 严肃而庄重的宗教仪式便着上了阳光的温情与金色的神秘。

与霍桑的其他短篇不同, 《人面石像》中体现的宗教情怀具有特殊性。正如前面提到的金色阳光, 它给作品带来的是温柔的神秘底色。作品中的宗教信仰, 既没有作为布景, 像《教长的黑色面纱》那样衬托出教徒们隐于内心的阴暗与罪恶;又没有作为诱因, 像《恩迪科特和红十字》那样表现其对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鼓舞与激励作用;更没有作为批判的对象, 像《优雅少年》那样对残酷的迫害与杀戮进行血泪控诉。

由此, 霍桑对于自身信仰的复杂情感便可见一斑。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他出生于新英格兰地区的名门望族, 家庭中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其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并参与过1692年萨莱姆驱巫案及其后迫害教友派的活动。他既为家庭环境中浓厚的清教气氛感染, 又深感祖先对异教徒的迫害, 充满负罪感。乍看之下, 他的作品多呈现出迥异的宗教情怀。但事实上, 爱之深才痛之切。作家对于清教迫害教友派的斥责, 正是源于他作为清教徒对自身信仰的热爱。《人面石像》中对清教生活的推崇, 便是霍桑本人虔诚信仰的体现。作家将浓郁的宗教情怀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由于宗教自身固有的神秘性, 文本便也染上了神秘主义的基本色调。

其次, 象征手法和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为作品增添了神秘主义色彩。

霍桑在进行短篇小说创作时, 多运用象征手法。如《教长的黑色面纱》中胡珀牧师脸上蒙着的黑色面纱便象征着他的罪孽;《通天的铁路》既借鉴了班扬《天路历程》中富有象征意味的人名与地名, 又独创了铁路的意象来象征着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与人们精神上的堕落。同样, 《人面石像》运用了象征手法:慈祥与仁爱的人面石像是山谷人民追求纯粹的善与美的象征;“积金先生”、“咆哮将军”与“老石面先生”分别是金钱、武力、权力的化身;而欧内斯特“布衣傲王侯”, 赢得人们的尊敬, 则象征着善良的品德比功名利禄更可贵。虽然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具体的形象, 其象征内涵往往得到更多关注, 但在揭示其象征意义后, 再反观具体形象, 通常情况下便觉得, 它们身上因富有意蕴而更具神秘色彩。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爱伦·坡笔下象征着“我”邪恶欲念的黑猫、《红楼梦》第五回中象征着十二钗命运的画中物件, 等等。正如霍桑所言:“一切皆有灵性, 恰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一般。”[4]象征手法赋予具体形象灵性, 可以说, 这灵性又赋予作品神秘气息。

另外, 霍桑十分擅长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展现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从而暗示事情发展的可能性, 为后文埋下伏笔。例如, 年幼的欧内斯特从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古老的寓言后, 便兴高采烈地想要见到那个人。“她的母亲是个心怀柔情、思虑周到的女性, 觉得最好不要让小男孩儿过于殷切而灰心, 只好说:‘你也许会吧。’”[5]联想到若干年后, 欧内斯特仍觉得自己“也许会”见到心目中的那个人, 母亲此时的话竟有了预言性, 前后的时间和空间巧妙衔接在一起, 由此产生了曲径通幽的神秘意味。又如, 在见到政要“老石像先生”之后, “欧内斯特却走开了, 他感到抑郁甚至沮丧。欧内斯特本想看到一个能够应验预言的人, 那人却不能满足这一点, 其失望是最为哀伤的……那尊巨石人面重新显露出绵延了无数世纪的庄严面貌。‘看啊, 我还在这里呢, 欧内斯特!’那张慈祥的嘴似乎在说‘我比你等候得还要久呢, 但我还没有厌倦。别担心, 那人一定会回来的。’”[6]主人公在失望情绪之后的微妙心理变化, 作者并未以直接描写的方式加以剖析, 却巧借石像的口吻道出, 使石像仿佛更具灵性, 由此产生二者之间似乎在交流的神秘感觉。

最后, 文本的模糊性与作家的个人创作追求将神秘主义倾向推向高潮。

在《人面石像》的开头, 作者便暗示:“这尊巨石人面本是大自然不失庄严的顽皮之作。”[7]因为只有从适当的距离看, 它与人的面孔才极为相似。“如果参观者走得过近, 就看不出巨人面孔的轮廓, 而只能辨出一堆又大又沉的石块, 乱糟糟地互相挤压着”[8]。或许本来便不存在人面石像, 只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偶然巧合, 可怜的人们却将它误认为是自己同族的雕像。这样, 巨石雕像那庄重而亲切、博大而温和的面容便处于似有若无之间。

霍桑在描述欧内斯特幼时听到的预言时, 也运用模糊叙事的方法, 说那故事开始于很多很多年前, “即使是先前居住在这山谷里的印第安人也是从他们祖先那里听来的, 而且他们断言, 他们的祖先则是从山溪的呢喃和风在树梢间的低语中听来的”[9]。这样, 关于这则古老预言流传的起始时间与起源地点、初始预言者的身份便都模糊不清了, 预言本身的可信性也随之降低。而对预言是否采取信任的态度, 则充分取决于小说中人物的主观意志的强弱。因此, 关于预言能够在未来应验这一命题, 便真假难定, 预言自身的神秘性自然也得以强化。

最具不确定意味的当属作品的结尾。在欧内斯特布道时, 诗人惊呼:“看啊!看啊!正是他本人才是巨石人面的肖像呢!”[10]可欧内斯特却淡然处之, 心中依然期盼着某个比他更智慧、更美好的人不久以后会出现。读者读到此处, 定会深深疑惑, 欧内斯特到底是不是那个预言中的人呢?小说的意蕴正在这似是似非之间。按照日常生活的情理来说, 欧内斯特一生都在追随着古老的预言, 并几十年如一日地恪守纯朴善良的为人准则, 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应该能够成就他的理想, 使他成为预言中的那个人。但正如美好的诗人的自我解剖那样:“我曾有过伟大的梦想, 但也仅仅是梦想而已, 因为我始终生活在贫穷与卑贱的现实之中。有时甚至———我敢于这样说吗———善美缺乏信念。”[11]欧内斯特展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虽是近乎完美的, 但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而且基于共通的人性, 很难保证欧内斯特在自我反省中不会发现只有自己才懂得的隐秘缺点。因此, 他不是预言中的那个人便也合情合理了。

于是, 基于小说结尾的文本模糊性, 类似这些疑问———预言是否准确?预言中的那个人到底是谁?他是否已经出现?如果现在没有出现的话, 那么将来又会不会出现?———已经成为难以解开的谜团。它们正如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那样, 以永恒的神秘吸引着人们去思考与探索。

设置这样一个颇具神秘主义气息的结尾, 与霍桑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追求也不无关联:作家在成年后, 受爱默生等人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影响, 刻意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他还对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充满幻想, 曾经投身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布鲁克农场中从事生产活动。再加之早年的加尔文教的深刻影响, 霍桑的世界观可谓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接受“命定论”与“原罪观”这样的宗教保守思想, 另一方面希望建立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结合这些, 或许便不难理解, 作者没有肯定欧内斯特是巨石塑像化身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善无止境。霍桑对个人的浪漫主义情结与理想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 促使他像欧内斯特那样, 在期待着更有智慧、更美好的人的出现。

总之, 在模糊叙事的基础上, 文本的模糊性与作家的个人创作追求将作品的神秘主义倾向彻底凸显出来。

综上所述, 在《人面石像》这部作品中, 霍桑将浓郁的宗教情怀倾注其间, 并运用象征手法与心理分析手法, 又以模糊叙事的方法, 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意味, 从而体现出个人对美与善的理想的追求, 使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神秘主义倾向。有了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 读者便被逐渐引入到小说奇妙的神秘氛围里。徜徉于这神秘之境, 相信读者的眼前仿佛渐渐浮现出一块人面石像, 它一言不发, 却似有所诉说;它面无表情, 却庄重而亲切;它面对着我们, 却也在等待着将来更有智慧、更美好的读者将它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房地产神秘顾客调查方案 第2篇

一、项目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

房地产销售/物业服务部神秘顾客调查的关键目的: 1)根据不同业主体验的关键维度,形成测量指标体系 2)通过暗访了解销售/物业服务表现

3)通过数据分析,对服务流程和标准提出改进建议

2、调查内容

考察售楼处/物业服务部各个环节,包括硬件监测和软件监测两大块: 硬件设施: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服务设施、标识牌、样板间情况等

人员基本素质:前台、销售/物业人员、保安/保洁/茶水服务员的外在形象、接待礼仪、接待态度和服务用语统一等

人员专业能力:人员介绍详细、讲解准确、熟悉具体流程和相关信息等

3、调查流程

1)神秘顾客筛选 销售:

 符合目标顾客特征

 有过购置房产经历或半年内有置业打算的人员  熟悉购房流程,了解相关知识  触觉比较敏锐,表达能力强 物业服务:

 目标楼盘业主或符合相关特征  触觉比较敏锐,表达能力强

2)神秘顾客培训  神秘拜访的要求  神秘拜访的步骤  拜访后评估的说明

 约定拜访时间和地点、回收问卷时间

3)神秘顾客拜访 销售:

 现场体验:电话预约——接待——沙盘说明——样板房体验——疑问解答等各个环节 物业服务:

 现场体验:电话咨询——接待——事件办理——疑问解答/问题处理等各个环节

4)神秘顾客评价

 根据现场体验评价  以问卷为依托评分

5)分析与反馈

 对神秘顾客的评价进行数据处理

 深度对比分析不同楼盘神秘顾客的体验,撰写报告

4、神秘顾客监测环节及具体内容(销售神秘顾客举例)

1)电话咨询

 电话咨询时是否出现铃响无人接听的状况  成功接通时,振铃是否6次及6次之内  接听电话使用规范服务问候语  销售顾问主动邀请顾客去售楼处

 销售顾问认真细致地说明如何到达楼盘  当天主动发送楼盘地址短信到您的手机

 电话咨询过程,服务人员整体态度热情、有礼貌  „„

2)售楼处内部环境 大厅:

 大厅环境干净整洁

 展厅内各区域和位置有清晰标示/标志/指引牌进行  说明, 展厅内所有的公告、展板清洁、完好,即没有明显  灰尘、缺损

 展厅内所有沙盘、模型清洁、完好,即没有明显灰  尘、缺损

 拜访过程中,展厅内是否出现喧闹状况 洗手间:

 洗手间整洁无水渍

 洗手间内卫生纸供应充足  洗手间内是否有异味  „„

3)样板间及信息洽谈

 从售楼处到样板间的道路干净整洁  样板间内温度适宜  样板间干净整洁

 样板间内没有装修材料余味、霉味等异味

 样板间瓷砖、阳台墙面、饰品等部件完好,无破损  销售顾问主动向您提供了相关产品资料,如户型  图、楼书等

 在整个过程中,您和销售顾问的交流是否被其他  事情打断

 当您表示房价太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优惠,销  售顾问是否进行了恰当的解释

 当您表示您还需要考虑和对比其他楼盘时,销售  顾问的态度如何

 销售顾问主动给您他/她/或售楼处的名片  „„

4)接待和介绍

 从您走进展厅到有销售顾问过来接待,等待多长  时间

 销售顾问主动询问您之前有无来过现场或与哪位  销售顾问预约过

 正式接待的销售顾问了解您的购房需求

 销售顾问是否根据您的需求向您提出一些购房建议  销售顾问讲话语速/语调适中,吐字清晰  对售楼处保安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如何  „„

5)销售顾问态度、形象  销售顾问是否穿着正装

 销售顾问的服装是否干净整洁  销售顾问的头发是否整洁

 接待时,销售顾问是否出现过如:随意摇晃/抠鼻  子/斜靠模型/墙壁等不雅情况

 整个接待过程中,销售顾问始终热情耐心、有礼貌  „„ 6)告别离开

 销售顾问是否送您到门口

 销售顾问是否主动并礼貌地向您道别  „„

二、睿尔研究项目流程及质量控制:

1、项目流程

神秘顾客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专业化的操作和良好的细节把握。通常,一个神秘顾客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和收尾阶段。

1)启动阶段:

神秘顾客项目的委托方与执行方确定项目后,就进入了项目的启动阶段,这一阶段要明确客户对神秘顾客项目的需求,执行方人员需要与客户方面负责人员充分沟通,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具体项目需求。明确客户需求后,开始着手项目的组建工作,这些工作包括这个项目需要哪方面的研究人员、技术专家,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储备如何,需要的访问人员和资金准备情况等等。

2)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准备阶段,这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开始准备此次神秘顾客项目的时间安排、进度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团队管理、检查表(问卷)、项目执行大纲(操作指南)、培训大纲等等,同时也包括神秘顾客的招募与培训。

3)执行阶段:

在做好项目的相关准备工作后,就进入了项目的执行阶段,神秘顾客根据检查要求开始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保持神秘性和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4)收尾阶段:

在项目的收尾阶段,研究人员对神秘顾客访问员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找出个性与共性的有价值的结果,写成报告,提交给客户。同时,执行方要帮助客户利用神秘顾客检测的结果,给改进服务提出建议,使神秘顾客项目真正达到它的效果。

2、调查质量控制

 避免身份暴露是保证收集到数据准确性的第一要求

 减少检测人员由于凭主观认知行为或动作而产生的对于度量的干扰

 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受到神秘顾客访员心理状态以及被调查对象防御措施强度的影响

 检测员尽最大可能详细记录人物、物体及事件的细节,利用包括数码录音笔、相机、微型摄像机等

 检测员及时对事件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复核和修正

 建立问题反馈和补救机制

为此,睿尔研究对自身“神秘顾客”进行了相关培训,以保证“神秘顾客”以合格“神秘人”的身份及能力完成项目检测目的。

睿尔研究“神秘顾客”培训内容: 1)服务质量知识

行业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和礼仪规范,项目背景知识及检测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的行业,需要了解相关的服务规范和职业要求,具体到特定的项目就必须针对这个项目深入了解,明确调查的意图及考察的重点。如果是比较特殊的行业或职业,考察指标比较繁杂,还要为访问员提供书面资料或音像资料来作为参考,加深理解。

2)相关业务知识 包括所检测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及工作流程,商品或服务的名称、含义、功能、基本内容、性能、价格等;

3)行为、心理常识 使“神秘顾客”在调查过程中表现更自然,不易暴露,了解服务人员的心理,易于发现问题;

神秘富豪的神秘藏品 第3篇

他从未公诸于世的私人收藏品有二个人张开手臂般大的玉雕船,以及由酸枝雕刻而成的九龙宝座屏风等百年难得一见的宝物。外界估计他的身价逾百亿元(新台币,下同)。

30多年前,40岁出头的林昭文跟着台湾农耕队朋友,一同到沙特阿拉伯,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1977年,他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成立华宫餐厅,如今已发展为连锁餐厅体系的林记餐饮集团;在异地打拼20年后,林昭文回台,1989年成立宜大证券,1997年在宜兰成立友爱百货,外界估计他的身价逾百亿元。

占地千坪拥果岭

常在台湾、中东奔波的林昭文,想返乡定居。他于2006年耗资3亿元打造了阿拉伯宫,坐落在外澳火车站附近海边,能直望宜兰外海的龟山岛,占地1200坪(约3960平方米),从围墙这端走到另一端约要3分钟。

邻路的是一道白色高耸外墙,左边是数十英尺高的椰子树,右边是大石头,前方则是加高的地基与铁丝网,增添神秘感。

建筑物本身有5座伊斯兰式圆顶,最顶端是清真寺常见的新月环,圆顶深沟内是花藤蔓图腾,和印度著名古迹古德卜高塔上的藤蔓一样;人由大拱门进出、窗户采用阿拉伯窗孔moucharabieh窗。

建筑物被一整排的椰子树围绕,绿茵的草皮上约略可看到高尔夫球果岭。原来他家中就有高尔夫球场。

古物收藏如宝库

林昭文豪宅中的仓库,只有王永庆、李登辉、郝柏村、吴伯雄等重量级访客,才能进去参观。当电灯打开后,仿佛看到电影《法柜奇兵》里的埃及法老地下宝藏库一样,各式古代的玉器、木器、雕品出现在眼前。

一楼大门有重达2吨半的玉雕弥勒佛,后面则是百件木雕,包括以800年樟木雕刻出的老鹰,以及一株历史超过千年、需要7个大人手牵手才能绕一圈的神木。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座一尺高的镇墓兽,以陶土为主,身上镶着玉片;另一座是由酸枝雕刻而成的九龙宝座屏风。

台湾米兰珠宝总经理史永仁拿着放大镜看着照片说:“镇墓兽应该是早期的作品,秦朝的,难以判断价值。”

另外,史永仁分析,九龙宝座屏风应是近代作品,“这个东西……啧……上亿元都有可能。”酸枝木剖开后会挥发出类似食用醋的略酸香气,故名“酸枝”。以酸枝做成的家具,即使几百年后,只要稍加漆润,色泽依然亮丽,是古代富豪人家才买得起的家具。

九龙屏风前立着一对骨刻祥狮,史说:“这是非富即贵人家才会有的,几品以上大官、皇亲国戚家才敢收藏,绝不随便放在外面展示,现在值多少钱真的很难估,实在稀有。”

玉雕宝船价逾亿

最惊人的是,位于仓库正中央的一艘玉雕船,约有二个人张开手臂般大,就连上面的链子都是由玉雕刻出来的。另一位鉴定专家说:“能出土那么大块玉本身就少有,这艘船绝对是最厉害的东西,有上亿元的价值。”

现场还有其他的玉器、古代宝剑、甚至可能是兵马俑真品,约200多件。

神秘的DNA 第4篇

谁是我们的父母双亲, 这种“上帝造人”的说法, 在达尔文创造生物进化论学说之后本已被人视为无稽之谈。但在十多年前, 美国加州大学一科学家却提出了一种与此相关的新见解。因为,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了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含有遗传物质DNA (脱氧核糖核酸) , 现代生殖学业已证实, 在高等动物的受精过程中, 精子中的线粒体DNA是不能进入受精卵的, 人类细胞的线粒体DNA都来自母亲, 因此, 线粒体DNA属于严格的母系遗传。这样一来, 如果人们能证实同一人种的线粒体DNA是相同的, 则说明他们来源于同一个母系。

据此,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威尔逊遗传小组, 选择了来自非洲、欧洲、中东、亚洲以及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妇女147人, 利用她们生产婴儿时的胎盘, 进行不同种族婴儿胎盘的线粒体DNA研究, 发现全人类线粒体DNA基本相同, 差异很小, 平均歧异率只有0.32%左右。因此, 从逻辑上说, 现代各民族居民的线粒体DNA, 最终都是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遗传下来的。那就是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 这个妇女就是全世界现代人的祖先。

威尔逊说:“我们可以将这位幸运的女性称为‘夏娃’, 她的世系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理论也就被称为“夏娃理论”。

“夏娃理论”还认为, 当时也许有几千男女同“夏娃”生活在一起, 但其他女性都没能留下后裔, 因此, 她们的线粒体DNA谱系便断绝了。“夏娃”的后代在9万-13万年前迁徙世界各地时, 各地已有许多古人类在生息, 如欧洲的尼人, 中国的北京人等, 但“夏娃”不同的线粒体DNA遗传下来, 现代人中就会有多种线粒体DNA, 而事实上现代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却是高度一致的, 这说明他们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夏娃。

现代人的男性祖先是否便是“亚当”?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都认为, 世界各地的男性基因源于同一种基因。如上所述, 分析女性祖先的基因比较容易, 因为线粒体DNA只通过女性遗传。而分析男性祖先的基因则复杂得多, 为此, 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均把突破口选在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上。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分析了8名现代非洲男性、2名澳大利亚男性、3名日本男性和2名欧洲男性以及4只大猩猩的基因, 结果发现, 从基因角度看, 世界各地的现代男性源于同一副Y染色体。通过与人类最近的近亲大猩猩比较后, 美国研究人员认为, 18.8万年前, 非洲一个部落的Y染色体是现代男性Y染色体的祖先。同样, 人们也可以将这位幸运的男性称为“亚当”, 自然也应该可以称这一观点为“亚当观点”。如果这两个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说明400万-600万年前, 从猿分化出来的原始人类大都没有留下后代, 只有非洲的一个部落生存下来, 然后向世界各地迁徙, 形成了现代人。

“夏娃理论”提出以后, 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而“亚当观点”使这场争论更为激烈。

例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的科学家对此种看法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 现代人的确进化自非洲的一个部落, 但其进化过程并非是20万年, 而至少是100万年。他们说, 如果夏娃之说可以成立的话, 那么, 世界上一切与夏娃无关的人类祖先就都已绝种了。但从对古人类化石的分析结果看, 事实并非如此, 科学家们在对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后发现, 它们的特征与亚洲现代人极其相似, 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亚洲人是百万年前亚洲祖先的后裔。

争论还在热烈地进行。但是, 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 “亚当观点”、“夏娃理论”都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 而不是“神创论”的翻版。

我们几乎都听说过“八卦”。八卦学说始见于殷周时代的《易经》。据说, 它是我们祖先伏羲氏创造的。它含有极深奥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

神秘的月球作文 第5篇

我常常地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总是晚上升上天空?月亮里为什么会有模糊的黑影?”

妈妈说:“月亮会发光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月亮总是晚上升上天空是因为它和地球的位置不同(晚上太阳下班了,所以月亮要上班);月亮里有阴影是因为月亮里也有高山和岩石,那是它们的的影子。”

哦,原来月球这么神秘!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上学了,老师教我们有关月亮的古诗;现在,爸爸又帮我破译月球的十大谜团。

哦,我真的好想长大,遨游太空,研究月球。月球的起源、年龄、放射、磁场等谜团对于我来说确实很神秘!

我长大了,我要把月球建设成人类生活的第二家园,我要和月亮里的嫦娥、玉兔做游戏;我还要在月球上建幼儿园和学校,让小朋友们和同学们都来上学;我还要建好多美丽的公园,让人们进去休闲,幸福快乐的生活。

神秘的海底 第6篇

美国科学家根据多年的研究, 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怪现象背后可能藏着某种来自异域的文明!

“海底人”

“海底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海底人”究竟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 “海底人”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存, 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存, 是史前人类的另一分支, 理由是:人类起源于海洋, 现代人类的许多习惯及器官明显地保留着这方面的痕迹, 例如喜食盐、会游泳、爱吃鱼等。这些特征是陆上其他哺乳动物不具备的。

俄罗斯学者鲁德尼茨 (cí) 基认为, 这个大胆的假设很有道理。假如我们能把海洋神秘闪光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记录下来, 也许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就能把“海底人”以闪光信号的方式向我们大陆人类发出的信息破译出来。

第二种观点认为, “海底人”不是人类的另一分支, 很可能是栖 (qī) 身于水下的特异外星人, 理由是这些生物的智慧和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人类。但是这种假设太离奇, 没有得到多数科学家的认可。海下玻璃金字塔凸显神秘

1992年夏, 一群西班牙采海带的工人在海底见到一个庞大的透明圆顶建筑物。

1993年7月, 美英科学家在大西洋大约10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两座大型金字塔, 很像水晶玻璃建造的, 边长约为100米, 高约200米。

美军上校亨利曾在百慕大三角区水下360米处发现了金字塔。

美国探险家特罗纳也曾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发现了“比密里水下建筑物”, 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建筑是“海底人”用来采集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工厂, 也有人认为是“海底人”用于净化和淡化海水的设备, 甚至有人猜想这是“海底人”发电用的电磁网络。

神秘“海底人”频频现身

越来越多的海底怪物让人疑惑, 这些怪物是人类从海洋里爬上来后留在海洋深处的另一个支脉, 还是来自外星的文明?

1938年, 在东欧波罗的海东岸的爱沙尼亚朱明达海滩上, 一群赶海的人发现一个从没见过的奇异动物:它嘴部很像鸭嘴, 胸部却像鸡胸, 圆形头部有点像蛤蟆。当这“蛤蟆人”发现有人跟踪它时, 便迅速跳进波罗的海, 速度极快, 几乎看不到它的双脚, 但却在沙滩上留下硕 (shuò) 大的蛤蟆掌印。

1958年, 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照相机, 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 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但却不是人的足迹。

神秘的非洲木雕 第7篇

“黑非洲”, 指的是撒哈拉以南黑人居住的非洲腹地。这片土地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中, 即从西海岸的几内亚、塞拉利昂, 向东经加纳、贝宁、尼日利亚、咯麦隆、加蓬、刚果和扎伊尔, 刚果河和尼日利亚河都流经这个地区。这里气候炎热, 雨量充沛, 这片大地上覆盖着许多高大的热带植物和浓密的原始森林, 人们在野兽、昆虫、疾病等的不断侵扰下求得生存。他们以简单的形式组织部落和群体生活, 面对自然灾害时, 他们的潜意识中会用一种“神力”去解释。所以, 在这种意识领域中, 会有一种原始的宗教流行, 这是一种原始的、一切受神力支配的朴素的信仰。面对疾病、火灾、死亡、饥荒、雷雨等, 他们会举行各种仪式, 以祈求丰收、平安和健康。他们信仰传统的地方宗教, 即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 保持着原始部落观念和神话思维观念。有着悠久历史的非洲雕刻, 就与这种信仰关系密切, 如果要更深层次地了解这种艺术, 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这种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是非洲的一种宗教信仰, 人们相信死去的人灵魂仍然存在, 死去的人可以和活着的人一同生活, 祖先的灵魂可以保佑赐福自己的子孙。祖先崇拜也源于一种对同族中死去的人的一种思念和尊崇, 所以非洲人会把祖先的样子刻成雕像, 用与一定的宗教仪式进行膜拜。万物有灵论, 也是宗教信仰之一, 认为世界万物皆有生命, 皆有灵魂和思想。他们认为树木是人类灵魂栖息的圣地, 人们在庆祝丰收的庆典上, 会戴着象征土地、谷物、牛羊的面具, 载歌载舞。

现在我们所发现的各种非洲雕刻, 据说它们的创造者是热带雨林深处说班图语的土著民族。据说在5世纪的时候, 他们因为被强大的部落驱赶, 所以生活在丛林中, 或许是由于他们被浓密的热带雨林植被环绕, 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于条件的限制, 他们以身边随处易取的木材为材料, 继续自己的艺术。这种非洲木雕的题材不能超出用来做雕刻的树身或者树干的圆柱形状的范围, 因此, 非洲木雕刻才会产生那种稳定的气魄。

如果我们把古代非洲诺克赤陶、伊费和贝宁王国那精美的铜雕称为非洲的“宫廷艺术”的话, 那么这些散布在热带雨林的引人入胜的木雕艺术, 则可以被称作非洲民间艺术的精华。

一、非洲木雕种类和表现手法

非洲木雕根据用途和目的不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技巧和风格。按照木雕的用途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四类。

(一) 神像。

一般用于供奉, 常常是非洲人民的偶像, 代表着神奇力量, 能够带来福祉, 也有能够主宰大自然的力量。他们有的会被雕刻成人的样子, 也有的被雕刻成很夸张很怪异的样子, 有的甚至变成了几种几何形状的集合体, 人物器官直接用线和面来表示。

(二) 面具。

在氏族制度下, 戴面具是为了表明一种身份, 也是体现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威。利用面具举行的宗教仪式, 一般为祷祝和舞蹈。人们带上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面具, 便成为面具所代表的神、鬼或特定身份的化身。因此这些面具会模拟某种人或动物。面具常常用简单利索的夸张手法进行变形, 常常令人惊叹不已。有的面孔被夸张成圆形、三角形、菱形、卵形等。

(三) 人物雕刻。

一般是代表着部落标志的小型雕像, 用于宗教仪式, 也包括供酉长或儿童把玩的玩偶式的雕像等。这种人物雕像常常夸张局部特征, 特点突出, 给人一种滑稽的美感。

(四) 生活用具。

主要是在集市上出现的手工业产品, 碗、勺、杯盘等, 造型朴素, 图案粗犷。

二、非洲木雕艺术风格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非洲木雕, 主要是祭祀小雕像和面具。非洲雕刻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力量, 来表现一种神化的观念。木雕都有一定的种类和情节, 它们会表现在形象的程式化及形式概括上。非洲木雕的这种装饰范式, 是在悠久历史的演变中, 逐渐积累的无数神话创作经验的“造型象征”所形成的定型, 是艺术家在目的性很强的情况下, 受部落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制约下形成的, 而非主观臆想创造的。因此非洲木雕这种造型怪异、质朴、简洁的形式感, 可以说是非洲艺术家长久传承下来的一种审美模式。

非洲木雕具有一切真正艺术品应有的特点。非洲雕塑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节奏。雕塑作品中的节奏是通过作品各个部分的安排, 雕塑本身在一定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组合关系。雕塑家安排这种关系, 成为一种视觉上的表现, 从内而外传达一种感情。雕塑家安排各个部分形成一种联系, 而这种联系又会引起欣赏一种节奏的反应。雕塑家在创作作品时, 要考虑作品的造型关系, 最终决定作品各部分的关系和体积。当然, 雕塑的这种形象只是一个大概的相貌, 因为它最终要服从于作品的节奏, 服从于它的整体结构。非洲雕刻就是这样创作富有生命力的独特造型特征的。非洲木雕的材料一般使用圆形的树干, 并巧妙地将造型保持在树干的形状范围之中。所以木雕像的形体, 人物没有复杂的动作, 或蹲或跪或站立, 不讲究形体比例的正确性, 只注重突出特征。雕刻家把人物的各个部分用大块的结构概括, 而这些大块的结构最接近最简单的形体, 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体。雕塑的节奏就来自这些大块结构的结合和位置上的对应。如人物雕像中, 大块圆形的头部会通过圆柱形的颈部, 同肩部的平面拉出很大的距离, 让人感到头部的重量感和身躯的轻盈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非洲雕刻中的轻与重的独立节奏。

非洲雕刻凭借独有的材料, 独有的工具, 才形成简洁、光滑亮泽的特征。大块结构的简化, 可以让我们感觉到用刀斧削砍的痕迹, 雕刻家会有意识地将一些尖锐之处变得缓和些, 从而把原来粗造的木头表面打磨平, 所以雕刻就会变得有光泽, 就像涂了一层漆似的。雕刻家让人物的头、颈、硕大的乳房、突出的肚脐安排得和谐, 而微微的转折却使雕塑有种强大的力量感, 这或许就是非洲雕刻的独创性和神秘性。

在非洲雕像中, 女性的刻画有个突出特征, 就是女性乳房的夸张和变形以及肚脐的突出, 这不仅由于结构安排上节奏性的需求, 更深层次的是源于非洲人们的一种生殖崇拜。这也与原始母系和父系社会有关联,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源泉。硕大的乳房象征着会赐给人们生命的乳汁, 具有一种超自然的伟大神力, 主宰着繁殖和生长。

非洲雕刻在面部五官的处理上, 多采用一种简洁的方式。面部表情多肃穆庄严, 具有一种原始宗教的神秘感, 似乎只有这样雕像才会与神灵达到一种通融。雕像的眼睛有的是微微凸起的杏核眼, 没有瞳孔, 有时也会用细缝和圆圈做眼睛。这种眼睛的刻画像是完全不看什么, 又像是在深处注视着, 更增添了雕像的神秘感。

不论是雕像还是面具, 在作品的构图上, 它们都保持着对称, 这不仅体现非洲雕刻家对人类自身对称结构的尊重, 也说明了其对形式法则的把握。

三、非洲木雕艺术的区域性风格

前面提到非洲的雕刻作品都有强而有力的节奏感, 整个雕刻构思富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这是大部分非洲木雕的共同特点。非洲雕刻源于部落的信仰, 因此雕刻作品会表现出区域性的风格。不同风格的雕刻作品显然成了不同民族的标志。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部族拥有自己独特的雕像艺术。

尼日利亚东部高原地区的穆穆耶族, 他们的雕像大多极其简洁, 躯干像棍子, 笔直挺立, 两臂较长, 成扁平状放在身躯的两侧, 头部造型奇特, 这种雕像一般作为祖先受族人的崇拜。在尼日尔河三角洲一带的马里的多贡族, 他们的雕像多是嘴唇突出, 眼睛大睁, 眼睛周围刻着数圈条纹, 代表着眉毛和眼睑。男人有扇形的胡须, 有的脸上身上还有刺花, 代表着一种权威和神圣。咯麦隆高原的巴米累克族的雕刻以怪诞离奇著称, 颈部和胳膊上带有环套项饰, 表情多古拙怪诞。加蓬西部的科塔族的圣骨匣雕像, 更是一种典型的程式化, 用几何形体来表示, 鼻子是三角形。然而, 不管哪个部族区域的雕刻, 雕刻家都赋予雕刻以生命, 并让其充满力量。

四、非洲木雕对现代艺术的启迪

非洲雕刻在19世纪以后被一些人类学家、探险家和旅行家带到了当时的艺术胜地巴黎和伦敦, 非洲雕刻的稚拙、淳朴、怪诞和强烈的表现力, 以及结构安排中体现的节奏感, 引起了20世纪初欧洲艺术家的注意。

在当时的西方艺术界, 由于19世纪末各种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一种新的局面, 掀起了一股与传统决裂的创新浪潮。倡导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艺术家想通过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因为当时传统的学院派艺术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精湛的模式, 艺术也日益缺乏对生活的表现力, 这引起了艺术家的反思。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过:“当手段变得如此精致而它们的表现力变得如此贫乏的时候, 我们就必须返回到人类语言的基本原则上去。”而非洲雕刻的出现, 这种被一些人认为是人类原发的、最原始的、最为朴素的艺术, 则给艺术家很大的启示。此外, 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要求艺术揭示人的精神, 因此许多想背弃传统的艺术家从非洲木雕中汲取新的灵感。20世纪初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 他们都从非洲木雕中获得了原始的动力, 这些艺术大师们所掀起的新艺术思潮, 我们不得不说和非洲木雕有某种联系。

1907年5月, 艺术大师毕加索参观了巴黎人类学博物馆举办的一次非洲雕刻展览, 雕刻的生动和丰富给了他深深的印象。他说“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 根本不是, 那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是一种具有魔法和咒术力量的神物。……我长时间地盯着他, 终于慢慢明白过来, 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而就是在这一年的7月, 毕加索创作了《亚威农少女》, 画面中右边两个女子的头像正是非洲面具的形状。

与此同时, 受野兽主义影响的巴黎派画家莫迪里阿尼, 同样从非洲面具中得到了灵感。莫迪里阿尼作品中那硕长的少女头像, 面部五官的处理, 也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非洲面具。

非洲木雕是一种带着原始形态的艺术品, 不仅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给艺术家带来灵感和新的启迪, 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一种神秘的异国韵味。

参考文献

[1]张荣生.非洲黑人雕刻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铭.外国美术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

[3]迟柯.西方美术理论文选.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3

上一篇:闭路循环下一篇: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