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典时代范文

2024-07-31

新经典时代范文(精选11篇)

新经典时代 第1篇

一、教材更新很正常

首先, 语文教材所谓“大换血”并不属实, 而是在稳中求变基础上的一次“微调”, 而且基本上是每隔几年就有些许变化。目前, 仅就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的调查显示, 网上议论的所谓删除二十余篇经典课文的消息并不属实。因为各地的课改在多年前已经开始, 新学期课本和上学期的甚至前几届的课本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比如所谓“删除目录”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六国论》等全部保留在必修课本中, 而《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等则在配套教材《语文读本》中。众所周知, 必修课本和语文读本很早就是高中语文教材两大基本读物, 是根据不同学生做的不同的要求而已。而《背影》则至今还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其实, 教材编纂是慎之又慎的事情, 内容的变化不可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不大刀阔斧地进行增删, 至多只是“微调”, 讲究稳中求变。即便如此, 修改时也是集思广益, 权衡再三的。

比如:《阿Q正传》节选部分的改变, 是因为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和平发展时期而非革命时期, 所以编纂者考虑到这一问题, 把侧重描写阿Q革命等的内容去掉了。但语文教材“去鲁迅化”, 无疑将使天下文章失去灵魂, 民族灵魂!目前乃至今后, 我们中国人, 所有的中国人仍然需要“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批判精神, 仍然需要鲁迅精神以及洋溢在其作品中的革命态度, 仍然需要通过诵读其经典作品去唤醒那些麻木、愚昧的灵魂!

由此看来, 教材更新很正常, 教材调整也是在逐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和更富有朝气活力的学生的要求。

二、新时代需要新经典

我们过去的教材不太尊重学生的口味需要, 一味强调政治要求, 不尊重教学需要, 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而教材内容的调整正是顺应了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教材内容“微调”之后, 应该说更加注重时代元素, 更关注人文精神, 更强调了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 也就更加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比如:先锋作家余华的作品的入选, 可以说带来了时代的青春气息, 而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经济类和科普类的文章先后走进教材, 这种“破冰之旅”正当其时, 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在这方面, 走在教材改革前列的上海很早就把姚明、刘翔等人的事迹选入中小学教材, 很受学生欢迎。在语文教师眼里, 哪怕在名校, 语文教学也很有难度, 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 在经典的范围内选择离他们更“近”的课文, 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无足赤, 教材内容有时候也不是十全十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是这样一个经典名篇:一个普普通通的父子亲情的故事, 经过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演绎, 变得脍炙人口, 历久弥新。它几乎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 题目也不是很特别, 语句也不是很华丽, 但是却表现出了伟大的父爱。

尽管有人会认为朱自清的父亲已拥有一个那么优秀的儿子, 却还是不放心。在孩子已长大成人且能独立生活之时, 还时时事事越俎代庖, 为儿子买水果这样的事去操心。不可否认这种父爱是可贵的, 可这样的父亲不累吗?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认为父亲蹒跚着越过铁路栏杆去买东西“违反了交通法规”。在一片浓浓的父爱之下, 在一声声深情的话语之中, 我想任何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背影》一文中的此景此情打动得潸然泪下。正如《语文建设》2011年第6期上孙绍振教授的《<背影>的美学问题》文章中所说:“《背影》的动人之处, 不仅是父子之情, 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 一方面是无所察觉, 二者的对比, 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 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示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 是错位的, 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 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三、教材改革任重道远

现阶段, 经典名著仍然要传诵下去, 教材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 仅靠改教材还不够, 不能一味地改教材来迎合学生的口味。不少专家认为, 尽管鲁迅作品中的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来讲, 理解起来可能更困难些, 但这绝不是调整教材出发点的借口。要想真正突破语文教材的瓶颈, 让学生喜欢语文, 必须改变语文考试的体系。理想的语文考试不能仅仅靠练习就取得高分, 应该通过理解和表达全面地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才华。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中, 其中一道是为《庄子语录》写鉴赏评价的题, 竟然难倒了60%以上的考生。究其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尖子生会考语文, 但不真正喜欢语文, 更不会钻研考纲以外的东西!

新恋爱时代经典台词 第2篇

2周小北说:

你就是一铅笔,还是2B的3周小北说:

有情人终成狗男女

韩文静说:

名片,名片,就是明着骗

韩文静说:

要是喜欢我,就和我结婚吧。6怎么样,端庄吗?端着,装着

7一帮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坐一起,哥俩好啊,八匹马啊,六六顺啊,一不小心还心肌梗塞了 8来来来,我们聊两块钱的韩文静说:

都可以演聊斋的人了,装什么小白兔

美好的婚姻是视而不见的妻子和允耳不闻的丈夫

他就是尴尬的活体,活该尴尬

南窗傲2周前喜欢(5)|添加评论(0)

一个男人结了婚还跟你若即若离,要么薄情要么寡义,要么薄情寡义

南窗傲2周前喜欢(15)|添加评论(0)

爱情就像鬼,听说的人多,遇见的人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背叛你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和口袋里的钱

南窗傲2周前喜欢(17)|添加评论(0)

对对对,就是这种眼神,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南窗傲2周前喜欢(24)|添加评论(0)

文静说:

要是不幸福就去民政局把结婚证退了,现在不都七天无理由退货吗?

新经典时代 第3篇

钢筋铁骨打造安全堡垒

人类能够行动都仰赖骨骼的支撑,骨骼越强健就越禁得起“摔打”,如果骨软筋酥的话,恐怕摔一跤都会造成极大伤害。对于汽车而言,车架就是全车的骨骼,K4车身应用50%以上的超高张力钢板(同级别竞品却不到28%),其名副其实的“钢筋铁骨”在中高级车市场引领全新安全标准。

什么是超高张力钢板呢?钢板根据强度分为LSS(低张力钢)、HSS(高张力钢)、UHSS(超高张力钢),其标准在欧洲和北美为45kgf以上,韩国和日本为60kgf以上。就是说,以60kg以上的力度,拉伸1mm钢板两侧且拉不断的钢板为超高张力钢板。超高张力钢板对比普通钢板重量减轻10%以上,但刚度高于普通钢板两倍以上,全面体现出其质地轻、高强度与高韧性的特质,因此成本也高于普通钢板。同时,超高张力钢板在K4车身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分布,尤其对车辆侧身、顶部等发生碰撞时驾乘人员最易受到伤害的区域,进行了再强化,超高张力达到了150Kgf/mm,进一步加固了车身强度及安全性,竖起一道坚固防线。

此外,K4还在机盖、门外板等部位应用了高张力钢板50kgf级,相较于目前的35kgf级,耐变形能力提升约15%。同时,K4主结构车身胶应用达95.4m,如此高密度使用,相比竞品提升了33%,牢牢紧固了车身结构,大大提升了车身撞击安全性能和静肃性的效果。在超高张力钢板和车身胶的相互作用下,真正令K4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科技配置树立安全典范

勿庸置疑,先进的汽车安全配置是行车安全不可或缺的保障。K4采用VSM车辆姿态稳定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ESC汽车动态控制系统,增加了MD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在转向不足或过度时,实现柔和稳定的转向操控,保持车辆的行驶稳定。尤其针对复杂的路况和雨雪天气,有效预防车辆打滑、倾斜和侧翻事故的发生。

夜间行车转弯时,驾驶人会出现视觉盲区,给安全行车带来一定的隐患。K4搭载了弯道转向辅助照明灯,能够提前照亮转向盲区,以确保驾驶员在任何时刻都拥有最佳的可见度。同时,宽幅式大外后视镜的运用,扩大了后方的监控领域,为车主明确提供后方的路况信息,避免后视镜盲区发生。

此外,6方位安全气囊、HAC上坡辅助控制系统、TPMS胎压监测系统、大灯断线提醒系统等众多安全科技一应俱全,让车主在享受操控体验的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

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第4篇

1.诚然, 网络时代不可逆转, 社交媒体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革命式的便利。从早期的QQ、博客, 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及社交网站等, 总有一项是我们经常使用并乐此不疲的。在忙碌的工作之余, 阅读和交流的时间本来就有限, 既然网络难以舍弃, 读经典乃至读纸质读物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2.然而, 经典的功能, 特别是其对人性和品位的滋养, 绝非浅层次的阅读和交流所能代替。以文学为例, 从理论上说, 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 就是其有着与一般作品不一样的“话语蕴藉”, 它总是比一般作品更丰富、更高深、更有多重解读性。所以, 经典可以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可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以牵动人的感情甚至直击灵魂。

3.人类离不开经典, 网络时代亦如此。其实, 网络文化并非与经典格格不入, 目前呈现“浅文化”或“轻文化”状态只是其尚未成熟和健全的阶段特征。可以预见, 网络文化的发展壮大, 必定需要经典来滋养和提升文化品格。届时, 经典将借助网络手段而大放光彩。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 第5篇

2、爱是两个人的事分手是一个人的事

3、男人认为是调情,女人以为是感情。

4、你能够性感能够清纯能够妖艳能够妩媚…可是,唯独不能够平庸。

5、我不喜欢骂人的原因是,害怕礼尚往来。

6、小利斯神说,时光不可逆转,但却能够永恒。

7、拥有财富的人,才瞧不起财富

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地为我们工作。

9、花钱如迅雷不及掩耳盗铃,赚钱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10、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出此刻同一张寻人启事上。

11、工作好有意思,尤其是看着别人工作。

12、人生就像一道多项选择题,困扰你的,往往是众多的选项,而不是题目本身。

13、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生指南,我却一路向北。

14、你占用我时间就是占我便宜

15、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它给你留了余地。

16、美女如云……就是一个也够不着

17、每个孤独的人都是英雄

18、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我。

19、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收不能改变的。

20、对男人来说:有奶就是娘。对女人来说:有钱就是郎。

21、如果你想得到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

22、一个人快活,两个人生活,三个人就是你死我活。

23、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再与你无关联。

24、女人要时刻坚持最好的状态,指不定下一秒遇上谁

25、适当的自卑是谦逊,而过分的自卑是矫情

26、我以往得过精神分裂症,但此刻我们已经康复了。

27、你胖了,你的男人对你的爱没变,可是平均在每块肉上的爱就少了。

28、此刻这社会呢,对女孩儿特苛刻,有机会呢就别放过,别由着性子挑儿

29、虚心理解,死都不该

30、我老婆离开了我,因为她觉得我“这个人太正经了”。于是我给她寄了一封投诉信。

31、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很简单,拒绝一个男人也很简单,我觉得我要找的,是能够懂我的另一半,不是一个取款机

32、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仅有年龄!

33、之前的都是浮云

34、当你失败了,就把它作为人生财富;成功了,就是财富人生。

35、明白男人是干嘛用的吗?就是给心爱女人付钱的。

36、这男人吧对感情的耐心,和他能玩出什么样花样是成正比的

37、阿姨,小可可多人追呢多有什么用啊,你看就像一筐桃,过一段时间全烂了,烂了不新鲜了

38、母亲大人您饶了我吧,小的必须把自我嫁出去。

39、问世间情为何物子曰:废物

40、你不觉得没结果的感情就不该开始吗

4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皇帝

42、想让人瞧得起,在于你是不是自立,不在于你有没有褶儿

43、不介意你骗我,介意的是你的谎话总骗不了我。

44、我就喜欢跟你一个人犯贱

45、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结婚的十大废话之首都是我衡量成不成功的标准

46、给我一点爱,还你一段情。

47、一个男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自我心爱的女人宠成其他男人都理解不了的刁蛮公主爱她能够理解她所有的缺点。

48、这女孩要是不要脸了,一般男人都靠不住

49、只要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50、剩谁也剩不了我啊,看你闺女,要形象有形象,要脑子有脑子,上哪找这么好的姑娘去啊。

51、我缺的是钱,不最不缺的就是钱

52、男生就像大学食堂里的菜,虽然难吃……去得晚了居然没了!

53、单纯,太单纯了可儿!

54、最浪漫的情话:新娘:你说,我们下辈子还会在一齐么?新郎:你上辈子就问过这个问题了

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第6篇

其实,非凡的理论家大多敬重一般意义上的经典作品,轻慢经典的人其实也并不具备理论思维。现在的情况毋宁说是,某些“理论”给那些不愿亲近经典的人提供了道德与法理上的借口。就高等文学教育而言,学习理论的本来目的是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权威文本时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由于许多学生本质上缺少“自己的看法”,那么在使用理论时也就缺少真正的反思意识,进而陷入套用理论的误区。

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资源,理论本身当然至少是无害的。有害的是对理论的脱离实际的误解和滥用,这种滥用的最大危害就是让知识脱离实在感,仅仅保留概念骨架。目前的情况是,在人文教育中,理论家的门槛正在降低。过去的理论家首先应当是一部百科全书。这是一种从亚里士多德、瓦罗、格列乌斯、波爱修斯到斐奇诺的伟大传统。但在百科全书的功能已经被数据库取代的今天,知识人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在学院当中,人们仅仅知道一些“学科体系”、“批判方法”和“关键词”就够了,学术的实际内容已经在文字的抽象当中慢慢流失。我们已经不知道“细读”背后的人文主义诉求,也不再懂得“解构”与法国左翼运动的关系,更加不清楚“现象学”背后的时代环境……这一切理论都成了课本上的“工具”,供学生随时使用,完成期末的课程作业。

技术或理论更新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为了能够更加即时、方便地传递信息,我们的真实知识也随之词汇化、对象化乃至教条化。我们的思维被这种实用主义逻辑重新塑造着,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对真实知识的载体—经典文本—的忽视。比如说,在阅读莎士比亚时,台词中充满了各种隐语、讽喻和历史背景知识。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同时代的文献中考察相关的内容以加深理解,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理论教材来解决一切知识性问题。这样一来,我们看上去很快地学会了分析莎士比亚笔下某个隐喻的能指和所指。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结论其实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抽象,往往会留下一大堆话却无法给人以任何新的启发,无法带来实质性的知识信息传递。

我们不是要抛弃一切既有的理论,从头开始;相反,只要我们依然有着追求真知的觉悟,那么已有的理论框架就充其量不过只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而已。我们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但我们最终要用文本来验证假说的真实性。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修辞存在着典型的针对性,为了确切把握这种针对性的可能的理论特征,我们这些数百年后的阅读者有时不得不尝试“扮演”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这种“扮演”就要求我们掌握大量的当时知识,懂得那些人的语言习惯、生活作风。所以人们常常认为,搞懂了莎士比亚就搞懂了英国。这是因为文本表面信息下面隐藏着更加丰富的深层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人类的遗传基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其稳定的文化功能。

有人会说,采用理论是为了捍卫批评家的基本立场,避免自己被古老的意识形态同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诚然,我们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失去自我。但我们不妨首先追问:什么是“我”?这个艰难的问题,落实到经典阅读层面,就会引出这样一种解释学困境:从文本当中获得的结论,究竟有多少属于作者本人的意图,又有多少只是我自己的管窥蠡测?由于某种认识论上的错误判断,人们会认为,由于文本当中的作者意图无法完全脱离解读者的先在视野而得到全然的把握,所以,谈论作者意图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往往是一种解读者的自恋。但回过头来,这种认识论上的困窘并不能从本体论上否定作者意图不存在,进而并不能否定探寻作者意图的正当性:无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否得到呈现,我们自己首先要摆低姿态,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经典的作家和作品。而现状是,在研究文学著作时,我们并非失去自我,而是过多关注自我,进而忽略作者的真实意图。

我们还是得回到一个最初的问题:经典的界限该如何确定?这也是“理论”给传统文学教育提出的“难题”。如今的理论家们倾向于认为经典是建构出来的,是时代与权力的衍生物。问题在于,权力的诞生也要依赖更高维度的诉求。如果不尝试去细究经典当中蕴涵的深刻用意和时代意义,就容易将其想象为一种不公正的暴力,从而将其与自由生活彻底对立起来。

把经典视为权力建构的产物,进而认为可以将其“去魅”,这种逻辑是不合理的。首先,历史孕育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的流传,其中必然有着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自然正当基础,进而一定与人类的本性有所关联。阅读这样的经典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我们的自我反思和思想解放。退一步说,指责一种东西是“人为建构的”也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为建构的”不等于“不好的”。哪怕《摩西五经》不是摩西写的,这丝毫不影响这些文本成为西方人两千多年的生活规范。《诗经》的古典解释系统甚至承认孔子删诗,但这恰恰是其文教价值所在。

然后,无论如何,人类的生活不可能没有规范与制约,经典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哪怕在现代民主制度之下,依然存在着经典的规范性位格,问题在于以什么具体的内容去摆上这个位格。关心文学整体环境和品质的理论家,他应该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对于我们的共同体—共同生活的人类群体—来说,什么是普遍的经典?关键的问题其实集中在“共同体”上。历史告诉我们,“经典”当然是共同体用以塑造民族心灵的最佳途径,《神曲》的民族是意大利,《巨人传》的民族是法兰西。但是在未来那个百分之八十国民是土耳其人的德国,它的经典想必不会再是路德本《圣经》。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尤其在今天,我们应当有一种承担起重新解释经典任务的使命感—这是由人类共同生活的天性所决定的。

我们已经谈了太多理论话语对经典研读造成的弊端。但我们也得承认,对于现代学术来说,理论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但既然使用了“理论”一词,就必须有一种理论的严肃感,这就要求我们恪守理论的品位,节制小心地使用术语,细致清晰地分析文本,尽可能地拓展视角的深度与广度。这些口号喊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易。从这个角度说,与其认为“理论”帮助我们获得实质性的知识,不如说帮助我们锻炼自己的心灵。通过阅读理论文本,品察理论家的问题意识,摹仿他们的思路与行文,我们可以渐渐学会靠谱的思考。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阅读女性主义的理论能让女性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意识形态批判能让参与社会实践的人们真的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如果解构主义真的能够促成批评家生产更多超越传统经典的有魅力的文本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理论本身成为经典,成为通向丰饶知识之海的路标。同样,我们还可以有更加深思熟虑的做法,那就是把传统的文学、史学与哲学经典都当成时髦的理论重新拾起,通过将心比心的阅读,使之焕发生机,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法师手指让亘古的顽石化为金灿灿的东西一样。如今的大学教育,则应当促使理论研究与经典解释的融通和生育。

新经典时代 第7篇

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生展开语文学习的主要凭据, 包括语文教科书和用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材料。语文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情况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近年来, 由于新课程与教学理念的倡导, 教材编审、发行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 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出现了多种版本、多样风格的语文教材。但总的来说, 各类语文教材还多是以选文为主体, 旨在通过选文的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选文、编排、注疏、评点和印制, 是‘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撰的基本工作, 而选文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 探讨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对语文教材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以经典性为标准还是以时代性为规范, 亦或是很好地整合两者的要求,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回答, 不同的教材版本也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诠释。传统语文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以四书五经及权威的注疏作为教材, 这对强化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语文独立设科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人们对传统的经典作品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看法与观点。吴小如教授在《经典常谈·序》中提到, 对待传统文化有几种偏颇的做法, 一是“受过西洋的洗礼, 对固有的传统文化, 十九采取鄙视态度”, 认为传统的文化、典籍是过时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与观念才是我们当前要大力学习的对象;一是“以治国故为事业的, 亦往往标新立异, 故出奇兵, 炫鬻取胜”, 钻进故纸堆不能出来;再是对学问和艺术抱着无关痛痒的态度, 引进西方文化也好、发扬国故也好, 都与自己似乎无关。她认为这些做法对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这些不同的看法与态度反映到语文教育上, 就出现了要加强白话文教学, 在教材中限制甚至取消用文言文写作的传统经典

樊华强

作品的主张;或是认为白话文缺乏深度、过于浅显, 根本不需要教师去教, 教材选文应回归传统。朱自清先生针对这些不同的主张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在中等以上教育里, 应把经典作为“一个必要的项目”加以训练。他认为广义上的经典涵括了“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以及《说文解字》等关于文字学的书籍;经典训练的目的在于“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以传承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作为教材选文的经典是不是仅限于朱先生所说的某些“经史子集”?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加以认真剖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的解释是: (1) 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博览~。 (2) 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3) 著作具有权威性的:马列主义~著作∣~作家。朱自清先生对经典的理解是属于解释 (1) 的情况, 历史上对权威性的著作已有基本的结论, 学术界对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至少其中有一部分) 已经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对不同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概括。语文教材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大方向上已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问题是, 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无数的经典 (权威性的著作) , 而我们的教材容量有限, 语文教育尽管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但仍然只是整个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的时间分配上非常有限, 即使在古代教育中学生专门研习经典, 皓首穷经, 所阅读的内容也仅是经典的一部分而已, 何况今天的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数学、外语、理化生等其他各门课程, 所以选择哪些经典或经典的哪些部分作为教材内容成为语文教材选文的难题。解释 (2) 所指的经典为宗教教义, 宗教教义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教育的主流 (教会办学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形态) , 这一类的经典与教材的选文不存在冲突。解释 (3) 是将经典作为一个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名词来理解的, 与解释 (1) 相比, 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广, 不仅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而且包括现时代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我们对语文教材选文经典性标准的理解, 与解释 (3) 的意思比较接近, 即选文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 选文既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典范, 又具有符合现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高度。然而, “使人信服”一词仍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至少与特定时代的价值取向、语文生活状况及语文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情况密切相关。在“革命”意识浓厚时代奉为经典的选文 (《荔枝蜜》、《狼牙山五壮士》等甚至包括鲁迅的作品) 现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评, 而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入语文教材的作品 (如沈从文的《边城》、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则被重新发现。某些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用《雪山飞狐》取代《阿Q正传》;崔健的《一无所有》、周杰伦的《蜗牛》这类流行歌曲被选编为课文。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描写了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出师表》表达了“愚忠”的思想之类的提法在冲击经典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何为选文“时代性”的重新审视。

毫无疑问, 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 还承载着文学、文化和文明, 语文教材改革映衬了时代的特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语文教材应当是“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穿越时代”的。因此, “长期以来, 我国语文教育所经历的每一次变化, 几乎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现象, 曾被解释为保持教材的时代性。然而, 只要我们稍加回顾, 便不难发现, 当初许多最富时代性的作品, 到后来, 恰恰成了最反时代的糟粕”。在语文教材建设领域, 时代性内涵一度被扭曲, 或成为某些人恶搞语文教材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Q版语文教材》所标榜的) , 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如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政治教学, 课文选排基本上以实现政治教育功能为主, 语文教育使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的教育属性。1997年, 《北京文学》刊文认为, 中小学语文教育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 从而引发了上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时至今日, “政治正确”依然是语文教材选文的最高标准。与此相对应, 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 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近期却受到了家长和学者的持续热捧。当然, “时代”既可以解释为“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也可以理解“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以“时期”作为一种线索组织、编排语文教材的选文在语文教材编撰史上并不少见。如《文选》的选文先以文体为类, 再将各类文体中的作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选文体现详近略远、不选在世作家等原则。“凡次文之体, 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 又以类分。类分之中, 各以时代相次。”吴曾祺选编、商务印书馆发行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1908年) 全套教材共500余篇, 都是按文学史时期逆推选文。2002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1至6册教科书的文言文单元也是文体为类、以时代为序进行编排。

事实上, 如同现代与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时间上的区分一样, 时代性也不应只理解为“某个时期”。以时代性作为教材选文标准, 主要应当指选文的形式与内容同现时代学生的生活能够保持适度的张力, 选文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基础、人生阅历等现有的语文学习水平。社会生活尤其是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变化非常迅速,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语言影响巨大, 教材选文无须也不可能紧跟其后亦步亦趋, 但也不应该漠视这些变化固步自封沉醉于传统单一的框架模式中。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某些基本的语文形式与内容是相对固定的, 语文教材应为保持这些基本的语文内容的教育提供材料 (即选择经典的作品) , 他们是我们国民教育绕不过去的存在。同时, 所选择的经典作品也应该接近现时学生心理, 适合学生语文生活特点。这就是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选择经典作品更好地体现、引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代要求, 引导学生更多地从经典中 (而不是所谓的时尚作品) 吸取营养, 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85.

[2]李祖贵.魂兮归来——试论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材建设.语文学习, 2006 (6) .

新经典时代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经典阅读,体验

0 引言

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家, 我国的经典文化作品非常的丰富, 这些经典文化作品包含无数个文化文人的精神风范———个性意识、自由精神、为理想奋斗的精神等, 而这些包含的文化价值需要人们长时间的阅读才能感悟,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阅读文学作品, 但是网络环境是一个充满浮躁喧哗的氛围, 这对于品读经典文化作品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非常的不利, 因此如何实现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的融合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发扬经典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论述二者融合的具体途径, 进而实现经典文化作品的文化价值。

1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1.1 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1.1.1 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内容

网络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网络是借助互联网技术,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相对于汉语言文化而言, 网络技术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 拓宽了汉语言阅读的人群, 比如国外的一些文学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就可以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 同时网络的出现也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人们阅读的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以纸质为形式的书籍上, 这样可以为阅读人节省购买书籍的金钱和时间, 让他们更加便捷的通过网络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

1.1.2 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路环境

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包含中国经典文化, 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 它是对中国历史文人生活经历、创作精神的宣传与继承, 通过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让他们感知文化价值, 可以净化阅读人的心灵,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树立优质的品质, 这样可以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中抵制各种不良的信息, 宣传与发扬经典文化作品的内在价值。

1.2 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

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到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 但是人们通过网络阅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感觉器官的乐感, 而不能达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 网络的出现阻碍了汉语言经典作品的阅读与体验, 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冲突主要表现在:

1.2.1 在表现形式上的冲突

虽然网络为汉语言经典作品提供了广泛的展现途径, 但是学生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非常的少, 学生真正关心的是一些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网络言情小说、虚拟网络游戏说明, 以及网络新闻等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 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需要学生静下心, 慢慢的阅读, 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 感悟作者的写作情境, 并且实现与作者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沟通, 因此他更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沉淀, 而网络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喧哗的氛围, 不利于学生的心灵感悟阅读, 比如在网络上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 阅读人常常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分散阅读者的精力, 导致他们不能静下心细细的品读经典作品。

1.2.2 在时代背景上的冲出

网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丰富人们的知识, 也会影响人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 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 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 内心具有较大的浮躁情绪, 甚至一些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产生了怀疑的态度, 而经典文化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 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时代背景特性, 比如《三国演义》反映的是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 而《茶馆》、《雷雨》则是对旧社会、民国初期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描述, 而学生要想感悟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 必须要将自己处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但是现在的人们是没有足够的精力让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情境中, 因此时代背景的不同, 人们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影响经典作品阅读的重要屏障。

2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结合点

虽然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结合, 通过找准二者的结合点, 可以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平衡。

2.1 将经典阅读转化为网络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阅读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字性的作品不感兴趣, 而对于图像、声音相结合的作品则表现为非常的关注, 而且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依靠网络视频资源, 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 可以将一些文字性的经典作品转化为具有图像与声音相结合的视频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组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社团组织, 比如组织说书论坛, 说书论坛就是以班级为单位, 定期开展说书活动, 在说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将自己阅读的一本经典文化作品以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说出来, 让学生们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 当然学生在进行说书之前需要认真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感悟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才能在说书的过程中熟练的讲解, 同时学校可以将学生说书的的视频放置到网络中, 让更多的感受说书的乐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2.2 将课堂变成舞台, 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单纯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由于其内容枯燥、篇幅过长、情感过于细腻等对学生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 而如果转变阅读方式, 将汉语言文化经典作品转化为舞台效应, 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进而在社会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氛围, 比如目前被学生们广泛演绎的《茶馆》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 学生们通过演绎《茶馆》话剧, 可以提高学生对《茶馆》著作的了解, 进而引导着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同时《茶馆》话剧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舞台以及配套设施, 比如灯光、音乐、背景等, 这些相关配套设施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利用网络制作, 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了解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 比如舞台中的背景音乐要根据舞台人物的情感起伏而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汉语言经典作品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人们将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经典文学作品影响范围的扩大, 比如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变, 这样《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会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人们也会无意识的阅读《西游记》。

3 结束语

网络发展与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网络既能促进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也会给汉语言经典阅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 但是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切入点,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是发展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有效方式, 也是在网络环境下继续发扬我国优秀经典文学作品, 提升人们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贾波.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 2013 (11) .

[2]张连桥.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调查报告[J].青年文学家, 2010 (18) .

[3]王德明.名著演出: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种经典阅读与体验[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8) .

新经典时代 第9篇

信息时代也是多元化时代, 数码产品的功能很容易被延展, 产品外延相互交叉, 开发方式灵活多变, 日益成熟的嵌入式技术让传统产品重获新生。

本文以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网络收音机的交互设计为例 (图1) , 研究信息化与传统产品之间的融合途径, 通过用户分析, 探索移动互联网个人终端产品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收音机的诞生与发展

传统收音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而网络收音机最初只是作为软件形式出现在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近年来, 嵌入式技术 (如A R M单片机加外围电路和运行程序等) 的发展成熟让许多个性化产品的诞生成为可能, 网络收音机就是一个实例。因为加入了无线 (如WIFI等) 接入功能, 所以它又构成了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前, 大众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 收音机曾给我们带来过深刻的印象和体验。在电脑及其它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 使用收音机显然已成为一种怀旧体验。

信息技术让我们进入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时代, 人们在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 却失去了许多可贵的独立品质。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谁都知道电脑 (或电视) 信息量很大, 当机器被打开以后, 就有可能被铺天盖地的图文信息所吸引, 以至于影响本来想做的事, 而其本意可能仅仅是想边听新闻边做家务。此时, 一台网络收音机或许更容易让你享受单纯, 去专心做好该做的事, 也不至于引发太多的压力或疲劳感。

二、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功能及UACP系统

(一) 个性鲜明的U A C P系统

一眼望去, 它很像经典的半导体收音机, 以其错落有致的按键编排, 自然而然地与平板电脑等其它智能产品区别开来。然而, 网络收音机毕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 是交互设计创造出来的“聪明”产品[2]。

它是一台功能强大的收音机, 也是一个猎奇的工具;它是一部云概念播放器, 也是一个学习的好帮手;它是游子思乡的神器, 也是你我旅途中的伙伴。因其目标定位明确, 所以产品开发与用户体验能够紧密结合, 并集中体现在“U A C P”架构之中 (图2) 。

当然, 数字产品毕竟不同于传统电子产品, 功能的延展是一种基本趋势, 其操作层面和结构配置都有全新的技术标准, 因此, 消费者对产品使用总会面临一个适应过程。交互设计的本质, 就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轻松、更简单 (表1) 。

(二) 多层次的交互行为体系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的软件系统需要在电脑上安装Squeezebox Server来支持, 其配置属于最顶层的交互系统 (表2) , 正好比i Pad离不开i Tunes一样。

三、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目标构架

(一) 产品交互设计的目标构架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将收音功能与网络播放功能加以整合, 相对于手机等小型多媒体设备, 其宽大的便捷式造型更有利于高保真扬声系统的设计和选材, 以获得优良的外放音质。

无论居家还是旅途, 只要有WIFI (或3G路由) , 就可以随时收听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节目, 以及家乡的经典节目。小巧的屏幕与简洁的U I界面相呼应, 告诉大家这仅是一台收音机 (图3) 。当然, 你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台音乐播放器, 它支持多种格式的音频文件, 也有音频输入及耳机接口, 还能与Fackbook相连, 共享自己喜爱的音乐节目[3]。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来规划交互系统的目标架构 (图4) 。

(二) 产品可用性分析

网络收音机的概念与电脑技术密切相关, 与传统收音机相比,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的按键设计, 有着明显的数字化特征。主按键组的放大设计, 让人即刻联想到车载音响的界面设计, 即强化最主要的功能键以便于操作。

然而, 它毕竟是数字化产品, 大多数按键具备复合功能, 有些按键相互之间属于组合关系。

1. 主功能键 (图5) :按钮/旋钮、开关、音量

(1) 按钮/旋钮——旋转可实现菜单导航, 按下执行选择功能。

这个主按键的旋钮功能可以用作不同层次菜单的导航键, 包括换台和换曲;同时, 闹钟响起后, 你可以用它来迅速关闭 (比手机闹铃操作简单) 。

(2) 开关——短按进入睡眠模式并显示时钟, 长按2秒以上关机。

主机的电源部分设计成软关机模式, 虽然不是最节能方式, 但可以保证闹钟的有效性。

(3) 音量——此按键相对于传统音量键来说有点小, 但仍能明确分辨, 按下去还可实现静音功能, 非常便捷。

2. 预设按钮 (图6) :1-6共六个预设按钮

与汽车音响存储键相类似, 可以将喜欢的乐曲或电台直接存储起来, 只是数量有限, 稍有遗憾。

3. 左功能区 (图7) :主页、闹钟、更多、返回

四个相关性较强的按键集中在左侧, 非常人性化, 一学就会。

4. 右功能区 (图8) :后退、前进、暂停、播放

四个相关性极强的按键集中在右侧, 一望便知。

相对于前面板的按键布局, 菜单UI设计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 (图9) 。除了菜单栏和状态栏外, 主页布局仅四个选项, 视觉传达明确, 包括“创建播放列表、网络电台、我的音乐和潘多拉”。下层页面的设计分类条理清晰, 包括曲目、电台信息和图标等。

(三) 用户体验分析

从产品交互系统的操作难度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用户体验, 而上层用户体验包含下级层面的认知。

1. 高级用户——会通过电脑安装Squeezebox Server管理软件, 注册管理帐号, 并搜索添加各种资源。同时, 熟悉收音机上每个功能键的使用。

2. 中级用户——会从收音机上操作大部分功能键, 掌握用菜单来搜索节目资源的方法。

3. 初级用户——会操作主功能键 (包括其复合功能) , 能用预设按钮来选择节目。

四、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实用性问题分析

(一) 节目资源丰富但稳定性不够

网络收音机的信号资源与无线电收音机完全不同, 它来自网络运营商对资源的整合服务 (通常一个资源网站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需求) ;然而, 由于网络通信渠道并非一成不变, 还要涉及版权和制度等方面的限制, 节目接收稳定性有欠缺, 需要跟随运营商调整配置。

(二) 产品配置有难度并非人人会用

数字化产品的操作与传统产品差别很大, Logite ck Squeezebox Radio需要在电脑上安装软件才能完成高级配置, 这个过程比较适合高端用户, 初级用户需要高手指导并帮助其配置。

(三) 依赖网络而存在并非随处可用

互联网终端产品必须依靠网络而生存, 如果没有可移动的WIFI资源, 就无法实现移动使用。

与市场上在售的其它网络收音机相比,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的传统味更加浓厚, 并没有因为是数字产品而变成便携式数码产品, 其设计风格值得肯定。此外, 从产品的用户调研来看, 普遍认同其分级交互系统的易用性[4]。

五、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产品用户调研

(一) 用户调研范围

这是一部国内没有正式上市的产品, 用户很少, 所以挑选了三位淘宝用户进行测试, 本次用户调研共设计了三个问题:

1. 你曾经使用过网络收音机吗?仅仅通过说明书, 你能学会安装软件、注册和添加节目吗?

2. 你觉得按键设计合理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些按键?在已经添加好节目源的前提下, 你能当面教会别人使用这台收音机吗?

3. 收听节目时, 你习惯从菜单中搜索, 还是直接从预设键中选取?那6个预设键够用吗?

(二) 用户使用体会

1. 淘宝用户1:男, 25岁, 对电子产品比较喜欢, 从事管理咨询行业, 曾学过工业设计和软件UI。他的回答是:

(1) 使用过, 操作较简单, 在官网上学习相关软件的安装使用, 说明书没看过, 使用添加很简单。目前仅使用了70%左右的功能, 其它的懒得弄。

(2) 按键设计比较合理, 按钮图标较为直观, 易于理解,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大旋钮, 是主要的输入手段, 按下去就是确定, 左右转动表示菜单上下移动, 输入字母也用它。可以教别人使用, 因为日常使用非常简单。

(3) 不设置预设键 (但是知道怎么使用, 非常简单) , 因为用收音机的目的就是随便听听, 想听什么内容就去网上找。想要的是一种新鲜和惊喜的感觉, 对电台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

2. 淘宝用户2:男, 47, 普通职员。他的回答是:

(1) 不是行货也没有说明书, 商家给了几张简单的图片, 只是简单说明, 安装软件、注册和添加节目暂时还不会。

(2) 对按键设计没什么感觉, 也没有印象最深的按键。另外, 没有尝试过教别人使用这台收音机, 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3) 那6个预设键, 还没有尝试使用。

3. 淘宝用户3:女, 年龄不详, 职业不详。她的回答是:

(1) 购买原因是原本想收听的无线广播电台信号不好。收音机买回后捣鼓了几天, 机内已有卖家添加好的电台列表, 能正常使用。后来, 自己在厂家网站注册, 恢复出厂配置, 再在播放器上加入注册名, 就可从网站上设置自己的播放器了。播放器与网站联接, 可以加电台A P P。

(2) 可在播放器上加电台, 按键熟悉后很好用。

(3) 六个电台快捷按键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选定电台条目或电台播放时长按面板上的快捷键, 就会弹出已保存框。

(三) 用户体验中的差异及原因

1. 在系统功能配置方面

用户1和用户3属于青年群体, 外语应用能力较强, 能够根据信息提示自己摸索出配置和加台方法;而用户2属于中年群体, 不习惯看英文向导, 暂时没能力研究更深入的应用。

2. 在主要功能键的使用方面

从用户1及其周边同事的反馈信息中, 对产品按键设置感觉很满意, 用户2也认可了这种观点。用户1和用户3都掌握了在收音机上加台的方法, 显然他们属于高级用户。

用户1能够对按键设计做出详细评价, 源于其特定的专业背景;用户2对按键没感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其功能还没有熟悉。

3. 在预设按钮的使用方面

三个用户的表现互不相同, 用户1是会用但不想用;用户2是还没有尝试使用 (目前仍不会) ;用户3是会用并且正在使用。

其实, 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在于用户目标的不一致性, 用户1喜欢随机选台的新奇感;用户2工作忙精力不比年轻人, 也没时间深入研究;用户3喜欢收听自己的“心水”电台, 所以第一时间把这些快捷功能给搞清楚了。当然, 由于参与调研的用户数量较少, 有些典型用户没能采访到。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的购买人群大多属于高级用户, 但是并不能说其不适用于初级用户, 在厂家 (或卖家) 预设好基本配置参数的情况下, 可适用于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绝大多数用户角色[5]。

六、结语

面对数字化的冲击, 一方面我们都在顺应其发展潮流, 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体验各种新产品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反思, 其实数字产品并非功能越多越好, 并且个性产品也并不见得会被多功能产品所取代, 传统产品的理念与数字时代的概念也不是对立关系, Logiteck Squeezebox Radio的出现就是一个印证。

网络收音机的诞生和发展, 可以看作是信息化发展秉承传统理念的一种创新模式。在交互设计的系统架构下, 人性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的支持。

注释

1[1]杨洁.数字交互产品设计案例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7)

2[2]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138页

3[3]cngadget.[相册]Logitech Squeezebox Radio开箱照[EB/OL].http://blog.cngadget.com/photo/squeezebox-radio, 2011-09-28

4[4]李世国, 华梅立, 贾锐等.产品设计的新模式——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 2007 (04)

新经典时代 第10篇

附原稿

新闻特写: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2003年10月27日播出)

记者:赵宇翀黎昭华

配音:10月24号下午, 几辆面包车的到来, 打破了重庆云阳县龙泉村的宁静。为了更深入了解情况, 正在三峡库区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临时决定, 到这个山沟沟里, 拜访毫无准备的乡亲们。

同期声:来, 你们过来。

配音:在总理的组织下,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 说开了心里话。快言快语的熊德明大嫂告诉总理, 她丈夫参与了修建新县城广场的万步阶梯, 可过了大半年, 工钱还没到手。这件看似不起眼的事立刻引起了总理的关注。

同期声:总包的已经给钱了, 分包的没有给钱。分包的不给钱, 你应该找他。

配音:了解经过后, 总理原本开朗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 包工头拖欠工钱的事决不能不管。

同期声:好多事哪, 在县里、地区都以为是小事, 在老百姓都是大事, 你不坐在这儿, 你怎么能知道?对不对, 你得一件一件去了解、解决。

配音:天色晚了, 看到总理要走了, 老乡们纷纷挤过来握手告别, 可刚刚还伶牙俐齿的熊德明大嫂却害羞地跑开了。

同期声:别跑啊!过来、过来, (她) 刚割了猪草的。

配音:总理在又陡又滑的泥泞小道上越走越远, 可乡亲们都觉得, 自己和总理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字幕】十分钟后, 总理把这件事告诉了在县城等候的云阳县领导。当天夜里, 熊德明夫妇拿到了被拖欠的2240元工钱。 (全文完)

一、随行采访, 记录经典

2003年的金秋十月, 温家宝总理到三峡重庆库区考察。笔者和本台记者黎昭华、新华社记者黄豁等随同采访报道。原本这样的一级时政活动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 但是, 温家宝总理的确是一个非常亲民、非常渴望了解真实民情的领导, 一路上, 他往往会“自作主张”。例如, 在居民区不经事先安排好的人家, 而是到隔壁家中了解民意, 在路上也时常随机地与群众攀谈。听到随行的地方领导和我们对总理深表钦佩的同时, 也在为是否能妥善安排好考查行程和内容捏了一把汗, 而作为随行记者, 我们几个却暗暗兴奋:这一路走下去, 没准有什么好新闻在等着我们呢!

我们的憧憬很快得以实现。10月24日下午, 原计划总理去云阳新县城视察, 然后坐船到奉节。然而, 就在离云阳县城还有几公里的公路旁, 车队却突然停了下来。“这不是龙泉村吗!”因为不久前才到这里采访过, 笔者一下便想起了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在整个车队里, 我们记者乘坐的工作车紧跟开道警车, 位于前列, 而总理所坐的车位于车队中间, 前后相隔起码有100米以上, 刚停车时, 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过了几分钟, 才听工作人员说, 总理已经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下了山坡。于是, 我们赶紧向随车的宣传部新闻处负责人申请下车采访。说实话, 这时候全部下车去追总理一行还是有一些“风险”的, 万一我们下去了, 总理又回来上车了, 岂不是还得等我们回来?耽误了总理的时间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是, 四平八稳坐在车里等, 万一有好的题材错过了, 岂不是终生遗憾?犹豫片刻后, 随车的负责人还是同意我们下去。笔者和黎昭华立马一人抱一台摄像机, 抢在其他人前面, 三步并作两步往山下冲, 作为电视记者只有迅速占据有利地形, 才能拍到生动的镜头。

转眼间, 我们冲下山坡, 来到一个农家小院, 总理正和十多个刚刚聚集来的乡亲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根据我们多年的采访经验, 往往很高层的领导和最基层的百姓面对电视镜头时, 谈话最自然、最精彩。原因也很好理解, 高层领导经常面对镜头, 经验丰富;而最基层群众心直口快, 无所顾忌, 民间语言生动, 再加上这样的院坝座谈由于不是事先安排的, 老乡们都没有思想准备, 或者说话语没有条条框框限制。因此, 这样的交流场景往往容易出彩。

总理和村民聊着聊着, 一个能说会道、总是抢话的农村大姐渐渐引起了总理的注意, 只见她快言快语, 风风火火, 一口库区乡音, 还不断地比比划划, 不知不觉间, 把现场的气氛调理得热热闹闹。总理问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大伙儿七嘴八舌, 总理关心地问大家, 生活上还有没有什么困难, 那位大姐第一个抢过话头, “别的都挺好, 就是我老公修新县城广场的工钱, 拖了好几个月了都没拿到!”听到这话, 总理立马语重心长地嘱咐身边的重庆市领导, 农民朋友打工挣点钱不容易, 这事儿应该好好解决, 旁边的市县两级领导连声称是。院坝座谈会结束后, 总理特意站起来跟农家大姐握手, 可那位大姐刚刚割完猪草还没洗手, 窘迫得连连把手往裤子上擦, 可总理还是抢上去一步, 笑呵呵地主动握住了她黑乎乎的手。由于我们抢的位置比较好, 又是一直开机拍摄, 于是, 稳稳地把这个后来在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广泛传播的经典的握手镜头收进了摄像机。

本来这个临时的插曲也就这样过去了, 随行的各级领导也没人要求专门报道此事。当天傍晚, 我们又跟随总理一行上了“移民号”顺江而下。由于条件所限, 我们几位记者在船上的多功能厅打地铺, 睡觉前, 大伙儿又把白天拍摄的东西拿出来梳理一遍, 看着那些镜头, 我们突然觉得, 下午那短短的一幕, 不正是一个绝好的新闻特写的题材吗!我们越想越兴奋, 不由地讨论到了半夜, 开始还有点顾忌, 怕拖欠农民工工资, 地方政府形象受损, 但思来想去, 这条新闻的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这点影响, 我们应该站在全国的大局来看待这个问题。于是, 从库区回来之后, 我们在第一时间完成了前面所摘录的这篇新闻作品《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 并且在全国实现了首发。

二、顺应时代, 做好新闻

这条特写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影响十分重大, 先后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转播, 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关心农民工、纷纷出台各种政策, 采取措施解决欠薪问题的浪潮,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 第一, 这个题材确实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 一国总理可以俯下身段, 为一个普通农妇讨工钱;第二, 当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的确比较普遍, 这条片子恰好切中了这个时机, 为紧随而来的全国的“讨薪”整治行动在舆论上开了先河, 营造了气势。相隔不久的全国两会, 总理又特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温家宝说, 要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 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拖欠。总理为农民工讨薪事件, 成为当年十大新闻事件;这个案例, 也入选了2003年中国政府十大法治热点;而熊德明一下子从一个普通农妇, 变成全国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央视“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等先后采访她, 从那之后, 好多人慕名而来找她帮忙讨薪, 另外, 她还被评为了当年CCTV年度经济公益人物。

光阴荏苒, 曾经的喧嚣总会归于沉寂, 积淀下来的是更深的思考与感悟。普利策说, 新闻记者, 应该是时代航船上最警觉的瞭望手, 随时关注着前进的方向和前面的暗礁。还有人认为,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一个好记者, 必须具备史家的忧国情怀和深刻的历史观。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记者,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 很难做到每一篇报道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乃至于推动社会某一方面的进步, 但一个优秀记者的职责, 就是用其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等待某一个新闻时刻的出现, 当新闻来了, 你不能错过。是的, 不要说我们的生活中缺乏色彩和亮点, 其实, 新闻就在那里, 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经典瞬间。就以这篇报道为例, 如果不是在众多记者的卡位战中抢到好位置, 如果不是一直开机做足准备, 就无法拍到总理与熊德明握手的瞬间, 那么, 整个片子也就立不住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 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 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务, 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这是《双城记》里面的话, 描写的是英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代。其实这种时代特征, 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些相似之处。作为记者, 转型期的社会生活可以给我们更丰厚的素材, 更强烈的心理体验。时政记者往往是记者群体中的佼佼者, 就更应该敏锐而深刻地顺应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和舆论之变, 让我们的报道摆脱传统的僵化、八股模式, 真正去触碰人心, 和现实的脉搏一起共振, 和人心的期盼一道共鸣。特别是要敏锐地发掘党和政府重视的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 找准契机, 抓住领导活动的生动的新闻由头, 适时推出报道, 这样的新闻往往可以“好风凭借力, 直上千万里”, 达到神奇的传播效果。

新经典时代 第11篇

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普通话的普及和汉字使用的规范程度显著提升, 但在一些重方言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普及普通话的任务还很艰巨;汉字的规范使用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但在一些地区繁体字仍很流行, 而且中文夹杂外文的情况日趋严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但外文、方言、不规范用字“越位”影响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仍很普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程度显著提升, 但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浅, 伴随外语使用的扩大而产生的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仍然存在, 而且国民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语言文化素养均有待提高。

创新。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共同决定了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创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的核心, 就是在加大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力度的同时,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的双重功能, 致力于提升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国民语言文化素质的提升。从2007年起, 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推出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就是新时期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创新性举措。

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春季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中国自古有诵读经典, 通过诵读掌握经典、传习文化的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教育活动,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 一直是从文化的层面将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重要方式, 是“合众声为乐”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在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为传播规范、优秀的汉语汉字找到为大众所喜爱、社会普遍接受、影响力和感染力强的载体形式。

通过诵读这一途径, 让参与者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 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 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在弘扬中整合创新, 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使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创新和弘扬, 这既是新时期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载体, 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以“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为主旨, 结合国务院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契机, 举办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晚会, 并举办群众性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大赛”、“中华诵”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 许多地方甚至乡村学校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既表现为人们与经典的疏离, 也表现为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的缺失。因此, 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同时, 重塑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必须在经典传承和习俗养成两个方面下功夫, 这也是近几年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重要出发点。

亲近经典。“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将首先致力于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从浩瀚的中华经典中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名篇, 使之既能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 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面特征, 又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中华经典篇目确定之后,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诵读名家进行诵读, 选择名师进行讲解, 邀请吟诵名家 (以普通话) 进行吟诵, 邀请书法家用硬笔和软笔书写, 建设集篇目、解读、诵读示范、吟诵欣赏、书法艺术等为一体的以平面、有声、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传输的资源库。

为了提高经典普及的效果, 可通过组织大赛、夏令营、经典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载体, 提高公众对中华经典的知晓度。教育部、国家语委从2007年起推出的“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在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 可通过继续组织大赛, 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经典诵读、书写和讲解活动, 达到经典的广泛普及。

在此基础上, 组织各地在诵读和书写经典方面成绩优异的中小学生参加经典诵、写、讲夏令营, 集中展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并为所有中小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同时, 可用组织“中华诵·经典诵、写、讲活动”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等活动, 提高全社会对中华经典的熟悉和热爱程度。这些工作如果组织得好, 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拓展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文化素质、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承续传统。通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 开展群众性的经典诵、写、讲活动, 可以有效促进中华经典的普及, 但要让传统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却远非亲近经典那么简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中大部分习俗已经离我们远去。究其原因, 除了时代的变迁以外, 对传统习俗的消极态度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应该是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今天要重塑传统, 需要首先挖掘传统习俗, 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整合,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民俗。

承续传统, 需要首先过好我们自己的节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本身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 在全社会征集对“如何过好我们的节日”的建议,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以及用现代方式重温传统习俗。各种媒体、企业把用在对洋节进行宣传和渲染上的精力, 转移到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挖掘上, 就一定会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实现中华优秀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同时, 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鼓励诗词歌赋和节日象征物、节日新民俗的创作, 实现传统节日的当代回归。举办传统节日的经典诵读晚会, 用经典和民俗渲染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上一篇:非全身麻醉下一篇:前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