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湿地范文

2024-07-31

三江平原湿地范文(精选6篇)

三江平原湿地 第1篇

关键词: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八岔岛

1 八岔岛湿地基本情况

1.1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北部, 北临黑龙江, 与俄罗斯江相望。东与黑龙江省抚远县接壤, 西靠黑龙江农垦总局勤得利农场, 南至同江市银川乡、八岔赫哲族乡, 总面积32014 hm2。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度在40-50m, 地势平坦, 地貌简单, 区内蝶形洼地、线形洼地和泡沼星罗棋布。保护区内岛屿众多, 主要有八岔岛、八岔二道江子岛、八岔三道江子岛、青鳇鱼通岛等。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丰富, 黑龙江及其支流八岔河、二道江、五站河横亘全区[1]。

1.2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情况

八岔岛湿地生物资源多种多样,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有野生植物有593种, 主要有乌拉苔草、漂筏苔草、芦苇、野大豆、黄芪、蒿黄菠萝等。保护区内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2种, 黑龙江省级保护植物12种。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有兽类37种, 鸟类167种, 爬行类5种, 两栖类5种, 鱼类77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鹳、丹顶鹤, 白尾海雕等,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水獭、猞猁、施氏鲟、达氏鳇等[2]。

2 八岔岛保护区湿地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开发及人口增长导致湿地被破坏

八岔岛保护区内的湿地除核心区保存完整外, 缓冲区和实验区都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八岔乡、银川乡、临江镇共有有人口11, 176人, 涉及保护的村屯7个, 人口2728人, 在保护区内的耕地1.1万hm2。随着近年来农业的大规模开发和人口增长, 湿地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2 过度利用水禽生物资源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水禽资源逐渐减少, 由于人类的捡拾鸟蛋和过度捕捉, 特别是鸟类在迁徙的季节, 有些人们运用土枪、农药等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猎取, 严重破坏了水禽生物资源, 导致水禽生物的数量和种群急剧下降。同时盲目的开垦湿地使许多生物失去了它们的繁殖地和栖息场所, 也失去了防护河岸的生态功能, 同时也使其丧失了护岸功能和旅游等经济、社会价值。

2.3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挖沟排水或开采地下水, 使湿地不断疏干,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文受到威胁, 导致湿地功能下降, 进而消失。

2.4 湿地污染加剧

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是水体污染, 目前三江平原湿地已经变成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稻田等人工湿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等化学产品, 已成为湿地主要的面污染源。水体污染影响了水体质量, 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完善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立法

2003年8月1日《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第一个省级湿地保护法律规范。三江平原所辖23个县市, 各县均对其行政区域内的湿地制定保护条例, 在执行过程中难免政出多门。仅《佳木斯市湿地管理办法》而言, 仅对佳木斯市辖区内的湿地进行管理和保护[3], 对其辖区外的保护就力所不及了。

3.2 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

采用最直接、有效和经济的就地保护方式, 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保持湿地的自然或近自然状态。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对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监管、投入力度, 重点解决保护管理水平低下、湿地生态功能受损问题, 使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4]。

3.3 大力推进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3.3.1 补水工程

在八岔岛自然保护区的黑泡河过去是自然河流, 后因同抚大堤修建已成为不流动河流, 大部分沿岸湿地已干涸, 有的变成季节性湿地, 通过黑泡河上引水闸和泵站的修建将使干涸的湿地得到恢复。

3.3.2 植被恢复工程

人工方法主要是植树种草, 植树种草均采用当地植物, 尽量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自然植被恢复主要是通过灌水自然恢复。

3.4 实施国家湿地保护生态工程

根据八岔岛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属性和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 未来10年将针对不同的湿地保护分区, 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提高保护能力等五大优先工程建设, 全面带动提升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保山, 刘兴土.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管理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18 (3) :45-48

[2]李伟业.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调控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 2007.4

[3]赵微.三江平原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 2010.4

三江平原湿地 第2篇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先后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开垦.这些开垦基本上是开垦的.天然湿地,从而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在对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与耕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需要,该文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耕地开垦冲突进行了权衡,并提出了建议:①在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应坚决退耕还湿;②尽量使湿地集中连片,使其能发挥最大效益;③必要时应从流域层面考虑湿地的生态分水机制;④耕地开垦应严格控制规模.

作 者:李云成 刘昌明 于静洁 LI Yun-cheng LIU Chang-ming YU Jing-jie 作者单位:李云成,LI Yun-cheng(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刘昌明,于静洁,LIU Chang-ming,YU Jing-jie(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情系三江湿地 第3篇

庄艳平,男,1955年生,现任中共佳木斯市永红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199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中心。

使用器材:哈苏XPAN和哈苏503cw相机40mm 80mm、120mm、150mm、250mm镜头各一只。通过转换接环所有哈苏镜头都可在尼康F4s机身上使用。捷信G1227三脚架。

拍摄三江湿地专题,和我儿时生长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家就住在松花江边,江两岸都是一望无际的沼泽荒原。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这里星罗棋布,河流纵横,我和小伙伴每天都在那里捞鱼摸虾,和鸟儿在大自然中嬉戏。

长大后,拿起了照相机,就喜欢到大自然中采风,时常去儿时玩过的地方寻找童年印象中的自然景观,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松花江的水变得又黑又瘦,散发着化学药气味,清澈的小河早已变成排放污水的臭水沟。荒原变成了农田,鸟声、蛙鸣早已听不见了,高高的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散发在那早已不蓝的天空里。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默默地到处寻找着我童年印象中的那片蓝天和绿地。

我了解到乌苏里江一带湿地自然景观保存完好,从1992年开始,每年我都去抚远、同江、饶河一带创作,沿路拍出了很多得意之作,但从1997年以后我发现这片荒原每年都在逐渐减少。后来通过新闻媒体得知“三江平原湿地”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地之一,这块过去443万公顷的湿地下降到目前148万公顷,它是著名的世界湿地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区,它的保护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东北亚气候。

了解了湿地的重要性,从1998年春我正式开始对三江平原湿地的拍摄。这期间我就好像和那些开荒的人在抢着什么……有很多地方,今年还是一片非常美丽的自然湿地景观,过年再来,就成了一片被开垦的农田。从那时起每年我都无数次地到三江平原湿地去“朝圣”……。

经过近两年多的拍摄,有些迷惘,总感觉片子里少点什么,片子景致过于雷同,理念的东西过少,2000年冬季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到处寻找有关湿地的资料,得到了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事处《湿地通讯》的帮助。我从资料中得知湿地是“地球的肾脏”、“生命的摇篮”、“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乐园”。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的用心去感受自然,了解自然,和自然沟通,对自然产生真正的感情。如果对拍摄题材了解甚少,是很难拍深拍透的,我经常讲,当你来到一片湿地面前时,一定要蹲下去,细细的观察,慢慢地体会,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片绿色的家园里有无数可爱的生命在依赖湿地而生存着。

当我懂得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就开始将微距镜头贴近各种植物,以一棵小草,几片植物的叶子或几棵xiang蒲的特写镜头,来表现湿地物种的多样性。通过微观看宏观,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表现三江湿地之美。在拍摄时,我从不破坏湿地的任何植物,植物生长的环境和位置我决定不了,但我可以通过镜头的运用来改变植物在画面中的位置,所以我更多采用唯美的手法来表现植物和优美的环境,通过微观的摄影方式来呼唤更多的人,了解湿地,认识湿地的物种。通过宏观的摄影作品唤起人们对湿地的关注和保护。

回顾几年对三江平原湿地的拍摄,三江平原地域辽阔,碧绿的荒原同蓝天连成一体,使整个大地如同一块巨大的地毯,很难找到我所拍摄时需要的至高点。我常利用汽车的顶棚、公路的桥梁,但往往拍摄的角度仍不够理想,所以我经常在齐腰或没膝的水里进行拍摄,基本是在与地平线平行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因此我经常使用哈苏40毫米广角镜头俯拍,但我的镜头尽量贴近主体,夸大前景,使其加大纵深感。

几年来对湿地的拍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时隔几日不见这片绿洲,就像少了点什么,我愿闻那青草的芳香,听那百鸟的争鸣,看那枯草在暴风雪中摇曳。在拍摄湿地的六年里,我几次险些丢了性命,但能通过我的湿地摄影作品,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湿地、保护地球。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我吃苦再多,冒险再大,也是值得的,我会沿着环保摄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睡莲

雪韵

水中马蹄莲

小叶章苔草

大面积岛状林湿地

春季湿地塔头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

浅论如何保护三江平原湿地 第4篇

1.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形式, 是具有陆地和水生生态的特殊生态系统, 有着极高的生产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湿地的作用。

湿地被称作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 在蓄洪防旱, 调节气候, 控制土壤侵蚀, 促淤造陆, 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是众多野生动物,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繁殖和越冬地, 湿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药材、能源所以及多种工业原料。

1.2.1 蓄洪防涝抗旱。湿地能储存来自大气降水, 径流或地下水源。它能保持大于土壤本身重量的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 减少洪涝灾害危害程度;到天旱季节, 湿地水分又补充周围环境, 解除干旱。

1.2.2 供水。湿地可自接作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

1.2.3 防土壤流失。湿地植被能拦截洪水, 径流水夹带的泥沙、碎石防止土壤地表水被冲刷, 促淤陆地。

1.2.4 防风 (风蚀) 。湿地植被可使建筑物, 作物或天然植被免遭强风的破坏。

1.2.5 提供重要动植物物种生命循环的重要生境:a.为珍稀动物、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和越冬地。b.为珍稀动物、植物提供了避难所。c.保留了珍稀动物、植物遗体基因。

1.2.6 防止自然力的破坏。湿地可防止或减轻对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岸的侵蚀等作用。

1.2.7 净化环境污染。有吸收潜在有害物质如沉积物、营养物及有毒物质的能力。

1.2.8 为人类提供粮食、肉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

1.2.9 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旅游的场所, 促进经济发展。

1.2.10 提供科学研究、生态环境教育的场所。

1.2.11 具有巨大的景观、美学文化价值。

2 三江平原湿地现状及重要性

历史上湿地在三江平原曾大面积发育, 20世纪50、60年代, 三江平原湿地大约有500余万公顷, 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46%。由于国家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需要, 在其后对湿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到目前, 三江平原现存湿地面积约为200余万公顷, 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0%左右, 仅存于自然保护区内及平原河流两岸。三江平原现存湿地主要分布如下:

2.1 挠力河-七星河流域:该区域约有湿地45.5万公顷, 分布较集中、连片。

2.2 浓江-鸭绿江-青龙河-别拉洪河流域:该区域约有湿地55.3万公顷, 分布相对集中、连片。

2.3 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松阿察河流域:该区域约有湿地26.8万公顷, 分布相对集中、连片。

2.4 嘟噜河-蜿蜒河流域;该区域约有湿地0.6万公顷, 分布较零散。

从世界范围来看, 三江平原湿地是很多国际迁徙鸟类的必经之地和繁殖基地, 拥有丰富的植物、动物、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这里不仅有大量濒危、渐危和稀有物种, 还有丰富的资源物种。据调查, 有脊椎动物530多种, 高等植物2000余种, 许多为我国在本区仅有物种。其中国家保护鸟类36种, 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朱、白尾海雕、金雕等。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鲑鱼、兴凯湖松、核桃楸、水曲柳、刺五加、黄菠萝、芦苇、小叶樟等许多动、植物都有较大的经济、环境价值。

三江平原湿地已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指定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湿地之一。

3 三江平原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3.1 水利排灌工程建设, 改变了湿地区域内天然水系的分布, 疏干了地表水, 造成湿地严重退化, 这是湿地目前受到的主要威胁。

3.2 局部地区的非法开荒、滥砍乱伐对湿地破坏依然严重。

3.3 一部分人的乱捕、乱猎、过度捕捞、捡拾鸟卵对湿地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3.4 不合理的施用农药、化肥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对湿地生物物种也同样构成了威胁。

3.5 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规划, 形成的农田、道路、水利等工程切断了湿地的连续, 造成了湿地及湿地保护区的孤岛效应, 引起系统退化。

4 今后采取的措施

4.1 制定有关湿地资源保护政策, 进一步加强环保及资源管理部门机构建设, 严格执法, 依照各种法律、法规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行为。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生态意识, 提高三江平原湿地的知名度。

4.2 制定《三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纳入各级政府国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并执行。

4.3 强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环境管理, 重点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防止对湿地造成新的破坏。

4.4 加大湿地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力度, 在重点湿地区域、重点湿地自然保护区周边落实退耕还湿任务。

4.5 严禁开荒, 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 开展三江平原蓄水功能设施 (如滞洪区) 的建设,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 增加技术投入, 提高作物单产。

4.6 开展有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控制农药、化肥对湿地的污染。

4.7 完善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执法管理, 逐步发挥自然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功能。

4.8 加快建立新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增大湿地保护面积, 使集中连片的湿地区域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下来。

4.9 各级政府建立湿地保护专项资金, 加大湿地保护 (含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 投入。

三江平原湿地 第5篇

在野外进行现场实验,研究了2种典型湿地植物枯落物经一个生长季的分解后汞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在实验的30d后,2种湿地大部分层次植物枯落物汞的浓度表现为先升高,随后降低,最后又明显升高.枯落物分解程度影响着汞浓度的变化.前90d枯落物质量减少快,且汞的浓度降低,枯落物中的汞以损失为主,后期因植物残体吸附汞的`能力增强,汞损失减少.汞的损失率和水中溶解性汞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20cm和30cm深度上,枯落物汞的损失率与积水深度和地温都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微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积水的变化对小叶章各层汞的损失的影响大于毛果苔草.

作 者:刘汝海 王艳 王起超 吕宪国 高俊琴 LIU Ruhai WANG Yan WANG Qichao LU Xianguo GAO Junqin  作者单位:刘汝海,LIU Ruhai(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0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王艳,WANG Yan(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03)

三江平原湿地 第6篇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宁夏对湿地的保护也愈加重视,先后对黄河湿地、银川阅海、鸣翠湖等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恢复示范区,使宁夏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湿地资源最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省区。近年来,国内对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而对湿地植物的研究鲜有报道。先后有学者从区域[3,4,5]和全国[6]尺度对不同生态系统湿地植物的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化学计量特征随季节和空间的变化特征,而对宁夏芦苇开展类似的研究很少。笔者对银川平原不同湿地类型水生植物芦苇的碳、氮、磷和化学计量特征展开研究,以期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其地理坐标为N 37°46'~39°23',E 105°5'~106°56',区域面积约为7 790 km2。黄河由宁夏中部自南向北流经银川平原,其分布大致呈带状,因有着黄河过境之优势,有利于形成沟渠湖泊等湿地,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银川平原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型气候,具有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干燥、春秋季节多风沙、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短等特点,年平均气温约8.5℃,年平均日照时数2 800~3 000 h,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00 mm,无霜期为157 d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 500~1 800 mm,是降水量的7倍以上。银川平原湿地土壤类型以灌淤土、潮土、沼泽土、盐碱土等为主,植物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等水生植物[7]。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014年8—9月份,在银川平原地区沿着黄河流域从南向北实地踏查,用典型样地法选择研究区域内有代表性的9个湿地(见表1)。用GPS记录典型湿地的坐标,在每个湿地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0个样方进行重复取样,每个样方采集芦苇各3株,芦苇样品的采集在植物生长的高峰期8月份进行,选取长势较好的芦苇,对其地上部分采用齐地面刈割采集的方法,用聚乙烯密封袋分别盛装、编号,带回实验室烘干,筛选叶片进行粉碎,过60目筛后备用。

2.2 样品的测定方法

采用元素分析仪(Elementar Vario MACRO)测定芦苇地上部分的有机碳(TOC)和全氮(TN)含量;采用硝酸-高氯酸消煮-钼锑抗分光光度法(UV-2450)测定全磷(TP)含量[8]。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研究选择美国2014年7月28日OLI的影像(Path 129row 033,Path 129-row 034),采用Erdas8.0和Arcg Gis 10.0对影像进行解译和制图处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作图,并结合Arcg Gis 10.0软件进行制图。采用SPSS 19.0软件对芦苇地上部分的碳、氮、磷及碳/氮(C/N)、碳/磷(C/P)、氮/磷(N/P)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芦苇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C/N、C/P、N/P)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显著,P<0.01表示极显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湿地类型芦苇地上部分TOC、TN、TP含量特征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的TOC、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410.41~424.11,7.74~14.25,0.76~1.36 mg/g,平均值分别为418.01,12.23,1.08 mg/g,TOC、TN、TP含量表现为TOC>TN>TP(见表2、图1)。银川平原不同湿地类型芦苇地上部分TOC的含量呈现出河流>湖泊>沼泽,TN和TP的含量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都表现为沼泽>湖泊>河流。银川平原湿地芦苇地上部分TOC的含量在不同湿地类型中表现为河流、湖泊差异不显著,但和沼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N和TP的含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都是湖泊和沼泽差异不显著,但和河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图1。

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3.2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TOC、TN、T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TOC变化表现为W6>W1>W5>W2>W4>W3>W8>W9>W7,TN变化表现为W5>W9>W3>W8>W7>W4>W2>W6>W1,TP变化表现为W3>W9>W5>W7>W2>W4>W8>W6>W1(见表2)。

从水平空间分布来看,整体上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的含量从南向北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其中TOC的含量水平空间均质性较差,表现为中部低、南北高的变化趋势,即南部>中部>北部。TN和TP的含量在水平空间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都表现为南部>北部(见图2)。

mg·g-1

3.3 不同湿地类型芦苇地上部分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29.61~55.35,309.19~564.53,10.20~13.00,平均值分别为36.03,407.01,11.38,表现为C/P>C/N>N/P。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C/N、C/P和N/P之间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都是湖泊和沼泽差异不显著,但是都和河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N和C/P表现为湖泊和沼泽显著低于河流,N/P显著高于河流。见表3、图3。

3.4 芦苇地上部分TOC、TN、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

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芦苇地上部分TOC与TP、T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TN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TOC与C/N和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TN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TP呈现出相似的趋势,与C/N和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N与C/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 讨论

4.1 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的TOC、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410.41~424.11,7.74~14.25,0.76~1.36 mg/g,平均值分别为418.01,12.23,1.08 mg/g。本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地上部分TOC、TN、TP含量呈现出TOC>TN>TP。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的含量略低于全球植物叶片TOC的含量(464 mg/g)[9],但明显高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TOC的含量(375 mg/g)[5]以及阿拉善沙漠植物TOC的平均含量(379.01mg/g)[10];TN的含量略低于中国主要湿地的平均水平(15.79 mg/g)[6],还低于中国753种陆地植被叶片TN平均含量(为20.20 mg/g)[11];TP的含量也低于中国主要湿地的平均水平(2.18 mg/g)[6],略低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TP的含量(1.56 mg/g)[5]。蒋高明等[12]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土壤酸碱度对植物P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土壤p H值高不利于植物P的吸收,银川平原湿地由于降水量低、蒸发量大,盐碱地较多,因此p H值较高,使得TP含量相比较全国水平偏低。TOC和TN的含量相比较全国较低,也可能与土壤盐碱性、气候干旱、纬度较高等有关。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36.03,407.01,11.38,表现为C/P>C/N>N/P,这与王维奇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均低于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C/N、C/P和N/P化学计量比[5]。由于芦苇湿地土壤经常处于过湿的水饱和状态,有机质无法较快地分解,有机碳的输出高于碳输入,使得湿地中氮素和磷素增长比碳素快,因此C/N、C/P、N/P相对较低。C/P和N/P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植物的生长速率,相对较低的C/P和N/P表征植物较快的生长速率[14],刚好吻合芦苇生长速度较快的特征。

4.2 银川平原不同湿地类型T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差异比较

芦苇地上部分TOC的含量河流湿地最高,沼泽最低;TN与TP的含量则相反,沼泽的含量最高,河流湿地最低,湖泊都处于两者之间。这与胡伟芳等[6]的研究结果有着相同的地方。胡伟芳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湿地类型是影响植物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键因素,而N和P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河流,最低值出现在沼泽湿地,本试验结果与其不尽相同,这可能与研究范围不同有关。胡伟芳等[6]对中国52个主要湿地植被展开大尺度研究,本试验只针对银川平原展开研究,还可能与湿地优势植物及植物不同器官的选取有关系,有待进一步验证。N/P的变化趋势表现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与胡伟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4.3 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从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的含量从南向北整体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其中TOC的含量水平空间均质性较差,表现为南北高、中部低的变化趋势,即南部>北部>中部。TN和TP的含量在水平空间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南部>北部。银川平原芦苇TOC、TN、TP的含量与卜晓燕等[15]对银川平原土壤SOC、TN、TP的含量的研究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见土壤与植物之间联系紧密,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然后输送到其他各个部位,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而植物通过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将养分归还给土壤,形成营养循环链。马鑫雨等[16]对阅海湿地植物芦苇和土壤中C、N、P研究表明:芦苇叶片中C、N、P含量高于土壤,不同土壤层其C、N、P含量不相同;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芦苇C、N、P的累积量更依赖于土壤中C、N、P和含水量。

4.4 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与TP、T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TN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与杨慧等[17]、张文彦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上述结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植物对氮和磷营养元素需求变化的协同性,这是植物的普遍特征,是植物对环境的顺应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可以为生态治理提供一种新思路[10]。加强对湿地植物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动态变化研究,可以洞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养分利用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元素平衡状况与物质循环过程。

4.5 银川平原湿地芦苇限制性元素分析

N/P对研究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极其重要,反映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因子。银川平原9个湿地中芦苇地上部分N/P均小于14。W.Koerselman等[19]对湿地植被施肥研究结果表明:当N/P>16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限制;N/P<14时,主要受N限制。因此,银川平原湿地中芦苇生长主要是受到N的限制。胡伟芳等[7]通过收集中国52个采样区的湿地植物,其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大部分湿地植物叶片N/P<14,表现为N限制。本研究结果也可印证此观点。

5 结论

1)银川平原不同湿地芦苇地上部分的TOC、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410.41~424.11,7.74~14.25,0.76~1.36 mg/g,平均值分别为418.01,12.23,1.08 mg/g,低于中国主要湿地平均含量。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36.03,407.01,11.38,表现为C/P>C/N>N/P。

2)银川平原不同湿地类型芦苇地上部分TOC的含量呈现出河流>湖泊>沼泽,TP的含量呈现出与TN相同的趋势,表现为沼泽>湖泊>河流。

3)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TN、TP的含量在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从南向北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即南部>中部>北部。

4)银川平原湿地芦苇TOC与TP、T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TN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上一篇:营销体系建设下一篇:经济信息管理课程